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电脑音乐创作教学

2024-08-07

高中电脑音乐创作教学(精选十篇)

高中电脑音乐创作教学 篇1

音乐创作教学在我国普通学校音乐课中长期以来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地位, 这是因为有的教师认为“创作”对于中学生来说太不现实, 音乐教学只要能完成教学的本体目标就行, 让学生搞创作是“节外生枝”、“瞎胡闹”, 音乐创作是作曲家的事。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 这是因为:

1.音乐创作教学是学生参加音乐实践的重要环节

学生的音乐实践包括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音乐欣赏三部分, 而音乐创作教学是音乐实践的基础。音乐创作实践可以分为特殊才能的创造性实践和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实践两种。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 他们的创作活动属于后者;他们的创作虽然不一定能获得多高的评价, 然而对于本人来说却是实现自我效能感的重要途径;基础音乐教育从自身的培养目标出发, 更侧重于后者。

广义的音乐创作学习, 不仅包括曲调创作、歌曲创作、音乐伴奏创作、改编音乐作品, 还包括即兴创作、随乐动作编排、音响的创造性发掘与表现等, 这些丰富而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极大地活跃了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学生通过作曲抒发感情, 并通过自己的作品对别人产生一定的影响, 学生的灵感、信心、志趣、能力等从创作实践中等到了很好的培养。

2.音乐创作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第二节第六条中指出“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 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 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对音乐创诊活动的评价应主要着眼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

由此可见, 新课标理念倡导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所谓创造性思维, 是指脱离传统的思维模式, 产生出独特思想的能力、现新事物关系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表现在不满足于用现有的知识和社会常识去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而音乐创作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灵活性、敏感性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

(1) 音乐创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所谓思维的独特性, 是指头脑产生的不寻常的反应和不落常规的思维能力。乐创作由于其自身的特点, 对学生思维的独特性要求很高, 这是因为“在其他艺中所具有的那种现实中的原型, 在音乐中是不存在的。在靠视觉材料来显示的绘和雕塑中, 我们可以看到人的形象, 现实中可见的、可触的客体;在靠文字来显的文学中, 人们可以看到事实、形象、冲突, 以及经过了概括的、但又似乎是‘接来自生活’、或多或少地反映了‘真实’的事件。然而, 音乐的音响过程却不以这种方式直接地复现现实中的某些现象的全部特征。”这段话说明, 音乐无法接地表现客观实在, 它只能够通过“同构联觉”的作用, 在人的心理和客观事物间寻求一个契合点, 以期表现一个相对模糊的意向。

(2) 音乐创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也叫变通性, 是指摈弃旧的思维方法开创不同方向的那种思维能力。前面已经讨论过, 音乐与表现对象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 而是一种间接的“联觉”对应, 这种对应关系决定了音乐表现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从审美主体方面看, 个人经验和认知背景的不同, 兴趣、注意、需要、价值倾向的不同, 均会成为音乐理解中的多解性和不确定性的原因。不同的主体具有不同的经验, 在同一客体的刺激下会产生不同的内心听觉联想, 这种多样性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具有重要作用。

(3) 音乐创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感性

思维的敏感性指及时把握客观实在细微变化的能力。音乐创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特别是在情绪情感的体验方面, 在人类的艺术中, 只有音乐才能最直接、最敏感地作用于它。音乐的音响使人产生紧张、松弛, 平缓、升降, 明朗、昏暗, 熟悉、新奇, 跳跃、绵延, 丰富、单纯……等心理体验, 这是音乐作用于人而产生的纯情绪体验, 音乐创作时所感受的人类纯情绪体验, 在其作用于人的速度、敏感性和变化过程的延绵性方面, 都是其它艺术无法比拟的, 其变化的细腻程度也非常高。如果说美术的特长是表现客观形象, 文学的特长是作用于人的思维与想象, 那么音乐的特长除了表现丰富的听觉感性样式之外, 便是迅速而敏感的情绪情感体验。

二、怎样进行音乐创作教学

1.音乐创作教学应走“以实践促教学”的路子

“在做中学”早已不是什么新概念, 早在1916年美国教育家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就已明确提出, 主张“目的与活动的统一”、“教育即生活”等。“以实践促教学”是以“在做中学”为模板的一种教学理念, 它强调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实际练习为切入点, 以实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进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高中一周只有一节音乐课, 而音乐创作教学只是六个模块之一, 一个学期下来也就只有2~3节课的时间可以用于音乐创作教学。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教会学生作曲, 走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老路子是不可能的, 这要求我们另辟蹊径。在具体的操作环节, 教师可以化整为零, 在每节课可以抽出几分钟时间, 简明扼要地演示一下创作的要领, 然后布置学生课后创作的任务, 在下一节课时选取典型案例进行讲评, 在评讲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完成创作知识的传授。这样学以致用, 学生将听得仔细、练得认真;好的作品可以和全班同学见面, 这将满足他们的成就感, 并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作欲,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这种“在做中学”、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的方法必将有利于音乐创作教学的顺利开展。

2.音乐创作教学应融于其它音乐教学之中

高中的音乐课程安排本来就很少, 能够用于音乐创作的时间就更少了, 显然, 如果仅用音乐创作教学的时间进行作曲理论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 这就要求我们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向学生进行作曲知识的渗透。音乐作品体现着音乐创作的一般规律, 以音乐作品为载体, 在欣赏教学、器乐教学以及唱歌教学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将音乐创作知识贯穿其中。如在教唱《勇敢的鄂伦春》时让他们体验“起、承、转、合”的曲式结构, 在唱《送别》这首歌的前两句时告诉他们这是变化重复的作曲手法, 在器乐教学时教师可吹上句, 让学生用变化旋律前半部或后半部的方法接下句, 并告诉他们这是“同尾换头”或“同头换尾”的旋律发展手法等等。这样的教学, 即可以避免单纯训练的枯燥无味, 同时也让学生对作曲知识进行了感悟。

3.音乐创作教学要注重过程性评价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第10条“完善评价机制”中明确指出:“评价指标不仅要涵盖音乐的不同教学领域, 更应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 以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等诸多方面。应善于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利用评价起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完善教学管理的作用。”通过以上文字我们不难看出, 高中阶段音乐创作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在过程中的反应与体验, 注重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而不是要创作出几部“伟大作品”。高中生由于他们的年龄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限制, 决定了他们的创作不可能非常完善, 我们不能以成人的眼光看待他们的作品, 也不能以学生作品的优劣去衡量音乐创作教学课的质量。新课标从三方面关注学生的成长:首先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其次是过程与方法, 最后才是知识与技能, 这就要求教师抛弃传统的“双基”至上原则, 注重音乐创作教学的过程, 淡化音乐创作的结果。

4.音乐创作教学要敢于创新

音乐发展的过程本来就是打破规则、积极创新的过程, 本题所呈示的许多理论只是比较常见的典型用法, 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对于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出现的与已有理论相冲突的地方, 教师应灵活掌握, 理性判断, 不能搞一刀切, 抹杀学生的创造性。

三、结语

音乐创作教学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是因为作曲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 还因为创作的本身充满了创造性。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能够创作出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新奇作品, 这种教学结果的不可预知性也使音乐创作教学的过程更具魅力和挑战性。初等教育的学生们的学习负担非常重, 升学压力非常大, 而音乐又是“边缘学科”, 在许多学校处于“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 能否提高音乐学科的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了音乐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同时基础音乐教育音乐创作教学的理论还很不成熟, 绝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实践摸索阶段, 摆在音乐教师面前的是一条坎坷而布满荆棘的路。

高中电脑音乐创作教学 篇2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音乐创作模块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高中新课程音乐学科中设置的.六个教学模块中,<创作>模块的学习对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怎么样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实行创作模块的教学,怎么样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走近音乐创作领域,是我们音乐教学过程中困惑的问题.本文就着眼于新课程背景下笔者在<创作>模块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实行创作模块教学进行探究,并与之相对应的提出几点策略.

作 者:冯芬芳 作者单位:温州市龙湾区永强中学,浙江,温州,325024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3)分类号:关键词:高中音乐 创作模块 教学实践 探究

走出音乐创作教学的误区 篇3

音乐创作教学是根据新课程理念开发的新的中小学音乐教学领域,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重大的意义。以往的《音乐教学大纲》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和要求,所以在普通中小学尚未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教学基础相对薄弱,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经验等方面的诸多问题有待探索和解决。

误区一 目标不明要求过高

音乐创作历来是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领域,包括曲式、和声、复调、配器等诸多各成体系的教学内容,中小学的音乐创造教学与其有着本质区别。后者除了包括最基础的音乐创作外,还包含音响模拟探索、简单乐器制作等许多内容,并不要求创造(创作)出多大多好的成果,而是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着重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造潜能、提高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切不可将二者混为一谈,对学生的专业要求不能过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尽量降低难度,让他们体验创造成功的喜悦和满足。

误区二 重视个别忽略全体

由于有些学生参加校外辅导或特长训练等多方面的原因,相对于其他学科,学生之间音乐素质的差别更大一些。在音乐创造教学活动中,会有一部分学生表现活跃,一部分学生处于被动。如果教师缺乏“面向全体”的教学理念,加之片面追求所谓课堂气氛,往往只关注那些有特长的学生,忽略其他更多的学生。久而久之,未被关注的学生就会变得消极,甚至抵触、反感音乐教学活动。

误区三 缺乏指导随意创造

传统的音乐教学较多采用“传授式”、“训练式”的教学方法,对于创造教学常用的“探索性”、“即兴性”等教学方式,有些教师可能不太熟悉,加上观念转变不够,认识不到位,对学生的创造活动往往缺乏指导,甚至任由学生随意“创造”,有的还误解为这才是“开放性”的教学。殊不知,就算是即兴创作也应该在符合一定艺术规律的条件下进行,只是对中小学生降低要求罢了。因此,实施音乐创造教学要求教师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切勿使创造活动随意化。

误区四 注重理性忽视感性

与“缺乏指导”相反,有些教师生怕学生“走得太远”、“太离谱”,为学生的创造(创作)设定过多的条条框框,名为指导,实则限制了学生的表现自由。有的教师甚至故作高深,先灌输一大堆创作理论,再让学生开展活动,原想以“神秘感”吸引学生,可似懂非懂的孩子面对“清规戒律”望而却步。其实,中小学的音乐创造活动应当从感性出发,教师只需稍加点拨,他们就能凭借自己独特的理解、敏捷的思维,表达与众不同的感受,音响探索也好,即兴创作也罢,只要是学生内心世界自由真实的表达,就是有价值的学习成果。

误区五 注重结果忽略过程

由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技能有限,他们创造的成果、创作的作品还很幼稚,不可能达到成年人心目中的“完美”要求,况且创造(创作)出好作品也不是音乐创造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我们不能以“成果”的优劣和水平的高低来评判学生的学习,也不能以此为依据评价教学质量的高低。相对于结果,我们更应该关注孩子们学习的过程,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程度,才是评价创造教学是否获得成效的主要依据。

误区六 设置标准束缚思维

音乐本身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对音乐的理解也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对音乐的评价也没有标准答案,音乐创造教学更不需要“统一标准”。如果一切按教师标准进行“专项训练”,就违背了教学的初衷,创造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我们应多鼓励学生自己寻找答案,自己去探索最佳表现手段,不用或少用统一标准束缚学生的创造思维。

误区七 内容单一形式单调

音乐创造教学的内容相当丰富,大致包括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创造、创作实践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单是创作实践至少又包含创作节奏或乐句、选编前奏和间奏、记录声音或旋律、创作短小歌曲、电脑创编音乐等内容。这些内容都可以穿插在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及各项活动当中。形式也是灵活多样的,有口唱、有笔写、也有动手操作;有个体活动,也有集体配合;有室内活动,也有户外活动。如果教学内容单一、形式枯燥单调,比如总是让学生在课堂练习时“节奏接龙”、“即兴创编”,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情绪。

误区八 操之过急敷衍了事

谈音乐创作教学的意义与指导 篇4

1 音乐创作教学的意义

创造性是“学生时代”的一种特征, 我们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 为他们的尝试、选择、创造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气氛, 教师们给他们以创造的激励, 并为他们提供广泛使用的素材, 以丰富他们的想像力, 努力发展他们的创造力。义务教育阶段音乐学科教学中的音乐创作教学, 就是采用这种“学生的音乐”的方法, 为他们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 这并不限定在所谓“作曲”的范围。如前所述, 为学生们确保一种充分地、自如地自我表现的环境和气氛, 启发学生将自己内在的感受用声音表现出来, 用即兴演奏的形式表现出来, 或将这些表现书写成图形乐谱, 或将这些表现制作、编辑成录音磁带, 或者再就有关问题相互讨论等。

但是, 从目前学校音乐教学现状来看, 总是过于讲求“创作”这个名称, 过多地从理论上进行教学, 常将重点放在作品的发表上面, 以作品作为创作教学的结果, 使得创作教学的视角变得模糊起来。应该以这样的视角对待音乐创作教学, 即最重要的是, 以非语言交流形式之一的声音进行交流, 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身体或者能够产生声音的“道具” (乐器) 来表现自己心中的感觉和印象, 表现出自己本来的“色彩”。

2 音乐创作教学的指导

2.1 创造性的音乐活动

歌唱和器乐演奏活动, 不应该是单纯的乐谱的再现, 正如卡尔文, 布拉翁所说:“乐谱上印刷的音符等, 并不是只是告诉演奏者应该奏出什么样的音, 而应该是奏出来的音乐。“音乐是演奏、演唱者主体在创造性的活动中, 再创造出来的产物。所以, 即使是孩子们, 他们在自己的心中也具有创造的欲望, 他们也有自己对于乐曲的解释, 这就是走向创造性学习的过程。

创造性的各种音乐活动, 体现在音乐学习的各个领域。例如, 随着音乐用手拍出各种不同强弱等, 或者使用不同的节奏作为伴奏, 或者随着音乐用身体动作表现自己的感受等。此外, 在鉴赏音乐时发挥充分的想像, 或结合鉴赏曲创作戏剧性的表演等。还可以将歌曲在速度、情绪上作种种变化, 然后将这种变化进行演唱, 或者选择适当的乐器进行演奏, 还可以将学过歌曲的旋律加以变化, 或者变成回旋曲式进行演唱、演奏等。

总之, 创造性的音乐活动, 就是在各种音乐学习活动中, 学生可以充分、自由地进行创造性的表现, 在各项音乐学习活动中,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2.2 即兴演奏

即兴演奏就是通过各种乐器, 在没有准备乐谱的情况下, 进行即兴的音乐表现活动。音乐教育的音乐创作活动中采用即兴演奏, 许多音乐教育家已经有了很好的实践。在这里, 婴儿通过语言进行表现这一发展程序值得我们注意, 它给我们重要的启示就是, 通过声音进行自我表现和即兴的表现。也就是说, 婴儿的最初的交流对象是母亲的声音, 以及周围环境给予婴儿的印象, 这些就是语言交流的基础。正如布鲁纳等人所指出的, 起到儿童成长的必要的“模特”作用的, 是母亲的“跟他说话”和“给他唱歌”, 特别是在幼儿的表现能力的发展方面。因此, 在音乐学科的即兴演奏的指导当中, 对于“通过声音进行交流”应给予充分的注意。

2.3 记录创作的音乐

将创作记录下来的音乐创作活动, 区别于音乐即兴创作。记录创作的音乐可以有各种方法。一般说来, 要想记录创作的音乐, 就需要一定的记谱能力。教学中也可以使用盒式录音机进行录音, 反复听录音将其变成乐谱, 或者, 像具体音乐那样, 将各种各样的“音”素材加以编辑、制作。此外, 还可以包括“图形乐谱”一类的广义的记谱, 在小组进行创作时, 需要用图形将音乐加以记录, 这就要事先加以约定, 比如, 以怎样的方式表示旋律的反复、对比等, 总之, 让学生们使用各种各样记录音乐的方法, 将自己的创作记录下来, 使用各种记录进行音乐创作。

音乐创作需要相应的理解能力和一定的技能, 但是, 这些并不是从一开始就通过教师的指导和提示得来的, 而是学生们从学习教材歌曲中, 在学生自己的音乐创作的实践中, 逐步发现和体验得来的。在创作教学中, 教师必须注意, 如果在理论上给予太多指导的话, 很多情况下学习者的表现欲望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音乐创作的指导, 不能像学习临摹那样让孩子们照着画, 而首先是用声音自由地进行创造, 要帮助孩子们自己做到这一点, 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

2.3.1 使用教材歌曲和欣赏曲等的主题、音列进行旋律创作

教师可以进行这样的教学:将教材歌曲的节奏、旋律加以变化, 还可以用教材歌曲同样的音名, 而将音高加以变化, 音域加以扩大, 自己“创作出新的乐曲”, 孩子们尝试着体验“自己就是作曲家”那样, 进行创作活动。

让他们对创作乐句和原来的乐句进行对比、讨论, 这种创作教学对于初中以上的学生是很有价值的, 他们在比较、讨论的时候, 都显得非常的活跃。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这种相似的乐曲和歌曲实例。将相同或类似的乐句音型提供给学生, 作为创作的”动机“, 进行创作教学, 让他们将自己创作的结果和原作进行对比欣赏, 学生们很有兴趣。将这种独特的相同或相似的音型进行搜集, 作为学生们”音乐创作“的动机, 这是很有效果的教学形式。

2.3.2 给诗歌配上旋律

给诗歌编配旋律, 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方法。例如:为学生自己创作的诗歌编配旋律, 或者给语文课本上的诗歌配上旋律, 或者将一首教材歌曲“重新创作”。不仅可以将一首歌曲的歌词加以替换, 还可以为一首学生们熟悉的歌曲的歌词编配自己创造的新的旋律。

当学生们用教材歌曲的歌词创作“自己的歌”而反复思考的时候, 必然要对歌曲歌词的抑扬顿挫、句子的关系等等, 从感觉上加以把握, 以此作为自己创作的依据, 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创作的方法。

2.3.3 借鉴现代音乐进行创作

借鉴现代作曲家们的创作手法进行音乐创作。现代音乐的作曲家中间有从五线谱中解放出来, 的说法, 并广泛渗透在实际音乐教育当中, 这在德国、英国和加拿大等国的音乐教育中经常可以见到。不使用五线谱, 儿童们尝试着使用新的“图形乐谱”, 还使用盒式录音带来制作成“录音带音乐”等, 通过这些来激发儿童自由的创造性表现。

参考文献

[1]李秋华.西方音乐教育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9.[1]李秋华.西方音乐教育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9.

浅谈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 篇5

赤峰市宁城县三座店总校赵子彬

内容摘要:

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最有效的培养方法是结合具体学科的教学,既将创造性训练渗透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去,新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把“鼓励音乐创造”作为一项基本理念,就是因为在音乐学习领域中,创造教学同样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发掘创造性思维潜能的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引导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的主要方法。这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创造教学

正文:音乐创造教学是指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为培养发展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运用各种音乐材料进行音乐学习的教学活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音乐创作属于“创造领域”,区别于专业音乐创作学习。它是一种以模仿和即兴创编为主的具有体验和尝试性质的实践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参与音乐实践,在实践中感受音乐特点,抒发自身音乐情感,巩固所学的音乐技能。

音乐本身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凡音乐教学都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创造的快乐、培育创造精神和训练创造能力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也能够根据教学目标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来让参与创造、体验创造。作为音乐教学的“创造”领域,《标准》指出,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探索音响与音乐(音响探索);即兴创造(综合性创造活动);创作实践(音乐创作).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和能力,这是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应当努力探究的问题。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音乐学科实施创造性教学中可以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模仿中学会创造

“模仿”在学习中很重要,例如,人在掌握语言和各种技能的过程中,以及艺术学习的最初阶段,都要借助于模仿。自觉地仿效先进的榜样,可以吸取别人经验,扩大自己经验,作为进一步发挥创造性的基础。”

我们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的音乐创造活动常常是从模仿入手的,模仿是音乐创造的必经之路。通过模仿,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创造学习。我们可以归纳步骤为:1.完全模仿2.限定变化3.大部分变化。例如,在竖笛初步教学,学习吹奏si la sol时,是这样设计的:

1.在教会“si”音的正确指法后,老师不断地在“si”音上吹出

不同的节奏。如:(师)7 7 7 0|,那么学生进行模仿吹奏(生)7 7 7 0|;接着,老师变化节奏(师)7777 0|,(生)模仿吹奏7777 0|;老师再变化节奏,吹出一小节有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组成的旋律:(师)777 7-|,学生也模仿吹奏(生)777 7-|等。

2.学习了“la”和“sol”后,老师要求学生进行模仿和变化的练习。如:(师)吹奏6 5 6 0|:学生先模仿,接着即兴变化一小节,如:(生)0 0 6 5 6 0|6 56 5-|,也有的吹奏:(生)0 0 65 60|66 55 6 5|。

3.学习了“si、la、sol”三个音之后,进行即兴旋律问答句练习。如:(师)6 5 6 7 |6 56 6 0|,(生):6 6 6 7|6 56 6 0| 或(生)6 7 6 5|66 堂课教学从最容易、最简单的三个音开始,先易后难,且学以致用,这是器乐教学的一条原则。采用模仿的学习方式,带领学生从模仿进入创作,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创作的灵感,激发创作的兴趣。

二、从即兴创造进入创作

即兴创造是指学生根据当时的感受而产生的一种音乐创造行为,是事先不必做准备的临时创作,它往往与即兴表演联系在一起。创作或改编乐曲则需要经过准备孕育,在酝酿创意之后再进行的加工塑型,最终成为一部音乐作品。

即兴创造与创作是音乐创造教学领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中缺一不可,不能偏废。

中小学的音乐创作活动,无论是音响探索、综合性创造活动还是音乐创作都可以尽量多地采用即兴性活动。“多用即兴”的好处在于:首先,即兴性创造活动不必依据事先设计的乐谱和事先的排练,较少技术负担。其次,即兴性活动比较能够灵活自如、自由地表达情感。再则,即兴性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敏捷的思维、快速反映的能力。由于即兴性活动没有事先准备(酝酿、设计、排练),即时临场发挥,因此,创造的创作的成果显得粗糙、稚嫩、不成熟是难免的。但是正是这种“不成熟”的创造,蕴含着丰富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学生们对于这种即兴性的创造活动充满兴趣和热情。

三、从内心听觉启发创造

在《标准》理念指导下,音乐教学的各个领域越来越强调“听”,围绕倾听来进行。让孩子们从小多听、多想,不仅有利于想象力的发展,而且更能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注重在音乐创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启发学生想象自己的创造效果,先描述,再与实际音响对照,如此反复练习,使学生的内心听觉与创造能力同时得到发展。例如:欣赏课《雷鸣电闪波尔卡》──这是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G大调2/4拍子、复三部曲式的波尔卡舞曲。作者采用描绘性的手法,以生动而逼真的造型性音响,表现了电光霍霍、雷声隆隆的景象和人

们兴高采烈、纵情起舞的场面。这首乐曲用定音鼓来表现雷声、用钹表现闪电。

教师先启发学生回忆听到的雷声、闪电声、风声、大雨声这些自然音响,在没有打击乐器的情况下,可以用什么来表现?学生发挥想象,讨论后得出:用跺脚表现雷、用拍手表现闪电、用嘴巴发出的“呜、呼”表现风、用抖动纸张表现雨点砸在地面上等。然后欣赏音乐,让学生感受用乐队和打击乐器演奏的表现雷鸣电闪的音响效果,与之对照。接着老师去掉音乐作品中原有的用打击乐器表现的音响效果,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刚才想到的表现方法,与乐队一起“合作”,完成整首音乐,此时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这里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感受音乐。在创设大自然的音响中注意引发学生想象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围绕“倾听音乐”来展开教学活动,启发学生用肢体语言来表现大自然的景象,使学生的内心听觉与创造能力都得到一定的发展。

四、音乐创作教学的基本原则

音乐创作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景,使用各种方法,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创造,体验创造。但应当注意遵循一般原则。我们认为课堂音乐创造教学原则有以下原则:

1.创作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出发,循序渐进,尽量降低创作的难度。设计适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适应学生音乐学习的基础,使他们感到一种轻松、愉快、力所能及,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

2.创作教学要注重创作的“过程",而不注重创作的“成果。我们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衡量他们的“作品”。体验他们创作成功的喜悦。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是评价创作教学是否获得成效的主要依据。

3.在关注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同时,更要关注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尤其 要追求一种无权威的学习机制,追求一种自由、和谐、双向交流的教学氛围。

4.音乐教学的各个领域都要体现创造教育,包括唱歌课、欣赏课、器乐教 学课、律动舞蹈课等。改变或尽量减少采用老师给学生“标准答案”,不用或少 用“统一标准”、“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的创造精神。

高中电脑音乐创作教学 篇6

在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创造练习活动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节奏类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节奏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在音乐创作教学中所指的则是启发和诱导学生即兴进行节奏创作。在课堂实践中,通常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按节奏说白

每一种语言都具有其独特的节奏。教师可以预先给出一段节奏型,带领大家用手拍节奏的方法进行练习,直到熟练以后,要求学生边拍节奏边说话,每人的词语最好不要重复。可以用接龙的办法,既掌握了节奏,又创编了歌词,课堂气氛生动有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节奏创作

(1)创编节奏。在这个环节里,教师先提供给学生已经学过的简单的节奏型,如二分、四分、八分音符,再由教师示范创编几种节奏型,教学生会读、会打以后,就可以开展这项活动。学生只需学会最简单的几种音符,就可以编成各种各样的节奏。学生在创编过程中能够体会到节奏的形态是千变万化、无穷无尽的,探索的过程更是十分美妙的。

(2)节奏重组。学生根据先前准备的若干张节奏卡片上的节奏型,这种准备活动是创编过程的延续,之后再让学生进行自由排列组合。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采用合作小组的学习形式,看谁创作的样式最多、最好。

(3)为歌词配节奏。在对基本节奏型进行多种组合练习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根据原有歌词内容和词组结构配合适的节奏,可作为朗诵和节奏训练之用。

二、歌词类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根据曲调或自编曲调创作歌词,并采用演唱或演奏的形式表现音乐的情绪、风格等。此项活动可以在教师的唱歌或欣赏教学课中进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主要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代换歌词

代换歌词,就是让学生在已学会的歌曲的基础上,用新的歌词来代替原来的歌词。具体教学过程可以从较简单的、歌曲朗朗上口的歌词开始,如《送别》《雪绒花》等,对于熟悉的作品,学生更容易展开丰富的想象。

2.填词配歌

歌词教学是音乐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填写歌词应该遵循学生的实际情况,内容力求做到简洁、顺畅,符合歌词写作的基本要求。还可以从班里文学爱好者创作的已有诗歌里进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题词配歌环节还可能涉及连音线、一字多音、一音多字等问题,可以作为音乐知识点逐渐渗透。实际上,只要教师引导到位,学生基本能做到灵活恰当地运用歌词,有时还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旋律类

即兴进行旋律创作,是中学音乐创作教学的最高境界。在前面的节奏创编中,学生已经体会到只要掌握了两种以上的节奏型就可以进行千变万化的组合,旋律的创作更是如此,音符是高低长短都不同的,在组合的过程中带给学生更加多姿多彩的听觉体验,学生在实际创作过程中能够掌握更多、更复杂的音乐要素。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采用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节奏与旋律的补充

教师可以先提供一到两小节的节奏或旋律,再让学生进行补充或延续,可以采用填空或接龙的形式,所补充的内容只要符合基本的节拍特点即可。

2.运用既定的音进行旋律创作

教师给学生一组音,也就是所谓的动机,让他们自己运用已学过的基本节奏,自由设定小节和拍号,然后选填上各音构成旋律。最后,由教师或学生在钢琴上演奏或者演唱大家创作的成果。

3.原曲变奏

让学生在固定的乐曲上进行变化。变化可以是节奏、节拍,也可以是旋律、调式,素材的选择也建议先采用学生比较熟悉的曲目,如《小星星变奏曲》《青春舞曲》等,学生创作起来也会比较容易。经过一番尝试,大家会发现原有曲目变成了一首更有新意的作品,创作过程中美妙的体验更是无与伦比。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涉及的曲目渗透变奏曲式教学内容,如《鳟鱼五重奏》《少女的祈祷》等,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

4.简单的歌曲创作

这是音乐创作教学的最高层次,前提是学生已进行之前的节奏、旋律创作的训练,掌握了一定的音乐要素。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刚开始可降低难度,如学生先演唱出自己创作的歌曲之后,由教师帮助记谱,再让学生进行修改,反复揣摩的过程也是对音乐知识与技能不断深化的过程。

高中电脑音乐创作教学 篇7

任何教学都是循序渐进的。创作教学更是如此, 在实施前应指定合理可行的目标、计划。首先, 要全面掌握小学全年段教材, 挖掘哪些内容可结合创作教学, 达到什么目标, 安排在哪个阶段, 还有哪些内容是有必要另设课时的, 安排在哪里等。然后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 制定科学计划, 并使之尽量与教材设置的单元同步。

二、结合教材, 有机组织创作环节

作为音乐教师并不是单纯地播种知识, 传授技能。其播种的应该是方法、空间、氛围和创作等多方面的知识。教师是引领学生走进歌曲的桥梁和纽带, 要留给学生大量的空间, 去想, 去说, 去听, 去演, 去体验和创造。

在歌曲表演上, 我打破以往老套沉闷的教学方法, 改变“老师怎样做, 我就怎样学”的模式, 鼓励学生大胆创造, 随着音乐和节奏做自己喜欢的动作。孩子的表现欲和创造力是十分棒的, 你会发现每个学生简直就是很棒的表演家!歌曲《小闹钟》欢快、活泼、跳跃, 学生们特别喜欢。我在教学中发现, 学生们听着小闹钟的滴答声会情不自禁地闻歌起舞。我让学生按歌词内容做各种动作, 让学生们自由表达小闹钟的各种情景, 学生们千姿百态和充满真情的动作, 既是他们对音乐的感受, 也是他们创作音乐的结果。

创作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是艺术生命力的源泉。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鼓励学生音乐创作, 我在每一节课都为学生的展现创造空间。在学习《打花巴掌》四段歌词后, 我鼓励学生创编歌词。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 能一直创编到十, 而且非常押韵。于是“打花巴掌的五月五, 我们从小爱跳舞”“打花巴掌的六月六, 妈妈就爱开马六”“打花巴掌的九月九, 爸爸就爱喝啤酒”“打花巴掌的十月十, 妈妈开着大奔驰”等等的歌词一涌而出。当时, 我真的很感动, 创作是孩子的天性啊。学生更喜欢唱他们创编的歌词, 因为那些歌词内容贴近生活, 更让学生接受。

在《铃儿响叮当》这课中, 我在学生了解歌曲的节拍、节奏后, 让他们试用节拍、节奏的变化进行旋律变奏写作。

三、根据计划, 增设创作课

与新课标配套的新教材突出了实践与创造, 课后常附练习题, 可以参照使用。但仍需要教师深入分析教材, 挖掘可行的创作因素加以利用。

例1:小学第六册第5课《牧童之歌》, 欣赏《孤独的牧羊人》后, 教师可形象地介绍常用的旋律创作手法, 并让学生来尝试做“鱼咬尾”的创作练习:

1.语言接龙:我是小学生———学生……

2.节奏接龙:

例2:节奏是音乐的骨骼, 玩节奏是学生喜爱的活动。首先让他们拍号创编单条节奏, 拍击感受不同节奏所表现的情绪和事物, 然后给予主题, 让他们创编节奏组合表现主题。如“放焰火”:

小学生具有音乐创作的能力, 关键是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创作欲望, 破除他们对创作的神秘感、恐惧感。

创作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创作活动的设计要适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 适应学生音乐学习的基础。创作教学要随着不同的年龄和年级逐步加深, 逐步提高要求和难度, 以免学生产生消极、恐惧情绪,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创作教学要注重“过程”不能看重“成果”。我们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的作品。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积极地参与和创造性的发挥, 才是评价创作教学是否获得成效的主要依据。

总之, 在培养创新人才的总目标下, 音乐教学在追求扎实的同时, 应具有创新精神, 大胆而坚实开展创作教学, 将课堂内外的教学资源为己所用, 并不断改进。虽然, 创作教学的探索是肤浅的, 但我们都从中体会到一种创作的乐趣。让我们大胆探索, 想创就创。

摘要:说起音乐创作, 许多人会认为那是音乐天才、专业作曲家的事, 高深莫测, 遥不可及。事实上, 在日常生活中, 创作无处不在。高兴时随口的哼唱, 有韵无韵的顺口溜, 就是无意识的即兴创作;在唱歌时加词换音, 也是创作。小学生的心理虽然还不够成熟, 但参与意识很强, 情感丰富需要表达, 创作欲望已开始萌发, 教师应以此为贵, 呵护之, 发展之。

关键词:小学音乐,创作教学,小学生,参与意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新课程实验标准》

高中电脑音乐创作教学 篇8

一、即兴节奏创编

由于即兴创造能力是以身体节奏感和音响听觉感为基础的, 即兴创造的学习应以体态律动为前提, 它是节奏运动和听觉训练的延续、发展和补充。在中学音乐课堂里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节奏的自由创编活动, 不紧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拓展思维能力。

1. 节奏是音乐的骨骼。

在课堂上, 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节奏接龙活动, 即老师给出四个基本的节奏型×××××××××, 先由教师即兴拍4拍, 第一个同学先把老师拍的重复一次再接着由学生自己创编要求按照给出的节奏型也即兴创编4拍。第一个同学完成后, 第二个同学接上先重复前面那位同学即兴创编的节奏再加上自己创编的, 以此类推, 直到每个同学都表演一次。这4拍可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拍手、念读、拍桌子、拍腿等等。在节奏接龙游戏中, 如有同学没接上断开了, 则由前面一个同学重复一次刚才的节奏再进行。这种节奏接龙的创编活动, 学生除了要在很快的时间内进行创编外, 还需要用心去记忆前一个同学所拍出的节奏, 这样训练不但很快让学生掌握基本节奏型还对学生的反映力、听辩力、创造力、记忆力都有很大的提高。

2. 节奏应答活动也是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形式。

教师与学生进行应答, 教师即兴读出一条节奏, 一共四小节, 学生做出应答, 先重复老师的前面两小节, 在第三、四小节的地方变化节奏型。如图:

师:×××××××××××××××

生:×××××××.××××××

生:××××××××××××××

3、古诗变节奏诵读

老师给出一首大家熟悉的古诗, 学生自由的加以不同的节奏进行朗读, 老师先给予一个示范, 要求每个学生创编出一种读法来, 既要读起来顺口又要有创意。学生经过练习不但对节奏型熟悉了, 还从中扩大了知识面, 锻炼了创造力。

如: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

又如: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 ××·××·×××—

二、即兴曲调创编

在音乐课堂上偶尔让同学们即兴唱出一些曲调, 也可打破学生心中作曲的神秘感。

1. 即兴填写音高。

鼓励学生创编乐曲, 先由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个固定的节奏型, 不要太长。再给出一组音列“1 2 3 56”五声音阶, 让学生试着有这些音为黑板上的节奏配上旋律。这种创作方式是指令性的音乐创作, 让学生根据老师指定的某些音乐要素 (如节奏、音列等) 、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来进行发展性的音乐创作, 完成之后请学生演唱自己所创作的曲调, 老师记录下学生的成果给予肯定与表扬, 这种方式创作的音乐学生的成就感高。

2. 即兴曲调问答。

老师可即兴的唱出乐句或乐段, 学生即兴的回答下句, 回应的方式可以是把老师唱的乐句速度加快唱两次或放慢一倍唱, 还可以逆向曲调来作为应答。鼓励学生即兴的多声部歌唱, 两人一组表演二重唱、模进演唱。在多声部音乐中, 每一个声部都是整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必需在整体中起到相互配合的能动作用, 这种即兴唱法有一定的难度, 就要求经常加强多声部的音乐训练。老师应启发、调动学生综合运用已经掌握了的知识, 进行新的体验、探索。

3. 自由编写乐曲。

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出一些描写春、夏、秋、冬的景色画面, 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季节, 对照相应的画面用音乐旋律来表达对该季节的感觉。教师可做适当的指引, 比如, 春天大自然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万物苏醒了, 给人的感觉是欢快地、活泼地, 那么创作出来的乐曲应该也是比较欢快、激动的旋律感。这种教学法强调创作能力, 让学生通过看到的景色加上自己的想象, 用音乐表达他们对大自然的喜爱与向往, 还可以适当的为所创作音乐填上歌词, 抒发对春天美好景色的喜爱等。教师则从学生的创作中得到反馈, 从而了解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程度。

三、即兴舞蹈动作创编

1. 在达尔克罗兹教学体系的三个部分中体态律动是首当其中的, 在实际的教学运用中它们也是相互呼应的, 在即兴创作活动中少不了要运用到“体态律动”, 即兴的体态律动创作, 就是让学生有效地利用听觉和身体的动作, 把所感受到的音乐的情绪、速度、力度等, 即兴地、有创造性地、无拘无束地用不同的动作及力度表现出来。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根据老师即兴在钢琴上演奏旋律, 并不断的变化节奏、力度、速度等, 让学生作出身体的相应反应;也可以是老师预先把不同的节拍、不同速度、不同情感的音乐选编好后, 再让学生随着播放的音乐进行即兴体态律动创作。

2. 听一段音乐即兴表演, 由教师找几首比较有特点的音乐曲调, 要求学生在听完音乐后即兴的为这段音乐表演出相应的动作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 根据每个小组对所听到音乐的理解与感觉, 创编出相应的动作。此外, 教师还可以请学生根据音响效果, 选择不同的图案和彩色笔画下个人所感悟到的音乐的效果。

四、即兴演奏

即兴为旋律配伴奏。给出一段旋律, 请学生在钢琴上即兴的配上简单的伴奏。由于达尔克罗兹一直主张学生所具有即兴创作的能力有助于其在演奏音乐作品时, 感悟并挖掘出音乐作品文本之外的价值。在自己演奏音乐作品时, 他们既是弹奏者, 又是欣赏者, 老师还应要求学生学会用耳朵审美地倾听音乐, 用脑去充分地想象音乐, 用心认真地去感悟音乐, 除了根据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音乐家的创作风格等理解作品外, 还可以加入一些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打破以往局限于按谱弹奏, 学生只懂得照本宣科地依样画葫芦, 使得自己离不开乐谱, 似乎音乐不是发自内心的, 而出自乐谱。所以, 即兴弹奏对于改变这一状态大有益处, 足以使音乐回归到自己的内心。

综上所述,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对我国中学音乐教育体系的发展有着重要价值。即兴创作课程是具有开发人的智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作用的重要的教育活动。所有的学生都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对音乐的创作和感悟的基本能力, 因此, 无论是处于什么样的音乐学习程度的学生都可以接受即兴创作课程。

参考文献

[1]蔡觉民、杨立梅《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2]尹红《音乐教学论》西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创作教学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上的应用 篇9

大家熟悉的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等, 都体现了“创作教学”这一原则。创作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 所以从某种角度说, 创作教学注重的不是创作结果, 而是创作过程。

一、音乐创作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创作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其作用和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创作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胆识

基础教育时期, 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也是开发他们创新潜力的关键时期, 创作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创造环境、条件和方法, 有鼓励求新求异的学习氛围和激励机制, 还能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 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 就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胆识。

(二) 创作教学的过程是一个逐步实践的过程, 可培养学生从单向不变到多向可变的思维习惯

音乐创作教学中的“变奏”, 就可以训练学生的多向思维。让学生对某段音乐进行变奏, 譬如, 从旋律上考虑, 可以进行加花、删减等;从节奏上考虑, 可以进行扩展、紧缩等。另外从节拍的变化、旋律的移位、模进等方面都可以进行变奏。这种灵活多样的方法,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形象、逻辑、发散、聚集思维以及灵感性思维, 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三) 创作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比如, 以“升旗”为标题创作一段音乐小品, 创作过程为:集合铃声→走出教室 (急促的脚步声) →列队→跑步进入操场→全体整队→出旗、传旗、升旗……然后凭借想象来确定各阶段的声音特征, 最后根据声音特征来完成音乐小品。可以用人声模仿或乐器模仿, 也可以即兴表演, 如果有能力, 还可以把音乐记录下来, 成为一首短曲。

由此可见, 创作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独特作用。

二、创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创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是灵活多样的, 针对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条件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 因地制宜, 因人而异。

(一) 即兴创作

即兴创作是创作前无需周密酝酿、充分准备, 仅就当前的感受而进行的一种简单易行的创作活动。

1. 旋律的回答:用一个旋律乐句作为上句进行一问一答地简单创作。

2. 节奏接龙和节奏重组:

节奏接龙是先给出一段节奏, 让一个或多个学生接应下去, 要求有不同节奏型的变化, 如:

节奏重组是根据先前准备好的若干张节奏卡片上的节奏, 进行节奏的重新排列组合, 并说出不同样式的节奏特征。如:先给出四个不同的节奏型, 让学生进行重新排列组合, 从而得到不同表现特征的节奏样式, 像1234 43211324 1243等。

3. 为歌词配节奏:

根据歌词内容和词组结构配上适当的节奏, 可作为朗诵和节奏训练之用。

4. 为旋律即兴填词:

根据一首短曲的情绪特点, 填写歌词, 注意句尾字音的押韵。

5. 旋律的模进、倒影:

教师给出若干小节旋律, 学生以模进或倒影的方式即兴模仿。

(二) 指导性命题创作

指导性命题创作是教师命题或由学生自己命题, 在教师指导下, 有一定训练目标的较高层次的创作活动。

1. 音乐小制作:

以探索声音、模仿音响为主要目标, 教师预先设定一种音响情境, 给出一个命题, 如“体育课”、“暴风雨”、“春游”等, 按照探索→模仿→即兴创作的教学过程, 利用人声或其他音响材料、乐器等, 进行音响的探索和设计, 最后进行表演。

2. 为歌曲、乐曲配伴奏:

创作时应考虑乐曲的节拍、节奏及情绪特点, 配以固定节奏型的伴奏。伴奏类型可用以下几种:打击乐伴奏, 人体打击乐伴奏, 人声伴奏。

三、创作教学与其他音乐教学内容的关系

普通中小学的音乐创作教学是以强调探索性的、生动活泼的创作过程为手段, 它与乐理、视唱、欣赏等教学内容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关系的, 而不是过于强调创作结果的发展性教育。

目前, 音乐创作教学在我国尚属探索阶段, 但不少音乐教师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和实践, 并取得了不少经验。创作教学不同于传统的知识、技能教学, 创作性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要有创造型教师才能胜任。

高中电脑音乐创作教学 篇10

《歌曲创作》课程在一般专业音乐院校中主要是理论作曲专业学生学习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也会作为选修课成为其他音乐专业的一门课程。当然, 不同专业学生在学习时会有着不同的课程要求以及教学目标。尤其对于作曲专业的学生而言, 毕业后极大可能会成为他们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项技能。因此对于他们而言, 这门课程更重要的是歌曲创作的技术训练以及各类不同风格的歌曲创作实践, 强调的是较高要求的创作能力。而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对于学习《歌曲创作》课程又有着不同的教学要求和学习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的劳动者, 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 高等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因此而言高职音乐专业的学生一般不要求具备高水平的创作能力和演奏能力, 而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普及和推广做出贡献。加上高职音乐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都进入到小学甚至幼儿园进行音乐教育工作, 因此《歌曲创作》课程所承担的任务就绝不仅仅只是“创作”, 还必须涉及到对优秀歌曲的赏析与分析, 能更好地帮助少年儿童对优秀歌曲做基本了解和欣赏的指导。另一方面, 通过《歌曲创作》课程对歌曲创作过程的实践也让高职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演唱或演奏有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 加强他们的艺术审美力。《歌曲创作》课程笔者已经开设了几年, 对于高职音乐专业的学生, 这门课程必须贯穿高职的教学特色和教学目的, 教学程度宜适中, 要从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 达到学以致用的最大效果。因此对于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学生, 我认为至少在课程结束后就算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但至少能让学生拥有更好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素质, 也成功地完成了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内容规划

高职院校《歌曲创作》课程的内容要结合高职办学特色, 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 课程的设计必须具有针对性, 可从以下几点进行内容规划:

1. 歌曲写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技巧的介绍。

创作作为该课程的最核心的内容是毫无疑问的, 因此在课程教学中第一任务是向学生教授歌曲创作的理论基础, 让学生对一首歌曲的成型有一定的了解。

2. 从简单要求开始, 训练学生完成不同类型歌曲的创作。

开始要求学生从简单旋律入手, 然后进行简单的带歌词创作。继而进行歌曲类型的分类创作。

3. 通过对学生作品的讲解, 提升学生对歌曲的分析、理解能力。

在课堂上对学生作品进行全面、详细的讲解, 歌曲中的优点及缺点都必须提炼出来作为范例, 同时与其它的成熟歌曲作品进行比较。

4. 通过欣赏大量优秀歌曲作品, 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

在学生对歌曲创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实操能力后, 再挑选一些优秀歌曲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讲解, 让学生们从中体会到歌曲与歌曲之间的差异, 体会音乐的创造魅力, 避免学生惯有的过于表面的欣赏习惯, 培养出更为立体的审美感受。

三、授课要点

高职音乐专业的学生, 大多以表演为专业, 几乎没有以作曲为专业进入大学的, 因此学生基本没有创作歌曲的基础。更不利的情况是高职音乐专业学生普遍存在音乐理论基础较差的情况, 所以包括基本乐理在内的专业基础课程都是学生们学习好歌曲创作的必要前提。教师不能太快进入到实质性的创作阶段, 应当在授课方式上以下面几点为主:

1. 以简练、实用为原则, 理论表述简单化。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发现学生在记谱问题上存在很大的误区, 只有通过对学生作品中错误的指正, 才能加深学生对正确记谱的印象以及对记谱规范性的正确认识和重视。

2.

高职学生的学习应对实践的要求更加重视,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 即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作品、或其它作品的谱例从记谱、结构、节奏、旋律走向、主题发展等等的技巧分析中让学生体会创作乐趣和歌曲内涵。结合简单的音乐曲式分析、乐理、配器记忆和声等内容, 带动学生将感性思维方式与理性发展手法融合。

3.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每首学生的创作作品进行个别改题, 并从中抽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分析讲解, 尤其是有重大创作失误以及非常优秀的习作。

4. 教学互动, 教师的理论讲解与课室多媒体相结合。

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学生的习作, 让其他的同学对作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然后进行讨论, 最后教师对作品进行理论分析, 与学生平等对话, 使课堂气氛活跃, 营造出自由的音乐创作氛围, 不能将普通理论课的上课特点与提出创造的音乐创作互为混淆, 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特色

为了体现高职音乐专业《歌曲创作》课的教学特色, 培养实用性人才, 以适应今后走向社会和开展音乐活动的需要。在《歌曲创作》教学中, 除了前文提到的掌握歌曲创作的基本技能外, 如何在课堂中将实践最大化是高职音乐专业《歌曲创作》课程的核心特点。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课程的特色创建:

1. 歌曲创作能力基本训练和培养。

这是课程的基本要求, 对歌曲的合理分析是基于具有创作能力的前提的。

2. 由学生主导的歌曲分析与讲解。

在掌握了歌曲创作技巧后, 将教学要求延伸到对不同类型的歌曲分析上, 一方面是学习优秀作品的优点, 另一方面学会对歌曲进行专业的剖析。

3.

在学生实习周内安排学生在小学课堂上对学生爱唱的歌曲进行分析、讲解。将课程内容带到实习实践中, 感受收获的同时也找出不足。

4.

通过校外实训基地 (录音棚) 帮助学生完成一首从词、曲、编 (简单钢琴伴奏编配) 到演唱录音的歌曲小样, 给学生完整的歌曲制作体验。

五、结语

培养复合的思维能力是构建学生能力的关键。尤其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 通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舞台表演提高音乐表现力、开发艺术创造力。音乐审美能力是一种对美的认识和发现的能力。普遍认为高职院校学生不需要太高的音乐审美能力, 因为这类学生都是以技术作为主要的工作依托, 可能有很多是单一的重复性技术, 音乐专业涉及到的音乐表演也不会有太多高水平的舞台表演机会, 因此高职音乐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二度创作是否就没有显得那么重要。恰恰相反, 高职院校学生在表演技能上虽然比较专业的本科音乐院校而言不具备任何优势, 但是高职院校音乐学生的定位却也完全不同, 上文提及的社会音乐普及工作其实才是高职音乐学生的准确专业发展定位。社会音乐普及尤其是歌曲在普通大众中的广泛性无需累赘阐述, 那么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学生所承担的职责正是在特定的场合 (如小学、群众文艺馆、各级少年宫等) 给予这些喜欢演唱歌曲和欣赏音乐的对象一定的专业指导, 能够通过在学校的课程中学习的对歌曲创作及结构等方面的全面了解, 将这些知识或多或少地传达给普通大众, 让他们也能在单纯欣赏之外体会到更多歌曲的创作过程以及歌曲中所蕴含的各种特殊的含义和艺术价值。提升部分青少年儿童及音乐爱好者的音乐素养和个人素质。所以看似独立的高职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培养, 其实也是在提升整体国民素质道路上起着一定作用的一个必要环节。事物发展的本质是在两者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前行的, 因此认识到这一点并做到本职工作就是社会进步的一个基本前提。作为高职音乐专业的教育者一定要意识到, 高职音乐学生虽不追求高、尖培养目标, 但没有较好的音乐审美能力同样不能在其自身岗位上发挥出应有的能力。高职音乐专业《歌曲创作》课程中强调音乐感知力的培养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考虑, 音乐感知力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体验、接受与创造、意识与无意识的综合统一。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 它是有意识的音乐教育和无意识的文化熏陶的结果。音乐感知力虽是先天存在的, 但音乐本体中的具体形态如节奏、调式、音准等却需要通过学习教育得来。

综上所述, 高职音乐专业《歌曲创作》课程不仅仅是一门音乐创作课程, 它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 要结合高职教育的特殊性, 建立起适合于高职特点的新颖的教学模式, 结合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新形式和新发展的新思路探索出该课程理论性、实践性合理融合的最佳教学模式。

摘要:《歌曲创作》课程无论在本科音乐院校还是高职院校都是重要的音乐专业的重要课程, 但是其课程本身在不同的教育环境下却承担着不同的教学任务。对于开设这门课程的教师而言, 必须理解并这种特殊情况。本文主要针对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开设的《歌曲创作》课程进行分析如何将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以及高职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发展特点融入到课程中。

上一篇:臂丛麻醉手法松解下一篇:横向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