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方言

2024-08-08

民间方言(精选四篇)

民间方言 篇1

一、东潍片

五莲的《绣花曲》是徵调式加变宫的六声调式, 本曲较有特点的是在乐句终止的强拍上大跳的装饰音 (谱例1) , 大跳跨六度甚至七度音程, 这样造成“甩”声的效果, 体现了曲风的泼辣。而且整曲旋律线曲折婉转, 展现了唱歌的人兴致盎然的风貌。该曲是典型的四句式, 遵循起承转合的原则, 音乐情绪前扬后抑, 歌曲的第一句起伏最大, 音域跨13度, 而第四句则只跨8度, 且在最低音徵音上收束, 有明确的终止感。而分节歌的形式使得扬抑错落有致。谱例1:

高密的《绣荷包》为羽调式加变宫的六声调式, 羽调式是山东民歌较少用到的调式, 远不及宫与徵调式多, 然旋律方面一如既往一字多音, 旋律极其婉转。而变宫音的运用也秉承了最典型的用法:商—变宫—羽—徵。这种音型正是山东风格的体现 (谱例2) 。谱例2:

益都的《打秋千》为加变宫的六声宫调式, 整个曲调呈现一种安稳的惬意。大前附点节奏作为主导节奏型贯穿始终, 表现了荡秋千这一活动节奏上的规律性。6553|5.6|50|是该曲的核心曲调。

胶县《赶集》也是徵 (加变宫) 六声调式, 我们从这首歌曲中可以找到创作民歌作品的素材的影子, 可以说具有典型的山东民歌风味。如《谁不说俺家乡好》主歌部分的最后一句素材几乎完全来源于《赶集》的第二乐句 (谱例3) 。谱例3:

二、东莱片

黄县《绣荷包》为羽调式清乐, 比较一下第一、二段的第一句, 会发现第一乐句五声音阶内进行, 句首旋律是级进平波型, 带有叙述的口吻, 感情比较平静。第二句音区忽然升高, 改用了商→变宫→羽→徵的音调, 感情顿觉强烈, 妻子盼夫早日回家的焦虑之心跃然而出。

栖霞的《蚕工调》为宫调式加变宫的六声调式, 节奏型较为平和, 四句式的格局很特别, 第一句与第四句材料相似, 第二句素材则与第三句相似, 有承递和首尾呼应的感觉, 同时第二、四句有明确的终止式, 即单二部曲式。曲调与歌词都是纯粹的叙事风格。

招远的《卖饺子》为宫调式加变徵的六声调式。较有特色的旋法是羽—徵—变徵—角—商—宫的进行。偏音变徵都是在级进下行中呈现的, 而且每每出现在强拍强位上, 这也是该曲最鲜明的特色。

三、西鲁片

成武民歌《包愣调》又称《太阳出来满天红》, 是徵清乐, 它的主题音调欢悦、活泼、戏剧性强, 与鲁西南、鲁南一带的地方戏 (如柳琴戏) 有某种亲缘关系;在音调的安排上, 由唱词首句的前半句和衬词“白楞楞……”所呈现的曲调, 起到了类似戏曲中的“导板”或某些民歌的“引腔”作用, 从“引腔”到“楞”字句结束处 (7—24小节) 这一主体部分, 篇幅长大, 流畅欢快, 一气呵成, 扣人心弦, 是“引腔”的扩充性展现。苍山民歌《绣荷包》苍山系徵调式 (加变宫) 六声调式。该曲中二、三度的小装饰音较多, 体现了旋律的灵动与深情, 值得一提的是其歌词实词虚词结合方式:“姐儿房中啊绣呀就荷嘚包啦咦”极具地方方言特色。而变宫音的用法与黄县和高密《绣荷包》一样用到商→变宫→羽→徵的音型。济宁的《绣花针》为徵调式雅乐, 这首小调的特别之处在于前部分对于宫音的强调, 每两小节甚至每隔一小节就在弱拍强位上出现一个一拍的宫音被强调。使得音乐有停顿感, 配合歌词来看, 所有的宫音几乎都用在虚词“啦”上。这是一个很特殊的现象, 似乎有悖于一般的作曲规律, 但民歌是人们自发创作的“由心而发”的成果, 所以恰恰是当地最具特色的体现。

四、西齐片

淄博的《赶牛山》为徵调式加变徵六声调式。这是小调是跳动的活泼的, 生动地表现了三月人们赶庙会的热闹场景, 它的音乐类型与包楞调有些相似, 类似民族花腔的处理方式。这种处理与主题开头的音型相映成趣 (谱例4) 。谱例4:

商河《裁单裤》以及无棣的《闲来无事到庄西67》均为徵调式加变宫六声调式, 这两首民歌均属于诙谐类的叙事歌曲, 歌词自由、口语化, 《裁》体现的是老夫妇间的调侃, 而《闲》则是对汉奸的嘲弄。

由以上各方言片的谱例分析可见, 各方言片的音乐呈现出明显的共性特征。比如:变宫音作调式变化中介音的现象十分普遍, 变宫音一般由上方小三度的商音引入, 后下行经过羽音, 抵达徵音。包含这种形态的离调或转调的音调在性格上较细腻委婉, 有浓郁的抒情气息。另外, 山东地区民歌的五声性旋律本来大多偏于徵类调式色调, 即使像上面提到的商、变宫、羽、徵的进行大二度+大二度+小三度, 也具备徵类调式的基本特征。而各方言区亦有各自的音乐特点。比如:东莱片主要指烟台地区, 音乐风格受滨海环境的影响, 具有抒情、宽广、优美的特点;西鲁包括西齐地区包括泰安北部、济南、淄博、德州、惠民、聊城等地, 部分音乐风格受燕赵文化的影响而具有粗旷、有力的气质, 同时人民又有乐观、诙谐的性格, 这种性格同样影响了音乐, 所以当地的诙谐民歌数量较多;东潍片属于方言上的过渡地区, 包括青岛地区、潍坊地区等地, 歌曲旋律兼有大开合又婉转的特性, 优美而灵动;西鲁鲁西南地区包括临沂地区南部、济宁、菏泽、泰安地区南部, 因运河的关系, 民歌风格受苏北影响而细腻、委婉, 其它音乐种类如戏曲、曲艺等受河南影响较大。

虽然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特色, 但必须要说明一点就是:这些特征在分布上呈现出很明显的过渡性, 相邻的方言区片之间并没有截然的边界。不同方言区片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其中心地带, 而在边缘地区的特征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其原因与山东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

摘要:山东拥有丰富多彩的民间小调, 且具有鲜明的山东地域特色, 展现了山东人的朴实直爽, 又不乏委婉的情怀。本文试图通过结合山东地域方言的特色, 品味山东小调的音乐特色与艺术表现力。旨在更好地理解把握山东民歌的艺术风格。

益阳民间歇后语及方言 篇2

六月间的杉木——定了性(型)

王木匠做猪槽——撬口不开(一言不发)

钻子碰哒钉子——两个一样的尖(小气、厉害)

肉包子(骨头)打狗——有去无回

猫哭老鼠——假慈悲

黄竹筒(黄鼠狼)给鸡年——不安好心

坛子里捉乌龟——十拿九稳

豆腐掉进灰坝里——拍不得(打不得)

小葱炒豆腐—— 一清二白

黄瓜打锣——丢掉一大截

竹篮子打水—— 一场(篮)空

尿桶系——两边搭(两面三刀)

红漆马桶——外面光(亮)

公不离婆——称不离砣,扁担不离篾丝箩

茅厕屋里拾哒抹布——揩(开)不得口

撒手屙尿——卵都不探(管)

屙屎打喷嚏——两头失(蚀)本

和尚念经——木鱼吃亏(有口无心)

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

洞庭湖里的麻雀——见过几次风浪

洞庭湖里吹喇叭——哪里哪里啦

洞庭湖里断了桨桩——急得人死

扯起风篷荡桨——有福不晓得享

屙屎扯地菜子—— 一就两便

野猫子(黄鼠狼)借公鸡——有借无还

碓臼窝子做帽子戴——领当(顶)不起

牛不吃糯草——礼性要到堂

十二个人抬芦苇席——冇人承肩

三十夜里打标枪——成了老疾

门坎高处剁萝卜—— 一刀两断(段)

王木匠的锯——不锉(错)

外婆送亲(六指子拜年)——多余一里(礼)

上乡人吃烹碗——不好从何开口。

(上乡人:指宁乡、湘乡等地的山区人)

刘瞎子舂米——一脚(着)都不是的

狗咬蚊子——随口哐(胡言乱语)

叫化子背米不动——(自己)讨的叫化子烤火——(只)往胯里扒

叫化子晒太阳——享天福

牵牛下水——六脚齐湿

下万子湖打草——扎紧把子干

吃哒夜饭背纤——去不得蛮远哒

两亲家作湖田——碰运气

芦席高处扮(跌)得晒簟上——高矮没得好多米箩里跳到糠箩里——越搞越差(吃了大亏)射扫把打鼓——扫皮(少陪)了

跛子抢茅镰——不得到手

帽子烂哒边——顶好

猴子爬到板凳上——俨然像个人

鼻头脓流到口丫里——落得自己吃的落雨天担稻草——越担越重

火烧鳝鱼——节节煨(敛)

火烧牛皮——自己敛(缩拢来)

老鼠尾巴上打一棍——肿发都只有咯凶

老鼠子爬秤结钩——自秤(称)自(是)

鸡毛跳舞——吹起来的

擦菜子拌饭——黑白分明

瞎子挟肉——兴碰(瞎碰)

哑仔吃圆团——心里有数

哑子吃黄连——有口做不得声

瞎子捞浪屑——到手(便)是柴(财)

广法寺的木鱼——不敲不灵

黄泥湖的萝卜——洗清卖白

冬苋菜煮粥——越煮越绿(绿:糟了)

盐鸭蛋砌阶基——滚蛋

乌龟爬门坎——前后有一跤摔

双手提篮——左篮(难)右篮(难)

戴哒帽子打啵(接吻)——差得远

和尚丢了腊肉——做不得声的苦

鸭婆子爬进芋头田——尽是门坎

黄连树下弹琴——苦中作乐

黄连树上结苦瓜——苦上加苦

鸭婆子扮(跌)到秧田里——尽是爱吃的(掉进福窝里)

江西人开药店——卖不完的自己吃

阎王老子开饭店——鬼都不上门(来)

屋檐角上吊马桶——臭名在外(昭著)

驼子作揖——起手不难

满妹仔哭男人——懒心懒意

妹仔咳嗽——无痰(谈)

翁妈(祖母)的奶子——大家都有份

茶壶里的饺子——(有货)倒不出来

背起石头上山——自讨苦吃

瞎子戴眼镜——到底不相同

新官上任三把火——搞得一阵好的糖麻鸡屎——头前热

新开茅厕——三日香

聋子唱戏——各唱各的跛子唱戏——各扭(搞)各的擂茶杵吹火—— 一窍不通

无牛捉哒马耕田——(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

茅屎缸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刷把子跌得桥脚下——洗港(爱讲瞎话)

万子湖的猪婆——自备伙食

易家河起火——尽是窑烟(谣言)

荞麦田里捉乌龟——十拿九稳

矮子上楼梯——步步高(升)

木屐跌了底——尽(是)牛皮

打破砂锅——纹(问)到底

茅厕屋里架锅——炒屎(吵死)

三十日出天行——人搞搞里(人多嘈杂)

1.扁担冇扎——两头塌 2.木屐跌了底——尽(是)牛皮 3.六月间的杉木——定了性(型)4.三十日出天行——人搞搞里(人多嘈杂)5.王木匠做猪槽——撬口不开(一言不发)6.钻子碰哒钉子——两个一样的尖(小气、厉害)

7.肉包子(骨头)打狗——有去无回 8.猫哭老鼠——假慈悲

9.黄竹筒(黄鼠狼)给鸡年——不安好心 10.坛子里捉乌龟——十拿九稳

11.豆腐掉进灰坝里——拍不得(打不得)12.小葱炒豆腐—— 一清二白 13.黄瓜打锣——丢掉一大截 14.竹篮子打水—— 一场(篮)空 15.尿桶系——两边搭(两面三刀)16.红漆马桶——外面光(亮)17.公不离婆——称不离砣,扁担不离篾丝

18.茅厕屋里拾哒抹布——揩(开)不得口 19.撒手屙尿——卵都不探(管)20.屙屎打喷嚏——两头失(蚀)本 21.和尚念经——木鱼吃亏(有口无心)22.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 23.洞庭湖里的麻雀——见过几次风浪 24.洞庭湖里吹喇叭——哪里哪里啦 25.洞庭湖里断了桨桩——急得人死 26.扯起风篷荡桨——有福不晓得享 27.屙屎扯地菜子—— 一就两便

28.野猫子(黄鼠狼)借公鸡——有借无还 29.碓臼窝子做帽子戴——领当(顶)不起 30.牛不吃糯草——礼性要到堂 31.十二个人抬芦苇席——冇人承肩 32.三十夜里打标枪——成了老疾 33.门坎高处剁萝卜—— 一刀两断(段)34.王木匠的锯——不锉(错)35.外婆送亲(六指子拜年)——多余一里

(礼)

36.上乡人吃烹碗——不好从何开口。(上

乡人:指宁乡、湘乡等地的山区人)37.刘瞎子舂米——一脚(着)都不是的 38.狗咬蚊子——随口哐(胡言乱语)39.叫化子背米不动——(自己)讨的 40.叫化子烤火——(只)往胯里扒 41.叫化子晒太阳——享天福 42.牵牛下水——六脚齐湿 43.下万子湖打草——扎紧把子干 44.吃哒夜饭背纤——去不得蛮远哒 45.两亲家作湖田——碰运气

46.芦席高处扮(跌)得晒簟上——高矮没得好多

47.米箩里跳到糠箩里——越搞越差(吃了大亏)

48.射扫把打鼓——扫皮(少陪)了 49.跛子抢茅镰——不得到手 50.帽子烂哒边——顶好

51.猴子爬到板凳上——俨然像个人 52.鼻头脓流到口丫里——落得自己吃的 53.落雨天担稻草——越担越重 54.火烧鳝鱼——节节煨(敛)55.火烧牛皮——自己敛(缩拢来)56.老鼠尾巴上打一棍——肿发都只有咯凶 57.老鼠子爬秤结钩——自秤(称)自(是)58.鸡毛跳舞——吹起来的 59.擦菜子拌饭——黑白分明 60.瞎子挟肉——兴碰(瞎碰)61.哑仔吃圆团——心里有数 62.哑子吃黄连——有口做不得声

63.瞎子捞浪屑——到手(便)是柴(财)64.广法寺的木鱼——不敲不灵 65.黄泥湖的萝卜——洗清卖白

66.冬苋菜煮粥——越煮越绿(绿:糟了)67.盐鸭蛋砌阶基——滚蛋 68.乌龟爬门坎——前后有一跤摔 69.双手提篮——左篮(难)右篮(难)70.戴哒帽子打啵(接吻)——差得远 71.和尚丢了腊肉——做不得声的苦 72.鸭婆子爬进芋头田——尽是门坎 73.黄连树下弹琴——苦中作乐 74.黄连树上结苦瓜——苦上加苦 75.鸭婆子扮(跌)到秧田里——尽是爱吃的(掉进福窝里)

76.江西人开药店——卖不完的自己吃 77.阎王老子开饭店——鬼都不上门(来)78.屋檐角上吊马桶——臭名在外(昭著)79.驼子作揖——起手不难 80.满妹仔哭男人——懒心懒意 81.妹仔咳嗽——无痰(谈)

82.翁妈(祖母)的奶子——大家都有份 83.茶壶里的饺子——(有货)倒不出来 84.背起石头上山——自讨苦吃 85.瞎子戴眼镜——到底不相同 86.新官上任三把火——搞得一阵好的

87.糖麻鸡屎——头前热 88.新开茅厕——三日香 89.聋子唱戏——各唱各的 90.跛子唱戏——各扭(搞)各的 91.擂茶杵吹火—— 一窍不通

92.无牛捉哒马耕田——(蜀中无大将)廖

化当先锋

93.茅屎缸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94.刷把子跌得桥脚下——洗港(爱讲瞎话)95.万子湖的猪婆——自备伙食 96.易家河起火——尽是窑烟(谣言)97.荞麦田里捉乌龟——十拿九稳 98.矮子上楼梯——步步高(升)99.打破砂锅——纹(问)到底 100.茅厕屋里架锅——炒屎(吵死)

背起棺材过黄河——连后路都准备好了

背着石头上泰山——受累不讨好 背着醋罐子讨饭——穷酸 背着喇叭坐飞机——吹上天了(比喻过份的说大话。)背着孩子爬山一要上都上 背着马桶出差——走到哪儿臭到哪儿 背着棉花过河——负担越来越重 背着石磨上山——费力不讨好

北冰洋的梅子一寒酸 北冰洋上聊天——全是冷言冷语

北冰洋的夜晚——冷静 北极的另一端——难(甫)极 北极熊打呵欠——尽吹冷风 北面开窗——不怕冷风 背心穿在衬衫外——乱套了 背上被刺扎——不能自拔 背靠悬崖——没退路了

被封住了嘴巴——哼不得声 被追打的老鼠——见洞就钻 被子里边烂——表面好 被单作尿布——太大方 被窝里伸手——摸清底细 被打败的公鸡——垂头丧气 被面补抹子一一大材小用 被窝里划拳——没掺外手

被窝里挤眉弄眼一一自己糊弄自己

崩鼻子戴眼镜——没着落 鼻子上挂肉——油嘴

2.歇后语

扁担冇扎——两头打塌

六月间的杉木——定了性(型)

王木匠做猪槽——撬口不开(一言不发)

钻子碰哒钉子——两个一样的尖(小气、厉害)

肉包子(骨头)打狗——有去无回

猫哭老鼠——假慈悲

黄竹筒(黄鼠狼)给鸡年——不安好心

坛子里捉乌龟——十拿九稳

豆腐掉进灰坝里——拍不得(打不得)

小葱炒豆腐—— 一清二白

黄瓜打锣——丢掉一大截

竹篮子打水—— 一场(篮)空

尿桶系——两边搭(两面三刀)

红漆马桶——外面光(亮)

公不离婆——称不离砣,扁担不离篾丝箩

茅厕屋里拾哒抹布——揩(开)不得口

撒手屙尿——卵都不探(管)

屙屎打喷嚏——两头失(蚀)本

和尚念经——木鱼吃亏(有口无心)

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

洞庭湖里的麻雀——见过几次风浪

洞庭湖里吹喇叭——哪里哪里啦

洞庭湖里断了桨桩——急得人死

扯起风篷荡桨——有福不晓得享

屙屎扯地菜子—— 一就两便

野猫子(黄鼠狼)借公鸡——有借无还

哈是扎许老倌----他是个流忙。
哈发宝气哒----他很冲动。
脚猪子---公猪
恰拿----喝茶
恰拿----吃蛇
我到拿馆里客恰拿,看见bia(四声)脚哈一条拿,我用立拿客哦纳条拿,哦得纳条拿只国拿。。
我到茶馆喝茶,看见墙边有条蛇,我用热茶烫那条蛇,烫得那条蛇在地上爬。
呵呵。。。

憨浓老倌子嘿不通皮--他丈夫很不通情达理!
汪弄男林出差克哒--我的丈夫出差去了!


嗯的崽伢几来哒信冒咯--你的儿子来信了没有?
嗯浓老米几是杂气泡佬--你的妹妹爱生气!

1、米巴里有嘿多八多刹子子。--米里面有许多石子!

2、火巴里的红薯煨熟哒冒咯?--火里的红薯煨熟了没有?

3、我悃里那边,你悃外那边,要得波?--我睡里边,你睡外边,行吗?

4、嗯哪嘎桃屋里坐啊几咋咯!--您老人家堂屋里坐一会哦!

5、汽车路昵闹伤哒。--汽车路非常热闹!

6、咯一发,憨浓两呀几馆子里进,馆子里出,冒落过屋,气死我哒!-- 这一段,他们父子俩,馆子里进出,没有回过家,我很气愤!

其实我娘家那里的话跟益阳话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只因我曾经在益阳读过一年书,与那里的本地人打过不少交道,正宗的益阳话能听懂,也能讲一些,所以对益阳话还是比较熟悉的。最近在公司遇到两个益阳人,他们知道我是益阳下面的安化人,一上来就和我讲益阳话,因为离开学校已经有好多年,对于当年学的那点益阳话根本讲不出口了,可是跟他们聊天,他们满嘴的益阳话,我呢也不好讲普通话,只好用安化话夹杂着几句生硬的益阳话跟他们拉家常。说得多了,他们两个益阳人难免会因为我说的不是正宗的益阳话而开我的玩笑,这几天我们经常一起讨论益阳话的一些特点,他们还给我讲了很多蛮有意思的关于益阳话的一些事情。其实我觉得益阳本地人一定是用益阳话讲话最为痛快,最为尽意,但是我毕竟只在那里呆了一年,我感觉自己舌头很笨,只要是讲益阳话会很做作,总有点结结巴巴。

益阳话其实很土,这是益阳人自己讲的。益阳人一到长沙,往往改腔换调。长沙人取笑益阳话,首先便是笑益阳人的茶、蛇、爬不分。益阳话中的这三个字都读旯(lá)。手里拿着一碗茶,看见地上一条蛇在那里爬。用益阳话说便是:“手里拿打一碗旯,看见地朗一条旯在恶哩旯。”

一个耶(父亲)到长沙看崽,崽见他耶把茶碗放在床上,唯恐老人不小心碰翻茶杯,便喊:“耶嗳,嗯莫把旯碗放得狼朗啰。”旁边的人听了,大惑不解,不知“旯碗”就是茶杯,“狼朗”是指床上。

一个画家十八岁离乡,如今年已花甲,仍讲得一口纯正的益阳话。当代的益阳话正不断地向普通话、长沙官话靠近,有许多很土很怪的字眼已逐渐淘汰。听了老画家讲话,才发现现在的益阳话已经不是原来的味道了。他讲河里的船叫划子,画人物叫画菩萨毑。

某名牌大学有位中文系教授是益阳人,他在给学生讲授《红楼梦》的时候,讲到某章某节:“宝玉看见黛玉,心里一急,几巴都港不出了。”不料此言既出,即引起哄堂大笑。原来学生们完全误解了老师的话,益阳话把嘴巴说成“几巴”,把讲说成“港”,因为这个“几巴”才发生了这样一场尴尬。

益阳话中保留了很多古字。益阳话叫理发店为待诏铺,理发师称为待诏师傅,姓张的理发师叫张待诏,姓吴的便叫吴待诏。

益阳话喜欢用“趋”字,街坊妇人常常这样骂小孩:“你趋到哪里喀哒,你趋死啊!”若有人投河,便称之为“趋暑”(水)。

益阳话把“为什么”讲成“何解”,当然长沙人也讲何解,长沙人常常是:“何解啰?把何字强调用重音说出,这样的“何解”便气势逼人。然而益阳通常把“何解”讲成“何解的哪?”这样的“何解”较之长沙话的“何解”要委婉得多,是一种小心探问,不逼你回答。同样是“何解”,看来大不相同,用惯了“何解的哪”,便觉得北方话中的“干吗”是多么生硬和不文气。

益阳人把吃说成“呷”。如吃饭说成“呷饭”,喝茶说成“呷旯”,饮水说成“呷暑”,抽烟说成“呷烟”。

益阳话有很多极土的话,比如棉袄叫成“滚身子”,裤子说成“小衣”,短裤子则成了“章子小衣”,背心是“背达子”,毛巾喊“手袱子”,雨具称之为“脚沥”,额头叫“鸭刀”,嘴巴叫成“几巴”,接吻叫成“打拨”等等。

如果要用益阳话来写文章,常常会为文字所苦恼,感觉同样是一句话,若用益阳话来写,往往找

不到这个字,有时候有这个字,是古字,只是我们不常见而已。

益阳话形容颜色一般是:“彤红的”、“浸黄的”、“刮绿的”、“嫩白的”、“抹黑的”、“翡蓝的”。也喜欢用叠字。如:黄灿灿里、蓝映映里、绿也也里、白飘飘里、黑浸浸里、皮皱皱里、肉它它里、毛丛丛里、劲板板里、汗巴巴里、脚叉叉里、肿泡泡里、气鼓鼓里等。

益阳话形容味道与气色的词更多,用起来似乎更顺手更贴切。例如:挖苦的、沁甜的、津咸的、万酸的、巴甲(涩)的、攀捞(膻)的、喷香的、攀臭的。若用叠字,便是:苦阴阴里,甜浸浸里、酸就就里、巴甲甲里。

益阳话形容感觉更有味:巴厚的、拎薄的、崩硬的、韧软的、滚嗫(热)的、冰冷的。我想若用普通话写来只能是:很厚、很薄、特软、特硬,如此而已,比起益阳话来,那味道全变了。

益阳话中还有一个字,很难找到一个相应的字,这个字的音读姐或毑,是用来作名词的词缀。益阳话的“毑”和长沙话的“子”相同。长沙人称:妹子、伢子、老倌子、婆婆子。益阳话则称妹毑、伢毑、堂客毑、翁妈毑、老倌毑。益阳话中的“子”不用于人名词缀,只用于物名词缀,例如:围巾子、亮窗子、痧痱子、菜籽子、炮子子等。

益阳话中“毑”广泛用于各种名词之尾,一个外地人,走进益阳的饭铺。老板娘会热情地迎上来打招呼:“客毑!客毑!请坐一下毑,先呷一碗嗫旯(热茶)毑,再篾几粒瓜子毑。”待客人坐定,老板娘拿菜单过来说:“呷几样么子菜毑哩?汪哝咯哩(我们这里)有粉蒸肉毑、清蒸鱼毑、辣椒炒肉片毑、红烧排骨毑、火焙淡干鱼毑、还有腊香干子毑、油炸麻公(青蛙)毑、凉拌海带丝毑、三鲜汤毑、豆腐汤毑、小菜毑样样都有看要哪样毑。酒咧是要白酒毑还是要啤酒毑?”可怜这位外地客毑,饭还冇呷,耳朵眼子里已灌满了“毑”字。

益阳话中有这样一个词:“信河”,应用甚广。

我想:“信河”可能是源自“信口开河”,浓缩一下便成了“信河”。

若说这人行为不正常,十三点,便称之为“信河人”。

若是说话前言不搭后语,或胡吹乱讲便称之为“港(讲)信河”。

若饮食不讲究,胡乱吃点什么,便谓之为“呷信河”。

若是男女之间有不正当的关系,便称之为“搞信河”。

据说益阳有位基层领导干部,在跟朋友们一起喷冉谈(聊天)时说:“汪侬(我们)的工作是开哒喀车在外面到处仰(走)信河,四路(到处)开会港(讲)信河,走到哪里一张几巴呷到哪里,到处呷(吃)信河。”

游泳叫“打薄秋”.潜水叫“杀米更”

零食叫“林设交火”

裤子叫“小衣”

外套叫“褂子”

儿子叫“仔界”

女孩子叫“妹级”

爷爷叫“嗲嗲”

奶奶叫“娭毑”

傻子叫“宝”

对儿子的爱称“宝仔”

姑姑叫“要要”

岳父叫“哟老子“

岳母叫“哟母娘”

亲家母叫“庆嘎母”

亲家公叫“情嘎呀”

情人叫“情嘎母”

妈妈叫“娘老子”

爸爸叫“呀老倌”

哥哥叫“郭郭”

姐姐叫“唧唧”

耍花灯叫“撒地发鼓”

赛龙舟叫“挖冷卷”

说人喜欢插嘴叫“多几多色”

说人讨厌叫“梓死宁”

吃饭去叫“恰饭克”

喝茶叫“恰茶”

爬叫“拉”

烫叫“喔”

跳叫“弹”

跑叫“飚”

趔趄叫“几杂楼机子层”

摔跤叫“拌告子”

城市居民叫“该上滴”

农村居民叫“乡里滴”

妇女叫“堂客们”

成年男人叫“兰宁嘎”

小媳妇叫“西屋几”

弄不掉的脏的硬块叫“嘎嘎”

颜色不同的一块叫“印痂”

头叫“老壳”

心叫“峦心”

动物的腿叫“枣子”

玉米叫“包谷”

斗鸡眼叫“对对俺”

斜视叫“呛呛”

蠢东西叫“木老壳”“醒包老”“醒子”

站叫“登起”

躺叫“困哒 ”

闭眼叫“米哒”

睡觉叫“困告”

下蛋的母鸡叫“抱鸡伯”

公鸡叫“叫鸡根”

他叫“哈”

你叫“恩”

我叫“喔”

他们叫“憨里”

瞧叫“妙”

近视眼叫“近期子”

老头叫“老倌几”

老太太叫“恩吗几”

没关系叫”几话得“

说假话叫”嬲白“

女朋友叫”满姨“

男朋友叫”满叔“

吃饭 : 呷挽

小伙子——满哥;

干脆——辽撇霞

骂人的败家子:化生子

不正经的调皮:跳嗦皮。

干干净净:梭梭里里

白白净净:楞白的好的,不错:嬲塞。

不得了---特不得胡 下不得地

蜻蜓叫“洋咪咪”

驴叫“叫黎子”

捉迷藏叫“躲歌拉窝”

吹牛叫“凤鸡屎”

下雪叫“落血”

结冰打霜叫“交另”

漂漂亮亮叫”乖乖唧唧“

耍帅叫”抖撑“

耍酷叫”邓兜“

爱理不理叫”牛屎一样“

小瘪三叫”小鸡屎粒子“

贼叫”策骨子“

高的地方叫”高福“

破破烂烂叫”稀烂滴“"烂安杂几”

那里叫“哦海”

这里叫“郭力”

过家家叫“沙慢慢西几”

老婆叫“堂客”

老公叫“老管”

做事水平很差叫“梭标拉”

短裤叫做“桩子裤”

你是哪里人?

恩喔海滴拉?

回去:“围克”

好热-----“聂死个您”

温暖----“聂和地”

倔脾气叫:发甲 你.恩

她.哈

人.宁.吃.恰.在.哒.玩.撒

钱.连 几句常用语..你在哪里玩? _ 恩哒哦海撒? 你们在做什么? _ 恩冷哒搞么子? 你吃饭了吗? _ 恩恰饭哒冒? 我请你吃饭啊!_ 我请恩恰饭啦!你有钱吗?

民间方言 篇3

关键词:方言词汇保定民间歌谣

作为一种民间文学样式,民间歌谣产生于普通百姓的茶余饭后或劳动间隙,一般口耳相传,且多流传于一定地域范围内,因而大量的方言词汇进入民间歌谣,成为其最具特色的部分。保定民间歌谣大量吸收方言词汇入诗入歌,这些方言词汇的运用,丰富了民间歌谣的艺术表现力,更加彰显了浓郁的地域特色。本文仅从名词性方言词汇的运用角度,探讨方言词汇在保定民间歌谣艺术表现中的作用。

在保定民间歌谣中,富有地域色彩的名词性成分被广泛使用,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表示特有地域风物的方言词、特殊时间词和独特的带有词缀的附加式合成词。

一、表示地域风物的方言词的运用

一般而言,具有相同或相似方言的人们多具有相似的风俗习惯,同时在心理、情感、思维方式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保定民间歌谣中吸收了大量表示地域风物的方言词汇,这一类表示特定地域人和物的方言词,往往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无论是人物的称呼、动植物的名称、食物名称还是具体物件名称等等,都体现着浓郁的地域色彩。例如,流传在易县一带的《有的人》(节选)唱到:

有的人当书记,老婆孩子都出去。有的人当支书,连当家子都出气粗。有的人当支委,坐在办公室里喝茶水。

上例中的“当家子”在保定农村广泛使用,“当家子”在保定方言中不同于本家,也不等同于亲戚,一般指同一个姓氏但是血缘关系较远的人家。有学者认为“当家子”一词可能来源于民间俗语“五百年前是一家”,并推测这可能源于明代初年的山西大移民。从明初到清末的五百年间,大量山西移民遍布各地,彼此都以山西大槐树为根,对于同姓氏的都当作是一家,这种释义与“当家子”在保定方言中的含义略有出入,不过,据相关移民史记载,明代的确有大量山西移民迁入保定各市县,因此,“当家子”一词可能来源于民间俗语“五百年前是一家”一说当有几分可信之处。

例如,流传于定州一带的《什么饭食做什么活》唱到:

大白面,马尾箩,什么饭食做什么活;不叫吃,咱就磨,看是误了谁的活。

再如,流传于易县一带的《长工谣》唱到:

棒子面,马尾箩,吃的糊糊饭,做的牛马活;不叫吃,咱就磨,看是误了谁的活。

马尾(yí)箩是用马尾或马鬃为筛绢做成的筛子,保定农村中多用于过滤白面或粗粮面中的杂质,一般形体较小。这种筛子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作酱法》中记载:“麴及黄蒸,各别捣末,细簁,马尾罗弥好。”可见这种器具早已有之,尤其在北方的农村一直沿用至今,是一般农家必备的物件。

再如,流传于高阳、安新一带的《风来了》(节选)唱到:

家里来了个大闺女,会切面,会擀面,下的锅里滴溜转。爹一碗,娘一碗,不给小姑吃一点。小姑撅了嘴,大碗掉了底,小姑小姑你别撅,灶火膛里烧了个大掬角。

掬角是高阳、安新一带农村常见的一种面食,一般由红薯面做成,其形状两头略尖中间略粗,一般置于灶膛内用火烧烤而成,类似现在的烤红薯。

表示地域风物的方言词往往是当地民众口中使用率最高的词汇,因而也是最具地域色彩的部分。

二、特殊时间词的使用

特殊时间词在不同方言中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上的差异也是方言词汇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保定民间歌谣中特殊时间词的运用便极具地域色彩。例如流行于涿州一带的《嫁前》唱到:

大月亮,好豁亮。多会儿娶?明日后晌。大花儿鞋,没做上。嗡儿哇,嗡儿哇,哭一后晌。

流传于曲阳一带的《荣臻渠》唱到:

王老三我问问你,今天你为什么這么欢喜?我欢喜那个有来历,夜里格黑价开了会,我听到一个好消息。

流传于涞水一代的《妇女翻身歌》(节选)唱到:

童养媳的日子不如马牛。挨打受骂没自由,衣不遮体,饭不管够,整天价碾道里走,拿我们丫头当驴使。

流传于雄县一带的《十月怀胎》(节选)唱到:

怀胎四月半,小奴家掐指算,掐一掐算一算,赶多咱吃鸡蛋?

由以上几例不难看出,保定方言中的时间词与普通话有一定的差异,其中“多会儿”“多咱”指的是什么时候,其中的“多”没有实在的意义;“夜里格”指的是昨天;“黑价”“整天价”分别表示晚上和整天的意思,其中“价”(读jiè)有舒缓语气的作用,相当于古汉语的句中语气词,无实际意义。

作为最常运用的词汇现象,在日常交际中,时间词配之以独特的方音语调运用最广泛,也最能体现语言的地域特色。

三、独特的词缀现象

圪缀原本是晋语重要的词汇特色,明代的保定是山西洪洞移民的主要迁徙地之一,据相关移民史记载,保定市的二十三个县市都有数量不等的山西移民村,至今在定州、涞水一带还有相当数量的山西移民村,因此受到移民现象的影响,保定方言词汇中也存在一定数量的圪缀词,这些圪缀词一般存在于口语中,多表示特定的事物名称。例如,流传于阜平一带的《拿圪蚤》(节选)唱到:

张大嫂,李大嫂,两个嫂子好睡觉。点着灯儿拿圪蚤,圪蚤咬的睡不着。

流传于高碑店一带的《借人钱》唱到:

借人钱,不想还,人家朝你要,你让人家等三年。前三年,后三年,栽上树,拉成板,做划船,拉到河里泡三年。泡坏了,起钉子,打镰刀,割圪针,扎道边,叼羊毛,擀毛毡,铺坏了,缝护肩。

流传于阜平一带的《骑大马》唱到:

圪榔,圪榔,骑着大马去烧香,大马拴在梧桐树,小马拴在花枝儿上。

作为冀鲁官话区保唐片定霸小片的一种独特的方言词汇现象,在这类附加式合成词中,“圪”作名词的前缀,一般表示小的含义。比如上面歌谣中的“圪蚤”(跳蚤)、“圪针”(荆棘)、圪榔(较细的高粱秸的一段)等,均有“小”的含义。此外,在保定各地方言中,其他圪词缀的名词也多具有“细小”的意思,如圪渣(食物等的碎屑)、圪劳(角落)、圪瘩汤(小面疙瘩做成的面食)等。独特的“圪”字头词语配以独特的保定方音,浓郁的乡土气息自然扑面而来。

综上所述,正是因为保定民间歌谣在词语的运用中选择了大量的来自乡野的方言土语,使得这些民谣朴素自然而又生动幽默,同时体现了浓郁的冀中民俗风情。

(本文系保定学院科研基金项目,项目名称:“保定民间歌谣语言的地域性研究”,项目编号:2011S11。)

参考文献:

[1]谢贵安.中国谣谚文化——谣谚与古代社会[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2]朱自清.中国歌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马兰河北保定 保定学院中文系071000)

民间方言电视节目现象的分析 篇4

一、大众文化语境当中的民间方言电视

随着社会文化多元化空间的形成, 产生了现代文化消费主体, 这就为文化的不同样式竞争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 科技的提升使得传播媒介发生了很大的变革, 电视、电影以及录像机和影碟机等这些大众媒体逐渐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电视作为20世纪工业文化的产物, 是结合了认识和娱乐的一种新型文化形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 电视文化也在努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适应, 为了满足广大观众个性化的需求, 电视作品开始向平民化、通俗化以及商品化的方向发展, 于是, 民间方言节目在这种形势下逐渐兴起, 以川渝民间方言电视节目的发展历程为例, 1963年诞生的方言影视文本《抓壮丁》之后, 受限于历史原因, 使得川渝民间方言电视节目出现了20年的断档期。直到1982年, 民间方言电视剧《人与人不同》的上映, 才使得方言电视节目出现了转折。到了现代社会, 川渝民间方言电视剧的生产已经成为了一股潮流。各省市的方言电视节目, 也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南方台的节目自不必说, 仅北方的辽宁广播电视台就有《大海热线》、《新闻早早报》等多个方言类节目。在这些民间方言电视节目当中, 以反映民众的日常生活以及情感世界是主要表现形式, 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广大民众提供了消遣娱乐的空间。因此, 从这点上来说, 大众文化文本就是民间方言电视节目质的归属。

二、民间方言电视节目的美学层面

(一) 审美效果具有纪实性及真实性

1980年以来, 我国影视理论工作者开始运用巴赞的纪实主义美学潮流, 它的核心思想就是影视在本质属性上复现现实的原貌。巴赞的纪实主义美学主张对现实生活中的“毛边”进行保留, 对导演的人为主义修饰进行反对, 以此来对生活中的暧昧意义进行保留。现代电视节目当中出现的民间方言现象, 就是受到了这一美学潮流的影响。电视连续剧《末路》是依照北京石景山区发生的特大抢劫案事件改编而成, 剧中除了罪犯是由职业演员进行演出之外, 里面大多办案的人员都是由公安人员进行出演, 许多公安人员都是在演自己, 尽量把案件的真实过程给展现出来, 这就决定了剧中的许多非专业演员自然要操着方言来演出。这种纪实化的电视剧, 能够给观众最强烈的真实体验, 在看了之后感觉不是在看戏, 而是在看一部真实的纪录片。

(二) 人物形象的认同感

在艺术创作当中, 语言可以对人物形象进行良好的塑造, 最具说服力的就是电视中领袖人物说方言的现象。尽管在电视剧中也出现过争论领袖要不要说民间方言的情况, 但是从艺术的真实性上来看, 文本中的许多领袖人物仍然要说一口具有代表地方特色的方言, 如毛泽东的湖南话、邓小平的四川话以及周恩来的淮安话等。当广大观众在电视荧屏上听到这些扮演领袖的演员说着领袖特有的民间方言时会产生一种对人物形象的认同感, 观众也愿意接受。同时, 民间方言除了可以让领袖人物的形象趋于真实与亲切之外, 还可以简单处理荧屏上的人物形象, 比如, 让警官说山东话、让阔太太说苏州话以及让黄包车夫说扬州话等。民间方言能把人物形象塑造得充满个性以及深入人心。例如电视剧《党员二愣妈》当中, 如果二愣妈说普通话, 就没有办法把这一憨厚朴实又热情洋溢的母亲形象给完美地表现出来。二愣妈的那种较劲、不服输以及无私的特征与民间方言紧密联系在一起。

(三) 达到诙谐风趣的语言效果

民间方言本身有着生动性以及风趣性的魅力, 它是人们在日常劳动当中, 对世界进行认知的延续。人们所使用的民间方言注重形象思维而轻视逻辑思维, 这就使方言的用语方式机智灵活并且丰富多彩。就拿东三省的东北话来说, 在节目当中, 粗旷的大嗓门、毫无顾忌的比拟语言, 都体现了东北人的豁达直爽, 为朋友肝胆涂地的粗放性格。而川渝两地的方言, 则有着“好文讽刺”以及“俗尚文辨、好持短长”的特点, 常常把比较复杂的道理拐弯抹角地然后加上点歇后语来说明, 而不是直截了当地道明。比如, 抗日电影《老坎客栈》中南京要员来民间私访, 老百姓则把这种行为用民间方言谐音称为“围布私访”, 本来有着“神圣”的东西在民间方言的调侃当中变得诙谐风趣。

(四) 把编导的意图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

在电视节目当中, 编导们通常会基于对民间方言现象的认识, 有意地把方言作为自身的创作契机以及创作意图。比如活跃于1990年代中期荧屏的电视剧《孽债》中, 剧作者就在里面运用了大量方言, 而且还把上海以及云南等地方方言穿插其中。在上海这座大城市当中, 小主人公的云南方言就显示出了他们的外来身份, 也在无形当中拉大了他们与这座城市的距离。编导们通过不同民间方言的运用, 来对他们彼此在文化以及心灵上的差距进行暗示, 也让观众深深感觉到他们很难融入上海以及亲生父母的生活中。

结语:

尽管民间方言电视节目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现实语言生活产生着影响, 但是, 从整体上来看, 民间方言电视节目在数量上及传播范围上都非常有限, 在电视节目当中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的依然是普通话。所以, 民间方言电视节目的出现对推广普通话的影响并不很大, 然而却能与大众多样化的需求相契合, 有利于构建广大观众和谐的语言生活, 同时, 也使民间方言在新的语言环境中得到融入、提高和改善。

参考文献

[1]肖簪.试论方言电视广告价值及传播策略[J].魅力中国, 2012 (32)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民间方言】相关文章:

东北方言民间艺术论文04-19

益阳民间歇后语及方言05-10

客家方言的代表方言是01-09

方言和方言学关键词的论文题目05-04

方言翻译04-27

方言04-29

方言笑话05-09

徐州方言05-01

文学方言05-10

方言背景05-15

上一篇:事故排除下一篇:指挥信息系统集成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