新时期现代化农业推广

2024-05-14

新时期现代化农业推广(精选十篇)

新时期现代化农业推广 篇1

近年来, 随着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 急需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指示精神及农业部“扎实推进农业机械化向全面、全程、高质、高效发展”, 并决定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1 对现代农业增产增收的作用

随着人口的增长, 工业、建筑等占地不断增加, 耕地面积越来越少。要利用有限耕地充分发挥其生产能力, 就必须依靠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在新时期的农业生产中, 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必然依靠农业机械来完成。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农业先进技术得以应用推广, 促进粮食稳产、高产不可替代的重要载体。

我省目前推广的十几项农业新技术, 没有一项离开农业机械化作业。例如, 镇赉县农机推广站前几年推广的种子磁化技术, 经实践证明, 粮食和经济作物种子经过磁化机的特定磁化处理后, 可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幼苗品质, 且根系发达、吸肥力强、抗病性好, 可提高作物产量, 改善作物品质。如果没有磁化机, 此项技术根本无法实施推广。

另外, 近两年推广的玉米机械化垄沟深施肥技术, 通过实践证明, 此项技术可省工、省力、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并提高化肥利用率、净化土壤环境、增强抗旱涝能力, 实施垄沟深施肥比传统的施肥方法每公顷可省1~4个工作日。玉米机械化垄沟施肥在不同的土壤类型、不同的玉米品种均出现增产效果, 两年累计增收节支5649.8万元。如果没有垄沟深施肥农机具, 垄沟深施肥技术无法实施。

2 对现代农业生产力的影响

农业机械化既是先进的生产工具, 又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和效益, 必须发展农业机械化。发展设施农业、畜牧业、林果业、农副产品加工等, 都需要机械化技术来减轻劳动强度, 提高生产效率, 完成人工无法完成的工序作业。

如今, 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积极性很高, 服务功能已由种植业扩展到农、林、牧、副、渔等农村经济建设和各个领域。由于大量的农业机械投入到农村, 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很多传统的手工劳动已逐渐被机械所代替。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既改善了农民的劳动条件, 又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效益, 尤其在争农时抢季节、抗御自然灾害、保障增产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部分农户靠农业机械领先优势走上了富裕之路。

3 促进了现代农业的结构调整

农业机械是农村产业结构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 不论农业结构如何调整, 都需要改善现有的生产条件, 需要以农业机械作载体, 而且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 会促进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业向种植业以外领域大量转移, 这就要求实现农业机械化来架桥铺路。

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善了农业的生产条件,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也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扩大了生产加工规模, 增强了农业生产率。例如, 实施机械播种、施肥, 不仅解决了大量的生产力, 而且还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畜牧业的饲料加工、养殖业的机械化饲养设施、畜产品的加工, 为实现生态环保的农业经济、走农业科学持续发展之路, 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农业机械化又是实现县域经济突破的前提, 没有农机化的参与, 许多新的农业技术难以实施, 没有农机化伴随, 调整后的农业结构也将滞留在落后的农业生产水平上。农业机械化带动新的农业结构下的农业生产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同时, 农业机械化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4 促进了现代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多年实践证明, 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建设是息息相关、互为促进、同步提高的。农业机械化事业以解放劳动生产力、提高劳动效率、增加农业科技含量、促进环保型效益农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产业化结构调整、提高县域经济增长等为主要目的。其独特的作用在农业现代化生产建设中占有了主导地位, 而且随着农村产业化结构调整的推进及效益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的建设, 农业机械的主导、推进作用更加明显, 并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由于重复建设, 经济粗放型增长大量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 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生态环境对发展的威胁已很严重, 我们必须严肃地对长远、持续、健康发展农业负起责任, 也就是说, 发展保护性耕作和生态农业势在必行。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 保护性耕作及生态农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农业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对于传统翻耕来说是一种新型耕作技术, 是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 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 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技术。相对于人力的保护性耕作而言, 主要作业必须用农业机械来完成, 如免耕播种、秸秆处理、深松等。而且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增加土壤肥力, 改善土壤环境, 不焚烧秸秆, 减少大气污染, 降低地表径流60%左右, 减少土壤流失、大风扬沙, 抑制沙尘暴, 保护生态环境。

近几年来, 各国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减少污染方面较重视。如发展高效低毒农药和防扩散污染施药机械、化肥深施机械、精少量播种机械、低污染动力机械, 节省能源、减少对土壤破坏的联合作业机械等。在一些国家开始出现高度机械化的生态农场, 以确保农业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益的持续发展, 对保护环境、生态平衡起到了主要作用。

我们农机技术人员, 都要以发展农业为目标, 从发展高效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的要求出发, 加大新机具、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引进和推广力度, 提高机械化水平, 推动现代化农业快速发展。

5 结语

综上所述,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的基础, 每一项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 都离不开农业机械化, 农业必须与农机密切结合。

摘要:结合镇赉县近年来对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阐述新时期农业机械化在农业中所起的作用。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篇2

思考题

1.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

2.在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关系是怎样的?试举例说明。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为什么会取得这些成就?

阅读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1978年12月22日)

2.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

3.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

4.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节选)(1997年9月12日)

5.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04年8月22日)

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 篇3

【关键词】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现状

1 我国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农业工作的着力点已转移到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上来。在这个由自给农业向商品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时期,对农技推广工作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

经过对一些农村的调查,发现现阶段的农技推广工作与农业面向市场经济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相适应。一是注重技术推广而忽视市场指导和信息服务;二是注重常规技术而忽视产业技术;三是注重普遍指导而忽视区域经济的分类指导;四是注重技能培训而忽视素质培训。因而,农技推广工作较难解决农民的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如何形成产业增加收入等问题。农技推广工作也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如体系不健全、队伍不稳定、基础设施差、工作经费短缺等。

2 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措施

为适应农业发展新的历史阶段的需要,农技推广应加强以下几项工作:

2.1 加强市场指导,强化信息服务

在农副产品日趋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形势下,农户增收的愿望十分强烈,但农民对市场经济表现出畏惧和盲从的心理,一方面是“怕”字当头,对一些好的种植项目不敢尝试。缺乏对市场的开拓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表现出畏惧心理,大面积土地进行传统作物种植造成重茬严重,连年减产;另一方面是项目选择盲从,看人家种什么自己就种什么。如前两年种植月苋草,很多农民盲从,使生产发生亏损,对市场产生了畏惧。农民对市场的畏惧和盲从从根本上说是市场信息和反馈机制的不健全造成的,或者说农民无法得到市场信息。农业服务部门应承担起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的职责,把它纳入到农技推广的范畴。一是各级农业部门特别是县、乡两级,应以农经站为依托,配备专门人才组成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建立信息服务体系;二是从省到市(地)到县要增加投入,建立计算机网络,为农民提供种植、养殖等市场供求预测的信息服务和指导;三是在对农民培训农业技术的同时,向农民发布市场信息和讲解市场营销方面的基础知识,培养农民市场经济意识,引导农民种植。

2.2 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专业农技推广

产业化经营是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之一。各地实施农业产业化的支柱产业不尽相同,应该加强这些支柱产业的专业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这方面我们的农技推广工作显得力不从心。一方面,人才缺乏。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点一直都是粮油生产,而从事经济作物和特种种植的技术员很少。另一方面,经济作物的综合配套技术不完善,缺乏农业技术标准和生产规程。如生产“无公害”蔬菜、药材等就没有明确的农业技术标准和生产规程。

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专业农技推广,一是要转变观念。农业产业化需要什么技术,我们就要研究、示范、和推广什么技术。当前要将主要从事粮油生产的技术推广转移到支柱产业的专业技术推广,拓宽农技推广工作的范围。二是培养人才。要鼓励广大农技推广人员投入到新的产业技术推广中去,通过试验示范,知识更新,逐步成为新产业的行家里手。三是加强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农业产业化的专业技术推广是一个综合配套的技术推广,包括耕作制度、品种的选择、栽培模式、配方施肥、植物保护等,需要对现有的应用研究成果进行中试、熟化和转化,促进技术集成和组合,形成农业技术标准和生产规程。将一套综合的、标准化的技术完整的推广给农民,使其实现分户经营,规模种植,形成一个产业。农技推广工作中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专业技术推广有无限广阔的领域。

2.3 加强农民带头人培养,积极发展专业技术协会

新时期现代化农业推广 篇4

一、“十三五”时期河南省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十三五”时期, 河南省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构建全产业链的大农业体系,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大力发展园艺产业、推动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畜牧业、推动大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培育特色农业产业化集群, 不断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 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形成以分工协作为基础的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经营的农业产业结构。充分利用两个市场, 全面提升农业开放发展水平。以农业互联网为重要抓手, 促进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通过嫁接互联网, 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 有效减少行业中间环节, 使信息更加透明化。

二、“十三五”时期河南省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及方向

(一) 进一步优化河南省农业空间布局

根据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十三五”时期, 河南省将加快优化农业布局, 重点构建以黄淮海平原和南阳盆地优质粮食生产核心区、城市近郊都市高效农业区、豫南豫西豫北山丘区生态绿色农业区为主体, 以区域特色农业基地为依托的现代农业格局。

(二) 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1.继续加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 保粮田、保产量、保收益。把规模化经营作为建立粮食稳定增产长效机制的关键举措, 在条件成熟、群众自愿的基础上, 推进高标准粮田的土地流转。

2.大力发展高效园艺农业。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 培育知名品牌。进一步扩大花卉产业规模, 巩固提升苗木优势, 大力推进豫西、豫南高标准林果种植基地, 信阳南阳茶产业基地、高标准蔬菜种植基地、道地中药材基地、食用菌基地、优质油料基地建设。

3.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以畜牧产业化集群建设作为抓手, 充分利用生猪、奶牛、蛋鸡、肉牛等扶持政策, 支持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 引导养殖企业扩张生产规模, 培育壮大以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 大力发展畜牧经济合作组织, 推动畜牧业更好更快发展。不断完善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机制, 加快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对养殖场区动物防疫的源头控制, 依法实施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管, 落实畜产品生产、收购、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 建设现代畜牧业强省。

(三) 加快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坚持全产业链发展, 以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物流为重点, 促进精深加工增值链条、资源利用循环链条、质量全程控制链条协同发展, 加快培育具有区域优势、高成长性、高附加值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化集群, 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

2.大力发展都市生态农业。都市生态农业具有“服务、生态、优质、科技、富民、传承”六大功能, 其本质是农业产业, 首先是菜篮子工程, 兼具观光和生态功能, 把握经营关键, 坚持以效益为中心, 做到可持续、可复制, 把握发展条件, 在有一定人口规模和消费能力、有较大市场需求的郑州、洛阳和城乡一体化试点市可以先行发展。

3.加快发展互联网农业。新常态下互联网工具将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引领作用, 互联网农业将有效减少行业中间环节, 使信息更加透明化。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 大力发展农村互联网金融。加大力度, 引进互联网龙头企业和拥有品牌和线下渠道优势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信息化发展, 大力推广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农产品信息平台, 提高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体产业链效率。

(四)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1.加快发展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 坚持数量质量并重, 鼓励多元融合发展。制定完善相关法规和扶持政策。尽快出台省级层面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指导性意见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办法。

2.加快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多元经营性服务组织, 发挥公益性服务机构基础性作用, 积极培育经营性服务组织, 扶持开展农机作业、代耕代种代收、病虫害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集中育种育苗、灌溉排水等经营性社会化服务。

3.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农业职业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 不断提升新型主体经营者在生产技能、经营管理、法律意识、市场观念等方面的素质水平。

4.积极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创建。按照主体明确、规模适度、生产规范、管理有序、效益可观的标准, 组织开展家庭农场评定工作。深入开展农民合作社示范创建活动, 加强动态管理, 建立名录, 分级管理, 重点扶持。

(五) 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1.重点推进农村产权、土地流转、建设项目投融资、三农科研体制等领域的改革创新, 加快形成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制度环境。

2.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全面启动包括农户宅基地在内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推进国有林场改革。

3.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信息网络平台建设, 做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市交易和农村宅基地改革前期工作, 争取列为国家试点。

4.推进“三农”科研体制改革。整合省市两级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和资源, 构建以省农科院为主体的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育种创新体系, 加快科技企业股份制改造, 推进从事商业化育种人员向种业企业流动。

三、“十三五”时期河南省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一) 加快产业发展载体建设

加快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 拉长农业产业链条, 促进农业增效增收, 使之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有效抓手。加快各类载体建设, 强化横向融合、纵向互动、侧向联动、新老耦合, 形成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格局, 推动单一载体功能优势向科学发展载体体系综合优势转变, 使产业发展载体在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形成新的增长点上发挥更大作用。

(二) 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

围绕河南省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高成长性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破解资源环境约束难题、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自主创新专项。

(三) 促进产业协同融合发展

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突破口, 按照工业化原则组织农业生产, 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产业一体化, 促进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 逐步实现传统农业向种植农业、生态农业、创意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等复合型产业转型。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3.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3.

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发展与创新 篇5

一、综合开发面临的新形势与新问题

(一)农业综合开发面临的新形势

入世后,面对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国外农产品强有力的竞争,我国农业生产在内容结构上、空间布局上将进行大幅调整,农业综合开发需要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完善投资和管理机制,健全服务体糸,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新形势下,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在全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议,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发挥区域特点,集中优势产业,全力重点突破,点面结合增效的发展方针,从“平面式”向“立体式”发展,从“自然式”向“设施式”推进,从“散户型”向“庭院式”过渡,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我国农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对农业综合开发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促进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如何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如何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如何更有效的管理项目设施?解决这些问题十分迫切应需要。我们认为,农业综合开发应从全市整体规划出发,划分农业产业格局,确定主导产业,扶持优势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糸、生产技术服务体糸、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糸等,提供专业化服务,科学引导项目区向专业化生产基地发展。目前农业综合开发的机构职能、人员力量、投资方式还不适应农业综合开发的需要,仍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1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金总量不足。十多年来,我市的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重点投向了生产条件较好的农业主产区,建成了一批标准高、规模大、效益好的农业生产基地。但从全市的农业基础设施看还很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不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县相对较少,国家立项的土地治理项目县只有3个,水土保持项目县也只有4个,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青川、朝天两县区既不是水保项目县,也不是土地治理项目县。全市仍有80‰以上的中低产田土需要改造,国家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目前,全市投入农业综合开发的财政资金只有2000万元,离项目需求有很大缺口。因而,今后的农业综合开发任务还十分艰巨。

1.投入机制尚需完善。一是土地治理项目投资标准较低,项目区以面积定投资标准、定规模,以规模平辅各类项目建设内容,难于灵活配置、优化配置资源,项目建设的标准还不高,农产品品质和商品率较低。二是区域开发还缺乏长期、稳定、符合经济发展趋势的整体规划。目前项目按年编报规划,前期工作量较大,资金到位较迟,而且容易由于人为因素造成项目地点、建设内容的变更,不利于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主导产业的建设。三是农业综合开发需要减轻负担,轻装上阵。经过十多年的开发,特别是老项目区,由于早期的有偿资金比重较大,资金偿还负担较重,目前虽然改为全部无偿投入,但对以前的有偿资金给予豁免。

3、服务体糸尚需进一步完善。我市在产业结构方面做了大量工

作,形成了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和专业化生产基地。但由于缺乏整体统一的市场营销体糸、科技推广体糸、生产技术服务体糸,优势特色产业对市场反映慢,技术含量不高,难以做大做强,生产基地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档次不高,不能连续适应市场各个时期,各个阶层需求的优质农产品,制约了我市的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二、业综合开发的发展与创新

我国农业综合开发进入第三阶段以来,确立的指导思想是: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坚持“两个着力”、“两个提高”。然而,这一目标思路仅是对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的基本把握,农业综合开发应在投资方向、投资方式上有所创新,拓展内涵,提出发展的新思路。

(一)拓宽农业综合开发的内涵

农业发展的总目标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总量基本平衡,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关键是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所以,农业综合开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改善农业的基本生产条件,同时还应注入构筑市场平台、增加科技含量的新内涵,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就是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广义化,既包括农田、水利、道路、林木、农机的“硬”件设施,又包含市场开拓、产品认证、科技引人、信息保障的“软”设施。

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下,农业综合开发坚持“两个着力、两个提高”的指导思想,目标与任务应拓展为:农业综合开发要在保

证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农产品总量基本平衡,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构筑市场平台,增加科技含量,实施区域开发,建设专业化生产基地和生态示范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二)调整农业综合开发的投资方向

农业综合开发的投资方向应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为目标,在搞好农业基础设施的同时,突出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注重农业综合开发与产业产经营的结合,强化龙头带动和市场运作,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

从投资内容来看,农业综合开发主要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同时,向构筑市场平台延伸,建立质量标准生产的技术支撑体糸,建立专业化的服务体糸、发展优质、高效农业。这是支持我国农业参与世界竞争的有效手段,也是我国支撑农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从投资管理方式上看,农业综合开发应借鉴世行项目和其他项目的管理经验,建立与市场对接的具有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管理办法,以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创新农业综合开发的投资方式

1、按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组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农业综合开发应从项目建设向产业建设转变,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建设生产基地,培植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促进销加产、贸工农之间的有机衔接,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做优做亮特色产业。以往的土地治理项目,强调集中连片,注重工程

实效,科技配套不足和连续性较差,结构调整、科技应用、深度加工涉及较少。这种开发方式难以适应新形势、新时期农业发展对农业综合开发的要求。为此,农业综合开发应从项目建设转移到产业建设上来,围绕具有区域优势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来总体规化,统一布局,把土地治理、生态项目、科技示范、农业产业化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内在的“综合”功能,大幅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效益。

2、按基地建设要求,扩展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内容。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内容要由以传统粮棉油为主向区域优势产业延伸,把改造中低产田的基础设施转变为优质高效农业与龙头企业配套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建成一批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基地,逐步形成具有市政竞争力的产业带和产业群体。农业综合开发应改变项目规划、项目建设、基地建设的程式,确立在市场调研、优势分析基础上,先制定基地建设总体规划,再进行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计划、建设的新程式。依法开发,避免“领导工程”,换一个书记、县长搞一片的现象,确保项目建设服从、服务于基地建设的需要。在项目建设内容上,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基地建成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的科技示范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先导基地,农民增收的先行基地。

3、加大科技含量,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业综合开发应加大科技投入比重,根据区域实际,大力推广应用以提高投入产出水平为目标的节本增效技术;以提高产品质量为目标的农产品品质的新

品种、新技术;以扩大增值为目标的加工、保鲜、储运技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强化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浅谈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 篇6

目前,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农业工作的着力点已转移到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上来。在这个由自给农业向商品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时期,对农技推广工作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

经过对一些农村的调查,发现现阶段的农技推广工作与农业面向市场经济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相适应;一是注重技术推广而忽视市场指导和信息服务;二是注重常规技术而忽视产业技术;三是注重普遍指导而忽视区域经济的分类指导;四是注重技能培训而忽视素质培训。因而,农技推广工作较难解决农民的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如何形成产业增加收入等问题。诚然,农技推广工作也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如体系不健全、队伍不稳定、基础设施差、工作经费短缺等,但作为思考问题、改进工作、更应该研究主观原因,研究思路方法。适应农业发展新的历史阶段的需要,农技推广应加强以下几项工作。

一 加强市场指导,强化信息服务

在农副产品日趋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形势下,农户增收的愿望十分强烈,但农民对市场经济表现出畏惧和盲从的心理,一方面,是"怕"字当头,对一些好的种植项目不敢尝试。缺乏对市场的开拓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表现出畏惧心理,大面积土地进行传统作物种植造成重茬严重,连年减产;另一方面是项目选择盲从,看人家种什么自己就种什么。如前两年种植月苋草,很多农民盲从,使生产发生亏损,对市场产生了畏惧。农民对市场的畏惧和盲从从根本上说是市场信息和反馈机制的不健全造成的,或者说农民无法得到市场信息。农业服务部门应承担起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的职责,把它纳入到农技推广的范畴。一是各级农业部门特别是县、乡两级,应以农经站为依托,配备专门人才组成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建立信息服务体系;二是从省到市(地)到县要增加投入,建立计算机网络,为农民提供种植、养殖等市场供求预测的信息服务和指导;三是在对农民培训农业技术的同时,向农民发布市场信息和讲解市场营销方面的基础知识,培养农民市场经济意识,引导农民种植。

二 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专业农技推广

产业化经营是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之一。各地实施农业产业化的支柱产业不尽相同,应该加强这些支柱产业的专业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这方面我们的农技推广工作显得力不从心。一方面,人才缺乏。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点一直都是粮油生产,而从事经济作物和特种种植的技术员很少。另一方面,经济作物的综合配套技术不完善,缺乏农业技术标准和生产规程。如生产"无公害"蔬菜、药材等就没有明确的农业技术标准和生产规程。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专业农技推广,一是要转变观念。农业产业化需要什么技术,我们就要研究、示范、和推广什么技术。当前要将主要从事粮油生产的技术推广转移到支柱产业的专业技术推广,拓宽农技推广工作的范围。二是培养人才。要鼓励广大农技推广人员投入到新的产业技术推广中去,通过试验示范,知识更新,逐步成为新产业的行家里手。三是加强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农业产业化的专业技术推广是一个综合配套的技术推广,包括耕作制度、品种的选择、栽培模式、配方施肥、植物保护等,需要对现有的应用研究成果进行中试、熟化和转化,促进技术集成和组合,形成农业技术标准和生产规程。将一套综合的、标准化的技术完整的推广给农民,使其实现分户经营,规模种植,形成一个产业。农技推广工作中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专业技术推广有无限广阔的领域。

三 加强农民带头人培养,积极发展专业技术协会

很多地方有较好的经济基础,但就是上不了项目或上了项目搞不成规模,这关键是缺乏农民带头人,缺乏示范带动作用。这就需要培养农民带头人,发展专业技术协会。

新时期现代化农场建设现状及对策 篇7

1 大中农场发展现状

1.1 农业产业进一步发展, 农业综合效益不断提高

大中农场突出抓好种子、林业、养殖、加工业四大产业, 延长农业产业链, 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和持续发展潜能。种子产业在低谷中调整发展思路, 外抓联合, 内抓管理, 提高产品质量, 提升品牌效应。林业稳步发展, 高标准农田林网基本建成, 具备了一定的抗灾减灾能力, 林业自身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养殖业顺利完成了生猪规模化小区养殖项目, 已经具备了自繁自养能力, 夯实了年出栏1万头的基础。提高优质高产水稻面积, 加工业做大做强品牌, “碧绿”牌大米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1.2 农业投入进一步加大, 农业管理不断加强

通过“十五”以来持续的投入, 实现了稻麦种植全程机械化, 建成标准仓库5 000m2, 烘干线3条, 基础投入的增加, 提高了作业质量和速度, 增强了灾害应对能力、市场应对能力, 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完善农业考核细则, 明确农业行政管理的重点, 提高关键措施在考核中的比重, 促进生产措施的迅速落实, 按照责任制方案, 严格兑现奖罚。认真制订完善作物栽培技术要点, 对主体水稻品种还认真制订了栽培模式图, 实施了作物整个生育期的“定点调查、跟踪指导”, 使分类指导贴近生产实际。

1.3 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农业竞争力提升

致力科技创新, 实施项目带动, 不断增强大中农业核心竞争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科技服务工作中突出抓好天气预报和病虫情报的及时准确性、灌溉水源的安全性。从生产实际出发, 重点搞好有机稻栽培技术研究、现有主栽品种的提纯复壮、新引进品种的品比试验和除草剂的筛选工作。切实加强对生产、管理和技术的研究与总结, 每年在国家核心科技期刊上发表论文10多篇。水稻生产实施基质育秧、无纺布全程隔离育秧、水田机械平整、100%硬盘育秧等“四大创新”, 有力推动了水稻生产的技术进步。分别在麦稻上实施了2个万亩片科技创新工程项目, 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2 农场现状分析

2.1 优势

农场区位交通发达;土地资源丰富;道路框架合理;农田排灌系统科学合理;生态环境优良;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农产品已有一定品牌;主要工业企业效益较好;职工的忠诚度较高;较高的经济增长率。

2.2 劣势

旧体制和旧观念的束缚;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产品深加工不够;农业科技含量不高;灌排设施不完善, 土地尚未完全脱盐;人力资源面临危机且配置不尽合理;加工业设备和工艺落后, 投入不足;粮食自动烘干能力不够强。

2.3 机会

盐城生态市建设启动;农场附近的对外港口———大丰港建成;大丰的产业结构调整;监狱管理体制改革;世界有机农业的蓬勃发展。

2.4 挑战

农业劳动力资源不足;技术人员缺乏;粮食加工设备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有机农业的生产和管理标准贯彻落实难度较大;体制能否转轨;品牌建设及其信誉维护;经济运行机制不健全。

3 现代化农场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管理和技术人员对监企分离后农场的发展持怀疑态度, 进取心下降

监企分离后, 企业和监狱“职能上分开, 工作上协调”, 企业的管理者为监狱派出, 监狱企业的法律定位尚不明确。一些企业的管理者, 特别是基层的管理者, 和各种专业技术人员对监企分离后农场的发展持怀疑态度, 担心回归监狱, 自己的专业专长再也得不到发挥, 专业上进取心下降。

3.2 激励措施亟待建立

农业本身是艰苦行业, 农场多处偏僻之地。处于同等待遇与阳光工资转轨时期, 责任制确定的奖项尚没有兑现, 苏北监狱农场面临收入较大幅度的下降, 伴随激励措施尚未建立, 严重影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以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3.3 对现代化农场建设的信心不足, 理解片面

对现代化是一个渐近的过程, 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农场是长时期发展的结果缺乏认识。我国的国情决定了粮食问题是国家安全问题, 不可能为提高森林覆盖率, 削弱粮食生产。我国是不发达的农业大国, 粮食价格上涨只能是一个逐步的过程。

3.4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农场基础薄弱

虽然经过50年的发展, 机械化程度比农村明显领先, 也具有比较丰厚的技术储备, 但是农业是弱质产业, 面对十年九灾的自然气候, 愈加暴露农场基础薄弱, 特别是大灾面前的力不从心, 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 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难以改观。

3.5 体制和机制与现代化农场的要求还很不适应

虽然“犯退工进”后, 在体制变革上取得了较大的创新, 形成了“农工+农机+雇工”的新体制, 在机械化程度高的夏粮生产上取得明显优势, 但在水稻这类对管理依赖较强的作物生产上, 只有创新体制, 调整激励机制, 才能提高单产。农场农业和工业也都存在着调整体制机制, 适应新形势的问题。

4 新时期现代化农场建设对策

发展现代农业, 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 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 健全农业产业体系, 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 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明确目标、制定规划、加大投入, 集中力量办好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大事。

4.1 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优化品种结构, 推进粮食高产技术普及化, 继续提高单产水平, 实现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 创造条件发展设施农业, 大力发展规模畜牧业和特色水产业, 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 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

4.2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提高农业科技贡献份额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职工教育培训体系, 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加大对农科所软硬件投入力度, 制订农业科技创新奖励细则, 重点实施良种工程, 加快培育大中01-03等优良新品种。加强优质高效安全生产、农产品精深加工、循环农业及环境保护的研究开发, 提高民警、职工科技素质, 积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管理队伍。

4.3 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 全力推进生态农场建设, 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健全完善农产品标准体系, 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严格农产品生产过程全程监控, 明确责任分工, 落实农产品生产、储运、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 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积极使用高效、安全农业投入品, 将农场建设成为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

4.4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逐步建成抗灾、节源、环保、高产、高效的现代化农田, 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针对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环节, 实行统筹规划、集中治理、配套建设, 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坚持不懈地搞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实施土地整治和中低产田改造, 开展土壤改良, 推行测土配方施肥, 提高耕地质量, 不断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重。把握国家将滩涂围垦开发作为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的机遇, 争取国家对农场更多的农业投入。强化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证。加强农科所气象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预测预报能力和服务水平。

摘要:以大中农场为例, 阐述了其发展现状, 分析了其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现代化农场建设的对策。

新时期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评析 篇8

1新时期医院档案工作的特点

1.1档案信息管理自动化 新时期医院档案工作主要是实行计算机辅助立卷, 实现文档一体化管理。把档案人员从繁琐的手工立卷程序中解放出来。

1.2档案信息存储的数字化 档案信息存储的数字化是指档案信息的存储载体与方式由传统的纸质形态转向计算机管理为前提的数字形式, 它包括档案数字化的输入和数字化档案的接收两个方面。

1.3档案信息利用的网络化 医院管理办公自动化过程中形成局域网环境, 在严密的权限控制下, 向全单位实施档案信息网上查找、咨询和直接提供利用的过程。

2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

2.1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档案收集效率不高 在医院管理中, 各级医院制定了适用于本院的、较为健全的医院医疗、人事、行政、后勤管理制度, 而涉及档案管理的制度却较少。在医院目标管理考核方案中, 一般也没有将档案管理纳入目标考核, 造成档案收集效率不高, 档案不齐全。

2.2对医院档案内容界定不清, 管理范围不明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社会的发展, 档案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发生变化。各级医院在管理档案时, 由于还没有统一的管理标准和模式, 各级医院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践进行管理, 使许多应该纳入管理的档案没有纳入管理。

2.3档案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不高 在医院人才培养中, 一般重视医疗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和继续教育, 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没有纳入计划和要求, 档案管理人员平时进修学习的机会不够, 缺乏系统的档案知识培训, 许多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停留在经验上, 思想观念和管理水平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求, 缺乏创新和活力。

2.4档案工作硬件投入不足, 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不高 有些医院由于医疗用房紧张, 致使档案用房狭小, 不符合档案保管的标准。另外, 档案管理设备陈旧, 管理技术落后, 也制约了档案事业的发展。

3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医院档案管理

3.1医院档案工作者在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中, 不仅要具备自己档案管理专业知识的培养, 还要懂得现代化科学管理档案的实质内涵和特点。医院档案现代化管理, 不是各门类档案简单集中保管, 而是一项实现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现代化的高标准系统工程, 是档案工作人员面临的新课题。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形势, 迫使档案工作人员发奋工作, 刻苦学习新业务、新知识、新技术, 全面掌握科学管理档案的综合技能。

3.2微机是现代化管理手段不可缺少的工具。用计算机储存整个医院的各种业务、行政上的档案方便使用者及时查找、阅读, 既节省时间也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 加快了工作效率。同时, 利用微机管理可以减少档案的有效空间, 保存信息方便简单, 也增加了其保密度。

3.3医院要改变档案管理各自为政的固有观念, 要设立专职机构和专职人员进行专项管理, 克服档案分散管理的弊端, 保证档案的齐全完整率, 使医院的历史能在档案中得到全面涵盖。

3.4档案管理现代化不仅是先进设备的配置, 还包括管理方式的标准化。医院档案的标准化是指现代化档案管理要符合档案的各项标准化内容、分类、编号、及案卷目录, 各个项目都要求标准化, 符合各标准的规定。

3.2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要多渠道、多途径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使档案为医院各项工作, 特别是为医院、教学、科研服务。编制多种检索工具是提高管理水平和开发利用档案信息的重要手段。开展编研工作为临床、科研、领导决策提供主动服务, 收集利用反馈信息, 了解和研究档案的反馈信息, 可以了解档案信息发挥作用的情况, 总结经验教训, 提高档案利用率。

档案管理现代化是解决日益繁重的档案管理任务与有限人力、物力和资源矛盾的最佳选择。档案工作人员必须认真研究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有效措施, 学习和掌握现代管理技术, 采用现代化的设备对档案进行管理和开发, 逐步实现文件形成电子化、文件传递网络化、文件存储数字化、文件管理动态化的现代化管理方式。应用计算机数据库建立健全医院档案信息系统, 提高档案信息的收集、储备、检索开发、利用的速度和质量。近年来, 我院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了院内电脑网络系统, 利用档案管理软件建立目录数据库, 购置了笔记本电脑、摄像机、数码照相机、录音笔、光盘刻录机、多媒体设施等, 极大地提高了档案的管理水平和提供利用的效率及效果。

摘要:面对日益深化的医疗改革, 如何实现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 去适应新的挑战和机遇, 更好地服务于医疗、科研、教学工作, 是目前我们所要面对的新任务、新课题。档案管理现代化是解决日益繁重的档案管理任务与有限人力、物力和资源矛盾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特点与现状,现代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周健.浅谈职业医院管理者的素质[J];医院管理论坛.2003年05期.39-42.

[2]周渝霞, 董文富.新形式下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几个问题[J].现代医院, 2005, 5 (8) :134

[3]余立娟.浅谈医院档案管理工作[A].新时期档案工作论文集[C].2005年.

新时期国民阅读推广途径初探 篇9

阅读是人类区别于一般动物的高级信息行为, 是人们从各类载体中获取信息进行探索世界、发现世界和认识世界的多层次行为过程 (通俗地说, 阅读是学习知识、传承文明、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途径) , 是人类相互交流、分享经验、合作创新的一种文化权利[1,2]。在知识大爆炸时代, 国民阅读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竞争力, 因此推广全民阅读活动是国家人文精神建设的重要途径, 是国家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正因为阅读如此重要, 阅读推广自然就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议题, 美、英、德、俄、日本、印度等许多国家都开展过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活动, 欧美发达国家早已把阅读推广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的重要国策之一[3]。我国现已成为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体, 国民的文化建设并没有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因而国民阅读能力这种提升人文精神力量和国家竞争力的工作必须大力开展起来。本文从国民阅读推广的重要性说起, 并初探了国民阅读推广的一些策略。

1 国民阅读现状

我国是传统的书香礼仪之国, 可现实情况是国人确实对书敬之而对香远之, 这种结论并不是主观臆测, 而是有实际调研数据可佐证。国人阅读量低和不习惯阅读的现象常常被拿来衡量国人文明素质不高的有力证据链之一, 尤其当下国人逐步走出国门, 大规模全世界自由行的时候, 国人在旅途中出现的不文明现象经常饱受诟病, 如最近影响较大而又较轰动的事件报道是:有国人在飞行的航班上发生吵架斗殴, 致使所乘坐航班延误或返航, 这些不文明甚至是违法行为直接与国人不文明、素质低下划上等号。还有一些报道关于国人不文明现象的定格描述:在国外某个公共场所, 国人扎堆在一起大声说话、喧哗, 却丝毫不顾及周边原住国民安静地坐在一隅看书阅读的情境, 这种迥异对照的描述情景, 瞬间把国人的文明与素质高下程度呈现在大家面前;在这个场景中描述的原住民一般都是以书籍或报纸的阅读方式来消磨或打发旅途空闲时间, 而国人却没有养成这样的习惯。

依据中国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全国国民阅读现状与中外读者阅读现状横向对比报道的国民狭义阅读率的数据 (国民狭义阅读率指识字阅读率, 即每年至少有读一本书行为的读者总体与识字者总体之比) :到2014年4月21日第11次全民阅读调查发布, 全部11次的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 国民图书阅读率1999年时达到60.4%, 此后多年呈倒退趋势, 2005年仅有48.7%, 后经多年努力, 2013年国民阅读率回升至57.8%, 但增速依然缓慢。从阅读本数来看, 2013年, 中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仅为4.77本;比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犹太人的64本少得多[4]。如果要从国人在各类新闻报道表现出来的文明程度与国人阅读量建立有机的关联度、则参照中外读者横向阅读本数、与相比较国家国民文明素质程度对比, 很容易用现象和统计数据构建出一个数学函数公式:阅读率、阅读本数的大小与文明程度成一种线性正比的函数关系Y=KX+a (假设:Y指文明度, X指阅读率、阅读本数相关的因素, 函数式的意义就是阅读率、阅读本数相关的X因素值越大, Y所指的文明程度越高) 。改观国人不文明行为, 提高国民整体文明素质必须依靠大力发展教育和推广国民阅读习惯开始, 其中从小培养阅读习惯, 在教育的各个阶段都将阅读推广竖立为国民教育必备的生活习惯目标。下面分别以图书馆阅读推广、新媒体条件下阅读推广, 注重儿童阅读推广来阐述全民阅读推广的途径。

2 图书馆阅读推广途径

要想实施好图书馆阅读推广, 首先必须建立广泛的图书馆设施[5]。我国图书馆主要分公立的公共图书馆, 大学图书馆, 各中小学图书室、小城镇或乡村图书室等。其中藏书量、设施和阅读环境较好的是一些大中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 其它的图书馆在藏书量、设施、环境方面都亟待提高和改善。急需改变的是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连简单的图书室都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 要推广全民阅读, 首先可供国民阅读的环境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 国家要在宏观政策和资金方面逐步倾斜于此。国外很多国家早已认识到国民阅读的重要性[3、6], 开展了各式各样的阅读推广活动, 美国于1975年就成立了全国阅读活动图书中心, 从1997年克林顿政府提出的“美国阅读挑战运动”, 到2001年布什政府颁布的《不让一个孩子落后》的教育改革法案, 特别提出阅读先行计划, 再到2003年开始实施暑期阅读计划, 2006年启动“大阅读”英文读书活动等。美国的这些阅读推广都通过法律得以确认, 一般由全国的学校、图书馆、宗教机构、社区、公立组织、媒体及各商业领袖推动, 同时结合其他相关的文化、阅读机关团体, 以合办或者协办的方式进行, 旨在重建良好的阅读风尚。我们的邻居韩国于2007年通过了《读书文化振兴法》, 明确规定文化体育观光部为国民阅读推广的官方机构, 并成立读书振兴委员会, 每五年制定一份读书文化振兴基本计划, 自2008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由文化体育观光部向阅读推广基础设施、阅读教育、出版产业振兴、各类阅读推广活动以及弱势群体阅读保障等项目投资116亿韩元;并将每年9月定为全国阅读月, 向对推进国民阅读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颁发总统勋章。可喜的是, 中国近10年来也开始并倡导开展全民阅读活动, 中国图书馆学会也于2005年成立“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 2009年更名为“阅读推广委员会”, 图书馆在阅读推广中所起的作用日渐凸显。在我国开展国民阅读推广计划中, 建议借鉴更多发达国家开展的全民阅读推广计划和策略, 从完善图书馆设施和阅读推广计划同步进行。

3 借势新媒介大力推广国民阅读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34次统计报告[7], 截至2014年6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 较2013年底增加14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6.9%, 较2013年底提升了1.1个百分点, 在互联互通的网络趋势下, 新媒体的发展能够为国民阅读推广带来有利的契机。新媒体是指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 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8]。与传统媒体相比较, 形式、内容和类型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不仅仅是“读书”, 更是“读图”、读“消息”和“读屏”。在网民规模越来越大的新时代, 借助新媒体对信息传播快捷、普及面广的的优势, 大力宣传国民阅读推广的重要性。另外, 新媒体自身发展的本质规律就是强调阅读推广, 新媒体阅读一个重要趋势是人们越来越重视阅读体验。因此, 在新媒体时代的国民阅读, 对阅读者来说首先就是要提供优质的阅读环境, 吸引大家享受阅读过程;阅读环境的提供包括软硬件条件的满足, 具体实施方向, 一是有多开发数字化阅读资源, 逐步实现网络阅读、手机阅读、各种移动终端阅读等新的数字化阅读模式, 在此同时开展各类网络书评及奖励等活动来吸引住读者。依托新媒体时尚新颖、互动分享、界面友好等优势, 方便随时随地开展阅读、享受阅读。二是在数字化通信基础上开展咨询服务, 通过电子邮件、微博、微信、网页表单或使用在线即时聊天软件如QQ、易信、飞信等, 建立信息共享空间, 为阅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咨询服务。三是建设移动数字图书馆和图书自助借还系统, 实现数字资源的移动服务和24小时自助还书服务, 形成一个移动的、与用户相伴随行的服务空间, 更好地服务读者, 使他们享受空间和时间上的延伸服务, 从而进一步爱上阅读。

4 注重儿童阅读推广

在全民阅读推广中, 必须要重视儿童的阅读推广, 儿童阅读推广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具体推广办法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阅读推广方法, 如德国成立促进阅读基金会一样[6], 主要内容是免费向儿童赠送图书, 举行讲座、朗读会等活动, 向儿童和青少年推广阅读, 2008年推出“阅读起航———为了德国的阅读创意”活动;2009年制定《阅读促进标准评估系统》;2012年启动实施“阅读起点阅读的3个里程碑”项目, 该项目的内容是政府在孩子1岁、3岁和6岁时为其免费提供阅读礼包, 发放儿童书籍和指导家长科学朗读的材料。对于我国儿童的阅读推广, 从推广区域来说, 我们可以先从西部农村或贫困地区农村儿童发放免费读物开始, 再推而广之到全国各地。这个经验也可以借鉴国内现在推广顺利实施的农村地区中小学生营养早、中餐计划, 农村儿童的阅读推广就以“精神营养餐计划”实施, 阅读的习惯从娃娃抓起, 儿童阅读与他们的教育成长一样, 伴随大家走过人生。

5 结束语

国民阅读推广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 尤其在新时期里, 我国国民阅读率直接与国民文明素质程度的高低密切关联。从现有国民阅读推广方法上来, 图书馆阅读推广仍然还是主流, 在新媒体大力发展以后, 国民阅读推广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对于我国全民阅读推广来说, 仍然还是一条任重而道远的道路, 希望在全社会的关注下, 全民阅读习惯能够早一点建立和形成。

参考文献

[1]吴高, 韦楠华.我国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13, 57 (3) :47-51.

[2]郑章飞.图书馆阅读推广理论与实践研究述略[J].图书馆论坛, 2010, 30 (6) :46-51.

[3]闫伟东.欧美图书馆多元化阅读推广模式及其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 2013, 57 (12) :82-87.

[4]郑丽君.近年来我国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评述[J].图书与情报, 2012 (6) :49-51.

[5]段梅, 范丽娟, 赵晖.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创新[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1 (4) :86-87.

[6]龙叶, 刘彦庆, 雷英杰.各国国民阅读推广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情报, 2014, 34 (6) :18-22.

[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服务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Z].2014.7.

新时期开放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分析 篇10

为了适应新形势对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赋予的历史使命, 担当起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应有的历史责任,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必须改变过去“体内循环、自娱自乐、封闭推广”的旧模式, 探索、推行“社会性、融合性、合作性”的开放型农技推广新模式, 加强农技推广的广泛合作即是开放型农技推广新模式最主要的方式方法之一[1,2]。鉴于此, 本文试图从分析新时期对国家农技推广工作的要求及其特点入手, 探讨阐述“社会性、融合性、合作性”开放型农技推广新模式的主要内容, 为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1 新时期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要求

笔者认为新时期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要求概括起来就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要站在生产的前列、农民的前列、领导的前列。

1.1 站在生产的前列

站在生产的前列就是要求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应当了解熟悉本地、本辖区农业生产的状况, 清楚省内外、国内外农业发展的趋势, 明了本地、本辖区农业生产的类型、布局、生产水平、优势、短板、限制因素、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以及发展方向, 在农业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中始终关注当地、当前亟须解决的重要的、突出的问题, 少走弯路, 少做重复性的工作, 真正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起到引领、促进农业生产的应有作用。如果不能站在生产的前列, 不明白当地、当前农业生产的状况及其水平, 不清楚省内外、国内外农业生产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就不可能有效地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 就只能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做一些“马后炮”的应景工作。

1.2 站在农民的前列

站在农民的前列就是要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理念、认识、技术措施必须既实用又先进, 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时要针对农业生产者需求, 有的放矢地按需为农业生产者提供有用的农业技术;就是要求能够及时纠正、改变农业生产者的落后思想、传统习惯、错误做法, 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发挥实效[3,4]。如果不能站在农民的前列, 思想认识、技术措施落后于农业生产者的思想认识和技术水平, 或者在工作中未能及时纠正农业生产者的错误做法, 放任农业生产者的陈规陋习, 就不能充分地发挥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职能, 就不能有效地体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作用。

1.3 站在领导的前列

站在领导的前列就是要求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必须经常深入田间地头, 掌握第一手实际情况, 通过亲身的实践, 为政府和领导提出及时、有效的参谋意见, 通过行政渠道落实技术措施;就是要求站在全局的高度, 放眼省内外、国内外农业生产的现实状况, 正确分析农业发展方向, 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农业生产规划、计划、建议以及农业技术推广方案, 通过行政推动以达到农业技术进步的目的。如果不能站在领导的前列, 在农业生产方面领导知道的农技推广站门不知道、领导懂得的农技推广站门不懂得、领导清楚的农技推广站门不清楚、领导明白的农技推广站门不明白、领导认识到的农技推广站门没有认识到, 就难以在农业生产上为政府和领导提供有价值的参谋意见, 也就失去了本身的存在价值。

2 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的特点

当前, 国家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新背景下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也相应进入了转型期, 呈现出与过去明显不同的新特点,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主导性、公益性、自主性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 政府是农业生产的直接组织者、管理者, 依附于政府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一切工作只需要围绕政府的意图提供工作成果, 只需要上级认可就算完成任务, 上级推广部门下达什么任务、政府主管部门有什么要求农技推广站门只需要落实即可, 往往是注重于事后的总结, 依附性强、独立性差, 其特点是明显的政府主导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角色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政府由生产的直接组织者变为生产的服务者、规则的制定者、秩序的维护者。由此而来,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也必须改变原来的关注方向, 即由围绕政府、为政府服务向围绕生产、为生产服务转变, 减少依附性、增强独立性, 在推广的工作重点、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生产需求、自身能力自主决定, 目标是满足市场主体的实际需求、面对生产的实际需要, 课题自主选择、项目自主申报、方案自主拟定、试验示范地点自主安排, 成果由第三方鉴定、评审、认可。由于农业推广部门是政府组建的国家农技推广的主渠道, 是公益性农技推广部门, 所以在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首先体现的是围绕市场经济需要而形成的市场主导性、公益性、自主性特点。

2.2 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综合性、规模性

当前国的农业生产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历史时期, 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形成和推广, 使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向科学, 现代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由手工畜力农具生产转变为机械生产, 使投入农业的能源显著增加, 电子、原子能、激光、互联网、遥感技术以及人造卫星等也开始运用于农业, 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有很大提高, “小而全”的自给自足生产被高度专业化、商品化的生产所代替, 农业生产过程同加工、销售以及生产资料的制造和供应紧密结合, 经济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企业管理和宏观管理中运用越来越广, 管理方法显著改进, 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 使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和农户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综合性、规模性特点就显得十分突出。

2.3 与生产主体相适应的差异性、特需性

计划经济条件下, 农业生产主体是按照行政区划设定的公社、大队、生产小队、生产小组,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则依据行政命令。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实行的是联产承包责任制, 生产主体变为分散的农户家庭, 农技推广对象的数量也日渐增加, 加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单位被撤销, 致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一度进入徘徊状态。当前我国的农业生产主体有了革命性的发展, 生产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投资机构纷纷在农村流转土地, 单个新兴农业生产主体的生产规模逐渐扩大, 由于新兴的生产主体的地域不同、生产的商品不同, 对农业技术的需求不再单一, 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化、特需化, 由此可知新时期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应该具有差异性、特需性。

3 新时期开放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点

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需要破除门户壁垒、业务封闭、行业分割、地域限制、级别思维、官民分离, 形成“社会性、融合性、合作性”的开放型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 其工作重点如下。

3.1 破除门户壁垒, 消除门户之见, 广泛开展横向合作, 共享技术资源

一般来讲, 过去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由于专业分工过细、各自为战、相互间横向联系不多, 或者各管若干种作物, 或者各管若干个阶段, 生产上全方位、全阶段所需要的技术支持往往涉及几个单位才能够形成完整的、统一的技术脉络, 由于这些不同的单位处于不同角度、不同水平, 提出的技术意见往往一致, 甚至出现相互矛盾的情况, 导致生产者无所适从。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首先要屏弃门户之见, 同时广泛开展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新机械、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工作, 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横向联合, 相互之间互通情报, 以达到资源共享、事半功倍的目的。

3.2 破除业务封闭, 消除业务之见, 主动与教学、科研、企业结合, 形成合力, 共同进步

开放型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要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积极关注农业院校、科研单位、生产企业在种子、农药、化肥、农机、栽培技术等方面的新进展、新成果, 主动同他们建立一种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 在当地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相互支持、相互学习, 以达到各取所需、共同进步的目的。

3.3 破除行业分割, 消除行业之见, 积极争取农业技术研究、推广项目, 增强服务农业生产的能力

过去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申报项目、争取经费的过程中往往只限于在本系统内努力, 现在各个行业对于农业科技的投资逐渐加大, 项目不断增多, 这些经费和项目十分需要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配合。因此, 在新时期农技推广工作中积极争取农业系统以外的项目和资金就成了又一个新的、重要的工作任务。对于这个问题, 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有足够的认识, 应该积极关注农业系统以外的农业项目动向, 主动出击、积极申报、努力争取, 以获得较多的经费、项目支持, 增强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的活力。

3.4 破除地域限制, 消除地域之见, 学习、吸收、消化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 推动当地农业技术不断发展

开放型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要求农业技术推广系统立足本地, 放眼县内外、市内外、省内外;甚至国内外, 走出去、请进来, 积极学习先进经验, 通过引进、试验、示范的消化、吸收, 化为适合当地的实际推广内容, 落实到本地的农业生产之上, 进而缩小农业生产地域之间的差距, 提高整体农业生产水平。

3.5 破除级别思维, 消除级别之见, 积极开展纵向联合, 发挥各自优势, 共同攻坚克难

过去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多数情况下主要是以县以下基层推广部门为主, 县以上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涉及的比较少, 带来的问题是基层由于视野的限制、经费的短缺、人员素质以及手段的适应性不高, 往往影响着结果的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 而上级农技推广部门则一般具有起点高、视野宽、技术新的优势, 但由于与生产实际相对较远, 对不同的自然类型缺乏全面的认识, 提出的指导意见只能对某个地域具有适应性, 普遍适用的技术措施不容易得到, 形成了上下“各干各的事、各吹各的调”, 上下的协调性不高, 不利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整体功能的发挥。开放型模式下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需要系统上下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 共同进行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的确定、试验、示范、推广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

3.6 破除官民分离, 消除官民之见, 主动与新兴农业生产主体合作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巨大变革, 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必将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 他们对于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的需求十分迫切与主动, 必须顺应潮流, 积极主动地与之建立密切的联系, 把他们作为推广农业技术的主要对象, 在他们所在之处建设试验示范基地, 用样板来体现先进实用农业技术的生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任务之一。这样一来, 通过试验田、展示区、示范方的实际表现, 实现技术的先进性、可操作性、丰产性, 起到引领作用, 正如农民所说:“你讲一千遍、一万遍, 不如就地示范一小片”。

参考文献

[1]王月贞.做好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点滴体会[J].河北农业科技, 2008 (4) :55.

[2]鞠芳.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 2012.

[3]周攀, 周晏起, 刘笑, 等.谈新时期农业科研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J].农业科技管理, 2012 (4) :98-100.

上一篇:居间合同下一篇: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