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预警

2024-07-09

应急预警(精选十篇)

应急预警 篇1

在水泥生产过程中, 一些突发质量事件往往会给水泥质量造成意想不到的严重危害, 使水泥生产的过程质量控制指标严重偏离目标值, 导致在制品和最终产品质量严重偏离合格标准。但由于突发质量事件很少出现, 多数质量控制人员没有处置经验, 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置。一方面, 水泥厂应该采取预防措施尽力避免突发质量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 应该建立突发质量事件的应急预案, 使得质量控制人员在任何时候都能够迅速、正确地处置。近年质量预警系统在一些领域得到应用[1,2,3]。质量预警可以在尽早的时候发现和避免可能出现的质量事故;应急预案可以在一旦出现突发质量事件的时候避免不合格水泥出厂, 并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1 突发质量事件的危害

1.1 突发质量事件的定义及性质

突发质量事件指突然发生的, 使过程质量控制指标严重偏离目标值的质量事件。突发质量事件会导致在制品和/或最终产品质量严重偏离合格标准。

水泥厂的质量指标依其服从概率分布的程度可以分为两类, 一般情况下, 多数质量指标在众多微弱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个别情况下, 质量指标在偶然的、显著的因素作用下, 会严重地偏离正态分布。后者是本文讨论的内容。

突发质量事件具有发生的频率低、范围广、危害性大等特点。范围广是指在水泥生产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可能发生。

1.2 突发质量事件的危害

1) 造成最终产品不合格;

2) 造成最终产品的一项或多项质量指标严重偏离目标值, 质量波动大, 导致顾客投诉;

3) 威胁设备的安全运转。

2 突发质量事件的预防

水泥生产过程中容易发生的、危险性较大的突发质量事件诱发因素及预防措施列于表1。

3 质量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

3.1 建立质量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的原则

1) 及时发现对产品有严重威胁的质量异常情况, 有效防止不合格水泥出厂。

2) 以最短的时间改变产品的严重不合格状态, 当与产量、经济利益冲突时, 应质量优先。

3) 处理措施应果断、及时、准确、有效, 不应导致出现其他的严重不合格及设备事故。

4) 在难以判断处理措施有效性, 或无法迅速采取有效处理措施的时候, 为防止不合格水泥出厂, 可以临时采取某些可能带来损失的应急措施。

3.2 质量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的内容

1) 质量预警的对象。

2) 质量异常的判断标准。

3) 质量异常出现时的紧急处理方法。

4) 对处理方法的确认方法。

5) 处理权限和报告制度, 包括紧急联络方式。

6) 质量异常数据的再检验。

3.3 应急预案的建立

不同的水泥厂具体情况不同, 质量预警和应急预案的内容也会有所区别, 因此很难建立一个在多数水泥厂普遍适用的应急预案。在此以某新型干法水泥厂的实例说明突发质量事件应急预案的建立 (见表2) 。表2中省略了处理权限、报告制度和紧急联络方式等内容, 其中的警戒值属于质量预警的内容。

由于时间紧急, 采取的措施很多时候是在原因尚未调查清楚的情况下决定的, 强调措施的及时、有效。另一方面应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查找原因, 制定能够消除原因的对策,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在表2中省略了原因调查的内容。

虽然质量指标不合格程度没有达到表2的警戒值, 但持续较长时间没有得到纠正, 视其对质量的危害程度也应该参照突发质量事件处置。

表2所列质量异常情况全部是由样品的检验结果判断的。一些时候, 质量异常可以通过其他连锁途径早发现, 例如窑主电动机电流降低可能预示着窑内液相量减少, 熟料fCaO含量可能升高;巡检时发现计量设备断料。对此也应该规定对应的应急措施。

对突发质量事件采取应急对策后应及时对应急对策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方法包括:

1) 重新取样检验;

2) 对后续工序的样品进行检验;

3) 加强对出厂水泥的质量检验。

检验结果较大的误差往往会导致对突发质量事件的误判, 因此对突发质量事件处理的同时, 应该确认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确认的方法包括:

1) 检查仪器设备是否正常;

2) 对样品进行复验;

3) 重新取样再次检验;

4) 检验已知结果的标准样品或存留样品。

注: (1) 该水泥厂熟料中fCaO含量为2.5%时安定性不合格概率大于80%。 (2) 该水泥厂水泥中fCaO含量为1.5%时存在水泥安定性不合格的危险。 (3) 该水泥厂生产P·O42.5水泥使用粉煤灰作为混合材料, 以水泥的KH、IM控制粉煤灰掺量, 粉煤灰掺量增加时, 水泥KH降低, IM增加。

4 突发质量事件的处置案例

某4 000t/d生产线主要储库容量见表3。

正常生产时, 出磨生料、熟料和出磨水泥检验频次均为1次/4h, 入窑生料质量无检验。在生料库、熟料库和水泥库均处于低料位时, 熟料fCaO含量突然由0.94%上升为2.72%。此时出磨生料同时入双库, 熟料单入大库, 出磨水泥入单库, 入窑生料、入磨熟料均采用双库搭配出库。为防止出现出磨水泥安定性不合格及安定性不合格水泥出厂, 根据突发质量事件应急预案, 化验室值班员马上采取了第一步应急措施。

经复验, 熟料样品的fCaO含量检验无误。重新取熟料样品检验fCaO含量与前次样品检验结果接近。调查结果显示的因果关系如下:熟料fCaO含量偏高←熟料KH偏高←生料KH偏高←砂岩皮带秤卡料造成显著计量误差, 砂岩下料量显著低于设定值。根据突发质量事件应急预案, 化验室值班员又采取了第二步应急措施。

根据突发质量事件应急预案采取的应急措施按照时间顺序列于表4。实施突发质量事件应急预案过程的生产数据见表5。

此次突发质量事件中, 9:00的出磨水泥fCaO含量已经超出警戒值 (1.5%) , 同时出厂水泥f CaO含量也有明显增加。如果不采取应急措施, 或采取的应急措施不力, 极可能造成出厂水泥安定性不合格。突发质量事件应急预案保证了出厂水泥安全, 并且将突发质量事件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5 结束语

突发质量事件对出厂水泥的质量具有很大危害, GB175—2007《通用硅酸盐水泥》的“出厂水泥”条款由原来的“出厂水泥检验”改为“出厂水泥确认”。新标准的这一修改给水泥企业的出厂水泥控制带来方便,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出厂水泥不合格的风险, 对水泥厂的质量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建立质量预警机制和对突发质量事件的应急预案是减少出厂水泥不合格风险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韩钦臣, 查良松.中国湿地生态质量预警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7 (11) :983-986.

[2]张鸿辉, 刘友兆, 曾永年, 等.耕地质量预警系统设计与实证[J].农业工程学报, 2008 (8) :74-79.

[3]耿建生.环境空气质量预警方法的探讨[J].三峡环境与生态, 2009 (3) :31-33.

大地沟泥石流预警应急预案 篇2

2、大地沟预警工作重点和要求。指挥部办公室职责是汛前及汛期检查,保证大地沟监测点的仪器和通讯设备的正常运行,确保汛情及时上传下达;强化责任,明确制度,严明组织纪律;做好危险区的防灾避险组织工作,各有关单位也要坚持二十四小时值班,随时与大地沟防灾避险指挥部办公室保持联系,值班人员要保证随叫随到,不得以任何借口推卸值班责任。

二、及时安全疏导

县水保局负责对大地沟的降水和泥石流泥位进行严密监测,当洪水位达到临界值时,监测点值班人员要及时向大地沟泥石流防灾避险指挥部和县防汛指挥部报告,并通知城关镇、工信局、武装部负责人组织抢险队,及时对群众和有关单位执行常规疏散、紧急疏散和抢险防灾等工作,并对重大地质灾害和救灾情况向政府作专题汇报。

为了保证在泥石流发生时临危不乱,做到心中有数,按照预定的方案每年组织群众开展一次现场演练活动,让群众熟悉撤离地点和路线,并积极配合县防汛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以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三、预警报警方法

根据沟口(清真寺)处防洪涵洞的设防标准(约37.4立方米/秒)和预警预报要求,其监测断面的预警水位分别设计为0.85米和0.95米,采用分级报警的办法。当观测断面水深达到0.85米时,监测人员立即通过电话向县防汛指挥部汇报,由指挥部和广电局(电视和无线广播实时转播)通知下坝威胁区域的机关单位和居民做好一切避险准备工作;当水位达到0.95米时,监测人员迅速报告指挥部,并发出撤离转移信号和指令,各有关单位立即组织抢险队员迅速按制定的路线帮助群众安全撤离。

四、疏散转移地点

根据县防汛指挥部的规定,当大地沟发生特大洪水和泥石流时,沟口及清真寺附近区域为重点,中医院和排导渠附近居民为非重点区;紧急疏散和撤离信号为中医院楼顶安装的警报器,在发生暴雨时,当听到警报声时,迅速撤离灾区,撤离路线和地点为清真大寺以上、曹家山、大地山和坡头山等方向。

五、奖励处罚措施

环境预警与应急处置系统分析与设计 篇3

关键词:环境预警 应急处置 系统分析 设计

中图分类号:X5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c)-00-02

1 系统功能分析

环境预警与应急处置系统以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数据库平台为依托,综合应用现代通讯技术和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技术,结合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建立动态的环境质量数据库、重点风险源(污染源、放射源、固体废弃物、危险化学品)信息数据库、环境敏感点数据库以及集中各类环境应急事件处置资源的应急资源数据库,建立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综合数据平台。环境预警与应急指挥系统以对重点风险源和环境质量的实时监测监控为基础,以全过程风险管理的思想为指导,自动监测数据为基础,依靠预测模型对环境风险事故进行危害预测,从而做到风险预警,并通过调用风险决策支持的相关信息,对环境污染事件进行应急支持。该系统具有以下功能模块。

1.1 GIS功能

地理信息系统(GIS)又称为“地学信息系统”或“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它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基于GIS平台开发和运行的系统,可根据需要在电子地图上显示环境质量监测点、环境风险源、重点保护目标以及应急物资、专家、预案、历史案例等应急资源的地理分布情况,实现电子地图的放大、缩小、漫游、图层控制、空间搜索、GPS定位、导航等功能,可在电子地图上直观显示事故扩散的模拟效果。

1.2 环境风险预警功能

系统通过采集环境质量、污染源、固体废弃物、核与辐射、危险化学品等基础数据,组成基础数据库,对基础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得到环境质量、污染源的现状、规律和变化趋势,并对相关的环境质量指标进行评价。系统实现对重点区域污染状况的综合分析,得到相应地区断面区间的污染物总量或污染负荷、污染类型以及污染企业行业分布等信息,输出相应的平面分布图或轴线变化图等,同时根据历史数据变化范围,设定相关指标的报警浓度限值,为环境预警提供决策支持。早期预警的信息,通过各种通讯手段、各种方式实行报警,使得能够及早查明原因,为及早预防和处置突发环境事件提供技术支持。

1.3 应急资源库功能

系统通过建立各类应急资源数据库,包括环境应急预案库、环境污染物扩散模型数据库、环境风险源库、历史环境应急事件库和应急处置专家库等,结合环境敏感点的相关信息,建立完善的环境预警和应急处置的系统信息资源。实现对环境应急所需的各类资源进行查询、分析,为突发环境应急事件及时、准确处置提供技术保障,为突发环境应急事件的指挥提供科学依据。

1.4 应急处置功能

系统以突发环境应急事件处置流程为向导,为应急事件接报、准备、指挥、救援、处置、善后、分析提供平台,通过事故的扩散模拟,为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提供决策辅助。对于某些无法在第一时间内确定事故源的环境事件,系统根据事故发生的症状、现场监测数据的特征,结合事故发生时的气象水文条件,自动划定涉嫌的风险源范围,并对涉嫌风险源进行事故扩散模拟,通过事故追踪分析,帮助应急指挥人员确定事故来源;通过对事故善后处置办法的选择、优化,提出事故善后处置的建议;系统对应急处置的所有数据、视频和语音信息,自动形成事件案例,为以后的事件处置分析、类似事件的处置提供真实生动的

借鉴。

1.5 系统信息维护和管理功能

构建应用系统门户,提供统一的用户管理,地区、部门管理,系统角色权限管理和系统配置管理;提供统一的系统资源管理原始数据和内容管理及服务;提供统一的系统升级策略,建立系统软件分发、升级、维护服务中心系统。系统管理主要包括:各种信息维护,人员帐号、权限维护,网络视频参数维护,报警管理维护,GIS管理维护等后台需要设置的维护功能。

2 系统设计

2.1 模块体系结构

系统采用基于.NET架构下搭建应用软件的框架结构,实现一个多层次的合理的框架体系,系统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体系自下而上依次为基础网络和运行平台、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服务器和应用系统层;系统运行于TCP/IP网络之上,采用业界主流的MS SQL SERVER2005关系数据库。在.NET平台之上是系统的应用服务器,包括数据存取接口、通讯接口、业务逻辑及GIS引擎,该部分提炼了软件系统一些通用的组件,可以灵活运用于不同的系统中,增强了软件的可重用性;应用系统基础平台之上是应用系统层,包括监测监控、风险预警、应急处置、综合查询和数据维护等各业务子系统。

整个系统构成遵循应用软件开发的相关规范及标准体系,提供全系统的安全支撑,并为基础运行平台提供监控和管理平台;安全保障体系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程序安全、数据资源安全和安全认证,从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机制两个方面为应用系统提供安全

保障。

2.2 数据库设计

环境预警与应急处置数据模块在系统框架中属于基础系统建设内容,系统包含了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基础信息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由基础地理信息图层、环保专题图层、污染源扩散模拟图层等组成,基础信息数据库由环境质量数据库、风险源数据库、环境敏感点数据库、应急资源数据库、应急响应处置数据库等组成。建立的数据库不仅要充分考虑到与其他模块的关联性和整体性,还要考虑与环境应急系统原有数据库的兼容性。环境预警与应急处置数据库是一个以应急指挥中心为核心,各联动单位为节点的分布式异构数据库应急数据库的建立,为整个系统稳定、有效的运行提供了前提条件,环境决策者对事故响应也能做出快速的

判断。

2.3 系统实现

系统可使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NET 2005作为软件的开发工具,数据库平台采用Microsoft Windows SQL Server 2005,采用美国ESRI公司的ArcGIS Server及ArcSDE作为系统的GIS平台,为实现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可采用接口数据库的方式实现数据交换,数据库结构根据相关系统的国家、省或行业标准进行设置。

3 结语

环境预警与应急处置系统是一个功能强大的环境信息管理系统,目前在苏州市已投入使用,系统体现了强大的实用性和先进性。系统的建成可以为城市日常环境管理提供一个包括环境质量、污染源等信息的数据综合分析预警和应急处置平台;能够更好的为环境管理和应急工作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郭振仁,张剑鸣,李文禧.突發性环境污染事故防范与应急[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2] 辛琰,魏振钢,巩丽丽.基于GIS的环境污染事故预警与应急指挥系统[J].计算机应用,2008,28(6):393-398.

[3] 张丹宁,许立峰.浅谈环境预警应急指挥中心的构建与运作[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7,19(2):1-3.

[4] 冯文钊,张宏,彭立芹,等.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警网络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4,17(1):9-10.

林火安防预警与应急处理系统设计 篇4

1 系统架构

图1所示为林火安防预警与应急系统总体架构。系统采用低照度CCD/红外热像仪作为监测节点,将两者采集的图像融合提高监测的有效性和精准度;同时,结合机器视觉技术和GIS定位系统,利用多数据信息融合及无线数据链路,实现林火事件的准确判定、林火的精确定位、火场信息的实时传输。监测节点将获取的火情信息实时传输至控制中心后,控制中心利用林火监测软件对火情进行分析处理,计算得出火点位置、轮廓、面积及所需灭火无人机数量、编队信息等,并通过飞行测控系统发送起飞指令;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将其地理数据及编队飞行数据进行实时传输,抵达火场时,将感知的风速等数据传输至控制中心,控制中心进行数据校正后发送投放灭火材料指令,最终及时扑灭林火。

2 系统设计方案

2.1 监测系统设计方案

在林火情况下,火焰产生的烟雾很大,因此开展非制冷红外探测器理论研究,探讨和分析影响红外探测器的响应率的各种因素,设计具有数字视频接口的低功耗热像仪组件,可有效发现真正的着火点,以及火灾的蔓延趋势,同时将其与低照度CCD信号相结合,开展同视场平行光轴前端光学系统理论研究,设计融合成像系统前端,可为后面的图像配准、图像融合提供高清晰、高画质的图像。在此基础上探索适合硬件实现的低照度CCD/红外图像融合方法并设计低照度CCD/红外图像融合监测系统电路。设计相应监测软件系统,最终实现林火信息的准确判断与定位。利用有线、无线网络技术布局监测节点,使监测范围由点扩大到面,如图2是监测系统图像处理单元所示。

2.2 无人机集群灭火设计方案

无人机具备起飞时间短、速度快、效率高、垂直起降及不受高度限制等特点,在地形复杂的林区,较传统人工灭火有较大优势。本文进行无人机集群灭火方案设计的重点在于无人机编队通信与定位。首先通过对无人机各部分所要实现的功能进行分析,选取符合无人机系统要求的部件,完成无人机控制电路、定位与时间同步电路和无线通信电路的硬件设计,包括各部分的具体实现电路和功能模块之间的连接,并制作无人机系统的PCB板。然后进行无人机系统的软件设计,包括时间同步、定位以及控制无线通信模块的无线收发程序。改进时隙ALOHA算法,避免编队通讯时信道竞争以适合无人机系统,保证各节点数据信息在其专有时隙进行及时、可靠的信息收发,解决传输延迟导致的数据传输率下降和数据之间的碰撞问题,同时将GPS应用到整个系统中,并通过多次测试,实现系统同步和节点定位,最后通过软硬结合对整体系统进行调试,实现监测系统与无人机系统融合,在监测系统发现火情后,无人机集群携灭火材料编队飞行到目的地进行灭火,控制系统功能框见图3。

3 关键技术

3.1 林火监测技术

野外森林基础设施相对较差,监测面积广,本文提出的系统设计方案采用低照度CCD/红外图像融合技术,森林防火监测系统如图4所示,用以解决全天候野外监测的难题,其中林火的精确定位是关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源图像有效像素的增强和提取算法

国内外图像有效像素的增强和提取算法很多,能应用于低照度CCD/红外的实时融合系统的很少,有的计算量大,有的增强效果不明显。通过对各图像特性进行研究,找出合适的增强和提取算法,使得融合时保留的图像特征数据能达到优势特征互补并增加融合后图像信息容量的目的。

(2)源图像的配准

图像配准是对来自同一场景的两幅或多幅图像,匹配其中对应于相同物理位置的像素点,这些图像可能来自不同时间、或不同视点位置、或不同的传感器[2]。目前发展了大量图像配准的技术与方法,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但通用性比较差,为满足实时图像融合的需求,需要一种适用于实时图像融合的配准方法。

(3)图像融合算法

要得到满意的融合效果,需要将不同空间分辨率的图像精确地进行配准,而对于融合方法的选择,则取决于被融合图像的特性以及融合的目的[3]。现有的融合算法比较多,其中处理速度慢、运算量大的算法通常融合效果比较好,而偏于简单的算法往往达不到预期的融合效果,为将两者优点在现有的实时图像融合系统硬件上实现,需要对算法改良。

(4)电子稳像与灰度位平面的安防事件判断算法

通过TRIZ理论对“错稳”现象的分析,将问题转化为图像内容的分割除去问题,应用到电子稳像算法中,可以有效地去除图像中的运动物体,从而使改进后的算法准确无误的进行图像处理。

TRIZ理论将功能定义为:

其中是功能,是动作,是动作作用对象,因此稳像算法可写作:

在结合HSI颜色模型与BP神经网络的图像分类下,运用灰度重新赋值方法将图像中森林与其他环境分离,提高灰度投影稳像算法在处理林区图像时的计算准确性。

(5)林火识别算法

对电子稳像算法所得到的灰度图像进行灰度二进制化,形成灰度位平面,不同灰度位平面所展现的细节内容也不尽相同。再利用均值滤波将各图像平滑处理,使低位平面信息弱化,即设定图像函数为

其中,为图像信息函数,为噪声函数,利用以下平滑公式进行计算:

经此计算,有效弱化低位平面信息,保证高位信息的准确性,然后根据烟雾在不同位平面中所反映的信息设计出可靠的识别算法。

(6)基于数字高程模型进行林火定位算法

森林火灾定位主要采用数字高程模型的方法,使用该方法能得到林火的最精确定位[4]。基于该方法,以数字视频监测系统为平台,提出一种利用摄像机标定技术和空间分析中可视域分析对林火进行自动定位的方法,最后结合Arc GIS Engine通视性分析中的相关方法,可实现对单目摄像机单幅图像上任意位置火点的自动定位[5]。再进一步借助TRIZ理论的系统进化法则,将单双目视觉系统的优点结合,提出一种基于移动单目视觉林火定位方法,有效降低林业智能化建设成本,同时与监测节点GIS定位相结合,则能更精确的实现林火自动定位。

(7)监测节点的设计

硬件设计:设计一套稳定可靠的低照度CCD/红外热像仪的光学系统。采用DSP处理器和FPGA器件设计出一套可靠的视频监测硬件系统以及相应的驱动电路、前置放大电路、接口电路,并使设计小型化、低功耗。

软件的设计:根据图像处理算法设计出适合FPGA的软件或适合DSP的软件,与硬件结合完成监测系统的设计,优化提升软件运行速度。

3.2 无人机集群灭火技术

在对林火进行精确定位之后,采用无人机集群灭火方式进行应急处理,而无人机编队飞行过程中的精确定位与之间的通信问题是关键,主要包括:

(1)无人机编队通信与定位系统硬件设计

无人机编队通信自组网是一种由无人机作为网络节点所构成的通信网络,具有动态拓扑及有限带宽等特征。由于无线自组网具有自组织性,无基础设施,组网方式灵活,无中心节点和抗毁特点[6],利用这种组网方式通信,能够极大的提高无人机之间的通信能力。但是正因为其无中心节点,且节点有移动性这些特点,导致了它的数据碰撞率高,信道利用率低,性能低下。因此,在完成整个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后,根据整个系统的硬件结构设计和系统的工作原理,对采用的硬件电路进行选择、分析和比较,确定本系统的电路器件。

(2)无人机编队通信与定位系统防碰撞算法

无人机编队自组网的工作环境及其工作模式与Ad Hoc类似,系统设计时将以Ad Hoc网络体系为基础来构建无人机编队自组网,针对无人机编队自组网的特有属性及其相关技术,对防碰撞算法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改进算法,设计适合本系统的防碰撞算法。

(3)无人机编队通信与定位系统软件设计

无人机编队通信系统包括时间和经纬度信息的读取及无线传输,整个系统通过硬件设备读取GPS传递回来的时间和经纬度信息,再从这些信息中选取出有用信息,由各自的无线传输模块进行传输,实现各个结点之间的通信。

(4)进行无人机携带与喷洒灭火材料的设计,改进无人机硬件系统

拟设计改进的无人机硬件系统将主要由飞行控制、GPS定位、无线通信和灭火装置控制4大模块构成,如图5所示,MCU为主控芯片,控制整个系统的运行。飞行控制模块控制无人机飞行速度、姿态、高度等参数,保证无人机安全正确的飞行方式;GPS模块为整个系统提供实时时钟,使网内各个节点(无人机)时间同步,并实现每个节点的定位;无线通信模块,实现各个结点之间的无线通信。在火灾现场,MCU从地面监控中心获得指令控制灭火喷洒模块采取动作,进行喷洒灭火作业。

4 系统的调试与运行

系统在试运行阶段将设计低照度CCD/红外热像仪均可见的标靶,通过标靶来确定监测系统的标定参数,实现监测系统的自适应配准,对低照度CCD/红外热像仪的光学系统光学性能进行测试,进行双系统交叉标定。同时,设计实现无人机控制系统,与监测系统形成完整的安防系统,并对安防系统进行实际环境试验,验证安防系统的准确性和实时性,以检验安防系统对温度、震动、冲击等条件的适应性。

5 结论和展望

该系统将低照度CCD/红外的图像融合技术、无人机集群灭火技术应用到林火安防领域,促进多数据融合在安防领域的实用化,对GIS下林火的立体定位技术、无人机编队通讯技术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大量无人机集群灭火技术可以一次投放更多的灭火材料,避免火情蔓延,使损失最小化。完成后,可以投入林区应用,将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何涛,任恩恩,范多旺.视频监测在青藏铁路综合安全监测系统中的应用研究.第七届全国信号与信息处理联合会议暨首届全国省(市)级图像图形学会联合年会.2008.7.20.

[2]Maiter H,Bloch I.Image Fusion.Vistas in Astronomy,1997,41(3):329-335.

[3]刘卫光,崔江涛,周利华.多源图像实时配准融合系统[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5,27(1):185-188.

[4]徐登云,昂格鲁玛.基于3S技术的森林火险预警方法及应急管理的研究[J].西部资源,2012(2):143-144.

[5]刘龙申,沈明霞,何瑞银,等.基于Arc Engine的林火视频监测定位系统[J].浙江农业科学,2010,1(4):907-910.DOI:10.3969/j.issn.0528-9017.2010.04.074.

大庙镇危房安全预警应急预案 篇5

各行政村、镇直相关单位:

为了切实地做好危房安全防治工作,避免或最大程度地减轻危房倒塌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凤阳县 的通知文件会议精神,结合大庙镇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防治的危房范围

根据 精神,危险房屋是指,“结构已严重损坏或承重构件已属危险构件,随时有倒塌可能,丧失结构稳定和承载能力,存在使用安全的房屋。

二、应急领导机构

(一)大庙镇成立危房应急处理领导指挥部。负责大庙镇危房应急防治工作的指挥和部署,其组成如下: 组

长:张荣耀 副组长:金运虎

成员:

指挥部下设一个办公室,6个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办公室主任由 同志担任(电话:)。

1.转移指导组 组长: 电话

成员:

负责组织和指导危房使用人的转移工作,与各村密切配合,按照预案,精心组织将应转移的群众转移到安置点。

2.安置巡防组 组长: 各行政村书记

成员: 各行政村两委干部

负责做好应转移群众的安置及善后工作,对被封用危房要实行看守制度,防止危房被回流暂住使用。

3.危房处置组

组长: 电话

成员:

负责被封用危房的告知、封条及相应措施,做好被纳入2015年危房改造计划的危房改造工作。

4.安全保卫组

组长: 拟派出所长 电话 成员: 大庙派出所X人 安全保卫组要做好被封用危房和临时安置点的安全巡防工作,严厉打击不法分子,防止趁火打劫,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5.卫生防疫组

组长: 电话

成员:大庙红十字医院医护人员5名 XXX XXX XXX XXX XXX 组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组成医疗救护分队,及时做好应对突发事故的救护工作和安置地点人员的疫病防治工作。

6.宣传动员组 组长:

成员: 具体负责对外宣传报道工作。

各行政村作为危房应急的基层责任单位,实行分级负责,各村书记是第一责任人,总负责,村主任为具体负责人,村在职干部协同配合。

三、预测与应急机制

1.各行政村、相关单位要制定并落实相应的应急预案,同时落实临时安置场所。组织人员进行所有房屋的大排查,不得遗漏一处。在检查中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按规定要求及时上报至指挥部办公室。2.对已检查出安全隐患的房屋应及时督促房屋使用人员马上搬离,不得使用。

3.一旦发现房屋存在安全隐患,根据危险程度不同采取立即封闭、立即拆除措施,提前纳入2015年危房改造计划。

4.一旦发生危房倒塌,相关责任单位负责人要立即上报危房倒塌出现的地点、类型、规模、可能的引发因素和发展趋势等,危房应急处理工作小组要迅速组织人员进行抢险救灾,把拯救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疏散附近可能受到危害的人群,并妥善安置好,确保他们的正常生活。

四.纪律要求

1.各村和各责任单位必须做到“四个到位”:一是把各项工作责任层层落实要到位;二是结合责任区实际把各项预防工作细化到位;三是要把危房隐患排查整改到位;四是把危房管理工作宣传发动到位。各村和各责任区要充分认识“四个到位”的重要性,全面落实危房安全管理的各项措施。

2.各村要及时准确摸清存在安全隐患的危房情况,同时做好防御性准备工作,要及时将危房情况上报办公室。

3.各行政村、相关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根据本预案的要求,做好应对危房灾害事件的人力、物力、财力、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及通信保障等工作,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和转移群众的基本生活。无条件地服从危房应急指挥部的指挥和信号,执行调度,对拒不执行命令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追究其行政和法律责任。

五、其它

本应急预案,在实施过程中,可视具体情况进行修订。

应急预警 篇6

世界各国每天都有数万吨有毒有害化学品在生产、存储和运输, 化学事故时有发生。

该项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已有技术的缺陷, 提出一种基于伴随模式的移动化学风险源预测预警和应急控制方法。保护目标所在区域是指针对保护目标所设定的气象场模拟范围的整个区域;目标风险模拟范围是指风险源对保护目标可能存在风险的计算范围。基于上述定义, 该发明对保护目标的移动化学风险源控制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 确定移动风险源的物质种类、数量以及保护目标的地理坐标。2) 获得目标风险模拟范围的风场、湍流量的预报结果。3) 获得保护目标的危害度时空分布。

通过数据转换引擎将步骤一获得的保护目标的地理坐标数值转换为笛卡尔坐标数值, 同时将该坐标值以及步骤一获得的移动风险的物质种类和数量, 步骤二获得的风场、湍流量的预报结果输入化学危害度预测模式 (CAMx伴随模式) 获得针对保护目标的危害度时空分布。

所述获取保护目标的危害度时空分布的具体方法如下:1) 设置目标风险模拟范围的网格L×M (L, M为正整数, 根据实际情况人为设定) ;设置循环次数变量初始值a=0;2) 设置初始分辨率Δx, 则初始目标风险模拟范围的面积为S0=LΔx×MΔx, m2;3) 根据预警指标体系获取危险度的剂量阈值DP, 通常取有毒化学品的允许剂量值;4) 应用化学危害度预测模式 (CAMx伴随模式) 得到地面人员活动高度内的平均剂量值d (i, j) , 其中i=1、2、…、L, j=1、2、…、M;5) 如果d (1, j) ≥DP或d (L, j) ≥DP或d (i, 1) ≥DP或d (i, M) ≥DP, 令a=a+1, 则令Δx=Δx·2a, 重复第4步;6) 如果同时满足d (1, j)

该项发明提出的一种移动化学风险源预警和应急控制方法, 能够实现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得出移动化学风险源对保护目标的危害度时空分布。

联系人:呙畅

地址:北京市1048信箱履约技术部

应急预警 篇7

关键词:农业灾害,预警系统,存在问题,工作目标,黑龙江鸡东

鸡东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 东与密山市为邻, 北与七台河市、勃利县接壤, 西与林口县、鸡冠区、穆棱市相连, 南与俄罗斯交界, 陆路边界线长111 km。地处老爷岭、完达山余脉相交处, 群山环抱穆棱河冲积平原, 构成了南北高、中间低平的地势, 组成了不同切割程度的低山丘陵、丘陵漫岗、河谷冲积平原3个类型。穆棱河贯穿东西, 并有黄泥河、大石河、小石河、滴道河、哈达河、锅盔河、半截河、柳毛河、曲柳河等分布全县。平均海拔高程在145~400 m之间, 境内最高峰是南部的西大翁山 (880.9 m) , 最低处是穆棱河两岸, 海拔高程143 m。总面积3 243 km2。下辖8个镇、3个乡 (其中有2个朝鲜族乡) 、124个行政村, 总人口33万。鸡东境内有耕地8万hm2、草原0.67万hm2、林地13.6万hm2。

1 鸡东县气候特征

鸡东县地处中纬度, 亚洲大陆东岸, 位于三江平原南部, 有明显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 冬季漫长寒冷, 夏季短促温和湿润, 春秋2季天气多变、气温变化无常。鸡东县地形地貌复杂多样, 加之冬夏季风交替的不稳定、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气候因子年际变化很大, 各种农业灾害发生频繁, 是黑龙江省农业灾害发生频率、种类较多的地区之一。通过对鸡东县近40年的农业灾害统计分析, 鸡东县共出现过暴雨、暴雪、寒潮、大风、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道路结冰11种灾害, 其中出现较频繁、危害较大的有暴雨、暴雪、寒潮、大风、干旱、雷电、冰雹、霜冻8种。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 鸡东县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 农业灾害问题变得更为复杂, 严重制约全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1971—2000年期间, 年平均气温4.4℃, 最冷月 (1月) 平均气温16.3℃, 极端最低气温-35.0℃, 最热月 (7月) 平均气温22.2℃, 极端最高气温37.2℃, 年平均无霜期144 d, 年降水量517.6 mm, 5—9月降水量419.3 mm, 占全年降水量的81%, 水热同期, 昼夜温差大, 年日照时数2 291.1 h, ≥10℃积温在2 333~3 063℃之间, 历年平均为2 710℃。

2 农业灾害预警系统工程建设

2.1 灾害综合信息监测系统建设

该系统建设是鸡东县农业灾害预警系统工程的基础。首先, 要实现全县农业灾害及次生灾害综合信息资源整合, 优化资源配置, 构建科学合理的信息共享系统;其次, 建设针对农业灾害的监测系统, 特别要加强城镇农业灾害监测系统建设, 加强灾害易发地区、农林牧副渔业生产重要地段监测站网建设, 增加观测站点数量。

鸡东县目前有19个加密温雨自动气象站。规划的主要地点是在洪涝、泥石流、山洪等灾害易发的地区及农业主产区, 同时考虑该县地域、地形特点, 格点化加密气象站网, 合理布设加密自动气象站。提高监测能力, 下一步的主要任务:一是引入一部车载X波段全相参多普勒偏振气象雷达系统, 在全县境内根据需要流动或定点工作, 能有效监测临近天气系统的强度、速度和谱宽信息, 机动性能好, 对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和效果评估等提供更加先进的探测手段和重要的观测资料, 对冰雹、强降水、大风、雷击等局地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灾害防御和人工影响天气等许多方面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二是在该县东南角布置一部闪电定位仪, 并入全国闪电监测网, 可以有效监测该县域内雷暴活动规律, 对防雷减灾提供宝贵的监测数据。

2.2 预报预警系统建设

建成天气灾害及其次生灾害的定时、定点、定量预报预警系统, 实现对灾害的精细、准确、及时监控和预报, 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咨询建议[2]。

提高预报水平和预警能力, 一是利用视频通信和远程协作两大功能, 实现跨地区的多方会商, 实现鸡东县农业气象部门与中央、区域、省、市之间的气象信息的传送和气象专家会商, 不仅可用于日常的灾情预报协商, 还可实现对紧急、重大灾害状况的快速分析, 提高工作效率和快速反应能力。二是建设鸡东县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在全县各有关单位和部门、灾害易发区的自然村 (屯) 布设气象警报接收显示屏、推广DBS数据广播业务、手机短信预报业务、电视农业灾害预警业务, 协调好全县各媒体做好预警信息发布工作。

2.3 灾害信息传输和服务系统建设

在鸡东县已有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基础上, 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农业灾害信息传输系统、信息中心系统、决策咨询系统和公共服务系统, 以满足实际需求。

为实现上述目标, 尚需完成如下建设任务[3]:一是农业信息网络扩容, 由目前的2M单通道SDH扩充到100 M双通道SDH;二是建设突发灾害性事件的备用通讯手段, 确保在破坏性地震、重大农业灾害等情况下信息能够在有效的时间通过有效的途径到达有效的人群。

2.4 灾情评估系统建设

灾情评估是农业灾害预警系统的重要环节, 是制定减灾对策的科学依据。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方法, 可提高灾情损失统计信度。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 包括评价目标、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式、评价结构、评价群体等, 开展灾前预估和灾后评价;根据可能发生的农业灾害特征, 结合灾区的经济密度、人口密度、减灾实力、预测灾害能力等指标, 灾前预估农业灾害的损失;根据对受灾范围、人口伤亡程度和健康状况的破坏、被毁生产和生活条件, 以及其他经济损失和环境损失的客观统计, 及时开展灾后评价。

鸡东县在本项工作上的主要任务是将国际、国内较成熟的评估、评价体系进行本地化应用, 建立适合鸡东县地域特点的体系, 应用到实际业务中去。

2.5 应急响应系统建设

建立完善的组织领导系统, 在政府灾害管理体系的统一框架下, 建设农业灾害应急服务系统, 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在灾前、灾中、灾后各阶段的作用。针对重大突发性事件, 如核污染、化学污染、能源危机、交通事故、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等, 开展应急气象服务, 建立气象应急响应机制[4]。

鸡东县目前灾害应急响应系统建设已进入起步阶段, 部门预案、专项预案已初步制定, 但有待完善, 主要目标是完善预案的可操作性。在应急系统建设中, 组织机构建设已完成, 但救援队伍、救援物资、专用应急仪器设备尚不健全。急待解决有便携式移动气象观测系统、气象应急流动指挥系统、现场气象应急信息报送系统。

2.6 决策指挥系统建设

将农业灾害管理纳入政府灾害管理体系, 实现综合管理和科学决策。从制度上保证把气象环境影响评估, 特别是农业灾害的风险评估纳入有关发展规划。该系统附设执行系统、保障系统、监督系统等。

3 农业灾害预警信息网络现状与农业灾害预警存在的问题

3.1 应急预警信息网络状况

依托鸡东县现有农业信息网络资源, 开展灾害应急管理信息报告业务工作。鸡东县目前可供利用的信息网络资源及信息报告手段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光纤通讯 (SDH) 作为业务主干网, 主要用于鸡东县到国家、省、市的业务通讯, 预警信息的上传下达, 是目前采用的主要信息报告、报送技术手段。二是网通宽带 (ADSL) , 开通2 M固定IP宽带网络, 作为光纤通讯 (SDH) 的热备份网络。当光纤通讯 (SDH) 系统出现故障时, 自动切换到ADSL通讯方式。三是VPN专网通讯, 仅当光纤通讯 (SDH) 出现故障, 为保证信息在互联网上的安全通讯, 使用VPN技术开通过互联网通讯密道, 保证信息安全。四是普通拨号上网, 仅当上述手段出现故障, 启用此通讯方式。五是卫星地面单收站 (PCVSAT) , 用于接收国家、省、地下发的各类灾害预警信息。六是短信群发系统, 通过信息短信平台, 可向鸡东县所有手机气象短信用户发布灾害预警信息。七是电话传真, 向县政府主要领导、政府应急办、成员单位汇报、通报灾害应急预警信息。八是特别重大信息, 直接向县主要领导当面汇报。

3.2 农业灾害预警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农业灾害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是缺少农业气象方面的人才保障、设备保障、经费保障。

4 近期工作目标

上述问题的存在, 势必影响农业灾害业务的监测、情报预报、服务、灾害评估与防御对策、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适用技术开发推广等工作。因此, 按县政府有关指示及要求, 近期主要目标是建立城市农业灾害应急救援体系。

4.1 硬件系统建设

城市农业灾害应急救援系统建设项目:到2020年建成鸡东县城市农业灾害应急救援系统。该系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城市农业灾害监测系统。 (1) 引进车载X波段全相参多普勒偏振雷达。建设地点:鸡东县域内流动工作。目标与效果:监视临近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系统, 对冰雹、强降水、大风、雷击等局地灾害性天气进行监测。 (2) 引进闪电定位仪。建设地点:鸡东县东南部。目标与效果:与黑龙江省其他几部闪电定位仪联网, 探测鸡东县域内闪电发生强度、方向、频率及其变化, 积累雷电观测资料, 用于指导全县大项目的建设规划, 减小雷击损失, 对鸡东县森林防火也能起到指导性作用。 (3) 城市气象探测系统。建设地点:鸡东镇内2个监测点及城郊4个监测点, 镇内地点初步定在鸡东镇中心休闲广场、怡园小区, 城郊监测点红胜、古山、城东、荣华。目标与效果:全天24 h不间断对县城及周边的气象要素进行监测 (包括降水强度、大风风力、温度变化等) , 同时可进行原始气象资料积累, 从而分析鸡东县城市热岛效应的程度。

(2) 城市农业灾害预警系统。建立城市农业灾害预警电子显示屏。建设地点:鸡东县城主要街道、重要公共场所、重点部门。目标与效果:及时发布短时、临近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 让全县第一时间做好应对农业灾害的准备工作。

(3) 城市农业灾害灾后服务系统。引进一套便携式移动气象站设备。建设地点:鸡东镇。目标与效果:城市农业灾害发生后, 可灵活、机动地进行现场勘测, 指导抢险救灾工作。

(4) 城市热岛效应监测工作。利用城市农业灾害监测系统所得到的资料, 经过分析处理, 即可得出鸡东县城市热岛效应指数。

4.2 软件系统建设

主要包括: (1)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保证农业灾害防御工作顺利进行。 (2) 对现有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 提高业务能力;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3) 进一步完善重大农业灾害应急预案, 增强预案的可操作性, 增强部门间的协作。 (4) 引入其他地区农业灾害防御工作的先进经验。 (5) 对设备进行必要的日常维护与管理。 (6) 与气象局联手, 重新进行鸡东县农业气候区划细化工作。 (7) 规范农业灾害行政管理, 加强农业灾害防御工作检查指导, 实践农业安全。

5 结束语

尽管鸡东县农业灾害业务建设已取得长足发展, 构筑农业灾害预警体系的条件也初步具备, 但构筑农业灾害预警体系还有很多欠缺, 如经费不足、设备不够、人才有限, 受限于农业与气象的合作不够;公众及部门防灾意识不强;农业灾害预警发布制度有待加强等。为此,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应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 向国内较先进的省、市学习先进的农业灾害应急预警工作经验, 将鸡东县的农业灾害所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参考文献

[1]祝燕德.重大气象灾害风险防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9.

[2]陈良.气象气候与人类社会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3]田凤宾.基于webGIS农业灾害预警信息平台的设计策略研究——以吉林省农业灾害预警信息平台为例[J].农业科技与装备, 2008 (6) :39-40.

应急预警 篇8

1. 概述

城市预警信息系统已经越来越受到政府、广大市民的重视, 其中, 找到一条高效、可靠、及时、覆盖范围广的信息传播途径尤为重要。

传统电视、电台广播、手机短信、报纸、网络、户外电视等传播方式都有各自的局限, 但利用CMMB-Wi Fi技术就可有效地解决之前的难题。

CMMB-Wi Fi预警信息发布 (应急广播) 功能介绍:CMMB预警信息是利用CMMB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和Wi Fi技术向广大市民发布政府通知、气象灾害预警和紧急信息的服务平台, 它是一种快捷而又权威的信息传输方式, 也是政府应急事件处理的重要通道。

2. 优势

比起其他的应急信息播报方式, CMMB-Wi Fi预警信息广播可控性强, 便携性强, 信息量大且丰富, 传播速度快, 覆盖广 (城区和近郊区县全覆盖) 。

CMMB-Wi Fi系统可支持智能手机、Pad、车载导航仪、MP5等移动终端在室外接收信号, 弥补了个人智能终端上无法接收预警信息的不足, 特别适合人口密集度高、个人智能终端普及的北京市。

图1是CMMB-Wi Fi系统框架图。

主要服务:采用CMMB+Wi Fi的技术, 利用CMMB广播制式特点, 及时推送权威预警信息、交通信息, 为广大用户第一时间提供权威预警信息。

竞争优势:通过CMMB+Wi Fi平台, 一是利用CMMB的广播传输特性, 将预警消息及时、有效下发;二是利用Wi Fi无线局域特点, 让广大用户免费、全面地获取最新资讯, 以应对突发情况, 缓解用户紧张的心情, 提升政府预警信息的到达率, 更好、更快地传播政府的声音。

二项目优势

CMMB-Wi Fi项目具体优势如下:

1. 应用范围广

政府应急广播可以在自然灾害, 事故灾难, 公共卫生, 社会安全等场景下应用。终端上收到应急广播时会自动弹出触发消息, 进入后会有相关的基本介绍, 还有更多的详细信息可以浏览。以下为应急广播的具体应用场景:

自然灾害:如台风、暴雨、旱情、地震、泥石流等发生时;

事故灾难:如交通事故、瓦斯爆炸、有害物泄漏、煤矿坍塌等发生时;

公共卫生:如甲型H1N1流感、食物中毒、自来水污染、流行性出血热发生;

社会安全:如非法集会、出租车停运、暴力事件、公交车爆炸、重大火灾发生时。

2. 技术优势

基于CMMB+Wi Fi的应急广播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传播信息迅捷:利用CMMB广播制式的特点, 再结合Wi Fi技术应用范围广的优势, 使政府发布的权威预警信息可以迅速传播到各种智能终端;

不占用额外资源:不需要单独占用频率, 不需要单独建设系统;

智能终端移动接收:支持大多数智能手机、Pad、导航仪等终端户外移动接收信息;

可强制开机:终端可强制开机、待机、开机接收信息;

播前审查, 先审后播:采用广播方式实现, 前端安全可控可管, 终端同步接收;

表现形式多样:紧急广播以文字信息为基本方式, 扩展支持音频、图片、图像等方式, 接收终端收到紧急广播信息时, 必须强制切换;

系统安全可靠:能实现定期测试, 以保障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 能够适应国家在紧急广播领域发展的相关要求。

3. 与其他应急系统对比分析

比起其他的紧急信息播报方式, CMMB应急广播可控性强, 便携性强, 信息量大且丰富, 传播速度快, 覆盖广, 可分人群传播。表1是与其他应急广播系统的比较信息。

4. 产业优势

(1) 政策全力支持

CMMB是英文China Mobile Multimedia Broadcasting的缩略语简称, 意为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主要面向手机、PDA、MP4、GPS、笔记本电脑等小屏幕便携手持终端以及车载电视等提供广播电视及数据业务服务。如图2。

作为国家广播电视传播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CMMB在全国的建设和推广得到了中央领导、中宣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的合力支持。根据中宣部下发《关于做好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车载终端配备工作的通知》要求, 为了进一步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和新闻宣传工作, 中央和各省市领导陆续配备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 (以下简称“CMMB”) 车载终端, 依赖CMMB这一新型媒体, 随时掌握和了解中央和各省市的宣传动态和重大事件。

截至目前, 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中央200多位部委领导、全国部分省市厅局以上领导公务用车正在陆续安装CMMB车载终端。北京在市委宣传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也已确定为正局级以上 (含正局级) 约400位领导公务用车安装, 目前已完成50位宣传口领导用车安装。

(2) 全国网络覆盖

广电总局组建的中广传播集团已将CMMB信号覆盖全国346个城市 (其中地级市以上335个, 县级市11个) , 城市信号覆盖率达到98.22%, 覆盖人口近8亿, 完全可以满足大众的接收需求。

截止到2012年底, 中广传播已经累计建成了单频网站点2200多个, 中小功率站点超过5000个, 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多媒体的广播网络。信号覆盖超过337个城市和855个县级市, 覆盖人口超过5亿。

截止2012年6月, 中广传播已累计发展用户4500万, 付费用户数2100万, 发展CMMB业务终端超过1000款, CMMB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商用移动多媒体广播网络。

三CMMB-Wi Fi技术介绍

Wi Fi热点是结合Wi Fi和CMMB终端通用平台的一个便携式宽带无线装置, 相当于集调制解调器、路由器、接入点和移动多媒体广播功能于一身。内置调制解调器可接入一个CMMB芯片、无线信号, 内部路由器可在多个用户和无线设备间共享这一连接。

CMMB-Wi Fi热点设备又分为个人版和公共版两种类型。其中, 个人版CMMB-Wi Fi是指便携式的, 适用于小范围内Wi Fi终端连接的热点设备。公共版CMMB-Wi Fi则是在重点区域 (如商场、写字楼、交通枢纽等人流集中的地区) 部署的固定设备, 供区域内的智能终端共享信息。终端设备如图3所示。

采用Wi Fi为传播方式的CMMB终端系统, 将在IOS和Android平台的智能手机端采用客户端或者浏览器的方式进行接收和展现。有了该系统, 智能手机要增加CMMB功能, 就不需要修改硬件和软件, 只需下载CMMB客户端, 结合浏览器即可增加完备的CMMB功能, 降低了CMMB业务的适配门槛, 有利于迅速扩展CMMB终端的覆盖面。能够充分利用CMMB专有入口, 集中CMMB优势业务, 积极为用户提供服务。能够实现CMMB业务的动态加载, 建立CMMB应用部署渠道。

四结语

CMMB+Wi Fi技术将无线通信技术和数字广播技术相结合, 在网络层、业务层、应用层上相互交叉、优势互补, 提供共性文化更普及、个性服务更便捷的门户和内容服务, 利用数字广播技术一定程度转移了移动通信网和互联网日益加重的流量和能耗压力, 实现了快捷、广泛、低碳的新型多媒体综合信息服务。

而基于CMMB+Wi Fi技术的应急广播平台, 将作为政府专用应急指挥网络, 并保障决策支撑系统的信息传输畅通, 实现应急指挥、应急救援、应急决策、应急联动;平时还可以作为城市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 为政府各部门特别是公安、交通等部门提供无线视频监控、交通指挥、城管监察、环境保护、社区卫生等各种信息化服务。因此, 应急信息平台应该是一个由政府主导、企业支持的, 多业务融合、模式多样、快速响应与联动的统一应急通信系统, 加快CMMB+Wi Fi技术的应急广播平台建设, 将是服务民生、服务政府的重要方向。

摘要:在分析CMMB系统的基础上, 详细研究了CMMB系统的信道估计算法。结合CMMB系统的导频结构, 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变换域的信道估计算法。在导频估计方面, 对基于LS准则算法和基于改进型MMSE准则算法进行比较;在插值算法方面, 通过系统仿真对基于线性插值算法和基于改进型变换域插值算法进行比较。

应急预警 篇9

1 DVB-EWS的介绍

数字广播应急预警系统简称DVB-EWS,是在DVB标准体系上建立起来的,能够根据一定的业务信息标准实现有线、无线信号的传输,根据业务描述表中的信息对相符的信息进行进一步分析,数字广播应急预警系统在数据传输的时候借助的是TS,通过对数据的解析,运用数据接收设备,将数据进行切换,从而能够实现预警信息的发布。

2 DVB-EWS格式的定义和分析

2.1 公告支持描述符

DVB-EWS在进行数据传输的时候主要是借助公告支持描述符来实现的,从而能够进行及时的预警,公告支持描述符是16字段的,能够实现对公告的唯一描述,在8位字段中,取值与字段的描述符的位数是相同的。

2.2 公告切换数据的字段

DVB-EWS对公告信息的播出是通过数据的传输和私有数据的切换实现的,在8位字段中,能够指明数据的字节数。

3 DVB-EWS的处理步骤

接收设备在接收到数据之后,会自行对业务进行描述,然后对公告中的描述进行解析,运用公告支持符来分析网络是否可以正常运转,分析在数据中是否有应急的信号,通过对描述符进行反复分析,对每一条应急广播逐一分析,从而能够明确公告的类型。接收数据的设备针对公告的类型,可以采用不同的接收方式,对于那些应急的信息,接收设备就可以优先接收,公告的传递方式一共有四种。

方式一:公告可以通过音频的方式传播,一般设置的参考类型为000,这表示的是公告通过的音频流可以进行广播,只需要按照公告的方式将音频流的编码破解就可以实现公告的传递。方式二:公告可以在音频流中以单音频的形式呈现,一般将参考类型设置成001,这表示公告可以在单音频中通过,通过对接收设备的设置,确定接收的通道,并设置编码,就可以实现公告的传播,这时以前的编码就会以网络标识符、传输字符的形式呈现出来。方式三:公告可以通过统一的传输设备来传递,这时可以设计参考类型为010,这表示的是公告可以在统一的传输介质中通过,这时接收设备只需要对业务的标识符进行识别,对组件进行确定,将通道打开,就可以实现公告的传播。方式四:公告可以通过其他的传输介质来传递,形成业务广播,这时可以将参考类型设计成01 1,这表示的是公告可以通过其他的通道传播,接收设备接收到的是原有的网络标识编码,然后形成共同的通道,加入公告传输使用的是其他的传输介质,接收设备就需要对调频进行切换。

接收设备要起到实时监控的作用,能够根据公告类型的不同实现动态的切换,接收设备通过对传输数据的检测,实现私有数据和传输数据之间的联合与切换,从而能够起到检测的作用,能够完整地将预警信息进行播报。

接收设备实现了对公告的实时监控,能够设置工作标签,公告标签的数值是0或1,如果公告标签由0变成1,就说明公告刚刚开始,如果公告标签由1变成0,就说明公告已经结束了。

4 DVB-EWS运用于我国应急预警系统

4.1 传输方式

由于我国自然条件差异比较大,灾害的类型也比较多,尤其是地质灾害比较频繁,地震、泥石流、滑坡等时常出现,而且地震灾害的破坏强度大,受灾的范围广,当地质灾害发生后,就会造成运输线路发生破坏,所以,通过数字广播应急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我国的气候比较复杂,气象灾害时有发生,因此,运用卫星接收信号,具有可靠性。

4.2 普适性分析

我国的卫星广播是由国家进行管理的,在使用的过程中具有标准性特征,DVB-EWS可以直接运用到我国的数字广播应急预警系统中,而且,我国的卫星传输系统,不仅在信号的收集上采用的是自主研发的ABS传输,而且,在音频的编码上也实现了循环利用,可以实现高效的利用。

5 结语

我国是灾害频发的国家,尤其是地质灾害频发,当地质灾害发生的时候,会使交通系统陷入瘫痪,所以,人们在救援的时候一般可以采用数字广播应用预警系统,通过音频的方式传播,当人们收到应急预警信号的时候,就可以及时展开救援,防止灾情恶化,能够将受灾的人们及时地救出,接收设备在接收到数据之后,会自行对业务进行描述,不会将应急信息遗漏。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DVB体系中的应急预警系统,分别介绍了信息的发布、传输和接收等,对我国的数字广播电视传输进行分析,分析DVB-EWS标准在我国数字广播应急预警系统建立的可行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我国数字广播应急预警系统的建立。

关键词:应急系统,标准规范,应急预警系统

参考文献

[1]郭戈.DVB-EWS数字广播应急预警系统的标准解析[J].广播电视信息,2014,(11):65-68.

[2]孔彬,袁丽华,李倜,等.亚太地区紧急广播系统发展现状调查[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2,(5):55-59+15

[3]高建国.内蒙古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构建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2013,(10):12-15.

应急预警 篇10

森林火灾是危害森林资源的主要灾害, 防范和控制森林火灾是林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保护森林资源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当森林火灾发生时, 如何及时掌握火场实况和救灾资源的分布情况, 如何高效的统筹规划及合理部署救援力量, 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案迅速扑灭林火、减少损失, 已成为当今国内外森林防火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热点。本系统综合运用了GPRS和3S技术, 将移动目标定位技术和GIS空间分析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根据实时采集和接收的相关数据得出科学合理的林火扑救方案, 并通过GPRS网络进行实时指挥, 为林业部门高效地指挥救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2 系统概述

2.1 系统目标

系统以GIS为基本框架, 接收来自Internet和GPRS网络的实时数据, 是一个集成空间信息和非空间信息的综合性系统。系统实现了对森林火灾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突发性林火的事故预测、实时监测、扑救指挥等功能, 并能对救援分队和车辆进行实时监控和调度;系统综合分析气象因子和卫星遥感数据, 结合GPS终端的精确定位, 实时显示火场现状和救援力量分布、模拟分析林火蔓延趋势, 为指挥员组织林火扑救提供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采用B/S和C/S混合模式, 选取VS.NET为开发平台, 采用组件式GIS开发技术, 使用Oracle 9i作为底层数据库。

2.2 系统总体结构

系统的主要架构由林区参数采集模块、遥感及气象信息监测模块、车辆实时监控指挥模块、救援分队监控指挥模块及中心软件平台5部分构成, 通过GPRS和Internet网络相联系, 如图1所示。

2.2.1 林区参数采集模块

林区参数采集模块由信息采集传感器组和GPRS通信模块组成, 传感器组负责信息采集, GPRS通信模块负责信息传输与交换。采集模块利用安装在林区特定位置的各类传感器组, 对传感器所在位置的温度、湿度、气压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控, 数据采集发送终端通过GPRS网络将相关参数传到中心软件平台进行处理, 并存入林区历史信息数据库中。该模块的拓扑结构如图2所示。

2.2.2 GPS车辆实时监控指挥模块和救援分队监控指挥模块

车辆实时监控指挥模块由车载终端、GPRS通信模块以及GPS接收机构成。1) GPRS模块通过GPRS网络实现车载终端和中心软件平台之间的双向信息传输。2) 车载终端是该模块的核心部分, 完成GPS定位信号和时间同步数据的提取, 通过GPRS模块完成与中心软件平台之间的数据交互与通信应答。3) GPS接收部分, 采用OEM板实现, 集成在车载终端上, 为终端提供定位信息和时间数据。救援分队监控指挥模块构成和车辆实时监控指挥模块基本类似, 不同的是终端设备由分队指挥人员或专人携带。

2.2.3 遥感及气象信息监测模块

该模块主要完成对卫星遥感图像和气象数据的接收和处理。系统通过Internet连接到遥感卫星地面站, 实时地获取相关区域的遥感数据, 系统对接收到的卫星监测信号进行图像复原、几何校正、几何变换、叠加等处理后, 在屏幕上显示整个林区或指定地点的实时图像, 得到的图像可以用于定位起火点, 也可以从图像本身来分析和发现火情, 并通知决策指挥人员进行扑救指挥。来自于各林业局气象站的气象信息则通过GPRS网络传送到气象数据接收接口, 由该接口进行预处理之后再由中心软件平台进行统一管理和综合分析。

2.2.4 中心软件平台

中心软件平台由一系列应用组件组成, 在逻辑上主要包括连接外围终端的GPRS通信模块、接收遥感和气象信息的数据接口、以及作为核心部分的事故预警系统和应急指挥系统。

2.3 系统工作流程

应急指挥模块是整个系统的工作重心, 系统通过多方面信息来源确认火情后, 对接收到的各种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和图形显示功能, 将火场情况和救援力量分布统一在态势图上标识供指挥员决策;之后指挥员结合现场火情实况显示和周边情况的查询结果, 综合考虑火场周围的各种重要信息, 并通过系统提供的路径分析功能和救援预案, 确定救援力量的行进路线和救援力量的合理布局;最后指挥员直接以图形化操作的方式通过GPRS网络对扑救现场的救援力量进行实时指挥。应急指挥系统的逻辑结构如图3所示。

3 系统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系统由一系列应用系统及相关硬件设施组成, 按照具体功能可以划分以下几个主要部分 (如图4所示) 。

3.1 林区实时监测子系统

林区监测子系统对接收到的卫星遥感图像进行处理和校正后, 结合来自GPRS网络的气象信息和传感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实现对整个林区或是指定地点的相关情况的实时显示。系统还能通过对遥感图像的分析, 获得林区内相关的火情信息、植被信息和地理环境信息等重要数据。实时监测子系统是整个森林防火信息系统的数据和信息基础。

3.2 林火事故预警子系统

事故预警子系统将卫星遥感图像、气象信息和传感数据进行统一处理, 采用“801”森林火险等级模型[6]进行综合分析, 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 显示和输出火险等级分布图, 实现了火险等级预报的可视化;同时该系统还可通过将当前各种实时信息和火灾历史数据进行比对, 推理分析火灾风险的大小, 从而有利于指挥者迅速采取防范措施, 减少损失。

3.3 林火应急指挥子系统

林火应急指挥子系统按功能划分为火场实况显示模块和指挥扑救模块两部分, 其中指挥扑救模块是整个系统的核心。

3.3.1 火场实况显示模块

火场实况显示模块可以让指挥员实时、直观地了解现场的火情。系统以卫星遥感图像为分析基础, 结合来自火场周边GPS终端定位的坐标, 实现对火场的范围和形状的精确确定;同时系统根据来自救援车辆车载终端和救援分队手持终端的GPS坐标信息, 将火场实况、车辆和救援分队的分布情况统一显示于大屏, 让指挥员对火场情况和救援力量分布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直观地了解火场情况, 从而有助于做出正确的统筹规划和指挥决策。

3.3.2 GIS指挥扑救模块

1) 火势预测预报子模块系统结合近几天、当天以及未来几天的气象资料、林火情况、地理情况和植被情况进行分析预测, 判断林火的蔓延方向, 模拟林火蔓延的趋势, 为指挥员确定合理的扑救方案提供决策依据。

2) 指挥扑救决策子模块系统根据交通道路的分布情况、火场的位置以及救援力量的实时坐标等信息, 自动计算出最佳行进路线, 并估算最短到达时间, 指挥员根据上述信息结合系统提供的处置预案和历史案例, 对火场救援力量的使用进行合理的统筹规划并做出最终决策[5]。

3) 指挥扑救实施子模块除了通过传统的无线对讲方式进行指挥之外, 指挥员还可以使用图像化操作方式, 通过GPRS网络对火场的车载终端和手持终端发送文字信息, 而现场人员也可以通过终端将情况实时反馈, 从而实现了对火场救援力量的垂直指挥, 达到高效利用现有资源扑灭火灾的目的。

3.4 档案管理

信息维护主要包括预案管理、监测数据归档和火灾历史信息维护三个模块:

1) 预案管理实现对各种处置预案的管理和维护。

2) 监测数据归档系统对收到的气象和传感实时信息除了转发到各应用模块做分析之外, 同时将相关信息归档到数据库, 一方面是因为林火蔓延模型需要用到几天前的数据, 另一方面是进行数据挖掘的需要。

3) 历史灾情档案管理除了在建立系统时录入的历史数据, 系统在每次事故发生之后都会要求录入该次火灾的情况, 包括起火原因、起火时间、气象情况、受灾面积、扑火时间和主要责任, 作为将来的防火扑救提供依据和参考。

3.5 数据库管理和用户管理

数据库管理主要对林区基础数据、空间基础数据、防火专题数据、防火业务数据和实时检测信息数据进行管理和维护, 同时系统提供了数据备份与恢复的功能。

用户管理用于增删用户和设置用户的权限。

4 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GPRS和3S技术的林火预警与应急指挥系统, 构建了结合Internet与GPRS网络的系统框架, 对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和设计进行了详细描述, 并重点分析了应急指挥系统的实现流程。与传统的森林防火管理系统相比, 本系统具有更先进的通信方式、更广泛的信号覆盖面、更直观的图形化界面和更高效的指挥体系, 随着GPRS技术的广泛应用, 系统将会有更大的应用前景和空间。

摘要:森林火灾事故预警与应急指挥系统是一个集空间数据库、无线数据通信、地理信息系统 (G IS) 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管理系统。系统采用3S技术、GPRS通信技术和无线传感技术, 实现了对林区相关气象参数的实时采集、救援力量的监控调度和林火扑救的应急指挥。文章对该系统的具体工作流程, 主要结构和功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关键词:GPRS,地理信息系统,森林火灾,传感,应急系统

参考文献

[1]王金海.基于GIS的森林火灾扑救指挥辅助决策系统[J].森林防火, 2006 (3) :35-37.

[2]姜喜麟, 靳爱仙, 田禾.基于GIS的森林防火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J].林业科技开发, 2007, 21 (1) :72-74.

[3]徐志胜, 冯凯, 徐亮, 等.基于GIS的城市公共安全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4 (6) :82-85.

[4]冯文钊, 张宏, 彭立芹, 等.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警网络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4, 17 (1) :9-10.

[5]张贵, 曹福祥, 杨志高.基于3S技术的广州市森林防火信息系统的建立[J].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4, 24 (2) :94-99.

[6]覃先林.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的林火预警方法的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5:22-23.

[7]黄志强, 刘海军, 李红双.森林防火辅助指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林业资源管理, 2006 (6) :96-100.

[8]邱兴荣.森林防火3S平台的构建及其应用初探[J].福建林业科技, 2006, 33 (4) :90-94.

上一篇:小学语文质疑教学下一篇:国家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