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活动教学

2024-09-06

初中历史课活动教学(精选十篇)

初中历史课活动教学 篇1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外活动,现状研究

2011年历史新课标的深化改革要求全面开展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锻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促进历史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开展的课外历史活动主要有:制作历史人物备查卡、举办历史知识竞赛、学习历史歌曲、认识和仿制各历代文物、最喜欢的历史学生人物、最难忘的历史事件、历史课堂演讲等。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进一步促进历史学习动力的调动。成功的历史教学对历史教师有更进一步的要求, 要求其设计每节课的教学任务, 追求课堂效率, 促进学生历史课程学习能力的提升, 本文主要针对历史课堂特点, 研究如何开展历史课外活动的方法。

1. 初中历史课堂开展课外历史活动的现状

目前, 在初中所有课程中, 相比较语文、数学和英语等科目, 历史科目被作为副科进行对待, 导致学生对历史的忽视, 大部分学生认为历史课程没有价值性, 特别受应试模式和升学率的影响, 更忽略了历史课程的学习。由此可见, 不管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 均没有意识到历史课程的重要性, 学校及教师没有认真分析和钻研创新历史课堂教学的正确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式历史知识, 历史教学模式较为传统单一, 教学思路陈旧。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也只是枯燥背诵历史内容, 课堂上学习注意力不集中, 完全忽视历史科目的核心价值和思想价值。

2. 开展课外历史活动的必要性

2.1 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初中历史教学逐步呈现程式化、单一化的趋势, 课堂中缺乏一定的历史课外活动, 导致初中学生缺乏对历史科目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甚至使历史成绩呈下降趋势。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融入课外活动, 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历史的途径, 比如在介绍墨子的“非攻”思想时, 可以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 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另一方面可以刺激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欲望, 使原本枯燥、难懂的历史课堂教学变得生趣、易懂。另外, 在历史课外活动过程中可以补充相关的历史人物, 融入历史典故, 如“止楚攻宋”、“马陵之战”等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总之, 课外活动的开展可以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面, 增加其对历史教材的了解, 调动其在历史课堂上的学习主动性。

2.2 点燃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历史新课标的重心是学生的素质教育, 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科学合理地开展课外历史活动, 可以让学生深刻正确地认识到中国历史文化, 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必要性, 让所有学生树立起伟大的爱国主义信念, 让学生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抗争中彻底领悟到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沉痛教训, 懂得要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积极抓住机遇, 改革创新, 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

3. 几种常见的课外历史活动

新颁布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要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提倡教师组织多样教学活动、探索多种课外历史活动途径、开发历史教学资源, 如此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种常见的课外历史活动案例。

3.1 组织交流活动:

教师设计具有研讨价值和符合单元课题要求的问题, 通过组织辩论竞赛、分组讨论、小组座谈等活动, 重点讨论课题内容, 包括: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看法、对秦始皇的功过分析、对中美关系发展的理解等, 让学生主动搜集、充分整理资料, 理清历史脉络, 让学生自我发言, 各抒己见地表达对历史知识的个人看法, 通过活动的组织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通过此类活动锻炼学生敢于主动发表历史见解、意见的胆量及倾听同学意见的素养,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推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3.2 演讲表演活动:

演讲表演可以培养学生模仿、表演的素质, 围绕一定的历史主题、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让学生课余时间自己准备演讲资料, 在课堂上主动演讲和表演历史故事、历史小品、历史剧等。该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收集历史资料, 鼓励学生动脑筋研究表演课题,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演讲及表演中, 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 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表达能力。如可以举办以“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为主题的演讲, 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再如, 举办关于历史事件的新闻发布会等。

3.3 竞赛闯关活动:

如可以展开类似《开心辞典》等电视节目的活动, 通过多种活动环节如抢答、竞猜等, 提问关于19世纪、20世纪、21世纪的历史事件, 再如, 开展“历史典故闯关”等竞赛活动, 题目类型包括选择题、改错题、判断题等, 将学生分为几组, 进行闯关解答竞猜, 该类活动可以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历史知识, 开阔历史知识视野, 培养学生将历史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学习态度, 以及团队合作的意识。

4. 初中历史课开展课外历史活动的研究

4.1 抓住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德育教育机会

教师应该认真研读历史教材内容, 深入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德育理念, 加强德育教育的融入, 培养和熏陶学生举办爱国主义情怀。比如, 教师可以介绍战国时的历史文化背景, 举办有关“龙的传人”、“华夏之祖为黄帝”、“抗日战争事迹”等知识的竞猜活动, 从中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老的历史文化知识, 引导学生了解祖国上下五千年繁荣的历史文化, 树立其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4.2 教师努力丰富课堂内容

历史教学内容注重典型性和客观性, 教师必须努力充电, 在努力丰富其课堂内容、丰富其自身历史知识的同时, 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进修培训, 通过专业课听讲评奖来促进教师主动积极地丰富历史课堂内容, 促进历史课外活动的开展和举办。比如, 教师可以采用专题讲座的方式, 在合理安排课时的情况下着重介绍乡土历史, 通过极富感染力的课堂氛围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

4.3 结合重大历史纪念日开展课外教育活动

教师可以开展主题活动, 结合重大的历史纪念日、国家节日, 开展有纪念意义的课外教育活动。主要方法有:可以针对“九一八事变”, 组织学生悼念中国历史抗日英雄,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学校可以召开“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的历史专题报告会, 刺激学生的爱国觉醒和爱国激情;班级可以小范围地开展各类历史知识主题班会或者布置有关历史课题的命题作文。

5. 结语

教师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必须认真贯彻新课标对学生历史学习的改革要求, 通过丰富的教学方法、课外历史活动, 让学生亲身体会历史知识、理解中国历史的真谛、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独立自主获取新历史知识的能力, 以及积极主动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 历史课堂教学必须采用创造性的教学模式, 全方位地开展课外历史活动, 才能促进初中历史课堂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立新.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新探[J].学生之友 (初中版) (下) , 2010, 33 (22) :105-107.

[2]蔡婷婷.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性作业开发探究[D].鲁东大学, 2012, 46 (11) :111-114.

[3]高秀梅.试论初中历史教学中道德素养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 2011, 46 (13) :224-227.

初中历史课活动教学 篇2

吴海燕 盐城市初级中学历史组

内容摘要:

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激发至关重要。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历史社团组织学生以实地参观、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学生竞赛、图片展览、学生动手制作、社会实践调查等方式进行对课堂教学中的某一问题进行探究。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锻炼学生自我探究和团结协作的能力。本文以一线教师的校本实践活动来浅谈了社团活动的大致活动内容方案,社团活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优势,也谈到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设想。

关键词:

激发兴趣 社团活动 实践性 开放性 综合性 夸美纽斯说:“……假如没有一个学生违背本人的意志,被迫去学习任何学科,我们就不会有发生厌恶和智力受到抑制的情形了,每一个人都会顺着他的自然的倾向去发展。”这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谋而合。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一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效率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 学生愿不愿意主动自发的去学习,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长期以来,在我国历史教育教学领域中奉行以知识传递为价值取向的教学观,致使课堂中教师的讲授成为主要的教学形式,轻视甚至否认学生主体活动给予素质发展的真正价值。随着未来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到来,为了提高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自我活动能力,我们的社团诞生了,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历史社团组织学生以实地参观、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学生竞赛、图片展览、学生动手制作、社会实践调查等方式进行对课堂教学中的某一问题进行探究。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锻炼学生自我探究和团结协作的能力,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我们的社团——明史言政社团成立于2005年9月,在成立初期,本着自愿的原则,我们采取学生自愿报名和民主推荐相结合的形式,在初一和初二两个年级招募新社员。随着社团活动的开展,我们制定了社团的活动章程。为了让社团真正成为学生发展自我,展示才能的平台,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我们逐步还社团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成立了学生机构,由学生竞聘上岗。

一、社团活动的主要内容

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我们广泛征求和收集学生的意见,让学生提出感兴趣的课题,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原则,解放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开展的主要活动如下:

1、带领学生通过实地参观的方式,走进身边的历史。如:我们的盐城中学校园。这里有正北楼(抗日战争时期抗打五分校的遗址),有瓜井(三国时孙权的父亲孙坚做县丞时组织挖掘)。参观海盐博物馆,了解我们的家乡——盐城的历史,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拉近与历史之间的距离,也更加爱我们的家乡,爱我们的校园。

2、把需要掌握的基本史实或史学观点编成歌曲,并以历史图片或历史短片为背景,谱曲或是利用学生喜闻乐唱的歌曲来填词,让学生看、唱结合,动口动脑,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并帮助他们记忆……也可以通过搜集历史歌曲,从一个新的视角去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重大事件和人们的精神面貌。通过视听和演唱历史歌曲,使学生在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中去体验真、善、美,进而促进为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我们称之为“歌曲历史”。

4、历史上涉及到的古代科技发明,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去制作。比如: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体验。

第一步、收集材料,分组调查、探究,获取信息。通过小组调查、访问、查找资料等多种方式,了解印刷术的发展史及拓印的方法,并对获得的资料做记录。

第二步、利用材料,分组讨论需要的材料、工具及制作方案。

第三步、分工合作:携带工具和材料、打印字体、雕刻印刷、制作纸盒、装裱。

第四步、精心设计字模、版面,动手制作。

5、社会调查实践,比如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的变迁,学生可以通过采访家中长辈、展示家中老照片等具体形式来进行实践,从活动中深深的感受到改革的春风无处不在,吹到了我们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实实在在。

6、另外还有一些涉及到实时政治的一些活动(如海峡两岸关系展望、写给日本中学生的一封信)、还有对历史人物评价的辩论会等等。

通过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加深和拓展了学生的课内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了学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的习惯,发展了学生的多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养成了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历史社团活动对于激发学生兴趣的优势

1、实践性,即“活”“动”性原则

历史学习离不开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历史学习必须同实践联系,否则历史就失去了“以古为鉴”、“古为今用”的社会功能了。历史社团活动必须立足于以课堂为阵地,但也可以走出课堂。只有在活动中,学生亲自参与探究、调查、搜索资料和处理信息,才能将所学的历史知识运用于实践,学有所用,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阐述,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中国近现代史(下)》的活动为: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变化调查。学生们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投身于周围的社会生活中,从衣、食、住、行、用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着手,访问、调查、查阅资料,再利用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和其它学科的知识,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和整理,写出了很多有见解的论文,然后,在课堂上,学生们通过讨论、演讲等灵活多样的方式阐明自己的观点,交流调查结果。通过此次活动,学生们认为历史也是可以体验的。通过这次活动,还提高了学生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由此可见,实践性是活动课的重要特征和有效途径。

2、综合性

历史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人文社会科学,就其学习内容而言,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各方面;就要求历史社团活动必须立足于历史学科与其他相关人文学科的综合,淡化学科体系,围绕研究的问题,获得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现实生活的整体认识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比如:我们的一次活动叫《西安游记》,让学生模拟导游,从建筑、绘画、书法、古墓、雕塑、美食、等等方面来介绍西安这座城市的情况,还由于这些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学生极感兴趣,而且在活动的过程中涉及到的面很广,也大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体现了我们社团活动的综合性。

3、开放性

社团活动应该有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开放的活动内容、活动过程和活动评价。活动的内容应该能够满足处在不同发展水平,具有不同兴趣和爱好者的多方面要求,面向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们的兴趣和特殊需要。活动过程中,可以灵活调整,而不是像传统的课堂教学,把课堂活动过程当作完成预设方案的不变流程。例如,《秦始皇功过的辩论》,指导学生们从多个角度选择研究方向,然后分头组织材料,阅读、上网查、图片,以学生们为主体,然后分别整理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开放性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养成,也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不拘一格育人才。

4、合作性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社团活动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它的合作性。没有老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分工合作和沟通,就难以完全高质量要求的课题,也难以体现活动课的目标。所以,活动课的上课方式多为小组合作,这种合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形成,为今后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5、知识性和趣味性

任何一门课程,都要让学生获得一定量的知识。学生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就不能也不可能奢谈能力的培养。当然,社团活动给予学生的知识,要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有兴趣参与活动课的学习,达到活动的目标,课题的趣味性不可忽视。

社团活动不仅加深和拓展学生的课内知识,发展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历史的情感,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培养了学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的习惯,而且还渗透了思想教育和情感价值观教育,从而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的。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得到了快乐,激发起了他们了解历史,探究历史,追寻历史印迹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在明史言政社团发展中也存在以下的问题和困惑:

1、部分学生收集和获取的资料还很有限,对史料的运用及表述历史的能力也需要进一步锻炼;

2、有的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胆子还不够大,社团活动容易成为一些积极分子的舞台,有些学生仍然是以观众自居,而不是主角。

3、社团的人员较多,分两个阶梯教室活动仍然一个班有75个人,所以在组织活动时,秩序和纪律很重要,在这方面还需要想办法.四、历史社团活动要想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服务于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今后需要注意的改进方法,1、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

2、必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历史社团活动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历史素质,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地参加历史活动,决不能仅仅让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

3、必须使历史活动既生动活泼,又切实有效。历史活动课无疑应该做到具体形象、活泼有趣,让学生喜闻乐见,学得轻松愉快,但又决不能因此而片面追求活动形式的趣味性、生动性,而忽略了切实有效的指导形式。进行扎实的历史学习,教师特别要考虑什么样的历史教学内容适宜采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怎样的活动过程对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有促进作用。

初中历史课教学活动设计初探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0071-02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们要把自己变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顾问”“参与者”“协作者”,课堂教学中必须以人为本,让学生尽可能活动起来,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史、在活动中悟史、在活动中明理。如学生朗读、观赏、表演历史剧、看图说史、绘图大比拼等活动,鲜明、形象、生动的情景会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这些活动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释放,自然就掌握了该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道德情感;一些再现历史场景的活动让学生有深刻的印象,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并能强烈地震撼他们的心灵,唤醒他们的良知,陶冶他们的情操。

一、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活动设计要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转变。新课改中,教师的教学方式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得转变。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态度与能力。历史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参与各种活动,让学生明白自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把自己作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历史的主人。

二、有利于达成课堂教学的目的

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活动起来,老师就相当于导演, 要真正做到教师搭台,学生唱戏。很多历史课堂有了学生朗读、绘图、讲故事、唱歌、历史剧表演等,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立意翻新,学生踊跃参与,课堂可谓热闹非凡。但是学生活动不是盲目的,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不能华而不实,历史课堂活动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也就是我们要引导学生不能只为了感官的刺激而活动,而是要明确活动的意图,既要保证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又要防止学们偏离主题。并在学生活动中随时提醒学生本活动的目的。如在七年级下册《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里的明清八股取士一目中,我安排了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堂上表演短剧、看图说史等活动,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切是让学生看《举子看榜》看图说史的活动,学生非常踊跃,纷纷发言,有趣的是他们对图中挑担子的小男孩的身份发生了争议,初一学生的天真本性使他们争得面红耳赤,有说是货郎的、有说是书童的。这个时候不能由他们争个没完没了,偏离主题,于是活动的目的让我提醒他们的时机也到来了,我对他们的发言都做了肯定表扬,并允许保留各自的意见,然后立即顺势让学生们思考此图整体上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样留有悬念又尊重了学生,也不让他们太偏离主题。结果学生们也就很快言归正转,并都能说到当时八股取士考试制度下读书人的复杂心理,并能理解八股取士的危害,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了对本课的学习。因此教师们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不能重形式而轻知识,不能因活动而偏离主题和抛弃重点。让历史课堂中学生活动既要创新又要主题鲜明,并且要目的明确、任务清楚。

三、有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

历史课堂中学生活动不是简单的要求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朗读、记忆等,而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与探索,让学生在体验历史中思考、积累和丰富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开拓延伸从而培养学习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自信心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等。历史课堂中的活动不是千篇一律,而是要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的。我们在引导学生活动时要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有序活动,同时不局限单一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学生大胆开拓、创新。 例如,小老师的活动教师们都不陌生,在七年级下《明朝君权的加强》一课中我就安排了“小老师”上课的活动,具体办法把学生分为三个组,第一堂课进行分工准备,每一大组的组长负责分布任务,并让自己的每个组员分别都有任务(查阅资料、做课件、备课、选出老师等);第二堂课就由三位小老师正式上课,小老师们也大力发挥学生主体性,表演课本剧、讲故事等丰富的活动,最终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非常新鲜。通过这样活动后,学生们不仅牢固掌握了本课知识,也懂得了团结协作的重要,还感受到老师的苦与乐,坚强、信心的情感油然而生。这样的历史课堂的学生活动就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当然学生不可能达到老师的素质和技巧,这就要我们历史教师要做大量的课前工作,给予他们必要的指点和帮助。

四、有利于三维目标一体化的达成

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目标是三维目标的达成过程,而历史课堂中的学生活动不能是表面的、肤浅的。历史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活动,要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由表及里,逐层深入,使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一体化。我们每设计一个学生活动都应该想到:此活动要使学生记住什么历史知识?理解什么历史现象?对这一历史现象有什么样的思考启示?如历史剧的表演活动,首先得引导学生课前精心设计台词、反复排演,台词中既要有知识又要情感,表演中既要生动也要尊重历史。我曾让学生表演过“西安事变”的背景和过程。表演之前下了大量的功夫做准备,课堂里小“张学良”绘声绘色的劝谏到哭谏让好多学生眼中闪动着泪花,这样让他们非常容易的理解了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并突破了这个难点;表演“西安事变过程”中“蒋介石”悲愤地反复仰天长叹:“‘1936年12月12日,西安,辱死我啊!”让大家终身难忘。这样学生们自然记住了西安事变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等基础知识也完成了这些知识目标。这样也使学生在表演和观看表演中自然体会了张杨二人的强烈的爱国激情,爱国主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油然而生,最终完成了本课的三维目标一体化的达成。

五、活动设计要符合中学生的实际

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策略探究 篇4

一、把握历史活动课特点,有效开展活动教学

对初中历史课程而言,其本身具备历史性特点,这就要求历史活动课主题应紧扣历史内容。所以,在开展历史活动课时,教师需要注意历史性特点,主题主要选自历史书本,其内容应关于某一时期历史特征或某一历史事件。如“秦始皇功过的辩论”(引导学生以历史唯物主义来认识与学习历史,客观地评价秦始皇),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把握配文形式与方法,把握图画内涵)等。其次,注意自主性特点。活动课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自主性,发展学生才能。因此,在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留出一定的自主探究空间与时间,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再次,重视兴趣性特点。初中历史活动课的另一个目的是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注意活动课的趣味性,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课,如辩论、角色扮演、调查活动等,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其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另外,注意多元性特点。在历史教材中,主要包括两大类:世界历史与中国历史。同时,历史也是综合性、多元化学科,不但包含了天文知识,也包含了地理知识,还有科技文化、政治哲学、经济生活等。因此,在组织活动时,教师需要有效整合各学科知识,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二、优化活动课教学过程,提高活动教学质量

1. 明确活动主题

在开展初中历史活动课时,教师需要明确活动主题。第一,在活动课开展之前,师生需要商讨活动内容与形式,奠定教学准备。第二,活动课主题须紧扣历史教材,联系社会生活,结合学生知识结构,以调动学生课堂参与性。如教学完“淝水之战”后,教师可让学生探究这一战争的教训与经验,以及这一战争对现代战争的借鉴意义。第三,联系时政热点与焦点问题开展活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学生以历史观点来思考生活实际问题。尤其是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媒体的不断发展,更为学生探究性与研究性活动带来了有利条件。通过研究热点问题,可培养学生收集与利用信息资料的能力,丰富学生知识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与能动性。如围绕“三农问题”、“中日关系问题”等时政热点开展相关探究性活动,如“我国农业的发展及其趋势”、“中日关系探讨”等,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有关资料,使其不但学习课本知识,也关注时政热点,把握时事。第四,选择难点内容或学生有兴趣的内容。在历史活动课中,教师需要以学生为本,找出恰当的切入点,吸引学生注意,拉近他们与活动目标的距离,提高教学效果。

2. 合理分析,自主探究

当明确活动主题之后,则需合理分组,学生可自主组合,亦或教师根据一定原则进行分组,各组明确分工,明确收集内容,组员之间互相配合。各组收集与本组有关的资料,体现小组特色。这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但学会收集资料,自主学习,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学会相互交流讨论,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当明确主题且合理分组后,学生则需开展实践活动,开始收集有关资料。这一环节是十分重要的,影响着活动课的成效。学生可通过图书馆、访问调查、实地考察、网络等途径来收集所需资料。在这一阶段,教师既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也需加以指导、引导,让学生把握科学探究方法,学会筛选整理、处理资料,分析与解决问题。如“秦始皇功过的辩论”,教师可让全班学生自由组合为两大组——正方与反方,以作为辩论双方。正方观点:秦始皇是对中国古代历史有着极大贡献的帝王,其功大于过。反方论题:秦始皇是中国古代历史中有名的暴君,其过大于功。然后每组课前根据要求划分为几个小组收集相关资料,并筛选与分析资料,为课堂辩论做好铺垫。

3. 活动成果展示

当学生收集与整理相关信息材料后,可通过多种形式向全班展示与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如办墙报比赛、历史小制作、小论文、辩论等。在这一阶段,教师需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与引导作用。当学生完成活动后,很愿意向他人展示学习成果,分享活动体验,以感受成功之喜悦。在学生成果展示时,教师需发挥学生课堂主体性,如让学生选出一名主持人引导交流活动,然后各小组选出代表在课堂上发言,谈谈本组的探究过程与方法,其他小组则可适时补充。这样,学生在交流讨论过程中,可碰撞思维火花,深刻理解知识,得到新知,体会学习乐趣,增强学习信心。

4. 注意总结与评价

初中历史课活动教学 篇5

一、初中历史课引入活动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实践活动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坚实基础。人正是通过实践活动才与周围环境发生联系,不断接受环境的影响,积累经验,从而不断改造、完善、发展人本身。从教育学角度看,热的发展只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自主的、积极的和创造性的活动才是影响人发展的决定因素。

历史课本质是一门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其教学当然应以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活动,以及在活动中获得真实感受,对提高历史课的教学实效有重要的意义。

从教学的现状看,将实践活动教学引入历史课教学是摆脱目前教学困境的需要。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教师中的许多人习惯于驾驭应试战车,教学以考试为目标,满足于演绎课文,追求的“精讲多练”,使历史课教学失去了它特有的魅力,学生学它少了兴趣,信它少了力度,这样的教学自然无法承受今年来中考改革所带来的强大冲击,因而使我们的教学陷入一个新的低谷。而活动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初中学生活泼好动的秉性,迎合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满足了初中学生较强的表现欲望。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历史课至少应有20%的时间用于开展课堂实践活动。而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人心,广大历史教师积极尝试活动教学,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的主体参与,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他们对历史知识信服度。所有这些都说明,活动教学进入历史课教学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课堂教学是历史课教学的主渠道,组织开展课外活动也是实现历史课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因此,历史课教学中的活动教学就必须遵循这两条途径展开,我们的实践就是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活动化和课外活动课程化。

二、课堂教学活动化

课堂教学活动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多种自主、开放、创造性的学生活动,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的过程。

1.活动准备――自学教材

活动准备就是自学教材过程由学生原来单纯的阅读过程转变成为活动准备的过程。如在“改革开放”教学前,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要求学生看书思考为什么这首歌会打动千万人的心,或者让学生准备一台以改革放开后人们生活发生的变化为主题的系列剧等等。这样,通过活动准备的形式,就使地原本平淡无味的自学过程变成了兴味盎然的活动过程。

2.活动展开――交流学习

活动展开是将自己准备好的活动内容加以展示,学生通过活动观摩表露自己的思想,交流各自的`感受,以加深学习过程。如“改革开放”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在主持人的主持下,同学们三个人一组,四人一伙地走上讲台表演了家庭、社会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等系列剧,从中,同学们认识到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这样既理解了课文知识,又加深了对祖国的深切的热爱。

3.活动延伸――放飞思想

通过前两个阶段的活动,学生对课本理论只是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甚至也有了一定的情感认同。但应该看到,这种认识还是较低水平的,一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学生的思想就会是困惑,认识也会有反复。因此,必须将活动继续引向深入,教师要联系实际提出一些辩题,组织学生辩论,使学生在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中,在经过各种思想碰撞的基础上再得出结论。例如:让学生就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从而形成一个对自己来说较为深刻的答案。

4.活动小结――明理导行

活动小结就是概括说学知识,总结行为要求,明确着力方向。在第一节课的教学中,活动小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活动小结可以用课堂小结的方式,让学生轮流承担这一任务。可以将收获、谈疑惑、说体会、表见解,其它同学则可做点评、纠偏差、补不足。小结也可以采用情景训练的方式,根据教学进程布置少量的情景作业题,让学生按所设情景谈认识、说感受。当然,作为常规形式的课堂联系也可以运用,口头训练和书面训练,只要运用恰当,都可以起到和好的总结效果。

初中历史课课堂教学中的活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自讲法、讨论法、辩论法、游戏法、表演法、模拟法等。

三、课外活动课程化

课外活动课程化并不是要在学校现有课程体系之外再单独设置一门历史活动课程,而是指将现有的历史的各类课外活动形式加以整合、扩充和发展,使它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以改变原来历史课外活动盲目、无序、零敲碎打的局面。它主要具有系统性、校本性、同步性、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等特征。课外活动课程化的具体形式是多样的,每种活动的具体过程也是不同的。我校选择了这样的基本操作思路,即配合学校的“义务社会服务制度”,把学校确立的义务社会服务活动与初中历史课教学结合起来。

首先,建立与历史课教学内容相适应的义务社会服务活动体系,并在这一基础上定出活动的计划,每一系列的活动,都与相应章节的教学进展保持同步。

其次,建立社会服务活动的运作机制。一是创设多种活动组织形式,有学校大型活动、班级活动、小组活动和学生个体活动;二是建立组织机制和活动制度,把学科教学要求与学校德育要求结合起来,历史教师主动参与,与班主任和其他学校德育工作者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对学生的指导、组织和考核记录工作。三是加强课堂教学中的理论指导,突出道德知识对道德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四是活化评价形式,通过注重过程评价,凸显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实行结构分制等改革,强化评价对课外活动的激励作用。

最后,按计划和行事历组织实施社会服务活动。课外活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如组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公益活动、家务活动、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创新;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41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们要把自己变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顾问”、“参与者”、“协作者”,课堂教学中必须“以人为本”,让学生尽可能“活动”起来,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史、在“活动”中悟史、在“活动”中明理。如学生朗读、观赏、表演历史剧、看图说史、绘图大比拼等活动,鲜明、形象、生动的情景会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这些活动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释放,自然就掌握了该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道德情感;一些再现历史场景的“活动”让学生有深刻的印象,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并能强烈地震撼他们的心灵,唤醒他们的良知,陶冶他们的情操。所以我们的学生中有叫“秦始皇”、“张骞”“明智天皇”的也就不奇怪了。一、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活动设计要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转变。新课改中,教师的教学方式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得转变。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态度与能力。历史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参与各种“活动”,让学生明白自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把自己作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历史的主人。

二、有利于达成课堂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活动”起来,老师就相当于“导演”,要真正做到“教师搭台,学生唱戏”。很多历史课堂有了学生朗读、绘图、讲故事、唱歌、历史剧表演等,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立意翻新,学生踊跃参与,课堂可谓“热闹非凡”。但是学生活动不是盲目的,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不能“华而不实”,历史课堂“活动”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也就是我们要引导学生不能只为了感官的刺激而活动,而是要明确活动的意图,既要保证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又要防止学们偏离主题。并在学生“活动”中随时提醒学生本“活动”的“目的”。

三、有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历史课堂中“学生活动”不是简单的要求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朗读、记忆等,而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与探索,让学生在体验历史中思考、积累和丰富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开拓延伸从而培养学习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自信心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等。历史课堂中的“活动”不是千篇一律,而是要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的。我们在引导学生活动时要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有序活动,同时不局限单一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学生大胆开拓、创新。例如“小老师”的活动教师们都不陌生,在七年级下《近代前夜的盛事与危机》一课中我就安排了“小老师”上课的活动,具体办法把学生分为三个组,分别负责“盛世”“近代化因素的萌发”“危机”的教学。第一堂课进行分工准备,每一大组的组长负责分布任务,并让自己的每个组员分别都有任务(查阅资料、做课件、备课、选出“老师”等);第二堂课就由三位“小老师”正式“上课”,“小老师”们也大力发挥学生主体性,表演课本剧、讲故事等丰富的活动,最终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非常新鲜。通过这样“活动”后,学生们不仅牢固掌握了本课知识,也懂得了团结协作的重要,还感受到老师的苦与乐,坚强、信心的情感油然而生。这样的历史课堂的学生“活动”就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当然学生不可能达到老师的素质和技巧,这就要我们历史教师要做大量的课前工作,给予他们必要的指点和帮助。

四、有利于三维目标一体化的达成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目标是三维目标的达成过程,而历史课堂中的学生“活动”不能是表面的、肤淺的。历史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活动”,要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由表及里,逐层深入,使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一体化。我们每设计一个学生活动都应该想到:此活动要使学生记住什么历史知识?理解什么历史现象?对这一历史现象有什么样的思考启示?如历史剧的表演“活动”,首先得让引导学生课前精心设计台词、反复排演,台词中既要有知识又要情感,表演中既要生动也要尊重历史。我曾让学生表演过“西安事变”背景和过程,之前下了大量的功夫做准备,课堂里小“张学良”绘声绘色的劝谏到“哭谏”让好多学生眼中闪动着泪花,这样让他们非常容易的理解了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并突破了这个难点;表演“西安事变过程”中“蒋介石”悲愤地反复仰天长叹:“‘1936,12月12日,西安’,辱死我啊!”让大家终身难忘。这样学生们自然记住了西安事变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等基础知识也完成了这些知识目标。这样也使学生在表演和观看表演中自然体会了张杨二人的强烈的爱国激情,爱国主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油然而生,最终完成了本课的三维目标一体化的达成。

五、活动设计要符合中学生的实际不同年龄、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是有差异的,因此历史课堂中的学生活动要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学生“活动”。课堂中的学生活动还应该尽可能的让全体学生或者大多数学生参与,活动中分组、分工都要具体、合理、详细。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初一、初二学生表现欲望最强,就可以设计学生表演、绘图大比拼、讲历史故事比赛等活动;而初三和高中学生不再喜欢简单的过于张扬的活动,他们的能力思维层次已经上了更高的台阶,所以我们可以让他们进行辩论、讲座、记者采访等历史活动。所以历史课堂的“活动”要具有针对性,符号学生实际,对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学生“活动”。

总之,历史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还要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并让历史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要做到这些,尽可能让学生在我们历史课堂中“活动”起来是唯一最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浅谈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2010-10-2

[2]《正确认识历史教育的重要地位,推动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改革》:2010-8-28

[3]《如何提高历史课的课堂效率》:2010-10-6

[4]《课堂教学小册略实用精品库》.赵爱英,安贵增等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4

[5]《备课、说课、观课、议课与教学反思》.李彦福等编,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8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初探 篇7

一、转变教学方式, 使历史课堂“活”起来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 将学生放在教学活动的主要位置。历史教学中, 教师除了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外, 还要通过各种手段, 创设各种情境, 来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组织各种活动, 使历史课堂“活”起来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真正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体。具体做法:教师可以丰富教学手段, 采取小组活动、交流探究、综合实践教学等多种方式, 真正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上学习活动的“主角”。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在教学时不能一味地追求课堂形式的新颖、课堂气氛的热烈, 而失去了教学活动的初衷。开展教学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所以教学活动在设计时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确保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教学《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里的明清八股取士一目时, 教师可组织学生表演短剧、利用图画来分析历史等活动, 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若中间环节出现问题, 学生的话题就会脱离主体, 偏离课堂授课的内容, 这时教师要正确引导, 将课堂活动引导到学习内容上来, 从而让活动起到真正的作用。

三、培养自主意识, 使历史课堂“活”起来

在历史教学中, 不仅是形式上要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活跃起来, 更重要的是历史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自主探索、合作探究, 在活动中去思考历史,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如教师可以选择比较简单的历史内容, 尝试让学生来做“小老师”, 这种活动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让授课“小老师”重视本课学习, 确保他们在课下做足充分的准备, 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 培养了能力, 而听课的学生也会感到新颖, 对“小老师”的授课予以配合, 这样的课堂一定比单纯的教师授课效果更好, 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四、根据三维目标教学, 使历史课堂“活”起来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单一, 教学目标缺乏层次性和丰富性。而新课程改革要求历史课堂达到三维教学目标, 即历史教学任务不单纯是教给学生知识, 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组织的课堂活动要紧跟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 拒绝肤浅的、走马观花的形式化, 在目标的指引下,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情感的升华有机结合起来。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充分考虑到:通过这个活动教学, 学生应该掌握哪些历史知识?明了哪些历史现象?这一历史内容会对学生有哪些启发?现代的中学生应该如何做才会对国家和社会有意义?有了这样的三维目标做指导, 在此基础上设计课堂活动, 自然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如教学《西安事变》时, 教师可将本课设计成历史剧, 专门分小组让学生自主排练, 进行表演, 从而让历史人物在历史剧中“活”了起来。这样的教学活动, 自然会让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在此活动教学中得到了升华。

五、根据学生实际设计课堂, 使历史课堂“活”起来

任何课程教学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活动目标, 设计活动方式, 只有因材施教, 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历史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入手, 根据他们不同的年龄特点、基础水平、理解能力等来设计课堂教学, 既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参与情况、学习情况, 又要注意个别学生的差异性。如针对七年级的学生, 他们刚入学, 有很强的表现欲望, 教师可以设计历史剧表演、历史故事演讲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堂效果会更好;针对八、九年级的学生, 教师可以设计辩论等更高层次的课堂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践证明, 这样有针对性和有层次性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重视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 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历史课堂中去, 使学生既能学到历史知识, 又能提高创新能力, 提升综合素质, 从而让历史课堂的“育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使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在历史教学中真正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薛东妮.创新历史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初探[J].品牌:下半月, 2014 (Z2) .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 篇8

一、活动设计要引导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学习方式发生积极转变

新课改的实施, 我们的教学方式要发生质的转变, 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有相应的转变。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要积极营造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积极实践的态度和能力。我们首先应该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课堂“活动”, 让学生真正明白他们已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 而是把自己当做课堂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主人。

二、有利于高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真正“活动”起来, 我们要当好“导演”, 要真正做到我们搭台, 让学生唱戏。许多历史课堂因为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 如朗读、表演、探究等, 才使我们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生动形象, 有了学生的踊跃参与, 教学可谓“热闹非凡”。但是学生的活动不应该是盲目的, 不能为了“热闹”而“活动”, 不能“华而不实”追求形式主义。

课堂教学“活动”必须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也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能只为了感官的刺激而活动, 而是要明确活动的目的, 既要保证学生的积极、有效、全员参与, 又要防止学生偏离中心。并在学生“活动”中随时提醒学生本次“活动”的目的和意图。

例如, 讲“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一节中八股取士时, 我就安排了学生课前收集资料, 课堂上表演八股取士历史剧, 看剧评史等活动, 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让学生表演八股取士历史剧和看剧评史的活动, 学生非常踊跃, 积极发言。我对学生的发言都做了积极肯定的评价, 并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意见, 这样留有余地又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性, 也避免了学生太偏离主题。结果学生很快高效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深深理解了八股取士的危害性。

因此, 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重形式而轻内容, 不能因活动而偏离中心和抛弃重点。让历史课堂中学生的活动既要形式新颖又要主题鲜明, 既要目的明确, 又要任务清楚。

三、有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阅读、记忆, 而是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和思考, 让学生在感知历史中不断思考、探究和积累。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开拓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自信心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等。历史教学中的“活动”形式不是单一的, 而是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教师在引导学生积极活动时要尽可能地让他们自主有序进行, 同时不要局限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鼓励学生大胆开拓和创新。

例如:“小老师”的活动我们都不会陌生, 在讲《近代前夜的盛事与危机》一节时我就组织了“小老师”上课的活动, 把学生分为三个组, 分别负责“盛世”“近代化因素的萌发”和“危机”的教学。第一节课进行分工准备, 每一小组的组长负责布置具体任务, 并让他们的每个组员分别都有具体的任务;第二节课让三位“小老师”正式讲课, “小老师”们也充分发挥了学生得主体性, 表演历史剧、说快板讲故事等丰富的活动, 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听的也非常入神。

通过这样的“活动”, 学生不仅有效掌握了历史知识, 还懂得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还体验到了教师的苦与乐, 对教师敬佩、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这样的历史课堂学生“活动”就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自主性, 当然, 历史教师要做大量的课前准备, 给予学生必要、及时的指点和帮助。

四、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是有所不同的, 因此, 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学生活动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符合他们自身特点的“活动”。课堂中的学生活动还应该尽量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中的分组和任务分工都要具体、合理充分。既要面向全体学生, 又要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

例如, 七年级、八年级的学生表现欲望非常强, 我们就可以设计学生表演、背诵大比拼历史故事比赛等活动;而九年级的学生不再喜欢那些过于表现的活动, 他们的能力思维已经更加深入, 所以我们应该让他们组织演讲、专题讨论、记者采访等形式的历史活动。所以, 历史课堂的“活动”要具有针对性, 符合学生实际, 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组织相应的学生“活动”, 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总之,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历史知识, 还要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 为学生获得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这就需要让学生在历史课堂的“活动”中真正动起来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

摘要:随着初中历史新课标的实施, 教师的角色已经转变成学生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与“合作者”, 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 让学生真正“活动”起来, 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历史、体验历史和感悟历史。形象、生动、丰富多彩的课堂情景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 这些活动会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释放, 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和学习方法。一些再现的历史情景给学生印象会更深刻, 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本文就从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的方法和意义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初中历史课活动教学 篇9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自主学习

在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过程中,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以及学习兴趣得到了相对较高的重视。但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上还存在着一些教学问题,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的教学质量,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全面发展。在新课标的改革中,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方针, 把教师与学生放在了平等的位置上, 促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的过程中, 鼓励学生大胆思考, 针对所学知识发表自己的看法, 把填鸭式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探索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 留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 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中心。

一、初中历史教学课堂的现状

1. 课前准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对历史知识进行教学之前, 课堂前的备课是非常重要的, 课前充分的准备工作能更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大多数教师在进行课前的备课活动是对参考资料以及多媒体课件太过依赖, 过分注重对知识点的教导, 这一问题使得教学过程变得枯燥呆板, 让学生只能被动接受, 没有丝毫活力的课堂过程当然无法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2. 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教学的过程中, 填鸭式的教育通常都是教师一个人在发挥, 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很难引起教师的注意, 导致学习效果根本达不到想要的标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被动学习, 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没有发挥的余地, 而且, 学生对通过填鸭式被动学来的知识学习兴趣不高, 不能很好地记忆以及掌握, 对知识也不能更深入地理解。

3. 课后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

由于应试教育的缘故, 在初中课程里, 历史课程的学习大多得不到太多的关注。而且, 初中历史很少会为学生布置作业, 即便是有作业也不会得到学生的重视, 学生的课后时间大多被各种主科作业占据, 长此以往, 其在历史知识的学习方面根本不会得到太大的提高。而且, 历史知识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升的, 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课后积累的缺失对学生历史知识的记忆以及积累都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二、“我的课堂我做主”教学活动的活动意义

1. 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历史课程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了解事物的发展以及历史进程, 更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了解和运用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通过对知识中问题的讨论, 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点, 进而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上得到不断的进步。

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对历史知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辩论, 引导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表达自己的看法, 用自己的所学去进行对知识点的辩论。这种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可以无形地促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不需要死记硬背就能很好地掌握其中的知识, 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

2. 制造悬念, 引导学生独自思考

学习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只注重对知识点的强调与教学, 填鸭式的学习方式直接扼杀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 不能更好地掌握和理解, 不利于学生的记忆和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教学材料进行设计一些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 对学生进行提问, 让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去学习, 积极自主地在课堂中寻求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对知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大胆的思考以及提问, 使学生能够从不同层面以及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了解, 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3. 成立学习小组, 自主学习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 对需要学习的历史知识进行分组讨论。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活跃自身的思维, 对思维的扩展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使小组成员在讨论中相互启发, 对要学习的知识点更清晰更全面的掌握。

三、结语

综上所述, 传统的教学方式、陈旧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法成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大束缚, 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 学生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 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以及学习兴趣給予了相对较高的关注。新课改的标准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方针, 把教师与学生放在了平等的位置上, 促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的过程中, 鼓励学生大胆思考, 针对所学知识发表自己的看法, 把填鸭式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探索知识。在教学过程中,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以及对学习的积极性, 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更好更全面的掌握。

参考文献

[1]李浩.“我的课堂我做主”模式在管理学辅导课教学中的应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2012, 20 (2) :124-125.

[2]董金凤.我的课堂我做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打造优质历史课堂[J].新课程学习, 2013, 28 (1) :193

初中历史课活动教学 篇10

一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

受“应试教育”的牵制, 在基础教育阶段中, 历史这门学科长期被视为“副科”, 许多中学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 往往将本学科教学任务固定在强调知识的传授, 采用填鸭式、注入式的教法向学生灌输知识, 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 同时也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甚至某些中学教师在历史实践教学过程中应用“勾书圈点教学方法”“知识点教学方法”, 这种应付考试的教学策略, 对历史课外实践活动的教学课外实践要求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 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正因如此, 我们需要加快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实行素质教育的脚步, 稳步、积极地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推进新课改的发展, 努力研究中学历史课外实践活动的思想教育、能力培养方面的功能, 进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全方面发展的人才。

二中学历史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的有效策略

1. 结合初中生个性特点, 让学生模拟再现历史情境

可以选取某些历史人物自传, 或者某个历史故事等内容, 也可以让学生选择某段自己感兴趣的历史材料, 开展“历史课小剧表演”、“历史小故事演讲比赛”等活动。在活动中, 让学生投票评比选出“最佳编剧奖”、“最佳表演奖”、“最佳口才奖”等奖项。这种类型的课外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表现自己才能的平台, 有利于提高学生表演、表达、整理材料等方面的能力, 并利用自己直接参与的形式, 让学生感受历史, 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2. 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组织学生观看历史题材方面的影视片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播放一些与教学内容同步的影视片, 如学习秦国统一时播放《上下五千年》, 学习鸦片战争时播放《林则徐》, 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播放《甲午风云》, 学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播放《抵抗!抵抗!》。在学生观看这些纪录片之前, 教师应先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历史内容与历史背景, 让学生带着一定的情感去观看影片, 感受历史。这类题材的影视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可以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置有利的教学情境, 提高教学有效性。

3. 组织历史兴趣小分队, 让学生开拓历史学习园地

历史学习园地是学生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提升思维活跃程度、发展智力、开阔历史视野的有效阵地。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将主题形式确定下来, 组织学生出版历史手抄报, 并对手抄报进行评优, 然后以年级历史兴趣小分队为单位, 集中本年级手抄报, 评选出某些较有意义、价值的内容, 通过排版、绘画等方式, 每个年级出版一个历史之窗或一期历史学习园地, 此窗口或园地就可以成为让学生展示相关历史知识或了解相关历史知识的重要阵地。

4. 创建“历史讲坛”或历史“演播室”, 展示探究历史成果

现在很多学校都已经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师在开展历史课外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活动中, 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专题小组, 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历史专题或某个历史问题, 利用访谈、纸质材料 (如杂志、报刊) 、互联网等方式进行资料的查找, 然后将资料整理、归纳好, 形成PPT形式的演示稿, 最后选出学生代表, 以“百家讲坛”的方式展示本小组的研究成果, 或利用多媒体设备演播本组的成果。活动中, 教师一定要注意对活动进行总结与评价。利用这种课外实践活动, 既提高了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 又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成效。

5. 开展调查访谈实践活动, 增强体验历史

这种课外实践活动往往是结合某个教学主题, 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历史方面的访谈与调查, 并进行调查报告的编写, 让学生走出历史课堂小平台, 走进社区、社会大舞台。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社会生活》时, 可让学生深入社区, 对自己所生活的社区周围的长辈进行访谈, 调查21世纪以来普通家庭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情况, 利用对比的方式, 撰写调查报告, 从中让学生感知到近十几年来身边生活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而理解当今中国的发展与进步靠的是党的正确的政策, 在建设中我们必须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这种课外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渐渐学会搜集材料、归纳整体材料、应用材料的能力, 并提高其研究技能, 感受应用历史相关知识的成就感, 让其深深体会到学习历史的有用性等, 进而提升其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 有助于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开展历史课外实践活动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 关注课外实践活动的实际成效

我们要明白, 开展历史课外实践活动与其他课外活动存在明显不同, 我们需要关注活动开展所获得的实际成效, 避免活动变成简单的走过场, 杜绝形式主义。在这点上, 我们要注意利用“百家讲坛”“座谈会”“撰写调查报告”等方式, 帮助学生总结活动感受。总而言之, 要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激发的形象感染、感情冲动, 逐渐提高到历史反思、理论层面, 从根本上提升他们的觉悟程度与思想认识, 从而深化教学目的, 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2. 关注中学历史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中学教师是中学教学改革的主体, 要想办好素质教育, 就应当通过各种途径与策略 (如函授进修、自我修养、自我研修等方式) 提升中学教师的整体素质。从教师角度来说, 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及时更新教育观念; (2) 健全自身知识结构, 拓宽文化视野; (3) 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技能水平; (4) 培养科研意识, 勇于探索创新。从学校的角度来讲, 需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 要关注对历史教师的培养, 多提供进修机会; (2) 在实践教学中要多给历史教师创造展现才华的平台。

3. 要做好各个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工作

第一, 要选择鲜明的主题。活动主题是活动的灵魂与最终目标。主题鲜明, 才可以让历史课外实践活动具有更高的吸引力与感召力, 进而达到活动的最终目标。所以, 确定活动的主题, 是开展活动的基础。确定历史课外实践活动主题需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考量: (1) 要结合党、国家目前形势、任务、方针与政策; (2) 要联系历史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 (3) 要结合学校、年级、班级进行工作的分配; (4) 要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第二, 要精心选择好活动内容。活动内容要紧扣活动主题, 选择最合适的内容进行活动形式的设计, 并做好适时检查, 这是开展好历史课外实践活动的重点。活动内容选择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 紧扣主题; (2) 少而精; (3) 要生动形象; (4) 要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水平。

第三, 要选择新颖的形式。一般来说, 初中学生课外活动时间以一节课为宜, 活动要动静结合, 也可穿插一些小节目。

四结束语

总之, 历史课外实践活动可以融合知识传授、能力提升、思想教育于一身, 对学生有着较大的吸引力。在教育教学中, 我们需要进一步利用好历史课外实践活动,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与质量。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不能遗忘的技能下一篇:频偏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