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法律法规

2024-07-01

健全法律法规(精选十篇)

健全法律法规 篇1

一信息技术和信息道德的含义

第一, 信息技术, 即凡是能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 都是信息技术。可以说, 这就是信息技术的基本定义。它主要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的相关技术。

第二, 信息道德, 即是建立在信息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特殊的上层建筑, 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 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持、调整信息社会中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信息道德的三个层次分别为信息道德意识、信息道德关系、信息道德活动。

二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问题

1. 导致人们道德情感淡漠, 个人主义日趋严重

网络所构建的虚拟社会打破了现实社会中的交往模式, 它扩大了人们的交往空间, 使人们摆脱了社会地位上的差异, 摆脱了民族地域等的限制。这种交往使人们忽略了现实中的社会关系, 久而久之, 则会使人们的意识只知道虚拟社会的存在, 把虚拟作为现实, 甚至忘记了自己的真实身份, 最终会产生情绪低落、思维迟钝、孤僻冷漠等严重的心理问题。

2. 信息安全问题

信息化已使Internet渗透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科技等方面, 随着Internet日益普及, 信息侵犯、黑客攻击等智能化犯罪也随着为人们所熟悉。因此, 在保证信息活动自由开放的前提下, 如何保障网络信道畅通无阻, 确保国家机密不被泄露, 力保商业信息不被非法访问, 维护个人的隐私权不被随意窥视, 这些都是信息立法所要解决的问题。

3. 网络不道德行为蔓延

网络不道德行为, 是指网络主体出自非善和邪恶动机, 而进行的不利或危害他人和社会的网络行为。如在网络上造谣、谩骂和人身攻击、传播无聊的信息、发布虚假的电子邮件、网络赌博、侵犯个人隐私、使用非正版软件等。随着网络不道德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程度的不断加大, 则有可能出现网络犯罪行为。

三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1. 网络自身特点

第一, 开放性。Internet是开放的, 可以自由连接, 而且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没有地理上的距离概念, 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加入Internet, 只要遵循网络协议的规定。网络的每个用户都是平等的, 这种开放性使得网络用户不存在是与否的限制。Internet也是一个无国界的虚拟自由王国, 在网络上信息的流动自由、用户的言论自由、用户的使用自由。

第二, 不确定性。网络的不确定性包括设备不确定、人员不确定、环境不确定和结果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使得对网络出现问题的预防变得十分困难, 因为不可预见的因素太多了。同时, 不确定性还意味着往往无法准确预知, 也无法完全控制自己行为的后果。

第三, 交互性。因特网又称为“互联网”, 交互性被认为是网络社会的又一基本特征, 是指网络社会系统作为一个整体, 其行动后果是在人们网络行动的交互过程之中显示和扩张出来的。交互性导致了网络社会的中心化、个人化、一体化等特征。

第四, 超时空性。互联网消除了物理时空的限制, 将古人“天涯若比邻”的美好愿望变成了现实, 但这也给犯罪嫌疑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传统犯罪总要受到时空条件的制约, 而网络则消除了这种限制。

第五, 虚拟性。这被认为是“网络社会”或者说“网络空间”的最本质特征。网络社会实践的最本质特征是虚拟化, 即人们的实践活动从过去以物质和能量为基础的活动平台转移到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平台, 也就是从物理空间转移到电子空间。

第六, 匿名性。“在互联网上, 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是互联网刚兴起时, 对于网络特点描述得很精妙的一句话。网络的匿名性是网络最重要的媒介特征之一, 近年来随着人肉搜索的兴起, 网络的匿名性带来的一系列后果也逐渐显现, 甚至出现因为匿名性伤害匿名性这样的状况。

2. 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不健全

加强法制建设,健全法律监督 篇2

一、引入新课

幻灯片1:经过近两年的深入调查,建国以来最大走私案——厦门远华走私案大白于天下:1996年至1999年上半年,在短短几年间,赖昌星走私集团及其他走私分子,在厦门关区走私进口成品油450多万吨、植物油45万多吨、汽车3588辆、香烟300多万箱以及化工原料、西药原料、电子机械等货物,价值高达530亿元,偷逃税款300亿元。有600多名涉案人员被审查,其中近300人被追究了刑事责任。

结合厦门远华走私案被查处这一案例,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环节

二、讲授新课

幻灯片2:加强法制建设,健全法律监督 幻灯片3:学习目标

1、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意义;

2、了解建立健全法律监督和制约机制是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的保障,学会依法行使自己享有的监督权。

3、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保障法律的有效实施就必须建立健全法律监督和制约机制。

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幻灯片4:

新中国从1954年第一部宪法颁布开始,到1979年立法工作步入了 正轨。改革开放20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将立法工作作为首要任 务,又将立法推入了快车道。迄今,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的框架已初步形成。在当代中国的立法史上,有这么几部堪称里程碑式的法典具有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

1987年1月1日施行的《民法通则》,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事实体法律。它的诞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可以把它称为中国法制建设的一个里程碑。

思考以下问题:

1、结合我国的立法历程,谈谈对“有法可依”重要性的认识。

2、如何理解《立法法》堪称“良法”的“通行证”?

得出结论:有法可依,就是要求国家高度重视和加强立法工作,制定完备的法律,使人们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了法,才能谈到国家法律和制度的完善;有了法,才能谈到依法办事和守法。有法可依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幻灯片5: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典》是一部规模大、汇集内容全面、编辑方式科 学新颖的大型法律法规汇编。

目的:深入理解有法可依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幻灯片6: 一天,青年武警战士张某突然接到弟弟打来的电话。弟弟在电话中说,父亲被人无辜打成重伤。现住院治疗,要他速回家一起教训、报复对方。张某非常担心父亲的身体状况,同对对打人的行为感到很气愤。怎么解决这件事呢?.这是他想到了自己在部队学过的法律知识,便果断地告诉弟弟:对方无辜打人是违法行为,我们要依靠法律解决问题。动武教训、报复对方,是法律禁止的行为,我们坚决不能做。”他诚恳的说服弟弟取消了动武报复对方的念头。此案经司法机关依法审理,判处对方3年有期徒刑,并且赔偿了伤者医药费、误工、营费养费。思考以下问题:

1、我们从张某对事情的处理上学到了什么?

2、此案经司法机关依法审理,对方受到了法律的制裁,说明了什么?

3、如果张某按照弟弟的想法处理问题,又会出现什么后果?

得出结论:有法必依,就是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严格遵守法律的规定。有法不依,等于无法。法律制定出来,就需要大家去遵守,去实施。再好的法律,如果不被人们遵守,无异于一纸空文,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有法必依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幻灯片7:普法歌

人人要学法,法律用处大。社会各行业,处处需要它。

做人要守法,约束你我他。办事懂规则,生活秩序化。

用法护自己,理直胆气大。法前人平等,靠法走天下。

胸中有良法,歪邪全不怕。正气大发扬,利民利国家。目的:加深理解有法必依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 幻灯片8:

1997年11月26日,国务院授予济南交誓“严格执法、热情服务”交警支队荣誉称号。

为了强化执法教育培训,提高交警队伍整体执法素质,济南市交警支队先后举办了一系列的交通法规培训班,开展了理解、背诵《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活动,并举办了有奖竞赛。......1994年以来,交警支队每年都要进行一次执法大检查,对各单位行政执法的各项具体行为进行全方位检查考核。支队专门成立的执法工作检查小组采取边检查、边纠正、边指导的方式,以案讲法,逐案释疑,让基层民警易懂、易记、易操作,把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逐一解决。另外,还先后制定了《济南交警廉洁勤政规定》、《济南交警行政执法过错和错案责任追究制度》等30余项制度和规定,坚持从严治警,依法治警。

结合济南交警“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的事迹,谈谈对执法必严重要性的认识。

得出结论:执法必严,就是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在执行法律时必须做到严格、严肃、严明,切实依据法律规定的内容、原则和程序办事。对于执法犯法、贪赃枉法、刑讯逼供等违法犯罪行为,要坚决查处,严肃处理。执法必严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条件。

幻灯片9:成克杰曾官至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在任广西壮族 自治区政府副主席期间,利用职务之便,非法收受贿赂折合人民4000多万元。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于2000年7月13日依法判处其死刑。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被处死刑并立即执行的职务最高的领导干部。

成克杰案例说明什么?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

得出结论:说明任何人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我们生活在一个崇尚法治的时代里,就要做知法、守法、护法的合格公民。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法,对法律提倡做的事情积极去做,法律规定做的事情一定去做,法律不允许做的事情坚决不做,逐步增强守法意识,树立法制观念,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幻灯片10:

1994年4月1日,《焦点访谈》首次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与全国观众见面。几年过去了,《焦点访谈》没有成为惊鸿一瞥,没有成为流星一瞬。它视观众的眼睛为永恒的焦点。想一想:人民群众为什么会高度赞扬(焦点访谈)节目? 议一议:在我国,舆论监督具有什么样的重要作用? 目的:设计这一问题旨在使学生感悟加强监督的意义。幻灯片11:立法监督

立法监督是国家权力机关对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的立法活动及其结果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督。在监督内容上,它既要就立法活动本身在权 限和程宇上的合法性进行监督,又要就立法活动的结果的合法性进行监督。学生分组讨论:

1、在我国,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都有权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监督。法律监督的主要内容包括立法监督、执法监督和司法监督等。法律监督是整个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环节,是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手段。

2、立法监督主要是对国家、地方和行政立法活动的监督,防止违宪立法,从而保证宪法的尊严和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幻灯片12:

2001年以来,全国发生多起造成多人伤亡的重大火灾,公共场所 和居民住宅的火灾也明显增多。......联系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情况,说明执法监督的意义

3、执法监督是为了保证各项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促进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依法行使执法权而进行的监督。

幻灯片13:

“感谢人大对法院工作的监督和帮助!”

年已40岁的杨某原本有着美好的前程。1994年,他因工作出色被某市物资局推荐借调到某旅游开发公司旅游部工作。......想一想: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为什么要对司法机关进行监督?

4、司法监督是对司法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的监督。在我国,其监督的主体包括国家权力机关、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以及司法机关对自身系统的监督。国家通过司法监督实现司法公正。

得出结论:在我国,每个公民都依法享有监督权。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依法享有批评权和建议权,公民可以通过提出批评建议、新闻报刊、来信来访等形式来行使这项权利。公民依法行使批评、建议权,有利于国家机关加强廉政建设,督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格依法办事,防止违法乱纪现象;有利于促进国家机关提高决策水平和办事效率。幻灯片14:

徐某是一所中学副食品店的老板。一天,他将已经变质的果珍兑上水作为“果汁”卖,使得很多买这种“果汁”喝的同学拉肚子。......我们应该从中学生周某的行为中学习什么?

列举自己知道的或亲身经历的依法行使监督权的一件事。开展“我是中国公民”主题活动,讨论群众举报和舆论监督对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秩序的作用。

得出结论:我们青少年学生要学会依法行使监督权利,为健全社会主义法律监督和制约机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走进生活:

你是怎么想的?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1、张华和李建军在小学就是同学,两人关系一直彳艮好。......假如你是张华,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为什么?

低空空域管理法律制度亟待健全 篇3

一是缺乏空域使用管理立法。空域作为一种国家资源,其划分、分类、利用和管理应当由明确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但截至目前,我国尚无一部法律对前述问题作出规定。《飞行基本规则》主要调整飞行管制,虽然对部分空域管理问题作出了规定,但是规定较为宽泛和模糊;国家民用航空局仅能对航路、航线和终端(塔台)管制区等空域提供空中交通管制服务,因此其部门规章规范调整的范围也限于航路、航线和终端(塔台)管制区的空域事项。目前,中国空域的使用管理更多地依赖的是国务院、中央军委空中交通管制委员会的文件,以及其由空军制定的办法等。这些文件,法律位阶低,无法对基本制度和涉及空域管理体制的根本性问题作出具有长期法律效力的规范调整,诸多空域使用管理矛盾的解决,仍然需要靠领导批示和部门协调来实现。

二是空域使用管理机构不明确,管理权限条块分割。目前,我国法律尚未明确规定对全国空域实施统一的分类、划设、调整的机构,《飞行基本规则》和其他文件仅在飞行管制方面规定空军统一负责全国的飞行管制,国家民用航空局负责航路、航线和终端(塔台)管制区的飞行管制,形成了航路、航线与航路航线外空域管理的条块分割。通用航空需要跨区飞行,同时使用航路、航线内外的空域时,需要协调军队和民航多家飞行管制部门,由于飞行管制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程度不够密切,影响审批效率。

三是空域使用的服务保障体系不完善。受制于立法的缺失、管理机构和职权的不明确,我国空域的服务保障体系也不够完善,军队的服务保障体系是为保障军用航空而建立,民航在航路、航线和终端管制区的服务保障体系主要是为公共运输航空而建立,并未构建网络化、无缝衔接的通用航空服务保障体系。特别是在低空空域,服务保障设施的投资、运行、管理的主体,收费标准等均未形成明确的规范。不改变这种局面,通用航空不仅无法充分、合理利用现有服务保障体系,而且难以建立适应未来通用航空发展的服务保障体系。

解决中国空域管理体制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健全中国的航空法规标准体系;明确空域使用管理机构、空域分类、划设审批机构与权限,以及空域使用运行的具体制度和处罚措施等。

目前调整中国低空空域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飞行基本规则》、《通用航空飞行管制条例》;但是如第一个问题所述,这些法规均未能明确地就低空分类,划设,使用审批的机构、权限、程序、时限等作出清晰明确的规定。甚至到目前为止,低空空域的概念尚未形成能够广为认可的定义。健全低空空域管理法律制度是健全整个中国航空管理法律制度的一部分。

论如何健全我国国际贸易法律法规 篇4

1 我国国际贸易法律法规存在的不足

(1) 法律法规与行业规范不协调问题

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相比于国外来讲稍晚些, 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需求进行不同开放政策制定。同时以对外开放政策为依据会对相关贸易进行法律调整, 但不能实现对整个行业的立法调整。在对外贸易管理中我国主要采取的管理的模式为不同部门的不同管理, 各部门在进行法规制定和调整时以自身利益为主, 因此常出现各行业之间法规重叠或冲突, 这给执法工作带来较大难度, 同时也可能给当事人造成利益损失。

(2) 我国国际贸易立法缺乏统一性

就目前国国际贸易法律法规情况看, 我国《宪法》和《对外贸易法》两部法律文献中都有关于调节国际贸易活动的基础原则性的规定, 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以《对外贸易法》为核心的统一法律体系, 对我国的国际贸易活动做出具体的规定[1]。在我国现有的法律规定中, 只是对商业存在这种贸易做出相关的规定, 对于《服务贸易总协定》调整的其他三类服务贸易活动规定甚少, 在国际服务贸易实践活动中, 往往存在很多服务贸易没有相关法律法规调整的空白地带, 我国对外贸易法律制度与国际贸易规则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 健全我国国际贸易法律法规有效对策

(1) 加快国际贸易立法

就目前国国际贸易立法工作现状来看, 与国际贸易规定还存在一定差距, 诸多贸易部门的法规都要进行改进, 避免过多空白地带的存在, 加强调整。加强我国国际贸易法律法规建设, 要深入把握国际贸易规定, 以GATS、WTO等作为重要的国际原则, 加强重视也研究的过程中, 更好服务于我国本国贸易服务[2]。

(2) 增强法律法规透明度

我国国际贸易法律法规建设要始终以WTO为原则, 保证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准确性, 同时进一步提升法律法规透明度。要不断凸显政府行为的法治化, 加强立法的公开性和透明性, 保证执法的公开性和公正性。在调整相关规定和制度时要与实际情况相联系, 例如在对货物进出口许可证制度的完善过程中就要对管理方法以及理念相关方面进行调整[3]。我国规定在处理影响货物贸易及相关服务的法律法规或制度前, 要坚持对外公开原则, 若不公开公布, 则停止执行。在执行之前要合理预留时间, 向上级机关提出意见。在处理与技术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时要将制定草案公开发布, 并征求各方意见, 使法律法规的调整更具有实效性。

(3) 加强国际贸易法规协调性

目前我国在处理国际贸易法规及政策方面尚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 与规定标准之间存在一定距离。在对外贸易管理过程中, 各级政府对贸易规定及所制定政策不同意, 会造成政府重叠管理。因此为避免出现各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行政策制定, 要进行各部门之间工作协调, 遵守国际贸易规则, 分清权责, 加强内部管理[4]。在加强管理过程中要以我国实际发展情况为标准, 首先, 建立统一国际贸易管理部门, 实现独立专门管理国际贸易实践, 明确法律法规, 规范各部门权责。其次, 对各部门之间管理范围的规定也要进行相关责任的落实, 杜绝出现管理重叠或冲突问题的发生, 节省优化财政资源。

(4) 严格参照国际贸易法律

就目前我国国际贸易管理来看, 参加多个国际贸易相关公约, 严格履行国际公约规定。在完善和健全国际贸易法律法规过程中, 要严格履行我国做出的承诺, 履行义务的同时加强我国法律体系建设, 提高我国贸易往来信誉度, 促进更多投资者加入中国贸易市场。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完善我国国际贸易法律法规的过程中, 要加强立法, 提高我国法律法规透明度, 加强国际贸易法规管理之间的协调性, 以国际贸易法律为标准, 严格履行我国承诺。在今后的国际贸易法规建设中, 要始终以我国国情为基础, 逐步完善国际贸易法律体系。

参考文献

[1]木泉.中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法律问题研究———以推进国际旅游服务贸易自由化为主线[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 2011 (03) .

[2]郭德香.GATS框架下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及其法律制度完善研究[D].郑州: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2 (09) .

[3]申维娜.论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及相关法律规则完善[J].现代商贸工业, 2011, 01 (01) :113-115.

健全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的思考 篇5

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于加强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合理安排各阶层居民收入的再分配、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财政支持,保证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具有重要作用。

一、现行的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现状

财政转移支付法是指调整在财政转移支付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财政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理解的转移支付法包括政府对居民的转移支付制度和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制度。

目前,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一般是指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政府间转移支付,它是指各级政府之间财政资金的相互转移或财政资金在各级政府之间的再分配。这种转移支付形式一般有三种:一是中央政府将其预算收入的一部分向下转移给地方政府;二是地方政符将其预算收入的一部分向上转移给中央政府;三是同级政府之间一部分预算收入的相互转移。凡是相邻两级政府间的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财力转移是狭义上理解的转移支付。在我国,从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基础上确立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一种从狭义上理解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从形式上看财政转移支付法,是指财政转移支付法律规范借以表现的外在形式,它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财政转移支付法,泛指凡规定有关财政转移支付出方面内容的.法律、法规、自治条例、规章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狭义上的财政转移支付法,专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以《财政转移支付法》冠名的单行法律。在我国尚未制定专门的《财政转移支付法》,有关财政转移支付方面内容的法律规范散见于相关法规与规章之中。

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的内容一般包括:(1)转移支付的目标和原则。(2)转移支付的形式:目前转移支付的形式包括: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贴支出,如定额补助,专项补助,结算补助,税收返还及其他补助形式。(3)转移支付的资金来源、核算标准、分配方法、支付规模和程序。(4)转移支付的管理和分配机构。(5)转移支付的监督及法律责任。

我国现行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在1994年开始实行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国现行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由四种转移支付的形式构成的:

第一种形式是“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是我国在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后开始设立和实施的。我国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的核心是地区收支均衡模式。我国的收支均衡模式同时考虑了各个地区的财政能力(财政收入)和财政需求,其基本的做法是:通过测算各个地区的标准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并对其进行比较,进而计算出地区的标准财政收支缺口(该地区标准财政支出大于标准财政收人的差额)。

第二种形式为“税收返还”。税收返还制度的建立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关键性内容之一。税收返还制度的核心是在建立新的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同时,确保各有关地方政府既得利益。另一方面,这种形式通过“存量不动,增量调节”的办法,提高中央财政在增值税与消费税增量上的比重。

第三种形式为专项补助(或者说是“专项拨款”)。“专项补助”作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形式。这些专项拨款,由中央政府拨付,不列入地方的财政支出范围。这种专项拨款的主要特点是拨付款项的有条件性,是由中央根据情况和需要来确定拨款的项目,拨款的对象,拨款的金额和拨款的时间。专项拨款主要用于给予地方政府的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费,特大防汛抗旱经费以及不发达地区的发展资金等。

第四种形式是“原体制补助和上解”。这种形式实际是原体制的产物。从1988年开始,中央政府财政部对部分省、自治区实行定额补助,与此同时部分省市向中央按照一定的比例解。

我国现行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仍是一种过渡性的制度,带有较深的旧体制的烙印,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

二、现行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现行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一种过渡性的制度,目前还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事权、财权不清晰,事权、财权不对应,资金分配办法不规范。从而造成一部分财政支出的不合理,各级政府支出责任不明确,甚至带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从而使转移支付制度缺乏科学性。

第二,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缺乏法律权威性。纵观各个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最大的共性就是都制定有较高层次的法律。而我国现行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依据的主要是政府规章,没有单行法律。因而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缺乏法律权威性和统一性。

第三,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调控力度小,均等化功能弱。由于在现行转移支付制度中税收返还形式占的比重过大,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太低,致使中央财政调控权、均等化功能过弱。

第四,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

第五,省一级政府对地、市、县级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缺乏制度建设。

三、完善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从总体上看,我国现行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开始朝着规范化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框架的目标改革,但是,距离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要目标的、规范化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现行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必须深化改革:

1.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从法律上明确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事权、财权范围,明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调节目标和定位。

2.加强财政立法,在《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办法》基础上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转移支付法》,以法律形式明确财政转移支付的各项基本制度,尤其是财政转移支付的监督制约制度。

3.简化与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形式,重新归并现有的四种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形式,尤其是应当尽快解决原体制补助和原体制上解当中存在的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相矛盾的问题。

4.规范专项补助,在进一步科学划分各级政府事权的前提下逐步减少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那些纯粹属于地方区域性的支出项目的补助,并且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和兼顾其他政策要求的前提下,规范各种专项补助,合理分配用于专项补助方面的财政资。

5.建立规范的省对地市县的转移支付制度和其他配套制度,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我国形成统一的有机体系。

健全法律法规 篇6

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使保障食品安全的各项工作有法可依

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这个体系是“以食品安全基本法为龙头,其他具体法律相配合,附以食品安全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多种层次的法律法规体系”。具体措施如制定有关对农产品种植等源头的管理的规定,制定有关对新产品投放市场的审查及其跟踪观测的规定,增加对为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提供原材料者的处罚措施等。借鉴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建设的先进成果,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建设,使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涵盖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使保障食品安全的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

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

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健全信息披露机制。《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二条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公布制度。食品安全的具体信息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发布。然而,信息公布仅仅由相关部门披露还远远不够。因此,要健全信息披露机制,还应加强与之相关的各项建设。如建立食品安全信息交流与反馈机制,加强食品安全信息披露机制的路径建设,通过电子政务、新闻发布会、网络、电视等方式向社会发布有关食品安全的各种信息。另外,还应从法律上规定食品安全信息应及时、规范的向社会披露,保障公众对食品安全的知情权。

2、普及食品安全教育,增强公众维权意识。普及食品安全教育,应加强与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宣传。相关知识包括食品质量认证标志、食品添加剂认定标准等。具体的方式可以是通过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宣传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法律知识。此外,还应加强非政府组织和社团的建设,它们既可以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又可以把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意见与建议收集起来反映到立法者与决策者手中。

3、建立食品安全责任追究机制。一方面,对相关人员在监管、执法中不力者,应对相关人员追究其责任,这样有利于保障相关法律法规真正发挥其在保障食品安全中的实效,也有利于执法人员强化其监督意识和执法意识,使法律真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对在食品安全事故中起推助作用的社团或其他组织或个人也应追究其相应的责任。《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社会团体或其他组织、个人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食品,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理清各执法部门的权限与职责,加强执法合作,形成执法合力

《食品安全法》第四条规定:“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本法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别对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这一条款明确了食品安全分段监管的体制,即国务院质量监督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督管理;国务院工商行政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督管理;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这一款实行分段监管体制,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的权限与职责,有利于调动各个部门的积极性,加强他们之间的执法合作,形成执法合力,进而达到对食品安全进行有效监督的目的。

完善食品安全法律责任建设,保障法律法规的惩治力度

违反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生产经营者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我国法律法规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不够。《食品安全法》规定一般的罚款金额为“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等。远低于发达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者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因此,可以加大对食品生产经营者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提高对违法行为的罚款数额的起点,保障法律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威慑力度。此外,《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八十五条、八十六条都规定对生产经营者的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而事实上执法部门很难确定“违法所得”,这给执法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应该对此作出相应的修改与完善,以保证违法行为不会得到放纵,保证法律法规的惩治力度。

提高食品安全立法技术,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国际食品法典》建立了一整套关于食品安全标准和食品质量标准、食品加工规范及食品加工准则等相关规定,它汇集了国际上已经采用了的全部食品安全标准、通用准则及其他指导性条款。这对我们提高食品安全立法技术,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与借鉴作用。为此,我们应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加快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性标准的修订工作,提高标准水品;加快采标步伐,加强标准创新工作机制,提高标准修订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从立法技术,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方面进行提高和完善,确保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更加成熟、规范、完整。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 )

传承非遗,关键在于健全法规 篇7

鉴于此, 有人认为, 传承非遗, 产业化是关键。笔者对此不敢苟同。

一个民族的觉醒, 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认为, “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 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 “文化自觉”就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必须依靠群众和社会团体的认同、支持和参与, 群众的文化自觉是传承非遗的重要基础, 而培养非遗传承人就成了目前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 无论是政府还是学者, 都应当充分尊重传承人的意愿和实践体验, 起到一种宏观的指导作用, 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的传承群体。

此外, 可以采取政府津贴或补贴的方式资助传承人, 采取命名的方式吸引传承人, 通过制定完善的政策措施保护传承人, 努力培养和造就新一代非遗传承人, 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对于没有具体传承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可以由族群或者国家成立一个特定机构来负责管理, 并且可以授权使用其所管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时收取一定费用, 用于本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振兴。当相应的权利被侵犯时, 还可以采取合理的方式去维护权益。

健全法律法规 篇8

1 统计分析水平与质量:统计发展的“瓶颈”

众所周知, 我国统计界历来存在重资料搜集整理、轻分析;重宏观、轻微观之现象。无论统计理论还是统计实践, 更多的关注宏观统计地应用、发展, 以企业统计为代表的微观统计越来越不被重视, 使我国统计领域出现了倒“金字塔”现象, 作为统计事业基础的微观统计成了整个统计中最薄弱的环节。现在大部分企业的统计工作还只是被动地应付上级布置的统计报表, 填填数字, 算算总数, 写简单的数字分析, 不能及时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所需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不少企业的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已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

2 统计法制薄弱:制约统计服务水平与质量的重要成因

我国现在实行的还是1996年5月15日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本文简称《统计法》) , 及2006年2月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 (本文简称为《统计法实施细则》) 。该法中绝大部分内容是关于统计资料的调查整理、统计资料的管理等方面的规定, 对体现统计最终目的的主要职能——统计分析、统计咨询、统计监督管理等统计服务方面的规定涉及得很少, 只是在“统计机构与统计人员的主要职责”中有所涉及, 即使涉及的部分也不够具体、明确, 可操作性较差。现在的统计执法检查也存在缺陷, 对统计机构及统计人员在统计分析、提供咨询服务、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监督等服务水平与质量方面的工作, 基本上无事实上的监督检查, 这也会影响统计机构及统计人员对统计服务工作的积极性。企业统计更是如此。

企业统计之所以成为整个统计领域中较薄弱的部分, 与对微观统计重视不足有关。现行的《统计法》与《统计法实施细则》重点强调各级统计部门要按时完成各地方及全国调查任务, 执行统一制定的统计调查制度, 对企业需要考虑不够, 不能引导企业统计为本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与决策服务。导致企业统计对本企业贡献不大, 企业也就不重视、不支持统计工作。

3 健全的统计法律法规:统计分析水平与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要切实、有效提高统计分析水平与质量, 要求作为统计法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制定统计行政法规等法规及规章依据的《统计法》及《统计法实施细则》, 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同时建立一整套完备、严谨的统计法律法规体系, 以从法律法规上促进统计职能的实质性转变。这既是提高统计服务水平与质量的保证, 也是法律规范对统计工作的要求。

(1) 完善现行的统计法律法规体系, 改变目前对统计调查与整理规定的具体明确、对统计分析规定的较笼统、操作性差;重宏观统计、轻微观统计之状况, 明确确定统计服务的目标及要求。同时进一步明确各级统计机构、统计人员的权利和义务, 并在每年的统计执法大检查中, 扩大检查的范围, 把各级统计机构、统计人员的义务履行情况, 特别是为各界提供的统计服务状况进行重点检查, 奖优罚劣, 促使各级统计机构及统计人员树立统计服务意识, 努力提高统计服务水平与质量。特别是加强对基层的统计立法, 将提高基层统计服务水平与质量这一要求提到应有的高度, 把企业统计要为企业领导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优质服务作为其主要职责, 将这一内容用法的形式加以具体规定, 赋予法律约束力。这是提高企业统计工作水平、引起企业领导重视进而支持企业统计工作, 从而促进整个统计事业发展所必需的。

(2) 加强统计执法力度, 根治统计虚假。除上述外, 统计数字的失实现象也是造成统计服务水平与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期以来, 存在统计数字虚假这一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 这一现象早已引起人们的非议, 直接影响了人们对统计数字的信任度, 进而影响了人们利用统计数字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进行生产经营决策的积极性。统计数字的质量问题至今未彻底改观的直接原因, 是对现有统计法律法规的实施力度不够, 统计执法太软。没有象工商、税务、会计等部门那样对虚假数字的惩处措施到位。虽然现行统计法律法规也赋予了统计机关惩处虚假数字的权力, 但由于本位主义、利益驱动等原因, 使统计机关惩处虚假数字的权力打了很大折扣, 统计执法难度很大。统计数字弄虚作假现象已引起中国最高领导层警惕, 中国最高立法机构明确表示, 中国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提高对在统计上弄虚作假的严重危害性的认识, 明确自己在统计活动中的责任, 任何人都不得要求统计机构、统计人员编造或者修改统计数据, 否则, 就要受到法律的追究, 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要加强统计执法监督检查, 对于在统计上弄虚作假、虚报浮夸, 谋取所谓“政绩”和小团体利益的违法行为, 要一查到底, 绝不姑息。

总之, 统计分析水平与质量低下已严重制约了统计的健康发展, 要提高统计分析水平与质量, 进而提升统计工作水平与层次, 就目前来看, 建立健全统计法律法规体系是其最有效途径和最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李柱国.统计普法依然任重道远.中国信息报[N].2003-9-16.

健全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的浅议 篇9

一、现行的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现状

目前,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一般是指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政府间转移支付, 它是指各级政府之间财政资金的相互转移或财政资金在各级政府之间的再分配。这种转移支付形式一般有三种:一是中央政府将其预算收入的一部分向下转移给地方政府;二是地方政符将其预算收入的一部分向上转移给中央政府;三是同级政府之间一部分预算收入的相互转移。凡是相邻两级政府间的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财力转移是狭义上理解的转移支付。在我国, 从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基础上确立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是一种从狭义上理解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从形式上看财政转移支付法, 是指财政转移支付法律规范借以表现的外在形式, 它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财政转移支付法, 泛指凡规定有关财政转移支付方面内容的法律、法规、自治条例、规章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狭义上的财政转移支付法, 专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以《财政转移支付法》冠名的单行法律。在我国尚未制定专门的《财政转移支付法》, 有关财政转移支付方面内容的法律规范散见于相关法规与规章之中。

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的内容一般包括: (1) 转移支付的目标和原则。 (2) 转移支付的形式:目前转移支付的形式包括: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贴支出, 如定额补助, 专项补助, 结算补助, 税收返还及其他补助形式。 (3) 转移支付的资金来源、核算标准、分配方法、支付规模和程序。 (4) 转移支付的管理和分配机构。 (5) 转移支付的监督及法律责任。

我国现行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在1994年开始实行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国现行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由四种转移支付的形式构成的:

第一种形式是“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是我国在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后开始设立和实施的。我国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的核心是地区收支均衡模式。我国的收支均衡模式同时考虑了各个地区的财政能力 (财政收入) 和财政需求, 其基本的做法是:通过测算各个地区的标准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并对其进行比较, 进而计算出地区的标准财政收支缺口 (该地区标准财政支出大于标准财政收人的差额) 。

第二种形式为“税收返还”。税收返还制度的建立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关键性内容之一。税收返还制度的核心是在建立新的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同时, 确保各有关地方政府既得利益。另一方面, 这种形式通过“存量不动, 增量调节”的办法, 提高中央财政在增值税与消费税增量上的比重。

第三种形式为专项补助 (或者说是“专项拨款”) 。“专项补助”作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形式。这些专项拨款, 由中央政府拨付, 不列入地方的财政支出范围。这种专项拨款的主要特点是拨付款项的有条件性, 是由中央根据情况和需要来确定拨款的项目, 拨款的对象, 拨款的金额和拨款的时间。专项拨款主要用于给予地方政府的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费, 特大防汛抗旱经费以及不发达地区的发展资金等。

第四种形式是“原体制补助和上解”。这种形式实际是原体制的产物。从1988年开始, 中央政府财政部对部分省、自治区实行定额补助, 与此同时部分省市向中央按照一定的比例分解。

我国现行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仍是一种过渡性的制度, 带有较深的旧体制的烙印, 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

二、现行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现行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一种过渡性的制度, 目前还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事权、财权不清晰, 事权、财权不对应, 资金分配办法不规范。从而造成一部分财政支出的不合理, 各级政府支出责任不明确, 甚至带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 从而使转移支付制度缺乏科学性。

第二, 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缺乏法律权威性。纵观各个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最大的共性就是都制定有较高层次的法律。而我国现行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依据的主要是政府规章, 没有单行法律。因而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缺乏法律权威性和统一性。

第三, 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调控力度小, 均等化功能弱。由于在现行转移支付制度中税收返还形式占的比重过大, 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太低, 致使中央财政调控权、均等化功能过弱。

第四, 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

第五, 省一级政府对地、市、县级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缺乏制度建设。

三、完善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从总体上看, 我国现行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开始朝着规范化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框架的目标改革, 但是, 距离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要目标的、规范化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现行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必须深化改革:

1.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分税制财政体制, 从法律上明确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事权、财权范围, 明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调节目标和定位。

2.加强财政立法, 在《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办法》基础上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转移支付法》, 以法律形式明确财政转移支付的各项基本制度, 尤其是财政转移支付的监督制约制度。

3.简化与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形式, 重新归并现有的四种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形式, 尤其是应当尽快解决原体制补助和原体制上解当中存在的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相矛盾的问题。

健全法律法规 篇10

一、抓好农机监理自身建设, 完善农机监理的法规和组织体系, 提高农机监理队伍素质是贯彻农机法规的基础

农机监理是窗口, 从窗口能够看到农机监理的形象。农机监理新形象的内涵, 具体地说就是为农民服务、为农业服务、为农村服务, 确立农机监理良好形象。农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才会响应你的号召, 按照你的要求办事, 农机监理人员着装整洁、仪表端庄、树立良好的执法形象。在社会上就会有一个好的声誉、好的影响、好的形象, 农机监理机关要组织农机监理人员认真学习好农机法规, 牢牢把握好依法治机这个问题, 强化对农业机械的管理。要实施对农业机械“四制管理”, 一是目标管理责任制, 就是将清理黑车非驾工作及年检审任务层层分解、落实责任, 充分调动广大农机监理员和农机安全的积极性;二是服务承诺制, 制定并公开承诺的时限和标准, 对违诺者进行处罚;三是政务公开制, 将收费标准、办事程序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四是实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 对执法人员造成的错案予以严肃追究, 树立良好的农机执法新形象。

二、搞好部门配合, 加大法规宣传力度, 开展专项治理是贯彻农机法规的重要手段

农机监理工作要在为广大养机户服务的基础上严格执法, 通过严格执法更好地为农业、为养机户、为农机化事业服务, 行政执法来严, 不实施强制执行是农机监理机关的失职, 就会失去行政执法的严肃性、权威性。但在实施行政强制执行的工作中, 首先要作好法规的宣传工作。我们应该做到以下五点:1、通过各种宣传形式把“一法一例”和有关法规送到养机户家中, 并经常利用电视、广播在辖区内播放。2、通过流动宣传车将“一法一例”录音后向广大养机户反复播放。3、办驾驶员学习班5—7天, 组织广大养机户学习并详细讲解“一法一例”。4、对不参加牌证管理的养机户在多次劝说无效的情况下, 下达处罚决定书。5、对不接受行政处罚的当事人, 在规定期限内不提出复议。不起诉又不接受管理的, 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与法院配合依法行政, 我们在对各别养记下达处罚决定书, 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中做到以点带面, 注重威慑力。第一对拖拉机保有量和无牌证多的村及“刺头户”下发处罚决定书;第二针对性的在每个村下发处罚决定书3—5户;第三对下发处罚决定书的养机户逾期又不办理的、依法从重严处理, 不能手软, 维护法律的尊严。双辽市辽东街金良村养机户善喜良拒不办理拖拉机换发牌证手续。农机监理站的同志多次登门做工作, 他不仅顶着不办, 而态度蛮横, 给社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农机管理站给他下达了处罚决定书, 他连看都不看一眼就说:我就没拿你们农机监理当回事, 法院不管拖拉机落籍的事。当法院行政厅将强制执行书送到他面前时, 他不得不向法律低头。与公安部门配合, 搞好专项治理工作, 茂林镇农机管理站和镇公安分局配合搞好专项治理, 清理黑车非驾。他们首先排查摸底, 由镇公安分局和农机监理站组织各村农机安全员对拖拉机保有量进行摸底登记, 好佳村有一养机户不办理落籍手续, 农机监理站的同志对他多次耐心地说服教育, 他不但不听还唆使他媳妇破口大骂农机监理站的同志, 镇公安分局的同志将他们夫妻二人请到了公安分局, 对他们进行了严肃处理, 使他们知道了法律的尊严。

三、突出政府行为是贯彻好农机法律的根本保证

为了搞好农机监理工作, 保证农机安全生产, 市里成立了以主管副市长为组长, 局长为副局长, 吸收各有关单位主要领导参加的安全领导小组, 各乡镇街也相应成立了组织, 明确专人负责。那木乡农机监理站每年春节, 年检审期间和秋季都请示了政府领导。由乡政府下达农机安全生产和有关条件, 取得了乡领导的支持, 把农机监理站的管理行为变为政府行为。每年都提前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指标。

四、加强农机执法队伍, 提高田查路检是贯彻执行农机法规的重要措施

上一篇:反相电压偏移下一篇:边坡绿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