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传染性疾病

2024-07-06

常见传染性疾病(精选十篇)

常见传染性疾病 篇1

1 山羊伪结核病

该病是由伪结核棒状杆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接触性、慢性传染病。其特征为局部淋巴结发生于酪样坏死, 有时在肺、肝、脾和子宫角等处发生大小不等的结节, 内含淡黄绿色干酪样物质。

1.1 流行特点

伪结核棒状杆菌存在于土壤、粪便、肠道内和皮肤上, 经创伤感染。

1.2 临床症状

该病在羔羊中少见, 随羊龄增长, 发病增多。感染初期, 局部发生炎症, 后波及邻近淋巴结, 慢慢增大和化脓, 脓初稀, 渐变为牙膏状、干酪样。病羊一般没有明显全身症状。如体内淋巴结和内脏受波及时, 则病羊逐渐消瘦、衰弱, 呼吸加快, 时有咳嗽, 最后陷于恶病质而死亡。该病在头部和颈部淋巴结发生较多, 肩前、股前和乳房等淋巴结次之。解剖时, 在肺、肝、脾、肾和子宫角等处偶尔发现有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脓肿。

1.3 实验室检查

由未破溃的脓肿中采取脓液作涂片, 革兰氏染色后置于显微镜下观察, 伪结核棒状杆菌为革兰氏阳性的杆状或球杆状的多形态的杆菌, 较长的菌体一端常膨大呈棒状, 单在或成栅状排列。有条件时可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

1.4 防治

平时须做好皮肤和环境的清洁卫生工作, 皮肤破伤应注意及时处理。发现病畜, 应及时隔离治疗。伪结核棒状杆菌对青霉素高度敏感, 发病早期, 可用0.5%黄色素10 mL静脉注射, 或与青霉素并用, 效果较好。对在体表已经形成脓肿的, 可剔除病灶部位被毛, 刺破脓肿, 挤出浓汁后用生理盐水或双氧水反复冲洗, 并向脓腔内注入青霉素溶液, 3~7 d后便可恢复。对有全身症状的病畜, 在早期采用对症疗法有一定效果, 但到发病后期治疗效果不佳, 建议及时淘汰。

2 山羊传染性脓疱病

又称口疮, 该病由传染性脓疱病毒 (又称羊口疮病毒) 引起的, 羔羊多群发, 特征为口唇处皮肤和黏膜形成丘疹、脓疱、溃疡和结成疣状厚痂。

2.1 流行特点

绵羊、山羊以3~6月龄羔羊发病最多, 成年羊同样易感, 人和猪也可感染, 无季节性, 以冬春季多发。病羊和带毒羊是主要传染源, 可通过直接接触或被污染的圈舍、牧场或用具均可引起本病的发生, 病毒的抵抗力较强。

2.2 症状

分3种类型:唇型、蹄型, 外阴型。

2.2.1唇型:

在口唇、嘴角、鼻端等部位形成丘疹、脓胞, 溃后成黄色或棕色疣状硬痂, 无继发感染, 1~2周痊愈, 痂块脱落, 皮肤新生肉芽不留痂痕。严重的在颓面、眼脸、耳廓、唇内面、齿龈、郏部、舌及软腭黏膜也有灰白或浅黄色的脓疱和烂斑, 体温升高, 可在肺脏, 肝脏和乳房发生转移性病灶, 继发肺炎或败血病而死亡。

2.2.2 蹄型:

多数在蹄叉、蹄冠、系部形成脓疮。

2.2.3 外阴型:

此种类型较为少见。

2.3 防治措施

2.3.1 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 选育抗病力较强的品种, 做好消毒工作, 严格检验规范引种, 对病畜及时隔离、规范治疗, 预防性用药也是预防本病发生的有效方法之一。

2.3.2 治疗:

可先刮除病灶表层痂垢, 用碘酒擦拭创面后涂布适量青霉素粉, 1次/d, 连续处理2~3 d可治愈;也可用水杨酸软膏软化痂垢, 除去痂垢后再用0.1%~0.2%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创面, 然后涂2%龙胆紫、碘甘油溶液、土霉素软膏或呋喃本唑软膏, 1~2次/d。口腔脓疱用0.1%~0.2%高锰酸钾或生理盐水冲冼创面后, 涂撒冰硼散, 2次/d, 连用5 d, 可痊愈。继发咽炎或肺炎者, 肌注青毒素或磺胺嘧啶钠。对有全身症状的, 应采取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相结合的办法, 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3 传染性眼炎

又称传染病角膜炎或红眼病, 是山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流泪、眼结膜和角膜炎症为特征。病初伴有大量流泪, 其后发生角膜浑浊或呈乳白色。山羊及绵羊都可发生, 传染迅速, 常使全群羊只患病。

3.1 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先侵害眼结膜, 呈结膜炎症状, 流泪、羞明、眼睑肿胀, 疼痛, 结膜潮红。眼内角流出来浆液或黏液性分泌物, 不久则变成脓性。其后波及角膜, 发生角膜炎, 引起角膜充血、呈灰白色混浊, 严重者形成溃疡, 随着病情的发展, 在角膜边缘形成红色充血带。由于炎症的蔓延, 可继发虹膜炎。角膜在病初一般变化不大, 经1~2 d后出现混浊;起初半透明, 浅蓝色, 以后混浊度逐渐增加, 呈云翳状。严重者, 角膜增厚, 并发生溃疡, 形成角膜瘢痕。

3.2 防治

将病羊放在黑暗处, 避免光线刺激, 使其得到足够的休息, 以加速其恢复。对病羊接触过的地方应彻底消毒。只要治疗及时, 绝大多数病羊可以在1~2周内康复。

3.2.1 治疗:

用3%~4%的硼酸水冲洗病眼, 用四环素、红霉素、可的松软膏点眼, 或用土霉素吹入眼内, 每日2或3次, 连用数天。也可用青霉素10万~20万U, 自血或可的松, 最好是长效抗生素做眼睑皮下注射, 1次/d。

3.2.2 中药疗法:

硼砂10 g、白矾10 g、荆芥10 g、玉金20 g、薄荷20 g, 煎水喂服, 1剂/d, 连服3剂;野菊花、鲜桑叶、车前草各一把, 生石膏20 g, 煎水喂服, 1剂/d, 连用数天。

4 羔羊痢疾

本病是新生羔羊混合或单独感染了魏氏梭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生后1周以内的羔羊, 经消化道及脐带创伤感染。

4.1 临床症状

该病多发生于集中产羔期间。羔羊病初精神不好, 低头拱背, 不吃奶。之后很快发生持续性剧烈腹泻。粪便初为黄色糊状, 后呈水样并带有气泡、黏液或血液, 有恶臭, 呈绿色、黄绿色或灰白色。羔羊逐渐衰弱、脱水、卧地不起, 如不及时治疗和认真护理, 常在1~2 d内死亡。尸体剖检, 可见胃肠充血、出血、肿胀, 乃至黏膜出现溃疡。胃肠充满乳样内容物, 有时内容物里血样颜色。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4.2 预防

4.2.1 加强饲养管理:

做好羔羊保温工作, 羊圈尽可能保持干燥, 避免潮湿;保持母羊良好体况, 使所产羔羊体格健壮, 抗病力强;科学合理哺乳, 避免羔羊饥饱不均;重视消毒。

4.2.2 预防接种疫苗:

在母羊产前14~20 d接种厌气性五联菌苗, 皮下或肌肉注射5 mL, 初生羔羊吸吮免疫母羊的奶汁, 可获得被动免疫力。在常发痢疾地区, 羔羊生后12 h灌服土霉素0.15~0.2 g, 1次/d, 连服3 d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4.3 治疗

土霉素或胃蛋白酶0.2~0.3 g, 1次内服, 2次/d;呋喃西林5 g、磺胺脒25 g、次石肖酸铋6 g、加水100 mL, 混匀, 每次服4~5 mL, 2次/d;用胃管灌服6%的硫磺镁溶液 (内含0.5%的福尔马林) 30~60 mL, 6~8 h后再灌服1%的高锰酸钾溶液1~2次;磺胺脒0.5 g, 鞣酸蛋白和碳酸氢钠各0.2 g, 1次内服, 3次/d。如果无效, 可肌肉注射青霉素4万~5万U, 2次/d, 直至痊愈。

5 小结

动物传染性疾病是对畜牧生产危害最为严重的类疾病, 由于具有传染性, 一旦扩散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因此对传染性疾病的防控, 要坚持“预防为主, 防重于治”科学理念。一是加强对动物的饲养管理, 保障畜体健康, 提高机体抵抗力是关键, 适当淘汰老、弱、病、残个体;二是加强品种选育;三是高度重视消毒工作;四是正确防控疫病, 适时接种疫苗;五是加强疫情监测和疫情处置能力, 降低疫病传播风险等。

摘要:城固县山羊常见多发的主要传染性疾病有:伪结核、传染性脓疱疮、传染性眼炎、羔羊痢疾等, 这些疾病常给山羊生产造成较大危害和经济损失。本文通过对该县山羊几种常见多发传染性疾病的诊治提出建议, 以期为山羊疫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如何有效防控常见的儿童传染性疾病 篇2

众所周知,小孩子的抵抗力相比大人而言要差一些。因此,对于一些传染性疾病,一定要提前做好预防,尤其是在学校、医院等孩子比较集中的地方,很多的感染病会传染的比较厉害。那么常见的儿童传染性疾病都有哪些?这些传染性疾病都有什么特点?又该如何进行有效预防呢?

一、流感

又称流行性感冒,是儿童最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之一。这种感冒大多是由病毒引起的,症状可能会持续1-3周。这时候需要给儿童补充大量水分,如果出现发烧,应及时就医。

防治措施:自我保护在预防流感中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平时要注意锻炼身体,增强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流感流行季节要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服。服用预防药物,必要时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流感病毒的针对性药物。

二、细菌或病毒性腹泻病

常见的细菌性腹泻病有霍乱、菌痢、伤寒和副伤寒等,病毒主要有肠道病毒、轮状病毒等。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节高发。

防治措施:预防腹泻病的主要措施是“把好一张口”,防止病从口入,做到五要五不要。五要:饭前便后要洗手,买回海产要煮熟,隔餐食物要热透,生熟食品要分开,出现症状要就诊。五不要:生水未煮不要喝,无牌餐饮不光顾,腐烂食品不要吃,暴饮暴食不可取。

三、水痘

水痘这种病毒传染的疾病一般潜伏期比较强,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多见于水痘疫苗没有按时接种的儿童。感染水痘后,儿童身上通常会出现疹子和水泡,并且容易搔痒不止。

防治措施:水痘高发时期,家长应尽量少带孩子去医院及其他公共场所,避免孩子接触水痘或带状疱疹病人,以防感染水痘。出现水痘的学校、幼儿园要停止举办大型活动,减少传播机会。接触过病人的孩子要观察21~28天。

四、麻疹

它是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多见于麻疹疫苗没有按时接种的儿童,一般以发烧起病,发烧3-4天后出皮疹,出皮疹期间烧得更为厉害,口腔可有麻疹黏膜斑。

防治措施:采用麻疹减毒活疫苗是预防麻疹的重要措施,其预防效果可达90%。要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隔离。一般病人隔离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延长至10天。接触麻疹的易感者应检疫观察3周。

五、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通过空气飞沫和接触所引起的病毒感染疾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肠病毒。病发时,通常会在儿童的手、足出现红斑以及口腔溃烂等。

防治措施:专家提醒,绝大多数手足口病患儿可以居家隔离治疗,经过一周左右的时间会自愈。但要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当患儿出现高热不退,或出现头疼、精神差、表情淡漠、肌阵挛、呕吐等重症病例的临床表现时,要立即到医院救治。预防手足口病要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注意开窗通风;避免和有发热的病人接触,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场所;注意儿童营养提高抵抗力。

六、流行性腮腺炎

比较常见,它是腮腺炎病毒感引起的,以耳前下方弥漫性肿胀、淀粉酶增高为主。

防治措施:为预防流腮,适龄儿童应及时接种含流腮成分的疫苗,如麻腮或麻腮风疫苗。平常还应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房间或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感染流腮后要进行隔离治疗,隔离期限一般认为应从发病始至腮腺肿大完全消退为止,约3周。

世界十大传染性疾病 篇3

10. 天花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感染人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天花危害人类的历史可能比鼠疫还要久远,从古埃及的木乃伊上就可以发现天花留下的疤痕。经推广牛痘接种和数年的世界性监测,世界卫生组织于1980年正式宣布,天花已在全世界范围内灭绝。这是第一种也是迄今唯一一种被消灭的传染病。

9. 伤寒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造成的急性肠胃道传染病。也许和这张榜单上的其他传染病相比,伤寒的杀伤力不是很高,但问题是,一些带有病原体的人本身没有任何症状,不知不觉间可以造成许多人感染。20世纪初发生的“伤寒玛丽”事件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8. 流感

感染人类的流感病毒有些具有极强的变异性,这也是迄今尚没有一种“超级疫苗”来保护人类免受流感侵袭的主要原因。发生在1818~1819年的“西班牙流感”是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传染病,造成全世界约10亿人感染,2500万~4000万人死亡。科学家还没有弄清为何此次流感病毒如此致命,他们更担心下一场“西班牙流感”何时会出现。

7. 鼠疫

鼠疫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的烈性传染病,在世界历史上曾有多次大流行。1347~1352年间在欧洲各地蔓延的鼠疫导致了2500多万人丧生,占中世纪欧洲总人口的30%,世界其他地方也有5000万人死亡。对于那些感染上该病的人来说,痛苦地死去几乎是无法避免的,患者皮肤上会出现许多黑斑,所以鼠疫又被人们称为“黑死病”。

6. 霍乱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不洁水源和食物而传播,严重时能在数小时内造成人体腹泻脱水甚至死亡。据历史记载,在1817~1923年的百余年间,霍乱共暴发6次,每次都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损失,死亡人数超过数千万。最近的一次霍乱大流行发生在1961年,源于印度尼西亚。

5. 炭疽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所致,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一般是由于人接触病畜,进食染菌肉类或吸入炭疽杆菌的芽孢而发生感染。炭疽杆菌在组织体内有3种存在形式:繁殖体、芽孢和出芽。其中芽孢具有极强的抵抗力,在干燥室温下可以存活数十年,正是这一特点,炭疽杆菌曾被作为生物武器使用。

4. 疟疾

疟疾是经按蚊(又称疟蚊)叮咬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在世界范围内,每年高达5亿人感染,死亡人数在100万~300万之间,其中大部分为儿童。与本榜单上大多数传染病一样,针对疟疾尚无疫苗,但有几种药物可以预防和治疗,中国科学家研制的青蒿素具有很好的效果。不过一些疟疾现已发展出抗药性。

3. SARS

近些年在全球引起广泛影响的传染病疫情莫过于2003年暴发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全世界累计发现8000余名感染者,造成900余人死亡。SARS被认为是由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所引起,发病机制与机体免疫系统受损有关。为预防SARS卷土重来,防治流感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焦点。

2. 埃博拉

埃博拉疫情 1976年在非洲中部首次暴发,此后非洲多地又经历几次“来无影、去无踪”式的神秘疫情,最近的也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轮疫情目前正在西非肆虐。埃博拉病毒被认为是通过动物传染给人的,但科学家们一直未能确认真正的动物宿主,一种果蝠被怀疑为主要携带源。埃博拉病毒主要通过体液,如汗液、唾液或血液传染,感染者病死率达到50%~90%,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致死率最高的病毒之一。

1. 艾滋病

艾滋病是人体感染了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所产生的传染病。HIV本身并不会引发任何疾病,但是当人的免疫系统被HIV破坏后,会丧失复制免疫细胞的能力,从而感染其他的疾病导致各种复合感染而死亡。虽然不似埃博拉病毒那样凶险,但HIV显然更狡猾和隐蔽,在人体内的无症状潜伏期平均为8~9年。

牛常见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常规诊治 篇4

本次研究将牛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定义为, 可经过呼吸道传染的多种疾病, 临床上通常也可经过消化道传染, 显症不一定仅表现呼吸道症状, 亦有其它症状。当前, 常见的有牛巴氏杆菌病、牛支原体病、牛副流感病毒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等, 其临床症状表现与牛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之高危症———牛肺疫有相似之处, 但牛肺疫在我国已经基本绝迹, 因为从1996年起,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 通过实施免疫、检疫等综合防控措施, 在全国范围内消灭了牛肺疫。目前, 正在向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申请无牛肺疫国家认证。所以广大养殖户和兽医要提高认识, 正确诊断与区别疑似病例, 更要加强对牛肺疫的高度戒备, 采取有效防控措施, 堵源截流, 防止其危害我国养牛业。

2 牛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显症及诊治

2.1 牛肺疫 (牛传染性胸膜肺炎)

目前本病在我国已不常见, 但曾经有病史, 而且是国家规定的一类动物传染病, 简述之以提高大家认识。

2.1.1 诊断

诊断要点: (1) 病原特点。革兰氏染色阴性;日光、紫外线、较高温度可将其灭活;对来苏儿、漂白粉、氢氧化钠、升汞等消毒剂敏感, 可迅速将其灭活;对链霉素较敏感。 (2) 流行病学特点。易感群主要是牛, 病牛和带菌牛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 也可经消化道或生殖道感染;剖解可见大理石样典型肝病变, 融合性大叶肺炎, 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 (3) 症状特点。多数表现急性发病, 体温升高至40~42℃, 鼻孔有脓性鼻液流出;呼吸困难, 呈腹式呼吸, 咳嗽;反刍迟缓或消失, 可视粘膜发绀, 肌肉震颤;前胸下部及颈垂水肿。胸部叩诊有实音及痛感;听诊时肺泡音减弱, 胸腹积液时叩诊有浊音;多数继发全身症状、衰竭、窒息而死;机体免疫力下降, 消化机能紊乱, 食欲反复无常, 临床症状易与结核病混淆。 (4) 确诊。结合以上三大特点即可初步判定, 但临床上需经国家专门实验室进行细菌学、血清学相结合方法进行检查予以确诊。

2.1.2 综合防治

本病为一类传染病, 只能以防为主, 坚持勿从疫区引进牛;老疫区宜定期用牛肺疫兔化弱毒菌苗预防注射;确诊病牛应隔离、封锁、扑杀、无害化处理;污染环境用3%来苏儿或20%石灰乳消毒;不主张治疗, 坚持国家扑杀政策。

2.2 牛巴氏杆菌

2.2.1 诊断要点

该病的临床诊断由于初期发病死亡较急, 且无明显病理特点, 临床上准确诊断较困难。初步判定的依据有:临死体温不高, 心律快, 急性死亡, 与前胃迟缓有相似症状, 常因瘤胃酸中毒死亡;肌肉震颤、眼睑浮肿、倒退行走、倒地抽搐、四肢游泳状划动、吐白沫、神经高度紧张性死亡等。

2.2.2 对症治疗

当确诊为巴氏杆菌病后, 宜采用青链霉素对症治疗效果较好。按1头成年牛计, 用复方青霉素10g, 鱼腥草20ml, 穿心莲20ml, 安乃近10ml混合肌注, 2剂/d, 连3d;心律过快的用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4mg, 单独注射, 肌注1剂/d, 注1d;对咽喉水肿的用速尿注射液按1mg/kg体重肌注, 1剂/d, 注1d;治疗期间配合口服补液盐2~3剂, 可提高治愈率。

2.3 牛支原体病

2.3.1 诊断方法

诊断要点: (1) 临床症状。病初体温升高至42°C左右, 持续3~4d;食欲衰退, 被毛粗乱, 脱水及消瘦;剧烈喘咳、流清亮或脓性鼻汁;病中期腹泻或血便;出现关节炎和角膜、结膜炎;犊牛发病病情最为严重;病死率50%左右。 (2) 剖解变化。肺和胸膜轻度粘连, 少量积液;心包积水, 液体黄色澄清;肺部有化脓性炎症, 散在分布干酪样坏死灶;支气管肺炎或坏死性支气管肺炎。 (3) 临床需经血清学诊断方法确诊。

2.3.2 综合防治

预防措施: (1) 购进犊牛在运输前应做好准备工作, 至少在运输前30d断奶, 并使其适应粗饲料与精饲料喂养;运输前还应做好牛口蹄疫等规定疫病的预防接种, 做好牛结核、牛支原体感染等相关疾病的检疫检测, 并对泰勒虫感染进行治疗, 确保引进牛的健康;隔离观察30~40d, 确定健康后方可并群。 (2) 坚持“自繁自养”是控制本病的最好办法。 (3) 良好的饲养管理, 保持牛舍通风良好, 清洁, 干燥;牛群密度适当, 避免过度拥挤;不同牛龄及来源的牛分开饲养;补充精料、维生素及矿微元素, 保证全价营养提高机体抗病力。 (4) 加强牛舍定期消毒, 发现病牛, 尽早诊断、隔离与治疗。

治疗方法:本病对青霉素不敏感, 建议使用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 氧氟沙星等;或泰乐菌素类抗菌药物:泰乐菌素, 替米考星, 瑞可新等。牛支原体极易产生抗药性, 故以上药物宜交替应用;牛为反刍动物, 以上药物可肌注, 禁止口服, 以免引起消化机能紊乱。

2.4 牛副流感病毒

2.4.1 诊断方法

本病俗称“牛运输热”, 故在运输过程中因寒热交变, 诱发状如感冒的情况宜首先判定为本病;参考依据 (1) 流行特点。成牛、奶牛易感, 犊牛少发病, 长途运输高发。 (2) 临症表现严重呼吸道症状, 流浆液性鼻液, 呼吸杂音, 听诊肺部湿性啰音。 (3) 剖解可见支气管肺炎, 纤维素性胸膜炎, 肺组织硬结、实变, 肺泡和细支气管上皮细胞有合胞体形成, 胞浆和胞核内检出嗜酸性包涵体。 (4) 结合流行特点、临症表现及剖解病理可初步判定, 临床上需经血清试验进一步确诊。

2.4.2 综合防治

要做到:消除气候等不适环境应激, 运输中采取保护措施;对易感群4月龄肉牛和6~8月龄奶牛采取主动免疫接种, 制定适合本牛群的免疫程序;因本病常和巴氏杆菌混合感染, 故宜同时接种牛副流感3型弱毒苗和巴氏杆菌苗;治疗选用青链霉素或磺胺二甲嘧啶、卡那霉素都可以, 主要是控制继发症;常规方法是卡那或磺胺按0.2~0.3ml/kg体重, 肌肉注射, 2剂/d, 连3~5d。

2.5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引起牛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又称红鼻病或牛传染性坏死性鼻炎。临床特征为呼吸困难和发热, 有鼻炎、鼻窦炎、喉炎和气管炎。

2.5.1 诊断方法

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主要传染源是病牛和带毒动物, 病毒主要存在于鼻、眼、阴道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可通过空气、飞沫、物体和病牛的直接接触、交配, 经呼吸道粘膜、生殖道粘膜、眼结膜传播, 但主要由飞沫经呼吸道传播;吸血昆虫 (软壳蜱等) 也可传播本病;自然条件下, 仅牛易感;各种年龄和品种的牛均易感, 其中以20~60日龄的犊牛最易感, 肉用牛比乳用牛易感;本病在秋、冬寒冷季节较易流行;高密度饲养, 牛群接触频繁的条件下易传播;发病与运输、运动、发情、分娩、卫生条件等多种应激因素有关。 (2) 症状及剖解特点。临床分为5种类型, 一是“呼吸道型”表现为鼻气管炎, 是最常见的。病初高热40~42℃, 流泪流涎及粘脓性鼻液, 鼻粘膜高度充血呈火红色, 呼吸困难, 不时咳嗽。二是“生殖道型”, 多见于母畜, 表现为阴道炎, 阴门、阴道粘膜充血, 表面有散在粒状脓疱, 重症脓疱融合形成伪膜;公牛表现为龟头包皮炎, 龟头、包皮、阴茎充血、溃疡, 阴茎弯曲, 精囊腺变性、坏死。三是“流产型”, 常见初胎青年母牛或经产母牛流产。四是“脑炎型”, 4~6月龄犊牛高发, 病初流涕流泪, 呼吸困难, 之后肌肉痉挛, 角弓反张, 共济失调, 病死率高达50%以上。五是“眼炎型”, 表现结膜角膜炎, 常与呼吸道型合并发生, 结膜下水肿, 结膜上形成灰黄色颗粒状坏死膜, 重症眼结膜外翻;眼鼻流浆液脓性分泌物。 (3) 确诊。结合流行病学、症状及剖解病理可初步判定, 确诊宜采集病料:鼻腔拭子、脓性鼻液 (在感染早期采集) 置于运输培养基, 4℃保存并快速往专业机构送检。

2.5.2 综合防治

预防措施:自繁自养仍是最佳选择;高发期为秋季, 入秋时应给育肥牛注射疫苗, 可有效避免发病;强化消毒本场消毒措施, 以0.5%氢氧化钠、0.01%氯化汞、1%漂白粉、5%甲醛溶液等进行定期消毒, 可灭活病毒, 预防感染;治疗可参照牛副流感病毒病, 采用抗生素并配合对症治疗, 可以减少死亡, 牛只康复后可获坚强的免疫力。

3 中医辨证

结合上述病例显症之综合特点, 采用“透卫清热、解毒消肿、利湿化瘀、益肾固本”之中药组方辨证施治, 取得良效。组方:马勃18g、牛蒡子30g、红花30g、玄参30g、柴胡30g、麻黄18g、板蓝根120g、升麻18g、黄芩30g、黄连20g、桔梗20g、连翘30g、薄荷20g、甘草30g。上药合用, 加水2000ml浓煎汤至1/3, 待温凉后, 取500~600ml灌服, 2剂/d, 连3~7d, 至痊愈。

4 两点建议

(1) 治疗本病勿滥用抗生素, 特别要注意禁止口服或胃投给药, 可以规避产生耐药性影响疗效及损伤牛瘤胃反刍功能。

(2) 重视中医中药对反刍动物的保护及治疗优势。中药对牛胃肠的保护、调节作用明显, 能帮助消化, 而且能保肝护肾, 利尿排毒, 解毒消肿、利湿化瘀、平喘止咳等, 在多方面都能兼而顾之。要注意的是, 中药需按疗程服用, 1个疗程是3d, 3d以上症状逐步缓解, 再坚持巩固1~2个疗程, 则不易反弹。

摘要:牛肺疫是我国一类传染病, 是牛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中的高危症, 通过多年努力已经基本控制, 但兽医要提高警惕、加强认识、重点防范;其它牛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与牛肺疫有相似症状, 临床需正确诊断与防治;合理应用抗菌素, 辅以中医中药对症施治, 可达到对本病的理想疗效。

传染性疾病应急预案 篇5

一、制定预案目的

为充分发挥学校在紧急突发事故应急处置工作中的作用,充分认识传染疾病的危害性及紧急突发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履行职责,确保全体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和校园和谐稳定,特制订本应急预案。

二、应急机构及人员(一)应急指挥小组

组长:吴本省 副组长:张世立 王建民

组员:王怀忠 周谱家 刘仍立(二)工作职责

全面负责组织指挥应急救援工作。负责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的发展;负责有关方面人力物力的调动。

三、应急预案的处置

第(一)条、按学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要求,校长作为学校疾病控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高度重视学校卫生工作,统一思想,定期进行传染病预防工作的研讨,把学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之中。

第(二)条、学校分管领导要加大管理力度,建立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和报告制度,健全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管理制度,掌握、检查学校疾病预防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并提供必要的卫生资源及设施。

第(三)条、学校应建立各项卫生工作责任制,完善考核制度,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并指定卫生教师每天做好晨检工作,认真填写学生日检统计表,保证学校预防疾病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四)条、学校应普及卫生知识,利用黑板报、橱窗等各种形式做好预防传染性疾病的宣传,正确认识,做好防范。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加强有关季节性预防传染病的知识培训,保证每周20分钟的健康教育,教会师生防病知识,培养良好的个人健康生活习惯。

第(五)条、由于学校是人员高度聚集的场所,室内活动较多,为进一步预防传染病,学校应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保持工作、学习、生活环境通风换气,教学和生活用房应每天开窗通风不少于2次;

2、尽量不要组织师生到人群集中的地方去活动;

3、注意个人卫生,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特别在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后要洗手,不要共用茶具及餐具;

4、注意增减衣物和均衡营养,加强户外锻炼,保证足够休息,增强体质;

5、学生若发现有发热、咳嗽、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应马上告诉老师或家长,及时就医,教师发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

6、学校卫生室应按规定定期消毒。第(六)条、操作程序及负责人

1、日检:班主任每天应密切关心学生的健康状况,统计学生的出勤人数。责任人:班主任、卫生老师。

2、报告:一旦发现师生有传染病症状的疑似病人,有关教师应立即告知卫生老师和学校领导,学校应按规定报教育局突发事件处理小组办公室,同时报区疾控中心。

3、劝说:发现学生身体不舒服或有摄氏38度以上高热学生必须迅速隔离,及时通知其监护人带其去医院看病,并在家休养。责任人:卫生老师、班主任、年级组长、政教主任、分管校长、校长。

4、记录:卫生教师应及时统计好患病学生的具体情况(班级、人数、症状、就医情况、上课情况、目前康复情况)并记录在册。责任人:卫生老师。

5、跟踪:每天关心患病学生的身体状况,并主动对学生进行补课。责任人:班主任、卫生老师。

6、家访:积极做好患病学生的家访、家长的思想工作,经常保持联系。责任人:班主任。

7、消毒:根据有关规定做好(包括发病及相关班级、食堂、厕所、公共场所、共用教室等)消毒工作,学校领导要听从卫生部门的专业指导,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停止一切集体性活动。责任人:卫生老师。

8、观察:加强宣传,正确认识,做好防范,确保稳定,每天加强巡视,对痊愈后的学生必须经卫生老师认可后方可进教室,对班级其他同学的加强观察了解。责任人:卫生老师、班主任。

警惕电话传染疾病 篇6

据报道,某微生物研究所在夏季和潮湿梅雨季节,对经若干人用过的电话机进行抽样检测,发现它携带的病菌数竟高达10万之多。在感冒流行期,往往在街头公用电话亭打一次电话,便莫名其妙地染上了感冒。此外,滋生在电话机上的细菌,还会通过接触传染,使打电话者传染上肝炎、痢疾等疾病。人们只陶醉于电话给人带来的便利之中,殊不知它已成为一种不良的疾病传播媒介。

要防止电话机成为各种疾病的义务传播者,应积极采取防范措施:

一是打电话时,话筒不要正对着嘴,且要保持10厘米左右的距离,以防“病从口入”。

二是给电话机配上“电话消毒片”。电话消毒片是一种无毒、无异味且具有缓慢挥发性的物质,将它制成圆环状,放置话筒中,利用挥发性物质的杀菌作用达到消毒的目的。有人做过实验,一台带有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病菌的公用电话机,装上电话消毒片后,96%以上的病菌可被杀死。电话消毒片的作用周期通常在一个月左右,放在电话中,对通信质量毫无影响。最近,我国广东惠州已研制成功电话卫生膜。

三是要勤对电话机打扫卫生。夏季和潮湿季节,以及传染病流行期间,要经常用酒精棉球将电话耳机进行擦拭。条件许可的话,用“电话消毒湿纸巾”来擦拭,效果更佳。

常见传染性疾病 篇7

鸡新城疫是一种禽类养殖过程中常见的传染性较强的疾病, 是一种病毒引起的败血性传染病。传染途径多为接触或空气交叉流动引起, 一旦发生可导致饲养家禽大面积死亡。该病主要病理现象是腺胃粘膜乳头、盲肠扁桃体、直肠和输卵管等处出现充血和出血现象。日常养殖过程中, 主要常用的防治方法是通过常规注射新城疫疫苗免疫。同时用抗生素控制细菌继发感染。

2 禽流感

禽流感其实就是常说的鸡瘟。其传播途径是外源性接触传染病。临床病理现象, 腿下部皮肤无毛处鳞片下出血, 呈紫红色, 食道粘膜潮红, 甚至有烂斑或针尖大小出血点, 泻殖腔粘膜严重出血。胰腺、心冠脂肪不同程度出血;卵巢瘀血, 卵泡变形、变性、充血、水肿, 严重者变黑;输卵管内白色粘液增多及干酪样变显著。该病的主要防治方法为禽流感疫苗特异性免疫。

3 预防与控制

家禽中还有很多种传染性疾病, 如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支气管炎、大肠杆菌病、禽霍乱、鸡淋巴性白血病等疾病种类。俗话说病从口入, 一粒优质的饲料, 一份新鲜的空气, 一个舒适的空间, 营造一个好的养殖环境, 成就一群家禽的生命, 换来一种可观的效益, 造福一方百姓。因此, 家禽养殖要以预防为主、技术为辅、管理结合为原则, 消除疫病, 放心养殖。

3.1 预防第一, 管理和技术相结合

在生产养殖中, 预防最为关键, 加强鸡群管理, 提高其自身的抗病能力;加强鸡舍环境卫生管理, 保持垫料干燥, 注意排水沟的清洁卫生, 做好防虫、灭蚊工作;加强饲料营养, 提高鸡的抗病力;饲养之前要做好饲养场所的消毒, 以及对新进绿壳蛋鸡鸡苗进行检查、注射疫苗等工作。

3.2 同一空间, 统一管理, 品种统一, 鸡龄统一

在鸡苗入驻过程中, 同一养殖空间, 必须保证鸡苗的品种和鸡龄统一。鸡苗入舍前, 必须对鸡舍进行清舍消毒, 同一时间入舍, 同一时间出栏。饲养过程中, 统一管理, 若有死亡和病变, 立即对鸡群进行隔离、消毒和无害化处理, 制止传染病源的传播。对没有被感染的鸡群和空间进行消毒, 保证无染鸡群健康成长。

3.3 养殖空间保持空气的流动和新鲜

鸡群饲养密度不能过大, 养殖空间通风条件要保证。若养殖环境常蓄积大量CO2和粪便等渣滓发酵产生的有害气体, 对饲养工作人员和鸡群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同时, 在鸡舍内部, 氨的成分超过0.15%, 就会产生一种对眼鼻刺激的气味, 对人体和鸡体也具有危害性, 不便与养殖人员的饲养和管理。

3.4 清洁消毒, 防止疫情传播

根据疫情的种类和严重程度, 采取可取的办法对养殖场所进行消毒, 对外来参观或销售人员必须先消毒,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换穿消毒过的衣物。对相关技术人员进入饲养区域, 要对人员、饲养用具等, 还有饲养区内的用具、地面、笼具等喷洒消毒, 以保养殖环境良好, 驱除疫情。

3.5 做好引种检疫工作, 防止疫情引进

在引进种鸡品种时, 必须做好检疫工作, 防止引进良种的同时带进疫情传染源。要加强技术人员的管理, 提高疫情防御意识, 做好检疫工作的监督, 引进健康的种鸡。

3.6 加强疫病检测, 抓好预防接种工作

加强疫病监测是利用随机采样, 对样品进行实验检测, 测试鸡群的免疫与感染情况, 提供真实可靠的疫情信息, 以便做好防疫工作。另外, 要不定期的对饲养畜禽进行检测, 时刻了解畜禽群体的疫情状况, 以便对鸡群做好预防和净化工作。紧抓预防接种工作, 是防治传染源传播的重要措施。通过对饲养对象的疫苗接种或菌苗接种, 增强鸡群免疫能力和抵抗力, 有效切断疫病传染源的传播途径。

3.7 加强管理, 完善无害化处理工作

春季多预防猪传染性疾病 篇8

猪春季传染性腹泻病是由冠状病毒属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可在母猪、公猪、育肥猪、仔猪中爆发。临床以呕吐、严重腹泻、少食或不食、脱水和酸碱平衡失调, 特别是10日龄内的仔猪死亡率非常高。由于该病多发于早春季节, 因此在这个阶段要注意防止猪圈寒冷、潮湿、卫生不良等。

另外, 消化道是主要传染途径, 病猪排出的粪便污染饲料、饮水和各种用具, 可成为本病的传染因素, 因此一定要加强饲养管理, 保持猪舍及用具的清洁卫生, 定期消毒, 注意仔猪的防寒保暖, 供给全价饲料, 增加机体的抵抗力。对于病猪, 可以在饮水中按比例添加20%可溶性病毒灵粉和口服补液盐, 或者在饲料中投服吸附剂腐植酸钠、晶体酸钠等配合抗菌素痢菌净、诺氟沙星等进行治疗。春季养猪主要预防的传染病有:

猪肺疫

是由猪巴氏杆菌引起的。通过消化道或飞沫经呼吸道传染。由气候骤变、潮湿、长途运输等原因引起。预防的重点是增强猪机体的抵抗能力。定期消毒圈舍、常发病地点, 用猪巴氏杆菌灭活苗对70日龄猪进行免疫接种, 有效果, 免疫期可达六个月。治疗:可用土霉素, 四环素, 磺胺, 氨苄青霉素, 泰乐霉素, 喹喏酮类药物。

猪气喘病 (猪支原体性肺炎)

经呼吸道传播, 本病一旦传入猪群内就很难根除, 有并发感染时, 病情加重, 死亡率升高。预防:非发病区的猪场, 要严格兽医卫生管理工作。

坚持自繁自养, 如必须引进种猪, 一定要严格隔离, 定期检疫, 确认无本病时才可混群。

免疫, 用猪气喘病弱毒菌苗。仔猪可进行二次免疫, 7~15日龄首免, 60~80日龄二免。种猪和仔猪连免三年可控制本病。

种公猪患气喘病时, 应停止自然交配。从集市购买的苗猪或架子猪, 如临床上无咳嗽, 无气喘症状, 体温正常, 可以进行紧急预防。优化猪场环境。猪舍要干燥, 无尘, 空气流通, 冬暖夏凉, 定期消毒。增加青绿多汁饲料。对肺丝虫病要及时驱虫, 以防继发本病。不宜大小猪混养, 商品猪实行全进全出, 杜绝猪舍混养其他动物。

猪流感

由猪流感病毒引起, 病猪体温升高, 呼吸急促, 极少死亡, 一般6~7天后康复。预防:注意搞好卫生工作, 保持猪舍清洁, 干燥, 保暖, 通风。尽量不在气候骤变寒冷多雨时长途运输猪群。发现病猪应立即隔离, 该病毒对高温敏感, 一般消毒药都有效。

呼林美每公斤体重0.1~0.2毫升一日一次, 重症2次, 连用3~5天, 同时配合蓝毒金刚肌肉或静脉注射每公斤体重0.1~0.2毫升同时使用大败毒拌料1 000克拌料200公斤, 连用10天, 可用支呼净100克拌料200公斤, 连用5~7天, 在治疗同时对猪群进行消毒, 用金威碘1∶500喷雾消毒, 加强饲养管理控制猪舍温度昼夜温差, 使用好消化易吸收的饲料如151S, 仔猪用4080高档浓缩料提高猪的营养, 饮水添加速溶多维提高机体维生素的含量, 增强自身抗体, 在短时间内痊愈。

口蹄疫

当发生口蹄疫时, 扑杀病猪, 消毒, 未发病猪只紧急注射猪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 每头肌注普通苗5毫升或高效苗3毫升, 15天后加强免疫1次。有条件时, 可先注射高免血清, 每头5~8毫升, 每日1次, 连用2次, 15天后再注射疫苗。

猪链球菌病菌

混感头孢每公斤体重30~40毫克, 重病快康每公斤体重20~30毫克, 分别肌肉注射每天2次, 连用3天。饲料中添加附红康100克拌料50公斤用于预防, 治疗:普健100克拌料100公斤连用5~7天。

附红细胞体

附红细胞体治疗同弓形体, 另外用血虫净按说明肌肉注射, 同时使用维生素B1、B12肌肉注射。

预防猪瘟

猪瘟又叫烂肠瘟, 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 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的猪均可感染该病。在该病的常发地区或受威胁地区, 要对种母猪于配种前或配种后免疫一次;仔猪于20~25日龄首免, 50~60日龄二免。在非疫区, 应对种母猪于配种前或配种后免疫一次;种公猪于春秋两季各免疫一次;仔猪断奶后免疫一次。另外, 可以对仔猪进行超前免疫。

仔猪大肠杆菌病预防

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 包括仔猪黄痢 (以1~3日龄仔猪多见) 、仔猪白痢 (以10~30日龄仔猪多发) 、仔猪水肿病 (多发生于断奶前后体质健壮的仔猪) , 仔猪黄痢的免疫是, 对怀孕母猪于产前40天, 肌肉注射2毫升仔猪黄痢油剂苗;仔猪白痢的免疫方法是, 让怀孕母猪于产前40天, 口服遗传工程活菌苗, 产前15天进行加强免疫;仔猪水肿病的免疫方法是, 对妊娠母猪注射采用本猪场病猪分离的致病菌株制备的灭活苗。

春季猪病防治总结:春天猪只早接种预防传染病

免疫接种要有针对性, 要根据当地流行病的发生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预防接种;同时, 还要充分考虑畜禽年龄及母源抗体的影响,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防止中和抗体造成免疫失败。

用于春季免疫接种的微生物制剂, 主要有菌苗、疫苗、类毒素三大类, 如无毒炭疽芽孢苗、Ⅱ号炭疽菌苗、气肿疽菌苗、口蹄疫弱毒疫苗、口蹄疫灭活疫苗、狂犬病疫苗、山羊鸡胚化弱毒疫苗、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冻干苗、羊快疫—猝疽—黑疫—肠毒血症—羔羊痢疾氢氧化铝甲醛五联菌苗、破伤风类毒素、破伤风抗毒素等。

羊流产传染性疾病的防治 篇9

1 布氏杆菌病

该病多发生于妊娠后第3 或第4 个月, 山羊流产率有时高达40%~90%。 流产前病羊食欲减退, 精神萎顿, 起卧不安, 阴道中流出黄色、灰黄色粘液, 流产母羊多发生子宫内膜炎, 排污秽恶露。 公羊出现关节炎、睾丸炎、睾丸肿大等症状。 流产胎儿出现胎膜水肿、皮下组织和黏膜出血等症状。

该病无特效药物, 只有加强预防和严格检疫。 对羔羊在断乳后进行一次布氏杆菌病检疫, 成年羊每年检疫1 次。 对新生羔羊按照程序进行免疫接种。 养羊场要定期进行消毒, 对羊舍地面、墙壁和顶棚等在空圈时用氢氧化钠进行喷洒消毒。 每周用消毒液对羊圈进行带羊消毒。 流产的胎儿、胎衣等不能随地乱抛, 要深埋, 被污染场地用10%的漂白粉液或20%石灰乳消毒。 坚持自繁自养, 必须引种时要从无疫区引种, 引进的羊要隔离观察2 个月后才能合群饲养。

2 沙门氏菌病

该病多在母羊怀孕后的最后2 个月发生, 病羊在流产前体温升高到40~41℃, 不食、精神沉郁, 流产前后数天里阴道有分泌物流出。 受到沙门氏菌感染的母羊, 其体内的病菌可经由血液带给胎儿, 使胚胎受到损害, 早死在病羊腹中。 有的病羊产出的活羔极度衰竭, 并伴有腹泻, 一般在1~7 天后死亡。 发病母羊可在流产后或无流产的情况下死亡。 流产率和死亡率可达60%左右。

预防该病主要是注意羊舍和运动场所的环境卫生, 对流产胎儿、胎衣及污染物进行销毁, 对污染场地进行全面消毒, 对病羊实行严格的隔离制度。 可以免疫接种, 一年2 次。 药物预防可用氟哌酸、磺胺类等拌料饲喂。 治疗可用硫酸新霉素、磺胺二甲基、呋喃唑酮等, 最好选用单种抗菌药物, 如无效立即改用其他药物。

3 衣原体

该病的发生无明显季节性, 多呈地方性流行, 不同品种及各种年龄的母羊都可发生, 尤以2 岁以上母羊发生较多。 羊流产前无特殊先兆症状, 有的羊流产前1~2 天阴道内流出浆液性液体或粉红色粘稠的由坏死组织构成的糊状物。 产下的弱羔不能站立, 24 小时内死亡。

针对该病已研究出有效疫苗, 可以使用。 同时加强饲养管理, 在妊娠早期和末期, 提高母羊的营养水平。 在饲料中添加矿物质、蛋白质和维生素。 禁止给羊饲喂霉烂变质的牧草、饲料, 禁止饮脏水和冰冻水。 对流产胎儿进行焚烧和深埋处理。 对病羊分泌物、排泄物及被污染的土壤、场地、圈舍和用具等用2%氢氧化钠溶液喷洒消毒。 免疫接种, 采用羊衣原体灭活苗, 按要求进行免疫接种。 发病期间可在饲料中添加金霉素、氟苯尼考等抗生素拌料, 连续饲喂2 周, 预防健康羊发病。 治疗上使用金霉素、四环素类和磺胺类药物效果明显。

4 弓形虫病

主要表现为妊娠羊于正常分娩前4~6 周出现流产, 少数病羊表现为呼吸困难, 咳嗽、流泪、流涎和有鼻液, 走路摇摆, 运动失调, 视力障碍, 心跳加快, 体温达41.0℃以上, 呈稽留热, 伴有腹泻等。 流产胎儿干尸化或营养不良, 产出的死羔皮下水肿, 体腔内有过多的液体, 肠内充血。 脑尤其是小脑前部有广泛性炎症性小坏死点。 此外, 在流产组织内可发现弓形虫。

磺胺类药物及砜类药物对弓形体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而一般的抗生素无效。 磺胺间甲氧嘧啶 (DS36) 、 磺酰氨苯砜 (SDDS) 不但对急性弓形体病有效, 而且能抑制包囊形成, 对可疑病畜可用磺胺间甲氧嘧啶或磺酰氨苯砜等进行预防性治疗。 做好畜舍卫生工作, 定期消毒, 对流产胎儿、其他排泄物及被污染物品进行无害化处理, 对被污染的场地进行严格消毒。 严禁饲养场内养猫, 防止牧草、饲料和饮水被猫的排泄物污染。 出现病例后可以选用磺胺嘧啶和甲氧苄胺嘧啶进行治疗。

引起母羊流产的疾病除了以上四种外, 还包括弯曲杆菌性流产、附红体性流产和支原体性流产, 这些疾病都会给养殖场造成损失。 因此对于流行病性流产要做到防重于治、防治结合。 要求饲养者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加强饲养管理。 饲喂优质饲料, 禁止饲喂霉败、变质饲草料, 禁止饲喂脏水、冰水。 冬季抓好补饲, 秋季抓好补膘。 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增强孕羊体质, 提高抗病能力。

(2) 严把引种关。 坚持自繁自养, 外调引种要确保从无流行病地区引种, 引入后要隔离观察一段时间后才能合群饲养。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与防治 篇10

1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害

2004年10月, 国务院《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提出我国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 约1.6亿, 糖尿病患病率为2.6%, 约2000多万, 肥胖率为7.1%, 约6000多万, 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 约为1.6亿。我国每天约20000人死于营养不平衡导致的慢病, 占全部死亡的70%, 可见, 慢病的发展趋势非常严峻。在2009年调查资料中, 大城市居民由于慢性病致残率高达18.92, 中重度占54.8%。随着城市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 慢性病患病率也呈增高趋势, 其中心脑血管相关疾病、糖尿病等是致残的主要原因。

2 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

2.1 相关政府部门加强认识[1]

(1) 慢性病是世界性的公共卫生事业, 社会和个人应共同承担防治责任。应清楚的认识到慢性病并不只存在于发达地区, 即使在广大农村, 其增长速度也是惊人的, 且问题正日益突显。 (2) 慢性病的发病有年轻化趋势, 劳动力人群发病越来越多, 威胁劳动力人群的健康。 (3) 不应该片面的认为慢性病的防治只是经济投入的问题, 对慢性病的防治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看到慢性病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同时, 也应该看到防治慢性病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

2.2 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

(1) 建立健全开展一、二、三级预防的公共卫生政策, 进一步强化政府职能在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中的重要作用。不断调整疾病控制工作措施。加强现有传染病防治体系建设的基础, 适应人群健康需求, 合理调整机构与职能设置, 完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预防职能, 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调查和科研工作, 制定预防控制措施, 强化对医疗保健单位和社区卫生服务单位的业务指导, 实施群体监督和干预, 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尤其是一级预防中发挥作用。 (2) 财务部门可给予一定的专项经费, 用于疾病监测报告系统的建立, 使这笔费用切实的投入到每个人的身上, 成为全民健康的基石。 (3) 学校应加强对健康教育课程的落实, 从小培养健康观念、健康的生活方式。 (4) 医疗保险部门积极协助政府部门解决慢病社区预防以及康复的报销问题, 提高人们健康意识, 树立正确的健康投资理念。 (5) 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对慢性病管理人才的培养, 加强慢性病管理能力的培训, 尤其是预防康复医学知识的培训[2]。

2.3 加大宣教

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如电台、电视、报纸等进行慢性病防治宣教, 扩大卫生保健信息的覆盖面, 积极开展正面的健康教育活动, 普及慢性病防治知识, 把健康宣教传播到千家万户, 有针对性的开展分类健康指导, 如青少年: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 全面素质教育, 特别是健康心理的培养, 性知识教育等。青壮年:以保护第一生产力要素为出发点, 控制环境和行为危险因素, 适量运动, 消除紧张, 避免过度劳累, 实施必要的健康监护和健康风险评估。老年人:及时发现高危人群, 加强医学监护, 控制吸烟酗酒以及高血压, 定期体检, 进行防癌普查。

2.4 改善不良生活方式

不良的生活方式与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 应从源头上杜绝不良生活方式的形成, 将宣教的重心下沉, 对慢性病患者群体实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3], 对于超重或肥胖人群, 应矫正引起过度进食或活动不足的行为习惯、摄入低能量、低脂肪, 适量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 富含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膳食。

3 小结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指从发现之日起算超过3个月的非传染性疾病。这些疾病主要由职业和环境因素, 生活与行为方式等暴露引起, 如肿瘤、心脏血管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患, 精神疾病等等, 一般无传染性。我国慢性病非传染疾病的防控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仍然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继续的给予重视和支持, 同时慢性病非传染疾病防控科研机构应积极提高慢性病防控的科研水平, 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的防控经验, 经过缜密调研和科学的分析, 为政府决策提供配合, 全面改善慢性非传染病的不良现状。

参考文献

[1]褚守祥, 李俊秀.肿瘤医疗费用能否降下来.健康报, 2000, 7:15.

[2]李莉, 杨立华, 赵广霞, 等.加强管理, 因势利导, 全面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2, 16:22-23.

上一篇:气息下一篇:表面麻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