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人口文化建设

2024-07-08

家庭人口文化建设(精选七篇)

家庭人口文化建设 篇1

关键词:丁克家庭,灰色系统模型,修正的马尔萨斯模型,VAR模型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 “丁克家庭” (俗称“无孩家庭”, 是英文Double Income and NoKids的缩写, 有“双收入, 无子女”之意。) 开始现身中国, 此后在经济发达地区的比例不断升高。2002年上海市妇联的调查报告显示:“丁克家庭”已经占到上海家庭总数的12.4%。2003年, 迟书君等人对深圳户籍人口婚姻家庭状况的调查表明:“丁克家庭”所占的比例高达10%左右, 远远高于国内一般城市, 并且呈现继续上升的势头。

人口数量的增减取决于整个社会的家庭规模、大小或每个家庭的平均人口数。通常, “丁克家庭”数量的增加会导致生育率的降低, 从而导致社会总人口数量的减少。国内“丁克家庭”户数的变化趋势如何?它又会给我国的人口增长带来怎样的影响?本文尝试给予量化分析。

二、模型的建立及预测

(一) 前提假设

在建立数学模型进行预测之前, 我们做如下假设:假设不存在影响人口增长的不可抗力, 如战争、自然灾害等;假设我国的人口构成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不考虑人口的迁入、迁出对系统的影响;假设人口变化只与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丁克家庭的数量变化有关;假设家庭对生育行为的决策是理性的。

(二) 数据预处理

本文假设二人一代户即为“丁克家庭”。以《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家庭户类别和家庭户规模数据为基础, 借鉴零点指标网公布的调查报告和各地区妇联、老龄办的相关报告对数据进行加权处理, 剔除多代户中存在丁克家庭和一代户家庭可能为空巢老人的可能。由于我国人口统计年鉴中数据指标及统计口径不连续, 本文在1990-2007年全国家庭户规模数据的基础上, 根据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调整。其中在人口普查年, 由于灰色因素, 数据与其他年份数据出入较大。在用GM (1, 1) 模型进行预测时, 将这些数据作为奇异值处理。根据200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家庭户规模及类别, 全国有二人户58034336户, 其中一代户43283710户, 占二人户的74.58%。假设这一比率是稳定的, 以此为基础, 将家庭户规模的数据统一调整为家庭户类别数据, 即得出“丁克家庭”的户数的估计值。

(三) 基于灰色GM (1, 1) 模型对丁克家庭户数的预测

1、灰色GM (1, 1) 模型

灰色GM (1, 1) 模型是用原始数据生成处理后建立的微分方程。本文以1991-2007年丁克家庭户户数的估计值为依据对丁克家庭户户数的未来值进行预测。原始数据经累加生成后随机性将会明显减小, 累加次数越多, 随机弱化越显著, 规律性越强, 从简化角度出发, 本文采取一次累加数据生成的方法。

设原始数列为DK (0) , DK (0) ={DK (0) (t) |t=1, 2, …, n}。

记I-AGO生成数列为DK (1) , DK (1) ={DK (1) (t) |t=1, 2, …, n}。

而且DK (0) 与DK (1) 之间的关系:

后两式分别用于计算累加生成数据、求还原数列的公式。

2、响应函数的建立

GM (1, 1) 模型在数据生成基础上建立方程:

方程的解为:

因为DK (1) (1) =DK (0) (1) ,

模型的时间响应函数, 可表示为:

3、参数a、b的确定

上式中系数a、b可以采用最小二乘法确定, 系数向量为:B= (a, b) T, 则B= (DKT DK) -1DKTM。

其中:

求出B后可以得到DK (1) , 经过还原以后可以得出预测值DK (0) 。

4、基于灰色GM (1, 1) 模型对我国丁克家庭数量的预测

基于灰色GM (1, 1) 模型, 对我国的丁克家庭的户数DK进行预测, 其结果如表1所示。

数据来源:依据GM (1, 1) 模型预测得出

模型的响应函数为:DK (t+1) =4607023-4435626e-0.058t

由表1可知, 近年随经济的发展和新观念的进入, 我国的丁克家庭户数呈指数型增长。在短期内其增速可达到5%左右。但随时间推移, 增速逐渐减缓。到2028年, 增速预计将低于1%, 丁克家庭将达到395万户。到21世纪中叶, 丁克家庭的数量将趋于稳定, 增速在0.17%, 丁克家庭户达到228万户。据此, 预计丁克家庭数的增长极限是4607023户。

(四) 基于马尔萨斯修正模型对我国人口增长的预测

1、对马尔萨斯模型的修正

(1) 加入丁克家庭人口效应的马尔萨斯修正模型

我国农村的人口增长和城市的人口增长是极不相同的。这主要是由生产力状况、文化水平、传统意识及外来文化 (“丁克”家庭、空巢家庭) 的影响造成的。为了兼顾模型的精确性与简明性, 本文只研究“丁克”家庭, 假设模型为:

其中, α、β、m都是大于0的常数。

用最小二乘法 (OLS) 对该模型进行参数估计, 其结果如下:

显然该模型在统计上和结构上都颇为合理。

(2) 模型的参数估计

由第一部分的灰色模型GM (1, 1) 得出的响应函数:

可知修正后的马尔萨斯人口模型为:

由上式解得:

代入数据得:

令2006年为第6年, 即t=6时, P (6) =131448, 解得const=28.29。

所以修正后的马尔萨斯人口模型:

2、基于修正的马尔萨斯模型对我国人口数量的预测

从该模型的数学表达式可以看出:随时间的变化, 我国人口会出现一个最大值4.46×10-7/2.87×10-12=15.5亿。但近50年内, 丁克家庭户数的增长不仅将可能抵消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而且可能导致我国人口总数将出现一个极小的负增长。预计未来50年内, 我国人口将会在13.17亿人口的基础上持续小幅度减少, 减幅在2.6×10-8左右, 人口总数的变化如表2所示。

数据来源:依据修正的马尔萨斯模型预测得出

三、基于VAR分析的模型评价

(一) 前提假设

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贝克尔认为孩子类似于耐用消费资料, 养育孩子所需支出的现有价值和父母为孩子服务的价值之和即为养育孩子的成本。这一成本决定了生育率。假定受教育程度与个人的生活质量、工资水平成正比。那么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 由于工作压力、工资水平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其养育孩子的机会成本要远高于其他父母。这一假定受到来自零点调查的相关调查报告的支持。零点调查在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成都和西安六城市, 针对18岁-60岁人群进行了一项都市婚恋观的定量研究, 用KISH抽样方法访问了2719位城市居民。调查显示, 将近70%的人认为不要孩子的丁克家庭将来会增多。各地的数据均清晰地显示, 高学历者中有更多人相信丁克家庭户数将会增多。

(二) VAR模型的建立

基于这一假设, 本文首先对我国教育水平的数据进行处理。以1990年为基期, 通另外采用灰色系统GM (1, 1) 模型得出的丁克家庭数量 (用DK表示) , 通过VAR模型, 分析教育水平对丁克家庭数量的影响以及丁克家庭数量对总人口数的影响。

(三) 模型结果及分析

根据基本假设, 利用人口总数 (p) , 丁克家庭户数 (DK) , 和教育水平 (EL) 数据建立VAR模型, 结果如下:

可见, 上述模型在统计上和结构上都是可取的, 主要变量均通过t检验, 样本可决系数R2=99.99%, 说明方程的拟合度较好, 刻画得比较精确。

参考文献

[1]、肖爱树.当代中国丁克家庭社会历史学考察[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2004 (3) .

[2]、刘凤改.解析当今中国社会的丁克家庭[J].绥化师专学报, 2004 (2) .

[3]、蔡增正.从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到现代人口理论的转变[J].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1 (3) .

[4]、彭松建.西方人口经济学[M].人民出版社, 1992.

[5]、李银河.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M].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1.

[6]、B·N·阿诺尔德著;沈甲骐等译.常微分方程[M].科学出版社, 1985.

家庭人口文化活动总结 篇2

积极开展新型家庭人口文化活动

工 作 总 结

2011年,平阳路街道办事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计生局的直接指导下和相关部门的配合下,积极开展人口文化创建活动,进一步创新全街道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形式和方法,不断巩固宣传阵地,转变了群众婚育观念,丰富了居民业余文化生活,受到了基层群众的好评。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采取多种宣传形式,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紧紧抓住重大节日这一契机,以文化大院为阵地,以宣扬新型生育文化为主题,大力宣传、弘扬性别平等观念,营造有利于女性生存发展的社会环境;加大生殖健康、出生缺陷干预等知识的宣传,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利用宣传栏、宣传标语、悬挂横幅、文艺宣传小分队等载体,广泛宣传科学、文明、进步的新型婚育观念、人口计生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生殖保健科普知识及优生优育、艾滋病预防知识等,鼓励育龄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一是出资制作了挂历、宣传袋、纸巾盒、扇子等宣传品并全部发放到位,营造出有利于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工作的良好宣传舆论氛围;

二是全街道共建起16个文化大院、1个文化长廊、刷写新标语120余条,印制新计生宣传栏75块,印制各种宣传

1品36000份。真正体现出人口文化建设中的文化味。这一富有浓郁特色的计生文化建设,既美化了社区环境,也提升了社区文化气息。一条条通俗易懂的宣传标语,字字句句都在打动着生育观念正在转变着的育龄群众,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素质修养;组建了文艺队21支,利用宣传日,组织开展文艺宣传,为进一步更好更快地推进全街道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锦上添花。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培植文明幸福家庭

一是与文明和睦家庭评选相结合。2011年8月25日上午,平阳路街道计生办在杨家堡艺术幼儿园举办了文明和睦家庭争创活动。活动从上午九点正式开始,参加的都是符合以下标准:带头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婚育文化中起模范带头作用;带头宣传婚育新风;带头移风易俗,婚事新办;带头建立和睦、文明、幸福家庭;带头搞好邻里互助;带头勤劳致富;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尊老爱的计划生育家庭户。通过系扣子、运球、套圈、巧手比赛等活动形式,加深了家庭成员之间的默契感、亲情感,培植了一批“文明和睦家庭”。

此次活动吸引了广大计划生育家庭户的积极参与,评出一、二、三等奖共12户。活动寓教于乐,提高了广大育龄群众对精神领域的追求,增强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新型生育文化的熏陶。创造出一个丈夫与妻子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家庭与社会之间的文明和睦的景象。

二是与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相结合。积极开展生殖健康普查活动。一年四次为育龄群众组织开展“三查两补一治疗”;继续在全街道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居家养老和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独生子女行为教育等经常性工作;开展出生缺陷干预工程。组织新婚夫妇开展优孕知识培训和孕前优孕评估,截止9月30日,共为3454人进行了孕前指导、免费发放斯利安叶酸片56份。

三是与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相结合。依托社区,面向家庭,以群众的需求为导向,以建立现代文明幸福家庭为目的,突出家庭的主体地位和群众的主人地位。殷家堡社区开展了文艺汇演、亲贤社区开展了体育比赛和戏曲表演,提高了群众对新型生育文化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自活动开展以来,活跃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帮助计生家庭解决生产、生活、生育中的实际问题,干部群众共同打造和谐的人口文化,促进群众走向婚育文明。增强了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了计划生育宣传服务,吸引了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为建立和谐文明的社会奠定了基础。共发放各类宣传资料30000份、免费发放避孕药具4000盒,受益群众达6万余人。

平阳路街道办事处

家庭人口文化建设 篇3

关键词:家庭人口文化;建设;家庭幸福;途径

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核心内容包括: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男女平等、尊老养老、生殖健康、和谐幸福、家庭发展。结合本单位计划生育工作的实践活动,笔者认为,注重“五个结合”,做好“三个推动”是企业推进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促进家庭和谐幸福的有效途径。

一、坚持凝聚共识与更新理念相结合,在提高转变中深入

计划生育工作要适应人口发展新常态,就必须转变思路和方法。要转变计生服务理念,由“小服务”向“大服务”转变。各级领导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情感人,以服务促管理的理念,始终将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生育放在首要位置,及时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要转变过去单一的为育龄职工服务,将服务对象延伸至全体群众,将服务内容延伸至家庭健康、幸福、和谐的方方面面,将随访服务内容延伸至优生、优育、节育的全过程。

二、坚持宣传教育与娱乐活动相结合,在参与活动中推进

新型家庭人口文化的宣传教育与引导,对于建立“科学、文明、和谐、健康”的家庭人口文化和创建幸福家庭工作具有引领作用。要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为一体,在潜移默化中让人受到教育,受到启迪。通过开展一些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生动有趣、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寓教于行的活动,把每个孤立的家庭都融入到企业的大家庭之中,更加有利于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与健康发展。

三、坚持丰富内容和拓展载体相结合,在创新方法中加强

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要体现时代特征,坚持与时俱进。首先,要注重建立“大宣传、大联合、出精品”的共创共建理念,要增强新型家庭人口文化的融合性、渗透性和引领性,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生育政策调整期,及时规避谣传,传播好声音,传递正能量,以入眼、入耳、入脑、入心的特有方式让职工群众在生活、工作中潜移默化,树立新型生育观念,自觉实行计划生育。要运用互联网、手机等有效、便捷的信息交流,解疑释惑,沟通联系,增强宣传教育的直观性、全面性和灵活性。只有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不断加强。

四、坚持领导带头与群众参与相结合,在拓宽延伸中深化

榜样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领导干部的人口文化理念和婚育观念及对人口计生工作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的成效。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地把加强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作为和谐社会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贯彻落实《决定》和《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意见》的重要举措,作为密切干群关系、服务职工群众的有效途径来抓。通过经常的、广泛的、持久的新型人口文化建设活动,不断推进新型家庭人口文化进矿区、进岗位、进家庭。只有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职工群众的共同参与及不懈的努力,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才会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呈现出勃勃生机。

五、推进家庭人口文化传播,促进家庭文明幸福

深化“家庭人口文化建设工程”。以人口文化传播基地为切入点,以计划生育、优生生育、性别平等、健康科普、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为主要内容,在巩固宣传阵地、拓展宣传媒体网络上下功夫,做文章。充分利用“3.8”、“5.29”、“7.11”、元宵节等各种人口文化纪念日及重大节假日开展主题活动,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组织职工以文体节目、知识竞赛、有奖猜谜等形式宣传人口文化,真正使职工在喜闻乐见、寓教于乐中受到教育。通过开展“联谊会、知识竞赛、书画展、家庭才艺表演、晒晒我的幸福家庭、夫妻羽毛球比赛”等各种新颖的文体活动,使同事之间、家庭成员之间通过交流与沟通,促进了解,增进感情。

六、推进家庭健康促进计划,促进家庭健康幸福

(一)开展“宝贝计划工程”

针对0~3岁婴幼儿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早期教育活动,积极组织面向婴幼儿家长(看护人)的育儿知识讲座,帮助家长及看护人树立科学的育儿理念。联合某早教机构,特邀资深儿童指导专家和组织了集上课、交流、游戏于一体的多元化亲子活动,传授科学的早教知识,帮助他们提高育儿能力。

(二)开展“青春健康人格”工程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是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各计划生育协会依托人口计生文化阵地,利用寒暑假开展了多米诺骨牌比赛、“青苹果训练营”、“青春期同伴教育”、“与孩子同成长” 、亲子团训、“心晴沙龙”等活动,围绕如何帮助孩子快乐生活、快活学习等问题,教父母学会培养孩子生活的幸福感,开启孩子的心灵世界、学会做成功父母,成就孩子的卓越人生;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等问题为青少年提供预约式性与生殖健康咨询、心理疏导、技术服务等配套服务,搭建了家长、学校共同参与的青春健康教育网络平台。

(三)扩展“健康生育工程”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面向社会、立足家庭、服务生命全过程”的工作理念,不断深化优质服务,致力于增强家庭发展能力,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七、推进特困家庭“扶助工程”,促进家庭和谐幸福

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篇4

社会学认为, 家庭是流动人口子女城市化的初始环境, 而且是流动人口子女社会化的首要场所, 因此, 家庭教育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中占据关键性和基础性地位。家庭教育是否顺利实施, 直接影响到流动人口的素质, 从深层次看, 影响到社会是否和谐。但现实是, 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1. 家庭教育意识薄弱

有人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可见,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占主导地位。在流动人口这类特殊的群体中, 父母的素质偏低现象严重地影响着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在流动人口家庭中, 多数父母不懂得孩子有其身心发展、个性的发展的规律, 他们也不知道当外力破坏了这种生长规律时, 将有可能导致不良的后果。此外, 流动人口作为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外来人口, 他们面临的生活压力可想而知。他们大部分的时间用来打工挣钱, 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管理子女的学习和成长, 即使偶尔过问一下子女的学习情况, 也会因为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而显得力不从心。

2. 家庭环境差

子女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父母在精神上投入, 也需要父母在物质上投入, 如给孩子买必要的学习用品, 给他们创造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 安排他们参加多种多样的课外学习活动以及给孩子创造一个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家庭教育环境等, 这些都会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但对于流动人口家庭来说, 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 大多属于城市中的低收入群体, 他们的住房状况拥挤、脏乱、周边缺乏良好的教育氛围。他们居住在狭窄的、临时的出租屋中, 一家几口人挤一间屋子, 根本不能够为子女提供安静的学习空间和环境, 从而也无法满足子女学习所要具备的基本的物质条件。

3. 教育观念和方法的不得当

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生活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虽然意识到对下一代教育的重要性, 但由于受到本身文化水平的制约和传统农村教育观念的束缚, 流动人口缺乏正确的现代家庭教育观及科学的教育方法来对他们的子女进行家庭教育, 通常严而无格或宽而无度。有的对孩子的教育没有明确的目的;有的对子女要求过于严格, 实施高压政策, 动辄语言羞辱、体罚打骂。很多流动人口家庭采用不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和手段, 不与子女沟通, 不理解、不尊重子女, 也没有正确的指导, 仅仅凭借自己的想法和兴趣去教育自己的子女。他们往往只是重视教育的结果, 也就是希望子女在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却忽视了家庭教育的过程。

4. 环境不稳定

流动人口在流入城市后,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生活问题, 工作是关键。但由于受到自身文化水平和户籍的限制, 多数只能够寻求不稳定、短期的工作, 造成了许多流动人口家庭像水上的浮萍, 居无定所, 流动性大, 整个家庭一直处在漂泊不定的状态, 加之孩子的适应能力较弱, 给孩子造成了很大影响。当流动人口子女刚刚适应了一个城市的生活, 他们的父母可能又换了新的工作地点, 于是他们不得不随着家长不停地流动。正是由于流动人口子女处于不停地流动状态, 使得流动人口子女所接受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无法很好地衔接起来。正是这样不稳定、不衔接的教育造成了流动人口子女性格不开朗和学习态度不认真的缺陷。

5. 隔代教育

越来越多的人口流动呈现流动人口家庭化, 所谓流动人口家庭化, 有两种不同的含义, 其一是指流动人口在流动过程中组成家庭, 其二是指某些家庭中由单个成员流动变为整个家庭流动。我们这里所研究的主要是第二种, 即流动人员由个体转变为家庭, 也称之为家庭式流动。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家庭往往是一家五口、三世同堂一起流动, 父母将子女托付给工作较为轻松或者专职在家看管孩子的爷爷奶奶照看, 也就是说, 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牺牲了自己与子女相处的时间, 他们失去了父母在子女成长发展过程中担任主要引导角色的机会, 表面上看父母有了更多的挣钱时间, 但无形中拉大了流动人口子女与其家长的距离。另一方面, 爷爷奶奶会比较溺爱孩子, 在学习方面更是知之甚少。

二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相关策略

1. 流动人口自身改变家庭教育方式

由于流动人口家长整体素质相对较低, 难免在家庭教育中出现偏颇。这样就要提高家长的素质, 要求流动人口家长改变教育方式。由于生活、经济等压力, 流动人口几乎没有时间和子女进行沟通。长期的疏远使得子女与父母间的距离越来越大, 甚至会产生代沟, 从而给家庭教育带来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因此, 作为家长, 要尽可能地挤出时间和子女定期地进行平等的、民主的、面对面的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 家长应和子女保持平等的朋友关系, 才能使子女敞开心扉。家长应尊重子女, 用实际行动教会子女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在进行家庭教育时, 力求家庭的每个成员都参与其中, 和子女进行讨论, 让孩子们能够体会到平等和被尊重, 同时把握好谈话的最好时机。在这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中, 可以培养子女的自主意识和责任心。

2. 学校给予帮助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一个整体, 学校要想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要调动流动人口家长的家庭教育积极性, 和家庭教育相配合。学校需要帮助流动人口父母认识家庭教育在子女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协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以下有几点具体的做法:开办流动人口家长学校、开通流动人口家长咨询热线、成立家庭教育指导小组、定期召开家长会、要求教师定期到流动人口家庭走访、开办家长学校、举办流动人口亲子活动等。同时, 邀请流动人口家长参加学校召开的报告、讲座, 利用这些宣传形式, 让流动人口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帮助家长习得先进、正确的家庭教育理论。让流动人口家长学会多观察子女, 多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和内心感受;学会欣赏和肯定子女的每一个进步;学会选择正确的就业观、家庭观和教育观, 给流动人口子女提供高质量的家庭教育, 通过学校的帮助、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及良性互动, 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促进流动人口子女健康成长。

3. 大力改善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环境

首先是流动人口家庭内部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因为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子女性格是否健康。其次是社区环境。家庭建立在社区当中, 良好的社区环境也是家庭教育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 流动人口在选择居住地上, 不要仅仅考虑租金问题, 更重要的是周边的社区环境, 要尽可能地选择一个有利于子女成长的社区环境。另一方面, 应在流动人口聚居区建立便民服务中心, 提供免费服务, 建立流动人口子女学习辅导班, 帮助流动人口接送子女, 并对其子女进行免费的课后辅导;建立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等。还应广招心理学方面的志愿者, 定期为流动人口子女做心理的咨询和辅导, 让流动人口及其子女在城市中也能得到社会给予的温暖。

4. 政府给予支持

不论是学校建立的互动平台、流动人口学习班, 还是社区建立的便民服务中心, 都需要政府在经济、制度上的大力支持。政府也要将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视作自己的责任, 负责管理流动人口的城府行政人员应定期去流动人口家庭慰问、了解情况、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若要彻底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 最根本的是改变二元城乡户籍结构、改善流动人口的生活条件等, 这需要政府和人民长期、共同的努力。

摘要:目前, 中国的流动人口出现重大变化, 不但在规模上, 更在结构的变化上。结构变化表现为由过去的“单身外出”方式逐渐转变为“举家迁徙”, 也就意味着子女也跟随父母流动, 这种情况下产生了大量的流动人口子女。由此进一步产生了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各种家庭教育思想的冲击加之流动人口本身的素质问题, 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方式很可能走上两个极端, 要么不管不问, 任其发展, 要么寄予厚望, 施加过大的压力。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在新形势下成为亟待解决的教育问题。

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2]张斌贤.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1 (4)

[3]夏雪.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综述[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3)

[4]扬新红.浅谈城市流动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1 (8)

家庭人口如何登记? 篇5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就是充分利用农村土地承包台账、承包合同、承包经营权证书等资料对农户依法享有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确认。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后,将给承包户颁发新证。1.在确权登记时,承包方土地承包经营权共有人如何确定?

共有人的确定,以第二轮土地承包时的家庭成员为基础,参照现有家庭成员确定。二轮土地承包期内的新增家庭成员,一并作为共有人进行登记,并在备注栏标注“与户主关系”。

二轮土地承包后,属于农户的家庭成员迁入、迁出只能在一方作为共有人,并出具对方村组未作为共有人的证明。

现有家庭成员以户口本为基本依据进行登记。要按照国家规定规范填写,如本人、配偶、子女、父母、祖父母、孙子女、兄弟、姐妹等;迁出的外嫁女、大学生、现役军人、服刑人员也予以登记,但要进行标注。

2.家庭承包户部分成员已是国家财政供养人员能否确定为承包经营权共有人?

国家财政供养人员不能确定为承包经营权共有人。3.正在服役和退伍人员如何登记?

《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士官退出现役安置办法》规定,农村入伍义务兵和初级士官正在服役的,复员回农村政府不负责安排工作和解决城市户口的,仍然具有原家庭成员资格,应登记为承包经营权共有人。4.大中专学生如何登记?

大中专学校以集体户管理学生,不表示其取得学校所在地的常住户口,学生仍然以农村家庭经济收入来源为基本保障,仍然是原家庭承包人口,有家庭成员资格,应登记承包经营权共有人。5.未入户的婴儿如何登记?

根据1994年2月2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印发延长农村土地承包期允许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的实施办法的通知》中关于“承包期内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办法”的规定,新增人口属于家庭人口,但不增(减)承包地,因此,应登记为承包经营权共有人口。

6.对出嫁女和入赘男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如何进行确权登记? 出嫁女和入赘男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其在原居住地的承包地不得收回;新居住地已给其分配承包地的,原居住地不再保留其承包地。因此,出嫁女和入赘男的承包地在哪里,就在哪里确权。

出嫁女在嫁出地取得承包土地,在嫁入地未取得承包土地,娘家人死亡绝户,二轮承包土地由他人或亲属耕种,出嫁女依法享有原家庭承包户的权益。农村土地承包是家庭承包,不是农民个人承包,娘家人死亡绝户,出嫁女仍然是原家庭承包人员,享有家庭承包经营权,因此,应确权登记在出嫁女名上。

出嫁女在嫁入地取得二轮承包土地,其娘家人全部死亡,属于家庭承包户消亡,不再对其确权登记。

出嫁女在嫁出地和嫁入地均未取得二轮承包土地,出嫁女是在嫁出地还是嫁入地的家庭作为承包共有人,由双方家庭与出嫁女商定,但出嫁女只能在一方选择登记为家庭共有人,不得重复登记。7.怎样认定承包人的家庭消亡?

《山西省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第10条规定,“承包期内,因承包人死亡,承包经营的家庭消亡的,发包方可以收回其承包的耕地和草地”。怎么认定承包人的家庭消亡呢?

第一,“承包人”死亡,指的是承包农户家庭的人全部已经死亡,亦即承包户的家庭消亡的情况。承包耕地、草地的农户家庭中只要有家庭成员存在的,这个“承包人”即承包经营的家庭就没有消亡。

第二,“承包人”即承包农户的家庭成员,以第二轮土地承包时的家庭成员为基础,参照以户口本为依据的现有家庭人口确定。

第三,承包户家庭中某个或某些人死亡的,其土地由现有家庭成员继续经营,不是继承,而仍属家庭承包经营。

第四,家庭成员均已死亡的,即承包人死亡,亦即承包户家庭消亡。承包人死亡的,其承包经营权终止,承包经营权不能再由该承包户以外的其他亲属继承。8.夫妻离婚后,承包地怎样进行确权登记?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6条规定,农村土地承包,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权利。承包中应当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剥夺、侵害妇女应当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对离婚夫妇的承包地处理上,以法院判决为准,未作判决的,按以下原则办理:

(1)第二轮农村土地承包时,夫妻双方与其他家庭成员共同作为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承包方,对夫妻双方共同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份额作为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确权登记。(2)第二轮农村土地承包时,夫妻双方作为承包方,其共同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确权登记。

(3)结婚时,夫妻一方不享有另一方婚前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另一方婚前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另一方的婚前个人财产进行确权登记。

(4)夫妻关系存续期间以转让方式流转的土地或以其他方式承包的集体土地,按照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根据当事人的意愿变更承包合同,进行确权登记。

(5)夫妻关系存续期间以转包方式流转的土地,确权登记人员为原承包方。9.在小城镇落户的家庭如何对农村的承包地进行确权登记?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26条规定,承包期内,承包方全家迁入小城镇落户的,应当按照承包方的意愿,保留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或者允许其依法进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农户家庭虽然已迁入城镇落户居住,但应当保留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应当按照承包方的意愿进行确权登记。

10.全家迁入设区的市转为非农业户口的二轮承包土地如何处理?

2015年1月14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晋政发〔2015〕2号),明确指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是法律赋予农户的用益物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是农民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应当享有的合法财产权利。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进城落户农民是否有偿退出‘三权’,应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开展试点。现阶段,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

因此,从省政府文件下发后,承包方全家在设区的市登记为常住户口的,是否交回其二轮承包的土地,应当尊重承包农户的意愿,发包方不得强行收回农民的耕地和草地。

11.集体供养“五保户”的承包地如何确权登记?

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山西省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等法律法规及政策的相关规定,集体供养“五保户”的承包地应尊重“五保户”的意愿,确定是否进行确权登记颁证。集体不能强行收回“五保户”的承包地。12.对外出务工承包户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如何进行确权登记?

家庭人口文化建设 篇6

在国家人口计生委直属机关党委一次会议上,常务副书记张旭光遵照王侠主任“要精心组织接待”的指示,通报了为落实《国家人口计生委直属机关与汶川震区再生育家庭心连心系列活动方案》、将邀请四川灾区再生育幸福家庭进北京活动的安排。药具管理中心荣幸地成为接待首批10户再生育幸福家庭的东道主。

药具管理中心欣然接受任务,立即召开专题会议,具体研究和部署接待工作。李凤岐主任强调了接待这批特殊客人的意义,指出:这10户家庭,是国家人口计生委为帮助5·12汶川特大地震子女伤亡父母实现家庭重建,2008年7月30日,在四川迅速启动的“再生育全程服务行动项目”中3106名再生育婴儿家庭的代表。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国家人口计生委成立了6省再生育专家医疗队对口支援。截至去年9月底,四川地震灾区再生育婴儿3106名,再生育群体中60%以上为高龄妇女,创造了灾后再生育群体怀孕率达90%以上的医学奇迹。一个个鲜活的新生命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下茁壮成长,让许许多多遇难独生子女家庭重享天伦之乐,重建幸福,重展了笑颜。

幸福家庭受到贵宾礼遇

10个幸福家庭10个孩子中,最大的3岁,最小的才1岁。为了保证接待质量,我们根据孩子大小搭配,把10个家庭按3、3、2、2分成4个小组,每组由中心一名干部负责,参观游览和就餐相对集中。入住艺海商务酒店稍事休息后,被接到国家人口计生委药具管理中心,受到全体干部夹道欢迎。国家人口计生委副主任崔丽,科学技术服务司司长张世琨,宣教司副巡视员王华宁,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张旭光、纪委书记周萍、工会副主席杨志媛,药具管理中心主任李凤岐、党委书记张瑞恒、副主任吕凌,在中央学校学习专程赶来的四川省人口计生委主任刘家强,以及国家人口计生委药具管理中心全体干部,在四楼多功能厅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并给每个宝宝赠送了一辆遥控汽车。

创建幸福家庭活动是爱民为民的政德工程

41岁的北川羌族自治县计生服务站副站长王卫莉说:“我既是再生育项目的组织实施者,也是被服务者和受益人。随着‘灾区免费再生育全程服务行动’的有力、有序、有效推进,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灾后群众的迫切需求,有力推进了灾区群众的心理重建、精神重建和幸福家庭的重建,帮助无数子女遇难家庭走出了丧子阴影,抚平了人们心灵的创伤,顺应了民心,安抚了民心,稳定了民心,助推了灾后恢复重建、民生改善,促进了家庭和谐与社会文明。这方面,我们在灾区一线工作的计生工作者体会最深,我们人口计生委开展的创建幸福家庭活动,真的是打基础的、爱民为民的政德工程。”

国家人口计生委已将“创建幸福家庭活动”列为2012年重点工作。正如王侠主任在2月7日“全国创建幸福家庭活动指导委员会全体会”所强调:开展创建幸福家庭活动是落实中央全面做好人口工作战略部署的重要实践。要采取更多务实举措,加强战略研究,认真总结试点经验,主动融入人口计生中心工作,促进创建活动又快又好发展。因此,我们人口计生干部必须加强学习,不断加强队伍职业化建设,努力履职尽责,才能做到想服务、会服务、能服务、服好务。

与10个幸福家庭相随相伴的4天时间里,我真切地感受到,地震重灾摧毁家园,同时也凝聚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激发出全社会建设中华奋发图强的意志。各级党组织和政府更加富民亲民、爱民为民;灾区群众更加团结互助、友善文明。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更加坚定了“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加快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步伐。

再见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幸福家庭!

感谢你:让我再次感受幸福的弥足珍贵!

让我再次领会人口计生工作的艰巨光荣!

让我更加坚信和谐社会的美好未来!

(作者单位:国家人口计生委药具管理中心)

家庭人口文化建设 篇7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身心健康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各级各类城市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人口在不断增长;同时,城市和乡村结合部(城乡结合部)的面积也在逐年增加,人口更呈现出一种稳步上升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涌向这一区域,这里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中学生群体:即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构成的中学生群体。此外,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福州与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的经济联系日渐紧密,越来越多的人走出福州,走向全国各地,一些学生也因此成为留守儿童,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这种流动性对中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适应性都产生了影响,甚至成了阻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当然,影响学生成长的因素有很多,如:社会环境、学生个体差异、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家庭教育等等,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不足或失败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严重的影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孩子的身上有父母的影子”,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孩子学校教育的顺利实现乃至一生的发展。

关于家庭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一直是国内外教育界广泛关注和研究的对象。近年来,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研究者指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将给孩子一生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家庭气氛的安定和睦、融洽温暖、民主平等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个性;反之,孩子就更多地显示出适应性差、神经质、依赖性、情绪不稳定等特征。”

位于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学生大都是来源于城乡结合部,这些学生大多数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他们学习基础十分薄弱,厌学现象比较严重,心理素质较差,思想品德方面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帮助这些学生走出困境,把他们培养成思想品德高尚、心理健康、学习优秀的人才,是位于城乡结合部的每个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基于这一现状,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我校(主要指高中部)流动性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来探讨对城乡结合部学校流动性人口子女进行学校教育的对策。

一、流动性人口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我们学校是一所位于城乡结合部的省二级达标中学,对高中部来说,每年招收高一新生约360名,现有高中学生1000多名,其中流动性人口子女达400名。达40%,调查结果显示:在这些学生家长当中,只有27%的家长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41%的家长高中毕业,而有32%的家长的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有的甚至是文盲。

这些流动性人口子女都面临家庭教育缺失的严重问题,其突出的表现为:有些流动性人口子女并没有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他们与父母之间的亲子交往表现为空间上的远距离、实践上的不确定性和短暂、交往方式的非面对、内容上的简单重复和情感交流的缺失。有些流动性人口子女虽然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但这些父母大都为农民工,平常忙于生计,对子女的教育疏于管理,家庭教育极其薄弱。总之,这些流动性人口对孩子的教育存在较多误区:

1.以分数论“英雄”,重考试分数,轻学习能力

许多家教最明显的误区之一,是把分数当成智力发展水平的唯一尺度,也当成孩子学习能力强弱的尺度。有些家长自身文化程度较低,对子女抱有很大的希望,每天下班回家只问成绩,其他啥都不管,而且也不能正確地分析不同阶段的成绩,常听有些家长说:“我孩子小学每门都90分以上,到了高中怎么这么差了?”后来通过老师的解释才免去回家对孩子的棍棒教育。

2.放任自流,自由成长

这类家庭的父母不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入学后,教育的任务就交给了学校和老师,做家长的只要能保证他们吃饱、穿暖,供给他们上学的钱,就尽到了做父母的责任和义务;有的家长自身素质较差,对孩子起不到言传身教的作用;有的家长受“金钱热”的影响,认为“知识不重要,只要孩子将来能赚钱,就能立足于社会”,更有甚者,整天忙于自己的生意,对子女的学业不闻不问,甚至不惜牺牲孩子的学习时间让他们也参与到自己的“捞钱”活动当中。正是在这些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逐步形成各种心理障碍,从而阻碍学习进步和健康成长。

3.惩罚多于表扬,滥用惩罚,损害孩子身心健康

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只懂惩罚:讽刺、挖苦和体罚,认为这样才能使孩子不再犯错。对孩子优点往往轻描淡写,甚至视而不见,对孩子缺点却揪住不放,只看见孩子缺点,导致惩罚多于表扬。其实惩罚是极不利于孩子自我成长的,是一种极为消极的方法。孩子因学习问题多次遭到惩罚,就会厌恶学习、回避学习。孩子犯错误是应该原谅的,父母和老师应该正确引导,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并给予更多的帮助、鼓励,而不是用讽刺、挖苦甚至体罚来代替教育。

二、学校教育对策探讨

面对城乡结合部的高中流动性子女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种种误区,我们应当倡导全社会共同努力,促进健康、文明、科学的家庭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形成。但这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因此,作为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探讨对这些学生的学校教育对策是一项急不可待的任务。经过几年努力和探索,我们认为应当积极构建以学校为主体、教师积极领衔组织的“学校—家庭—社区”和谐、互动的教育环境。

1.提高认识,正确归因

作为城乡结合部学校的教师,由于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教师的艰辛努力常常得不到满意的回报,致使他们容易产生教育教学“反应和职业倦怠”。我们经常听到同事抱怨“这样的学生没法教了,这样的家长太难缠了”等等,这些都是教师职业倦怠的强烈信号。必须承认我们的教师长期在这样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已产生了或多或少的职业倦怠。在城乡结合部学校,虽然学生的来源我们无法选择,但可以选择的是适合这些学生的施教方法。首先,应提高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教师的职责就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给予流动性人口子女更多的关怀,最大限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其次,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在学业上的成功与失败做正面归因。

2.发挥期望效应,营造成功氛围

教师期望效应的实质就是“爱、期望、信任”效应,它要求教师对学生抱有爱心、理解和信任,达到情知统一,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城乡结合部学校,这里的学生所缺少的正是对他们的“爱、期望、理解和信任”。因此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我们应当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积极正确地运用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效应,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充满成功的学习氛围。

通过教师的关爱、辅导、沟通来改善流动性人口子女的学习状况,以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通过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建议实施以下策略:第一,建立“流动性人口子女”档案和联系卡制度;第二,配备心理健康教师,设立“倾诉箱”,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第三,热情关怀,使“流动性人口子女”真正融入学校集体生活之中;第四,交流协作,加强对监护人的指导,做到“五必访”(即情绪不好必访;身体不佳必访;成绩下降必访;迟到早退旷课逃学必访;与同学争吵打架必访)。

希望通过学校教育唤起全社会对“流动性人口子女”的关爱,从而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关心流动性人口子女的合力。

上一篇:做好企业成本控制下一篇:施工图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