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的钻石模型

2024-09-04

波特的钻石模型(精选九篇)

波特的钻石模型 篇1

关键词:学生工作,波特钻石模型,体系,构建

高校学生工作概况

学生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 不仅为学生在校的学习秩序、生活秩序提供可靠保障, 还承担着重要的育人职能, 直接影响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对高校的稳定及其他工作的影响也至关重要。然而传统的工作模式日益受到新情况、新问题的挑战, 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新形势, 与时俱进地构建最为时宜的学生工作模式, 已成为摆在每一所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很多有识之士提出必须创新学生工作模式, 切实提高工作实效。韩冰等[1]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工作干部队伍建设, 形成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格局;陆秀英[2]认为应构建开放式、发展型的学生管理机制;李兴旺[3]提出要构建全员本科生导师制;桑稳姣[4]认为要建立和谐的学生管理层面, 形成合力, 为高校学生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选择何种学生工作体系, 关系学校发展、学生成长, 是每个高校必须面对和认真思考的问题。

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及其应用

著名产业竞争力研究专家、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其著作《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描述某一区域的某一特定领域竞争优势的“钻石理论”, 并以钻石菱形的样式构画而出, 因而又称钻石模型 (如图1) 。该理论认为, 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于该国的企业、行业的竞争优势。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 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四个基本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及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战略与结构和竞争对手, 以及两个辅助因素:政府和机会, 这六个因素相互影响, 彼此互动, 形成一个完整的钻石体系。

波特的“钻石理论”是从产业经济学的实际应用出发, 提出了一整套竞争与战略的研究模式和分析框架。波特的基本思路, 是以经济学方法来分析企业的内部活动成本, 进而分析企业的外部产业结构, 再扩展至分析地域产业集群和国家政策的影响。可以说波特是用一个经济学家的眼光和头脑, 剖析现实的经营管理问题, 特别是战略管理问题。因此大到一个国家或地域, 小到一个企业或项目, 任何一个组织的战略问题和管理问题都可以利用波特的“钻石理论”来加以分析。

基于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的高校学生工作体系

波特的“钻石理论”是研究国家产业如何具有竞争优势的理论。企业生产产品, 其目的是为了让消费者认同并愿意为此付费, 从而不断地创造利润, 获得企业的长久发展。高校学生工作的目的是教育人才培养人才, 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高校的“产品”, “产品”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这里, 企业和高校, 两者共同面临的课题是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 对于高校学生工作而言就是如何在众多的学生管理模式中选取一种恰当有效的工作体系, 投入实际运行, 而“钻石理论”正是为如何获得这样的竞争优势提供解答, 因此“钻石理论”的分析原理对高校学生工作体系同样适用。认真借鉴这个理论, 将其引入高校学生工作体系设置运行的分析之中, 更好地利用波特模型的分析思路来做好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的创新显得非常重要。

相对于国家产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因素, 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的优势来源因素在于生产要素是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的基础条件, 包括学生工作的主体、对象、设施等客观因素以及学生工作理念、思路、日常制度等软因素;需求条件就是:大学生生理心理各方面的需求, 包括日常学习生活近期需求和长远成才理想需求等;相关及支持产业就是学校其他相关部门如教务处、图书馆、后勤处以及体育部、保卫处等对学生工作部门的工作支持;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就是学生工作同一部门内部不同工作人员、不同工作机构, 比如:学生处和团委、以及各系部等相互间的工作冲突与重叠, 学生活动与学生学习的矛盾等;政府和机会是指学校各级领导对学生工作的指导、干预, 各种社会外在因素给学生工作带来的机遇、创新、变革和困扰等。因此也可以据此相应的画出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的钻石模型如图2所示:

根据钻石模型理论, 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的构建必须从学生需求出发, 根据学校的特点和实际基础条件, 按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安排, 在考虑各种社会因素影响的基础上, 相关学生工作部门统筹安排合理规划学生工作。

从学生需求出发就是以人为本, 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 充分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 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开展工作, 这就要求学生和学生工作部门之间有畅通的沟通渠道, 能够及时下情上达。根据学校的特点和实际条件, 就是要按照学校的发展规划、规模档次、优良传统和已有工作基础来科学合理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利用效益。学生工作要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领导下, 考虑当今社会因素对学生学校的影响, 由相关学生工作部门统筹安排合理规划学生工作, 避免学生工作各项活动的冲突与重叠, 这就要求学校建立一个全校性的学生工作机构, 能够权威协调全面统领学生工作。

总结

基于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分析, 要求在构建高校学生工作体系过程中做好两个工作, 一要特别重视学生需求, 建立一套畅通的沟通机制, 能够下情上达。二要建立一个全校性的学生工作机构, 能够权威协调全面统领学生工作。

参考文献

[1]韩冰, 吕晓群.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的再思考,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J], 2008, 10 (6) :192—193.

[2]陆秀英.浅谈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 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J], 2006, 9 (4) :48—49.

[3]李兴旺, 本科生全员导师制管理初探, 浪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 2007, 20 (3) :120-121.

[4]桑稳姣, 张晓寒.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层面的和谐构建, 科技创新导报[J], 2008, 18:139-141.

波特的钻石模型 篇2

以海门叠石桥家纺产业集群为例

一、海门家纺产业集群的背景海门市家纺产业主要分布在三星、德胜、天补、三和、海门等乡镇,依托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形成。地处海门、通州两市交界处的叠石桥,当地群众素有从事家纺品生产的历史。改革开放以后,叠石桥家纺业发展驶人了快车道,家纺的品种款式由小到多,生产企业由弱到强,经营规模由小到大,生产设备由落后到先进,辐射面由狭到宽,形成了生产规模化、分工社会化、设备智能化、产品系列化和营销国际化的格局。海门市政府先后投人10亿多元,对市场经过六次扩建、改造,目前叠石桥已形成绣品城、家纺城、商贸城、名品广场等四大经营区域,拥有5000多个摊位和2000多个精品门店,营业面积达到30多万平方米,日人流量3万人次,并形成了与之相配套的物流中心、研发中心、信息中心和餐饮娱乐业等。在叠石桥市场的带动下,从事家纺产业的人员覆盖周边三个县市10多个乡镇,人数20多万,生产的产品包括被套、被罩、床单、窗帘、被子、凉席、帐子等,不但畅销全国,还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叠石桥家纺市场实现成交额巧0亿元,成为全国同类行业中规模最大、品种最全、交易额最高、市场前景最为看好的市场。

二、海门家纺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

运用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对海门家纺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分析。

1.要素条件。波特认为,生产要素可以被归纳为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以及基础设施五类,这些生产要素一般是混合出现的,但每个产业对其依赖程度又随产业性质而定。海门家纺产业集群的生产要素表现在以下方面:

(1)资本资源。叠石桥家纺市场强大的吸引力和产业的集聚效应吸引了全球家纺企业来到海门发展。在这片神奇的热土上,汇集了全国最优秀的企业群体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成为中国最大、全球前三的家纺产品集散地。在叠石桥国际家纺城所在的三星镇,建起了2.8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园区建成三年来,已有进区企业194家,总投人35亿元,其中产值超千万元企业有103家,超亿元企业有10家。浙江、上海、广东等地资金以及美、欧、非、亚等大洲20多个国家外资纷纷涌人,争抢发展先机。在该市海门、三和、天补、德胜等紧邻叠石桥家纺市场的乡镇,外资同样纷至沓来,推动海门2005年总体利用外资列苏中、苏北地区第一,超过了太仓、宜兴等苏南老牌吸引外资强市。

(2)基础设施。为打造一流市场,海门市大力实施叠石桥家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该市先后投人近亿元对市场的配套设施进行建设和完善,扩建停车场4000多平方米,不断优化市场配套功能,有效地提升了市场的配套服务功能。目前,餐饮、娱乐、休闲一条街基本形成;金融服务、产品研发、机械维修、纺配纺机贸易、彩印包装、中介服务、信息咨询、法律援助、商贸流通等各类配套服务业较为完善。大市场需要大物流。该市投资2亿元建起占地面积200亩的物流园区,有53条营运线路,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和地区,并经附近的机场、港口码头可远运至南非、罗马尼亚、阿根廷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该物流中心货物运输量超200万件,总价值70亿元,同时实现出口供货额巧亿元。已搭建成的叠石桥国际家纺城信息中心,将人员、商品、资金等信息交流畅通到每一个细节,随时可以提供各类信息咨询,每间商铺均有闭路电视、宽带和电话等,代表了未来市场发展的最新理念。

2.需求状况。市场内为适应不同需要的消费者,绣品产品高、中、低档应有尽有,交易方式灵活,现金现货、订单皆可。精品城内,内地著名品牌云集,有“心愿”、“天发”、“银炯”、“凯帝”、“美罗”、“迪尼诗”、“巨丰”、“凯盛”等20多个内地著名品牌。该市场已在内地200多个城市建立了稳固的销售网站,每年至少有300多万条床罩、900多万条被套畅销内地各大、中城市;同时,产品还远销俄罗斯、澳大利亚、韩国、罗马尼亚、匈牙利、南非、智利、阿根廷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市场还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关系,镇上有三百多人走出国门,注册和创办了二百多家境外公司和企业。现在绣品城日人流量已达到三万人次,全年营业额超过30亿元,是全国最大的绣品专业市场。一直稳坐全国绣品专业市场“老大”。

3.相关、支持性产业。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叠石桥家纺业进人了鼎盛发展时期。目前,叠石桥已成为全国家纺系列产品的生产基地、销售场所和物流中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生产规模化。仅叠石桥所在的三星镇就有家纺工业企业150家,个体加工户3078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0家,亿元企业3家,加上周围的乡镇家纺工业企业,总量超千家。分工社会化。从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到产品销售已形成专业分工,即使生产加工,一户也只做其中一道工序。设备智能化。枕套、床罩等家纺产品起初靠手绣,后来在缝纫机上绣。90年代起普遍用电动绣花机绣。目前已向电脑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叠石桥家纺产业已拥有电脑绣花机8000多台、电脑多针绮缝机3000多台、工业缝纫机25000多台、喷胶棉生产线35条、其他相关设备2800多台,设备总价值20多亿元。产品系列化。起初,叠石桥的家纺业主要生产枕套和电视机套等家用电器套。后来又开发了床罩、窗帘、云丝被、沙发座垫、靠背等。现在其家纺产品,不仅品种多,而且质量高,有200多个品种,能适应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消费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随着海门家纺业的不断做大做强,商机不断扩大,家纺产业链也不断拉长,形成了一个以家纺主导产业为中心,集纺织、研发、加工、机械、包装和销售为一体的有特色的产业链。如今,小到一根针、一束线,大到几十万的家纺生产机械,叠石桥都有专门的生产厂家。家纺生产需求量最大的是布料及填充物,由此,天龙印染、金雪化工等企业应运而生。

4.企业战略、结构与同业竟争。海门市不断推进家纺生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进,从传统的缝纫机到今天高速绮绣一体机、智能化电脑绣花机、电脑多针绪缝机等现代化设备普及。设备的更新改造和科技进步,大大促进了海门家纺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提档升级。海门还大力实施和推进品牌战略,不断增强企业的品牌意识,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影响力。截至目前,累计注册商标200多件,60家企业通过了1以刃000质量体系认证和15014000环境体系认证,获各类商标名牌产品巧个。此外,海门家纺的蓬勃发展,吸引了“鳄鱼”、“金利来”、“老爷车”、“华伦天奴”、“红豆”、“恒源祥”、“波司登”等国内外驰名品牌加盟。激烈的产业竞争,促使海门家纺产品始终保持着与国际同步的设计品味。现在,海门每天都有100种新品完成设计,1000多个家纺品种能适应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已有200多个产品获国家专利。目前,市场绣品也由家庭生产的“无牌式”绣品逐步发展成有60多种品牌的系列产品。然而,绝大部分产品仍默默无闻。但是叠石桥绣品城经济增长点,还是要靠品牌带动的销售量来实现,以将原来隐蔽在叠石城绣品城内的那种分散的无形资产“有形化”,让它与现有的显性销售网络相结合,形成有形资源、无形资源最佳组合,最终形成“ 叠石桥”品牌,向品牌要效益。

5.机会。机会的重要性在于它可能打断事物的发展进程,使原来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竞争优势无效,而落后国家的企业如果能顺应局势变化,利用新机会获得新一轮竞争优势。随着中国加人W联),海门家纺产业的前景更加广阔,同时跨人全球市场,如何把握市场先机获得竞争优势,已成为当地政府和企业必须首先面对的问题。

6.政府角色。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因而它不能靠政府的行政干预而形成,但政府可以通过有效的措施对产业集群加以正确引导。海门家纺产业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产业政策的倾斜和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叠石桥绣品城每间面积一米二的摊位,一年租金为4000元人民币,精品房一间(面积20至30平方米),一年租金为20万元人民币。当地对于海内外客户前往投资、经营无不欢迎,经营户可获所得税第一年免征、第二年减征;工商管理费第一年免交、第二年减半;房租半年免收以及无偿为经营户在市场有线广播、电子显示幕上进行广告宣传等优惠政策。此外,对海外投资者,实际投资额满一百万美元的企业,奖励投资者四百平方米土地用于别墅建设;实际投资额满二百万美元的企业,奖励投资者别墅一套;实际投资额满三百万美元的企业,奖励投资者叠石桥中心地带营业用房一间;实际投资额满四百万美元的企业,优先安排一块商业用地供投资者开发。

7.产业规划。三星镇党委和镇政府依托“绣品城”不断开拓进取,终于走出了一条集体工业和家庭工业“一业两化,比翼齐飞”的新路子。近年来,海门叠石桥绣品城在三星镇党委领导下,坚定不移地实施市场带动战略,按照“城”(绣品城)、“街”(农民街)、“区”(工贸区)、“带”(绣品经济带)为一体的总体规划,努力工作,以形成绣品城、商贸城、托运城三城鼎立,互为依托的大市场格局。投资900多万元,建造了6080平方米的绣品城、精品楼、名品广场;投资1050万元,建造了占地17亩的托运城,下设26个托运站,能快捷地把三星绣品托运到全国各大中城市。

三、美好前景

波特的钻石模型 篇3

关键词: 海门家纺产业集群 背景 竞争力 前景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1-278-02

一、海门家纺产业集群的背景

海门市家纺产业主要分布在三星、德胜、天补、三和、海门等乡镇,依托叠石桥国际 家纺城形成。地处海门、通州两市交界处的叠石桥,当地群众素有从事家纺品生产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后,叠石桥家纺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家纺的品种款式由小到多,生产企业由 弱到强,经营规模由小到大,生产设备由落后到先进,辐射面由狭到宽,形成了生产规模化 、分工社会化、设备智能化、产品系列化和营销国际化的格局。海门市政府先后投入10亿多 元,对市场经过六次扩建、改造,目前叠石桥已形成绣品城、家纺城、商贸城、名品广场等 四大经营区域,拥有5000多个摊位和2000多个精品门店,营业面积达到30多万平方米,日人 流量3万人次,并形成了与之相配套的物流中心、研发中心、信息中心和餐饮娱乐业等。在 叠石桥市场的带动下,从事家纺产业的人员覆盖周边三个县市10多个乡镇,人数20多万,生 产的产品包括被套、被罩、床单、窗帘、被子、凉席、帐子等,不但畅销全国,还远销30多 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叠石桥家纺市场实现成交额150亿元,成为全国同类行业中规模最 大、品种最全、交易额最高、市场前景最为看好的市场。

二、 海门家纺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

这里,笔者运用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对海门家纺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分析。

1.要素条件。 波特认为,生产要素可以被归纳为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以及基础 设施五类,这些生产要素一般是混合出现的,但每个产业对其依赖程度又随产业性质而定。 海门家纺产业集群的生产要素表现在以下方面: (1)资本资源。叠石桥家纺市场强大的吸引力和产业的集聚效应吸引了全球家纺企业来到海 门发展。在这片神奇的热土上,汇集了全国最优秀的企业群体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成为中 国最大、全球前三的家纺产品集散地。在叠石桥国际家纺城所在的三星镇,建起了2.8平方 公里的工业园区。园区建成三年来,已有进区企业194家,总投入35亿元,其中产值超千万 元企业有103家,超亿元企业有10家。浙江、上海、广东等地资金以及美、欧、非、亚等大 洲20多个国家外资纷纷涌入,争抢发展先机。在该市海门、三和、天补、德胜等紧邻叠石桥 家纺市场的乡镇,外资同样纷至沓来,推动海门2005年总体利用外资列苏中、苏北地区第一 ,超过了太仓、宜兴等苏南老牌吸引外资强市。 (2)基础设施。为打造一流市场,海门市大力实施叠石桥家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该市先后 投入近亿元对市场的配套设施进行建设和完善,扩建停车场4000多平方米,不断优化市场配 套功能,有效地提升了市场的配套服务功能。目前,餐饮、娱乐、休闲一条街基本形成;金 融服务、产品研发、机械维修、纺配纺机贸易、彩印包装、中介服务、信息咨询、法律援助 、商贸流通等各类配套服务业较为完善。大市场需要大物流。该市投资2亿元建起占地面积2 00亩的物流园区,有53条营运线路,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和地区,并经附近的机场、港口 码头可远运至南非、罗马尼亚、阿根廷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该物流中心货物运输 量超200万件,总价值70亿元,同时实现出口供货额15亿元。已搭建成的叠石桥国际家纺城 信息中心,将人员、商品、资金等信息交流畅通到每一个细节,随时可以提供各类信息咨询 ,每间商铺均有闭路电视、宽带和电话等,代表了未来市场发展的最新理念。

2.需求状况。市场内为适应不同需要的消费者,绣品产品高、中、低档应有尽有,交易方式灵活, 现金现货、订单皆可。精品城内,内地著名品牌云集,有“心愿”、“天发”、“银舸”、 “凯帝”、“美罗”、“迪尼诗”、“巨丰”、“凯盛”等20多个内地著名品牌。该市场已 在内地200多个城市建立了稳固的销售网站,每年至少有300多万条床罩、900多万条被套畅 销内地各大、中城市;同时,产品还远销俄罗斯、澳大利亚、韩国、罗马尼亚、匈牙利、南 非、智利、阿根廷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市场还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关系,镇上 有三百多人走出国门,注册和创办了二百多家境外公司和企业。现在绣品城日人流量已达到 三万人次,全年营业额超过30亿元,是全国最大的绣品专业市场。 一直稳坐全国绣品专业 市场“老大”。

3.相关、支持性产业。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叠石桥家纺业进入了鼎盛发展时期。目前,叠石桥已成为全国家 纺系列产品的生产基地、销售场所和物流中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生产规模化。仅叠 石桥所在的三星镇就有家纺工业企业150家,个体加工户3078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0家, 亿元企业3家,加上周围的乡镇家纺工业企业,总量超千家。分工社会化。从原料采购、生 产、加工到产品销售已形成专业分工,即使生产加工,一户也只做其中一道工序。设备智能 化。枕套、床罩等家纺产品起初靠手绣,后来在缝纫机上绣。90年代起普遍用电动绣花机绣 。目前已向电脑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叠石桥家纺产业已拥有电脑绣花机8000多台、电脑多 针绗缝机3000多台、工业缝纫机25000多台、喷胶棉生产线35条、其他相关设备2800多台, 设备总价值20多亿元。产品系列化。起初,叠石桥的家纺业主要生产枕套和电视机套等家用 电器套。后来又开发了床罩、窗帘、云丝被、沙发座垫、靠背等。现在其家纺产品,不仅品 种多,而且质量高,有200多个品种,能适应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消费层 次消费者的需求。

随着海门家纺业的不断做大做强,商机不断扩大,家纺产业链也不断拉长,形成了一个 以家纺主导产业为中心,集纺织、研发、加工、机械、包装和销售为一体的有特色的产业链 。如今,小到一根针、一束线,大到几十万的家纺生产机械,叠石桥都有专门的生产厂家。 家纺生产需求量最大的是布料及填充物,由此,天龙印染、金雪化工等企业应运而生。

4.企业战略、结构与同业竞争。海门市不断推进家纺生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进,从传统的缝 纫机到今天高速绗绣一体 机、智能化电脑绣花机、电脑多针绗缝机等现代化设备普及。设备的更新改造和科技进步, 大大促进了海门家纺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提档升级。海门还大力实施和推进品牌战略,不断增 强企业的品牌意识,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影响力。截至目前,累计注册商标200多件,60家企 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和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获各类商标名牌产品15个。此外 ,海门家纺的蓬勃发展,吸引了“鳄鱼”、“金利来”、“老爷车”、“华伦天奴”、“红 豆”、“恒源祥”、“波司登”等国内外驰名品牌加盟。激烈的产业竞争,促使海门家纺产 品始终保持着与国际同步的设计品味。现在,海门每天都有100种新品完成设计,1000多个 家纺品种能适应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已有200多个产 品获国家专利。目前,市场绣品也由家庭生产的“无牌式”绣品逐步发展成有60多种品牌的 系列产品。然而,绝大部分产品仍默默无闻。但是叠石桥绣品城经济增长点,还是要靠品牌 带动的销售量来实现,以将原来隐蔽在叠石城绣品城内的那种分散的无形资产“有形化”, 让它与现有的显性销售网络相结合,形成有形资源、无形资源最佳组合,最终形成“叠石桥”品牌,向品牌要效益。

5.机会。机会的重要性在于它可能打断事物的发展进程,使原来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竞争优 势 无效,而落后国家的企业如果能顺应局势变化,利用新机会获得新一轮竞争优势。随着中国 加入WTO,海门家纺产业的前景更加广阔,同时跨入全球市场,如何把握市场先机获得竞争 优势,已成为当地政府和企业必须首先面对的问题。

6.政府角色。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因而它不能靠政府的行政干预而形成,但政 府可以通 过有效的措施对产业集群加以正确引导。海门家纺产业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政府 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产业政策的倾斜和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叠石桥绣品城每间 面积一米二的摊位,一年租金为4000元人民币,精品房一间(面积20至30平方米),一年 租金为20万元人民币。当地对于海内外客户前往投资、经营无不欢迎,经营户可获所得税第 一年免征、第二年减征;工商管理费第一年免交、第二年减半;房租半年免收以及无偿为经 营户在市场有线广播、电子显示幕上进行广告宣传等优惠政策。此外,对海外投资者,实际 投资额满一百万美元的企业,奖励投资者四百平方米土地用于别墅建设;实际投资额满二百 万美元的企业,奖励投资者别墅一套;实际投资额满三百万美元的企业,奖励投资者叠石桥 中心地带营业用房一间;实际投资额满四百万美元的企业,优先安排一块商业用地供投资者 开发。

7.产业规划。 三星镇党委和镇政府依托“绣品城”不断开拓进取,终于走出了一条集体工业和家庭工 业“一业两化,比翼齐飞”的新路子。 近年来,海门叠石桥绣品城在三星镇党委领导下, 坚定不移地实施市场带动战略,按照“城”(绣品城)、“街”(农民街)、“区”(工贸 区)、“带”(绣品经济带)为一体的总体规划,努力工作,以形成绣品城、商贸城、托运 城三城鼎立,互为依托的大市场格局。投资900多万元,建造了6080平方米的绣品城、精品 楼、名品广场;投资1050万元,建造了占地17亩的托运城,下设26个托运站,能快捷地把三 星绣品托运到全国各大中城市。

三、美好前景

随着中国家纺产品与WTO成员自由贸易的发展,叠石桥家纺业抓住机遇,乘势而上,预 计将在2010年前把叠石桥建设成为中国家纺产业的研究发展中心。数量实现大规模扩张。计 划 到2010年,叠石桥市场交易量达到500亿元,叠石桥区域交易量达到800亿元,家纺生产企业 数量达到3000家,从业人员数量达到50万人,国际贸易额达200亿元,形成国内、国际两个 市场比翼齐飞的格局。质量实现大幅度提升。2010年,叠石桥家纺业要形成全国驰名商标3 ~ 5个,全国名品8~10个,创造出国际品牌。年销售额超亿元的企业达到100家,年销售额超1 0亿元的企业达到2~3家。配套实现全方位完善。外部条件日渐成熟。宁启高速通车、苏通 大 桥建成,沪崇苏通道、崇海大桥和沪通铁路以及宁启高速叠石桥互通陆续开工建设,叠石桥 与全国各地的交通更加便捷。内部环境也更加优越,建设叠石桥国际家纺城三期工程和家纺 国际物流中心,使叠石桥成为全世界规模最大、配套设施最好、服务质量最优的家纺产品集 散地。

由波特钻石模型看中国花卉业 篇4

我国花卉产业由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展至今, 已有不小的规模。从1986年全国花卉种植面积2万hm2, 产值7亿元左右;到1998年种植面积8.59万hm2, 销售额105.32亿元;再到2005年的81万hm2, 销售额503亿元, 我国的花卉产业发展迅速 (孙俊雄, 费永俊2007) 。目前我国已跃居为花卉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 我国花卉种植面积的增速远大于花卉销售额的增速。我国花卉种植面积2005年是1998年的9倍多, 但2005年的花卉销售额仅为1998年的4.8倍。

2 由波特钻石模型透视我国花卉业

从全球范围的生产来看, 世界花卉生产稳步增长, 发达国家发展稳定甚至略呈下降;相对而言, 发展中国家增长比较快。对于发达国家 (如荷兰、美国) 来说, 其花卉产业已经相当成熟, 基数比较大, 发展势头因而比较平缓。根据波特的国家钻石模型 (National Diamond Model) , 某一区域或国家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支持产业和企业的战略与竞争程度四个方面, 而政府综合影响这四个方面 (波特2002) 。下面即为通过国家钻石模型对我国花卉产业的分析。

2.1 从生产要素来看, 我国耕地和劳力资源具相对优势

发达国家大部分受到花卉耕种面积及劳动力资源的制约, 并且从事花卉产业的相对成本也比较高, 比较广泛的耕种面积以及劳动力资源是中国的相对优势。我国幅员辽阔, 地跨热带、亚热带、温带等多个气候带, 地形、海拔、降水和光照随区域变化而不同, 生态类型和气候类型丰富多样, 适合多种花卉生长, 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且相对低廉, 这降低了我国花卉行业的劳动力成本。

2.2 从需求条件来看, 经济发展带动需求旺

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加快, 且经济水平日益提高, 对花卉的需求也逐渐增多。城市绿化需要花卉产业的同步发展。奥运会、世博会、花博会等带旺了城市绿化对花卉的需求。个人鲜花消费量也随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迅猛速度增长。

2.3 从相关支持产业来看, 我国与花卉产业配套的物流业还不是很发达

从花卉产品的整个运输链来看, 在采摘花卉之后的加工、包装、冷藏、国内运输、国际运输等一系列环节的衔接上仍十分不理想 (李倩, 金彦平2006) 。目前我国花卉业的销售市场还比较分散, 供货地点也不集中, 缺乏区域性货物集散环境, 专业远程运货渠道不多, 这使得我国花卉产业在物流方面的费用比例过高, 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花卉产业的开拓与发展。

2.4 从企业的战略与竞争程度来看, 我国花卉产业集群程度不高

我国花卉生产主要是自产自销, 总体以分散、小规模生产为主, 组织化集群化程度不高, 离产供销一体化仍相差甚远, 使得花卉企业及花农的议价能力 (bargaining power) 很低, 单个供应方因改进技术的成本很高而缺乏增强技术的动力。

2.5 从政府的影响来看, 政府为花卉产业提供的公共产品及相关服务依然有限

政府对于花卉的海关管理方面的效率应该进一步加强, 并且, 政府在花卉育种、保鲜技术等研发方面也没有过多的激励措施, 而这些需要很高科技水平、能够增进社会整体福利的研发项目, 却是大部分花商、花农因成本过高而望而却步的。

3 他国值得借鉴的花卉产业模式

3.1 在生产要素方面, 荷兰花卉产业很值得一提

荷兰是低地之国, 其气候条件并不优越, 但却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卉生产与销售国之一, 素有“鲜花王国”的美称。全球花卉贸易方面荷兰占了最大的比例, 每年都有无数质量上乘的花卉由荷兰运往世界各地。荷兰面对不算优越的自然资源所做的努力是巨大的。优质、专业、新鲜、多样性成了荷兰花卉业着重的方面。荷兰凭借高科技的育种、保鲜各个方面的发展, 成功提升了自己的生产要素, 使得荷兰的花卉在世界享有盛誉。

3.2 在需求条件方面, 高度的市场化可以使花卉业更好地适应消费者需求

美国是花卉生产和消费大国, 也是花卉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美国的花卉市场具有良好的生产、流通、销售一体化体系, 美国零售花商一般采用连锁经营方式, 很好地连接了消费者和生产者。荷兰作为“鲜花王国”, 当地人对花的热爱以及高要求, 也促使荷兰的花卉种植者与销售者通过各种创新与质量的提升来满足顾客的需求。

3.3 在相关产业支持方面, 花卉业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配套产业

在荷兰, 快捷的传递系统可以将花卉在24小时内送到全球各地。荷兰的拍卖场不仅是花卉买卖的集散地, 同时还标准化了花卉的分类、分级, 提供了各种储存设施和冷库设备, 并且提供了购销信息、银行决算、交通运输服务等一系列完善的服务 (郑风田, 程郁, 罗丹2005)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哥伦比亚, 由20世纪70年代的籍籍无名, 到现在成为世界第二大花卉出口国, 其在相关产业方面也有出色的表现。哥伦比亚的花卉出口业者协会 (Colombian Association of Flower Exporters) 提供细致入微的服务, 收集发布世界各地的花卉生产销售信息, 聘请专家顾问帮助解决涉及的法律、技术等方面的问题, 在对本国花卉的生产销售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盛军锋2003) 。

3.4 在企业的战略与竞争程度方面, 发展比较好的花卉业一般都具有集群效益

荷兰花卉产区集中于西部沿海附近, 哥伦比亚花卉种植区集中在波哥大地区, 美国的迈阿密是世界上著名的四大鲜切花国际集散地之一。产业集群有利于资源的共享以及信息的流通, 并且易带来规模报酬效益。

3.5 在政府的影响方面, 做得好的花卉产业都与政府的支持相得益彰

荷兰政府是花卉合作社及拍卖销售制度开始发展的积极推动者, 并且通过与不同国家签订贸易协定、组织出口花卉企业参加国际贸易展览及考察, 为花卉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生产销售环境。荷兰政府早期对研究开发的投资也为花卉产业建立了良好的研究体系。哥伦比亚政府更是在花卉产业的政策扶持和技术研发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如根据市场需要引进和改良花卉品种, 积极协助开拓海外市场, 为促进其花卉产业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4 促进我国花卉产业发展的思路

借鉴他国花卉产业的经验, 立足于我国花卉业的现状, 为促进我国花卉产业的发展, 应主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4.1 积极提升生产要素的质量

花卉产业的发展应因地制宜, 充分考虑各地气候、土壤环境等具体情况, 发展独特的品牌, 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提升花卉的质量。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 发展出自己的特色, 避免产品的同质化, 可以更好适应顾客的需求, 取得更高的收益。

4.2 多方协作考虑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有利于知识及技术的外溢, 信息与资源的流通与共享, 有助于产生规模效益。多方面的发展可以带来良好的经济、社会收益。具有发展花卉业比较优势的地方政府, 可以考虑采取一些措施吸引产业集群, 以期地方更好的发展。一些有影响力的花卉生产供应商, 也可以考虑促成集群, 以更好的利用各方资源, 实现自身的发展。

4.3 加强政府对花卉产业的积极影响

波特的钻石模型 篇5

1. 国外品牌全面冲击本土品牌

我国中高端男装品牌有雅戈尔、七匹狼、柒牌、九牧王、利郎、劲霸、卡宾、希努尔、杉杉、杰克琼斯、海澜之家等, 低端品牌有班尼路、真维斯、美特斯邦威、以纯等。在各大百货商场、服装超市和商业街, 前者面临如阿玛尼、普拉达、迪奥、圣罗兰、杰尼亚、纪梵希、范思哲、鳄鱼、梦特娇等数不清的国际大牌的竞争;后者面临如ZARA、H&M、C&A、GAP、UNIQLO、等欧美日快时尚品牌抢夺市场份额。据买购网的统计, 2014年国内品牌男装零售额前十位的市场份额之和不足30%。

2. 本土品牌产能严重过剩

我国男装品牌众多, 竞争激烈, 产品设计雷同。据深圳市零售商业协会和千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联合发布的《2014-2015中国男装品牌发展研究报告》称:男装行业库存量占生产量的5%至8%才是合理水平, 一些男装品牌的库存量已经超过30%这一极限。例如, 七匹狼为51%, 报喜鸟84%, 步森股份37%, 海澜之家52%。与此同时, 多家男装企业2014年业绩惨淡:七匹狼营收同比下降13.79%, 利润同比下滑24.19%;步森男装的亏损更是惊人, 营收同比下滑26.21%, 净利润-1.04亿, 同比下滑1820.16%。其实男装服饰的业绩近两年一直处于下滑趋势, 并非去年一日之寒。

由以上现象可以看出:我国男装行业整体相对于国外品牌而言竞争力不强;我国男装行业内部, 大多数品牌的竞争力相对于其它品牌而言并无特殊优势。有必要对影响男装行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找出问题的根源。

二、我国男装行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波特教授研究了欧美国家一百多个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后提出了钻石模型, 它是分析某一产业为何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有效工具。该模型认为, 一国某个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受四个主要因素影响:生产要素禀赋, 市场需求状况, 相关及支持产业, 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状况。还受两个辅助因素影响:政府干预和机遇。借助波特钻石模型, 可以分析我国男装行业国际竞争力不强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 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可以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生产一件衣服离不开人力资源、资金、技术设备。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 纺织品服装业发展资金充裕, 2011年到2015年上半年出口额不断快速增长, 2015年上半年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12.58%。

虽然我国男装行业初级生产要素丰裕, 但高级生产要素匮乏, 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 高级面料生产技术落后。国内大多数高端品牌男装的面料依靠从欧洲或日本进口, 提高了男装成品的生产成本, 仅有少数男装品牌正在从事高级面料的研发生产活动。第二, 生产工艺不够先进, 各种先进的现代成衣生产设备均从国外进口。第三, 高端设计人才缺乏。表现在国内企业设计男装时抄袭国际品牌, 并且国内企业之间相互模仿, 缺乏创意, 产品同质化严重。

2. 市场需求

据买购网的统计, 我国男装零售市场规模从2011年的4089亿元上升到2014年的5841亿元, 零售额的复合年增长率约为14.8%。国内男装的人均支出约为每年128.2美元, 较美国及欧盟人均支出低约6倍, 亦大幅度低于韩国及新加坡等亚洲其它发达国家。我国男装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波特教授认为, 苛刻的国内消费者会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虽然市场发展前景良好, 但从2013年上半年开始越来越多的品牌男装企业业绩下滑。众多男装品牌为摆脱困境纷纷采取了行动, 一些企业取得了成效。例如, 希努尔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27%, 净利润同比增长127.83%, 公司将业绩上升的主要原因归功于全面推广多品牌全品类定制业务, 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高质平价”产品。利郎男装集团业绩公告显示, 2014年财务利润增长7.5%, 营业额恢复增长, 分析称得益于提升品牌形象和产品设计。以上现象表明, 我国男装消费市场已由卖方市场开始转为买方市场, 这有利于我国男装品牌提升其国际竞争力。

3. 相关及支持产业

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额大, 增长迅速, 2014年出口额累计为2984.26亿元, 同比增长5.08%。在此背景下, 服装产业集中度比较高, 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东南部沿海的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地, 五省拥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和较强的生产能力, 生产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超过70%。产业集群内部中小企业占主体, 数量巨大。产业集群为我国男装行业的产业升级做出了重要贡献, 众多男装品牌即诞生于产业集群内部。

4. 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状况

我国男装品牌数量众多, 市场竞争激烈, 2013年到2014年众多品牌男装企业面临高库存、业绩下滑的困境, 这些企业采取的挽救措施分为以下四种:拓展国际市场, 开始在欧美国家开分店;增加电商这一线上销售渠道;改善线下销售渠道, 例如将购销制度修正为代销制度、增加自营店的比例、开设时装生活体验馆等;开展服装定制业务。

尽管如此, 男装行业的竞争仍会越来越激烈, 表现在两方面。第一, 网络原创品牌纷纷崛起, 代表品牌有花笙记、非池中、自古、酷衣购、衣品天成等。其中酷衣购2012到2014年双十一的销售额分别高达590万元、3000万元、4000万元。第二, 一些女装品牌开始涉足男装业务。例如2015年舒朗与丹麦PWT集团洽谈开拓国际男装市场事务。中研网2014年底的一份资讯称, 国际上女装品牌涉足男性领域已成大势所趋。波特教授认为, 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会促进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我国男装行业目前竞争剧烈, 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

5. 政府干预

政府干预通过影响以上四个因素进而影响一国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促进了服装产业的规范化竞争, 保证了产业的稳定发展。例如, 4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 为丰富国内消费者的购物选择, 将逐步扩大商品降税范围, 增设口岸进境免税店, 清理进口环节不合理收费, 同时调整消费税, 涵盖了服装、化妆品等大众消费品。再例如, 上半年, 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我国棉花主产地新疆的国税局和地税局减免纺织服装企业所得税额2.21亿元, 使得该地区上半年纺织服装业实现增值税1.3亿元, 同比增长72.7%。

6. 机遇

机遇影响我国男装行业发展前途。我国男装行业目前面临巨大发展机遇:第一, 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大, 城镇化进程空间很大, 服装作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 其消费数量在将来还会上升。第二, 我国政府主导的“一带一路”建设, 拓展了我国服装贸易空间。我国周边的国家例如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成为男装的潜在销售市场。

三、对策建议

1. 提升面料制造技术及工艺, 降低服装生产成本

我国中低端男装的面料一般使用的是国产面料, 但高端男装及部分中端男装使用的面料实质上依赖进口, 由面料生产商从国外购买专利技术并成套引进生产设备自行生产。据新媒体天下网商的调查, 七匹狼男装的面料成本占服装生产成本的47.76%。如果我国企业能自行研发并生产某些面料, 对我国男装行业的发展有两大好处:一是在大幅降低中高端服装的生产成本, 二是为设计出多种风格的男装奠定基础。

2. 细分市场, 注重产品设计及品牌文化宣传

雅戈尔官方网站称:一般而言, 人均GDP在3000美元以下时, 买东西要求便宜;3000美元以上求方便;6000美元以上求满意。2014年我国人均GDP约7600美元, 这对我国男装行业的发展提出了严格要求。国际男装品牌定位鲜明, 设计风格各异;反观我国男装品牌, 市场定位极度单一, 设计风格雷同, 宣传品牌的手段类似, 广告用语与自身的品牌文化看不出什么关联。目前我国男装的设计风格受西方时尚影响较大, 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为服装设计提供了大量素材, 我们尚未有效地运用。将东西方文化融合, 设计出符合东方人审美品位的时尚男装, 是今后男装设计的发展方向, 现在就应该付诸行动。

3. 整合价值链, 打造柔性生产体系

男装若想引领时尚, 就必须时刻注意消费市场的动向, 将销售终端的信息快速反馈给设计部门, 这是国外快时尚品牌给我们的启示。整合服装产销价值链, 对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 不但能监督产品质量, 还能减少库存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彭容.中国传统元素在中式品牌服装中的运用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 2013. (1)

[2]沈大圆.H&M服装公司营销模式的竞争优势[J].经营与管理, 2011 (2) .

[3]周振东.性别的僭越——男装中性化现象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 2006. (8) .

波特的钻石模型 篇6

1. 会展业的特征

会展是会议、展览、节事活动、体育竞技活动的简称。会展业是指现代城市以必要的会展企业和会展场馆为核心, 以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为支撑点, 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或展览活动, 吸引大批与会人员、参展商、贸易商及一般公众前来进行经贸洽谈、文化交流或旅游观光, 以此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一种综合性产业。

2. 发展会展业的意义

(1) 会展业可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会展业被认为是高收入、高盈利的产业。正如一位美国市长所说:“如果在一座城市举办会展, 就好比有一架飞机在该城市的上空撒美元。”由此可见一次国际会议或展览的举办不仅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还能带来无法估量的社会效益。

(2) 会展业产业联动性大, 可以带动一系列产业的发展。会展业是无烟产业, 会展业的发展对交通业、通讯业、酒店业、旅游业、餐饮业、广告业、零售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带动作用, 通过会展的举办能改进城市的基础设施并增加了城市的就业机会。

(3) 可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

二、中国发展会展业的现状分析

正是由于会展业的收益性高、产业联动作用大, 会展业的发展可以极大地促进国民经济增长, 于是各国都很注重会展业的发展。目前欧美国家、亚洲的新加坡、中国香港, 会展业已发展为一个成熟的产业。我国的发展会展业起步较晚, 但发展速度很快, 已培育出一批具有特色的、高水平的、较大影响力的会展知名品牌, 诸如广交会、高交会、上交会等综合展。但由于政府管理体制不顺、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还不健全, 我国会展业发展表现出粗放型的特征, 具体存在展览馆建设过热、资源浪费严重、恶性竞争和重复办展等现象。从区域角度来看, 我国会展业发展又呈现严重的不平衡状况, 主要集中在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

三、建立会展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

会展业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比较新兴的产业, 它收益性高, 产业联动作用大, 对地区经济的驱动力尤为强大, 因此我国各大城市都在大力发展会展业, 使其成为地区新的经济引擎。

“钻石模型”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波特的钻石模型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波特认为, 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种产业竞争力主要有四个主要因素——即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或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特征和两个影响因素——即政府和机会共同决定的。这六大因素就构成了决定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钻石体系。“钻石模型”被用来评价一个会展城市的竞争力比较科学的, 因而依据其建立的会展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是十分有效的。

由于个体对测评指标评价的主观性, 使之带有显著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因而对城市竞争力纯粹的定量分析是不可行的。运用模糊数学原理, 对竞争力指标体系进行评价, 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矛盾。模糊综合评价法是针对指标值不能精确确定的问题, 通过确定测评因素集、评语集, 用层次分析法或专家调查法确定测评项目权重, 采用问卷调查法确定因素测评矩阵进行综合测评的一种方法。因此对城市竞争力的评价可以采取模糊综合评价法。

四、结合指标体系分析贵阳作为会展城市的优势与劣势

考虑到各个城市的区位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不尽相同, 发展会展业的起点与条件也就不相同, 因此,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会展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进行评价从而得出一个会展城市的竞争力的大小其实意义并不大。重要的是, 通过对照会展城市竞争力指标来分析和发现各个城市发展会展业优势与劣势, 然后充分利用和扩大优势使之成为驱动会展业发展主要动力;同时也要加快步伐和力度改善劣势, 避免其成为城市会展业发展的阻力。

1. 贵阳发展会展业的主要优势

(1) 自然环境

“爽爽的贵阳·中国避暑之都”品牌效应催生“清凉经济”, 由于贵阳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气候湿度适中、夜雨较多、清新的空气、合适的纬度、适中的海拔、较高的森林覆盖率、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 为发展会展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尤其在盛夏贵阳是举办会展和旅游的最佳目的地。

(2) 人文环境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 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8.97%, 其中苗、侗、布依、水、瑶、彝、土家、仡佬等世居的少数民族达1 7种之多。各种民族的民俗文化交相辉映, 构成一个绚丽的民族文化艺术长廊。并且各种少数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和节日。“三里不同风, 五里不同俗, 大节三六九, 小节天天有”就是多彩贵州民族风情的真实写照。

(3) 旅游资源

贵州旅游资源丰富, 有闻名中外的黄果树大瀑布、有红军长征遵义会议遗址和四度赤水的赤水风景名胜区以及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仅贵阳就有国家4 A级红枫湖风景名胜区、长坡岭国家森林公园、花溪风景名胜区等多处自然景观和息烽集中营、甲秀楼、文昌阁等人文景观。而这些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大大增加了贵阳作为会展城市的吸引力。

(4) 会展场所及配套设施

随着贵州人民大会堂的建成及金阳新区贵阳国际会展中心的开工建设, 以及已经建成和准备建设的五星级酒店的开工, 贵阳市发展会展业所需的展馆、酒店及其配套设施将逐步得到完善, 为贵阳市承揽各类大型展会提供了硬件设施。

2. 贵阳发展会展业的主要劣势

(1) 综合经济水平

贵州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 其省会城市贵阳的经济发展水平比国内其它省会城市也要低。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6》数据, 2005年贵阳的人均GDP为14934元, 在全国所有地级城市中排95名。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无疑是阻碍贵阳发展会展业的主要因素。

(2) 区位环境

贵州省位于中国版图的西南地区, 与四川、湖南、广西、昆明接壤。贵州的区位环境劣势可以用“三不沿”来形容, 即不沿海、不沿江、不沿边。且贵州交通比较闭塞, 且山地特别多, 没有平原支撑。贵州的区位环境劣势使得贵阳对会议、展览的吸引力大打折扣, 难以争取举办大型会展的机会。

(3) 城市基础设施

贵阳市是贵州省省会城市, 其城市基础设施在贵州省是最完善的, 但落后于全国大多数其他省会城市。2005年, 贵阳市的城市人均道路面积只有6.3 7平方米, 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列倒数第五;出租车数为2881俩, 列倒数第一;公交客运总量为50543万人次, 排名居后。同时, 贵阳的城市现代建设也比大多数省会城市要落后。落后的城市基础设施及现代化建设也降低了贵阳对会展的吸引力。

(4) 人力与科技资源

由于贵州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贵州的知名品牌企业、上市公司、外贸公司等比较少, 因此难以吸引并留住高素质人才。

(5) 会展企业的规模与战略

经过多年发展, 尽管贵阳市成立了贵阳奥特展览公司、明星会展公司、贵州华傲会展策划有限公司、贵州华美格会展有限公司等十多家会展企业。但无论在会展企业数量和企业规模上与北京、上海、广州地区的都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并且这些展览公司没有自己的品牌战略, 只是在一个展览层面上重复办展、恶性竞争, 制约了的贵州会展业的快速发展。

五、对贵阳市发展会展业的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通过对照会展城市竞争力指标分析, 我们已经了解了贵阳市发展会展业的的优势与劣势, 那么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其基本思路就是充分利用和扩大优势, 使其成为驱动会展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加快步伐和力度改善劣势, 避免其成为城市会展业发展的阻力。

(1) 加大贵阳——“避暑之都”旅游胜地的宣传力度

贵阳有着宜人的气候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但其知名度并不高, 所以要加大贵阳作为避暑之都旅游胜地的对外宣传力度。2006年以来, 贵阳市通过举办“多彩贵州”、“避暑季”系列旅游活动的推广,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 特别是今年的盛夏避暑游市场出现井喷现象, “6月以来, 进入贵州省的团队已达30万人次, 同比增长8 0%, 让贵阳的旅行社赚了个盆满钵满。”

(2) 举办人文特色会展

贵州是个多少数民族的省份, 各少数民族又有着自己特色的民俗风情和节日, 而这些民俗文化对于外界是相当有吸引力的, 如果将其融入到会展中, 重点推出独具贵州特色人文会展品牌, 这无疑大大增加了贵阳作为会展城市的吸引力和知名度。

(3) 贵州会展业走品牌化之路

贵州茅台酒驰名中外, 有“国酒”之称。以贵州茅台酒为代表的贵州省酿酒业, 已经成为贵州的主导产业之一。作为国酒产地、名酒之乡, 贵州有举办国际名酒展览得天独厚的优势, 贵州应该努力打造使其成为贵州会展的一面鲜明旗帜。

其次, 贵州省中草药资源优势十分明显, 并且是全国的药业大省之一, 也多次举办过药博会, 应力争打造成为中国中草药展览的知名会展品牌。

(4) 培养和引进会展人才

人才培养关系到会展经济发展的实力和后劲。目前贵阳会展专业人才紧缺, 尤其是复合型会展人才严重缺乏, 应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措施储备高端人才并提高现有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以推动贵阳会展经济的发展。

(5) 加强政府管理和推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

德国有展览王国的美称, 其国内展览市场已相当成熟与繁荣。当然这有多方面的原因, 但其中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严格的行业管理制度, 这非常值得借鉴。首先, 结合贵州省的实际情况, 政府应该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展览业实行严格的管理, 努力营造一个有序、健康的展览业市场, 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避免多头管理、低水平重复办展现象的产生。如2003年4月, 大连市政府就率先成立了全国首家专门的展览业管理所, 统一对大连市展览业严格管理, 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其次, 具体的展览策划和服务事项应由展览公司自己运作, 逐步实行市场化运作机制。在这个阶段, 政府的职责是负责监管, 尽量避免直接干预。

政府的严格管理可以创造一个有序的会展业市场, 市场化的运作可以提高会展业运作效率, 只有将两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才能有效和快速的促进会展业的繁荣发展。

摘要:会展业收益性高, 产业联动作用大, 可以大大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因此世界各国都纷纷大力发展会展业。本文首先介绍了会展业以及发展会展业的重大意义, 接着分析了我国会展业的发展现状。然后基于波特的“钻石模型”建立会展城市的竞争力指标体系, 对照指标分析贵阳作为会展城市的优势与劣势, 在此基础上最后提出贵阳发展会展业的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会展业,竞争力指标,钻石模型,模糊评价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李明轩译: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210.[1]迈克尔·波特李明轩译: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210.

[2]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 2007/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1[2]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 2007/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1

[3]沈丹阳主编:中国会展经济前沿理论与政策思考.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 2008.2[3]沈丹阳主编:中国会展经济前沿理论与政策思考.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 2008.2

波特的钻石模型 篇7

二、东海县经济发展概况

1、东海县概况。

东海县隶属于连云港市, 位于江苏省东北部, 东濒连云港市区, 西连徐州市, 南临宿迁市, 北接山东省临沂市。东海县总面积2250平方千米, 耕地193.82万亩。境内拥有“江苏第一湖”、“华东第一泉”、“亚洲第一井”等, 是闻名中外的“水晶之都”。东海县辖14个镇、8个乡, 共有366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118.5万人, 其中非农人口39.6万人 (2007年) 。

2007年, 东海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4.06亿元, 人均9600元。2007年, 东海县国税收入3.18亿元, 地税收入3.56亿元, 财政收入7.2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50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5002元。

2、东海县硅产业发展现状。

东海县从1950年代末就开始对硅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经过50年的积极努力, 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目前, 东海县已拥有从事硅资源开发生产的国有、集体、民营企业500多家,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3家。这些企业中石英砂生产企业87家, 年产量达30万吨;石英拉管生产线46条, 年生产能力达2300吨;硅微粉生产企业3家, 年产量2000吨;碳化硅生产企业11家, 年产量达2万吨;平板玻璃生产企业1家, 年产量达100万重量箱;玻璃砖生产线年产365万块;压电水晶生产企业1家, 年产量达50吨。从事水晶工艺品加工的集体、个体企业近万家, 年产值10亿元。目前主要产品有石英砂、水晶工艺品、水晶饰品、碳化硅、结晶碳、熔融石英、泡化碱、硅微粉、彩砂、高纯石英砂、平板玻璃、家具玻璃、镀膜玻璃、玻璃砖、石英拉管、电光源产品、压电水晶、晶体频率片等20多种。

三、东海县硅产业竞争力分析

按照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 针对东海县硅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对东海县硅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分析如下:

1、生产要素分析。

在波特的钻石模型中, 生产要素是指一个地区在特定产业竞争中拥有的生产方面的表现要素可归为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资本资源等。东海县的生产要素分析如下:

(1) 自然资源。

对于发展硅产业来说, 石英矿产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自然资源。水晶、石英、天然硅砂在我国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均有产出, 但品种差异较大, 江苏省东海县的硅资源的储量和质量都居全国首位。根据江苏省地质矿产局第六地质大队勘探结果, 东海县硅资源 (水晶、石英) 储量丰富, 且品质优良, 二氧化硅 (SiO2) 含量达99.99%, 其中水晶储量约30万吨, 石英储量约3亿吨。东海县石英砾石分布广而散, 埋藏浅, 适合分散开采。

(2) 人力资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而人力资源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重要资源, 特别是高层次、高技能型的人才更是稀缺性的资源。东海县硅材料企业较多, 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 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 现有从业人员4.5万人, 其中企业经营管理人1500人, 专业技术人员1000人, 中级工以上技能型人才2500人。由此看来, 东海县人力资源比较匮乏,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因此东海县应在人力资源上多下功夫, 通过培养和引进人才来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

(3)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包括一个地区的交通、通讯、供电等方面因素。

东海县交通便利, 连云港港距东海县县城仅70千米, 目前已与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个港口建立了航运关系, 2007年完成吞吐量8500万吨, 是中国八大海港之一。东海县境内有5个火车站、4条铁路专用线。国道、省道及普通公路构成立体交通网络, 连霍高速、同三高速、310国道、204国道及323省道、245省道、236省道等干支线公路38条横穿境内。连云港民航机场坐落东海县境内, 目前已开通至北京、上海、广州、沈阳、厦门等10多条国内航线。内河拥有等级航道2条、等外级航道3条、码头5个, 航道总长130多千米, 可抵长江、京杭大运河。发达的交通网络使东海县具有较强的对外辐射能力。

东海县电信业发展很快, 2007年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28.06万户, 城乡住宅固定电话23.62万户, 移动电话26.52万户, 网上宽带用户3.7万户, 根据对城乡住户的调查, 全县每百户家庭电话 (含移动电话) 拥有量222部, 每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20台。

电力供应是硅产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基础设施, 熔融石英、石英玻璃管、压电石英晶体、金属硅、碳化硅等硅材料产品生产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 电力成本占生产总成本的30%-50%。目前东海县的供电电源有连云港田湾核电站、连云港新海电厂、徐州电厂多回路供电电网等。东海县拥有220kv变电所1座, 主变1台, 容量120000kVA;110kV变电所3座, 主变4台, 容量73820kVA;35kV变电所15座, 主变26台。全县最高负荷61000千瓦, 用电设备装配功率32000千瓦, 年用电量34200万千瓦时, 剩余空间很大。由此可见, 东海县电力供应较为充沛, 可满足进一步扩大生产的电力需要。

2、需求环境分析。

硅材料制品以其独特的性能, 几乎应用于所有工业部门。目前国外由于能源及环保问题, 对硅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 同时国内的需求也在增加。波特认为国内需求的重要性是国外需求所代替不了的, 因此要充分开发国内市场。硅产品具有一系列优良的物理、化学、光学特性, 可广泛用于光学、化工、轻工、冶金、电子、建材、仪器仪表、航空航天等工业领域。

国外企业一般不生产初级硅材料产品 (如熔融石英、碳化硅、石英玻璃原料等) , 而是以进口为主或对外投资。东海县生产的硅材料产品大多是初级产品, 其出口数量逐年增加, 同时和国际知名公司开展广泛合作, 目前已与荷兰飞利浦电子 (Philips) 、美国通用电气 (GE) 、德国西门子 (Siemens) 、日本松下 (Matsushita) 等公司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随着全球半导体、集成电路、照明电器、太阳能等产业的快速发展, 对硅材料的需求日益扩大, 硅材料相关产品的出口仍将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国内市场对硅产品的需求也很大, 目前东海县硅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石英玻璃管、硅微粉、熔融石英、石英晶体等产品则占据绝对份额。

3、相关支持产业分析。

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对某一特定产业具有促进作用, 硅产业的发展仅仅靠自身的优势显然是不够的, 它必需与其他相关的产业联系在一起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东海县有硅工业行业协会、生产力促进中心。它们通过信息化服务创新平台等信息查询、发布平台, 为企业技术交流、商品贸易提供了良好的服务。东海县硅材料产业也受到区域外相关产业的影响, 以石英玻璃生产为例, 东海县企业用的连熔炉专用设备, 大部分产自首钢集团, 石英管的质量与连熔炉设备密切相关, 而连熔炉中的关键部件钨钼特种合金坩埚大都产自宝鸡、贵州等地, 生产高等级石英管的高纯石英砂原料均来自美国尤尼明公司。经过多年的合作, 东海县相关企业和上述企业保持良好关系, 因此东海县硅产业在与相关产业的合作方面是有竞争力的。

4、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可以理解为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市场行为, 市场的竞争结构常会对企业的竞争力产生重大影响, 竞争迫使企业不断更新产品, 提高生产效率, 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战略结构, 以取得持续的、独特的竞争地位。

东海县硅材料产业的规模较大, 产业链条相对较长, 企业数量较多, 但各个企业自身的规模并不大, 企业间存在着不同层次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从产业地域界限来看, 在区域内, 企业间存在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相互压价、挤占对方的市场份额。同时, 由于存在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专业化分工, 企业间又常常相互合作、相互依赖。同行之间的相互模仿也加强了企业间的相互联系。在区域外部, 同样也表现出类似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受东海县硅材料产业的辐射影响, 临近的江苏省新沂市、连云港市海州区及山东省临沂市等地也兴起了石英管、石英砂、电光源等相关产业, 但企业数量和规模都较小。东海县的企业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在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

5、机会。

机会是指对产业未来发展有利的因素, 东海县硅产业发展目前面临很多机会, 从国际上看, 由于能源紧张以及环保的要求, 需要清洁的可替代能源, 而太阳能符合要求, 因此发展较快, 生产太阳能设备需要很多的硅材料。从我国的产业政策来看, 在“十一五”规划中, 国家将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 江苏省也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进行规划发展。国内外对硅产品的需求对于东海县硅产业来说将是较好的发展机遇。

6、政府。

政府主要通过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影响整个产业的组织和结构、生产要素和需求要素的变化及整个产业的变化。自“九五”规划以来, 东海县政府就将硅材料产业列入支柱产业进行重点发展, 硅资源深加工业相继被列为“国家级区域性支柱产业”和“省星火支柱产业”, 2004年又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硅材料产业基地。2008年5月14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下发文件 (发改高技[2008]1159号) , 批准连云港等7个全国新材料产业建设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从而将东海县硅产业作为连云港新材料产业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这是江苏省唯一获批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四、结论

通过利用波特的钻石模型对东海县硅产业进行分析, 可以得出结论:东海县在硅产业发展上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首先东海县具有得天独厚的石英和水晶资源, 为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其次, 国内外市场对硅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 使得硅产业发展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第三, 国家及地方政府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是硅产业发展的保障;最后, 东海县硅产品开发的较早, 具备一定的规模和技术优势, 各相关产业有了很大发展, 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因此, 东海县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利用国内外市场对硅产品需求增加的趋势, 加快技术更新和产业升级步伐, 进一步做大做强硅产业, 使之成为东海县的支柱产业。

摘要:东海县地处江苏省北部, 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但拥有丰富的硅资源, 目前国内外对硅产品的需求很大, 给东海县带来了很大的机会。本文根据波特钻石模型理论对东海县的硅产业发展竞争力进行分析, 找出了具有竞争力的因素, 为硅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关键词:硅产业,竞争力,钻石模型,东海县

参考文献

[1]Michael E.Port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 The Free Press, 1990.

[2]Michael E.Porter,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波特的钻石模型 篇8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波特 (Michael E.Porter) 在对全球竞争进行了长达十多年的实证性研究之后, 突破了各种比较优势理论分析方法, 创造性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波特钻石理论的主要思想是:一国经济发展之根本是该国能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得优势。这种优势来源于该国的主导性产业具有竞争优势, 但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根源自企业的创新机制提高的生产效率。波特认为国家竞争优势的取得关键来自以下四个基本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支持性产业、企业以及两个辅助因素:机遇和政府。

1. 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本条件, 在贸易理论中, 生产要素常被作为起点进行分析。生产要素又被细化为人力资源、知识资源、天然资源、基础设施与资本资源。波特把生产要素进行了分类。第一种方法是把其分为了初级生产要素与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指:天然资源、气候、非技术人员等等。高级生产要素是指:现代化的通信的基础设施、各大学的研究院等等。初级生产要素在现代国际竞争中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 因为对它的需求越来越少了, 而供给量却在相对增加, 但是高级生产要素因需在人力与资本上面做大量且持续得投资, 融入企业产品的生产与设计中, 因而变得越来越紧缺了。高级生产要素是非常重要的, 但高级生产要素也必须和初级生产要素联系在一起, 以初级生产要素作基础。一个国家要想经由生产要素建立持久且强大的竞争优势, 就必须发展高级生产要素与专业性生产要素, 这二类生产要素的可获得性与发展程度也就决定了竞争优势的质量以及竞争优势能否继续升级或者被超越的命运。

2. 需求条件。

需求条件是产业竞争优势的第二个关键性要素。如本国有着挑剔而且内行的客户, 那本国企业就会加速对某产品的创新与改良。另外, 如果本国的客户需求具有前瞻性, 那么在未来很可能会带动各地同种类型的需求, 那对于本国企业也是一种优势。

国内市场大小与成长的速度。国内市场大小与成长的速度具有强化竞争力的效果。如果国内的市场大, 就可以鼓励企业更大规模地对设备投资, 因而更快获得规模经济效应;买主数量增多会增加买主讨价还价的能力, 并为企业提供更多消费者的信息;国内市场的提前饱和会迫使该类企业的海外拓展, 因而把过剩生产力进行有效转移, 当然, 这个前提是国内市场产品具备国际先导性。

3. 相关支持产业。

一个国家要获得持久竞争优势, 就必须在国内取得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相关产业的支持。因为相关产业的表现与能力自然地会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创新和国际化。当上游的产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时, 下游的产业自然就会得到更合理的价格与更优质的服务。供应商和企业紧密合作, 一方面供应商会协助企业创新并且推广新技术的应用;另一方面企业会给供应商提供新的思路、新的信息与市场视野, 带供供应商的自主创新, 努力得发展新的技术, 并培育新产品, 加大研发力度。并且, 如果竞争力强的产业有着相互关联, 还可以达到帮助新的产业发展的效果。因为他们间的产业价值很相近, 能够合作并且分享很多信息, 这种关系形成了相关的产业在技术、流程、销售、市场与服务方面的竞争力。

4. 企业。

一个企业的发展包括企业的创建、组织与管理条件。企业目标、战略常常随着产业与国情的差异而不同。但国家竞争优势也就是各种差异条件的最佳组合。企业在国家竞争优势的塑造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企业发展战略必须与国家的环境、产业的特点相结合在一起。每个国家的成功产业必然具有符合发展趋势的东西, 但仍然会体现出一定的民族性。各个国家的发展目标是不相同的, 但是不管企业与个人有着怎样的特点, 对产业的持续与忠诚是一个国家竞争优势保持的重要保障, 企业、个人以及国家的发展目标和产业特点相结合是提高该国竞争优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5. 机遇和政府。

波特认为机遇与政府是影响国家竞争优势的可变的因素。第一, 机遇。机遇的来源是可遇不可求的, 有可能是自然的, 也可能是被某一个偶然的事件促成的, 关键在于怎样去捕捉。可能形成机遇并且影响产业竞争的情况大概有下列几种情形:传统技术出现断层;基础科学的发明创新;生产成本突然提高;全球或者区域市场需求剧增;全球金融市场或者利率的重大变化;外国政府的重大决策。引发机遇的事件会影响到钻石体系中各个其他要素本身的变化, 对不同的国家来说, 机遇所形成的影响正反方面都有。但是一国的钻石体系如果健全, 经常可以化危机成转机, 因为环境本身就具有寻找资源, 产生新的优势的能力, 而且压力也可以促使企业去更努力得争取新资源。第二, 政府。影响国家竞争优势的最后一个因素就是政府。政府对其他要素的影响既不是正面, 也不是负面的。政府的补贴, 教育与资金市场等等政策会影响到生产要素, 对国内市场的影响也比较微妙。一方面, 政府制定标准之后, 肯定会影响到客户的需求;另外, 政府本身也是该国市场的主要客户之一。政府也有许多影响上游与相关产业环境的方式。反之, 政府的政策同样也受到环境中的其他因素的影响。政府是一个双重角色。如果政府可以在适当的时间来推动适当的政策, 可能对于产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反之, 如果政府一味地干预或者放任, 本身就对国家竞争优势起到负面影响。政府的首要任务就是去尽力创造一个支撑生产率提升的良好环境。

二、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的技术标准对中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1. 生产要素。

从原材料的角度来看。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棉国家。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 2007年全年的棉花种植面积是559万公顷, 增加了7万公顷, 全年的棉花产量是760万吨。中国是世界上麻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麻类每年的种植面积是460万亩~750万亩, 年产原麻是60万吨~80万吨。2006年, 工业产值将近230亿元, 产业工人将近14万人, 麻纺织品进出口的贸易总额将近13亿美元。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羊毛生产国, 2007年的产量是177 000吨, 占世界羊毛产量的14.63%。中国是丝绸生产与出口大国, 蚕茧与生丝的产量分别占了世界总产量的76%与75%, 绸缎的产量占了世界总产量45%以上, 均占世界第一。丝绸工业的年产值是900亿元, 产业工人将近100万人, 年出口额是40亿美元以上。

中国的棉麻丝绸资源虽然很丰富, 但是在原材料方面的技术指标并不高。国产棉的类型比较单一, 很多生产技术标准达不到国际标准, 几乎全部国产棉只适合纺32~40支的棉纱, 缺少纤维长度31mm以上、断裂比强度25Cn/Vtex以上的, 马克隆值在3.7~4.2之间适合纺60支纱以上的高档棉花, 也缺少20支纱以下的原料, 满足不了企业生产与国际标准的需求, 外商投资的企业一半以上使用的都是进口的棉花。国产麻的纤维护断裂强度、木质素含量、纤维均长等多项技术指标落后于发达国家。国产的羊毛存在长度短、污染重、色泽黄、批次同质性差等问题, 满足不了精纺的技术标准的要求, 羊毛的进口数量比较大。丝的技术标准等级不高。

从劳动力的角度来看。在中国, 纺织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就业规模在不断扩张, 但是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 全行业的95%以上的从业人员只接受过最基本的培训, 大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仅为初中水平。从中国的纺织产业的整体的从业人员接受教育的水平来看, 科技人员的比例是2.7%, 其中硕士是0.1%, 本科是46.5%, 专科是53.4%。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技人人才少, 高素质的人才少及人才的资源储备不足。中国的纺织行业的劳动力的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了中国纺织行业的技术研发水平, 普遍情况是只能按照国外提供的技术标准进行生产和代工, 因为先进的技术发明, 继而申请技术专利, 从而上升为新的技术标准是需要强大的技术人员队伍做后盾支持的。

从资本资金的角度来看。从资产规模看, 投资规模不断地扩大。从投资的主体看, 国有投资的比重下降, 外商与个体的投资比重增加。从资金来源上看, 总体上, 非国有的私营个体经济是浙江纺织产业的资金的主要的来源。以浙江省的数据为例, 2007年分行业的工业增加值是:纺织业是831.82亿元, 服装制造业是352.19亿元, 化纤制造业是216.49亿元。从投资结构来看, 2004年的浙江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主要是在购置设备方面, 纺织、服装、化纤行业固定资产的实际投资额分别相比上年增长5.99%、14.43%与37.94%, 其中购置设备的费用分别增长了127.73%、188.55%与151.99%, 引进的国外先进设备是10.43亿美元。这些数据反映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投资结构进一步得优化。

从浙江省纺织行业的资金状况看, 外商企业的投资热情高涨, 这就为引进国际先进标准, 并且执行先进的标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而可以更好得把标准应用在纺织产业的生产中, 服装行业的出口中, 从而增加中国纺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使得行业的竞争进一步优化, 令该行业朝着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2. 需求条件。

我们用出口竞争力来衡量中国纺织行业的需求状况。出口竞争力的衡量指标有国际市场占有率, 贸易竞争指数等。从1989年开始, 中国纺服装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不断得到提高, 特别在中国加入WTO之后, 国际市场占有率快速提高, 这也跟中国与国际市场接轨, 纺织服装品执行国际标准有关, 2000年国际市场占有率是2.17%, 到了2006年已经达到了5.6%。近年来, 中国纺织服装品占有率以两位数的速率增长, 纺织服装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加强。

从贸易方式上来看, 根据海关统计分类, 进出口的贸易方式有十六类, 主要有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和补偿贸易。一般来讲, 加工贸易主要受到供货商的影响, 对市场变化没有太大反映, 在国际贸易中主要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来赚取加工费用, 处于产业价值链的最低端;而一般贸易不同, 它对市场变化的反映能力、应变能力、开发市场与占有市场的能力都比较强。一般贸易包括了原材料的开发与产品设计。随着中国出口理念的改变与生产技术, 资金实力的加强, 中国不仅在为国外做代工中可以执行国际技术标准, 在自主研发设计中也可以严格得执行国际标准从而提高中国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因为执行技术标准的能力逐渐提高, 加之研发能力, 设计能力的加强, 中国的贸易方式也得到了大的转变。

从市场前景来看, 作为拥有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的中国, 市场需求与潜力巨大。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 经济发展迅速, 为纺织品的需求与扩张提供了有利的增长空间。2003年中国的人均GDP突破了1 000美元, 到了2007年已经达到了2 280美元, 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中国人消费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 对纺织品服装需求会增加, 而且对纺织品服装档次的要求也会明显提高, 所以企业要生产有高品质, 高标准的服装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其次, 从国际市场上来看, 虽然中国纺织服装品以低价取胜, 但是随人民币汇率不断提升及全球金融危机影响, 四大主要出口市场增幅大量减少。所以中国的纺织服装行业除了在低价的优势上, 更要生产出高标准, 高品质, 不可替代的纺织服装品才是可以在该行业长久立足的必经之路。

3. 相关支持性产业。

纺织产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部门, 与其他产业关系密切。与纺织产业相关的产业主要涉及机械、农业、能源、金融、服务业、医药、重工业等诸多领域。评价相关产业对研究的产业的影响主要用感应度系与影响力系数来测定。其中感应度系数指的是研究产业受到其他产业的影响程度, 影响力系数指的是研究产业对其他的产业的影响作用。一般来说, 感应度系数与影响力系数大的产业在国民经济当中处于重要位置, 对国民经济发展作用大。据孔祥智的研究, 2000年纺织行业的影响力系数为1.297, 感应度系数为1.026, 排在17个产业之中的第四位, 对国民经济发展作用非常大。

从2005年来看, 纺织工业竞争优势系数是1.13, 高于2000年的1.08。38个行业当中, 竞争优势系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行业达到了19个, 下面是纺织业的一些相关系业的竞争优势系数, 机械制造业 (1.41) , 金融制品业 (1.38) , 医药制造业 (1.11) , 通用设备制造业 (1.38) ,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03) 。其中竞争优势系数在2以上, 拥有较强竞争优势的行业从2000年的4个增加到2005年的6个。其余行业的竞争优势系数都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与纺织业相关的技术标准也会蔓延到该行业, 并进行互相渗透。所以相关行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水平会对纺织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与纺织行业的相关的行业当中, 机械制造业, 金融业, 通信设备业的技术标准比较多, 执行力度也较大, 对纺织行业能够产业正向积极的影响。所以, 纺织行业如果要取得长足稳定的发展, 与之相协调统一的相关产业也必须提高国际竞争力, 提高技术标准的制定与执行, 这样, 各个行业都可以得到均衡快速得发展。

4. 企业。

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的资料, 2006年纺织业科技经费投入强度是0.47%, 服装产业是0.29%, 化纤制造业是0.86%, 水平相当得低, 尤其是服装行业, 科技经费投入强度只是化纤制造业的1/3。从科技经费的来源上看, 企业筹资是主要的来源, 比重是70%, 银行贷款的比例不足10%。由于科研投入大, 成果不确定性与风险性, 一般的中小企业没有能力进行科研, 主要是大中型纺织企业比较积极地进行科研, 尤其是服装和其纤维制造业, 自筹经费进行科研的比例高达89%。大中型的纺织企业不仅具备比较强的科技竞争优势, 且在科研人才方面同样有绝对领先优势。从研究类型看, 中国纺织企业科研创新主要集中在试验性研究的领域, 基础性研究与应用型研究相对比较缺乏。2003年中国的纺织企业进行的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试验性研究的比例是1∶3.5∶13, 同期美国的此比例是1∶1.3∶3;日本的该比例是1∶1.7∶4.4;1998年意大利的此比例是1∶2∶2。由此可见, 中国的纺织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还很薄弱, 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还很大。

从科技机制上来看, 中国纺织企业创新积极性不高, 实行技术创新的企业大多在技术创新方面主要模仿的基础上进行改良或者改造, 并不涉及到核心的技术。其次, 纺纷企业科技创新比较被动, 主要是政府主导, 层层审批, 使得大量的时间浪费在手续上面, 这就限制了企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另外, 中国的纺织企业创新效率低, 科技人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仅是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5. 机遇与政府。

中国的纺织产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纺织产业的国际竞争中, 比如通过财政补贴、出口税务率的调整、产业标准的制定为纺织产业发展提供社会服务等方式增强纺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另外, 中国政府在财政方面能力强, 中国的经济发展快速, 社会环境稳定, 都有利于纺织产业的发展。数据显示, 2007年纺织规模以上的企业的实收资本当中, 国家资本已降到了4.93%, 比全国工业的国有资本比重低16.33个百分点, 集体资本占了2.58%, 法人资本占到了26.59%, 个人资本占到了28.67%, 港澳台与外资占到了37.24%。国有控股生产企业出口交货值占到全国出口比重的2%, 就业岗位占到7.3%;外资与港海岸台企业出口占到全行业出口比重的32%, 就业岗位占到规模以上的企业的30%。在2007年的纺织行业的固定资产的投资资金来源当中, 国家预算内资金只占到0.1%, 国内贷款占到了10.2%, 债券占到了0.002%, 利用外资占到了9.3%, 自筹资金占到了76.68%。但是, 因为中国的纺织产业正处于从生产要素驱动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的时期, 而且纺织产品的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剧列, 技术标准的制定与频布, 都需要国家扮演重要的角色。

纺织行业应该抓住机遇, 在政府的扶持下努力提高自身技术研发水平, 提高制定技术标准的制定与执行能力。抓住机遇获得更大的发展。

摘要:波特的钻石模型是研究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分析工具, 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支持产业、企业以及机遇与政府。技术标准影响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条件, 通过研究技术标准对中国以上五个方面的具体影响, 从而分析技术标准对中国纺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关键词:技术标准,波特钻石模型,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创.中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87-88.

[2]http://www.texnet.com.cn, 2009-02-03

[3]http://www.ceti.gov.cn/zxzx/134591.htm, 2008-12-25

[4]李春田.新时期标准化十讲:重新认识标准化的作用.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3:30-145.

[5]柳嘉.浅谈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策略[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 (28) .

[6]郭斌.产业标准竞争及其在产业政策中的现实意义[J].中国工业经济, 2000, (1) :41-43.

[7]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8]刘亭.傅金龙, 朱立鸣, 等.实力浙江——打造产业新优势[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6.

波特的钻石模型 篇9

关键词:钻石模型,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

如果问五月份票房与话题性最为火爆的电影,相信大部分电影消费者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美国队长3》。它在中国上映仅十天票房就成功突破十亿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更是两周积累近七亿美元的票房。在《美国队长3》的光芒掩盖下,同期上档的国产电影无论是话题度还是票房都黯淡了许多,国产佳作《百鸟朝凤》更是险些被埋没。那么究竟为什么美国的电影产业能够具有如此强大的竞争力呢?本文将使用波特的钻石模型来简要分析美国电影行业发展的优势。

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提出了钻石模型,又名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用于解释某个国家或者某个产业如何形成自己的优势并在世界上产生持久的竞争力。波特认为,决定一个国家某种产业竞争力的包括四种本国的决定因素和两种外部力量:四种本国的决定因素包括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支持性产业,企业的战略、组织及竞争。两种外部力量是机遇和政府的行为。

一、要素条件

生产要素作为一个行业互通有无的根本,是一个产业得以产生发展的基础。美国电影产业具有的优势要素主要包括人才资源、技术资源和资本资源。

首先,美国电影产业能够发展到如此高度与其拥有的众多的人才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不论是演员、导演还是摄像、音乐、后期等技术人员,世界上最顶尖的人才基本都汇聚在了美国好莱坞。美国拥有在世界范围内都具备强大号召力和知名度的演员和导演,从早期的卓别林、奥黛丽赫本,到如今的卡梅隆、斯皮尔伯格,很多都成为了全世界影迷追捧的对象和电影人心中的榜样,甚至本来仅美国本土的奥斯卡颁奖礼也成为了全世界电影人梦寐以求的舞台。更不用提大批聚集在好莱坞的各个电影公司所具备的杰出的后期人才。事实上,自上世纪60年代起,美国许多综合大学就开始陆续设置电影学院、电影系或专业,著名的有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电影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的影剧系和纽约大学的电影制作、电影理论、影剧剧作三个系,发展到现在能够积累如此多的人才也就不奇怪了。其实,不仅仅是美国本土的人才,美国的电影公司擅长从世界各地发掘人才:中国来的动作指导、法国的导演、英国的演员、意大利的摄影师、英国的美术等等。不少公司都有专门的部门在全球发掘电影行业的人

——基于《美国队长3》上映后成票房霸主

才,政府也出台各种对人才引进的激励机制。

在技术资源方面,关键性的技术改革基本都出现在美国。最早的电影技术通常认为是1893年,美国的爱迪生发明电影视镜并创建“囚车”摄影场,也被视为美国电影史的开端,随后在1910年8月27日,爱迪生宣布了他成功发明有声电影,是把留声机的声音和电影摄影机上的图像联系起来的电影机。完全意义上的有声片是美国华纳公司1928年7月6日的《纽约之光》。到了现代,美国电影的CG技术(Computer Graphics,计算机动画,代表作品有《阿凡达》、《变形金刚》等)以及3D拍摄技术等数字化电影技术也是站在世界领先的位置上。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它自身所具备的强大的资金实力和完善的金融体系自不必说,美国电影的商业性和其具备的成熟化的商业运作模式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资金进行投资,近年来中国资本也越来越多的涌入好莱坞。不止如此,好莱坞还擅长在全球寻找成本最低的资金,获得全球范围内的投资。由此可见,美国电影产业的资金优势不止来自本国,更得益于资本越来越多的在国际间的流动。

除此之外,美国广阔的国土为拍摄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以及美国国内完善的基础设施等等因素都为美国影视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需求条件

生产与需求可以说是一个产业发展的两大关键要素,推动美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另一必要条件就是庞大的国内市场和全球市场。

美国人对于电影的热爱从上个世纪初的贫民阶层就已经开始蔓延了,1905年6月19日,第一家5分钱影剧院(Nickelodeon,又称镍币影院)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开业。从此,美国的电影放映活动有了专门场所,主要顾客是社会最贫困的移民阶层。由于票价低廉收到广泛欢迎,到1908年,全美大约有8000到1万家镍币影院,观影人数占到美国人口的近1/5。20世纪40年代,美国每年观影人次已达到40亿。2015年,北美市场的电影票房收益达到了空前的110亿美元,这比2014年的103.5亿美元上涨了6.3%,同时也打破了2013年109亿美元的纪录。强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保证了美国电影产业的持续发展,美国本土的电影市场基本上就可以确保电影投资商收回成本。

近年来,海外需求的持续增长也不断推动着美国电影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电影市场不断扩大。2015年,全球电影票房收入达38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也刷新了2014年创下的367亿美元的记录。2015年全球电影票房排行前5位的影片,全部都来自美国的环球和迪士尼公司。庞大的全球市场给美国影视产业提供了强大的票房来源和市场动力。

三、相关支持性产业

在国内拥有同样具备竞争力的供应商和关联辅助性行业,是一个行业取得国家竞争优势的要素之一。当相当数量的这样相互关联的企业聚集在某一区域,就形成了产业集群。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好莱坞就堪称是全球影视产业集群建设的范本,它的影视运作模式是目前全球影视产业集群最悠久、最成功的模式,拥有着成熟的商业运作、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先进的科技。

美国的电影产业衍生出了包括音像制品行业、出版行业、电影广告行业①、服饰业、玩具业、旅游业、播映业、影视评论业、游戏及其他电子产品业等相关产业。它们共同构成了如今好莱坞成熟化的商业产业链。电影票房的收入在整个产业链中仅约三成,剩下的七成都来自衍生品和相关产业,例如美国电影《星球大战》三部曲全部票房收入为1.8亿美元,而衍生品的入账就超过了45亿美元。电影产业为其衍生产业带来大量经济收益的同时,其相关产业也推动了电影产业的发展。以播映业为例,美国电影放映业先后经历了电影宫殿(Movie Palace)、多厅影院(Multiplex)、巨型多厅影院(Megaplex)等阶段,不断改善了观众观影的舒适度和多样化体验,从而也促进了民众对电影需求的稳定和增长,稳固了电影产业的地位。再比如电影衍生品带来巨大收益必然会为电影吸引更多的投资,能够为电影制作提供更加余裕的资金环境。

好莱坞的相关产业已经形成了兼顾电影本体上下游的完整产业链,使得好莱坞的产业集群不仅在电影行业,甚至在整个文化娱乐经济中都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优势地位。美国的本土市场和全球市场就通过好莱坞具备集群优势的发行和营销机制连接在一起,使好莱坞逐渐具备了规模化的外部经济。

四、企业的战略、组织及竞争

“商业化”是美国的影视制作公司所主要奉行的企业战略。“想让所有人看电影,就得为了所有人拍电影”,奉行着这样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和理念,并没有让美国的电影变得粗制滥造,因为粗糙的电影如何能让所有人都接受并掏钱呢,反而让美国的电影在拍摄时就注重各个方面的质量,为了让电影能够被全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环境下的人们所接受,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美国电影文化,比如超级英雄拯救世界的模式,但在美国电影公司的眼中,输出文化不是目的,输出文化是为了更好的占领商业上的优势地位。因此他们在衍生品的合作上也是十分谨慎,努力不让影片的商业价值被透支。由此形成了美国电影从宣传营销、剧本拍摄、制作发行等等方面都十分成熟完善的体系,也体现在了影片的高质量中。

另外,好莱坞的电影公司彼此并不是“冤家相见,分外眼红”的恶性竞争关系,而是良性的合作竞争。在电影票房和口碑上进行厮杀的同时,也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合作形式。因为每间电影公司都有自己擅长的方面,比如拥有蜘蛛侠等超级英雄系列版权的迪斯尼选择与华纳兄弟、索尼等公司合作将超级英雄翻拍成真人版,因为迪士尼的特长在动画而不是拍摄真人电影。除了大公司间的合作,现在普遍出现的还有小型独立公司与大公司的合作。常见的模式是小公司辅助大型公司,借助其发行渠道和融资渠道,大型公司发挥小公司的独立创新运作模式,二者共同分担社会风险,谋求更多的市场利益。

强劲的良性国内市场竞争是外国竞争者无法复制的,在好莱坞的竞争环境中,每个企业都获得了这种强化的竞争优势,从而使本国的产业具备了不可复制和超越的国际竞争力。

五、机遇

除了前文介绍的四大基本要素之外,美国电影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几个必不可少的机遇:

第一个机遇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本来最早的世界电影中心其实是在欧洲的法国,但是随着一战的爆发,欧洲的经济和社会都遭到严重破坏,电影业业停滞不前,大量的电影人才来到美国躲避战乱,又随着美国经济的崛起,使得电影中心逐渐转移到了美国。

第二个机遇就是20世纪初期的时候,由于电影收益高,竞争激烈,爱迪生成立了由其控制的电影专利公司,试图垄断电影市场。而独立制片商为了逃避专利公司的垄断,相继到远离纽约和芝加哥的洛杉机郊外小镇好莱坞去建厂拍摄。选择好莱坞也许只是偶然,却意外发现了其独特的优势,从而逐渐形成产业聚集,可以说是绝境逢生。

第三个机遇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苦难的战争中军民渴求精神上的慰藉和鼓舞,因此电影行业也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故事片,《美国队长》系列故事也是在这个时候出现,为日后美国电影文化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第四个机遇就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美国凭借其强大的资本、技术、人才等优势,成为了带领世界电影走向数字化、技术化的先驱,走到了今天的位置。

六、政府的行为

在任何一个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中,政府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量。美国各州政府都为电影行业制定优惠政策,甚至美国政府也多次在世界上呼吁关注好莱坞电影,也曾就中国限制进口片的引进与中国政府进行干涉。

此外,政府提供的最主要的保障就是版权立法保障:出台《版权法》,颁布实施了《半导体芯片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并对《版权法》不断进行修订以打击盗版,保障制作公司的合法权益。完善的法律体系为各大电影公司提供了充分的保障,也促进了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

我国电影票房自2010年规模突破百亿大关后,每年以34%的复合年均增速稳步上升,2015年达到441亿元,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根据最新数据,2016年一季度中国电影票房约144亿元,同比增长48.5%。如按此增速估算,我国2016全年票房有望突破600亿元,2017年有望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

自1905年,我国第一部电影出现,到现在中国电影已历经了百年沉淀,中国电影即便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很难具有像好莱坞电影那样的国际性优势,但广阔的本土市场仍然可以成为中国民族电影的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学习借鉴美国等其他国家先进技术经验的同时,更应该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坚持具备中国特色的创新,相信中国电影产业在未来会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著.国家竞争优势(上)[M].李明轩邱如美译.中信出版社,2012.

[2]中国电影市场现状分析[N].搜狐财经,2016-05-20.

[3]国内外电影衍生品产业差距大市场发展空间广阔[N].中国商报,2015-06-02.

[4]《Hollywood and the world:the geography of motion-picture distribution and marketing》,Scott Allen(2004)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5]周黎明.好莱坞启示录[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6][澳]麦特白著.好莱坞电影:美国电影工业发展史[M].吴菁等译.华夏出版社,2011.

[7][美]托马斯·沙兹著.旧好莱坞·新好莱坞:仪式、艺术与工业[M].周传基周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8]Allen John Scott.On Hollywood:The Place,the Industr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5.

[9]张露.美国电影的文化霸权透视[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03).

上一篇:商品沥青砼下一篇:中职“招生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