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综合素质就业

2024-07-21

大学生综合素质就业(精选十篇)

大学生综合素质就业 篇1

我们在近两年走访了大量的用人单位, 进行了广泛的就业工作调研, 通过调研发现:用人单位最看重大学生的素质中前5个指标分别是:道德素质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意愿高、可塑性强;敬业精神;团结沟通协作能力。社会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广阔舞台, 用人单位会从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的角度来挑选自己认为是合适的人选, 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要更加注重教育和人才素质的提高, 注重人才培养的社会效果。而高校要培养出知识面宽广、人文修养高、道德情操高尚、理论思维能力强。创造能力和适应能力强、身心身体的全面发展人才, 必须大力强化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现状分析

通过长期的学生工作和与广大用人单位的充分接触和沟通, 我们了解到大部分毕业生有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 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认为社科素质;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竞争意识。但有少数毕业生综合素质还不尽人意, 与社会和企业要求的人才素质相差甚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三、认知能力不足

大部分毕业生对于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和将来在哪些领域中发展还没有认真的思考过, 不能冷静的分析自身所到之处的环境是否与自身的条件相适应, 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不能把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只顾眼前利益, 不求将来发展

1、实践能力不强

2、合作沟通能力不够

3、交际能力差

4、表达能力欠缺

5、控制能力较弱

四、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方法与途径

1、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优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社会上的一些消极思想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严重, 有些大学生在这股思想的冲击下迷失了自我, 陷入了腐化堕落的泥沼, 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状态, 必须着力强化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第一是理想教育, 要引导大学生将追求个人成功与为社会做贡献有机统一起来, 自觉的把握追求个人先是理想的升华为追求社会共同理想。

第二是价值观引导, 应到学生摆正个人利益的位置, 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 大力倡导集体主义精神。

第三是成才教育,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唤起学生成才意识,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调动学生积极性。第四是功名意识和传统美德教育, 加强世界观人生观的学习, 分清崇高与卑下, 逐步提升人格, 促进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

2、调整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素质

高校应利用就业反馈, 做好社会调查与预测, 在所有的科学领域持续提供高质量的课程设计, 不断更新教材内容, 使之与尖端的科研成果、最新的社会发展趋势接轨, 以毕业生的技术技能和有效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需要的技能;与政府及用人单位合作, 了解劳动力市场需要, 确定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及发展规模调整的幅度和节奏, 是人才供需渠道畅通, 培养“订单式”人才, 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综合竞争力。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实践教学, 增强大学生的能力素质

首先, 在培养方案上, 要根据社会、学科的发展不断修订专业教学计划, 使人才培养方案保持科学性和合理性以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在教学模式上, 要打破线性单调的程序教学, 注重学生的资助和情感因素同时, 积极启发学生去思考, 营造良好的、浓厚的、活跃的课堂氛围, 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 增强自学能力,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等等。其次, 突出实践教学, 建立实践基地。面对当今人才市场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趋势, 高校要强化实践育人意识, 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4、加强大学生心理健朗教育, 培

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

高等学校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创造基地, 也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场所。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综合性人才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加工厂”, 所生产的“产品”最终要接受社会的检验, 只有具备一定素质和能力的人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 高校教育要因“人”而教, 要把学生教育成具有高素质的社会的主人, 而不是把人训练成社会的工具, 不仅要使学生得到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而且应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教育和培养放在重要的地位, 是每个学生都具备“八会”, 即会做人、会求知、会生存、会创造、会健体、会合作、会选择、会适应,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综合竞争力, 为大学生就业开创新局面。

摘要:加强大学生素质培养, 提高大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 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针对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目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现状分析, 提高高校应从优化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 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素质, 增强大学生的能力素质, 强化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等方面着手,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提高大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

大学生综合素质就业 篇2

当今社会是一个激烈竞争的环境,个人,企业,甚至国家。都将竞争,面对如此直达的竞争压力,大学生也被推到了风头浪尖,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众多莘莘学子中脱颖而出,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是目前大学生普遍关心的头等大事。

随着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的大幅度增加和招聘单位用人标准的不断提升,毕业生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越来越难。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既反映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大学生就业难,不足以满足企业单位求贤若渴的要求,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大学生本身能力的问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就业率是成正比的。很多大学生毕业后跻身于求职的大军中,犹如万军要过独木桥,往往期望值和现实相差甚远。还有一些大学生在求职中失去了方向,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以至于频繁的跳槽,尝试不同的职位,结果浪费了很多宝贵的精力和青春。究其原因是我们在能力教育方面关注不够以及跟不上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家应该都知道“田忌赛马”的故事,发挥自身的优势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对于毕业生而言,怎样才能发挥自身优势,适应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达到顺利就业和满意就业的要求呢?,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意识到,唯有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岗位能力,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大学生综合素质就业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素质人文素养综合就业能力

引言

就业是当今时代学校、学生以及用人单位之间的重要汇聚点,而学生的就业能力不仅影响学生的就业状况,其更能够体现出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尤其是当今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人才成为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方面,所以,对求职者的能力要求更是不断提高。作为高职院校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除了要对学生展开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的同时,更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和社会价值观的培养。总之,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应该与企业单位的要求相匹配,因此,笔者以“机电类专业”为例,展开深刻探讨。

一、关于企业对高职学生岗位的具体要求分析

据资料显示,机电行业企业招聘员工时,除了要考察其专业素养,更重要的是考察应聘者诚实守信、民族意识以及沟通能力等等方面的职业素养。此外,筆者还发现,由于当前诸多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导致机电企业对应聘者的满意度不断下降,严重的情况则是会出现不愿招聘高职学生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不利于学生的就业以及高职学院的发展。

(一)调查统计的数据结果

针对机电行业的一线员工的素质要素分析,公民素质、科学思维、人文素养、人际交流、个性品质、创新素质等六个方面的指标作为行业测试的指标,其能够符合行业的认可,将六个指标又分为46个特质要素,但是这些特质要素是否能够准确反映每一项特质是一个有待检验的问题。为此,对各特质要素在各项特质中的重要性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 在了解了各特质要素的重要性分布情况之后,课题组针对哪些特质要素能够作为特质的组成内容进行了进一步调查,95%的企业员工认为可以将最重要的前3个素质指标作为各项特质的组成部分。

根据数据显示,我们认为,公民素质这项特质主要可以从民族意识、爱岗敬业、道德素质3个方面进行评价;科学思维这项特质主要可以从尊重事实、理解能力强、遵循逻辑3个方面进行评价;人际交流这项特质可以从诚实守信、有亲和力、能换位思考3个方面进行评价;人文素养这项特质可以从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间的关系、做事认真、人格独立3个方面进行评价;个性品质这项特质可以从宽容、吃苦耐劳、孝顺有爱心3个方面评价;创新素质这项特质可以从积极进取、创新意识、喜欢质疑3个方面进行评价。

(二)数据分析结果

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笔者发现:机电行业企业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岗位要求,排在前几位的依次为:民族意识、爱岗敬业、道德素质、尊重事实、诚实守信、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做事认真、宽容、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等。由此可见,在提升就业能力的基础上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应从以上几个方面具体着手。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的现状分析

笔者通过在校生座谈会、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走访、个人访谈等形式调查显示,当前我国诸多高职学生的专业素质还可以,但职业道德素质普遍偏低,远远不能达到社会和企业的要求。其中在就业选择方面,表现出对单位的工资待遇和工作地点的关注,进而出现高的工资待遇以及好的工作地点应聘者众多,而其他一些比较普通的岗位却无人问津;在敬业精神方面,高职学生的奉献精神和意识也不断下降,更在乎索取利益;在创业方面,高职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比较淡薄,其积极进取、吃苦耐劳、不懈奋进的精神不断衰退。

三、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建议和意见

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的调查发现,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有待加强,只有不断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增强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才能够保证学生的长远发展,基于此,笔者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几点改进建议,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借鉴。

(一)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需要充分发挥“就业指导”和“两课”的主体作用

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就业指导”和“两课”,应立足于实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不断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和意志品质的培养,此外,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适应能力、团结合作以及心理品质等关键能力的养成,让学生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精神。

(二)将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课堂进行有机融合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内容除了要保证学生的基本技能,更要注重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在加强道德素养教育的时候可以在专业技能课堂中充分融合道德教育,根据每个专业的特征,针对学生毕业后就业的需求,逐渐培养相关的职业道德观念、责任等方面,将专业课与职业道德培养有机融合。作为教师需要以身示范、为人师表,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将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不断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了解并掌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根据自身情况和市场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选择。

(三)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可以充分利用实践、实习、实训等环节

职业道德可以通过高度角色化和实践化进行培养,其中真实地职业场景让学生在其中感受、体会和领悟,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应该有效利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实习或实训的机会,精心设计、认真组织,此外,还可以安排或聘请实习基地的人员进行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和规范,让学生真正在实践中感受职业道德的培养和精神内容。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实习,实习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并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企业文化,体验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强化学生基本职业技能。

(四)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此外,学校要营造一个文明、卫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努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通过“升国旗、唱国歌”、“校史教育”、“算账课”等培养学生的爱祖国、爱学校、爱父母的“三爱之心”;通过“文明宿舍”、“优秀班级”的评比培养学生讲文明、讲卫生的习惯和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专业技能比武,不但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也能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质。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和发展,高职院校成为我国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据调查显示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普遍偏低,难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基于提升就业能力的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攀玉昆.关于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思考.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2).

[2]于君.基于就业能力的职业素质教育的初探.职业教育,2010(5).

来源: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项目名称: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12010550,该项目列入黑龙江省教育厅2012年度教改项目计划

大学生综合素质就业 篇4

关键词:中高职生,就业取向,综合素质

引言

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中职教育的方向应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即向社会提供专业型、技能型人才。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我国的中职院校仍普遍存在过于注重学生的大学升学率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职生往往处于一种“在就业与升造间徘徊,结果两头都顾不上”的尴尬境地,由此也导致了大部分的中职生就业取向不明确、综合素质低的普遍现象。因此,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在调查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中职学校学生的就业取向与综合素质问题,并从国家教育部、社会、学校和学生等方面深入剖析中职院校学生就业取向不明确、综合素质低的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中职院校学生就业取向和综合素质现状概述

(一)就业取向现状概述。

笔者对宁波市中职院校200名出校实习的学生以电子问卷的形式作了调查,统计如下:

经过本次调查,笔者发现极大部分中职院校学生毕业前的就业取向意识非常不明确,笔者根据就业取向意识的强弱将中职生分成三类:

1. 就业取向意识比较强的。

即进入中职后只想在毕业后找份理想的工作,而没有考虑过继续升造读大学。所以在校期间,非常注重专业技能和个人综合素质的锻炼和培养。但从问卷调查数据来看,400名被调查学生中只有5%的中职生有这么明确的就业取向意识。

2. 就业取向意识一般的。

这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就业取向,但往往徘徊于毕业后出去就业和继续升造去读大学之间。就业取向不明确,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这部分学生在很大程度上缺乏自主性,对自己的未来没有很好的规划,没有明确的就业取向意识。而从问卷调查的数据来看,这类学生有高达75%之多,占将近一个专业总人数的一半。

3. 就业取向意识差的。

即根本不知道进入中职院校后该做什么。不仅没有明确的就业取向,反而对自己的人生规划一片茫然,既没有学好理论知识,也没有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个人综合素质也没能得到锻炼。调查数据显示,这类学生的比例占近20%。

就业取向意识的强弱和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中职生未来的命运如何,而导致中职生就业取向摇摆不定的一个很大原因是中职教育模式的矛盾性。尽管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但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和社会压力,中职院校在模式上不可能有很大转变,也就是一方面鼓励学生在高中期间出去实习就业,另一方面不限制学生继续考大学(本科和大专)的权利。这就使得就业取向意识一般的中职生群体人数越来越多,所影响的范围不断扩大。

(二)综合素质现状概述。

中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指为人处事、开拓创新、适应社会的能力,创新实践的能力,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等方面的素质。经过调查统计,400名被调查学生中有90%表示对自己个人综合素质表示担心,尤其在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方面。有85%认为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一般,需要更多的锻炼和培养。13%的中职院校学生认为自己能力很差,只有2%对自身能力和素质充满信心。另外,笔者在调查中还发现,学生就业取向意识的强弱与综合素质的高低成正相关。也就是说就业取向意识弱的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也呈现出不足,综合素质偏低。相反,就业取向意识强的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也比较自信。

二、就业取向意识弱和综合素质低的原因分析

根据笔者的深入调查,发现学生就业取向意识弱和综合素质低是由各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总结分析如下:

(一)学生就业信心不足,没有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

由于中职院校定向不明确,学生往往在通过努力学习继续考大学和学好专业技能出去就业间徘徊,规划不明确,导致最终就业能力和信心的不足。

(二)社会和家庭的影响。

很多中职生正是由于得不到社会和家长的支持自暴自弃,放弃学业。参加问卷调查的400名中职院校学生,其中有95%认为中职生与普高生存在很大区别,有98%的学生认为社会和家长对中职院校学生有歧视现象。

(三)中职院校现存教育模式的影响。

向社会提供专业型、技能型人才是中职院校的基本任务,但由于中职院校也承担着向高等院校输送部分优秀毕业生的双重工作,而且中职院校更注重于后者,这使得大部分的中职生出现了就业取向不明确、综合素质低的现象。

三、相关建议

针对中职院校学生就业取向意识弱和综合素质低等相关问题,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从教育部门的角度出发。

1. 转变观念。

这里的“观念”主要指的是教育部过于看重表面的高就业率数据的问题。也许高的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的强劲需求,但不能说明国家教育部门在中等职业教育方面的工作已经做到位。

2. 工作重心的转移。

教育部门应该把对中职院校考核的重心从考核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率数据方面转移到对其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考查方面,包括专业技能考核、交际能力考核、应变能力考核等,重要的是要将政策理论真正地应用于实践操作,得以贯彻执行。

3. 模式创新,进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

针对中职院校培养专业型人才和学生希望继续升造去读大学的矛盾性,笔者认为可以借鉴上世纪60年代日本短期大学的一些办学特点,建议政府可以投资兴建一些以升学为目的民办的中职院校,或者将中职院校和普通高中院校进行纵向衔接,进一步鼓励在中职院校开设针对性强的高考班(宁波四明职业高中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与现有的既鼓励学生升入高一级院校,又鼓励学生毕业后出去实习就业区分开来,避免上述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以实现那部分想继续生造学生的梦想,同时又使得中职的教育抓住准绳———更加职业化。

(二)从学校的角度出发。

1. 建立学生—学校支持系统,积极开展中职生择业的心理指导和咨询活动,帮助中职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放眼未来。

2. 建立学生—社会支持系统,加强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的建设,完善市场机制,为中职生就业提供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同时中职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内容也应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更新。

(三)从学生自己的角度出发。

中职院校学生首先需建立自身的自信心,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即在专业技能上的优势,同时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在认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强化自己的技能优势。

同时,中职生应在日常学习生活的点滴中培养职业理想,在专业学习和实习中培养职业兴趣,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和改进职业价值观。

除了以上几点外,社会及家长的鼓励和帮助对中职生的健康成长、学生正确的就业观的树立及综合素质的发展也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陈嵩.上海中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 2007, (11) .

[2]郑薇.关于中职学生就业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教育报, 2007, (10) .

[3]2006年全国中职就业率95.6%[N].中国教育报, 2007, (4) .

大学生就业素质 篇5

如何提高大学生素质一直是一个社会话题,随着近十几年来高校连续扩招,大学生群体的急剧增大,大学生思想道德、知识水平、就业能力等一系列问题不断凸显,社会上对大学生是否真正具备高等人才的优秀素质有了很深的担忧。大学生作为这个社会上的精英群体,是否禁得起当代社会竞争的惊涛骇浪,是否担得起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任务?对于现今大学生素质方面的问题很多是普遍一直存在的,或许大家都知道的:大学生空有理论,但实际经验不足;重视文化知识培养,而忽视思想品德修养;诚信、伦理、善恶观念缺失。这些都是很严重的问题,也就是因为这些问题导致大学生就业素质问题。这也是家长们最为关注的问题。

说道大学生就业,大多数人都会马上反应出一个字——难!确实难,大部分都难,只有很少一部分对得到的工作满意的。但究竟大学生就业难在哪?我觉得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是专业知识技能不过关。大学生经历了炼狱般的高考,一到大学大部分人就放松了、松懈了,吃喝玩乐都是经常的事,甚至名牌大学也不例外,或者参加太多社团活动,或者谈恋爱,或者男生打游戏,女生管商场,学习远不如高中时用功,专业课程也是得过且过,到了考试的时候就是祈祷不挂科,更别说精通了,四年本科学到的东西其实并不多。这也是现在很多企业招聘宁愿要职业技校的学生也不要本科学生,有很多本科生甚至为此把简历改成大专毕业的原因。这样的大学生毕业之后,无论专业知识还是职业技术都是不过关的,用人企业、单位当然不敢要了。

第二,就是工作经验不足。这是一个一直存在的问题,也是很难解决的问题。尽管现在大学都有实习课程,也会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但很多学生都是阳奉阴违,找乐子,做做表面工作就混过去了,没有什么实际的改变。据调查很多大学生都曾在实习报告上做过假,虽然不是所有人都是这样,但还是有不少这种人。虽然现在一些用人单位会提供就业培训,但这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用人单位没有这么“好心”,也没有这么的“耐心”,去为求职者花费时间和金钱,所以毫无经验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往往会成为中间的淘汰者。

第三,对自身定位不明确。现在有很多大学生,尤其是重点大学的学生,心高气傲,对未来也是幻想的充满信心。就是因为在重点大学带给他们的光环下,不能真确的认识自己的实际能力,所以他们往往给自己定下过高的目标,而在应聘过程中又往往不能如愿,从而导致有很多毕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问题,最后被列入“啃老族”的尴尬行列。

第四,对自己未来很迷茫。这种人对未来就业没有方向,不知何去和从。从而就有了一帮“瞎跟风”的人。没个不同时期都会有一些比较热门的职业,比如80年代搞外贸,90年代下海经商,00年生产钢筋水泥,05、06年炒股,07、08年投资、报考公务员,09年.....受自然利益驱使,投身热门行业本无可厚非,但很多大学生却是盲目“从热”没有考虑这个行业是否适合自己。所以很多人选择了也许并不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从而失去了原本在其他领域有所成就的机会。很多大学生看人家出国,好,我也出国;看人家公务员待遇好,好,我也去考;看着人家进外企,好,我也进;这种跟风现象真是无处不在。对于国家来说,大学生的个人能力没有得到其应有的、最充分的发挥,没有在国家缺少人才的岗位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觉得这是国家的一种损失,而且是巨大的人才损失。

大学生就业与素质教育 篇6

关键词道德素质;素质教育;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2-0183-01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也随之增加,尽管学校及相关部门一直把大学生就业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加以考虑,但是,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但与此同时,有些用人单位却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其主要原因就是大学生的素质与用人单位所要求的不相符合。招聘单位已经从单纯的看学历,转向了重视应聘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调查显示,当今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1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分析

总体来说,当前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确实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要知道,社会是比学校更复杂的地方,没有一定的素质和能力是很难在社会上走向成功的。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考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道德素质、人际沟通能力与团队意识成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因素。

1.1综合素质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是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技能、丰富的知识面、强烈的求知欲、诚实守信、较强的沟通能力等等。一些招聘单位的主管表示,应聘者的学历很重要,但企业更看重应聘者的综合素质。教育部的一项调查也说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要求有明显差距,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事实上,大学生是否具备社会需要和认可的素质便成了就业的重要因素。

1.2道德素质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招聘的时候更加注重道德考核,把道德标准列入人才考核项目,几乎有半数企业在招聘中都会涉及道德、诚信问题。道德标准已经成为重要的用人考核标准。从调查看,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求职的最大本钱。许多人力资源经理表示,拔尖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他们更看重应聘者的职业道德观。因此,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生时,多数单位会把个人品德放在第一位。

1.3人际沟通能力与团队意识

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与团队意识有助于事业的成功。随着社会的细分,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多人的协同合作,因而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成了一些用人单位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这就要求大学生应具备团队精神,在竞争中应学会合作,这既是对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检验,也是用人单位考察的重要标准。但遗憾的是,在竞争过程中,抬高自己、贬低别人的现象却时有发生。对此,多数用人单位的态度十分明确,对此类学生坚决拒用。

1.4高校存在的问题

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几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现在社会已经不再需要,变成了滞销专业,供需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另外,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学校在办学理念上的滞后,使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知识单一、陈旧,专业面过窄,实际动手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精神,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2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和建议

2.1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

社会发展的节奏在不断加快,要想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素质,才能够不被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所淘汰,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大学毕业生要想在求职择业中处于主动,获取理想的就业单位,就必须全面提高自己的择业素质。另外,大学生应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从现实出发选择就业。

2.2高校应加强道德教育和学风建设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要坚持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校纪校风建设。要发挥教师為人师表的作用,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所以,学校是决定大学生素质的主要因素,应从学校入手,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大学生就业素质。

在目前就业形势及其严峻的背景下,如何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是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因此学校的素质教育的重点应该集中在招聘方对人才的要求上来。首先,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要把德育教学内容、形式和现实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和“诚实守信”的品质,注重学生的品德塑造,提升就业竞争力。目前的德育教材比较注意体系的完整,但在针对性和实践性方面结合的还不够。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素质教育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适应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

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要把德育和学校管理结合起来。教书是育人,管理也是育人。在制定和执行学校各项管理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到如何更有利于大学生德行素质的培养。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发内容健康、形式多样、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塑造的校园实践活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形成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德育环境,营造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环境氛围。

综上所述,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迫在眉睫,要想使培养的学生获得社会的认可,使学生能够顺利融入社会,目前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着眼于现实,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入手,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切实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这不但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同时,对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有重要促进作用。

时代呼唤新一代的大学生,祖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在新形势下,只有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大学生,才能使我们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

参考文献

[1]吴永春,韩娜,杨红芹.从社会营销观念谈大学生就业[J].素质教育论坛,2008(9):171.

[2]丁艳平.从名企招聘谈大学生素质教育[J].科技信息,2008(36):205.

大学生综合素质就业 篇7

一、高校应普及人生规划教育

高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时间管理和职业规划方面的教育, 杜绝大学生浪费业余时间的现象出现。目前, 很多同学没有利用业余时间的观念, 很多大学生迷茫和浪费时间的原因就是因为其在大学生活过程中没有目标[2]。针对这一点, 高校首先从大一开始普及职业规划教育。职业规划是在评估个人性格倾向、实际能力和主观兴趣爱好的基础上, 结合外界客观条件和社会发展趋势, 通过综合分析与权衡, 对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进行定位, 确定个人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 从而为之付出实际行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 帮助学生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能让学生理性地认识自己, 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适合做什么工作, 能理智地分析自己和社会的需要, 树立长期的职业目标, 并能为之确立短期目标。高校应该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价值并能有效地普及到学生中间去。为此, 高校应该每年开展职业规划相关的活动, 如职业规划大赛, 让职业规划意识深入到每一个同学的头脑里, 让他们从一开始就能合理地认识自己, 确定自己的目标, 有了目标, 就会有执行的动力和合理的计划, 再通过时间管理的教育让他们合理地规划和管理自己的业余时间。“四象限”法就是一个很好地管理自己时间的方法。第一象限是重要又急迫的事, 如学习任务;第二象限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第三象限是紧急但不重要的事;第四象限属于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同学们按照这四个标准对自己的事情进行规划, 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促进自身的发展。到了高年级以后, 学校要组织一些就业指导和培训, 让大学生为就业作好各方面的准备。针对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 还可以开展创业培训并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创业。

二、高校应该为大学生的业余时间提供一些学习、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平台

当前, 大学生的课余时间比较多, 高校有优越的教师资源和活动平台, 应该根据大学生的不同特长为其提供多种平台, 让大学生在业余时间提高自己。

(一) 高校要利用业余时间, 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

首先, 对于学习兴趣和能力比较高的学生, 可以成立一些科研兴趣小组, 由专门的老师指导, 这些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一些课题研究, 学习撰写本专业的论文, 能力强的科研小组还可以单独申请课题并承担课题的研究。拓展和延伸这些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 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为他们日后深造打下基础, 同时也会在同学中间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其次, 高校要多组织科研或者科技大赛。除了国家举行的一些比赛, 如建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外、发明大赛等, 应该在本校举行了一些切合学生自身能力的小规模的比赛, 如论文比赛、翻译文献大赛等。

另外, 高校应该多邀请专业领域的专家给学生们作讲座, 在业余时间多组织一些科研交流会、研讨会等, 扩大学生们的科研接触面, 让更多的学生能走进科研。从目前来看, 我国高校的科研还是以教师为主, 学生参与不多。因此, 高校应该重视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鼓励大学生在业余时间进行科研活动。

(二) 高校应为大学生业余时间的体育锻炼提供场地和活动器材

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不仅可以强身健体, 还可以减轻压力, 调节不良情绪、治疗心理亚健康、预防心理疾病。

(三) 高校要能为大学生业余时间的社会实践提供校内和校外环境

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是高校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 是与教学理论相适应, 以实践方式来实现高校培养目标的教育形式, 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走向社会, 将知识技能转为运用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当前, 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一般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在校内, 实践能力强的同学要开展一些学生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 从而提高学生们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校外实践一般都安排在大四进行, 但是对于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课, 如果在平时就能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 在实践中加深和检验理论知识, 弥补纯理论学习的不足, 就可以起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因此, 高校要根据专业需要, 建立不同的校内实践基地或者在校内提供实践的机会。对于需要在校外进行实践的专业, 高校要在社会建立一些校外实践基地, 比如为师范类学生联系一些幼儿园、小学、初中等作为学生们的校外实习基地;酒店类专业要到酒店实习, 高校还要根据自己学校所设专业的不同, 和社会上一些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有的专业可以实行校企合作, 实行学校和企业的双导师制。在这种模式中, 学生接受的教育是多方面的, 知识面也是更加宽泛的, 满足了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对于还没有校外实习基地的专业, 高校要鼓励大学生从事和本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或者兼职活动。

此外, 高校要以学生为中心, 多组织一些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和技能发展的各种活动和比赛。同时, 高校应该完善其硬件措施, 要能满足学生学习、体育锻炼以及发展特长等需要, 比如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学生活动中心、体育活动场地建设如乒乓球台、篮球场等[4]。

三、高校应该为贫困生的业余时间提供校内和校外的勤工俭学岗位

为了帮助贫困生在经济上获得独立, 很多高校都设有勤工俭学岗位。但是, 现在高校的勤工俭学岗位和以前相比, 变化不大, 还是以前的那些打扫教室、整理图书、食堂帮工等单纯劳动型岗位, 而且劳动报酬也不高, 已经提不起学生的兴趣了。因此, 高校应该设立一些管理型的 (比如辅导员助理、宿舍管理等岗位) 和科研型的岗位 (如助学岗位) 。同时, 为了满足贫困生打工的需要, 高校可以和一些企业、培训机构建立长期的合作机会, 让贫困生到有保障的地方去勤工俭学[5]。

四、高校应该抓好社团建设, 让社团成为大学生业余时间的第一选择

高校应该认识到社团建设的战略地位。社团建设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心理成熟、人格完善以及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社团是大学生业余时间培养和发挥兴趣爱好的重要组织, 对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也日益显著。但是, 现在的社团一般都是学生自主组织的, 管理比较松散, 社团成员和活动都比较随意。要充分发挥社团的作用, 高校应该发挥统筹优势, 合理地建立一些能切实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社团, 并且能加入到社团的管理中来。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提供一定的活动经费让学生们定期开展活动和项目。同时, 对成绩突出的社团, 高校要作出一些相应的奖励。对一些好的做法要普及, 从而完善高校的社团建设, 为同学们的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

五、高校辅导员要督促和引导大学生科学、健康地利用业余时间

高校辅导员和学生接触最为紧密, 因此其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去, 了解学生的业余生活并督促、引导他们合理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首先, 辅导员要善于发现并纠正大学生业余时间中出现的问题。现在的大学生对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辨别不清, 很容易被别人利用, 有的大学生在业余时间的打工过程中认识了一些不法分子, 被骗上传销的道路, 甚至被骗到一些邪教组织中去。辅导员一定要能及时发现, 及时制止。对于业余时间经常不在学校的同学更要重视。辅导员要把握大学生的业余时间安排, 首先, 要把学生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确保学生的身体、思想的健康发展;其次, 在和学生的交流中, 辅导员要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科学、健康地管理和利用业余时间, 第三, 辅导员要重视宿舍文化对业余时间利用的价值。宿舍是大学生生活、学习、娱乐和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 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宿舍里面度过的。宿舍活动是形成文化的重要基地, 是加强宿舍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学生宿舍文化具有潜移默化、流行性和思想行为真实性等特征。辅导员应该把宿舍当成教育的第二阵地, 要善于利用宿舍文化引导功能, 在宿舍中形成珍惜时间、爱学习、争上进的文化氛围。

爱因斯坦和鲁迅都曾说过, 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大学生业余时间比较充裕, 但是会对业余时间进行安排的人很少, 很多同学都是随波逐流地以消遣为主。因此, 高校应重视对学生业余时间的教育, 引导、督促大学生科学、合理地利用业余时间。同时, 高校应该为大学生多样化的业余生活提供设施、场所, 为大学生业余时间的成才、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件。

摘要:针对当前大学生出现的虚度光阴和浪费时间的现象以及我国大学生目前存在的素质和能力以及就业难等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在学生管理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以商丘师范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为蓝本, 认为高校要重视业余时间的教育, 引导、督促大学生科学、合理地利用业余时间。同时, 高校应该为大学生多样化的业余生活提供设施、场所, 为大学生业余时间的成才, 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件。

关键词:业余时间,综合素质,科研项目,社会实践

参考文献

[1]左冰, 赵辉, 宫萍.关于大学生业余时间管理的对策思考[J].科教导刊, 2013, (0) .

[2]赖文强.加强大学生业余时间管理的几点思考[J].出国与就业, 2010, (12) .

[3]夏莉莉.当代大学生业余时间分配情况的调查研究[J].知识经济, 2011, (4) .

[4]黄雪燕.大学生业余时间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11, (11) .

大学生综合素质就业 篇8

一、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教育部已经明确规定:高职高专教育要以培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内设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也就是说, 高职教育出来的毕业生的就业是定位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层次上的。然而, 从高职毕业生就业反馈的信息来看, 他 (她) 们中的不少人的就业层次并没有达到这个层次, 并且许多毕业生从事着与所学专业不相干的工作。虽然我们在教导高职毕业生就业时, 要根据他们所学的专业, 从企业的最基层岗位做起, 但是几年以后, 这些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层次缺仍然没有明显的改变。无论在沿海还是在内地的现代企业, 不少毕业数年的高职生还是和高中甚至初中的毕业生一样, 在做技术简单、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是不是现代企业不缺人才呢?答案是否定的。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日益深入, 各类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 许多现代企业正在为招不到“高级应用型人才”而发愁。由此可见, 高职高专毕业生不能达到较高就业层次, 主要原因是没有达到现代企业“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造成高职毕业生就业层次低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呢?除了社会环境外, 主要原因还是在于高职高专教育本身。首先, 不少从事高职教育的工作者, 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不到位, 没有把培养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放在首位。这些人认为高职教育比本科教育低人一等, 高职教育就是让学生毕业后能就业即可, 根本没有条件追求高技能就业层次。其次, 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与现代企业对高级型人才的要求脱节, 针对性不强, 高职特性不明显, 教材陈旧, 内容基本上就是普通本科高等教育的减缩版。第三, 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落后, 课堂教学与实践实训教学脱节, 缺乏直观教学手段、缺乏案例教学, 学生动手机会少, 专业知识和技能较难理解和掌握。

二、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

当前企业在招聘人才时, 希望所招收的高职毕业生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又具有优良健全的品格以及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持续学习的能力。这是就业市场对高职学生成才模式提出的时代要求, 而这样的要求不是简单的学好哪门专业课所能解决的, 它深层次的矛头直指的就是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培养好这些素质的重要途径就是高职院校要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建立全新的教育培养模式;协调各种教育力量, 构成科学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网络, 在高校的用人机制制约下, 调动学校的各种积极性, 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最佳效果。格局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的专业倾向性的特点, 其毕业生就业的综合素质要求应确定为;较强的专业能力, 良好的思想、道德、政治、业务、身心、文化修养。具有坚实的专业技术能力, 又有丰富的内心世界、科学的价值取向和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自我发展与开拓能力。

三、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内容与途径

正确的培养内容和途径, 是达到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由于专业教育的客观存在, 综合素质的培养必须处理好专业素质与其他基础素质的关系, 在专业素质与基础素质的教育中, 前者是重点, 后者是基础。也就是说, 专业人才的思想道德、文化艺术、身心素质, 最终要落实到专业素质中才能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一) 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是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重要要求。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理论知识、时间能力和创新能力。高职也毕业生主要工作在生产第一线, 因此要切实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把培养双证型 (毕业证+技能证) 学生落实到实处。高职院校应主要从以下三个途径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1) 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改革专业教学计划。现行的专业课程体系, 还没有全部打破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 学生必须到了专业课程学习阶段才能接触到专业时间内容, 制约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 也不利于及早地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情感。为此, 要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不断的引进专业实践内容, 制约了学习阶段才能接触专业时间, 并大力推行教学改革, 实行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

(2) 加强学生德育教育, 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心理健康的前提就是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则要较高的情商来支撑。健康的心理不仅是学生们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发展的基本保证, 而且对学生的道德素质, 思想素质、只能素质乃至身体素质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 不是单一的只对大一的学生上课就能解决的, 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彻高职三年教育的始终, 从新生到毕业, 都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紧紧抓住, 而且要一抓到底。传统的说教只能给学生的心理打上政治的烙印, 但是解决不了心理障碍的问题, 比如典型的湖南大学马加爵的恶性杀人事件, 虽然他的期末考试的政治试卷的分数很高, 但是他心理上有疾病, 心理变态, 导致他心理性格上的扭曲, 杀了全寝室的同学, 如果学校能对他及早的发现, 及早的化解、及早的疏导, 就有可以避免这件案件的发生。如果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解决不了, 那么大学生自杀、出走、打架斗殴、犯罪、等现象就会屡禁不止, 无法根治, 解决问题的基本措施就是加大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人的心理素质是伴随着人的成长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我们过去忽略了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因此加强高等教育中的心理素质教育尤显重要, 只有心理素质提高了, 大学生才能正视社会不良现象, 才能变压力为动力, 更好地争取和把握社会机遇。

(二) 加强高职学生创业教育和角色转换意识, 促进顺利就业

当教育专家们再向上海华东电脑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肖永吉、CEN国际教育网总裁陈玉宝等几个成功企业家问起“中国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欠缺什么”时, 几位老总一致认为是综合素质中的情商, 智商显示一个人做事的本领, 情商反应一个人做人的表现。在今后的社会中, 公司的职员不仅要回做事, 更要会做人, 求职者除了要具有高智商外, 还需要良好的情商。为此, 大学生要顺利就业, 首先要加强创业教育, 包括创业的心理准备、创业的知识技能的准备、创业的情感准备等。其次, 要有角色转换的意识, 多数企业认为角色的转换快慢是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现在的企业可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 企业招聘员工进来, 就是需要他迅速适应工作环境, 进入良好的工作状态, 为企业创造效益。

总之, 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是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素质要求, 既强调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又强调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既强调高职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统一, 又高度重视高职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实践证明, 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高低对其就业的影响日益明显。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进一步加大, 竞争更加激烈, 社会对人才各方面的要求也更加苛刻, 这就使高校在强化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方面的意义更加重大。

摘要:通过对高职院校和高职学生的客观分析, 介绍了高职学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组成, 提出了努力构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结构, 着手开设适合高职特色的人文课程、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的观点。以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契机, 加强创业教育和角色转换意识, 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关键词: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就业质量,培养

参考文献

[1]高传勇, 沈延兵.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录用标准的调查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 2005, (2) :42-45.

[2]韩世强, 陈秀君.“从现代市场”视角探讨大学生成才的素质构建[J].职教论坛, 2004, (8) :54-55.

大学生综合素质就业 篇9

关键词:综合素质,校企合作,独立学院,就业实践

如今国内外的经济增速放缓, 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以及就业市场的供需较为严峻。要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就必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顺应社会的发展, 适应企业的人才要求。因此, 考核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是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必要组成部分。此外, 要提高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 学校还要起到搭建桥梁的作用, 推广校企合作的就业实践模式, 与企业联合培养,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 进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从人才市场来看, 高校毕业生择业就业也变得更加民主, 拥有更加多的选择机会, 从而人才的流动性也变得更加频繁, 就业压力加大。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综合型、复合型人才越发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 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大部分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期望有如下几点[1]:

1. 良好的专业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素质。

要求高校毕业生在大学期间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本专业的现状以及该领域的前沿展望有广泛的认识。

2. 具有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

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在招人的时候把思想道德列入考核的项目, 是继专业能力水平之后的第二大重点考核内容, 希望能招纳德才兼备的综合型人才。具体上是考核高校毕业生是否爱岗敬业, 拥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3. 更注重团队精神。

现在众多企业十分重视团队意识, 一个好的团队能带来的贡献远远比个体贡献值相加还要大。要求毕业生有团队意识和整体思维, 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4. 拥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拥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是触发团队合作的重要前提, 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团队气氛。同时良好的交际能力, 会对个人的就业和职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5. 有较好的动手能力, 把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去。

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可以说是如今企业普遍担心的一个问题, 很多企业都担心会招到理论知识强而动手能力弱的员工。动手能力涉及到个体的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 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

二、独立学院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考核的重要性及其现状

1. 独立学院毕业生综合素质现状。

独立学院是在市场经济下顺应我国教育改革趋势的大众教育办学模式, 在十多年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并且不断得到了更多人们和企业的认可。但这种办学模式仍然处在探索和发展阶段, 需要不断地去革新、转变。所以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在管理和教学等方面仍存在很多的困难。由于独立学院特殊的办学体制和有别于其他公立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导致了独立学院毕业生在整体就业竞争上处于落后地位, 学生的综合素质略低于公立院校。

2. 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的重要性。

高校毕业生进行综合素质考核有利于培养综合型人才。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 高校对在校生进行综合素质考核十分重要。通过多方面的锻炼和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使得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在以后进入社会、进入企业的时候, 能适应该领域各个岗位。同时, 综合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与毕业生就业好坏程度成正比, 拥有较好的综合素质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3. 现今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的局限性。

如今高校在设定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的实施方案时, 大多都是以学校的角度, 主要为了更好地管理学生以及培养学生。并且在实际操作中, 综合素质考核的成绩往往是用来作为党员入党考核、评选优秀学生干部或者是各类奖学金评定的标准。这种考核方式及考核项目很多时候都会出现运作大而实际虚, 无法真正体现学生的综合素养, 同时无法顺利市场趋势, 无法为学生做出更好的锻炼、考核, 进而无法为学生的就业择业创造良好的平台。

三、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的内容设置

高校在制定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方案时, 所考核的内容应该以更利于毕业生将来进入企业后能更好地适应企业、适应社会为标准, 能反映学生走上工作生涯所具备的综合素质。作为21世纪的综合型人才, 除了拥有能自主刻苦学习的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外, 还应该具有良好的抗压能力、学习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因此, 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考核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1. 热爱祖国, 热爱社会。

如今国际形势风云变换, 社会形势日益严峻, 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和转型的特殊时期, 受到来自世界各国各种各样的挑战。当代大学生更是肩负着祖国伟大复兴的重大使命, 正受着来自世界其他不同文化的冲击, 容易被这些文化所迷惑。因此, 考核高校毕业生是否有正确的爱国观念、热爱社会观念, 不可忽视。

2. 思想道德修养。

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能为高校毕业生产生正确的人生指导。当代大学生经过了多年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 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 有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能很好地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因此, 思想道德修养的考核内容可以包含以下几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社会责任感、法律基础意识;职业道德精神等等。

3. 专业文化水平与素养。

我国现在正经历着快速发展的时期, 高校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文化水平的高低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 影响着世界科技水平的发展。同时, 对学生个人而言, 高校毕业生在进入企业时, 由于工作经验的缺乏而导致工作能力难以全面发挥, 因此, 这要求学生必须在在校期间努力地学习本专业领域的知识, 全面系统地认识到行业及其行业发展的趋势, 合理地规划好自己的人生。积极参与行业相关的调研, 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所以, 专业文化水平与专业文化素养也是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的重要部分。

4. 健康的心理素质。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进入社会、进入企业不可或缺的必要素质。如果就业形势不佳, 经济增速放缓的形势下, 高校毕业生在择业创业中难免会遇到挫折, 这时候就要求学生在挫折到来之前有相应的心理准备, 或在经历挫折时, 有能调节自我心态的能力, 使得自己能从容冷静地处理所遇到的困难。因此,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就业实践中的探讨

要提高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除了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之外, 还必须要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把理论知识联系到实际生活中去。因此更需要注重和加强学生的就业实践, 提高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

1.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就业实践的可行模式。

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产业化存在许多的弊端, 一是注重理论学习, 轻视实践环节;二是人才培养“同质化”倾向严重, 没有体现其“专门人才”特色;三是实践环节薄弱, 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较差。实践表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的就业实践模式在大学教育环节中显得十分重要。

校企合作实际上是由教育行业和大中专院校等职业教育院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培养学生的教学模式逐渐进行发展而来的。这种培养模式既有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 又能培养社会和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 是高校和社会双赢互动的模式之一。加强大学和企业的合作, 教学和科研的结合, 校企双方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共同发展, 是提高学校毕业生就业率, 实现高校与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选择, 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2. 校企合作可获取全新行业信息, 拓展就业的渠道。

校企合作能够促进学校学生对外交流的机会, 了解市场和各行各业的实时信息。学校以企业为对外交流的纽带, 认识社会和市场的实时状况, 不但增强了学校在本领域的知名度, 而且提高了信息接收范围。同时校企合作还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让学校和企业得到广泛而有效的宣传, 它不仅是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 还是企业获得优秀员工的重要渠道。学生能尽快接受企业的文化理念, 进入工作角色, 产生责任感和使命感, 提升其团队凝聚力。

3. 校企合作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重要特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的不断深入,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学校作为人才输出方, 要让培养的人才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 就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校企合作增强了领域和学校的沟通和理解, 有助于培养真正意义的实用技术人才。 (1) 正确树立新的、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和监控体系, 全力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使之能深刻地认识到市场经济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需求, 从而正确衡量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同时以此为根本进行有用的专业配套设置和有关的课程调整,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维实践体系。 (2) 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教学管理, 促使企业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视, 让学校的教学手段逐渐以学生成才需求为主线进行转化, 对课程与课堂的教学改革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邓婵娟.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看高校素质教育[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6, (1) .

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探析 篇10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的基本情况

通过对2000多家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 大部分的用人单位都反映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素质并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在用人单位看来, 他们对于大学生的基本素质的要求主要包括了专业基础知识、道德修养、团队协作的精神、工作的态度、责任心、以及社会的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还有毕业学校的名气等等。

然后当前大学生在这些方面都是有欠缺的地方, 当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大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并不专业, 当大学生到企业时, 需要企业花费大量的精力在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上, 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虽然专业基础知识是企业最重视或者是第二考虑的因素, 而工作态度和责任心也是企业非常重视的大学生的就业素质[1]。另外, 通过调查显示, 毕业生就业之后的团队合作精神也是企业非常看重的一方面, 现在的工作都是讲究团队精神, 只有团队一起进步, 才能真正的发展企业。

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素质的要求

通过调查数据,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素质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大学生形成就业困难的原因就是因为毕业生的就业基本素质差。一直以来, 社会对于基本素质的定义是片面的理解, 特别是大学生本身来说, 他们基本上认为基本素质也就是动手能力。从调研中, 我们了解到学生在专业基础知识, 工作态度, 责任心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这些问题也正是难以走向市场的重要问题。第二, 中层阶段基本素质基本上是用人单位录用的一个基本点, 毕业生的基础专业知识等可以从大学生的简历上看出来, 只要通过建立的筛选之后就可以算是达到了中层阶级的阶段。中层素质也就构成了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一个联系, 只要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建立了非常良好的关系, 基本上顺利就业了。第三, 大学生的精英素质阶段[2]。也是学生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阶段, 虽然基本素质和中层素质可以使得学生顺利的毕业, 精英素质才能使学生走向更美好的发展, 达到持续发展的阶段, 主要表现在交际能力方面和组织管理能力等的强势。

由此可见,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就业素质要求是逐渐递增的, 因此在各色各样的招聘会上, 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也是情理当中的。基本上企业都想要得到精英素质的毕业生, 但是他们也是一步一步考虑的, 首先是基本素质, 然后是中层素质, 最后是精英素质, 通过这一步步的途径, 用人单位才能全面的了解大学生的就业素质和就业能力。

三、大学生就业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建议

通过调查研究表明, 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大学生就业素质的高低以及就业能力的情况, 因此, 对于高校来说, 大大提高大学生就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是必须的。在调查中, 用人单位也为高校提出了具体的几个方面的建议:

1. 重视大学生的基础课程培养, 提高学生基础专业素质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 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毕业生的基础专业知识, 也就是说, 只有毕业生具备了专业的基础知识技能, 才能被用人单位看上。但是现在的大学生教育中, 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不太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和专业技能的提高。这就需要学校很好的督促老师以及学生开始重视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因为没有那个单位会去录用一个基本专业知识都没有的毕业生, 只有学校统一考虑, 然后采取一定的措施, 才能让学生的知识更加的扎实以及更加的牢固。

2. 因材施教, 注重学生的个性, 塑造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专业基础知识是学生毕业的基础, 也是用人单位首先考虑的因素, 但是这只是最基本的, 用人单位考虑的因素还包括了其他基本就业素质。另外还有其他的能力也就是学生的独特创新和自身优势的特点, 大学生在校期间需要不断地培养自己的专长和特长, 发掘出自身的优势和自身的特点, 多多的参加学校的社团和活动, 积极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3]。

3. 学校实施学生生涯规划的课程, 增强学生就业的意识

从调查中, 我们可以看出, 大学生的就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培养并不是在毕业那一刻形成的, 主要是通过平时的积累形成的, 因此, 大学生的就业也是需要提前规划的, 高校在大学期间就应该积极的开展一些就业讲座, 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 以便学生在学生的阶段时期就很好的为未来的就业做好规划, 并提前进行积累等, 这就需要学生在平时能够自觉地进行生涯规划的建立, 最终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而做好相应的准备。

总之, 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结果已经出现了, 而影响其就业困难的因素也是见仁见智的,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说法, 但是基本的就业素质要求还是要学生能够走向市场。只有毕业生具备了基本素质才能进去市场, 另外对于中层素质和精英素质的要求是学生更上一层楼的体现。

摘要:随着高校不断地扩招,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并不是很乐观, 普遍存在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员, 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出现这样的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通过对市场的研究, 结果表明, 大学生的就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与市场的需求并不协调。学生的基本素质是学生进入市场的必要条件, 中等阶级的素质是学生能够顺利就业的最主要的因素, 只有培养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才能让学生走向社会, 适应社会, 找到理想的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素质,就业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邱文芳.“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培养对策”, 2008.

[2]钟一彪.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分析.中国社会学网, 2009.

上一篇:第三功能下一篇:文章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