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的导入和渗透

2024-07-20

西方文化的导入和渗透(精选九篇)

西方文化的导入和渗透 篇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也受到了西方思潮和西方思想, 对他们的价值观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 或积极、或消极, 高等院校一定要积极促成西方主流文化的积极影响, 规避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西方主流文化的传播, 让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更加的丰富和多元化, 丰富了学生的思想, 汲取了先进的文化成分和价值观念, 提升了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和艺术审美水平等。西方主流文化中, 不缺乏对民主、自由、平等与和谐的追求, 这些精华部分对大学生价值观有着积极的影响, 使得他们热爱自由、懂得尊重和遵守社会秩序。西方主流文化中, 有大量的关于人权问题、环境保护、人口危机、粮食问题、世界性传染病毒等问题, 这些都是全球性的问题, 大学生了解这些问题之后, 能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促使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但是他们的阅历较为肤浅, 社会经验不丰富, 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足。再加上国内的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 各种问题相聚出现, 比如就业难、看病贵、房价高等问题, 使得部分大学生有一定的抱怨情绪, 那么在接触到西方主流文化的时候, 就容易出现认知上的错误, 导致价值观发生一定的变化。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 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较为突出, 很多的大学生自私自利, 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和满足自身的需求, 表现出极端个人主义, 缺乏关爱和责任。

二、西方文化大肆传播的新形势下, 优化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措施

(一) 甄选西方文化的优劣, 对西方文化实行“拿来主义”教学。西方的主流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 所以要加大甄选力度, 实行拿来主义。对适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大学生成长进步的主流文化, 一定要把握好, 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大学生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还是日常生活中要加以渗透, 进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品德境界。高校的管理是较为松散的, 大学生学习和接触西方文化的途径也是多元化的, 那么这就需要正确的引导大学生, 对任何外来文化以及国内文化都要有一定的鉴别能力, 自觉隔离糟粕文化。对于西方文化中的那种金钱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 要学会拒绝和反思, 警惕这些文化的腐蚀。针对这些文化, 不但要让学生看清过程, 还要让学生知晓结果, 只有明白恶果, 大学生们才会记忆犹新。

(二) 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社会也是开放的社会, 不同文化之间应有有充分的融合和交流, 然后在充分整合的情况下, 人们对文化有一定的认知, 并且各地区的各民族的各国家的人对外来文化有一定的选择性, 这样既有有效的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 又能实现文化的融合, 规避不当文化的侵入。当下国内的文化是多元化的, 也是极为丰富的, 应该尊重和包容各种文化, 同时努力发展社会主义特色文化,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在高等院校, 除了引导学生认识西方主流文化之外, 还要大力的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让学生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 颂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理性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掌握其精神实质, 以形成高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性。

(三) 调整自己的认知, 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向往, 或者受到不良文化的蛊惑, 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学生对社会认知和对自己的认知不到位, 对社会充满抱怨, 并且在遇到困难的时候, 抗挫折的能力不强。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 也参与了一定的社会实践, 他们在就业、恋爱、人际交往、日常生活中有了对社会的直接感悟, 并且处在象牙塔与社会的矛盾之处, 一边是生活在理想天真纯洁的象牙塔, 一边是功利残酷现实的社会, 在这种矛盾之下, 学生们变得抑郁寡欢, 如果在经历一些挫折或者失败的话, 他们就会变得消沉, 价值观念也极易发生变化。改革开放后, 我们全身心的投入到现代化的建设之中, 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被我们无情的抛弃了, 在学习西方先进器物、制度的同时, 一些糟粕的思想也一同引进来了, 这对我国的主流思想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和腐蚀。大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和抗打击的能力较弱, 一旦遇到一点问题就丧失信心, 导致悲观消沉。而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的精神精髓, 可以帮助大学生们缓解这些问题, 并能做到修身养性, 引导他们树立宽容、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如孔子的“仁者爱人”, 孟子的“舍利取义”, 韩非的“尚法不尚贤”, 墨家“兼爱, 非攻”等精神来激发他们的生活热情。对于大学生来说, 很多的心理挫折问题出现都与自身的成长和利益有一定的关系。比如恋爱失败、竞选奖学金失败、考试成绩不好、考研失败等, 这些都会让他们陷入非自信的状态。要想调节大学生的心理就必须让他们明白, 失败乃是正常的, 只要自己付出努力, 努力了就没有给青春留下遗憾。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调节的方式很多, 如认知调节法, 就是换一个角度看问题, 扩大自己的问题的想法和看法;理智控制法, 高等院校的大学生作为知识分子, 作为高端知识的代表实体, 要拥有理智的头脑, 不能冲动和感情用事, 要用理性控制感性等。

参考文献

[1]孙建青.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 2014.

西方文化的导入和渗透 篇2

??

一、大学外语教学中西方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文化的导入和课本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 根据实际授课内容,讲授相应的背景知识,把英美等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风俗、习惯等内容穿插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快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实现对英语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培养起英语思维能力,以英语的思维方式学习英语,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成为真正合格的跨文化交际的人才。在英语教学中导入跨文化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打开眼界、开拓思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得到一定的艺术修养和中外文化精髓的熏陶,具备一种新的文化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减少语用错误。?

二、大学外语教学中西方文化导入的方法 ?

1、文化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

交际化外语教学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语言教学思想体系和方法体系,这一教学方法的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它把可理解的输入和输出看得同样重要,认为语言学习者通过输出活动不仅可以提高流利程度,生成更多可理解的输入,而且可以通过生成可理解的输出来加速第二语言学习。在教学上它十分重视交流活动,强调学习者之间的意念协商,其课堂活动有解决问题、做决策、观点交流、图画听写等形式。交际化外语教学带来的不仅是方法的改进,更是教学思想的转变。其教学理论明确指出,在交际化外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正确掌握语言形式,还要考虑语言文化。在大学外语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可根据需要对教材所涉及到的文化现象给予补充讲解。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小活动来避免填鸭式的文化教学,如讲故事、小组讨论、小型戏剧、几分钟演讲、小组竞赛等。当谈到历史剧、文学小说的作品时,对人物的刻画、背景及性格的描写,进行专门讲解,否则学生不了解故事发生的政治背景,很难准确体会故事中主人翁心理变化过程。这些活动既达到了教授文化的目的,又丰富了课堂气氛,深受学生的欢迎。如笔者在讲授 “Jobs and Careers” 《工作与职业》一文时 (见高等教育出版社《体验英语》综合教程2 Unit 2), 就组织了同学在班级内进行模拟面试活动。 同学们的亲身参与, 使他们对整个面试过程及国外的面试文化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也为他们未来的求职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还有利用图片展示法:此法可以展示说明某一个“文化现象”或具体操作。如:“Throwing the Sledge”(链子球),通过图片学生可以对此运动得到更直观的认识,同时介绍此项运动是从苏格兰流传开的等;又如“Pelotas”(回力球)——回力球又叫“小球赛”,最早起源于西班牙和法国,更广泛流行于拉丁美洲各国,人们称之为“杰莱”,意思是:“欢乐的节日”。

2、文化教学与课外指导相结合?

课堂文化教学主要给学生起示范引路作用,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单靠教师在课堂上介绍不可能全面, 文化的学习不应只限于课内, 课堂外的文化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延续和补充,它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大学课堂教学之外,教师可鼓励学生多阅读文化方面的书籍,多听英文的故事、戏剧,多观看英文原版的录像和电影,主动地与外籍留学生、教师交谈,多参加英语角等活动,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巨大资源,以增加对异域文化的了解。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 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改编对话进行表演,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语言和文化,同时注意其中有意义的文化细节,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和意识。邀请中外“英语通”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3、开设专门选修课程及外籍专家讲座?

除了大学英语的必修课以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来丰富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如为学生开设“电影欣赏-美国历史与文化”、“跨文化交际技能”、“美国社会与文化”、“英国概况”等课程。相信通过这些跨文化课程的学习,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会更加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提高文化鉴赏能力。为了充分利用校园中的文化资源,我们还可以邀请外教和外籍专家定期为学生开设讲座。通过讲母语的本族人(native speakers)来向学生传递最准确的异域文化和地道的表达方式。定期、限时、有的放矢结合某一章节进行一次或系列性的讲座。比如第一学期开设“英国概况”,第二学期开设“美国概况”。每门课都是由一系列相关的专题组成。文化讲座可以将支离破碎的文化信息重新整合构造,系统列出用以说明一个整体概念的有效教学策略(Rosen shine & sevens,1986)。这种讲座可给学生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训练和提高了学生的听写和观察能力。 ?

除了上述种.种方法外,束定芳,庄智象两位老师合著的《现代外语教学》中也提出了有关文化导入的主要方法如:融合法、实践法、和比较法。这些也可以作为我们教学的指导。(束定芳,庄智象 :130).总而言之,文化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生通过语言学习文化,并通过文化学习语言。达到二者的完美结合是外语教学的最高境界。作为英语教师,我们既是文化的传播者,又是学习者。我们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平时又广泛涉猎英美文化作品,注意积累,采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方法,争取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有较高文化素养和英语水平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Bander, R, G. 1978. American English Retoric.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broad.?

[2] 邓耘.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3).?

[3] 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M]. 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147.?

[4] 王海银. 试论语言、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4).?

[5] 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176,206,215.?

西方文化因素导入与高职英语教学 篇3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西方文化导入;重要性;方法

语言是传递文化的载体,语言教学的目的是交际。它不仅包括语言知识的教学,而且包括文化知识的教学。因为语言与文化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掌握语言。

一、西方文化因素导入高职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明确规定:“经过180~220学时的教学,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基本要求”强调的是学生英语实用能力。高职学生较本科学生的英语水平低,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应本着“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那么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传授好知识,达到授课的最佳效果?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语言的产生、发展和变化都与该国的文化背景紧密相关,语言是文化的主要部分。英语学习中的听、说、读、写、译任何一个方面都离不开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学生在学习中,只有掌握了文化背景的差异,才能真正把英语学懂、学通,避免死记硬背。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不但要传授英语语言本身的基础知识,还应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西方人的思维方式。避免因受我国文化习惯的影响,造成学生形成中式英语。

二、文化因素导入的方法和途径

对大多数高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共同的弱点是对英美文化中一些非语言形式的文化背景,社会准则了解不够,跨文化交际能力差。在与外国人的交流中常常出现障碍,甚至产生误会。为改变这种现状,笔者在外语教学中通过以下方法导入文化因素:

1.增加跨文化交际意识。

要在教学中渗透跨文化交际实例,使学生洞察两种不同文化的异同之处。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英美文化习惯,避免以东方的文化观念去理解西方文化,犯错误。

例如:笔者发现,学生很容易这样说:“I and Li Ming are in the same class.”笔者用 “A short Course in Human Relations”中的对话,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句子为什么应改写成“LiMing and I are in the same class.”

(1)—What are the six most important words in English?

—I admit I made a mistake.

(2)— What are the five most important words in English?

—You did a good job.

(3)— What are the four most important words in English?

—What is your opinion?

(4)— What are the three most important words in English?

—If you please.

(5)— What are the two most important words in English?

—Thank you.

(6)— 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word in English?

—We.

(7)— What is the least important word in English?

—I.

这是由英语中的“先人后己”原则决定的。在当今西方高度竞争的社会里,大多数人不得不先人后己,否则就难以生存。但同时也应教会学生在你和别人受到指责或承担某些责任时就无须遵循上述准则了。如:“I and LiMing did this mistake.”了解这些学生就会格外注意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惯用表达。

2.写作中引入文化对比。

对比法是跨文化语言教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母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产生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敏感性。

笔者在讲授名片书写时,就及时向学生讲解中西方在称呼使用上的不同。汉语中“姓+头衔”的称呼是很普遍的,这在英语中则表现为“头衔+姓”。但是如果被称呼的人具有双重身份,那么英汉语言称呼起来也是有区别。如:一位姓王的人既是教授又是主任,汉语中常称之为“王主任”,而在英语中则称之为“Professor Wang”。这是因为汉语文化中常用职务来突出权势,从而抬高别人的社会地位,以达到尊敬的效果。而在西方文化中常用表示专业的词来称呼以体现对专业人员的尊敬。这样的知识讲解,会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同类事物在中西文化环境中不同的表现形式、内涵及表示方法。

3.词汇讲解代入。

中英语言中都有许多文化内涵丰富的词汇,文化因素决定词汇的社会涵义,制约着其使用的得体性。教师但凡遇到英汉语言里具有不同文化内涵的词汇,就应不失时机地提醒学生。

例如,《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第二册第二单元TEXT B讲述的是作者对一位老妇人的歉意。在讲解这篇课文时应及时讲解课文中反复出现的 “old”这个词,在西方人的概念里,“old”不仅指“上了岁数”,还往往与老态龙钟相联系。在西方社会里,只有参与竞争,有所成就,才会受到尊敬。而人老了就只能退出竞争,因而就失去了相应的尊敬。同时还应告诉学生,在中国这个传统为差序格局的社会中,老人是被尊重,爱戴的对象,因此人不惧老,社会不忌“老”字,反而爱用“老”来表示尊敬与爱戴。通过讲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待老年人的价值的态度,学生能更准确地理解了作者的意图。

4.将事物观引入教学。

人人皆知,中西方在对待事物观念上有着很大的区别,它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如果教师没有及时讲解,学生就没有办法充分理解课文的深层涵义。

例如,《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第二册第四课“I like animals”,通过对动物优点的表述,表达了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在讲解本课时,笔者首先向学生介绍了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待动物的态度。以“狗”和“龙”这两种动物为例:西方人对狗大都含有好感,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英语中常有这样的表述:“You are a lucky dog”, “Love me,love my dog.”而中国人对狗却少了那份情有独钟,对含有狗的表述大多是贬义:“狼心狗肺”,“狐朋狗友”。但是中国人对待龙这种动物却是另外一种感情,中国人常称自己是“龙的传人”,在拜年的时候也常用“龙马精神”,“龙腾虎跃”来表达对新一年的祝福。而在西方神话中龙是邪恶的怪物,中世纪,龙是罪恶的象征。《圣经》故事中恶魔撒旦就被认为是the great dragon。显而易见,中西方某些对同类事物的观念截然相反,教师要通过对比讲解,加深学生对此类知识的理解。

5.通过测试导入文化。

通过对学生进行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语言交流能力的测试,找出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易犯的文化知识错误。

笔者在期中考试听力部分中用一些涉及中西文化知识的题目来考察学生。如:

—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

[A]Of course.

[B]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 .

[C]Don’t say so.

[D]Thank you.

此题浅而易懂,运用经常,但是有近半数的学生不能选择正确答案[D]。这是因为受汉语文化影响,中国人在听到别人表扬时,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达谦虚有礼貌。而西方人听到表扬时,总会乐意地说声“Thank you.”表示接受。

由此可见,语言文化和背景知识对于正确理解语意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通过测试等教学方法找出学生存在的共性文化错误,从而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导入西方文化。

6.课后补充文化背景知识。

英语课堂教学毕竟有限,尤其高职英语。所以要充分利用学生校外实习时间,给以以知识充实,进行文化教学。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书籍,报纸和杂志,留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知识,可以收听VOA 和 BBC等英语广播。学生只有正确地掌握了中西文化理念以及表达方式,才能在对外交往中正确运用和准确理解英语词句,实现跨文化的双向交流。

三、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师要不断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教师应大量阅读有关中西方文化的经典著作和书籍。各国的语言都有着和其它语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只有了解它们的差异,才能跨越语言的障碍,消除文化差异的壁垒。

综上所述,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交际的过程是人们运用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传递信息的过程,学习语言与了解、掌握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分不开的,只有把语言和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在工作和生活的对外交往中得心应手。因此,语言与文化的学习在外语教学中应贯彻始终。

参考文献:

[1]翟象俊.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1-4册)[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张卫族.跨文化商务交流案例分析.[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7.

[4]张爱琳.跨文化交际.[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5]张奎武.英美概况.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刍议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西方文化导入 篇4

一、从简单单词入手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特别重要。而词汇教学中渗透进文化教学不仅是重点,还是难点。由于很多教师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很难体会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这就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而,教师应采用合理科学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简单的单词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初中生刚刚学习中等英语,对学习充满着好奇心,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可以提高英语词汇教学的质量。

教师可以通过单词讲解来让学生体会文化。中西方对同一个单词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些甚至有截然不同的意思。因而,教师一定要通过讲解,来让学生把它们区分开。比如,在讲到《Let’s celebrate》一课中的Dragon Boat Festival这个节日时,教师可以问学生:“大家想一想dragon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学生们回答:“龙。”这时,教师就可以问:“大家一定对龙有很深的印象,那么你们心中的龙是怎么样的,它是好的还是坏的呢?”学生们说出自己的答案后,教师可以接着说:“大家对龙的印象都比较好,比如《西游记》中的东海龙王。但是大家知道吗,西方人对龙的印象并不好。比如哈利·波特中的龙,它是非常凶恶的,这就是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教师在简单的单词讲解中渗透进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学习到了知识。

二、从视频影音入手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技术也被引入了教学之中,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变化。通过对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更加直观地给学生讲授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学生的学习环境更加丰富多彩,视野也更加广阔了,给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多利用视频影音,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去自己思考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个性,选用正确的方法来教授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多元化的学习。

传统的授课方法比较枯燥,学生往往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影音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从视频中体会中西方文化差异。比如,教师在讲授《Shopping》一课时,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个简短的视频:第一幕是一个中国人在买东西,服务员问顾客:“你好,有什么我能帮助您的吗?”顾客说:“我想买一条短裤。”服务员:“为了保证您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可以告诉我您的体重吗?”很快,中国人便顺利地买到了短裤。第二幕是一个外国人来买短裤,当服务员问到:“May I know your weight?”时,外国人生气地离开了这家店。学生看完这两个视频后,教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同样的话,中国人没生气而外国人生气了呢?”然后教师就可以引出中西方在隐私方面的差异。

三、从短文对话入手

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时,离不开课堂上的口语交流。教师可以和学生在课堂上用英文进行对话,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初中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口语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初中生喜欢对话,更喜欢课堂上进行交流,将英语对话运用到教学过程中符合学生的性格特征,能够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但由于很多学生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进行口语交流时,容易出现中式英语。因而,在课堂上做口语交流练习时,一定要先让学生了解中西方的差异。在进行短文对话的讲解时,教师可以穿插着讲一些中西方文化在对话方面的差异。比如,在讲《Neighbors》一课时,教师讲到课文中的一句话“I live in a flat in a City Garden in Sixth Street.”时,这句话翻译为:“我住在第六街城市花园的一个公寓里。”而不是:“我家住在一个楼房城市花园第六街。”这就是中西方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即英语先说小地点,汉语先说大地点。通过这样的教学,为学生讲解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西方文化的导入和渗透 篇5

高中英语教学任务重,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强,社会各界对高考成绩的要求高。在日常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导入英语文化,这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组织教学活动才能实现。笔者梳理了长期从事高中英语教学的体会,结合一些专家和学者的论述,总结了一些有效的做法。

一、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要坚持实用性原则、与融合语言教学的原则和结合汉语文化的原则

英语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和地理、文学艺术、传统习俗和风土人情、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其内容丰富多彩,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大。我们在教学中导入英语文化时应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导入那些对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语言运用能力提高真正有益的内容。文化教学不能独立于语言教学之外,应渗透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之中,与语言教学相融合;还要注意和汉语文化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发现母语和目标语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

二、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加强英语文化导入的意识培养

加强学生英语语言文化意识的培养,教师应不断完善自身的英语语言综合素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们的英语文化意识。教授学生词汇和语法框架的同时,还要把英语语言作为一种有血有肉的生命体教给学生。例如在教授北师大版教材模块5 Unit 14时,就可以有意识地联系中国和英语国家职业认同的不同文化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讨论其未来的职业生涯。一年中的中西方节日到来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述每一个节日的背景和风俗习惯。久而久之,师生就能在英语课堂上养成英语文化导入的习惯。

三、准确把握文化导入载体,做到语言能力和文化习得双赢

1.依靠教材,拓展英语文化导入。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的每个模块都有一个主题,教学材料能够很好地体现英语语言文化特点和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其听说读写任务都能够很好地在跨文化学习中得到实现。教学中,我们应该紧紧依靠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引导学生完成听说读写任务中充分导入英语文化,把每一节课都打造成中西文化有效交流和学生语言能力提升的精彩课堂。

2.尽可能的设计真实的语言环境来导入英语文化。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一些真实的语言环境组织教学。特别是在对话教学中,学生最容易出现一些如同时态、人称和礼貌原则的语用错误。这些错误大多是因为学生在英语语言交际用语的规范使用以及礼仪习俗上缺乏跨文化意识。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创造真实环境,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和掌握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

3.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中导入英语文化。语法是语言表达的规则,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英语文化的导入来引导学生学习英语语法;要让学生从文化上了解中西方思维习惯上的差异,掌握英语语言表达方式的语法规则,减少中国式英语的语法结构错误。

英语中一些形式上极为简单的表达,其文化内涵往往却很丰富,和汉语的语言习惯也会很不一样,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英语语言文化的视觉来学习英语词汇。例如,“president”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意思不一样;汉语中“农民”是一个统一的概念,而英语中却根据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的不同,分别用farmer和peasant来表示。由于中西方民族的传统观念和社会风俗不同,其词汇的使用差距很大,只有带着跨文化意识学习才能准确把握词汇的运用。英语中的一些习语、典故和短语是英语国家各民族社会生活、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反映,只有将它们放在英语社会文化背景中学习,才能理解和掌握。

4.在英语选修课和课外英语活动中导入英语文化。开设有趣的英语选修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可以以此为媒介向学生传递英语国家文化。英语歌曲和英语影视剧欣赏都可以让学生了解其背后所包含的文化含义,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适合每一个学生参与的英语朗诵比赛、英语歌曲演唱比赛、英语情景剧表演等等,既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习得兴趣,又能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西方文化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篇6

一、现行中职英语教材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西方国家在社会制度、家庭结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等方面与中国有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也体现在现行中职英语教材内容中, 涵盖了西方社会的历史、地理、文化、风情、民俗等方面。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文化、生活习惯的差异。中国人打招呼会明知故问, 如:“你在看书呀?”见面爱问:“你吃了吗?”聊天时喜欢探听对方的私事。西方人一般以天气开启话题, 而年龄、收入、住房、婚姻状况等属于尊重的隐私, 聊天时一般不触及;致谢语与答谢语的差异。中国人较少使用“谢谢”, 对别人的感谢往往使用“否认”的方式。而在西方国家, “Thank you”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恭维语与应答语的差异。中国人有时会违心地恭维他人, 对别人的赞美和祝贺也往往使用自谦或自贬的方式;西方人则会欣然接受他人的赞扬或祝贺, 并向对方表示谢意。此外, 还有中西方的禁忌语与体态语的差异。

二、西方文化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要

中职英语与普高英语相比, 更加淡化语法, 强调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注重学生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的培养。语言是交际工具。中西文化内涵的差异反映到语言中必然会造成词义、句义、联想意义、比喻意义等语言现象的差异。不了解文化差异, 很容易引起交际中的文化冲突。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 可有效突破语言交际障碍。

(二)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需要

中职学生正处于青少年阶段, 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西方文化, 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历史背景, 领略异域风情, 感受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 丰富文化视域, 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利用自身的内驱力, 引发学习英语的遐思, 达到自然启发式英语教学的目的,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西方文化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渗透的策略

(一) 渗透的原则

教学大纲强调要遵循英语教学规律, 处理好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西方文化的渗透应与语言教学同步、互补, 循序渐进, 在语言教学中逐步渗透。要以交际文化教学为主, 知识文化教学为辅;以西方国家的文化教学为主, 与中国文化进行对比教学,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 渗透的对策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自身特有的文化模式, 作为载体的语言内含着文化差异。教师应采取策略活化教材, 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文化内涵, 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文化渗透。

1. 课前文化氛围融入

备课时, 教师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收集、选择涉及相关主题的图片、电影、录像等并制作课件。如在讲授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课本 (浙人版) Book 2 Unit 8 Lesson 30“The History o Country Music”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美国的音乐文化及其价值观, 我制作并播放了美国乡村歌手John Denver的视频。生动的故事、有趣的画面, 吸引了学生注意力, 学生很快便融入了西方文化氛围。

2. 课中文化讲解吸收

教学中, 教师应创设情景, 让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中西方文化的比较, 通过对比两种文化的差异, 有效渗透相关西方文化背景知识, 正确理解所学内容。

(1) 对话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得体的交际需要懂得相关的交际文化。不了解西方文化特征, 必然会导致交际障碍。在对话课中, 若学生有不解之处, 教师应及时补充文化背景知识。既可从交际功能项目方面进行交际文化比较, 又可进行非语言交际的对比。教材及配套的练习册中就有不少涉及非语言交际的内容。如在谈话中, 英国人不习惯彼此靠得太近, 而阿拉伯人为了表示礼貌, 同朋友谈话时却相互站得很近。

(2) 阅读教学中的文化渗透。中职英语教材中阅读文章取材广泛, 蕴含着丰富的西方文化。教师应挖掘课文的文化内涵, 引导学生结合西方文化深入理解课文, 以切实达到阅读教学目的。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课本 (浙人版) Book 3 Unit 1Lesson 2“Table Manner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涉及到餐桌礼仪:东方人用筷子, 西方人使刀叉;英美人请客, 最好准时赴约, 决不可早去, 以免主人因准备不充分而感到尴尬;请客吃饭, 中国人总喜欢向客人敬酒、布菜。西方人通常只敬一次, 主人希望客人自己动手。都反映了中西文化差异。

(3) 词汇教学中的文化渗透。词汇是语言中最活泼、最有生命力且能体现社会文化的部分, 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应注意挖掘词汇的文化内涵, 了解词汇字面意义之外的文化涵义, 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如dog, 中西方的文化蕴意相差甚远, 汉语中贬义居多, 如“狗腿子”、“走狗”、“狗急跳墙”、“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而英语的俚语俗语往往含有褒情善意, 如top dog (最重要的人物) ;lucky dog (幸运儿) ;Love me, love my dog. (爱乌及屋) ;A dog has it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 等。又如dragon, 中国人把它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西方人却认为dragon是邪恶的象征, 所以亚洲“四小龙”译为Four Tigers。

3. 课后文化体验

不同的文学作品反映不同的文化背景。课后, 教师可播放学生喜欢的英美歌曲、小故事或进行原版电影、录像的欣赏, 鼓励学生阅读各类具有时代气息、反映英美社会文化的各种刊物, 如《英语沙龙》、《开心英语》、《中国日报》等, 让学生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验中感受西方文化。

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及时、恰当地渗透西方文化, 分析、揭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 避免交际中的误解与冲突, 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还可以真正提高中职学生的英语素质, 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邓炎吕,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2]陈申.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9.

西方文化渗透英语教学的几点做法 篇7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成分, 也是文化载荷量最大的成分。所以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 有助于我们对英语词语的理解。例如, 英语中常见一些表示动物的词汇表达与人有关的含义。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如果直译的话, 很容易造成误会。但如果有了一定的英语知识, 就不会发生这样无知的错误了。 又如:“It rained cats and dogs last night.”不是翻译成“昨晚下猫下狗了”, 实际却是“昨夜风雨交加。”这都是中西文化的差异。了解这些差异, 有助于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 一些单词的拼写以及读音会有不同的形式, 像color/colour, meter/metre等, 这些现象又在告诉我们, 同样是英语, 还有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区别。看英、美英语拼写习惯的差异, 了解两国人不同的民族特点。

二、在口语教学中寻求文化信息

文化是语言的一部分, 要使学生使用得体的语言进行交流, 我们就应当让学生了解一些英、美人的生活习惯, 包括谈话的习惯、餐桌上的礼仪、公共场所的行为表现等等。否则, 尽管学生能够毫无语法错误地讲英语, 但在实际生活中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和不愉悦。例如:在英语课堂上经常听到“Good morning , Teacher!”这是不规范的问候语。因为在英语里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 一般不用作称呼, 应改为“Good morning, Sir/ Madame!”

三、在阅读教学中感受文化差异

现在的英语阅读选材极为丰富, 适当的中西文化背景补充也是英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了解一些相关篇章的文化背景知识, 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在阅读英国巨石阵“It can’t be a temple-but it could be a calendar.”这种时代久远, 内容难懂的文章, 如果在阅读之前, 先播放一些有关巨石阵的视频资料或阅读一些相关资料等, 巨石阵的神秘面纱就会被慢慢揭开。带着浓浓的好奇和求知欲去学习, 这样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四、在观看英文电影中体验文化魅力

为什么生活在国外的华人能够如同使用母语一般使用英语?那是因为他们具备学习第二语言的必要条件———“语言环境”。而国内的学生, 生活用语是中文, 接触的老师和同学是中国人, 在缺乏语言环境的情况下, 借助英文电影来“创造条件”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一部电影通常会包含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建筑风格等。学生在观看时, 会潜移默化地受这些文化的影响, 进一步直观地体会到东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反过来也更能理解词句在当下语境中的含义, 从而加深对英语语言的理解。由于电影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优美动听的主题音乐, 因此这些影片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 更能对学生的听力和口语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 用原版电影安排教学活动是一种可以尝试的“愉快教学”的新模式。

五、在课外学习中补充文化知识

英语课堂上的文化渗透毕竟是有限的。课后更需要学生自己去“开垦”“收获”, 多方位地进行涉猎。因此,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或者课余时间进行补充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大量的英文短文、杂志、报纸;收听美国之音、英国电台等广播;参加英语角, 与不同的学生、老师进行交流。这些都能为学生补充更多中西文化背景知识起到促进作用。

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与渗透 篇8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 它可以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由于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 不同学科对它的概念和范畴的研究常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侧重性。就英语教学而言, 它涉及到英国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 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要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就必须遵照“相关、实用、循序渐进”的几项原则, 对文化导入的内容作必要的取舍。相关性原则要求所导入的文化内容应该与教材的内容有关, 或者是教材的拓宽。文化导入教学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材料, 尽可能与语言教学同行。

自古以来语言与文化就是密不可分的整体。英国语言学Halliday认为:语言符号系统是社会符号系统 (文化) 的一部分, 语言是一种“意义潜在系统”。作为符号系统, 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 是思维的直接实现, 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 语言也反映一个民族的生活、文化和思维方式。因此,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文化信息的代码。

从人类学的角度看, 人不仅是“社会人”, 而且是“文化人”, 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始终发生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下, 文化无所不存, 无所不在。有“现代文化学家之父”之称的英国人类学家Kluckholn对文化下的定义是:“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 既包括显型式样也包括隐情式样, 它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 或是在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文化的内容广泛而又复杂, 美国当代著名人类学家Goodenough认为, 文化的内容包括:形式 (主要是指语言) 、信仰、命题、价值观、规约、公众价值观、行事方法、常规、风俗等。语言是文化有机的组成部分, 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 它与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的。语言教学强调的是听、说、读、写、译技能的培养, 而文化教学远没有这么单纯。按照H·Ned Seelye的观点, 他认为文化分为两个层次, 一个层次是C文化, 即文学、艺术、音乐、建筑、哲学及科技成就;另一个层面指的是“人们的生活”, 即风俗习惯、传统和社会组织。虽然它们在教学过程中着重点不同, 但它们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一方面,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 是传递文化的载体, 是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 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另一方面, 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 反映文化、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 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和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决定了语言老师也必然是一名文化老师。然而,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 文化教学又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 它是语言教学的组成部分。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 更多的是进行目的语文化的导入, 而一部分老师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有相当的了解, 实际不然。笔者认为, 在英语教学中应进行双向文化导入, 也就是使整个语言教学过程变成是对目的语和母语文化不断加深理解和认同的过程。

二、跨文化英语教学的原则

国内外学者都有诸多论述涉及语言教学的基本准则。比如, 我国的束定芳、庄智象提出文化导入必须遵守实用原则、阶段原则及适合原则。赵厚宪提出在外语课堂上进行文化教学的四个原则, 即认知原则、同化原则、比较原则及宽容原则。在双向文化导入的教学模式中, 笔者认为应遵循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和去粗取精的原则。

1. 各国各民族文化都是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积淀, 它们的形成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中英两种文化都深深地带有各自民族的特点, 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才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审视、吸收另一个民族文化的精华。尤其是在当今经济发展不均衡, 存在南北差异的情形下, 经济在文化交流中发挥了广泛的影响力, 因此, 我们对待中西文化既不能自卑又不能盲从。这种态度体现在教学中就是比较客观地以无歧视、无偏见的态度来对待异族文化。在经济与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 每一种文化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完善与发展的问题, 只有相互尊重、相互学习, 才能达到共同繁荣, 实现双赢的目的。所以, 相互尊重原则是双向文化导入的基础。

2. 求同存异是关键。

“求同”在文化教学中容易把握及实施, 学生也较容易理解。“存异”却是我们应该侧重的方面。对比是我们了解两种文化差异的有效途径。对待异于我们本民族文化之处, 我们首先需要认知、理解, 分清哪些是可接受的, 哪些是不可接受的, 对待其中的一些闪光点, 我们甚至是欣赏的。比如, 在我们的观念中, 尊老爱幼是一种美德, 而在西方文化中, 更加强调的是个人的独立性。这两种价值观念, 很难简单地用“对”与“错”来评判。比如, “龙”在中国文化中, 是一种象征吉利的神物, 而西方人却认为dragon (龙) 是邪恶的象征, 认为龙是凶残肆虐的怪物, 应予消灭。如果我们缺乏对两种文化差异的认知, 必然会导致学生在交际过程中的错误, 必然会以我们自己的文化模式代替目的语的文化模式, 必然以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进行思考。

3. 去粗取精是必然结果。

在中西方文化发展的过程中, 由于受到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及科技的制约, 必然有一部分内容具有时代局限性, 有些内容甚至是有悖科学发展的。在英语教学中, 注意摒弃过时的、不健康的文化信息, 重视正面的、积极的文化信息的对比, 吸收英语文化的精髓为我所用。

三、文化导入的策略

在具体的日常教学中,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从词汇方面入手。

要注意词的意义及内涵, 英汉两种语言在词义上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挖掘词语的内涵, 有利于正确理解。如“white”在英语里的意思是of the color of fresh snow or common salt, 汉语译为“白的、白色的”, 但英语学习者对a white lie就不易理解。难道谎言还有颜色吗?当然不是, 它的正确意义是“不怀恶意的谎言”。同样, 许多西方人对汉语中的“红白喜事”中的“白”字也感到费解。另外, 在某些场合下, 汉语中的“白”字指的是颜色, 但在英语的对应词中并无white, 如“白熊” (polar bear) ;“白蚁” (ternite) 。而且, 汉语中“白费事” (all in vain, a waste of time and energy) , “白痴“ (idiot) , 其英语对应词中都与“white”无关。这种现象, 英汉两种语言中俯拾皆是, 从词汇着手, 简单明了, 成效大, 能避免学生望“词”生义的毛病出现。

2. 从习语的角度着手进行文化教学是卓有成效的。

因为习语是语言发展的结晶, 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 进行习语的学习, 既能学到语言又能学到文化, 并能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看到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 从而加深对英语民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了解, 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英汉两种语言中丰富的习语都体现了不同的文化特征, 比如, 汉语中常常用“雨后春笋”来形容“事物的迅速发展和大量产生”, 英语中的同义习语是“like mushroom” (像蘑茹一般) 。形容“对事物无兴趣”或形容“文章、讲话枯燥”在汉语中说“味同嚼蜡”, 在英语中说“as dry as sawdust” (像锯末儿干巴巴的) 。对这种现象, 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收集素材, 进行比较分析的工作。

3. 从社交礼节及习俗方面着手。

社交礼节是指某种文化或成员在特定类别的交际活动中共同遵守的规则与习惯, 英汉社交礼节因受各自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 有人打了个喷嚏, 中国人的反应是“有人想你了”、“有人说你了”, 或开玩笑地说“谁在骂你”, 英国人或美国人则说“God bless you” (上帝保佑你) ;很多人认为汉语中的“请”相当于英语中的“please”, 但在某些场合却不宜用please, 比如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 不说“please”, 一般都说After you;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吃菜、喝酒或请人吸烟时, 一般都用“Help yourself”, 也不用“please”, 如此等等, 不是语言本身的字字翻译, 而是文化的信手拈来。

四、结束语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 而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也是一项系统工程, 牵涉到方方面面。只要我们下决心花大力气, 结合大学英语教学, 在注重培养学生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的同时, 也注重文化因素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在英语教学中导入跨文化的内容, 就有利于学生打开眼界、开拓思路,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得到一定的艺术修养和中外文化精髓的熏陶, 具备一种新的文化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减少语用错误;有利于知己知彼, 不会使年轻一代对外国文化盲目崇拜, 变成“哈韩族”、“哈日族”、“哈美族”;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 而不是脱离实际的机械的死记硬背, 符合与时俱进的时代发展要求, 使学生能够学到真正活的英语, 从而为今后培养出高素质的、具有跨文化意识的复合型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摘要:大学英语教学只停留在单纯的语言教学层面上是不能满足涉外交往需要的,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进行跨文化导入是当代教学之所需。文章就跨文化导入的内涵、原因、措施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英语教学,导入与渗透

参考文献

[1].何自然, 阎庄.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汉英语用差异调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6

[3].霍尔.侯勇译.无声的语言[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5

西方文化的导入和渗透 篇9

关键词:课堂教学,语言,渗透,西方文化,有效途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语言表述的内容, 两者密不可分。《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 要“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拓宽视野”, “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进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下面, 笔者谈一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教育的几种有效方法。

一通过英汉两种文化的对比, 渗透西方文化的教育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为了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师可以采用英语同母语对比的方法。”因此, 在教学中, 可以采取比较的方法把英语教材中涉及的内容分为两类: (1) 衣、食、住、行方面的, 包括购物、食品、交通、学校、家庭等; (2) 日常交流方面的, 包括问候、称呼、道别、致谢、建议和打电话等。如在新目标七年级 (上) Starter Unit 1 Good morning!Section A中, 学生见面互相问候说:Good morning!Hi或Hello!在中国, 人们见面怎么说:“你吃过了吗?” (Have you had your dinner?) 或“你要去哪里?” (Where are you going?) 。除了问候语不同外, 中西方在体态语问候上也是不同的。如新目标九年级Unit12 You a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Section A部分就通过听力对话练习, 介绍了日韩人的鞠躬礼, 欧美人的拥抱、亲吻及握手礼等。这些不同体态问候方式充分体现了不同的文化特征, 通过这些介绍使学生认识到了解西方文化的重要性。

再如, 在语法上,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 中英文的语言表达方式也就不同。如在汉语中“我”往往位于句首, 如“我和汤姆”。但在英语中, 应该译成“Tom and I”。因为在英美文化中, 把自己放在他人之后似乎更为尊重他人。又如“欢迎你到北京来” (Welcome to Beijing!) , 很多中国学生一看到这个句子就直接译成:Welcome you to Beijing!这是中西方两种不同思维习惯产生的文化差异。

现行新目标教材中有许多涉及文化差异的日常交际用语和习惯表达方式, 教师都可以将它们和文化背景及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联系在一起讲, 这样学生掌握的就不是中国式的英语 (Chinglish) , 而是比较地道的英美英语。

二在词汇教学时注重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

英语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意义, 所以在词汇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 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主观评价。而现行新目标教材中就有很多与文化有关的词汇可以挖掘, 如name, dog, old, Thanksgiving Day, look out, breakfast, fast food, sports, Christmas以及表示颜色的词等。对这些具有文化背景意义的词汇, 在课堂上除了讲清其概念意义外, 还要介绍它们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如以教学dog一词为例, 在语言意义上, 中国的“狗”与英美国家的“狗”没有区别, 但“狗”的文化意义却相差甚远。“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大多是贬义的。但西方人对“狗”却情有独钟, 他们认为“狗”是人类的好朋友, 忠诚可靠。所以dog在英语中往往含有褒义, 如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2008年安徽省中考阅读理解题) ;a lucky dog (幸运儿) 。

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些具有文化背景意义的词汇, 教师应该做一个有心人, 随时在课堂上给予介绍, 使学生在日后的使用、交流中不会产生障碍, 从而达到真正掌握英语的目的。

三从课文中寻求有关西方文化背景的信息, 渗透西方文化知识

由于目前初中还没有开设西方文化知识方面的专门课程, 所以英语教师只能充分利用、挖掘教材, 帮助学生从中获取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 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如在讲授新目标九年级英语Unit 13 Reading:Receiving money makes me uncomfortable时, 我就根据文章中的句子:In some culture, however, receiving money can make people uncomfortable.“When someone give me money, it just makes me think they are being lazy, ”says John Wilson, “In England, we have a saying:It’s the thought that counts.”重点介绍了在馈赠和接受礼物上中西方人的不同习惯和价值观。

此外, 禁忌语也是西方语言文化特色之一。在中国, 人们见面闲聊, 询问体重、年龄、收入、婚姻等似乎是常事。但在英美等西方国家, 这些“privacy”都是要尽力回避的, 他们通常会聊些当前重大新闻、娱乐新闻或天气。

四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网络等多媒体教学手段, 渗入西方文化知识

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教学手段, 特别是多媒体课件, 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语言文化学习的环境。例如新目标八年级 (下) Unit 3 Reading:Do you remember what you were doing?一文中讲到:Dr Martin Luther King was killed in the city of Memphis in America on April 14, 1968.教学时, 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了美国黑人运动的过程及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文章:I Have A Dream, 使学生对美国的民族运动有一定的了解。另外, 在假日到来之际, 鼓励学生上网搜集中西节日材料, 像西方的Easter (复活节) 、Thanksgiving Day (感恩节) 、Christmas (圣诞节) 和中国传统的the Spring Festival (春节) 、Dragon Boat Festival (端午节) 、Mid-Autumn Festival (中秋节) , 相互对照, 这样就使学生对中西方文化都有了详细的了解。

总之, 笔者认为仅仅学好语言知识是绝对不够的, 缺乏足够的文化背景知识就不能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新课标对英语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更新教学思想, 全面教育学生, 以适应时代对英语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上一篇:四君子汤下一篇:节日是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