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电子政务

2024-08-16

教育电子政务(精选十篇)

教育电子政务 篇1

1、高校电子政务平台关键技术

(1) 开发架构的选择。高校电子政务平台各种功能的实现, 在技术选择上要注重实用性、协同性、安全性、稳定性和开放性。J2EE是一种利用JAVA2平台来简化企业解决方案的开发、部署和管理的复杂问题的体系结构, 基于J2EE标准的组件技术, 提高了可重用性, 便于系统的移植。高效的中间件技术, 使得业务逻辑与数据层、界面层相互隔离, 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同时, 结构清晰, 开放性好、安全性高。

(2) 基于XML的数据标准。可扩展性标示语言XML继承了SGML可扩展性和文件自我描述特性以及强大的文件结构化功能, 具有数据信息的可扩展性、文件内容与显示分开的显示的多样式、自描述性、平台独立性等优点。在电子政务平台中, 具体应用其基于XML格式的导入导出、系统配置、数据交换、数据呈现等。

(3) 电子政务系统的工作流技术。工作流是用来描述业务流程的, 工作流管理系统 (Work Flow Management System, Wf MS) 为规则与过程自动化提供了有效的实现平台。在最高层上, Wf MS包括模型建造及运行两大阶段, 提供三个方面的功能支持:建造功能对工作流过程及其组成活动定义和建模;运行控制功能在运行环境中管理工作流过程, 对工作流过程中的活动进行调度;运行交互功能指在工作流运行中, Wf MS与用户及外部应用程序工具交互的功能。

2、建设的结构层次

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模式是要打造一个包括网络、管理和资源平台三层架构体系的平台, 这个平台要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

2.1 在现有网络基础上实现办公自动化

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高校已基本建成了校园网, 校逐渐具备了办公自动化的软硬件基础。不过现阶段的办公室尚未真正实现无纸化办公, 仅仅是办公物品的电子化。要实现无纸化办公, 这就需要需要利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信息的瞬间传递。

2.2 建立基于B/S模式的高校信息门户系统平台

高校信息门户平台通常是讲同组织结构和数据库来源的多个分散信息进行整合, 然后再通过统一的入口访问, 使得信息的访问、传递和协作能够在一个集成化的环境完成。该平台以浏览器的方式对外向用户展开, 对内面向高校广大师生提供重要信息, 能够向登陆的每个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实现资源的查询、搜索和共享。

基础平台:提供基于网络和主机系统的基础服务, 集成了各个应用系统和程序, 为用户提供系列化服务, 促进各应用程序间的数据共享, 基础平台包括用户管理与认证、权限管理、数据交换、信息发布与检索、网络管理、工作流管理、网上支付等服务。

应用系统:应用系统是校园内教学、科研、学生管理、人事、财务等各种业务相关的系统,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实现数据合理流动。各个业务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可以相对独立的进行, 可根据需要分阶段完成, 提高开发速度和效率。不同应用系统之间如需互访的话, 需要遵循应用集成的标准, 通过基础平台提供访问接口。对于那些只是数据共享, 而无需同他应用系统之间进行互访的, 通过基础平台的数据中心就可以完成了。

门户系统:处于各类应用系统之上, 是高校电子政务的窗口。个性化门户为用户提供了统一的使用界面, 在系统进入后可获得同权限相符的各项业务。并且还能将用户本人常用的应用系统、文档目录灯储存在个人空间中, 还可以根据不同角色设置不同的办公桌面, 使用相应的应用系统。信息通过门户平台展现给客户。

2.3 实现区域高校间信息互通, 资源共享

第一步是高校电子政务一站式, 其次, 在这一平台上进行的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就是提出更高层次的拓展----区域高校间的互联互通, 资源共享。

伴随着跨平台的应用服务在互联网上不断发展, 特别是技术上将“Web service”概念引入后, 网上Web service服务越来越多, 软件的可以复用对象也渐渐增多, 因而重复开发的成本降低了, 这促进了由不同语言编写的并且操作系统也不同得各软件之间的交互, 减少了系统软件环境、硬件环境和通信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 兼顾了对对旧系统旧数据的兼容, 采用改良的整合方式, 同意用户身份、核心数据、以及门户展现, 构建好平台后进行集成;另一方面则是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 不同高校还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制定想要的建设规划, 并根据人力、物力、财力的不同, 采取分步走的方式, 并且制定好每个阶段的建设目标。通过合理分布业务, 划分功能, 共同建成互联互通, 资源共享的一个区域大学校。

在区域间高校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到二次开发, 促进用户在二次开发平台上能够依据业务的变更很容易就可以进行个性化定制开发, 提供给现有的业务软件接口, 以确保用户在将来能够根据自身需要, 灵活的升级软件和扩容系统。并可以把各种信息都集成到现有的软件中, 使新旧系统间和各大高校间的信息更新统数据导入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孙捷.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及建议[J].现代情报, 2005 (08) .

基于网络的教育电子政务建设 篇2

关键词 教育 电子政务 网络 信息化

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是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共十六大提出,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军事等领域发展的重要作用,走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把电子政务建设列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决定优先推行电子政务行动计划。温家宝总理在对全国电子政务工作座谈会的批示中要求,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为公众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条件。国家教育部高度重视教育电子政务建设工作,颁发了一系列的文件,连续几年召开了全国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研讨会,对教育系统的电子政务建设作了统一部署。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的原则

主要包括:①坚持统一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教育电子政务在教育部的统一协调下,总体规划,分层推进,分步实施;②坚持需求主导,应用为主的原则。在教育电子政务建设中,信息网络是基础,信息资源是核心,信息技术应用是手段,转变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是目的,人才、技术、政策法规和标准是保障。重点推进办公应用系统和教育政务信息资源库、各级各类学校信息资源库和各类专门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尽快发挥效益;③坚持规范标准,资源共享的原则。加强标准规范的制定推广。优先采用国家标准。在教育信息化的框架下,制定教育行业规范,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的内容

主要包括:①教育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设。参与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整合教育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立教育电子政务信息服务和信息交换网络体系;②教育电子政务应用平台建设。建立完善教育管理和服务相关的办公与信息系统,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公信息系统和监管系统,开通全国教育视频会议系统,实施教育电子政务示范工程;③公共电子政务与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进教育政务公开与信息服务,论文建立以教育部政府网站为核心的教育公众信息服务体系,开通部分面向教育系统和社会公众的网上24h电子办公服务系统,建设学历认证系统、考试信息服务系统、就业咨询与服务系统等一批公共信息服务系统;④教育政务信息资源库与基础数据库建设。建设教育政务信息资源库和公共的学校信息发布检索平台,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教师、学生、财务、设备房产、科研等基础数据库以及配套的统计和应用系统,开发利用教育信息资源,为管理、教学和研究服务,部分面向社会服务;⑤完善教育电子政务规范和标准规范。实施国家政务信息标准,在教育信息化规划的框架下,完善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各类学校发布信息规范、教育信息编码标准、政务网络及设备参考标准和视频会议接入标准等,为全国教育系统信息联网和政务信息的共享铺平道路;⑥建立和完善教育系统管理人员的信息化培训培养机制。采用网络课件(远程教育)、专业进修、本地培训和讲座等多种形式,逐步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等开展不同层次的技术培训。建立一支训练有素、专业技能过硬、管理水平较高、相对稳定可靠的技术队伍,保证教育电子政务网络和应用系统安全正常运转;⑦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技术支持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研制、采购和配置教育电子政务的网络信息交换加密和认证系统,建立教育电子政务的应急支援中心和数据备份中心、制定应急技术方案,制订和完善教育电子政务的法规和保密制度、确保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研究信息技术支持教育管理和决策的方式方法,为领导和业务部门提供决策分析、数据抽样调查和数据与信息挖掘等专业的支持和服务。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

主要包括:①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教育与

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不断升级扩容,成为我国重要的主干网;省市教育网络建设发展较快,各级各类校园网建设全面铺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初见成效。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和逐步完善,为加速教育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网络基础和物质条件;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展明显,与此同时,一大批功能性强、特色突出的专业网站陆续建成。据统计,目前各地、各高校陆续建立的学生就业服务网多达300多个,每年发布数百万高校毕业生求职信息和各类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开展毕业生信息和用人单位职位信息查询。这些公共信息服务系统为学校师生和社会公众提供了大量专业服务,社会效益显著,标志着教育行政部门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又迈出了重要步伐;③应用系统建设全面展开。“十五”期间,教育系统大力推进办公自动化和业务信息化,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得到迅速发展。在教育部信息中心及有关部门的组织下,建立了全国高校大型仪器设备使用计划信息系统,实现了设备共享,提高了设备利用率;④初步形成了一支稳定的专业技术队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多年来,从事教育电子政务的同志们开拓进取、无私奉献、勤奋工作,为适应工作的需要,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为教育电子政务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教育电子政务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比、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信息化的目标要求相比、与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单位对推进教育电子政务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够有力,教育电子政务建设在城乡间、区域间、学校间发展还不平衡;二是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一些单位存在部门职责不清,条块分割,统筹协调困难,信息沟通不畅等问题。信息安全体系还不完备,信息安全保密制度还不完善;三是政务信息资源总体缺乏,标准化程度低,整合与共享难度大。权威统计信息结构性缺失,尤其是教育信息化领域相关统计信息缺失;四是公共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存在重建设、轻运用的倾向,公共服务的总体水平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对教育信息服务的需求。这些问题都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解决。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的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统筹规划。教育电子政务建设必须按照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决策,统筹规划,统一部署,分步实施。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制定总体规划。教育部办公厅负责协调,组织制定实施方案和推动落实。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负责具体实施和技术支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在本级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领导下,由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信息中心等技术部门具体实施。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教育电子政务建设。

(2)整合资源,互连互通。要利用国家政务网络平台,使用国家信息交换标准,实现与教育部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信息交换。充分利用已有的设施设备,实现与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省市教育网、校园网、远程教育、“校校通”工程等软硬件资源基础上的电子政务应用整合和信息共享。要逐步规范业务流程,将工作重点放在加快电子政务的应用和资源建设上。(3)示范带动,分步实施。教育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系统各级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教育部将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开发,在全国选择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部门、学校进行试点,通过实施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的示范项目,推动教育电子政务建设。

(4)多方投入,确保建设。教育电子政务建设所需资金,采用中央和地方分担的做法。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及所属学校的电子政务所需资金,由各地财政解决。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保证教育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开展融资、租赁等方式建设教育电子政务。对部分服务性业务可以实行合作等形式,加快建设步伐。

要保证政务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经费,合理确定和提高应用软件的投资比重。要组织研究教育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机制,对教育电子政务应用进行评估。

(5)强化服务,加强培训。教育电子政务是沟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与社会公众的重要手段。

要切实转变观念,强化信息服务的意识,增加网上业务,将为社会的信息服务作为电子政务的重点之一,推动政务规范和政务公开。

要加强教育电子政务技术队伍的建设和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电子政务信息化应用能力的培训工作,提高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和应用水平,为全面推进教育电子政务,实行网上办公,提高工作效率奠定基础。把信息化技术和电子政务纳入干部职工培训计划,并作为重要培训内容加以全面普及提高。同时,要通过网络课件(远程教育)、本地培训、讲座、专业进修、脱产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教育电子政务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专业技能过硬、数量足够、相对稳定的电子政务专业和管理队伍,为教育电子政务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

(6)完善制度,保障安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国家保密局的安全管理要求,制订和完善教育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法规制度和安全保密措施,落实安全保密工作责任制。办公自动化等重要业务必须依托本单位信息技术部门和人员建设和管理。

要建立并完善教育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技术保障系统。采用国家有关部门审核认定的加密和电子认证技术,确保信息和网络运行安全。要建立数据备份系统,确保政务系统的快速恢复和可靠运行。严格执行上网信息审核制度,规范上网信息发布工作,确保网站的信息全面、准确、及时、实用。特别是要加强网上互动内容的监管,确保信息安全。结语

教育电子政务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篇3

关键词:教育电子政务;教育管理信息化;信息化标准;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2-0009-04

一、概述

我国的电子政务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办公自动化建设,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电子政务建设更加科学、规范、合理。[1]而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教育电子政务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历史悠久,为进一步推动教育电子政务建设与发展,2001年教育部开始组织进行全国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的规划,从中央级电子政务建设开始着手,试图带动和促进全国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的快速发展。这些年,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在教育电子政务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启动并建成了一批重点信息化应用项目和工程,在实现教育行政电子化、管理决策科学化、公共服务系统化,全面提高教育公共服务能力和教育管理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电子政务的应用架构已基本形成,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目前基本建成了教育部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和部属高等学校的办公信息网络连接与信息交换,各省教育行政部门也建立了与所辖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省属高校的信息交换系统,教育电子政务建设从技术主导走向“政务”主导。相继开发、应用了一批重要的应用系统和专业信息服务系统。

第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公业务网和门户网站已经逐步建立并投入使用,为教学、科研、管理以及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在不断加强。部分省市和高等院校已经开始着手建设基础数据库系统并尝试着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第三,以颁布“学校管理信息标准”为契机,积极推进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化进程。各类教育信息资源建设逐步展开,建立了一批科研、人事、后勤、财务等数据库和应用系统,为教育行政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信息系统已经从“孤岛”逐渐走向整合。

第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已经初步建成了一支既懂信息技术又熟悉教育行政部门业务的专业队伍。为教育电子政务后续发展进行了人才储备。

教育电子政务建设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也凸显出诸多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的业务流程和教育电子政务的对接存在问题

目前全国各地的教育电子政务建设已经从最初的硬件建设、应用操作阶段过渡到流程整合、全面应用阶段。此阶段最大的问题在于传统的业务流程和电子政务系统的整合、对接。

传统的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流程是以部门为中心的, 而教育电子政务则需要以事务为中心。[2] 这两种流程在整合对接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矛盾或者说不协调之处。各级教育行政管理本身的复杂性,使得通常的行政划分和政府工作流程因为各部门条块分割、组织间界限分明、缺乏协同与互动,[3] 无法满足电子政务系统以事务处理为中心的流程要求, 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育电子政务优势的充分发挥,也阻碍了教育电子政务的发展。

教育电子政务是指在管理、信息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以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 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制, 构建电子化的虚拟教育行政部门和虚拟大学,逐步改善教育行政机关的工作方式和业务流程, 为教育系统和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的优质、高效、规范的服务,促进职能转变,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教育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 这与传统的行政机关工作机制有很大区别。

再有,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和各级各类学校处于组织机构职能和管理方式的改革之中,这种优化重组的改革本身还处于探索与不断改进阶段, 也给教育电子政务的实施和发展带来困难。体制和机制以及行政职能的每一次调整,都会要求教育电子政务管理平台的更新改造,这样就使开发更新成本、开发周期和开发难度增加,无法和实际的业务流程保持同步和对接,逐渐成为教育电子政务推行的严重瓶颈。

在这一对接过程中还存在着观念上的壁垒。电子政务作为一种新的工作模式,必然需要打破传统的工作习惯。像网上办事、网上信访、公文流转等大量业务活动,通过网络实现虽非常方便,但目前落实得并不好,主要原因就在于各级行政人员很难主动地去改变旧的应用习惯。

2.整合口号下的信息孤岛在扩大

单纯的应用转向服务的整合与协调是教育电子政务下一阶段的开发和应用重点,但是,由于规划、建设上的无序和缺乏统一,导致各类教育信息分散于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学校中,教育电子政务分散建设的结果,首先是信息质量不高。各部门间采集的信息没有统一的标准格式,甚至采集的数据项内容、数量多少均不确定,无形中影响了信息的权威,造成了教育信息的深度挖掘和再利用困难重重。

另外,管理体制上的条块分割也阻碍了信息在各部门间的顺畅流通和共享使用,信息利用程度不高,应用水平不高,重复、低水平开发现象严重。信息安全也普遍存在问题。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是在大张旗鼓地喊着“整合”,实际上信息孤岛现象在加剧。

对于整个教育领域来说,由于数据信息标准化程度不够导致信息交换困难、信息孤岛的现象仍然很严重。主要表现在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教育行政部门。各教育行政部门已经建设了很多应用系统和平台,有的平台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在建设中,各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无法实现共享与交换,部分数据不完全规范、可信。因为各自的数据采集渠道、规范、流程、命名不完全一样,这就使得将来这些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成为潜在问题。第二个层次是在各级各类学校。很多学校在信息化建设中校内各单位数据标准规范不统一,导致信息不一致,无法共享。而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通盘考虑,统筹规划。

3.业务、技术外包潜在风险

在教育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等的限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不可能将电子政务的建设独自承担起来,大多采用“产学研”结合方式,充分依托IT企业的技术和资金优势,采取外包的方式强化政企合作,在平等参与中实现双赢。这对于启动教育电子政务,快速推进传统业务流程电子化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电子政务的推进,各类弊端逐渐显露出来。

有些部门为了提高电子政务项目开发效率, 把电子政务系统开发整体外包给了IT 企业,包括软硬件的选择到系统平台的搭建、实施, 甚至是整体解决方案,整个过程都不参与到项目的开发中去。为系统的后续健康运行和升级维护埋下隐患。

在教育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是抉择者和掌控者,要在项目建设初期就对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定位有明确的认识, 在系统平台的搭建上要有整体宏观上的把握, 在进行功能设置时必须全面地跟进和参与,对公众服务的项目要实时提出具体要求。在合作过程中要注意同步培养自己的技术队伍。这支队伍建立不起来,保证其健康发展的运行和维护模式就无法建立。目前很多省市和学校的电子政务平台虽然建起来了,但这只是个开始。部分教育电子政务应用平台需要运营,需要有一支队伍进行数据采集、分析、不断更新、维护、组织相关专题和互动,丰富充实内容,不断满足教育系统和社会的各类切实需要。

在教育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涉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信息安全,业务和技术外包无法保障信息安全,为此,很多关键技术必须靠教育行政部门自主研发,这是对电子政务发展提出的严峻挑战。

再有,相关教育信息化企业虽多,但实力相对弱。没有一个IT企业能拿出一整套的成熟系统和解决方案,这也增加了业务和技术外包的风险。

4.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急需创新

教育电子政务是对传统业务的彻底变革,强调以公众为中心, 通过内部整合, 全方位地向教育系统和社会公众提供优质、规范、高效的管理和服务。时代的发展要求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必须适应新型业务需要,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实际应用的教育电子政务服务方式依然是依据传统的业务流程,是对传统工作方式的复制和再造,缺乏人性化更谈不上“以人为本”。如一些服务功能设置呆板简单,操作复杂;便民服务数量少、质量低,一站式服务无从谈起;政府信息公布内容陈旧,更新不及时;政府部门仍不能完全摆脱管理者的姿态, 自上而下的信息传达较多、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较少, 发布的消息较多、公布的信息较少, 互动的较少,简单传达的较多、优化整合的较少。[2]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电子政务的服务理念上与信息时代公众、广大学生的切实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5.地域差距在拉大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各省、同一省内各地区之间的教育电子政务建设与发展差距很大。例如,有的已经实现了在线处理服务,完善纵向与横向的发展与整合,实现向无缝网络集成性电子政务逐步过渡,而有的地区则表现得比较落后,特别是各地区教育行政机构领导的信息化领导力存在着严重差距,导致各省、各地区这种差距在拉大。

6.人才缺乏现象在加剧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的工作人员信息技术能力都比较弱,相关的培训和技术队伍建设也有待加强。还需要解决高技术人才待遇等问题。

另外,相关标准建设落后以及资金建设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电子政务的发展。

三、探索教育电子政务的科学发展之路

大力推进教育行政部门的电子政务/电子校务建设,已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转变管理职能、转变工作方式和作风,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教育管理体制的重要任务。因此,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谋求教育电子政务的科学发展。

教育电子政务“十一五”阶段的总体建设发展思路是:以中央级教育电子政务建设为龙头,带动全国教育电子政务的建设,逐步建成数据集中、应用集成、基础设施整合、标准规范、安全高效的教育电子政务平台,建立以服务为中心的教育电子政务平台,提高政府的综合信息服务和网上办事能力。重点工作是,建设整合教育政务信息资源和教育公共数据库,统筹规划建设教育电子政务基础保障和安全保障环境,建立并贯彻实施教育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促进教育电子政务的有序、良性发展。 [4]

除上述总体目标外,为科学谋划教育电子政务,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强化。

1.机制和体制建设是保证教育电子政务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

为此,必须在全国上下建立起联动的各级教育电子政务建设领导机构,并将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纳入各级教育行政机关每一年的工作重点,把具体建设指标写入教育信息化“十一五”规划之中予以保障。同时要建立各种教育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制,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5] 创新体制机制,建设专业队伍。通过建立合理的教育电子政务运行服务机制和专业的建设与运维服务队伍,完善培训与考核机制,确保教育电子政务平台能够长期安全、稳定、高效地运行。

2.科学谋划教育电子政务发展,应优先发展其实用性

通过调研分析部分省(市)和学校教育电子政务的建设现状得知,应首先把实用性作为教育电子政务的突破口和追求目标,并确定其由简入繁的开发和应用原则。教育电子政务建设之初最关键的就是怎样让使用者接受。很多耗资巨大、功能大而全的电子政务系统多数不能应用起来或中途夭折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不能在应用之初被使用者所接受,被动使用的结果使得多数教育电子政务系统不能得到很好的应用。为此,在追求实用性而非完美性的前提下,要把教育电子政务建设抽象为“数据+服务”,[6] 即在全面掌握、整合各类教育数据的基础上,以创新的服务让使用者快速接受,然后在此基础上,再逐渐扩展其他功能,完善服务。

对于教育电子政务来说,整合是关键,整合的前提是实用。

各类教育资源包括原有资源和新产生的各类资源两类,在进行整合时,对于存在于各级各类教育行政机关中的原有基础教育资源,在尽量不改变其结构、使用方式的情况下,通过建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互操作框架,保证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无缝连接,保持原有系统使用者的“积极性”,通过人性化的设计激发其使用欲望和潜能。对于新产生的教育数据,则严格按照教育部颁布的有关标准进行数据加工,开发数据使用接口,并及时存入教育数据中心数据库。[7],[8]

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是决定教育电子政务系统能否具有生命力的关键。传统的电子政务所提供的功能很单一,并非是一个系统集成,问题的实质是对教育系统中的各类“服务”不是很清楚,为此,对教育系统各类业务必须详细归纳、梳理,摸清各类数据、各类业务之间的关联,进行关联度分析,构建教育数据“关联矩阵”并依次构建“服务矩阵”,以服务为核心,理清教育电子政务系统应具备的主要“服务项”。

3.制定业务流清晰的业务整合框架模型

教育电子政务的建设内容宽泛,如果没有一个综合性的建设框架模型予以支撑,建设和应用过程中将失去方向性,很难保证其建设质量。目前在教育电子政务领域,各类系统纷杂,各种理念和技术共存,迫切需要进行业务梳理,从业务流角度进行理顺,在电子政务开始阶段所提出的OA、MIS理念和技术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予以发展,而非抛弃。为此,应考虑一种集成模型,并使其贯穿于教育电子政务建设全过程。图1为通过调研、分析提出的教育电子政务业务互操作模型。

信息发布与互动(Web)层主要提供各类信息发布、查询和互动服务,服务对象为教育系统和社会公众,通常以网页的形式予以呈现。

办公平台(OA)主要为各级各类教育行政人员提供办公服务,具体可细化为内部信息发布(新闻、日程安排、通知、公告、待办和及时消息等)、信息交换与文件管理、数据传输与交换、文件传阅审批与在线协同办公、网络传媒与各类服务信息。

政务管理平台主要是各类政务管理系统,包括人事、教学、后勤、财务等,涵盖整个教育系统业务。

决策支撑系统主要为各级领导提供教育数据支撑服务,包括对教育数据的智能分析与统计,各类预测模型的建立等。

资源库是各类政务信息资源的集成,是未来电子政务网络集成的基础。

这样的模型结构清晰,建设思路明确,完全符合当前和长远教育电子政务发展需要,是实现协同政务的基础,更符合国际上通用的对电子政务建设五个阶段的划分。

4.创新教育电子政务和谐建设、发展模式

我国的教育电子政务起步较晚,几乎都是通过模仿和引进来推进自身建设的,为此,在引进的同时,必须注重创新。建立以服务为中心的教育电子政务平台,强调服务导向,坚持应用驱动。以服务学校、师生和社会公众为目标,以提高政府的综合信息服务和网上办事能力为目的。

整合教育政务信息资源,构建集成、共享的教育公共数据库,构建统一的教育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编码规范,统一技术架构,建立系统开发遵循的统一技术规范,促进持续发展。[9]

建立、完善教育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并通过认证等手段强调贯彻实施;建立健全教育电子政务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促进教育电子政务的有序发展。

同步规划设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建立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应用安全的教育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四、结束语

构筑安全、稳定、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电子政务平台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但总的来说我国的教育电子政务还处在初级阶段,网络的基础建设还相对薄弱,电子政务标准化尚不完善,安全性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把教育电子政务看作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来指导它的建设和发展。只有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发展方向,才能快速科学地推进教育电子政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迎新.如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电子政务[J].信息化建设,2007,(7):19-21.

[2]叶赛.电子政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J].华南金融电脑.2008,(4):77-79.

[3]岳建伟,刘生权,钟耳顺,姚敏,方利,张建平.电子政务系统协同式开发平台研究[J].计算机工程,2007,33(3):273-277.

[4] http://www.edu.cn/gd_6534/20080623/t20080623_304107.shtml.

[5]安宏,高学东,曾德华,员普超.教育电子政务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估方法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4):15-16.

[6]刘学军,张广新.吉林省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 (论坛专刊),2008,(10):44-46.

[7]魏吉华,王新才.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策略研究[J].电子政务,2007,78-83.

[8]张繁,蔡家楣.电子政务系统中的数据交换和共享服务平台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7):226-229.

[9]莫赓,钟华,魏峻.一个面向电子政务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7,24(5):156-159.

关于教育电子政务发展的几点思考 篇4

江西在电子政务网络发展建设方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沿, 并被列为国家信息化建设推广示范省。2001年省教育厅长组织成立江西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 挂靠省教育厅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统一规划和部署全省教育电子政务工作。

目前, 全省各地市教育局分已建立了当地教育局的门户网站, 普通高等院校中大部分的院校已接入CERNET, 并建有校园网。教育管理信息中心通过自身的资源整合, 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将工作落到实处, 陆续实现了与教育部及省政府的电子公文交换和信息互送系统构建。2005年, 当教育部开始推动“教育电子政务试点工程”建设时, 我省率先通过“试点工程”, 并不断辐射到周边试点, 不断加快教育电子公文信息系统在在全国范围内的建设速度。作为国家信息化建设推广示范省, 2003年初江西教育电子政务平台正式成立。同时, 在建立健全信息技术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方面, 江西省制定了《教育厅机关计算机应用安全管理制度》《网络管理制度》《数据库管理规定》《网站管理与维护制作》等规章制度。江西教育管理中心现已组建了强大的教育信息网信息员队伍。

传统的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流程是以部门为中心的, 而教育电子政务则需要以事务为中心。这两种流程在整合对接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矛盾。省、市、区各级教育行政管理本身的复杂性, 使得原来的行政划分和政府工作流程因为各部门条块分割、组织间界限分明、缺乏协同与互动, 无法满足电子政务系统以事务处理为中心的流程要求, 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育电子政务优势的充分发挥, 为解决这一问题, 以下是我提出的几点建议:

1.加强领导, 促进交流, 相互学习

教育电子政务建设必须按照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决策, 统筹规划部署。建立和完善教育电子政务工作相关人员的培训机制。采用多样化形式, 逐步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等开展逐层递进的技术培训, 以确保教育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有效运转。

2.整合资源, 互联互通, 发挥效益, 激活市场

借力国家网络政务平台, 通过既定的信息交换渠道, 打通与省、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信息交换。将已有的信息设备与设施利用起来, 接通与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省市教育网、校园网、远程教育、“校校通”工程等软硬件资源, 实现切实有效的电子政务应用整合和信息共享。还可以通过融资、租赁、信贷等方式筹集资金, 共建教育电子政务试点项目, 拓展多样化合作模式, 加快建设电子政务工程。

3.完善制度, 保障安全

江西教育电子政务平台采用的是教育部统一的Edoasoft平台, 尽管目前有些功能的应用性仍有待加强, 尚无法完全适应当前信息网络的发展, 部分功能十分欠缺。但是我们在保证内外网同步构建的安全前提下, 不断完善电子政务信息制度, 根据特定地区的差异化进行对应的调整和完善, 以实现安全可行的电子政务自运行系统。

教育电子政务 篇5

教育局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工作总结

市教育局历届班子教育信息化工作,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要求,有、有次序地信息化建设工作。在省教育厅、市的支持下,“十五”,我市教育信息化了成绩。全市教育信息化,信息化建设、管理的规

章制度,信息化技术、人才,培养了一支具备较强思想素质和素质的信息化专业技术队伍。

一、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

“十五”,我市教育信息工作主要是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三年的努力,了工程项目。全市中小学教育教育信息化。

㈠项目的情况

2004年宁蒗县被列为首批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县,后的三年内,古城区、玉龙县、永胜县、华坪县相继实施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远教工程”覆盖了全市所有中小学校,共1446个项目校点。模式i(光盘播放点)770个,模式ii(卫星教学接收站)595个,模式iii(多媒体、计算机教室)81个。

㈡制度建设和经费保障情况

项目实施过程中,市教育局印发了《关于**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制度的通知》,要求各县(区)教育局对远程教育工程的管理。各县(区)教育局本县(区),制定了规章制度。管理制度都在教室张贴,并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远教工程”开始起较为的经费保障和服务支持体系。

㈢人员培训情况

市教育局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培训工作。教育厅制定的工程工作人员培训方案,拟定了《**市远教工程培训工作实施方案》。两年来,省、市、县(区)三级共

培训教师管理人员1527人。与此,目校教师应用培训。

二、局机关信息化建设情况

局机关信息化建设主要做了三项工作。

㈠了硬件建设。全局共有23台计算机,接入互联网的有18台。有网络双向视频会议室1个,与省教育厅相连接。

㈡了培训。对全局干部职工了全员培训,培训内容为《计算机基础知识》,并了市人事局组织的考试。

㈢**政务网市教育局的日常。

㈣招生考试工作信息化重大进展,了考生网上报名,考生信息采集、、传送的全程电子化。

三、局机关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和

㈠经费短缺,硬件设施,工作需要。硬件设施是实施办公自动化、服务现代化的基础和物质保障。来看,我局机关每个科室都有计算机。这的专项经费,计算机还完全办公室要求,有一半计算机需要更新。从上网条件看,还只上互联网,还不具备上省市政务专网的条件。

队伍素质较低,难以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前一阶段的培训,全局干部职工对计算机知识有的,但大多数同志的操作能力仅停留在会开关机、会玩简单游戏等上,而拷贝文件、文字、收发邮件等计算机办公操作则,懂系统、能应急、会网络管理的专业人才仅有一人。编制和人事制度的限制,是既懂教育行政管理知识,又能熟练计算机应用技能的人才,县教育行政都非常,直接阻碍了信息化化建设。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教育电子身份认证服务体系 篇6

颜星先生介绍了教育电子身份认证服务体系的研究、建设以及发展的相关情况。该项目在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的组织下,由教育卡标准化研究所具体承担。

教育信息化建设对安全的应用提出了迫切的需求,解决应用安全的有效措施就是:用密码技术、国产密码算法与产品从总体上设计与实现信息系统的安全模型,在应用层上降低应用安全风险。该模型的总体技术路线是:

(1)基于非对称密码与对称密码体制,遵循国家商用密码管理的相关标准和规范,采用国家密码主管部门认可的基础密码设备与密码算法建设“在线教育电子认证系统”;

(2)基于教育电子认证系统以及基础密码设备,采用层次化、模块化的技术构建方式,构建电子身份认证、教育管理与信息系统集成融合的“桥梁”,即“电子身份认证服务应用支撑平台”;

(3)应用“电子身份认证服务应用支撑平台”的服务组件,实现电子身份认证服务与信息系统的集成与融合,解决信息系统的应用安全风险。

该模型的体系结构是:教育电子证书服务与管理门户基于互联网,面向证书用户提供电子证书服务的业务门户网站;教育电子身份信息处理与业务管理系统实现电子证书服务的内部业务信息的处理与管理;教育电子证书认证系统实现教育电子证书的签发、撤销、冻结、解冻、更新等处理。

教育电子身份认证服务典型的应用是教育基础资源数据管理系统。该系统的建设与运营模式采用“政府引导、行业管理、市场运作”的建设与运营模式,逐步有序地在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与教育机构中进行推广。

网络教育的电子商务策略 篇7

毫无疑问,电子商务已经不再是一件衬衫、一双鞋子的网上生意。从消费的视角看,网络教育也是一种零售业务,更是电子商务。同时,作为一种虚拟商品,就像所有机票、游戏卡、保险等商品一样,网络教育的产品内容是一节一节的"视频课程”,摆脱了实体物品库存和物流的“沉重困扰”,大大节省了费用,本质上也适合用电子商务的模式去做。华图网校的做法值得借鉴。

首先,做好地面的推广活动。主要采用高校学生的个人推广,即利用校园的低成本营销去做地面推广。现在有1000~2000人的高校学生团队,他们可以通过自己认为好的个人及网络途径去做营销,最终通过邀请码识别并给予分成。

其次,整合集团资源和效应。一方面,华图拥有百家线下培训网点,利用各个线下实体分校帮助线上做推广,比如和线下课程产品进行打包优惠组合,真正形成线上线下互补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华图旗下还有出版和图书业务,利用图书做推广也是很有效的传统硬方法,打开内页直接就是华图网校的广告。而更好的方法还有让书和课结合,为教材定制专门的网络课。

最后,加强与各种平台、渠道的合作。比如优酷、酷6、新浪还有教育行业的联盟网站。就像李宁的产品会进驻乐淘、好乐买等多个平台一样,华图的网校课程也会放在其他平台上卖,最终采取分成的模式。在学习平台上每个课程在一年之内可以播放6次,看完之后自动关闭。为了防止拷贝,下载的课程也需要联网进行观看。

当然,在网校的电子商务思维里,除了卖课程,还要卖服务。学习不只是单纯的看视频,还要安排专门的老师在特定的时间上网,对用户进行巩固和答疑。

高校电子信息工程创新教育策略探讨 篇8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是指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及社会的需求, 在各级各类教育系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育。简而言之就是, 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创新教育的发展主要经历了萌芽、发展、成熟大三阶段:萌芽阶段 (1900-1940) , 这一时期代表性学者是美国的杜威, 其提出“教育即生活”等理念中包含了创新教育的思想, 即主张尊重学生的天性, 让学生知识、经验创造性增长。发展阶段 (1945-1960) , 1945年哈佛大学发布“红皮书”——《自由社会中的一般教育》, 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及训练。这一时期牛津和剑桥大学也把挖掘、开发学生创新能力, 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作为其办学思想, 创新教育在高校的重视下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成熟阶段 (1970至今) ,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发表了题为《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研究报告, 报告要求教育把所有人类意识的一切创造潜能都解放出来[2]。1999年我国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提出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教学工作的重点。创新教育受到了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 即包括:创新观念、创新方法、创新能力、创新知识及创新人格五大方面。

二、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创新理念相对滞后

创新理念是创新教育的基础, 在创新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新教育理念的滞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考核方式单一。在大多数高校中, 分数是评价学生的主要指标, 这与创新教育背道而驰, 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 师生只能围着考试内容教与学。第二, “填鸭式”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过度重视知识的传承, 忽略了知识的创新, 教师满堂讲、学生满堂记的现象屡见不鲜, 这让学生养成了服从式学习的习惯, 不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

(二) 课程体系不健全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教学内容陈旧。目前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 讲课内容以模拟单元电路和中、小规模数字集成电路为主, 与目前IT产业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高速发展和应用的趋势严重脱节[3]。第二,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缺少融合。创新型人才的标准是全面和谐地发展, 全面即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又要求了解通识学科, 我国部分高校在电子信息工程课程设置中忽视了人文性学科, 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三) 创新型师资缺乏

教师是学生的指引者, 只有创新型师资才能培养出创新型学生。当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师两极分化较为明显:中年教师实践经验比较丰富, 但对新技术了解、掌握不够深。青年教师浮于理论, 缺乏实际系统设计经验, 特别是模拟电路设计和数字电路设计经验不够丰富[4]。虽然当前师资队伍在学历层次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但是教学经验的缺乏在部分教师身上客观存在, 不少青年教师毕业后直接任教, 照本宣科成了最常用的教学方法, 难以达到创新教育对师资的要求。

三、创新教育科学融入高校电子信息工程教学的策略

(一) 构建完善的创新教育保障体系

完善的创新教育保障体系包括:科学考评体系、经费支持体系及课程支持体系。科学考评体系要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要指标, 降低考试分数在考评中的权重, 具体而言在教学评价中要综合运用多种考核、测评手段, 改革考试制度和学生评优方法, 使考核更加体现创新的重要地位。

经费支持体系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尤为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成立专门的经费管理办公室, 加大对创新的投入力度, 设立科技创新基金等方法来进行完善。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可以增强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我们要根据“厚基础, 宽口径, 强能力, 高素质”的原则, 构建平台课程、把握核心课程、放开选修课程, 加强前沿学科和边缘交叉性学科的建设与教学, 将新兴学科引入课程体系;增强专业适应性, 使学生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专业、软件与硬件、数电与模电协同发展。

(二) 加强创新型师资建设

创新型师资是指, 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精神, 并能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学的教师。其主要有以下标准:一是, 新型师生观。即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合作关系, 教师通过让学生参与课题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科研,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促进者, 而非灌输者。二是, 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与义务, 特别是电子信息类教师, 当今社会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 电子信息升级换代频繁, 只有终身学习才能不落后时代, 进而更好地引导学生。三是, 新型教学观。教师要将灌输式教学转换为启发式教学, 使学生主动追求电子信息领域前沿, 同时使学生新旧知识融汇贯通, 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满足心理上的需求, 进一步激发他们内在的创新意识及创新热情。

摘要: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 也是一个学科建设的源动力, 要实现创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实施创新教育。当前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存在创新观念滞后、课程体系不健全及创新型师资缺乏等问题, 通过科学构建创新教育保障体系、加强创新型师资建设, 可以提高电子信息工程教学的效度, 拉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创新教育,高校教学

参考文献

[1]潘海军, 李春树, 熊文元.浅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创新教育和人才培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 (23) .

[2]王发棠, 韩晓惠, 卢琦.国外创新教育的开展及对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的启示[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4) .

职业教育《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初探 篇9

为此, 本文在教学实践基础上, 结合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 进行积极探索与深入思考。以期远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职业教育《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 遇到的具体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 学生基础太差。尽管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过程中, 避开了高等数学知识的应用, 但学生在学习诸如含有微积分公式、指数、三角函数、向量分析等内容时, 还是显得力不从心。二是, 教学模式陈旧, “远程不远, 开放不放”, 教学资源匮乏。针对职业教育“电子技术基础”教学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 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 我们采取了一系列对策, 取得了初步成效。

首先, 把握远程职业教育的特点, 做到因材施教。如教材第三章中的“数制与编码”, 教材采用大篇幅讲解, 学生学习有困难, 但该内容恰巧无须掌握。学生用计数器很容易完成, 即使学生没有计数器, 也可用加权“系数的关系来完成。如 (257) 10= (?) 2, 可以用257=28+20, 很容易得出结果为: (100000001) 2。再如, 掌握常用标准中规模寄存器、移位寄存器、计数器的逻辑功能与使用方法;熟悉由门电路组成的多谐振荡器的原理, 了解单稳态触发器、施密特触发器的功能和用途等。紧扣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教学要求编写电子教案。建设高质量的网上的教学辅导课, 再辅助以网上实时、非实时答疑及其他网上教学支持服务, 希望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辅导效果。

其次, 重视实践应用, 理论与实践并举。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 对面授课加以改造、创新, 既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加强自主化学习的指导思想, 又不刻意淡化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在强调学员的“主体”性的同时, 决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必须“导”得恰到好处。 (1) 学会以下分析和使用方法:简单直流电阻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用布尔代数表达式、真值表、逻辑图、卡诺图、波形图描述逻辑函数的方法;组合逻辑及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常用中规模组合逻辑器件和时序逻辑器件的使用方法。 (2) 培养以下几方面的初步能力:使用常用测试仪器 (万用表、示波器、扫频仪及信号源等) 的能力。以上基本技能的讲授, 尽量在实验室进行, 辅助以试验操作,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

再次, 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 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现代远程教育的许多教育资源, 都是以网络为载体的。除了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外, 必须熟练掌握现代的教育手段和技术, 特别是网络教育技术。不断拓宽通过网络与学员进行交流和沟通的渠道, 教师首先应掌握电脑使用技术、网络基本技能、网络教学技能、课件制作技能、远程教学技能。通过“课程答疑室”开展网上实时及非实时答疑活动, 及时解决学员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电子邮件等手段进行作业的上传与批改后的发放。坚持每天都上网, 及时处理学员反馈的问题, 随时监控、了解学员的学习进程, 使学员随时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存在。结合课程特点和中央电大的教学资源, 如教学大纲、教学实施方案、课程网上bbs讨论、网上模拟自测题等等, 编写好自建资源, 供学员随时、随地上网学习, 并且可以随意点播任意章、节的导学内容。

最后, 把握教材中的知识点, 结合往届考试题, 讲解每章曾出现过的考题类型, 给学员作较详细的试题分析、解题思路指导。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就是:举一反三, 给学员讲解做题方法, 进一步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提炼、归纳, 形成较为完整和系统的知识体系。适当进行精讲多练, 增强学员信心, 提高期末考试及格率。

教育电子政务 篇10

“动手教育”即“做的教育”。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提倡“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是一件事, 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 在做上学。先生拿做来教, 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 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 教固不成教, 学也不成学。”他对此还作过一个生动的譬喻:游泳要在水里游, 学游泳, 就须在水里学。若不下水, 只管在岸上读游泳的书籍, 做游泳的动作, 纵然学了一世, 到了下水的时候, 还是要沉下去的。学生的学习亦是如此, 光学会书本上的知识, 不懂得如何去实践运用, 即使把书上的内容倒背如流, 又有何用呢?特别是电子技术教育, 教师不应该仅仅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 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学, 如何去做, 如何去动手, 笔者结合自己三十多年的教学实践, 谈谈对“动手教育”的认识。

1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的“动手教育”探讨

1.1教师必须有极强的动手能力、过硬的操作能力、精湛的技艺, 能使学生产生崇拜感、敬佩感, 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威信, 这是对学生进行动手教育的前提;譬如1984年我应邀在湖北省荆州市供销学校教《录音机原理和维修》课程, 第一节课刚下课, 学生都还没走出教室, 一个头戴墨镜身着牛仔短裤的青年, 拿着自家的录音机走上讲台, 要我帮他修理录音机, 他说他家的录音机放音声音很小、录音声音更小。当时五十几位同学的眼睛都注视我, 我将功能处在收音机功能上音量正常 (公共放大电路正常、应该是录放公共电路的问题) , 我看看磁头表面较脏且磨损并不严重, 就用麂皮清洁了磁头, 再用无感改锥调整了磁头方位角, 录音机就放出了响亮的音乐, 同学们都流露出惊讶和敬佩。从此这些同学认真听讲、积极动手, 下课了有的学生和我探讨, 有的学生给我打茶水, 有的学生檫黑板。如果教师动手能力差和操作能力不佳, 势必会影响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动手效果, 影响学生“做”的能力。

1.2要树立热爱专业的思想。教育学生既然选择了高职学院, 选择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 不管最终目的是作为谋生手段还是继续学习深造, 我们都要喜爱它;在现实生活中电脑、电视、手机、MP5、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汽车电子 (倒车雷达、电子狗、GPS导航刹车防抱死系统ABS、刹车力量分配系统EBD) 、国防电子 (导弹、雷达、无人侦察机) 、电子交通 (电子警察) 、电子体育、电子商务、电子玩具 (遥控汽车、遥控直升飞机) 、医疗电子 (CT、B超、腹腔镜……) 等等都是应用电子技术的产品, 都得益于电子技术的发展, 我们都应该热爱电子技术、认真的学习工作原理, 多思考勤动手。

1.3要手把手的辅导学生动手并强调动手中注意的事项。利用彩色电视机故障演示教学板“做”演示: (1) 给学生讲解演示仪器、仪表、工具的正确使用;讲解演示电子元器件的检测方法, 特别是演示三极管、二极管、集成块的检测方法。 (2) 演示放大电路、振荡电路、集成电路是否工作的在线检测方法。 (3) 演示彩电关键点电压于故障现象的关系。 (4) 关于彩电底板带电、电源空载会烧毁电源调整管、行输出特高压等注意事项的演示。 (5) 要求学生认真做好每一个实验, 写好实验报告, 做好实验笔记。然后让学生在演示板上按上述 (1) 、 (2) 两个步骤“做”, 真正让学生在“做”中学到了最简单又实用的方法, 同时也坚定了学生们学好电子技术的信念。

1.4要帮学生创建动手环境。没有动手环境就没有动手机会,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肯定是一句空话。创建动手环境增加动手机会可通过下列途径: (1) 组建制作兴趣小组。辅导学生制作或组装无线话筒、迷你广播电台、彩电消磁器、故障寻迹器、信号发生器、自动光控窗帘、自动收衣装置、助听器、小型单放机、超外差式收音机、功率放大器、逆变电源、黑白电视机、彩色电视等。通过对这些电子器件、维修设备 (工具) 的制作和组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分析故障、排出故障的能力。 (2) 创建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到往届学生的店铺 (到有关部门登记注册的家电维修门市部) 实习, 组成了一个遍及全市 (包括乡镇) 的实习基地网;组织学生双休日到市区商业大厦或市民密集的地方开展便民义务修理 (不能及时修好的电器, 征得顾客同意后还可带回学校维修, 次日或下次归还顾客) ;这样又增强了学生为民服务、回报社会的意思, 又提高了自己的技能, 也暴露了学生的某些不足, 指明了以后努力的方向。 (3) 创办仙桃市职教无线电厂 (工商注册、笔者兼任技术厂长) 。安排学生顶岗实习, 生产多波段收音机和高保真音响, 这样学生既提高了技艺又取得了报酬, 还磨练了意志, 可谓一举多得。

2结语

综上所述, 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教育, 老师在做中教, 学生在做中学, 学生的焊接水平、制作工艺、分析故障、排除故障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摘要:在《电子技术》教学中实践“教学做合一”, 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 探讨学生的动手教育。

关键词:实践教学,动手教育

参考文献

[1]高艳英, 孙立国.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J].职教论坛, 2004, (3) .

[2]杜柏华, 李昌娅.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兴趣进行《电子技术》教学[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专辑 (92-95) .

上一篇:Excel分析模型下一篇:虚拟负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