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经济下的广告理念

2024-09-04

网络经济下的广告理念(精选十篇)

网络经济下的广告理念 篇1

在网络时代, 只有互动者才能生存。所谓互动应理解为直接的沟通, 网络传播之所以超越大众传播正在于这种互动性, 可以说, 互动是网络传播的本质, 网络传播的其他特点是基于这种互动性。从传播的发展史中可以看出, 最初的传播都是直接的传播, 人依赖自身的器官进行, 传播媒介是逐渐从传播活动中独立分化出来的。网络传播实际上融合了过去所有传播形式的特点, 网络当然还是一种媒介, 所以在网络中人仿佛可以无屏障地直接同他人和现实世界直接交流。

网络对现代经济生活带来的根本影响就是直接性的商业模式。通过网络, 生产者可以同消费者进行直接沟通, 而网络只是提供生产者同消费者进行直接交往的平台, 这就是电子商务模式的根本点。消费者在这种商务模式中拥有相当程度的决定权, 或者说, 交易的成功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协商共同决定的。例如, 拍卖模式在网络上的成功对我们理解新商务模式是有启发意义的, 拍卖的最大特点就是价格并不由单方面确定, 而是由买卖双方共同决定。其中最大的赢家e Bay是进行网络拍卖的网站。e Bay的成功的根本原因正在于它所采用的拍卖模式顺应了网络互动性的特点。

Ebay对我们的启示是, 在网络, 卖方 (可以是个人或企业) 和买方虽然省略了中间环节而直接沟通, 但所节省下的费用并不是由卖方独享, 而应该是消费者利用网络提供的条件, 同卖方共同商议双方所能接受的利益点。

1 广告的新机缘

在当今经济的时代, 广告的位置在哪里?广告将以何种形式存在?网络所带来的新的传播形式和商业模式对广告业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但又为广告业创造了新的机遇。只是广告业必须更新观念, 以适应网络时代的竞争。

直接经济更需要广告。因为在直接经济的时代, 竞争将进入一个更激烈的阶段, 而且, 由于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中间环节的消失, 广告的作用会更加突出。广告有可能成为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仅存的一种沟通形式, 消费者对产品的选择将会更加依赖广告。与中间费用的节省也使得企业有能力在广告中投入更多费用。因此, 网络时代企业的竞争将主要是有效的信息传播的竞争, 是形象的竞争, 是广告的竞争。

在网络时代, 现有的大众传播形式将仍然存在。因为传播媒介的发展过程并不是一种媒介替代另一种媒介的过程, 而是复加过程。即使网络成为主流媒体, 其他媒体也并不会消亡, 在媒介世界中占据自己的位置, 作为网络传播的补充。因而, 目前的常规广告将会依托于大众媒介继续发展。

网络广告会飞速发展, 但广告观念和广告形式将有大的突破。当前网络广告并没有找到适合网络特点的最有效的方式, 基本上是把大众传播中所常用的形式照搬到网上, 这种方法是非常值得怀疑的。这是因为, 大众传播时代的广告是基于大众传播单向性的特点, 具有明显的强制性。比如, 当观众坐在电视机前等着看电视剧的时候, 他对电视剧之前的插播广告是无法视而不见的。而在网络上, 受众对整个传播活动具有更多的主动权, 选择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受众决定的, 这种传播具有最小的强制性。

虽然一些大品牌网站的广告形式的效果还是会非常显著、这是利用了网络本身所蕴涵的大众传播特性的一面。但是, 从整体上看, 在网络上直接搬用大众传播广告形式并不能适应网络传播的特点, 在网络上大量“哀求广告”的出现正反映了这个问题。在许多网站中都可以看到网站的主人哀求访问者点击广告, 以支持网站的发展。好心的访问者可能会点击广告, 但很多访问者对这种哀求会置之不理。这种广告的效果如何能得到保证呢?

网络广告应该具有互动性。许多传播学家认为, 网络传播的主导模式是使用一满足模式。受众主动去寻求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因而, 在网络上分类广告是很重要的广告形式。可以说, 网络广告是给想看广告需要信息的人看的。因而, 专门的广告网站是有市场的。这种广告网站有时会与资讯类网站直接融合, 而不独立存在。

2 新的广告理念

网络时代应该有一种新的广告理念。这种广告理念是同网络时代的传播方式和商业模式相适应的。互动性网络时代的广告必须抓住互动式传播成为主流的现实, 努力适应并利用传播的互动性, 增强传播效果。

精确性高度发达的科技, 使得以数据库为基础的精确传播成为可能。在新时代消费者是以个体的身份进行消费接受传播的, 广告传播所面对的将是个体而不是大众。如果以发达的消费者数据库为基础, 就能保证广告传播既针对消费者个人, 具有个性化, 同时, 又能够具有广泛性。从而使广告传播成为一种精确有效的传播手段, 减少成本。

整合性由于媒介的淡化, 所以在传媒上的广告投放比例将有可能减少, 而促销等具有人际交往特点的广告投放比例将会增加。广告传播活动将会更具有整合性。

隐身性广告将努力隐身于日常环境的各种形式中, 以减少受众的抵触性。广告同娱乐作品的结合将更加密切, 许多广告将会投资于娱乐业, 使产品能够在这些娱乐产品中被使用。对这类广告, 消费者会自己掏钱欣赏, 能够产生强烈的传播效果。

3 结语

网络时代信息高度密集, 要使信息由小到大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情, 这是广告业的机遇。因为广告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有效传播的手段。在网络时代, 广告公司扮演的角色应该是专业化的信息传播专家。

摘要:在当今经济的时代, 广告的位置在哪里, 广告将以何种形式存在, 网络所带来的新的传播形式和商业模式对广告业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但又为广告业创造了新的机遇, 只是广告业必须更新观念, 以适应网络时代的竞争。

关键词:网络时代,广告,理念

参考文献

[1]王大鹏.运用网络广告以促使营销高效之策略[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6 (06) .

[2]代文锋.网络广告问题及其对策[J].电脑开发与应用, 2007 (07) .

[3]代文锋.网络广告效果评价方法研究[J].办公自动化 (综合版) , 2008 (02) .

网络经济下的广告理念 篇2

虚拟管理--网络经济下的管理新理念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成了网络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形成了网络经济.而这种新经济形态的`出现,必然会引起企业外部环境及内部组织的深刻变化,进而产生一种新的管理理念,虚拟管理的理念也应运而生.

作 者:彭颖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刊 名:科技创业月刊英文刊名:PIONEERING WITH SCIENCE & TECHNOLOGY MONTHLY年,卷(期):“”(9)分类号:F2关键词:网络经济 虚拟管理 流程再造 学习性组织 精益生产

初探新课程理念下的网络教学 篇3

信息技术课到底该怎么教、怎么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呢?这些问题一直让很多教师感到困惑。当然,让课堂教学达到游戏一样的吸引水平,这个要求的确太高,也过于理想;但我认为这种思考和研究对改进课堂教学应该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一、摆正身份,突出主体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自身找原因。“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在很多教师心中是顺理成章、天经地义的。但在这种模式下,我们都被“体制化”了,学生做了小草——一棵默默无闻的小草,失去生命力的小草。这是我们做教师的悲哀,更是“小草”的悲哀!产生悲哀的根源是我们的思想。探究与选择使用科学的、最经济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最大收益,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可懈怠的职责。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发现教师应该转变思想,不要认为只有站在讲台上讲课才是教师的本分,要认识到学生的知识不单单是靠教师的灌输被动接受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主动构建起来的。教师要融入到学生中去,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者,要用民主开放的思想和行动去开启学生的智慧。

二、改进方法,刺激参与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激发与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就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学习内容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已普遍被广大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模式为:提出问题——讲解演练——模仿学习——反馈与小结。在这种模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较多地使用多媒体网络系统控制学生机,掌握着课堂局面,按照设计好的程序组织教学。这种方法的最大优势是课堂效率高,目标能普遍达到;但是,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完成任务的策略来自于教师,学生虽然学到了知识,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未能达到目标要求。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就会慢慢消退,出现了喜欢玩电脑但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现象。

针对以上现象,我结合自己教学的经验,对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了如下改进:提出问题——分析讨论——探究质疑与操作——反馈与小结。改变后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减少了教师讲解的过程,增加了分析讨论、质疑解惑的环节,增加了学生参与课堂和表现的机会,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也与前面提到的教师角色的转换不谋而合。在新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一开始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有知识、认知能力、兴趣等各种因素,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好每一个板块。

三、投其所好,合作竞争

与其他学科相比,学生还是比较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但他们多以玩乐为主要的情绪支配,对游戏情有独钟,对学习的内容却置之不理。教师可以从学生喜欢玩的心理出发,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把信息技术课中的一些枯燥的理论、乏味的操作“游戏化”,做到“投其所好”。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师可以借助丰富的计算机资源,在课堂开始时运用一些小游戏、一段视频等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教师也可以在课前把下节课中要求理解的理论转化成简单的操作,并在上课时把这些操作当成是一个个的“小任务”,分配到各个小组中。在最后的反馈与小结环节中,教师把这些“小任务”在各小组间评比,对完成较好的小组给予一定的嘉奖,以激励学生之间的合作竞争,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

四、鼓励创新,发扬个性

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他学科,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发展性等特点。信息技术既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又是他们学习的工具。中学信息技术课的内容大多以计算机的实际操作为主,主要是一些应用软件的使用。如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应用软件层出不穷,教师和学生的目光不应局限于书本,而应以书本上的知识为出发点,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新软件。信息技术就是要鼓励学生创新,要做到与众不同,发展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

总之,信息技术教学要灵活多样,教学内容要丰富多彩、活泼实用,要打好基础,引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让他们在未来能够真正具备驾驭信息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赣榆县城头初级中学)

现代经济条件下的理财理念分析 篇4

1 人本理念

人力资源是新经济王冠上最璀璨的宝石, 是推动新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优秀人才的创新思维往往能造就巨大的财富。就企业发展来看, 人力资本在新经济发展中已成为企业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本, 企业能否成功, 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占有什么档次的人才, 占有多少这种档次的人才以及如何开发与运用这些人才。因此, 企业家必须树立“人本”理念, 重视现有的人才, 招揽紧缺的人才, 并努力为其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条件, 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作用。也正因为如此, 现代企业管理均奉行以行为科学为依托的“人本主义”管理。人作为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的能动作用正在凸现, 人力资源也成了新经济发展中最重要、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正如一些经济学家所言, 当今市场竞争表现为商品竞争, 商品竞争的本质是技术竞争, 其实质则是人才竞争———科技人员创新能力的竞争。这便要求理财人员充分意识到在新经济的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人才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 人力资源是会计主体的一项资产, 而且是企业组织中一项举足轻重的无形资产, 是生产过程中惟一能动的资源。

2 创新理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新经济的发展中, 由于新产业不断涌现, 产业调整与升级加速, 产品更新加快, 技术周期缩短, 创新也成了一个企业永葆生机与活力, 赢得竞争优势的源泉。新经济的发展没有止境, 创新也没有止境。适应这种创新的要求, 理财人员就必须具备创新理念, 善于产生先见之明。由于创新的拓展与扩散, 信息不对称的存在, 理财面临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 这便要求理财人员在财务会计工作中既要遵循理财的相对规范性, 又要充分注意市场中每个会计主体的特殊性。因而理财人员便不可能用一成不变的财务管理经验、财务管理方法去适用于所有的理财对象。理财人员只有不断创新, 才能有效推动理财水平跃上新台阶, 才能有效提升自身的理财素养, 适应新经济对理财灵活性、变动性的要求。

3 信息价值理念

信息是可以共享的, 可以同时为许多人所占有、所使用;信息的作用和价值可以随接受者的不同而不同;信息可以多次使用, 在使用中并不损耗;信息在使用中不仅不会损耗, 而且可以增值, 可以产生出新的信息。

传统工业经济下信息用户注重的是财务信息, 在新经济下信息用户不仅要获取财务信息, 还要获取非财务信息;不仅要获取定量信息, 还要更多地获取定性信息;不仅要获取确定的信息, 还要更多地获取不确定的信息;不仅要获取历史信息, 还要更多地获取预测信息;不仅要获取企业整体信息, 还要获取分部信息。在信息质量上强调信息的相关性、一致性与及时性。同时, 信息用户还要求拓展信息披露内容, 增加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揭示, 把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财务报表内, 充分披露它的价值变动、报酬与风险的转移、潜在风险以及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增加对财务报表表外项目的披露, 如长期租赁、长期购买协议以及与其相关的机会和风险等表外项目;分别列示经常事项和非经常事项的作用、影响;列表揭示分部信息;披露资产顶债计量的不确定性;提供不定期的财务报告;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总之, 会计信息用户要求获得尽量多的信息以利于其做出正确的决策。此外, 会计信息用户还要求信息披露电子化。

在新经济时代, 一切经济活动均需以快、准、全的信息为导向。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要内容的新信息技术革命, 使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 从而使交易、决策可在瞬间完成, 经济活动的空间变小。即时的通讯手段带来了即时的操作和调控, 就像司机随时掌握着方向盘一样, 信息使用者随时可根据经济实体变化的市场指标做出相应的理财对策调整。这便要求理财人员能够对理财信息进行更深层次的处理, 注重对理财信息的实时搜集、利用和分析, 进行理财决策和资金运筹, 最大限度地做到实时跟踪理财项目的市场变动情况, 这个过程是在整个理财中最能为会计信息用户带来价值的过程。这时理财人员和会计信息用户处在互利的关系之中。而且双方均要致力于共同创造价值, 而创造价值的核心是要创造信息价值。这是因为, 会计信息用户和理财人员的互动过程中最具有价值的环节实际上是理财信息更深层次处理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理财人员、会计信息用户均在利用网络的共享信息和深层次的实时处理理财信息所带来的信息价值链, 经营自我, 挑战自我, 体现自身价值和创新成果。

4 法治理念

新经济发展中, 理财过程中信息变动性和灵活性增强, 各方当事人应诚实守信, 合法理财。这一方面要制定法律法规, 确认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 规范其行为;另一方面要树立理财中的法治理念。法治理念首先要求法律必须被信仰。法律权威必须来自于人们对法律的信仰和崇尚, 法律信仰意味着法律至上观念的确立。只有信仰法律的人们, 才会严格遵循法律, 法律权威才因此得以确立。因为法律权威的形成最终取决于普通民众与具体行使权力的官员对法律的信仰。法律信仰的核心是一种内在的心理信念, 对确立法律权威而言, 这种内在的心理信念会起到决定性作用。只有法律权威赢得了全民的普遍的心理认同。法律权威才会化做人们的内心自觉, 具体行使权力的官员, 才能从内心的深层情感上自觉接受法律, 拒绝外来的各种力量和因素的干扰, 客观公正地行使权力和适用法律处理社会纠纷。普通民众才会因信服法律而自觉自愿地将其纠纷诉诸司法机关, 寻求法律保护。由此不难看出, 法律信仰是确立法律权威的精神动力和信念支持力量。因此, 塑造全民尤其是理财人员的法律信仰, 树立法治在新经济理财理念中的权威地位对于理财资本高效、安全地运营具有深远的意义。

产业经济条件下的广告产业发展 篇5

从产业经济的视角看广告产业的发展

产业经济学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但是直到20世纪30年代,张伯伦(E.H.Chamberlin,1899—1967)和罗宾逊夫人(J.Robinson)开创了关于不完全竞争产业的理论研究,此后的美国经济学家们对于不完全竞争产业的研究,使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达到了第一次高潮。产业经济也越来越被很多人所重视。

在近现代,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很多行业越来越规模化、系统化,因此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链模式。而这种产业链模式对于我们在产业经济上有很好的研究价值。

广告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与产业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广告这种形式的产生由来已久,但是广告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很长时间都依附于其他产业模式或社会生活生产中,并没有形成独立的产业模式。广告产业出现的标志,应该以1841年美国人开办的世界第一家广告公司的出现为开端,广告产业的形成有了必备的条件,广告以一种独立的姿态开始被人们所关注,广告产业开始形成与发展。到今天,世界上已经有上百万家广告公司,并与其他产业有着紧密联系。中国2008年数据统计实有广告公司11.72万户,广告公司从业人员85.65万人。因此可以看出,现在的广告业已经是一个规模宏大的产业模式。

就广义而言,广告产业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广告业,它是由多种机构共同参与的一种庞大而又复杂的专业化社会分工组织。目前的产业领域涉及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它们之间正在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链,并不断地发展与完善。正是由于这种产业模式的发展与不断完善,使广告产业在庞大的社会经济形态中成为一个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并逐步走向繁荣。

现代社会产业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了各种行业间的沟通与交流,随着很多产业的形成与成熟,各种产业间的合作成为可能。广告产业就是在这种前提条件下开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产业模式。虽然很早广告这种形式就存在于人类的经济活动中,但是真正形成一种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模式,还是在近现代,这与近现代的第三次文明浪潮“新技术革命”有很重要的关系。因此可以说,广告产业的出现与发展,是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要出现的一种产业模式。

从广告产业的组织来看,1938年在美国纽约建立了国际广告协会(简称IAA)是最大和最有权威的国际广告组织;1978年11月亚洲广告协会联盟成立;我国在1983年12月,中国广告协会在北京成立,这是我国全国性的广告行业组织。这些广告组织的建立,更加完善了广告产业在市场中的规范行为,可以更多的与其他产业组织进行交流与合作,对广告产业的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从广告产业的结构来看,产业构成包括广告主、广告公司、广告媒体和广告受众,它们构成了广告产业的主要产业链形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个构成主体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广告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合作越来越多,广告产业的结构正在呈现一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就广告公司自身来说,从市场营销、广告策划、广告媒介开发与代理、到广告设计与制作等,都进行了市场细分,从而使很多广告公司成为一些领域的专业公司,在市场中形成很强的竞争力。这是广告产业在产业经济条件下的一种细化表现。

从宏观的产业经济视角看,在现代的全球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告产业与所涉及或与之相关的其他产业的联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紧密。西方学者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把产业划分为三次产业革命,第一次是农业产业的革命,第二次是工业产业的革命,第三次是新技术产业的革命。广告产业是在第三次产业革命的背景下发展与繁荣的,这有其深厚的历史原因。由于其产业属性与市场关系紧密,因此,与很多产业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广告产业布局来看,广告产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广告产业作为一种经济服务体,是追求市场最优化的一种具体运作方式,这与经济学中的产业布局区位理论是一致的。因此我们看到,在国内、外的广告产业发展中,经济发达地区,广告产业相对发达。我国的广告产业研究通常是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就是因为其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告产业的集中度也较高。

应该说,在整个广告产业中,产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会对广告产业的发展与繁荣产生深远的影响。

产业经济条件下的中国现代广告产业发展

中国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为我们从计划经济进入市场经济提供了保障,同时,西方的新观念、新技术、新材料、新媒介等的引入,使中国的广告开始进入一个产业化的时代,并逐渐形成规模;同时,一些大的广告跨国公司也进入中国开始拓展业务,广告产业由于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国际化交流程度的提升,产业分工越来越细,广告产业进入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时期。有人说,80年代的广告引导消费,90年代以后的广告将是现代科技和设备为手段,开发潜在市场,向消费者提供全方位、培养新的生活方式等。近年来,广告产业呈现一种多元化的趋势,广告产业与市场营销的不断整合,广告产业对公益事业的积极参与等,使广告产业的功能化越来越强,形成一种新的广告文化;随着国内经济市场的不断规范化,广告产业逐步进入了一种良性循环,这些都促进了现代广告产业的发展。中国现代广告产业的发展正经历一场国际化进程,经济全球化对广告产业的发展带来影响和变化,越来越多的广告主的全球性营销需要全球性广告策略的传播与推广,广告产业正面临全球市场化的机遇与挑战,产业间的合作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紧密,也为广告产业发展带来很大的空间。

因此,中国现代广告产业处于这种全球市场经济环境下,正以高速向前发展。2008年在中国北京举办的奥运会,为中国的现代广告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并成为中国广告产业增长的强势动力。根据国家工商局的统计,2007年中国四大媒体电视、报纸、广播和杂志广告营业额总计为854.43亿元,此统计不包括户外广告和互联网。如果加上这两种主要的广告媒体的营业额,以及广告公司的实际收入,2007年中国广告花费总额非常接近实力传播所统计的147亿美元,即1000亿元人民币左右。而根据一些媒体研究公司的预测综合分析,2008年中国广告花费实际总额的增长幅度应在200亿美元以上,增长率为20%左右。CTR连续第七年发布的年度广告监测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广告市场总投放同比增长13.5%,突破5000亿元人民币大关至5075.18亿元人民币;相关检测机构预测,2010年中国广告市场将增长10%,低于2009年增长幅度,但是却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近年的国际性经济危机,2010年世博会等相关活动的举办,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我国产业结构正在处于一种调整期,我国广告产业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经济危机加速了我国广告产业的整合淘汰,广告公司通过整合和重组来提升自身抗风险能力的需求,整合后的强势广告公司将全面提升自身市场份额,增强抗风险能力,广告产业的规模化效应将进一步凸显。广告产业下的媒体也会根据市场进行一些调整,电视媒体是广告主最信任的投资媒体,但是各频道会产生不同的分流,经济效率高的频道将保持稳定增长;互联网媒体广告将延续以往的发展态势,稳步增长;平面媒介,如报纸等广告利润额将有所下降。我国广告产业发展目前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与我们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社会制度的不完善,国民素质的提升等有一定的关系,因此需要我们逐步去研究与解决。不管怎样,中国广告产业在产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正稳步的发展与繁荣。

总之,从产业经济发展的视角看,以目前的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广告产业必然还会存在,而且将进一步与其他产业合作,深化产业间合作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告产业会根据市场进行一些调整,但这并不会影响广告产业的发展,只要存在市场经济,就会有广告市场,就会形成广告产业链。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可以说是市场经济的大发展时期,很多产业在这种背景下得以高速发展,但是也存在产业间发展的不平衡,这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中国的市场经济还不是很完善,中国的大部分企业还缺乏竞争力,中国广告人还需要观念上的提升,中国的广告产业还需要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因此,在目前的阶段,中国的广告产业市场发展潜力巨大,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这也为很多广告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循环经济理念下的城市水循环 篇6

水是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但是, 近年由于人们多注重水资源的经济性, 忽略其循环的自然规律和健康性, 导致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21世纪是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世纪, 人类社会只有建立起物质循环型的城市才能持续发展。张杰院士认为, 社会用水的健康循环是循环型社会的基础, 通过实现健康水循环, 可以使水的社会小循环与自然大循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维系良好的水环境。

城市是人类生存环境给自然系统所加的最重负担。城市水生态环境是一个建立在自然环境之上的高度人工化的环境, 既具有自然环境的复杂性、易变性、难于恢复性, 还具有人工环境独有的人类活动主导性, 易受外界干扰性的开放性, 输入输出不均衡性。城市化的进展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着水环境, 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据预测, 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0%左右。为此, 必须深刻地研究城市化对城市水循环要素的影响, 采取科学的对策, 健全城市水循环系统, 提高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容量, 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 需处理好城市水循环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搞好城市水资源开发及保护以确保城市化进程的顺利进行。

循环经济具有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三大操作原则, 即3R原则。减量化属于输人端方法, 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的流量;再利用属于过程性方法, 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再循环属于输出端方法, 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城市水循环也要遵循这三个原则。水循环经济是指运用自然生态系统中水循环运动规律重构水经济系统, 使水社会循环能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水循环过程中, 形成健康的社会水循环, 建立一种新形态的水闭路循环流动性经济。其内涵是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建立水循环经济性的社会。把经济社会建立在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基础上, 改变过去水资源———使用消费———污水排放的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变成水资源———使用消费———污水再生处理———水再循环, 形成水资源在经济———社会———环境复合生态系统中的往复循环流动的闭路循环经济。

二、影响城市水循环的因素

(一) 人口规模的增大对城市水循环造成影响

人口规模的扩大对用水需求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影响。人类饮用、清洁都需要淡水资源, 人口增加首先增加的是生活用水, 这一用水量的增加基本上与人口同比例增加。而且, 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均生活用水量的增加可能会快于人口增加的速度。二是间接影响。现代社会人口的增加往往还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 无论工业、农业还是服务业, 其规模的增长都会导致用水量的增加。不过, 这种规律只反映了人类发展的一般进程, 具体到一个地区, 鉴于不同产业对水资源消耗量的差异, 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会对间接用水产生较大的影响。在特定地域、特定阶段, 因人口规模扩大导致的产业发展进而造成的用水需求变动的方向是不确定的。

在水资源供给方面, 北京市水务局数据显示, 北京水资源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本地区降雨形成的水量;二是上游入境水量。北京市水资源公报显示, 北京多年平均降水总量98亿立方米, 蒸发约60亿立方米, 形成总量约为37.4亿立方米的水资源;北京多年平均入境水量16.1亿立方米, 二者合计53.5亿立方米。实际上, 北京平均每年可以利用的地表水总量仅约为14亿立方米, 加上25.6亿立方米地下水, 共计约40亿立方米。

在水资源需求方面, 北京每年生产生活用水总量约为34.5亿立方米 (2006年全市总用水量为34.3亿平方米, 2007年为34.8亿平方米, 2008年为35.1亿平方米) , 40亿立方米供给, 34.5亿立方米需求, 北京的水似乎够用。但近年来北京降水量明显减少, 入境水量也连续9年减少, 从10亿立方米逐年下降到7亿立方米, 与常年平均数据16.1亿立方米相差甚远。供给方面, 北京可利用水资源往往不足40亿立方米;需求方面, 随着大量外来人员涌入北京, 用水量也在随着增加, 导致北京地表水流出量少于流入量, 以及地下水逐年减少。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北京市采取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措施, 农业用水、工业用水都有所下降。但就目前情况来看, 节水空间已经非常有限。况且, 人口扩张, 工业、服务业等生产用水也会随之增加。同时, 随着公众对生态环境要求提高, 生态用水也应当得到足够保证。就目前形势, 一旦北京遇上连续干旱, 情况就很危急。

(二) 城市化的发展对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影响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 居民的生活及工作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是随之出现的是城市大面积的天然植被和土壤被街道、工厂、住宅等建筑物所代替, 使下面的不透水面积增大, 从而减少了降水的渗入量。城市化形成了新的人工地貌, 改变了自然区域的蒸发条件。在城市化条件下, 蒸发的变化相当复杂。城市较大的受热量造成了蒸发能力提高, 然而城市水文循环的短路化使城区可供蒸发的水量较少。城市化前, 蒸发量占40%, 地面径流量占10%, 入渗地下水占50%;城市化后, 蒸发量占25%, 地面径流占30%, 屋顶径流占13%, 入渗地下水占32%。下垫面的变化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城市区域水循环途径, 对涵养城市水源产生了不利影响。城市化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城市人口、产业的集中和快速发展, 从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导致了城市需水量的迅速增长, 而水又作为运输媒介搬运工业和生活废物排入水环境,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讲, 如不能辩证地处理城市水资源开发、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城市化将会出现资源型缺水和污染型缺水并存。

(三) 生活污水对城市水循环的影响

城市污水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传统的污水管理模式业已导致我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遭到污染。目前, 我国城市污水在以每年6.5%的速度增加, 预计到2020年城市污水产生量将达到600亿吨以上。因此, 必须加速我国城市污水管理模式的转变。工业废水资源化理念是对传统工业废水末端治理的革命, 是工业废水治理的新方向;而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则可考虑变集中处理为分散处理, 分散处理的主要场所可设在居民住宅的屋顶。通过在城市建立中水系统将生活、生产污水处理之后再次使用, 从而节约大量的日常用水。经过处理的回用中水, 可用于冲厕、浇灌花草树木、清洁道路、清洗车辆或基建施工、设备冷却、工业用水及其他可接受其水质标准的用水。污水资源化应是我国21世纪城市水循环经济发展的着眼点, 目前需要大力研究污水处理技术和提高污水资源化的应用水平。所谓污水资源化, 即将污水视为一种资源, 通过各种处理技术, 使其净化达到某种用水标准, 从而实现大部分净化水的循环再利用, 同时减少污水排放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在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对策中, 应当将节水和污水资源化放到首位。通过节水, 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通过实施污水资源化, 实现水资源的重复利用, 从而缓解水资源紧张问题。污水资源化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必由之路。

三、实现城市的良性水循环

(一) 改善城市下垫面状况, 涵养水源

城市下垫面状况直接影响到降水的入渗及其对地下水的补给, 增加城市下垫面的透水性, 可以改善城市水自然循环的条件, 涵养水源。对于城市来讲, 应尽量减少不透水面积, 降低污染, 如在人行道和停车场等地应采用多孔地面和草皮砖充分利用降水, 增加人类可用量来促使水形成良性循环。加强对科技投入的力度, 加速科技产业化进程。科技进步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起到关键性作用。政府部门应引导和鼓励企业对科技的投入, 推进科技产业化进程。采用新型建筑材料, 建设透水型人行道, 增加雨水入渗量。采用各种雨水渗透设施间接利用, 削减城市雨洪径流、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和污染, 主要通过透水地、渗透沟、渗透管、渗透槽、渗透池等加大对雨水的就地下渗量, 让雨水回灌地下, 减少水涝、海水倒灌和缓减地面沉降等城市问题。

(二) 着力发展污水处理行业

水资源是自然界不可替代但可再生的资源, 在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同时, 只要遵循其自然循环的规律, 地球上有限的淡水资源就能够为人类重复地、永续地利用。因此, 需对排入自然界的污水进行深度处理, 将排污量控制在水环境纳污能力以内, 以保证水资源能够持续地健康循环。我国需加大城市污水处理的深度及力度, 保护水资源环境, 为城市水健康循环创造客观条件。另一方面, 经深度处理后的污水可根据用水户对水质的不同要求, 进行重复利用。城市污水是城市稳定的淡水资源, 污水的再生利用既减少了对新水的需求量, 又减少了污水排放对水环境的污染, 同时有利于污水处理产业的发展, 它是城市水健康循环的有效措施。目前, 我国城市污水的回用率还很低, 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了许多成功的实例。据报道, 美国自上世纪50年代起即开始着手这方面的工作, 美国357个城市实现了污水回用, 其中回用于农业占53%, 回用于工业占40.5%。日本早在1962年就开始污水回用的实践, 70年代东京、名古屋和大阪等城市就已将城市污水处理后回用于工业。国外在城市污水回用方面发展很快, 美国2000年污水回用率高达72%, 日本1995年污水回用率为77.2%

积极扶植城市污水处理行业的发展, 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水平条件下, 加大人力、物力在污水处理技术上的投入, 控制水污染, 这是发展水循环经济的基础。对城市污水处理行业的扶持, 包括资金和技术的支持。政府要大力支持污水处理厂继续研发新的污水处理工艺, 不断提高污水处理水平。同时, 注意降低污水处理成本。政府也要给污水处理行业一些减免税的优惠政策, 如较合理的低价格的电价, 污水处理费要按照排出废水的水量和水质实行综合指标计费和收费等。

(三) 扶持循环再利用水处理技术行业

由于市场对循环再利用水处理新技术的认可度较低, 且新兴行业往往投资风险较大, 人们是否接受循环再制水, 都有一个认识过程。为了尽快实现水资源循环再利用, 政府可以筹资建设示范工程, 授权经营, 在示范工程的运行过程中积累经验, 检验新技术并用于宣传教育, 提高对水资源的稀缺性、节水必要性、循环再利用等的认识, 为培育循环水市场创造条件。同时, 制定和完善有效的城市循环水开发和利用的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循环水项目的财政投入和补贴政策等, 鼓励城市高层建筑、办公场所、社区内部、娱乐场所、运动场地及绿地浇灌等进行循环水利用以及工厂内部的循环水利用, 有关部门还应出台明确的强制性政策推动循环水的利用。

(四) 努力拓宽城市再生水的利用渠道

要大力推行城市清洁生产管理。清洁生产是指对产品和生产过程持续运用整体预防的环境保护战略, 清洁生产是要引起全社会对工业产品生产及使用全过程对环境影响的关注, 使污染物产生量、流失量和治理量达到最小, 资源充分利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清洁生产具有巨大的节水潜力, 近年来世界各国大力推广清洁生产, 广泛循环利用经过处理的工业废水。目前, 我国工业废水的重复利用率已经达到70%以上, 但与世界先进水平 (90%-95%) 相比, 还有不小的差距。根据我国目前的工业用水效率预计, 到2020年我国工业的年用水量将由现在的1100亿m3增加到2000亿m3, 用水量增加约1倍。因此, 必须重视工业用水过程的研究, 多角度地选择清洁生产模式, 改进工艺和流程, 进一步提高多次重复循环用水, 提高用水的效率。

(五) 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价体制

依据水资源的价值, 合理的水价应该从自然水价值、可供利用的水的价值和已利用过的水的价值等方面来决定。其中, 自然水的价值决定水资源费、可供利用的水的价值决定供水成本, 已利用过的水的价值决定污水处理费, 这三者共同构成了能够反映水资源稀缺性的水价。水资源费体现水资源的稀缺性, 它是为防止水资源的滥用而使水资源使用者付出代价的货币表现;供水价格是通过具体的或抽象的物化劳动把资源水变成产品水, 进入市场成为商品水所花费的代价, 包括建设工程费、管理运行费和其他费用的代价;污水处理费是指经使用水体排出用户范围后污染了他人和公共的水环境, 为污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所需要的代价, 也是为达到某种水质标准而付出的水环境经济补偿。应尽快通过市场机制形成合理水价, 同时, 根据水资源稀缺的供求情况, 尽快制定出反映水资源供给和需求状况的价格政策, 发挥价格机制对水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

(六)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节水意识

无论从水量的角度还是从水质的角度来说, 水都是任何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水量的减少和水质的下降都将对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 必须加大宣传力度, 使人们认识到水不仅具有经济价值, 而且具有社会和环境价值, 使广大公民树立正确的用水观念, 掌握科学的用水知识, 改变落后的用水习惯。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考虑环境的需要, 坚持开源、节流与治污并重, 节流优先的原则, 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

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 城市的发展必须有足够 (水量与水质) 的水资源作为支撑。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 应遵循城市水循环的规律, 完善管理体制,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及效益, 加大污水的深度处理及回用, 真正做到城市水务一体化管理, 使水资源的可再生性得以体现, 建立起城市水健康循环, 促进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达到人与水的和谐发展, 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控制人口过度集聚增长, 建设组群式城市结构, 既能减少集中开采与需水压力, 又能减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 从而减轻对水资源环境的过度开发和污染。在控制人口的同时,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 大力压缩耗水量大、污染重的产业, 严格限制高耗水型工业项目的开发, 强化源头和过程控制, 推行清洁生产, 提倡发展节水型产业。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 人口规模与水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由于超量开采地下水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是这一矛盾的集中体现。循环经济理念的提出, 可以很好地解决资源稀缺和需求加大之间的矛盾。本文从循环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 提出了用循环的理念规划城市用水。

关键词:城市,水循环,经济

参考文献

[1]张杰, 熊必永.创建城市水系统健康循环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4 (2) .

[2]周建康.城市化对城市水循环要素的影响[J].西南给排水, 2004.

[3]许向君, 汪中华.关于建立城市水健康循环的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2006.

[4]陆静超, 袁一星.循环经济下的城市水循环[J].给水排水, 2007.

[5]曹国圣.城市水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的构建与运行[J].水利经济, 2009.

[6]赵慧英, 北京市水资源与人口规模关系探析[J], 中国城市经济, 2008.

现代商品经济下的广告传播 篇7

在我们这个时代, 绝大多数的商品都是通过广告的方式接触到顾客, 广告是沟通商品与消费者的重要媒介。无论是一住多年的住房, 还是几秒钟下肚的饮料, 难以计数的商品, 随之而来的是难以计数的广告。大街上街道两旁广告板成行成排, 车身广告穿梭在马路中央, 到了晚上, 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广告充斥着城市的每个角落;走进超市、商场, 面对的是雪片似的各类打折促销的传单;在家中, 信箱里总是塞满各类直销传单;甚至于骑着自行车在街上走, 也会有人把广告扔进车筐里;任何一份报纸或者杂志, 都离不开大大小小的各类广告;打开电视, 无论什么节目都会有一定时间段的插播广告;在网络上, 各类网络广告更是时时地以不同的方式展现在屏幕上;广告不仅应用于商品宣传, 也应用于电影、音乐会、展览会、运动会、演讲会、旅游业等等为内容的宣传……广告已涉及人们生活的所有方面, 在引导消费、繁荣市场、塑造流行文化与价值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成为推动全球经济的重要行业之一。

我们的广告设计应体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人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抵制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对广告的污染, 将产品的宣传与丰富文化生活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有机结合起来, 也要与美化环境的工作结合起来。广告设计者除了要有一定的造型和装饰技能, 还必须具备广泛的文化修养, 丰富的社会知识, 懂得商品心理学, 对生活时尚和时代节奏有敏锐地感觉, 才能更准确地设计出群众喜闻乐见、易于理解的广告宣传。

从视觉的角度来讲, 在我们这个时代, 广告已经成为城市环境中最有影响力的视觉流行文化, 你穿什么衣服、喝什么酒、开什么样的车、住什么样的房子、买什么品牌的电视等等很多方面, 大都是通过观看、收听广告后才能做出决定, 于是广告在潜移默化之中塑造着我们的外观与心灵。不良广告所传递出的消极堕落的价值观、人生观、低级趣味, 却毒化了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与儿童的心灵, 给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带来负面影响。如何能在满足商业目的的同时让广告体现出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艺术格调、人生的智慧感已成为有责任感的广告设计者的新思考与努力方向。

从环境的角度看, 富有个性化的景观形象使城市形象具有特色, 在现代化的城市环境中, 合理的、有特色的户外广告可以提升城市形象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现阶段一些企业基于狭隘的商业利益考虑, 户外广告与城市景观的冲突正在加剧, 部分户外广告设置存在着与空间景观不协调, 视觉效果凌乱;与建筑物功能类别、性质不符;占用人行空间, 灯光照明影响行人安全;制作的材料、工艺较差;广告的位置、方向、密度的选择等问题, 均缺乏科学性与环境意识, 广告从业人员的职业水准与素质的普遍偏低, 使得户外广告灯箱、路牌的设计缺乏合理性与美感, 不同程度的损坏着型代城市的形象。从规划角度来看, 众多户外广告灯箱、路牌的大小不一, 形状各异, 彼此互相干扰、冲突, 缺乏从城镇景观的整体高度出发的科学规划。事实上只要集中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工业造型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广告设计等诸多行业专家协同作业, 就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户外广告与城市景观的协调问题, 科学合理的设置户外广告, 恰当的把户外广告和不同城市环境结合起来, 构成不同区域的城市广告环境, 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系统化的城市广告文化。

从视频传播的角度看, 现阶段的无处不在的视频媒体, 百花齐放, 从各种角度展示着商品、引导着消费。经过调查, 电视媒体传播仍旧是最具实力, 信誉最好的大众传播媒体, 在宣传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 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方面, 有着不可摇撼的地位。但是在这种多方位、大力度的宣传下, 部分广告信息传达越来越受到观众、听众的厌恶与抵制, 看见、听到插播广告信息就调整频道, 是几乎每个观众、听众的本能反应了, 于是广告信息传达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 其负面意义就其根源就是广告信息的低效所造成的。广告如何能从单向的“强制观看”的传统模式中走出来, 做到让观众、听众喜闻乐见, 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增长, 是摆在广告这一行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下的小城镇规划 篇8

1 现阶段我国小城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规划是小城镇建设赖以遵循的基本依据,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对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然而我国小城镇总体规划眼光短浅,且往往缺乏科学系统性、预见性,致使某些小城镇的工业、商业、住宅等布局不合理,对生态和环境保护重视不够,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不够,于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1.1 规划理念盲目仿效大城市

小城镇一般位于城乡结合部,它兼具城市与乡村的特点,正因如此,它的规划又应不同于大城市规划。但目前,我国大部分小城镇规划缺乏小城镇形态与生活精神,无法形成期独特的个性;在功能分区上,工业布局混乱,无法实现功能区划和总量控制,污染物无法集中化治理;交通布局方面参照大城市模式,造成严重的噪声和尾气污染,同时给城镇居民的人身安全带来很大的威胁。

1.2 规划规模盲目扩大

城市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才能发挥城市特有的聚集经济和规模效益,但同时又不能无序扩张。我国一些小城镇人均耕地面积已远远低于联合国规定的人均耕地0.05 hm2的警戒线,但在总体规划规模预测中,为了城镇发展用地的扩张,不断将规划边界伸向周围的土地,出现的结果就是在近期建设规划编制过程中,上一轮规划出现最大的问题就是城镇的建设用地过大,没有一个可以从大方向考虑的角度,只是将建设用地按照最大的可能性做建设。

1.3 城镇定位模糊,规划缺乏特色

小城镇既具有城市配套设施较为完善的生活便利性,又具有乡村特有的环境优美田园风光。然而由于很多小城镇的规划盲目仿效大城市,或者在小城镇的概念规划设计上,忽视城镇之间的差异,造成小城镇不仅在形态上,而且在功能上的相似。形态上的相似使小城镇在视觉上、心理上产生的吸引力差,归属感、认同感低,同时使原有的历史文化遭到破坏,甚至消失殆尽。功能上的相似使小城镇的竞争力降低,形成资源的浪费,不但不能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反而容易形成恶性竞争,引发市场崩溃。

1.4 基础设施规划不到位

许多小城镇是通过“撤乡并镇”的途径发展而来的,基础设施原本就很不完善,分散工业的布局又使基础设施不能统一配置,尤其在小城镇建设逐步向循环经济迈进时,很多小城镇基础设施规划不到位,产生了很多诸如“马路拉链”、重复建设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2 循环经济理念与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以实现污染物、废物低排放、零排放为目的,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转向,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的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的经济,其实质是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理念把经济系统看成一个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系统,即从生态系统中取得自然资源来支撑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的发展。各个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取得动态平衡,以实现自然与科学技术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总目标。循环经济概念是在人们对人与自然矛盾演变过程中产生的,是对处理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矛盾的相关实践和思想的总结、提炼和范式化。它以“3R”为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实现污染排放的最小化,使经济社会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规律相吻合,从而实现人类活动的生态化,使经济社会走向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可以说,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途径。

小城镇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它与整个社会大系统和其他独立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因此,在进行小城镇建设规划时,必须将其放到其所处的区域大环境中去研究,充分考虑其与周围城镇的区位关系,把循环经济理念贯穿到规划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定位准确,布局合理。

3 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小城镇规划

3.1 转变规划理念,做出因地制宜的规划

规划所追求的应当是“合理性”。所谓“合理性”就是要符合当地条件的要求。小城镇与大城市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小。因此,小城镇规划相对于大中城市就有了很多不同之处,不能把大中城市的规划经验直接照搬到小城镇规划中。小城镇所独有的生态环境将小城镇规划直接做成生态规划成为可能,而不是在城镇规划之外另开炉灶进行生态规划。循环经济理念要求把人纳入到自然这一大系统中来考虑,把城镇生态环境容量和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作为编制小城镇规划的依据,把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作为编制小城镇规划的目标。

3.2 尊重自然,合理预测城镇规模

城镇规模发展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运动状态,是一个动态均衡概念,而非静态概念。确定城镇发展规模,使之与其所具有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相适应成为城镇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来指导城镇规模的推测,尊重自然、尊重实际,更要尊重现在的资源短缺与后人生存的矛盾。

3.3 准确定位,发展小城镇独特个性优势

每个城镇的功能不是天然的、自发的,它是受各种因素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例如城镇的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条件、产业结构等。小城镇的功能定位应从区域大背景中寻找,确定自己的独特灵魂和品质,防止雷同。同时,由于小城镇具有山水风光和田园气息,因此在规划上要体现自己的地域特色与文化传统,对于景观设计,更应注重自然,与田园风光形成统一整体,将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各类动植物为主的自然景观和以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有机结合起来,尽展小城镇的独特魅力。

3.4 长远目光,做好基础设施规划

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是一个城镇能否正常顺利运转的基础。对小城镇供排水系统、交通系统、能源系统、地下管网系统以及其他服务设施应一次设计规划到位,分期建设,避免以后的重复建设;应用循环经济理念,采用清洁能源的设计方案,保证小城镇的安全、畅通、舒适、节能、无污染;在充分考虑小城镇整体景观的基础上,设计城镇道路的布局网络。

4 结语

社会发展依赖于环境,同时又受制于环境。环境遭受破坏,环境质量恶化,社会经济发展必然要付出沉重代价。把循环经济理念引入到城镇规划中,能够从小城镇发展一开始就缓解资源环境与发展间的矛盾,促使小城镇建设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摘要:对我国小城镇规划中存在的一些不可持续现象进行了分析,从规划理念、规模、定位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小城镇规划的思路,探索出适宜小城镇发展的规划理念。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循环经济理念,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靖宇.循环经济理念与小城镇建设[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6(4):49-52.

[2]黄小林.谈小城镇规划设计的原则及存在的问题[J].山西建筑,2006,32(1):50-51.

[3]龚利华.关于小城镇循环经济发展的研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7,25(7):20-22.

[4]陶阳,孟宪林,马放,等.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方向——生态化城镇[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6,19(4):2-3.

循环经济理念下的休闲农业发展思路 篇9

1 加强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一) 休闲农业使农村的产业结构得到完善

我国目前的农村经济第三产业的发展不容乐观, 发展休闲农业将是改善农村产业结构的良机。休闲农业对农村一直存在但被忽视的休闲光观和文化传统等特色起到了包装的作用, 通过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农村的民俗文化及农业的生产过程来增加旅游产品的新体系, 农业的产业链和农村的面貌得到改变, 使农民的收入达到了新的高度。并且, 休闲农业的发展对周边的文化传播、农夫产品的销售、水电通讯、道路交通、宾馆住宿和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影响, 所产生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及人流也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保障。

(二) 休闲农业解决了农村大量劳动力剩余的问题

休闲农业的发展能够有效的解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相关专家提出, 旅游业的发展能为相关产业提供更多的岗位需求。休闲农业也是一种旅游产业, 但其综合性较强, 要有相适应的全方位配套设施, 不仅对农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对相关产业如文化、交通、住宿、餐饮、运输的发展也有很多的帮助, 而这些行业能提供大量的岗位。 所以, 休闲农业对农村发展第三产业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休闲农业产生了大量的岗位需求, 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 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和转移。

(三) 休闲农业有利于农业生产中附加值的提升

休闲农业的开发给农产品的销售带来了更直接的效益, 消费者可以直接购买农产品, 避免了传统农产品销售中操作环节过多造成的一些问题。 并且, 要合理的开发利用农业的旅游资源, 不仅能够从娱乐、体验、观赏、品尝及购物等为游客所提供的服务获取相应的报酬, 也有利于农民经济收入的增加。 休闲农业能够更好的对农产品进行商品的转化, 同时可以使农业当中潜在效益如教育、文化及生态等转变成无形的产品形成实际的经济收入, 有利于农业的生产附加值的提升, 能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效率。

2 休闲农业和循环经济的关系

(一) 要保证休闲农业和循环经济的统一性

休闲农业的广泛运用, 让大众的旅游模式得到转变, 大众可以选择休闲农业的旅游方式更好的了解农耕文化, 参与到农民的生活中来, 体验独具特色的乡土情趣。 休闲农业的发展强有力的推动着传统农业, 使农业结构得到改善, 农业资源进行整合, 生态环境得到优化, 是劳动力进行转移的良好机遇, 也是建设新农村所需要的活力产业。

(二) 要保证休闲农业和循环经济的有效结合

农业循环经济所指的是, 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以及当地的生态系统, 并且依照一定的物质循环以及能量流动的相关规律, 通过对农业生产中资源和废弃物的把控, 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相结合, 达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让生态和经济效益得到统一的发展。旅游活动与农业生产是发展休闲农业的组成部分。休闲农业虽然能给农村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是其中的旅游活动和农业生产也相互影响着。首先, 旅游活动受到了农业生产的影响, 如:农药及化肥的大量使用虽然增加了经济效益, 却破坏了旅游的环境。其次, 旅游活动中所产生的一些污染也严重影响着农业的生态环境。这与休闲农业中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相违背的。 因此, 发展休闲农业要贯彻实行循环经济理论, 才能有效解决旅游活动和农业生产两者带来的负面问题, 要合理规划出旅游活动的区域范围, 并且不影响到农业生产, 使人们更好的体验休闲农业, 进一步促进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 构建多种休闲农业模式的建议

(一) 建立发展市民农园市民农园

市民农园所指的是, 经营者通过对其相邻的农地及都市用地进行划分利用, 市民可以承租进行耕种, 能够使市民感受到田园生活, 体验农耕的丰收喜悦, 是休闲农业的一种体验模式。城市郊区是市民农园发展的合适场地, 并且要有良好的环境和充足的水源, 便利的交通能节省出行的时间。 市民农园的经营方式可以是村委会或者是村里建立的集体企业。经营者可以把村民存在农园的一些多的土地按亩/年的方式进行付费承包, 并且, 经营者也可以雇用村民进行劳作, 付给村民相应的报酬, 村民也能够增加实际的收入。城市中不乏一些也是农民出身的人, 这些人是市民农园的主要来源, 他们通过对村民土地进行承租, 在土地上种植各种蔬菜, 并进行蔬菜管理的各项活动, 并组织相应的活动将所获得的劳动产品进行展评, 有的市民承租的土地面积表较大, 所属的经营公司要提供房屋供其休息娱乐。 由于一些市民因为别的原因而不能及时的进行耕种, 经营公司可以推出托管服务的方式, 让村民代替其对土地进行管理, 经营要根据管理时间收取一定的费用给予村民。 市民农园体现了农村和城市一种互动的形式, 相比于农家乐, 市民农园是更有效的经济模式, 促进市民农园的发展, 能更好的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 并且能满足市民的“情感需求”。

(二) 建立发展科技教育农园

我国城市经济不断的发展, 使极大数现代人习惯于城市的钢筋水泥的生活, 而农业方面的知识及其不足, 更严重的是出现了“五谷不分”的现象。 不过现代人已经厌倦了都市生活, 他们向往农村接近自然的生活环境, 这为发展科技教育农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科技教育农园指的是, 把农业生产作为基础, 结合农业和高新的科技手段, 通过运用农村的丰富资源和农业环境, 使游客能亲身体验参与到农业的农产品生产和农村的生活, 并通过这种方式, 让游客更好的了解到农业技术、知识及历史等方面的学问, 作为一种休闲农业的模式其特点是教育学习及农业休闲。科技教育农园需要以农业示范园区作为其发展空间的保障, 农业示范园区可以设置划分出多种教育观光景点及农业休闲场所, 也能够增加周边农民的收入。 发展前景具有很大潜力的两种类型分别是: 一种是发展农业技术的科普农园。以农业示范园区作为基础, 把科研项目及农业的高新技术作为科普内容, 让游客全面了解到农业生产的新技术, 实现科普农园的科研教育、科技示范及农业生产的一体化服务。 一种是发展少儿农业的教育园区。充分运用示范园区所提供农业的高新技术、生产过程和资源环境, 使中小学生成为农业活动的参与者, 并学习到相关的农业知识。也可以建立农业博览馆, 组织学生在农业生产的不同阶段进行参观, 让学生提高对农业知识的了解

(三) 建立发展具有独特民俗风情的休闲农园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 所体现出的地方民俗文化也各具特色。以民俗风情为主的休闲农园所具有的特征是农村不同的民俗文化及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 使农村民俗文化和乡土文化让人们充分了解。 根据当地的一些民俗节日, 可以有效的增加旅游的娱乐项目, 如:篝火节。 民族独特的庆贺方式以及舞蹈文化能让游客感染其丰收的喜悦;民间技艺。 农村有不少独具特色的民间技艺, 游客对其有着很大的兴趣, 通过组织相应的民间技艺活动, 让游客亲自参与其中, 感受民间技艺的乐趣。

4 发展休闲农业的几点要求

(一) 因地制宜, 科学的规划

发展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有科学的规划。休闲农业的发展要求有科学的规划, 根据当地环境进行合理的开发。 要充分研究分析当地具有的农业特点、民俗文化、环境特点和市场客源, 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休闲农业的发展目标及方向, 要突出本地民俗文化特色, 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旅游品牌。 并且要满足新农村建设中的相关要求, 做到科学的发展规划, 进一步提高新农村建设的脚步。

(二) 重视环境保护, 做到科学发展

休闲农业要充分发挥农业和旅游相辅相成的作用, 要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作为根本要求, 促进农民经济收入的增加。要着重注意保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及自然环境, 当地所能承载的旅游量要进行研究分析, 要合理的开发农村生态环境资源, 加强环境的保护力度, 不能破坏当地农业资源的原始性, 让农村持续发展旅游产业得到保证。并且发展休闲农业要注意对人文资源的保护及开发, 使地方特色更好的衬托出旅游文化的品位。

(三) 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加快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

政府部门要增加力度, 积极响应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要求。并且, 以招标的方式可以对休闲农业进行投资开发, 招标的对象可以是农民个人、农村的集体经济组织和国内外企业。 政府部门要给出一定的优惠政策, 让休闲农业能够得到快速发展, 使公共设计和基础设施进一步得到完善。 要重视建设安全、环境、卫生、通讯及交通等基础设施, 保证各种公共设施的配备, 并制定与当地相适应的安全设施、卫生设施、饮食设施及住宿设施等相应的政策, 规范的标准性可以促进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

(四) 加强人员培训, 优化管理体制

第一, 政府要予以干涉, 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和体制规范, 相关政府部门如交通、工商、文化、农业及旅游等在管理方面要相互协调, 相互合作。 第二, 从业人员要加强培训, 提升其业务能力、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 从业人员在休闲农业中表现出服务意识和文化水平的不足, 因此要加强从业人员知识水平、民俗文化和服务意识的培训, 要对从业人员的服务态度进行指导, 让其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也可以宣传当地的民俗文化, 有利于休闲农业服务档次及文化品位的提升。 并且, 要加强休闲农业的绿色宣传力度, 让游客和当地的居民都能够形成爱护生态环境的思想, 使休闲农业能够可持续的发展。

5 总结

休闲农业能够有效增加农村的经济效益, 受我国丰富的农业资源影响下, 其发展前景不可小视。 要加强休闲农业的宣传力度, 并提供有利的发展环境, 让投资者及时的了解信息进行投资, 使我国的休闲农业做强、做大, 实现我国小康生活同步的美好愿望。

参考文献

[1]张广海, 包乌兰托亚.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化及其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12, (10) .

网络经济下的广告理念 篇10

PPTV网络电视与湖南卫视看似竞争对手,却通过快女真人秀将各自的优势聚拢在同一个平台上。PPTV网络电视推出网台联动模式,其营销价值何在?

对于传统媒体来说,观众的注意力正逐渐向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转移。CNNIC发布的一份关于网络视频网民应用的研究报告指出,截至2010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较2009年年底增加7330万人,其中,26.3%(近1亿)的网民基本不看电视,43.2%(1.5亿)的网民看电视的时间明显减少。

然而,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并没有随之减少,那些“抛弃”传统电视媒体的观众们,将目光转向了以视频网站为代表的互联网媒体。事实上,有注意力的地方就有经济价值,世界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的德勤声称,2010年全球电视广告收入为1800亿美元,而全球网络广告收入为6300亿美元,远远超过电视广告收入。

在传媒的发展过程中,传统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正逐渐意识到互联网渠道的重要性,并且,随着三网融合一步步艰难地推进,获得网络电视牌照的电视台数量正在逐渐增多。这对于刚刚走出“群殴”状态的视频网站来说,无疑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相似的广告盈利模式,颇为重合的受众群体,使得电视、视频网站处于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微妙关系之中。如今,生存环境的恶化和竞争态势的加剧,致使传统的电视媒体和视频网站都在试探对方,寻找相互之间双赢而非激烈对抗的市场契机。

一方面是日益加大的生存压力,一方面是媒体多元化时代带来的动力。德勤的一份市场报告称:同时使用网络广告和电视广告,比单独使用任何一种实现的品牌正面认知要高出47%。如果传统媒体、新媒体能够巧妙融合,毫无疑问可以为广告主提供一个更为强大、更为广阔的品牌传播平台,这就意味着更大的媒体价值和盈利空间。因此,台网联动(又被称为网台联动)应运而生,成为电视媒体和视频网站高度关注的重点。

2011年2月15日,日本软银注资PPTV网络电视 2.5亿美元,是2006年谷歌收购Youtube之后全球视频行业规模最大的一次融资。与此同时,由PPTV网络电视与湖南卫视、天娱传媒联合推出的迄今为止最大的网络真人秀节目——PPTV2011快女真人秀,在台网互动的大背景下浮出水面,并形成了极大的影响力。此举开创了传统媒体与互联网媒体内容深度互补之先河,使一向处于内容产业链下游的视频网站终于突破了内容瓶颈,与传统的电视媒体化干戈为玉帛,创造了一种传统媒体、新媒体双赢的营销模式。

上一篇:诺贝尔奖得主的家训下一篇:科学行政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