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策略

2024-07-10

支持策略(精选十篇)

支持策略 篇1

关键词:小班幼儿,自主游戏,支持策略,幼儿发展

一、在参与游戏中提高幼儿游戏水平

教师要学会做“幼儿游戏中那个年龄稍长的玩伴, 在了解幼儿所思所想的前提下, 给予一些适当的‘回应’”, 以提高幼儿游戏水平。

如幼儿听了“黑猫警长”的故事后, 户外活动时, 幼儿自扮“黑猫警长”, 把对方当“一只耳”, 相互追逐, 容易摔倒, 这样游戏有一定的危险, 可又不能压制孩子玩的兴趣, 于是我自扮“一只耳”:报告黑猫警长, “一只耳”在这儿呢。孩子们都停止了追打, 把目光转向了我, 我一边调节速度, 一边跑跑走走, 走走跑跑, 还利用滑梯和孩子们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 在找的过程中我引导幼儿说出在哪里找到“一只耳”, 这样不仅满足孩子们玩的需要, 还学习了“上、下、里、外”等方位关系和方位词。教师以玩伴的身份与幼儿共同游戏, 才能引领幼儿快乐游戏, 安全游戏, 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二、在自主游戏中生成区域游戏

区域游戏比教学活动有更大的自由度和更强的针对性, 它和自主游戏很相似。以往区域游戏是由教师设置, 教师介绍怎么玩。可现在我们尊重幼儿的意愿, 在幼儿自主游戏中巧妙地生成区域游戏, 提高幼儿游戏兴趣, 让幼儿自己研究怎么玩。

XX对“插塑”不感兴趣, 别的孩子玩“插塑”时, XX则用小手指在桌上画“火车”, 伴着“呜呜”的声音, 一条又一条曲曲弯弯的火车开来开去, XX忙得不亦乐乎, 我没有阻止XX的“随心所欲”, 在明白XX的想法后, 我为她设置了“画室”, 提供了油画棒、画纸等, XX高兴地画画去了, 受她的影响又有几个孩子也去画画了。

后来根据孩子们的需要我又投放了彩色纸、固体胶等, 孩子们喜欢去那儿撕彩带、做手工、画画, “美工区”产生了, 如今美工区是我班孩子最乐意去的场所。小班幼儿喜欢模仿, 常常模仿妈妈抱着娃娃, 于是我和孩子们商量给娃娃布置“家”, 孩子们很感兴趣, 主动参与到布置娃娃家里来。在娃娃家的基础上, 又生成了商店、理发店、医院等多个游戏区。与幼儿商量生成的这些游戏区域, 是幼儿感兴趣的, 也是幼儿当下最需要的, 体现了教师尊重幼儿、理解幼儿, 促进了幼儿主动发展。

三、自然地渗透教学目标

游戏是儿童自发的对自身潜能开发的一种活动, 而教学则是外部文化对儿童潜能的开发。在小班, 由于幼儿的注意力时间短, 集体教学也相应时间短, 教师要巧妙地把教学目标渗透在各种形式的游戏中, 让幼儿在玩中学知识、长技能。如串木珠, 开始时孩子们随意串, 我说:“兔妈妈的生日快到了, 串一个好看的‘项链’送给兔妈妈吧。怎样把项链串得好看?”我引导幼儿试着用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木珠有规律地搭配, 孩子们在玩中计数、分辨颜色、认识形状, 数学目标、科学目标得到了实现。我又设计了兔妈妈过生日的场景, 兔宝宝不仅给兔妈妈送了“项链”, 还说了自己心中的祝福, 爱的情愫在孩子的心间萌发, 社会目标渗透其中。

教师要用智慧的双眼去捕捉游戏中的教育契机, 在充分观察和了解幼儿游戏的基础上, 以一个支持性的角色介入, 恰到好处地促进儿童的发展。教学的因素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游戏过程当中, 幼儿在保持游戏愉快体验的同时, 不知不觉地得到了游戏水平的提高和自身的发展。这种在游戏中渗透各科教学目标的做法是随时随处的, 把教育目标变成幼儿自身游戏需求, 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指出:“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在“教育建议”中强调“结合具体情境, 引导幼儿换位思考, 学习理解别人”。在幼儿自主游戏时, 孩子们为争抢玩具常发生“事端”。我没有简单地评判谁对谁错, 而是就游戏中的具体事件引导幼儿讨论:当你想玩别人的玩具时怎么办?“和小朋友商量”怎么商量呢?“给我玩一下好吗?”“我们换玩具玩好吗?”幼儿自己想到解决办法, 老师及时肯定、表扬, 强化幼儿积极动脑, 解决问题的信心。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商量, 知道需要帮助时要说“请”, 得到帮助后说“谢谢”等。在游戏情境中提高了幼儿的交往能力。

总之, 观察孩子的一日生活, 关注幼儿的自主游戏, 寻找有效策略, 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是每个教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徐则民.在游戏中走近孩子[J].幼儿教育, 2011 (25) .

谈支持幼儿自主探究的策略 篇2

【摘 要】自主探究就是幼儿通过自身自主的活动,对周围的事物观察、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究过程,是培养幼儿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幼儿期的孩子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能够感知周围事物现象的有趣,有探究的欲望,但是他们缺少探究的方法和经验。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为幼儿创设宽松、自主的探究环境,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幼儿自主的探究,并通过多种方式支持幼儿进行自主探究,从而提高探究能力。

【关键词】支持;自主探究;策略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因此作为成年人,我们应该保护幼儿的探究欲望,支持他们的自主探究的行为,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和引导者的作用,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下面我就结合几个案例谈谈我在支持幼儿自主探究的几点小策略。

一、走进自然,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兴趣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科学探究的教育建议中提到“要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孩子们天生热爱自然,乐意接触自然,在大自然中,不仅能愉悦孩子的身心,而且他们的观察更加敏锐,能发现大自然中有趣的现象,从而能够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对大自然的喜爱。

每一个幼儿园都要为幼儿创设接触自然的环境,让幼儿有接触自然、探究自然的机会。我们的幼儿园有漂亮的紫藤园、小池塘、探秘园等等,都是孩子们走进自然的重要途径。而作为老师,要做的就是充分利用好幼儿园的自然资源,多带孩子走进自然,给予幼儿接触自然、探究自然的机会。

二、捕捉兴趣,引发幼儿自主探究的行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跟随幼儿的兴趣开展探究活动,幼儿才能更加自主、更加投入参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因此,我们要善于捕捉孩子们的兴趣,巧妙地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探究的对象,为幼儿的探究活动提供机会。当孩子有了兴趣以后,老师要多鼓励,给予幼儿探究和交流的平台,鼓励他们通过自主的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支持他们的探究行为。

三、提供材料,支持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

《指南》中对于科学探究的教育建议中明确指出:真诚地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如多为幼儿选择一些能操作、多变化、多功能的玩具材料或废旧材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幼儿拆拆装装或动手自制玩具。幼儿思维发展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因此,在幼儿的探索过程中,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究,就要提供丰富的、适宜的材料,以满足幼儿的探究需求。

我班的科学互动墙就是“飞机大揭秘”,之前孩子们进行过飞机的大调查,对于飞机的知识有所了解,最近,孩子们又迷上了折纸飞机,为了支持幼儿的探索行为,引导幼儿深入的探索飞机,我首先提供了折纸飞机的多种图示,鼓励他们尝试自己观察步骤图,按照步骤图来折,探索折纸飞机的多种方法,同时又提供了广告纸、报纸、普通的绘画纸,引导幼儿运用不同材料的纸折纸飞机,探索飞机的飞行与材料的关系,在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有的孩子发现飞机的折法不同,飞行的远近也不同,有的孩子发现飞机飞行的方法与远近也有很大的关系,这些都是孩子们在自由的探索中自己发现的。

四、巧设活动,提升自主探究的能力

真正的自主探究,应该以幼儿为主,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生活经验来选择探究的内容,而探究的形式也应该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实验、提问等多种形式去探究问题,从而发现探究的乐趣。作为教师,我们要支持、引导幼儿学习用适宜的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或为自己的想法收集证据。那么,在探究活动中,我们也可以尝试以幼儿为主体,支持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收集证据、寻找答案。

随着冬天的到来,有的孩子就问:小动物去了哪里?冬天为什么看不见小蜜蜂?他们怎么过冬呢?兴趣使然,我设计了一节活动《动物是怎样过冬的》,我先制定了调查表,先收集幼儿想要了解的动物过冬的问题,然后根据幼儿的问题提供书、电脑等资料,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问题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本次活动中,我们以开放、自主的教学形式,为他们创设宽松、自由、敢问敢答的学习氛围,通过调查表和相关材料的投放来让幼儿了解自己感兴趣动物的过冬方式。同时我们还通过顺势引导、提问、追问等方法来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重视他们去主动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自主寻求答案的能力,积累解决问题的相关经验。通过这样开放、自主的探究形式,孩子们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提高了探究的能力。

自主探究是幼儿学习科学、培养科学素养、体验科学精神的重要方式之一。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究,就要做到关注幼儿的兴趣,创设开放、自主的探究环境,提供丰富的探究材料,并引导幼儿通过不同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在适合的时候给予幼儿支持和帮助,引导他们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探究,从而提高幼儿探究活动的质量。

参考文献:

支持性教学互动策略 篇3

关键词:物理环境的创设;心理环境的创设

G632.4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课堂中各种形式的交流互动,教员需要营造一定的物理和心理环境,从而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物质和精神的支持,这类教学策略就是支持性教学互动策略,它包括物理环境的创设和心理环境的创设。

一、物理环境的创设

这主要涉及到教学环境对课堂交流的影响。物理情景的创设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不仅帮助师生确定课堂交流的特定场合,而且确定师生行为的分寸。 物理情景的创设包括课堂中各个方面的布置和安排,主要有班级规模、座位安排和教室布置等几个方面。

(一)班级规模。学校中班级的规模和设计对师生互动是有一定影响的。班级规模过大,在一堂课的时间内教员与每个学员的互动频率和学员之间的互动频率就会减少,在学习与活动中给予学员必要的指导就会受影响。因此,小班制教学要优于大班制教学。

(二)座位安排。结构决定功能,教室里座位安排和互动效果往往是相互配合的。传统的秧田式座位安排是为了集体教授的方便,以双向甚至多向沟通为特征的互动教学需要环形的或者是圆形的座位结构,这样的座位安排将会有更多非语言交流的机会。当教学中需要教员与学员之间和学员与学员之间相互交流观点时,学员坐在围成环形的座位上有了面对面的互动,才能更好的相互交流看法。活动中相互依存的活动结构,能够促成学员之间的合作关系的形成。

教员在利用座位的安排达成互动策略时,需要同时关注几个事项。第一,与学员的身体距离。身体距离的缩短会引起互动质量的显著变化,当教员与学员之间的距离缩短时,发生的更多的是交流的随意性。换而言之,教员接近学员,学生会产生更多的课堂参与感,并且他们会感觉到来自教员的尊重,在被尊重的感觉里,他们会更多地关注教员关注课堂。第二,教员对空间的利用。教师越是靠近学生(1米到2米之内),学生的态度和表现似乎越好。对于教员来说,重要的是尽可能多的在教室里走动,并请靠边就座的学员们发表观点。第三,定期为学员换座位。这样使每个学员都有机会出现在活跃地带。

(三)课件设置。尽可能多形式多元素的呈现课件。伴有轻音乐、背景柔和舒、伴有贴切不失活泼的视频或音频的出现,营造出一个温馨、欢悦、活泼的教学氛围,把师生带入愉快的课堂活动中,从而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有益于卓有成效地展开教学互动。

二、心理环境的创设

融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课堂气氛和积极的教员期望是促进学员学习的有利因素。

(一)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所具有的情感作用以隐性的方式影响着互动过程,共生合作的师生关系是教学互动的主要条件。当师生关系围绕以下特征构建时,更有利于达成互动教学策略。第一,公开、坦诚、相互信任。第二,相互关注和尊重。第三,允许彼此独立,让每个学员都能充分展示其独特性、创造性和个体性。第五,彼此以对方需要的方式去满足,即师生均无需牺牲自己的需要而去满足对方。

(二)课堂气氛。良好的课堂氛围既是知识互动的基础,又是情感互动的结果。置身于尊重、理解、友好、关爱的心理场域之中,师生更易于形成良性互动。教员首先要有一颗爱心真诚地关注每一位学员,引导学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相互支持共同提高。教学中要善于鼓励和激励学员,促进其情感朝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对学员的要求应该宽严适度,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从而营造出爱意融融的心理环境。

(三)教员期望。教员期望是影响支持性教学策略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员的期望效应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积极的教员期望对學员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员的期望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主要有如下七个步骤 。第一,教员根据学员的具体情况产生不同的期望。第二,教员在与学员的相互作用中,重建或修改对特定学员的期望并且确定引导“方向”。第三,教员根据确定的“方向”对学员区别对待。第四,学员根据教员对自己独特的一套信念以及自己与教员的关系来感受教员引导的意义,同时产生自我期望。第五,学员根据自己对整个课堂和教学内容的观察而回应教员的引导去采取行动。第六,学员的行动为教员期望又提供了新的信息,这或者证实了原来的期望,但也可能修改或否定原来的期望。第七,学员解释自己的行为。在整个循环中,教员是根据对个别学员的观察而采取行动,以便可以有区别地对待他们。这样的区别对待和学员的自我期望相互作用,产生出预期的结果。

期望可以被看成是教员和学员两个相互作用的简单的社会双体,在这相互作用的双体内可能产生的期望关系包括:第一,教员对学员学习能力方面的期望;第二,学员的自我期望;第三,双体对学员能力的联合期望。教员在进行积极期望的过程中,要始终以教学为主要职责,对学员倾注自己的积极情感与真诚爱心,在学员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期望,然后根据要实施的期望目标,逐步加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彭小虎:互动主义原理与学生素质之养成[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

[2]《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学》(下) 中央科学教育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3]《现代教学论学程》(修订版) 黄埔全、王本陆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学习策略论》 熊川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5]《学与教的心理学》 皮连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新理念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 胡田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7]《中学德育课程与教学论》 胡田庚,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护生压力及支持策略探讨 篇4

在护理学生的压力源研究中, 学生的压力源可归纳为3方面:压力来自于理论课程的学习、临床实践、个人性格和社会因素。本文着重探讨护生在临床实践中的压力及支持。

1 护生压力源

1.1临床学习环境:许多研究证实临床学习环境是造成学生压力的主要来源。临床学习环境对护生带来很多挑战, 她们要在复杂的、无预见性的临床实践环境中呈现良好的护理能力。即使在不熟悉的临床环境, 教师陌生, 对患者尚不了解, 学生也被给予很高的期望。Mahat把护生的压力分为5类:初始经历、人际关系、操作技能、工作负荷过重、无助感[2]。不容置疑, 初始临床经历 (如注射、与患者沟通、体格检查) 充满压力, 学生在陌生的临床环境中进行技能操作时会承受较大压力, 害怕发生错误, 不自信都是导致焦虑的原因。学生在初进一个科室时会有焦虑和不自信, 需要一段时间的融入, 建立良好关系, 熟悉科室工作常规, 熟悉工作人员, 这个过程无疑是有压力的。

1.2师生关系:研究发现护生与护理教师的非支持关系是护生压力的主要因素[3]。与临床教师的关系及教师的行为对护生的压力经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每次学生轮换到一个新的科室, 就要适应一个新的临床带教老师。然而, 临床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各异, 从而要求学生做出相应的调整。临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决定了学习的整体氛围。虽然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支持性的学习环境以减轻学生的压力, 但文献证实一些教师加重学生的压力。调查报道88%的学生至少有一次遇到素质低的教师[4]。学生诉说遇到的某些教师自负、傲慢、偏颇、不尊重学生人格, 教师的诸如此类行为创造了一个负性的学习环境, 增加了学生的压力, 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自信心的建立, 降低了学生的满意度。

1.3 教师行为:教师对学生的直接观察和对学生表现的评价是师生关系中学生焦虑的主要来源[5]。班杜拉指出来自他人的正性反馈, 特别是来自诸如代表专家和权威的教师的反馈会强烈影响个人的自我效能和自尊。教师给予学生的负性反馈会严重降低学生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Gillespie调查发现那些总是给学生提问题以评价学生、总是批评、时刻监督学生的教师反而给学生的帮助较少, 学生反馈收获也较少, 当学生在一些临床经历中期盼教师在场时, 对学生持怀疑态度的教师在场会增加他们的焦虑, 影响他们的学习[6]。

2 管理压力的策略

缓解护生压力的干预涉及改变教育环境, 培养学生有效应对压力的能力。以下为学生和教师可以利用的促进学习的策略。

2.1 同伴指导:同伴支持和个人指导可以有效减轻学生在临床环境中的焦虑。施华指出护生初进一个科室时, 可以安排之前进科的护生在具体护理工作中给予指导[7]。当学生与临床教师一起工作时, 会有不同程度的压力。由于与同伴相似的经历, 沟通更自由, 向同伴询问不用担心教师的评价, 相对更放松, 有助于自信的建立。当学生初进一个陌生的临床科室时, 一个融洽的学习环境里同伴之间的相互支持可以减轻学生焦虑。通过指导, 资历长的护生可以为同伴起到榜样作用, 在此过程中也培养了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的机会, 年长护生在面对小学妹体现出的专业性可以增进自尊和自我效能感。

2.2 良好的临床学习环境:临床实习环境可以影响护生的专业态度, 护理知识水平, 行为技能, 以及临床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影响护生的职业角色形成以及工作责任感的建立[8]。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抚慰学生的焦虑和减轻学生的压力。临床实习环境所包含的因素包括师生关系、工作氛围、教学方法、组织支持、学习机会等。师生关系是影响护生对临床学习环境满意度的首要因素, 其次为工作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体现价值、尊重和支持的临床环境不仅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面对个体化差异的学生, 护理教育者需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 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临床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多的给护生提供及创造实践机会, 在安全的前提下让护生进行操作, 以提高护生实习的积极性。

2.3 注重教师的作用:选择好的带教老师是保证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关键措施。医院应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当作基础环节来抓, 根据临床护士的业务水平、理论技能、个人素质、职业道德、教学意识、能力结构等进行综合评价, 择优选拔, 选择专业思想稳定和业务素质高的护士作为临床带教老师, 以帮助学生培养角色认同感。临床教师是实习生临床实践的启蒙者, 教师的师德、师才、师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护生能受临床护理教师身上优良素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Wilson的研究结果指出教师的评价及监督与学生的压力水平显著相关[9]。临床教师的过度干预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不良作用, 增加学生的对失败的畏惧和不自信。学生的角色是允许犯错误和表现差强人意的, 作为临床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在这种理念下, 教师应该是教而不是评价学生的表现。重视教的角色而不是作为评价者的角色可以促进一个开放性支持性的学习环境, 角色被认为是榜样和学习的促进者。这种正性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双方的学习和合作。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建设性反馈、提出合理的学习目标、探讨评价学习的指导性策略, 让学生对临床经历有所准备。教师的可及性、公正及平易近人被认为是对学生的支持。总之, 护理教师有责任为学生创造一个支持学习、促进健康、对学习有建设性的环境。

2.4 建立支持系统:提供学业的、社会的、行为的支持系统可以有效减轻学生的压力和预防不良压力。既然护理教育可能会增加学生的压力, 护理教育者平时就应注重提高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 在激发学生专业热情的同时, 要客观评价护士面临的各种挑战与压力源, 让学生对现实做好准备, 使学生到临床后能正视各种压力, 并能积极地应对压力。教育压力识别和压力减轻技能可以为个人和临床使用提供有效工具。在实习过程中, 护生初次进入科室, 要帮助护生尽快熟悉环境、介绍科室情况、各班职责及实习要求, 消除护生的陌生感。帮助护生处理好护患关系, 为护生创造良好的实习环境。带教老师注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询问并帮助学生解决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适当地表扬学生, 以增强学生实习的信心, 并成立心理咨询室、意见箱等, 给学生提供不良情绪发泄和心理支持的空间, 以帮助学生解决来自老师和患者等方面的压力。

参考文献

[1]Lazarus RS, Folkman S.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M].New York: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1985:15

[2]Mahat G.Stress and coping:junior baccalaureate nursing students in clinical settings[J].Nurs Forum, 1998, 33 (1) :11-12.

[3]潘兰霞, 邹小燕.护生临床实习满意度与临床学习环境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 2009, 24 (9) :15-16

[4]Marchiondo K, Marchiondo L, Lasiter S.Faculty incivility:effects on program satisfaction[J].Nurs Educ, 2010, 49 (11) :608-614.

[5]Del Prato DM.The lived experience of nursing education:conditions and barriers in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that shaped students'learning, identity development, and success[M].Syracuse, NY:Syracuse University, 2010.

[6]Gillespie M.Student-teacher connection in clinical nursing education[J].Adv Nurs, 2002, 37 (6) :566-578.

[7]施华, 潘兰霞.同伴教育在护理临床实习中的应用[J].中医院管理杂志, 2014, 22 (3) :454-455.

[8]Papp I, Markkanen M.Clinical environment as a learning environment:student nurses'perceptions concerning clinical learning experiences[J].Nurs Educ Today, 2003, 23 (4) , 262-268.

支持策略 篇5

问题的提出

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走进新课程》里有这样一段话:“教学活动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工具开展的。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组织方式以及质量效益等都和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工具密切相关”。随着二期课改的深入,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日益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相关研究层出不穷,旨在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成果见诸于各种教育教学书刊。但是应当看到,信息技术在具体的运用中,虽然会有拓展教学的时空等优势,但在学生思维的延续性以及对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尤其是小学生)多方面有着不可避免的缺憾。因此,本课题研究力图避免这种缺憾,通过英语教学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策略研究,克服弊端,优化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学习品质。这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从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来看,随着信息技术设备的扩充,有效利用这种技术并使之发挥教育教学功能已全面提升到议事日程上来。在我校及周边一些地区,信息技术设备的闲置问题比较普遍。即使是在有限的应运中,信息技术更多充演了板书的功能以及为利用而利用的无效使用状态中,完全没有发挥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际效益来。因此,本课题研究在这个层面上,不仅仅是英语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问题,更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校其它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作用。此外,二期课改中英语教材呈现了单词量大、更生活化的特点,借助于信息技术,使这些特点具有直观性、趣味性,满足小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更是本课题研究的实践作用。

课题研究过程与方法概述

(一)研究目标

通过信息科技与小学英语学科整合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形成小学英语学科在信息技术平台支持下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二)研究的内容

1、关于“信息科技支持”的概念界定;

2、信息科技支持下小学英语教与学的模型建构;

3、信息科技支持下小学英语学科教学策略研究的原则;

4、信息科技支持下小学英语学科平台的教学策略。

(三)研究的步骤

1、确立课题阶段(2006.2~2006.3)此阶段研究方法主要为文献资料法。研究方法:情报资料综述,当前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整合的现状及原因分析,收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关情报资料,分析、抽理出两者实现有效整合的途径与方法,结合本课题研究的具体情况,制定当前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整合现状调查表,并完成调查报告,由此得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的必要性,进而梳理思路,邀请有关专家,完善研究方案,确立研究课题。

2、实践研究阶段(2006.3~2006.12)此阶段主要研究方法为行动研究法。研究方法: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整合的途径与方法、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策略及其原则。建构信息科技支持下小学英语教与学模型,信息科技支持下小学英语学科平台的教学策略。确立研究班级,形成对比实验,对一般的整合途径和方法予以整理,进而形成适合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的途径与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同时,通过对教学多媒体软件的制作及修改,使教材文本的研究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更趋有效性。在此基础上,以英语学科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养成,分析形成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整合的初步策略及原则,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3、验证研究阶段:(2006.12~2007.6)此阶段主要研究方法为专家咨询法和行为研究法。研究方法: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实现有效整合的课堂教学策略。对初步形成的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整合的策略进行理性分析,举行现场研讨,邀请有关专家对此论证,修正和完善初步策略,并在下一阶段的实践中运用,形成英语学科听、说、读、写等能力养成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案例。再次举行现场研讨会及成果展示活动,请有关专家予以指导,使策略更为完善、科学。

4、课题总结阶段(2007.6~2007.10)此阶段主要研究方法位经验总结法。研究方法: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反思和梳理,撰写课题结题报告,举行课题教学阶段的成果展示活动。

(四)研究的成果:

1、信息科技支持下小学英语教与学的模型。

2、信息科技支持下小学英语学科教学策略研究的案例。

3、信息科技支持下课堂内外学习环境的教与学策略研究平台、资源。

4、信息科技支持下小学英语学科平台,在教学中推广实施案例(区间交流ppt、发表的文章)。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信息科技支持概念界定

信息科技支持:信息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在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指导下扩展人类信息功能的技术。所谓支持责是指一物(平台)对另一物的有效帮助。因此,在本课题中,信息科技不仅要有效扩展小学英语的信息量,即二期课改意义上的学科拓展,同时平台要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策略改变形成有效支持。

二、策略研究的原则

1、过程性原则 :学校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教育影响,引导或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向教育者预期的目标转化的过程。教育要求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主体活动,成为他自己的要求,才能转化为发展。信息科技支持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就是通过学生观察、思索、发现和研讨,不断地改进学习方式;教师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地实验、总结;再实验、再总结,得出结论。

2、整体性原则:在本课题实施过程中,着眼于学生的信息科技素质的提高,并以此促进小学生英语学科的发展,促进两者间的共同发展。

三、策略研究的理论依据

1、“以人为本”理念,人本心理学家把潜能看作是人的内在价值,指出人的潜能的实现决不是一种势在必行的规定性,后天的社会环境决定着人的潜能的实现与压抑,而后天的环境必须有一种和睦的气氛,有一种真诚、信任理解的人际关系,从而使人的潜能得到开发成为可能。戈布尔说:“健康的儿童是乐于发展、前进的,乐于提高技艺和能力,乐于增强力量,因此要对每个人的内在潜能发展产生兴趣。”马斯洛认为,人最终不是被浇铸成或塑造成人的,而是依靠自身实现潜能的,环境的价值在于促进潜能的现实化。本理论中三方面值得本课题的关注:①学生是英语学习的真正主体;②信息科技是学生提高英语学习潜力的促进剂;③信息科技支持的是学生潜能的开发发展。

2、交互式理论:个体的心智具有独特的个性,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动是个性与个性创造性的扬弃,在扬弃中互动发展、创造,这种交互式的互动是推动认识、情感、逻辑发展的动态的模式。它具有多元性和选择性的特点,多元性体现在交互对象的多元,交互方式的多元,交互情境的多元。选择性体现交互主体的吸收与同化,将信息进行“我化”的吸收,“他化”的同化。本理论对课题的指导意义在于,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在信息科技的支持下,实现交互多元,为自我的完善与发展提供可取性信息,并得到同化与发展。

3、新课改倡导现代教学方式的改变,信息科技支持下的教学包含三方面的因素:教师、学生、网络资源,三者之间呈主体式的对话,是新课堂教学、新型师生关系倡导下的学习方式的一种结构模式。传统的教学只注重借助资源为中介的单向师生互动交流,这种互动进程明显存在一方主动,另一方被动的局面。打破传统线性单一的互动模式,倡导交互式的互动模式是教学主体化对话的策略。交互式互动模式:从对象来说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资源在自主选择中构建认知

四、信息科技支持下小学英语教与学模型的建构

五、信息科技平台支持下英语课堂教学策略

1、以平台为支持,优化以教学指导为核心的教学设计,确保教学系统的流畅性。教师教学系统表述的是:从“准备教学——教学组织——教学指导——教学管理及反馈”这样一个流程,流程的核心是教学指导。教学指导质效的实现有赖于教学准备的充分,有赖于教学组织的有序,同时,也立足于教学管理及反馈的过程性反思。据此,教学指导应当充分体现层次性和开放性,在平台支持下,教学指导的层次性和开放性的实现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也是教师教学系统与平台有效整合的问题。

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向素质教育要把握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环境下教学不是忽略知识而是强调知识获取的过程,在教学指导过程中,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在信息技术平台上的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要指导学生、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在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指导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反思自我,明白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以及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合适的学习活动,学生学会使用信息化的学习工具,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教学指导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课堂教学指导策略

目前,小学英语课堂大班化教学,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每个学生能够和教师对话的时间很短,学生练习的机会非常有限,因而听说能力很难有大的提高,指导学生可以利用平台多媒体资源支持课堂学习,让学生采用多媒体通过图像、声音、动画、文字多维一体的呈现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听读,这样就保证了学生具有大量的声音和文字的英语信息输入量,而且能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的表现形式多样化的英语信息输入量。在此基础上创设各种情景和设计各种活动来加强课堂互动,调动起学生学习英语、应用英语的兴趣。小组教学指导策略 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互帮互学,让每一个小学生都参与课堂实践并能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从而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小组内互相学一学,问一问,如解决不了,再来问老师。这样做既保护了小学生的自尊心,又树立了他们的自信心。每当任务完成时,小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一种满足感,这种愉快的情绪能激发小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更大兴趣,形成越有兴趣越爱学,越学进步越大的良性循环。学生个人探索指导策略

英语学习中的预习环节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很好途径,但往往由于老师指导不够具体明确,使预习流于形式,效果不佳。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对学生进行分层预习指导。例如内向性的学生耐心、细致而踏实,但是不善表达,缺乏自信心与开拓精神,所以我安排他们预习生词的拼读与用法,系统知识的归纳、总结等,使他们感觉较容易完成,从而容易获得成就感。外向型的学生活泼、思维活跃,富有好奇心和想象力,可让他们承担有挑战性的预习任务。如作一些社会调查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资料,搜集与所学内容相关的信息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预习过程中主动积极的获得知识,并且培养学生利用多种渠道获取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指导策略 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做学习的真正主人。当然学生能否提出问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尽管学生有时提出的问题是不恰当的,甚至是荒唐错误的,但是只要提出问题,说明他们动过一翻脑筋,进行了思考,已向理解迈进了一步,我都会给予鼓励和表扬。况且,提出问题本身就蕴涵着创造思维的火花,所以每上一节课,对那些喜欢提问题的学生,我都会给学生创造提问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以平台为支持,以优化学生学习方式为中心的学法设计,来提升学习系统的学习品质,从构建的模型分析,学法设计包括课堂学习、小组学习、个人探索、研究性学习、交流互动等几个环节。其中课堂学习所关注的是学生的常规性学习方式,小组学习、个人探索、研究性学习、交流互动则体现的是二期课改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的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自主和体验过程。本文以小组学习为例,诠释在平台支持下,探索小学英语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的途径。

在小组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知识的多样性,学生间产生一种差异,同时产生知识的疑问,此时学生要会主动地学会观察发生这一差异,并产生对学习问题的好奇心,激发他们主动的探究、深入学习。另外,小组成员的相互交流,使学生从其他成员那里获得自己没有的知识,经历自己的学法过程,并把小组学习的研究体会、成果放到平台上供大家共享。

本学期,我在四年级上了The fox and the grapes一课。我通过平台展示葡萄等图片,让小组学生自己介绍葡萄,看狐狸图回答问题,Who is coming? What is he doing? What does he want to do? 并且讨论What might he say? 展示了乌鸦喝水的媒体,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听力理解判断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在平台上新编狐狸的故事提供了线索。同时,在自编结尾的活动中,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启发、点拨,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收到良好的效果。课后,我想起三句话:

Tell me, and I will forget.Show me, and I will remember.Involve me, and I will understand.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运用任务型的教学模式,以平台为传媒,让学生在教师教学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了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以平台为支持,优化教与学的设计,实现两个系统的有效整合(1)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与学的过程整合 在整个教学系统中,教师教学系统和学生学习系统是两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系统。由模型图可知,无论是教师的教学系统还是学生的学习系统,都是受制于教学目标不断调控。教师的教学系统和学生的学习系统在各自的纵向表述似乎互不干涉,事实上,恰恰相反,这两个系统形成了一个坐标系统,如以教学系统为横轴线,则学习系统为纵轴线,原点则是两个系统建立所共同依赖的教学内容。这样,具体到某一教学内容的达成度,均可以在这个坐标系中找到相应的点,这个点可以解释为在教与学的互动之中,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掌握度。同时,从模型的构建中,两个系统间的反思不仅有效地调整了教学目标,也使两个系统在反思的过程中形成更为紧密的互动关系。而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调控,还是教学反思的后座力,它们对两个系统所要产生的影响均建立于信息技术应用这一有效的平台。正是这一平台的介入,使两个系统间的融合更为紧密。需要强调的是,此时的信息技术就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技术的应用或单纯意义上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已全然成为两个系统间有效互动的驱动力。

海南游艇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策略 篇6

关键词:游艇产业;国际旅游岛;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4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10-0037-02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10.10

发展游艇产业是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赋予海南省的重要发展战略。加大金融支持游艇产业经济力度,是新时期促进金融转型与实体经济转型相匹配的重要切入点,对海南省经济调结构、稳增长,提升国际旅游岛建设水平和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一、海南游艇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地方政府积极布局、规划发展

目前海南全省2/3的市县包括海口市、三亚市、陵水县、万宁市、琼海市、文昌市、澄迈县、临高县、儋州市、昌江县、东方市及乐东县都提出发展游艇经济。中心城市海口、三亚先后制定出台促进游艇产业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意见;临高金牌港经济开发区已规划建立了游艇制造产业园;海口、三亚、陵水等城市在国家房地产业宏观调控形势下,借力游艇旅游,积极开发游艇度假地产。

(二)法规制度逐步健全

游艇政策方面,海南省2010年以来先后颁布实施《海南省游艇管理试行办法》、《关于境外游艇进出境监管操作指引(试行)》,在游艇登记、驾驶、入境查验、活动水域等15项游艇管理政策上实现突破,为海南游艇产业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

《2010-2011中国游艇产业报告》数据显示,2010年海南省成为我国船艇进口第一大省,进口额为2378.97万美元,同比增长894.28%,进口数量为48艘,同比增长433.33%。游艇基础设施投入力度逐年加大,截至2012年3月,全省已建成4个国际标准游艇码头,已建游艇泊位831个,在建游艇泊位1075个,游艇码头发展水平、规模已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目前全省有35家游艇俱乐部游艇会、260多家与游艇相关的企业,为海南游艇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出入境游艇逐年增多,2009年仅有14艘次, 2010年11月1日至2012年2月17日出入境游艇共177艘次。

二、金融支持游艇产业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海南金融业积极支持游艇产业发展,探索开展金融服务创新,取得良好进展。如,依托跨境人民币业务金融改革创新,重点发展旅游服务业跨境人民币业务,积极拓展国际邮轮补给服务、帆船游艇服务等服务贸易人民币结算新领域。深圳发展银行海口分行开发了“金龙游艇贷”综合金融创新产品,并形成“游艇订单融资加按揭回购”等多种操作模式,着力满足游艇产业上游卖家和下游买家的融资需求,目前,该行已向省内一家游艇会公司发放首笔贷款。但从总体来看,海南金融业支持游艇产业仍存在力度小、介入浅、产品少等问题。

(一)金融支持游艇产业发展的政策缺位

海南省政府和相关金融监管部门尚未制定出台专门的金融支持政策引导产业发展,比如,省内两大中心城市海口和三亚分别于2011年先后发布了政府关于支持游艇产业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只有三亚市对金融如何支持游艇产业进行了较为宏观的政策引导。

(二)针对性金融产品少

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游艇运动将逐渐大众化和普及化,游艇消费市场将呈快速稳定增长趋势”[1]。面对当前快速发展、潜力很大的游艇产业经济,省内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专业化服务欠缺,在金融产品开发方面尚未积极响应,面向游艇产业市场和客户的意识不够强,大多数金融机构尚未规划开发定位于游艇产业的金融产品,与产业发展匹配的专业金融服务业务较为滞后。

(三)游艇经济上下游产业链缺乏金融介入

游艇产业经济的核心是设计和制造,并可拉动新型材料、涂料、电子仪器、仪表、动力、推进系统等几十个配套工业的发展。游艇业已“发展成为一种集航海、运动、娱乐、观光、休闲和商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消费业”[2]。由于海南游艇产业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游艇产业链发展尚不明晰,金融介入缺乏明确的产业支撑和服务定位,比如尚未形成对游艇消费信贷业务,游艇产业链上下游融资缺乏有效支持。

三、金融支持海南游艇产业发展的策略

(一)出台产业发展规划和金融支持政策

系统整合游艇产业链,对游艇产业链上下游进行整合和培育,打造涵盖游艇产品设计、原料采购,到生产制造、产品销售、售后服务到终端消费的完整游艇产业链条,增强海南游艇产业企业和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发展形成海南特色的游艇产业集群,为金融支持海南游艇产业夯实基础。推出金融支持海南游艇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和实施细则,构建优惠政策支持体系,积极引导金融资源向游艇倾斜。如以游艇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优势企业和特色企业为重点扶持对象,在国际、国内结算,贸易融资,即远期结售汇等优势业务方面给游艇企业出口产品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对游艇旅游、游艇产品生产销售及会展、体育休闲健身等细分行业中的相关企业,加大针对性金融产品创新及服务流程优化。

(二)加强银行机构产品创新提升间接融资能力

一是积极发展产业链金融,把游艇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与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实行信用捆绑,创新适合游艇产业的多种贷款模式和风险分担机制。如对于中小游艇企业开展“集合贷款”,对于处于细分行业上下游配套游艇产业链中小企业开展联保联贷,对于游艇制造企业、游艇综合旅游的大项目实行银团贷款等模式予以金融支持。二是创新专业性金融产品,如开发和完善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退税账户托管贷款、融资租赁贷款、票据业务等信贷产品。

(三)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比重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对于大多数的中、小游艇企业,积极引导和支持其运用短期融资券、商业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融资工具,提升核心竞争力,大力支持陵水先行试验区、洋浦综合保税区、海口综合保税区、临高金牌经济开发区等园区的游艇产业企业上市融资,降低融资成本。

(四)创建游艇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

应根据游艇产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制定游艇产业发展的融资规划,搭建集投融资信息交流、政策发布、金融业务受理、项目投资咨询、投融资知识普及与提供信用评级、融资推介、信用担保、银行贷款等一条龙式专业投融资服务的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在贷款条件、担保措施、办理时间、融资费率等方面为游艇企业提供更多方便和优惠,缓解游艇产业链企业的融资困难。

(五)开发多元化游艇业保险产品

制定游艇保险发展规划,引导保险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游艇产业财产性保险和权益性保险研发投入,合理制定游艇保险承保区域、定价规则以及理赔细则,以提供专业、周全、完善的保险服务。保险业金融机构应积极开发适合游艇企业特性和现实需要的保险产品,如游艇产品的出口信用保险、游艇自身遭遇毁损的财产险、游艇内乘客险、游艇运动意外伤害保险及第三者责任险,主要用以保障游艇因自燃、台风、碰撞、漏油等意外情况所带来的财产损失、人员伤亡及环境污染[3]。

(责任编辑:陈薇)

参考文献:

[1]陈云飞等.我国游艇消费需求分析及游艇码头建设展望[J].水运工程,2011(9).

[2]一纲.我国游艇产业发展新思考[J].玻璃钢,2011(3).

支持QoS的组播策略研究 篇7

近年来, 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 这就带来了带宽的急剧消耗和网络拥塞问题, 人们陆续提出多种解决方案。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 John Nagle就讨论过拥塞崩溃[1]问题。Nagle[2]算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现在几乎所有的IP主机部署都支持这种算法。Nagle算法宣告了Internet基于QoS的功能的开始。

后来出现了ATM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3]网络技术, 它是针对多媒体信息传输要求而提出的, 提供了QoS控制和宽带技术, 但随着面向组的应用不断增多, 一些组用户的QoS需求不容忽略, 当前比较流行的QoS组播实现策略有组播QoS选路[4]和分层组播[5]。

本文的目标是研究IP组播与区分服务体系结构的结合, 以提供一种可以对组数目、组内成员数可扩展的、支持异构QoS需求和允许组成员动态的加入/离开的解决方案, 使组播数据流在区分服务域内能够获得较好的服务质量保证。

现有的方案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类:基于状态的方案、基于边界的方案和基于封装的方案。在基于状态的方案中, 当一个新的出节点 (分组离开该域的路由器) 希望加入或者离开一个组播组, 相应的核心和边界路由器将更新的状态信息传送到相关组成员。基于边界的方案将支持组播 (Multicast-Capable) 的路由器严格限制在DiffServ域内。而跟前两者不同, 基于封装的方案将状态信息嵌入分组内部。此类方案中, 将必要的组播树信息进行编码然后嵌入到组播分组首部, 作为其首部的扩展。因此, 该方案中核心路由器不需要为每个组保留状态信息。

2、一种新的基于封装的区分服务组播方案QoSAMDD——QoS-Aware Multicast over DiffServ Domains

该策略的基本目标是解决核心路由器中状态信息的问题。

QoSAMDD方案在区分服务组播三类解决方案中属于基于封装的。同其他两类方案不同, 基于封装的方案目标在于完全解决DiffServ和组播之间存在的三类冲突, 并改善可扩展性。我们提出的QoSAMDD虽然也会造成一定硬件处理复杂度, 但是它所带来的好处远远大于性能降低造成的损失。

2.1 QoSAMDD方案的机制

QoSAMDD方案的目标是是要同时消除区分服务和组播之间的三个主要冲突。为了支持组播组中有异构QoS需求的接收者, DS字段在进行分组复制时必须是可变的。下面我们给出一个实例对该机制进行说明。

假设某组播分组到达其中一个成员处最好PHB为AF10, 其中, AFxy中x, y同标准区分服务下的定义完全相同, 即x代表延迟等级, y代表丢失等级, x和y的值越小, 代表其优先级越高。该成员的相邻节点关系如图1所示, 且其中标注了IP地址的路由器都不是叶节点, 即在TSEF中都存在一个相应的Entry。如图1所示, 分组以优先等级AF10到达实际IP地址为210.44.3.51的路由器, 硬件机制根据其ID字段0011001确定其入口, 并因Rou字段只有第2位和第6位值为1, 所以只在210.44.3.81和210.44.3.85处进行复制, 复制是参考Replication信息域的对应参数, 在210.44.3.81处复制时延迟等级增加一级, 在210.44.3.85处延迟等级增加一级, 丢失等级增加一级, 即复制后分组的优先等级分别变成了AF20和AF21。

但有一点要说明的是, OoSAMDD方案尚不支持EF类型的服务, 仅限于满足LBE, BE和AF三种类型的服务请求, 但因在TSEF定义中QoS_T仅用了3种类型, 因此在带宽条件可以满足的情况下也不难扩展。

2.2 出节点路由器的加入/离开

提供区分服务体系下的组播传输服务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处理成员的加入/离开请求, 并避免出现N R S问题。目前基于状态的方法大都依靠请求节点往组播树上传送的加入/离开信息, 这些信息的处理使得组播分组无法不经干涉穿越D S域。Q o S A M D D方案选用P I M-S M协议作为底层的组播路由协议, 主要考虑到其底层协议无关且在NS仿真器中进行仿真实验时其控制信息也同时被仿真。

3 小结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封装的区分服务组播方案QoSAMDD, 粗略给出了该方案的特点, 然后详细说明了该方案的基本传输机制以及各部分功能, 分析了该方案对可变QoS扩展的支持, 给出了在PIM-SM协议下出节点路由器的加入/离开操作, 比较了与QoSAMDD所用思想有关的方案的优缺点。

参考文献

[1]D.Bersekas and R.Gallager.Data Networks.Prentice-Hall1987.

[2]Nagle J.Congestion Control in TCP/IP Inter-networks.RFC896, January1982.

[3]DE Prycker, 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Solution for Broadband ISDN.3rd edition Prentice-Hall,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1995.

[4]A.Striegel.GenMCast:A generic multicast extension for ns-2.ND CSE Technical Report, To be published.

支持策略 篇8

一、学会沟通

教师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点:

1.在交往中要尊重家长、善待家长。

尊重学生家长是处理好班主任与学生家长关系的首要条件, 要尊重学生家长的人格, 不能说侮辱学生家长人格的话。例如:学生犯错比较严重必须和家长沟通时, 为表明我与家长沟通的诚意, 我不会叫学生回家叫家长, 而由自己打电话与家长联系。当家长到校后我会主动给家长让座、倒水。然后在一个单独的环境里和颜悦色地向学生家长说明情况, 使家长放下紧张的心理, 能耐心倾听老师对自己孩子的正确、客观的评价与意见。不管学生犯的错误有多大, 我不会当着学生家长的面训斥他的孩子, 不管怎么样, 听别人数落自己的孩子时心里会有怨气, 有可能导致沟通不能顺利进行。这样做既顾及家长的面子, 尊重家长的感受, 也有利于教师和家长形成合力, 共同完成对学生的教育。

2.与家长联系沟通要有理性的意识。

与学生家长交流要避免随意性和情绪化。和家长交谈前要详细想好约见家长的主题和目的, 注意从多方面收集学生的信息, 设计如何和家长交流学生的优点和问题, 在和家长交谈的时候, 不管学生的表现如何, 都应稳定自己的情绪, 首先讲出学生的优点, 任何一个学生家长都会喜欢老师对自己孩子的表扬, 几句夸奖的话会拉近与家长的距离, 使家长紧张的心理得以释怀。在和家长交谈的时候, 还要注意倾听家长的意见和想法, 以便我们从中获得对学生新的有价值的认识。另外, 经常征求并尊重学生家长的意见, 会让家长觉得我们当班主任的比较民主、诚实可信, 有利于班主任和家长的联系沟通。

3.给问题学生的家长有效建议。

在与问题比较重的学生家长交谈时, 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语与态度。对于这样的学生家长, 我们应该体谅他们, 这些家长由于各种原因, 可能真的尽力去教育自己的子女了, 但黔驴技穷。这时我会向家长更多地了解学生在家情况, 并根据他的各方面表现给家长提出有效可行的管理的建议。这样既解决了家长的难题, 也使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形成默契。

二、取得信任, 获得支持

在顺利的沟通有效地获得了家长好感的同时, 教师应在多方面进一步取得家长的信任。要想更多地获得家长的信任, 就要在生活中关爱学生, 在学习上提高学生的成绩。作为教师, 在生活中我们要用爱心打动学生, 关爱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同玩同乐同劳动, 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 在活动学习中建立深厚的感情。使学生感觉老师既像妈妈又像朋友, 能向老师敞开心扉。在教学上, 还应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 认真钻研教材, 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让学生在开心快乐的课堂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懂得更多的道理。对于差生, 我们更应该多一份关注, 帮其分析原因, 并及时给他们补习功课, 提高班级学生整体素质水平。这样, 在获得学生信赖的同时也赢得了家长的信任。

支持策略 篇9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越来越被认同,心理干预及社会支持在医疗卫生领域得到重视。心理支持与院前急救有机结合,才能满足服务需求、充分调动院前急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推动院前急救事业的不断发展[1]。杭州市急救中心承担本市各类院前急救和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治及省、市各类大型活动的医疗救治保障。工作人员主要由急救医师、救护车驾驶员、担架工、调度员及行政后勤人员等组成。

1 急救人员的压力来源

(1)生理方面:急救人员值班时间长、夜班多,且工作环境艰苦。为了保障市民生命安全,提高急救质量,急救人员须在收到指令后1分钟内出车,这样的反应速度要求急救人员立即放下手中的事情跑步上车,大部分情况下不能按时进食,且一餐饭往往要好几个小时才能吃完,长年累月引发胃肠疾病。由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急救医师的工作大多在急驰的救护车上进行,为了抢救生命,往往忽略了防范措施,对自己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每天都处在应急状态中,工作负荷过大、时间不确定和轮班,这比创伤性事件更易导致焦虑和抑郁[2,3,4]。(2)社会方面:院前急救虽然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但晋升、待遇、环境和地位等问题一直得不到很好解决,物质和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工作满意度和积极性下降;急救人员多为临床医学毕业,且无急救专科学习培训的经历,院前急救单元中,驾驶员、担架工都没有医学背景,车上医师遇有危重患者时无人商讨,长期面临紧张和高压。杭州市急救中心急救医师中多数非杭州本地人,住在郊区,上下班交通时间多在1~2小时之间,这对身体及心理等方面都产生较大的负担。(3)心理方面:在急救过程中,病人死亡及垂死的刺激,给急救人员造成心理影响。Spoth[5]等认为,这种刺激将对行医者造成心理障碍,易出现医疗差错,尤其对刚进入急救行列缺少经验的医生,由于我国无统一的急救标准,容易造成医患矛盾和纠纷。由此产生心理压力,导致焦虑、恐惧等情绪障碍。

2 心理支持策略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6],对急救人员的心理分析如下:第一层次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结合实际,困扰他们的多为住房、休息等需求,单位可适当提供租房信息等力所能及的帮助,保证他们充足的休息时间,满足其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第二层次为安全的需要,表现为希望有丰厚的收入、稳定的工作、职业安全、未来保障等,急救中心应积极为职工争取福利,提高待遇,提高救护车驾驶员的技术水平,以保障急救人员的人身安全;第三层次为爱与归属的需要,院前急救人员奔走于杭城各大医院,有些职工甚至半年也见不上一面,应定期组织一些文化娱乐活动、交友派对等,增强团队意识,体验归属感;第四层次为尊重的需要,他们需要自信,渴望名誉与声望,希望受到社会的重视和获得成长的机会,中心经常与其他相关部门沟通联系,为院前急救人员工作提供更多的支持与方便。注重加强宣传,让社会了解院前急救工作,认可、尊重院前急救人员。自我实现作为最高层次的需求,是指希望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己,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实现自己的理想。

2.1 合理情绪调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A·ELLi S)的合理情绪疗法[6]认为,情绪的来源是个体的想法和观念,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情绪;认为使人难过和痛苦的根源,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只有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改变这些不合理的观念,并建立起合理的观念,才能帮助其克服情绪问题,以此来创造生活,维系心理健康。在日常工作中,常常遇到不同的急救人员对待工作的看法不一样,从而对工作产生不同的态度,如有些人认为院前急救工作是与生命赛跑,是一项很崇高的职业,觉得在这个岗位上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对工作持积极的态度,心理负担自然少了;而另一些人仅把这个岗位当成自己谋生的平台,经常拿自己的工作强度及收入与那些在三甲医院工作的同学相比,常觉得自己付出多、收获少,尤其是那些外地来杭州就业的人生活压力大,心理不平衡,对待工作很消极,心理负担重。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对这一类人进行疏导,可明显减轻急救人员心理负担,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2.2 心理测量

使用心理量表,如SCL-90、SDS、SAS、LES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等进行心理评估,能及时了解急救人员心理状况,并给予心理支持。2009年之前,我中心招聘工作人员时,均需到精神专科医院进行心理测试,也有因为心理测试不合格而被拒绝录用的例子,近年由于保护隐私而取消。工作中定期测试心理状态,如没时间可采用谈话或参加团体活动了解其心理状态,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必要时给予心理辅导。

2.3 自我心理放松

急救工作中,一些急救人员常常无故烦躁易怒、过于敏感及睡眠障碍,此时必须提高警惕,多与这些急救人员交谈,并合理疏导,因为这可能是心理疾病的前兆,也很有可能就是心理疾病发生的过程中,这样的状态从事急救工作十分危险,多开展自我心理调节讲座,使其出现心理问题时能积极处理。在实际工作中,自我放松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与其有类似经历的人或亲人朋友倾诉,积极参加业余活动丰富生活,适当补充睡眠等方法,均有利于自我心理放松。

2.4 满足需要

有研究表明,通过增强工作满意度,提高个人应对能力,可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率[7],在实践中运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急救人员进行合理心理支持,尤其是尊重及爱与归属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急救人员的工作满意度上升。积极寻求并实施提高急救人员的技术水平,培训急救人员的语言交流能力,可降低医患纠纷。

2.5 增强团队意识

为培养团队精神,我中心经常组织急救人员进行团体活动,如野外拓展训练、集体旅游等,提高团队意识、舒缓压力。有研究表明,团队精神有提高医疗和护理质量、改善就医安全、减轻专家超负荷工作、减少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满意度、保持工作稳定性和缓解心理压力的作用。

综上所述,急救人员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合理应用心理学规律,对提高急救人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心理问题的化解,使急救人员身心健康地投入工作,减少医患纠纷,提高院前急救抢救成功率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辉莹,郭凌燕,刘诚.心理学在急诊急救中的作用[J].中国急救医学,2004,24(12):898.

[2]Clohessy S,Ehlers A.PTSD symptoms,response to intrusive memories and coping in ambulance service workers[J].Br JClin Psyehol,1999(38):251-265.

[3]Vander PE,Kleber RJ.Acute and chronic job gtrel Ⅺ ors among ambulance personnel:predictors of health symptoms[J].Oeeup Environ Mcd,2003,60(1):40-46.

[4]Bennett P,WiHiams Y,Page N,et a1.Associations between organizational and incident factors and emotional distness in emergency ambulance personnel[J].Br J Clin Psychol,2005,44(2):215-226.

[5]Spoth R.Intensive care staff stressors and life event change across multiple settings and work units[J].Heart Lung,1987,16(7):278.

[6]郭念峰,虞积生.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59-60.

支持策略 篇10

一学前融合教育的内涵

学前融合教育并非简单指特殊幼儿进入普通幼儿园的班级中参与游戏和学习活动;反之, 它是通过具体的教育实践和相关服务支持来体现的。2009年, 美国特殊儿童协会幼儿教育分会 (DEC) 和全美幼儿教育协会 (NAEYC) 联合发表关于早期融合教育的立场声明:“早期融合教育包含了一系列的价值观、政策与教育实践, 以支持每位婴幼儿及其家庭, 无论其能力如何, 都能作为家庭、社区和社会完整的一员, 广泛参与各种活动和情境。”此声明强调从三个方面来判断融合教育效果: (1) 特殊幼儿、教师和家长具备归属感和成员权利; (2) 发展积极的社会关系和友谊; (3) 最大限度地开发幼儿的潜能。

可见学前融合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特殊儿童参与和融入, 同时将归属感、社会关系发展及潜能开发作为评价融合教育效果的评价指标。中国一些学者也对听障儿童早期融合的状况进行了一些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融合教育环境下听障幼儿存在上课常规差、教学活动参与性不高以及同伴——————————————————————————交往技能不够等问题。还有研究结果显示听力情况比较好、口语能力发展比较好的听障儿在普通班级适应情况比较好, 听力情况不佳的听障儿童则与健听儿童很难进行交流。可见, 为让听觉障碍儿童更好地融入普通学前教育环境、发展积极的社会关系与友谊及获得能力发展则需要根据听障儿童的障碍特征及个别化教学需求, 为其提供相应支持策略。

二学前听障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

听障儿童的核心障碍是听觉能力障碍, 从而影响其语言、认知等方面的发展。助听器及人工耳蜗等助听设备充分利用听障儿童的残余听力对其进行听力补偿, 为听障儿童语言、认知等方面的能力发展提供基础。但当前的助听设备尚未能准确替代精密的人耳构造, 因此听障儿童在听觉上还存在诸多限制, 进而对其语言发展、社会性发展、认知发展等方面有所影响。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1.听觉能力方面

第一, 在嘈杂环境下倾听效果不佳。根据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征, 幼儿园中的一日大多以各类活动为主, 而当前幼儿园中的班额较大。因此听障儿童参与普通幼儿园的各类活动时, 因嘈杂的环境, 其听力状况较为不佳, 进而影响听障幼儿参与互动及与同伴的有效互动。

第二, 对教学环境的声学状况有独特要求。室内的声波遇到四周墙面和顶棚会产生反射, 而这种反射过程是往复多次的。如果这些反射声在直达声到达听者50ms后仍多次反射而继续存在, 直到一段时间后才衰减消失, 听起来就会有一种余音不绝的感觉, 这种过程与现象称为混响。混响时间是用来衡量空间里混响严重与否的指标。若教室内的混响时间过长, 将使教室的声音变得模糊不清, 进而干扰儿童对声音的听取。由于听觉能力的缺损, 听力损失儿童对声音的听取较健听儿童更为困难。

2.语言发展方面

第一, 听障儿童的语言能力发展方式与普通幼儿存在一定差异。学前阶段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时期, 普通幼儿的语言学习方式以语言习得为主, 即幼儿通过日常交往, 就能不断积累语言经验, 从而逐步发展形成较为成熟的口语能力。而听障幼儿由于听觉能力上的损失, 使其在日常交往中主动习得语言的能力较差, 主要需要依靠更为结构化的语言学习方式来学习语言。如对词汇的理解和使用认知都较为片面, 难以在多种情境下使用;所掌握的词汇较为单一, 无法在自然习得中获得可表示同一意思的同义词等。

第二, 部分听障幼儿因其听力损失程度较为严重、听力补偿效果不佳、发音器官功能发展薄弱等原因, 从而导致其语言清晰度较差, 影响其与普通幼儿的语言沟通过程和有效程度。

第三, 因语言运用经验不足及语言学习方式的影响, 听障儿童在语言运用能力方面的发展也可能落后于普通幼儿, 影响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因听觉能力上的限制和语言能力发展上的一些不足, 可能对听障儿童社会性发展、认知能力等发展造成一些影响。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可能表现在同伴交往过程中, 听障儿童因语言沟通能力的不足, 从而难以参与和融入各类活动, 难以与普通幼儿顺利开展交往活动, 进而可能引发一些行为问题。在认知发展方面, 由于听障幼儿在早期语言经验及听觉经验上的缺失, 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抽象思维及逻辑思维的发展, 导致其在一些认知能力上的不足。然而, 需注意的是以上所描述的心理发展特征均因听障儿童的个体情况不同而存在一些个体差异, 具体情况还需教师对听障儿童个体进行详细评估和分析。

三听障儿童学前融合教育的支持服务需求及策略

根据听障儿童心理发展特征, 学前融合教育支持服务需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听障儿童的学前融合教育需要针对听障儿童发展中的不足进行补偿教育, 承担着早期干预的任务; (2) 为促进听障儿童更好地融入学前融合教育环境, 需要为其提供多样化的支持服务。

1.根据听障儿童发展需要, 选择适合的融合模式

根据学生的融合程度将融合教育分为完全融合、部分融合和资源融合三种。完全融合是将特殊幼儿安置于普通幼儿班级, 与普通幼儿一起参与学前活动, 接受教育。部分融合是让特殊幼儿在每周或者每天某些固定时间, 回归普通环境, 与普通幼儿相处, 共同活动, 大多数时间仍与特殊同伴被安置于原特殊教育班级。资源融合则强调将安置于普通环境中的幼儿, 分别以部分时间抽离的方式, 接受具有学前特殊教育专长的资源教师个别指导或进行个别化教育。需根据听障儿童的个体需要来选择不同的融合教育模式。尤其对于听力损失较为严重, 且听力补偿不到位以及语言发展水平较低的幼儿设置部分融合或资源融合的模式为佳。在融合活动之外, 需为听障儿童设置个别化的听力语言康复训练, 以满足其个别化教学及早期康复训练的需要。这些早期康复训练根据听障幼儿的发展需要可包含听觉能力训练、语言能力训练、言语矫治等内容。

2.探索支持策略, 提升听障儿童参与质量

一些研究表明, 在融合教育环境下听障幼儿的主要问题包括上课常规差、教学活动参与性不高以及同伴交往技能不够。也有一些研究者指出, 听障幼儿在与普通幼儿交往过程中, 较少主动发起交往且交往质量不佳, 导致听障儿童逐渐疏远普通幼儿。为促进融合教育质量的提升, 在集体教学及其他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活动中需为听障幼儿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辅助, 以促进听障幼儿更好地融入各类活动环境中。

在集体教学中, 幼儿园需考虑教室的声学环境 (如混响时间等) , 为听障幼儿设置良好的声学环境。此外, 使用FM调频系统也是一项较好的支持策略。FM调频系统通过由靠近说话者身上的麦克风, 搭配幼儿的助听设备, 将语音信号直接传送到耳朵, 从而降低噪音、距离或回音的影响。通过使用FM调频系统可以帮助听障幼儿在集体教学中较好地接受听觉信息, 提升其集体学习质量。此外, 一些研究还发现一些有效的教学支持策略, 如合作教学方案, 即集体教学中以一主教一协教的形式进行。协助教师坐在听障幼儿的身边协助主教教师上课。准备性教学是在上课之前帮助听障儿童对教学内容做相关的经验准备, 主要由研究者实施。通过实施一到两次的合作教学和准备性教学方案, 听障幼儿上课的参与性略有提高。

在其他分散活动中, 如角色游戏、个别化学习、运动活动等活动中, 需为听障幼儿提供个别化指导和支持, 以促进其更好地参与活动和进行良好的同伴互动。由于听障幼儿在嘈杂环境中倾听能力的不足以及其在语言运用能力、语言清晰度等方面发展落后, 导致其难以参与角色游戏等活动和进行有效的同伴互动, 因此教师可更加关注听障儿童的游戏状况, 适时提供积极行为支持, 进行适度的引导和示范, 帮助听障幼儿更好地参与游戏活动。此外, 也有研究者将准备性教学的技能运用于此, 即事先帮助听障幼儿熟悉相关游戏主题及游戏规则等, 促进听障幼儿理解游戏主题并加入相关游戏。

3.创设宽松、接纳的心理环境

学前融合教育环境中, 听障儿童归属感的获得、社会关系发展及潜能发展均需在一个宽松、接纳的环境中才能获得。良好的心理环境包括师生互动、同伴互动及家园互动。首先, 教师要以尊重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听障幼儿, 在为其设置个别化教学策略及环境布置的同时, 也应相信听障幼儿同样具有发展潜能。在提供支持的同时, 根据幼儿能力的发展逐渐减少这些支持, 帮助听障幼儿逐渐独立和更好地融入普通幼儿园环境。其次, 为促进同伴互动, 教师有意识地培养普通幼儿对听障儿童的接纳, 营造平等互助的同伴互动氛围。同时依据幼儿年龄特征开展合作学习或小组活动, 自然促进听障儿童参与和融入同伴的共同活动。最后, 家园沟通在听障儿童学前融合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听障儿童家长需与学前教育机构积极沟通, 参与听障儿童的早期干预计划及相关支持服务策略的制定。同时需让普通幼儿家长了解听障儿童的发展特征与情况, 理解早期融合教育的意义和理念, 从而真正接纳听障儿童及其家长。普通幼儿家长对听障儿童的接纳还直接影响着班级中普通幼儿对听障儿童的接纳态度。可见, 从教师、幼儿同伴到家长等多方面营造接纳、尊重和平等的氛围对促进听障儿童学前融合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4.为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及支持

实行以上各项支持服务措施均需要学前教育教师的理解和落实。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 中国幼儿园中小班幼儿人数为25人, 中班30人, 大班35人, 配备2名教师和1名保育员。因此, 幼儿园师生比约为1∶12.5到1∶17.5之间。较大的班额和较低的师生比为开展学前融合教育带来了极大阻碍。同时普通幼儿教师对特殊教育相关知识的匮乏更是导致许多教师对特殊需要儿童的排斥。谈秀菁和尹坚勤等人对普通幼儿园中特殊教育服务的现状进行调查, 绝大多数普通幼儿园教师不赞成特殊需要儿童上普通幼儿园;近半数幼儿园教师愿意承担对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工作, 不过她们希望得到特殊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和指导。因此, 开展对普通幼儿园教师关于融合教育的培训和指导是推进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专业培训的内容可涵盖融合教育理念与内涵、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特征、相关辅助器具、具体教学策略等方面内容。专业指导和支持则可采用巡回指导、资源中心模式、资源教室及合作教学等。巡回指导由专家队伍逐一对开展学前融合教育的学前教育机构开展评估、咨询、提供材料, 甚至直接教学等支持服务。资源中心模式则采用专家团队基地的模式, 为教师和家长提供咨询和支持, 同时也可帮助教师专业发展。资源教室则指在学前教学机构中为特殊儿童设置专门的教室并配备资源教师。特殊幼儿大部分时间在普通班级, 其余时间可到资源教室接受资源教师的指导。资源教师及相关资源则可为普通班级教师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支持。合作教学以专门辅导教师或同伴作为合作教学的指导者, 帮助特殊幼儿在普通班级中较好地学习和参与。

四总结与展望

随着融合教育的发展及听障儿童早期干预成效的提升, 学前融合教育将成为听障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安置形式。然而, 学前融合教育不是简单地将特殊儿童安置于普通幼儿园中进行学前教育, 其真正目的在于通过融合教育安置, 让特殊儿童真正融入普通教学环境中, 发展出积极的社会关系和友谊, 并最大限度地开发幼儿的潜能。可见, 真正理解学前融合教育的内涵和促进学前融合教育成效提升, 需从听障儿童的具体需要出发,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支持服务策略, 并逐步构建和完善听障儿童学前融合教育的支持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周念丽.学前融合教育的比较与实证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胡碧颖、李克建.学前融合教育质量:相关概念解析与评价工具的理论构想[J].中国特殊教育, 2012 (5)

[3]姚雅萍.基于全纳教育的听障幼儿教学策略的个案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 2010

[4]季兰芬.聋儿在融合教育活动中的情况调查[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05 (1)

[5]王永华、舒红、顾蓓.聋儿与正常儿童在自然交往中障碍表现的观察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1998 (1)

[6]谈秀菁、尹坚勤.普通幼儿园中特殊教育服务现状调查与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 2008 (5)

上一篇:牛仔服饰下一篇:会计实务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