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

2024-08-01

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精选十篇)

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 篇1

一、记叙文阅读法

文史不分家。文中有史, 史中有文。历史课文就是叙议结合的记叙文。学习历史课文可以像阅读记叙文那样, 找出其中的要素:人物、地点、时间,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对人物或事件的评价。在学习中或答题中要主动从这几个要素着手, 以便更有条理, 更为完整地掌握历史。

历史课文的语言平实、简洁、准确、易懂, 如新闻。记叙文的语言生动、形象, 可用多种记叙方式, 多种修辞手法, 有时语句含义不太好理解。因此, 从这一点来看, 历史课文比记叙文更容易学。

从文章结构上来看, 历史课文有醒目的小标题, 条理清晰, 结构简单。不像记叙文那样, 还要考虑段落结构的划分。

历史课文有课前导语, 往往把课文的基本内容提示出来, 或把重点、难点、疑点指出来并作出启发性的提问,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以便较为轻松地接受历史知识。

历史课文中还附有插图、表格, 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知历史。文中有阅读文字作为正文的补充或过渡, 以便学生更为完整地理解课文。

课文的辅栏有“想想”、“读读”、“说说”、“议议”、“看看”、“记记”, 提示学生学习。因此, 设计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提示学生掌握重点, 理解难点、疑点。

课后还设有“探究活动”、“测评”、“史海拾贝”, 有助于学生探究学习, 延伸学习, 学习自测。

用记叙文阅读法学习历史课文比学习语文记叙文还容易, 语文基础好的同学完全可以自学历史。

新课标理念, 提倡学生自主学习, 学会学习。自主学习, 首先是“我要学”, 主动参与学习, 培养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历史课文趣味性、故事性强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 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其次是“我能学”, 独立地学习。用记叙文阅读法学习历史, 学生是完全可以做到独立学习的。相信在师生共同努力下, 学生很快就能很熟练地学会用记叙文阅读法学习历史。此法可谓是学习历史的根本方法之一, 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

二、整体感知法

历史课文之间是有联系的, 用记叙文阅读法学习历史会把历史孤立地分割开来。这就需要用另一种基本方法———整体感知法。

整体感知历史就是从宏观上把握历史, 把握历史的基本线索, 把握历史的内容体系, 把握历史的知识结构, 了解重大历史事件, 理解标志历史转折的重要事件的历史地位。

具体地说, 拿到新历史书要先看前言, 再看目录, 接着看书本最后的大事年表, 从总体上了解历史发展线索, 知道本书叙述历史的起止年代, 识记本书分几个单元或学习主题, 从篇幅上大致弄清哪一部分内容最为重要, 最后, 逐单元、逐课地看主题概述, 课前导语, 大致了解新书的内容体系和知识结构。这些重大历史事件, 特别是标志着历史转折的重大事件, 给人印象特别深刻。

以学习八年级历史下册为例。通过看前言、目录、大事年表和课前导语, 就会知道本册史书介绍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现代史。给人印象深刻的当是标志“中国新生”的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和标志“伟大转折”的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本书线索:新中国成立, 政权巩固, “一五”计划实施,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社会主义探索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新时期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民族、统一、科技、体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其中篇幅较大的第三学习主题是本书的重点内容, 大致了解每一课在本册书中的地位。

三、主干法

以上两法相结合已比较有效, 但历史知识浩如烟海, 同学们识记起来比较困难, 用“主干法”学习更有助于博闻强志。

主干法是从语文中:句子成分划分为主谓宾, 定状补, 前者是主干, 后者是枝叶中引申出来的一种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抓句子的主干, 也可以抓段落的主干, 甚至可以提取历史课文的主干。

抓句子的主干。比如,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对林则徐评价的句子, 可抓其主干:领导禁烟运动, 是民族英雄。这样同学一下子便记住了。

抓段落的主干。例如, 对辛亥革命评价的那一大段可提取其主干如下: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推翻了帝制, 建立了民国,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但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如此简明扼要, 学生易懂易记。

提取历史课文的主干。比如, 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清时期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一文。可将课文主干提取如下:明朝中期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大败倭寇;民族英雄郑成功于1662年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1685年至1686年康熙帝指挥清军两次打败沙俄;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划定东段边界。记住这四句话, 就基本掌握了本课要点。

整体感知法、记叙文阅读法和主干法在学习新课中发挥重要作用, 但在巩固复习时还要用到其他基本方法。

四、经常复习法

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曾说:“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可见孔子早就提倡经常复习法。从现代教育学、心理学角度而言, 经常复习法是科学的, 是符合人的大脑认知规律的。大脑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因此要及时复习, 经常复习, 这样有利于识记和理解。从实际学习中来看, 过目不忘、过目成诵的奇人世间罕见, 大多数人都要反复复习才能掌握新知识。

再者,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可见经常复习不仅有利于记忆, 而且有利于加深对重点、难点、疑点的理解。只有对历史事件理解透了才算达到学习的根本目的——读史以明智。否则, 只是死记硬背历史知识点而不理解它, 那么学史还有什么意义呢?

经常复习, 因人而异。可一星期复习一次, 也可半个月复习一次, 一个月总复习一次。但及时复习一定要做到:学完新课后及时巩固, 第二天再快速温习一下, 则极有利于识记。

整体感知法配合经常复习法更有效。用整体感知法列出复习提纲, 再绘出历史知识结构, 然后逐课复习, 则条理清晰, 重点突出, 课文之间历史联系更加密切, 使得每一课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点。

用整体感知法进行历史专题复习效果更好。比如, 要了解新中国在不同时期对农村政策的调整情况, 就可先整体把握一下, 列出各时期的政策及影响。

1950年至1952年, 土地改革, 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调动了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

1953年至1956年, 三大改造,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地初步确立。

1958年起, 人民公社制度, 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极大地妨碍农村经济地发展。

1978年起,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打破了农村大锅饭, 解放了生产力, 促进农村经济迅速发展。

然后逐个具体复习。

同样, 也要了解中共党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等专题历史都可用此法。

五、精练法

教师精讲, 精选习题, 学生精练, 不搞题海战术。

精练法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学习新课时, 逐课精练法。选题要覆盖基本知识点, 要突出重点, 对难点、疑点设计适当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学生要及时独立地完成练习, 教师要及时批改并作精讲, 让学生对错误及时更正, 并把不足之处及时复习。另一种是综合练习, 可分为单元练习、期中复习、期末复习。综合习题基本知识点应覆盖所有历史课文, 突出重点, 单元练习难点、疑点比重稍大点。同样师生要像对待逐课练习那样严格认真, 学生还要认真听取教师对综合习题的选题分析, 以帮助自己对不足处及时复习。

学习历史要有正确的历史观。学生要逐步树立唯物史观, 只有用正确的历史观才能正确地分析复杂的社会历史问题。

假若把一本史书看作一个景点的话, 那么, 整体感知法、记叙文阅读法、主干法、经常复习法和精练法就是参观景点的方法。整体感知法就是看景点示意图, 读景点简介;记叙文阅读法就是对各个小景点进行细细欣赏;主干法就是给景点来一个“特写”, 让游客对景点的亮点有深刻的印象;经常复习法就是多次观赏景点;精练法则是在以上各法都用过后, 来参加一次关于本景点的旅游知识竞答。

用此五法观景, 则美丽景色尽收眼底, 了然于胸。

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篇2

而且是关键中的关键。 毛泽东的文章为什么那么受推崇,不是因为他是国父,而是因为他的思考有深度,能解决实际问题。注意,我们表达东西是用来做事的,而不是单纯为了考试。孔乙己到是也读了不少书,但不考虑做事只想着考试,结果就成了书呆子。

观察、研究、分析、以及阅读都是学好语文所必须的,我们学生没走入社会,体会、研究社会的机会比较少,就更要多读书,通过阅读了解世界。读得时候注意吸收作者的思想,其他的到不是最主要的。从这个角度讲,我建议大家多读点哲学书。

4语文怎么学习

语文学科的特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开放性。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生活的任何内容都离不开语文,只要有意识地学习,在生活的任何场合都可以学到语文。因而语文具有最便于自学的突出特点。

二是情感性。“文章不是无情物。”不仅文章,就连我们民族的文字也个个充满着感情色彩。教师带着感情教,才有可能教好;学生带着感情学,才有可能学好。离开了感情因素去单纯地学知识,是导致学生对语文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是灵活性。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呈现线形或链条形排列,而是螺旋式上升。因而语文学习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是很严格的,是相对而言的。

以上三个特点决定了语文是个需要日积月累的学科。学语文像农业生产,你天天莳弄,却不能天天都觉得庄稼有变化;学其他科像工业生产,只要你做了,就能看到明显的成果。

学语文像吃饭,少吃口多吃一口对身体看不出影响;学其他科像吃药,少吃一片多吃一片影响明显。尽管每次浇水施肥看不出庄稼的变化,但秋天的收成确实是平时一点一点莳弄的结果。

浅谈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 篇3

一、预习的方法

预习是上课前对即将要上的数学内容进行阅读,了解其梗概,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掌握听课的主动权。由于预习是学生独立学习的常尝试,对学习内容是否正确理解,能否把握其重点,关键,洞察到隐含的思想方法等,都能在听课中得到检验,加强或矫正,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养成自学的习惯,所以它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一环。

数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新知识往往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因此,预习时就要找出学习新知识所需的知识,并进行回忆或重新温习,一旦发现旧知识掌握得不好,甚至不理解时,就要及时采取措施补上,克服因没有掌握好或遗忘带来的学习障碍,为顺利学习新内容创造条件。否则由于学生掌握旧知識存在的缺陷,妨碍着有意义学习的进行,从而造成学习的困难。

预习的方法,除了回忆或温习学习新内容所需的旧知识(或预备知识)外,还应该了解其基本内容,也就是知道要讲些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采取什么方法,重点关键在哪里等。预习时,一般采用边阅读,边思考,边书写的方式,把内容的要点,层次,联系划出来或打上记号,写下自己的看法或弄不懂的地方与问题,最后确定听课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或打算,以提高听课效率。在时间的安排上,预习一般放在复习和作业之后进行,即做完功课后,把下次课要学的内容看一遍,其要求则根据当时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多思考一些问题,钻研得深入一些,甚至可做做练习题或习题;时间不允许,可以少思考一些问题,留给听课去解决的问题就多一些,不必强求一律。

二、听课的方法

在学校教育的条件下,听课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形式。在教师的指导,启发,帮助下学习,就可以少走弯路,减少困难,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数学知识,否则事倍功半,难以提高效率。所以听课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听课的方法,学生除在预习中明确任务,做到有针对性地解决符合自己实际的问题外,还要集中注意力,把自己的思维活动紧紧跟上教师的讲课,开动脑筋,思考教师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要从中学习数学思维的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一般化,特殊化等,就是如何运用公式,定理,其中也隐含着思想方法。

在听课时,一方面理解教师讲的内容,思考或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独立思考,鉴别哪些知识已经听懂,哪些还有疑问或有新的问题,并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果课内一时不可能解决,就应把疑问或问题记下,留待课后自己去思考或请教老师,并继续专心听老师讲课,切勿因一处没有听懂,思维就停留在这里,而影响后面的听课。一般,听课时要把老师讲课的要点,补充的内容与方法记下(也就是记笔记),以备复习之用。

三、复习的方法

复习就是把学过的数学知识再进行学习,以达到深入理解,融会贯通,精练概括,牢固掌握的目的。复习应与听课紧密衔接,边阅读教材边回忆听课内容或查看课堂笔记,及时解决存在的知识缺陷与疑问。对学习的内容务求弄懂,切实理解掌握。如果有的问题经过较长时间的思索,还得不到解决,则可与同学讨论或请老师解决。

复习还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找出其重点,关键,然后提炼概括,组成一个知识系统,从而形成或发展扩大数学认知结构。

复习是对知识进行深化,精练和概括的过程,它需要通过手和脑积极主动地开展活动才能达到,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提供了发展和提高能力的极好机会。数学的复习,不能仅停留在把已学的知识温习记忆一遍的要求上,而要去努力思考新知识是怎样产生的,是如何展开或得到证明的,其实质是什么,怎样应用它等。在复习中,不断对知识本身,或从数学思想方法的角度进行提高与精练,是十分有利于能力的发展与提高的。

四、作业的方法

数学学习往往是通过做作业,以达到对知识的巩固,加深理解和学会运用,从而形成技能技巧,以及发展智力与数学能力。由于作业是在复习的基础上独立完成的,能检查出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能考察出能力水平,所以它对于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有着重要的作用。一般,当做作业感到困难,或做错的题目较多时,往往标志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上存在缺陷或问题,应引起警觉,需及早查明原因,予以解决。

通常,数学作业表现为解题,解题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因此,在做作业前许要先复习,在基本理解与掌握所学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否则事倍功半,花费了时间,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学数学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篇4

学好数学不仅是为了学习数学知识, 更主要的是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等等.培养能力是学好数学的根本.

做习题就是在训练中培养这种能力, 有的名家还专门寻求一些趣味数学题来进行演练.例如:伽利略的“跑马”问题;牛顿的“牛吃草”问题;鸡兔同笼问题;……这些题可以建立对数学的兴趣, 加深对数学的“情感”, 增强学数学的能力.

常有同学在做作业、考试时感到时间不够用, 认为是运算不熟练, 不能准确而迅速地得出结果, 这种理解是不对的.实质上, 这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所学内容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不够所致.

有少数同学做题仅仅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不挨批评, 所以只会代公式, 依照老师讲的例题画葫芦, 不注意分析, 不注意一题多解, 多题一解, 陈题新解, 这样就完全失去了做作业的实际意义, 失去了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所以应在做每一道习题前多思考该题有几种解法?条件变更后有何新结果?已知条件和结论互换还成立吗?做完每道题后都回头检查检查, 特别是检查解题思路是否正确, 运用了哪些知识点.不要盲目做题, 常言道:“多想出智慧”, 养成习惯, 必有成效.

对一些基本概念、公式、定理仍要记忆, 这种记忆不是死记硬背, 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当然, 初次学习概念、公式、定理不一定就能理解, 这样就要多背几遍, 特别多看看概念给出前的引导语, 公式、定理的推导证明的过程, 寻找概念、公式、定理的特征、特点, 这样自然就一回生二回熟, 熟能生巧嘛.没有记忆就没有速度, 就不能提高效率.茅以升能背圆周率 (π) 小数点后面100位数, 记忆肯定有一定的方法, 如记忆圆周率后面22位并不难, 可借用一首打油诗:“山顶一寺一壶酒, 尔乐毋杀吾, 把酒吃, 酒杀尔, 杀不死, 乐而乐.”就是用普通话的谐音记π=3.1415926535897932384626…所以记住一些公式定理, 某些问题的特点, 是学好数学必备的品质之一.

另外, 学习数学还要注意三个“什么”: (1) 是什么.搞清所学的概念、知识是什么, 要抓住本质特征, 避免相互混淆, 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 为什么.多问几个为什么, 才能加深理解, 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3) 还有什么.多想想还有什么, 可加强知识结构的认识, 发现和挖掘新的问题.如历史上海王星的发现就是一个范例, 法国人布德在计算天王星的运动轨道时, 发现它老是“出轨”, 是什么力量造成的呢?法国的勒维烈和英国的亚当斯经过计算同时发现了海王星, 是海王星迫使天王星出轨.

学习数学, 除课堂专心听讲, 积极思考外, 还要及时总结, 经常回顾, 不断的反思探索, 为此, 须备“三本”.

1.课堂笔记书

虽说有些东西, 可以记录在课本的空白处, 但大量的东西记在课本上, 起初自己还能明白, 惭惭地就成了连自己都破译不了的密码.因此, 最好备一个独立的课堂笔记本.如平面几何第一章, 我们可以用表格、图形, 文字语言、几何语言把整章的内容编辑到笔记本上, 把书上一页页的零碎知识编译成知识系统, 不但容易掌握, 而且很容易找到知识之间的规律和联系, 达到竖看一条线, 横看是一片的效果, 使知识在大脑中井然有序.

2.错解记录本

每次测验结束之后, 同学们都应把发生的错误记录到错解本上.也许大家会说, 这样太浪费时间了, 但它却可以让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 避免类似的错误重犯, 从而提高自己的免疫能力.

整理一道题, 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 不仅是一次心理上的斗争与完善, 而且工作量也会很大, 需要自己全身心地投入, 有时知识点一环扣一环, 层层扩展开去, 写到最后还收不了手, 于是记下自己做完这道题的解题心得.这样一来, 就会书写得工工整整, 分析得清清楚楚, 达到整理一道题, 弄懂一类题的效果.

3.典型问题荟萃本

对于学习过程中的巧思妙解以及一题多解 (证) 、一题多变的典型问题, 以及一些综合压轴题与各类考试中的优秀题目, 都应根据自己的解题感悟收集整理, 并写明关键的提示、方法、技巧的小结, 以便经常温习, 反思, 不断改进解法, 这样使所学知识得以深化升华, 有效地提高解题能力, 同时还能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幼儿学习剪纸的基本方法 篇5

大港二幼 李景凤

兴趣导入,为了引入幼儿从未见过的剪纸活动,我们首先带领幼儿一同观看录像。片中民间剪纸大师剪出的栩栩如生的作品深深吸引了孩子们。我们问幼儿:“小朋友们愿意学剪纸吗?”他们高兴地说:“愿意!”于是我们将自己剪出来的作品向幼儿展示,并让他们拿在手里看。观察和对实物的直接接触,更加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了幼儿对剪纸的兴趣。幼儿操作的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必须让小班幼儿熟悉剪刀、纸张,掌握最基本的技能。于是,我们将剪纸时手的动作分解为手握剪刀、手指的开合、手指开合加手腕动作、再加左手动作配合,然后再将剪纸形象的线条分解为随意剪、直线、折线、曲线、螺旋线,两方面结合。

第二步:小班刚开始学习用剪刀剪碎纸(给小鸡喂大米),进行随意剪。

第三步:剪直线(剪面条、剪梳子、刺猬的刺、山羊的胡子等由短到长的直线)。

第四步:剪折线(剪小山、小草等)、剪曲线(剪妈妈的卷头发、圆形、沿物体的轮廓剪)、剪螺旋线(剪盘着的蛇、电话线等)。

第五步:中班幼儿,剪食物喂小动物、剪贴故事、剪对称窗花。比如,剪对称窗花时,我们应用图案学中的一个原理“不论多么简陋的图形,只要它有规律地出现就产生美”,设计如下:

第一,方形纸对角折三次,形成美感最强列的中心对称。第二,找出中心角捏住。第三,让准备剪的一条边“立正”即垂直(让幼儿养成习惯,会为以后学剪复杂图形打下基础)。

第四,每条边上最少剪两个洞,大的叫“爸爸”或“妈妈”,小的叫“娃娃”或“宝宝”(这么叫的目的,是让幼儿剪出大小区别显著的洞,以增加美感)。

经过以上各项练习,幼儿小肌肉力量增大了,对剪刀使用灵活了,就可以进一步学剪各种几何开头了,其从易到难的顺序是:三角形、方形、半圆形、桃心、羊角(即螺旋纹,有三角螺旋纹、方形螺旋纹 和圆形螺旋纹,每种还可以反向旋转,螺旋纹的变化有海浪、花蔓、菊花)。我们会随时注意孩子的创意,及时表扬、推广。

第六步:大班,我们结合剪各种姿态的人与动物,来引导幼儿感知“对称性破缺”的普遍性与重要性。具体做法是:

第一,观察讨论——人是不是对称的?教师出示立正的人形和舞蹈的人形,孩子们发言热烈,“人对称”,“对称的人舞蹈时又不对称”;

第二,讨论——你更喜欢哪张图片?为什么?大家都说喜欢舞蹈的人形,“对称的人在不对称的时候更漂亮”,“人不能老对称,那样就该没法生活了”;

第三,讨论——还有什么也像人这样?孩子们列举出了鱼、天鹅、大家、长颈鹿、猴子等很多动物,还有树叶、花朵等很多植物,它们原来是对称的,可是一跑一跳,同一吹,它们就不对称了,也更漂亮了,这些叫“对称性破缺”;

第四,讨论——对称的东西该怎样剪?不对称的地方怎样剪?“先对折起来剪对称的地方”。“再分开来一边一边剪”,比如人,头部对称,那就对折起来剪,双手、身体不对称,有不同动作,那就打开,分别剪出来。

第七步:如生成活动“神舟五号升天”系列活动,当孩子们从电视上得知2003年10月15日、16日神舟五号载着杨利伟叔叔飞向太空时非常兴奋,来到幼儿园纷纷讨论,于是我抓住此契机,让幼儿和家长共同搜集关于“神舟”五号的资料和图片,当幼儿看到神舟五号的图片时,他们兴趣高涨,急切地想用多种手段来表现心中的神舟五号。我引导他们按以下程序来操作:

1、自选火箭模型,观察火箭的外型特征。

2、说出火箭的上部有什么,中间有什么,下面有什么,火箭升天时底部冒出的火是什么样子的。

3、用空手指在纸上画出火箭的轮廓。

4、拿剪刀直接剪出外形。

5、剪出门、窗等漏空。

6、请幼儿发挥想象,可以把火箭变形成鱼、蜻蜓、小鸟等形状的火箭,请幼儿自由发挥。当然幼儿画出火箭、废旧材料制作出火箭,我们同样给以鼓励。

第八步:根据自己身边发生的事和各种节日,幼儿随意进行创造性的剪,将剪好的图案粘贴成故事进行讲述。

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 篇6

一、利用语文和数学知识,理解物理概念

物理课是初中学生感到难学的课程之一,其原因是物理课不但有系统、严密的概念和体系,而且物理课与数学、语文课的知识联系也很密切。

数学中的方次运算、小数分数混合运算、极值的讨论等知识在物理教学中经常应用。但数学知识又不能生搬硬套,如数学中a=c/b说明a与b成反比,a与c成正比,但在物理ρ=m/V定义式中,ρ与m、V的大小无关;在I=U/R中,却有I与U成正比,I与R成反比。所以学好数学知识对物理课的学习至关重要。

同理,一个学生语文水平的好坏對物理的学习影响很大。因为物理中的概念、定理、定律的文字叙述言简意深,一字之差,天地之别。例如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不能叙述为垂直向下;导体在闭合磁场中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若无“闭合”二字,则产生的是电压而不是电流;又如物体吸热后温度升高了20℃和温度升高到20℃含义截然不同。可见语文知识对学好物理课的重要。

二、用学的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习兴趣

物理课与生活实践联系很密切,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不但是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引导学生的发展遵循好奇心——求知欲——爱学习——责任感的成长规律。

例如在学习热胀冷缩后,笔者让学生举例说明。有一个学生举例说,夏天白天长,冬天白天短;另一位学生说,人在夏天身体高,在冬天身体矮。对这类问题笔者没有责怪学生无知,更没有认为是出怪相而批评学生。笔者从人体生理特点、地理知识给学生以解答,并鼓励学生大胆地联系实践。

在物理运算中也要联系实际。数学运算中有一个四舍五入的原则,但在物理运算中不一定适用。有一次笔者在讲浮力时让学生计算8个人渡河需几根相同的原木时,学生计算结果是需要5.2根,几乎全班同学都采取四舍五入,答案是5根。笔者让学生从实际出发分析5根原木受到的浮力与8人重力相比哪个大,会有什么结果,从而使学生知道,物理中有时不能生搬硬套数学原则。

三、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是学习物理获得感性认识的源泉,也是学习物理学的重要手段。初中阶段主要观察物理现象和过程,观察实验仪器及操作过程,观察物理图表等。

1.观察要有主次

如在观察水的沸腾时,要围绕下列问题观察:沸腾前气泡发生的位置、大小、多少以及温度计的读数怎样变化?沸腾时观察气泡的变化,温度计的读数是否有变化?停止沸腾时,温度是否变化?

2.观察要有步骤

复杂的物理现象,应按照一定的步骤,一步步地仔细观察。如在“研究液体的压强”实验中,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首先要观察所使用的压强计,用手指挤压压强计盘上的橡皮膜,观察金属盒上的橡皮膜受到压强时,u形管两边液面出现的高度差,压强越大,液面的高度差也越大。

(2)将水倒入烧杯中,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水中,观察u形臂两边液面是否出现高度差,依据观察判断水的内部是否存在压强?

(3)改变橡皮膜所对方向,再观察u形管两边的液面,根据观察判断水是否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其大小有什么关系?

(4)保持金属盒所在的深度不变,使橡皮膜朝上、朝下、朝各个侧面,比较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有什么关系?

(5)将金属盒放入不同深度,水的压强随深度增加怎样改变?

(6)观察在同一深度清水的压强和盐水的压强是否相同?

3.观察时要思考

在引入“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前做有关演示时,当观察了同一高度处的小车从斜面上分别经过毛巾、棉布、木板表面时运动的距离越来越大后要认真思考:小车在不同的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大小跟什么有关?当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受摩擦力很小时,运动的距离很大吗?当小车在光滑的平面上(无阻力)运动时,运动的距离有多远?经过观察、思考、推理后,加深对定律的理解。

高中数学思维方式训练的基本方法 篇7

一、问题引导教学,激发学生的质疑思维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进行耐心的引导帮助,让学生跟着教师的引导来进行思考分析。在传统教学当中,教师总是按照固定的套路来进行教学,学生也逐渐地接受了这种机械式的学习模式,形成了一种死记硬背的模式,对于教师产生了依赖的心理,缺乏质疑思维,这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随波逐流,没有自身独特的思考。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来逐渐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这一思维模式。教学的开始阶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需要通过有趣的方式来进行引导,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适当提出一些问题,刺激高中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望,在这种环境氛围的引导下,学生更愿意去积极思考和分析,并且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会认真从自身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和分析,学会质疑,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数学学习中也是如此,教师以及教材都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学生不能完全依赖,而是需要通过自身的思考来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在学习“直线、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引导帮助,有时候教师为了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可以适当地往“错误”的方向来引导学生,这主要就是为了考查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质疑能力,当学生意识到教师表述错误的时候,敢于指出错误就代表学生克服了自身的心理障碍,敢于质疑教师,这也是一种进步,通过教师的有意识引导,帮助学生逐渐地养成质疑的思维模式,面对问题的时候能够自主地进行思考分析,这才是教学的目的。

二、拓宽思考方式,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

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人们往往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一道题目就对应着一个答案,甚至产生了数学当中的硬性规定,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虽然说大部分的数学题目是这样的,但是随着教育工作者思想的改变,在数学题目当中也会存在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题目,它们的答案并不是单一固定的,并且这些题目本身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具有很强的开放性,通过改变某个条件或是数据就可以转变成其他类型的题目,所以说学生在接触这类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更加细致认真,从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思考分析,并且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分析,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进行引导帮助,彻底地打开学生的思维,突破思维的局限性。这些问题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衍生变化,从一道题目当中可以延伸成多种题目类型,所以说面对这类问题的时候学生的思维要更加开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优化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三、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好的学习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长期处于一种压抑沉闷的课堂环境下,那么学习质量也不会太好。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情境的引导,让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下来学习数学知识,走进相关的情境当中,能够让学生适当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激发学习的欲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当中,具备创新意识与思维的人才是社会需要的,所以说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要具备创新性的思维,不能总是按照固定的思维模式来学习,形成套路,需要巧妙运用所学的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够做到活学活用,灵活地将所学的知识迁移运动。通过教学情境的引导,首先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更加强烈的积极性,然后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提升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 篇8

一、数学复习课要自然而然, 水到渠成, 这是搞好复习的前提和基础。

一是教师千辛万苦地搜集素材, 千淘万漉地比较筛选, 对每个细节追根溯源, 精益求精。教师应以应用问题引入, 体现新课程理念, 培养学生自觉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从多种渠道进行教学。这个过程激发了学生一题多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热情,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是课堂记录, 利用评课标准分析得失。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需求。自尊需要的满足能使人产生一种自信的感情, 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实力、有能力、有用处, 而这一需要一旦受挫就会使人产生自卑、软弱、无能之感觉。当学生回答或解题正确时应及时给予表扬, 并让其他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当学生回答或解题错误、信心不足时, 应及时鼓励, 注意从失败中挖掘成功, 并帮助学生从失败走向成功,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三是教育渗透, 多方面、多角度提高。每一堂课都有德育目标, 教师必须在学生动机、兴趣、习惯、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方面下工夫。数学史的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数学精神, 启发学生人格成长, 预见学生的认知发展, 指导并丰富教师的课堂教学。它还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构筑数学与人文之间的桥梁。

二、数学复习课要注重针对性和节奏性。

抓住两个针对:一是要针对高考命题趋势设计课堂教学:高考考什么, 不考什么, 做到心中有数, 不考的不复习, 不做无用功, 重点考的重点复习;二是要抓住学生实际情况组织课堂教学: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情况, 恰当取舍, 度量深浅难易, 突出针对性。这要求教师充分备课, 对每一教学环节周密设计, 做到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一气呵成, 让学生不时有感悟和收获。为了让学生思维活跃, 提倡课堂节奏快一点。好的复习课应该由易到难, 针对考点, 环环相扣, 师生紧密配合, 动静结合, 一气呵成。

三、数学复习课要增强主导性, 落实主体性。

增强主导性, 就是教师要创设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给予恰当的指导和引导, 注意对课堂的控制, 做到收放自如。

落实主体性, 就是要突出学生练习、消化、理性的思考, 关注每个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方法、进度, 让学习比较好的学生有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让学习比较差的学生能积极参与, 主动思考, 实行分层次教学。

四、数学复习课要注重联系性, 强化专题性。

数学复习课, 一般而言, 一节课适宜一个知识点。为了落实好知识点、梳理清楚知识的纵向与横向联系, 围绕这一个主题, 要多角度、全方位进行探究和归纳, 并要求教学过程不时有新知识和能力形成, 对学生易错点、易误点给予警示, 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严密性和深刻性。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归纳总结, 有较大的备课量。数学复习课必须注重全方位联系, 强化专题性。

五、数学复习课要控制好课堂容量, 注意内在消化。

课堂容量太大, 学生不易消化接受;课堂容量太小, 或只有表面的热闹, 是低水平的重复;课堂松散, 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效率不高。复习课对某个知识点, 要么不探究, 要么尽量研究透, 不要浅尝辄止, 否则遇到类似的问题, 学生还是不懂。好的复习课要有适当的课堂容量, 如果课堂容量适中, 学生就有时间和精力去理解、整理、消化, 然后自己引申、总结、掌握。

六、数学复习课要强调规范性, 体现示范性。

板书重点知识和范例分析都要体现规范性和示范性。从分析题意、建立模型、选择解法、具体运算到得出答案, 教师要给出解题板书示范, 怎么分析问题、怎么叙述表达, 都很重要。工整的板书, 明确告诉学生答题得分点和高考评分标准, 对学生很有好处。无论做什么事, 都要事先做好准备。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要提高学生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 要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 充分做到用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 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摘要:初中数学课的教学过程要自然而然, 水到渠成, 这是搞好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复习课要注重针对性、节奏性, 增强主导性, 落实主体性, 注重联系性, 强调规范性, 体现示范性。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复习效率,提高方法

参考文献

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 篇9

1. 揭示渗透, “潜”“显”结合的原则

数学教学内容是由教材中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例题等 (或称表层知识) 以及由其内容所反映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或称深层知识) 组成的.教材中, 除个别思想方法外, 大量的、较高层次的思想方法是蕴含于表层知识之中, 处于潜形态.作为教师, 应该将深层知识揭示出来, 将这些深层知识由潜形态转变为显形态, 由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朦胧感受转变为明晰、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根据学生实际, 采取适当措施去体现思想方法的教学.由于数学表层知识与深层知识是有机的整体, 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协同发展, 总是以表层知识教学为载体, 在表层知识教学过程中实现深层知识的教学, 因而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 应当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 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领会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即应以贯彻渗透性原则组织教学.

2. 循序渐进, 螺旋上升的原则

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领会和掌握具有一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在教学中, 学生对某一思想方法首先是产生感性的认识, 再经过多次反复, 在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然后逐渐概括上升成理性认识, 最后在应用中, 对形成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进行验证和发展, 进一步加深理性认识.因而只有反复渗透, 才能螺旋上升.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与表层知识教学一样, 只有成为系统, 建立起自己的结构, 才能充分发挥它的整体效益.每一思想方法, 每一学习阶段都有其系统.例如化归思想方法系统, 如果从思维角度考虑, 又可表现为四种形式组成它的分支系统:纵向化归、横向化归、同向化归、逆向化归, 让学生初步接触分类讨论.对初二的等腰三角形的教学, 设计一组练习来渗透分类讨论:

(1) 按角分类

例1等腰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80度, 求其余两角的大小;如果有一个内角是110度, 则其余两角又是多少呢?

(2) 按边分类

例2等腰三角形的一边等于5, 一边等于6, 则它的周长是 () .

(3) 遇腰上的高需分类

例3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所成的夹角为45度, 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度数为 () .

例4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腰长的比为1∶2, 则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度数为 () .

A.30度B.60度C.150度D.30度或150度

(4) 遇中线、周长需分类

例5等腰三角形底边长10 cm, 从底边的一个端点引腰上的中线, 分此三角形周长为两部分, 其中一部分比另一部分长4 cm, 则该三角形的腰长为 () .

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 学生对分类讨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到初三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平面直角坐标系、方程、函数等相关内容能意识到分类讨论.

3. 问题解决, 突出深化的原则

在抓住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及解决具体数学问题中, 数学思想和方法是处理这些问题的精灵, 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 无一不是数学思想和方法反复运用的过程, 因此, 时时注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运用既有条件又有可能, 这是进行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学行之有效的普遍途径.数学思想和方法也只有在反复运用中, 得到巩固与深化.通过问题解决, 构造数学模型, 提供数学想象, 伴以实际操作, 鼓励发散思维, 诱发创造动机, 不断在做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知识, 掌握方法, 形成思想.

4. 注重过程, 适时渗透的原则

恩格斯说:“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 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要加强知识形成和发展过程的教学, 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知识的发生过程实际上也是思想方法的发生过程.像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问题的发现过程、规律的被揭示过程、解法的思考过程等都蕴藏着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训练思维的极好机会, 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感受, 领会, 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 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比如函数概念, 不应只关注对其表达式、自变量和函数值的讨论, 而应选取具体实例, 使学生体会函数能够反映实际事物的变化规律.又如完全平方公式、勾股定理的教学, 除运算推导外, 还可以利用图形面积来理解等.

5. 尊重差异, 分层教学的原则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在认知方式、思维策略的不同, 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新数学教育理念, 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成绩拔尖的学生, 大都是数学思想和方法理解和掌握得比较好, 教师应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对数学学习薄弱的学生, 切勿操之过急, 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6. 小结

小学数学审题基本方法探究 篇10

一、培养学生审题习惯, 真正理解题意

1.仔细看题

中国的试卷题目有一个共性, 不论是英语、语文还是数学, 乃至高中的化学、物理, 都喜欢在文字方面下功夫, 设置一些干扰性比较强的词语来加强试题的难度, 但是如果我们认真看题, 把每个字都看清楚了, 就会发现试题本身含金量并不是特别高, 也很容易解决。

小学数学五年级 (苏教版) 下册会学到圆的知识, 就期末考试来说, 涉及到圆的知识的题目基本都比较简单, 无非是变着法的求周长和面积。但有的试题就会在字面上下功夫, 给学生下套。例如, 圆的直径是5米, 问该圆的周长是多少分米?这类题目属于偷换单位, 很多学生看这题非常简单, 就会粗心大意, 结果栽了跟头。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 老师要注意训练学生仔细看题, 培养学生的耐心, 避免在考试中犯这种低级错误。

2.画图观察, 变抽象为直观

小学生的大脑还处于开发阶段, 抽象的思维能力并不突出, 加上人类的形象思维能力要好于抽象思维能力, 所以在一些难度较大、分析起来比较复杂的题目上, 认真读题, 抠字眼是不够的, 建议用画图的方式来解决, 包括线段、数轴、图标等。这样既直观明了, 也能清晰地分析题目, 相对来说解题难度也会相应的减小。

这种方法最适用的就是解几何题, 像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和表面积, 有些题目会给出图形, 但有些题目会以应用题的形式出现, 即使有图也不适合直接解题, 所以最好自己另做图, 便于解题。还有些行车速度和效率的题目, 最好能在线段和数轴上表示出来, 直观的图形远比抽象的文字要方便得多。

3.抓住关键, 理解题意

抓住关键, 主要是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 而这些字词就是理解题意的关键。特别是对于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 很容易犯这方面的错误。例题“小龙有3根铅笔, 比小明多1根, 小明有几根铅笔?”在一、二年级的授课中, 老师经常灌输多就用加法, 少就用减法的概念, 但是如果不看题, 乱用加减, 3+1=4就是错误的答案。

还有一些题目它隐藏了一些解题条件, 需要学生去挖掘, 如果光看题目本身, 就显得有点无法入手。例题, 收割一片麦子, 工人甲单独做需要4个小时, 乙单独做需要6个小时, 当甲收割了1/4之后, 甲乙两人共同收割, 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全部收割完毕?这一题的关键点在于“甲先完成了1/4”和“两人共同完成”, 只要学生把这两点弄清楚了, 题目还是比较简单的。

二、知识迁移, 温故知新

活到老学到老, 学习永无止境, 但是记忆知识点需要不断的回顾, 知新而不温故, 就会造成知识的遗漏或者遗忘, 而小学高年级数学就会涉及到知识的迁移, 若要解决这类的问题就要回顾旧知识。小学数学五年级 (苏教版) 下册, 我们会学习“分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刚接触分数或者是小数进行四则混合运算, 小学生会感到一种别扭, 容易发挥失常。例题, 有一桶水重10kg, 后来又往里面加了原重量的20%, 之后又用去了总量的40%, 还剩多少?对于这样的题目, 老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回顾一下三年级学习的“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这样学生就不会有知识断层的情况出现, 对于新知识点的运算也有把握。另外, 这道题目中出现的百分数, 只是分数的另一种形式, 可以转换成1/5或者0.2, 这样在运算的时候也简洁明了, 可以避免运算失误。而这题目的正解就是10× (1+0.2) (1-0.4) =7.2kg。所以只有把知识点理清了, 复杂的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三、寻找通用方法, 建立自我学习体系

到了小学6年级总复习的时候我们会发现, 之前很多题目都是有共通点的, 知识点之间有其内在的联系, 新的知识与旧的知识会有串联, 到最后会形成一个知识链。而我们在解题的时候, 就可以利用知识的贯通性, 寻找同类型题目的通用方法, 省去烦琐的重新探索的渠道, 同类型的问题学生解决一道, 之后的题目就基本没有难度。学生在这样的解题过程中, 也会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学习体系。

例如上文提到的“小龙有3根铅笔, 比小明多1根”, 这一类可以统一归为比多、比少的类型;“收割麦子”可以归为效率问题, 同类的也包括速度问题, 例如, 甲乙两车分别从甲乙两地相对行驶, 速度不一, 问多长时间两车相遇?学生在这种同类型题目中寻找共通点, 其审题能力和解题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知识体系的建立就是需要以点带面, 有了这个共通点, 学生的水平就会进入更高的层次。

上一篇:休克疗法下一篇:机器视觉检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