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中人文精神的构建

2024-07-17

体育中人文精神的构建(精选十篇)

体育中人文精神的构建 篇1

一、我国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1. 重科技, 轻人文

当前体育教学中存在着过分强调高科技、忽视人文教育的现象:运动人才培养过于“物化”的技能训练, 而忽略了同步进行“人性”的修炼;过于重视科学技术的投入, 忽视人这一主体;过于依赖设备器材的研制, 忽略运动员潜能的开发;过于重视专业技能的提高, 忽视了知识理论的教育;过于重视知识、技术、体质等有形成分, 忽略了对其有形成分起决定作用的无形的人文因素的研究;甚至采用兴奋剂等, 这使得高科技与相对滞后的人文素质形成了巨大反差。

2. 重功利, 轻理想

伴随着拜金主义、功利思想的影响, 体育的精神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表面化了。在现实中, 为金钱而竞技, 为个人和集团的利益而参与体育, 甚至为邪恶的目的, 打着体育的旗号而结党营私的现象并不罕见。在体育运动商业化运作中,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 出现了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的现象, 贿赂、兴奋剂、黑哨等成为了体育运动挥之不去的阴影。

3. 价值观念的空虚

在市场经济体制确定的过程中, 价值观呈现出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目标短期化的特点。价值主体自我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精神;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导致了对金钱和物质享受的过分追求;价值目标的短期化使得弱化了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 出现了精神真空。

4. 道德水平下降

我们在充分肯定体育道德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 也应当看到目前体育运动中所存在的诸多现实的道德问题, 例如:传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奉献精神正在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 不少地方、部门和个人, 在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驱动下, 滋生了小团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产生了种种不道德行为。

二、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模式的构建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普遍改善的情况下, 我们应以科学原则统领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模式的发展, 从全局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标准衡量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模式的发展, 并以此来指导、协调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模式不同部分之间的发展关系。这些发展均应以科学性为指导和衡量依据, 最终促进社会的科学发展。

2. 现实性原则

现实性是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模式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建构现实性的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模式, 能够体现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模式的本质, 即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模式从现实体育生活中产生, 又用于解决现实体育生活问题。在和谐社会的条件下, 我们要根据现实性原则, 针对现实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状况, 根据社会现状加以分析, 加强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重视现实性与应用性, 避免出现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

3. 创新性原则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当代中国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模式应坚持辩证发展观, 以理论创新为基础, 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其他方面的创新, 围绕全面构建“和谐社会”这个总目标, 深入实际, 研究体育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在体育价值观、体育道德伦理、体育思维方式、体育行为方式等多方面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 自觉调整现行体育事业和社会文化中的不适应部分,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促进体育事业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和谐社会视角下体育人文主义精神的构建

1. 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所谓体育价值观, 就是比较稳定的、系统的、理论化的体育文化评价。它是人们根据长期体育锻炼和反复性体育情感体验, 对体育的价值属性、主客体之间的体育价值关系, 以及一定形式之间的体育价值创造活动, 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取向或心理和行为定势。它是人们认识和评价体育和体育现象对自身或社会的重要性时所持有的内部标准。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价值观, 建构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模式最重要、最迫切的任务是树立一种健康、文明、进步的体育价值观。符合时代特征的体育价值观可以推动体育文化的传播, 发挥体育的社会效益, 促进体育科学的、合理的发展等。对体育价值观的认识要逐渐从过去狭隘层面向现代多维层面的体育观转变, 不仅要从个体功能和生物角度来认识体育, 还要从体育对社会、心理、人类思想意识的影响, 以及体育本质功能等多个角度、多门学科来认识体育。

2. 积极的体育行为

体育行为是人与体育发生联系时的综合性表现特征, 既包括体育活动方式、体育消费方式、参加运动频率等显性行为, 又包括体育欣赏、体育态度等隐性行为。体育行为是一种健康向上的行为方式, 是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人们积极的体育行为不仅对于他们成功地进行体育生活有重要意义, 而且对于他们进入社会体育领域, 在社会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良好的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模式必然促使人们采取积极的体育行为, 积极的体育行为也有助于人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全社会良好体育生活行为方式的形成、体育运动的深入开展。因此, 我们今后要将体育方式更多地与自然融合在一起, 选择符合自身特征的个性化体育方式, 采用合理科学的系统体育方式以对自身产生积极作用。

3. 加强体育道德建设

体育道德是伴随体育道德认识而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一般来说, 体育运动中的各种事件和参与者的言行凡符合自己的道德认识, 就会引起积极的情绪体验, 否则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和谐社会的价值规律、竞争规律要求在体育行业建立统一开放的环境体系及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排斥各种形式的垄断和不正当竞争, 要求人们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效率与公平、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等各种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废除传统体育道德中那些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陈腐落后思想, 使体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竞争观、效率观、价值观, 建立新的体育道德体系。正是由于价值观念的嬗变, 使人们的体育道德标准产生了变化, 与此同时体育运动中存在的问题也要求我们加强体育道德建设。为此, 我们必须确立明确的体育道德规范;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强化道德监督和奖惩机制;既注意科学的体育道德规范体系的建构, 又注意体育道德建设的贯彻落实。

4. 运用教学相长、与学生平等讨论的教学方式

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能以知识的传授者自居, 应当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与学生一道重新“发现”科学真理的过程。教师要以研究的态度去从事教学, 把每一个科学概念与科学理论的引入都看成是一个重新发现的过程, 使学生得到创新思维的启发。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大胆发表意见, 自由进行争辩, 既勇于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 又敢于坚持自己合理的见解。在这样的过程中, 学生就会感受并学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以及谦虚谨慎、和而不同、相互尊重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的内核, 它在人类文明的长期发展中孕育, 在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过程中成长。加强体育教育建设, 在物质建设上要有保障, 制度建设中要积极完善, 而体育精神文化建设是重中之重, 是体育教育的核心。体育教育建设既要发展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教育, 又要引进国际先进的体育教育, 一方面要有体育价值观念、文化规则和运动技能, 另一方面又要不断地接受世界体育教育和时代精神, 将它们充实到体育教育之中, 形成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的关怀, 体现人的终极价值的文化氛围, 促进人文精神的构建。

参考文献

[1]薛来锋.谈体育人文观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9 (1) .

[2]刘丽媛.体育教学中的人文化探析.体育世界, 2009 (5) .

[3]孙爱芳.实现体育教学人文理念的思考.山东体育科技, 2007 (1) .

论广告中人文精神的缺失 篇2

摘要:现代广告由于急功近利地追求商业利益,故意或过失导致了广告中出现多个层面人文精神的缺失,引发显性或隐性的负面影响。这种人文精神的缺失主要体现在虚假广告、低俗广告、引起文化冲突的广告和暗含负面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广告中。广告应该立足于人文精神,成为构建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一部分。为此我们应该加强广告的管理与监督,建立广告批评和媒介批评机制,尊重文化差异,寻求多元的创意灵感。

关键词:广告 人文精神 广告批评

广告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大众传媒、户外、互联网、售卖场到处充斥着广告,广告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最终呈现在消费者面前的广告却经常不尽如人意,有些广告在力图说服消费者购买商品、接受观念的同时却发挥着负面功能,遭到官方禁止、消费者抵制或社会道德的谴责。应该说这种现象同当代中国广告创作中人文精神的缺失有很大关系。广告虽然首先是一种经济行为,但广告身上所承担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要求广告应该立足于人文精神,成为构建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一部分。

广告中的人文精神体现

人文精神英文为“humanism”,也被称为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人文精神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它反抗神权,提倡平等、自由,主张人的全面发展。后来人文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民族国家、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下有了多种层面和角度的解读。但可以肯定的是,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尊重人的生命、自由、人格、价值、权利和需要。本文中,人文精神立足于这样的理解:人文精神应当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同时人文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当代中国经过改革开放的30多年,人们面对经济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快速增长往往迷失自我,我们应该结合中国实际倡导并发扬新型的人文精神。

广告作为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经济行为和文化现象,人文精神更应该是其内核,不应以经济利益作为唯一目标,而是在通过正常合法的经济手段赚取利润的同时,更应该以人为本,尊重消费者的权益,兼顾社会整体利益,提倡高尚的人格,体现真善美的价值理念,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广告中要体现人文精神,就应该推荐健康的产品、好的生活方式,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带给人以美的享受,真正做到对人的生命、权利、人格的尊重。

广告中人文精神的缺失

现代商业和广告业的激烈竞争使得广告人竭尽所能去吸引和说服消费者,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过于急功近利地追求商业利益,故意或过失导致了广告中出现了多个层面人文精神的缺失,引发显性或隐性的负面影响。这种人文精神的缺失是对物质欲望的过度追求所表现出的人的异化和扭曲。广告创作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主要表现在:

虚假广告。人文精神在当代首先体现为自由、平等和公正。公正的根本问题是权利与义务,包括道德权利义务与法定权利义务。立足于人文精神的法律和道德是对人文精神的保障和促进。虚假广告无论从法律上还是道德上都是对人文精神的践踏。我国目前虚假广告问题仍然很严重,主要体现在药品、保健品、美容、房地产等行业,消费者协会每年都接到大量有关虚假广告的投诉。虚假广告轻则损害消费者的经济利益,重则危害到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并且造成不正当竞争,影响了市场经济秩序,侵害了社会的整体效用,当然不为道德所认可,同时也为我国法律所不容。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七条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我国《广告法》第三条规定,“广告应当真实、合法”;第四条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第十条规定,“广告中使用数据、统计资料、调查结果、文摘、引用语,应当真实、准确,并表明出处。”而虚假广告的欺骗性、夸大性、遮蔽性、误导性违反了上述规定,侵犯了消费者的基本权益,这也是对人的权利与价值的侵犯。

低俗广告。低俗也表现为庸俗、恶俗和媚俗。当代很多广告为了吸引注意力,侧重于感官刺激,不惜以丑、恶来吸引眼球,以厌恶情绪来增强记忆,甚至将人看做自然而本能的人,侵犯人的尊严,缺少人文关怀。这里面既包括价值观的低俗,也有审美的低俗。广告作为大众文化中的一种,并非一定要站在精英文化的立场要求高雅,广告的商业性决定了它的通俗性,但通俗并非低俗,广告的传播应该有道德底线,广告的内容和形式要健康,我国《广告法》中也规定“广告应该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引起文化冲突的广告。品牌营销的时代,企业、商家都在为其品牌塑造一种价值和文化。塑造品牌也是在塑造消费者,因为消费者购买某个产品,就意味着向某个品牌的文化靠拢,或意味着投票给那个品牌所代表的文化。对某一品牌的消费行为可以转变为我们表述自己认同与该品牌相关联的团体的一种方式。所以消费者认同品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品牌文化的吸引。品牌传播是品牌个性、品牌形象、品牌文化的传播,内涵丰富,诱导性强。全球化时代品牌的营销不断走向国际化,虽然当代文化的沟通与共融逐渐增强,但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生活方式、文化规范还是呈现出很大的差异,这样广告与营销就面临着跨文化传播。广告可以再现某个特定年代的价值观,也可以透露一个国家的群体文化。广告比什么都能反映出国家和时代的特色。人文精神要求对于各国多元文化的尊重,正像阿伦?布洛克所说的:“不论是古希腊的还是中国的、罗马的、法国的、印度的文明,它们所形成的道路,都需要认真对待,需要做出努力根据它们自身的条件来了解它们。即使当我们不能接受它们作为我们自己的文明时,或者由于它们不容异见的偏狭性而使我们被迫捍卫我们自己的价值观的时候,我们也应当这样做。”但是我们看到由于对于当地文化缺乏必要的了解所导致的文化冲突却并不鲜见。像耐克的“恐惧斗室”系列广告中就同中国的传统文化存在着冲突而遭到官方的禁止和受众的抵制。丰田霸道车的石狮敬礼鞠躬、立邦漆的龙下滑虽属调侃但由于没有充分领略中国文化的内涵,不了解中国民众的心理,被中国消费者认为是一种伤害,甚至是一种侮辱。站在人文主义的角度,全球化时代要求国际化品牌面对异文化市场的时候,必须考虑到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尤其要避免文化冲突中带有的文化霸权主义色彩。这就需要“理解”。“理解”就是“把对象看成和你一样有价值、有意义的主体。当代著名翻译家伽达默认为,理解是理解者在解释自我,在理解他人中来理解自我,这就需要有一种‘视界的融合’,即消除各种文化、历史条件等造成的隔阂,达到人际的沟通。”

暗含负面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广告。虚假广告和低俗广告的负面效应经常是显性的,容易被发现和受到关注。但广告中隐性的负面效应却因为人们认识的不足,很可能导致深刻长远的负面影响。广告不是显在的教育手段,但广告中包含着内隐的价值观和文化规范,广告说服的过程也是价值观和文化规范传播的过程,消费者接受广告和消费商品的过程也是将价值观和文化规范内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广告既可以建构负面的道德意识,也可以消解正面的文化规范,所以,这种隐性的风险不能不让一些传播学者担心:传播活动使民主社会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氛,但也会带来风险,让民众感到失望,让社会脱离正轨。现在广告中存在的伦理和社会问题已经呈现:广告中为了商业利益,制造幽默或者恐惧效果,经常采用贬低某一类人的做法,如对于肥胖者的偏见和歧视,肥胖者经常会作为笨拙、缺乏能力和自信的形象出现在广告中;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更倾向于家庭,家居用品的广告中多数是女性,女性在广告中表现出柔弱、依赖、被动甚至无知的角色特征,这些会潜移默化地传播女性的传统角色定位,深化女性的刻板印象,最终会影响女性的多元发展,而且广告中的女性人体形象过于强调外貌美和瘦文化,也对女性造成身心压力和伤害,阿伦?布洛克曾说,如果两性之间的关系不能平等的话,人文主义传统就是一场笑话。

广告中人文精神的建构

广告在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中并非独立,广告文化也是社会文化的体现,广告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所以广告中人文精神的建构,从宏观上来说应来源于整个社会人文素质的提高。但同时广告是一种具有操控性的传播过程,它会说服消费者接受认可广告中的传播内容。商品(包括其文化层面)都必须在一个市场(无论是实际存在的还是虚拟的)当中被出售给消费者。广告也有自己的传播系统和传播效果。为了避免广告中由于人文缺失所带来的负面效果,应该有针对性地对广告采取一定的管理措施。

加强广告的管理和监督。广告的监督管理方式主要有法律行政管理、广告行业自律管理和包括新闻舆论与消费者监督的社会性的监督管理。广告的监督管理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保障,适当的监督管理是人文精神的体现。中国广告问题众多,虚假广告严重,同这些监管措施的不到位是分不开的。《广告法》以及相关管理配套规定的滞后性、模糊性和某种程度的不可操作性,影响了广告的规范管理,如《广告法》第三十七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利用广告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宣传的,由广告监督管理机关责令广告主停止发布、并以等额广告费用在相应范围内公开更正消除影响,并处广告费用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但此规定执行起来关于更正的范围、更正的次数、更正的期限、更正的程度是很模糊的,等额广告费用的规定也并不符合市场实际情况,所以此规定形同虚设。国家也曾多次针对虚假广告做出整治,但是只见短暂效果,整治行动一过,虚假广告又死灰复燃,有过之而无不及地出现。广告的规范管理不能依靠一次性的整治行为,而是有赖于广告管理系统的全面提升,广告立法要不断地完善。广告行业自律问题也很突出,我国目前也有关于广告行业、企业主和媒体方面的协会组织,这些组织也会有自己的自律规则,但是并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企业主、广告公司、媒体为了追求商业利益捏造事实,对虚假广告视而不见,任低俗广告肆意传播,行业协会经常听之任之。这是广告行业组织的自律性尤其是中国广告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建立有效广告批评和媒介批评的机制。广告是一种大众文化,也是大众传播行为。广告越来越关注的是文化,而非产品本身;是价值观,而非事实本身;是神话世界,而非社会现实。广告的社会性影响有时并不为大众所明确地知晓,但却潜移默化地发生着作用。大众传媒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通过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影响大众的思维和观念,逐步建立一个新的符合现代社会的道德价值体系。只要传媒拥有自己的传播理念和价值体系,就可以逐步影响人的思维并被接受和认同。所以广告如果传播负面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其后果是严重的。我们目前对于广告中存在的社会性问题和伦理问题的研究是不够的,虽然上世纪80年代媒介批评就已经在我国初见端倪,但广告批评、媒介批评在我国并不成熟,并没有建立我国自己的媒介批评体系。对于相关的批评很多照搬国外法兰克福学派、文化研究学派的观点,具有乌托邦的性质,缺少建设性的建议,并不切合中国实际。“我们也必须承认,在90年代中国本土的文化研究或文化批评中,忽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社会、历史与文化错位,机械进口、搬用西方文化理论的话语乃至话题的现象同样十分普遍。不少批评者不是把西方文化研究的反思精神、批判精神继承过来,用以批判本土语境中的支配性压迫力量,而是简单地把西方文化研究的批判对象当做自己的批判对象。也就是说,这种批判假定非西方国家的知识分子所面对的是与西方国家完全相同的社会文化关系,他们所要解构的是完全相同的文化霸权。它所犯的正是在文化理论的跨语境移置过程中的简单化错误。”○1目前我国广告批评、媒介批评的相关研究理论和方法以及研究成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并且应尽力加大这种研究的社会影响力,避免负面社会效果。

尊重文化差异,寻求多元的创意灵感。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自身独特的地域文化,这种差异性体现在生活方式、道德价值、审美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虽然全球化的过程加快了文化的传播和文化的融合,但文化差异仍然存在,人性中对美、健康、安全等需要的文化共性在不同的文化圏内也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人文精神要求以人为中心,现代的营销观念和传播观念也要求必须考虑消费者和受众的心理和需求,人有价值、人格和尊严,消费者也有自己的需要,有主动性和判断力,立足于尊重不同而多元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正是广告创作应该有的态度,这样既可以避免由于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文化阻抗,也可以避免文化的种族中心主义,这正是人文精神的要求。所以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民族和种族,不要强迫推销你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观。国际广告应该对各目标市场区域的文化、心理的特异性表现出足够的尊重。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并非扼杀广告的创意和营销,相反它给广告创作提供了源泉。广告和营销可以利用文化的多样性,创作出好的广告。其实真正的广告创意来源于生活,美国广告大师韦伯·扬认为创意是旧有的要素做新的组合,广告人应该立足于生活,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创意点,从生活中挖掘真善美的符号体现,因为真正的生活才是创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注 释:

①孟建伟:《科学与人文精神》,《哲学研究》,1996(8)。

②④让-马贺·杜瑞[法]著,陈文玲、田若雯译:《颠覆广告》,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③马克斯·萨瑟兰[澳]著,瞿秀芳、鹿建光译:《广告与消费者心理》,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 版。

⑤⑧阿伦·布洛克[英]著,董乐山译:《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杨韵刚:《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人本主义心理学》,《长白学刊》,1995(6)。

⑦弗朗西斯·巴勒[法]著,张迎旋译:《传媒》,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⑨⑩格雷姆·伯顿[英]著,史安斌主译:《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刘京林:《大众传播心理学》,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论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 篇3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育;人文;缺失

大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兼顾体育教学的实用功能与文化功能是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育的关键,人文教育也是其非常重要的内容,目前,大学教学环节中存在着重体轻育的误区,体育教学的功利性和工具性渐现,而忽略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在体育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渗透,不仅能够增加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还能够增加体育教学的效果。

1.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视,体育教育已经成为了大学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体育教育过程中的人文教育成为了现代体育教育中的重要价值诉求,通过体育运动使学生体会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实现超越自我的精神境界,使养成善于独立思考,敢于解决问题,因此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也是人文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成分。

2.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现状

没有了教育和秩序,体育的竞技场则会成为斗兽场,而参与竞争的竞技者们也会被看作是无知、愚昧的生存群体,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教育尤为重要,目前,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状况不尽人意。

2.1技能和人文偏离

体育的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得到完善的过程,教学主题影响体育课程人文思维的构建。但是从我国大部分高校实际的体育教学情况来看,教学目标单纯地设立为体育达标而忽略了个体差异,授课环节出现重视技能传授,对学生的培养缺乏一定的人文关怀,教学方式采取机械式的教学方法,这样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显现,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者不仅要关注学生体能的提升,更要注重其身心的发展,让学生的体育技能和人文素养同时得到提升。

2.2校园人文环境有待优化

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原因,创设人文化的体育活动环境和项目是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的必要保障,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有责任为学生创建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但目前校园文化难以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影响,从学校领导到师生,都没有对此引起一定的重视,这对体育教学来说容易造成授课内容枯燥乏味,教师无动力进行教学方式创新,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完善和提高。

3.对体育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实施对策

3.1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只有尊重学生的情感自由,才能在教学中与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对于当代的大学而言,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体现明主和自由,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丰富自己的内涵,发展个人的魅力因此教师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多参加体育专业的培训,从而做好学生的榜样。

3.2将人文精神细微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细节

大学课堂在教学形式上跟其他学科不同,因为大部分体育教学都是在室外进行的,因此在倡导人为关怀的情况下,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来体现体育学科的人文价值,通过一定的方式考查学生的人文修养,全面而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在学习体育项目的技巧和历史渊源的过程中,可以提高自己的见解,同时能够开拓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体验中获得人文精神的情感体验。

3.3优化校园人文环境

体育运动对于人类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定成绩,更是为主张不断的发展积极向上的精神,由于大学是学生进人社会的过度节点,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原因,创设人文化的体育活动环境和项目是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的必要保障。因此,大学体育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学生的团结合作,采用正确的心态面对生活,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通过这些形式的人文渗透,使学生时刻感受到体育文化的熏陶,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4.结束语

大学生体育课程的意义不仅在于增强学生体质,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只有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才能实现学生的全方位提升,更能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总之,高校体育教师要注重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以及考核标准的人文性,还要增强自身的人文修养,不断改善教学方法,为国家培养一批具有高水平的综合性素质人才,从而培养出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左斌.浅析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体育思想的融入[J].商,2013,(6):236-236.

[2]徐伟.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

[3]赵锡华.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理念的有效渗透[J].大众科技,2013,(4):151-153.

[4]杨桦,谭实.论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缺失及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3,3(26):109-109.

秦皇岛建设中人文精神的构建 篇4

作为新兴滨海城市之一, 近年来, 秦皇岛市委、市政府提出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富庶文明和谐”新秦皇岛市的发展思路, 秦皇岛以其美丽的城市形象、高效的管理机制以及良好的精神风貌, 向全国人民及全世界展现出其独特人文。在现代化建设中应该从秦皇岛历史文化的根基着眼, 注重挖掘潜在的历史文化因素, 大力弘扬其独特的城市人文精神, 使之成为富有文化品位的现代化城市。

一、人文精神及其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人文精神是指人性、教养。它决定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 决定着社会的价值和伦理取向。它表现为道德, 或者说是道德的依据, 显现在人类文化中的人类精神, 是人类文化的灵魂、内核和生命力。人文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 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态、文化内涵。在人类文明跨入知识经济、生态文明的今天, 呈现出“以人为本”的意识, 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 重视对人的处境的无限关怀, 强调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

就某一城市社会建设而言, 人文精神是城市的财富, 是城市发展的动力, 是形成城市的特色要素, 对城市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社会建设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 体现在社会建设的各个层面, 既反映在外在的物质结构和形态上, 又反映在居民内在的气质、性格以及文化素养上。不管是外表的形象, 还是内在的精神品格, 人文精神都是社会文化和谐的重要因素, 是社会关系和谐的内在基础, 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基本理念。

然而, 在当前城市建设中, 重视经济增长, 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已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 突出表现为过于关注经济增长, 盲目追求城市外在形象建设, 忽视人文精神的缺失。诚然, 城市的经济建设可以实现飞跃式发展;也可以求美、求新、求现代, 打造全新的形象工程, 但是体现城市品位的是这一城市的人文精神, 它的培养和塑造是不能跨越的, 它是这一城市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和逐渐培育的基础上慢慢形成的, 不可一蹴而就。从这个意义上看, 城市建设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 必须大力加强人文精神的构建。

秦皇岛在城市化进程中, 可以说一直处于突飞猛进的发展中。作为一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 在有山、有海、有长城的特有地理、历史气候环境中, 尤其是1984年被国家批准为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以来, 秦皇岛经济迅猛发展, 具有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 拥有世界最大的能源输出港——秦皇岛港。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 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市形象和市民素质都在迅速提高。

我们既有令人骄傲的成绩, 也面临着严峻的不足和挑战。特别是,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 中国城市建设的步伐虽然没有停滞, 但是却需要在大力发展经济、改善环境的同时, 积极发展城市人文, 进一步确定城市发展定位的基础上, 开掘秦皇岛历史文化深层积淀, 培养人文精神, 全面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 以此来提升城市形象。

二、秦皇岛人文精神的确立以及文化内涵

人文精神深深地根植于文化土壤之中, 不同的文化土壤孕育、凝练出不同的人文精神。因此, 任何一种文化都既寓含着人类共性的人文精神, 更彰显着自身个性独具的人文精神。这体现出人文精神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秦皇岛人文精神是在秦皇岛这块特定的文化土壤中孕育而生并不断丰富发展的, 因而理所当然地显露出秦皇岛地域与历史的特色, 富含秦皇岛文化的风骨和神韵。那么秦皇岛有什么独特的人文精神?

秦皇岛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革命文化, 孕育形成了既与民族精神相统一, 又有地方特色的秦皇岛人文精神。基于秦皇岛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以及“后奥运时代”秦皇岛城市发展的新契机, 秦皇岛人文精神应包含这样一些因素:依山傍海、历史悠久、兼容并蓄、锐意进取。简而言之, 秦皇岛人文精神可表述为:山风海韵。

“山风海韵”指的是一种稳重务实、锐意进取的精神, 山风即山的风骨, 海韵即海的血性。是“山”、“海”的自然物性特征在秦皇岛人文化精神方面的折射, 也是今天构建秦皇岛人文精神所凭依的基础和源头活水。北倚群峦叠翠的燕山之麓, 大山平稳清静, 显示着挺拔秀丽的自然风光, 承载着长城悠远厚重的万里人文;南临烟波浩渺的渤海之滨, 大海热情奔放, 突显着波澜壮阔的深远景象, 见证着祁福求仙的千年古风。这样的“山风海韵”, 有山、有海、有长城, 不仅是历史的千年人文, 也正是实现秦皇岛飞跃性发展的时代呼唤。

回顾历朝历代社会发展, 放眼当今时代谋求飞跃性发展的其他国家、地区, 我们发现, 兼容并蓄、锐意进取是每一个社会发展所必需的一种内在人文精神特质。秦皇岛实现社会发展的飞跃, 这一内在精神特质是不可或缺的, 但作为沿海城市, 有山、有海、有长城的特点, 山海相依、城海相拥却是独特的, 逐渐成为秦皇岛的立市之本、扬名之资。立足于山、海之自然风光, 依傍于长城之千年人文, 挖掘其内蕴, 彰显其特色。“山风海韵”人文精神的确立, 就将秦皇岛山海相依、城海相拥的自然特征与稳重务实、锐意进取的人文精神有机结合起来。

秦皇岛社会建设中人文精神的确立以及文化内涵的解读, 就是要使其成为具有秦皇岛特色的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 成为构建和谐秦皇岛的重要精神支撑, 凝聚应对挑战、战胜困难的巨大合力, 激发推动秦皇岛现代化步伐的不竭的创造力。

三、秦皇岛社会建设中人文精神构建的途径

一般而言, 人文精神往往以时代精神、文化精神、民族精神等具体形式体现出来。在以城市为载体的空间范围内, 作为一种地域性的人文精神, 表现为一种风貌、气氛、印象或者说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市民精神。通过对秦皇岛城市现代人文精神进行深度开掘和探索, 笔者认为构建秦皇岛城市现代人文精神, 必须从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 政府维度的人文精神建设, 就是要求在社会发展建设中, 扮演着主导者的政府, 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执政、行政理念。天地万物, 唯人为贵。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 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 同时也开启了人所主导并支配的社会发展过程。社会建设发展不是一种纯客观的建设, 而是同人的发展及其价值实现直接相关的社会发展。作为社会发展建设中的主导者政府, 应该是一个行为规范、公正透明、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政府, 是一个人民群众满意的“人文”政府。始终把“人”放在首位, 不是片面追求GDP, 不是胡锦涛总书记批评的“重当前轻长远”、“见物不见人”、“甚至制造虚假政绩”, 而是“以人文为目的”。因此, 在秦皇岛城市人文精神建设中, 需要政府真正按照人的需要来组织管理人文精神建设, 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管理与服务的关系。注重对民生的关注, 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营造浓厚的和谐氛围, 以增强市民的家园意识、归属感和城市的凝聚力, 培养市民的幸福感。

其次, 学校维度的人文精神建设, 就是要求在社会文化建设中, 发挥学校在人文精神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加快人文精神建设的进程离不开教育、科学的进步。学校肩负着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服务社会和促进国际合作的重要使命, 它通过传承文化思想、引导文化方向、传播文化理念、整合文化冲突等功能, 在社会主义人文精神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加强人文精神建设, 秦皇岛学校应发挥自身资源优势, 凝聚和壮大教育、科研队伍, 搭建教学和研究平台, 营造和谐环境、鼓励学术创新等举措, 努力形成具有秦皇岛特色、秦皇岛风格、秦皇岛气派, 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秦皇岛人文精神研究群体和学科体系。只有立足于政府搭建的促进健康发展之平台, 通过学校的教育培养, 秦皇岛人文精神建设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培育理性公民, 逐步实现从“经济人”向“社会人”的回归。当今时代, 没有学校人文教育的引领, 要实现政府对社会的科学管理和有效调节是不可想象的, 要实现市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不可思议的。

再次, 社区维度的人文精神建设, 就是要求在大力发展社区建设上以人文精神为核心, 建设人文社区。社区是社会的“神经末梢”, 社区文化是人文精神的突出展示, 人文精神是社区文化的本色, 弘扬秦皇岛人文精神是秦皇岛社区文化的自觉选择, 是秦皇岛人文精神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在群众文化中的体现。要构建人文精神, 就必须从社区文化抓起, 将人文精神与社区发展结合起来。结合秦皇岛城市的实际, 立足于政府促进人文精神健康发展的平台, 依傍学校学术理论研究的引领, 借鉴近年来各兄弟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 为社区工作者提供新视野、新思路、新办法, 更好地推进秦皇岛人文精神建设。因此, 在秦皇岛社区建设中, 调动社区力量的参与, 推动秦皇岛人文精神的普及, 是有效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反之, 没有以人为本的和谐社区就会损害人文精神的精髓, 没有和谐社区的发展人文精神的建设就失去了着力点和基本平台。尽快将“山风海韵”普及化、大众化, 做到家喻户晓, 让全体人民都知道秦皇岛正在做什么大事情, 应该怎么样“从我做起”, 自己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无不承载着厚重的人文精神, 唯此才能实现教育人民、鼓舞人民、引导人民的功能。

初中生物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论文 篇5

1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自然科学的发展知识量之多、信息量之大、知识代谢频率之快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从20世纪后期起,生命科学更是显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试管婴儿”、“克隆”、“人类基因组计划”等令人瞩目的成就紧紧抓住了大众、教师、学生、家长对科学知识的关注程度,也远远超过了其他方面,可以说当前的学生拥有比任何年代的学生都多得多的知识和信息,但伴随而来的是道德水平的普遍下降,社会责任感差,各种恶习、陋习屡见不鲜。这些问题的产生,究其原因与人文精神的滑坡密不可分。教师在传授学生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忽视了人的精神发展和精神需求,忽视了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的方向性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在学科教育中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学科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他们很多时间都花在各门学科的学习上,生命学科又与学生自身有着密切联系,将人文精神的培养渗透到生物学教学中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校体育教育中人文精神缺失之探讨 篇6

【关键词】学校 体育教育 人文精神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学校体育教育人文精神缺失的状况下产生,2001年9月教育部颁发了这一文件,从思想着手,高度强调了“健康第一”,打破了原有的落后体育传统,讲求体育教育紧抓四个方面,即: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拥有自强不息的精神、使学生在心理和身体上都能适应人性化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这说明学校体育教育的人文精神开始复兴,也体现了社会对人之为人的重视。但是,现实情况并不乐观。自《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颁布始,它的实行在体育教学中的弊端不断显露,对此,社会各界已有各种建议。笔者认为:着手于人文精神培养的缺失,找寻运用于学校教学不足的原因,这能使得高校体育教育在实行过程中不偏离理论核心,更加深刻地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推行目标。

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国学术界对人文精神的内涵等相关问题一直没有间断,自很早以前,我国对人文就已有概述,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进行得更是如火如荼。古代《易经·贲卦·彖辞》中出现的: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看出,当时的人文即是针对人与人之间的自然自理。在人类社会文明的长河里,每种精神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同样,人文精神亦是。”不同时期酝酿着不同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内涵因此而有异。“而现如今,人类对自身完美品格的追求即为当代的人文精神内涵。对自身完美品格的追求是追求真理和崇尚优良道德情操的体现。这是建立在科学思维方式之上的。这些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中都有所体现。”人文精神在体育教育中的特征主要有三点。1.在体育教育中要把“人为中心”作为教学主旨,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定为人的全面和谐发展。2.尊重个人的选择,使每个人都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丰富性和差异性才得以体现。3.注意体育教育的方法,体育教育并非强制性,要尊重个人精神层面选择的自由。青年人建立起用科学知识和健康体魄独立并服务于人性社会的价值观念。“整个教育主要是价值的教育,使教育实现人性化,教育的全过程都要体现出人性化。除此之外,要加强自由和责任的观念。因为现代伦理生活的主体即为自由和责任。”这也正是当代人文精神所主张的。

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

1.竞技体育趋向功利,教学目标偏高

对于“教育是什么以及教育为了什么”这样的本源问题,笔者的观点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偏离了正轨,高校的体育教学利用体育课程进行训练技术和加强体育,积极着手于生物学,唯技术论或者是工具论,这些都没有实施“把学生培养成完整的人”的目标,只是为了实现其教学目的,偏离了对完整的人培养的轨道。竞技体育出现了功利化来源于竞争是体育的基本特征,因为竞争而出现了将竞赛视为教育目标的情况。奥运会演变为夺牌的平台,而不单纯的是体育竞技的场地。运动员身上背负的是夺冠的压力,体育竞争演变为追名逐利。裁判员作弊,滥用兴奋剂等事件更是“应景而生”。这些全是体育功利性的恶果,体育教育背上了竞争功利的沉重负担,这在运动专业的体育教育中尤为明显。不难找到当代竞技体育趋向功利化的原因即是高校的教学偏离了原有的目标,高校没有把人为中心落到实处,偏离了教育理念,人文精神因此而缺失。

2.教学内容片面单一

教学目标偏离以人为中心而导致高校在教学中出现不少问题,高校的体育教学忽视人文精神,忽视了对人的精神意志和情感体验的锻炼,相反,课程重视教学内容和技术锻炼。体育是建立在游戏的基础上的,但在教学中忽略了娱乐,过分训练体育技术。在这样的体育教育体制下,学生的课程内容掌握情况良好,“三基”状况较乐观,但是学生的精神素质并没有因为体育技术的提高而随之得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价值观、责任感和人际交往能力都有待提高。可以得知,高校的体育教育没有发挥基本的功能塑造全面的高素质人才,教学出现了单一化、模式化的特点。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观念深入人心,这就需要高校着手改善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

3.教师素质有限,教育主体错位

人文精神缺失的改善需要优秀的体育教育工作者,虽然我国存在一大批优秀的高校体育教育者,但这样的几率是否是百分百还有待商榷,存在一些体育教师并没有理解体育教育的目标,还是一味地保持陈旧的教育理念,教学也因此而呆板,体育教学的人文精神并没有实现从教师到学生的传递。

结 语

自《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颁布始,它的实行在体育教学中存在诸多的弊端,对此,社会各界已有各种建议。笔者认为,着手于人文精神培养的缺失,找寻运用于学校教学不足的原因,这能使得高校体育教育在实行过程中不偏离理论核心,更加深刻地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推行目标。

参考文献:

[1]曹卫.论人文教育思想渐入体育课堂[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7(5):102-104.

[2]郑文艺,茅光灿.在体育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5(1):108-109.

[3]梁利民.21世纪大学体育教育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新概念[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1):96-98,101.

中职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融入策略 篇7

一、分析人文精神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渗透价值

当今社会环境对人文精神内容的创新发展越来越重视,并以此来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因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构成之一就是人文精神,所以,具备良好的品行是当下社会需求人才应具备的重要条件。新课改提倡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不仅要牢固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只有两者共同提高,才能够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另外,人文精神的教育,对中职学生来说,是提高综合素质的必要手段。中职学生大都是刚刚读完初中,被应试教育所淘汰的“牺牲品”。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独立的人格还没有完全形成,在心理上渴望被认同,认为只要熟练掌握了专业技能,就能够在社会上立足,就能够体现自身的价值。因此,教师更应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各类体育项目,从中领悟人文精神对自己成长的重要作用。在实际的体育锻炼中,通过利用各种体育比赛来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逐渐培养他们团结合作、努力拼搏等精神,并学会在体育活动中面对突发的一些情况时进行理性的思考和解决。

二、创新人文精神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1. 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升

中职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以及素质修养相对来说偏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这就在无形当中给了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修养的动力,只有教师的自身素质提高了,才能对学生加以有效的引导教学。中职体育教师首先要做到热爱自己的岗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对学生耐心指导,为了让学生掌握体育运动中的动作技巧而进行悉心的教育,从而完美体现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教师对待学生要严格要求,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训练与管理,要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另外,中职体育教师应当定期参加体育教学的专业培训,从而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更好地在体育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

2. 多元的人文精神教育

中职体育教学效果的关键是课前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合理设定,必须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综合考虑,通过丰富的体育教学活动形式,融入人文精神的教育内容。例如,通过一些体育比赛的活动来促进人文精神教育的渗透,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接力赛跑时,每个人都有不愿落后的思想,这就需要各个组的成员团结一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接力任务,在自己取得成功的时候,也为小组争得荣誉。因此,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对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具有很好的积极作用。

3. 合理的人文精神评价

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合理的人文精神评价能够有效促进人文精神教育的渗透。体育教学评价不仅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能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要针对学生整体的素质结构特点,来制订考核内容。制订学分鼓励制度,通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能力体现以及项目特长的取得表现来奖励学分,在学期末的成绩考核中结合理论知识的成绩一并计数。这样的评价方式,对学生来说比较合理,同时也体现了人文精神教育的优势。

在中职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提高自身素质修养的同时,注重人文精神教育的多元化,使学生能够深刻感知和体会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推动中职体育教学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彦波.中职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的策略探析[J].科教导刊(下旬),2013,(7):64.

体育中人文精神的构建 篇8

1. 情感要素

情感要素主要包含以下两方面:第一, 重视学生的情感、情绪, 通过各种方式的表现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教育环境, 构建和谐的非正式师生沟通途径, 让大学生在被管理的过程中时刻保持着愉悦的心情;第二, 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当下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高校学生的培养规模及培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1]。所以, 大学生在面临各种竞争时肯定要承受更多的压力, 在各种压力面前, 如果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较差, 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得不到及时的调整与解决的话, 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至此, 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 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生活空间, 才能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环境。

2. 民主要素

人文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的核心内容是要积极培养大学生的个人责任感, 让他们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所以, 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若遇到需要做出重要决策的情况, 在此之前就应该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及建议, 培养每一位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个人责任感, 以此来提高决策的民主性及科学性。此外, 大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要坚决基于高校发展的基础之上, 制定与此一致的计划及实施过程, 渐渐地将参与教学视为自我教学[2]。

3. 文化要素

文化要素是大学生人文精神最高层次的要素。高校中的文化要素具体指全校师生在长期的和谐相处之后培养形成的共同认可的价值体系、信念标准等等。文化要素的建立过程是一个内化过程, 需要校园中的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认可。相对应的, 优良的校园文化一旦形成, 对于大学生的身心成长与发展都有促进的作用, 可以科学地引导他们如何更好地待人接物, 如何更好地发展健康的身心[3]。至此, 依赖校园文化的不明文规定的管理, 不强制依赖于校园制度, 使校园中的全体教师与学生形成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与行为体系, 对于高校中的人文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精神构建的问题

1. 人文精神内涵的掌握力度不足

人文精神指的是人类在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等过程中总结下来的经验。当下, 高校的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培养, 并不是全面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学生对于专业理论知识之外的人文精神, 比如传统文化精神、法律精神、艺术欣赏能力、哲学了解程度等, 了解非常有限。缺少了这种人文精神的学习与培养, 就不能真正掌握人文精神的内涵, 成为当下高校教育中人文教育中的一大问题。不仅如此, 对于人文精神概念的了解如果只是停留于人文知识表面, 不能真正内化为自身的人文素养, 就无法培养学生拥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也就失去了人文精神的存在意义[4]。所以, 对于人文精神内涵的掌握, 不仅要了解, 还要内化, 将其上升为真正伴随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的一部分, 才能真正实现人文精神的掌握。

2. 非智力因素影响较大

高校教育开展至今, 我们不难发现, 有些成绩优异、智力突出的学生在毕业进入社会后不能取得较高的成就, 反而有些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一般、智力并不突出的学生却可以取得较大的成就。这个结果告诉我们, 一个人想要成功, 并不是只需要智力条件, 也需要许多非智力的因素, 比如良好的社会生存能力、个人的意志力、待人接物的方式、个人的道德修养等等, 甚至还包括自信自立自强的良好心理因素影响[5]。其实, 非智力因素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智力突出的人, 如果非智力因素不优秀, 反而无法真正做到出人头地。但是, 当下高校中的教师、家庭中的家长都十分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开发, 将大部分的经历都花在智力的培养之上, 却完全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导致当下高分低能的情况频频出现, 就算拥有较高的智力, 在社会中也不一定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3. 大学生的个性被埋没

人文精神 的内涵之 一是以人 为本, 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特性。在高校教育中, 就是要积极鼓励学生培养自身优良的品格, 让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发展。国家想要发展, 创新是关键的筹码。国家要创新就要依靠人文活动的开展, 鼓励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发展大学生的自我特性, 不仅是人文精神内涵要求, 也是当下素质教育的改革需要。此外, 由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并未完全形成, 此时还没有稳定、健全的人格, 可塑性极大, 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所以对大学生的人格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内容之一。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相对性的相同与绝对性的不同, 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重要特征之一, 所以, 高校的教育既要有相同性, 又要有个性化的内容, 即因材施教。当下, 我国教育正从长久的应试教育中脱离出来, 向素质教育转型。但是, 高校期间仍然会因为升学、出国留学等机会的竞争无法摆脱学业压力的存在。所以, 高校教育还是过分重视智力教育, 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 始终都以分数为首要考虑因素。更有甚者, 一味地采用填鸭式教学, 只是将理论知识教授学生, 却不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精神构建的具体途径

1. 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

人文理念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 将其渗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是很有必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党政活动、宣传窗形式、社团活动、家庭教育等途径进行人文理念的渗透。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彻底结合人文理念。一方面,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创建人文精神学习的平台, 让学生可以跨时间、跨空间地进行交流学习, 充分了解并掌握人文精神的内涵, 努力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灵活的手段来宣传人文精神, 如通过相关的系列教育片、组织社团活动等。这样在两者结合的教育下, 不仅可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精神的相互融合, 也能让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加深对人文精神的了解与感悟, 以此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

2. 建设富有人文精神的高校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是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的, 还可以从侧面反映出高校领导与教职工对于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关心与重视。探究分析许多成功案例不难发现, 在高校中积极举办以人文精神为指导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创建良好高校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 也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至此, 高校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积极组织大学生围绕人文精神的主体开展各类情感教育、感恩教育、亲情教育等活动, 让学生通过讲座、辩论赛、演讲赛、展览会等形式感受浓郁的人文精神与人文气息。在此过程之中, 不仅可以在校园中创建优良的人文精神校园文化, 还可以促进学生优良品格的养成与发展。优美的校园文化和良好的学习风气、浓厚的人文精神氛围是高校的软硬条件, 只有这两者有效融合并朝同一个方向发展, 才会促进全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优良的高校校园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教会学生严谨求学、认真工作、健康生活。此外, 当下信息技术相当发达, 在网络文化方面构建可供学生学习的平台也是至关重要的, 学校对于学生的关心与爱护也应该在校园网络文化中有所体现。

3.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精神素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最直接向大学生群体传达人文精神的主要途径, 所以, 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自身必须具备优良的人文精神素养, 才能在教育过程中取得实效的效果。首先, 对于教师团队必须进行培训, 在培训过程中应该加入大范围的内容, 比如心理学、法学、美学等与人文精神相关的知识内容, 从而培养教师团队的人文精神知识系统。不仅如此, 还要在培训过程中结合真实的案例进行解析与探究, 为教师在今后遇到问题时的解决方案打下基础。

首先, 教师在今后真正进行教学时可以根据自己所学, 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处理, 同时可以注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对于大学生人文精神素养提升有较大帮助。其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事倍功半。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教师必须要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方式, 在教授过程中通过自身充沛的情感来感染学生, 以此来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最后,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还要有认真细致的良好品质, 可以察觉大学生心理的微小变化, 这样才能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并于心理问题上加以引导与疏导, 这样才能避免更加严重的事情发生, 起到了保护学生的作用[6]。

人文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情感要素、民主要素和文化要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精神构建出现人文精神内涵的掌握力度不足, 非智力因素影响较大, 大学生的个性被埋没等问题。因此, 我们要采取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 建设富有人文精神的高校校园文化,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精神素养等途径, 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精神构建。

摘要:当下,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人文精神逐渐成为社会中的主流价值取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对大学生的个人思想、行为进行科学、正确地引导。但是,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取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当下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文章主要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整改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l]薛晓娟.让人文精神走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课堂[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3 (15) :156—157.

[2]于淑娟, 张培强.论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培育[J].学理论, 2009 (15) .

[3]郭玉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培育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 2010.

[4]张茂林.人文精神:文化环境的价值蕴涵[J].社会科学家, 2012 (08) .

[5]刘明奇, 张巍.人文精神培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青年研究, 2006 (10) .

体育中人文精神的构建 篇9

关键词:后奥运时代,高校体育教学,人文精神,培养,途径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落幕之后,我国开始进入后奥运时代, 而在奥运会期间提出的“人文奥运”理念还在发挥着强大的延伸效应。高校体育在“人文奥运”理念的影响下需要进行相关的教学改革,应坚持以贯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教学目标,一方面通过体育教学发展大学生的身体与心理素质;另一方面树立大学生形成独立的个性与人格,并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

1后奥运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可以说奥运过后,我国对各阶段的体育教学逐步提高了重视, 不少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开始响应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号召,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不过据调查发现,在后奥运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首先,由于各高校现实情况的局限性,高校体育资源难以满足大学生对体育锻炼与体育文化的需求。其次,一些高校在体育教学中没有注重树立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所以更谈不上通过体育教学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要求我国高校需要积极联合政府与社会力量加大对体育教学的投入力度,调整体育课程教学的指导纲要,将身体与心理健康、运动技能、社会适应等作为高校体育的教学目标,以促进高校体育教学贯彻落实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2后奥运时代高校体育教学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

2 . 1顺应时代发展需求

以往我国高校在体育教学上存在观念的局限性,一直强调对大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进而忽略了对大学生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培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在后奥运时代的发展背景下,人本主义的思想培养观念越来越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与重视,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本质。因此,高校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具有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重要意义,高校体育教学不仅是培养大学生的身体与运动技能,还应与其它学科相衔接进而促进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2 . 2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现如今,我国的社会竞争力越来越激烈,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社会竞争压力,为了能在如此的社会竞争环境中占据一定优势,那么高校大学生就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其具备的独特个性、人格、创造力等核心竞争力来获取有利地位。同时,随着社会发展的急速变化,后奥运时代体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内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以人道主义、人本主义为基本内涵,注重对人个性化差异的尊重、关注与维护,突出强调个人在情感、意志、能力、专长等方面的自由追求与发展,通过人的自主意识来选择探讨生命存在的深层意义及价值。在后奥运时代的高校体育教学中,高校体育教师需要严格根据当代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新内涵来对大学生进行培养,以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3后奥运时代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途径

当前,在后奥运时代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如何将体育与人文相结合,如何将人文精神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这是后奥运时代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需要研究的新课题。为此,需要提出相应有效的改革培养途径,寻找最佳契合点以实现人文精神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3 . 1将人文精神融入到高校的体育教学观念

高校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早已不再适应后奥运时代的发展需求,那种只注重体质、只注重培养统一化体育强人的体育教学观念已然被时代所淘汰。由于每一个大学生都存在个性化差异,因而有些大学生具有个性的先天优势,有些大学生对体育教学具有个性化的需求,传统高校那种按照统一标准进行的体育教学不具备挖掘大学生的个人优势,无法满足大学生对体育的个性化追求。因此,高校需要革新体育教学观念,将人文精神融入的体育教学中, 以实现个性化的高校体育教学。在人文精神的新内涵当中,强调对人的个性化差异的尊重、关注与维护,所以高校人文体育教学需要在尊重大学生实际情况以及个性自由发展需求来进行人才培养, 既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行为习惯与体育能力,又要强调对大学生体育素养、人文素质的培养。

3 . 2以学生为主体突出人文性教学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充当这教学的主体角色,教学方式也以训练为主,学生根据教师所教授的体育项目技巧来进行反复练习,直至掌握相关体育技巧即可。殊不知,这种教学方式严重忽视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力,对大学生的自由发挥具有一定的约束性,这与倡导人本主义思想的教学观念相背离。因此,后奥运时代的高校体育教学需要充分重视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放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我发挥空间,针对体育课程向大学生传授相应的人文知识,跳脱书本上体育理论的限制性, 进而实现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在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基础上突出人文性教学,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多方面了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把握大学生对体育教学的个性需求,以便于高校体育教师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实现人文性教学。

3 . 3采取凸显“人文精神”的教学方法与模式

对高校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这当然离不开能够凸显“人文精神”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辅助。而体现人文精神的体育教学方法丰富多样,如启发式教学法、探索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等,以调动大学生在参与体育教学活动时的积极主动性,鼓励大学生最大程度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与创造性。高校体育教师帮助大学生形成成熟的体育价值观,而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将人文知识渗透到体育教学中,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文化理念。相对应的,高校体育教师也需要采取灵活多变的、凸显人文精神的体育教学模式,使之与教学方法相结合,通过极具互动性的体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这些也是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3 . 4增强高校体育教师的人文素质

教师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因而要想实现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提高体育教学人文精神培养的教学效果,其基本的前提条件是增强高校体育教师的人文素质。因为只有高校体育教师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样高校体育教师才会积极发挥创新思维去挖掘体育课程中的人文内涵与人文价值,创新且灵活的将人文知识与体育知识相融合,从而让大学生不再感受到体育教学的枯燥、乏味。若高校体育教师本身具备丰富的体育基础知识,同时还具备一定的人文科学知识,并且实时了解新事物,那么高校体育教师本身就拥有强大的人格魅力,在讲授体育运动与体育知识时就会引导大学生思考体育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从体育教学的角度实现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创新培养。

3 . 5革新人文性的教学评价

后奥运时代一直强调“人文体育”的教学口号,当然这种人文体育教学的口号,不仅要求各大高校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将人文教学与体育教学相结合,而且还体现在对高校体育教学成果的评价上。长期以来,高校对体育教学的成果评价主要体现在以分数制形式来体现大学生的体育成绩,这种评价标准缺乏一定的针对新与客观性,不能够全面、科学的体现大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取得的成果。所以,在后奥运时代的高校体育教学中还需要对教学评价方式进行革新,推出一种具有人文性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仅要对大学生的体育技能掌握程度进行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而且还需要对大学生从体育教学中获得的人文素养进行相应的评价。

4结语

体育中人文精神的构建 篇10

1、探求内容的实效性

为了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规律,我们结合教学实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内容生活化的程度。

1.1、生活化基础上的班级化

一名体育专职教师,往往会教好几个平行班,也自然的会用同一个内容教学不同的班级, 却忽视了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特点,其从事的体育活动也各有特色,因而适合一个班的内容可能会在另一个班中铩羽而归。

1.2、教材来源的学生化

观察和调查获得的信息,在转化为教材内容的过程中,往往会加入教师的主观意愿,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不到真正的体现,缺乏良好的针对性,为此,我们采用了两种教学内容的获取方式:(1)教师提供几个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2)由学生在课前提出学习要求,教师在综合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提供相应的教学服务,实践证明,采用以上两种方式执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情感投入积极,课堂气氛浓厚、热烈。

1.3、大胆引入 “另类”教材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学生喜爱的某一些体育活动被教师们认为是“玩物丧志”活动,因而被堵绝在课堂、甚至是校门之外。我们可以大胆的把“打弹珠”引入体育课堂,以展示、挑战等形式进行“门球,磕弹,进洞,掷远”为内容的比赛,学生们兴趣昂然,活动中积极自信,团结合作,斗智斗勇;不怕失败,勇于挑战。在融洽了学生情感的同时,增强了学生对运动的积极性。

2、增强语言的科学性

语言是组织教学过程中直接通过学生的感官作用于学生的心理,指导学生行为的教学手段,使用的正确与到位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态,影响着教学的人文效果,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重用并列语活用情感语;巧用幽默语。

3、强调细节的合理性

在教学的过程中,有许多的教学小细节,存在人文的教学潜质放弃了无损于教学效果,抓住了却是良好的教学人文的体现。

3.1、迟到的人文处理

经常在教学开始后,还会有学生因为某种原因上课迟到,这时的学生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来到时显得犹豫,迟疑不决,最后偷偷的溜入队伍之中,这时,教师即使发现了,也不要即时的查问原因,批评教育,教师可以正常的继续教学,在休息或课后再去询问原因,给予适当的提醒和教育。 这样的处理在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的基础上,较好的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又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错误的同时,学会自重。

3.2、错误技术的人文纠正

学生在练习某一项技能时,会由于理解的不到位和自我控制能力的不足,出现动作走型和动作错误。 教师发现后经常采用的方法是个别指导,经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手把手传授和纠正,学生的技术也确实掌握正确了,但与此同时,承受能力差一点的学生就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有能力,在众目睽睽之下自己的能力被怀疑了,因而自信心下降,开放的心态逐渐封闭起来,对再学习的兴趣也急剧下降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发现这样的处理会比较理性:发现这类情景时教师可以让动作标准的学生来个动作表演,然后,让动作错误的这位学生给予评价,好在什么地方,当这位学生评价完成时,他也意识到了自己那些地方需要改进,有了努力的方向。

3.3、器材的处理

为上课时顺利展开教学,许多教师会在课前事先布置好,课后为让学生及时的得到休息,总会独立一个人回收器材,这种亲历亲为的做法无可厚非,但对教师本人的人文性又到那里去了呢? 教师同样需要休息。 为什么不让学生去做这些事情呢? 我们认为是完全可以的。 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总会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自主机会,让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自主放置器材,并允许在合理的基础上有体现个体意愿的创新行为。让学生整理器材是对学生爱护器材的一种教育方式,也是一种人文的体现。

“教学无小节,节节皆育人”。 只有从小,从细抓起,在平常的身边事情做起,才能真正把教学的人文性落实到实处。 以上只是我们在体育人文教学探索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和粗浅的认识,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尚存在许许多多的人文性潜在教材, 有待于我们去发掘、理解和探索。

摘要:素质教学的首要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强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学校体育作为身体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在修身养性、育德教化的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特别是在现代人文教育思想的影响下,现代学校体育必须从单纯的健身和单纯的传技中解放出来,大大的突现其人文性。

上一篇:发现趋势下一篇:滑雪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