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媒体

2024-09-01

中国传统媒体(精选十篇)

中国传统媒体 篇1

中国的动漫产业起步早于日韩, 20世纪20年代, 中国第一部长篇动画片《铁扇公主》是当时亚洲首创。而其后的《牧笛》、《三个和尚》、《西游记》等经典作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学派”。然而, 现如今的中国动漫已远不如美日韩等国家, 为此网络上对国产动画有以下看法:缺乏题材, 一味的历史文献缺乏现代现代感;公众对动画的认知局限, 觉得动画片是给孩子看的, 动画其实也是电影的另一种表现方式, 动漫并不是的孩子专利;国人对国产动画推力缓慢, 对题材有所限制。其实教育可以多方面, 例如《火影忍者》可以教育青少年, 要有目标, 要有理想, 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勇感去面对现实种种困难, 要珍惜朋友之间的友情。

二、中国国产动画自身的缺陷和发展中的限制

中国动画片的选题上, 本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中国动画除了早期的作品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之外, 当今的动画产业过于浮躁。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弃置不用, 以为追求新奇就能吸引观众, 而盲目吸收照搬外来文化, 不经消化便加以应用, 模仿的痕迹过重, 千人一面, 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

文化内涵的严重缺失。当今国产动画在思想内涵上存在的一个弊端就是严重的两极分化, 一极为传统动画的延续, 即满是空洞直白的说教, 将动画变成宣传的机器。另一极就是商业动画的纷乱芜杂、缺少内涵、空洞无物。没有文化背景做支撑的作品再绚烂也不过是天空中的烟花, 转眼即逝, 留不下什么痕迹。

三、民族文化元素在中国风动画创作中的运用和体现

1. 现代动画艺术的中国元素渗入

多媒体动画艺术是一种以传播艺术符号为目的的新媒介, 其首要的功能便是传播文化, 而作为民族的一员, 不论哪一代人都一样担负着将本民族美学思想及文化传承下去的责任, 尤其是在动画新传播载体出现并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今, 在这样一个动画广度普及的时段, 该新媒介与传统民族文化的结合却是大量空白。这样的情况随着新媒体层层渗透生活, 一定会在本民族的意识形态上产生重大影响, 这必须引起我们的深入思考。伴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动, 现代科学及技术手段也在加快更新, 每个民族都越来越重视本土文化价值的保留与推广, 保护和弘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塑造出新时代的民族形象已是迫在眉睫。故而在动画领域, 将动画形象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两相结合, 产生具备民族艺术特点的新艺术方式用以传播文明, 这样一件事情, 已经不仅仅是涉及到一个动画产业的问题了, 应该被作为一种文化战略来对待。

2. 现代动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魅力成果

发展动画艺术需要营造优秀的文化灌输, 故而要使我国动画艺术健康发展则需要营造一种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 展现民族文化独特的魅力。取材于西游记的中国早期动画《铁扇公主》, 这部由万氏三兄弟创作的影片便是民族文化成功表现的典型代表。中国动画片《大闹天宫》在世界上获得广泛影响, 其角色和背景的设定、人物动作、音画设计中都将戏曲这种民族文化精粹的元素赋予其上。例如孙悟空还有玉皇大帝或是四大天王, 他们的形象无不来自于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将壁画艺术、戏曲形象, 甚至传统的年画艺术, 都变为《大闹天宫》中人物造型的部分。这既符合本土受众的审美要求, 又为世界文化作出了贡献。

结论

当前, 正值中国动画创作处于一个瓶颈的阶段, 如何在中国动画创作中体现出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展现明确的风格,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作品一方面要避免僵化, 推陈出新, 摄取无限丰富而鲜活的素材, 加以糅合创新;另一方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 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 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这就需要我们在动画创作的过程中, 寻找我们民族传统艺术元素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 创作出不失时代特色、具有浓重的中国民族传统艺术风格的动画新面貌。

参考文献

[1]阎磊.动画中民族特色的传承和运用[J].大舞台, 2010 (03) .

[2]赵小清.从动画片看中美民族文化差异[J].新闻传播, 2011 (06) .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 篇2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挑战

1.表现

虽然对新媒体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市场蛋糕的大小是不变的,新媒体的出现必然与传统媒体产生竞争,分流一部分受众。美国去年5月公布的一项针对2600位网络使用者所进行的媒体消费行为调查显示,有60.9%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比起前一年花在网络上的时间更多了,而减少时间看电视的人有35.5%、看杂志的有34.1%、听收音机的有27.1%、看报纸的有30.3%。

2.原因

虽然新媒体并没有形成对传统媒体的大规模替代之势,但新媒体的种种优势确实使传统媒体正在失去一些传统优势。

(1)新媒体提升新闻时效性

以报纸为例,报纸的内容一向被要求具有时效性强的性质,报业竞争也主要表现为时效性的比拼。以南京地区的报纸为例,为了增强时效性,许多原本应该在傍晚发行的晚报都赶在了清晨发行。而新媒体的出现,使报纸的这一优势明显削弱。电子媒体在技术上的绝对优势使其时效性远远胜过报纸的时效性。

如今,许多受众已经习惯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通过这种途径得知的新闻往往比随后浏览报纸、观看电视所获知的要新鲜很多。

(2)新媒体增强受众主动性

报纸新闻的阅读受报纸发行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电视新闻的收看受播出时间段的限制,传统媒体的受众不可能在自己所希望的任何一个时间段随心所欲地接受信息。新媒体的出现则大大改变了这样的格局,受众可以在任何时间段通过网络了解国内外动态,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接收所希望获知的资讯。新媒体无形中改变了人们与生活对话的方式。

(3)新媒体降低信息成本

报纸真正成为大众传播媒体,不仅因为它是新闻纸(newspaper),还因为它是廉价纸(cheappaper)。以低廉的价格获得大量的信息曾经是报纸的极大优势。现在,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成本大幅度下降,无论是在获得信息的量上,还是在获得信息的价格上,报纸都在失去其传统优势。特别是,报纸的低价格还依赖于发行网络的低成本,而新媒体传输技术和终端设备技术的长足进步导致其价格大幅度下降,而且基本不受传输距离、范围和信息量的影响。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依存

两种媒体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如何体现,两种媒体在相互依赖中各自又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呢?这要从内容传播的共享性和传播技术的互补性两方面来分析。

1.信息内容共享

要从内容信息的共享性上回答这些问题,就有必要引入西方传播学中的共鸣效果(reso鄄nanceeffect)和溢散效果(spill-overeffect)两个概念。

(1)共鸣效果

“共鸣效果”(resonanceeffect)的提出,是学者诺尔纽曼等人(Noelle-Neumann&Mathes,1987)在研究1968年伦敦反越战示威时,发现媒体之间也有意见领袖媒介(opinion-leadingmedia)的现象存在,即一些主流媒体最先报道相关新闻后,其他媒体才相继跟进,且意见领袖的内容为其他报纸所采纳,形成一股连锁反应。诺尔纽曼称这一现象为“共鸣现象”。就是说,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主流媒体充当了意见领袖的角色,是其他新闻工作者的信息来源与参考架构。这种由主流媒体引起而在媒介系统中产生一连串报道上的连锁反应,就是“媒介共鸣”(resonanceofmedia)效应。

传统媒体在社会公信力和第一手新闻信息获取方面依然具有绝对的优势。如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被处以绞刑的事件曾经受到传统媒体的广泛关注,并因此促使新媒体产生“共鸣”。

(2)溢散效果

“溢散效果”(spillovereffect)是学者Mathes和Pfetsh(1991)提出的。当媒介议题由潜伏期与预备期转变成上升期时,主流媒体开始加入报道。他们将这种媒介议题是由另类媒介流向主流媒介(意见领袖媒介)的议题传布方式称为“溢散效果”。

新媒体的出现使得“溢散”日益明显。如果说,广播时代最重大的国际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电视时代最重大的国际事件是越南战争的话,那么,发生在美国的“9·11”恐怖袭击事件

可以说是到目前为止网络传播时代最重大的国际事件。“9·11”恐怖袭击事件在全世界的影响力有目共睹,但这样一个重大事件最初是通过网络传播出来的,随后逐步溢散,传统媒体才加以报道。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新媒体使得“溢散”日益明显,让主流媒体卷入敏感问题的报道,不仅扩大了新闻报道面,而且拓宽了受众的言论空间,使受众话语权得到增强,受众的地位得到提高,反映民心民意的渠道更加畅通。

2.传播技术相互依存

如果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内容传播上的相互依存是隐性的话,那么两者在传播技术上的相互依存则显而易见了。一方面,传统媒体需要借助新技术升级自身,另一方面,新媒体如果能够将自身在技术上所具有的互动性优势与传统媒体的便捷性优势相结合就更加能够开拓发展的市场。

(1)报纸全面Web2.0

Web2.0是当下在互联网上迅速崛起的一股新的传播势力,它创造了个性化、平民化、交互性的传播景观,这种新技术的出现,为传统媒体的创新提供了许多启示,尤其对于报纸,提供了一次打破传统定位,加快数字化发展的契机。正如百度公司副总裁梁冬所言:“报纸也将进入Web2.0时代。”

美国报业协会主席曾表示:“因特网是少数可以跟传统媒体配合得天衣无缝的媒体。它是报业自然的发展方向,它为报纸提供了空间、及时性和更大的读者群。”而借助Web2.0的传播优势,尤其博客这一Web2.0核心应用的最典型代表,报纸新闻传播将拥有更大的空间和能力。

(2)手机与报纸相互补充

伴随着通讯技术的进步,作为大众通讯工具之一的手机,其功能不断拓展,特别是短信、彩信等的出现,手机已逐渐发展成为人们之间记录、存储、传输、交流和呈现信息的新媒介。针对手机在新闻资讯传播方面的优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传统平面媒体纷纷推出以手机为媒介的新闻信息服务业务,即将纸质媒体的新闻内容进行数字化转换,通过无线技术平台发送到用户的手机上,使手机用户能够即时、快捷、便利地阅读当天的报纸新闻。

(3)IPTV升级传统电视

IPTV即交互网络电视,一般是指通过互联网络,特别是宽带互联网络传播视频节目的服务形式。

互动性是IPTV的重要特征之一。有学者指出,数字交互电视“颠覆了电视观众的„受众‟定位与电视传媒的„传者‟定位”,“数字交互电视的互动传播,使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位置不再是固定的或先在规定的,而是不断在互相共享的、移动的。”数字交互电视的发展还使得“大众传播研究的重心”转移到了“信息使用者”身上。

(4)播客扩大广播发展空间

随着博客的出现,播客也应运而生,而且短时间内人气急升,所以播客是传统广播的一个新的竞争者,但不是它的掘墓人,一方的发展不一定必然以另一方的停滞乃至灭亡为代价,相反,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共生关系,存在着很大的合作空间。輥輱訛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补升级

如今,在一派“唱衰”传统媒体的声音之下,新媒体似乎成了传统媒体的“掘墓人”。其实,传统媒体目前的处境,与十几年前戏剧面临的危机有某种相似之处,然而,几十年过去了,对戏剧产生了巨大冲击的电视的优势固然应予承认,戏剧的观众也的确在减少,另一方面,电视和录像的崛起还给戏剧带来了新的艺术表现手段和观众,戏剧借助于现代化强有力的传播手段,进入了千家万户,这也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现在,戏剧依然在熙熙攘攘的现代艺术世界里占据着不容替代的一席。

和戏剧消亡论一样,曾几何时,电视的普及也曾使人担心纸质媒体将大大萎缩,而这几十年的事实同样表明,电视并没有对报纸产生很大的冲击,电视和报纸仍然是共同繁荣和发展的。这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

在这种既定的生存环境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必然也是相互依存互补升级的。

(一)传统媒体的升级方向

历史已经证明,新技术带来的变革并不会使传统媒体消亡,广播的出现并没有摧毁报纸,电视的出现也没有摧毁广播,而他们都没有使图书消亡。新闻业的每一次新技术浪潮都推动了该行业的进步,促使双方面互相借力,促进优势升级。輥輲訛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面对新媒体的优势,大可不必自惭形秽,利用自己的优势和新媒体竞争是正确的选择。传统媒体的优势首先体现为

公信力强。中国社科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12城市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调查报告》和《中国5小城市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调查报告》显示,网民最信任的还是电视、广播和报纸,而信任程度最低的则是网络上的新闻。輥輳訛

在挑战面前,传统媒体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有效地突围,突围不能仅仅依靠自己,相反还要借助对手的力量,传统媒体可以采取有效的战略、战术,充分利用好支撑在新兴媒体背后的新技术,增加互动的成分,从而提升传统媒体的价值,为自己的生存创造条件。

(二)新媒体的升级方向

中国传统媒体 篇3

编者按:当前,国际话语场域日益多元、复杂,各种思潮与观念相互碰撞、融合。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实施文化霸权主义,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社会观念和意识形态领域进行强力渗透,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处于不断被解构甚至颠覆的风险之中。因此,抵制西方文化殖民、发展和创新民族文化、重振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是当前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

我们必须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就像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时强调的,“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主流媒体对中华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扬、传播与推广任重道远。本期特别策划通过分析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杭州新闻广播大型品牌文化活动“我们读诗”、陕西广播电视台的《文化三秦》栏目、沈阳广播电视台系列报道《祖先的传承》、广播传记《林兆明的艺术人生》等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样本,期望国内的主流媒体不仅能够形成文化传播的自觉意识,而且通过不断创新传播形式和手段,讲好中国故事,围绕“中国梦”架构起“中国媒介传播”的崭新传播平台与传播体系,建立重振中国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

中国传统媒体 篇4

一、网络新媒体的传播特点

1、新媒体传播舆论

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而新媒体的欣欣向荣是否就代表着旧媒体应该尘埃落定。SUN微电子公司的总裁杰·尼尔森曾在《传统媒体的终结》一书中预言道:“未来的5年到10年间,大多数现在的媒体样式将寿终正寝,他们将被以综合为特征的网络媒体所取代”。这是对未来传媒世界的大胆揣测和预言,当然直到今天传统媒体也未曾被新媒体所完全取代。因为在媒介融合与媒体竞争时代,传统媒体自身也在不断审视、创新、改革。在信息社会,社会舆论的发生往往被传统新闻媒介的议程设置所主导。而随着新媒体时代到来,互联网传播信息的互动性、匿名性等特点使各大社区论坛、BBS、个人网站都可能成为舆论的发源地。而诸如微博、微信此类新媒体因规避了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介“你传我受”的单向传播模式,又以其更加碎片化、便捷性的特色优胜于其他网络媒体,成为引导公共舆论的新阵地。

2、网络新媒体传播特征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网络新媒体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在内容传播类型、传播方式、传播时空方面具有独立而又独特的传播个性。新媒体内容传播具有交叉性和融合性,新媒体的传播形式多样,不存在单一性,其图片、音频在网络的平台上交叉传播是其传播主要特点。其传播载体也存在多种途径:博客、微信、PC终端、PAD、智能手机APP、IPTV等多种媒体平台为其传播提供了方便。在数字技术和数字化终端的快速发展与更新下,消费者传播的媒体平台打破了原始单一传播模式。互动性、全民性、快捷性、全面性是其发展的特点。网络新媒体的传播能在最短时间内与消费者、网友和观众进行互动,及时收到反馈与意见。能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段进行同一消息的传播。“央视新闻”的播出平台是电视与广播,这也是被最多的人熟知和认可的传播形式。随着微信的介入,在消费社会里它攫取了越来越多的传媒市场份额,微信公众账号也随之步入了网络传播行列。而央视的最新新闻也会在电视播出的同时,同步更新到微信平台。由此可见,电视的传播能与网络融合,广播媒体的发展也能在网络融合中寻求新的机遇。

二、传统广播与网络新媒体的融合

1、提升了传播交互性

马克·佩恩作为美国的一名著名分析学家曾经说过:“社会不再是一个大熔炉,而被分成了一个个有着不同喜好和和生活方式的群体。那些小的、新的、热情的群体,正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从媒介角度而言,新媒体的发展与传播正印证了这个结论。大众传播不再是媒介传播的主要方式,小众传播和分众传播成为了当今传播形式的新制点。依靠网络进行传播的广播媒体,受众传播范围变广、覆盖率提升。广播与网络的融合是提高受众传播覆盖率的途径之一。如今的网络电台已呈现了一种迅猛发展的势头,网络的参与提高了广播的交互性与参与性,赋予了广播媒体更多的生命力。

2、发展了新型传播制点

现在网络新媒体与广播的融合主要有两部分,一种是由传统的广播电台创办的新型的网络电台,另一种是自创的网络电台,之后根据用户的不同要求进行专门的设置。不可否认的是网络的发展提供了新型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传统的广播节目如果能深入的利用网络平台和网络资源,就能开创一种新的广播局面。荔枝FM可以说是新媒体与传统广播融合的新型艺术形式与制点。荔枝FM是国内发展势头最快的网络电台,但是荔枝MF并非第一个国内网络电台。在其兴起之前,蜻蜓MF、豆瓣FM、考拉FM、虾米电台以及喜马拉雅电台等网络电台平台就已经出现在中国的广播发展领域。荔枝FM能通过智能手机APP下载,之后融录音、编辑、上传、存储、网络传播于一体,无门槛高、耗时多、审核难可言。之后可以在微信朋友圈、QQ空间、新浪微博进行发布。

3、改变了受众的传播地位

传统广播节目的传播过程中,受众只是倾听者,话语权掌控在传播方。面对毫无话语权的艺术传播链中,受众急切需求一种新型的传播形式来进行交互。网络自媒体广播荔枝FM则打破了这一局面,运营商立足于消费社会的语境,立足于消费者的利益出发点与进行互动的渴求,通过将受众分流继而吸引受众。在既满足部分听众尝试做主播的愿望,也满足了大部分受众接受新节目、新内容、新形式和新声音的诉求。节目的传播实践无限制,长达60分钟,短则60秒。节目的碎片化也许打破了整体的输出平衡,但是从整体而言仍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不仅解决了制作难度的困扰,更能与受众进行前所未有的交流与互动。在碎片化的时间下去聆听碎片化的节目,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广播世界的和谐。

4、更新了节目策划与运营

在网络与广播两者融合之后,广播节目主持人与广播听众之间的互动性有了明显提升。除了微信公众账号、节目论坛、微博公共账号等进行交流沟通外,很多广播电台都开通了电话反馈、聊天室,在节目的播出过程中与网友、听众进行实时互动。在当前广播与网络互动进程加速的情况下,网友关于节目制作的点评,对于主持人语言传播的反馈、对于节目传播效果的关注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广播节目的发展。现如今网络的影响力也逐渐成为广播价值评估的有益参考指标。随着新媒体在传播中的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广播也关注着新媒体的发展与功能。微博的消息传播在短短一分钟之内就能达到数万条的转载,不容小觑。在2012年电视热播的《中国好声音》和《舌尖上的中国》两档节目,其创作团队和导演在节目播出之前依靠微博平台进行消息传播,经过微博大V转载评论后节目播出之后收视率不容小觑。广播的发展在此也能借鉴,达到借助传播的目的。

三、网络媒介融合下的新型广播

1、IP网络数字广播的发展

网络究竟是作为传统媒体的发展新平台还是抢夺了传播市场的霸权,都需要根据现实境况去判断。传统的广播媒体是“广播”,而如今的数字广播和IP网络数字广播逐渐向“窄播”。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广播的形式越来越多,网络电台、网络私人电台、手机APP中的自媒体广播都与传统广播并存。中国广播的发展经历了调幅广播到调频广播,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到数字音频广播和IP网络数字广播。IP网络数字广播是在数字状态下进行各种编码、调制、传递等处理。同时,数字广播是一项有别于传统所熟知的FM、AM的广播技术,它通过地面发射站,以发射数字信号来达到创博以及数据资讯传输的目的。IP网络数字广播除传输音频信号之外,还能传送包括视频、数据、文字、图形等内在的多媒体信息与符号。以宏观角度出发,世界范围内数字广播已经进去了新媒体广播时代。现如今听众可以通过智能手机、PC终端、PAD、便捷式收终端、包括传统的车载收听终端就能收看到丰富的数字多媒体节目。

2、IP网络数字广播的传播特点

IP网络数字广播具有数字化、个性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特点。全程数字化传输有效的避免了传统音频广播的信号衰减与噪音干扰,能在信号输出时提供高保真音质的声音。基于IP数据网络的纯数字语音网,每个语音终端都拥有独立的IP地址,因此能制定完全个性化的广播节目内容。比如在高校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与专业特点安排课表,为每个教室播放与专业相关的个性化广播节目。无论是课件制作与编排、领导远程讲话、节目定时播放都可以通过网络远程操作。IP网络数字广播能够实现自动化播放。授课教师只要预先编排好节目播放表,并为各个节目指定播放时间,播控服务器将自动进行播放,并且播放内容与对象范围可以任意指定。教师可以在广播过程中加入智能化标签,实现复读、变速、列表循环播放等语音功能;教师还可以使用智能收藏夹,简化操作步骤;还可以实现定时设置,实现广播自动播放;并能够远程编排、维护、管理等。

3、IP网络数字广播的优势

与传统广播相比IP网络数字广播具有明显的优势,传统广播技术稍显落后,兼容性、扩展性不佳;音质效果一般、功能单一;安装复杂、维护不变、故障率高;可管理性差,无法进行远程控制。而IP网络数字广播系统的优势不仅涵盖了传统广播系统的所有功能,并且从分利用了广域网资源。由于每个终端都有独立的IP地址,因而可以控制人以一个终端播放不同的节目。IP网络数字广播能够进分组控制、实时人物、定时打铃、定时采播放、点播功能、对讲功能、消防联动、采播录音。IP网络数字广播系统是网络传播是多媒体形态的重要体现,也是广播电视媒体网上发展的重要体现。

四、总结

传统广播的存在并未能阻止新媒体广播的创新与推广,单一的音频传播已无法满足受众的审美,新兴的网络电台融各种新媒体符号于一体,开辟了广播媒体的发展布局与空间。实现了多位立体的传播。传统媒体只有与新媒体进行融合创新才能在媒介更替的大潮中不断完善。数字广播(DAB)是继传统的调幅、调频广播之后的第三代广播。数字广播时代,广播将不再是单一的传媒,广播的含义将会改变。新兴的“播客”开始走红,国外像BBC、CBC电台、波士顿公共电台等都相继开通了“播客”频道,通过传统电台播报“播客”上传的内容,并把自己的节目制成声音文件放在网上供人们下载,苹果公司的i Tunes(MP3播放器)开始支持收听“播客”节目。数字广播将带来更多的资源,给广播电台更多发展的可能。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大众接收信息的途径与渠道也走向多元化。随着受众群体的文化分流与民族地域的不同,昔日在中国传播领域起主要作用的传统广播媒体黯然失色。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下,传统广播的发展问题亟待解决。只有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才能在激烈的传播竞争中为传统广播转型指明道路。在这个存在机遇又充满挑战的环境下,只有充分利用整合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才能在媒介融合时代巩固传统广播地位。本文以新媒体发展时代为背景,分析广播在其环境下的转型与网络的融合。

中国传统媒体 篇5

作者:李铮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报 时间: 2013-05-23

分享到: 更多 0

□李铮

无论承认与否,新媒体跻身主流媒体行业已是大势所趋,有两个重要的指标可以佐证:广告收入和影响力。中国广告市场在2012年广告经营额3125亿元,同比增长33.54%,而新媒体已把份额分走了大半。与此同时,社交化媒体行为的深入、手机等移动互联的便捷都在为新媒体的发展助力。一个日益迫切且无法回避的问题是:传统媒体应该如何应对?

然而,新媒体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就要退出历史舞台。新媒体时代已然来临,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既是挑战,同样也是机遇。两者不可相互取代,却可相互借力,双方在内容与传播手段上优劣互补,才是两全之道。

内容为王是传统媒体生存的法宝。但换一个角度看,新媒体同样蕴藏着新闻富矿,传统媒体可以向新媒体借力。

首先从内容入手,对新媒体中的新闻事件予以关注,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如微博这类的新媒体使得“全民记者”的美好愿景提前实现,每个微博用户用手机随时随地发布新鲜事、有趣事、受人关注的事件,形成新闻热点。微博的上述特点暗合了新闻价值诸要素,蕴藏着丰富的新闻线索。但是其弊端在于,新媒体所聚合的信息源良莠不齐,其真实可信性实在有待考证。传统媒体可以参考新媒体中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核实信息准确真实可信性,甄选符合报道要求、有深度的内容源,再加以使用,从而做出正确引导。

从另一方面来看,新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提供了一个无障碍无界限的交互平台。网络是一个社会化社交平台,蕴含着丰富的人脉资源。以微博为例,轻松的一个“@”就能将信息的传播面扩大,既巧妙地联系了嘉宾与参与者,又增强了影响力。新媒体可以看作是多任务型定制媒体,可以多方面发挥作用。因此,新媒体十分适宜为传统媒体做活动的发布平台,征集活动的参与者,广泛传播。

品牌是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是媒体的软实力。新媒体非常注重巩固增加忠实受众,从这个角度来看,传统媒体应借助新媒体渠道维护和拓展受众,提升品牌影响力。

新媒体掌握着大量客户群,传统媒体的内容经过重新剪辑,以碎片化的方式在新媒体多次传播,增加曝光率,增强品牌的认同感,增加网友的参与感,可以形成可持续的口碑效应。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走红就通过网络媒体的营销,获得了很大的推动力。许多名人“粉丝”,在微博上口口相传与转发,配合纪录片每天一集,每集一个主题的讨论,更是形成了网络的持续关注度;网友还纷纷自创“舌尖体”更是让片子人气大增。网友的再加工、再创作都会不断扩大同一信息的受众群体,从而引发“蝴蝶效应”,产生巨大的传播力量和惊人的影响力。

此外,新媒体的互动性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可以实现受传者之间的交互性。传统媒体单方面报道之后,难以检测报道效果及受众反馈,而如微博一类的新媒体可以轻易做到这一点。因而传统媒体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渠道优势,拓展品牌的特定受众和持续关注度。

新媒体具有到达便利、即时传播、图文并茂以及交互性强等特点,综合考虑了用户的使用体验,这些特点在传统媒体的直播类节目中可以借鉴并创新,比如热播的欧洲杯足球锦标赛,央视体育频道的《豪门盛宴》就做了很多尝试,如利用三维设置了一位虚拟球员与

主持人互动,背后的大屏幕及时发布最新现场画面,创意极为巧妙,非常符合大家使用新媒体的用户体验感,增加了新奇特元素。

此外,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手机及移动媒体将更大程度实现新闻到达的便利化。传统媒体也应争抢移动时代的“碎片时间”,以内容加技术的演进,不断革新。目前许多传统媒体品牌已经开始纷纷入驻新媒体的订阅平台,今年下半年全国各地最好的报纸和杂志在门户网站的新闻客户端中都会提供完整版的订阅。

传统媒体的专业性与精细化是新媒体不可取代的,没有谁比这些专业化的传统媒体人更知道哪里有故事,以及如何讲故事。因此,传统媒体仍要固守优势,力争提供一流产品,这也意味着传统媒体要留住一流的人才,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创作空间和优厚的薪酬待遇。

迅猛发展的新媒体用“前景”和“钱景”挖走了不少传统媒体骨干,以争夺人才资源的方式进行内容生产的升级换代。长此以往,传统媒体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些有经验的骨干,而是传统媒体存量的智慧和经验甚至是未来。因此,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的竞争,无不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才是核心竞争力。

未来的传统媒体必须走向跨媒体。正如传媒大亨鲁伯特·默多克所言:“权力正在发生转移,从拥有和管理媒体的人向正在变得日益挑剔的读者和观众那里转移。这些读者和观众年轻而富有朝气,对新技术极其敏感,不愿意被领导,并且知道在这个媒体充满竞争的世界里他们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用任何他们喜欢的方式获得任何他们想要得到的资讯。”

媒体融合已经将媒体生态带入到了从“媒介”到“终端”的阶段。这意味着,内容传播打破媒介形态的限制,受众可以选择任何终端设备获取某一媒介上的内容。跨媒体的核心不在于如何在不同的载体上展示同样的内容,而在于如何通过新的载体为目标受众提供新的、增量的价值。只有在这一点突破并转变,传统媒体才能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发展,是为了适应变化,新媒体已经成为经济驱动力,传统媒体应主动迎合新媒体发展趋势,借助与新媒体的完美联姻丰富产品内容,提升品牌影响力,赢得市场认可,从而在激烈的传媒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之势。

中国传统媒体 篇6

摘 要:点、线、面是造型艺术的基础,是设计的基本要素,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数字媒体作品更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态构建了新的设计体验,本文通过对《敦煌壁画》数字媒体设计中 “点”、“线”、“面”的个性应用以及视觉效果、造型的表现方式进行分析和探讨,并通过具体实例对外部形态的表现形式与组合进行阐述。

关键词:传统文化;数字媒体;点线面

现今,现代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化高度发展,以及国际化的进程更加促进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关注,数字媒体以其独特的艺术形态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充分体现着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文化个性。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是文化创造与审美事实的双重体现,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信息传播与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在当今多元文化共存的时代,民族传统文化能否保持其特有的个性,是在当今文化融合背景下获取身份的必要条件。艺术创作形式不再单一,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为人们带来更加炫美的视觉冲击,也是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中构建民族特色、自主创新的体验。

一、 数字媒体设计中的审美与视觉元素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是一种视觉化的审美文化创作,它源于生活,基于民间,在作品中承载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它以视觉化的图像语言实现,体现着自身的艺术特征。图像语言的构成主要有两部分内容,其一是外在形式基本视觉元素点、线、面,其二是内在形式的审美愉悦,二者结合,最终营造出完整的艺术作品。点、线、面作为设计的基本视觉元素,直接或间接的应用在一切艺术创作当之中,点、线、面的介入使原本朴素、简单、直接的图像语言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敦煌壁画是我国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典型的代表,规模巨大,技艺精湛,内容丰富多彩,寄托着中华民族的善良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敦煌壁画》数字媒体作品的创作正是从此内涵出发,从视觉上运用中国传统元素来呈现民族传统文化,通过点、线、面的综合运用,将中国传统的元素融入设计之中。

二、数字媒体设计中点、线、面个性化的突破

在设计领域,对点、线、面的探索与研究已经非常多了,点、线、面是构成视觉设计的基本视觉语言,从宏观的文化审美意识来看,视觉语言在应用中有着丰富的情感特征,而这种情感正是由点、线、面等所构成的视觉对象传达出来,而情感也渗透到这一视觉对象中,因此,这种视觉语言形式才能带来审美的愉悦。在数字媒体设计中,新技术的不断更替,点、线、面在设计与应用上有了个性化的突破。

1.数字媒体设计中“点”的个性化应用

从点的视觉特性来看,点是力的中心。当画面中只有一个点时,人们的视线会全部集中于这个点上。这说明,单独的点本身没有上、下、左、右的连续性和指向性,但它具有极强的向心力,能产生一种富有聚集性的视觉效果。在我们平常见到的平面广告作品中,利用点的这一特性的作品屡见不鲜。设计者为了突出或强调某一部分的视觉效果,而将人们的视线最终凝结在点上。当画面中两个点大小不同时,大的点首先引起视觉的注意,但视觉会逐渐从大的点移向小的点,最后集中在小的点上。越小的点聚集性越强。在数字媒体设计中,新技术使“点”更加个性,在应用更加灵活。点可以通过大小相通、间隔相等、横平竖直的严谨构图模式,将画面呈现,这种同一种图形可以按照不同的规律有秩序的排列,并给人以视觉上的舒适感,称之为秩序美。秩序美是数字媒体设计的核心体现,也是一种韵律美。但是,整齐划一的秩序美极易陷入呆板、呆滞之中,而我们又可以利用这一缺点作铺垫,通过近似、渐变、特异等构成手段的运用来使画面变得活跃起来。这种的设计手法一般运用于动画中运动的“点”,在界面的上方将运动的“点”穿成一串,在让它们进行不规则的摆动,为画面增添一些动感。并且颜色采用中国的喜庆的红色,能够更好的吸引浏览者的眼球,从而达到导航的效果。

2.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中的“线”应用的新尝试

在设计中,借助中国传统图形寓意进行现代设计,既是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也是现代设计的创新。“线”是抽象的、简洁的、概括的,但却有着丰富的寓意。线能准确的把握住造型的基本规律,在传统图像的创作中有极强的延展性,既能保留传统文化的神韵,又能体现出现代设计的特征。增加了动画效果的线更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新尝试,线的应用在《敦煌壁画》数字媒体设计中主要被运用在动画特效、排列和文字的编排之中。“生动”是一种运动的感觉,界面中通过徒手撕纸产生的自由线条给人以活跃、轻松的感觉,这种线条的变化不是变形,而是而是韵律和节奏,再加以秩序的线性文字编排,使设计更有节奏感,更好的展现了作品自身独特的艺术风貌。

3.數字媒体艺术设计中“面”的巧用

面一般可以概括为:几何形、规则形和不规则形。几何形具有明快、理性的秩序美感,有机形则是借助于自然外力而形成的自然形,具有自然、流畅、纯朴、柔和的特点,不规则形是指有意识、有目的、人为创造出来的形。其特点是不受限制,不具有任何规律的造型。运用一幅大图充满整个页面子增添特殊的色彩和光晕效果,再将背景设置为单色,这样的设计手法恰恰是最适合多媒体产品所拥有的独特特性,也是最能抓住浏览者心理的一种设计手法。面是由各种面组成的形的基本内容之一,不同形的面的布局,与点和线的搭配、面的分割等都是设计中需要反复推敲的。

综上所述,数字媒体的设计与制作也逐渐成为了各个领域用于的宣传方式,由于数字化的特殊性和独创性,让各个领域的个性和功能能够在此发挥其主要的中心特质。也能够让每一个浏览者,对此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现代数字媒体设计中,设计师往往是依据数字媒体作品的诉求为目的,有针对性地运用点、线、面或将其加以综合运用,不断挖掘其视觉表现的资源,只要我们在今后的设计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就能够发现点、线、面潜藏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设计者在数字媒体设计领域的不断探索和创新,是科技发展,思维创新,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数字多媒体产品也将会使人们在网络上的交流更加快捷舒适。

参考文献:

[1] 李辉.民族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现代标志设计[J].重庆:包装工程.第10期,2011.5.

[2] 刘刚.敦煌壁画的数字化[J].甘肃:敦煌研究,2003.

中国传统媒体 篇7

关键词:中国传统纸媒,全媒体融合,战略转型,瓶颈

前言

随着自媒体的普及, 传统纸媒受到冲击, 近几年, 我国传统纸媒的效益急剧下降, 很多报业已亏损倒闭, 剩下的为数不多的报业也在苦苦挣扎, 本文对传统纸媒向全媒体融合战略转型提出具体对策, 以促进纸媒的进一步发展。

1. 中国传统纸媒的发展现状

互联网以及大数据时代背景之下, 自媒体方兴未艾, 传统媒体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 特别是传统的纸媒, 近年来由于新闻客户端的普及, 传统纸媒的发展日益艰辛, 其广告收入甚至连续几年出现负增长, 为了度过该危机, 部分传统纸媒利用互联网社交这一大趋势走向企业自媒体转型的道路, 其中互联网社交下传统纸媒转型发展状况的数据内容及原因分析, 由互联网社交的发展、传统纸媒发展现状以及互联网社交下转型的传统纸媒发展现状三部分组成。通过网上发布的相关数据, 笔者分析互联网社交与传统纸媒之间的内在关系, 探究传统纸媒在社交软件上取得成功的原因, 为探索转型道路的传统纸媒指明道路。

2. 中国传统纸媒向全媒体融合战略转型中的瓶颈

传统报业面临巨大的发展压力已经成为事实。2015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 2015年我国报业收入较上年下降10.27%, 利润总额下降53.2%, 2015年, 我国41个报业集团中有31个亏损, 亏损面还在继续扩大。反观数字出版行业, 2015年的营收比2014年增加30%, 数字出版全行业营收贡献率达到60%。面对日趋严重的发展困境, 我国报业顶住压力, 迎难而上, 两年来, 制定了未来三到五年报业融合发展的战略规划, 这都是形势所逼, 逼迫我国报业去创新融合发展。如今, 我国的报业融合发展已经进入关键时期, 质效并重。

3. 中国传统纸媒向全媒体融合战略转型的对策

3.1 改革传统纸媒体制, 创新管理模式

改革中国传统纸媒体制, 是其向全媒体融合战略转型的重要对策之一。传统纸媒应该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打破政策限制, 努力使传统纸媒向全媒体融合, 并将二者结合在一起, 改变传统的传播方式, 打造独立自主的品牌。同时, 传统媒体也要引进高素质人才, 去适应全媒体时代的高速发展, 并紧随潮流, 加大投入力度, 各大新闻院校也要进行课程改革, 培养综合素质强的人才, 为传统纸媒向全媒体融合而努力。

传统纸媒的管理模式是各行其是、一报一台, 每个报社都有自己独立、固定的管理模式, 比较落后、闭塞, 阻碍了新闻信息的制造与传播。中国传统纸媒要向全媒体融合, 就要创新其管理模式, 加强与其他媒体的融合, 整合各方面资源, 而且新时代的媒体都以技术为支撑, 传统纸媒若要向全媒体融合, 则必须建立自身的数据库, 处理实时数据, 掌握最新新闻动态, 为自身发展提供信息支撑, 促进传统纸媒的转型。

3.2 增加传统纸媒的可收藏性

面对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新媒体的兴起, 传统纸媒如何在各媒体融合发展中做强自身优势?综合看来, 增加传统纸媒的可收藏性是其中一个重要砝码。所谓可收藏性, 就是收藏物本身不仅要具备一定价值, 而且要具备可长期存放的特性。相对于新媒体实时刷新的信息资源和其信息传输的数字化本质, 纸质媒体可以不借助任何额外工具即可收存、展出、查询, 稳固读者记忆, 承载读者感情, 在长期珍存上无疑具备优势, 那么留给纸媒人的另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打造纸媒的价值。

纸媒特别是报纸, 应当是一份新闻报。面对经营压力, 一些报纸将相当数量的版面用于隐性经营, 换来一时利益, 而一张新闻少、不好看的报纸, 将面临读者忠诚度下降和群体减弱, 为未来发展埋下隐患, 因此在尽力保持新闻“短平快”的同时, 拿出重要版面, 综合多种表现手法, 扩张新闻广度, 增强新闻深度, 使读者一报在手, 此事尽知, 这是打造新时期纸媒新闻性和可收藏性应秉持的要义。

真诚服务读者是新闻行业永恒的主题, 一篇好的新闻作品, 其背后往往有着作者素养的深厚积淀, 一个好的新闻版面, 同样凝结着编辑多年累积的独到见解。读者都是美的鉴赏者, 文化水平和综合素养也越来越高, 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纸媒的收藏者, 当然其前提是纸媒对改善自身品质的不断发力。

3.3 报业+旅游的转型对策

在提高公信力基础上, 跨界融合必不可少, 报业+旅游或将成为推动传统纸媒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日前, 借助中国报业旅游发展 (鄂尔多斯) 峰会的契机, 传统媒体人的目光再次聚拢到报业+旅游的实践之中。中国报业协会副秘书长邓效锋强调:“在报业发展新常态下, 报业旅游已成为推动报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 特别是报业旅游联盟成立以来, 各地报社通过社会资源共享、跨界融合, 更好地服务当地特色旅游资源, 开展了形式多样、效果良好的各类活动, 积累了诸多成功经验, 值得相互借鉴、共同探讨。”

探索报业新发展, 报业旅游联盟可以说为此提供了很好的窗口, 但同时, 报业+旅游的转型需要与旅游文化嫁接。现在, 以旅游消费为代表的休闲消费正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报业+旅游可以盘活当地文化资源, 特别是通过旅游线路的包装和旅游内容的整合, 可以将当地民族文化资源串起来、活起来。

报业转型特别要注重深耕本地服务、转变观念, 从单纯新闻报道、内容提供向综合信息服务转型。报业的优势在于拥有品牌知名度、公信力、内容组织生产化以及本地化渠道的优势, 但这种联结用户的基因并没有深度分析或定制开发, 因此不要靠广告赢利支撑报社发展, 而应该靠本地服务收费, 在这个过程中, 要绑定特定的服务圈, 比如旅游+农业, 将地方特色产品与旅游嫁接, 并利用地方报社资源进行对接。

3.4 扩大传统纸媒深度阅读的优势

手机媒体更适合图文并茂和即兴阅读, 但是对于深度阅读, 纸媒的优势就明显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崔保国说过:“我们要相信传统媒体, 我认为手机媒体和电子媒体并不是最好的阅读方式。”因此, 最接近报业转型的产品就是大数据产品, 可以扩大传统纸媒深度阅读的优势, 而报业最具备大数据的资源和素质。做大数据的时候, 首先要注重产品意识, 大数据人才进到互联网里边, 不是记者、不是编辑, 都是产品经理。互联网最终的意识是产品意识, 传统纸媒的受众资源可以转化为产品, 其内容资源更可以转化为产品, 这都是报业集团的优势。

扩大传统纸媒深度阅读的优势, 就是要积极探索有利于传统纸媒阅读的新办法, 特别是要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 并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 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 创新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方式, 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虽然新媒体带来的一系列便利及其自身的优势冲击着传统纸媒的地位, 但无论什么行业都是创新驱动着发展、科技引领着未来。我们要使传统纸媒与新媒体融合发展, 并行并重, 既要注重发展新媒体, 又要注重稳固报纸, 做到新媒体和报纸融合发展, 此长彼长, 为媒体转型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撑。

结语

面对新媒体环境, 我国传统纸媒行业应该加快改革步伐, 找寻转型方向, 努力朝全媒体融合战略转型, 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 结合网络自媒体的优点与新技术, 探索属于自己的纸质媒体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胡抒雯.新媒体环境下纸媒发展对策探析[J].文产研究·新闻研究导刊, 2016, 02 (3) :202-203.

[2]皮泽红.传统纸媒战略转型的思考[J].新经济, 2014, 05:27-32.

[3]周洁梅.传统纸媒向全媒体转型中的机遇和挑战[J].新闻研究导刊, 2016, 04 (7) :207-207.

中国传统媒体 篇8

总资产超过1115亿元的阿里巴巴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2014年9月19日, 阿里巴巴以68美元的发行价和92.7美元的开盘价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募得271.7亿美元资金, 成为美国证券交易史上最大的首次公开募股。为研究此事件中美媒体报道会否有所不同, 这种不同如何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上展现, 两种媒体的国际差异程度如何, 本文运用范迪克 (Van Dijk) 的“宏观主题观” (Theory of Semantic Macrostructures) 理论, 从主题倾向、遣词用句、谋篇布局三个维度分析了中美传统媒体《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关于阿里上市报道的差异、中美新媒体微博和推特关于阿里上市推文的差异、中美传统媒体新闻不同点和中美新媒体新闻不同点之间的差异程度。

二、文献综述

(一) 关于《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的研究

新媒体出现之前, 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是极其重要的媒体平台, 前人对不同国家传统媒体之间的对比分析已颇为成熟。新闻报道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客观公正。然而在实际中, 新闻报道从来都不能做到绝对的公正和客观。诸如政治团体的控制 (Kone, 2009;Van Dalen, 2012;Yoon&Boydstun, 2014) , 记者的意识形态 (Ismail&Berkowitz, 2009;Pan, 2012) 和不同的新闻价值观念 (Kwon&Moon, 2009;Van Dalen, 2012) 对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徐文洋 (2014) 甚至认为读者永远不能通过新闻报道真实复原新闻事件的本来面目。因此, 对于某个特定的主题或事件, 不同国家的媒体或选取不同的具体报道对象, 报道数量可较公正直观地反映出对媒体对某一事件的重视度和关注度。

(二) 关于微博和推特的研究

在针对新媒体的研究中, 大部分学者从功能、使用、特征、定位等角度分别对微博和推特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然而, 在推特和微博之间的比较研究是有限的。网络限制、语言障碍、学者身份等原因促成了这种对比研究的数量局限。前人研究显示, 关于推文呈现的用户态度, 在推特与微博两个平台上, 积极的推文均明显多于消极的推文。在发布内容方面, 推特的用户注重一桩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和“真相” (王馨语, 2010) 。推特上推文多是简单、直接、开放且态度明确的 (林马, 2013) 。相比于推特用户, 微博用户更多地发布个人生活的点滴 (Gao, Abel, Houben&Yu, 2012) 。

综上所述, 前人对中美传统纸媒报道的比较研究已经相对成熟, 对中美新媒体的对比研究稍显薄弱。而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报道差异程度的对比研究却还呈现出空白状态。针对这一问题,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主要对中美传统媒体及新媒体进行以下三方面的对比研究:《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对阿里上市报道的差异情况;微博和推特对阿里上市推文的差异情况;中美传统媒体差异和中美新媒体差异之间的程度比较。

三、研究理论与研究问题

本文选取范迪克 (Van Dijk) 的“宏观主题观” (Theory of Semantic Macrostructures) 理论作为依托。这一理论将新闻话语分为主题倾向、遣词用句、谋篇布局三个维度。主题倾向是指新闻表达出来的整体态度和倾向。本文选择《中国日报》《纽约时报》中被选中新闻的标题作为“主题倾向”这一维度的语料来源进行中美传统媒体关于阿里上市新闻态度的分析。对于微博和推特而言, 140字的限制和更具互动性的平台功能设置使得平台上用户的推文文本内容针对性强, 中心明确, 推文本身已经可以言简意赅的表达出报道者的态度倾向。遣词用句是新闻话语表面含义的最直观表达。新闻中的词与词互相关联支撑, 句与句承接照应, 在行文中点滴累积服务于新闻的宏观主题。因此, 关键词的反复出现必然地源于新闻事件的客观要求或者报道者的主观强调。故而本文选择高频词作为切入点来比较新闻差异化程度。谋篇布局是指在一个新闻报道中被强调或被忽视的内容都与新闻的宏观主题相统一, 天然地受报道者和其所属的群体所影响。本文依照这一理论来观察报道差异程度。

具体研究问题如下:

Q1a:从新闻标题看, 《纽约时报》对阿里上市事件的态度和《中国日报》的报道态度之间有何差异?推特用户发布的关于阿里上市的推文和微博用户相比有何态度差异?两方差异孰大孰小?

Q2:从高频词来看, 《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推特和微博对阿里市事件的报道中的高频词重合度孰高孰低, 高频词构成差异如何?

Q3a:从覆盖内容看, 《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的侧重是否一致?微博用户和推特用户的侧重是否一致?两方内容覆盖情况差异程度如何?

四、数据来源

(一) 《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

考虑到样本大小的合理性和新闻的时效性, 本文选取2014年9月15日至2014年9月21日 (阿里上市当周) , 《中国日报》关于阿里上市的新闻报道39篇 (共21594字) 和《纽约时报》关于阿里上市的新闻报道21篇 (共18427字) 为数据样本。所有选取文章均为英文报道。

(二) 微博和推特

鉴于新媒体平台大数据和新闻热点替代周期短的特点, 笔者于2014年12月10日, 以“Alibaba”作为关键词, 英语为语言条件, 2014年9月19日至2014年9月21日为时间限制, 在推特上搜索, 选取前100名热门推文为样本。同时以“阿里巴巴”为关键词, 以2014年9月19日至2014年9月20日23:00为时间段, 在微博上搜索热门微博, 选取热门前100名作为样本。①

五、数据分析

(一) 主题倾向分析

本文采用态度量表为工具对不同媒体的报道态度进行分析。在考察传统媒体时选用标题作为具体研究对象。微博、推特选用推文的全部内容进行态度分析。

为使数结果更直观地显示态度差异, 本文借鉴市场研究领域中瑟斯顿态度量表, 设计了针对阿里上市相关新闻的态度量表。为了避免过于判断主观, 在进行态度归类时, 本研究还邀请了其他3名在校研究生参与判断和检验。如表1所示:

考虑到《中国日报》及《纽约时报》的报道数量并不相等, 笔者采用百分比将其总数统一折算。通过换算, 《中国日报》的整体态度得分169.2;《纽约时报》得分76.2;微博得分184;推特得分-3。通过比较差值可得, 中美传统媒体之间的态度差异较小, 两家主流媒体的态度较为趋同, 体现出主流媒体的审慎;而中美新媒体的态度确有明显差异, 可能是由于新媒体平台上用户众多、观点多样造成的。

(二) 高频词情况

本文借助Word Smith7检测关于阿里上市报道的《中国日报》的21篇报道和《纽约时报》的39篇报道、微博和推特各自的热门Top100推文中的高频词, 其中从微博上获取的中文文本先通过软件ROSTCM6进行分词处理, 以保证词频结果科学有效。前20个高频词的检测结果如表2所示:

表中用“*”符号标注的为中美媒体共同的高频词, 在各自20个高频词中《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重合高频词共14个, 微博和推特重合高频词共7个。这说明相较于新媒体, 中美传统媒体关于阿里上市的报道内容差异化更低。

另一方面, 表中以“^”符号标注的是不可能出现在仅关于阿里巴巴上市这个单一事件的纯陈述性新闻中的词汇, 其中《中国日报》0个, 《纽约时报》2个;微博1个, 推特5个。数据表明, 相比微博, 推特热门中有更多关注阿里上市周边新闻的推文, 而《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都没有将阿里上市的周边群体或联动影响当作主要关注点。这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中外传统媒体关于阿里上市报道的较低差异度。

(三) 新闻覆盖内容差异

为了对报道内容的结构差异进行进一步探究, 本文将报道内容分为十类, 分别为:纯新闻报道、马云及其他公司高管报道、积极评价、消极评价、中国相关报道、公司信息报道、竞争者相关报道、此次上市投资者相关报道、合作伙伴相关报道、股票市场情况报道。

在《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的对比分析中, 以报道文章自然段为单位划分内容类别, 统计每一类别报道字数占报道总字数的百分比。在微博和推特的对比分析中, 以推文条数为单位划分内容类别, 统计每一类别发布字数占发布总字数的百分比。为了更加直观清晰地阐述, 笔者用雷达图展示得出数据。内容覆盖情况见图2。

根据雷达图可知, 对于一些报道内容, 中美传统媒体呈现出相近的报道倾向。纯新闻事件报道在两家媒体报道中均占有重要地位。这种相似性可以表明, 这两份国际性的报纸基本上能做到以新闻事件为中心进行公正客观的报道。但在在其微博和推特上的用户在对于阿里上市的评价和投资者相关报道方面有较大差异。总的来说, 新媒体的覆盖差异更大。

六、研究结果

Q1a:根据态度量表, 《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上热门推文的态度值分别为169.2和76.2。《中国日报》的报道更加积极。微博和推特上热门推文的态度值分别为184和-3, 推特用户发布的推文不如微博用户积极。《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报道阿里上市事件的态度差异 (差值93) 小于推特和微博用户发布的推文态度差异 (差值187) 。

Q2:从高频词来看, 《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对阿里巴巴上市事件的报道中的高频词重合度更高, 推特和微博的高频词构成差异更大。

Q3a/b:根据雷达图, 《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 微博和推特的覆盖内容侧重不一致。《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的内容覆盖情况相较于微博和推特, 差异程度较小。

七、结论

本文围绕阿里巴巴上市这一新闻事件, 选取《中国日报》上市当周报道39篇, 《纽约时报》当周报道21篇, 微博和推特19、20日的热门微博前100条为数据样本进行研究。文章依托范迪克 (Van Dijk) 的“宏观主题观” (Theory of Semantic Macrostructures) 理论, 从主题倾向、遣词用句、谋篇布局三个方面, 通过新闻态度、高频词重合度和构成、覆盖内容侧重点衡量《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微博和推特之间的差异程度。数据表明, 从三个维度来看, 传统媒体的报道差异均小于新媒体。造成不同差异程度的原因可能包括传统纸媒的国际化媒体定位、事件类型的影响、新媒体平台的功能设置等媒体原因, 以及来自集体主义和高权力距离国家用户在新媒体平台上更多宣泄需求带来的与现实行为的较大差距等文化原因。本文通过比较中美具有代表性的纸质媒体和受众广泛的新媒体平台发现在跨国、跨文化新闻事件中, 新媒体上的态度差异更加鲜明。这提示我们在进行跨文化媒体研究时, 紧跟自媒体、全媒体的发展趋势十分必要。同时, 根据媒体类型进行分类研究将得到更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结论。

摘要:本研究以“Alibaba/阿里巴巴”作为关键词, 选取《中国日报》网站、《纽约时报》网站阿里巴巴上市当周的全部新闻以及微博和推特两大新媒体平台当日及次日的热门推文作为研究对象, 以Van Dijk提出的新闻话语分析所包含的三个维度作为理论基础, 分别对报道及推文的主题倾向、遣词造句及谋篇布局三方面进行分析, 探究中美新旧媒体新闻话语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 面对同一新闻事件, 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新媒体之间的差异要大于传统媒体间的差异。这提示我们根据媒体性质分类的、紧跟媒体发展走向的跨文化媒体研究十分必要。

关键词:阿里巴巴上市,《中国日报》,《纽约时报》,微博,推特,跨文化报道差异

参考文献

中国传统媒体 篇9

2009年以来, 互联网发展和传统媒体发展出现了市场叠加、竞争格局洗牌的新变化, 这一轮离职潮内部呈现出了三个阶段的不同特征。

新时期的第一阶段离职现象出现在2009至2012年间, 此期间中央电视台的王利芬 (2009创业优米网) 、马东 (2012先加盟爱奇艺后创业米未传媒) , 南方周末的付剑锋 (2011加盟腾讯) , 21世纪经济报道的郎朗 (2012加盟腾讯) 等资深媒体人主动离职。这一阶段的离职潮还处于零星离职状态, 一些有想法、有抱负的媒体人在传统媒体的体制下不能更好发挥他们的创意和才能, 为了赢得更大的个人发展空间, 使个人创意能够更大程度上得以实现, 主动跳出传统媒体。他们的去向以互联网创业和加盟网互联公司为主。

第二阶段离职潮出现在2013至2015年间。2013年是一个爆发期, 从那时起, 离职从零星离职一下演变成了真正的离职潮, 资深媒体人离职也成为了新闻媒体上并不新鲜的新闻。中央电视台的白燕升、王凯、李咏、崔永元、刘建宏、张泉灵、曾湉等, 南方周末的方可成、叶伟民、张俊彦等, 南方报业集团的陈朝华、黄长怡等, 浙江卫视的夏陈安、朱丹等, 上海文广的黎瑞刚等, 云南电视台的赵树清等, 与众多其他媒体人一道, 从传统媒体跳槽。这一阶段离职媒体人的择业方向出现了多元化趋势, 除了创业、加盟互联网公司外, 媒体人还有了更多元的选择, 比如进入高校、教育公司、金融公司等。这一阶段的离职媒体人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除了记者编辑、主持人等业务人员外, 很多高层管理者 (陈朝华、黎瑞刚、赵树清、黎瑞刚、夏陈安等) 也纷纷离职, 重新选择职业方向。这批人才的规模化离职使得传统媒体的人才结构发生了变化, 使得竞争中的传统媒体受到更大挑战。

第三阶段的离职出现在2016年以来, 这个阶段一批报刊停办, 部分媒体人从主动离职到被迫离职;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进, 很多网络媒体人也出现了主动离职潮, 部分离职媒体人加入了“双创”的大潮;也有少数网络媒体人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回流到传统媒体。

媒体离职潮表面上呈现的是媒体人的人才流动, 本质上是一种或主动或被动的人才资源大洗牌, 是市场化手段进行媒体人力资源再配置的一个必然过程。

2 传统媒体竞争中的人才困境

2015年之前的离职潮中, “出动出走”的现象更多。这些主动出走的人, 很多都是某报刊社、某电视台的主要骨干甚至是高层领导。这些人舍弃原来已经熟悉的工作和同事、舍弃体制内的级别和待遇, 投身新兴媒体或者自主创业, 其中的原因更多的不是简单的待遇问题, 更主要的是所处的环境在某些方面抑制他们能力的发挥。从这些人离职后的作为和离职前的处境看, 他们大多是想有一番作为的人, 他们有想法、有能力、有干劲、有冲劲、有经验、有资源, 但这样的优势在传统媒体的固有体制下, 他们已经到达了能力发挥的天花板, 再大的能力也要在某种框架下施展, 这大大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从另一个层面看, 传统的广播电视台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机构, 报刊社是转企改制形成的国企, 因此这些机构从总体上看是按照原有体制进行人才管理的机构, 如此一来, 在薪酬绩效上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岗位、级别等限制, 不能完全根据人才的贡献实施相应的市场化激励。当有了其它互联网公司的人才激励体系作参照后, 这种落差就显得更为明显, 因而形成了影响人才积极性的另一大原因。激励机制的原因本质上也是由于整体体制原因造成的。

传统媒体的功能在逐渐被新兴媒体模仿和替代, 后者甚至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便捷的方式、更优质的用户体验超越前者形成更大竞争力。传统媒体内历练了多年卓越人才又纷纷流向新兴媒体, 为其注入新鲜血液, 助理其快速成长。“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传统媒体从业人员纷纷流失却难以补充新人”, 即便马上补充上的人也大都需要从头开始培养。传统媒体由于过去的“铁饭碗”格局, 还养了不少闲人和“关系户”, 使得原本巨大压力在人才构成上更加雪上加霜。人才流失使得原本体制上就不占优势、功能上被超越替代的传统媒体遭遇釜底抽薪, 在这样的背景下期待传统媒体迎接“互联网+”、转型升级夺回市场便成了空谈。因此, 传统媒体真正的转型升级还需要从人才战略入手。

3 传统媒体转型升级的人才战略

要改变传统媒体在竞争中的劣势, 使传统媒体借助“互联网+”的翅膀实现腾飞, 就需要真正懂互联网又熟知传统媒体的人才回流到传统媒体, 同时需要传统媒体自身人才体系的整体升级, 而这一切都有赖于以体制机制变革为基础的人才“兴媒”战略。传统媒体转型升级的人才战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3.1 处理好选人问题:人才回流战略

传统媒体转型升级的目标是形成更大的媒体影响力、实现较好的经营业绩。无论是影响力提升还是业绩提升, 都需要直接面对新兴媒体的竞争, 那么知己知彼的人才就显得尤为珍贵。当下新兴媒体正处在资本的寒冬, 以乐视为代表的互联网传媒企业烧钱太盛以至于陷入了新一轮盈利模式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 正是传统媒体吸引一批懂互联网、懂业务、懂市场的人才逆向流动, 流回传统媒体的时机。特别是那些从传统媒体流走的人才, 经过了互联网新媒体的历练, 再回流到传统媒体, 这样的人才是更为珍贵的。因此, 传统媒体要多多吸引和储备这类人才, 做好选人的标准, 这是人才回流战略的基础。

3.2 处理好岗位问题:人尽其才战略

吸引来或者回流的人才, 要给其配置合理的岗位, 给他们一定的空间, 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使他们在传统媒体组织的某个岗位上也能够灵活、方便的实现其媒体抱负和理想, 用合适的岗位和配套支撑体系为其打造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 彻底打破影响人才发挥才干的天花板。

3.3 处理好激励问题:价值匹配战略

人才的回归和人才的吸引都需要对人才价值给以充分尊重, 不能拿与市场不能衔接的老一套规定来忽视人才的市场价值。因此, 传统媒体应当尽快优化激励机制, 对人才创造的价值在激励体系中充分反映出来, 尽可能按照市场标准设立人才贡献和价值的激励水平。同时, 还要用好激励的反向作用, 给人才以一定的压力, 促使他们在高效率完成工作。

3.4 处理好市场问题:体制优化战略

传统媒体在全面转企改制的基础上, 要进一步优化结构, 建立符合市场标准的现代企业制度。对于传媒国有企业, 要进一步开放一些政策的限制, 使企业能够享有和市场化的互联网公司接近的制度弹性和管理弹性, 从而使传统媒体企业彻底去行政化, 甩掉各种包袱, 全力以赴向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标迈进。

摘要:近年来, 我国互联网渗透率不断提升, 目前我国网民总数超过7.1亿, 一半民众都在通过传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获取信息, 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上网的民众更高达网民总数的92.5%以上。在这种背景下,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媒介的影响力日益扩大, 市场价值日渐提高, 2015年网络广告的市场达到2000亿元以上, 保持了36%以上的高速增长, 互联网广告市场价值整体超过传统四大媒体 (电视、报纸、广播、期刊) 的广告规模, 后者在2015年的广告总收入仅为1743.53亿, 且整体下滑了12.59%。具有传统媒体丰富经验的媒体人才出现了向新兴媒体规模化流动的现象, 更为传统媒体转型升级提出了巨大挑战, 面对这些问题, 需要从人才战略角度探讨传统媒体转型升级问题。

关键词:新媒体冲击,传统媒体,转型升级,人才战略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6, 7.

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新媒体挑战 篇10

当前, 以手机和网络为代表的媒体业内称其为新媒体, 自然, 以报纸、电视为代表的媒体则是传统媒体。纵观两类媒体的发展态势, 很明显, 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转向了网络等新媒体, 这也意味着注意力资源正在从传统媒体流失。笔者认为, 在理清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各自优势的前提下, 对有效资源进行合理整合, 最大限度地实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互动与融合, 正是传统媒体生存之道。

对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特点比较

笔者认为,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而言。广播相对报纸是新媒体, 电视相对广播是新媒体, 数字时代来临, 网络、手机灯被称为当今时代的新媒体。把握媒介, 不是孤立地看待某一种媒介, 而是要以变化的动态的眼光, 将其置于各种媒介构成的整体当中予以解析, 研究其相对的特点。各种媒介的特点是在比较中产生, 又是在变化中发展的。可以说, 同时了解几种媒介是透彻知晓其中之一的最好方法。而将传统媒介和新媒介做比较, 不难发现其各自的优势。

1.广容性

网络中的超链接方式可以将无限丰富的材料立体式发布, 而且其内容不受限制, 所以网络可以称得上是资源最丰富的数据库。网络还会提供一些相关的新闻链接, 将同类新闻或当前消息背景告知受众, 最大限度满足了受众需求。对于传统媒体, 信息量则非常有限。报纸的信息量受版面的限制, 电视的信息量则受时间的限制。

2.时效性

媒体的及时性是衡量信息发布速度的重要指标。报纸的时效性受印刷、运输、发行等因素的限制, 电视媒体则需要对信息进行采编后安排时间播出。近年来, 由于实现了先进的通讯设备, 电视媒体的时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而网络更新速度极快, 几乎可以做到同步发送。

3.权威性

媒体权威性是媒介具有的赢得公众信任的职业品质的能力。不同的媒体因其级别、受众群体、传播内容等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权威性。报纸媒体、电视媒体作为发展多年的传统媒体, 有较为正规的信息来源渠道和“把关人”, 因而具有较高的权威性。网络媒体因其自身的显著特性即互动性, 在当今时代各种媒体中脱颖而出, 却也因其互动性使其权威性大打折扣。在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充当信息的发布者, 这使得信息的来源错综复杂, 信息的可信度由于网民的素质良莠不齐而难以保证。“抢盐风波”“滴血食物传播病毒”“军车进京”“北京出事”等谣言均来自网络。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无论是作为传统媒体代表的报纸、电视, 还是作为新媒体代表的手机、网络, 它们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互动融合, 可以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 有效地使资源合理整合, 使新媒体获得“源动力”, 传统媒体踏上“高速路”。

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进行互动融合的过程中, 通过以下几种举措, 来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彰显传统媒体的权威性

传统媒体拥有多年的传播历程、规范的管理体制, 因而在受众中具有较高的威信, 网络的强项则在于可以快速、实时地传播各类消息。对于新媒体来说, 迅速提高自身品牌知名度的最佳方式便是利用传统媒体的权威性, 与传统媒体充分互动。在这方面, 比较成功的例子是雅虎中国网站与人民日报、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等14家传统媒体结成内容供应合作伙伴, 由他们为雅虎中国新闻频道提供国内、社会、财经、娱乐、体育等方面丰富的、专业的本地新闻报道。通过广泛的合作让更多地用户及时地得到更加丰富、翔实、准确的报道。

发挥新媒体的交互性

传统媒体中, 以电视媒体为例, 网络与电视在用户群体上既有不同, 又有重叠。随着网民人数的不断增加, 越来越多的用户既是新媒体用户也是电视媒体的用户, 两者看似竞争关系, 其实是互为补充, 二者之间有着非常大的合作空间, 电视台将其已经播出的精品节目放在视频网站上供网民随时点播, 可以形成持续广泛的影响。拿浙江卫视的第二季《中国好声音》来说, 开播三期以来, 收视率屡攀高峰, 三度蝉联全国收视冠军, 更让人惊奇的是, 节目播出48小时内, 其网站上的视频点播场场过亿。同时, 围绕热点产生的诸如选手台前幕后故事、八卦新闻等相关内容的链接更进一步推动电视台的宣传。

力求获取信息的即时性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获得信息的渠道上各具优势。传统媒体拥有专业的团队, 而新媒体拥有遍布世界的“草根”和网络终端, 可以即时获得第一手信息, 即时发布;它们却也受各自特点的制约, 而有着无法弥补的劣势:传统媒体发布的信息严谨、权威却不及新媒体即时, 新媒体拥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信息发布效率, 却在信息的可信度上大打折扣。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只有通力合作, 才能更快、更真实地将信息呈现在人们面前。2008年, 汶川地震发生后, 在通讯和交通完全中断的情况下, 依靠先进的海事卫星电话送出灾区的消息。这一信息一经证实, 很快被各家电视台、报纸、杂志转播、转载、跟踪报道。可见, 新媒体即时性与传统媒体的权威性结合将会发挥更大地作用, 为人们带来更快捷、更有效地信息和帮助。

实现信息发布渠道的多样性

选择适当的传播手段和渠道是信息发布达到预期目的和理想效果的重要策略。除了人们熟知的电视、报纸、杂志, 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催生了许多新的传播渠道, 手机报、车载电视、网络电视、电子杂志等。然而, 任何一种传媒都不可能得到所有用户的青睐,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互动合作是拓宽各自传播渠道的最快捷方式和实现信息发布渠道多样性的必然选择。

上一篇:教育民主思想下一篇:培养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