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下

2024-06-19

校外下(精选十篇)

校外下 篇1

我校的校企合作的一个特色是安排在第四学期, 为期四周的中期校外实习, 每个专业根据自己专业特点, 选择不同企业, 安排不同的实习内容, 目的是强化学生在校内学到的专业知识能在校外实习中做出实际应用。我所在专业是市场营销, 我专业此次找的校企合作单位是云南甜馨食品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 实习内容是进入不同地区不同卖场, 参与公司新产品花齿轮和其主打产品猫哆哩促销, 在工作过程中体会公司现有的营销活动是否完善, 根据实际卖场环境, 为公司设计营销活动和促销计划。

1 收获

通过此次中期校外实习, 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都得到了一定提升。通过指导实习过程中与学生交流, 实习完后批改学生实习报告以及了解学生的实习反应, 我觉得学生的收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沟通能力得到提升。实习之初, 学生都出现和企业或客户的沟通问题。且在出现问题时, 很多学生不会动脑筋想如何去解决问题, 而是第一时间打电话给老师, 向老师寻求帮助。但是老师都告诉学生现在是职业人, 要自己去面对和想办法解决问题, 所以, 实习归来后, 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的沟通能力得到了提升。

(2) 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到锻炼。这次实习分配非常分散, 班级多一半的学生去成都市以外的周边城市, 最远到达自贡、达州。对学生而言, 出差去外地, 很多人都是一个人去一个陌生的城市, 一个人独立生活, 也是对自己的挑战。特别是几个在学校表现不太好的同学, 去出差反倒表现非常好, 在实习岗位中他们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找到了自信, 而且出差的同学回来后都感觉自己收获很大。

(3) 通过实习, 学生对职业操守和敬业精神有更深的体会。尽管实习前我们就强调学生要遵守企业规章制度, 但根据我们校方和企业方检查, 实习初期, 学生都能按照企业要求上下班, 但在后期工作中, 他们学会钻空子和偷懒, 部分人在检查中被抓个正着, 受到了相应惩罚。通过这样犯错被罚经历, 学生对作为一个职业人, 该有什么样职业操守和敬业精神有了更深的体会。

(4) 通过此次实习, 使学生有了一次真切的职业体验。因为实习的环境和学习的环境有较大的差异, 通过实习, 他们感受到了作为一个新人, 在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时, 是如何的受到挤压和排挤, 遭人白眼, 受到委屈的。这个过程尽管艰辛, 但却是职业人所必须经历的。

2 完善

尽管这次中期校外实习圆满完成, 达到了学院预期的实习目的, 但是在整个实习过程中, 还是有些地方不尽如人意。所以, 我认为学院和企业应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 更好的完成中期校外实习。

(1) 企业应加强其执行力和完成其承诺。在实习之前, 与企业的沟通阶段, 猫哆哩公司给我校方承诺给学生提供的实习机会是为其新产品花齿轮做推广活动, 学生可以为此项目自行设计策划, 企业觉得切实可行则可在实习过程中运用, 这样对学生做策划是一种鼓励, 增强学生成就感。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我们发现前期想法太过于理想化。首先学生在实习之前都不确定自己会分到哪个区域去, 所以仅凭手头掌握的一些资料, 无法做出有效的策划活动, 其次此次实习分配非常分散, 同一小组的学生都分在不同的区域内, 无法一起完成策划, 所以, 通过这次实习的尝试, 下次做中期实习时应该和企业一起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

(2) 学生实习岗位处于企业最基层的卖场, 他们接触到的也是企业相对基层的员工, 而接触不到企业整个管理和流程。尽管这经历能让学生对基层工作有更深层次认识, 但我们也不能否认这样的人群会对价值观和职业观没有完成形成的学生起到一些负面效应。所以, 这样就更需要指导老师对学生加强指导和引导, 使他们对工作岗位有较为准确的认识,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职业修养。

(3) 建立较为完善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 这点也是最为重要的。通过分析专业的特点并结合企业经营特色, 建立一套由组织机构、运行、管理、评价、反馈五个要素构成的较为完善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 实现学院、企业、学生“三赢”。

首先是组织保证机制。校企合作委员会由企业高层管理者、学院领导 (或系部领导) 组成, 是机制决策层。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实训、培训校企联合工作委员会由企业、学院中层管理人员及骨干教师组成, 是机制的执行层。

其次是运行管理机制。明确了工作流程, 制定了管理制度, 建立由学院、企业和学生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和信息反馈途径。这一机制是重点, 要使学生在中期校外实习中获得较多的专业收获, 首先在实习之前, 学校和企业应讨论设计出与学生专业相贴切的实习内容, 并据此做出恰当的考评体系, 并在此考评体系中强化企业的比重。

最后是评价反馈机制。考核与评价主要是考核、评价合作教育实施过程、实施成效、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可以根据评价反馈机制来反思此次实习的效果和得失。

在学生进行中期校外实习的过程中也需要教师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中期校外实习。我相信, 以中期校外实习为特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必将促进我专业的蓬勃发展和学院的全面发展。

摘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发展高职教育、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以四川财经职业学院中期校外实习为案例, 阐述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及其中期校外实习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中期校外实习,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校外下 篇2

校外特色教育课程名目繁多,电脑智能机器人、天文观察、航模制作、工艺制作、家政服务、五金小工厂、摄影、棋社、小主持等等,这些课程大多新颖有创意,深受学生、家长喜爱,而且开设这类课程都有一定的目标,包括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等。而要真正实现预定的目标并非易事,校外特色教育与校外常规教育、学校教育都有很大区别,尤其是在组织教学上,校外特色教育更灵活、开放,难度更大,更需教师以一定的学习理论为指导进行教学设计,否则就无法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特色教育便会成为一种形式,有名无实,终告失败。

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校外特色教育课程教学设计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这种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不迷信知识,鼓励探索

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只是对自然、社会各种现象的一种解释,不能把它作为解释现实的现成模板,科学知识虽然包含着真理性,但它并不是绝对的真理,它只是后人踩在前人的肩膀上对世界某一现象作出了更为正确的解释,或者是更为大胆、更为合理的推测,同时也为后人的后人研究世界奠定了基础,或者说给予了一种启示。所以,教师不但自己要有敢于怀疑的精神,而且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鼓励学习者勇于探索,不迷信知识。要把这种理念作为一种教学原则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比如“天文观察”课程,观察实践自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应该是让学生了解有史以来有多少天文学家为探索天体的奥秘前赴后继,甚至为之献身;曾经的猜想成为后来的“真理”,而“真理”随着科学前进的脚步也许又会成为谬误,新的“真理”又随之产生。科学是没有止境的,人类就在这无穷无尽的探索中得以发展,这是必须让学生明白的,也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否则,学习者只能成为停留在“真理”面前的学舌的鹦鹉。

二、以学习者为中心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习者传递知识的活动,而是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而是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与传统教学有着霄壤之别,传统教学突出“教”,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推崇“学”,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新旧经验之间双向的反复的作用,去同化、顺应、调整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基于这一理论,校外特色教育课程在教学设计时就要遵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经验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如航模制作,虽然有现成的制作材料,有借以模仿的模型,但如果教师一定要学习者用上所有材料,制成与模型一样的飞机、轮船、车辆,那么至多也只是一个成功的模仿者。教师只看到了物,而忽略了人——学习者,忽略了学习者原有的经验,学习者平时对这些实物已经有了直接或间接的经验,所以,在教学设计时,应该考虑到不同个体有着不同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经验去认知,去创新,制作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同理,工艺制作课程的老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能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文化水平、兴趣爱好等情况强求一律规定制作内容,而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习者自由选择自己熟悉的对象,用他们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创作。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制作成什么,而是为了培养一种技能,一种情感。

三、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以学习者为中心,并不是对教师地位、作用的否认,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只是由场上的“主演”(传统教学的特色)改变成为场外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少了,主要在学习者建构意义的过程中起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作用。这需要教师事先做许多组织、准备工作,更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知识经验和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如帮助学习者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提供给学习者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及搜索途径;组织学习者讨论协商,进一步完善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等等,在这些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忽视了师生交互的设计,那么教学必定失败:学生的学习将会成为没有目标的盲目探索,讨论交流将成为不着边际的胡扯,意义建构将会事倍功半。仍以工艺制作为例,我们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习者自己选择制作对象和制作方式,但是在具体的制作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予以点拨、指导,帮助学习者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促使学习者走向成功。当然,教师并非万事通,这就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应该考虑到既然让学习者选择各种各样的对象,那么就完全有可能会遇到千差万别的问题。要解决问题,教师就必须尽可能广泛地了解各种对象,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给以指导。再如五金小工厂,这类特色课程教学成功与否与教师的组织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教师不重视组织学习者,那么,“小工厂”可能成为战场,学习者手中的工具便是武器,而一张张操作台将成为一个个堡垒,既可抵御“敌人”又能保护自己。因此,在这类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尤其要重视教师的组织作用,组织步骤、组织方法、可能出现的问题、应急措施等都是教学设计的内容。只有考虑周全,才能使“小工厂”具有良好的学习情境,学习者之间才能做到既相互联系(同一张操作台的学习成员可以成为一个自然学习小组),又相对独立。需要协商时可以相互讨论,需要独立完成时,又互不干扰。

四、要重视学习环境的设计

这里的学习环境设计包括学习的情境、学习的场所以及信息资源等的设计,而且都是为了“有效的”“意义建构”。学习情境的创设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的,让学习者置身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即具有丰富性、生动性的实际情境中学习有利于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有利于新旧知识同化,也有利于顺应,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和重组,从而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有效的”建构。厨艺课程,我们可以设置真实的生动情境,让学习者置身其中,有一种小小厨师将大显身手之感,于是便会激起其学习的兴趣。宁波青少年宫曾有一次别开生面的“diy快乐面包自助餐会”。要求孩子们自制面包、糕点,然后邀请家长、老师品尝。临时工场里摆放着揉面的工具、面粉,还有已经揉好的面团,边上还有几台烘烤机,孩子们头戴高帽、身穿白衣,一副面包师打扮,在几位特邀面包师指导下,自己动手学做面包和小饼干。有小熊、小兔等动物面包;有苹果、香蕉、菠萝等水果面包,小小面包在他们的手中变化出各种有趣生动的形象!在厨艺老师指导下,孩子们还异想天开的制作了各种颇具创意的水果拼盘和陶艺烛台„„然后音乐响起,蜡烛点燃,桌上摆放着刚刚出炉的各色面包、点心和饮料,小面包师们邀请自己的父母、老师步入自助餐厅,一起参加这丰盛的“diy快乐面包自助餐会”!这样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有利于孩子对制作面包等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样,不同的学习场所对学习的作用也不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学习场所的设计应该针对学习者的学习而不是针对教师的教学,应该有助于学习者“有效的”意义建构,在这一场所中,学习者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在这一场所中,学习者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和支持,而且学习者之间也可以进行相互协作和支持,在这一场所中,学习应当是被促进和被支持,而不是被控制和被支配,学习者有更多的主动和自由。一个有利于学习者进行有效的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应该有足够的信息资源,包括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网上信息等,利用信息资源并非用于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索,教师尤其要提供给学生帮助的是如何获取信息资源,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的途径和方法。

素质教育视野下的校外音乐教育探讨 篇3

关键词:素质教育;校外音乐教育

J60-4

校外音乐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对学校音乐教育不足的有效弥补,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和音乐技能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1]。在素质教育实施背景下,少年宫培训机构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逐渐失去了教育的职能,如何向素质教育转变,培养高素质的音乐人才,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一、校外音乐教育概述

音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音乐教育事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仍然受诸多因素的限制,需要走出学校,面向全社会,实现校外音乐教育的长远发展。对于校外音乐教育而言,其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学校音乐教育的延伸。学校音乐教育多是采用统一管理的方式,学生往往不能从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来选择感兴趣的音乐项目,而校外音乐教育可以学生兴趣为依据进行分班,如学生可结合自己的喜好和意愿来选择西洋乐器和民族乐器等。同时学校音乐教育多是采用小班授课形式,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而校外音乐教育可以组织开展多样化的音乐活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总而言之,校外音乐教育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延伸,对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以及音乐潜能的挖掘具有重要作用。

②家庭音乐教育的补充。家庭音乐教育是指父母等家庭成员对子女进行音乐教育,父母对孩子性格品质的塑造具有基础性作用。当前许多家庭都开始重视孩子音乐的学习,但是一般家庭缺乏专业的音乐教育素质,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因此校外音乐教育成为家庭音乐教育的补充[2]。校外音乐教育具有专业的教学器材和师资队伍,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音乐活动,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喜好来选择音乐专项学习,从而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专业技能。

③社会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社会音乐教育主要是指学校以外的个人、团体和文艺单位对社会成员进行音乐教育,其是国民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家庭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育具有紧密的联系。而校外音乐教育作为社会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承担着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职责,对国家音乐水平的整体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是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学生学习前期是音乐学习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和音乐素质。

二、素质教育视野下的校外音乐教学

(一)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

个性主要指个体的差异性,其主要表现性格、气质、能力、意志、情感、思维、记忆、表象和感觉等方面。当然在校外音乐教育过程中进行个性教育,需要对早期教育加以重视,因材施教,重视学生兴趣和个性的培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的特长加以充分发挥,为学生提供才能展示的机会。校外音乐教育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分类指导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项目或自由参加活动,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加强学生之间的共同学习,利于兴趣的相互发展和促进[3]。个性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而校外音乐教育为其实施提供了有力条件,是学校音乐教育所无法比拟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音乐技巧,强化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音乐修养,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加强教育的实践性

校外音乐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实践性。学校音乐教育多是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掌握前人积累的经验和知识,采用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无法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加以充分发挥,影响教育的实效性;而校外音乐教学可通过培训实践活动来发展学生的个性与智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一般学生具有较强的表现欲,喜欢体验成功的快感以及展现自身的才能,希望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与掌握本领。组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可以增进学生的知识,强化学生的品质,培养学生判断、想象和观察的能力,便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对社会的发展和延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人类文化成果的继承中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在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下,学生只能被动听取教师的讲解,不能对教师的意愿加以违背;而校外音乐教师强调的是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活动和培训在要求、形式、内容、形式等方面与学校课堂教育存在明显的差异,更具实践性、灵活性和自愿性,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能够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加以充分发挥[4]。此外,相较于学校音乐教育而言,教师在校外音乐教育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有所不同,学生渴望得到教师的引导,并始终保持着愉悦的心情,这使得学生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改变了以往师生的教学地位,学生不需再被动接受知识灌输,教师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辅导者,有利于教育效果的提升。

(四)发展学生音乐思维

传统的学校音乐教育仅仅只对音乐技能和知识的传授加以重视,而随着新课程的深化改革,音乐审美和音乐素质的培养逐渐成为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而音乐思维对音乐审美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校外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来发展音乐思维,如对歌曲《红蜻蜓》加以学习时,教师可以先放录音在加以弹唱,让学生对夏天的景色加以想象,如小鸟的鸣叫、馥郁的花香、飞舞的蜻蜓、绚烂的山花和碧绿的田野等,这样学生可以深入理解音乐内容,感受音乐学习的乐趣,促进音乐思维的发展。

三、结束语:

素质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重要主题,在其视野下实施校外音乐教育,需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加强教育的实践性,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发展学生的音乐思维。这样能够将校外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加以充分发挥,有效丰富音乐教育的内容,推动音乐教材的改革,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审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孙洪芹. 论素质教育在校外音乐教育中的实施[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8:27-28.

[2]乔春霞,胡伟. 发挥音乐教育功用,提升素质教育水平——从音乐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谈起[J]. 才智,2010,25:148-149.

[3]曲艺. 校外教育中音乐教育现状及对策探讨——以少年宫为例[J]. 音乐时空,2014,04:196.

校外下 篇4

教育的功能到底是什么, 一直是教育学家讨论的问题。在诸多流派中, 人本主义是重要的流派之一。当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兴起是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的兴起为先导的。美国在1972年出版了一本颇有影响的教育专著——《当代教育理论》, 该书将人本主义列为1900~1970年间对美国教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五大教育学说之一。这种教育更强调人的潜力的发展, 尤其是那种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潜力;强调理解自己和他人并与他人很好地相处;强调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强调向自我实现的发展。这种教育将帮助人“尽其所能成为最好的人”。因此, 当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极为重要的学术思潮崛起之后, 在教育实践探索中便出现了许多新的认识取向, 在这背景下, 北美教育理论激进派借用生态学、系统论、精神理论传统等概念, 发展出“以人的完整发展”为核心概念的教育理论, 并使用“全人教育”作为自己的理论旗帜。

这种全人教育所主张的环境教育, 是一种“以地球为中心”的教育, 菲尔甘认为这种教育的可能性立足于七个基本的假设。其中第三个基本假设是“环境教育的地点不仅仅在学校”, 第七个基本假设就是“环境教育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教育, 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学生必须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理解环境教育的意义”。

二当前校外环境教育的困惑

1. 首先校外教育本身是一个很难界定的概念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校外教育是儿童在学校以外所接受的教育, 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组织的, 针对儿童的各种教育活动。”我国也是采用了凯洛夫的这种提法, 把儿童校外教育机关开展的教育活动称为校外教育, 并建立了相应的体系, 如少年宫、少科站、儿童活动中心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于1972年5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呈递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中指出:“校外教育包括很多可能的途径, 要采取多种多样校外学习的方式, 对各种年龄的学生进行指导和教育。”欧美国家的学者普遍认为校外教育对应于校外活动, 是在学校以外所进行的一切活动。这就又产生另一个概念:校外活动。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注重知行统一。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加强中小学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加强学生社团组织指导,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除以上差异之外, 还有学者认为, 校外教育是非正规教育的代名词。

2. 其次对于教育目的的功利化倾向, 挤压了校外教育的空间

一方面, 在减负的大环境下, 校内教育的内容被提纯化, 一些基础性知识的教育被迫转化成需要校外教育承担。这种情况下目前大量的校外教育形式变成了补课, 原来的兴趣班逐渐变得“没有兴趣”。

另一方面, 由于家长的需要校外教育成为校内教育的延伸, 而不是补充。据上海社科院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 拥有未成年人的家庭, 每年用于未成年人课外教育的投入超过2300元。而这一支出的绝大多部分是被商业性机构所消化。这种趋势下, 未成年人自身对校外教育的需求必然下降。如果从市场角度看, 校外教育可以说是风风火火。但从社会职能履行角度看, 校外教育的效用值很低。校外教育应有的以学习者为中心, 尊重人的发展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 了解社会, 理解人生等功能并没有有效发挥。绝大多数家长很难看出环境教育对于未成年人成长的意义, 作为校外教育的主要投资者, 他们便不太可能投入相应的资金。因此市场化的校外教育不可能成为校外环境教育的主体。环境教育成为人人喊重要而实际不重要的工作。

三校外环境教育的意义

当前, 我国正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环境问题。相关数据显示, 全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严重污染, 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以每年8%~10%的速度增长, 垃圾处理率仅50%, 而其中达到无害化处理的仅占10%, 大多数垃圾只能简易填埋, 各类污染已经由城市蔓延至小城镇和乡村。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仅靠环保工作者、专家和政府无法彻底解决环境问题。只有加强全体公民的环境意识, 培养公民解决和改善环境问题的技能, 培养公民正确的环境态度和价值观,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我们面临的生态和环境危机。要达到以上目的, 就必须在公民早期进行环境教育。

全人教育理念认为。成功的教育都应该包含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必须在人与自然的深入交流中进行, 通过人与自然的平等对话而唤起自身的“栖居”意识, 从而养成生态人格。因此, 校外环境教育可以利用活动场所布局、建筑设施、园林绿化等来构成了一个系统课程, 并使之对未成年人环境意识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尽管学校必须在公民早期环境教育上承担着关键角色, 但显然在环境教育上, 校外教育则更能发挥作用。

全人教育理念下的校外环境教育为改善我国的环境教育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在全人教育理念下, 环境教育不是被视为某一具体课程任务, 而是贯穿整个公民一生的学习任务, 是重要的校外教育任务之一。在全人教育理念下, 环境教育不是某种单一学科的学习, 而是一种跨学科的、整合的学习, 在公民教育早期, 这种学习更适合校外教育。通过在校外进行不同学科的交叉教育, 养成未成年人的环境意识。在全人教育理念下, 环境教育不仅是一种具体的知识传授, 而是在校内外形成一种生态视野和生态关怀氛围, 运用这种氛围对学生实施融渗式教育, 从而达到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目的。全人教育理念下的校外环境教育设计强调为环境教育创造一个全景式的、全球性的框架。也就是说, 必须使学生理解自然、社会、文化、技术、人等之间的复杂关系, 并以此为背景达到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我国校内的环境教育, 往往更热衷于开设课程、编制教材, 试图通过单纯的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但环境知识的掌握并不等同于具有环境意识。因此, 环境教育必须超越学校的围墙, 把学生直接置于自然的氛围中, 使他们能体验自然界独特的运行规律。在这方面, 校外教育的效果则会更显著。校外环境教育更能注重环境背景的提供, 即在各种学科的教学中形成学生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 并以此为框架来理解环境教育的意义, 形成环境意识。

四校外环境教育的开展

校外环境教育必须成系统地开展。因此应明确以下方面:

1. 需要明确校外环境教育的目的

培养学生对保护环境的正确态度, 形成热爱环境的良好动机, 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保护环境的实际中来。

2. 明确校外环境教育的主体

多数家长很难看出环境对于未成年人成长的意义, 因此市场化的校外教育不可能成为校外环境教育的主体。尽管如巴斯夫公司也举办了“小小化学家”活动, 并且还参加了世博会展览, 在上海科技馆开设主题为“水”的活动, 帮助未成年人通过三个关于水的互动小实验来了解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但这些毕竟远远不够, 因此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官方校外教育机构要成为校外环境教育的主体。

3. 教育目标的设定

环境教育是一个很庞大的课题, 以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官方校外教育机构的资源不能全面满足环境教育的需要。根据“知识改变态度, 态度决定行为”的理论假设, 青少年活动中心可以就知识、态度和行为设定以下教育目标:

第一, 知识目标:帮助学生获得有关环保的知识。了解什么是环境的功能及环境和人类的关系, 了解环境问题有哪些, 懂得处理环境问题的基本原则。获得判别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第二, 态度目标:帮助学生获得关心环境的感情, 从而促使他们积极参与维护和改善环境的活动。

第三, 行为目标:帮助学生理解个人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树立信心, 能够用他们的环境意识、知识态度和技术, 积极参与保护环境工作。

4. 教育方式的选择

明确教育方式可以是课程, 但限制课程的关键是教材。当前适合于未成年人的生动的环境教育相对较少。一些官方的校外教育机构只能自行编写相关教材, 目前也形成了一定的经验。例如, 2002年北京市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环保组周又红主编或参编200多万字关于环境教育的教材。就认知论而言, 人总是关心与自己生活更密切的事情, 因此未成年人的校外环境教育教材, 在取材上应该更贴近未成年人的生活,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兴趣。此外, 教育方式还可以是实践。这种实践可以是带领未成年人到生活中去观察, 如水的污染、污水的再利用、太阳能的利用、地热的利用、绿色节能建筑等。也可以指导未成年人开展相应的宣传活动, 在教育他人的同时, 实现自我行为的认同, 进一步巩固教育成果。

参考文献

[1]张东海等.全人教育理念下的环境教育及其对课程改革的意义[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7 (9) [1]张东海等.全人教育理念下的环境教育及其对课程改革的意义[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7 (9)

[2]周又红.校外环境教育的实践方法[J].环境教育, 2002 (6) [2]周又红.校外环境教育的实践方法[J].环境教育, 2002 (6)

[3]康丽颖.中国校外教育发展的困惑与挑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4) [3]康丽颖.中国校外教育发展的困惑与挑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4)

[4]刘宝存.全人教育思潮的兴起与教育目标的转变[J].比较教育研究, 2004 (9) [4]刘宝存.全人教育思潮的兴起与教育目标的转变[J].比较教育研究, 2004 (9)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

[6]王天一等.外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6]王天一等.外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

校外下 篇5

南汇青少年科技艺术指导中心

赵际平

众所周知,目前在经济领域是一个服务经济时代,服务是企业生存的命脉,服务已经成为企业竞争至关重要的手段。其实在教育领域,能否向社会提供合格的教育服务,能否以优质的服务在教育竞争中独占鳌头,也同样深刻影响着教育机构的生存与发展。校外教育机构(本文是指少年宫、少科站、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办的校外教育机构,下同)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是未成年人开展校外活动的重要场所。毋庸置疑,面对上海教育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校外教育机构要保持健康可持续发展,并在促进未成年人素质发展、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服务质量的优劣也是决定性因素。因此在新形势下,校外教育机构务必要高度重视和认真落实“服务”这一功能,这除了要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外,还必须要强化服务功能,完善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方法,提高服务质量。

一、校外教育机构服务功能的基本内涵

所谓“服务”,其本意是指履行职务,为大家做事。“服务”一词,无论是在教育领域还是在社会其它领域,历来都被相当广泛地使用。但对于 “服务”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和认识,在很多情况下是模糊不清的,从而导致在实际操作中会产生一定的困惑。在服务的性质上,校外教育机构是公共组织机构使用了公共资源来提供教育服务的,因此校外教育机构向社会所提供的教育服务是公共服务。显而易见,公共服务体现的是公民权利与国家责任之间的公共关系,其与私人服务、社会服务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服务是校外教育的本质要求。由于校外教育机构是提供公共服务的事业单位,所以应该要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切实把公益性原则落到实处。

一般来说,校外教育机构在其功能定位中都会列入“服务”这一功能,但在理解和实施时,差别较大,各有各的思路。有的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认为在一切工作中都要树立服务意识,确立服务思想,增强服务本领,提高服务质量,把服务的理念渗透到各项功能的实施之中。采用这样的理解,优点是能从宏观上把握服务的理念,且能把服务的思想贯穿到工作的方方面面,贯穿到工作的全过程。但也有不足之处,采用这样的理解有时很容易把服务的实施仅停留在理念上、口头上、笔头上,口号虽响亮,理念虽前卫,可是在实际操作时往往因缺乏具体的载体和内容,以致于难以做到真正落实。有的 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认为服务是校外教育机构各项功能之中的一项基本功能,校外教育机构除了要实施好其它各项功能之外,还务必要重视和发挥好服务这一功能。这样的理解,其好处是对于服务功能给予了特别强调,对于服务的具体内容给出了具体界定,同时也把服务功能与其它各项功能区别了开来,这样做也便于把服务这一重要功能真正落到实处。其不足之处是缺乏宏观把握,往往会把服务看作是单独的一项任务来实施,而不易将服务精神贯穿在各项工作之中。为了便于理解和操作,我们认为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校外教育机构,在进行功能定位时,一方面应从狭义的角度把服务功能单独列出,从而明确服务的内容和职责,确保把服务这一重要功能真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在宏观把握上,应积极创导服务理念,大力弘扬服务精神,把服务的理念渗透到各项工作之中。

二、校外教育机构强化服务功能的重大意义

随着社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类民办校外教育机构不断涌现,激烈的社会竞争使校外教育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怎样抓往机遇、应对挑战、推进校外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这是摆在我们校外教育机构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而要全面实现校外教育的振兴和发展,有效提升校外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我们认为强化服务功能是重要的手段和策略,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凸现校外教育作用的根本要求。

1、强化服务功能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

目前,建设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一个“热点”用语。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把政府职能归结为四个方面: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党的十七大文件进一步阐明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显而易见,建设服务型政府,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着眼点,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是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2006]4号)中,提出了“充分发挥不同类型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教育服务功能”和“要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人才培养、服务指导的功能”等要求。2007年8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了《上海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在“十一五”期间上海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坚持服务于实现“四个率先”和建设“四个中心”的要求;坚持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突破发展瓶颈,突出内涵发展,注重公平均衡;率先基本实 2 现教育现代化,为满足市民的教育需求、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更有效的服务和更有力的支持。这就足以说明强化服务已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理念和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根本要求。我们校外教育机构作为教育行政部门的直属职能机构,在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十一五”期间上海教育事业发展的大背景下,也必然要体现出政府的理念,以教育的公益性为基本原则,向未成年人提供优质的服务和产品。因此只有强化校外教育机构的服务功能,在服务上动足了脑筋下足了功夫,才能有力凸现校外教育的作用,真实呈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成效。

2、强化服务功能是促进校内外有效衔接的重要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2006]4号)中提出:要积极促进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在《上海市校外教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09年—2011年)》中也明确指出:进一步发挥上海市校外教育联席会议的统筹和引领作用,协调各部门,完善呼应课堂内外、联结教育系统内外的校外教育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充分开发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探索社会实践活动与课程实施的有效衔接,促进各类社会教育资源的多元化、层次化和网格化建设。校外教育机构要充分发挥桥梁和骨干作用,促进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有效结合、校内与校外有效结合,为构建开放型、社会化的学生活动平台发挥示范作用。由此可见,促进校内与校外的有效衔接,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当前,学校正在实施“二期课改”和开展素质教育,校外教育怎样与学校教育紧密合作形成合力,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加强沟通,让学校的领导、教师和学生能了解校外教育的特点和作用,这就特别需要强化服务功能,为学生、教师和学校提供优质的服务和产品,转变“朝南坐”的工作作风,转变“以自我为中心”的工作模式,主动加强调研、沟通和协调,充分开发社会教育资源,为课程实施与实践活动的有效衔接搭建平台,充分发挥校外教育机构的独特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活动课程是上海课程教材改革中新设置的一个课程,它源于学校课外活动,但又区别于课外活动。所以它在教育思想及目标要求上有了新的发展,具有新的特点,它既需要学校的教学制度做出重大调整,也需要校外教育机构强化自己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出桥梁和骨干作用。

3、强化服务功能是校外教育自身发展的基本策略。

校外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重要载体,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政府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和上海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我们的校外教育必需紧紧跟上时代步伐,以提高服务质量为抓手,深化内涵建设,推进自身发展。

在校外教育发展过程中,《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及时对校外教育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并从政策层面破解了曾经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困惑。根据文件精神,校外教育必须坚持公益性质和面向未成年人、服务未成年人的宗旨,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不同类型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教育服务功能,担当起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培养好下一代的社会责任。2009年6月,上海市教委发布了《上海市校外教育工作发展规划(2009年—2020年)(试行)》,提出至2020年上海市校外教育工作的发展目标是充分发挥校外教育对未成年人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作用,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的校外教育内容体系;加强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建设的科学规划,建成结构合理、覆盖面广、充满活力的校外教育活动场所网络;扩大校外教育社会资源的范围和数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实现其教育价值;形成校外教育活动创新实践体系,为创新潜质突出的未成年人搭建开放多元、互动协作、自主创新的学习的平台;加强校外教育科研和培训工作,培养一支适应时代发展、热爱校外教育事业、具有较高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校外教育专兼职师资队伍;提升校外教育信息化利用效能,形成校外教育信息管理和网络服务的运行体系;合力构建政府主导、社会支持、条块结合、分层布局、高效管理的校外教育新格局。如此宏大的发展目标,充分揭示了上海校外教育的发展思路,也为我们今后的校外教育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要实现上海市校外教育中长期工作目标和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充分凸显校外教育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就迫切需要校外教育机构在提高服务意识,创新服务内容,完善服务机制下功夫。

三、校外教育机构强化服务功能的探索实践

在努力实现上海教育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的教育大背景下,我们校外教育机构怎样有所作为,敢于作为,是考验校外教育能否发挥独特和不可替代作用的关键。对照过去的工作和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认为,要保持校外教育机构的健康可持续 4 发展,一定要深刻认识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强化服务功能,充分发掘服务的潜力和效能,把提升服务水平作为促进校外教育内涵发展的引擎和抓手。为此,我们要在继承原有服务内容的基础上,自觉树立为未成年人提供公共服务的理念,积极拓展服务的领域和范围,大力开创服务的形式和途径,努力设计制作服务的内容和产品。基于“二期课改”的实施背景,结合校外教育发展的创新机制,我们经过认真讨论和反复论证,制定了《南汇区青少年科技艺术指导中心两年发展规划(2006.9——2008.8)》,确立了“组织管理、策划指导、服务培训”十二字功能定位。近几年来,我们围绕“坚持科学发展,提升服务效能”这一主题,面向学校提出了服务于学生的素质教育、服务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服务于学校的特色发展的工作思路,创新服务方法,拓展服务内容,实践服务目标。

1、服务于学生素质教育

服务于学生素质教育,就是要开发活动项目,创新活动内容,普及科学知识,发展学生特长,为培养创新型后备人才提供锻炼的舞台。

2006年开始,我们投入了几百万专项资金重点建设了青少年活动阵地,为学生的校外实践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条件。投资建设的活动阵地主要包括:动手实践馆、海洋科普馆、科技展示厅、艺术长廊等。在动手实践馆,共添置了70多件科技体验类展品,所有展品都可以让学生在亲自操作中进行实践和体验。在海洋科普馆,布置了世界珍奇海洋贝壳和珍贵鲨鱼动物标本等几百件实物。在科技展示厅,陈列了车模、船模、空模、箭模、建模等几百件精美科技模型作品和古代科学技术、近代科学技术、科技新视点、20世纪科学技术、走近科学五大系列的100多块科普展板。在艺术长廊中,展示了100多幅师生获奖绘画作品和14座雕塑作品。阵地建设完成后,我们制定了管理制度,进行了师资培训,面向社会实行了免费开放。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等学生的课余时间,对前来参加体验实践活动的广大学生提供咨询和辅导服务。自2007年以来,我们通过开放阵地共接待学生达6千多人次,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与辐射作用。

为探索校外科普教育资源与学校科学教育衔接的方式,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科普宣传,在生动有趣的氛围中让广大学生了解到科学原理和科技应用成果,并能在亲眼所见、亲手操作、亲身体验中激发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提高实践和探究能力,从而树立起科学的态度、创新的意识和良好的道德风尚,从2006年开始,坚持每年开展“科普大篷车校园行”活动,把科普服务送到学校、送到学生身边。“科普大篷车校园行” 活动 5 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科技培训、科普报告、科普展览、科普游艺四大板块。近几年来,“科普大篷车校园行” 已巡展了32所中小学校,约占南汇地区中小学总量的50%,参与活动的人次达到了4.2万。“科普大篷车校园行”活动由于实现了科技与学生的零距离接触,方便了学生,面向了全体,所以受到了学生的极大欢迎。“科普大篷车校园行”活动的实施,扩大了科技活动的影响,开阔了广大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广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活动模式。与此同时,我们还依次成立了南汇区青少年科学研究院和南汇区“海之梦”学生艺术团,为科技和艺术特长生提供了培养舞台,这标志了本区团队建设和创新教育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也标志了校外教育机构的服务内容有了新的拓展。

2、服务于教师专业成长

服务于教师专业成长,就是要为从事课外教育工作的教师搭建提升专业素养和开阔眼界的平台。

为提高科技教师在项目专业上的认知水平和指导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本着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尝试建立了车模航模、电子通讯、机器人、信息技术等14个科技项目教研组,定期开展课题沙龙、考察交流和专家咨询等活动,有效提升了科技教师的专业素养。在大力推进创新教育过程中,定期组织专家学者举办讲座,针对发明创造、科学论文和科学实践活动等核心项目进行专项培训,经过几年努力,目前已成功培养出一批从事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行家里手。同时,我们还组织编辑发行了《南汇区青少年科技教育“十五”论文选集》,既展现了“十五”期间科技教育研究的优秀成果,也为鼓励科技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构建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为全面提升学校科技艺术教师队伍的业务素养,促进学生科技艺术团队的建设与发展,适应社会与教育发展的需要,在由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艺术教育中心组织实施的“上海市‘十一五’科技艺术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中,我们积极争取到了首轮培训机会,为科技教师的业务进修提供了条件。2007年9月至12月,全区共有64所中小学校的78名科技教师参加了本次培训。在培训中,教师们学习了基于时代发展和教育发展的科技教育理论和政策、课改背景下的科技教育的新的能力建设、课改背景下科技教育实施策略和运作方法以及着眼于提升科技教师综合素养的拓展性的知识和技能等课程内容。同时还参观了“上海科技馆”、“上海中医学博物馆”、“上海昆虫博物馆”等七个科技活动场馆,进一步开阔了视野,加强了交流,有效提升了科技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6 2008年3月至11月,还成功组织实施了艺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培训,全区共有64所中小学90多名艺术教师参加了学习。实践证明,培训活动为广大艺术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综合发展提供了重要途径。

3、服务于学校特色发展

服务于学校的特色发展,就是要积极指导学校开展特色创建活动,真城帮助学校走特色发展之路。

2007年下半年,我们受区教育局委托进行了南汇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和特色项目学校评选活动、南汇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和特色项目学校评选活动。经严格评审,评出了12所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和15所科技教育特色项目学校,12所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和13所艺术教育特色项目学校。通过评审,进一步理清了学校特色发展的方向,进一步加快了学校素质教育进程。在评审过程中,我们本着服务的理念,不摆架子,不兜圈子,满腔热情地走访了50多所中小学校,努力帮助学校解决特色创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真心实意地为学校提出了很多的发展性建议和金点子,因此评审工作受到了基层学校的欢迎和好评。

为了促进和协助学校创建科技教育特色项目学校,在2008年我们开展了“科艺中心与学校共创科教特色”活动,中心与12所学校成功签订了16个项目的共建协议,委派了项目骨干教师深入学校,帮助学校研究开展适合自身特点的特色项目活动,共同推进学校科技教育特色项目的建设与发展。经过一年多的共创活动,许多学校的特色项目取得了新的发展,在组织参加上海市“十一五”第三批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评选活动中,我区又有几所学校被命名为市级科技教育特色学校、上海市航空模型特色学校、中福会少年宫“创新基地学校”等。

疯狂的“校外校” 篇6

“校外校”跑马圈地,人气火爆

“不在书人培训班,就在上书人培训班的路上”,这是很多南京中小学生的周末生活写照。江苏书人教育培训中心是南京市最大的校外培训机构,其规模之大堪称一所“超级学校”:仅在南京就有14个教学点,两万多名学员,从幼儿园到高中培训一应俱全,每个年级少则一两千人,多则三四千人。书人举行一次考试,南京有上万名孩子为此紧张忙碌。

“我儿子的班里,几乎全班都在上辅导班,其中90%都在书人培訓。有的孩子甚至一个人就报了奥数、信息编程等好几个班,只有个别成绩太差的孩子才没去上。”南京拉萨路小学一位四年级学生家长说。

书人教育培训中心校长崔恒兵近日在接受半月谈记者采访时却诉苦:“书人只占有10%的南京培训市场。工商部门批准了众多的‘教育咨询类’机构,数量庞大到难以统计,尤其是一些连锁培训大鳄纷至沓来,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极大。”

学而思国际教育集团是国内首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等众多城市设立分校,年培训50万人次。“上龙文,跳龙门”,另一家知名培训机构龙文教育以“一对一”个性化教学为特色,在全国有1 000多家分校,遍及52个大中城市,仅南京就有30多个教学点。有学生家长对记者说,是否有一家龙文教育培训点,已经成为衡量居民小区高档与否的标准之一。

世界知名咨询公司德勤2011年发布的相关报告显示,到2012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规模将达到9 600亿元,巨大的蛋糕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进入该行业,但“跑马圈地”式的扩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育培训行业的良性发展。

孩子成“班奴”,家长也闹心

南京一位小学生黎伽(化名)在《我们的寒假》作文中写道:“这个寒假我可真忙!又是‘科学小博士’,又是书人的奥数和英语。20天的假期,我有11天要上课。这些课都是有作业和考试的呀!再加上学校布置的一堆寒假作业,我觉得自己真是辛苦!”

在黎伽所在班级,21位同学寒假平均补课天数达到8.9天,其中15人的天数超过了10天。这些“00后”直呼,节假日比正常上课还累,都快成了以补习为主业的“班奴”。“马上书人要期末考试,连续两晚陪儿子做题做到凌晨,搞得孩子哭、大人怒。”力学小学一位三年级学生的家长说。

“谁都在补,哪敢不补”,有些家长说,如果不让孩子接受这种培训,只想让孩子自由发展,那就得看这个家长有多强的定力。一开始可以,甚至可以坚持到四年级都不报班,但是到了五六年级再不报,心里就会特别慌,因为别的孩子大多都报了。

校外培训机构的大跃进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大大扰乱了正常的课堂教学。一些学生家长反映,学校老师已经习惯了孩子们提前预习、课后补课的现状,一些原本在教学大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有时随便教教就算了事。而学校老师则反映,校外培训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分配,正常上课反而精力无法集中,大大影响了学习效率。

疯狂吸金,加剧教育不公

“校外校”的激烈竞争非但没有降低培训费,反而在家长们“贵的才是最好的”心理下推出一系列“天价”补习班。苏州的张女士告诉半月谈记者,今年寒假,她给读初三的儿子选择了当地一家名气大的“1对1”个性化辅导机构,配备三门学科最强的师资,每课时的费用达200元,每天9节,三四个月下来,费用高达10多万元。

“一分钱一分货,便宜的我还不敢上。”北京的刘女士说,现在培训机构最贵的补课费每节课800元,她女儿高三前读了一个补习班,一个月的费用高达4万元。

按理说,在如此的“天价”下,一些培训机构应当是赚得盆满钵满,书人的一位负责人却介绍,该中心年收入约2 000万元,其中60%用于发放教职人员工资,20%用于房屋租金,另外20%用于事业发展。然而,半月谈记者对照其价目表估算,报一年班为每人3 000元,每年有数万名学员,加上一些价格高昂的特色班等,书人的吸金能力绝不是其所谓的2 000万元。

上培训班拼的是体力心力,更是家庭的实力。一些家庭相对困难的学生,被挡在培训班外,无奈地失去了同其他学生竞争的砝码。“孩子上不起培训班,我更痛苦。”江苏淮安来南京打工的闻女士,女儿在南京某中学读初二,别人劝她给孩子补课提优,咨询了价格之后,她不得不放弃了。为此,夫妻俩伤心了很多天,“没办法,仅凭课堂上的学习,孩子竞争不过别人”。

升学择校的“地下判官”

“校外校”的疯狂不仅仅限于其巨大的“召唤”能力和吸金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它因为暗合应试教育之风,又同时满足了家长择校、名校择优的双重需求,所以成功化身为校内外通吃的超级标准,成为升学择校过程中的“地下判官”。

以书人为例,与其数万学员规模相比,更能显示“超级学校”威力的是其考试证书。书人主要的考试包括被称作“智力大比拼”的期末考试,以及评比“书人之星”的期中考试,前者分一二三等奖,后者分五星、四星、三星和二星。这些成绩在孩子小升初、初升高时至关重要,能得到南京外国语学校等一流学校的认可。

在书人的多个教学点,当被问及书人的证书是否可作为升学砝码时,其工作人员或肯定或默认。在玄武电大的书人教学点,负责报名咨询的吴老师说:“现在,南京市一类的学校,都认(书人星级学员);二类学校排在前面的,也开始认了。”而南京某知名初中的校长在接受半月谈记者电话采访时也明确表示,会把学生在书人的表现作为录取时的参考。

“要择校上书人,上了书人有可能被择校”,正不知不觉成为很多学生家长的心理暗示。很多学生对书人考试的重视程度也要远远超过学校组织的考试。“你(孩子)是书人的几星学员”甚至成了学生之间、家长之间互相攀比的主要内容。

不仅是书人,记者走访其他培训机构发现,“我的培训有助你择校”都是最大的卖点。“桃李阁”的工作人员说,该机构的高端培训虽然价格不菲,但通过高端培训的学生,报考南京名校之一的树人国际学校时,会有一个“优先权”。在位于南京漓江路的学而思服务中心,前台工作人员说,由于该机构进驻南京才两年,目前还未得到名校的认可,但正与相关学校积极联系,有信心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

“桃李阁”负责咨询的丁老师认为,由校外培训机构进行考试选拔,是一种相对公平的方式。“现在确实有明文规定不许择校,但事实上好的初中都在择校。”丁老师说,“这一关,你不可能卡死。它(好的初中)肯定要通过这种方式来选择学生,不然凭什么让你的孩子上,不让我的孩子上?没有一个标准和依据会造成很多矛盾。”

崔恒兵也表达了类似观点。虽然教育部三令五申,不许小升初考试,这种背景下,校外培训机构的存在,为这些要录取优质生源的学校提供了一个补充渠道。一些家长对此则戏言:“都说课外培训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现在看来,学校教育倒成了这些校外校的补充。”

为何教育多无奈,为何禁令总成空

“既无可奈何,又推波助澜”,由“校外校”所引发的教育焦虑正在全社会迅速蔓延。其背后的症结究竟在哪里?是什么让减负成为教育领域的“狼来了”?

有关专家认为,一方面,学生的补课需求仍然存在;另一方面,名校之间竞争日益激烈,希望挖掘好生源,需要参考课外培训机构的相关证书;再加上家长们之间的非理性攀比,这些都为校外培训热营造了客观环境。

各培训机构狼烟四起的混战中,教育部门出台的“禁令”几同废纸。江苏省教育厅2009年11月发文明确规定,所有非学历教育机构一律不得举办或变相举办以中小学生为对象的学科类竞赛及以竞赛为名的培训班。然而,奥数培训仍是书人等培训机构的重要内容。对此,崔恒兵解释:“在我们的培训内容中,奥数占20%的比重。我们算好的,很多培训机构是单一从事这方面的培训。”

此外,江苏早已明令禁止在职中小学教师特别是义务教育学校在职教师在非学历教育机构兼职,严禁公办中小学教师组织或参与有偿补课,严禁中小学教师到社会培训机构兼职任教。但在培训机构高薪利诱之下,许多校内教师到校外兼职成为“潜规则”。在“桃李阁”的新街口教学点,工作人员丁老师坦言,这里没有专职老师,都是从学校请的兼职老师。

“培训乱象的首要问题还在于缺乏监管。”南京市中小学生学习力培训中心主任谷力说,目前,社会力量办学由两个部门管,营利性的由工商管,非营利性的由教育部门管。但是否“营利”没有明确的界定标准。非营利性教育培训机构的审批相对较严,而营利性的教育培训机构由工商部门负责审核管理,这一块才是监管的难点。

南京市教育局一位负责人告诉半月谈记者,事实上,全国各地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管理并不一样,有些地方采取完全放开,有些地方则完全禁止。南京采取了相对折中的办法,即已经审批的加强监管,今后不再审批新的“文化补习”类的校外培训机构。从主管部门的角度来说,他们希望校外培训能够帮助学生“提优补差”。

谷力认为,禁令只强调“不准”,却没有出台配套的惩罚措施,自然难以起到监管和约束的作用。如今年年初,教育部等七部門发出《治理教育乱收费、规范教育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强调凡是组织或参与有偿补课的一律取消当年评优、评奖、晋升、职称评选等资格,并严肃追究纪律责任。“但最后大批特级教师、一级教师还不是照样在培训机构兼着职吗?”

“从深层次看,减负和素质教育远不是仅仅规范校外培训市场就能够实现的。”谷力认为,课外辅导实际上是一种“影子教育”,公立教育体系是什么样,对应就有什么样的课外辅导。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校外校”只是应试教育的寄生虫,不去迎合应试教育,这类学校就难有立足之地。“校外校”的扭曲发展固然值得重视,但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更是迫在眉睫。

基于校企合作下的校外实训管理探索 篇7

实训基地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主要依托生产企业, 使广大学生了解和适应相关企业生产实际。学生通过深入生产实践第一线, 掌握生产企业所需的各种实践技能, 从而为毕业后高质量就业奠定基础。这种方式是其他实训方式不可比拟的, 应大力推广。但目前校企合作下校外实训基地管理中存在较多问题, 本文以西安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与连云港振兴恒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例, 就校外实训基地管理中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校外实训基地的选择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重点在于选好联合企业。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作用, 将实践教学环节重点转移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第一线, 在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践教学, 势必成为今后实践教学的主要模式。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积极联系大型涉农企业, 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考察, 选择经济实力雄厚、生产有一定规模, 特别是集生产、科研、销售为一体的企业, 同时明确企业是否具备能够容纳学生进行实训的各项条件, 能否集中和统一安排整建制班级学生的生产实训和食宿等条件。

为便于企业的生产和管理, 学院需克服各种困难, 灵活安排实训, 集中整段时间 (3—6个月, 连同寒暑假) 进行。实训期间, 制定详细实训计划, 分期分段, 人员分组, 明确实训目的, 并提供给企业生产部门, 以便企业按计划进行生产安排, 按周期进行人员岗位调整, 互换或个别调换, 尽可能的使同学们在不影响企业生产的前提下掌握较多的生产实践技能。

为便于管理, 学院注意加强与企业的协调与沟通, 及时解决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并与企业签订相关协议, 派驻实习带队教师全程跟踪, 做好实习学生的思想工作, 解决生活困难, 加强安全保卫等工作, 以便顺利完成生产实践实习, 防止放任自流, 疏于管理, 导致不协调事件的发生, 从而影响校企合作, 影响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连云港振兴恒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台湾蝴蝶兰生产企业。该公司拥有国际标准的蝴蝶兰种源库和研发中心, 建有高标准的组培中心大楼, 拥有无菌操作台263张, 同时拥有高标准智能温室16万多平米, 克隆苗年生产能力可达3 000万株, 在国内外蝴蝶兰业界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作为园艺专业校外实训基地, 该公司完全具备条件。

该企业在学生校外生产实践实习中按照协议统一安排学生的食宿和交通等, 分配学生参与生产实践与管理, 定期调换工作岗位, 发放生活补助或见习工资。同时, 还为实训教师提供食宿和管理的条件, 以便学生掌握更多的岗位要求, 学到更多的岗位技能, 为企业创造应有的价值, 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 学院与该企业已经形成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 每年学院向企业定期输送实习学员, 企业对实习学员择优录取, 这不仅为企业带来了新鲜血液, 同时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难题。企业还定期派专家与学校研讨人才培养计划, 参与教学大纲的制定, 使教学与企业生产联系更加紧密, 人才培养更趋合理。

二、校外实训基地的生产教学管理

生产管理是生产企业的强项, 但校外实训基地的生产教学管理并不等同于企业的生产管理。企业的生产管理以生产效益为目标, 实训基地的生产教学管理要求学生以员工的身份融入企业生产管理, 但学生并不等同于员工。

学生融入企业生产管理, 身临其境, 能够创造一定的生产效益, 但由于时间有限, 学生只能逐步掌握生产技能, 慢慢熟练工作环境。因此, 学生创造的经济效益毕竟有限, 其实习的主要目的应在于企业生产技能的掌握。

然而企业要求以创造生产效益为主,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有一个学习和循序渐进的过程, 难以在短时间内达到企业要求, 即使达到了企业要求也该及时调换岗位, 学习新的技能, 与企业的要求或目标有一定差距, 企业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中将承担更多的责任与风险。如何将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生产效益和使学生学习更多的生产技能这一矛盾解决好, 是摆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中的一个难题。

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是学生职业技能的明确要求。如何强化学生各种实践技能的学习, 又不影响企业生产, 并为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笔者觉得参与生产实践的各方都有责任做出努力。

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应刻苦努力, 虚心请教, 迅速掌握技能, 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应与员工不同, 学生在生产岗位上没有提升的空间和可能, 培养前途对学生没有吸引力, 生活补贴或见习工资是固定的, 往往又比较低, 与学生的期望值有一定差距, 这使得学生参与生产没有积极性, 甚至消极怠工, 并给企业生产和管理带来不便, 造成企业与学校, 学校与学生关系紧张。该问题的存在给校企合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企业最好要求企业员工, 尤其是技术人员在指导实习学生时, 知无不教, 教无不尽, 并通过手把手的教导, 缩短学生掌握技能的时间, 从而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企业员工面对学生的疑问, 不应该闪烁其词或不予讲解。如果企业仅仅把实习学生当作苦力使用, 学生在短时间内就学不到技能, 从而无法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生产效益。

因此建议企业组织相关生产部门主管, 就某项技能对实习学生以自身岗位为重点, 其他岗位为辅助进行培训, 并定期与学生进行实习经验交流, 进一步强化实践技能的学习, 缩短学生掌握技能的时间, 并使之尽可能地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在经济效益明显增加的前提下, 企业如果为实习学生适当提高待遇, 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生产的积极性, 从而创造更多的生产效益, 实现双赢。

另一方面, 实训带队教师应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 积极做好实训学生思想教育, 端正学生实训观念, 学生应与企业换位思考, 改变挑肥拣瘦、怕苦怕累的工作作风, 努力增强自己的信心。学生只有为企业创造效益, 才能获取回报, 而不能因为待遇问题而纠缠不休, 甚至脱离企业, 而影响企业正常生产, 甚至给企业生产带来损害。企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为学生的实践教学付出了极大努力, 如果不能获取相应的经济效益, 企业就会丧失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如果我们的学生中途离开企业, 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 又有哪个企业再愿意花钱为我们的学生提供实训条件呢?最坏的结果是我们的学生在以后的实习中不但得不到工资待遇, 反而还要给企业交费, 甚至一些企业还不一定愿意接受我们的学生。因此, 端正学生实习实训观念格外重要, 如果没有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 我们就会失去大量校外实践机会。反过来, 这也会影响到高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校外实训期间学生的管理

(一) 实训期间学生的工资待遇

由于校外实训基地学生的实训状况不同, 其相应待遇也各不相同。学生的实训类型可以分为生产教学实训、顶岗实训和毕业后见习三种情况, 企业针对不同情况, 预计个人对企业创造价值的大小和在生产中的实际作用, 以及每个时期的培养代价而确定不同时期的工资待遇。不管待遇多少与高低, 其目的是体现个人价值, 为企业留住人才, 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与价值, 因此企业应明确并固定各个不同时期的待遇, 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同样的工作, 不同的待遇极可能打击实习学生参与生产实践的积极性。企业在管理中应尽量避免同工不同酬现象的发生。

待遇不一定只通过工资形式, 也可通过发放生活补助、免费提供三餐、交通补贴等形式来体现。但如果企业保证饭菜质量, 确保实习学生的生活水平。另外, 计件工资、加班费等最好与企业员工同等对待, 当然, 请假、旷工的惩罚措施也按企业规定执行。

实训学生在实训期间不必过多考虑待遇问题, 应把着眼点放在如何掌握更多的生产实践技能上, 待遇可以低一些、技能应该多一些的认识。企业在考虑待遇问题时, 不妨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在较低的待遇下, 使学生能够接触更多的工作岗位, 学习更多的生产实践技能。企业为未来的员工付出培养费是合理的、应当的, 这对企业和学生的未来是一种双赢。

(二) 校外实训学生的后勤管理

有规模, 上档次的企业, 一般都会设有员工宿舍、食堂等后勤管理设施。连云港振兴恒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也不例外, 他们在园区西北角建有职工宿舍, 并采用星级宾馆标准建设公寓, 食堂, 甚至客房, 为员工也为实训学生提供便利的食宿条件。公寓每间可满足4—8人入住, 共可容纳400多人。

统一的食宿可将企业与学校管理巧妙地结合, 便于联系学生, 加强管理。

(三) 校外实训学生的安全管理

校外实训基地远离校园, 对实训学生而言, 它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因此, 学院人生地不熟, 更应加强实训学生的安全管理。

实训带队教师应教育实训学生要有安全保卫, 自我防范意识, 不与陌生人随便接触, 应公布带队教师电话号码。学生遇到紧急事件要拨打110, 遇到困难应向老师或公司主管领导沟通或协调。学生应严格遵守实训基地的规章制度, 基地不同于校内, 也不是社会, 实训学生安全管理是学生在校管理的延伸, 但比学校管理增加了难度, 因此, 上班时间应由单位和带队教师进行双考勤, 明确学生去向, 及时了解学生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帮助解决问题, 确保自身安全。下班后, 学生外出要结伴而行, 尽量避免单独外出, 并按规定时间返回。带队教师每天晚上22时查房, 加强管理, 防止意外发生。学生外出时或休息时应关好门窗, 保管好个人的贵重物品。

(四) 实训期间学生的伤病处理

学生在实训工作期间受伤生病, 企业应负责救治, 但由于自身原因造成的疾病, 学生需自行解决。外出实训不同于校内, 学生生病的时候更多的是靠自己解决。由于就医不方便, 资金也有限, 因此实训期间, 学生必须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加强体育锻炼, 增强自身体质, 减少疾病入侵机会。

实训期间, 实训学生应结合自身条件, 在条件许可情况下, 适当加班加点, 不能超越自身条件许可, 超负荷工作, 疲劳工作, 以免使得抵抗力下降, 影响注意力集中, 造成伤病, 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实训带队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学生受伤生病时应陪同学生一起积极就诊。

四、实训期间实训带队教师的管理

外出实训必须派驻实训带队教师, 带队教师在学生外出实训期间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并非可有可无。实训带队教师是外出实训学生的主心骨, 是他们的坚强后盾。带队教师如能积极行动, 能够给外出实训带来不可低估的稳定作用。

外出实训带队教师有和实训单位沟通、协调的作用, 有指导学生实训和管理实训学生的责任, 带队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 积极化解矛盾, 稳定学生心理, 解决重大疑难问题, 作出正确决策, 对于学生中的迟到、早退、矿工等现象, 加强管理, 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 和企业共同对学生实训做出鉴定。总之, 实训带队教师有全权管理实训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另一方面, 外出带队教师应该深入生产实践第一线, 及时了解实际生产的发展与趋势, 熟悉生产操作规程, 掌握生产实际的问题, 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 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校外实训基地不仅能为学校解决实训的困境, 同时, 长期合作也能为高校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五、结语

校外实训基地管理是一个多方面, 多部门协调合作的重要问题, 本文只涉及了其中很少的一些方面, 对校外实训基地管理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以期对高等职业院校校外实训管理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徐礼丰.职业技术院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思考[J].科技资讯, 2006 (5) .

[2]杨洋, 韦小英, 白先放等.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实习模式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33 (21) .

[3]方守湖.校外实习基地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2 (8) .

[4]王俊东, 冀满祥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实习教学质量[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4) .

校外下 篇8

高校大学生校外租房历来是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和社会所关注的一个焦点。2007年7月6日, 国家教育部发出通知, 表示要加强高校学生住宿管理, 给大学生校外租房下了禁令, 大学生今后不得在校外租房居住。教育部称, 要严格校外住宿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原则上不允许学生自行在校外租房居住。对因特殊原因在校外租房的学生, 要履行相关备案手续, 加强信息沟通, 严格教育管理。

2005年教育部关于学生住宿管理的规定中, 曾给愿意校外租房者开了口子。当时的规定称:“对极少数坚持在校外租房的学生, 要向他们耐心说明可能产生的后果和个人应承担的责任, 并逐一登记, 建立报告和承诺制度, 说明租房的原因、房屋详细地址、联系方式, 承诺加强人身和财产安全的自我保护, 经本人与家长双方签字, 报学校备案。”

之所以教育部对校外租房下了禁令, 据称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一是考虑到校外居住的安全问题, 二是要求学生集体住宿舍, 有利于加强管理, 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在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体制之下, 大学生校外租房弊大于利。诚然, 大学生校外租房从一定的范围和程度上, 缓解了部分高校扩招带来的寝室紧张的压力, 也暂时为部分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宁静的学习环境, 但是其弊端更是不言而喻, 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校外租房孤立于校园之外, 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要依靠课堂教育和书本知识, 更要依靠奖惩分明的管理规定、井然有序的作息制度、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温馨和谐的集体生活, 各种教育方式多管齐下, 会使得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 提高其综合素质。而校外租房则使大学生游离于校园环境之外, 既淡化了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 加大了高校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 又易形成大学生松懈懒散、冷漠孤僻的性格与行为。

第二, 校外租房易受社会不良环境影响。大学生脱离了校园环境, 长期生活于某一社区之中, 必然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社区相对于校园而言, 其文化环境更为纷繁嘈杂、良莠不齐, 其中的某些不良社会风气和生活方式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对社会、人际关系和某些行为方式的认知与态度, 阻碍其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影响其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养成。

第三, 大学生校外租房缺乏良好的安全保障。大学生大都涉世不深、单纯而易轻信陌生人, 鉴别能力与自我保护意识都很有限, 而社会上尤其出租房周围更是鱼龙混杂, 危机四伏, 大学生无论是在房屋租赁交涉中, 或是在与周围各色人等接触交往过程中, 还是独自行路中往往都容易受到利益侵害, 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因此, 如何有效地贯彻执行教育部的通知要求, 成为当前各高校面临的挑战。不可否认, 高校为杜绝大学生校外租房现象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 有的院校甚至还祭出了“开除学籍”的杀手锏, 但校外租房仍然“暗潮涌动”。通知要求与实际现状的反差, 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二、多维视角下的大学生校外租房现象原因解析

大学生校外租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校外租房在一定程度上所具备的自由便利、封闭宁静是大学生校外租房的重要外因。然而校外租房的毕竟是少数, 所以我们应该将审视的目光投向校外租房的大学生这一群体性主体, 通过与其他大学生的比较进而探究吸引大学生校外租房的内因和外因。笔者认为要从大学生的人格缺陷、情感发展和生理发展需求、学生宿舍功能、学习方法、经济基础等多维视角去把握, 才能真正了解大学生校外租房的原因。

1. 补偿人格发展缺陷所带来的快感。

心理学一般观点认为, 人格是一个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是个体在生活上存在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人格的完善是无止境的, 人格每一阶段社会化的进程都是以前一阶段社会化为基础的, 如果前一阶段社会化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出现人格缺陷, 那么后一阶段的社会化进程将出现明显困难。事实上, 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校外租房是由于其早期家庭的不良教育方式、家庭变故、社会不良风气及自卑自闭心理因素导致了在人格塑造中的负面影响, 当面对大学集体生活时, 往往或因为追求物质享受、或逃避学校管理、或放纵生活与学习、或与室友交恶等等原因, 转而到校外租房。人格的发展动力是补偿, 补偿是对于心理自卑的对抗, 补偿的体验被整合、积累到现实人格中, 成为推动个体追求优越目标的基本动力。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受压抑程度越大, 对某一特性憧憬程度越高, 越会倾向从校外租房得到满足。

2. 青年人的情感发展和生理发展需求。

据报道, 武汉某著名大学校园附近出租房周末已被大学生恋人包租所占据, 这种现象在其他高校也并不鲜见, 已引起了各方的注意和讨论。大学生恋爱同居现象的蔓延, 一方面因为它是新生事物, 满足了大学生的猎奇心理, 更为重要的是它迎合了青年人的情感发展和生理发展需求。 (1) 情感发展需求心理的驱动。体现了青年人对爱情的渴望和对婚姻生活的向往。马斯洛指出, 人都有相属关系和爱的需要, 包括给别人的爱和接受别人的爱以及成家的需要。爱情是每个人向往的美丽童话, 男孩女孩的心中总有自己的公主和白马王子, 当爱情还未到来之时, 恋爱同居可以舒解对爱情的渴望情绪, 表达对美好情感生活的憧憬。婚姻是成年的标志, 处于青春期的青年大学生, 出于情感发展需求心理的驱动和模仿成人的冲动, 很想体验婚姻生活, 恋爱同居则为他们提供了机会。 (2) 生理发展的需求。中国城市青少年性生理发育年龄已经提前。伴随男女两性身体形态的变化和第二性征的迅速发育, 青少年的性生理发展日臻成熟, 性意识和性情感开始萌发, 对性的需求和欲望日趋强烈, 渴望与异性交往, 希望了解性知识。另一方面, 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人群的性观念在近10年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性观念的变化推迟了冲击了社会婚姻制度, 也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行为方式。生理成熟的年龄提前, 而平均结婚年龄推迟, 大大增加了青少年婚前性行为的机率, 于是大学生恋爱同居成为了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

3. 学习方法不当。

许多大学生虽然经历了小学和中学多年的学习, 却仍未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 仍然停留于单纯依靠时间投入的“粗放型”学习方法阶段。加之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教育”阶段过渡, 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也正由“精英需求”向“大众需求”转变。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众多大学生纷纷投身到考研、考证、考托的大潮中去, 其中部分大学生在面对繁重的学习压力的时候, 却往往没有掌握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 学校正常的作息制度则成为了羁绊他们学习的烦恼, 于是校外租房则成为他们名正言顺的理由。

4. 学生宿舍功能不全, 对学生缺乏吸引力。

我国许多高校学生宿舍由于投资不足、后勤基础薄弱、设施缺乏老化、超负荷运转, 导致功能不全, 造成学生生活的诸多不便, 跟不上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之一。特别是现在招生人数年年扩大, 高校学生宿舍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能否改善高校学生宿舍功能, 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不仅关系到高校的生存问题, 而且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的兴衰。

5. 经济原因。

目前, 我国大学生每年除要缴纳昂贵的学费以外, 还需缴纳千元左右的住宿费, 这对于部分家境拮据的贫困生而言, 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于是, 校外廉价出租房便成为了贫困生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的一种选择, 通过合租、合伙买菜做饭则更能为他们省下一笔较客观的开销。此外, 部分大学生还参加了校外兼职或经商, 这需要很大程度上的行为自由, 往往与高校的住宿管理规定和同寝室同学的正常作息相悖, 极易诱发矛盾和冲突。于是校外租房就成为了他们的自然选择。

三、大学生校外租房现象的对策建议

学生社区、宿舍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 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 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校外租房现象成为当前高校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一个冲击与挑战, 更为相关大学生带来了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乃至伤害。我们必须充分领会教育部的相关通知精神, 努力减少和杜绝大学生校外租房现象的发生。当代大学生可塑性强尚且处于高校的可控范围之内, 社会、高校和家庭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明确大学生校外租房的原因, 结合高校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内容, 积极干预和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 对症下药, 同时还应注重以人为本, 与时俱进, 不断加强和改进、创新工作方法。

1. 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 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共处能力。

(1)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和心理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高校在严格对违纪校外租房学生的处分的同时, 应针对大学生校外租房的动机及其特点, 积极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之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和创业观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主动放弃校外租房, 尽快融入到大学的学习与生活中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对于大学生存在的人格缺陷、情感发展和生理发展需求, 我们应当关注校外租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加强其心理疏导, 通过个别谈心或心理咨询讲座等方式, 让大学生学会如何处理学业压力与人际关系, 如何面对挫折和困难等, 塑造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心态。 (2) 加强大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大学生的学习行为的独立性和自觉性虽然逐渐成熟, 但在一定程度上仍残留着高中阶段的幼稚性和依赖型。对此, 学校应有意识引导、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帮助他们了解各学科各阶段的特点, 结合其自身特点指导其制定长远的学习计划并坚持实施, 强调提高学习的精神集中度和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 学校还应不断提高教师授课水平,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3) 做好学校、社会、家庭三方联动, 建立全员全方位的育人体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社会、高校与家庭的作用。加强校外周边环境综合整治, 将校外租房纳入到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范畴, 高校联合政府相关部门, 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特别加强对住房的出租管理;高校建立监控机制, 严格校外租房申请审批程序和住宿检查制度, 堵塞管理漏洞;高校做好相关大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 通过家长协助对大学生的说服工作, 并从经济方面采取适当限制, 促使大学生放弃校外租房的想法与行为。形成三方联动, 建立全员全方位的育人体系。

2. 改善学生社区物质文化条件, 增强高校学生社区住宿的吸引力。

(1) 改善高校住宿条件, 提高服务质量。目前, 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与要求逐步提高, 而部分高校的住宿条件却未得到相应的显著改善, 存在着宿舍简陋、设施不全、管理落后、服务欠缺的不足。所以, 各高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从学生角度出发, 大力改善高校住宿条件, 提高服务质量, 打造安全舒心的学生社区环境。 (2) 降低住宿收费标准。伴随着高校扩招与后勤社会化改革, 许多高校提高了学生公寓住宿收费标准, 据调查, 目前高校住宿收费根据宿舍人数不同从500元到2000元不等, 而相同面积相同人数的出租房收费相比而言则低廉许多, 众多大学生对过高的住宿费已有怨言, 这也促成了他们尤其是家庭相对贫困的大学生校外租房。所以, 各高校应从学生利益出发, 合理核算成本, 努力降低住宿收费标准, 使得大学生能够接受, 这将会大大减少校外租房现象的产生。 (3)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建设寓教育与学习娱乐于一体的高校学生社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是独一无二的社会亚文化, 对广大大学生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和吸引力, 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各高校应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健康向上、富有意味的校园文化活动, 尤其是以楼栋、宿舍为单位的各项活动, 这既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使大学生感受到浓郁的人文与科技氛围, 营造健康和睦的宿舍环境, 建设寓教育与学习娱乐于一体的学生社区, 又显示了校园住宿的优势, 提高了学生社区住宿的吸引力。

3. 建立健全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

(1) 加大贫困大学生资助力度。部分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 往往会租住廉价民房以节约住宿费和伙食费, 经济困难便成为了校外租房的一个动机。为此, 各高校应拓宽筹资渠道, 提高资助标准, 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 可以考虑免除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的住宿费, 使其安心住宿校园, 减少和杜绝大学生因贫困原因而校外租房的现象。 (2) 为大学生开展勤工助学和创业实践搭建平台。许多贫困大学生为了完成学业, 寻求各种方式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有的便参加了校外兼职或经商, 常常早出晚归,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正常的宿舍生活与学习。对于此类现象, 高校应该在肯定大学生自立自强精神的前提之下, 积极为大学生开展勤工助学和创业实践搭建平台。高校各部门可以根 (下转第80页) (上接第77页) 据自身需要, 为贫困大学生开辟相当数量和报酬的校内勤工助学工作岗位, 尽量使其在校园之内进行勤工助学;同时, 对校外兼职或经商的同学, 应首先使其明确学习乃第一要务的观念, 要据此选择适当的兼职工作, 开展力所能及的兼职与创业, 不应以对自己和他人的学习和生活的太多的影响为代价。在此前提之下, 高校可以出面联系一些具有较好信誉与待遇的企业, 为具有一技之长或品学兼优的贫困生提供创业实践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刘配欢, 谭建国.高校学生校外租房现象的理性思考[J].南华大学学报, 2005 (4)

[2].[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3].陈国祥.大学生修身要揽[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4

[4].赵君.高校周边“日租房”存在原因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32)

[5].张琦, 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理性思考与对策探讨[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4 (15-16)

[6].苏咏梅“.禁租令”禁不住大学生申请校外租房的程序[N].江南时报, 2004.9.16

素质教育下的青少年校外活动功能 篇9

关键词:素质教育,青少年,校外活动,功能

素质教育旨在培养青少年的全面综合素质, 除了关注青少年的知识技能培养, 同时关注青少年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 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下的青少年校外活动使学生在感受世界的同时受到了教育, 引导青少年正确的看待世界,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素质教育下青少年校外活动的作用

1. 强化青少年品德

品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近一两年来屡屡曝出的校园暴力事件, 引人深思, 表明了当前青少年品德教育缺失, 另一方面, 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 有一定的逆反心理, 直接进行单纯的品德教学会引发青少年的抵触与反感。因此, 开展青少年校外活动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加强青少年的品德素质教育, 提升青少年对于社会事情正确判断的能力。青少年在校外活动过程中, 活动教师应引导青少年进行积极有益的校外活动, 校外活动结束后请青少年通过校外活动进行深思, 从而获得品德素质的教育1。以加强青少年团结教育为例, 我们中心定期组织学员开展“青少年素质拓展活动”, 选择在风景优美的海上田园公园进行拓展游戏。

青少年通过校外活动在玩中受到了教育, 提高了青少年的品德素质, 有助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2. 培养青少年的科学技能

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我们中心经常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进行校外活动, 使学生亲身体验自然活动与社会活动, 在体验中寻找问题, 利用书本知识解决问题, 培养了学生的自然科学技能与社会科学技能, 同时, 锻炼了青少年的自主思考能力, 有助于青少年提升自我意识。“探索·体验”寻找历史的遗迹, 是我们中心的品牌活动之一, 我们中心的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对深圳市特有的海洋地貌、地质特征进行考察, 青少年在考察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功, 体会奇特地貌的神奇之处。活动教师时刻关注青少年, 在青少年兴致高昂的时候, 引导青少年探讨当地特有的海洋地质问题, 学员们则运用在学校学习的地理知识和老师的讲解对当地的海洋、地质、地貌问题进行诠释。

青少年在校外活动中运用校内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激发了青少年对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兴趣, 提高了青少年的科学技能。

3. 提升青少年的心理素质

青少年是否能够长远发展取决于青少年的心理素质, 因此, 青少年校外活动能够有效锻炼青少年的心理素质2。

利用青少年校外活动开展心理素质拓展, 提高了青少年的心理素质, 有助于青少年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 从而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二、素质教育下青少年校外活动开展策略

1. 遵循青少年的自主意愿

校外活动旨在陶冶情操,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多方发展, 因此在进行校外活动中, 活动教师应遵循青少年的自主意愿, 选择青少年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校外活动。校外活动中, 活动教师应统筹全局, 满足青少年自主意愿的同时保障安全系数。如果在校外活动中, 有些青少年不愿意参加某个项目, 活动教师应进行积极开导, 引导青少年积极加入群体活动, 在群体活动中受到其他青少年的感染, 从而敞开心扉, 真正投入到校外活动中。

2. 建设校外活动基地

青少年校外活动一般是由互动老师选择互动地点, 有些地点看似美丽却存在着潜在危险, 建设校外活动基地能够为青少年校外活动提供安全保障。第一, 活动基地应备有开阔的场地, 一定面积的草地与树木, 有助于青少年亲近自然,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第二, 活动基地应配置一些基础设施, 有助于校外活动中活动教师引导青少年进行拓展活动。第三点, 校外活动基地必须配置医务室等医疗部门, 青少年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 在进行校外活动中难免会受伤, 医务室的设置能够为青少年健康提供保障。

另一方面来说, 如果青少年活动中心能力有限无法建设专业的校外活动场地, 可以选择与农家山庄进行合作, 活动教师带领青少年在农家山庄进行校外活动。同时, 青少年互动中心应为每队青少年配置跟队医师, 保障青少年在校外活动中的安全。

无论是建设专门的青少年活动基地, 还是按照要求选择定点活动基地, 都应让青少年贴近自然, 有助于青少年释放在学校长期积累的学习压力, 有助于青少年的学业进步。

3. 增强校外活动宣传力度

随着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 素质教育在不断改革创新中, 很多家长将注意力放在青少年的学习之上, 很少主动了解校外互动对于青少年的作用, 为了扩大校外活动的影响力, 青少年活动中心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宣传方式。首先, 利用大众传媒平台传播青少年校外活动的内容与优势, 使社会大众熟悉青少年校外活动这一概念。接着, 青少年活动中心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 请活动中心的优秀活动教师到学校为青少年进行校内拓展游戏, 青少年在完成拓展游戏后, 活动教师为青少年宣传校外活动, 提升校外活动在青少年之间的认可程度。最后, 青少年活动中心通过学校邀请青少年的父母参加校外互动宣讲, 帮助家长更加深入的了解校外活动, 支持青少年积极参与校外活动。

通过加强宣传力度, 使青少年与家长逐渐接受这一理念, 在校外活动中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4. 完善校外活动管理机制

校外活动的主体是青少年, 因此, 应完善校外活动的管理机制, 对校外活动中每一环节都严格监督, 实施问责到人, 保障校外活动过程中每一位青少年的安全。另一方面, 青少年在参加校外活动时, 必须在家长的陪同下与青少年活动中心签订安全协议书, 以保证青少年在校外活动中出现危险举动活动教师可以进行约束教育。最后, 青少年活动中心可以设立奖励机制, 在校外活动中, 活动教师将青少年的活动积极性、活动表现状态进行记录, 在校外活动结束后, 活动教师根据每位青少年的情况进行评估, 将评估结果优秀的青少年进行记录反馈给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根据活动教师的反馈, 对表现优秀、参与积极性高、配合程度高的青少年进行奖励, 奖励形式可以是书面表彰或发放奖品。与此同时, 在青少年活动中心设立优秀青少年专栏, 对于经常获得奖励的青少年进行刊登, 激发青少年的参与积极性。

三、结语

青少年校外活动对于青少年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因此, 活动教师在引导青少年进行校外活动时, 应确保每一位青少年都参与其中, 在完成校外活动后引导青少年进行深思, 从而促进青少年的长久发展。

注释

11 .王晓妹.青少年校外活动在素质教育实施中的功能和开展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 2016 (15) :194.

校外下 篇10

一、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1. 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是高职院校实现办学目标的需要。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要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实践能力强,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教高【2004】1号) 。要实现这一办学目标, 学校必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稳定的实习基地是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基本前提和保证, 实习基地的设施、条件直接影响着实习教学的质量。校内的实践性教学基地基本上是静态的, 要想真正实现动态的实践性教学, 就必须充分利用社会企业的各种资源和优势, 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建立一批具有良好基础设施的校外实习基地。

2. 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是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需要。

在实习基地聘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进行传帮带, 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有机地与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到现场参观、动手操作接触在校内、在课堂上无法见到的大型及新型的仪器设备, 学生会对知识的应用有感性认识, 对具体操作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在实践活动中, 学生还会遇到许多实际问题, 有些甚至是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遇见过的问题。为此, 学生要互相讨论研究, 要向教师、师傅们请教, 要在学习资源中探问究竟、查找答案等。通过一次次失败后成功地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学生会激发浓厚的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 培养积极动手操作能力。

3. 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需要。

实习是强化专业知识、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综合性教学环节。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实践技能的重要场所, 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桥梁。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不仅能使学生掌握职业技能, 增强实践能力, 从而扩大知识面, 增加感性认识, 有效地提高创新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而且这种真刀真枪的职业规范化训练, 有助于学生养成耐心、严谨、求实、爱岗敬业等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职业素质。

4. 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需要。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 高校毕业生的人数直线上升, 2009年毕业生人数超过了600万。随着毕业生数量的不断扩大,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热点问题。学生要想在这个庞大的人才市场中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除自身应具备较高的素质和专业技能外, 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也为企业挑选人才和学生就业提供了平台, 对于实习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学生, 用人单位自然会青睐, 这样, 实习基地也变成就业基地, 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率。大学生可以在实习中发现职业兴趣, 及时调整学习重点和弥补不足;通过与用人单位的双向交流, 大学生还能更清晰地找准定位, 避免盲目择业。另外, 通过实习反馈, 学校还能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培训和职业指导。

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在提倡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提高实习质量, 培养应用型人才, 各高校也在加强实践教学, 采取了多种举措, 不断努力探索, 但作为强化实践能力重要场所之一的实习基地, 其建设过程还存在一些问题, 这将直接影响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也很难达到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 领导重视不够。

现在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 如资金、校区建设、教学评估等问题, 故很多学校领导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如何化解资金等问题, 如何建设、如何应对评估等重大问题上, 无暇顾及实习基地的建设, 更不可能定期到实习基地进行走访。

2. 学校对基地投入不够。

随着近几年各高校的不断扩招, 学校将大部分资金都投入到学校基本建设中, 对实习基地建设的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可以看出, 大部分学校对实习基地建设的经费投入显得相对不足, 建设经费得不到保障, 企业对学生技能指导、监督与评价的力量也就大打了折扣。学生去企业实习, 往往本身对技能标准不是很明确, 又缺乏技术人员的系统指导, 因而实训效果不尽如人意。另外, 经费投入不足也不利于学校与实习基地之间合作的稳定性。久而久之, 实习基地也就荒废了。

3. 企业提供可实习时间有限制。

由于学校教学时间是严格按教学计划执行的, 是统一且有序的, 而企业能够提供学生实训的时间则是受企业生产计划和安排控制的, 因此学院要联系几家企业, 让学生在同一时间进行实习, 其难度相当大。

4. 实习基地管理不规范性。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 实习基地的管理工作不能忽视。但是, 目前大部分学校在实习基地的管理上缺乏规范性, 如学校与基地间管理脱节、管理人员频繁更换等问题。说明高校在实习基地的管理上, 大部分都没有相对科学、合理的方法, 这将直接导致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混乱, 影响实习的质量。

5. 学校与实习基地间缺乏互动。

高校与基地之间的合作仅限于学生单方面实习, 内容比较单一, 没有互动。高校与实习基地间要想保持稳合作关系, 应该在更广的区域寻找合作, 比如人员进行交流等。虽然国家近几年一直强调要加强实践教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但作为实践能力培养场所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却始终在部分学校得不到足够重视。实习基地建设的滞后, 直接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同时也无法保证实习, 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更是无从谈起。

三、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对策

1. 领导重视是完善和加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保证。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是一个涉及面较广的系统工程, 学校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 要把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摆在教学工作的首要地位, 在思想中重视, 在工作上抓实。要及时研究解决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习环境。实践证明, 领导重视是搞好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保证。

2. 学校对校外实习基地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并与企业签订合同, 要求企业配备人员专人指导;与企业共同建立学生实训制度和评价原则, 建立各岗位技能评价标准, 按制度、标准共同进行监督和管理;学院教师与学生一起进入企业, 教师边锻炼自己实训的能力, 边指导和管理学生, 以保证学生在实习基地能够有所收获。

3. 学校对教学计划进行灵活调整, 可将实训时间放在假期和毕业实习期间;组织兴趣小组, 业余时间去实习;让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去企业实习, 其他学生仍然在学院班级学习, 去企业实习的学生通过教师个别辅导和自学, 自己弥补在企业实习期间落下的功课, 这种奖励性质的实习会使整个学院的校风得到升华。

4. 建立稳固的实习教学基地, 实现校企“双赢”目标。学校应该与校外实习基地建立相应的联系机制, 巩固双方合作基础。校企双方以双向技术交流为先导, 以“产、学、研”结合为支柱, 建立起校企互利合作的长效机制, 形成“以互惠互利为基础、以技术服务为支持、以校企双赢为取向”的合作模式。这样, 不仅能有效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教育优势, 密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关系, 落实对“适销对路”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能力和知识的培养, 而且能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架起桥梁, 构建出一种有效的就业机制雏形, 使学校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专业人才使用的“无缝”连接成为可能。此外, 学校也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教学条件和技术优势, 积极面向企业开展各种技术咨询和培训服务, 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优先为企业提供优秀毕业生。学校还可以考虑聘请实习基地单位的专家担任学校的兼职教授, 为学生作学术报告, 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讨论交流, 不断巩固双方合作的基础。只有这样, 才能建立起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良好机制, 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 培养一批实施创新教育的教师队伍。参加指导实践的教师, 不但要讲授理论知识, 而且要直接面对学生, 解决学生在实践和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新仪器和新设备不断出现, 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 客观上要求实习教师不断更新知识, 尽快掌握新技术。为此, 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关心他们的成长, 不断提高他们的能力和素质。另外, 可聘请生产现场有丰富经验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实习指导老师, 采取学校与企业联合指导实习的做法, 提高实习水平。实践证明, 联合指导实习能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实习条件, 有利于加强实习管理和对学生的教育, 及时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思想问题和生活问题, 对提高实习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还可以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

摘要:校外实习基地是高职院校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 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根本保证, 是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桥梁。本文分析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拟定解决问题的办法, 使其建设为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基地, 以适应新形势下实践教学的需要。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建春.高职教育管理类专业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 2009, 01.

[2]何玲.高职高专院校生产实习基地建设研究.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3) , 17, (01) .

[3]吴兴伟.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 2006, (08) .

上一篇:安全气囊下一篇:岩石矿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