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理作用

2024-06-25

临床药理作用(精选十篇)

临床药理作用 篇1

1 药理作用

1.1 对防治急、慢性肝损伤的作用

丹参能明显抑制正常及损伤肝细胞脂质过氧化反应, 诱导细胞色素P450的合成, 防止损伤细胞的蛋白质、DNA、RNA、尿素及铜兰蛋白的降低, 减轻肝毒物对体外培养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丹参具有抗炎、抗肝细胞损伤及促进大鼠肝细胞DNA合成的作用。至今已从丹参中分离出50余种化学成分, 其水溶性成分—丹参酸I具有抗D—半乳糖胺肝损伤和四氯化碳肝纤维化的作用, 对四氯化碳熏蒸直接造成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能余该成分直接保护细胞膜、影响花生四烯酸级联过程及抗氧化作用有关。

1.2 改善肾功能作用

通过在HCA保存液中加入丹参低温保存狗肾脏, 观察狗肾的组织和超微结构变化, 探讨丹参对狗肾低温保存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组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数12、24、36h均少于对照组 (P<0.05) , 细胞坏死数24、36h (P<0.05) 肾组织超微结构保存0h, 两组无明显区别, 12h有轻度区别, 24h差异较明显, 36h差异显著, 说明丹参有较好的抗缺血性肾损伤的作用。用三种丹参提取物均能显著降低甘油所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大鼠的血清尿素氮和肌酐含量, 第48小时生存率明显提高, 表明丹参提取物对急性肾功能衰竭有防治作用, 初步证实其作用与腺苷受体有关。

1.3 对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将大鼠分为对照组、乙醇损伤甲组及丹参水溶性保护已组。乙醇灌胃给入, 乙组给予丹参水溶性后再给乙醇。结果表明、组与组比较, 胃壁结合粘液量、胃粘膜血流量增多, SOD、GSH—Px活性增高, LPO含量降低, 胃粘膜损伤指数明显降低。丹参还有抑制胃运动作用, 从而减轻胃粘膜损伤。提示其可改善粘膜血流供应, 降低胃窦运动是丹参抗淡化性溃疡的主要作用机理。

1.4 对急性肌肉拉伤的防护作用

通过动物实验, 止血带压力40k Pa, 观察了用止血带1、2、4h用丹参组血清Ca2+CPA和止血带缺血期和在灌注后2h血清Ca2+异常, CPK升高, 丹参组无明显改变, 结果表明丹参对止血带引起肌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

1.5 促进骨折的修复作用

通过动物实验, 在治疗骨折愈合中应用丹参的活血化瘀作用改善了局部和全身血循环, 从而改善了创伤的局部营养条件, 使创伤修复各阶段提前出现可使创伤获得提前愈合。

1.6 对随意型皮瓣活力的影响

动物实验, 通过微循环观察仪直接观察, 表明皮瓣的远端坏死是由于血管灌压逐渐下降所致的微循环障碍引起。丹参可明显改善皮瓣微循环状况, 从而提高皮瓣成活程度。

1.7 对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

通过用咪唑和丹参注射作为胰岛B细胞的防护剂, 以观察其对环孢素A处理后的大鼠胰岛素细胞的防护作用, 发现有降低其毒性作用。

2 临床应用

2.1 对肝脏疾病的治疗

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m L+10%葡萄糖200m L, 每日1次静滴, 4周1疗程, 治疗30例。治疗组补体C3活化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提示丹参对重症肝炎补体活化有明显抑制作用。

2.2 治疗急性肾炎

大剂量丹参注射液24~32m L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500m L静脉滴注并口服强的松治疗急性肾炎, 3~4周为1疗程, 其治愈率为86.4%有效率为100%。

2.3 治疗消化系疾病

治疗消化性溃疡:用复方丹参注射液16m L+5%~10%葡萄糖盐水液250m L上午滴注, 1d1次, 晚睡前加服复方丹参注射液4m L, 3周后改为口服 (早晚各4m L) , 连用4周1疗程, 治疗30例, 治愈率86.7%。

治疗中毒性麻痹: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8m L+5%葡萄糖盐水与酚妥拉明0.5~1mg·kg-1+10%葡萄糖20~40m L, 每日2次, 连用2~4d, 有效率95%。

2.4 对鼻炎、咽炎、视网膜病变的治疗

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m L加2m L生理盐水稀释1h滴鼻, 每日3次, 每次两侧2滴, 连用2周。治疗慢性鼻炎75例, 总有效率92.11%。用丹参注射液8m L置于超声雾化吸入器中, 每次雾化吸入30min, 每日2次, 4周为1疗程。治疗萎缩性咽炎85例, 治愈69例, 好转10例, 总有效率为92.94%, 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m L+5%葡萄糖盐水250m L, 每日1次静脉滴注, 10次1疗程。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46例, 治愈43例, 显效2例, 好转1例, 总有效率为100%。

2.5 治疗肌肉急性损伤

采用丹参注射液4m L, 取中足穴注射, 每日1次, 治疗肩胛骨附近肌肉急性损伤39例。结果痊愈31例, 好转8例, 总有效率100%。一般经治疗4~5min即能显效, 对损伤较重者, 在治疗期间要减少活动, 注意保温, 并每日配合行按摩手法1次。

3 不良反应

临床应用中一般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少数病例有口干、恶心呕吐、心慌、乏力、胃肠道反应等, 但停药片刻则可自行缓解, 不影响继续用药。但亦有报道, 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致过敏性休克、心动过速、溶血尿毒综合征病例, 应引起重视。

摘要:丹参是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及根茎。常用丹参注射液、复方丹参片、冠心丹参片, 后两者已收载入中国药典, 主要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类疾病。

简述三七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篇2

三七属五加科多年生第一文库网宿草根人参属植物,生用有止血强心、散瘀生新、消肿定痛的显著功能,熟用有活血、补血、强壮补虚的效益。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誉之为“金不换”。清朝前期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拾遗》中说:“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北参南七”,为中药之最珍贵者。蜚声中外的“云南白药”就是以三七为主要原料制成的。

随着医学科学研究的发展,人们对三七的认识逐步加深,发现三七具有下述功能:

1、止血及活血化瘀

华法林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篇3

【关键词】华法林;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 9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5- 0254- 01

华法林是由美国一所大学研制的香豆素类抗凝血药物,其较长的抗凝效果,使其自上市以来即在抗凝血药物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华法林是最为常用的维生素K拮抗剂,但是其在临床应用中,治疗效果尚存在一定差异性[1]。为研究华法林的临床应用效果,为临床医生用药提供借鉴,笔者进行了本次研究。现将华法林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分析如下。

1 华法林的药理作用分析

华法林的主要作用机制是抗凝,通过对肝环氧化还原酶的抑制作用,使其无法将无活性氧化型维生素K转换为活性还原型维生素K,从而达到抑制其循环作用的目的。华法林通过干扰维生素K凝血因子羧化,使其停留在无活性阶段,达到抗凝血目的。华法林不仅对于维生素K凝血因子具有抗凝作用,對于抗凝蛋白C、S的羧化亦具有良好的抗凝作用[2]。

华法林通过其自身机制促使凝血因子无活化性,从而致使血栓部位无法扩展和延伸,同时也抑制新血栓的形成,防止血栓脱落,同时也预防栓塞的形成。华法林自身并不具备溶栓效果,但是其通过抑制血栓扩展、预防栓塞形成的同时,能够为人体纤溶系统清除血栓提供有效帮助,从而达到高效的血栓清除效果。

华法林主要通过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较为显著,起效时间和作用均可监测,口服后90分钟血浓度指即可以达到最高峰。华法林的抗凝作用于给药后24小时内即可以起效,但是其抗凝作用峰值可以延长至96小时左右,所以华法林用于急性抗栓治疗效果不佳,宜于联合其他起效快速药物联用。华法林通过肝脏的新陈代谢即可以完全清除,很少进入胆汁,所以几乎不通过尿液排出,肾功能不全患者也可以按照常规华法林用量进行治疗,无需特别调整或处理。

华法林的抗栓作用主要反映在凝血酶因子的显著降低,但是由于其半衰期为72小时左右,所以华法林服用后需要三天时间才能起到较为显著的作用,凝血酶因子才会显著降低。凝血酶因子与蛋白C半衰期仅为6-8小时,应用华法林之后,凝血酶因子与蛋白C水平即会降低,所示此时测定的国际标准化比值并不准确,是以此时的国际标准化比值反映的不算是真正的抗栓效果,要测定华法林的真正用药效果需要进行长期观测[3]。

2 华法林在临床中的应用分析

华法林在临床应用中主要治疗心脏瓣膜病、心房颤动、静脉血栓、肺栓塞等心血管疾病,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2.1 华法林应用于心脏瓣膜病

华法林用于预防心脏瓣膜置换术血栓形成,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国外有专家对华法林用于防止心脏瓣膜置换术血栓形成进行了报道。对198例心脏瓣膜更换患者进行临床用药探究,显示华法林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效果显著,且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另有研究发现,人工心脏二尖瓣新型置入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国际标准化比值在2.5至3.5之间,较为理想[4]。

2.2 华法林应用于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是最为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症状,其最为严重的致死因素即是血栓形成。华法林用于预防心房颤动血栓形成,具有非常显著的临床效果。华法林抗凝治疗本病,能够有效降低卒中的发生几率,降低本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有专家报道,应用华法林与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心房颤动,华法林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阿司匹林,耐受性也较为显著,但是存在一些出血性不良反应[5]。

2.3 华法林应用于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栓塞是临床上最难治疗的疾病之一,且致死率很高,其主要治疗手段也是抗凝、溶栓。邢颖华医生在报道中,证实了华法林应用于静脉血栓栓塞的治疗效果。给予病患华法林口服治疗,起始治疗于肝素联用,达到抗凝强度后,停用肝素,然后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调整华法林的用药剂量,最后综合比值变化,观测华法林的用药效果。显示,华法林用于静脉血栓栓塞抗凝治疗,效果显著[6]。但是在治疗过程中亦出现了出血性不良反应,需谨慎对待,进一步研究其用药情况[7]。

2.4 华法林应用于肺栓塞

肺栓塞的误诊率及病死率均很高,其主要治疗手段亦是抗凝、溶栓。众多专家报道了华法林治疗肺栓塞的临床效果,显示华法林应用于肺栓塞溶栓、抗凝,具有显著的用药效果。但是其存在的不良反应我们慎重对待,给予预防措施。

3 讨论

华法林作为临床应用于血栓、栓塞疾病的有效抗凝药物,临床效果显著。但是其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如华法林的出血不良反应方面、药物协同方面等,均需要我们深入观察和总结,以使华法林的临床应用效果更为确切。

参考文献:

[1] 于景荣,马腾云.华法林的临床应用[J].吉林医学,2008,10(20):380- 383.

[2] Hylek EM,Evans- Molina C,Shea C,et al.Major hemorrhage and tolerability of warfarin in the first year of therapy among elderly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J]. Circulation,2007,115 (21):2689- 2696.

[3] 冯家钢,戴路明.华法林的药理作用及在肺血栓栓塞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0,08(29):193- 195.

[4] Yung- Nien Yang,Wei- Hsian Yin,An- Ning Feng,et al.Low- Intensity Warfarin Therapy for the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High- R isk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J].Acta Cardiologica Sinica,2011,22(03):1257- 1262.

[5] 何华,马长生.华法林在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的应用[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08,35(01):16- 19.

[6] 邢颖华.法林在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中的应用和注意事项[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27(11):1580- 1582.

川芎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篇4

关键词:药理作用,临床应用,解痉,镇痉,抑菌

郭平等对川芎的地上部分进行了研究,其挥发油主成分为β-芹子烯,新川芎内酯,藁本内酯等,与根茎的挥发油基本相似,只是含量不同。通过本草记载,民间应用和现代化学研究,表明川芎的地上部分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川芎在生产过程中还有两个副产物俗称奶芎和山川芎。通常在无性繁殖过程中,于大寒后立春前,采挖坝区未成熟的根茎称“奶芎”或“抚芎”,运上中山(海拔900~1300m)育苓。此时距正常川芎收获期尚有4个月左右。在中山育苓的川芎中,于小暑后至立秋前后,选无雨天割取地上部分(茎杆)扎成捆,运下山作苓种,采挖地下部分的根茎称“山川芎”。通过刘圆等研究,奶芎不能作川芎药用,山川芎可作川芎药用或兽药使用。但在韩国、日本、我国台湾,用奶芎精片作保健品。通过深入研究,可从中开发出新产品。主要讲述了川芎的来源、性、味、归经,以及它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现讲述一下川芎的药理作用及临床方法

1 川芎的功效

1.1 用于川芎辛散温通,功能活血祛瘀,作用广泛,适用于各种瘀血阻滞之病症,尤为妇科调经要药。治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常配当归等药同用;治胸胁疼痛,可配柴胡、香附等同用;治风湿痹痛,可配羌活、独活等同用;治症瘕结块,可配三棱、莪朮等同用;治疮疡肿痛、跌打损伤,可配乳香、没药等同用。

1.2 用于感冒头痛,偏正头痛等症。

川芎辛香善升,能上行头目巅顶,具有祛风止痛作用,为治头风头痛要药,可配细辛、白芷等同用,亦可跟据头痛属于何经进行适当配伍。对于感受风邪引起的头痛,若可荆芥、防风、羌活等同用治风寒感冒头痛;与菊花、僵蚕等配伍,治风热头痛。

此外,近年来临床常用本品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2 川芎的药理作用

2.1 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川芎水提取物及生物碱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流量,改善心肌缺氧,降低心肌耗氧的作用,对于缓解冠心病心绞痛有较好疗效。药动学研究证明,川芎嗪可迅速透过血脑屏障,在脑干分布较多。有利于在脑部发挥扩血管作用,改善微循环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这是川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药理性基础。另川芎浸膏、水醇浸出液,乙醇浸出生物碱均有显著而持久的降压作用。

2.2 抗血栓形成作用

川芎及其复方冠心Ⅱ号体外实验均表现抗血栓形成作用。川芎能缩短血栓长度,减轻血栓的干重和湿重,如其同红花、丹参、赤芍、降香同用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川芎嗪能提高血小板中c AMP含量,对血栓烷A2(TXA2)的治性和生物碱有抑制作用,可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且能使已聚集的血小板解聚。川芎嗪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和恢复期或后遗症期均有疗效,急性期一般在用药后2~5d在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方面可表现好转,接受治疗者限于发病四天内者疗效较好。对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也有一定疗效。

2.3 解痉作用

川芎的水提或醇提浸膏,均能抑制离休小肠和子宫的收缩。川芎所含生物碱、阿魏酸钠、川芎嗪及蒿本内酯都有平滑肌解痉作用,川芎的这一作用同其临床用于调经止痛有用途相一致。

2.4 镇静作用

川芎所含挥发油及水煎剂有镇静作用,水煎剂能对抗咖啡因的兴奋作用。

2.5 抑菌作用

对多种革兰阴性肠道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川芎的新研究:(1)近年来,发现川芎有抗放射作用。(2)川芎治疗的剂量探讨。a.外感头痛:用4.5g;b.瘀血头痛:用15g以上;c.血虚头痛:用4.5~6g;d.高血压头痛:用6g。

3 结果

银柴胡的药理作用及应用论文 篇5

1药理作用

1.1解热作用对于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致热的家兔,银柴胡水煎醇沉液5.4g/kg腹腔注射具有解热作用,且作用随生长年限增加而增强,生长年限在2年或2年以下的银柴胡无明显解热作用。王氏1等对引种和野生的银柴胡化学成分比较研究中发现二者的乙醚粗提物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将大鼠分为对照、野生、引种3组,按酵母发热法,以sc15%酵母混悬液20mL/kg,分别在1、2.5、4h测肛温。4h后立即给野生、引种组大鼠银柴胡乙醚粗提物混悬液灌胃各3mL,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隔1.5h测肛温1次。结果表明引种与野生银柴胡的乙醚粗提物有明显的解热作用。

1.2抗炎作用引种与野生银柴胡的乙醚粗提物(含a-菠甾醇)均有明显抑制脚叉菜胶诱发小鼠的踝关节肿胀的作用(P<0.01),表明其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1.3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石竹科植物太平洋丝石竹(Gypsophilapacifica)亦作银柴胡入药,从该植物内提取的三萜皂苷,给家兔在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同时或以后每天内服,可降低血清胆甾醇浓度,使胆固醇/脑磷脂系数降低,并使主动脉类脂质含量降低。对于动脉硬化家兔所表现的兴奋、脱毛以及肢体皮下类脂质增厚等症状均有改善。认为皂苷可作用于血浆脂蛋白,阻止胆甾醇酯化及其在血管壁的沉积,可以阻止胆甾醇从肠道吸收。

1.4杀精子作用应用Kassem等的方法表明,亦作银柴胡入药的锥花丝石竹(Gypsophilapaniculata)皂素杀精子效果较好,1%水溶液在3.5min内即能杀死全部人精子,同时溶血指数较高,刺激性较小。

1.5抗变态反应SunB3等用银柴胡根部的乙醇萃取物的`水提物在小鼠耳被动皮内过敏反应中显示了抗应变性和抑制体外RBL-2H3细胞内p-己糖胺酶释放的活性。在进一步实验中,P-味啉类生物碱dichotominesC(IC50=62pmol/L)显示了抑制体外RBL-2H3细胞内p-己糖胺酶释放的活性,并抑制了IgE-介导的TNF-a(IC50=19^mol/L)和IL-4的释放(IC5。=15pmol/L),这两个物质在I型变态反应的后期发挥作用。Morika-waT等自银柴胡分离的新木脂素苷dichoto-mosideD可抑制RBL-2H3细胞内的p-己糖胺酶的释放(IC5。=64pmol/L)和肿瘤坏死因子-a与IL-4的释放(IC50=16,34|xmol/L)。这些研究表明dichotomosideD更能有效的抑制I型变态反应的反应后期。

1.6抗癌作用MoritaH等自银柴胡中分离得到的多肽Di-chotominsH、I、J、K均对P-388细胞(IC5013.0、22.3、13.0、22.3pg/mL)的细胞生长显示了中度抑制作用。表现出体外抗肿瘤的活性。由银柴胡根中提取的环肽类成分dichotominA显示了抑制细胞生长的活性。

1.7扩张血管作用MoritaH等自银柴胡中分离的环肽DichotominsJ、K能抑制鼠大动脉由去甲肾上腺素诱导的血管收缩,显示了温和的舒张鼠大动脉血管的作用。

2临床应用

2.1小儿疳积发热以银柴胡为主,配合胡黄连、蟾蜍干、牡丹皮等,配成散剂或煎剂,治疗小儿疳积身热效果满意。

2.2阴虚潮热,久病发热以银柴胡配地骨皮、青蒿、鳖甲等成丸剂,或水煎服,治疗阴虚骨蒸潮热久病发热,疗效理想。

2.3感冒高热以青蒿、银柴胡为主,治疗感冒高热,治愈率为99.1%,基本上都在药后24h内,体温降至正常范围,最快在服药后4~6h,体温恢复正常,且不再回升。

2.4过敏性疾病用含银柴胡的过敏煎剂治疗许多过敏性疾病均有良好的疗效,如辛乌汤治疗过敏性鼻炎,有效率为87%,治疗时间最长20天,最短2天;七味过敏煎治疗过敏性皮肤病,总有效率97.78%,疗效迅速。

2.5治疗癌症(1)用于肝经郁火、肝阴不足的中晚期肝癌,症见低热不退、齿龈出血等,常与胡黄连、地骨皮、牡丹皮、鳖甲等配合应用。(2)用于瘀毒内阻、阴虚火旺的白血病、肺癌等,症见骨蒸潮热、五心烦热、低热不退、盗汗或吐血、衄血等,常与紫草根、青蒿、地骨皮、七叶一枝花等配合应用。

3讨论

临床药理作用 篇6

【关键词】 厄贝沙坦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192-01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其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主要并发症,不仅致残、致死率高,而且严重消耗医疗和社会资源,给家庭和国家造成沉重负担。近40年来随着医药科技的进步,新的降压药不断问世,厄贝沙坦作为一类重要的心血管活性药物,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日趋广泛,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此类药物在高血压、心力衰竭以及肾脏疾病等治疗中均具有良好效果,使其临床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是目前最理想、最有潜力的抗高血压药物之一,现对其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介绍如下:

1 厄贝沙坦的药理作用

厄贝沙坦为血管紧张素II受体受体抑制剂,能抑制AngⅠ转化为 AngII。能特异性地拮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Ⅰ受体(AT1),对AT1的拮抗作用大于AT28500倍,通过选择性地阻断AngⅡ与AT1受体的结合,抑制血管收缩和醛固酮的释放,产生降压作用。口服给药后,厄贝沙坦吸收良好,其绝对生物利用度为60%~85%,进食不会影响其生物利用度。血浆达峰时间为1~1.5小时,消除半衰期为11~15小时,三天内达稳态。厄贝沙坦通过葡萄糖醛酸化或氧化代谢,体外研究表明主要由细胞色素酶P4502C9氧化。本品及代谢物经胆道和肾脏排泄。厄贝沙坦的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90%。厄贝沙坦的药代动力学在10—600mg范围内显示线性和剂量相关性。

2 厄贝沙坦的临床应用

2.1降压作用 在高血压的治疗中,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用于不能耐受ACEI的高血压患者。目前ARB 完全可以作为一线或初始的降压药物。在ARB 上市后国际上做过一项大型的ARB 与其他降压药物降压疗效及耐受性的临床试验,这项被称ICE 的研究,比较ARB、ACEI、钙离子拮抗剂、β - 受体阻滞剂、利尿剂之间的降压疗效及耐受性和安全性。研究结果发现,在1年的治疗中ARB 降压幅度与其他药物相比进一步使收缩压下降4.8 mm Hg,舒张压降3.2 mmHg,1年中需要换药的ARB 组为8.5%、其他降压药为13.6%,需要联合用药的在1 年的治疗中ARB(厄贝沙坦)组中的为16.1%,而其他降压药为25.3%。研究证实ARB 降压疗效肯定,副作用少,安全耐受性高,用于高血压治疗有其作用及地位[6]。

2.2对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的逆转作用 由于循环与局部的血管紧张素II受体(AngII)作用于心肌细胞和非心肌细胞,导致心脏前后负荷过重,引起左室肥厚。血管紧张素I(AT I)受体阻断剂通过阻断不同代谢途径生成的AngII,从而有效预防AngII的心血管作用,逆转心脏构型重建。ATl受体阻断剂除降压作用外,还能通过阻断ATl型受体而导致AngII促生长作用减弱。研究表明:采用厄贝沙坦治疗,高血压患者SBP和DBP明显下降(从159/101mmHg降至142/89mmHg,P<0.01),左心室后壁(PWT)与室间隔厚度(ⅣST)显著下降(P<0.05),左心室重量(LvM) 及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下降极显著(P<0.01),说明厄贝沙坦可使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显著逆转改善左心室舒张功能。

2.3治疗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 有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I (ATl)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分布密度很高,ATl受体阻断剂能通过血脑屏障,在受体部位与中枢神经系统的ATl受体特异性结合,阻断AngII与受体结合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在不降低血压的同时,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并降低局灶性脑缺血诱导的原癌基因的表达,从而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脑血管保护作用,且这种作用不依赖于血压控制而独立存在。

2.4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 心脏负荷过重是造成心衰的重要原因,而強力收缩血管的血管紧张素II受体(AngII)是心脏负荷过重的主要因素。因此阻断AngII的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心衰进展,但心脏内仅有20%的AngII通过ACE途径生成,约80%是通过胃促胰酶、肽链内切酶等非ACE途径生成,故ACE抑制剂不能完全阻断Ang II的生物学作用,但ATl受体阻断剂能阻断不同代谢途径生成的AngII,从而有效抑制AngII的心血管作用。有报道:通过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治疗不能满意控制CHF的患者,口服厄贝沙治疗4—6周后,血压、心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均明显下降(P<0.05),左室射血分数、心排血量、心脏指数等各项指标明显增加(P<0.01),心功能改善1—2级,总有效率达98.8%。

2.5治疗糖尿病肾病 肾脏疾患是高血压与糖尿病最常导致的靶器官损害之一,是患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当高血压与糖尿病并存时,患者发生肾脏并发症的危险性进一步增加。“关注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并了解其肾脏与心血管风险项目”(DEMAND)表明,亚洲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发生率以及肾功能损害的风险显著增高,因而需要加强血压、血脂以及血糖干预。中国内地微量白蛋白尿患病率调查协作组针对我国人群所进行的研究也有同样发现。因此,对于高血压或/和糖尿病患者,应高度关注其早期肾功能损害,并依据现有循证医学证据对其进行合理干预。

总之,厄贝沙坦治疗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作用显著,且能逆转高血压引起的左室肥厚,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糖尿病肾病等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患者耐受性好,副作用少,值得临床医生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力生,吴兆苏,朱鼎良.2011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DB】.华人医学论坛心血管内科讨论版.

[2]孙宁玲.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在高血压治疗中的作用及地位

【J】继续医学教育,2010,21(1):19-20.

[3]李晨辉.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断剂药理作用及合理用药

【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8,14(2):111-112.

[4]马春薇,王桦,伍士敏等.厄贝沙坦对糖尿病并发高血压高龄患者肾功能的保护作用

茯苓主要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篇7

关键词:茯苓,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茯苓为多孔菌科 (Polyporaceae) 真菌茯苓Poria cocos (Schw.) Wolf的干燥菌核。有栽培和野生两种, 栽培者以安徽产量较大, 称为“安苓”;野生者以云南产质量为佳, 称为“云苓”。以体重、质坚实, 外皮色棕褐、纹细、无裂隙, 断面白色细腻, 黏牙力强者为佳。茯苓味甘、淡, 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作用, 常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病症。

1 利水消肿作用

李森等[1]研究发现茯苓水煎液 (2.5、5、10g/kg) 对生理盐水负荷大鼠、小鼠灌胃给药有较显著的利尿作用, 且作用持久。其中茯苓水煎液 (5、10g/kg) 能使动物尿中K+排出量较阴性对照组显著升高, Na+/K+较阴性对照组显著降低。宁康健等[2]研究表明静注茯苓水煎醇沉液 (1.5、2.5g/kg) 能明显增加家兔尿量, 其中2.5g/kg的剂量在给药10min内尿量出现高峰, 表明茯苓对家兔具有明显的利尿作用, 并且存在一定程度的正向量效关系。

康爱秋等[3]在原方的基础上仅改变云苓的剂量 (10、15、20、30、50、75、100g) 来治疗心源性水肿55例, 结果发现茯苓剂量在30g以上才能达到利尿的作用, 且100g/d时利尿作用最强, 提示茯苓利水渗湿的作用具有量效关系, 且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强。谢恩[4]用桂枝茯苓汤辅助治疗老年性白内障术后黄斑囊样水肿38例, 有效率达87.5%。

2 保肝作用

段会平等[5]研究发现羧甲基茯苓多糖在细胞株培养中对HBsAg和HBeAg分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其治疗指数 (TI) 值为3.06和2.42, 高于阿昔洛韦。陈春霞[6]用羧甲基茯苓多糖 (100、200mg/kg/d) 给小鼠腹腔注射5d后, 皮下注射四氯化碳花生油溶液, 测得血清谷-丙转氨酶27.32%与41.03%, 说明羧甲基茯苓多糖对肝损害具有保护作用;按100mg/kg/d剂量给大鼠肝部分切除手术前连续腹腔给药4d, 手术后再连续腹腔给药3d, 大鼠的肝再生度与再生肝重/体重分别增加73.29%和18.95%, 说明羧甲基茯苓多糖具有促进肝细胞再生的作用。

杨焕彪等[7]用加味茯苓戎盐汤治疗慢性活动性乙型病毒性肝炎52例, 总有效率达94%, ALT、SB、TTT、A/G总有效率分别为96%、96%、93%、92%, HBeAg转阴率为52%, 说明本方可以改善肝功能, 提高免疫力, 抑制乙肝病毒, 促进肝细胞的修复与再生。张朝曦等[8]用自拟方珍珠茯苓汤 (珍珠草15g、茯苓20g、郁金15g等, 随症加减) 治疗慢性乙肝60例, 每天1剂, 3个月为1个疗程, 总疗程1年, 结果显示ALT、AST明显降低, 总有效率为81.6%。

3 抗肿瘤作用

王晓菲等[9]研究表明茯苓抗胃癌细胞SGC-7901和乳腺癌细胞Bcap-37的活性组分是茯苓多糖和乙酸乙酯组分, 并存在一定的时间和量效关系。张密霞等[10]用茯苓多糖 (0.50、0.33mg) 给Lewis肺癌小鼠自发肺转移模型尾静脉注射给药, 结果发现茯苓多糖对Lewis肺癌小鼠实体瘤无明显抑制作用, 但能够抑制其自发肺转移, 增加外周血白细胞CD11b、CD18mRNA表达。

潘春红[11]用桂枝茯苓胶囊治疗盆腔良性肿瘤100例, 每日3次, 每次3粒, 3个月为1个疗程, 经2个疗程治疗后盆腔良性肿瘤消失或缩小, 其有效率达93.0%。

4 免疫作用

茯苓多糖 (200μg或1000μg) 与流感病毒灭活疫苗共同给小鼠肌肉注射免疫, 结果显示, 茯苓多糖能增强流感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 且呈剂量依赖关系;并提高小鼠抗致死量流感病毒攻击的能力, 其免疫增强效果与氢氧化铝相当, 提示茯苓多糖可作为一种新型的流感病毒灭活疫苗的免疫佐剂[12]。茯苓素对由PHA、LPS和ConA诱导的淋巴细胞转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且呈剂量依赖关系;小剂量茯苓素对L615小鼠的血清溶血素水平及脾细胞抗体产生有刺激作用, 稍大剂量则表现为抑制, 且茯苓素达到一定剂量后再增加剂量, 其抑制强度不再增高;茯苓素对小鼠接触性皮肤过敏反应和移植排斥反应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3]。

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是一种弥漫性、全身性自身免疫病, 杨毅[14]用自拟方真武茯苓汤联合激素治疗65例SLE, 其有效率达82.86%, 显著高于单纯的激素治疗, 并能加速激素减量速度, 减轻激素副作用, 因其复方中的很多中药的药理研究均具有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功能等作用。湿疹是皮肤科最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之一, 任少杰[15]用自拟方二黄茯苓汤治疗亚急性湿疹62例, 跟对照组 (VitC加盐酸西替利嗪) 相比, 其综合疗效有效率、皮肤瘙痒及皮疹面积的愈显率或有效率均有所提高。

5 延缓衰老

每日给予老龄大鼠灌胃茯苓多糖制剂 (3、6、12mg/kg) 1次, 共10d, 可不同程度地增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T-SOD和Cu-SOD) 的活性, 降低MDA含量, 但对单胺氧化酶 (MAO) 活性无明显影响, 具有较好的延缓衰老作用[16]。茯苓是一味常用的养生抗衰与美容之品, 古方中也有很多的记载, 如《证类本草·卷第十二·茯苓》中记载服用酒浸泡的茯苓百日后肌肤润泽, 服用一年后夜里能视物, 长久服之, 肠道功能增强, 可延年耐劳, 面若童颜, 有返老还童之效[17]。

茯苓生脉饮是武汉市中医医院杜家经教授根据中医传统理论, 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而研制出的中药复方, 由传统的生脉散加茯苓组成, 四味药一利一补一润一敛, 使气血互生, 阴阳平衡, 筋脉舒缓, 五脏相安, 共奏养益心脾、延年益寿之效, 并且临床用于防治心血管疾病和老年病十余年, 能改善人体衰老过程中出现的症状[18];并且体外实验已经证实该方能提高SOD活性、降低MDA水平、抑制LF形成, 从而保护神经细胞以延缓衰老[19]。

6 结语

黄芪多糖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篇8

1 药理作用

1.1 APS的免疫作用

由于黄芪多糖在近几年来被发现具有增加免疫力的功能。

免疫器官的发育情况对于机体免疫力的高低。黄芪多糖可以增加动物胸腺、脾脏、法氏囊的重量。黄芪多糖可以使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得到大幅的提高, 增加小鼠脾淋巴细胞PKC活性, 提高PHA诱导的小鼠体内淋巴细胞转化率, 可以抵御环磷酰胺导致的淋巴细胞转化率下降。黄芪多糖可显著增加小鼠体内的淋巴细胞转化率, 还可通过体内的外代谢环节参与淋巴细胞的分化与成熟。

黄芪多糖可以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提高小鼠网状内皮质系统的吞噬功能, 促进白细胞介素的产生。

黄芪多糖可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 有研究表明, 抑制病毒的繁殖。黄芪多糖可有效抵御NDVI系, 并随着药的浓度增加而增加抵御强度 (P<0.01) 。黄芪多糖可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 有效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利于形成抗体。

1.2 提高机体耐缺氧及应激能力

黄芪多糖有着较强的抗疲劳能力, 对小鼠多种缺氧模型都有着较强的耐受能力, 可显著降低全身的耗氧情况并提高组织的耐缺氧能力。黄芪多糖还具有一定的耐低温能力, 可显著增加正常或虚损小鼠的抗生存时间。

1.3 促进机体代谢

黄芪具有一定的促进细胞生理代谢的能力, 这种能力主要是由细胞内的c AMP、c GMP起到的调节作用来实现的。黄芪还会加快更新血清及肝脏中的蛋白质, 可促进蛋白质的代谢功能。

1.4 改善心功能

黄芪具有强心功能, 尤其对因中毒或疲劳而出现衰竭现象的心脏, 作用更明显, 具体表现为增加心脏收缩振幅与排出血量。黄芪当前可起到改善病毒性心肌炎中左心室的作用, 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心律失常现象。

1.5 降压作用

黄芪可起到一定的降压作用, 使用黄芪煎剂、水浸剂、醇浸剂皮下或静脉注射于麻醉动物, 能够快速的降低血压且持续时间较短。期间使血压降低的原理是由于直接扩张外周血管来实现的。将黄芪注射液注入实验犬的内脏血管, 能够减少血管阻力, 如果将黄芪注射液注入肾动脉, 会导致肾血管阻力不减反增, 从而说明了黄芪对肾血管的作用与其他部位血管不同。

1.6 保肝作用

黄芪可有效预防肝糖原减少, 对小白鼠四氯化碳性肝炎会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另外, 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转阴方面也有所帮助。

1.7 调节血糖

黄芪多糖可以起到双向调节血糖的功能, 能够降低葡萄糖负荷后小鼠的血糖指数, 同时可防止由肾上腺素而导致的小鼠血糖升高, 对胰岛素低血糖现象基本没有影响。

1.8 抗菌及抑制病毒

黄芪可有效抑制痢疾杆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柠檬色、白色葡萄球菌等, 也可抑制口腔病毒与流感病毒, 但不会起到直接灭活的功能。

1.9 激素样作用

黄芪可起到与激素样基本相同的作用, 能够增加小鼠的动情期, 可使小鼠正常健康的发育。

1.1 0 其他作用

黄芪可以减少家兔血液流变学指标, 与丹参注射液的作用基本相同。还可增加障碍性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血清蛋白与白蛋白指数。黄芪注射液在试管内可促进鸡胚股骨的生长。

2 兽医临床中的应用

当前人们对与化学合成药的毒副作用已有了一定的认识, 因此应努力研究开发出毒副作用较小, 且具有明显疗效、兼药物性和营养性于一体的中草药添加剂。其中, 黄芪已作为扶本固正类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在畜牧业生产中逐渐被广泛应用。

黄芪中含有的一些多糖类物质可以起到激活免疫细胞、加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作用。而且黄芪多糖可以有效促进机体生成抗体, 能够提高细胞数与溶血测定值。

黄芪中可提取出黄芪多糖, 黄芪多糖可作为干扰素的诱生剂, 可起到抗病毒与提高免疫力的功能, 当前可用来防治猪圆环病毒病、猪流感、蓝耳病等病毒性疾病, 效果显著。

中药黄芪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应用黄芪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261份, 其中心力衰竭患者62例, 脑血栓30例, 慢性乙型肝炎35例, Ⅱ型糖尿病88例, 糖尿病肾病46例。将各病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同种疾病患者组间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 心力衰竭: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20mL黄芪注射液加5%葡萄糖溶液稀释至250mL静滴; (2) 脑血栓: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5例, 分别采用20mL黄芪注射液和丹参注射液加5%葡萄糖溶液稀释至250mL静滴治疗; (3) 慢性乙型肝炎:将35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20例) 与对照组 (15例) ,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口服10mL黄芪口服液, 2次/天, 连续服用4周; (4) Ⅱ型糖尿病:将8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运动疗法、饮食控制以及胰岛素治疗等常规疗法,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口服黄芪口服液, 20mL/次, 1次/天, 连用3个月; (5) 糖尿病肾病:将4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3例,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西医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30mL黄芪注射液加250mL 0.9%氯化钠注射液静滴, 1次/天, 连用2周。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进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各类疾病中, 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芪制剂可提高脑血栓、慢性乙型肝炎、Ⅱ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及心力衰竭等疾病的治疗效果, 详见表1。

(n)

3 黄芪药理作用

3.1 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黄芪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其可提高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 增加血液白细胞及多核细胞数量, 提高巨噬细胞百分率及其吞噬指数, 增强细胞和体液免疫。此外, 黄芪多糖能调节淋巴细胞各个亚群的比例, 从而增强其免疫调节作用[2]。

3.2 抗衰老作用

黄芪可有效抑制机体自由基生成, 并可清除体内过剩的自由基, 起到抑制脂质过氧化的作用, 从而避免自由基对细胞的过度氧化作用, 延长细胞寿命[3]。黄芪总黄酮可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减轻脂质过氧化对生物膜的损害。

3.3 抗菌和抗病毒作用

黄芪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作用, 对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溶血性链球菌以及白色、金黄色和柠檬色葡萄球菌等均具有强效抑制作用, 对流感仙台BB1病毒及口腔病毒等均具有抑制作用[2]。

3.4 血糖调节作用

黄芪多糖对血糖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其可提高肝脏内质网的应激作用从而降低其损伤, 有效促进信号蛋白合成, 提高糖原合成所需酶活性, 具有调节体脂代谢和糖代谢紊乱的作用, 可有效对抗糖尿病[4]。

3.5 抗癌作用

黄芪中的多种有效成分均能抑制毒素B1诱发的癌变作用, 提高环磷酰胺的抗癌活性, 并可促进受损造血功能恢复, 具有较强的抗癌作用。

3.6 改善血液流变学

黄芪能有效降低血液黏稠度, 改善机体组织器官营养和血液供给, 降低微血管病变风险和程度, 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有良好作用[3]。

3.7 改善血液系统功能

黄芪对磷酸二酯酶活性有抑制作用, 可抑制血小板凝集, 促进血细胞回升, 促进造血干细胞分化和增殖, 保护和促进造血功能恢复[5]。

3.8 泌尿系统保护作用

黄芪能通过清除体内多余的自由基及降压等作用保护肾脏功能, 其还具有一定的利尿作用。其可减缓肾小球内膜的病理变化, 抑制系膜增生, 有效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理功能和结构完整性, 改善肾脏血管内皮功能。

3.9 心血管系统保护作用

黄芪可双向调节血压水平, 降低肺动脉压, 促进周围血管扩张, 改善心功能, 其还可直接扩张冠状动脉。通过扩张血管及增加心搏量作用, 黄芪可升高或降低血压。黄芪可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的炎症递质水平, 有效防治和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症状, 延缓靶器官受损。黄芪皂苷具有显著正性肌力作用, 可增加心肌收缩振幅及输出量。通过改善心室舒张和收缩作用, 黄芪可提高心肌耗氧量, 有效保护心肌细胞, 对于药物中毒性心肌炎、心肌缺氧以及缺血再灌注损伤均具有显著保护作用。

4 讨论

黄芪具有丰富的化学成分, 如黄芪皂苷、黄芪多糖、黄酮类化合物及三萜类物质, 还含有氨基酸、维生素、蛋白质、胡萝卜素、叶酸、亚油酸、核黄素和钙铁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1]。黄芪的药理作用较为广泛, 大量研究证实, 黄芪及其提取物具有保护心肌、免疫调节、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调节血糖血压等诸多作用, 对多种疾病具有独特疗效[2]。

黄芪对于循环系统疾病具有显著疗效。其具有扩张血管、强心、利尿以及改善心脏血流动力学等诸多作用, 可有效调节患者神经内分泌, 改善心肌供氧、供血及能量供给等;其对结缔组织异常增生具有抑制作用, 可降低心肌硬度, 从而改善患者的心肌舒张功能, 对于病毒性心肌炎及其所致心力衰竭具有显著疗效[3]。黄芪具有强效抗氧化活性, 可有效抑制自由基生成并清除过剩自由基, 从而发挥细胞保护作用, 对于神经系统相关性疾病、缺氧缺血性脑病等具有显著疗效[4]。黄芪中多种有效成分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 对于感冒、变应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具有明显疗效。黄芪可降低肾脏蛋白排泄率、三酰甘油水平, 提高血白蛋白水平, 从而起到防治肾病综合征的作用, 对于急性肾衰竭等亦具有明显疗效[2,4]。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 黄芪的抗癌作用受到广泛关注, 并得到了动物实验研究的证实[5]。

本研究中, 脑血栓、慢性乙型肝炎、Ⅱ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及心力衰竭等疾病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芪制剂后, 临床疗效获得了显著提高, 表明黄芪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研究中药黄芪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方法:分析某院黄芪的应用情况, 研究其药理作用及临床效果。结果:黄芪具有免疫调节、改善心功能、抑制病毒和细菌、抗癌、调节血糖血压等作用, 对于心力衰竭、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慢性乙型肝炎、各类肿瘤及感染等均有一定疗效。结论:黄芪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 在抗感染、增强免疫功能、调节心血管系统、改善血液系统方面具有独特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黄芪,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李阳革.黄芪对心血管保护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7) :149-150.

[2]唐国廷.黄芪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0, 22 (9) :844-845.

[3]刘清尧.黄芪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3, 13 (21) :179, 185.

[4]黄伟.浅谈黄芪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 2013, 10 (22) :386-387.

中药阿胶的临床应用及药理作用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抽取我院在2012年3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82例晚期肿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观察对象, 男50例, 女32例, 患者年龄均在36~70岁, 平均年龄是 (54±4) 岁, 所有患者均进行病理检查或是影像学检查被确证为晚期肿瘤患者, 其中, 38例为肺癌, 18例为胰腺癌, 20例为肝癌, 6例为乳腺癌, 经临床分型, 54例为Ⅲ期, 28例为Ⅳ期, 均经过一次或是多次的化疗后显示血液学的毒性反应Ⅱ~Ⅳ度, 即血小板在5×109/L~50×109/L, 其中, 诊断标准均依照WHO制定的抗癌药不良反应的相关分度标准进行有效分度, 且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口服药物的相关禁忌指征, 均自愿接受本次治疗[2]。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按照相关方案进行用药治疗, 不服用其他的一些补血或是特殊的免疫性制剂, 其中, 甲组患者在化疗之后给予其50 mg的格拉司琼与5 mg的地塞米松静脉滴注以减轻患者在化疗后出现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而乙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直接口服20~30 g的中药阿胶, 加入适量开水将其蒸化, 于饭后服用, 2次/天[3]。

1.3 观察项目与评价标准:

于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第5、10、15天检查所有患者外周血血小板指标, 并进行有效对比, 进而根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中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相关疗效标准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有效评定, 若患者血小板恢复到正常水平且维持了1个月的时间没有变化, 则为显效, 若患者的血小板含量增加到5万或是在原有水平上增加超过3万且维持1个月没有变化, 则为有效, 若患者的血小板数量毫无变化或是有所下降, 则为无效[4]。

1.4 统计学分析:

选用SPSS13.0软件对研究数据展开统计学分析, 并用t值与χ2检验其中的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 若两组比较发现, P<0.05, 则代表组间的比较差异比较显著, 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比研究发现, 乙组患者在治疗后外周血细胞数的上升程度要显著优于甲组患者, 且总治疗有效率也显著高于甲组, P均<0.05, 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2。

3 讨论

中药阿胶作为一种传统名贵药材, 主要是由马科动物的驴皮经过熬煮之后制成的胶块, “性味甘苦, 归肝、肺、肾经”。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对阿胶有所记载, “生东平郡, 煮牛皮作之, 出东阿”, 可见, 最初阿胶是由牛皮熬制而成的, 发展到唐代, 人们才开始将驴皮熬成阿胶, 且药效较牛皮比较更为显著, 故取而代之, 并一直沿用至今。同时, 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对其也有记载, 称之为“圣药”, 同鹿茸、人参一起共同被称为“中药三宝”。

同时, 现代药理学领域的相关专家通过对阿胶药理作用进行研究, 发现, 阿胶内部具有较高含量的酸性氨基酸与中性氨基酸, 并具备形成结构物质与聚负离子的基础, 可有效扩张机体血管, 并缩短活化部分的凝血酶原时间, 从而有效提升机体血小板的数量, 最终有效降低病变血管的通透性, 达到治疗的效果[5]。同时, 阿胶内部所含有的甘氨酸还能通过适当调节机体内部的血清铁来促进其血红蛋白的合成, 从而有效控制缺血性贫血症状, 而且据相关临床实践研究证明, 中药阿胶在刺激机体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再生功能方面的疗效要远远高于铁剂, 故多被应用于临床上的出血性疾病、月经病与血液病等的治疗中, 且效果显著。其中, 出血性疾病, 主要包括了孕妇产后的下血、月经崩漏与月经量过多、吐血以及便血等多种病症, 而血液疾病则主要包括血小板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以及缺铁性贫血症等。如本次研究结果所示, 中药阿胶被应用于临床晚期肿瘤化疗患者中, 大大缓解了患者因化疗而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状, 大大刺激了血小板的再生功能, 并缓解了化疗患者骨髓抑制的情况, 效果显著, 同未被给予阿胶口服的甲组患者相比较, 其治疗总有效率更为显著, 而这也正同临床上众多学者所证明的结果不谋而同。

此外, 有研究还发现, 中药阿胶能够有效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改善其睡眠质量, 增强其记忆力, 且在抗疲劳、耐缺氧与抗肿瘤等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 进而实现了延年益寿、强身健体的作用。如谭秦湘[6]等人通过给予30例肺癌化疗患者复方阿胶浆, 结果发现, 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显著缓解, 卡式评分与分级也比较好, 并未出现Ⅲ与Ⅳ期的骨髓抑制情况, 而Ⅰ与Ⅱ期的骨髓抑制也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5) 。由此可见, 中药阿胶作为一种名贵中药材, 其所具备的药理作用是十分强大且广泛的, 故在临床应用中, 使用者可具体根据症状进行合理选择, 以最大限度发挥出阿胶的治疗功效。

综上所述, 中药阿胶作为我国一种传统中药, 伴随现代阿胶制备工艺的逐步发展与相应产品的大力开发, 阿胶的药理功效已经被临床实践证实, 为此, 要想更好传承并发扬阿胶的高效药用与保健作用, 必须对阿胶质量标准逐步完善, 并构建出一套专门用于鉴别阿胶真伪的方法, 以从源头上确保阿胶的质量, 更好地发挥出其药理作用。如今, 在市面上, 阿胶剂型主要以口服液、胶囊剂与片剂、颗粒剂、膏剂等为主, 很少有外用制剂、注射剂与软胶囊, 为此, 在后期的发展中, 可从这方面入手, 积极开发出更多的剂型, 以扩大其应用范围, 从整体上提高其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 对中药阿胶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极其药理作用展开具体的分析。方法 抽取我院在2012年3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82例晚期肿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观察对象, 随机将其分成甲乙两组, 每组41例, 均被给予常规化疗, 而乙组则在此基础上被给予中药阿胶口服治疗, 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通过对比研究发现, 乙组患者在治疗后外周血细胞数的上升程度要显著优于甲组患者, 且总治疗有效率也显著高于甲组, P均<0.05, 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临床晚期肿瘤患者的治疗中, 在化疗基础上给予患者中药阿胶治疗, 将能大大改善患者因化疗而诱发的外周血PLT减少症, 并刺激血小板的再生功能, 提升患者骨髓外的造血功能, 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关键词:中药阿胶,恶性肿瘤,外周血

参考文献

[1]叶剑.浅议中药阿胶的临床应用及药理作用[J].现代中医药, 2012, 32 (5) :79-81.

[2]朱海芳, 海娟, 张路, 等.复方阿胶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物评价, 2013, 30 (3) :135-137.

[3]董立杰.中药阿胶的临床应用及药理作用[J].中国保健营养 (上旬刊) , 2013, 23 (11) :6743-6743.

[4]佟艳霞.浅议中药阿胶的临床应用及药理作用[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0 (3) :178.

[5]金绍擎, 孙大昱.阿胶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研究进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15) :24.

上一篇:修订版下一篇:广告课堂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