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价值和意义

2024-07-17

临床价值和意义(精选十篇)

临床价值和意义 篇1

究随机选择2012年—2014年该院50例糖尿病足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探讨X线平片用于糖尿病足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50例糖尿病足患者中 , 男性19例 , 女性31例 ; 年龄在48~79岁之间 ,平均 (中位 )年龄65岁 ;从发生部位看 ,右足24例 ,左足20例,双足6例;从病史看,糖尿病史均在5年以上,足部病史在5个月~3年之间;从临床表现看,患者均有程度不同的患侧麻木、感觉迟钝、温痛觉明显减退、软组织肿胀等表现,40例足底溃疡,10例足趾坏疽。

1.2 检查方法

采用行双足标准正斜位X线平片,常规行螺旋CT检查。图像均经后期处理,以更好地显示软组织病变。

2 结果

2.1 骨 关节改变

45例出现骨质疏松 ,表现为骨质密度减低 , 骨皮质变薄 , 骨小梁稀疏,骨干萎缩等;42例出现骨质破坏,其中跖趾骨40例,跟骨2例。跖趾骨病变者可见骨干骨质吸收,边缘模糊,邻近关节端形态基本如常。2例出现神经营养性关节病,关节面碎裂不规则,邻近骨质破坏硬化,关节脱位半脱位,为典型夏科氏关节。

2.2 软 组织改变

39例患者出现软组织肿胀 ,21例软组织内可见气体影 ,11例见足背动脉或跖骨间动脉钙化。

3 讨论

3.1 发 病机制

糖尿病足是血管和神经病变、足部骨关节及软组织感染等综合因素协同作用所致,其中一种或几种因素发挥主要作用。1血管病变:糖尿病肢体动脉炎或血管壁粥样硬化,患足血管狭窄和/或血栓形成,致使软组织和骨关节缺血坏死,超声证实足背动脉,内膜增厚,管径狭窄,血流速减慢。2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的感觉缺损和自主神经功能受损致肢体深浅感觉消失, 损伤关节囊、韧带和软骨,骨关节面破坏而形成夏科氏关节。3足部感染:高血糖有利于菌的生长与繁殖,增加患足的感染因素,局部组织坏死导致足溃疡发生。4蛋白质缺乏:病人蛋白质消耗过度,造成蛋白质缺乏,影响骨基质合成,造成骨质疏松。

3.2 影 像检查及 其特征

糖尿病足的影像检查主要包括X线平片和螺旋CT等,前者是首选检查方法,后者可了解血管狭窄及病变程度,能早期发现骨质疏松。1骨质疏松:早期患者有较轻骨质疏松,合并感染伴发肢体废用性骨疏松时可见患足局限性或弥漫性的骨质密度减低,螺旋CT显示骨质疏松较敏感,优于平片。2骨质破坏吸收:随着病程的进展,逐步出现骨质破坏,可见关节畸形或病理性骨折。骨质破坏加重累及关节面后,与之相连的骨端变尖,硬化骨干呈“削铅笔尖”状[3]。3骨性关节炎 :可见一个或多个跖趾关节或趾趾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硬化。4软组织改变:患足软组织缺血坏死肿胀,关节有积液 ,骨碎片和血 管 (足背动脉、弓状 动脉、跖骨间动脉)钙化。CT轴位能显示骨质改变,重建图像可见胫腓动脉和足背动脉呈条形或斑点钙化,强化CT能了解血管的狭窄及病变程度,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其中动脉壁钙化有诊断价值,病理切片表明凡足动脉钙化区域都有骨坏死。

3.3 糖 尿病 足 的 临床和 影像 表现 对 比

糖尿病足临床表现主要有足部溃疡坏疽,感觉减退或丧失和关节脱位和畸形。患足表现较重,往往与影像表现不对称。X线表现常给人以病变损害轻微的感觉, 但已反映出糖尿病足极严重的骨坏死与感染病理变化。所以一定要重视平片检查,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3.4 糖 尿病 足 的诊断 和鉴别 诊断

糖尿病患者足部出现骨质疏松、骨质破坏、关节畸形,软组织肿胀、溃疡和坏疽,局部皮肤出现感觉减退时,可明确诊断为糖尿病足。糖尿病足的骨质破坏伴骨关节感染部位骨质硬化及骨膜反应不明显,骨关节感染只出现局限性破坏,关节面在一个时期内保可持不变,经长期积极治疗,有时可完全修复,可再现关节,为该病特有。以第一跖趾关节多见,呈囊样穿凿状改变,常位于关节边缘,局部软组织可见痛风结节,关节旁皮质缺损,界限清楚,疼痛明显。血尿酸升高对该病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3.5 临床意义

老年男性5年病程以上的糖尿病患者, 需提防并发糖尿病足。患者和临床医生应力争做到:1控制血糖长期处于较低水平;2当下肢自主神经障碍时,应减少活动,防止不必要损伤,一旦出现外伤应尽快诊治并长期跟踪;3足部有软组织肿胀、顽固性溃疡和感染征象时,应尽快明确病因,可行超声检查或下肢血管造影,通过足背动脉管壁、管径、流速的异常改变,早期发现病变征象。

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篇2

当前,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独立学院,在教学管理上大都重视常规管理和质量管理。相比较而言,对教学信息,尤其是来自社会与用人单位的信息则重视的不够。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在于针对独立学院教学管理的特点,建立起包括教学管理、学生成绩状况、社会与用人单位反馈信息在内的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借以不断提高教学管理的针对性。这一系统建立与应用的意义在于完善教学管理系统,使教学信息反馈多元化、社会化,拉近学校人才培养与用人企业单位的距离。

课题的研究意义:

教学信息反馈是指通过多方面渠道了解掌握可靠的教学信息。这种反馈不仅来自于学生对教师,同时也来自于教师对教学管理、教学条件、教学质量的反馈。我们常常通过问卷调查、专家听课、师生座谈、设立教学信箱等收集这些信息。教学信息反馈的特点是随机性、简约性和范例性。教学信息反馈的随机性是指教学中会出现一些偶发事件,认真、耐心对待这些随机发生的事情,思维要周密,要按照“科学决策”的原则解决问题。教学信息反馈的简约性是必需的,教学信息越冗长越会影响学生对信息的吸收。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提出著名的“经济原则”:一个人了解某种情况所需的信息项目越多,他处理那些信息所需采用的步骤也越多,因而越不经济。教学信息反馈常常以现实中的范例呈现,这种范例性的教学信息体现了信息的概括性和代表性。解决好每个范例,也就解决好了一系列的问题。教学信息反馈的原则是及时性、可靠性和全面性。教学信息反馈的及时性是指捕捉最新的教学信息并及时处理,保证高速度、高效率地控制教学全过程。所谓可靠的教学信息反馈就是指确实反映教学实际情况的反馈信息,为师生、信息员、教学管理者所接受。全面性是指全方位、多渠道地收集信息,遵循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不放过不易察觉的信息,全面了解教学的实际情况。

在控制论中,“控制”的定义是:为了“改善”某个或某些受控对象的功能或发展,需要获得并使用信息,以这种信息为基础而选出的基于该对象上的作用,就叫作控制。由此可见,控制的基础是信息,一切信息传递都是为了控制,反馈又是控制论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任何控制又都有赖于信息反馈来实现的。通俗他说,反馈就是指由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的作用,以达到预定的目的。反馈系统就是确立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把信息库的信息分类发送出去,得到预定的效果,改进原状态的一个系统。从反馈系统理论出发来考察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该系统中的控制过程在本质上与其他系统是一样的,都是通过信息反馈来揭示成效与标准之间的偏差,并采取纠正措施,使系统稳定在预定的目标状态上的。对独立学院而言,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就是建立教学信息库,把教学信息库的各项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制定出最佳的教学管理评价指标,然后用收集来的教学信息与之比较,发现偏差,重新调整、改进,再收集信息到信息库,使信息库的各项数据达到教学标准。当然,这些改进是多方面的,包括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学院各方面的管理。此前,我院作为独立学院,在教学管理中信息反馈环节是比较弱的,原因在于反馈系统有欠缺、反馈有障碍。没有反馈,教学管理也就无法改进,所以在监控体系中必须要有反馈系统。通过信息反馈,揭示教学管理活动中不足之处,促进质量监控体系的调节和改革,直至达到优化的状态。

课题研究价值

教学质量的调查分析可以为信息反馈系统提供条件 当前,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独立学院,其教学管理上存在对内部教学信息不够重视,即内部信息反馈机制不健全,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次调研的目的就在于针对独立学院教学管理的特点,建立起包括试卷、考试分析;教学督导检查分析;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信息反馈分析;教学质量检查的数据分析在内的教学信息反馈系统,提出解决问题的理论对策,借以不断提高教学管理的针对性。这一系统建立与应用的意义在于完善教学管理系统,建立和健全并有效运行信息反馈机制,探讨完善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内部保障的策略,使教学信息反馈多元化、社会化,拉近了学校人才培养与用人企业单位之间的距离。

本次针对内部教学质量的调研,主要从日常教学常规管理入手,对目前教学常规的管理状况进行总结,分别从学生考试考核的成绩、教学督导检查、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信息反馈、教学质量检查的数据进行分析,从①师资情况②课堂听课状况③教学优秀奖成绩分析④试卷分析⑤考试成绩分析等五方面进行统计。

(一)在日常教学常规管理方面,先后制定并逐步规范了教学管理制度,如《教师调课申请表》、《教师停课申请表》、《教师听课纪录》、《学生评教统计表》、《关于教案撰写的意见》(试行稿)、《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规范》、《关于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若干规定》、《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实施办法》、《学院督导工作办法(暂行)》、《关于加强期中教学质量检查的若干规定》等,使得教学信息反馈得以量化,能够更好反映教学质量状况。

(二)使各项教学常规工作扎实、到位。如,关于教学文件的检查(1.教案2.毕业论文);关于课堂教学状况的评定与调查。宏观上以 “校本教研”为标准,从学科教学计划制定到备课、上课、评价、反馈进行教学全程管理;做到了学科教学评价过程化、全面化、多样化,反馈、调整及时化。微观上从学科教学计划是否科学全面、突出重点、具体可行、体现创新并认真落实角度进行分析;所进行的教学分析、辅导切中学校教学实际;干部深人课堂、深人教研组,指导教学措施;组织的研究课、示范课、评优课,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效地将教学检查与学科竞赛结合,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对检测和学生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时进行了总结、反馈,并得到了有效的解决。社会及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可以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独立学院由于创办的时间不长,加之受传统教学管理思想与母体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影响,在教学信息反馈、尤其是来自社会与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重视的不够,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就是要建立起包括社会与用人单位反馈信息在内的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借以不断提高教学管理的针对性。

从本课题确定的研究目标出发,按照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利用定量调查、问卷调查、座谈调查、个案分析、统计分析、查阅文献资料等方法开展本次调研工作。通过对调研数据的整理、统计与分析,得出相对明确的调研结论。

(一)把我院毕业生就业单位、校企合作单位按类型、按比例进行分层抽样。其中党政机关2家、科研单位8家、学校9家、金融单位4家、国有企业32家、三资企业8家、民营企业36家、军队武警3家,合计102家。

底层写作的价值和意义 篇3

关键词:底层;精神分析;苦难;价值;意义

文学的目的不是为生活提供答案,而是借以唤醒麻木的灵魂。正如陈年在一篇博文中所说,“我把灵魂的核,放在生活中,用文字来进行一种内心的坚持,用文字点一盏心灯照亮自己。足够。”[1]以底层写作为主的陈年,无疑是擅长书写苦难的。下面,本文将结合精神分析视角,更好地与读者分享陈年苦难书写的独特样态。

一、苦难书写之选择——并非偶然为之、而是必然如此

程琪在其评论文章《陈年小说印象》[2]中提到,“迄今为止,陈年的小说全部取材于煤矿普通人特别是煤矿临时户们的生活……写的全是芸芸众生小人物,全是日常生活小事情。写煤矿,写底层……”程琪老师这段文字中未提及到的《胭脂杏》[3]、《小烟妆》[4]、《九层塔》[5]亦不外如是。

陈年小说正是以煤矿生活为底色,渲染着底层的忧伤与疼痛。那么这种底层写作下的苦难书写的主题选择,是偶然为之还是必然如此?笔者认为,并非偶然为之。在陈年博客的162篇博文中,她详细记述了自己的幼年煤乡记忆、少年煤乡生活及走出煤乡后对煤乡割舍不掉的情感。纵使煤乡记忆疼痛多过美好,煤乡生活拮据多过优渥,但煤乡之于她的烙印,却夹杂着苦难与温暖的复杂感情,未曾离散,以至于她曾在阔别多年再次回到煤乡见到玩伴时写下这样的话,“想着当年黑手黑脸的孩子现在都已经当爹当娘,心里说不出的亲切。我知道这些年我放不下他们,所以我用他们亲昵的乳名一次次呼唤着自己的记忆。第一次主动举起杯来敬这些煤乡的亲人,喊他们一声哥,泪已经不知不觉流下来。”[6]她曾在煤乡度过艰涩而深刻的童年,饱尝矿区临时户作为底层之底层的尴尬、憋屈与卑仄。而这些情感,掩藏在“冰山”之下,在潜意识中热忱涌动甚至奔流不息,疼痛而深刻。

二、苦难书写之特色——疼痛与温暖的博弈、交织

陈年底层写作下苦难书写的特色,是将自身个性中的疼痛与柔软的博弈,揉进小说,经过艺术的“乔装打扮”,使得小说中的苦难书写也呈现疼痛和温情交织的样态。小说《胭脂杏》中,发廊妹胭脂与看澡堂的陈小手同属底层人,都有着令人不齿的前科或是恶习,却又小心翼翼着各自和彼此的伤痛,彼此试探、彼此取暖;《小烟妆》以复调式的错综叙事手法,描绘了卖春的小烟(陈果)与买春的矿工刘军、三鬼各自心中都淌着洇心的泪,却又都在艰涩中透着淡淡的暖意、维护着各自和彼此作为弱者的尊严;《九层塔》中的陈平既是和男人打情骂俏的戏女、又是幸福婚姻的渴望者和成全者……这些作品,令人纠结、酸楚,也令人心疼、温暖。它使人在淡淡的忧伤甚至隐隐的疼痛中能感到纯净的快乐和温暖的抚慰,令人感到每一个伤痕累累的粗粝外相下,都深藏着一颗善良真爱的心。

陈年说,“在文字中我渐渐安静下来,享受孤独,也述说孤独。我知道我想要什么。也许我一生都不会写出好的作品,但在写字中我的灵魂不在流浪。”[7]正因为此,陈年底层写作中的苦难书写,并不耽于无关痛痒地谈论民间疾苦,给予小说人物以俯视式的同情;而是将自己的情感、欲望与愿景揉进文学作品,呈现出水乳交融式的、于“我手写我心”间自我呈现的苦难书写样态。

三、苦难书写之超越——意在写精神存在、而非物质生存

“荣格认为,艺术家具有双重的身份,一方面他是具有个人生活的人,有自己的个性和人格,另一方面,他又必须忠实地作这种‘集体无意识的传达工具,必须代表整个人类共同的意愿来说话。”[8]正如程琪在《陈年小说印象》[9]中所说,“我不能断言现在的陈年已经有了属于自己风格的作品,但起码我看到了一些令人欣慰的端倪,……她更注重从精神层面摹写底层人的生活状态,挖掘其中的真、美与善。”笔者深以为然。

小说《胭脂杏》似乎并没有在胭脂与陈小手的物质生活方面着墨過多,而是将笔端投注于二人若即若离、试探靠近的情感关系,使得小小屋子洒满温情的平淡与撩拨的浪漫;《小烟妆》中的小烟(即陈果)虽以卖春为生却在精神上与三鬼、刘军同样善良、真诚而自尊,而小烟丈夫角身遭矿难的不幸遭遇也更加让人叹息“生命”的脆弱、窃幸“活着”的珍贵;《九层塔》中提出了很多造成婚姻不幸的因素,却并未对物质因素加以过多强调,而是偏锋书写对幸福的渴望,书写婚姻爱情中的理解、坚持、忍让,甚至是成全……文学面对的是精神,举凡伟大的作品,都不会仅仅着眼于肉身,而是通过肉身进入人的精神领域。陈年不仅书写脚下的“苦难”,更着意于实现对“苦难”的超越——重在借物质生存的窘境摹写其中人物的精神存在状态。程琪在其评论文章《陈年小说印象》[10]中提到的那样:“陈年的小说,从一开始就是比较上道的。”[11]她企图站在现实的苦难里触摸精神世界的天堂,而谁又能说她触摸不到呢?

注释:

[1]引自陈年博客文章《面朝大海,春暧花开》,2007-10-09 21:18:56。

[2]引自程琪的评论文章《陈年小说印象》,该评论文章已在《同煤日报》周末副刊进行了连载刊登。

[3]《胭脂杏》(《阳光》2009年第6期),被《小说选刊》选载,并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短篇小说年选。

[4]《小烟妆》(《阳光》2012年第8期),被《小说选刊》2012年第9期选载。

[5]《九层塔》,被《小说选刊》2013年第4期选载,入选2013中国短片小说精选。

[6]引自陈年博客无题文章,2010-01-24 17:07:58。

[7]引自陈年博客文章:《左左说,陈年说,一个朋友说》,2009-02-05 10:23:44。

[8]引自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第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9]程琪的评论文章《陈年小说印象》,已在《同煤日报》周末副刊进行了连载刊登。

[10]引自程琪的评论文章《陈年小说印象》,该评论文章已在《同煤日报》周末副刊进行了连载刊登。

[11]引自程琪的评论文章《陈年小说印象》,该评论文章已在《同煤日报》周末副刊进行了连载刊登。

临床价值和意义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12月共对962例妇科门诊患者进行电子阴道镜检查, 年龄19~70岁, 平均年龄 (32.1±3.4) 岁, 其中观察到152例有宫颈病变, 初诊为慢性宫颈炎121例, 宫颈尖锐湿疣8例, CIN 20例, 宫颈癌3例。并对这152例患者在电子阴道镜下行多点活检。

1.2 研究方法

对疑有病变的患者常规进行宫颈刮片脱落细胞学检查, 2 d后进行阴道镜检查。检查前, 72 h禁止阴道冲洗、上药及性生活, 阴道分泌物检查排除急性亚急性阴道炎[1]。

患者采取膀胱截石位, 用窥器充分暴露宫颈, 用棉球擦拭阴道及宫颈处的分泌物, 观察阴道、宫颈。把电子阴道镜镜头放置在距宫颈约25 cm处, 对准宫颈, 调好镜头焦距并放大合适的倍数, 观察宫颈的形态、颜色、糜烂面, 有无出血及白斑, 有无息肉、赘生物等。然后在宫颈表面涂以3%的醋酸, 行醋酸白实验, 2 min后通过电子阴道镜观察宫颈表面的颜色, 若宫颈上皮颜色成致密白色, 镶嵌点状血管及异性血管等均为异常改变, 采集图像, 并保存。再在可疑部位涂以复方碘溶液, 观察表面的形态、颜色及病变的范围, 再次采集图像保存。在电子阴道镜下对可疑病变部位做活检, 若无发现明显的病变范围, 则在3、6、9、12点做多点活检。必要时可以行宫颈管诊刮术[2]。然后用10%的甲醛溶液分别固定送病理行组织学检查。

1.3 诊断标准

电子阴道镜的诊断标准采取1990年第7次宫颈癌病理和阴道镜会议制定的统一标准, 其诊断的金标准为病理学诊断。

2 结果

电子阴道镜检查结果:慢性宫颈炎121例, 宫颈尖锐湿疣8例, CIN 20例, 宫颈癌3例。病理诊断结果:慢性宫颈炎123例, 宫颈尖锐湿疣8例, CIN 19例, 宫颈癌2例, 电子阴道镜的诊断准确率分别是:98.4%、100.0%、95.0%、66.7%。见表1。

3 讨论

电子阴道镜可根据需要将观测图像放大10~60倍, 能观察肉眼看不到较微小的病变。还能更清楚的观察到宫颈的形态, 表面上皮的颜色, 血管和可疑病变的范围, 判断子宫颈疾病的性质和程度, 若采用细胞学方法配合阴道镜检查和镜下活检, 并在阴道镜定位下作活组织检查, 可大大提高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宫颈癌前病变和早期浸润癌的诊断准确率, 为宫颈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临床依据据。。所所以以电电子子阴阴道道镜镜协协助助下下的的活活检检是是诊诊断断CCIINN及及早期宫颈浸润癌最标准的方法, 且安全可靠, 无痛苦, 无交叉感染, 是筛查宫颈疾病重要的辅助方法之一, 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

摘要:目的 评价电子阴道镜在子宫颈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 962例行阴道镜检查的患者, 其中152例患者疑为宫颈病变, 对阴道镜观察结果和在阴道镜下行多点活检的病理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阴道镜检查慢性宫颈炎121例, 子宫颈尖锐湿疣8例, 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CIN) 20例, 宫颈癌3例;病理诊断结果慢性宫颈炎123例, 子宫颈尖锐湿疣8例, CIN 19例, 宫颈癌2例, 电子阴道镜的诊断准确率分别是:98.4%、100.0%、95.0%、66.7%。结论 电子阴道镜在诊断宫颈病变中准确率高, 对早期发现宫颈病变、诊断宫颈疾病有很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电子阴道镜,宫颈疾病,尖锐湿疣,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参考文献

[1]郎景和.子宫颈癌预防的现代策略.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 (5) :575-578.

跨文体写作的价值和意义 篇5

闫文盛的创作是丰富的。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等,专家学者在前面都进行了很深刻且独到的分析和研究。我似乎再在任一方面置喙都成为画蛇添足抑或东施效颦。

然而,正是各位专家学者对文盛多种文体写作的成败得失的评价,产生出一个新的话题。

在闫文盛的创作中,涉及不少对作家的访谈和作品的评论,如访谈《沉浸在传主和他们的时代里》、《文学的终点站在心灵深处》、《报告文学写作的实践与寻觅》、《纪实文学写作的奥秘》等;在评论方面,对莫言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对张爱玲的《半生缘》、对张炜的《丑行或浪漫》、对祝勇的《辛亥年》、对安妮宝贝的新作《莲花》、对北村的新长篇《鸟》、对聂尔的《隐居者的收藏》,以及对加缪的《局外人》、杜拉斯的《情人》等等都作出仔细研究。而评论吕新的《阮郎阮郎归何处》尤其触动我产生共鸣。

我是写传记文学的,我写传记文学的特点是重“人本”而不是重“文本”,也就是说,对一个作家及其作品的研读、分析和评论,“文如其人”,是走进作家内心世界的路径。

闫文盛在《阮郎阮郎归何处——关于吕新的三段旁批》一文中,写下这样的文字:

高明的作家总是可以尽可能使这个世界多种维度的真实凝于笔端,而不会因为意念与结果的落差使读者看到他的捉襟见肘。

在揭示我们生存的荒蛮和无聊方面,没有做到那种高明的浑然天成。

朦胧晦涩显然不是其创作的终极命题。在这个阶段性的时期过去之后,吕新已经在追求一种新的变数。在其长篇小说《阮郎归》中,我至少已经看到了一个求新求变的吕新。如果说此前的吕新是在挥洒感觉,内审自视,以虚写虚,到了《阮郎归》,则无可置疑地展露了其处理复杂世象的能力。

阮郎代表所有的人。不要以为你姓张或姓王就觉得自己是另外一种人,那只是一时一世的顶替或客串。

在他看来光辉不朽的名字,其实是不止他一个人的启示录。

文盛对吕新无疑是敬佩的,但他对吕新的评论,并非一味地献上赞美之辞,而是探讨一个作家在创作历程中的困境及为寻求突破而艰苦卓绝的探索心路。正是在对同行的分析评价中,寻寻觅觅地发现一条适合自我的创作之路。如果我们写作的起点就是站在一个成熟作家的创作体验之上,难道还有比此更为“金针度人”的捷径?我相信,闫文盛在对众多作家作品的研读和评论中,对自己的写作也有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

闫文盛的可塑性很强,闫文盛的创作看得我们眼花缭乱。

长久以来,“学业有专攻”似乎成为我们事业追求的一个定律。学海无涯,人生有限,“咬定青山不放松”尚且可能只是触及皮毛,如若心有旁骛,“这山望着那山高”,岂非落入事倍功半的误区?

先前零散看过闫文盛的诗歌和散文随笔,这次又集中看了他的小说和评论,闫文盛真可谓是拳打脚踢刀枪剑戟,十八般武艺什么也抡两下操练一番。这是内心浩瀚的一种表现。世界文学史上,哪个大家不是在多方面都卓有建树?以评论家成名的莫洛亚,他的小说《中途换乘飞机的时候》写得同样精彩。他的传记《从普鲁斯特到萨特》系列中,写了普鲁斯特、纪德、罗曼·罗兰、波伏娃、萨特等十几位作家,让我们看到一种既有小说笔法的生动,又有学者考证严谨的新手法。以小说名世的茨威格,他写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三大师》,写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的《与魔鬼作斗争》,写几朝红、不倒翁约瑟夫·富歇的《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写法国大革命时期路易十六及其皇后的《断头王后》等传记系列,也让人拍案叫绝;他的散文随笔《人类星光灿烂时》,写出对人物命运起决定性作用的“千钧一瞬”:写陀氏面临假处决对其一生写作影响的《英勇的瞬间》;写列宁与德国妥协而回国发动十月革命的《密封列车》;写歌德晚年一段恋情的《玛利亚浴场哀歌》;写拿破仑兵败滑铁卢的《决定世界命运的一刻》等等,也为人津津乐道而经久不衰。茨威格还有众多对诸位文化艺术大师的评论,如评福楼拜、卢梭、司汤达、勃兰兑斯、歌德、拜伦、弗洛伊德、乔伊斯、托斯卡尼尼等,更见茨威格对创作规律的深刻洞悉。正是多种文体的相互借鉴,使得茨威格成为别具一格的大师级作家;契诃夫的小说和戏剧成为双璧;萨特更是把文、史、哲熔于一炉。多种文体的相互借鉴,避免了“近亲繁殖”,现代史上在边缘学科的突破已是屡见不鲜。

近年来,作家学者化,作家向学者转型,越来越成为文化圈人们热议的话题。为什么近几十年的创作实践,只见把巴金、茅盾、郭沫若越写越萎缩,直写到“江郎才尽”,而不见写出一个陈寅恪、钱钟书、沈从文那种作家学者结合型的大家。近亲的结缘,知识的贫瘠,使得我们这滩文学之水越写越浅,圈子越缩越小。作家不能走向一条“自我封闭”之路。

英年早逝的钟道新在小说、影视剧方面的成功,无疑得益于他的家学渊源。钟道新的小说总要“黄河在这儿拐一个弯”,把文学的话题绕到科学的领域。钟道新的《宇宙杀星》、《股票市场的迷走神经》、《权力的界面》、《超导》、《公司衍生物》等箸作,光听名字也能感受到其中的科技含量。致于作品中所涉及的科学术语则更是比比皆是。科学的术语为文学的语言注入了清新。

凡尔纳把科学文学化,成为一代宗师;李约瑟要写一本《中国科学技术史》,于是四处讨教,从刘仙洲处求来机械史,古建筑受教于梁思成,物理学来自竺可祯;地质学是从李四光那听来的。另外郭沫若给他讲过古文学,冀朝鼎给他讲过经济地理。最后他往一块一掺和,挣下一个中国科学技术权威不算,还闹到一个皇家科学院院士。“现在科学界兴起‘边缘学科’,往往在两门学科的边缘交叉部位,最容易寻求到突破口。而军事家指挥一个大战役,也往往是在两个不同番号部队的接合防位来寻求突破”。我喜欢这种说法。

古诗有云:“用笔不灵看燕舞,行文无序赏花开。”各种文体的尝试,不仅激发了想象力,也丰富了表现力。

说到这里,我可以理解闫文盛为什么对祝勇如此推崇了。

祝勇的文本,被莫言、刘心武、邱华栋、敬文东等人称之为“跨文体写作”,有综合质素。祝勇靠“细节”的引渡,他打通了历史、地理、哲学和文学诸种人文学科的界限,融会贯通,相互作用,文字的信息量就大了。

我注意到,闫文盛在评论祝勇《辛亥年》的《集体的,梦幻的,现实的》一文中说了这样一句话:“多方借力,使作者的表达幅面尽可能地敞开。”这句话颇有“一语道破天机”的意味。这大概也是诸位专家学者认为在文盛的作品中,散文中有着诗性的语言,而小说中也随处可见散文的手法。记不得是拉美哪位魔幻现实主义作家说的,“当一部小说写得不再像小说时,传世之作便产生了”。面壁十年图破壁,文盛正是在对跨文体的尝试中,追求各种文体的穿透及贯通。

闫文盛在《自我否定》一文中,说了这样的话:“我有很多方面的雄心,但所有的这一切都可能离我远去,最终我所剩余的部分寥寥无几。我站在这里,看着窗外,内心里充满着对自我的否定。”闫文盛还说:“二十年过去了,人事熹微,我依然在无尽的眺望中消磨光阴。”

茫然中的眺望,原本就是文学创作中的普遍现象,所以王国维才有“无言独上西楼,望断天涯路”的三境界之说。

也许闫文盛多种文体的尝试,随着时过境迁,会感觉今是而昨非。那又有什么呢?大自然是最伟大的造物主了,她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还粗制滥造了那么多不是翅膀的翅膀(蝙蝠),不是爪子的爪子(四不象),不是嘴的嘴(扁嘴兽)。或者换言之,这是完美结局前的必由之路。

闫文盛的早期作品或者说目前的一些近作,也许还有着某种“进化过程”中的痕迹。但这又有什么呢?谁不是穿着开裆裤走向西装革履呢。他那种孜孜以求对众多文学形式的兴趣和尝试,将使他左右逢源,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他的追求精神,使我在新崛起的青年作家群中,看好闫文盛。

说课的意义和价值 篇6

一、什么是说课及说课提出的背景

所谓说课, 是指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 针对某一观点、问题或课题, 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 口头表述其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 然后由听者评说, 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形式。说得简单点, 说课其实就是说说你是怎么教的, 你为什么要这样教。

说课的产生可追溯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但是形成规范并在全

国流行却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近几年来, 说课这一教研活动形式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并得到了深入发展, 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 正日渐成为提高教师素质的一条简捷、有效的途径。

二、说课的内容

说课的内容是说课的关键, 主要包含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过程。

1. 说教材。

主要是说说教材简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课时安排、教具准备等, 可以简单地说, 目的是让听的人了解你要说的内容。

2. 说教法。就是说说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 你准备采用哪种教学方法, 总体上的教学思路是什么。

3. 说教学过程。

这是说课的重点部分, 它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 通过对这一过程的阐述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通常, 教学过程要说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1) 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说课者要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借助哪些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的思路说明白;要把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环节说清楚, 具体内容只需概括介绍, 只要听课人能听清楚“教的是什么”、“怎样教的”就行了;另外, 在介绍教学过程时不仅要讲清教学内容的安排, 还要讲清“这样教”的理论依据 (包括大纲依据、课程标准依据、教学法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等) 。

(2) 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说明怎样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指导教学, 怎样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活动的和谐统一、教法与学法的和谐统一、知识传授与智能开发的和谐统一、德育与智育的和谐统一。

(3) 说明重点与难点的处理。要说明在教学过程中, 怎样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以及解决难点运用什么方法。

(4) 说明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5) 说明板书设计。

三、说课的意义

1. 说课有利于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

以往的教研活动 (同行评教) 一般都停留在上几节课, 再请几个老师评评课。上课的老师处在一种完全被动的地位, 听课的老师也不能完全理解授课教师的意图, 双方完全是在走形式, 根本起不到相互提高的目的。而说课作为同行评教的一种形式, 有说就有评, 说评结合, 旨在说、评双方的共同提高。它是说课者与听课者的双边活动, 说课者要用清晰、准确的语言, 有条理地述说自己的教学意图、处理教材的方法和目的;而听课者一方目睹了说课者的现身说法, 从中受到启发, 对自己也是一种提高。说课使同行评教的主题更加明确, 重点更加突出, 提高了教研活动的实效, 实现了说、评两方的双赢。同时, 还可以通过对某一专题的说课, 统一“同头课”教师的思想认识, 探讨共同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

2. 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

很多教师的备课笔记, 只是简单地写写授课内容, 很少写怎样去教, 怎样安排教学活动, 导致备课质量不高。通过说课, 可以引导教师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教学”, 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通过说课还可以丰富备课内容, 促进课堂教学。经过同行评论和补充, 可以使备课内容更丰富、更完善, 从而能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3. 说课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师通过说课, 可以进一步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 理清教学思路, 从而克服教学过程中重点不突出、训练不到位等问题,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4. 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一方面, 说课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为了说好课, 教师必须加强教学理论、专业知识的研究, 这就促使教师不断地去学习教育教学的理论, 主动翻资料、查依据、寻教法、制教具, 与同行商讨, 向老教师学习。这样, 教师由“被动地教”到“主动地教”, 提高了教学的积极性, 无形中也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 说课要求教师用语言把自己的教学思路及设想表达出来, 这也在无形中提高了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素质。

四、说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注意说课与上课的区别。

一方面, 上课的对象是学生, 而说课的听众是教师同行或领导。因此, 说课应侧重于理论的阐述, 着重说明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 说课要解决的是说课者自己怎样上好这堂课的问题。另一方面, 说课的意义在于, 说课者与听说课者双方相互学习、共同研讨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从这个意义上说, 说课又是集体备课的一种特殊形式。因此, 说课不是简单地介绍上课的内容, 也不是上课给他人听。只有注意了这一点, 才能把握说课的大方向。

2. 说课要关注教学改革热点。

说课要瞄准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 要说出新意, 说出时代特色, 要使听课的人有所感悟, 进而走出自我封闭之门, 走向教学创新之路。

3. 说课时要注意自我心理调控。

临床价值和意义 篇7

一、对高校党内民主建设的理性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报告同时还对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员权利保障、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此外,党的一些重要文件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等,都对党内民主进行了浓墨重彩的阐述,这些都反映出我们党对党内民主重要性的充分认识。

1.高校党内民主的概念。关于党内民主的概念,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表述:一是依据西方民主思想体系而形成的,如“党内民主就是指在党的政治生活中,党员平等享有党章所规定的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决定和管理党内事务的权利”[1]。二是根据政党的组织行为和运行规律,并结合我党的发展实践而提出的,如“党内民主是党基于自身的性质、任务和宗旨,依据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对党的组织、体制和过程作出的民主的制度规定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党内政治生活”[2]。实际上,民主本身是一个历史范畴,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扩展。正如恩格 斯所指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3]2014年9月21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说“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为此,高校党内民主应是按照党章和党纪要求,结合高校的现实情况,在高校党内生活中实行广泛的民主平等,使广大师生党员享受高校党内事务的 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决策权,接受民主管理;实现途径为高校党员代表大会、党内选举、党务公开、党的集体领导与民主集中制等。其最突出、最本质的特征,就是高校所有党员对党内权利的分享和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党员和党组织的意愿、主张能够充分表达,积极性、创造性能够充分发挥。

2.高校党内民主建设的内涵。党内民主最初提出主要基于两点:一是作为党内特别是党员干部发生异化后的纠正措施;二是依据党的宗旨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而倡导的价值观。党内民主建设,主要是发挥党组织的免疫功能,作为消灭目前事实存在的党内不同利益群体的手段,而不是妥协的工具,这是我们正确理解“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的依据。高校党内民主建设,也有其政治使命,符合高校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其内涵的着力点应是高校党员民主权利的申张。笔者认为,其一是凸显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从严治党,重视加强学校党组织自身建设,做到廉洁自律,并通过党内民主建设提升高校党委的管理水平和领导能力;二是要能够保障高校党员的主体地位得到有效体现,保障师生党员参与学校党内的选举、决策、监督等方面的活动;三是能够体现高校党内民主建设的成果,即学校基层党组织制度健全,校务决策透明,党员思想活跃等。

3.高校党内民主建设的现实要求。林尚立认为:“党内民主 是现代政 党生存与 发展的内 在原则。”[4]李铁映在《论民主》一书中提出:“执政党的民主建设将决定着整个国家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兴衰成败。”[5]发展党内民主是我国现阶段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增强党的团结和活力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广大党员的民主意识不断提高,参与党内事务的愿望也在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后,党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少数党内干部的异化日益严重,有的把职权异化为个人权力并为自己或少数人谋取私利,有的放弃了崇高的理想、追求个人安逸享受等等,这都要求用党内民主这一锐利武器对党内异化的个体进行清除,以防止党的变质。高校党的建设同样面临着这样的形势,其既有党的建设面临危机的普遍性,又有其特殊性。加强高校党内民主建设:一是提高党在高校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只有在高校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才能切实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集思广益,广纳群贤,确保高校的科学决策、民主治校、依法治校,提高党在高校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二是促进高校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高校的规模扩张和与社会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高校党组织面临的形势也越来越复杂,只有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广大党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推进高校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三是推动高校反腐倡廉工作的必然要求。高校广大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诱惑和冲击,加强高校党内民主建设,能够帮助高校党员特别是领导干 部清廉勤政、拒腐防变,以不断纠正高校出现的各种腐败现象和不良风气。

二、高校党内民主建设的价值意义

1.有利于对政治文明建设发挥示范作用。民主是人类文明和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内核,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但是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影响着民主水平的不平衡。现代高校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传承和创新先进文化和先进的价值理念,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大学之发展方向关乎到一个国家的文明之性格”[6]。为此,高校党内民主建设作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部分,高校党内民主建设关系到大学校园民主文化的形成,关系到中国民主“土壤”的改良,关系到中国未来民主化的整个 进程。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高校是知识分子集聚的地方,他们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有条件率先把党内民主建设好,并带动高校的政治文明建设,发挥引领作用,成为政治文明建设的示范区。

2.有利于促进党内民主建设的研究。民主作为一种价值理念、作为一种文化,其具有普世性,是一种世界文化。但作为一种国家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或党内民主,与资本主义的民主有本质的不同。作为政治手段,资本主义民主只是不同利益群体实现妥协的手段。而我们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党内民主的内涵和要求应该是不一样的。作为执政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内民主的内涵与要求亦有区别。如何区别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如何认识不同历史时期党内民主的内涵,都是亟待解决的课题。但是由于针对党内民主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的研究水平和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高校是人才的聚集地,在高校开展党内民主建设必然带动高校内部各类专家积极参与研究,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提升高校党内民主建设的水平,而且可以结合高校党内民主建设的实践活动进行实证研究,这对于党的建设的研究尤其对于推动党内民主建设具有重要的先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3.有利于为社会输送具有民主素养的新鲜血液。随着我们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面临的局面越来越复杂,对具有领导责任、组织策划和政策执行能力的党的干部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受到了高度重视,中央也出台了相关的规定,如《党政领 导干部选 拔任用工 作条例》、《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等。从当前形势看,党和政府的各级机关新增工作人员的来源主要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优秀大学生,他们的党内民建设观念是否入心入脑,他们的民主素质是高是低,直接关系到我们党的党内民主建设程度。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接受大学文化的熏陶,民主文化浓厚的校园必将使向社会输送的每个大学生都变为民主的种子,直接改良着中国民主的“土壤”。因此,大学生党员在校期间接受党内民主生活的砥砺,可以较快地提高他们的民主素质,为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较好地践行民主打下基础。

三、高校党内民主建设的工具意义

进入21世纪的中国高校,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由于政府在高校改革与发展政策上的滞后,以及高校发展速度过快与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引发的各种矛盾也相当严重,这些都表明了高校党内民主建设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要通过党内民主建设带动高校各项管理(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和人本化。

1.应对高校师生对民主的诉求。受世界民主化浪潮的影响,高校作为汇聚高知群体的地方,自然对民主的诉求要强于其他地方。而改革开放后,实际上高校已经成为“西化、分化”与反“西化、分化”斗争的重点领域,党在取得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绝对领导地位的同时,带来的副产品就是高校民主氛围受到一定的影响。不是说马克思主义与民主是对立的,而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民主的,而且是最高形态的民主。主要是我们对无产阶级政党的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的研究不够,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误区。高校师生对民主的诉求不断延伸,就必然要求高校党内民主要更加充分、更加切实,因为在高校党内民主的实施过程中,广大师生都是参与者、利益相关者,高校党内民主的发展程度会受到广大师生的监督。高校的党内民主具有引领作用,必然带动、促进高校校务的民主管理,为校务的民主管理提供政治保障。因此,高校党内民主建设要在不断满足广大师生的民主诉求的基础上维护高校的正常运转和持续发展。

2.改进管理和提高决策水平。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于一身的高校,其规模的大型化、功能的多元化,特别是校内不同利益群体的形成和学生家庭经济背景的巨大差异,对高校管理和决策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但客观事实是一方面上级的计划与指令使高校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办学;另一方面,社会上盛行的家长作风、官本位思想在高校也一定程度上有所表现,结果就是高校的学术独立与自由不够,依法治校、教代会民主管理的苍白无力,导致有些高校的运行 成本较高,办学效率较低,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党内民主建设不仅是贯彻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重要条件,也是高校改进和提高管理决策水平的重要手段。

3.防止和消除高校腐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校区的扩建,招生自主权的下放和科研经费的迅速增长,高校每年的资金流量达到相当大的规模,可以说高校已变为具有一定政治权、经济权和话语权的特殊领域。有学者认为目前“大学如官场、市场,却越来越远离学场”,这种现象在一些高校确实是存在的,且高校行政泛化日趋严重,其主要表现是强势领导,集权管理,而权力不受监督和制约必然导致对民主的践踏,必然导致腐败的发生。

高校党内民主建设就是要保证党代会能充分行使权力,增加防范权力过于集中的民主程序,达到对权力异化进行制约,保证民主集中制的深入贯彻。同时建立完善的权力监督机制,全面促进法律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构建全方位的监督网络,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有效预防和消除腐败。

摘要:高校党内民主建设是党的民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既依托于党内民主,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加强高校党内民主建设,有着促进党内民主建设研究、催生高校民主土壤的作用和输送具有民主素养的新鲜血液等价值意义以及应对高校师生对民主的诉求、改进管理和提高决策水平、防止和消除高校腐败等工具意义。

辩证认识国学的价值和意义 篇8

总之, 国学沉淀于历史的长河又升华于现代社会, 是依存于经典之内的知识及其体系, 更蕴含着为人处世、治国齐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因此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学一点国学。正确认识和研究国学, 不是一件小事, 它是关系能否传承中华文明, 实现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的重要一环。

国学内容浩如烟海、博大精深, 即使皓首穷经、焚膏继晷也无法曲尽其妙。同时, 国学本身毕竟是古代社会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 精华与糟粕并存。对此, 我们决不能不辨青红皂白一味地高唱赞歌, 也不能因为它存在弊端而一概抹杀。对国学研究有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只有正确地学习和掌握国学, 才能真正发掘传统文化的精华, 使之服务于时代的需要。

首先, 应当对国学学理与文本进行正确解读, 掌握正确的国学知识, 辩证认识国学的价值和意义, 科学理性地把握国学的学术体系及其所蕴含的文化精神, 否则谈国学创新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其次, 把握时代脉搏, 主动面对新形势、新发展, 以务实开放的态度发展中华文化, 发挥国学在我国新时期文化建设、综合国力提升方面的作用, 与时俱进地研究国学。

再次, 提倡经世致用、知古鉴今的学习态度, 促进国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沟通, 实现国学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型;重视国学的社会功能, 追求国学研究中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统一, 使之真正满足社会的需要。

广告舆论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篇9

广告舆论研究的学术价值

广告舆论问题的提出, 和现实生活中不断出现的广告舆论现象密切相关。其学术意义首先表现在问题的提出不仅关注到舆论发展的新走向, 也关注到广告传播的新景观。在广告市场多角关系的博弈中, 广告主、广告人、媒介用越来越强的声音制造舆论, 并引导和控制着舆论;广告受众对广告信息传播、广告传播形式有了更多的价值判断和评判标准, 他们也往往公开表达自己的广告主张, 对广告内容、广告创意表示认同或质疑, 他们的意见表达往往以认知性广告舆论的形态出现;社会公众关心广告传播中的伦理问题、利益制衡问题、管理体制问题, 他们也经常对广告传播中出现的问题广告、重大事件广告、危机公关广告、公益广告、政治宣传广告加以褒贬, 在特定的时间段相对集中地发表评论性意见和建设性意见, 形成群体舆论, 影响着广告传播的方式和广告传播的效果。在市场经济转型时期, 社会公众无时无刻不处于丰富而变化多端的广告舆论的“舆论场”中, 广告传播正在帮助人们形成态度、意见以及价值观。广告舆论在广告实践中多有显现, 并在媒介融合和新媒体环境中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关注广告舆论问题, 特别有助于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广告传播社会功能和新的坐标来衡量广告传播的现实效果, 其学术意义重大。

广告舆论问题的研究, 涉及舆论学、广告学、社会学、政治学诸多领域。其学术价值表现在问题的研究可在多维视野下, 综合多学科的成果来探寻独特的广告舆论传播现象。近年来, 我国学者对广告舆论现象加以研究和解释, 提出了许多具有探索性或建设性的看法, 涉及广告与舆论的关系、广告舆论与新闻舆论的异同和广告舆论的导向问题。但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 学者们对广告舆论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学者们对广告舆论的研究较多集中在问题广告视角、广告伦理视角中大众媒介对广告舆论的引导问题, 学术视野相对狭窄, 从现实应用看, 广告舆论研究视野应关注到由广告传播所引发的所有舆论现象。涉及广告舆论概念的界定, 广告舆论的表现形态的描述;广告舆论自身发展、演化的规律的勾勒;广告舆论环境、广告舆论场、广告舆论运行机制的探讨;广告舆论存在和传播模式研究, 广告舆论的传播结构和波动规律分析, 广告舆论社会影响力探析等相关问题, 有较大的学术研究空间。

广告舆论研究的理论意义

广告舆论在现实生活中已普遍存在, 并为人们所关注, 在学理上应有相应的理论进行观照。把广告舆论作为学术研究对象, 将其放在传播学视野下进行考量,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 从广告舆论概念内涵的界定入手, 探析广告舆论的产生过程、梳理广告舆论产生、发展、变化的基本脉络, 构建广告舆论学研究的学理框架;借鉴传播学中的模式研究, 对广告舆论的形成模式、传播模式和传播机制进行描述;运用传播学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 对广告舆论主体、广告舆论客体、广告载体、广告相关体等广告舆论要素和广告舆论的典型案例进行阐释性研究, 对广告舆论产生的机制、路径和影响力进行系统描述;结合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分析广告主对媒介的控制, 用沉默的螺旋理论分析受众意见的生成, 运用舆论领袖理论分析广告传播的名人立言, 运用拟态环境分析广告通过制造舆论“表象”来引导舆论。在传播学视野下, 对广告舆论的产生、发展和发挥作用的机制及过程进行系统化论述, 理论意义重大。

第二, 拓展广告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丰富广告学研究体系。传统广告学研究一直遵循传播学、营销学和艺术学的研究视角, 这搭建起了广告学研究的基本研究框架, 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随着20世纪90年代新媒体创意浪潮的兴起, 病毒传播、全球传播、交互传播、社区传播、长尾理论、蓝海战略等新问题不断冲击着传统广告学的研究体系, 使广告学研究再次面临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重组的问题。近年来, 广告舆论的引发与广告自身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关, 通过对广告舆论现象的研究, 追寻问题广告产生和发展的机制, 涉及广告功能的重新审视, 广告传播内容的重新认知, 受众在广告传播中地位和作用的重新评价, 广告批评主体与广告批评对象的重新阐释, 这对于丰富广告学研究内容, 构建广告学学科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第三, 推进舆论学跨学科研究, 充实舆论学研究的内容。传统舆论研究一直囿于政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范畴, 但由于研究视域所限, 舆论研究中的思辨研究、问题研究和实证研究等往往要么流于意识流, 要么趋于边缘化。大众传播媒体社会化和主流化热潮的兴起, 使以新闻舆论为代表的媒体舆论研究成为焦点话题, 同时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在传统媒体内容构成上, 新闻、广告、娱乐、知识、游戏以及它们的融合形态共同构成了丰富的媒体内容。新闻舆论是媒体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告舆论也是舆论的一种特殊形式。广告舆论既有广告传播的特殊特征, 又有舆论传播的一般特性, 还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社会特性和时代特性。研究广告舆论则涉及广告传播的舆论学解读和舆论演变的广告学阐释, 涉及新媒介环境下舆论研究内容的新变化等相关问题。也关联到广告舆论与新闻舆论、广告舆论与媒介舆论、广告舆论与社会舆论之间的关系解读, 对于理解新时期舆论的新发展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广告舆论研究的实践意义

在媒介融合和媒介社会化大环境下, 广告舆论的功能和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 广告舆论和新闻舆论一样成为信息传播和话语表达的重要工具。广告舆论研究的实践意义凸显。

首先, 广告舆论的社会影响力增强和广告传播的特性有关。在媒介融合的技术背景下, 广告传播的时间、空间和领域得到空前加强;广告的强势传播、即时性传播、发散传播特性明显加强, 为广告舆论的生成、传播和发挥作用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手段和更宽泛的技术平台;在媒介社会化的传播背景下, 政治和利益集团对媒介的控制和利用, 媒介组织对媒介功能和效用的开发和定位, 受众对媒介的依赖和批评都得到空前加强, 广告的组织传播、控制传播和导向传播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为广告舆论的生成、传播和发挥作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媒介环境。关注这些问题, 在宏观决策层面可以为政府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在管理层面, 可以为相关部门构建广告舆论监管体系, 加强广告舆论的利用、引导和监控提供一定的思路。

其次, 广告舆论的社会功能放大和广告传播中自身出现的问题和传播制度本身的先天性缺陷有关。多年来, 广告传播过程中自身出现的问题一直为人们所关注, 现代广告传播中, 广告主的意识形态、广告人的创意理念、媒体的传播模式以及广告受众的认同性意见或批评性意见都成为引发舆论或舆论关注的热点问题。具体来说有如下情形:其一是广告传播方式受质疑。广告是一项单向信息传播活动, 广告传播方式由广告主、广告公司和媒体组成的利益集团所控制, 因此广告传播者往往以其意志为转移而不顾及受众的感受, 一方面, 广告控制加强, 广告的政治功能凸显, 广告传播主题受关注;另一方面, 轻视消费者智力、蔑视消费者自尊的无知广告传播也成为广告舆论关注的对象。其二是广告传播内容受抨击。虚假广告往往夸大广告产品或服务的质量, 在欺骗消费者的同时企图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失实、失真、夸大其词的虚假广告内容是多年来广告舆论密切关注的话题。其三是创意文化难认同。多年来, 因广告创意而引发的广告舆论占有较大比重, 较为典型的就有“丰田车陆地巡洋舰广告”、“立邦漆盘龙滑落广告”、“耐克恐惧斗室广告”创意事件。这些广告由于创意中使用了一些不恰当的创意元素, 而使创意文化打上了鲜明的民族主义色彩, 许多网民对西方著名品牌的创意文化不能认同, 从而引发舆论并导致广告传播成为显性的公共话题。关注广告舆论的这些影响和变化, 对于进一步认识广告信息传播的机制, 追溯问题广告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现实渊源, 判断广告传播的走向, 全面理解广告批评的社会价值及正确评价广告舆论的社会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9年7月版。

[2].张金海、饶德江、刘珍:《略论广告的舆论引导功能》, 载《新闻传播评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年8月版。

临床价值和意义 篇10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意义;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126-01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积极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 积极培养和践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个字,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科学阐述,指明了未来我们党价值建设的方向。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到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的精神引擎,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极大的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能进一步凝聚民心、鼓舞斗志,集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就能激发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动力,反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要求,就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体现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它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繁荣昌盛、人民幸福生活的保证基础,我们所倡导的民主,是社会主义下的民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

(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国家政权得以稳定的基本精神依托和价值实现。追求人的自由和发展,是我们党成立之初已经明确提出,并为之不懈奋斗;要求保证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保障人权,保障人人都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權利;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依法治国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要求。

(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应当遵循的根本道德准则,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求。树立思想精神上的旗帜,爱国是作为国家公民应该而已必须做到的行为,维护国家利益,绝不做有损于国家的事情;敬业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职业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公民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关心,友善相处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涵盖了社会主义社会各个道德环节,集中体现了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弘扬,并加以发扬光大,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新时期里,社会主义道德的精华,具有巨大的社会精神面貌的引领作用。

二、 积极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得以稳定和巩固的灵魂工程,对于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基础性的根本意义。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的理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道德建设和实践建设的根本需求。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取得质的飞跃。但在新时期里,我国也面临诸多挑战,外来文化的冲击日益加剧,越来越增加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压力,社会中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有增无减,所以即是提出对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理论建设的需要迫切要求,也是对践行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不少挑战。凝聚社会共识,彰显思想核心,形成巨大的精神力量,将这股精神力量作为我国社会实践建设的精神动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整合了多样化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观念。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也有发生巨大调整,在各种价值观念的冲击之下,多元化的价值观念、纷繁变化的社会思潮,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是人们社会思想的一种整合,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培养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中引领社会多元思潮向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方向前进,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培养和建立社会主义价值准则,不断推动我国意识形态发展研究,不断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稳步前进。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应西方价值观冲击的根本保证。西方世界政治理念、文化观念的入侵,甚至存在很多别有用心的“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我国在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受到严峻的挑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继承和发展人类一切文明精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造成我国在价值观念、意识形态领域新的坚固的长城,通过加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自觉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坚定政治立场、弘扬社会正气。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大全国代表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宋惠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解读[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3]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上一篇:f小调前奏曲下一篇:信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