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

2024-05-31

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精选七篇)

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 篇1

1 临床资料

53例患者中, 男21例, 女32例, 年龄72~93岁, 平均81岁。致伤原因:跌倒摔伤51例, 车祸伤2例。其中头下型36例, 经颈型12例, 基底型5例。术前检查所有患者均存在程度不同的骨质疏松和退行性骨关节病。合并糖尿病15例, 冠心病12例, 高血压病17例, 慢性支气管炎4例。

2 治疗方法

入院后行患肢外展中立位皮牵引制动, 完善各项检查, 拍标准骨盆X线平片及患髋正侧位片 (包括股骨中上段) 。请内科医生会诊, 积极控制血糖、血压等内科病症。一般要求患者检查指标要达到以下标准: (1) 高血压患者者血压控制在90/150mm Hg以下; (2) 糖尿病者空腹血糖<8.0mmol/L; (3) 心律失常<6次/min; (4)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屏气时间>30s, 无严重的咳嗽、哮喘、气促、动脉血气PO2>8Kpa、PCO2<6Kpa、FVT1<70%; (5) C反应蛋白<50mg/L; (6) 血沉<20mm/h; (7) 肝功能:转氨酶不超过正常值的1倍; (8) 肾功能不全:术前血液透析尿蛋白< (++) 、尿量>1m L/ (kg·h) 、BUN<80mmol/L、Cr在正常范围。手术时间应该掌握在骨折后2~3d。如在此时间内内科疾病不能得到良好控制的患者, 不可勉强手术, 应继续加强内科相关治疗, 待各项指标达到要求后尽快手术以减少卧床时间。麻醉采用连续硬膜外神经阻滞。患者取侧卧位, 取髋关节后外侧切口, 切开关节囊, 取出股骨头, 在股骨颈于小转子上方约1.5cm处斜行截骨, 保留合适的股骨距, 用扩髓器由小到大依次进行股骨扩髓, 并将髓腔内容物清除干净。髓腔内放置骨栓, 骨水泥调和后, 用骨水泥枪注入髓腔, 安置假体柄, 安置与股骨头标本直径相同的双动头帽, 置入假体后维持加压, 直至骨水泥完全固化。将股骨头复位, 冲洗切口, 逐层缝合软组织, 留置负压引流。术后第2天可在床上坐起, 3d后逐渐下床, 扶双拐功能锻炼。

3 结果

按Harris评分标准, 即:疼痛44分, 功能47分, 畸形4分, 关节活动度5分, 总分100分。优:90~100分;良:80~89分;可:70~79分;差:<70分。53例患者随访6个月~5年, 其中:49例95分, 2例98分, 1例95分, 1例93分, 结果全部为优。大部分患者生活能自理, 生活质量均较满意。

4 讨论

高龄患者骨折疏松, 摔伤髋部后容易出现股骨颈骨折。由于股骨颈本身的血供特点, 骨折后容易出现不愈合和股骨头坏死。而老年人由于机体机能下降, 骨折后不愈合率更高。有资料表明70岁以下的患者其平均骨折不愈合率为10%, 70岁以上的患者, 不愈合率高达50%[1]。我们对于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有很多方法, 如骨牵引、内固定, 关节置换等。采用骨牵引要求要长时间卧床, 高龄患者患病后长时间卧床容易出现褥疮、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的康复, 甚至危及生命。骨牵引后骨折不一定愈合, 可要还有采用下一步治疗, 故此方法对高龄患者不适合。内固定能对骨折起到较坚强的固定, 为骨折的愈合奠定基础, 但上面讨论了, 高龄患者的骨折愈合几率小, 晚期股骨头坏死比率可达29.4%[2], 且内固定术后患者仍不能负重活动, 对患者的康复不利。故此方法对高龄患者也不适合。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治疗目的是减少并发症, 降低病死率, 提高康复水平和生活质量。能早期下床活动, 意味着并发症减少, 生活能自理, 能早日融入社会。因此选择手术术式时, 要尽可能选择简单的手术, 既能降低手术风险, 又能满足老年人术后对髋关节的基本生活需求的手术方式。采用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的股骨颈骨折, 能达到如上目的。本方法有以下几点优点: (1) 采用积极的治疗方案, 缩短患者的卧床时间。在患者伤后3d内手术, 使患者身体机能保持在较好的状态, 有利于身体的恢复; (2) 术后患者早期下床功能锻炼,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 采用相对简单手术方案, 对机体影响小, 有利于高龄患者的恢复。相对于全髋关节置换来说, 股骨头置换手术创伤小, 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对全身机能影响小[3], 因高龄患者预期寿命短, 活动量小, 所以股骨头置换足以提供患者康复所需要的条件, 没有必要去考虑全髋关节置换。骨水泥型假体对手术操作要求相应较低[4], 髓腔处理后即可注入骨水泥, 安装假体, 一定要注意在注入骨水泥是要提醒麻醉师观察患者血压变化, 严防意外发生。骨水泥硬化后即可稳定, 假体和股骨间不存在微动, 所以术后患者即可负重下床功能锻炼。为患者的早日康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高龄患者在骨折前往往患有种种疾病, 如糖尿病、高血压、肝肾功能不全等, 我们在手术前要请相关专业的内科医生详细会诊, 在控制内科病症时应采用效果好、时间短的方法, 尽量争取早日手术。如糖尿病可以采用微量泵持续泵入胰岛素来控制, 可以达到控制满意, 控制速度快的目的。但前提是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严防出现意外。在术前应请麻醉科医生会诊, 充分征求麻醉科医生的意见, 共同保证手术的安全进行。

摘要:目的 探讨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法 对53例患者采用了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结果 按Harris评分标准, 49例95分, 2例98分, 1例95分, 1例93分。结果 全部为优。结论 采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 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临床疗效满意。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骨水泥,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1]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850~853.

[2]毕晓扬, 李晓辉, 于建华.股骨头双极假体置换与空心钉内固定治疗80岁以上高龄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8, 8:581~584.

[3]何锐敏, 秦安, 张毅, 等.80岁以上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治疗[J].实用骨科杂志, 2008, 7:443~444.

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7例患者, 男19例, 女28例, 年龄80-96岁, 平均85.6岁。其中左侧21例, 右侧16例;均为转子间粉碎型不稳定骨折;按Evan's分型:ⅡB型5例, Ⅲ型27例, 逆转子间骨折5例。37例患者均合并有内科疾病, 其中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冠心病) 28例, 糖尿病9例, 慢性呼吸道系统疾病29例, 脑血管疾病21例, 前列腺等泌尿系统疾病7例。

1.2 治疗方案

腰硬联合麻醉29例, 全身麻醉8例。患者取侧卧位, 手术过程心电监护。取髋关节后侧入路, 切口约12cm, 依次切开, 显露出股骨转子间骨折端, 切开后关节囊, 设计股骨颈截骨线, 首先截除股骨头, 取出股骨头, 清理髋臼。再将股骨转子间骨折粉碎骨折块给予梳理, 保护臀中肌及梨状肌的连续性, 把骨折块尽可能复位后用可吸收线暂时捆绑维持位置, 扩髓并处理股骨髓腔, 选择大小适当的股骨柄假体, 和好骨水泥后, 用骨水泥枪将骨水泥注入股骨髓腔间, 轻轻打入股骨柄假体, 用手拢紧骨折块, 使之相对吻合, 以防骨水泥外露, 同时充分利用骨水泥的粘合力来保持骨折端的整体性。15min后骨水泥完全凝固, 假体坚固稳定, 装置大小适当的双极股骨头假体, 给予髋关节复位, 经屈曲、内收试验无脱位, 松紧度良好, 双下肢等长。生理盐水冲洗术腔, 放置引流管, 逐层缝合, 手术顺利结束, 术中根据出血情况给予输血治疗。

1.3 术后处理

术后抗炎、抗凝常规治疗, 24-48小时拔出引流管, 术后即可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 可翻身护理。术后第2天即可扶拐适当负重下床功能锻练, 不需要CPM辅助训练, 不需“丁”字鞋保护。X线复查显示骨水泥填充良好, 骨折块复位好, 股骨柄假体位置良好。2周后折线出院。

2 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40min, 术后有31例患者获得6-24个月随访, 有一例术后不足一个月死于脑血管疾病, 另一例因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不能下床行走, 其余病人均在2-4天扶拐下床, 术后无髋关节脱位病例, 刀口愈合良好, 无感染者。髋关节功能情况按创伤性髋关节评分系统[1]进行评分:优24例、良6例、差1例。

3 探讨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骨折, 尤其是80岁以上高龄老年患者, 因骨质疏松严重, 且合并心、脑、肺等全身疾病较多, 给临床治疗带来诸多麻烦。以往我们常规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 如:DHS内固定、Gamma钉内固定、锁定钢板内固定等等, 但不管采取哪种内固定方法, 术后内固定失败率均较高, 且术后并发症较多, 导致患者死亡率提高。我们通过应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来翻修内固定失败的老年患者, 效果较好, 为了减少内固定失败率, 减少术后并发症, 我们针对高龄老人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全面术前评价后, 有选择性的直接行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治疗, 结果良好, 解决了诸多问题。

3.1 手术适应症选择

高龄老人骨质疏松程度有较大个体差异, 经X线及骨密度测定评价, 有些老人骨质尚可, 骨折端相对稳定, 我们选择适当的内固定方法, 均能取得较好效果。但有些患者骨质疏松相当严重, 骨折端粉碎、不稳定, 对于这些病人, 为避免内固定困难, 减少畸形愈合, 有学者认为即使行髋部骨质重建内固定术, 其骨内也有不同程度地存在容积性骨缺损, 这就为骨水泥型假体的应用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人工关节置换术是较好的选择[2]。至于是选择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还是全髋关节置换术, 主要根据髋臼有无变形、破坏, 若髋臼基本完整, 多主张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因手术时间短, 出血量少, 减小手术风险及术中、术后并发症, 且高龄老人术后活动量较少, 应能够满足其日常生活需要。

3.2 与内固定治疗的对比

近年来, 骨科内固定技术发展迅速, 治疗股骨转子间粉碎骨折的内固定物不断涌现, 如:DHS、Gamma钉、髓内固定系统, 外固定架技术等。但对于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 尤其是骨质疏松严重, 合并多种其它内科疾病的患者, 无论选择哪一种内固定方式, 都不能做到完美, 一是术后内固定失败率较高, 给患者带来再次手术的风险, 甚至危及患者生命;二是内固定术后患者卧床时间较长, 并发症较多, 如:肺部感染、褥疮、脑梗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患者术后往往死于并发症。针对这些高龄患者, 如果我们选择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术后即可行股四头肌锻炼, 第2天即可扶拐下床适当负重功能锻炼, 很好地解决了内固定失败及术后并发症的问题, 降低患者死亡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而且我们通过对那些内固定失败的患者采取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进行翻修, 也取得了较好效果, 弥补了诸多缺陷, 挽回了很多高龄老人的生命, 因此具有诸多优越性。

3.3 术后康复

术后康复对于治疗结果有重要影响, 一套完善的治疗计划不仅能使伤肢功能得到早期恢复, 而且对病人的体能及各脏器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 对于高龄老人尤其重要, 有些病人手术非常顺利, 手术时间短, 出血也不多, 但术后仍不能负重和行走, 原因是病人其它方面身体健康不佳, 如心脑血管疾病, 心功能不全, 肌力差等, 导致术后康复困难。对于这些病人我们要有针对性的制定一系列康复治疗方案, 如:补充必要的营养元素及能量;全身营养支持疗法;早期肌肉收缩功能锻炼;内科疾病的控制等等。必要时还要进行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 争取做到病人早期活动, 才能减少术后并发症。

总之, 我们医护人员及患者本人都要把术后早期活动看成不可缺少的治疗措施, 有效、科学的治疗方法, 对患者状态的恢复, 生命的延长, 生活质量的提高都是至关重要的。

摘要:目的 探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老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评价。方法 2006年6月到2011年6月, 我院应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老人股骨转子间骨折37例, 男19例、女28例;年龄80-96岁, 平均85.6岁;术后按创伤性髋关节评分系统进行评分。结果 31例患者术后获得6-24个月随访, 优24例、良6例、差1例, 有一例术后不足一月死于脑血管疾病。结论 应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老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好, 同时也是解决高龄老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较好方法, 明显减少卧床时间, 并发症少, 减少死亡率。

关键词:骨水泥,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高龄老人,股骨,转子间骨折

参考文献

[1]Russellta, Taylor, suberochanterlc, fractures of the femur.In:Bruce D.Browner, eds.skeletalTrauma, Inded.philadelphia:W.B[J]Saunders, 1998:1889-1925.

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 篇3

关键词: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 约占全身骨折的2%~6%[1], 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2]。非手术治疗由于卧床时间较长, 引发的各种并发症到患者术后死亡率较高[3]。多数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DHS、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及PFNA等固定即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但对于稳定性较差且伴有骨质疏松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 普通内固定术后易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及髋内翻等并发症, 影响治疗效果[4]。2010年1月~2013年1月, 我院采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46例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 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46例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 均为单侧股骨转子间骨折, 其中男20例, 女26例;年龄70~85 (平均74.5) 岁。高处坠落伤5例、摔伤7例、交通伤34例。根据Evans分型方法[5], Ⅰ型3度10例、Ⅰ型4度15例、Ⅱ型21例。所有患者均合并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 8例合并冠心病, 13例合并高血压, 6例合并糖尿病。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入院后均首先进行患肢皮肤牵引, 在充分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后, 请相关内科医师进行会诊及处理, 等患者合并的内科疾病有效控制后进行手术。手术开始前30min静脉滴注抗生素。

1.2.2 手术方法

采用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或全身麻醉, 患者健侧卧位。采用Moore入路, 依照皮肤切口方向暴露并切开深筋膜, 按肌纤维走行方向劈开臀大肌。分别向近端和远端牵开臀大肌显露大转子和坐骨神经, 将坐骨神经小心牵开。游离短外旋肌群并牵向内侧, 显露关节囊, 切开关节囊显露股骨颈。保留股骨矩1.5cm, 截骨后取出股骨头, 保留股骨大转子和小转子等较大骨块。用髓腔锉扩髓至假体与股骨近端紧密压配。以股骨头假体为支撑, 尽量解剖复位大转子和小转子并以可吸收线固定, 确定前倾角后取出假体。调制骨水泥以骨水泥注入骨髓腔, 放置假体维持加压直至骨水泥固化。冲洗切口, 放置负压引流管后缝合切口。

1.2.3 术后处理

术后连续应用3d抗生素预防感染, 口服利伐沙班片预防深静脉血栓, 同时积极治疗合并的内科疾病。麻醉清醒后即可开始进行患肢踝膝关节主动活动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2d后拔出引流管, 3d后开始坐起活动膝关节, 并借助CPM机进行锻炼, 2w后扶拐下地活动。

2 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70min, 平均出血量350ml。无患者出现骨水泥反应。所有患者均安全渡过围手术期。43例患者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10~24 (平均12) 个月。2例术后发生肺部感染, 对症处理后治愈;1例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 经积极处理后消肿;未发生深部感染、褥疮及假体脱位、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按照自报告髋关节Harris评分量表[6]评定, 获得随访的43例患者术后10个月时除行走距离评分低于骨折前外, 其余各指标及总分与骨折前相比,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附表。

3 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属关节外骨折, 随着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和人口老龄化, 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攀升。股骨转子部的血液循环较好, 多数患者预后较好。但老年患者由于常常同时合并几种内科疾病, 身体状况较差, 治疗较为棘手。非手术治疗由于容易发生髋内翻、患肢短缩等畸形及长期卧床并发症导致病死率较高, 临床已很少使用。

目前, 对于没有手术禁忌证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积极手术治疗已成为共识, 使患者可尽早下地行走, 实现生活自理, 减少因骨折所带来的各种社会和家庭问题。目前常见的手术方式主要包括髓内固定、钉板固定、经皮外固定及人工关节置换术。但对于伴有骨质疏松的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 采用髓内固定技术、钉板固定技术及经皮外固定技术固定, 术后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及内植物从股骨头切出等问题的发生率较高, 影响治疗效果[7,8]。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可使患肢获得良好的稳定性, 减轻患者疼痛, 满足早期下床功能锻炼的需要[9]。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分为全髋关节置换术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2种, 目前在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中对二者的选择存在争议。许峰等[10]认为, 对于70岁以上, 活动量较小、伴有骨质疏松, 而且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应选择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因为, 与全髋置换相比, 股骨头置换创伤小、手术时间短, 有利于术后恢复, 而且能完全满足患者的活动需求。笔者完全认同这一观点。

高龄患者由于合并骨质疏松, 导致骨质量和骨组织增生反应性较差。用生物型股骨头假体固定后, 周围骨组织需要较长时间长入假体柄的多孔层才能达到有效固定, 在这一时期内 (8w左右) 下肢无法负重, 疼痛程度明显高于骨水泥股骨头假体固定[11]。填充于假体和骨组织间隙的骨水泥, 可使髓腔和假体紧密贴合, 通过微观交锁和容积填充效应使假体得到有效固定[12]。

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本组36例, 男l5例, 女21例, 年龄70~93岁。骨折按Evans分型:Ⅱ型6例, Ⅲ18型, Ⅳ型12例, 均为不稳定性新鲜骨折。患者均合并有中、重度骨质疏松及不同程度的各种内科疾病 (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冠心病、陈旧性脑梗死等) 。

1.2 术前准备

入院即行患肢皮肤牵引或胫骨结节牵引, 以减轻疼痛。术前均摄骨盆包双侧髋关节x线片、全面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常规行肺功能及心脏彩超检查, 对心、肺、肝、肾等主要脏器功能进行评估。积极治疗内科疾病, 纠正水电解质, 提高手术耐受性[1]。控制血压<150/90mmHg, 空腹血糖<10.0 mmoL/L, 血红蛋白>100 g/L。必要时请内科、麻醉科会诊, 在保证手术麻醉安全的情况下于伤后1~4 d手术。

1.3 手术方法

腰麻及持续硬膜外麻醉, 一般不用全麻。患者侧卧位。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切口, 取出股骨头和小骨碎片, 尽可能保留大、小转子及大的骨碎块, 必要时用钢丝捆扎。测量股骨头大小, 选择合适的人工股骨头。从小到大依序适度扩髓, 用第3代骨水泥技术注入骨水泥, 正确插入股骨柄。若股骨距部位骨缺损, 可用骨水泥重塑, 也可将切下的股骨头、颈的松质骨挫下填塞, 骨水泥完全凝固后复位, 测试调整髋关节松紧度及稳定性, 无异常后修补关节囊, 分层缝合切口, 留置负压引流。术后给予静脉镇痛。

1.4 术后处理

患肢置于轻度外展中立位, 膝下垫软枕。静滴抗生素预防感染, 抗凝预防深静脉血栓, 术后当天适当给予激素及镇静药减轻老年患者术后应激反应, 对症支持等治疗。24-48小时拔出引流管。术后第1天即开始肌肉等长舒缩功能锻炼, 第2天床上行膝踝关节主动屈伸, 4天后床上主动抬患肢离开床面, 心肺功能训练, 改善心肺功能, 1-2周后下床在助行器帮助下活动, 一般先行站立训练, 再逐步行走。患者术前一般情况相对较好者, 术后第5天即可下地行走。

2 结果

手术时间约60-120分钟, 出血量约200-600ml, 术中输悬浮红细胞1-4U。术中无骨水泥反应。术后5-14天下地。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无切口感染, 无新增肺炎、辱疮、尿路感染、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术后14-18天出院。28例获得随访, 时间7~36个月, 平均随诊22.3个月。24例可独立行走, 其中2例术后活动时大腿外侧疼痛, 经休息及服用非甾体类药物缓解:14例需扶拐行走:无关节脱位, 1例因身体虚弱无法行走, 但可以坐轮椅。随访期间无假体脱位、无假体断裂、松动、下沉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时按Harris评分标准:优24例, 良12例, 中4例, 差2例, 优良率达85.7%。

3 讨论

3.1 适应症选择

笔者认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的适应症为: (1) 生理年龄·70岁, 并存病较多, 预期寿命10年以内; (2) 转子间骨折属于不稳定性或粉碎性骨折 (EvansⅢ型, Ⅳ型) ; (3) 有明显骨质疏松, 预计内固定难以有效固定; (4) 内固定治疗数周后失败者; (5) 伤前患者能髋、膝功能无明显活动受限, 能扶拐独立行走; (6) 不能耐受卧床尤其不能耐受二次手术的高龄患者; (7) 无严重的危及患者生命的基础疾病, 并存病经过对症处理相对稳定者。

3.2 假体选择

3.2.1 股骨转子间骨折较股骨颈骨折位置低, 加之老年转

子间骨折常为粉粹性, 涉及大、小转间骨折, 股骨距往往遭到破坏、失去其力学支撑作用, 甚至累及股骨近端髓腔, 削弱了假体柄的接触面及长度。尽管有学者[2]认为可采用标准假体柄长、没有必要采用加长柄。但我们认为, 患者若股骨颈基底较完整, 术中能完整整块保留股骨距, 可不必采用加长柄;若患者骨折粉碎较重, 术中不能完整整块保留股骨距, 应采用加长柄。本组病例均为高龄患者, 骨质疏松严重, 骨折粉碎严重, 因此, 本组病例只有1例采用标准假体柄, 其余全部采用加长柄。

3.2.2 对于假体类型的选择, 目前有骨水泥和生物性假体

两种。我们认为, 治疗的目的是使患者及早下床, 减少卧床引起的并发症。骨水泥可即时固定假体, 具备能更早期功能锻炼的基础。同时, 由于骨水泥的即刻机械稳定性, 使得人工关节假体与股骨完全适应并融为一体, 能够把应力从假体近端传至股骨远端, 使患者能够早期负重。由于初期稳定性主要依赖骨水泥, 通过骨水泥的保护作用减少了髋重建部骨质的应力, 从而有利于骨折部分的愈合[3]。因此本组病例我们全部选用骨水泥假体。

3.3 注意事项

3.3.1 麻醉尽量选择对全身影响小、作用时间短暂的腰麻+

持续硬膜外麻醉, 术后行术后镇痛并给予少量激素应用, 可明显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并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

3.3.2 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的重建是该手术的关键

步骤, 我们采用以下方法:⑴利用“∞”字钢丝固定大转子。⑵采用股骨近端紧贴骨皮质双股钢丝环扎法固定小转子。⑶股骨距的处理:部分股骨距粉碎无法固定甚至完全缺损, 采用骨水泥重塑股骨距。⑷股骨颈基底较完整者:经股骨颈截骨, 变股骨转子间骨折为股骨颈骨折处理。

3.3.3 假体前倾角的确定若小转子及股骨距完全解剖复

位, 则假体柄沿着股骨颈截骨平面长轴插入即可;若小转子及股骨距不能复位或缺失, 缺乏骨性标志定位, 依据髋、膝屈曲90度时, 股骨髁与地面平行这一标志, 在股骨髁的平面将插入的股骨假体前倾约15度。原则上前倾角宁大勿小。

3.3.4 患肢长度的正确判断由于股骨颈基底及股骨距的确

定, 按人工关节正常操作缺乏骨性标志。我们是在确定合适的假体后用不同颈长的双动头试模进行测试, 股骨头复位后做屈伸旋转各方向活动, 牵拉下肢时股骨头距髋臼关节面无过分松动, 同时在对侧下肢伸直的情况下触摸对侧髌骨及足跟进行比对两下肢的长度。本组病例综合应用该方法, 患肢长度均较理想, 两下肢长度之差均在2cm之内。

3.3.5 注意控制手术时间, 因为老年患者对手术麻醉的耐

受性较差, 手术应激可导致致命性后果, 故手术过程要求由丰富经验的医师熟练操作、快速完成, 缩短麻醉与手术时间, 减少操作性损害, 减少手术失血[4]。术中与麻醉师配合好, 使用骨水泥时, 注意骨水泥单体毒性反应, 加强血压、呼吸、心电等监控, 维持良好的有效血循环。

3.4 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转子间骨折的优势

高龄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治疗, 不应单纯就骨折而论骨折, 治疗的目的不在于骨折采取何种方式复位、固定及治疗而在于如何能使患者及早下床, 减少卧床引起的并发症, 降低死亡率。在高龄骨质疏松患者的治疗上, 内固定治疗不能达到坚强固定和早期下床活动, 存在内固定失败的风险。下地活动过早可能导致内植物切割股骨头颈, 使内固定失败, 并导致髋关节破坏。而骨水泥固定的人工双动股骨头由于采用加长柄及骨水泥即刻固化稳定措施, 保证了患者能早期下床负重活动。叶伟雄等[5]认为关节置换适用于高龄、不稳定骨折合并严重骨质疏松、健康状况差、预期寿命短的患者。本组病例在缩短卧床时间、早期下床、部分或完全负重、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方面有优势, 中近期疗效可靠。

参考文献

[1]唐虎子, 张晓阳.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 2009, 12 (5) :538—539.

[2]梁雨田, 唐佩福, 郭义柱, 等.高龄患者非稳定性股骨粗隆问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临床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 2005, 85 (46) :3261—3262.

[3]陈永源, 索鹏, 周永项, 等.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粗隆间骨折[J1.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5, 23 (41:374.

[4]汤涛, 庞清江, 张前法, 等.骨水泥型半髋治疗高龄Evans IV型股骨转子间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 2010, 13 (3) :300—301.

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浙江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老年患者58例, 均经临床表现和X线检查确诊, 并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 排除合并严重心、脑、肝、肾功能不全或精神障碍的患者。其中男32例, 女26例;年龄60~73岁, 平均 (63.7±9.2) 岁;合并高血压病11例 (19.0%)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例 (12.1%) , 糖尿病6例 (10.3%) ;左髋35例 (60.3%) , 右髋23例 (39.7%) 。依据术中采用假体类型的不同, 将其中采用生物型的31例标记为观察组, 采用骨水泥的27例标记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及患病部位等方面大体一致。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前皆予全身检查, 存在内科疾病患者需在病情稳定后进行手术。术中患者均采取持续硬膜外麻醉, 采用侧卧位, 从后外侧入路, 做纵直切口, 切口长度约10cm。于股骨附着位置分离外旋肌群, 以T型切口切开关节囊, 切断股骨颈, 取出股骨头, 清除髋臼周围的关节盂唇、骨赘, 以患者膝关节轴心线作为标准线, 修整股骨颈截面, 行髋臼和远端扩髓, 观察组植入生物型假体, 对照组植入骨水泥型假体, 整复髓关节, 使用高分子编织线重建短外旋肌群及关节囊, 并检查假体对位、关节活动度、下肢长度和稳定情况, 确认无误后对手术区域进行反复冲洗, 放置引流管、闭合伤口。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 保持患肢中立位, 2天后拔除引流管, 术后第2天可开始功能训练。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疗效评分 (Harris) , 从患肢功能、疼痛情况、关节活动度、下肢畸形四个方面进行疗效评价, 满分100分, 评分越高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 P S S 1 5.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各时间点Harr is评分对比

两组间各个时间点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随术后时间延长Harris评分均逐步增高, 较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注:1为各时间点组间比较, 2、3分别为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组内比较

2.2 两组手术情况和住院时间对比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2.3 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73, P<0.01) , 见表3。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3]。股骨头坏死按病因可分为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酒精性股骨头坏死和创伤性坏死三种, 主要临床表现有疼痛、关节僵硬、活动受限、跛行等, X线检查可看到骨纹理细小或中断、股骨头囊肿、硬化、扁平或塌陷。该病一般难以治愈且致残率较高, 属骨科的慢性、进行性疑难疾病, 保守治疗往往难以取得满意效果,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该病目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4]。据临床统计[5],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80%以上的患者可以正常使用植入的假体长达20年以上, 治疗成功除与患者的身体精神状态和医者、护理人员的手术操作技术、围术期管理等息息相关外, 假体的选择也是关键因素。

生物型假体的固定主要是依靠骨小梁的生长, 通过自身骨长入其多孔表面, 以达到骨和假体间固定的方式, 其对骨床质量的要求较高[6]。骨水泥固定是应用骨水泥将假体与骨组织结合在一起, 可提供术后假体的即时固定效果, 其骨生长能力较差, 很难长入非骨水泥假体的多孔内[7]。本文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术后Harris评分均高于术前, 两组间手术前后各个时间点的Harris评分接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与刁华海等[8]的研究结果一致。但是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恢复患肢关节功能, 生物型和骨水泥两种类型的假体疗效相当, 但骨水泥假体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术前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合理选择假体和固定方式, 以提高手术成功率, 改善老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永奖, 张力, 杨国敬, 等.成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附185例 (209髋) 疗效分析[J].中医正骨, 2007, 19 (8) :21.

[2]贾辉, 吴良绍, 黄兆刚.全髋关节置换术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的治疗作用[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1, 17 (6) :794.

[3]蒋荣辉, 袁耀, 肖鲁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0例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12, 50 (29) :127.

[4]李龙.全髋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疗效对比[J].河北医学, 2013, 19 (4) :498.

[5]杨景随.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61例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 2007, 47 (33) :87.

[6]田庆良, 田庆海, 郭旭东, 等.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成人股骨头坏死[J].医药论坛杂志, 2009, 30 (15) :52.

[7]翟吉良, 翁习生, 林进, 等.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观察[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0, 18 (16) :1327.

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 篇6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置换,股骨转子间骨折,关节功能,生活质量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 约占全身骨折的3%~4%[1]。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满意, 同时, 有助于避免骨折不愈合与髋内翻等并发症, 明显缩短卧床时间, 成为了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2]。但关于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罕见, 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 年1 月-2015 年1 月本院骨外科住院部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9 例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5 例, 其中男12 例, 女33 例;年龄62~88 岁, 平均 (71.25±3.69) 岁;Evans-Jensen骨折分型:Ⅱ 型6 例, Ⅲ 型21 例, Ⅳ 型12 例, Ⅴ型6 例;致伤原因:跌倒伤32 例, 交通伤13 例;术前Harris评分为 (30.51±5.01) 分;合并症:骨质疏松症22 例, 高血压11 例, 冠心病10 例, 脑血管意外后遗症9 例, 心功能衰竭7 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 例, 糖尿病4 例, 肺气肿3 例, 糖尿病肾病1 例, 肾功能衰竭1 例, 肝硬化1 例。对照组44 例, 其中男13 例, 女31 例;年龄62~87 岁, 平均 (71.31±3.71) 岁;Evans-Jensen骨折分型:Ⅱ型5 例, Ⅲ型20 例, Ⅳ型12 例, Ⅴ型7 例;致伤原因:跌倒伤33 例, 交通伤11 例;术前Harris评分为 (30.49±5.13) 分;合并症:骨质疏松症21 例, 高血压10 例, 冠心病9 例, 脑血管意外后遗症9 例, 心功能衰竭8 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 例, 糖尿病3 例, 肺气肿2 例, 糖尿病肾病1 例, 肾功能衰竭1 例, 肝硬化1 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分型、致伤原因、关节功能与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分型、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Evans-Jensen骨折分型标准 Ⅰ型:两骨折片段, 顺股骨粗隆间骨折, 骨折无移位;Ⅱ型:两骨折片段, 顺股骨粗隆间骨折, 骨折移位;Ⅲ型:三骨折片段, 顺股骨粗隆间骨折, 累及股骨大粗隆, 大转子骨折移位;Ⅳ型:三骨折片段, 顺股骨粗隆间骨折, 累及小转子, 股骨矩骨折移位;Ⅴ型:四骨折片段, 顺股骨粗隆间骨折, 累及股骨大粗隆、大转子、小转子, 股骨矩骨折移位[3]。

1.2.2纳入标准符合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诊断标准[4];年龄≥60岁;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具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适应证;骨折前拄单拐行走或正常行走;Evans-JensenⅢ~Ⅴ型骨折, 合并较多的基础疾病, 不适宜术后长期卧床, 合并重度骨质疏松症, 具有骨折复位内固定术禁忌证的Evans-JensenⅡ型骨折。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3 排除标准Evans-Jensen Ⅰ型骨折, 具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禁忌证, 合并凝血功能障碍与精神性疾病。

1.3 方法对照组采用生物型加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观察组采用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1.3.1 术前准备全部高龄患者均完善术前相关检查, 积极治疗内科慢性疾病, 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应控制血糖水平低于8.0 mmol/L, 血红蛋白水平超于90 g/L, 合并心房颤动、传导阻滞、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应术前安装心脏临时起搏器, 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应控制血压水平160/100 mm Hg左右, 纠正酸碱与水电解质紊乱, 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控制动脉氧分压 (arterial oxygen pressure, Pa O2) >60 mm Hg, 动脉二氧化碳分压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in artery, Pa CO2) <45 mm Hg, 提高手术耐受性, 排除手术禁忌证患者, 择期手术治疗, 术前常规备血, 围术期采用抗凝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详细向患者及其家属告知手术风险,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2手术方法全部患者取侧卧位, 行髋关节外侧8~10 cm切口, 沿股骨前缘解剖, 切开髋臼缘至股骨小转子间的关节囊, 充分暴露股骨头颈与髋臼, 自股骨小转子上1~1.5 cm处截断股骨颈, 保留股骨大转子, 保护股骨大转子骨折块与股骨上端之间的软组织, 采用取头器取出股骨头, 充分暴露髋臼, 切除部分髋臼盂唇, 保护坐骨神经, 清除髋臼盂唇与骨赘, 充分暴露圆钿带窝, 清除髋臼软骨, 选取合适的髋臼杯, 明确前倾角, 打入髋臼杯内衬, 骨髓腔扩髓, 冲洗骨髓腔, 观察组将骨水泥注入骨髓腔, 打入股骨柄, 维持骨水泥完全固化, 选取合适的骨水泥型股骨头假体, 复位。对照组选取生物型加长柄股骨头假体。全部患者将股骨头完全伸直, 内收外展、内旋外旋活动, 屈髋>90°, 保证股骨头假体不脱位, 复位大转子骨折块, 钢丝固定, 冲洗关节腔, 放置引流管, 缝合关节囊, 逐层缝合切口。

1.3.3术后处理术后去枕平卧6~8 h, 患侧肢体外展30°中立位, 左腿与右腿之间放置梯形枕, 常规监测生命体征, 加强抗骨质疏松症治疗, 引流1~2 d, 保证引流畅通, 术后1~2 d采用抗感染与对症支持治疗, 常规低分子肝素钠抗凝治疗,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麻醉清醒后实施肌肉与关节活动训练, 逐渐增加训练次数, 避免下肢水肿, 术后拍摄髋关节侧位片与骨盆正位片, 指导双拐下地负重训练。

1.4 观察指标

1.4.1 临床指标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手术总出血量、下床时间等指标。

1.4.2 关节功能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5]。评估内容包括疼痛 (44 分) 、功能 (47 分) 、体征表现 (4 分) 、活动范围 (5 分) , 总分100 分, 其中90~100 分评定为优, 80~89 分评定为良, 70~79 分评定为中, 0~69 分评定为差。比较两组手术前及术后1、3、6 个月Harris评分, 比较两组术后6 个月髋关节恢复的优良率。优良率= (优例数+ 良例数) / 总例数 ×100%。

1.4.3 并发症比较两组并发症 (感染、褥疮、深静脉血栓形成、电解质紊乱) 发生情况。

1.4.4生活质量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标准[6]。评估内容包括穿衣、如厕、进食、洗澡、床-椅转移、上下楼、髋关节运动功能 (髋关节主动运动与髋关节被动运动) , 总分100分, 分值越高, 生活质量越佳。

1.5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手术总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下床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Harris评分比较手术前, 两组Harri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手术后1、3、6 个月, 观察组Harri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两组术后6个月髋关节恢复情况比较观察组手术后6个月髋关节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5.32, P<0.05) , 见表3。

2.4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字2=0.15, P>0.05) , 见表4。

2.5两组生活质量比较手术前, 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手术后1、3、6个月, 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5。

3 讨论

大部分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是由于跌倒伤导致的, 随着社会高龄化现象的加重, 大部分高龄人群常由于跌倒导致股骨转子间骨折, 严重影响髋关节功能。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常由于合并脏器退行性变、骨质疏松症与慢性内科疾病, 导致全身脏器代偿功能降低, 机体免疫功能显著下降, 增加感染的风险, 并易呈严重的粉碎性骨折[7]。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常由于身体素质欠佳, 对手术耐受程度降低, 导致手术并发症发生风险显著增加, 严重影响术后关节功能与生活质量[8]。因此, 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治疗原则主要为降低髋关节疼痛程度, 恢复关节生理功能与生活自理能力, 提高生活质量。目前常规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 (proximal femoral nail, PFN) 固定、Gamma钉髓内固定、动力髋螺钉 (dynamic hip screw, DHS) 髓外固定、动力髁螺钉 (dynamic condylar screw, DCS) 髓外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 但临床疗效欠佳,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高龄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症导致骨折切开复位成功率低, 容易出现股骨距塌陷、骨折旋转移位与髋内翻畸形, 同时, 术后患者不能早期下床活动, 增加感染、褥疮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9,10]。随着骨水泥技术的不断发展, 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广泛应用于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 通过提高股骨头假体稳定性, 促进早期下床活动, 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通过将骨水泥注入骨松质不规则表面, 获得交织嵌锁的微内锁固定, 将骨松质界面的剪切力转变为压应力, 提高界面强度, 避免骨松质界面的微动改变, 确保股骨头假体的稳定性;通过将骨水泥填充骨- 股骨头假体间隙, 并与骨组织不规则表面相吻合, 以牢固固定股骨头假体, 使股骨与股骨头人工假体完全适应并相互融为一体, 避免应力不均匀, 增加股骨头假体的稳定性, 以改善术后髋关节功能, 提高生活自理能力[11]。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手术总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下床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手术前, 两组Harris评分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手术后1、3、6 个月, 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常规观点认为:生物型 (非骨水泥型) 加长柄假体术后早期负重容易增加股骨与股骨头假体、髋臼之间的微动改变, 不利于骨长入, 容易并发早期股骨头假体下沉, 出现假体松动, 且应用非骨水泥型加长柄假体的手术创伤较为严重, 增加手术出血量, 并延长下床时间[12]。非骨水泥型加长柄假体的下床时间约为7 d。通过适当的肌肉与关节训练, 改善血液循环, 有效避免下肢静脉血栓、褥疮等卧床并发症发生, 从而改善髋关节功能评分与Barthel指数评分, 但非骨水泥型加长柄假体对关节功能与生活质量的改善幅度明显低于骨水泥型假体, 与相关文献[13-14] 的结果相一致。因此, 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满意, 可显著改善患者关节功能与生活质量。非骨水泥型加长柄假体需要在假体材料、设计、表面涂层等方面不断改进[15]。但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少, 随访时间短, 且尚未考虑职业、身高、心理因素对关节功能与生活质量的影响。因此, 多中心、大规模的中长期随访研究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 篇7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期间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48例 (男18例, 女30例, 年龄68~92岁, 平均78岁) , 其中行磷酸钙骨水泥 (CPC)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22例 (男8例, 女14例, 平均年龄79岁) , 行预混合磷酸钙骨水泥 (PCPC)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26例 (男10例, 女16例, 平均年龄76岁) 。48例患者均确诊骨质疏松症, 主要合并症有糖尿病、偏瘫等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或心律失常、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疾病, 合并症占41%, 并排除恶性肿瘤。

1.2 骨密度测定

将患者分成两组, 常规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术中分别注入3~5 ml CPC或PCPC加固假体 (注入CPC的为A组, 注入PCPC的为B组) , 并于术后3~7 d及术后12个月测定骨密度。骨密度测定采用美国HOLOGIC公司的双能X线骨密度 (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nmetry DXA) 仪, 每日测量前均进行仪器性能校正, 检查部位为腰椎、健侧股骨颈。比较每组骨密度变化及两组骨密度差异, 两组患者于第1次骨密度测定后均予活性维生素D3、钙剂和密钙息等药物治疗。

1.3 骨质疏松诊断标准

采用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 批准的诊断标准[1]为①T值>-1.0SD为正常;②-2.5SD<T值<-1.0SD为骨量减少;③T值≤-2.5SD为骨质疏松;④T值≤-2.5SD, 伴有1个部位以上骨折者为严重骨质疏松症。

1.4 统计学方法

各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两样本间数据比较采用非配对t检验, 以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48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经手术及药物治疗后骨密度均有好转, P<0.0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间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老年人随生理机能的减退, 骨的重建亦处于负平衡, 破骨细胞的吸收增加, 成骨细胞的功能减退, 致使骨质疏松容易发生, 骨折风险逐渐增加;另一方面老年人多数伴有心血管系统或呼吸系统疾病, 长期卧床, 制动对于他们具有致命的威胁, 因此, 对于无手术禁忌证的髋部骨折患者, 宜采用早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2]。由于老年髋部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时局部骨质疏松为人工股骨头固定带来困难, 骨水泥的应用则可加固假体, 本资料中配合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 患者腰椎及健侧股骨颈骨密度增加明显, 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预防发生再次骨折有重要意义。但本资料中两组患者腰椎及健侧股骨颈骨密度变化相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 即磷酸钙骨水泥和预混合磷酸钙骨水泥对骨折外其他部位骨密度改善并无多大意义, 而对假体周围骨密度的改变是否存在差别有待进一步研究。药物可能对患者腰椎及健侧股骨颈骨密度增加起决定作用, 有文献报导降钙素+维生素D+钙剂为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3]。

参考文献

[1]The WHOStudyGroup.Assessmentof fracture risk and its applica-tion to screeningfor postmenopansal osteoporosis.Switzeriand:Wor-id Hralth Organization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1994:843.

[2]沈铁城.老年人髋部骨折156例临床治疗分析.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03, 2 (9) , 46.

上一篇:货币政策商业银行信贷下一篇:二甲醚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