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癌变

2024-07-08

早期癌变(精选五篇)

早期癌变 篇1

关键词: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大肠息肉病变,早期癌变

大肠癌可发生于大肠任何部位, 早期症状不明显, 患者出现便血、腹泻、肠梗阻、腹痛、体重减轻等症状时, 疾病往往处于晚期, 所以早期筛查与诊断大肠癌尤为重要。目前, 对大肠癌的诊断多采用白光内镜, 能发现息肉与肿瘤, 但对于早期癌变难以分辨[1]。窄带成像放大内镜 (NBI-ME) 是一类新型的内镜诊治技术, 窄光谱带可增加肠内黏膜表面结构和微血管系统的图像对比度, 提高分辨率与可视性, 进而提高诊断大肠息肉早期癌变的准确率[2]。由于NBI-ME良好的可视性, 可为组织活检与肿瘤切除提供直观依据, 大大降低手术风险[3]。我院采用NBI-ME对大肠息肉样病变进行观察分析, 预判大肠息肉是否为肿瘤, 并选择内镜治疗或病理活检, 根据对照病理结果评价其诊治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选取2013年9月至2015年7月于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经大肠镜检查并检出大肠息肉样病变患者200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125例, 女75例;年龄56~85岁, 平均 (69.2±8.5) 岁;病程1个月至1年, 平均 (2.8±1.4) 个月。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便秘、腹泻、便血等症状。排除炎症性疾病、遗传性大肠腺瘤病、肠道准备欠佳、不耐受内镜痛苦及对染色剂过敏者。所有患者均签署我院伦理委员会出具的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检查前4~6小时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两盒做肠道清洁准备。由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内镜医师行单人操作法进镜至回盲部, 退镜过程中发现息肉样病变后用生理盐水冲洗, 再进一步详细观察。具体操作步骤: (1) 常规白光模式下大致观察腺管开口类型, 并记录病变的整体形态, 并预测病理检查结果; (2) 切换至NBI-ME模式, 再次观察腺管开口类型 (Pit) 及毛细血管的形态, 并预测病理检查结果; (3) 通过活检孔喷洒0.2%靛胭脂对病灶进行染色, 观察病变表面腺管开口形态, 并进行分型, 预测病理检查结果。 (4) 分析病变轮廓、腺管开口及毛细血管的结构图像, 并对图像清晰度进行计算评分。 (5) 根据息肉大小及内镜下预测息肉性质, 对于可行内镜治疗的选择高频电切除术、内镜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等, 术毕将切除的病变标本送病理学检查;预测息肉性质不适合内镜治疗的行病理活检。

1.3 评价标准

内镜图像清晰度评分标准:1分, 完全辨认不清;2分, 模糊可见;3分, 较为清晰;4分, 非常清晰。黏膜腺管开口分型标准采用工藤进英的Pit分型法[4], 将Ⅰ型及Ⅱ型腺管开口判断为非肿瘤性病变, ⅢS、ⅢL、Ⅳ及Ⅴ型腺管开口定义为肿瘤性病变。毛细血管形态结构分型标准参照佐野宁的CP分型法[5], Ⅰ型定义为非肿瘤性病变, Ⅱ、Ⅲ型定义为肿瘤性病变。最终诊断标准依据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

1.4 观察指标

比较NBI-ME、染色内镜和普通内镜结果与组织病理结果;比较三种内镜诊断方法对大肠息肉早期癌变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准确率= (真阳性+真阴性) /总例数×100%。灵敏度=真阳性/ (真阳性+假阴性) ×100%。特异度=真阴性/ (真阴性+假阳性) ×10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包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u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诊断结果及治疗

2 00例共2 5 2处病变, 其中乙状结肠80处 (31.7%) , 直肠62处 (24.6%) , 横结肠38处 (15.1%) , 升结肠31处 (12.3%) , 降结肠30处 (11.9%) , 回盲部11处 (4.4%) 。病理检查结果:非肿瘤性病变68处 (27.0%) , 其中增生性息肉38处, 炎症性息肉30处;肿瘤性病变184处 (71.8%) , 其中管状腺瘤91处, 绒毛状和混合型腺瘤73处, 高级别瘤变11处, 腺癌9处。根据大肠息肉病变具体情况, 行内镜黏膜切除术121处 (48.0%) , 高频电切除术74处 (29.4%) ,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48处 (19.0%) , 因腺癌行外科手术9处 (3.6%) 。

2.2 三种内镜方法图像清晰度评分比较 (表1)

NBI-ME对病变轮廓和微血管形态显示的图像清晰度评分均明显高于染色内镜,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值分别为17.14、1 00.2 7, P<0.01) ;N B I-ME对病变轮廓、腺管开口形态和微血管形态显示的图像清晰度评分均明显高于普通内镜,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值分别为32.30、54.20、1 1 4.93, P<0.01) 。染色内镜对病变轮廓、腺管开口形态、微血管形态显示的图像清晰度评分均明显高于普通内镜,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值分别为9.49、57.96、3.81, P<0.0 1) 。

2.3 N B I-ME的C P分型、P it分型与病理组织学的关系 (表2)

Pit分型:Ⅰ型19处 (7.5%) , Ⅱ型80处 (31.7%) , ⅢL 101处 (40.1%) , ⅢS 2处 (0.8%) , Ⅳ型34处 (13.5%) , Ⅴ型16处 (6.3%) ;CP分型:Ⅰ型73处 (29.0%) , Ⅱ型160处 (63.5%) , Ⅲ型19处 (7.5%) 。

2.4 三种内镜方法鉴别诊断肿瘤性与非肿瘤性病变比较 (表3)

三种内镜检查方法均根据Pit分型或CP分型判断病变处是否为肿瘤, 以组织病理诊断结果为准。NBI-ME鉴别肿瘤病变的准确率94.4% (238/252) , 灵敏度95.1% (175/184) , 特异度92.6% (63/68) ;染色内镜鉴别肿瘤病变的准确率87.3% (220/252) , 灵敏度89.1% (164/1 8 4) , 特异度8 2.4% (5 6/6 8) ;常规内镜鉴别肿瘤病变的准确率75.8% (191/252) , 灵敏度78.8% (145/184) , 特异度67.6% (46/68) 。三种内镜方法鉴别肿瘤病变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36.73、23.18、13.89, P<0.01) 。总体上, NBI-ME与其他两种内镜方法相比在诊断大肠息肉早期癌变方面有优势。

3 讨论

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 消化内镜已逐渐成为消化系统疾病最重要的一项检测手段。传统的消化道内镜多采用氙灯光源, 光谱较宽, 不同波长之间的光反射叠加即为正常组织图像, 但病变直径较小或较平坦时往往无法观察清楚[6]。NBI-ME可通过窄带滤光片将原始光分为不同波长的红、绿、蓝光, 其中红光可显示黏膜下血管网, 绿光显示中层血管, 而蓝绿光被血液吸收, 使血管呈现较深的颜色, 从而明显增加病变处不同组织的对比度, 结合放大内镜便可更加清晰准确地观察肠内病变[7]。

本文结果显示, 应用NBI-ME发现252处病变, 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其中184处为肿瘤性病变, 68处为非肿瘤性病变。NBI-ME对病变轮廓和微血管形态显示的图像清晰度评分明显高于染色内镜, 对病变轮廓、腺管开口形态和微血管形态显示的图像清晰度评分均明显高于普通内镜,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该结果表明NBI-ME比其他两种诊断方法成像更清晰, 能够真实地反映病变状况, 可检出肠内微小病灶。这是由于窄带光谱中的蓝光穿透力较弱, 所以照射深度仅达病变组织的表层, 从而增加了黏膜表面的清晰度和对比度, 有利于发现微小病灶, 进一步降低漏诊率[8]。另外, 由于人体大肠黏膜较薄, 微血管多分布在表层, 使得N B I-ME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点[9]。

根据组织病理诊断结果, NBI-ME鉴别肿瘤病变的准确率94.4%, 灵敏度95.1%, 特异度92.6%。本研究NBI-ME鉴别大肠肿瘤病变的准确率和灵敏度均高于殷泙等[10]报道结果。此外, 染色内镜鉴别肿瘤病变的准确率87.3%, 灵敏度89.1%, 特异度82.4%, 与NBI-ME相比略低;而普通内镜鉴别肿瘤病变的准确率75.8%, 灵敏度78.8%, 特异度67.6%, 均明显低于NBI-ME。说明NBI-ME与其他两种内镜方法相比在诊断大肠息肉早期癌变方面有优势。

综上所述, NBI-ME对于诊断大肠息肉样病变早期癌变有准确率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等优点, 且操作简便, 图像清晰, 有利于发现浅表的微小病变和平坦型病灶, 还可有效鉴别大肠部位肿瘤性与非肿瘤性病变, 为内镜下治疗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汤小伟, 姜泊.结直肠肿瘤内镜早期诊断的新进展[J].中华消化杂志, 2015, 35 (3) :157.

[2]李捷, 屠惠明, 乔峤, 等.NBI-ME在CEA阳性病例中进行微血管分型诊断胃癌和肠癌的临床价值[J].重庆医学, 2014, 43 (7) :818.

[3]刘宇虎, 柳娟, 陈桂权, 等.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诊断与治疗[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2, 17 (5) :264.

[4]王义, 崔旭, 臧建华, 等.高清不放大窄带成像内镜对大肠隆起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作用[J/CD].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14, 4 (2) :62.

[5]Sano Y, Horimatsu T, Fu KJ, et al.Magnifying observation of microvascular architecture of colorectal lesions using a narrow band imaging system[J].Dig Endosc, 2006, 18:S44.

[6]余小杰, 胡昔成, 吴勤, 等.早期大肠癌结肠镜下高频电治疗[J].中国内镜杂志, 2012, 18 (11) :1212.

[7]蔡世伦, 钟芸诗.放大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结直肠早癌诊断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14, 3 (6) :12.

[8]刘宇虎, 陈桂权, 钟东, 等.NBI-ME对病变表面微血管分型在诊断结直肠早期肿瘤中的意义[J].医学研究杂志, 2013, 42 (1) :72.

[9]黄伟, 王蕾, 杜静, 等.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对早期胃癌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5 (4) :435.

癌变的实质 篇2

我现在大胆地提出一种新的癌变学说,我认为:癌变是下级生命体对上级联合体的一种背叛行为。

生命是有级次性的。所谓生命体,都是处在不同生命级次上的“联合体”。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生命体,经过大联合、大分工、大组建、大协同、大统一,才组建为上级生命体的。联合起来以后,有了更高层次的自我意识,自我整体、自我观念、自我动态体系、自我调节体系、自我代谢体系、自我繁殖体系,就组成了更高级次的生命体了(联合体)。活的动物体,与它身上的亿万个恬的体细胞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是一种大联合、大组建的关系,是一种上下级的关系。高等动物的受精现象,精细胞与卵细胞的初次结合,就是单细胞与单缌胞的初次联合,是大联合的开始,是大联合的缩影,是大联合的维型。不管是人体,动物体,还是植物体,它们的体细胞都是活的,都要分裂繁殖继代的,又都是由它的下级生命体组建起来的。同样道理,病毒也由它的下级生命体一一蛋白质、RN A、D N A,经过大联合、大分工、大组建,大协同、大统一而才组建成的。因为病毒中的蛋白质、R N A、DN A,都是的,都有生命现象与生命过程。

生命从低级到高级,从单独生存到大联合,是生命的顺演,是生命的进化;反之,生命从高级到低级,从大联合到单独生存,则是生命的反演,是生命的“癌变”。

参加了大联合、大分工,大组建、大协同、大统一的下级生命体(例如人体的体细胞),必须严格执行联合体(人体)的统一指令,绝对服从和接受联合体的各种制约:接受联合体的分工指令,关闭基因(所谓关闭基因,乃是关闭它们表达单独生存、单独生活的那些基因),使自己分化为具有专一功能的体细胞,组建成具有专一功能的器官,忠实地为联合体的全体成员服务;也要接受联合体的“计划生育”指令,不得盲目分裂增殖;还要接受联合体关于营养物质的统一分配的指令,只能得到自己应得到的份额,不得随意“多吃多占”等等,凡是参加了大联合的下级成员(人体的体细胞),都有权分享联合体(人体)所创造的优越的生存环境、优越的生存条件(恒定的体温、恒定的营养液,恒定的酸碱度、恒定的生物磁场……等等),都有权分享联合体所创造的优良的营养物质,都有权得到联合体的安全保护(如人体的免疫系统、淋巴系统、皮肤系统对每一个体细胞的安全保护)。

如果参加了大联合的体细胞,退出了大联合、背叛了大联合,不严格执行联合体的统一指令,闹“独立性”、不再服从、不再执行联合体的分工指令,不再从事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再服从联合体的“计划生育”,擅自分裂增殖,长出人体不需要的肉瘤、骨瘤、血瘤;或不执行联合体关于营养物质的分配指令,滥肆抢夺营养物质,擅自改变微细血管的通道与流向……诸如此类的现象,就是体细胞的癌变行为。

当体细胞背叛了联合体(人体),变为典型的癌细胞以后,它就彻底地退出了联合体,彻底地反演到单独生存的原始状态去了,它就可以离开联合体而单独生活了。轰动世界的美国黑人妇女海伦癌细胞事件,就是海伦因患予宫癌病死数年之后,而她身上的癌细胞却仍然不死,并在世界各地扩散、流窜。

参加了大联合的体细胞为什么要背叛联合体呢?那是因为,它们或者是长期得不到联合体给予它们的安全保护,如联合体的免疫系统出了故障,有缺陷,不能及时消灭入侵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对它们的危害,或者是联合体的解毒功能出了故障,有缺陷,不能及时分解(酶解、降解)有毒物质,有害物质对它们的侵害:或者是联合体的修补功能、代偿功能出了故障,有缺陷,不能及时修补,修复因物理刺激、放射刺激、化学刺激、生理刺激、病理刺激等所造成的损伤;也可能是联合体的某些生理功能系统失调,长期给某些器官组织、功能系统过重的工作负担,不能给它们提供起码的生存条件……所有这些不胜枚举的现象与事实,都破坏了大联台的目的和意义,最终导致体细胞要退出大联合,要背叛大联合,予是不再接受联合体的制约,不再执行联合体的指令,反叛的结果就是所谓的“癌变”现象。

某些创伤,在愈合数年后又发生癌变,那是因为那里的创伤未能真正修补复原,那里的生存条件遭到了破坏,那里的体细胞(下级成员)难以正常生活,它们就“造反”了。

遗传性的致癌现象,是由于联合体在分工的“计划”上不合理、有缺陷,不能保证参加大联合的所有的体细胞的生存需要;或者是联合体缺乏惩治叛乱的强有力的分工系统(即所谓的先天性的免疫缺陷)而造成的。

也有这样的情况,某些经常发生的创伤,使联合体不得不经常批准它们分裂增殖,以修复补偿。它们就利用这种特权,不自觉地盲目分裂增殖,造成那里的癌变(例如食道癌、子宫内膜癌、宫颈癌、职业性创伤所发生的癌)。或者是由于发生了急性感染,为消灭入侵之敌,联合体特案批准白血球大量增殖。当造血系统利用这种特权不自觉地,不受限制地猛烈增殖肘,有时就发展为血癌了。

那些发育不完全、分化不充分的器官组织所发生的癌,是因为参加大联合的这一部份下级成员,一开始它们就犹豫、动摇、不守本份,不接受分工指令,联合体又无力强迫它们“就范”,等到时机成熟时,它们就会公开反叛(如男性睾丸发育不完全的隐睾丸等所发生的癌变)。

早期癌变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36例患者均来自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消化内科住院患者, 其中男性28例, 女性8例;年龄34~81岁, 平均年龄64.1岁;病变位于乙状结肠21例, 直肠6例, 横结肠6例, 降结肠2例, 升结肠1例;其中广基、亚蒂息肉27例, 有蒂息肉9例;息肉<1 cm 15例, 1~2 cm 19例, 2~3 cm 2例。术前病理检查腺瘤23例, 腺瘤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HGIN) 9例, 腺瘤并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LGIN) 4例;术后病理检查HGIN 14例, LGIN 17例, 早期癌5例 (高分化腺癌3例, 中分化腺癌2例) 。

1.2 术前准备

1.2.1 患者准备:排除内镜检查治疗禁忌证, 签署有创治疗同意书, 告知风险、并发症及术中发现不能继续内镜下治疗或需外科治疗的可能性。术前禁食, 清洁肠道, 监测生命体征及必要的支持治疗。

1.2.2 器械准备:Olympus CF-Q260电子肠镜, ERBE ICC-200高频电切装置, ENDO-FLEX注射针, Olympus EMR专用圈套器, 金属钛夹, 黏膜下注射药物 (生理盐水、美蓝、肾上腺素) , 血凝酶。

1.3 EMR方法:于病变处黏膜下注射1/10000美蓝肾上腺素液2~5 m L, 如局部隆起良好, 行EMR, 广基亚蒂息肉切除范围包括整个病变及其周围2 mm正常黏膜, 切除深度包括黏膜全层至黏膜下全层, 即术后可见蓝染的创面;有蒂息肉术前于蒂根部注射1/10000美蓝肾上腺素液适量, 息肉与蒂一并切除, 术后可见蓝染的创面。

1.4 术后处理

1.4.1 创面处理:如有创面出血可行局部喷洒血凝酶及钛夹闭合创面;创面较大者也可行钛夹闭合以防止穿孔的发生。

1.4.2 术后标本处理:所有标本回收送病理检查, 观察其病理类型、基底切缘是否可见正常组织及肿瘤细胞残留, 是否有淋巴管、血管浸润征象。决定是否进一步追加外科手术。

1.4.3 患者处理:禁食, 支持治疗, 观察排便及腹部体征。

1.5 随访:内镜下治疗患者术后1、3、6、12个月内镜随访, 追加外科手术者术后3、6、12个月内镜随访。观察手术部位情况。

2 结果

36例患者均一次性完全切除病变, 术后标本示基底切缘干净, 未见肿瘤细胞残留, 未见有淋巴管、血管浸润征象。应患者要求, 3例早癌患者追加外科手术行肠管切除术, 术后病理检查提示符合术后创面改变, 基底及肠管断端未见瘤细胞。EMR术中2例创面少量出血, 予喷洒血凝酶及钛夹闭合创面后出血停止;11例患者因创面较大予以钛夹闭合创面。所有患者无迟发型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1例EMR治疗患者术后1个月复查肠镜局部复发, 热活检钳钳除病变, 继续随访无复发;1例高龄患者术后1个月随访无复发, 此后因年龄因素未定期复查肠镜;3例外科手术患者术后3、6、12个月随访无复发及转移征象;余31例患者均于术后1、3、6、12个月复查无复发。

3 讨论

EMR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性病变的标准内镜治疗方法,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 其对消化道癌前病变及早期癌具有能完整切除的根治效果。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是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 其组织结构和细胞学形态的异常仅限于黏膜层。WHO结直肠肿瘤新分类指出, 病变不通过黏膜肌层进入黏膜下层者, 归入上皮内瘤变。由于黏膜层几乎不存在淋巴管, 结直肠具有恶性细胞学特征的病变只要不超过黏膜肌层就不会发生转移[3]。因而对于上皮内瘤变的治疗, 由于几乎没有转移的风险, 局部完整切除已足够[4]。早期结直肠癌是指肿瘤性病变浸润至黏膜下层但未侵犯固有肌层。黏膜下层虽有丰富的淋巴管和血管, 但sm1淋巴管和血管相对较少, 故sm1癌也被认为具有极少的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的风险[5]。使得内镜下根治大肠早期癌成为可能。EMR适应证提到:<2 cm, 分化良好或中分化腺癌, 局限于黏膜层或微小浸润sm1癌, 无淋巴管及血管转移者均可行EMR治疗[6]。本组31例上皮内瘤变, 5例早期大肠癌, 术前黏膜下注射均显示局部隆起良好, 提示无黏膜下深层浸润;2例病变>2 cm者均为有蒂息肉, 故所有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切除, 回收标本病检示基底及切缘未见瘤细胞残留。有研究显示EMR出血率为6%, 肠黏膜穿孔率0.5%[7], 本研究所有病例仅2例术中少量出血, 先后予喷洒血凝酶及鈦夹闭合创面后, 继续观察无出血。所有病例未见迟发性出血, 无穿孔并发症, 显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究其原因, 认为有以下几点:①黏膜下注射使黏膜层与固有肌层分离, 避免了电凝对肌层的损伤;②所有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切除, 避免了反复电凝损伤肠壁导致穿孔;③采用稀释的肾上腺素液黏膜下注射使病变基底血管萎缩, 降低了出血的风险;④一般认为, 黏膜下注射多用于平坦型病变或广基、亚蒂息肉, 对于有蒂息肉单行高频电凝切除即可。但治疗中我们也通过黏膜下药物注射, 对有蒂息肉的蒂根部进行了预处理, 因而减少了出血和穿孔的风险。此外积极的处理术中创面出血, 较大创面予钛夹闭合其黏膜缺损部位均可避免术后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

术前黏膜下注射对抬举征的观察也十分重要, 可由此判断黏膜下浸润的程度, 如抬举不良, 则需外科根治性手术治疗, 如此才能保证内镜下治疗的有效性, 降低局部残留和复发。

黏膜下注射及一次性完整切除腺瘤, 也有利于获取完整病灶的病理标本, 以进一步判断癌组织的根治程度, 如提示低分化或未分化癌, 切缘基底有残留癌细胞, 有淋巴管、静脉内浸润, 则需进一步外科根治性手术, 这是多年来已被认同的sm癌再手术指针[7]。

本组5例早癌患者, EMR术后病理显示高分化、中分化腺癌, 切缘、基底未见残留瘤细胞, 且无淋巴管血管浸润, 故不必强调必须追加外科手术。但由于家属要求, 3例早癌患者追加外科手术行肠管切除术, 术后病理检查提示术后肠管断端及内镜治疗创面基底均未见瘤细胞, 进一步证实内镜下治疗已达根治的目的。

据统计EMR治疗后复发率0~40%[8], 本组资料显示仅1例患者术后1个月局部复发, 经再次治疗后, 定期复查无复发;1例高龄患者术后3个月主动放弃随访, 余34例患者定期随访至1年无复发。

由此可见, EMR是治疗结直肠腺瘤并上皮内瘤变及早癌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既能达到根治目的, 又避免了外科手术, 减轻了患者痛苦, 但由于EMR术后仍存在一定的复发率, 因而本组患者仍有继续随访的必要, 一旦发现复发, 应再次行内镜下治疗, 甚至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Snover DC.Update on the serrated pathway to colorectal carcinoma[J].Hum Pathol, 2011, 2 (1) :10.

[2]宋雯.肠息肉发生发展与诊治研究新进展[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2, 21 (9) :876-879.

[3]张石玉.结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 2012, 18 (22) :3778-3780.

[4]Dixon M F.Gastroint estinal epithelial neoplasia:Vienna Revisited[J].Gut, 2002, 51 (1) :130.

[5]潘文胜.早期大肠癌内镜下治疗[J].实用肿瘤杂志, 2013, 28 (3) :232-236.

[6]丁小云.早期胃肠癌和癌前病变的内镜治疗[J].现代实用医学, 2009, 21 (6) :553-554.

[7]付仁详.大肠息肉癌变的黏膜下浸润癌的长期随访[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1994, 14 (4) :217–218.

瘢痕会癌变吗? 篇4

王老伯今年67岁。3岁那年,一场意外使王老伯的双腿被烧伤,经过治疗虽然保住了双腿的功能,但留下了难看而瘙痒难忍的瘢痕,持续的瘙痒使他不得不经常搔抓,严重影响了王老伯的生活质量。最近,王老伯发现膝关节处的瘢痕时有破溃、感染,经久不愈,形成一个溃疡面。去医院就诊,医生根据王老伯的病情,切除了一小块瘢痕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发现王老伯此处的瘢痕已经转变成“瘢痕癌”。王老伯很疑惑,瘢痕也会变成癌症?该怎么预防、发现和治疗瘢痕癌呢?

瘢痕会癌变吗?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整形外科教授 武晓莉

瘢痕癌,顾名思义,是发生于瘢痕组织的癌症。瘢痕癌是在皮肤瘢痕或瘢痕疙瘩形成基础上逐渐病变发展而成的,多由于瘢痕奇痒无比,经患者搔抓、摩擦致瘢痕反复破损和糜烂,在短则几年,长则几十年的过程中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疡恶变而成。

3类瘢痕更易“癌变”

一般地说,皮肤浅表损伤造成的瘢痕不容易癌变,容易发生癌变的瘢痕多见于以下3种情况。

1.较深的烧伤后萎缩性瘢痕此类瘢痕多见于老年人,好发于肢体,常位于关节毗邻部位。此类瘢痕组织质地脆弱,缺乏弹性,在关节活动牵拉过程中,可致瘢痕表皮破裂,反复出现感染,经久不愈。

2.增生性瘢痕 大多数增生性瘢痕瘙痒难忍,经患者反复搔抓破溃、感染。

3.瘢痕疙瘩或长期不愈的创面、窦道、溃疡 经常发生感染的瘢痕疙瘩,手术或创伤造成的长期不愈的创面或慢性窦道、瘢痕皮肤溃疡等。

临床上,瘢痕癌并非罕见,单就烧伤后导致的瘢痕癌而言,国内文献已有不少报道。统计亦证实,烧伤后导致的瘢痕癌占皮肤癌的11.8%,占同期收治烧伤后畸形患者的1.74%。随着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烧伤后瘢痕常能够得到及时治疗,瘢痕癌的发病率已大大低于从前。一般地说,烧伤后瘢痕的急性癌变发生在3~12个月,慢性癌变发生在长期不愈的深2度瘢痕,或创面已愈合却时有破溃的挛缩性瘢痕。

瘢痕癌变后的表现

瘢痕癌位于瘢痕的表面,因溃疡的位置、形状及大小而异,溃疡中央高低不平,分泌物不多,因感染不同的细菌而呈现不同的颜色。溃疡的边缘仍像瘢痕,多高于溃疡面,且增生增厚,溃疡的基底部也为瘢痕组织。瘢痕癌也可表现为开始时在瘢痕上出现的丘疹样小结,发痒,以后逐渐增大破溃,经久不愈,且溃疡分泌物逐渐增多、恶臭,触之易出血,外观如火山样或菜花样,伴明显坏死。

预防瘢痕癌,关注3点事项

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对瘢痕的合理护理,可以早期预防瘢痕癌。

1. 患者应尽量选择纯棉的内衣制品,减少机械、化学、热力等对瘢痕的刺激。尽量避免瘢痕组织反复受到牵拉、摩擦,或破溃、感染发生。

2. 切记不要反复搔抓瘢痕。尽量避免因采用手术、激光、冷冻、放射、皮肤移植等治疗方法造成病理性瘢痕反复复发。

3. 积极治疗已发生溃疡的创面、反复感染的瘢痕;及早手术切除不稳定瘢痕和慢性感染窦道;及早治疗病理性瘢痕,使瘢痕免受长期刺激和反复损伤,阻止慢性溃疡发生。

虽然瘢痕癌发生率较低,但医患双方不能因此而疏忽大意,需要密切关注以上提到的各种容易发生癌变的情况,特别是易受到牵拉刺激的关节部位的瘢痕、奇痒的瘢痕,长期不愈的瘢痕创面,经常发生感染的瘢痕等。

瘢痕癌治疗原则 瘢痕本身血运差,淋巴循环也差,成为一种天然保护屏障,癌细胞不易转移,根治性手术切除是瘢痕癌的首选治疗方案,大部分癌变通过扩大切除可达到根治的目的。

哪些子宫疾病会癌变 篇5

一、子宫哪些疾病属癌前病变

(1)子宫颈不典型增生:此类病人主要的表现是接触性出血,例如在夫妻同房时,白带中可能带有血液;也可能是在医生做妇科检查时,发现橡皮手套上或窥阴器上有血液。以后则会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出出停停,下身总是不干净。而年老已绝经的妇女,可能在绝经后出现间断的不规则的少量阴道出血,或有血性白带。但有一些病人可无任何症状。通常确定子宫颈有无不典型增生,需要在宫颈上钳夹一点点组织,做切片检查。根据病变的程度,一般分为轻、中、重度。轻度不典型增生者恶变为宫颈癌的可能性为15%,中度为30%,重度者为45%。可见,其癌变率很高。

(2)子宫内膜增生症:病人唯一突出的表现是月经异常。未绝经的妇女表现为月经持续时间长,或有两次月经之间的出血;已绝经的老年妇女,主要表现为绝经后再次出血,出血量可多可少。病人中有80%患有不孕症。确定子宫内膜有无增生需要进行刮宫,即用小刮匙在子宫内刮取少量内膜组织,然后做病理检查。根据子宫内膜增生情况,一般分为单纯增生、复杂增生和不典型增生,据统计,此三种增生的癌变率依次为1%、3%和29%。不典型增生又有轻、中、重度之分,其癌变率分别为15%、24%和45%。

(3)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在30~50岁的妇女中常常可以见到。子宫出血是子宫肌瘤最常见的症状,大约l/3病人表现为月经过多,每次行经期延长或月经周期缩短。子宫肌瘤体积大时,可在下腹部摸到肿块。有时肿瘤压迫了骨盆腔内的神经,会引起腰酸、背痛;若压迫了肠道和膀胱,还会有便秘、小便次数多等表现。子宫肌瘤恶变率为0.41%。

(4)葡萄胎:葡萄胎是受精卵在发育过程中发生异常变化的疾病,子宫腔内充满大小不等的水泡,水泡之间有细蒂相连,形状像一串串葡萄。得葡萄胎的妇女一般开始时也和早期怀孕一样,不过恶心、呕吐等反应比较厉害,到怀孕两个月左右,一般就有断续的或持续不断的阴道流血,开始时血量少,以后逐渐增多,排出的血液中有时混有水泡状物。大约有半数以上的病人子宫增大很快,典型的一二天内子宫的高度就可上升一二个横指,腹围也会增长好几厘米,所以常表现为子宫的大小超过停经的月份。另外还常常同时发生血压升高、水肿、腹痛等。化验时,病人血或尿中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本病虽属良性,但约有10%~15%的病人会恶变为恶性葡萄胎或绒癌。

二、得了子宫癌前病变怎么办

(1)子宫颈不典型增生:对于轻、中度不典型增生者。可采用冷冻、激光、电灼等保守疗法;对于重度者,应将宫颈作锥形切除。

(2)子宫内膜增生症:对于绝经前后的病人,可考虑作子宫切除;而对年轻且有生育要求者。可首先考虑用药物治疗,经药物治疗无效者应考虑切除子宫,以防癌变。

(3)子宫肌瘤:子宫肌瘤的治疗方法,应根据病人的年龄,是否需要保留生育功能,肌瘤的大小、部位以及有没有压迫现象及病人的全身健康状况等全面考虑后决定。

上一篇:农村双向物流发展下一篇: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