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方法

2024-07-10

衔接方法(精选十篇)

衔接方法 篇1

一、抓话题一致性

指各句要围绕一个统一的话题或陈述对象要一致, 这样才能连贯和呼应自然。

例1:下列语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语句, 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1) 天色愈阴暗了, 下午竟下起雪来, 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 漫天飞舞, 。

(2) 黛玉方进入房时, 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 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当下地下侍立之人, 无不掩面涕泣, 黛玉也哭个不住。

(1) 鲁镇乱成一团糟, 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

(2) 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 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3) 方欲拜见时, 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 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

(4) 方欲拜见时, 外祖母早把他一把搂入怀中, 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

答案为C项。解析:从陈述对象一致性的角度进行分析就可得出答案。 (1) 句的陈述对象是“雪花”, 而 (1) 句的主语是“鲁镇”, 因此应选 (2) ; (2) 句陈述的话题是“黛玉”, 而 (4) 句的主语换成了“贾母”, 因此应选 (3) 。

二、抓句中的标点符号

汉语中不同的标点有着各自的作用。如逗号表示较短停顿;分号常常用在并列分句之间, 它表示的停顿大于逗号;句号则用在一个意思完整的句子后面。做题时, 要善于利用标点符号, 从而快速准确地确定选项。

例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 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们对国民的劣根性的反省始自“五四”。;

。, 一定会反观自己, 追究自己之所以不强是自身的缘故。。, 用批评精神将国民性格的痼疾揭示出来需要勇气。。

(1) 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面对这种软弱与无奈, 苦苦寻求解脱

(2) 一方面由于国门打开, 中西接触, 两种文化不同, 便有了比较

(3) 这便从社会观察到文化观察, 从体制与观念到国民性

(4) 所以我一直钦佩鲁迅先生的这种眼光与勇气

(5) 另一方面, 由于在中西的碰撞中, 中国一直处于弱势

(6) 然而从文化视角观察与解析国民性需要非凡的眼光

答案为A项。解析:根据标点符号, 可以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 先把内容相关的放在一起。根据第一个分号, 我们知道一、二处的内容为并列关系, 解释“始自‘五四’”的原因, 故 (2) (5) 应放在最前面, 可排除B项、C项;最后一句应为总结句, 故应接 (4) , 所以只能选A。

三、巧用首句、尾句确定法

嵌入式排序题的选项, 在句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利用首句或尾句的确定, 可以化繁为简, 快速而准确地确定选项。

例3:名著重拍应有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担当, 。

, , , 。, 其未来的发展就会像逐浪的浮萍, 难以找到自己的根系。

(1) 用当代文化去激活民族优秀文化

(2) 不应是肆意的精神放逐

(3) 无论是一个民族, 还是一个国家, 放弃了对优秀民族文化精神家园的坚守

(4) 故名著重拍既要守望优秀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

(5) 名著重拍的初衷本应该是用民族优秀文化去烛照当代文化

(6) 更要拥抱当代文化的新境界与新天地

答案为B项。解析:首先横线前句子中“应有”与“不应”相对, 故 (2) 句放在最前面, 排除A项、D项;根据横线后面的句子, 可以验证尾句应为 (3) , 构成假设关系; (4) (6) 分别与 (5) (1) 照应, 由 (4) 中的“故”可以断定 (4) (6) 应放在 (5) (1) 后, 故选B。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的方法 篇2

2、培养孩子的独立和自理心。小学里孩子多,老师不可能像幼儿园一样照顾到每一个孩子。所以家长要培养孩子的独立和自理能力,最起码要能让孩子在没有大人的情况下独自解决的上厕所,喝水,吃饭等问题。

3、要陪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进入一个新环境,周围都是陌生人,要培养孩子主动与外界接触,主动交友的能力。学校里小伙伴很重要的,让孩子一开始就交到朋友可以提高孩子上学的积极性,让他对学校充满喜悦之情,而不是独自一人,孤单无伴,对上学充满厌恶。

4、要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老师无法全程陪伴的时候小孩子的安全意识很重要,家长要对孩子灌输一些安全知识,比如说不要爬高上低,不要和小朋友打架,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等,让孩子对自身安全有一定的认识,家长才能更放心。

5、忽然到了一个全然陌生的环境孩子有可能会很迷茫很无助,还有可能会大哭,这时家长要做的不是训斥而是耐心安慰要告诉孩子他已经长大了,要学会适应环境,耐心引导和教导他与外界接触的办法,让他得到安全感,,才能慢慢适应环境。

培养习惯教给方法有效衔接 篇3

一、“授之以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习惯,是指人在一定的情境下,因某种行为所需要的自动化动作倾向。习惯一旦形成,便成为人的一种潜在意识行为,对人的一生起着永久性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语文教学需要达成的一项重要目标,也是学生适应初中语文学习的需要。学生在小学阶段有很多良好的习惯需要养成,例如: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形成熟练地使用常用字、词典的习惯;养成规范、工整,行款格式正确的书写习惯;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和随机积累知识的习惯等等。因此,中小学教师都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放在重要位置,抓紧,抓实,抓好。“语文课程标准”对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有明确的要求:小学高年段要教会学生能熟练地利用图书馆、网络信息渠道获取资料、查阅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如教学《桂花雨》(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一课时,可以先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琦君在写《桂花雨》时,客居美国。她在文章中主要是以异乡客的身份,借母亲的口,道出自己千缠百结的思乡情。然后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深入体会散文这千般思绪、万般情结,感悟琦君把自己无尽的思念悄悄揣到桂花香里的诗一般的意境,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如在教学毛泽东《七律·长征》(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一课时,先让学生从课外查找到介绍长征的背景资料,使他们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再通过课文中的注释让学生粗浅理解诗句的含义,为学生深入理解诗人毛泽东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通过回顾长征的艰难历程,去讴歌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的精神,抒发自己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而奠定基础。

二、“举一反三”,促进学生学习潜能的提升

课堂上的“举一反三”(或称为“隅反”),是拓宽学生学习思路,增强思维能力的重要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实践证明,举一反三,让学生闻一知十,触类旁通,能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建构心理学认为:有效的教学是一个有着明确的目标追求,是让学生分享人类已有的精神财富,帮助学生建构自己内在智慧参与的认知过程。其成效,取决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因为,探究是追求学生主体意识和潜能不断觉醒,提升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挖掘文本,促使教学充满生命成长的良好态势。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举一反三的学习模式,激励学生自主探究,为他们升入初中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如在教学《晏子使楚》(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文章中的“笑”是不是一般意义的神态描写?作者为什么要写不同人的笑?这,是教学中一个很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朗读课文,品读文本,揣摩人物,学生就会在相互对话中明白:楚王的“笑”,其实是向晏子进攻的武器。楚王和晏子一见面,便“冷笑”一声,继之以语言挑衅。那是因为在第一个回合的较量中,他被晏子占了上风,想借机压一下晏子。当楚王的挑衅被晏子针锋相对地有力回击了,“楚王只好陪着笑”了。这时,楚王的笑是何等尴尬,它是一种无奈地笑。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分析第三个回合的较量,让学生知道楚王是在故意安排“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儿?”的场景,然后才“笑嘻嘻”地问晏子的。学生从第一回合较量中了解到楚王的阴险,感受到楚王的笑显露出的剑锋,它充满着杀机。这时,再引导学生通过举一反三看看课文描写晏子和楚国大臣们的笑妙在哪里?学生通过默读课文,议论、旁注、对话,明确课文中写晏子“故意笑了笑”中“笑”的含义:一是对楚王“冷笑”的回敬,显示出晏子不卑不亢的气度;二是对自己的胜利充满了自信。这笑表面上轻描淡写,实则绵里藏针,它有力地扎向楚王的心脏。在这种情况下,楚王只能“陪着笑”了。这里,楚王的“笑”和晏子的“笑”对比,显得苍白无力,它反衬出晏子的“笑”具有巨大的威力。从而让学生引申思考:晏子面对楚王的“冷笑”和挑衅性语言,是怎么对待,有什么意义?学生就会从课文中举一反三地看到晏子言行的从容不迫,他是以牙还牙,驳得楚王张口结舌的。然后,再让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为什么要描写楚国大臣们的笑?让学生认识到:楚国大臣们的笑,既是谄媚的笑,又是恶毒的笑,更是狂妄的笑。可惜他们和其主子一样一败涂地,自食恶果。课文对不同人物的“笑”的描写,是作者在淋漓尽致地表现不同人物的思想境界和个性特点,是为了塑造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教学中,学生通过对“笑”的描写进行品味,推敲,领悟其“笑”的内涵,逐步悟出晏子高超的推理能力,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大无畏精神。

三、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

阅读能力是小学生升入七年级学习语文的必备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读、悟、說、想为手段,让学生逐步掌握一些读书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的能力。

1.指导学生预习课文要做到:①阅读课文标题、注释,明确题旨,通过查阅资料,获取作者簡况与写作背景。②读预习提示或导读提示,了解文体听说读写的知识点,明确学习重难点,把握课文中心和学习目标,确定自我阅读的思路和基本方法。

2.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时要做到:①要自己疏通文字,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将有关自认为是重难点、疑点的句子标示出来,便于课中质疑问难。②阅读课文后的思考和练习,结合预习,明确练习题中不同层次的要求,想想怎么完成练习。

3.教学时要注重方法指导。如教学《颐和园》(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一课时,可以这样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1)抓景点,品美丽。①课文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物,读课文,把这些重点景物用“ ”标出。②从课文中找出串联这些景物的句子,用“……”标出。(2)抓长廊段,明顺序。轻声朗读第2自然段,①找出写长廊的句子读一读,想想作者突出了长廊的什么特点?是怎样写具体的?②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长廊的长的?找出来读一读。③长廊,这样的长、这样的美,请你试着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所感悟到的美。④出示句子引读:整体看……;看廊内……;看廊外……。这样一读,你发现了什么?(作者观察长廊是按一定顺序观察的)(3)抓万寿山段,学句子。①默读3~4自然段,说一说万寿山上有哪些建筑?②作者观察“佛香阁”和“排云殿”是用怎样的角度来观察的?(向上看)③“佛香阁”“排云殿”各有什么特点?找出原句读一读。④“耸立”可否找词来替换?(矗立)⑤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并旁注理由。(体会具体性、形象性、巧妙性、鲜明性。)⑥从课文中找出句子说说:作者在万寿山往下看,向前看,往东看各看到什么?有什么感受?⑦出示句子品析:“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体会“慢慢地滑过”中的“滑”字用得精妙:可以把“滑过”换成“游过”或“划过”吗?“滑过”体现了什么?(4)抓昆明湖段,突出重点。①默读第5自然段,说说作者介绍了昆明湖的哪些重点景色?边读边画出景物。②课文重点描写了昆明湖的哪一处景色?说说十七孔桥的特点是什么?朗读课文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十七孔桥的样子。

培养习惯教给方法有效衔接 篇4

一、“授之以渔”,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习惯, 是指人在一定的情境下, 因某种行为所需要的自动化动作倾向。习惯一旦形成, 便成为人的一种潜在意识行为, 对人的一生起着永久性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 倡导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语文教学需要达成的一项重要目标, 也是学生适应初中语文学习的需要。学生在小学阶段有很多良好的习惯需要养成, 例如: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形成熟练地使用常用字、词典的习惯;养成规范、工整, 行款格式正确的书写习惯;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和随机积累知识的习惯等等。因此, 中小学教师都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放在重要位置, 抓紧, 抓实, 抓好。“语文课程标准”对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有明确的要求:小学高年段要教会学生能熟练地利用图书馆、网络信息渠道获取资料、查阅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如教学《桂花雨》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一课时, 可以先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 了解作家琦君在写《桂花雨》时, 客居美国。她在文章中主要是以异乡客的身份, 借母亲的口, 道出自己千缠百结的思乡情。然后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深入体会散文这千般思绪、万般情结, 感悟琦君把自己无尽的思念悄悄揣到桂花香里的诗一般的意境, 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如在教学毛泽东《七律·长征》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一课时, 先让学生从课外查找到介绍长征的背景资料, 使他们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 然后再通过课文中的注释让学生粗浅理解诗句的含义, 为学生深入理解诗人毛泽东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 通过回顾长征的艰难历程, 去讴歌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的精神, 抒发自己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而奠定基础。

二、“举一反三”, 促进学生学习潜能的提升

课堂上的“举一反三” (或称为“隅反”) , 是拓宽学生学习思路, 增强思维能力的重要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实践证明, 举一反三, 让学生闻一知十, 触类旁通, 能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建构心理学认为:有效的教学是一个有着明确的目标追求, 是让学生分享人类已有的精神财富, 帮助学生建构自己内在智慧参与的认知过程。其成效, 取决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因为, 探究是追求学生主体意识和潜能不断觉醒, 提升的过程, 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 不断挖掘文本, 促使教学充满生命成长的良好态势。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运用举一反三的学习模式, 激励学生自主探究, 为他们升入初中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如在教学《晏子使楚》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一课时,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文章中的“笑”是不是一般意义的神态描写?作者为什么要写不同人的笑?这, 是教学中一个很有思维价值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朗读课文, 品读文本, 揣摩人物, 学生就会在相互对话中明白:楚王的“笑”, 其实是向晏子进攻的武器。楚王和晏子一见面, 便“冷笑”一声, 继之以语言挑衅。那是因为在第一个回合的较量中, 他被晏子占了上风, 想借机压一下晏子。当楚王的挑衅被晏子针锋相对地有力回击了, “楚王只好陪着笑”了。这时, 楚王的笑是何等尴尬, 它是一种无奈地笑。接着, 教师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分析第三个回合的较量, 让学生知道楚王是在故意安排“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 干这种事儿?”的场景, 然后才“笑嘻嘻”地问晏子的。学生从第一回合较量中了解到楚王的阴险, 感受到楚王的笑显露出的剑锋, 它充满着杀机。这时, 再引导学生通过举一反三看看课文描写晏子和楚国大臣们的笑妙在哪里?学生通过默读课文, 议论、旁注、对话, 明确课文中写晏子“故意笑了笑”中“笑”的含义:一是对楚王“冷笑”的回敬, 显示出晏子不卑不亢的气度;二是对自己的胜利充满了自信。这笑表面上轻描淡写, 实则绵里藏针, 它有力地扎向楚王的心脏。在这种情况下, 楚王只能“陪着笑”了。这里, 楚王的“笑”和晏子的“笑”对比, 显得苍白无力, 它反衬出晏子的“笑”具有巨大的威力。从而让学生引申思考:晏子面对楚王的“冷笑”和挑衅性语言, 是怎么对待, 有什么意义?学生就会从课文中举一反三地看到晏子言行的从容不迫, 他是以牙还牙, 驳得楚王张口结舌的。然后, 再让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为什么要描写楚国大臣们的笑?让学生认识到:楚国大臣们的笑, 既是谄媚的笑, 又是恶毒的笑, 更是狂妄的笑。可惜他们和其主子一样一败涂地, 自食恶果。课文对不同人物的“笑”的描写, 是作者在淋漓尽致地表现不同人物的思想境界和个性特点, 是为了塑造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教学中, 学生通过对“笑”的描写进行品味, 推敲, 领悟其“笑”的内涵, 逐步悟出晏子高超的推理能力, 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大无畏精神。

三、教给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

阅读能力是小学生升入七年级学习语文的必备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在教学中, 要以读、悟、说、想为手段, 让学生逐步掌握一些读书方法,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的能力。

1. 指导学生预习课文要做到:

(1) 阅读课文标题、注释, 明确题旨, 通过查阅资料, 获取作者简况与写作背景。 (2) 读预习提示或导读提示, 了解文体听说读写的知识点, 明确学习重难点, 把握课文中心和学习目标, 确定自我阅读的思路和基本方法。

2. 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时要做到:

(1) 要自己疏通文字, 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将有关自认为是重难点、疑点的句子标示出来, 便于课中质疑问难。 (2) 阅读课文后的思考和练习, 结合预习, 明确练习题中不同层次的要求, 想想怎么完成练习。

3. 教学时要注重方法指导。

如教学《颐和园》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一课时, 可以这样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1) 抓景点, 品美丽。 (1) 课文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读课文, 把这些重点景物用“________”标出。 (2) 从课文中找出串联这些景物的句子, 用“……”标出。 (2) 抓长廊段, 明顺序。轻声朗读第2自然段, (1) 找出写长廊的句子读一读, 想想作者突出了长廊的什么特点?是怎样写具体的? (2) 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长廊的长的?找出来读一读。 (3) 长廊, 这样的长、这样的美, 请你试着通过朗读, 来表达自己所感悟到的美。 (4) 出示句子引读:整体看……;看廊内……;看廊外……。这样一读, 你发现了什么? (作者观察长廊是按一定顺序观察的) (3) 抓万寿山段, 学句子。 (1) 默读3~4自然段, 说一说万寿山上有哪些建筑? (2) 作者观察“佛香阁”和“排云殿”是用怎样的角度来观察的? (向上看) (3) “佛香阁”“排云殿”各有什么特点?找出原句读一读。 (4) “耸立”可否找词来替换? (矗立) (5) 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 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 并旁注理由。 (体会具体性、形象性、巧妙性、鲜明性。) (6) 从课文中找出句子说说:作者在万寿山往下看, 向前看, 往东看各看到什么?有什么感受? (7) 出示句子品析:“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 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体会“慢慢地滑过”中的“滑”字用得精妙:可以把“滑过”换成“游过”或“划过”吗?“滑过”体现了什么? (4) 抓昆明湖段, 突出重点。 (1) 默读第5自然段, 说说作者介绍了昆明湖的哪些重点景色?边读边画出景物。 (2) 课文重点描写了昆明湖的哪一处景色?说说十七孔桥的特点是什么?朗读课文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 用自己的话说说十七孔桥的样子。

英语衔接词的运用方法 篇5

first,firstly, to begin with, further, in the first place

second,secondly, to start with, still, furthermore

third,thirdly, what is more, last, last but not least

also, and then, next, besides

and equally important too moreover

besides in addtion finally

2)表转折;

by contrast although though yet

at the same time but despitethe fact that even so

in contrast nevertheless even though for all that

notwithstanding on the contarary however in spite of

on the other hand otherwise instead still

regardless

3)表因果;

therfore consequently because of for the reason

thus hence due to owing to

so accordingly thanks to on this account

since as on that account in this way

for as a result as a consequence

4)表让步:

still nevertheless concession granted naturally

in spite of all the same of course despite

even so after all

5)表递近:

furthermore moreover likewise what is more

besides also not only...but also...

too in addtion

6)表举例:

for example for instance for one thing that is

to illustrate as an illustration a case in point

7)表解释:

as a matter of fact frankly speaking in this case namely

in other words

8)表总结:

in summary in a word thus as has been said

in brief in conclusion altogether in other words

to conclude in fact finally in simpler terms

indeed in short in particular that is

in other words of course on the whole to put it differently

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方法探究 篇6

【关键词】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方法

1.前言

初中升高中是英语学习的过渡期与转型期,作为教师,帮助学生加强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对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英语的技巧尤其重要。高一是初中升入高中的第一年,这一年中学生的英语成绩好坏对整个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有很大的关系,面对学习难度的骤然变化,新生常常会感觉无所适从,学生学习英语感到比较吃力,因此,初高中英语教师在对学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做好衔接非常重要。

2.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的重要性与存在的问题

2.1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重要性

在初中的英语教学中,对初中生英语能力的要求不高,能够听懂教师用英语来讲课,掌握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就可以了,但是,在高中英语教材中要求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水平较高,并且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积极开展英语实践活动,努力配合教师教学,因此,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要有一个积极向上良好的学习心态,消除消极的情绪,使学习英语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同时教师在教初高中生学习英语时,必须要做好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只有加强了衔接教学,才能让学生把初中英语和高中英语很好的连接起来,把握好初高中英语学习的联系,把自己所学的英语知识融会贯通,不断提高英语的学习能力与应用能力,掌握英语的相关知识,从而使自己的英语成绩得到提高。

2.2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存在的问题

对于高一新生来说,全新的环境,全新的教材,全新的集体让学生进入到一个陌生的学习场地,并且经过中考的紧张,或者是初中英语知识不扎实,随着不断加大的学习难度,学生在英语的学习中更是困难重重,产生了各式各样的问题。

2.2.1教材跨度大,英语学习方法不同

高中英语教材内容丰富,知识量大,在初中的英语基础上增加了大量的语法知识,句子的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同时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词汇量与阅读材料量也侧重加大,学生一时适应不了。加上初中生依赖性较强,认真听课跟着老师的思路去听去练就可以解决问题;而高中英语学习内容多,学生需要经过教师指导,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性,认真完成学习任务,这就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高一新生常常找不到好的学习方法继续使用初中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英语的时候困难越来越多。

2.2.2初高中英语教学方法存在差异

初中英语内容形象生动直观,知识结构单一,课时充足,题型简单,课堂容量小,进度慢,学生有足够的复习巩固时间。而高中英语内容多,知识综合性强,课时少,课堂容量大,进度快,对重难点内容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学生就会无从着手,难以消化。加上升高中后学习负担加重,学生如果本身的英语基础较弱,就会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并且要明白选对的方法,学习就事半功倍,选错了方法,学习就事倍功半,初中教师的授课时候经常是用中文进行讲解,而高中教师则多用英语进行授课,使得有些听不懂的学生更加难以接受。

3.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方法

3.1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心态,教师坚持用英语授课

良好的心态是学习英语的根本要求,初高中生必须端正自己的学习心态,树立信心,做好充分准备,同时教师要常常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态以及正确的学习目标,引导他们为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因此,在外语习惯的培养中,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学到不少英语知识,再加上特定的听力训练,学生的听力训练也会得到提高,所以学生具有乐观向上与坚持不懈的精神,在教师的指导下,努力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3.2让学生多联系口语交流

让学生多进行口语交流是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通过讨论问题使学生积极发言。这种方式与初中的浅显口头报告不同,高中的表达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像力,扩大知识面,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英语的亲切感。可以更好的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得到的全面提高。

3.3帮助学生加强词汇的记忆,安排写作训练

词汇量是英语学习的关键,对学生的成绩也至关重要,记忆的重点就是联想,即使是记忆力好的学生,假如没有把单词联想到相关的环境中,只是单纯地记单词,死记硬背,那样是达不到记忆效果的。因此,在一定的语境中把要记的单词进行反复的练习与使用才能更好地记好单词。写作中需要的单词量较大,学生不单单要记好单词,还要会写作,教师每次安排写作,都得认真批改,细心评讲,帮助学生找出问题并且鼓励学生,让学生慢慢地喜欢写作并且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加强语法,认清时态,写作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就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更高。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在中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英语基础知识向更高层次转化的关键时期,因此,这一阶段的英语衔接教学对学生整个高中阶段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中,加强引导学生建立起英语学习的桥梁,转变学生的心理,树立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促进学生对初高中英语知识的整体学习和把握。这对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理论成绩与应用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新时代优秀的英语人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努力实现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的顺利过渡。

【参考文献】

[1]束卫华.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的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1,02(06):556-325

[2]丁促进.浅论如何做好初中英语与高中英语的衔接教学[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0,06(02):698-324

[3]麦碧青.如何做好初、高中英语的衔接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1,08(04):203-669

浅谈初、高中数学思想方法的衔接 篇7

一、“动态”思维的初、高中衔接

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知识结构的限制, 在初中阶段往往习惯于“静态”思维, 而高中数学无论从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很大的提高.所以,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高初中数学的区别, 我们让学生开始体味静、动态思维的区别.

我们先复习圆的以下五个定理.

从运动的观点看P点, 如果我们允许P点可以在一条弦上自由运动, 当P点运动到使圆中两弦垂直, 且其中一条为直径时, 其线段间的关系为定理 (1) , 若P点运动到圆外, 则两弦变成割线, 即为定理 (3) , 若其中一条割线变成切线的位置, 即为定理 (4) , 若另一条割线也变成切线, 则成定理 (5) 了.尽管它们表述的内容不一, 但都有△APC∽△DPB这一统一关系式.

辩证唯物论告诉我们, 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在解高中的有关问题时, 要学会运用运动思想, 善于处理动与静之间的关系.

二、应变能力的初、高中衔接

目前不少学校在解决初、高中衔接问题时, 往往在高一新生入学的几个星期内集中复习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函数等内容, 这些做法从知识的整体结构来考虑有一定好处, 但如果不加创造性地复习往往会抹杀新生的“求新感”, 容易产生厌烦情绪.下面以“一元二次”为例谈谈我们的做法, 主要是如何搞好应变能力的衔接.

1. 突出函数观点, 创造条件应变

大家知道, 高一代数是以函数为主线展开研究的, 为此我们以“一元二次”为重点, 着力复习“应变问题”, 它将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 排除干扰, “合理迂回”应变

这样解法虽迂回, 但合理, 就称之为“合理迂回”.这种从一个形式到另一个相反的形式之间的转变, 并不是百无聊赖的游戏, 它是数学科学的最有力的杠杆之一.

三、学习方法的初高中衔接

初中课堂教学量小、知识简单, 通过教师课堂较慢的速度, 争取让全体同学理解知识点和解题方法, 课后老师布置作业, 然后通过大量的课堂内、外练习、课外指导, 达到对知识的反反复复理解, 直到学生掌握.而高中数学的学习随着课程开设的增多 (有九门课学生同时学习) , 每天至少上六节文化课, 自习时间三节课, 这样各科学习时间将大大减少, 而教师布置课外题量相对初中减少, 这样集中数学学习的时间相对比初中少, 数学教师就要做到精讲精练, 方可达到预期的效果.初中学生模仿做题, 他们模仿老师思维推理较多, 而高中模仿做题、模仿思维学习的有一些, 但随着知识的难度加大和知识面的进一步拓宽, 学生不能全部模仿做题, 否则就不能开拓学生自我思维能力, 学生的数学成绩也只能是一般程度.现在高考数学旨在考查学生能力, 避免学生高分低能, 避免定式思维, 提倡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初中学生大量地模仿使学生带来了不利的思维定式, 对高中学生带来了保守的、僵化的思想, 封闭了学生的丰富的创造精神.初中学生自学能力低, 大凡考试中所用的解题方法和数学思想, 在初中教师基本上已反复训练, 老师把要学生自己高度深刻理解的问题, 都集中表现在他的耐心的讲解和大量的训练中, 而且学生的听课只需要熟记结论就可以做题 (不全是) , 学生不需自学.但高中的知识面广, 全部知识要教师训练完高考中的习题类型是不可能的, 只有通过较少的、较典型的一两道例题讲解去融会贯通这一类型习题, 如果不自学、不靠大量的阅读理解, 将会使学生失去一些类型习题的解法.另外, 科学在不断地发展, 考试在不断地改革, 高考也随着全面的改革不断地深入, 数学题型的开发在不断地多样化, 近年来提出了应用型题、探索型题和开放型题, 只有靠学生的自学去深刻理解和创新才能适应现代考试的要求.

谈大、中学数学教学方法的衔接 篇8

一、教学要求

众所周知, 当前中学数学教学大多还是围绕升学来进行的, 升学率成了衡量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所以学生对数学不管喜欢与否, 在思想和行动上都不得不如同高速旋转的陀螺, 来不得半点松懈。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要求熟能生巧, 重视技巧性的训练, 采用题海战术等, 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大学数学教学重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为目标, 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让他们在掌握基本数学思想的基础上, 主动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切实加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后继课程, 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创造条件。学生进入大学后, 在中学教师、家长以及部分社会舆论的影响下, 觉得终于卸下了为高考而背负了十几年的重担, 思想松懈了, 学习自觉性下降了。表现为上课迟到、旷课, 不专心听讲, 作业抄袭或不交等。如此的学习态度是难以达到大学数学的教学要求的。为了达到大学数学的教学要求, 首先, 要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保持中学时期高涨的学习热情。可以给出一些发生在他们周围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大学数学课程考试成绩不及格, 继而影响后继课程的学习, 以致影响到个人前途的活生生的例子, 指明大学数学课程中知识的连贯性、对后继数学课程以及专业课程的影响, 让他们明白学好大学数学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 要提高学生学习大学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和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结合点, 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前提, 它是没有了高考指挥棒依然能够学好大学数学的必要条件, 也是成功实现大学数学教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二、教学进度

中学数学教学一次课所包含的知识量往往很少, 教师对一个知识点或一种题型会化大量的时间去讲解和举大量的例题去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因此绝大部分学生对于教师的授课内容能达到当堂掌握, 课后无须复习就能独立完成作业。大学数学教学一次课所包含的知识量往往很多, 教学进度较之中学数学快, 而且具有高度的逻辑性和抽象性, 例题相应较少。因此学生当堂根本无法完全掌握这些知识, 即使课堂内容理解了, 也不一定能独立地完成课外作业。这让他们困惑和畏惧, 挫伤了他们学习大学数学的积极性, 最终影响大学数学课程以及后继课程的学习。为了让学生适应大学数学的教学进度, 大学教师应该做到:第一, 了解中学数学的特点以及涉及的知识点, 吸取中学数学教学的优点, 并分析大学新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特点、认知水平、学习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等, 以便在教学中有针对地加以指导;第二, 在讲述概念、定理和性质时, 尽可能运用简练通俗的语言或借助图形, 突出新知识点和已掌握的各知识点 (特别是中学数学中所涉及的知识点) 之间的联系, 多角度、近距离“透视”各知识点, 这样可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点的陌生感, 使学生对各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更具体、更深刻, 养成把研究对象放在无限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去认识的学习方法;第三, 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从应用的角度“透视”知识点, 使学生在享受思维乐趣的同时, 对知识点的把握更上一层楼;第四, 在教学中力求做到化枯燥为生动, 化繁难为简易, 尤其是概念的讲解和定理的证明。

三、教学方式

中学数学的教学往往采用“粉笔+黑板”的方式, 师生之间互动频繁, 学生的注意力容易集中, 学习积极性也易于发挥。大学数学的教学除了采用“粉笔+黑板”的方式, 更多的采用多媒体教学, 但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往往是课上教师“喋喋不休”, 学生“昏昏欲睡”;有的学生不停的抄笔记, 生怕遗漏一行, 但最终影响了积极的思维;有的学生如同看电影, 任由教师一页页地往下翻, 但能记住和掌握的知识却少之又少。为了让学生适应大学数学的教学方式, 首先, 教师应该明白多媒体技术作为有效的辅助教学工具, 可用来弥补传统数学教学中的一些不足。但多媒体课件在内容上应做到结构清楚、层次鲜明、知识循序渐进, 在形式上做到简洁自然、信息量科学, 避免或减少无益信息干扰。为了突出重点和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 对于授课内容的脉络和重点, 可以用画线标出并要求学生记在笔记上, 而对于教材中出现的定义、定理、定理的证明以及部分例题, 可以标出教材中出现的位置, 学生不必详细记录。其次,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效结合的双边活动, 因此, 在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不能让电教媒体挤占学生分析思考的时间, 多媒体课件的放映速度应与学生的思维速度相匹配。这要求教师尽可能把课件做精、做细, 使得内容的演示如同教师在黑板上手写一般, 千万不能让学生思维的速度落后于课件放映的速度。最后, 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并不是相互排斥和相互独立的, 而是应该取长补短、互相结合,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灵活地应用, 合理地整合, 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大学数学教学的效益。

以上几个方面在大学数学教学中应予以充分的重视。这样有助于学生尽快地适应较之中学数学更具逻辑性与抽象性的大学数学的学习, 有助于学生从理论、方法、能力三方面得到比较扎实的基本训练, 从而为以后扩大深化数学知识及学习后继课程奠定基础。

摘要:与中学数学相比, 大学数学因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令许多大学新生难以适应。由于它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上存在着很大差异, 因此研究大、中学数学教学的平稳衔接就成为问题的关键。本文通过教学方法的几个方面分析中学与大学数学的差异, 并给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中学数学,大学数学,教学方法,衔接

参考文献

[1]赵慈庚.赵慈庚数学教育文集[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4.

[2]余立.教育衔接若干问题研究[M].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3.

初高中地理衔接教育方法探讨 篇9

关键词:初高中地理衔接,教育教学方式

地理课程涉及到很多方面,有自然方面、资源方面、地球方面等,学生从初中时期开始接触地理学习,然而初中地理课本上的内容相对来说都是较为浅层和简单的,教学和考试对于地理这一门课的要求又不是特别高,导致教师在教学时都停留在较为浅层的知识,不会去深入讲解,导致学生对于地理的学习不够深入。而一进入高中时期,高一的地理涉及到地球运动这一块,其难度可以说在整个高中地理教学体系中都算偏难的,学生学习地理的难度一下子就提高了,这对于他们来说难以适应难以接受,所以地理教学就会比较困难,教学效果也不是很好。因此,对于地理老师来说,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初高中的衔接是很有必要的,通过教师适当的初高中地理衔接教育,学生能够对初高中地理学习难度的提升有一个慢慢接受的过程,这样他们学习起来就会更加轻松,对于知识也比较容易接受,这对于学生的地理学习是很有帮助的。本文笔者作为一线的地理教育工作者,就对初高中地理衔接教育的方法做了一些自己的探讨。

一、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意义

学生有很多门课要学习,他们很难自己掌控每一门课的学习节奏,特别是在刚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阶段,学习的内容、节奏和方法上都有了一定的改变,很多学生难以适应突然改变的学习状态,容易出现手忙脚乱的状况。地理是一门有一定的难度的课程,而且一升入高中之后地理的专业性和课程难度都有了一个不小的提升,这对于学生来说很难在一时间接受,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在学习的内容上、学习方法上等做好初高中地理的衔接教学的工作,帮助学生在地理学习上建立起一个由浅入深的过渡阶段,这是地理有效教学的需要,也体现了对学生的关怀。

高一时期的学习在高中三年的学习中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的,高一时期学得好,学生就会对这门课程抱有一定的兴趣,在今后的学习中学习起来就会更加有效果。可以说,高一时期的学习起着一个打基础的作用,因此,教师在高一时期做好地理课程的初高中衔接教育有利于学生增强对地理科目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地理学习的节奏,同时也也有利于学生在地理课堂上积极性的调动,能够使地理教学得到有效开展,这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大有帮助的。

二、初高中地理衔接教育有效方法探讨

1. 做好知识上的衔接

高中地理虽说较之初中地理在内容上有了很大的增加,难度上也有了大幅的提升,但是就教材的内容来说,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在很多知识点上都是有一定的共通性的。因此,对于高中地理教师来说,熟悉地掌握高中地理和初中地理的内容体系,做好知识点上的衔接是十分有必要的。例如,就地球运动这一块的知识点来说,其实初中的地理教材上就有所涉及了,只不过到了高中以后,这一块的知识点在难度上有所加深的,涉及到的知识点也更加广泛了,但是对于赤道、地月运动、经纬度这些知识学生初中时就已经有所学习和了解了,高中时地理必修一《行星地球》的相关知识和学生初中时学习的知识之间是有着很密切的联系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这一章节的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初中学习过的知识的迁移,这样能够使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容易,也能够使学生觉得高中地理没有太大的距离感,课堂教学效率也会有所提高。总之,教师在进行高一地理的教学时要注重对知识点的迁移,来降低教学难度,提升教学效率。

2. 做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初中时期的教学方式和高中时期是有一定的不同的,初中时期教师更多地采用比较直观和感性的教学方式,教师的引导性更强,而高中时期老师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在教学的方式和形式上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对于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地理学科难度的骤然增加就让他们学起来很吃力了,教学方式的突然改变更加会让学生难以跟上地理教学的进度,在地理学习方面出现一些困难。因此,对于高中地理教师来说,在地理教学方法上做好初高中的衔接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安排高一地理的教学方法,既考虑到难度的加深,又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方式的改变上循序渐进,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课上增加自主探究的时间,并且引导学生去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 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方法的衔接

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他们学习的成效也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初中时期学生被动地学习更多,高中时期更加要求学生要自己掌握学习的节奏,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学会自主学习。学生自己可能无法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地理学习上就会遇到困难,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一些引导、提供一些帮助。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地理学习的节奏,学会更多地自主探究和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地理学习方法。例如,在上季风和洋流这一块内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整理知识,在上课前就可以搜集资料用图解的方式整理出季风和洋流的知识,并在老师上课讲过后进行巩固和完善。

三、总结

总而言之,对于地理教师来说,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工作是很有必要的,这能够帮助学生进入高中地理学习的状态,同时又能掌握学习的节奏,不会跟不上学习的难度和进度。因此,教师要积极探索,找到适合的高中地理的教学方法,做好初高中的地理教学衔接工作。

参考文献

[1]崔炳忠.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策略,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08)

[2]袁少民.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策略探讨,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11)

小学低中段理解词语方法衔接的微探 篇10

对照低中年段理解词语教学目标,不难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高,词语教学的要求从“了解”提高到“理解”的新层面;方法从感性上升为理性。可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低段与中段理解词语教学常出现断层的问题,在方法方式上没有太大的区别,之间缺少了一个平稳交融的链接环节,以致低年级不能理解词语,中年级的学生又找不到恰当的方法。做好低中年级理解词语教学的衔接,搭建一座低中年级理解词语教学的桥梁,是孩子轻松走向高年级的关键。如何让低段与中段的理解词语方法有效衔接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途径进行尝试。

一、巧引妙导—唤醒生活积累

低年段理解词语主要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自身体会感悟、运用动作表演、借助课文插图等粗浅的直观教学方法,学生对词语仅停留在朦胧理解和机械记忆基础上,未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中年级教师在词语理解方面应将抽象的内容变成具体形象可感知的内容。

福建省语文学科带头人刘仁增老师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理解“左抵右挡”一词时,刘老师在课文前半句“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的“刺”字前面分别添加了“左边、右边、上面、下面”。学生根据刘老师添加词语后的意思来对读后半句:“发明家用盾(左边、右边、上面、下面)抵挡,还是难以招架”。“左抵右挡”在师生快速创造性的对读中,唤醒了学生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深刻理解“左抵右挡”不是字面上感悟的左右抵挡,而是指从不同方向、不同位置抵挡。在师生创造性的对读中,同时又再现了发明家和朋友的比赛激烈的情境,使学生既明词义又洞察人物的心情、处境。刘老师巧引妙导,由词到具体情境,由具体情境再到词,匠心独运地理解词语教学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左抵右挡”这个词可以说在学生的脑海里扎根了。

二、巧思妙用—借助工具书进行实践

小学生最常用的工具书是字典,字典是学生识字的好工具,它是无声的好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好帮手。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掌握了用音序和部首查字法识字、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但是大多学生不喜欢用字典,在学习中一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不是问父母,就是问老师或同学,根本不想自己主动去解决,或找来《字词句段篇》《教材全解》等教辅书照搬里面的词语解释,养成了不动手查字典的懒惰习惯。教师应巧用字典工具书,把字典引进课堂教学,使字典资源利用最大化,培养学生勤查字典理解词义的能力,用工具书解决平时学习中的问题。

三年级下册《翠鸟》一课,在交流体会翠鸟动作快的特点时,“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在理解“疾”的字义时,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学生很快找到“疾”在字典中有三种释义:1病,身体不舒适;2恨;3快,迅速。

在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词语宝库中,词是不独义的,汉语中的不少词语有多重含义,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意思不同。“疾”应该选择哪个意思呢?这就需要择义。择义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首先教学生读字典,读字典里的义项和例句。如果所查词语义项与例子中有相同的,那么这个词的意思就选择它。如果不一样,那就把这几种意思放入具体的句子里,看哪条最恰当。为了教会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准确择义,出示三个句子,供学生练习实践。

(1)流感是一种传染疾病。

(2)面对日本帝国主义残酷屠杀我同胞的图片,作为中国人,怎能不深恶痛疾呢?

(3)经过一番构思,她奋笔疾书。

学生轻而易举地选对了释义,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

在《和时间赛跑》一课中:“后来的二十年里,我因此受益无穷”的“穷”字、“益”字都是一词多义,同样可采用查字典的方法来理解实践。

三、巧分妙合—恰当分解组合词素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最有生命力的文字之一,成语是我们中华汉字文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具有丰富的内涵,意义深远。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编排了《亡羊补牢》《南辕北辙》两则寓言及《惊弓之鸟》的成语故事,每一个故事情节生动而且饱含着深刻的含义、奇妙的韵味。

笔者在执教《亡羊补牢》一课时,先指导学生用分解词素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所谓“分解词素”就是先逐个分析词语中每个词素的字义,再把字的意思合起来理解词语。引导学生理解“亡羊补牢”一词,先突破古今异义字“亡”字就理解为“丢失”,而“牢”为关牲口的圈子,整个词语意思:羊丢失了,再去补羊圈。分解词素能逐一突破,学生分节记忆,记得清,记得牢。

寓言故事的寓意是寓言的灵魂,编写教科书者的意图不是让学生停留在最表层的字面意思,而是重在让学生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斯米尔诺夫指出:“词语只有在获得感情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客观意义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人类个体生命活动中的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因此,教师只有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咀嚼蕴藏在成语背后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才能使词语真正内化为学生生命活动中的“生机勃勃的细胞”。

笔者在指导理解“亡羊补牢”词义时,学生知道了《亡羊补牢》故事内容,在理解它的本义后,评析人物行为。引导学生充分研读,抓住第4自然段中的两个“又”,体会养羊人不听劝告;抓住“后悔”“不该不”“赶快”“结结实实”体会到养羊人发现错误后,马上就改的心境。这样理解词语,不仅注意词的本义,还结合语言环境,进一步理解它的比喻义或引申义。这样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教学同一类的如《南辕北辙》《惊弓之鸟》这些成语故事,学生就能举一反三,也能够抓住词素理解本义,再结合语境由本义导出引申义。

四、巧串妙联—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理解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是最经常、最重要的方法。这一方法贯穿于小学阶段的全过程。训练学生在不同年段掌握这一法宝,尤其重要。如要理解某个词语,首先应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这个词,把这个词所在的句子反复读,有时仅读一个句子还不够,还要往上或往下多读几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27课《卖木雕的少年》第9自然段:“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遗憾”一词时,先运用低年级学过的查字典的方法查一查“遗憾”的意思。“遗憾”指的是美好的愿望没有实现感到惋惜。而字典中查出的解释到了句子中显得很抽象。可“遗憾”这个词在文中的表情达意却不一样。这美好的愿望分别指的是什么?这前后两句话连续出现了两个“遗憾”,指代的对象不一样,一个是非洲少年遗憾,一个是中国夫人遗憾。探究这一问题,必须引领孩子研讨上下文,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这一连串的问题就迎刃而解。甚至透过文字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一并理解,理解了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上一篇:线性代数教学改革下一篇:优质烟草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