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学理论

2024-07-28

林学理论(精选九篇)

林学理论 篇1

1 充分掌握测树学造材理论提高合理造材水平

测树学的基本内容就是测树学造材理论, 主要的内容怎样做到合理造材, 并且获得最大的收益。以测树学的造材理论作为支撑, 这样能够发挥木材检验人员的业务水平, 将有效的资源实现最大化的使用。在木材生产过程中, 原条量材是打枝后的第一道工序, 在这个过程中要将每根原条设计成段的形式, 设计的质量对每段原木的质量和价值有直接的影响。合理的量材设计能够消除或降低木材出现缺陷的可能。在设计过程中, 出现量材设计不合理的情况, 会导致木材成品在质量和产值上受到很大影响, 导致生产企业经济效益无法得到保证。在量材过程中会出现坏材带好材的情况, 或者是优质木材被劣质量材的情况, 这些情况的出现会导致原木的质量下降, 森林资源浪费严重。在合理造材过程中, 可以先设计特级原木, 然后加工剩余的部分, 使其成为质量优良的原木, 先设计长度较长的原木, 然后设计较短的。在量材过程中, 避免出现浪费的情况, 要保证量材尺寸精准, 避免出现长度不合格的情况, 要做到所有的木材都得到很好的利用。对不同地区不同树种的情况进行掌握, 能够更好的对原条造材的理论进行应用, 同时促进森工企业更好的发展。

2 充分掌握测树学树干解析理论提高合理规划水平

在林学研究中, 树干解析是重要的手段, 也是木材检验人员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利用有效的森林资源获得最大的经济价值是森工企业发展过程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同时也是木材检验人员要解决的问题。因此, 提高原条出材率非常必要, 对各个地区的林场木材情况进行掌握, 对树种和胸径情况进行调查, 对原条的树干情况进行解析, 对林分树种规律情况进行掌握, 对充分发挥木材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非常有益。在设计过程中, 要优先对比较珍贵的材种进行设计, 尤其是出口木材、特级木材, 在设计完成以后要对珍贵树种进行设计, 在优选设计的时候要做到能够对其进行合理的加工和使用。对于一些优材进行加工处理, 要对其可用部分都进行充分的利用, 这样提高使用减值。在量材的过程中要保证出材率, 对市场中出现的价格较高树种要进行很好的利用, 要将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 对有限的森林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 做到物尽其用。

3 充分掌握森林计测学、测树学中树木计测理论减少木材检验误差

以往的木材检验工作中, 对计测方法和计测误差等理论都不重视, 因此, 在检验工作中一直使用比较粗放型的检查尺。要提高木材检验的水平, 检验人员要不断充实自己, 学习森林计测学和测树学中的计测理论, 这样能够在木材检验工中发挥更好的效果。在采伐区进行木材检验时, 要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标准, 尤其是对一些不规则原木的处理方式, 在对常见问题进行判断和检查时, 也要做到非常的认真, 不能出现不达标准的木材出现下山的情况。在木材装车运输时, 要做好严格控制, 对于每一根木材都要做好检查工作。利用倒木测定中的各种误差处理形式, 对误差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在木材检验过程中, 不应用森林计测学的相关知识就不会有误差问题的出现, 因此, 作为新时期的检验人员, 要掌握足够多的知识, 对以后的工作会带来很大的益处。

4 充分掌握森林经理学中木材标准理论降耗节省资源

作为非常重要的木材基础知识, 森林经理学的木材标准非常重要, 同时, 也是国家标准化计量的重要依据。木材检验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对标准化非常重视, 相关的工作人员对理论知识进行了很好的学习, 对提高林政资源管理和限制过度采伐非常有利。木材检验人员掌握相关的检验标准非常重要, 同时, 对相关的法规文件也要进行了解, 在检验过程中要具备良好的技能, 同时, 也要克服检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保证木材检验工作能够顺利实行。森林资源的宝贵性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因此, 对其开发过程中要实现低耗能、高产量以及高质量的目标,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 也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5 利用林分生长模型理论中的节子剖析技术来深入了解节子

林分生长模型理论是林学理论当中理论性比较强的内容, 其中, 关于节子生长的部分和木材检验工作联系非常紧密, 因此林分生长模型理论也是一名合格木材检验人员所必须掌握的林学基础理论。节子是最重要的木材缺陷之一, 也是现代术材检验技术中的重中之重。节子破坏木材构造的均匀性和完整性, 不仅影响木材表面的美观和加工性质, 更重要的是降低木材的某些强度, 不利于木材的有效利用。特别是承重结构所用木材的分等, 与节子尺寸的大小和数量有密切关系。节子影响利用的程度, 主要是根据节子的材质分布位置、尺寸大小、密集程度和术材的用途等而定。传统意义上的木材检验技术, 一般是被动地去检验节子, 很少研究节子的生长规律。现代木材检验技术对木材检验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文章利用林分生长模型中的节子剖析技术来建立节子生长的预估方法, 通过对某林区的5块针叶树标准地10株解析木的节子剖析数据的统计分析建立了初步的节子直径分布散点, 尝试了预估树木节子最大直径的方法, 经过初步的检验, 效果良好。通过分析可以看出, 实验木的平均直径的垂直分布趋势是从伐根到人约树高的55%处逐渐增加, 然后再向上逐渐减少, 但趋势趋于平缓。树木下部的节子较小, 最大的节子分布在树木的中间部位。树干上部基本没有节子。这个规律为有些地区针叶树种的木材检验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作用。

6 结束语

森工企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都有非常严重的影响, 近年来, 人们对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重视, 因此, 在开发森林资源时, 一定要提高其经济价值。木材检验水平的提高对森林资源的保护至关重要, 对避免出现森林资源浪费非常重要。木材检验人员要不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这样能够利用有限的森林资源获得最大的经济价值, 为森工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宫凤林.浅析木材检验对禾材生产工作的重要意义[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21.

[2]朱建伟, 谭民.木材检验工作在实施“天保”工程中的重要性[J].内蒙古林业, 2002, 8.

林学院林学专业大赛策划书 篇2

一、目的和意义:

为使同学们更好的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同时增进各位同学对本学院各个专业的了解,以及促进本专业各个年级的同学的交流,也为了丰富同学们的业余生活,培养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对校园生活的积极性和热情,林学院举行“专业技能大赛”,促使我们具备大学生健康向上,团结奋进的精神面貌!此次活动,可使我们一同成长,可让我们一起飞翔;让我们一同去创造、一同去发挥我们的艺术情操,让我们一起去拼、一起去实现我们林院的辉煌!

二、活动主题:掌握技能,耀我林系

三、活动对象:在校林学院的所有林学专业本科生

四:比赛时间:2010年11月21日

五、比赛地点:广西大学东校园

六、主办单位:林学院团委学生会

七、参赛资格:

1.比赛参赛人员必须是在校林学院林学专业的本科生

2.比赛要求团体参赛4人,不接受个人报名,主要以各个专业单位参赛报名。

3.在每组成员当中,必须包括三个年级或者以上的人员(如大一大二大三,大一大二大四等)且每组成员必须包含大一的同学。

八、报名方式: 先采取大众报名形式,然后再按抽签分组形式决定组员,也可以自己

组队参赛报名,报名截止日期为11月15号晚,在这之前务必将参赛人员的名单报到林学院学生会办公室秘书处处,过期不再接收报名成员。

九、比赛形式:1.本次比赛以各组为单位,每组4人(性别不限);比赛分由完成任务

所耗的时间及答题所得分评出,各组按主办方安排进行比赛。活动过程

中将会设置8-10个关卡,最多可放弃两个关卡,最终以时间和分数来

定名次。

十,活动内容:

本次比赛的内容主要是以认树为主,活动为辅。在比赛的过程中,我们

将会在东校园的不同地方设定树种,然后会对参赛队员提出诸多问题:

1.这棵树的科名、属名、种名是什么?

2.请写出该树种的果的名称、花序、叶的特征

3.请用目测或者使用工具测量该树的高度和胸径

4.在野外如何识别该树种,有何经济价值或者用途?

5.怎样用理论知识来判断该树种的年龄?

6.该树种属于喜荫还是喜阳植物,适合生长的地方

7.成熟质体可分为叶绿体、有色体和什么?

8.花序可分为哪两大类?

9.根尖分生组织3哪四个区域组成?

10.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统称成什么?

11.松科和蔷薇科的拉丁学名怎么写?

12.在1:10000的平面地形图上,两天等高线之间的实际高度差是多

少?

13.该树种的性状、叶性、叶序、叶形、叶缘、叶脉、叶尖、叶基等是

什么?

14.怎样区别扁桃树和芒果树、龙眼和荔枝?

15.哈钦松系统分为哪几个级别?

以上所问的问题,每棵树只选一题,然后再做个小游戏(类似夺宝经兵的游戏),若两者均通过,才算过关,若只回答问题算50%过关,若只

做游戏则算不过关。

十一、比赛要求:

1. 参赛内容必须凸显“掌握技能,耀我林系”的主题。

2.参赛队伍必须以书面形式并口述本专业的知识技能

3.参赛队伍必须遵守工作人员的安排,不得辱骂工作人员

4.参赛团队应自觉维护赛场秩序,不得无故缺席、迟到、中途退场,比赛开始后十分钟未到者,视为自动弃权。

5.参赛队员必须自带笔和纸,且要记录本队出发时间和结束时间。

6.在到达每个关卡时,必须先回答问题再做游戏,不得同时进行,否则无效

7.工作人员必须公正公开,无作假现象。

十二、活动准备阶段:

宣传工作:

1、做横幅,悬挂在学院正门和东门

2、做两个展板,大的放在学院正门,小的贴在学院东门

3、邀请雨无声的同学进行报道

问答题题目的准备:准备8-10个有关各个专业知识的问题,题目的难易程度不等 工作准备:

1、在各个比赛地点设置好比赛关卡,并准备好各个专业相关的问题

2、在各个比赛地点准备好相关的道具及水

十三、评分原则:

1. 评分采用满分10分制,评分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2. 每完成一道关卡得一分,每答错误一个问题减0.2分,不能完成游戏减0.5分。顺

利完成游戏得0.2分。

3. 比赛以一个小时为限,超出一分钟减0.01分。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比赛的加0.5

分。

十五、评委:老师及学生会干部

十六、备注

1、此次活动经费由学院提供,感谢老师对我们学生活动的关心

2、希望有老师能抽出时间做评委

3、此次技能大赛希望各个同学都到现场观看比赛

5、此次活动希望有老师到场进行讲话指导、在比赛过程中保持场地的卫生,不

要将果皮等垃圾乱扔。活动结束后,学生会成员及在场同学一起参与会后的清理工作

谈用林学基础理论提高合理造材水平 篇3

1 充分掌握测树学造材理论基础, 提高合理造材水平

测树学造材理论是测树学的重要内容, 主要讲授如何合理造材来获取最大的收益。例如:原条量材设计是木材生产过程中, 继打枝后的第一道工序, 把每根原条设计成若于段原木产品, 而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每段原木的质量与价值。合理的量材设计能消除或降低缺陷的降等程度。如果量材设计不合理, 就会造成木材产品在质量和产值上的差异。具体表现在坏材带好材, 长材短造, 优材劣造, 致使原木质量下降, 浪费森林资源。又例如合理造材中的“三先三后”即优先设计先造特级原木, 后造加工用原木;先造长材, 后造短材;先造优质材, 后造劣质材。“三要三杜绝”, 即要量材造材, 杜绝粗制滥造;要量尺标准准确, 杜绝超长短尺;要材尽其用, 杜绝浪费木材。还要摸索和总结本地区原条病腐规律。内外腐和缺陷的掌握和区分, 要总结出一套本地不同树种不同情况的病腐规律, 使原条造材日趋合理。

2 充分掌握测树学树干解析理论基础, 提高合理规划水平

树干解析是整个林学科研的必要手段, 同时也是本材检验人员必须要掌握的林学理论之一。如何充分合理利用有限的森林资源实现最大的经济价值, 是摆在我们榆验人员面前的一大课题, 这就需要我们在如何提高原条出材率上做文章。我们可以通过对各林场所的木材按林层、树种和胸径进行抽样调查, 对伐倒后原条的具体情况进行树干解析, 根据具体的林分材种结构规律, 充分考虑木材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坚持优先设计选造较珍贵材种, 即出口材、特级材、特选材;优先设计选造较珍贵树种, 即水曲柳、红松、榆木;优先选造优质材种, 即胶合板材、加工用材的原则。实施对原条优良部分优材优用, 对梢头木、枝丫和劈裂部分, 凡有价值、符合木材标准要求的都要造材利用。在保证提高造材出材率的前提下, 考虑市场畅销且售价高的树材种, 使两者之间有效地结合起来, 将有限的森林资源充分利用, 做到材尽其用。

3 充分掌握森林计测学、测树学中树木计测理论, 最大化减少木材检验误差

在传统的粗放型检尺工作中, 我们往往并不注重计测方法、计测误差等理论。但如果想要提高木材检验水平, 就必须充分学习森林计测学和测树学中的树木计测理论, 把住伐区木材检验关。在伐区木材检验中, 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木材标准, 要特别注意原木不规则断面的径级以及弯曲、内腐、外腐等常见问题的判断与检查, 做好归楞描号工作, 达不到标准的木材一律不准下山。对归楞装车木材检尺要严格控制, 装车时检验员要装一根检一根。要充分借鉴伐倒木测定中的各种误差处理方式, 对误差的处理要科学合理。如果没有森林计测学作为基础的话, 就无从谈起误差的处理了, 因此, 作为新时期的木材检验人员, 学握足够的森林计测学理论是基本的要求。

4 充分掌握森林经理学中木材标准理论, 为降耗节省资源做贡献

森林经理学中的木材标准是重要的林学基础知识, 同时也是国家的标准化法计量法重要的依据, 木材检验贯彻标准化法、计量法, 认真学习木材标准, 是加强林政资源管理、执行限额采伐的强有力措施和必要的手段。作为木材检验人员, 一定要熟悉木材检验标准的各项细则, 遵循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性标准和有关法规文件, 练就过硬的检验技能和综合能力, 保证木材检验工作顺利进行, 实现低消耗、高质量、高产出的目标, 为国家节约宝贵的森林资源, 为森工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5 利用林分生长模型理论中的节子剖析技术来深入了解节子

林分生长模型理论是林学理论当中理论性比较强的内容, 其中, 关于节子生长的部分和木材检验工作联系非常紧密, 因此林分生长模型理论也是一名合格木材检验人员所必须掌握的林学基础理论。节子是最重要的木材缺陷之一, 也是现代术材检验技术中的重中之重。节子破坏木材构造的均匀性和完整性, 不仅影响木材表面的美观和加工性质, 更重要的是降低木材的某些强度, 不利于木材的有效利用。特别是承重结构所用木材的分等, 与节子尺寸的大小和数量有密切关系。节子影响利用的程度, 主要是根据节子的材质分布位置、尺寸大小、密集程度和术材的用途等而定。传统意义上的木材检验技术, 一般是被动地去检验节子, 很少研究节子的生长规律。现代木材检验技术对木材检验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本文利用林分生长模型中的节子剖析技术来建立节子生长的预估方法, 通过对某林区的5块针叶树标准地10株解析木的节子剖析数据的统计分析建立了初步的节子直径分布散点, 尝试了预估树木节子最大直径的方法, 经过初步的检验, 效果良好。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 实验木的平均直径 (纵轴) 的垂直分布趋势是从伐根到人约树高的55%处逐渐增加, 然后再向上逐渐减少, 但趋势趋于平缓。树木下部的节子较小, 最大的节子分布在树木的中间部位。树干上部基本没有节子。这个规律为有些地区针叶树种的木材检验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作用。因为具体的树种有各自的生长规律, 本文仅仅提供了一种利用林分生长模型的理论方法的思路, 也仅仅对有些地区所调查的较小区域有效, 但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 必将成为广大林区木材检验以至于林分生长预测等方面作出新的突破。

总之, 通过木材检验人员的自身努力, 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 可以使有限的木材能拥有最大的经济价值, 同时也给森工企业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 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我们应尽的一份力量。■

摘要:木材检验直接影响森工企业在有限资源条件下的经济效益, 所以必须加强和提高木材检验水平。根据多年在林区基层工作的经验, 总结出了林学基础理论与木材检验工作相结合的途径, 希望能够为广大的木材检验工作者作一个参考。

林学概论 篇4

概念 林业是培育、保护、管理和利用森林的事业。

内涵 “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 “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生产事业。” “经营培育用材林的生产事业。”

上述引证说明人们多把林业看作为挖坑栽树,伐木砍树的产业,忽视林业的社会、环境与文化效益。中国林业面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辽阔国土,治理生态环境是最重要的使命。

2、林学的概念与内涵

林学是有关林业生产(特别是营林生产)科学技术的知识系统及与其有关的科学基础知识系统的集合,基本上是一门应用科学。广义的林学包括以木材采运工艺和加工工艺为中心的森林工业技术学科;狭义的林学以培育和经营管理森林的科学技术为主体,包括诸如森林植物学、森林生态学、林木育种学、森林培育学、森林保护学、木材学、测树学、森林经理学等多学科。

3、林学在国家学科分类中的地位

国家学科分类共13个,分别是: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哲学、文学、历史学、军事学、艺术学。

林学是农学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农学涵盖8个一级学科,分别是:作物学、林学、农业资源利用、园艺学、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水产。

4、林学的二级学科 林学的二级学科有7个:森林培育学、森林经理学、林木遗传育种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森林保护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水土保持与沙漠化防治

6、林学专业开设情况

全国开设林学本科专业的院校40所左右,实力最强的当属北京林业大学和东北林业大学、其次有南京林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福建农林大学。以上8所大学的林学都是一级学科博士学科授权单位,同时也都有林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林学综合实力较强。浙江林学院

西南林学院

四川农业大学 河北农业大学

江西农业大学

安徽农业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宁夏大学

7、和林业有关的专业

本科专业:林学、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园林、水土保持与沙漠化防治、农林经济管理、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消防工程。植物保护、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生态学、地理信息系统。森林工程、木材科学与工程、林产化工。

研究生专业:森林培育学、森林经理学、林木遗传育种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森林保护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水土保持与沙漠化防治、植物学、森林工程、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产化工加工工程。

[摘 要] 从解放后,我国开始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此工程的实施,为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从工程实施的过程与结果分析,目前,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为此,应加快实施林业生态工程步伐,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生态、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 森林 林业生态工程 管理 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森林是自然界中的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然而,由于长时间的木材生产,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虽然近年来实施了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天保工程等项目,恢复和改善了现有的生态环境,但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为此,我们要继续加快实施以追求生态经济最佳平衡为核心目的的林业生态工程,使其所具有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林业生态工程概述

1、内涵

林业生态工程是随着林业发展战略转移、国家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需求而通过继承、交叉形成的一门新的工程。它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与生态工程原理,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从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的以木本植物为主题,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人工匹配结合,进而形成一种稳定而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

2、特点

从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林业生态工程的核心就是在对生态理论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根据生态理论,以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通过工程措施即进行系统设计、规划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所进行的林业生态建设。此工程旨在坚持土地资源优化组合的原则,通过大力植树造林,全面保护和科学经营现有森林,合理调整森林的分布格局和功能结构,来充分发挥森林改善生态环境、抵御自然灾害的生态功能。

3、内容

林业生态工程包括以下内容: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总体布局与规划,六大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情况与特点,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空间分布,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立地划分与适地适树,不同区域山丘区环境、资源、水土流失及土地利用特点,树种选择与林分组成,整地与造林方法,合理密度与密度控制,幼林抚育、防护林的林分定向培育,以山系、水网、流域等为单元的生态防护体系的构成与特点,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农林复合、农田林网、河岸道路防护、灾害地植被恢复、海岸防护等防护林的配置与构建技术,干旱、盐碱、风沙、干瘠、钙积层等技术问题。

三、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

我国林业生态建设是从解放后开始的,1978年“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林业生态工程进入了大规模的建设时期。几十年来,随着此工程的不断成熟与完善,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并构筑起覆盖普及、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林业生态体系,亦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然而,从工程实施的过程与结果分析,目前,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仍存在诸多不尽人意的问题,如当前的经济发展核算方式不能有效激励政府部门投资和管理林业生态工程,林业生态工程尚未形成科学的工程建设管理体系,缺少科学的统筹规划,工程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资金控制等缺少有效的制度保障,工程所涉及部门之间缺少有效的协调,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制约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瓶颈。为此,我们在赋予林业重要地位的同时,应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和手段来进一步推进林业生态工程的发展。

四、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也为“十二五”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为了实现党的十七大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建成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在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三个坚持”:第一,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在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国情、林情出发,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第二,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即要做到建设与管理、保护与治理、兴利与除害并重、并举,以此实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目标;第三,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即将增加资源总量、优化资源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和加强资源保护做为工作重点,把林业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五、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发展思路

1、加大投入,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一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地吸引社会力量筹措林业生态建设资金,引导有关单位和个人积极投资、共同建设林业生态工程;二要在税收、信贷、服务等方面实行倾斜,对一些重大项目应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或税收优惠等方面支持;三要进一步提高地方公益林补偿标准,扩大公益林补偿面积,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向林业生态建设投资。

2、突出重点,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

第一,大力加强丘陵岗地植被恢复工程、沿海防护林,突出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林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等;第二,继续实施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风沙源治理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提高建设水平,确保建设质量;第三,进一步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城乡结合部要大力发展环城绿化带、郊野公园、隔离林带,农村牧区要重点构筑村庄绿化、农田林网和发展庭院林业。

3、科技引导,强化工程的技术含量

第一,要重点开展困难立地造林技术、植被恢复技术,并加快低质低效林改造,做好国家森林抚育试点;第二,围绕林业良种壮苗选育、中幼林抚育、速生丰产林建设、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综合利用、多种经营等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攻关;第三,侧重种群选择及种群匹配工程,并考虑种群之间在生长时间、节律上的搭配,生态工程的工程措施应侧重生态环境重建中必须采取的技术。

六、结语

总之,从林业生态工程高效、稳定、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其还需进一步调整与完善。

参 考 文 献

[1]罗群《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加快崇明生态岛建设》现代园艺.2007年第12期.[2]左月玲《浅析林业生态工程与区域生态环境》赤子.2009年第14期.[3]姚庆学《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供科技支撑—记黑龙江省森林保护研究所》中国林业.2009年第4B期.摘要:林业生态工程是指依据生态工程学和森林生态学的基本原理,设计、建造的以木本植物为主体、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生产工艺系统。林业生态工程对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维护生态平衡,减少自然灾害,保障和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进行了论述,并阐述了林业生态工程的未来发展趋势。关键词:造林;绿化;林业生态工程;生态系统 森林是自然界中的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天然林是经过很长的历史阶段,经过反复的自然选择下的生存竞争而形成的一个和谐的森林生物与森林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森林生态系统一般讲是一个稳定的、抗逆行较强的生态系统。但是,也不可忽视当外界干扰(如人类采伐、垦殖、病虫害大发生、火灾、大气候变化)强度超过系统承载能力的时候,这个系统也会崩溃。

造林绿化工作,从生态学角度来谈,实际是一个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或人工重建的工作。它的全部内容应当是包括建造森林生物群落,同时恢复森林生态环境,在大多数森林破坏历史较长的土地上,也可以说是在非森林环境中建立森林生物群落。因此那种“刨坑栽树”,栽上树就是建造了森林的概念是不完整的。林业生态工程

是随着林业发展战略转移、国家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需求而通过继承、交叉形成的一门新的工程,不仅是从单一的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来研究水土保持的生物措施,而是从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研究林业发展措施,核心是在对生态理论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通过工程措施进行以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的林业生态建设,根据生态理论进行系统设计、规划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以在系统内获得较高的生态与经济效益。

一、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

林业生态工程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与生态工程原理,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所进行的以木本植物为主题,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人工匹配结合而形成的稳定而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它本身包括着传统的造林绿化内容,一些成功的单项造林技术与新技术的筛选与应用,但不是简单“相加”与“拼盘”;它的目的不仅只考虑经济效益,而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并重;它的全过程是配套技术合理组合的完整工艺流程。

林业生态环境工程在生态环境建设、流域治理、农村可持续发展中的位置与作用是无可限量的。其中包含的知识涉及中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空间分布;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的总体布局与规划;六大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情况与特点;中国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立地划分与适地适树;树种选择与林分组成;合理密度与密度控制;整地与造林方法;幼林抚育;防护林的林分定向培育;不同区域山丘区环境、资源、水土流失及土地利用特点;以流域、水网、山系等为单元的生态防护体系的构成与特点;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农田林网、农林复合、灾害地植被恢复、河岸道路防护、海岸防护等防护林的配置与构建技术;干旱、盐碱、风沙、干瘠、钙积层等技术问题。

二、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系统论原理

人工生态系统的建造凋控是生态工程的主要目的所在。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给“系统”所下的定义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凡是一个系统它应具备如下特征。

1.1结构的有序性 一个系统既然是一有机整体,它本身必须具备自然或人为划定的明显边界,边界内的功能具有明显相对的立性。一片果园、一个人工林它与相邻的系统是具有明显边界的,其功能与其他系统也是不同的。同时,每一个系统本身一定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分所组成。系统内的组分之间具有复杂的作用和依存关系。作为人工林生态系统,本身就包括着森林生物和森林环境两大组分,而其两大组分又可以自成系统(子系统)。像森林生物要分成植物(林木与伴生植物)、动物(鸟兽、昆虫)、微生物(真菌、细菌);从环境角度讲+作为人工生态系统又应当分成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这些组分形成厂形成了复杂的水平分离和垂卣分离,1.2系统的整体性 为一个稳定高效的系统必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各组分之间必须具有适当的量的比例关系和明显的功能上的分工与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使系统顺利完成能量、物质、信息、价值的转换功能。系统中某一个组分发生量的变化以后必然影响到其他组分的反应,最终影响到整个系统。林、眶生态工程设计、建造过程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通过整体结构的建造而实现人工生态系统的高功能。

2、环境因子的综合性

自然界中众多个环境因子都有自己的计算单位,每个因子也都是对生物产生重大影响。在林业生态工程中要十分注意的是多项因子对生物群落的综合作用。这种综合影响的作用往往与单因子影响有巨大的差异。如何进行多因子综合评价对今后林业生态工程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3、食物链原理

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学的重要原理,食物链与食物网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叫·绿素使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于植株之中,所以,称绿色植物为“生产者”。绿色植物被草食动物所食,草食动物被肉食动物吃掉,这些动物中有的吃草,有的吃其他动物以维持其生命。植物和动物残体又可为小动物和低等生物分解、以这种吃与被吃关系形成的关系称之为食物链关系。后两者分别称之为“消费者”和“分解者”。

4、扩大视野,修正传统林业概念

多少年来我国大农业范畴一直存在着一个传统观念;农业就是粮食、林业就是“大木头”、畜牧业就是猪和鸡。林业建设几年来—直认为用材林才是林,造林就是刨坑栽树,农出防护林就是大小方田林网。林业越来越萎缩,概念越来越窄,专业越分越细,将-—个森林大系统分割得零零落落,把很多本来属于林业范畴的东西,如中草药、食用菌、野生动植物、野生花卉、香料植物甚至果树都拒之门外。这种观点对我国林业的发展是十分有害的。提出林业生态工程就是要归还林业的本来面目,把林业作为一个完整的大系统来看待,发挥林业的综合功能。

三、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现代林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森林生态环境意义的加强。世界环发大会秘书长斯特朗指出,“森林在世界范围内的环境保护方面占有独一无二的位置”。针对这种形势,大多数国家的林业发展都在做出新的选择,进行深刻革新。无论是提供林产品、保持森林生产力的稳定和增长,还是发挥森林的环境服务功能;无论是营造各种类型的人工林,还是对现有森林进行经营管理,按照持续发展的要求,都必须建立和维持一个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使人类的利用和干扰保持在森林生态系统可容忍的限度内。

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与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面,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发展了水土流失控制的工程措施和快速的工程绿化技术,致力于形成以森林为主的流域治理的森林工程体系。其发展(上接第132页)

趋势是,生态环境治理与水土资源的保护、改良、合理利用相结合、以充分发展水土资源的生态、经济效益,促进区域生态安全与协调发展。我国林业生态工程领域的研究虽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并具有一定的应用性和学术水平,但从林业生态工程高效、稳定、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还需进一步调整与完善。随着我国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深入发展,对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后林业生态工程学科面临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是:(1)人工防护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2)干旱地区林木水分生理,植被-土壤水文生态过程;(3)区域森林植被建设适宜度与生态用水的关系;(4)抗性植物材料的选择和繁育;(5)区域性防护林恢复与重建的生态经济评价。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21世纪,保护与改善环境是当之无愧的主题,而森林作为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成份,对其的保护、修复与合理开发利用是个毋庸置疑的永恒课题,林业生态工程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为了改变日趋恶化的自然环境,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应更新理念。加大资金与技术投入、建立激励机制与健全管理制度、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立法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推进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有效机制。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河南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规划

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举足轻重。当前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旱、涝、风、沙等自然灾害频繁,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和管理,实现全省山川秀美,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也是把我省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一项宏伟工程。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河南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规划》。

一、我省林业生产建设概况

《河南省十年造林绿化规划》(1990-1999年)已经完成,从1988年到1998年,全省有林地面积由157.1万公顷提高到209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由9151.5万立方米增加到13167.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包括有林地、灌木林地、四旁树)由14.8%提高到19.8%。太行山绿化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黄河中游林业生态治理工程、淮河防护林工程。防沙治沙工程和平原绿化工程等六大林业生态工程,先后在46个县(市、区)启动。林果花卉各业和以木材加工、林副产品加工及森林旅游资源开发为主要特征的林业产业化有了较快的发展。

但是,目前我省林业发展状况与人口增长和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问题是:

(一)森林资源总量不断增长,人均水平较低。人均森林面积0.02公顷,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人均活立木蓄积量1.4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

(二)荒山面积大,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加剧。全省尚有90.9万公顷的宜林荒山、346.3万公顷的水土流失区、66.8万公顷的沙漠化土地需要造林和治理;坡耕地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流动、半流动沙丘由1988年的0.4万公顷上升到1998年的5.3万多公顷。

(三)森林经营管理粗放,林地生产力不高。现有林中,幼、中龄面积占90%以上,急待抚育;还有73.3万公顷低效林需要改造,无证采伐、滥伐、盗伐林木及乱占林地现象呈上升趋势,林木管理落后,病虫各严重。

(四)有效抗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护林体系尚未形成。平原地区农田林网稳定性较差,通道绿化、城郊绿化刚刚起步。

(五)林业投资与需求矛盾突出。1990年以来,预算内林业投资总量逐年有所增加,但与实际需要仍有较大差距。

二、今后我省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再造山川秀美的中州大地为总目标,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以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为重点,以科技为先导,坚持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与国土整治、产业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加快工程建设,实施分类经营,突出质量效益,提高整体水平,建立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1、2000年一2010年目标和任务

至新增有林地面积58万公顷,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至活立木蓄积量增加到1.7亿立方米;

至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85%以上;

至防沙治沙5.3万公顷,流动半流动沙丘(地)基本上造林固定,至退耕还林17.4万公顷(16度以上的坡耕地);

至自然保护区占全省国土面积的比例提高到2.1%;

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6万公顷;

至城市绿化率达到35%;

至铁路和干线公路绿化率达到85%,至累计林业青苗14万公顷;

至木材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至果品总产量35亿公斤,优质果率达到80%以上,商品果率达到90%以上,至全省农民人均纯收人中林果及加工业收入占20%以上,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林果及加工业收人占35%以上。

2、2011年一2030年目标和任务

至新增有林地面积50万公顷;

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0%;

至活立木蓄积量增加到3.5亿立方米;

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0万公顷,至改造低效林73.3万公顷;

至果品产量50亿公斤,其中:鲜果产量38亿公斤,优质果率达到90%以上,商品果率达到95%以上;

至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林果及加工业收入占30%以上,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林果和加工业收入占40%以上;

至宜林荒山荒地和铁路、干线公路基本上实现造林绿化,森林资源分布比较合理,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流动、半流动沙丘全部被固定,平原地区建成高标准、多功能、高效益综合农田防护林体系,在全省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林业生态环境、林产品有效供给体系。

3、2031年一2050年设想

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5%;

至宜林荒山荒地全部被绿化,水土流失区全部被治理,林种、树种结构合理,至建成起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实现山川秀美,环境绿化美化的目标。

三、林业建设的重点

根据《河南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总体布局,突出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以重点林业生态工程为骨架,建立覆盖全省的林业生态体系

1、黄河中游林业生态治理工程。包括三门峡、洛阳、郑州、焦作、济源5个市22个县(市、区),重点在支流上游营造水源涵养林,在干流和支流两岸营造护岸固坡林和水土保持林,造林40万公顷,封山育林37万公顷。

2、淮河防护林工程。包括信阳、周口、商丘、开封、许昌、原河、平顶山、郑州、驻马店、洛阳、南阳等11个市地66个县,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重点搞好大别山山地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林;桐柏山浅山丘陵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林;伏牛山东部丘陵区水土保持林等骨干工程。造林25万公顷,封山育林20万公顷。

3、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在唐河、社旗、方城、新野、宛城、卧龙、邓州、镇平、南召、内乡、西峡、浙川等12个县(市、区),重点抓好丹江库区片,鸭河四库区片,唐河、白河、湍河流域片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和护岸护滩林。造林19万公顷,封山育林14万公顷。

4、太行山绿化工程。包括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济源5个市的10个县(市、区),重点建设太行山东部生态经济沟形式的水土保持林体系和太行山东南部以干果为主的生态经济林基地。造林7万公顷,封山育林14万公顷。

5、天然林保护工程。全省现有天然林面积106.6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3653.4万立方米。按照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总体规划,主要实施好黄河上中游重点地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停止采伐,搞好荒山荒地绿化和封山育林,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退耕还林。

6、农田林网化建设工程。按照“巩固、完善、提高”的原则,抓好尚未形成林同、未间作的213.3万公顷农田综合防护林体系的营建和340万公顷农田防护林体系的完善提高,构筑平原农区抗御自然灾害的林业生态屏障,确保农业稳产、高产。搞好“六纵四根”绿色通道建设,即京广、京

九、焦枝铁路和106、107、207国道(六纵),陇海铁路和310、311、312国道(四横),营造护路林带600公里,通道两侧营造高标准农田林网53.3万公顷。

7、防治沙漠化工程。在涉及沙区的安阳、濮阳、鹤壁、新乡、焦作、郑州、开封、商丘、周口、许昌等10个市(地)的43个县(市、区)进行治沙造林,重点抓好5.3万公顷流动、半流动沙丘(地)的固沙造林和已毁林种地的2.7万公顷防风固沙林地退耕还林。

8、城郊林业生态工程。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为主要目标,以环城防护林带。道路绿化和风景片林为主要内容,建设高标准、高效能环城生态防护林网络,实现生态防护、绿化、美化协调统一。

9、黄河下游及海河流域防护林工程。包括濮阳、郑州、开封、新乡、安阳、鹤壁、焦作7个市22个县(市、区)。规划荒山、荒滩造林1.1万公顷,营造防风固沙林1.3万公顷,农田林网14万公顷,防浪固堤林2万公顷。利用黄河沿岸宜林地、故道区建设以三倍体毛白杨为主,多树种合理配置,集绿化带、经济带和旅游带为一体的绿色长廊。

10、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工程。新建自然保护区14个,使全省自然保护区由现在的19个增加到33个,总面积由14.5万公顷扩大到35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比例由0.8%提高到2.1%,使自然保护区能够充分发挥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作用。

(二)大力培育商品林基地

1、用材林基地。总面积17万公顷。(1)速生丰产林基地:新建豫南和豫西南杉木基地2万公顷,火炬松基地1万公顷,豫东、豫北泡桐和杨树基地4万公顷,豫北油松基地1万公顷,豫西刺槐基地4万公顷,落叶松基地1万公顷。(2)优质用材林基地:在伏牛山区建立楸树、黑核桃等优质用材林基地4万公顷。

2、名特优新经济林基地。在加强现有经济林综合管理和改造的同时,新增加经济林基地31万公顷。豫南地区重点发展银杏、板粟、茶等3万公顷;豫西重点发展核桃、优质苹果、大枣、杏、柿子等4万公顷;豫西南重点发展优质梨、猕猴桃、大枣等2万公顷;豫北重点发展花椒、核桃、杏、黄棟等2万公顷;在平原沙区发展农枣间作10万公顷;豫东重点建设大枣、杏、优质梨基地3万公顷,城市近郊建立桃、樱桃、葡萄、无花果等时令水果基地4万公顷;在山区、丘陵发展山茱萸、辛夷、杜仲等木本药材基地3万公顷。

3、森林能源基地。在桐柏、泌阳、确山、方城、固始等缺煤少柴县建立薪炭林基地1万公顷。

4、原料林基地。在黄河、淮河、长江流域滩地及其支流沿岸的郑州、濮阳、新乡、驻马店、周口、信阳、南阳等地营造以杨树、松树为主的造纸原料林基地5.5万公顷;在山区营造以栎树为主的培殖业原料材1万公顷。

5、花卉和竹林基地。在郑州、洛阳、开封、南阳和鄢陵、潢川、获嘉等地建设观赏花卉基地1.5万公顷,并积极开发利用野生花卉资源,使之成为振兴农村经济的新兴产业。在博爱、洛宁、新县、商城、固始等县重点发展刚竹、淡竹、桂竹、毛竹基地0.4万公顷。

(三)加速林业产业化建设

1、大力培植主导产业。合理开发森林资源,积极发展木材和经济林产品加工业,建设一批辐射面广、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加工企业。充分利用国有林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

2、培青龙头企业。重点发展以商丘桐木制品有限公司、兰桐集团等为龙头的木制品业;以西峡中密度板厂、河南省人造板厂等为龙头的人造板加工业;以信阳板栗和新县银杏、三门峡苹果、西峡猕猴桃、镇平杜仲、内黄大枣、卢氏核桃加工开发等为龙头的果品加工业和木本药材制药业。

3、强化森林经营管理。合理划分生态公益性林业用地和商品性林业用地,对现有林划分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实施分类经营,进行集约化管理,走向培育。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林种、树种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和林地生产力。

4、搞好山区林业综合开发。山区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4.3%,全省34个贫困县中,有21个在山区。按照“改土、治水、植树、修路、通电”的十字方针,实行综合治理,优先发展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林果业及加工业,实现绿山富民。

四、主要保障措施

(一)坚持科教兴林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要以科技创新为依托,认真实施中国林业新科技革命规划,建立符合省情、林情的林业科技运行机制,培养造就一支优秀的林业科技创新队伍,建设一批林业科技创新基地,加大“良种快繁”、“产业增效”、“生态建设”和“提高林地生产力”等技术成果的推广力度。高度重视林业教育,办好各类林业学校,积极推行“林业绿色证书”制度,大力开展关键岗位人员培训,形成多形式、多渠道的林业教育培训体系。到2010年,全省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0%,科技成果在适宜地区的推广覆盖面达到50%以上,科技进步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

(二)落实林业政策,深化林业改革

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林业政策,搞好林权证发放和林地延包工作,林地承包使用权50年不变。按照国家颁发的《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总体纲要》,进一步深化林业经济体制改革。公益林由各级政府通过财政统筹解决资金,组织社会力量共同建设和管理;商品材以市场为导向由经营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国家给予必要扶持。加大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力度,积极推广承包、租赁、股份制等多种形式,促进林权、经营权的合理流动,加快荒山荒地绿化步伐。建立与产权关系相适应的管理体制,逐步推行森林资源的资产化管理,形成国有林业资产国家统一所有,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授权分级管理和分口监督,林业企、事业单位自主经营的体制。

(三)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林业的投入

完成全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规划任务,除地方自筹、群众投工投劳、银行贷款、申请中央补助外,还需要计划、财政等部门积极给予大力支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每年财政对林业投入的增长幅度应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国家安排的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等投资,要向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倾斜。要拓宽思路,逃难项目,加大林业利用外资的力度。新开工基本建设项目要把植树绿化投资纳入工程概预算。要建立和完善发展林业基金制度,煤炭、造纸等部门应依法按规定比例提取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营造坑木、造纸等用材林。城建部门要按规定足额提取城市建设绿化费。各级绿化委员会对本地没有履行植树义务的单位和个人,要按照规定收缴绿化费。要按照《森林法》和有关规定,逐步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征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

(四)搞好林业基础设施建设

认真实施林木良种工程,加大林木优良品种引进、繁育、推广力度,建立一批苗木生产基地、采种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加强森林防火组织指挥体系建设,搞好生物防火林带建设;高度重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重点搞好重要林木害虫治理、重大检疫性害虫预防和主要经济林病虫害防治等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工程;加快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地方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和荒漠化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森林环境及野生动植物监测体系和野生动植物、湿地资源信息数据库,实现森林资源监测管理网络化。到2010年,林木种苗基地供种率达到80%,良种使用率和种苗受检串70%以上,出苗合格率85%以上,容器育苗串稳定在20%左右;林火预测预报准确率达到90%,火情监测了望覆盖率达到90%,通讯联络覆盖率达到85%,阻火隔离网络覆盖率提高到80%;建成省、市地、县三级森林资源监测网络。

(五)坚持依法治林,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

认真贯彻执行《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和《河南省林地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严格实行森林资源采伐限额管理制度、林地用途管制制度、征用林地和改变材种审批制度;停止一切毁林开垦活动,积极稳妥地做好退耕还林工作,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认真搞好林业公安机关业务装备、通讯网络、刑事鉴定技术点建设和木材检查站、林政稽查队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林业立法进程,制定和颁布《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河南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办法》、《河南省义务植树条例》、《河南省森林植物检疫条例》、《河南省国有林场管理办法》和《河南省林木种苗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林业执法体系,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六)加大宣传和领导力度

林学专业方向设置探讨 篇5

一、森林资源监测方向

森林资源监测,最初以人工为主,周期长,效率和精度不高。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现在已经能够及时查清森林资源数量、质量及其消长变化状况,为国家或地方的林业规划和森林经营单位的生产计划提供基础数据。国家林业局把握森林资源监测管理的发展方向,首先利用近期高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和已有的一类、二类调查资料,构建全国统一的森林资源数据库,建设新型森林资源管理体系的技术平台;推进全国林地“一张图”建设,森林资源监测与管理走向全面数字化、信息化。以全国林地“一张图”为框架,叠加森林、湿地、荒漠化土地以及生物多样性等专项调查监测信息,搭建满足国家宏观决策、林业管理和生产经营等多种信息需求的林业一体化监管体系,对于加强林业资源保护管理,推动现代林业“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建设,提高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林业改革发展的新形势,赋予了森林资源监测工作新使命、新任务和新要求。以数字林业、森林调查技术、航空遥感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森林环境学、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生态学、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环境监测等在内的系列课程为专业课程群,以培养高素质的资源监测和管理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速生丰产林培育方向

速生丰产用材林,是以培育用材为目标,生长快、产量高、质量好、轮伐期短的集约经营人工林,主要是要培育大径材。速丰原料林本身的生态效用也非常高。林木生长越快,固碳能力越强,对生态系统的调节效果也就越好。森林是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速丰原料林的生长是现有天然林的4.5倍,发展速丰原料林能够更多地吸收二氧化碳,发挥森林固碳作用,维护生态平衡。全国木材及其制品供需缺口折合原木超过1亿立方米,而且缺口有增大的趋势。解决供需矛盾,全部依赖进口行不通,只有充分发挥我国林地的生产潜力,提高木材产量,才是解决木材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根据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靠多采伐现有天然林解决木材供需矛盾也不行,必须实施集约经营,把森林培育从“野养”变为“家养”,通过对现有林分进行科学改造,提高木材产量。由于林地资源的限制,应对商品林进行科学改造,加快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步伐,提高林木生长量,增加蓄积量,向单位面积要产量,在较短的生产周期培育出更多的木材,添补市场供需缺口,维护木材安全。当前和今后,速丰林建设以全面提高林地生产力、保障木材安全为目标,以生物技术,尤其是野生植物的引种驯化、组织培养、遗传工程,森林生态经济学、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学等课程构成专业课程群,以开发、培育园林绿化、商品用材林所需优质品种为主,能科学经营管理森林的现代优秀森林培育人才。

三、森林旅游方向

森林旅游是一种在特定森林地域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愿望的一种旅游方式。凭借生态与气候的比较优势,森林旅游将成为旅游市场新的消费热点。而森林旅游开发思想的本质,则体现了低碳旅游的理念。在森林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的生态、低碳意识会得到显著提高。作为一个新兴的绿色产业,森林旅游独具特色而又不直接消耗林木、湿地、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深入,我国的森林旅游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森林旅游已成为林业第三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的森林生态旅游业将是林业中的最大支柱产业。发展中国旅游事业的重担,加强对森林旅游工作的领导,强化管理,加大投入,以自然资源政策和管理、森林管理和规划、娱乐地管理、领导和管理技能开发、自然资源冲突管理、冲突和纠纷解决系统等课程组成专业课,为社会培养森林旅游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四、森林资源开发利用方向

森林群落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名目繁多的野生木本与草本植物、野生动物与微生物以及各种矿产资源。森林群落犹如一个绿色宝库,源源不断地为人类提供木材、燃料、食物、药材以及其他工业原材料。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曾经历过把森林作为主要能源的伐木筑巢到无节制地掠夺性采伐林木的过程,也经历过单纯开发利用木材资源到广泛利用森林群落中各种资源的过程。直至近代,人类才清醒地认识到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可再生的特性,通过植树造林、更新采伐迹地来恢复森林植被;通过对林木及其他林副产品的深度机械加工和化学加工最大程度地发掘森林资源的潜能,以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价值。在未来,林业产业将在传统的木材加工和林产化工基础上,进一步向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生物制造以及生态生物治理领域拓展,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加快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发展生物产业、促进循环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以自然资源政策和管理、引种驯化、市场开发、食品工程、特种种植与养殖技术等课程组成专业课程群,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特种动物养殖和特种植物的种、养殖技术人才、药材加工人才、食品加工人才。

五、城市林业方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林业系统在城市中已经具有不可替代和估量的作用,城市林业的功能也逐步被人们所熟知,这些功能与人们的身心健康、生存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密切相关。城市林业是一门发展迅速、前景广阔的边缘性科学。它是由林学、园艺学,城市科学等组成的交叉学科并且与景观建设、公园管理、城市规划等息息相关。内容涉及广泛,但以城市森林培育、经营和管理为核心和重点。专业课程以植物遗传育种、观赏树木学,林业经济管理等在内的系列课程为专业课程群。培养需要具备植物遗传育种、风景林培育与管护、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与林火管理、城乡绿化及其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知识与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加强林业人才培养推动森林可持续经营[N].中国绿色时报, 2010-07-30.

[2]谢慧.森林旅游生机勃勃的绿色产业[N].经济时报, 2010-08-09.

[3]汪绚.加快构建我国现代森林资源监测体系[N].中国绿色时报, 2009-11-17.

浅析中国林学学科发展趋势 篇6

关键词:中国,林学,林业工程

1 林学学科的战略地位

森林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随着气候变暖、土地沙化、湿地缩减、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物种灭绝等, 全球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由于历史原因、人口众多和资源依赖型经济的高速增长, 我国森林稀少和上述生态问题愈加凸显;我国已成为全球二氧化碳的第二排放大国, 生态负荷愈加沉重, 我国当前的生态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鉴于历史上因人类对森林破坏而导致国家衰亡、文明转移的例证并不罕见的事实, 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紧迫任务。

2 林学学科的发展现状

林学基础研究为林学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抗逆分子基础、生物学基础科学问题与森林功能之间的关系、树木生长与木材形成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础、优质林木培育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并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森林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与功能规律及其网络化, 森林植被对区域和农业生态环境的调控机理, 基于CFERN长期连续观测研究基础数据的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 森林生态系统组成与结构动态研究, 以及自然保护区、森林健康评价及其生态调控, 森林与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研究取得明显进展。

3 林学学科的发展趋势

林学学科的发展是多元化的, 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多时空 (发育和进化) 的整体研究格局渐趋形成,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同步、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增强, 以及先进性与普及性结合等发展趋势更加明显。

3.1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

林学, 本质上是一门应用科学, 但基础理论研究是保障其持续发展与进步的原动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推进了我国林学学科的发展。

3.2 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

林学的研究涉及不同尺度的多个领域, 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成为林学发展的趋势之一。这是因为, 随着全国经济快速而持续的发展,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大国, 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占全世界排放总量的20%, 我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所承担的义务更加沉重;干旱、盐碱、水土流失、风沙侵袭和病虫害等多种地质灾害和生物灾害肆虐, 生态安全形势严峻;我国商品木材的需求量猛增, 预计“十二五”期间将达到3.5亿m3, 供应缺口将达到1.5亿m3。林学学科迫切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发展对森林和木材需求等一系列问题。

3.3 林学学科与相关学科交叉与渗透

学科的交叉与渗透, 包括林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渗透, 以及林学中二级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 已经成为科技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常态。特别是生物学科、信息学科与林学的渗透, 已经对林学发展显现出巨大的推动作用。

4 林学学科发展的支撑与保障

建立健全学科发展支撑保障制度与体系, 为弘扬科学精神, 增强创新意识创造环境条件。

4.1 建立长期稳定的科技支撑机制

设立长期稳定的支撑体系, 以适应林学发展长周期的特点。对基础研究的支持重点逐步过渡到大型开放共享装备平台的建设、维持与运行;加大对稳定优秀团队与稳定研究方向的支持。加强学科科学研究创新平台建设, 健全研究单位间的实验室联合和开放机制, 跟踪国际实验室建设步伐, 加强野外科学研究基地的建设和森林经营技术定点观测站建设。

4.2 加强林业教育, 培养学科队伍

拓宽林业教育范围, 更新与整合教学内容, 使林学学生更加面向实际、面向生产、面向世界, 更加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林区, 加强实践环节训练和培育, 使学生学到对全球环境改善有益的知识, 立足培养有大环境意识的专业人才。通过现代化教育, 实行引进与培养相结合, 造就一支适合现代林业建设的一流学术和技术队伍。

4.3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篇7

林业属于国家公益性行业,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并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林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森林培育、林木遗传育种、森林病虫鼠害防治与检疫、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为林业生产提供技术服务,为林业的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决定了林学专业是实践性、开放性、探索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强化林学专业实践教学,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林业人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从1958年建校就开设了林学本科专业,一直以来,林学专业以“林科教合作,产学研结合”为抓手,通过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以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为中心,集‘教学、科研、实践、服务’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构建林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基于此,本文在探讨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思路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体系、途径体系和内容体系,以期对兄弟林业院校林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积累经验。

一、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林业人才为目标,注重学生基本专业技能、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目的是为发展现代林业提供技术过硬的应用型林业人才,必须以服务林业产业发展和林业技术推广为指向,培养林学专业某一领域(森林培育、森林保护、森林经理、林木遗传育种等)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此,实践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技能、实践应用技能和就业创新能力3个模块来构建,即“点线面”模式,以实验教学为主推行“点”型实践教学,目的是巩固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主要由各专门实验室承担;以实训教学为主推行“线”型实践教学,着重培养与提高学生对同一课程的不同知识点,或同一专业的不同课程知识点的综合应用和融会贯通能力;以综合实习教学为主推行“面”型实践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从属于培养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和就业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块分别是3个、5个和4个,一共12个教学模块。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通过校内实践教学实现,就业创新技能通过校外实践教学实现,具体的林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

二、林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途径体系

(一)校内实践

校内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为目标,通过实验课程和实训课程两条途径实现。实验教学是通过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做实验获得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精神。林学实验教学有的可以跟理论课一起随堂进行,比如林业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植物学等课程的实验教学,有的则须在专门实验室进行,比如有机化学、森林土壤学、林木遗传育种、植物生理学等课程。实训教学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技能而模拟真实环境进行的专项训练。实训的特点是培养学生面对实际职业环境条件下的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训教学强调模拟性和复制性,实训室或者实训基地一般建立在校内,实训设备以模拟或仿真的教学设备为主。目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专业已拥有经济林培育与保护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经济林育种与栽培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国家油茶科学中心生物技术实验室、南方林业应用生态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森林植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林业生物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森林资源信息工程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专业实验室等多个国家级或省部级的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同时,承担着森林培育学、森林生态学、森林经理学、测树学、森林经营学、森林病理学、森林昆虫学、林木遗传育种学、林业遥感、经济林栽培学多达10多门课程的实验和实训教学任务,以及大学生科技创新、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学科竞赛等综合实践技能培养的教学科研任务,充分发挥了实验实训平台对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反哺作用。

(二)校外实践

校外实践是以培养学生的就业创新能力为目标,在校外实习基地、林业科研院所、林业企业等单位完成的林学专业实践教学,主要通过综合实习途径实现。目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专业共有14个本科教学实习基地,拥有面积七万余亩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芦头实习林场,完全可以满足林学专业实习和生产实习的要求。与此同时,先后与湖南省林科院、湖南省林木种苗繁育示范中心、广西林科院等搭建“开放共享、人才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平台,开展“产学研一体化”林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另外,通过实际完成生产项目也是培养和锤炼学生就业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在学校的精心组织下,林学类专业本科生直接参与森林资源清查、林权制度改革等生产实践达340人次,出色完成了广西贺州、八部、平南、湖南花垣、广东等地林调、林改项目2000万亩。通过这些生产项目,不仅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林学专业的实际价值,而且掌握了利用所学的林学知识解决林业生产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林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

(一)实验教学

林学专业的实验教学包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验证性实验项目主要培养学生的植物分类与识别能力、植物生理生化分析能力、森林生态环境监测能力等。比如植物学课程中植物营养器官结构比较、观赏植物课程中观赏植物识别、遗传学课程中植物多倍体诱导、生态学课程中森林群落生态因子比较、林业遥感课程中遥感图像目视解释等实验项目都属于验证性实验项目;综合性实验项目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林木种苗繁育与管理能力、森林生态经营与管理能力、森林资源调查与规划能力及森林病虫害检疫与防控能力等,比如林木育种学中的林木嫁接技术、森林培育学中的林木种子质量检测、森林经理课程中的森林经营措施设计、测树学中一元材积表的绘制、植物检疫课程中检疫性病害的实验室检验等实验项目;设计性实验主要包括开放实验项目和创新创业实验项目,在验证性实验过程中,学生关键是要明白实验目的,掌握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通过亲身实验加深对林学专业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在综合性实验过程中,要使用多种实验技术,才能达到最终的实验目的,综合性实验是通过实验内容、方法、手段的综合运用,达到学生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在设计性实验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拟定实验步骤,加以实现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着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训教学

1.课程设计

林学专业课程设计是林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安排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围绕某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查阅与课程设计相关的资料、确定课程设计方案、将所学的相关林学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由于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对所学的林学多门主干课程进行综合设计的能力,因此,课程设计要采取小组合作,个人分工的形式来来完成,科学选题、加强指导和严格考核是保证课程设计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环节。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专业的课程设计安排在专业课程学完之后的第六学期来完成,时间为1-2周,为必修课程。大多数林学主干课程都安排了课程设计,比如森林培育学、森林经理学、经济林栽培学、森林保护学等都安排了课程设计,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林学专业知识解决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森林保护等方面的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具体做法是由指导老师根据课程目标来确定课程设计指导书,明确课程设计的目的、内容、重难点,在此基础上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学生遇到问题个别指导,课程设计成绩由学生的课程设计成果、平时表现和答辩表现3部分组成。

2.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论文(设计)是林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学习掌握了林学基本概念、知识和技能后,把其应用到林业生产实践领域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活动,是学生毕业之前必须经历的教学环节,是对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全面考核,也是对学生大学四年学习成果在跨出校门前的最后检验,因此抓好毕业论文(设计)实践教学专业意义重大。为了全面监控毕业论文(设计)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出台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与开题报告的规定》,对选题的原则、范围、开题报告的内容撰写及鼓励程序提出了明确要求。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必须紧密联系林业和生态建设,结合老师的科研课题体现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林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指导老师给学生下达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后,学生开始撰写开题报告应就选课题的研究目的、国内外发展动态、研究内容、预期目标、研究方案做出科学论证。为使毕业生按培养要求顺利毕业,学校建立了严格的学士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制度,对学位论文中期检查评议小组的组建、检查的内容、检查的形式及相关材料要求等,均作了明确规定,要求学生填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论文中期检查登记表》,由学校和学院组成检查小组,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进展情况作出评价,提出指导意见。同时学校出台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制度》,对组织答辩程序和成绩考核做了详细的规定。

3.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

学科竞赛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或新技术应用的基础上,通过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独立探索动力,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的系列化活动。学科竞赛活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坚持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挑战杯”活动为契机,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等活动,为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健康、高效、有序开展,学校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出台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制度措施,设立了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专项基金,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近年来,林学专业的本科生2600余人次参加各类创新型实验项目、“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全国二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学生的创新和应用能力及培养质量得到了切实提高。

(三)实习教学

1.专业生产实习

林学专业生产实习是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林业科研院所、林业企业等单位的生产实践中运用所学的林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林业生产问题或完成林业生产任务的实践教学活动,是林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将林业理论知识用于林业生产实践的有效途径。目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与林学专业相关的已有1个校属实习基地芦头林场,1个省级创新基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与湖南省林科院共建创新基地),3个稳定的产学研基地,5个专业实习林场(基地)。这些实习基地为林学专业生产实习提供了较好的平台,基本满足了林学专业基础课程土壤学、树木学、测树学、森林生态学等和专业课程森林经理学、森林培育学、种苗学、森林病理学、经济林栽培学等野外综合实习的需要。与此同时,学校先后与湖南省林科院、湖南省林木种苗繁育示范中心、广西林科院等搭建“开放共享、人才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平台,全面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2.社会调查

大学生社会调查是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学校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林学专业优势,利用假期或周末有计划有组织的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社会调查项目中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大学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在学校的精心组织下,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类专业本科生直接参与森林资源清查、林权制度改革等生产实践达340人次,出色完成了广西贺州、八部、平南、湖南花垣、广东等地林调、林改项目2000万亩,受到了当地政府、单位的高度赞扬。

3.定岗实习

定岗实习是指即将毕业的林学专业学生在校外实习单位实习期间,以单位员工的身份参加实习单位的技术和管理工作,待实习期满后根据表现确定是否为正式员工,它实现了实习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近年来,学校利用与湖南省林业厅、湖南省林业科学院、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湖南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及中南地区部分地市州林业局良好的合作关系。根据这些单位的人才需求,选配即将毕业的优秀学生到其单位进行定岗实习,这不仅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而且选送的学生大多留在了实习单位,成为正式员工,成长为技术骨干。

参考文献

[1]刘苑,郭圣茂,杜天真,等.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2):4-8.

[2]陆道调,梁机,潘晓芳,等.林学毕业综合实习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8,27(增刊):137-141.

[3]张启昌,刘盛,孙广仁.林学专业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实习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6):1-5.

[4]曹帮华,魏蕾.林学专业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1):36-38.

[5]丁喆.林业本科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研究———以福建农林大学林学专业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4,32(4):18-23.

[6]徐新洲,薛建辉,勇强.协同创新视角下的卓越林业人才培养机制探索[J].高校教育管理,2014,8(4):92-96.

林学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反思与构建 篇8

专业英语相对来说题材比较单一, 内容注重专业性, 缺乏趣味性, 再加上大量枯燥的专业英语词汇, 学生学习起来往往兴味索然, 如果教师不相应改进教学模式, 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则不易收到预期效果。如何讲授好专业英语课程, 需要教师用创新思维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基础之上能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一、林学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林学专业英语课程是在林学专业本科生完成两年的大学英语课程学习之后开设的专业必修课, 总计48个学时, 分三个学期讲授。

通过专业英语教学实践、教学效果及学生反映等方面的信息表明, 现有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有较好效果, 但忽略了学习技能尤其是应用能力的提高。目前本专业学生对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成效与教学目标、实际应用仍有一定的差距。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 课时安排紧张

林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专业英语仅安排了48个学时的授课时间, 在这有限的教学时间内, 既想让学生尽可能地学习和掌握大量的专业英语词汇, 又想让学生在口语和科技论文写作方面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提高, 就显得十分紧张。

(二)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教学效果的好坏与学生素质密切相关。在教学过程中, 发现有的学生有较好的英语水平, 已通过了四、六级英语考试, 而有的则较差。不同水平的学生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有不同的要求。水平较高的学生希望教师采用全英语教学, 内容要深一些, 进度稍快一些;而差一些的学生则希望采用汉语教学, 进度放慢。由于受学生人数、教师数量的限制, 目前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分班教学还做不到。

(三) 师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 专业英语课程的师资队伍主要由林学专业出身的年轻教师组成, 高校教师虽然大部分都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 教师本人阅读甚至写作一般都不成问题, 但能用英语向学生授课的教师人数还是很少。特别是与英语专业出身的教师相比, 虽然具备林学专业知识, 但其英语水平还是有所欠缺, 特别是针对一些语法、句式的讲解, 往往感觉力不从心。

(四) 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

专业英语教学较多地采用学生阅读、教师讲解的模式, 教学手段以板书为主, 这样的课堂教学缺乏交流讨论, 学生参与意识差, 直接导致了学习兴趣的降低, 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二、专业英语教学内容的探讨

专业英语教学内容的选择主要根据教材进行编排, 因此高质量的专业英语教材是完成专业英语教学的基础。

林学专业在实际应用中会涉及到环境、生物、生态等许多专业领域的英语知识, 所以题材单一的国外英文经典论著并不合适。此外经典教材注重讲解基础概念, 对于科技文献的阅读及写作等方面的应用知识和技巧很少涉及。考虑到以上问题, 在教学内容上应避免单一教材的限制, 增加应用知识的专题讲解。

(一) 教材的选择

目前, 我校林学专业英语教材以中国林业出版社的曹福祥主编的《林学英语》为基础, 以Springer出版社的《Ecology: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Biology》等国外英文经典教材为辅助。同时选取专业前沿领域及发展动态的相关文献, 使学生在学习基础专业知识的同时又接触到学科前沿, 让学生体会到科技文献严谨的写作规范和态度。

(二) 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本专业的特点, 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两个模块。在基础知识模块中, 依据曹福祥主编的《林学英语》教材, 划分为森林培育、森林生态和森林经理三大板块, 在应用知识模块, 向学生介绍科技文献的写作规范、专业英语词汇的构词方式。

考虑到相关专业课程开设的时间顺序不同, 为保证与相关专业知识的衔接, 专业英语的内容在安排上也适当地作了调整。第一学期重点学习森林生态, 专题讲解专业英语词汇的构词方式;第二学期重点学习森林培育, 讲解英文文献检索的知识;第三学期重点学习森林经理, 并结合毕业论文的开展, 讲解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 尤其是英文摘要的撰写。

(三) 重点、难点教学

专业英语的重点和难点主要体现在专业英语词汇量大、长句和难句多, 以及文章专业性强等几方面。

针对专业英语词汇的学习, 重点讲解词汇的构词特点, 即大量的词汇都是由构词法转化、合成、派生出来, 尤其是由词根和词缀构成的合成词。学生通过学习单词的构词规律, 触类旁通, 扩大词汇量。如词缀“cyto- (细胞) ”前缀的词有“cytochylema (细胞液) ”、“cytology (细胞学) ”、“cytoplasm (细胞质) ”。掌握构词法是掌握专业英语词汇的重要手段。

针对句式的学习, 在教学中侧重讲解科技英语语法的特点, 如广泛使用被动语态, 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和非谓语动词短语如不定式、分词和动名词, 大量使用介词短语、形容词和形容词短语、副词、分词以及定语从句等作后置定语[2,3]。在翻译过程中, 引导学生学会灵活判断复杂句式的主干, 将长句分解成若干简单的短句进行翻译。此外, 科技论文中时态运用有限, 常用的只有几种, 其中最大量使用的时态是一般现在时, 其次是一般将来时和现在完成时, 再次是一般过去时和现在进行时, 其他时态相对来说用得不多。这在英语科技写作中应特别注意。

三、课堂实践教学环节的探讨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 教师的角色应从传统的权威者转换为指导者、参与者和评估者, 让学生逐渐占据课堂活动的中心。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 学习不是简单的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 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通过对所学对象的观察、分析和归纳等逻辑思维活动, 依靠其自身的努力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依据这样的策略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 不但能够保证学生掌握应有的语言基础, 并且能够保持学习的乐趣和信心。

专业英语课堂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从口语和写作两方面进行加强。

(一) 口语训练

在口语训练方面, 每堂课确定一个演讲主题, 要求学生事先准备好演讲稿, 每个人的时间控制在3—5分钟, 安排5—6位学生上台用英语进行报告, 尽量脱稿演讲, 不要“照本宣科”。每个学生讲完后, 教师及时进行简要点评, 并随堂打分。最后由教师作总结性发言, 以表扬和鼓励为主, 尽量不要批评学生的语法错误和口音, 而是寻找表达中的闪光点。演讲的主题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专题, 内容可以是专业知识、亲身经历的事情、新闻等, 例如:

(1) How is the global warming caused?

(2) In your opinion, What is the remote sensing?

(3) How can you tell the age of a tree?

(4)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5) Imaging your are prepare for a job interview, So how to introduce yourself?

(6) How to spend the rest time of your life in university?

(7)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ees and human being?

通过这种形式, 不但加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还有助于对专业英语词汇的记忆和应用, 提高英语表达能力。

(二) 写作训练

目前很多高校都要求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有300字以上的英文摘要, 因此学生须具备一定的专业英语写作常识和技巧。

在大四上半学期, 介绍科技文章的构成及各部分的写作要求, 其中重点讲授有关英文摘要的类型、句子的结构、句型变化以及常用词汇等方面的知识, 并结合一些文献实例讲解。要求学生在学完课文后, 就课文中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 写出100—200字的英文摘要。通过这样的训练, 学生能较好地完成毕业论文中英文摘要的撰写工作。

高科技和信息时代的到来, 对提高高校专业英语教学质量、加强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英语教学作为英语教学的一部分, 其教学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英文口语及科技论文的书面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用英语开展工作的能力。只有明确专业英语的教学性质和目的, 遵循专业英语的教学规律, 充分认识专业英语的特点, 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 T.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5-16.

[2]任胜利.英语科技论文撰写与投稿[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25-41.

林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篇9

青岛农业大学为山东省首批应用型特色名校建设单位。紧紧围绕山东省教育厅确立的扶优做强、突出重点、特色发展总体目标要求, 我校林学科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笔者现对我校林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总结和思考, 以期为特色名校专业的建设提供参考。

1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在充分开展社会调研的基础上, 综合林业行业发展现状和行业领域专家、企业专业人员意见的基础上, 更新调整了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具备森林培育、林木遗传育种、森林生态、森林经营管理、城市林业、森林旅游与风景名胜区规划、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及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基本能力, 能在林业、园林、环境保护、农业、城镇建设等相关领域或企事业单位从事森林培育、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森林生态环境建设、城 (乡) 镇环境建设与维护、自然保护区管理、国土绿化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本次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 既继承了传统林学专业以营造、抚育和利用森林为己任的专业特色, 又拓展了现代林业以森林生态建设与管理为重点的特征[2]。

2 改革课程教学体系

以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总纲, 遵循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理念, 本专业认真分析行业、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技能及综合素质的要求, 更新课程设计理念, 强化能力培养, 构建了林学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总学分184.5学分, 其中包含通识课34.5学分, 学科基础课52学分, 专业课31学分, 专业拓展课程22.0学分, 文化素质课8学分, 实践课程37学分。通过本次课程体系调整, 形成了课程设置目的明确、课程系统衔接的课程体系, 构建了以化学课程群 (普通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 、生物学课程群 (植物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等) 、生态环境课程群 (土壤肥料学、基础生态学、林业气象学等) 为基础, 以森林培育与经营管理传统课程群为骨干 (如森林培育学、种苗学、森林经理学、林业生态工程学) , 以现代林业和生态林业课程群 (城市林业、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森林旅游文化、林业推广学、林业调查规划、树木栽植养护等) 为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

3 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大学生职业准备甚至未来职业发展都是极为重要的[3]。以强化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突出三大能力的培养, 即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拓展能力。其中基本能力培养主要是指听、说、读、写、算的基本技能, 如在大学英语的授课过程中增加会话训练、阅读、写作与翻译技能训练。专业能力是大学生能力结构中的核心能力, 良好的专业能力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关键, 对专业能力的培养主要突出森林培育技能、林业调查与计测能力、林业软件应用技能、森林经营与管理等技能模块的培养。针对相应能力培养目标, 分别设置4周的林学专业综合实习、1周的种苗学实习、1周的林业3S技术综合实习、1周土壤肥料学实习、1周测量学教学实习。拓展能力主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科研训练与课程论文、社会实践等形式训练培养拓展能力。在新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中, 实践课程计37学分, 已占总学分的20.05%。

4 提升中青年教师实践水平

本专业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 且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为提升中青年教师提升教学和应用科学研究能力, 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 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学校大力推动实施了中青年骨干教师国内外访学、中青年教师社会实践锻炼和校外教师聘任等, 大大提升了中青年教师的执教水平, 青年教师教学测评成绩均在全校平均水平以上。

5 强化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

为增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学校启动了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 鼓励各年级学生主持或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经过项目申报、项目评审、项目中期检查、项目结题验收等过程的锻炼, 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尤其在项目的参与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方案设计、操作技能及团队协作能力。此外, 利用暑期, 组织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如已经先后开展青岛市林火迹地调研项目、沿海防护林结构与功能调查等活动。

6 赛教融合, 以赛促学

为加强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提高大学生专业技能及解决生产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现赛教融合和以赛促学, 学校组织实施了大学生专业技能竞赛项目。学校按照竞赛规模、竞赛性质等给予1万元以内的经费资助。目前, 分别结合2014年山东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活动和2015年山东省林地变更调查项目, 林学专业技能竞赛已经连续开展两届。通过专业技能竞赛, 一方面强化了学生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另一方面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真正实现了赛教融合, 以赛促学。

7 结语

名校建设的立足点要落脚到人才培养, 最终目标也是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青岛农业大学应用特色名校启动建设以来, 林学专业积极梳理和总结自身特色, 查找与应用型特色名校的差距, 从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改革、职业能力培养、中青年教师实践水平提升、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赛教融合等方面开展了系列改革, 并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摘要:紧密围绕山东省教育厅应用型特色名校建设要求, 青岛农业大学林学专业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本文从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改革、职业能力培养、中青年教师实践水平提升、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赛教融合等方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林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王桂清, 张秀省, 井冈.浅析应用型高校涉农专业社团在实践育人中的作用——以聊城大学新农科技社为例[J].高教论坛, 2015, 01:22-25.

[2]张学权.基于现代林业思想对当前林业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 2006, 24 (1) :9-11.

上一篇: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一篇:政府治理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