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卷调查的毕业

2024-08-03

有问卷调查的毕业(精选十篇)

有问卷调查的毕业 篇1

始作俑者是华中科技大学一位叫李培根的校长, 也许是其名字中含有英国大哲学家培根的字眼, 行事也有几分与众不同的才华。在2010届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上, 李培根校长进行了16分钟的演讲, 被掌声打断30次, 全场7700余名学子起立高喊:“根叔!根叔!”那一刻, 也许他已为中国的毕业典礼创造了新的典范。

曾几何时, 我们已习惯了校长们坐在那里如大话西游般说出那味同嚼蜡的文字;曾几何时, 毕业典礼上甚至隐匿了校长的身影;曾几何时, 参加毕业典礼仅仅意味着最后穿上学士服照相。然而, 我们为什么不能换个方式, 把形式做成有血有肉的内容?“根叔”开了风气之先, 后面无数个“根叔”就这样蔓延开来。

单从能力上讲, 我国的大学校长是非常有才华的一群人, 他们或是院士、或是文人学者, 只是他们没有意识到毕业致辞可以这么有范儿、这么拉风、这么受欢迎, 而一旦只要社会说“这个可以有”, 随即很多经典便会如雨后春笋般铺展开来, 包括网络语言、包括诗词、包括稀奇古怪的创意。既然美国总统的竞选演说都可以那么幽默、那么有亲和力, 我们的毕业致辞为什么不能亲切随和?

可能有人马上会说, 毕业典礼上说的话只是个形式, 神马都是浮云, 有精力不如把教学质量搞上去、把学费降下来;把就业率搞上去、把举债兴建的项目撤下来……固然有些学校存在着需要建设的其他方面, 可是这毕竟是两种逻辑, 就好像“没有饭吃, 水也不要喝了”, 这是不可取的。路还很长, 要一步一步走来。就像疯狂英语倡导大家时时大声说英语、屋子里贴满英文海报。起初你不一定喜欢, 但是只要有决心, 由表及里, 慢慢就会真正喜欢了。任何事情都是一个过程, 也许我们并不指望凭今天校长一番讲话, 学校就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它至少表明了一种态度, 不仅仅是文字和表达方式的改变, 还有思想和姿态。他们摆脱了之前长者与学者那种告诫、教育的姿态, 与学生站到了一起, 这种意识上的转变, 是前所未有的。

有人可能还会质疑:这样的网络时尚语凑成的演讲稿是否太过玩笑?能体现出校长的水准吗?实际上, 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随便搜出校长的演讲视频, 那些文字都是构思精巧、文采斐然, 无论从艺术上还是现实性上都完成了对以往照本宣科的完美超越。而且, 有些话也确实非常实在, 如“请记住, 未来你们大概不再有批评上级的随意, 同事之间大概也不会有如同学之间简单的关系;请记住, 别太多地抱怨, 成功永远不属于整天抱怨的人……”这些话也许工作两三年后, 你会越来越深地理解社会与学校的差别, 那时也许你会怀念校园、会怀念毕业典礼上校长曾讲过这样的话……

由于演讲多以励志为主, 难免有人会说:梦想、励志不过是空头支票, 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在我看来, 梦想, 仁者见仁。校长所面对的是焕发着朝气的莘莘学子, 他们的青春在这里挥洒过, 热泪在这里流淌过, 梦想在这里萌芽过, 他们是还可以有梦的年龄, 他们走在青春的边缘。那些话, 也许你会不以为然, 因为你也许已过了30岁, 但他们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 套用一句流行语:“他们懂的。”年轻就是需要滋养, 这种滋养不仅在于物质, 更在于精神。事实也证明:“根叔”们受到大学生的热捧。温总理说:“要让每个公民有尊严地活着。”这是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从千篇一律的读稿, 到娴熟运用网络语言具有亲和力的演讲, 再到与每个毕业生握手拥抱, 校长的人性化举动, 体现了学校的开放胸怀。让每个大学生有尊严的毕业, 也许正是大学里践行“有尊严地活着”的开端, 并渐渐成为时尚。我们不排斥这样的时尚, 当文明、平等、沟通成为时尚, 岂不是有尊严的开始吗?

当然, 诚如很多网友提出的, 问题也来了:为什么大学四年中校长的亲切没有表现出来?更直接一点, 大学校长的情怀不能只在毕业典礼上体现出来, 这难免有作秀之嫌。四年的学习、生活中, 学生们很少看到校长, 更不用说与之交流了。在这方面, 我想, 有校长的责任, 但是也不可过于求全责备。因为毕竟校长与学生的沟通是非常规化的, 不可能像辅导员那样时时接触学生、甚至单个来谈, 校长与学生间的关系应该是“有距离的观审”, 就像“根叔”在演讲中说到的:“我记得你们为烈士寻亲千里, 记得你们在公德长征路上的经历……记得你们为中国的‘常青藤’学校中无华中大一席而灰心丧气, 我记得某些同学为‘学位门’、为光谷同济医院的选址而愤激……我记得你们的自行车和热水瓶常常被偷, 记得你们为抢占座位而付出的艰辛, 记得食堂常常让你们生气……我记得你们刚刚对我的呼喊:‘根叔, 你为我们做成了什么?’——是啊, 我也得时时拷问自己的良心, 到底为你们做了什么?还能为华中大学做什么?”一个校长对大学生们生活的细节应该说知道得不可谓不详尽, 他是在间接地了解大学生的动态, 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当然, 这种指导未免有些“远”, 正因为这种“远”, 才愈显“根叔”们毕业致辞的“近”, 演讲才引起了这么大的轰动!大学生们才发现, 高高在上的校长们原来是如此和蔼可亲, 是如此的新潮和时尚!他们不是唯权力至上的官员, 而是实实在在的人生导师。可是, 这是不是来得有点晚呢?

对北大毕业生应该有怎样的期待? 篇2

这是一种除了制造情绪冲突外,没有多少价值的感慨。难道北大毕业之后个个都成为像煤老板一样有钱的人,就算“拼孩子”成功了吗?说到底,认为上大学是“拼孩子”,就是一种十分错误的教育价值观,结果是把孩子上大学作为父母的脸面——这个北大毕业生找的工作还是不错的,起薪为月薪8000元,年底还会有奖金。他自己对这份未来还有上升空间的工作也颇为满意。可是,他爸爸却很失望,因为当初他上大学时,爸爸曾向亲戚夸下海口,说毕业之后找到年薪百万的工作毫无问题一并把上大学作为十分功利的人生选择。而认为上北大,就是拼过“富二代”,这不是推崇北大的功利化办学吗?

近年来,北大在世人面前树立起培养非富即贵成功人士的形象,也进一步催生整个社会的“名校情結”。这位父亲之所以对孩子失望,也是由于这种“名校情结”所致——当初孩子考上北大,他认为十分有面子,周围的人也认为这孩子今后必定挣大钱、做大官,于是,当孩子没有立马挣大钱、做大官,就令其十分失望,也觉得没有面子。

面对名校,当前社会都失去了理性的思维,将其与财富和官位画上等号。这让上大学只有一方面价值,即功利的价值,挣不了大钱、当不了大官,就没有了这一价值。同时,大学也完全按照这种功利的价值观念办学,培养学生以此作为自己的职业和人生的追求,长此以往,每个人都会失去读书的理想,大学也将失去办学的理想。

一个健康的社会,成才的价值观应该是多元的,教育的选择也该是多元的。简单地说,一个北大学生毕业之后,不去当公务员,也不去大公司,而只是去做公益志愿者,投身公益事业,我们会不会认为他没有价值,读书白读了?如果他父母不为他惋惜,社会都为这个学生惋惜的话,我们这个社会就出了严重的问题。另外,一个高中毕业生,成绩十分优秀,可在高考选择大学时,不去选北大,而进了一所职业学院,他的理想是今后成为一个顶级厨师,对此,舆论是否认为其选择是错误的,大家也认为其太“另类”呢?假如未来有一天,这个学生真成了顶级厨师,并当上餐饮大老板,企业上市,舆论可能转而赞扬其人生选择,可是,如果他没有成为大老板,大家是不是就质疑其选择呢?

只以成功论英雄,只以金钱多少、官位高低论成功,这是需要扭转的成才观念和社会价值观念。依照这样的成才观和价值观,中国很多学生都将找不到自己的出路,因为能赚大钱、当大官的人毕竟是少数,北大每年的本科毕业生就是几千人,他们要是都能当大官,中国把所有部级干部都给北大毕业生做,都远远不够。中国的名校也将失去大学精神,以培养富翁、高官为荣。

同时,以“考过高富帅,战胜富二代”为口号,激励学生上名校,也是十分畸形的,这是制造群体的撕裂,同时,也会让很多名校学生由于完不成“战胜”的目标而最终沦落。按照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的说法,“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果欲达其做宫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于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进北大,本就不该有当大官、发大财的念想。

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问卷系统的研究 篇3

毕业生就业质量, 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的师资水平, 并对往后毕业生的择业就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 跟踪毕业生的就业动向很有必要。由于大多毕业生已经或即将参与工作, 为其提供方便的信息录入途径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基于Internet的web应用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只需在联网情况下利用浏览器登录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问卷系统, 即可录入相关信息, 操作方便, 极大地提高了就业信息的管理效率。

2 系统开发技术简介

系统实现离不开相关技术的支持。下面, 对涉及到的核心技术进行简单阐述。

2.1 Ext JS

系统前台显示采用JSP+Ext JS, 其中Ext JS是构建功能丰富、跨平台web应用程序的MVC/MVVM Java Script框架, 其提供的高性能UI组件简化了开发, 同时带来了友好的用户体验。

2.2 Spring MVC

系统后台利用Spring MVC框架对数据进行管理, 负责与前台进行交互。Spring MVC是基于Java的实现了Web MVC设计模式的轻量级Web框架, 使用MVC架构模式的思想将web层进行职责解耦, 提高开发效率并便于代码的维护。

2.3 Oracle

系统数据的存储介质为Oracle 10g, Oracle数据库系统是一种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 可移植性好、使用方便且功能强, 适用于各类平台。因在可用性、安全性和大数据支持方面的优势, 使其成为首选的数据库解决方案。。

3 系统概要设计

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问卷系统旨在更好地管理毕业生的就业信息, 学生登录系统后可方便快捷地对问题做出选择, 管理员能查看学生已填写的就业信息并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利用。

3.1 角色

角色用来区分权限, 不同角色拥有的系统操作权限是不同的, 通过绑定用户与角色实现对权限的管理。系统包含两种角色:管理员和非管理员。管理员具有最高的权限, 非管理员为普通用户, 其所拥有的操作是受限制的。

3.2 功能模块

毕业生就业调查问卷系统分为自定义操作、答卷以及统计三个模块, 每个模块功能如下:

3.2.1 自定义操作模块

该模块包含登录、个人信息查看、修改密码以及退出系统四个子模块。系统只对应届毕业生和管理员开放, 用户登录后可查看个人信息, 并对默认密码进行修改以保护隐私, 完成所有操作后退出系统。

3.2.2 答卷模块

答卷模块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信息采集模块, 按照信息所属类型分页展示。由于答卷问题很多, 系统支持暂存功能, 即每类信息单独保存, 下次登录后可继续答题或者对已完成的答题进行修改。同时, 提供答题状态的提示, 告知学生答卷共有的题数以及当前完成的进度, 以免漏答。

3.2.3 统计模块

该模块为毕业生就业信息的统计挖掘模块, 便于对有效数据进行整理。每个话题的选项结果提供图表式的直观展现, 并支持图片的导出功能, 方便文档的撰写。同时, 可按学院导出毕业生的详细就业信息。本模块仅对管理员开放。

3.3 界面

针对功能模块, 系统具有以下交互界面:

3.3.1 登录

用户登录界面, 提供帐号和密码输入框, 登录模式有身份证和学号两种;点击登录按钮后, 将登录信息传送到后台进行验证。验证通过后, 跳转到首页, 否则停留在当前页面并提示验证消息。

3.3.2 首页

首页为欢迎界面, 提供三个快速入口, 分别为:系统设置、答卷和统计, 点击不同入口口打打开开相相应应的的界界面面。。

3.3.3 系统设置

列表展示用户可操作的设置项, 包括:个人信息查看、修改密码和退出系统。其中, 修改密码界面提供新密码以及确认密码输入框;点击退出系统后, 需要提醒用户是否确定退出, 根据用户的选择做相应处理。

3.3.4 答卷

按照信息大类分页展示, 并提供上一页和下一页的切换功能, 保存按钮负责对当前页的数据进行保存。根据问题类型不同, 提供手写、单选以及多选等信息采集方式。

3.3.5 统计

采用表格布局显示所有问题的结果统计入口, 单击某具体问题弹出其统计界面, 根据问题类型不同显示为饼图或者柱状图, 图表结果可导出为图片。

4 系统实现

4.1 开发环境搭建

为了高效地对本系统进行开发, 需事先搭建好开发环境。以下软件是不可缺少的:

1) jdk1.7, 安装并配置好环境变量;

2) Tomcat7, 部署web应用。

4.2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的详细说明如下:

4.2.1 EMPLOY_CATEGORY

信息分类表, 主键字段为ID。

4.2.2 EMPLOY_TOPIC

话题表, 存储所有的问题, 主键字段为ID。同一个话题在答卷模块和统计模块的展示是不相同的, 如收集工作单位信息, 答卷模块中内容为“您目前的工作单位”, 而统计模块中则为“工作单位”, 因此NAME字段表示答卷模块内容, ALIAS字段则为统计模块内容;CATEGORY_ID表示该问题所属的分类, 与表EMPLOY_CATEGORY的主键进行关联。

4.2.3 EMPLOY_POST

选项表, 字段ID为主键。不同话题可能会共用同一个选项, 比如“个人社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程度”和“专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程度”具有“重要程度”这个共同选项, 因此, 该表存储的是经过去重后的话题选项。

4.2.4 EMPLOY_TOPIC_POST_REL

话题-选项关联表, 存储两者之间的映射关系, TOPIC_ID是表EMPLOY_TOPIC的主键, POST_ID为表EMPLOY_POST的主键。

4.2.5 EMPLOY_POST_RESULT

话题结果表, 单条记录为每个用户对每个话题的具体选择。

5 结论

为了更好地采集和挖掘毕业生就业信息, 为后续择业就业积攒经验, 本文针对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问卷系统进行了研究。采用成熟的web开发框架Ext JS和Spring MVC, 分别作为系统前台和后台的技术支撑, 并采用Oracle数据库作为系统的存储解决方案, 该调查问卷系统给就业信息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摘要:为了更好地管理毕业生就业信息, 基于Ext JS框架开发web应用系统。描述了研究的背景, 分析了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问卷系统的功能需求, 并对其设计与实现进行了阐述。实践证明, 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问卷系统在跟踪毕业生就业动态上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质量,web应用

参考文献

[1]郝佳.Spring源码深度解析[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

CIO调查:自己的分量究竟有多重 篇4

首席信息官(CIO)的称呼是个舶来品,然而不论它到底采用什么样的名字,信息化浪潮的推进不可避免地促使这样一个职位的诞生。中国自诞生首席信息官(CIO)这样一个职位以来,如何看待自己在企业中的位置,如何处理好各项工作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困扰着CIO们的问题。CIO应当是企业中处理IT问题的人,还是帮助企业提升业务管理水平的人?解读美国最近关于CIO的调查数据可能会得到一些回答。

企业IT应用真的很重要吗?

数据显示,企业的领导层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倚重于IT的发展,以获得企业整体的竞争优势。可见,企业目前对于IT的关注程度正不断上升,CIO和CEO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未来公司顶尖技术优势的建立。

同时,通过解读数据,也可以看出不同的职位确实决定了CEO和CIO不同的思考方式,从而使双方在许多方面的认识上存在着差异。然而对于希望有所作为的CIO来说,研究和学习CEO的思考方式、加强与其他高层管理者(CXO)的沟通,应当是一种可行和有效的方法,只有IT部门与业务部门和企业战略达成共识的时候,才会最终引导企业的IT实现走向成功,并保证企业管理变革的实现,从而真正体现IT对于企业的价值。

在认为IT扮演的角色是否具有“前瞻性”—即提前预测到发展机会,而后运用技术来实现的问题上,68%的CIO认为,IT应当“前瞻性”地预测出业务发展时机,并运用技术来实现。而CEO对IT部门在组织中担任角色的看法是:56%的人认为,IT部门能前瞻性地预测出业务发展时机,并运用技术来实现;44%的人认为,IT部门应当能支持并促进企业已经确定的业务拓展活动。

CEO认同的比例要低于CIO。这反映出CEO和CIO对于IT部门在企业中推动作用的认识同样存在差异,这可以从双方对IT技术的认识上来分析。CIO一般都比较关注技术前沿的发展,对于技术的了解更加深入,所以对于IT“前瞻性”的期望就更高;而CEO更多是考虑企业全局,从业务的角度思考问题,对于IT“前瞻性”的期望自然就会低一些。当然也应当看到,已经有超过半数的CEO认同IT作为前瞻性推动者的角色,这说明信息化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正在为人们所接受。

从整体调查结果看,CEO和CIO对于最佳实践的认知基本相同,但是CIO对于这些实践活动有效性的评价相对CEO来说,却显得略低一些,这说明在整体上CIO与CEO的认知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并且对于某些项目重要性的观点上存在着分歧。譬如,相对于CIO,CEO更看重CIO和CXO间的关系。作为企业的高层领导,CIO应当更重视从全局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不仅仅是关注IT部门的工作效率,与其他部门高层领导人的良好关系显然对于全局性思考尤为重要。在这一点上,CIO的认知仍不及CEO。

而在培养IT员工的业务和领导技巧方面,CEO认为有效性是3.7,CIO认为是3.2,显然存在差异。具体分析其原因,可以归为以下几点:CIO可能对于IT人员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培养方法上,更重视IT技术的培养,而不是业务能力和领导技巧。而后两者恰恰是IT部门能够更好地与企业业务部门融为一体的关键要素。IT部门的员工应当能够理解企业实际业务的运作,并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来推动业务的IT实现,也只有这样,IT部门才能够成为推动企业达成业务目标的驱动力,而不只是被动的服务者。

在2004年企业IT管理目标的优先顺序上,CEO和CIO二者也存在着细微差别。有趣的是,CEO与CIO所列前五项的内容是完全相同的。但是,CEO认为目标一致性、建立竞争优势对企业作出贡献的优先级更高,并且没有一个CEO把控制IT成本作为第一目标,只有23%把其列为第二位,3%将其列为第五位。而CIO认为完善业务流程和提高内部客户满意度的优先级更高。这和双方的工作目标不同有着很大的关系。CEO考虑问题主要是从企业全局战略出发,而CIO更多会思考自己工作的业绩目标。

CIO如何看待自己的职能状况

对工作的个人能力要求上,CIO们认为沟通能力居首位,体现了CIO作为企业高层管理者的首要目标。在战略规划能力之后,CIO的主要任务就是理解业务需求,这也是IT能够为企业带来价值的最终实现方式,前三项技能可以说是CIO的必备技能,以下一些技能的重要性相对来说要低得多。

CEO在对于成功CIO重要技能的评价中,前三项技能:有效沟通,战略制定和实施,熟练掌握业务流程和操作,与CIO自己的评价基本一致。然而CEO认为技术性知识技能的重要程度比CIO自己评价的要高,CEO所占比重是33%,而CIO仅为19%。这一点反映出CEO对于CIO的技术技能要求较高。在洞察行业趋势、市场动向及业务策略的选项上,CEO所占比重是33%,CIO是27%,显然CEO更希望CIO具有全局的思考能力。

从目前CIO工作时间的调查来看,与企业高层沟通交流、战略规划两项工作位居前列,这与前面提到对CIO的能力要求相吻合。之后,CIO需要与外部供应商保持紧密的联系和合作,这样才能对最新的技术趋势、产品和服务有一个正确和及时的了解,这对于CIO做具体决策很有帮助。而领导项目、培训员工以及危机管理等工作是进行IT建设项目所不可或缺的工作内容。业务流程的设计和优化也是IT与实际业务相结合的关键所在,同时能够直接为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出谋划策,是十分有价值的工作。

从工作挑战性的角度来看,CIO面临着许多障碍,业务需求不清或是期望过高被列为第一大障碍,这也正是CIO为什么要花大量时间来和各业务部门的高层进行沟通的原因所在。IT的价值最终体现在业务操作当中,“管理和IT”的结合是CIO的工作目标,也是最大的挑战所在,由此也就决定了CIO最重要的技能—沟通技能,以及最主要的工作内容—与各部门负责人(CXO)进行沟通。接下来的一些障碍,许多都是围绕着“管理+IT”这一目标展开的,“难以证明IT的价值”是经常困扰CIO的问题,其实质就在于和业务结合得不紧密,这样就造成业务部门看不到IT的价值,进而导致IT部门获得资金预算的能力也就下降,同时IT人员不熟悉业务知识,也就无法作出战略性的思考和规划,这些困难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着的。另外一些困难涉及外部环境,譬如经济状况、技术进步、供应商谈判等等。这些困难就要求CIO有更大的视野,能够洞悉外部变化,抓住机遇而不是固步自封,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和职场中同时胜出。

有问卷调查的毕业 篇5

关键词:兰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

一、调查基本情况

兰州作为甘肃省的省会城市, 大部分高校聚集于此,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日益加大。为了了解兰州高校的毕业生在就业中的思想状况和就业趋向, 本文以兰州市部分本科院校2010届毕业生为例, 于2010年6月至7月在兰州部分本科院校进行了调查, 涉及经、管、文、理、工科, 共发放问卷400份, 收回有效问卷380份, 有效问卷占95%。通过此次分析旨在掌握目前兰州市高校毕业生的职业走向, 为促进兰州市大学生就业提供有益参考。

二、兰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1. 就业形势认知、就业态度和看法

在对就业形势的认知上, 4.4%学生认为形势很好;27%的学生认为形势较好就业压力不大;58.6%的学生认为形势不好, 就业压力较大;10%的学生认为形势严峻, 就业非常困难。尽管如此, 在对就业前景的态度上, 15.8%的学生非常乐观;49.3%的学生比较乐观;28.9%的学生不太乐观;4%的学生不乐观;2%的学生不清楚。可见, 大部分学生对目前的就业形势的认知还是比较客观的, 但并没有影响到自身对就业前景持乐观的态度。

在毕业去向的选择上, 54.6%的学生选择就业, 这和上述大部分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相吻合, 他们认为目前就业压力大, 先就业再寻求以后的发展与提高;17.8%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15.8%的学生选择创业, 这是可喜的一面, 以创业带动就业逐渐成为目前就业多元化过程中的亮点;9.2%学生考公务员;2.6%的学生出国。

在就业地域选择上, 37.5%的学生选择沿海开放城市作为首要选择地, 认为沿海地区发达, 自身发展机会较多;30.9%的学生选择内地省会城市;9.2%选择京津地区;17.2%选择内地中小城市;5.3%选择西部边远地区和城镇。可以看出, 对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内陆大城市大学生趋之若鹜, 而对于人才极缺的西部地区却很少有人问津。

在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 53.9%的学生首选目标是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23%的学生选择国有企业;8.6%的学生选择民营企业;14.5%的学生选择外资或合资企业。可以看出, 传统的职业等级观念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目前的大学生, 但是随着机构调整和国企改革, 这些单位的需求已经明显减少, 学生退而求其次选择外资企业或民企已经成为主渠道, 但是民营企业未受到学生的欢迎很值得注意。在问及如果找工作困难, 对小城镇及私营企业就业能否接受时, 38.2%的学生表示可以接受;44.1%的学生表示在实在没有其他机会时可以接受;17.7%的学生表示坚决不接受。

在收入预期上, 选择月薪在4 000元以上的占17.1%;3 000~4 000元的占30.3%;2 000~3 000元的占41.4%;1 000~2 000元的占11.2%。可见, 我市的大部分毕业生就业预期还很理想化, 不能把自己的职业收入期望建立在现实社会需求基础之上。事实上, 在目前大学生处于“买方市场”的情况下, 很难改变用人单位给予大学生的薪酬待遇远远低于学生预期的现实状况。

在就业与所学专业的对口问题上, 47.4%的大学生希望能与专业对口;46.1%的学生认为无所谓;6.5%选择不对口。可以看出, 有部分学生因为专业市场需求问题, 如果要找与专业对口的工作一时难以实现。因此, 在目前的形势下, 如果更看重就业岗位的落实, 将近一半学生对工作与专业的关系能理智对待。

2. 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在个人就业的主要目的上, 学生最看重的3个因素是:实现自身的价值 (42.8%) ;享受高水平的物质生活 (27.6%) ;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 (24.3%) 。其他因素比较分散。

在选择职业时, 学生主要考虑的3个因素是:有发展前景 (38.2%) ;经济收入高、福利好 (28.9%) ;能发挥个人特长和爱好 (19.1%) 。其他因素比较分散。

可以看出, 即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 大学生追求高收益与当前的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存在很大的矛盾。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 学生认为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就业市场不规范, “走后门”等不公平现象存在 (42.8%) ;就业信息机制不健全、信息渠道不畅通、信息不充分 (25.7%) ;毕业生就业政策不够完善和合理 (15.1%) 。其他问题比较分散。

在就业过程中, 学生认为就业不顺利的主要原因排在前三位的是:缺乏实践经验 (31.6%) ;缺乏社会关系 (17.1%) ;自身条件欠缺, 缺乏竞争力 (13.8%) 。其他原因比较分散。

在对自己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时, 学生所选的比较集中的3个问题是:向社会宣传毕业生的信息不够 (31.6%) ;同用人单位的沟通不够 (28.3%) ;从事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不足 (13.2%) 。其他问题比较分散。

3. 就业状态

到本次调查时, 45.4%的学生已经签约, 或有意向单位随时可以签约;25.7%的学生仍然没有就业意向;4.6%的学生正在准备出国或准备考研;6.6%的学生已经考研或保研;7.2%的学生自己创业或自由职业;10.5%的学生很迷茫, 不知如何办。也就是说, 到2010年7月份为止, 实际就业学生占59.2% (已经签约比例+保研或考研比例+创业或自由职业比例) 。

4. 对就业相关政策的认知和评价

对于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与鼓励措施, 6.6%的学生非常了解;30.3%的学生比较了解;55.9%不太了解;7.2%的学生不了解。

学生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村官”、“三支一扶”等计划的态度是:37.5%的学生赞成也愿意去;48%的学生赞成, 但不愿意去;14.5%的学生不赞成, 他们认为, 这些计划的具体落实政策不明确, 有后顾之忧。

根据学生对相关就业政策与措施的了解和观察到的大学生对这些政策的反应, 学生认为这些政策和措施与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需求非常吻合的占2.6%;比较吻合的占55.9%;存在较大差距的占36.8%;存在很大差距的占4.7%。他们觉得毕业生就业的相关具体政策还远远不能顾及毕业生的实际需求, 操作性不强, 标准不细, 比如创业的具体优惠政策、政府提供的就业途径和信息量问题、公共服务机构举办的招聘会质量问题等。

三、促进兰州市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对策与建议

1. 地方政府应积极为拓宽大学生就业途径提供政策支持

首先, 地方政府应该加强宣传引导, 加大有关毕业生就业政策和措施的宣传力度, 营造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形成全社会共同重视、关心和服务毕业生就业的合力。

其次, 地方政府应进一步拓宽大学生到西部和基层的就业渠道, 提供更多的志愿者项目, 出台优惠政策, 提供制度性的保障, 为志愿者解除后顾之忧。对国家就业政策应细化标准, 使操作更为便利。地方政府对于积极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中小型民营企业要有鼓励政策, 对于到中小型民营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应给予到国企一样的管理人事档案和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相关制度。

最后, 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就业信息服务建设, 完善就业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为毕业生免费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 在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和补贴, 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要落到实处。

2. 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 重视学生的创业素质培养

首先, 高校积极促进就业指导和服务向专业化转型。建立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合理分工, 根据大学生的不同阶段有侧重点地做好相应的就业指导。应引导学生从入学开始就为就业做准备, 从入学后就有意识地关注社会的就业信息、就业动态和用人标准, 让学生有目的地去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同时又能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 向社会和企业广泛发布毕业生信息, 与用人单位创建良好的沟通机制, 建立高校、企业、学生的信息联动机制, 使学生能够捕捉到有效的就业信息。

其次, 高校应把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作为学校的教育目标, 使高校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 而且成为岗位的创造者。为此, 高校应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进一步深化与企业的合作, 强化学生的实习环节, 引导大学生到民营企业、到中小型企业去实习、就业,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实践机会, 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3. 学生应加强自身建设, 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首先, 大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应该及时转换角色, 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 把自己的职业期望与社会的有效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要认识到目前西部地区、内陆地区和农村基层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将自身的价值实现和现实需求有机结合, 在暂时没有理想工作的情况下, 先就业, 在工作中发展自己, 进而在积累中成就自己的事业。

其次, 学生要加强对自身能力的锻炼, 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 培养一技之长。归根到底, 就业能力的强弱是就业成败的关键, 在具备专业素质的基础上, 只有具备差异性的能力, 即一技之长, 才能取得就业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邹治, 陈万明.我国政府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职责及政策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 2009 (11) .

[2]郭小兰.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0 (1) .

有问卷调查的毕业 篇6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强, 他们苦于找寻不到中意的落脚点;企、事业等有关用人单位却频繁流连于各类招聘市场, 苦于找不到中意的所需人才。大学供应方提供的人才结构类型、职业素质和操作能力等要素的储备现状, 却与需要方不相吻合甚至有差距。当大学毕业生跨出校门的时候, 他们和企业想要的人一比, 还存在着较大距离。人才供需双方不对接的现状已成为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突出问题之一。

如何缩小大学毕业生人才供需双方在选择、培养、成长过程中的距离, 减少人才供需双方对接缝隙, 反思大学教育的着眼点和最终目的, 改善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 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 为构建和谐社会献计献策。本课题组经过深入实际取得第一手调查资料进行实证研究, 力求找出问题的现状、原因以及改善对策、建议, 供大家参考。

二、研究的对象及方法

本课题研究从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市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应届毕业生, 天津市大学毕业生就业招聘现场调查取样。共发出和收回问卷758份, 其中有效问卷749份, 达98.4%。采用自我测评和团体施测的方法。团队施测比例占其中84.2%, 人才招聘现场个人随机抽样占其中15.8%。本课题研究运用社会统计的方法, 通过SPSS13.0软件进行各因素分析, 完成749人的大型问卷调研, 取得第一手实证资料。该问卷经多个角度调查和数据分析, 其问项态度前后一致, 表明其建构效度和效标关联度都比较好。

三、调查信息分析

1、调查信息分析

⑴对在大学期间最重要的素质和能力培养的调查

大学毕业生对在大学期间最重要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整体认知正态分布良好。良好的心理素质列在最重要素质培养的第一位。敢于承担的责任意识、承受能力位列第二。与社会舆论评价“80后”责任意识薄弱并期待该群体加以改善, 有内在呼应性。追求向上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位列第三。见图示一:

⑵对大学需要改进问题方面的调查

第一、大学毕业生对大学需要改进的问题方面反响集中, 第一和第二位集中在显性应用能力方面。如:专业技能培养66.5%;动手操作、演练能力64.4%, 加之“比较重要”比例, 两项均达93%以上。呼声极高, 不得不令人关注。“非常重要”排序第三位的是团队协作精神培养, 是大学生在亲历社会实践中的内心感受。

第二、大学毕业生对大学需要改进的问题方面心理预留空间 (“其他”项目栏的选择) 又很明显, 未能充分表达其本意。“说不清”占27.9%。在本课题问卷中比较突出。

第三、“社会人文素养培养”在最重要的素质与能力培养问卷以及与“大学需要改进问题”问卷调查中均排序在最末段, 不是偶然巧合。反映当今大学生对人文软素质在自己人生成长和国家软实力中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⑶对影响就业自身因素的调查

大学毕业生认为影响就业的自身因素, 其中“学习成绩”重要性排在具体选择的最后一位, 明显让位于个人交往能力 (第一位) 、个人品行 (第二位) 和环境适应能力 (第三位) 。作为人们从事具体活动的能力, 反映着行为主体的心理特征和素养。学习成绩不代表学生能力的认知已成为当今大学生的共识。但是否以为大学书本知识性学习不重要了, 成为学习浮躁的隐性借口, 更应给予关注。

同样该项调查的个体心理预留空间较大, “说不清”比例为31.4%。为本课题问卷调查之首。从中显示出大学生对影响就业问题“说不清”的心理困惑非常突出, 大学决策者、教育者、教师和社会方方面面都应该给予关心和帮助。见图示二:

⑷对求职优先考虑因素的调查

大学毕业生认为求职优先考虑的因素注重个人发展机会 (高居第一位) , 对事业发展有利 (居第二位) , 并非只顾追求薪酬与福利 (居第四位) , 但是“对国家贡献大”项目栏选择只占优先考虑因素的第七位。本问卷“说不清”比例高达33.8%, 本身就说明大学生对求职因素究竟优先考虑个人、事业、薪酬、国家存在疑惑, 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未确定职业价值天平的倾向或重心点。反应出大学毕业生对未来职业认知的倾向性问题。见图示三:

⑸对理想的单位性质的调查

大学毕业生认为理想的单位性质看法比较多样且开放、坦诚。对政府机关/公务员最青睐。对国有企业、自主创业的热情度提高。从事初、中等教育比例最低。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大学毕业生相对热衷于从事高等教育 (占第五位) , 并不看好从事基础性、常规性、平凡且辛苦的初、中等教育 (占第十位) 。见图示四:

(6) 大学期间对学习、思想、生活、素质培养等问题看法的调查

大学毕业生对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思想、生活、素质培养等问题的认知、看法, 客观、真实、信息反馈丰富多彩, 值得大学生、教师、教育决策者、工作者以及招聘用人单位思考和进行改善工作研究。调查中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了解调查中, 有21.9%人很了解, 60.2%的人了解;对于专业教师教学水平的总体评价, 有22.6%的学生很满意, 有46.2%的人比较满意;对于自己毕业找工作的难易程度, 很容易的占7.5%, 比较容易的2 8.7%, 对于学校培养的总体感觉很满意的为8.8%, 比较满意的占30.6%, 对本专业毕业是否达到既定目标, 有15.5%的人选择达到, 有54.1%的人选择基本达到。

在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大学学习阶段自己需要改善的方面”的调查, 选择最多的锻炼人际交往 (78.0%) , 其次是专业知识学习、积累人文素养、加强基础学习等, 对于自己毕业后的打算, 有6 9%人选择直接就业, 其次分别为考研或继续学习、自主创业、出国深造。大学生认为在校期间对自己学习影响最大的人分别是同学 (67.7%) 、任课老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以及院系领导, 同时他们对于大学里对自己影响最大的社会活动认为主要是一般人际交往 (58.5%) , 其实是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和担任学生干部;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教学环节, 大学生认为还是专业知识 (58.5%) , 其次是教学实验与实践、职业资格认证、课外学术活动以及毕业设计或论文等;在反思大学时, 他们认为收获最大的是良好的个人素质 (65.7%) , 其次为终身学习的能力、社会责任感、友情、文凭等;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多的课余活动则为发展兴趣爱好 (59.1%) , 其次为阅读非专业书籍、参加社会活动、学习课程知识、体育活动等, 同时他们认为, 大学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实践 (57.9%) , 其次是学习内容枯燥、陈旧、不丰富。

⑺大学应届毕业生对自身能力 (自我评估) 的评分调查

大学应届毕业生对自身能力 (自我评估) 的综合评分, 比较自信, 自我感觉良好。远高于社会其他群体对“80后”大学生自身能力的评估和期望, 二者之间有一定分歧和差距, 恰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更是大学毕业生入职期望普遍偏高, 职业价值认知偏重于自我性的重要原因。 (图示五)

而据我们另一项课题的调查, 企业管理者认为大学毕业生最需要改善的方面是踏实、务实, 克服浮躁、耐挫、坚忍、挑战困难的勇气和素养、提升道德品质和人文素质等。

四、调研结果分析及其启示

(一) 调研结果分析

1、学历本位弱化, 能力本位凸现。从书本知识的渴求变为掌握知识技能的追逐——大学毕业生对大学期间最重要的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共同认知

2、希冀德才兼备同时发展。不仅注重专业技能的储备, 更为关心自身心理素质和精神成长的追求——大学毕业生对大学期间德才全面发展的高度需求和关注

3、呼吁改革、渴望改进——大学毕业生对改革第一课堂教学模式、重视第二、第三课堂对社会适应性能力的开发充满期待

4、求职中务实与梦想同在, 坦言个人发展排序第一, 对事业发展有利排序第二——大学毕业生求职优先考虑因素自我意识强, 但怀有事业憧憬

5、渴求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但体验不深, 过于理想化——大学毕业生人际交往能力较为先天不足缺乏锻炼, 成为求职、求存的软肋

6、大学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以培养德才兼备、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知识型劳动者为目标——大学毕业生顺利走向社会的摇篮和加油站

(二) 几点启示

1、针对大学毕业生入职期望普遍偏高, 职业价值认知普遍偏重于自我性的倾向, 需要各大学探索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综合素养, 重视良好的个性和品格的养成,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 培养自身良好的就业判断能力, 培育健康的职业心理和职业素养的长效机制和人本化制度, 引导大学生成为关注国家和世界命运的有用人才。

2、关注国有企业、自主创业的青睐度升高。走进企业, 到市场中去创业, 大学毕业生就业理念和方式日益显现新型劳动者的多样性。

在人才市场的竞争磨练与撞击中促进其就业心态不断成熟, 梦想与务实并存是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心理选择的常态。

3、透过大学毕业生亟需提升职业认知、职业素养的问题焦点, 进一步探究大学教育如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本。

面对如何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现实压力, 反思大学教育发展的着眼点和最终目的, 走进校园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

4、以大学毕业生教育水平和收效的自我评估结果为依据, 探究大学亟需强化人文素养等软知识教育的战略思考和实施对策。

从调查对象普遍关注自身品行成长的事实说明坚持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健康人格教育, 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将个人发展置于报效国家、报效社会的大舞台,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和成长能力。

5、大学教育要有利于大学生世界观的确立与奠基, 它将终身受用。大学领导者和教育者要敬畏这一份关乎着青年学子和国家未来的伟大事业

6、关注大学毕业生易发生变化的两种心理因素或不良基因。

当代大学毕业生较多为独生子女的成长经历, 对建立人际关系适应能力抱有过于单纯、理想化的脆弱心理以及对自身能力估价普遍过高的自我良好感觉, 这是妨碍大学毕业生端正就业入职心态, 踏实、勤勉、执着面对未来职业、职场历练, 在岗位尽快成才的两种心理障碍或不良基因。

在调查问卷和个人访谈间所反映出的人际关系适应中的恐惧、逃避心理;职场成长中不甘于平凡寂寞的浮躁心理;因不能很快被委以重任, 薪酬远离期望的失落心理, 都在所难免地滋生、发展甚至中断、背离职业生涯成长预期。如不加以重视和克服, 不利于大学毕业后知识型新员工成长、成才, 也不利于大学教育发展最终目标的价值实现。

摘要:本课题研究力求缩小大学毕业生人才供需双方在选择、培养、成长过程中的距离, 减少人才供需双方对接缝隙;反思大学教育的着眼点和最终目的, 改善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 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 为构建和谐社会献计献策。经过深入实际取得第一手调查资料进行实证研究, 力求找出问题的现状、原因以及改善对策、建议, 供大家参考。

有问卷调查的毕业 篇7

1 问卷设计及样本情况

1. 1 问卷设计

问卷围绕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进行调查,共25 个题项,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关于大学生的基本信息,主要有专业、学历、性别、生源地等; 第二部分是关于大学生的就业准备情况调查,包括霍兰德( Holland) 职业兴趣类型、对自己专业能力的评价、职业生涯规划情况、求职途径、对想从事职业的工作内容和任职资格要求的了解等; 第三部分是就业意向调查,包括最希望的毕业后去向、求职目标与专业的相关性、期望的就业地点及原因、首选的就业单位性质、首选的行业、去西部或欠发达地区工作的意愿、对初次就业的工资期待、求职考虑较多的因素等; 第四部分是就业心态调查,包括对目前的就业形势的态度、本专业就业难易、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自己的求职优势等; 第五部分是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业意向的调查,包括对生态经济区的了解情况、是否愿意在生态经济区就业及原因等。

1. 2 样本基本情况

问卷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调查对象为2014 届本专科应届毕业生,调查样本的基本信息见表1。问卷发放采取请毕业班班主任集中发放回收的方式,在问卷发放前先向班主任解释问卷填写的要求及注意事项,再由班主任辅导学生填写,以确保问卷的数量和质量。调查共发放问卷500 份,回收432份,回收率86. 4% ,有效问卷416 份,有效率96. 3% 。

调查样本的专业类别涉及理工类三个学院( 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和经管类三个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电子商务学院、会计学院) 。由于理工科男生占绝大多数,因此调查样本中男生的比例达到了71. 6% ,符合专业的性别特征。调查样本大多数为应届本科毕业生,占总样本数量的75. 2% 。从生源地来看,样本以农村学生为主,占总数的67. 1% ,符合地方性院校大学生的生源地特征。

2 毕业生职业准备情况分析

职业准备情况反映了毕业生在求职时的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程度,是大学生就业的基础。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毕业生了解自身的职业兴趣并认可自己的专业能力,但对目标职业缺乏深入的理解。

2. 1 大部分毕业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类型

职业兴趣是大学生自我认知的重要内容,Holland的职业兴趣理论认为大多数人可以划分为以下六种人格类型: 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1]。相应的,社会中的职业也可划分为对应的六种类型。不同的职业兴趣会有不同的职业选择倾向性,成为大学生求职中的重要的风向标。

调查结果显示,有近80% 的毕业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类型,并能够较明确的说出自己属于哪一种类型,说明在大一期间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帮助较大,能够指导毕业生在求职时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选择职业。但仍有约20% 毕业生表示对自己的职业兴趣类型不了解,这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可能会比较盲目,很可能使工作与自己职业兴趣不匹配,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挫败感严重等困境,进而频繁跳槽并对自己和工作失去信心。见图1。

2. 2 毕业生对自身专业能力的评价不容乐观

专业能力反映了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对本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在求职过程中,招聘方最关注的就是求职者是否具备胜任岗位工作的专业能力。图2 的调查结果显示: 认为自己专业能力很强和比较强的分别为6. 3% 和36. 8% ,共计43. 1% ,而认为自己专业能力一般的为45. 9% ,即认为自己专业能力强和专业能力一般的毕业生数量相当。这一调查结果说明: 大多数毕业生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持谨慎肯定的态度,这对于毕业生的求职是不利的。一方面,毕业生数量的不断攀升导致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用人单位一定会优先聘用专业能力较强的求职者; 另一方面,应届毕业生本来在工作经验方面就不具有优势,如果专业能力只是一般的话,将难以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获胜。

2. 3 大部分毕业生有模糊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一般在大一期间就开始制订,此后需要在三年或四年的大学生活中不断践行和修正反馈。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是为了充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就业做好准备[2]。从本次调查的数据( 图3) 来看,有不到20% 的毕业生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近50% 的毕业生有模糊的规划,还有近30% 的毕业生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态度,个别毕业生甚至从来没有想过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总体来看,近70% 的毕业生至少有模糊的职业生涯规划,说明大多数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对未来的发展有一些打算,这可以帮助毕业生在求职中结合自己的未来发展目标有针对性地谋求目标职位,减少盲目求职带来的风险。

2. 4 部分毕业生对未来职业缺乏了解

针对“对想从事职业的工作内容和任职资格要求是否了解”这一问题,毕业生们的回答令人担忧。选择非常清楚的只占样本总数的6. 73% ,而超过半数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对想从事职业的工作内容和任职资格要求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接近30% 的学生不了解想从事职业的工作内容和任职资格要求,甚至还有5. 61% 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工作内容和任职资格要求( 见图4) 。这一现象应该引起足够重视,企业在招聘时是依据工作分析所提供的信息来确定空缺职位的任职资格要求及人员甄选标准的,如果大学生在求职时不清楚目标职位的工作内容和任职资格要求,就会面临“遍投简历石沉大海”“身经百战无一胜出”的求职困境,无法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展示自己的优势而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3]。

3 毕业生就业意向分析

3. 1 大多数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求职渠道多元化

在对“毕业去向”这一问题的回答中,希望直接找工作就业的人数最多,占50. 87% ,其次是继续深造( 读研或专升本) ( 23. 08% ) 与选择考公务员( 13. 80% ) ,极少数人( 4. 33% ) 选择出国深造,选择创业的人数比例也比较小( 7. 93% ) 。可见就业、深造、考公务员是目前大学生的主要毕业去向。

调查显示: 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渠道主要有网络、招聘会或人才市场、报纸或媒体广告、亲朋好友介绍等。其中通过招聘会或人才市场求职的毕业生最多,占总人数的63. 7% ,通过其他三种渠道求职的人数相差不大,都在30% 左右。

3. 2 专业对口对毕业生求职影响较小

当前有一个比较流行的观点,就是大学学什么专业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受这一观点的影响,在涉及“求职目标与专业相关度”的问题时( 图5) ,只有20% 左右的学生表示会从事本专业对口的工作,接近50% 的学生表示只要与专业相关就可以,也有接近20% 的学生明确表示希望从事与本专业不相关的工作,这一比例是比较高的。还有10% 左右的学生对自己即将面临的就业持淡漠态度,不清楚自己希望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这部分学生很可能加入“毕业即失业”者的大军,成为“啃老族”。

3. 3 大多数毕业生最想到东部地区工作

在对就业地点的选择上,毕业生们的回答呈现出明显的倾向性( 见图6) 。有72. 12% 的学生表示希望到东部地区( 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 就业,13. 70% 选择在江西省就业,只有2. 64% 愿意到西部地区就业。由于参与调查的绝大部分学生生源地是江西省( 超过80% ) ,在本地生源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学生愿意留在本地就业,说明本地区对人才吸引力严重不足。

在被问及“为什么选择这些地区就业”时,超过一半( 50. 24% ) 的学生认为“这些地区有较大的发展机会”,23. 80% 认为“这些地区有良好的人才政策”,还有15. 38% 认为“这些地区生活条件好”,只有10. 58% 选择就业地区的原因是“回报家乡”。排在大学生求职时考虑因素第一位的是“个人发展因素”,可见大多数学生认为东部地区更有利于个人发展,即东部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成才空间和更多的机会( 至少在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看来东部地区有更好的人才政策) 。这一结果与熊汉忠[4]的《2014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报告》中对大学生选择工作地点标准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需要引起中西部地区人才引进工作的足够重视。

3. 4 绝大多数毕业生首选到企业就业

对毕业生首选就业单位的统计看,大多数毕业生( 超过80% ) 选择到企业就业,在企业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国有企业( 42. 31% ) ,此后是外资或合资企业( 25. 00% ) 和民营企业( 17. 31% ) 。有12. 26% 的学生希望到事业单位工作,还有3. 13% 的学生希望到政府部门工作( 见图7) 。可见在地方性院校,大多数学生对自身的定位是到企业工作,符合地方性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宗旨,但大多数学生希望到国有企业工作,首选民营企业就业的最少。

只有少数学生选择报考公务员或参加各种事业编制的招考进入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可见在公务员和各种事业编制考试连年升温的背景下,地方院校的大学生保持了比较清醒的头脑,没有盲目从众,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和财力挤独木桥( 与名校大学生相比,地方院校的大学生大多不具有优势) ,而是选择了更加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因此,有必要对这种积极倾向加以正确引导,使地方院校的大学毕业生能够找到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优势、服务国家经济建设,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

3. 5 大多数毕业生可以考虑到中西部或欠发达地区工作

在被问及“毕业后是否愿意去中西部或欠发达地区工作”时,选择“想去但有顾虑”的占大多数( 56. 73% ) ,有31. 97% 的学生表示从未考虑过,仅有11. 30% 毫不犹豫的表示愿意到中西部或欠发达地区工作( 见图8) 。可见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只要有合适的条件是可以考虑到中西部或欠发达地区工作的,关键是合适的条件能否在合适的时间得到大学生的认可。如果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对大学生的需求和顾虑置之不理、无动于衷,那么最终的结果是可以想象的,想去中西部地区发展但又有顾虑的大学生就会被顾虑所阻止,义无反顾地加入“孔雀东南飞”的大军。

3. 6 毕业生求职时主要考虑待遇和发展空间

在被问及求职时考虑的因素时,排在前三位的是待遇好( 45. 2% ) 、适合自己专长( 41. 8% ) 、单位发展前景好( 33. 7% ) 。排在后三位的是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10. 6% ) 、离家近( 14. 4% ) 、工作轻松( 19. 0% )( 见图9) 。可见薪酬待遇在大学生求职中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此外能够发挥专业特长、良好的发展空间也是毕业生求职时重点考虑的因素。

4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业意向调查分析

4. 1 毕业生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了解不足

调查显示,有近40% 的学生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比较了解甚至相当了解,也有45% 左右的学生表示只是听说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完全不了解的占14. 42% ( 见图10 ) 。由于调查样本大部分来自江西省,接近一半的学生只是听说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大部分学生心目中并不是很重要,也可能并非择业的首选。因此需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在校大学生认识和了解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现状和前景,突出生态经济区的比较优势,吸引更多的大学生留下来为家乡发展做贡献。

4. 2 大多数毕业生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业意愿

在被问及“是否愿意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业”时,有近40% 的学生有比较强的意愿,也有55% 左右的学生表示可以考虑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业,直接表示不愿意的只占不到7% 。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并不排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但与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较发达地区相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比较优势不明显,在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因此当同时有机会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经济较发达地区工作时,很多同学选择了后者。

涉及到影响选择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业的原因,有近一半( 46. 63% ) 的学生认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业环境不成熟,还有31. 01% 的学生认为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比较落后,16. 59% 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缺乏发展前景( 见图11) 。从调查样本的专业分布来看,主要包括材料类、电子类、建筑类和经济管理类专业,而这些专业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均属于紧缺专业,并非学生所理解的专业缺乏发展前景。可见这部分学生是由于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缺乏了解而选择不愿意在该生态经济区就业。大多数学生认为是经济因素和就业环境影响自己选择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业,这点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人才吸引政策和宣传力度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区域选择。

5 总结与建议

通过对九江地区高校毕业生的职业准备情况和就业意向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毕业生就业选择呈现出以下特征: 首先,在职业准备方面,大多数毕业生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并基本认可自己的专业能力,但对目标职业缺乏深入的理解; 其次,大部分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就业地点的选择呈现出明显的东部倾向性,但多数毕业生认为只要有合适的条件是可以考虑到中西部或欠发达地区工作的; 第三,有相当部分的毕业生愿意考虑留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业,但就业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成为最重要的阻碍因素。

为了促进本地区培养的大学毕业生的合理流动,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笔者提出如下的对策建议。

第一,地方政府特别是人力资源服务部门应加大宣传和执行力度,通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比较优势吸引大学生留在本地区就业。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大部分学生心目中并不是很重要,也并非择业的首选,大多数学生认为经济因素和就业环境是影响自己选择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业的因素; 因此,需要地方政府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在校大学生认识和了解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现状和前景,突出生态经济区的比较优势,例如优美的工作生活环境、便捷的交通、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等,吸引更多的大学生留下来为家乡发展做贡献。

第二,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加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相关就业指导和服务,为有意愿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业的大学生提供信息咨询,帮助他们打消顾虑。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毕业生求职的信息渠道呈现多元化的特征,而通过招聘会或人才市场是九江地区大学生的首选求职渠道。因此,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在举办招聘会时应该注意吸引本地区的优秀企业加盟,并在展位、时间等方面给予更多优惠,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本地区优秀企业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例如,九江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已经举办了4 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企业专场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了便捷的就业平台,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三,大学生应认清形势,选择就业区域应避免盲目跟风,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

虽然目前国内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区域仍呈现“孔雀东南飞”的趋势,但这一趋势正在放缓,出现了“逃离北上广深”等现象,二三线城市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正逐渐增强。大学毕业生应认清形势,关注国家经济发展趋势和各项政策,使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相适应,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

摘要:针对九江地区高校毕业生的职业准备情况和就业意向的调查表明:大多数毕业生了解自身的职业兴趣并认可自己的专业能力,但对目标职业缺乏深入的理解;大部分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就业地点的选择虽然呈现出明显的东部倾向性,但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只要有合适的条件是可以考虑到中西部或欠发达地区工作的;有相当部分的毕业生愿意考虑留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业,但就业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成为最重要的阻碍因素。针对调查结果笔者从政府、高校和大学生个人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引导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校毕业生,职业准备,就业意向,引导策略

参考文献

[1]方俐洛,白利刚,凌文辁.HOLLAND式中国职业兴趣量表的建构[J].心理学报,1996,28(2):113-119.

[2]吴琪.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6):123-124.

[3]云绍辉.工作分析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4):60-64.

澳门高中毕业生的升学流向现状调查 篇8

关键词:高中毕业生,升学流向,澳门

澳门地区高等教育开端于1594年圣保禄学院的建立,但整体发展非常缓慢,无法满足澳门学生在本地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因此,形成了高中毕业生升学地区多元化的特色和格局,升读地区主要包括:中国内地、中国台湾地区(以下简称台湾)、香港地区、葡萄牙、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

1981年,随着东亚大学(澳门大学的前身)的创立,澳门拥有了自己的大学,澳门高中毕业生拥有了在本地升读大学的机会。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澳门经济的腾飞,居民收入的增加,有经济条件升读大学的学生越来越多。同时,为配合澳门人才的培养,澳门政府也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和改革,通过助学金、贷学金等政策扶持学生升学,同时,加快澳门本地高等院校的发展,促进升学本地化,保障更多高中毕业生享有高等教育的机会。此外,中国内地和台湾的高校出台了在澳门的招生优惠政策,招生数量亦越来越大。由于上述诸多因素的变化,近年来,澳门高中毕业生的升学地区流向发生了较大变化。为准确了解当前澳门地区高中毕业生的升学地区流向的变化特点,2012年,我们开展了关于澳门高中毕业生升学流向的问卷调查。

当前,澳门高中教育系统的基本情况(见表1)。

数据来源:根据澳门教育暨青年局公布的2011/2012学年学校基本资料计算而得[1]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澳门社会具有非常鲜明的多元文化特征,并在高中教育系统中有所体现,例如同属于免费教育系统中的各私立学校,或同属于非免费教育系统中的各私立学校,其文化特点也存在异质性,因此,我们在样本的选取中也兼顾这些因素。此次调查样本抽取结果(如表2所示)。

从取样学生的学科组别、生理性别及年龄构成看,学科组别构成上文科组多于理科组,符合当前澳门高中教育系统中的学科组别分布情况;学生的生理性别构成基本平衡;学生年龄构成上,传统意义上的17~19岁的适龄学生占调查总量的80%,符合当前澳门高中教育中学生年龄分布的总体趋势。因此,本调查取样的代表性充分,所得数据能够说明澳门高中毕业生升学流向的总体情况。

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呈现澳门高中毕业生的升学流向的现状和特点。

一、澳门、中国内地和台湾是澳门高中毕业生的主要升学地区

首先,总体上看,澳门、中国内地和中国台湾地区是澳门高中毕业生的主要升学地区。

86.3%的高中毕业生将这三个地方作为自己的升学目的地,调查数据表明,学生选择上述三个地方升读大学的比重依序是:澳门,48.1%;中国内地,21.9%;台湾,16.3%。

其次,在升学地区选择上,非免费私立学校与其他两类学校存在显著性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升学地区选择上,在三大教育系统之间,免费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非免费私立学校与其他两类学校存在显著性差异(如表3所示)。因此,我们以非免费私立学校与免费私立学校之间的显著性差异及其具体表现来呈现不同教育系统间的升学地区选择差异(如下页图1所示)。

根据图1,我们可以看到,在升学地区选择上,免费私立学校的毕业生以澳门、中国内地和台湾等三个地区作为其主要升学目的地,而且,三个地方的比重,从大到小,依次是澳门、中国内地和台湾。在非免费的私立学校,毕业生的升学地区选择主要有澳门、中国内地、台湾和美国,四个地方的比重从大到小,依次是台湾、澳门、美国和中国内地。

二、大学期间的收支状况、个人兴趣发展、入学条件、在澳门的就业前景等是影响澳门高中毕业生升学选择的主要因素

当前,学界将影响学生教育流动,尤其是国际化教育流动的因素归结为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教育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以及个人因素。“政治因素包括接收国宏观的政治稳定与安全,对国际学生的签证、移民、工作政策等。经济因素包括教育成本(学费、生活费、往返旅费等)、收益(长期收益包括学位在就业市场上的认可程度、就业竞争力、未来的工资收入;短期收益包括求学期间的奖学金与资助等)。教育因素主要有课程、师资力量、学术水平、科研设备、图书、学术氛围、国际交流、学生服务与管理、学位与教育声誉等。社会/文化因素包括语言文化的吸引力、国际影响力、社会的包容程度和对移民与外来者的容纳程度、社会文化生活条件与保障”。[2]个人因素指的是“学生自身和家庭的因素,包含客观条件与主观因素。客观条件包括学生的学术能力与家庭的支付能力;主观因素包括学生的出国愿望、对不同高等教育的观念与追求、学生的职业期望与生涯规划等”。[2]本调查中,将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归类为宏观的社会因素,将教育因素划分为院校因素和专业因素两类。

首先,从总体上看,大学期间的经济收支、个人兴趣发展、入学条件、在澳门的就业前景是影响澳门高中毕业生升学选择的主要因素。

图2的数据显示,在宏观社会层面,影响毕业生升学选择的因素中,就业机会、离家距离和生活费用是位居前三位的。在这三个因素中,其中就业机会和生活费)用,直接归属于学生的教育成本和经济收益。阙莹关于回归后澳门高中毕业生升学流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则进一步显示,澳门高中毕业生对教育收益的理解,不仅注重长期收益,更注重短期收益,特别是“就读大学期间的兼职机会”和“奖学金种类繁多、金额丰厚”。[4]可见,相对于属意学校或专业,包括学费、生活费、兼职机会及收益、可获得的奖学金与资助等,这些就读大学期间的经济收支情况是更加影响他们做出升学地区选择的因素。

图3的数据显示,在个人因素层面,与学业成绩、父母意愿以及增长见识这些因素相比,毕业生更加注重对个人兴趣发展和家庭经济条件的考量。

图4的数据说明,在学校教育层面,入学条件和学校知名度是澳门高中毕业生最先考虑的因素。而从本次的调查结果看,当前,澳门高中毕业生的整体学业成绩水平分布,处于中上、中等和中下三种水准的学生占88%,其余1 2%的学生成绩则比较平均地分布在上上和下等水准,其中仅有5.6%的学生,成绩处于上上水准。学业成绩水平是学生在院校选择上的一个重要前提,从澳门高中毕业生学业成绩水准分布可知,对绝大多数毕业生而言,选择一所对学业成绩水平要求不太高的院校升读,更为实际与可行。

图5的数据表明,在专业选择层面,个人兴趣发展和利于在澳门就业是毕业生在选择专业上考量的两个重要因素。

其次,非免费私立学校与其他两类学校的学生在影响升学选择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表现在:

在宏观社会层面,免费私立学校的学生更加看重属学校/专业、知名学校、通用语言以及自然环境因素。与之相比,免费私立学校的学生更加看重离家距离、就业机会、生活费用、经济实力等因素。

在个人因素层面,除了注重考虑个人兴趣发展、家庭经济条件、学业成绩等这些影响升学的基本要素外,与免费私立学校的学生相比,非免费私立学校的学生升学选择上,更多考虑的是自身因素,如增长见识、独立生活等,而免费私立学校的学生则要更多关照到父母的意愿。

在学校教育层面,非免费私立学校的学生对学校知名度、师资设备等攸关自身学业发展的因素更加看重;除了要考虑学校知名度、师资设备之外,免费私立学校的学生还对入学条件、可以兼职以及教学语言投入更多关注,所以,在升学选择上,他们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加广泛,既包括学业发展,也包括读书期间的经济收益。

在专业选择层面,除了都要考量个人兴趣发展外,非免费私立学校的学生更关注专业的师资设备、知名度和国际化程度,而免费私立学校的学生更关注所学专业在澳门的就业前景。

综合上述数据分析,我们认为,影响非免费私立学校学生的升学选择因素中,文化和教育类的因素更多,相比之下,影响免费私立学校学生的升学选择因素中,经济类因素更多。这种升学选择影响因素的显著性差异,与两类学校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相一致。与免费私立学校有超过63%的学生其家庭月收入处于中等偏下相比,非免费私立学校的学生家庭收入水平较高,超过63%的学生其家庭月收入超过当地平均水平,因此,较高的家庭收入也为他们选择知名院校和知名专业提供了经济保障。

三、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心理学、公共管理等是澳门高中毕业生希望学习的专业

依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4]在13个学科门类下,以一级学科为选项,对澳门高中毕业生的升学专业进行调查。其中,依据澳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专业设置,将为澳门博彩业培养专业人才的“款客服务与博彩管理”专业归类到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中。[5]

在希望学习的专业上,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三类学校系统,两两间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专业门类的选择上,澳门高中毕业生呈现如下特点。

首先,澳门高中毕业生的专业选择主要集中在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管理学和艺术等7个学科门类上。

具体来看,在这7个学科门类中,他们选择的一级学科,人数从多到少,依次是工商管理(如旅游管理、会计学、企业管理、款客服务及博彩管理)、应用经济学(如国际贸易学、金融学、统计学、财政学等)、心理学、公共管理(如社会保障、行政管理)、设计学、教育学、外国语言文学、哲学(如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科技哲学、美学、宗教学等)、社会学(如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新闻传播学等领域,具体人数(如表4所示)。

其次,理、工、农、医、军事等专业门类选择分散及社会与人文学科门类相比,选择这五个学科门类人数非常分散,具体情况(如表5所示)。

四、结语

综观整个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澳门回归以来,特区政府依据“教育兴澳”的教育发展战略,加大教育投入,扩张高等教育规模,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为澳门高中毕业生在本地高等院校近距离升读大学创造了更多机会,澳门居民的高等教育权利得到进一步保障,为澳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培养和储备了人才。

当前,澳门经济具有博彩业一业独大的产业结构单一,对外依赖性较高的经济发展风险。这个特色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澳门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和发展的单一化,以及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不平衡的问题,不能满足澳门高中毕业生多元化的学科兴趣发展。另一方面,澳门虽然地域狭小,但是已经形成一个多元文化相互包容的社会。随着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国际性发展定位,人才的多样性规格要求将会越来越高,因此,澳门本地的高等院校要在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加强内地、台湾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高等院校的多渠道合作,丰富学科建设,满足澳门居民的日益扩大的专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教育数字概览(2011/2012教育数字、2010/2011教育概要)[EB/OL].http://pozlal.dsej.gov.mo/webdsejspace/internet/category/teachorg/Inter_main_page.jsp?id=36875,2012-03-26.

[2][3]李梅.高等教育国际化市场——中国学生的全球流动[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8.66.

[4]阙莹.回归后澳门高中毕业生升学流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10:29,31.

[5]关于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的通知[EB/OL].ha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4/201104/xxgk_116439.html,2012-02-12.

有问卷调查的毕业 篇9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用人单位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体现着社会对毕业生的认可度,也即体现着社会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认可程度。为全面了解我校毕业生的情况,掌握用人单位对其素质及各方面能力的综合评价,听取用人单位及毕业生对我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学校对近三年的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希望了解他们的工作与学习状况、对自己及学校各方面工作进行评价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改进和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一、调查方法

(一)调查目的:全面了解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及毕业生就业状况,掌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及各方面能力的综合评价,听取用人单位及和毕业生对我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找出我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并根据毕业生、用人单位的意见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调整、改善我校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改革, 从而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调查对象:2007、2008、2009三届我校共有毕业生8365名,本次调查的对象是我校的这三届毕业生以及毕业生所在的工作单位。本次调查共寄发了2200份调查问卷,其中07届寄发620份,08届寄发630份,09届寄发950份,涉及的专业有冶金技术、环境工程、测绘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158个专业共1672个班。此次调查涉及面广、数据量大、内容齐全,其结果能较真实地反映出我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信度。

(三)调查内容:按照国家示范院校建设的要求,综合借鉴现阶段高校毕业生质量研究的评价指标,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设计并自制了对用人单位的《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表》和对学生的《毕业生跟踪调查问卷》,内容包括: 1.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评价。内容涉及毕业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结构、业务素质、工作能力等七个评价项目共22个评价指标,以及对我校毕业生称职状况的满意度总评。2.用人单位对我校人才培养工作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展“5S”活动;“5S” 实施小组监督、落实各员工“5S”的执行情况,填写《判别“要”与“不要”基准表》,及时为员工提供工作协助或协调,指导员工开展“5S” 的管理。

程序五:检查、改善。 通过自检、互检、“5S” 检查小组定期巡检办公室、 实验室及公共场所“5S” 的开展及改善情况, 填写《“5S”评定标准表》,对缺点项目提出修正意见并及时监督与跟进,同时向实施小组回报。

程序六:评比、奖惩。 制定“5S” 评比及奖惩办法,定期开展校内实训基地间的评比活动,根据评比结果,实施奖惩。

程序七:持续执行。 重复进行程序四至程序六,持续改善和优化“5S” 管理各环节工作; 在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提升员工素养。

4.实施“5S”管理的效果

(一)实训基地的整体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推行“5S”管理后,仪器设备摆放、陈列规范,场地整洁,管理制度落实,实训室文件建设完善,对学生的素养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二)强化设备保养,提高了设备利用率。按照“5S”管理要求,设备使用后及时进行清洁維护,根据不同设备制定相应的设备维护保养计划,严格地按照计划进行维护保养并记录,随时进行监督检查。保持设备良好运行状态,延长其使用期限。积极整合资源,将旧设备保养翻新,根据专业要求积极开发新项目,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项目的开出率。

(三)创设了一个安全的实训环境。推行“5S”管理后,实训室宽敞整洁,通道畅通,设备摆放井然有序,实训过程严格依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保障了学生的实训安全。

(四)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在“5S”管理模式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逐渐消除了马虎粗心,变得认真了,也变得文明礼貌了。自觉遵守规章制度,自觉维护实训环境的整洁,也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最重要的是成就了遵守规则的良好素质。

5.结束语

“5S”管理的实质是通过规范现场、现物,营造井然有序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其最终目的是提升其素质。在校内实训基地管理中推行“5S”管理是一项深入、细致、繁杂的工作,首先需要学院领导和全体师生的高度重视,其次需要管理者、教师、学生三方积极主动参与和坚决贯彻执行。 “5S”管理不是大扫除,而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创造良好的实训条件和环境,提高教师和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团队精神、爱岗敬业精神等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对于建设一个代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优秀实训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常春.5S 管理理念在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25(9)35-36.

[2]王玉鹏.高职院校引入 5S 管理理念初探[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18(2)78-8.

[3]张永乐.5S管理在高校专业实验室中的运用[J].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

[4]何淑梅.实行“5S 管理”,提高实训室内涵建设[J].科教纵横,2009,10.

[5]许雪芳.5S 管理与高职实验室管理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18.

有问卷调查的毕业 篇10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问卷调查:必须做的困难工作

由于毕业生因就业流动到全国各地各行各业, 要想对他们本人实施问卷调查, 难度很大。因此, 已有研究对高校毕业生进行的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 其调查对象几乎都是毕业年级的在校生, 而不是已经毕业离校就业的学生。如北京大学进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系列调查, [1]北京师范大学进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为和就业意向调查都是对在校的毕业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2]由于被调查者是毕业年级的学生, 在接受问卷调查时还没有到工作岗位, 他们还不清楚自己的工作收入, 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收入只能是一个估计, 而估计值与实际值之间显然存在较大差异。而且, 此时还有超过一半的学生没有签约, [3]他们的就业状况还是未知数, 调查者只能以已经签约学生的数据作为全体学生的数据进行计量分析, 这显然又带来了误差。

另外, 由各个高校进行的毕业生追踪调查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财力, 但得到的数据却并不理想。原因是, 学校一般根据学科、专业发放固定数量的问卷, 由辅导员老师联系毕业生填写。由于学生离校后愿意与母校辅导员老师保持联系的基本上是毕业后境况较好的学生, 这样, 学校获得的问卷调查数据就有可能高估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和质量。这就是我们目前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中遭遇的难题。

二、降低误差的一种现实选择:整班抽样

众所周知, 在问卷调查中不同的抽样方式带来的误差不同。从理论上讲, 随机抽样是误差最小的, 但是随机抽样在很多时候难以实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问卷调查中, 典型的随机抽样是以学生花名册为样本框, 按照事先确定的比例抽取被调查的学生名单。可是, 这样的名单上的学生多数联系不上, 导致调查难以顺利进行。第二种抽样办法就是目前经常被采用的方便抽样, 即请一位辅导员老师联系若干名学生, 实施问卷调查。上文已经陈述, 这种抽样方法得到的被调查学生, 大部分是毕业就业后境况较好的学生, 依据他们的就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有可能高估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

本文认为, 整班抽样既可以避免高估误差又具有一定的现实性, 是实施毕业生问卷调查路径中比较好的一种选择。整班抽样是指在样本高校中, 以一定的比例随机抽取自然班 (具有班级建制) , 被抽到的班中所有的学生都是被调查对象。当联系到的学生占到班级学生总数的一定比例之上时, 高估误差就被大幅度降低。同时, 整班抽样后实施调查时我们可以采取班内学生横向联系的办法找到本班大部分学生, 增加调查的现实性, 也可以在抽取班级时适当加大随机抽样的比例, 当一些班联系到的学生比例较低时可以整班放弃调查, 以保证数据质量。2010年12月至2011年3月, 《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课题组对河南省15所样本高校2007~2010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连续进行了三阶段调查。结果表明, 不同的抽样方法带来的误差不同, 调查的现实性差异也较大。该课题组把15所样本高校分成3组, 分为3个阶段实施调查。2010年12月20~28日对第一组5所高校进行调查, 采取的抽样办法是以花名册为抽样框, 按3%的比例随机抽取, 通过辅导员老师联系毕业生发放电子问卷。15天之后, 只回收到119份问卷, 占抽取到的2523名学生的4.72%, 回收率很低。2011年1月16日课题组决定对第一组5所高校的问卷调查进行“返工”, 随第二组的5所高校一起实施第二阶段的调查, 抽样办法为整班抽样。截至2011年2月22日 (寒假期间, 所以调查时间为1个月) , 共回收问卷3217份。但是, 以班级为单位的问卷回收率在10%~96%之间不等, 在回收率高的班级中发现了填答问卷的学生并不来自于一个班的现象。在某样本高校, 一位辅导员老师提供了2009届毕业生来自一个30人自然班的24份问卷, 后来课题组发现这24份问卷实际上来自4个班的学生。为了对比方便抽样与整班抽样数据的误差大小, 课题组对该班毕业生做了细致的联络工作, 除了已经回收的该班7份问卷外, 又得到该班另外19份问卷, 共计26份问卷, 与辅导员原先提供的24份问卷数据进行比对, 结果发现, 毕业生的就业起薪实际上是979.33元, 但被高估到了1337.12元。

三、增加调查问卷的真实性:在读学生担任问卷施测主体

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 一般是依托高校, 依靠班主任、辅导员老师, 最后由原班干部落实问卷调查工作。这样, 课题组研究人员难以直接接触到被调查的学生, 也难以对组织问卷调查的班干部进行培训, 由于原来的班干部已经走向工作岗位, 工作繁忙, 也有一些班干部把问卷调查作为一项额外的任务来完成, 所以经常产生虚假问卷, 最常见的虚假问卷是由一名学生替代多位被调查者填答问卷 (整班回收问卷很容易发现这种现象) 。《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课题组的第二阶段问卷调查就有一些班级问卷出现了这种情况。由于该课题组第二阶段的问卷调查是整班抽样, 要求提高班级问卷回收率, 同时是对辅导员老师进行的培训, 依靠辅导员老师来做, 但是辅导员老师工作繁忙, 就委托给原班干部, 班干部没有接受过培训而且觉得这是额外的工作, 加之联系本班同学需要时间精力, 于是就找几个人代劳, 结果就产生了很多虚假问卷。当课题组了解到这种情况后, 就对可能实施问卷调查的主体进行访谈, 通过反复比较筛选, 最终选择了由继续深造的学生, 即在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和专升本学生负责对自己本 (专) 科所在的班级全体同学进行问卷调查。由于继续深造的学生容易接受问卷调查培训, 自由支配时间相对较多, 所以他们具有高质量完成问卷调查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更重要的是, 这一群体正在读书, 对科研工作存在敬畏感, 希望有科研机会锻炼自己, 还可以获得劳务费补贴学习生活, 当他们接受问卷调查任务后就会把它作为一项自己的科研工作认真对待, 并把这种感情通过同学友谊传达给被调查者, 所以能够高质量地完成问卷调查。基于这种认识, 课题组对第二阶段调查存在虚假问卷的2个班级、某高校的21个班 (该校自认为没有办法完成此次涉及四届毕业生的调查任务, 因为他们的自然班级较大, 班均学生100人以上, 这样的班级结构松散, 没法联系到60%以上的毕业生) , 实施了由在读专升本学生和在读硕士生负责的问卷调查, 结果班级问卷回收率在63%~91%, 问卷真实率也高于由辅导员、班主体负责实施的调查问卷。

课题组总结认为, 由在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和专升本学生负责问卷调查至少有以下四种优点。

第一, 问卷整班回收率较高, 数据质量较好。课题组人员对第三阶段由在读专升本学生和在读硕士研究生实施的问卷调查的回收率和真实性都比较满意。负责实施问卷调查的学生不但利用本班的QQ群、飞信、E-mail等联系方式, 还通过班内同学横向联系查找工作地点偏远、不经常上QQ的同学, 对那些工作性质特殊、工作繁忙的同学则进行多次的电话催促。他们认为自己是在“为学弟、学妹们顺利就业做点事情”, 是“利用私人感情来做问卷调查, 不是上级分配下来的任务”, 他们认为这是调查成功的主要原因。

第二, 可以实现不同学科、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大致相当的抽样比例。由在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和专升本学生实施毕业生问卷调查, 可以通过安排第一学历层次、学科不同的研究生和专升本学生负责调查工作, 来实现高校毕业生样本的学历层次、学科分布的确定比例。比如, 我们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拟调查年份的毕业生总数及其学历层次、学科分布, 就此确定不同学历层次和学科的样本量, 来确定作为调查员的研究生和专升本学生数量。换句话讲, 我们可以通过安排第一学历属于本专科层次、属于各个学科的负责问卷调查的研究生人数、专升本人数, 来控制各个学科不同学历层次的被调查毕业生的人数。

第三, 可以在较大范围内实施问卷调查。原因是一所高校的博士、硕士生来自于全国各地高校的本 (专) 科毕业生, 而一所省属高校的专升本生源则几乎覆盖了本省的所有高职高专院校;一个学科在读的博士、硕士生绝大部分本 (专) 科读的仍然是该学科。同时, 博士、硕士研究生和专升本学生目前读书的高校层次、学科结构与其本 (专) 科就读的高校层次、学科结构之间具有关联性。所以,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校学生会对在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和专升本学生进行摸底, 很容易从中选择满足调查所需要的第一学历层次结构、学科结构、地域分布结构的在读博士、硕士以及专升本学生, 使毕业生问卷调查较容易在较大范围中顺利实施。

第四, 效率较高。这一路径无需调查多所高校就能够实施大范围的样本调查, 节约了很多与样本高校协调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依靠辅导员老师对高校已经毕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工作量就会很大, 因为需要与校方进行多层面的磋商, 这势必耗费研究人员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是由在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和专升本学生来实施问卷调查就简化了诸多环节。由于一所高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来自于全国各地, 一所省属高校的专升本生源几乎覆盖全省各专科院校, 而且在一所高校选择100名左右的符合学历、学科、地域结构要求的博士生、硕士生或者专升本学生参与调研工作是比较容易的, 这就节约了研究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总之, 如果我们把整班抽样和由在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和专升本学生负责调查结合起来, 就可以实现更大范围更大样本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问卷调查, 而且会显著提高调查效率, 降低误差, 提高数据质量。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课题组.200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的初步统计[EB/OL].http://www.gse.pku.edu.cn/jianbao/200326.htm;北京大学课题组.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统计[EB/OL].http://www.cee.edu.cn/show_news.jsp?id=2674;北京大学课题组.200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统计[EB/OL].http://www.gse.pku.edu.cn/jianbao/200706.htm;北京大学课题组.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统计[EB/OL].http://www.gse.pku.edu.cn/jianbao/200901.htm.

[2]北京师范大学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五种因素影响了毕业生择业[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5, (5) :41-42.

上一篇:外贸函电课程教育研究下一篇:冠状动脉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