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思维创新

2024-07-27

教师思维创新(精选十篇)

教师思维创新 篇1

关键词:教师,创新思维,培养方法

原中科院院长周光召在1996年曾撰文提出:“缺乏创新。是我院、我国科技界当前的关键弱点”。为什么当前我国会普遍缺乏创新?寻其根溯其源, 因素虽然众多, 但主要的原因还是学校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特别是忽视了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已经在科技竞争上领先的发达国家, 一贯重视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就连韩国、新加坡这样的亚洲国家也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教育以往长期“注重知识传输而轻视创新思维的培养”的弊端, 大力进行教育改革。如果我们不下决心改变现状。不努力去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就不能改变我国落后的局面。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首先就要提高大学教师的创新思维能力。目前, 大学教师的创新思维能力总的来还不强, 急需加大培养的力度。

一、确立教师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

确立教师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 是培养造就具有创新思维教师的关键。虽然知识经济时代的脚步声已清晰可闻了, 但大学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等主要功能将会继续存在, 而这些功能的体现仍然需要广大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因此, 教师在高校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必须充分肯定。特别是那些兢兢业业, 辛勤耕耘的教师, 他们既是学校和学术声誉的奠基者和示范者, 又是学校良好学风和校风的建设者和示范者;既是学校高质量创新人才的培养者, 又是学科建设的开拓者;既是人类文明产品的生产者, 又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他们是学校的脊梁和希望, 是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在师资队伍建设和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过程中, 首先应该营造氛围, 使我们的教师成为学校里最受尊敬的人, 为广大教师提供形成创新思维的良好环境。

二、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学术带头人是重点

要培养广大教师的创新思维, 就必须把着眼点, 放在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学术带头人上。特别是要认真做好青年学术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工作。积极创造条件, 使那些优秀人才早日脱颖而出, 在创新思维方面为广大教师做好示范。

每一个学科都要有自己的学术带头人, 就一般情况而言, 学科建设是最少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队伍建设;二是学科的前沿性;三是研究的手段;四是人才的培养。在这四个方面中, 队伍建设最为重要, 是学科建设的灵魂。只有队伍抓好了, 学科研究方向, 研究的手段才会有人去掌握, 人才的培养才能得到具体的落实。人人都具有创新的精神, 学科建设才有希望搞上去, 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大学生。

三、鼓励创新、容忍失败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 是知识经济的生命。没有创新, 就没有进步。要创新, 必须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建立激励创新和保护创新的机制。要鼓励教师积极进取、大胆开拓、勇于创新、敢于冒险、敢担风险。同时也要容忍失败。这既是对创新规律的尊重, 也是对创新者的鼓励, 它符合创新者希望谅解的心里需要, 可产生巨大的感染力, 促进从失败中重新奋起, 继续向成功迈进。有人对科学下过这样的定义:科学就是对常规的不断冲击, 突破和超越。在科学的道路上安于现状、墨守成规, 固然可以避免失败和风险, 但却难以咀嚼到成功的果实。任何一种货真价实的教学成就和科技成果, 重大的发明创造, 都是教师和科技工作者经过多次失败后获得的结晶。没有失败作台阶, 没有失败后的认真总结和继续探求, 也就登不上最后成功的宝座。因此, 容忍在创新道路上的失败, 实际上是为教师创造一个宽松的创新环境。

四、培养教师创新思维的具体方法

培养教师创新思维的具体方法主要有:

1. 培养多向思维能力。

多向思维是由一个思维论点出发, 朝各个方向进行立体的全方位思维的方法。外国学者把它称为“辐射思维的方法”。这种思维方法主要用在思考复杂问题上, 由于现实中任何事物都是同各种条件联系着的, 各种矛盾交织, 绝不是孤立存在的, 其发展趋势有多向的可能性。如果不是多向的立体的全方位思维, 而是单向的思维, 就会只选取单方面的设想, 而遗漏了其他各种可能性, 往往产生重大失误或者导致失败。由此可见, 一个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强弱与否, 可以从他的多向思维能力强弱与否体现出来。教师要加强多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同时, 还要在对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能力训练时, 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多向思维能力。

2. 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在现实的基础上从相反方向进行思维的方法, 其依据是客观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事物总是处于矛盾的发展中, 在一定条件下有一个矛盾和矛盾有一个方面是主导的, 但在另外的条件下矛盾会转化, 非主导矛盾和非矛盾的主导方面将会转化为主导方面, 这样事物的关系将会发生颠倒。在这种情况下, 逆向思维就是正确认识与处理问题的方法。进行逆向思维, 可以就事物依存的条件倒过来思考, 也可以就事物起作用的过程倒过来思考, 也可以就事物所在的地位倒过来思考, 还可以就事物发展的结果倒过来思考。中外历史上和现实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有不少重要逆向思维的取得很大的成功的事例。应该说, 能够进行逆向思维, 这是思维能力进入创新思维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教师在进行逆向思维时, 要认真选择思维对象, 要经过必要的调查研究, 在事物所依存的条件有所变化和矛盾关系有所转变的情况下来运用逆向思维, 其结果就会非常显著和有效。

3. 培养模糊思维能力。

模糊思维是对不必要求认真准确化的思维对像进行有一定模糊性的思维, 从而提高思维效率的思维方法。这种模糊思维的特点是运用模糊概念和模糊判断进行思维。模糊思维古已有之, 现在仍然普遍存在。模糊思维所获得的模糊性知识是精确性知识的基础, 有时候还比精确性知识更能反映实际、更有成效。教师在运用模糊思维方法时, 不必先考察思维对象的各个局部, 而应从思维对象的整体出发来考察;不必对思维对象的各个大小特征逐一考察;而是抓住其主要特征进行考察。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模糊思维能力。事实上, 人们的理性认识, 总有一个过程, 总是先有模糊认识, 然后一步步走向清晰接近精确, 模糊认识是理性认识必要的开端, 也往往是认识突破的开端。

4. 培养形象思维的能力。

形象思维是以事物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表达出来的外部、内部各个方面的具体意向为思维对象, 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从而寻找出解决问题的蓝图与方案的思维方法。它强调根据事物间的必然联系, 进行一环扣一环的联盟, 让思考逐步深入, 从而引发出某种带系列性的新设想的思维方式。由于人脑划分为左右两个半球, 左脑管理抽象思维, 右脑负责形象思维, 这样就为人们用形象思维进行思维活动提供了重要的生理基础和物质基础。许多教师常惯于用抽象思维, 较少进行形象思维, 这样是不利于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应努力改变这种状况, 要大力开发形象思维, 使之与抽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大大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5. 培养捕捉机遇的思维能力。

教师思维创新 篇2

通城县教育中心

苏文胜 *** 摘 要:以全国、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等文件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为指导,通过校本研修、全体集中培训、外出培训、远程网络培训等多种形式,以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重点,切实加强教师教育思想、专业功底、教育信息化技术和网络研修能力培训,着力提高全县教育工作者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一批县、市、省乃至全国的骨干教师、名师和名校长,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关键字:互联网+ 乡村教师培训 信息技术 创新思维

一、教师培训新形势和新要求

一)、逐步健全的乡村教师培训支持服务体系

1、要求成立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培训中心、教研、电教等)项目县需要成立

2、主体责任明确(规划、需求、设计、组织、管理、评价)

3、加快团队建设(管理团队、师资团队30:1配备)

4、完善制度建设(项目管理、教师选学、质量监测、学分管理)

5、确保经费保障(国家经费、省级经费、县级经费、校级经费)二)、现阶段教师培训的新趋势

1、强调个性化培训(分学科分学校分时间)

2、强调实践性培训(与校本结合)

3、强调开放式培训(与社会结合、网络结合)三)、适应互联网+教师培训形势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2、充分利用国培师资库

3、建立教师工作坊

4、信息管理化

二、互联网+下信息技术培训新思维: 一)、统筹规划

确立培训内容为依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为执行标准,以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和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三个方面为核心内容,培训内容主要是信息化教育理念、云平台的初级应用、微课设计及应用、资源收集整理、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理论与实践、电子白板、word和excel等办公操纵软件、操作系统的维护及应用、校园网、智慧校园等。

确立三大主要工作,培训形式以校本培训和远程培训为主,集中培训为辅。围绕各学段、各学科和不同年龄段教师、不同层次学校的不同要求,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联校网教”教学模式的普及应用等活动为载体,借助“三通两平台”工程,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研修,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和教育实践能力。

(一)教师校本培训工作。校本培训主要安排在教学和暑假期间,由学校或乡镇组织,三年不少于150学时,教师参与率100%。县内集中培训主要安排继续教育培训,由县教育培训中心负责组织,教师每不少于100学时;县外培训由教师管理股和仪器电教站联合组织。

(二)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工作

远程培训主要借助现代教育信息化手段,充分利用网上优质教学资源,依托全国教师继续教育网和专业培训机构组织开展中小学教师培训,根据要求,搭建县、乡、校三级管理平台,每个平台均设管理员和不同层次的辅导教师,做到层层有管理,件件能落实。2016-2018年对教师实行全员远程培训,三年累计培训超过3000人次,每人学时不少于80学时,力争使全县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有一个长足进步。此项培训工作由教师培训中心负责组织。利用国家、省、市和专业培训机构平台进行。

(三)教师专业教育信息化能力成长培训

教师培训分、分层次。一是培训校级骨干教师350人。根据学科需要,争取每校每学科有一名比较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促进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县直学校、县城中小学及乡镇初中、中心小学培养至少2名信息技术员,乡镇普通完小至少培养1名信息技术员,聘请专业人员授课,每期集中培训时间1周,每年暑假集中培训1周。以解决乡镇及学校微课录制、班班通设备、计算机设备的应用和维护问题。

科学制订每个项目的实施方案 二)、整体推进 1)、严格选送参训对象 2)、全力做好本级培训 3)、全面推进校本研修 三)、改革创新

1)、培训内容上创新(师怎教,学怎学)

2)、培训形式上创新(走进课堂现场诊断行动研究)3)、培训管理上创新(自主选学学分管理激励机制)四)、提高质量

1)、坚持任务驱动,目标导向 2)、坚持质量标准,科学评估

三、特色与创新

1.从完成项目走向聚焦实效

以学科重难点问题的解决来直接聚焦于学校课堂和学生学习,让教师分析学生的学习难点,探讨相应的教学策略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并通过对学生的测试检验策略的有效性,使学生成为本项目的直接受益者。培训从学生出发引导教师开展自己的行动,改变自己的行为,在过程中收获知识,获得成就感,认同培训,提高培训满意度。

2.从单一供给走向多元自选

根据教育部教师专业标准等要求,从教师学科教学水平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出发设置分层分类研修课程,为教师提供多达200门的自主选学课程库,在教师开展行动学习过程中提供1300万条的高效研修资源中心,让课程和资源为教师学习所用。

3.从完成作业走向产出成果

为避免教师应付培训,随意提交作业,切实提高培训实效,研修网项目组在培训过程中,结合本次研修内容(学科教学基础知识及重难点突破)的具体任务,采取“个人提交作业——学科坊推选作品——校级坊研磨优品——区域坊展评精品”的流程,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研修活动,层层推选作品,逐级提炼成果,将所学内容和研修成果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应用中反思、在教研中完善、在实践中提高,在成果打磨过程中提升参训教师的专业能力。

4.从单方预设走向互动生成

为真正与项目县教师发展需求保持一致,与项目工作进行有机融合,研修网首先在方案设计的方法论上进行改进,在确定项目县后首先围绕具体项目县开展需求分析,协同高校、远程培训机构、市县教师发展中心共同研讨方案;第二,在实施过程中动态调整,发现教师具体需求,深度挖掘生成性资源,开发微课程解决教师具体问题,实现课程的互动生成与快速迭代。第三,在挖掘教师需求的基础上,在省内外聘请一线专家充实到指导团队中,为项目提供有效服务。

5.从工学分立走向常态研修

浅谈幼儿教师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幼儿教师;创新思维;想象力;洞察力;知识面

On child care teachers in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ve thinking

Tian Shu-wen

【Abstract】introduce innovative education, and foster innovative talents in a new situation Placed in front of each of our educators a new issue, in particular for Kindergarten workers to achieve a high degree of quality education to examine modern education, a New innovative education of the children, the study of innovation and encouraging child care unconventional, Ignited its innovative “Spirituality” sparks, it is necessary to first establish the sense of innovation and have Ability to innovate, innovative ideas to penetrate into various aspects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Key words】child care teachers; innovative thinking imagination; insight; knowledge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实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新形势下摆在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全新的课题,特别是作为幼教工作者,实现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审视现代教育,树立新型的儿童创新教育观、创新学习观,激励幼儿标新立异,点燃其创新的“灵性”火花,就必须首先树立起创新意识,具备创新能力,把创新理念渗透到幼儿教育的各个环节。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切实转变思想观念,顺应幼教事业发展需要

我们处在一个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崇尚改革、崇尚变化的时代,变是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只有以变应变,方能处变不惊。作为一名教师若能在这一场大变革中顺流而行,与时俱进,做到切实转变思想观念,转变工作作风,主动融入到改革和推进幼教事业发展的大潮当中,做出应有的贡献,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1 认识——实践——反思——再认识。创新过程是一个持续发展逐渐提高的过程,专家们对幼教方面的理论及研究成果异常丰富,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学习和借鉴,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研究与实践(而不需从头做起),在实践中,通过反思,取长补短,进一步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自己的意识。应该认识到“创新”并不是一般地从理论上提出一个新观点,而是从我们的幼教改革实践中升华而形成新观念,这种观念应该成为我们自己思想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而持续发展、更新。

1.2 变,是创新的关键,应抓住关健,以“变”提高。人的思想观念既是最容易变,又是最不容易变的,只有找准方法,方能获胜:①以比带变,常比常变。俗话说,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通过比较,带动心灵上的震撼,结合实践,通过横向比,纵向比,可以出县、出市、出省,扩展视野,看得越多,比得越具体,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也就变了。②以危机感促变。不改变自我,墨守成规,坐以待毙,将是什么样的后果,聪明的人都能预料。面对激烈的竞争,面对残酷的淘汰机制和频率,面对社会对人才的挑剔,每个人都要有危机感,有忧患意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什么年龄结构、知识层次、综合素质、服务态度等等,成为定位衡量人才的标准,到处呈现出一片百舸争流,奋击者为先的竞争态势,如果不转变观念,不革新思潮,不增加紧迫感和危机感,长期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③以学导变。我认为,学习是一种工作的准备状态,学习是一种工作,是一种准工作。只有通过学习,方可知道自己的差距,产生一种与先进文化的差距感,从而转变思想观念,转变工作作风。古人的“知耻近乎勇”正是此意。④学会思考,以思悟变。古人云,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个“思”就是思考。“山因势而变,水因时而变,人因思而变”,也许我们能从这则广告中悟出点什么。

2.提高自身素质、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的开展教学活动

素质是人胜任并完成某类活动所必要的内在的基本条件。教师素质包括心理素质,生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心理素质包括教育机智(敏锐的观察、灵活的思维、果断的决定)、教育能力(组织教学、言语表达、了解学生、独立创造、实际操作、情景创设等能力)以及人格特点(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教师最终要富有良好的教风,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舆论导向、政治坚定、教育观念现代、专业扎实、体能充沛,教学质量才能显著提高。具备良好的素质,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不行,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所谓创新,并不仅仅是设想出一种新产品或新的项目,或者对传统方法的更新,它是指用一种不同的方法,表述自己的意思,用一种新方式处理老问题。创新人才往往不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从而使他们脱颖而出,正如法国思想家狄德罗说的,“想象,这是一种特质。没有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艺术家、有思想的人、一个理性的生物、一个真正的人。”因此作为幼教工作者要具有首创性和独创性,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经常想出机智巧妙的办法解决问题,有很好的见解和较系统的计划,不依赖领导同事,能自己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创造性的开展教学活动:①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充分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不得随意改变教学目的,违背学科教学特点;②必须以有利于调动幼儿学习兴趣,有利于有效教学为出发点;③必须是“实”与“活”的高度统一,不能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④应最大限度的避免主观行为,应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⑤必须量力而行,结合幼儿教育实际,因材施教,不图一蹴而就,急于求成。

3.具有深邃的洞察力、领悟力和宽泛的知识面

作为教师应该知道,好奇心是一个人最好的创新能力,它会产生不可遏止的求知欲,因为有了“好奇心”,人自然会“想入非非”,然而这种“想入非非”并非胡思乱想,它正是在创新探索者宽泛的知识面、刻苦钻研的基础上产生的创造性想象。纵观古今,大凡科学家的诞生正是来源于他们的“好奇心”,也正是由于他们会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不寻常的科学问题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苹果落地,人人皆知,只有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解释了苹果落地的原因。当年,还是一个失学青年的华罗庚,就敢于怀疑苏家驹教授关于五次方程式的代数解法,从而发现了问题,做出了新的解法。年轻时代的爱因斯坦就敢于怀疑占统治地位的牛顿绝对时空观,发现了以太的问题,从而导致了“相对论”这一重大理论的突破。纵观国内外教育史,凡著名教育家,都是特色教师,他们都分别在教育思想、观念、理论、方法、模式、结构、体制、政策等方面有建树,有创新,同样为社会做出独特的贡献。可见,科学探索者的好奇心往往发生在一些平凡的、琐碎的、不显眼的疑点之处。他们不但善于生疑,而且具有敏锐而深邃的洞察力,更善于怀疑和批判。因此,创新探索者的知识、才能、学问等诸要素共同构成了认知结构,其中,宽泛的知识面、好奇心、深邃的洞察力、领悟力是认识结构的关键成分。

由此可见,创新不是凭空产生的,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只有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实践,不断研究和探究实际问题,才会实现这种超越。人类与生俱来的探索精神也许会被不良的教育模式扼杀,只有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才能充分挖掘这种潜能,造就新一代的创新人才。

浅论教师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4

关键词:高等教育,创新思维,创新理论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应用, 知识更新速度加快, 行业竞争空前激烈, 标志着信息时代已经来临。在信息时代, 高等教育持续发展需要改革与创新, 即创新理论、创新实践。教育教学创新源于决策者与教育者思维的创新。因此, 作为高校改革的决策者和实施教学的广大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思维, 重视并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 加强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高等教育是最富创造性的领域, 院校教学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传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加快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步伐, 必须进行教育理论、教育技术的创新。创新教育理论、教育技术需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等院校要承担起教育的责任, 必须立志创新教育, 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提高教师的能力与素质。

1.创新思维是教育持续发展的需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创新了教育体制、教学体系。在新的形势和任务, 教师具有教学与行政角色、心理定向角色、自我表现角色。教师的思维不仅对教育教学质量产生重大的影响, 也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影响。教师必须准确把握各种信息, 创新思维。

2.创新思维是教师工作的动力和源泉。在现代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进行知识的选择和知识的传承, 还要负起信息重造和信息建构的重任。现代教学的内容涉及面广、信息大, 且有一定的深度。因此, 教师必须涉猎广泛, 进行创新思维, 将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这不仅是一种形式问题, 而且是一个引导学生思维方向、与学生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教师的思维观念革命是教学发展变革的先导, 只有把思想认识从过去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对未知领域善于思考, 善于提出问题, 才能学到知识的精髓, 掌握其本质和规律, 提高技能和技巧, 最终升华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才能对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教学做出科学的创新思维。所以, 创新思维是教师工作的动力和源泉。

(二) 创新思维的特征

“创新思维是创新过程中的思维活动, 是创新活动的智力结构的关键, 是构成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思维是应用人类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 是用新的思维方案或程序, 创造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 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创新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态, 创新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等特点。

1.创新思维的系统性、全面性。思维系统性、全面性也称思维综合性。“思维由分析走向综合, 综合才有创新”。教师具备思维综合性, 才能能够灵活运用系统的方法进行分析、综合各方面的知识,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专业知识结构。依次, 创新思维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是教师所必需的创新思维品质。

2.创新思维的独立性、变通性。“独立性是指不依赖他人而自主独立地思考和行动”。变通性是指思维灵活多变, 能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思维敏捷, 善于独立思考, 有独特见解, 具有独立性和变通性的创新思维, 是个性化教学的需要。

3.创新思维的集中性、流畅性。创新集中思维就是根据已知的信息, 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规则, 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方法的思维, 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这种集中思维包括演绎思维和归纳思维。演绎思维是指通过一般原理证明特殊事实;归纳思维是指通过特殊事实证明一般原理。创新思维的流畅性就是思维流畅、敏捷。在实际教学中, 要求教师对学科内的知识要熟练掌握, 对各知识点的联系要融会贯通, 做到理性地思考、分析问题, 并善于归纳总结。因而教师的思维还应具有集中性和流畅性。

4.创新思维的逆向性、发散性。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求异思维, 是根据已有的信息, 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 从多方面寻求多样答案的思维, 是一种无方向、无规则、无限制的思维方式。它包括逆向思维、曲解思维、夸张思维等。具有发散思维能力的教师, 在教学中才能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

(三) 如何培养教师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品质不是固有的, 是可以培养和发展的。可以通过训练, 学会创造性地思考。提高教师创新思维能力, 一靠学习, 二靠实践, 三靠交流与合作。

1.在知识构建和学习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思维科学是处理意识与大脑, 精神与物质, 主观与客观的科学, 思维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目前我们身处于学习型社会, 终身学习是教师的必然选择。教师要创新思维首先必须有创新精神, 要重视学习, 善于学习。要有探究兴趣、求知欲, 对新异事物的敏感, 对真知的执著追求, 对发现、发明、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追求精神, 要善于接受新知识, 探索新问题, 提出新见解, 充分利用前人的经验和研究成果, 并把它们作为直感思维与逻辑思维活动的准备, 能从中受到启发后, 由经验加学习构筑想象思维、立体思维以及特异思维 (灵感思维) , 这是进行创新的动力。

在知识构建学习中, 要以现代学习观为指导, 着力培养创新思维品质。旧的学习观支配下的学习过程, 往往被人们当作被动接受知识和记忆知识的过程。这种学习过程当然不利于培养创新思维。现代学习观把学习的过程当作知识建构的过程, 是将知识学习过程和结果都纳入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 是对知识再发现、再生成的过程。在这种学习观指导下, 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 而是主动的探寻。在学习过程中,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会得到充分的锻炼, 而这种意识和能力就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内容和表现。

2.在实际教学和科研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一般应具有视野开阔的独立性思维;具有不懈探索的创造性思维;具有多向考察的严密性思维;具有可行可控的实践性思维。虽然对于具体问题的创新思维方法各不相同, 但是, 教师要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创造性地计划、组织与实施某种实践活动, 应把实践作为主要方法和途径, 经过萌发期、豁然期、验证期等几个周期反复的实践工作中验证后, 才能最终形成创新思维。培养和形成创新思维是一种能力和素质的塑造行为。与任何有目的的行为一样, 形成创新思维如果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 就会事半功倍。高等院校在创新教育过程中, 应重视创新理论知识教学。为了提高创新思维形成的效果, 应广泛开展创新理论教学, 自觉、科学地进行创新思维培养活动, 增强创新思维培养的效果。用创新思维的过程和方式组织教学, 教学中可以通过优化教学内容, 完善课程设计, 改进教学方法。特别要在教学方法上实现多向交流,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 积极投身于科研活动之中, 在实际教学和科研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3.在交流与合作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合作是二十一世纪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重要方式。高等教育要走出校园, 实行多元化办学。应加强与其他院校、企业和研究所的教学交流与合作, 广泛开展各种“学习与进修”、“专题讲座与讲学”、“学术研究”等活动。在交流与合作中, 学习新知、开阔视野, 培养造就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80.

关于创新思维的思维方式 篇5

(1)内涵

灵感直觉思维活动本质上就是一种潜意识与显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贯通的理性思维认识的整体性创造过程。

灵感直觉思维作为高级复杂的创造性思维理性活动形式,它不是一种简单逻辑或非逻辑的单向思维运动,而是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相统一的理性思维整体过程。

(2)特点

A?突发性和模糊性

由于是没有在显意识领域单纯地遵循常规逻辑过程所形成,所以灵感直觉思维产生的程序、规则以及思维的要素与过程等都不是被自我意识能清晰地意识到的,而是模糊不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B?独创性

独创性是定义灵感思维的必要特征。不具有独创性,就不能叫灵感思维。

C?非自觉性

其他的思维活动,都是一种自觉的思维活动,灵感直觉思维的突出性,必然带来它的非自觉性。

D?思维灵活活动的意象性

在灵感直觉思维活动过程中,潜意识领域或显意识领域总伴有思维意象运动的存在。没有意象的暗示与启迪就没有思维的顿悟。

E?思维高度灵活的互补综合性

教师思维创新 篇6

很多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喜欢设计好话题,让课堂教学在自己设计好的思路走下去,其实这样反而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预先设定固定模式,可在实施过程中开放地纳入源于个人的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临场体验,鼓励师生即兴发挥,超越预先制定的要求。也就是说教师可以灵活多变地授课,不受教材、课本、课时的限制。要想把以上各环节做好,离不开教师的创新思维。

2、在课堂教学中要转换师生角色,离不开创新思维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平等”的方式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自己的角色从“权威教学”到“共同探讨”的转变,把自己当成是学生学习的助手,一位引路人,与学生共建一种平等、互教互学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进入平等的对话氛围,享有平等对话的权利。

在新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一名“组织者”、“引导者”,教学是在平等、开放的氛围中进行的。但有时,难免会出现课堂只有个别学生参与而课堂气氛冷淡的情况,而这时教师要调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其他学生参与进来;或者因讨论的次数较多,有时会出现课堂喧闹的情况,这时教师应弄清产生喧闹的原因,组织好课堂纪律,保证对话正常有序地进行;当学生各执已见、不能互相理解而争执不下时,教师要纠正对话双方的思维错位,使之正面碰撞;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对某种观点的见解,固然有独特透彻的时候,但大多数时候是不成熟的,如不全面、尚未完全正确或者只停留在表面,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去思考、探究,启发学生继续对话。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这样的课堂,不仅需要教师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更需要教师的智慧,即灵活多变的创新思维能力。

3、倡导探究性学习,离不开创新思维

新课标的核心是自主、合作和探究,其实就是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

课堂上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要想高效而灵活的引导学生的课堂探究,教师必须具备灵活多变的创新思维能力。

4、调动教师的课堂激情,离不开创新思维

富有激情的教师,必然敢于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他敢于打破常规,大胆创新,努力探索最佳的教学手段和教学途径,通过对教材的不同凡响的艺术处理,激发起学生心中智慧的火花与强烈的求知欲。富有激情的教师,必然能够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他会博采众长、虚心求教,使自己的教学路子越走越宽,越走越顺畅,从而不断领略到课堂教学的无空乐趣,不断产生教学应有的激情。

教师思维创新 篇7

一、改革观念, 灵活掌握即学即用的特点

学以致用是任何一门学科追求的根本目标。由于计算机可操作性和应用特点, 使计算机在即学即用方面独具优势。如学习文字处理软件的过程中, 学会了汉字输入就可以把一篇文章输入计算机;学会了文字编辑就可以编辑修改输入的文章等。在教学过程中, 采用边学边用、活学活用的方法, 不仅可以提高巩固学生掌握的知识, 而且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肯定他们自身的能力, 增强其自主积极性, 较好地完成学习。

我在每学完一个软件后, 都会给他们布置一个综合性的作业, 题材不限、内容不限、形式不限, 让学生们回家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例如:在学完金山文字的时候布置一个“电子报刊”、学完WAVE CN布置一个“串烧歌曲”、学完ULEADGIF布置“一个动画图片”、学完PHOTOSHOP布置一个“私人印章”等等。经常有学生会给我惊喜, 所做的作品出奇的好:有的是题材新颖;有的是内容丰富;有的是布局精美;有的是创意独特。当他们辛苦的“劳动”得到我的一句表扬时, 我可以明显地感到他们的欣喜和激动。

要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这就是要求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设计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任务, 让学生们 (特别是中下游的学生) 有机会来显示自己的才能, 在实践中获得成就感。

二、兴趣是创新的基础

创新与兴趣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当一个人对某件事产生兴趣时精力才会高度集中, 才能主动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 有所创造、有所发明。所以教师要从问题的引入和学习活动上下工夫, 引人入胜的开题, 开放自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养分因素。当学生通过学习活动, 能够不断地看到自己的成果时, 就会爆发出继续学习的愿望,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记得在一次放假前, 我特意给学生布置了一些教材以外的, 有难点和疑点的问题在假期中练习, 并鼓励大家通过自己所掌握的知识, 开动脑筋, 大胆尝试, 同时进行竞赛活动, 看谁做的又快又好。没想到刚过去两天, 就有个学生迫不及待地拿着他的答案到家中找我, 并急切地问自己是不是第一个交卷。当时我真是吃了一惊, 连连表扬他“太棒了, 你是第一名”。没想到作为教师的我也要几天才能完成的问题, 他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完成的这么好, 非常难得, 而当他得知自己是第一个完成, 得到了老师表扬时, 笑的特别的开心。通过这件事情, 我深感学生的兴趣一旦调动起来, 他们的潜在能力会令成人吃惊, 问题将不再是问题。

三、鼓励是学生进步的动力

教师的任务就是带领学生学到真本领, 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检验与评价应以鼓励为主,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特别是比较落后的学生, 鼓励和信心才是他们学习的真正动力。

运用得当的方法来进行教育, 可以多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哪怕是一点进步, 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这样他们会很高兴, 自然会萌发向上之心。我们班里有一个学生, 因为学习成绩较差, 自卑感很强, 很少与人交往。在课堂上, 我就经常给他一些鼓励, 想方设法给他创造得到表扬的机会, 比如:故意找些非常简单的问答叫他回答, 或是把他完成较好的作业在学生面前展示等。在一次校内举办的“电脑作品大赛”中, 出乎我意料的是, 就是这个学生, 拿着一张画的杂乱无章的图递给我说:“老师, 我想参加。”看着她创意不错, 但是无能力完成的绘画作品时, 我灵机一动, 觉得这是鼓励她培养自信心的极好机会, 于是我根据她所说的想法, 帮助她一起绘制了一副作品来参加比赛, 并获得了二等奖。当我在全班同学面前把奖状交到她手里的时候, 她激动的手都有些微颤……在之后的学习中, 虽然她还是接受的比别人慢, 还是跟不上大家的速度, 但她上课的神态有了很大的变化, 学习的态度也从消极变为了积极, 一个学期下来, 他就像打了兴奋剂, 情绪非常高涨, 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从最初的及格边缘到良好一直到了现在的优秀, 自信心逐渐被提高, 上课答题也变得十分活跃, 好像换了一个人似得。正因为鼓励会带来如此大的效果, 所以教师应该更多地关心学生而不是惩罚学生, “严师”并不意味要对学生采取体罚训斥等简单粗暴的方式。

四、问题式导入, 分组合作, 竞争机制

带着问题去学习, 使学生目标明确, 有的放矢。问题式导入可以是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 让学生带着疑惑学习新课内容, 也可以是在新授课之前, 直接向学生提出本堂课学习的内容。

在教学中, 我根据课本内容制定从易到难的小任务, 让学生们按照组分别自己去尝试操作来完成任务, 我再根据完成任务的速度和质量给予评分。我给了他们很大的空间, 允许学生小范围的下位指导, 当组内的某个同学碰到解决不了的问题, 采取小组讨论或是会做的同学下位来指导, 让学生代替了教师的工作。这样既给了一些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 又使不会的同学可以放松心情绕过教师直接问自己的同学, 只有碰到大家都解决不了问题时, 我才统一的给出讲解, 而他们为了完成任务, 得到第一, 听的也异常认真。

比如:在学习PHOTOSHOP的过程中, 我设计了“秋天”、“蝶恋花”、“漫画补色”、“镜中花”等小游戏, 游戏过程中, 他们如火如荼竞赛, 争先恐后的举手报告已经完成, 心急如焚的让我加分。其实他们可能没有发现, 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通过自己的尝试,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了课本上的知识。

在适当的时机, 举办各种比赛也能很好的刺激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们在比赛的过程中, 既复习所学知识, 又能够锻炼综合知识的能力。比如我举办的“电子报刊评比”、“串烧歌曲大赛”、“GIF动画比赛”、“印章设计大赛”、“创意拼合图大赛”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注意青少年道德的培养

创新思维,以教育为本、需教师先行 篇8

2005年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创新人才?”)提出了一个需要我国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的艰深命题。随着社会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前教育科学的两大前沿研究主题为“创造可教、学习可视”,在它们被证明可能的同时,进而再研究“创造如何可教、学习如何可视”,王竹立老师在《创新思维能教吗?》一文中肯定了“创新思维可以培养”,正是其中观点之一。

无独有偶,2016年7月,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刘益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详细阐释了“创造的教育”的三个方面、六项基本内涵(原文载于《东北师大报》1309期1版),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提出了系统、深入的思考,具体回答了创新思维“如何教育”的问题,指明了创新思维培养的理论和内涵,并将其作为东北师范大学人才培养两大宗旨(创造的教育、尊重的教育)之一。

笔者十分赞同刘益春校长“创造的教育”的提法。哲学家怀特海曾说:“教育如果不以激发首创精神开始,不以促进这种精神而结束,那必然是错误的教育。”教师要做学习的引导者,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要形成批判思维的习惯和敢于担当、追求卓越的品格;环境方面要有广阔的平台、开放的思维和视野,以及宽松自由、兼容并包的校园文化。

创新思维培养、创造的教育等这一系列理论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也凸显出新时期社会经济转型对创新的需求。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而提出,新的《高等教育法》也将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并明确提出,足见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思维的行成、创新教育的实践的社会期望是多么的迫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思维,教育为本。教育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教育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大学要培养出未来的创新人才,首先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教师要具备创新的思维和实践,其次是学生要跟进,环境要营造。同时,师范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重中之重,毕业生应是具有教育家素养的优秀教师,要具备批判、反思的意识及习惯,要具备接受知识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造的能力,并把这些能力通过显性知识的培养带动隐性知识的传递,一代代地影响到未来的学生。

培养创新思维, 提高思维品质 篇9

一、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 给学生以心灵的安全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 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 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 积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 让学生摆脱教师是知识的权威的精神枷锁, 放飞自己思想的翅膀。首先, 教师要改变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的“以课堂为中心, 书本为中心, 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 师生平等地讨论问题。提起创新思维, 我们就会想到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以及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等特性及思维方式, 但要培养学生的这些思维品质, 首先要让学生“敢”想, “敢”说, “敢”做。而要让生敢想敢说敢做,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了一种平等、民主、愉快的氛围, 让师生平等地互动。其次, 在教学中, 教师应多多赞美肯定学生, 帮助学生树立坚强的信心, 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和不怕失败挫折的精神。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 敢于提出不同的解题思维, 敢于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学生发表了错误的意见时要注意批评纠正的方法方式, 不要轻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这才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能力

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以及敢于质疑是一个人具有创新潜力的重要标志, 也是学生创新思维的萌芽。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 从解疑入手。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也是缘于牛顿看到苹果落地时产生的疑惑:苹果为什么是落到地上而不是飞向天空?质疑是创新的开始, 是创新思维培养的基石。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 起点一个问。”爱恩斯坦也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古人也说过: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无疑则不进。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让“问为什么”成为学生学习的习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就会激发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就会更加高效。在教学过程中, 容易回答的问题, 鼓励学生自己解答, 让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树立自信;难度较大的问题, 则可组织学生讨论解决, 在讨论中启迪思维;当学生意见不统一时教师不要轻易下结论, 可让学生进行争辩, 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在教学中也要注意提高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只有学生学会地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总结, 学生才能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为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专家指出, 创新思维具有五个明显的特征, 即极强烈的兴趣和大胆的质疑、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及独特的与活跃的灵感。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的老师, 是学生学习的最强大的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讲, 创新思维是在强烈的兴趣驱使下, 学生将已有的知识信息进行重新建构的一种思维活动过程。教育家皮亚杰说:“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 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 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教学实践表明, 学生学习兴趣是求知的向导, 而这种带有感情色彩的意象活动作为一种内驱力, 继而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与探究欲望, 并导致创新意识的萌发。没有学生的主动性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有利因素, 充分挖掘蕴藏于数学中的美育因素, 展示数学有趣的一面, 创设有趣的数学情境,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 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思维创新 篇10

一、凸显主体地位, 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 那就是希望自己有朝一日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或探索者。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勇于打开智慧的闸门, 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探究, 充分发挥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我在实践中把握两大环节:

其一, 因材施教, 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 我坚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譬如, 在讲授“勾股定理”一课时, 先让学生任意画一个直角三角形, 并请他们逐一报出两条直角边的长度, 我就分别快捷的算出了其斜边的长度。学生顿时无比的好奇, 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这样, 依据学生好奇的特点, 以奇引趣, 从而有效挖掘了学生的潜能, 有效的促进他们发现、分析和探索“勾股定理”的奥秘。类似的创新性思维活动是学生心理活动的高级过程, 有利于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 有利于指引他们不断地探求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有利于逐步掌握数学这门学科对思维的概括性、抽象性和逻辑性有机结合的要旨。

其二, 巧设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思索。教师只有精心创设各种情境,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好奇心, 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必要手段之一。例如, 在二次函数的教学中, 假如教师只是让学生做大量的枯燥的习题, 那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 教师不仅要有高质量的提问, 而且应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敢于求异、勇于创新。在一些函数类题目中往往会让我们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确定好上限和下限以后, 对于是否取到这两个端点就必须好好斟酌, 放入具体情形中判断它是否具有实际意义, 再确定能不能取到端点值, 这种先猜想后验证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式。

二、注重师生互动, 鼓励大胆质疑

提出问题就是思维的火花, 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 教师要循循善诱地鼓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 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 直至解决问题。譬如, 我在引导学生学习“二次函数定义”时, 针对个别学生的质疑:“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y=ax2+bx+c (a、b、c为常数, 且a≠0) 中为什么要强调a≠0”于是我就让他们进行讨论, 当a=0和a≠0时, 有何差异?经过大家的热烈讨论, 最后得出:当a=0, b≠0时, 函数为一次函数, 只有当a≠0时, 函数才是二次函数, 从而让学生明白了a≠0的道理。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发明千千万万, 起点在一问。”一切创新都源于疑问, 从某种意义上说, 质疑的实质就是一种不迷信书本和权威, 不受传统观念束缚, 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的思维方法。科学家的重大发明和新理论的创立都需要对已有的理论提出质疑, 诸如拉瓦锡推翻了“燃素说”, 哥白尼推翻了“地心说”, 这些都是从质疑开始的。因此, 教师只有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创新、善于质疑, 才能使教师的“讲堂”变为学生的“学堂”, 才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三、切换思考角度, 激活创新活力

一般而言, 常规的解题思路在学生的头脑中已是根深蒂固, 运用也比较自如, 形成了一种比较稳固的思维模式。但是, 对于一些较灵活的题型, 运用常规的思路往往使学生感到束手无策。所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思考角度的变换训练, 诸如采用顺推、逆推、旁推侧击等方法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 有利于学生打破常规、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 运用新观点、新方法, 创造性解决一些“新”问题, 达到柳暗花明的美妙境界。

例如:若a、b、c为互不相等的实数, 求证:三个二次方程ax2+2bx+c=0, bx2+2cx+a=0, cx2+2ax+b=0中, 至少有一个方程有不等的实根。此题假如从正面证明, 难以证得结论。若我们改变思考角度, 从反面证明, 则能快速作答。设三个方程都有相等的实根, 则b2=ac, c2=ab, a2=bc, 可得a=b=c, 这与a、b、c互不相等矛盾, 最后自然得出这三个方程中至少有一个方程有不等的实根的准确结论。这样的解题方法, 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生活当中的愉悦, 积累了变换思考角度的心得, 更加激发了自己能力的发展, 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创新。

著名的创新学家郎加明在《创新的奥秘》一书中说:“对于创新来说, 方法就是新的世界, 最重要的不是知识, 而是思路。”初中生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 凡事喜欢问个究竟, 因此, 在追求有效课堂的今天, 每一位数学教师应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锐意进取, 勇于创新, 为造就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而努力奋斗。

摘要: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 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数学教学蕴涵着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 根据数学的规律和特点, 培养和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够让学生在无限的空间里实现思维的飞跃, 有助于开启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之门。因此, 初中阶段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上一篇:监测原理下一篇:无线图像采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