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调节

2024-08-06

激素调节(精选十篇)

激素调节 篇1

“植物的激素调节”部分与日常生活联系广泛、密切, 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设计方案并最终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因而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本部分常考的内容有曲线图表分析、实验设计与分析、材料分析、实践应用等, 特别是生长素的发现历程中体现出来的科学方法、思想及应用。在题型上, 选择题与非选择题的形式均可出现, 常结合实验、生活情景的命题往往是简答题, 并且分值较大。考查的内容有生长素的发现、产生、运输、分布、生理作用特点及其他激素。总体上说, 试题偏重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 可全方位、多层次甄别学生运用生物学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复习备考时, 要特别注意理解植物向光性原理且能运用该原理解释胚芽鞘弯曲的实际问题, 注重生长素的作用特点解释植物的向性运动、顶端优势、除草原理等;要注意经典实验思想和一般实验原理在解释生命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对本部分内容的突破可结合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核心知识点击

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说明: (1) 实验中运用了对照原则, 如达尔文的实验中, 1为实验组, 23为对照组;温特的实验中, 1为实验组, 2为对照组, 增加了实验结论的可靠性。

(2) 实验中体 现了设计 实验的单 一变量原则。

1达尔文实验的单一变量是尖端的有无和感光部位的差异。

2温特实验的单一变量是琼脂块是否与胚芽鞘尖端接触过。

(3) 实验的相关结论和分析。

1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在尖端, 其合成不需要光, 但发生作用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

2生长素不能透过云母片, 而琼脂对生长素的运输和传递无阻碍作用。

3感光部位在尖端, 只有单侧光照射尖端才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即横向运输) 。若无尖端, 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不对称放置, 也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1) 合成部位。

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等具有分生能力的部位合成, 而在衰老的组织中合成较少。

(2) 运输及特点。

1极性运输。

a.含义:生长素从植物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b.实验验证。

2横向运输。

在单侧光或重力作用下还可以引起生长素在茎、根等处的横向运输。这种运输往往与单方向刺激有关。

a.单侧光影响。

b.地心引力影响。

A、B方向盘为极性运输, C、D方向为在重力作用下的横向运输

3运输的方式是一种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过程, 需要消耗 ATP, 与细胞呼吸强度有关。 (3) 分布。

1产生部位<积累部位, 如顶芽<侧芽, 分生区<伸长区。

2生长旺盛的部位>衰老组织, 如幼根>老根。

说明:1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由内因———植物的遗传特性决定的。

2横向运输则是由外因———单侧光、重力等因素引起的。

3.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

(1) 生长素作用机理:生长素能促进细胞的伸长。

(2) 生长素的作用:1既能促进生长, 也能抑制生长;2既能促进发芽, 也能抑制发芽;3既能防止落花落果, 也能疏花疏果。此外, 生长素还能促进果实发育和扦插的枝条生根。

(3) 生长素的作用特性:两重性。具体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器官的种类、细胞的年龄及植物的种类 (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较单子叶植物更加敏感) 有关。

4.四类其他植物激素的比较

二、重点难点点拨

1.生长素的运输特点

(1) 水平方向横向运输, 如茎的向光生长。

(2) 竖直方向极性运输, 如扦插枝条, 将上端插入土壤, 很难生根。

警示:根和茎的极性运输是有差别的, 它们的本质都是由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茎的极性运输由茎尖到茎的尖端以下, 与“想象中”的一致, 而根的极性运输是由根的尖端到尖端以上, 与“想象中”的相反。移栽树木能促进植物根系生长的原因就是因为破坏了根的尖端, 从而使侧根生长素浓度降低。

(3) 运输方式:主动运输。

总体可用下图表示:

2.生长素的作用特点

(1) 生长素的功能具有两重性: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植物器官生长, 浓度过高则抑制植物器官生长。

(2) 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 引起的生理功效也不同, 这是因为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 (敏感性大小:根>芽>茎) 。

(3) 根、茎、叶有各自的最佳促进浓度, 曲线在A、B、C三点代表最佳促进效果;不同的浓度有着不同的作用, A′、B′、C′点以上的部分体现了不同浓度生长素的促进效果, A′、B′、C′点分别表示生长素对根、芽、茎的生长既不促进, 也不抑制。

说明:低浓度和高浓度的理解及作用效果举例

注:“低浓度”和“高浓度”是相对于“最适浓度”而言的。所谓最适浓度是指对植物某器官生长促进最明显时的浓度。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植物、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 其最适浓度显然是不同的。当低于最适浓度时, 随生长素浓度升高, 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加强, 而高于最适浓度后, 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逐渐下降, 直到抑制植物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4) 典型体现———顶端优势。

1概念:顶端优势是指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

2原因:由顶芽形成的生长素向下运输, 使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加大, 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敏感而被抑制;同时, 生长素含量高的顶端, 夺取侧芽的营养, 造成侧芽营养不足。

3应用:人工切除顶芽, 就可以促进侧芽生产, 增加分枝数, 在生产实践中经常根据顶端优势的原理, 进行果树整枝修剪、茶树摘心、棉花打顶, 以增加分枝, 提高产量。

三、方法突破点津

1.经典实验中所用的特殊手段和一般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达尔文实验中, 用锡箔来遮光;温特实验中利用琼脂块的透水原理, 使其作为携带“影响物”的载体;此外, 可利用同位素标记追踪的方法来研究生长素的运输方向。

2.胚芽鞘类实验

3.解释茎的向光性、背地性和根的向地性

(1) 原因:1内部因素:生长素分布不均;2外部因素:单侧光、重力的影响。

(2) 解释:1茎向光性的原因: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侧多→背光侧生长快→向光弯曲生长。

2茎背地性的原因:重力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近地侧多→生长快→背地弯曲生长。

3根向地性的原因:重力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近地侧多、远地侧少→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向地弯曲生长。

4.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和乙烯等五种激素之间的关系

(1) 相互促进作用。

1促进植物生长: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2延缓叶片衰老: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3诱导愈伤组织分化成根或芽: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4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乙烯。

5调节种子发芽:赤霉素、脱落酸。

6促进果实坐果和生长: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

(2) 相互拮抗作用。

1顶端优势:生长素促进顶芽生长, 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则促进侧芽生长。

2调节器官脱落:生长素抑制花朵脱落, 脱落酸促进叶、花、果的脱落。

3两性花的分化:生长素使雌花增加, 赤霉素使雄花形成。

4调节气孔的开闭:细胞分裂素促进气孔张开, 脱落酸促进气孔关闭。

四、易混易错警示

1.牢记两个重要部位

尖端是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横向运输的部位、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尖端以下是生长素作用的部位、极性运输的部位、发生弯曲的部位。

2.影响生长素分布的因素

3.果实发育与果实成熟的比较

(1) 果实发育包括子房形成果实 (发育) 和果实长大 (生长) , 主要受生长素的调控。

(2) 果实成熟是果实细胞合成一些水解酶, 分解细胞壁使果实变软, 分解多糖为单糖使果实变甜, 同时形成某些色素使果实变红等复杂的生理过程, 最终使果实细胞发生一系列变化, 使果实变软、脆、甜等。乙烯可 促进该过 程的进行。

学生易混淆的还有生长素与秋水仙素。学生常认为后者与前者一样, 也是一种植物激素。其实, 秋水仙素是一种名为秋水仙的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 是一种生物碱, 它可抑制植物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形成。

4.几种无子果实及其形成原因的比较

五、实验备考指南

关于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1.实验原理

(1) 植物插条经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后, 对植物插条的生根情况有很大的影响, 而且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处理其影响程度亦不同。其影响存在一个最适浓度, 在此浓度下植物插条的生根数量最多, 生长最快。

2.实验过程。

由上图曲线可知, 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A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 在A点两侧, 存在促进生根效果相同的两个不同生长素浓度。

预实验的主要目的:1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2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3减少盲目性和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2) 处理插条方法:1浸泡法;2沾蘸法。

3.方法步骤

(1) 配制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梯度; (2) 制作插条; (3) 处理插条; (4) 培养插条; (5) 观察记录。

4.注意事项

(1) 扦插枝条制作以1年生苗木为最好 (1年或2年生枝条形成层细胞分裂能力强、发育快、易成活) , 枝条的形态学上端为平面, 下端要削成斜面。

(2) 浸泡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低, 并且最好是在遮荫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

(3) 本实验中, 取材、处理时间、蒸馏水、光照、温度、通气状况等都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在实验中的处理要采用等量性的原则。

(4) 先用预实验确定最适浓度的大致范围后, 可在此范围内利用更小梯度的系列溶液以获得更精确的最适浓度范围。

5.分析实验中出现问题的方法

(1) 分析不同插条的生根情况。

1不能生出不定根:有可能是枝条上没有芽、枝条倒插等。

2都能生出不定根: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是指刺激枝条的下端生出不定根, 而不是刺激根生长。不同的枝条可能生出的不定根的数目多少不一样, 如枝条上芽多, 则产生的生 长素就多, 就容易促使不定根的萌发。

(2) 分析与本实验相关的其他因素。

1温度要一致。2设置重复组, 即每组不能少于3个枝条。3设置对照组。清水空白对照;设置浓度不同的几个实验组之间进行对比, 目的是探究2, 4-D或α-萘乙酸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六、精典例题剖析

例1 (2013·江苏泰州一模卷) 下图为研究生长素 (IAA) 产生部位及运输方向的实验, 初始时, 琼脂块1 ~ 6不含IAA, 下列对实验结果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12琼脂块中都有IAA, 1>2

B.34琼脂块中都有IAA, 3≈4

C.56琼脂块中都有IAA, 5≈6

D.3 4琼脂块中含有的IAA与5、6中的相等

点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 生长素能向背光一侧转移, 但由于胚芽鞘尖端中间有不透水的云母片隔着, 使生长素不能向背光一侧转移, 因此1=2。胚芽鞘的尖端是感光部位, 因此没有尖端存在的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均匀向下运输, 所以3=4。由于生长素只能极性运输, 因此5和6中均不含生长素。

答案B

例2 (2013·安徽卷) 科学家温特做了如下实验:把切下的燕麦尖端放在琼脂块上, 几小时后, 移去胚芽鞘尖端, 将琼脂块切成小块。再将经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 结果胚芽鞘会朝对侧弯曲生长。但是, 如果放上的是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 胚芽鞘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该实验证明了 ()

A.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B.造成胚芽 鞘弯曲的 刺激是某 种化学物质

C.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D.胚芽鞘会弯向光源生长

点拨本题考查植 物激素发 现的相关 实验。要证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应另设一组去尖端胚芽鞘并倒置的实验, 故A项错误。通过题干的对照实验可知, 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能使胚芽鞘弯曲生长 (实验组) , 而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不能使胚芽鞘弯曲和生长, 说明琼脂块本身对胚芽鞘的弯曲及生长问题没有影响, 而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刺激来自胚芽鞘尖端, 即这种刺激应为某种化学物质———生长素, 但不能证明该物 质就是吲 哚乙酸, 故B项正确、C项错误。该实 验未提及 光源问题, D项错误。

答案B

例3 (2013·湖南长沙二模卷) 在早春低温时为了让水稻种子早发芽, 稻农常将种子置于流动的河流或溪水中浸泡一段时间。这种做法与下列哪种激素变化的相关性最大? ()

A.脱落酸

B.细胞分裂素

C.赤霉素

D.生长素

点拨种子的休眠与种子中存在的脱落酸有关, 只有降低种子中脱落酸的含量, 才能使种子萌发。将稻种置于流动的河流或溪水中浸泡一段时间的 目的就是 减少种子 中脱落酸 的含量。

答案A

例4赤霉素是一种植物激素。为探究赤霉素的生理作用, 两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分别进行了如下实验:

A组: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想验证赤霉素的某一生理功能, 请你帮助设计方案:

实验器材: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表面未经消毒的辣椒种子200粒、蒸馏水、脱脂棉、培养皿、恒温箱等。

实验目的:验证赤霉素具有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

实验程序:种子消毒→浸种→分组→恒温培养→观察记录。

根据某次实验的观察得到以下记录:

回答下列问题:

(1) 本实验设计方案中的变量为_______。

(2) 本实验设 计方案应 记录什么 实验现象?______。

(3)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记录可得到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

B组:另一研究性学习小组探究赤霉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材料用具:适宜浓度的赤霉素溶液, 蒸馏水, 表面经过消毒的番茄种子若干, 铺有滤纸的培养皿若干, 恒温培养箱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_______ 。

第二步:______ 。

第三步:_______ 。

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试验目的, 确定实验变量, 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 据实验设计的原则进行设计。A组的实验目的是 验证赤霉素具有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 实验的单一变量为是否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浸种, 因变量是种子的发芽率, 结合题中的实验记录表, 用赤霉素处理的比没有处理的种子发芽率要高, 所以可得到的实验结论是赤霉素具有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B组探究赤霉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是有无赤霉素处理, 因变量是统计种子的发芽率, 试验中要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 据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 明确实验步骤。

答案A组: (1) 是否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浸种 (2) 辣椒种子的发芽率 (辣椒种子发芽率的高低) (3) 赤霉素具有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 (赤霉素可提高种子的发芽率) B组:取等量两组番茄种子分别放入两个培养皿中, 将培养皿编号为甲、乙 (分组) 将适量且等量的蒸馏水和赤霉素溶液分别倒入甲、乙两上培养皿中 (变量) 将经上述处理的实验材料放入恒温箱中, 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进行催芽, 一段时间后, 统计并比较两组种子的发芽率 (要求写出正确的观察指标、体现无关变量的控制)

七、热点试题演练

1.用燕麦胚芽鞘作实验材料, 下列实验中, 将发生向右弯曲生长的是 ()

2.关于植物 生 长 素 和 生 长 素 类 似 物 的 叙述, 错误的是 ()

A.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促进无子果实的发育

B.同一植株根和芽生长所需的最适生长素浓度相同

C.单侧光照射燕麦胚芽鞘可使其生长素分布发生变化

D.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可促进其生根

3.如图为去顶芽对拟南芥主根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 分析正确的是 ()

A.去顶芽能促进主根生长

B.去顶芽植株不能合成生长素

C.生长素由顶芽向下非极性运输

D.外源生长素能替代顶芽促进主根生长

4.科学家探究了“生长素类似物α- 萘乙酸 (NAA) 对玉米胚芽鞘生长的影响”, 所得实验数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实验的 分析和评价, 错误的是 ()

A.该实验说明NAA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B.浓度为10-4mol/L的NAA也能促进胚芽鞘的生长

C.用蒸馏水 (0) 处理的玉 米胚芽鞘 为对照组

D.促进胚芽鞘生 长的最适NAA浓度在10-8mol/L左右

5.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 正确的是 ()

1可利用适宜浓度 的赤霉素 促进细胞 伸长, 使植株增高

2在植物组织培养中, 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不同配比会影响组织分化

3使同种植物的扦插枝条产生相同生根效果的2, 4-D浓度相同

4在太空失重状态下, 植物激素不能进行极性运输, 根失去了向地生长的特性

A.12B.34

C.13D.24

6.下图是豌豆的去顶实验, 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豌豆茎的尖端能合成生长素

B.生长素显著影响赤霉素的生物合成

C.生长素不能促进赤霉素的合成

D.植株内生长素下降的同时, 赤霉素也大幅度下降

7.实验表明, 乙烯能抑制根系生长;低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根系生长, 但较高浓度的生长素则抑制根系生长。下列有关解释最可能正确的是 ()

A.生长素与乙烯相互转化

B.较高浓度的生长素可能 会诱导乙烯的合成

C.生长素与乙烯的化学本质相同

D.生长素对乙烯进行负反馈调节

8.研究人员测定了香梨果实从形成到成熟及采收后某些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其结果如下图所示, 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 在香梨果实发育初期 (花后15d左右) 达到高峰, 且在果实迅速膨大期间 (花后60d左右) 含量比值加大的两种激素是_____, 在此过程中______ (填激素名称) 作用也是不可缺少的, 说明果实正常发育是______的结果。

(2) 香梨果实采收后30d才进入完全成熟阶段, 在此过程中乙烯含量的变化说明其主要作用是_______。

(3) 采收后_______的骤减是果实成熟的必要条件, 脱落酸积累可能触发了果实的衰老过程, _______含量再次升高, 可能促使衰老阶段乙烯的大量合成, 因此在果实成熟衰老后期调节_______至较低水平将是延缓香梨果实衰老的关键。

参考答案

1.B2.B3.D4.B5.A6.C7.B

8. (1) 赤霉素和脱落酸生长素多种激素共同作用

(2) 促进果实成熟

(3) 赤霉素生长素脱落酸和生长素

解析: (1) 据图, 果实收获前20天左右, 赤霉素和脱落酸含量相对较高。生长素也可促进果实的发育。

(2) 在成熟阶段乙烯含量增加, 说明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

(3) 收获后赤霉素迅速减少, 而生长素又增多, 衰老阶段乙烯大量合成。延缓香梨果实衰老要降低脱落酸和乙烯含量, 而降低乙烯通过降低生长素来实现。

激素调节教学叙事 篇2

-----七星一中:朱洪艳

“激素的调节”这一节课我上过多次,但在实施新课标之前,我的教学一直都是按部就班,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归纳整理,学生被动地吸收、记忆,满足于对知识的记忆,少了对知识的探索、拓延,也甚少去主动联系实际进行深入的研究。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培养现代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我是这样上这节课的,课中主要是营造积极互动的课堂生活。

在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神经系统和青春期等相关的内容。在技能方面,经过一个半多学期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观察、查找资料、分析资料、设计和实施探究实验等技能,再加上较长时间的分组讨论实践,学生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这一节内容我用了两节课。第一节课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对照实验:探究甲状腺激素是否具有促进蝌蚪发育的作用。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交流本组的实验设计,大家评出最佳实验设计和最有创意实验设计。最后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各种手段搜集有关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资料和根据本组的实验设计做好实验,仔细观察、记录、分析、讨论结果。

第二节课是进行《激素调节》的正式教学。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坐在一起,这样方便学生进行小组内的交流,也少了拘束,学生可以放得开来表述。让学生围坐在一起虽然是一个很小的改动,我预感会对教学的效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过去,我总是让学生一排一排端端正正地面向黑板坐着,老师成了权威,一言九鼎;学生被老师灌输知识,被动地接受,体现不了主动、互动。现在,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坐在一起,同学之间有一种“我们是团结的集体,要共同奋斗”的心态,他们还可以互相监督,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而且,也为我接下来的小组讨论提供了方便。

在新课伊始,我就让同小组的同学互相观察成员的身体特征,回忆《青春期》的知识,引出激素调节的课题。学生的反应不错,顺利引入课题。我再让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有关腺体的资料,通过观察和小组讨论,找出内、外分泌腺的区别,特别是能说出内分泌腺的特点,填写在黑板上我预先设计好的表格内。

在这一个环节,学生讨论得更加热烈,很热切地拿出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共享,基本上能够把我预先在黑板上画出的有关激素的表格填好。特别是在讲到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时,由于每一个小组在前一段时间都做了探究甲状腺激素是否有促进蝌蚪发育的作用的对照实验,因此,小组讨论时,学生特别热烈。在组与组之间的班内交流时,每一个组的发言都很精彩;同时,也拓展了许多有关激素的课外知识,这是最令我惊喜的。

一节课的时间就要过去了,当学生兴奋起来时,拓展的知识特别多,时间总是显得不够用。我赶紧让同学做了这一堂课的“我

学到了什么”的自我小结。接下来的任务是让这节课学到的内分泌腺和激素的知识做一些相应的检查、巩固练习。

由于是自己主动、积极地获取到的知识,学生的当堂掌握很不错。我正暗暗庆幸一节课顺利完成

《激素调节》微课程设计 篇3

《激素调节》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生物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四节,这一节内容较多,知识量较大。根据《生物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要能够叙述人体激素参与生命活动调节的整个过程。学生在之前学习的神经调节的基础上,已经对人体激素的调节有了一定的认识。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形象地理解激素对人体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增强他们珍爱生命的意识。

设计

1.学习指南

①达成目标。学习目标与学习任务是密切相关的。从基础性的认知出发,学生需要认识人体内分泌系统及相关的激素,故笔者设计了完成内分泌系统图示的环节;从辩证性的学习方法出发,学生需要掌握理解激素失调的相应病症,笔者设计了“专家看病症”的活动环节;从整体性的知识构建而言,学生需要发散思维,高度概括内分泌系统的作用及其对人体的意义,笔者采取了“思维导图”的活动方式,发散学生的思维,尝试完成较高难度的目标。通过三个达成目标初步让学生形成热爱生命、健康生活的理念。

②学习方法建议。在视频中,笔者采用了大量的可视性素材,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及学习兴趣;同时,在视频中穿插学生线下学习的画面,以学生口吻交流的方式得到学生的共鸣,体现了交互性与生成性的新型课堂特点。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中,学生以视频学习法为主,以图示法、列表法及资料搜集法等学习方法为补充。

③课堂学习形式预告。这是翻转课堂模式的一个亮点,学生可以通过课外的自学掌握主要的知识内容,而将不理解的知识点放到课堂上来进行探索。

2.学习任务

本微课中笔者共设有三项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为完成人体内分泌系统图。学生通过微课视频中两次对内分泌系统的介绍及学生代表完成图示的小视频,对人体的内分泌系统有了了解,并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学习任务二是通过微课视频的学习完成病历卡。这一任务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对微课视频所阐述的知识进行迁移,因此,笔者在此学习任务中设计了病历卡,通过图片及病例描述,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再现,同时又减少了单一知识重复的乏味感。学习任务三是依据学习任务单中的脑图框架做思维导图。思维导图作为发散思维的好帮手于近几年风靡教育行业,它的独特魅力得到了师生们的青睐。学生们可以在这个环节发挥自己的想象,做属于自己的知识构架图。采用思维导图的设计,可以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框架上进行知识的再造,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困惑与建议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可以将无法理解或者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记录下来,拿到课堂上展开讨论。同时,如果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坚持做好这一点的反馈,会对教师的教学反思及教学设计的改进有很大的帮助。

4.学习评价

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可以对自己的表现做一个星级评价,实现了课堂评价的多元化发展。

在本节微课中,笔者从无到有的创造,从框架到发散的改变,从单一重复的记忆到多样合作的探究,都是为了达成长期的最终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上,应该多从学生的视角出发,量身定制,方能发挥学习任务单的最大功效。

制作

本节微课的录制方法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而且简单实用。笔者先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然后再运用Camtasia Studio进行录制。在制作过程中,由于讲课声音与PPT播放不同步,会出现画面滞后或超前的情况,因此同步性显得很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同步呢?当录制的效果并不能一次性满足教学要求时,教师可采取分段录制、编辑合成的方法。如果再进一步转换格式和编辑,教师则可以使用另一种编辑软件——liwo(狸窝)进行操作。平铺直叙的讲课方式容易使学生疲劳,为改变这种学习氛围,我们可以适当地增添优美的背景音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应用过程

在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学习任务单中的基本学习任务。

对照自主学习任务单上的学习任务,笔者在课堂上设置了以下三个学习环节。

第一环节为小组互评学习任务单,此步骤是重中之重。在翻转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在课外学习了基础知识。通过自学对“激素调节”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并非是全面而科学的。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充分的讨论不仅可以纠正错误知识点、巩固基础知识,还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除了口头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依然是目前学生急需的。

第二环节的活动为小组合作,学生共同绘制一幅人体内分泌系统图,学生可充分发挥想象,且无格式、图案的限制。有些学生可以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添加许多课外知识,提出了如糖尿病的新型治疗方式、如何拯救年幼的侏儒症患者等问题。这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体现了发展性思维的有效性及趣味性。

第三环节笔者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设置了角色扮演活动,小组合作,依照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二所提供的素材,分角色扮演专家与患者,尝试表现各类与激素相关的疾病,并评选出优秀小组。这个环节可以加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在第二个环节的基础上,对知识起到巩固与迁移的作用。

教学反思

在本节微视频应用的过程中,学生们在画图上,在角色扮演中都有不俗的表现。图画得多姿多态,表演带有趣味性,学生都学得很开心。虽然过程并不是特别完美,也有部分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想法的过程中差强人意,但是他们都很努力地在尝试。在学习能力上,从个人到小组都存在异性,如何在课堂上消除这种差异性呢?笔者认为这是教学智慧的问题。笔者在布置任务的时候有的放矢,选取适合学生的问题,逐步让他们走出羞涩与彷徨。除此以外,在小组的设置上适当地进行人性化的调整,以缩小弱势小组与其他小组的距离。在本节课中,学生们感觉到激素调节的魅力是潜移默化的,也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学生获得的能力远远大于单纯的知识记忆,在课堂上的活动也由过去的倾听转变为探索。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形式的画图、探索、解决生成性问题,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与此同时,学生的反馈也让笔者感受到他们眼中的微课课堂,他们需要更多切合实际的活动,而活动也着实让他们收获了知识、获得了自信,这也是教师最想看到的一面。

美中不足的是,在评价环节里还可以多加入其他的评价方式,如组员互评、小组互评、评优秀学员等。只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才能让我们从多维度对课堂进行深度研究。与此同时,缤纷的课堂与多彩的评价,也为应试教育下的学生带来更多的素质教育与人文教育。

附:自主学习任务单

《激素调节》自主学习任务单

一、学习指南

1.课题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四节《激素调节》

2.达成目标:

①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认识人体内分泌系统及相关的激素,并完成学习任务一。

②通过观看视频及阅读教材,理解激素失调的病症,并完成学习任务二。

③通过观看视频及查阅相关的资料,掌握内分泌系统的相关知识,并尝试完成学习任务三。

3.学习方法建议:

视频学习法、图示法、列表法、资料搜集法。

4.课堂学习形式预告:

①小组互评学习任务单完成情况,小导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疑难解析;

②小组合作,共同绘制一幅人体内分泌系统图,可自行设计版面,适当增加图案。完成之后,在小组之间进行评比。(评比要素有:内容、版面、色彩、风格)

③小组合作,分角色扮演专家与患者,尝试表现各类与激素相关的疾病,并评选出优秀小组。

二、学习任务

任务一 请你试一试,在下图中,标示出各个内分泌腺。

任务二 张医生抽取了几份病历卡,请你来当小专家,尝试能否为这几位病人确诊相应的病症,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方法。

任务三 请你参照视频中的思维导图框架,尝试用思维导图归纳本节微课的知识要点。

三、困惑与建议

四、学习评价

通过这节微课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评价:

A.☆☆  B.☆☆☆   C.☆☆☆☆   D.☆☆☆☆☆

请你写下自己完成的最满意的一项任务:

————————————————————————————————————————

评委印象

品味着廖老师《激素调节》一节的教学设计,一句话跃入脑中——“俯而学,仰而思”。这节课非常好地体现出这样的教育理念,就是教师引领学生学习应既“俯而学”又“仰而思”,帮助学生懂得,学习不要仅停留在学什么,而应致力于学会什么、如何去学以及感悟到学了有什么用,怎么用的问题。指导学生用联系实际的方法去学习,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用开放的眼光看待知识,用多元方式展现知识,用灵活思辨运用知识,惠及每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这是教师价值的重要体现,需要教师跳出知识教学,步入学科教育。从廖老师的课例中我们可见一斑,她正积极做着这样的实践。

本节课设计主线清晰,以“认识内分泌系统及相关激素”“激素失调病症”以及“掌握内分泌系统的相关知识”三个学习目标的达成为线索,通过微课和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辅助,指引学生逐步抵达本节课的学习核心,突破对“激素及其作用”全面认识这个重难点的学习。鉴于生物的学科特点和内容特点,本节设计较好地凸显了引导学生形成热爱生命、健康生活理念的德育目标,并以此升华知识的学习。本节设计有以下两个突出的亮点。

1.开放的学习问题设计,打破了资源边界

我们知道,微课和自主学习任务单是翻转课堂的核心部件,它们的设计质量决定了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学习效果和整体教学效果。本节课廖老师在对学生学情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设计了两个学习资源,遵循了实用性、衔接性、助学性等原则,能够兼顾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业兴趣、学习水平等方面的差异。

学习单中任务设计富有内涵、作用突出,问题类型的培养目标指向各不相同。例如,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类型的病症卡,以此为情境让学生进行分析、活化对激素的认知。这些问题情境的设计,打破了资源边界,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实用性的感悟,非常符合我们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关于对教学观念、教材、教学策略、教学情境的重组要求,发挥了生活问题情境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2.巧妙的学生活动设计,打破了课程边界

不论是课前自主学习环节还是课堂学习环节,廖老师都非常注重对学生开放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实现了课堂内外学习活动的有效衔接,开放性的拓展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课程边界。例如,“自主看书与微课学习活动”——达成各知识掌握的目标;“专家看病症”活动——将知识与生活情境相结合,将学业与职业生涯启蒙相结合,将所学与所用相结合;“思维导图”自主构建知识——促使学生做个性化整理,培养整体性思维;“提炼困惑、建议与自评互评”过程——指导学生自我评价、找出自我满意的任务,用辩证的眼光自我分析、培养自信、相互学习、多维互动、确定进步方向。合作共绘人体内分泌系统图和角色扮演活动——激发了学生团队精神、知识创新应用精神,将拓展活动与学科教学进行了融合,有助于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同时,体现了廖老师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大胆尝试。

多种植物激素共同调节试题编制 篇4

植物的激素调节一直是高考的考点,此部分内容既可单独命题,也可与其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综合命题。试题多以曲线图或表格的形式展示实验结果等信息,要求学生对实验结果能够做出正确的分析,考查知识主要集中在多种植物激素 共同调控 植物生命 活动和生 产应用。

在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任何一种生理活动都不是受单一激素控制的,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激素之间,有的相互促进,有的相互拮抗。举例如下表:

二、原创题展示

例1.把豌豆放在26℃的黑暗处培养7天后,从生长状况相同的一些胚芽鞘上分别对应制取三种切段即S1、S2和S3。然后把三种切段分别放在不含IAA和赤霉素、IAA、赤霉素等几种同浓度溶液中,在相同适宜条件下培养3天后观察实验结果,实验结果如下图(注意∶C表示不含IAA和赤霉素,G表示含赤霉素,I表示含生长素)。

(1)用DNA合成抑制剂和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处理切 段S3,影响其生 命活动较 大的是。

(2)根据图2实验结果可判断生长素和赤霉素对切段S1的生长作用分别是______。

(3)根据图3实验结果分析可知,______(赤霉素或生长素)对切段S3促进生长的效果最差。切段S2的细胞对 生长素的 敏感性要______(低于或高于)切段S3的细胞。

解析:(1)由图可知S1、S2、S3是三种年龄依次增大的细胞,切段S3的细胞进行的是细胞伸长的生命活动,基本无分裂,所以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处理对其影响较大。

(2)根据图2可见用生长素处理相同时间后切段S1的长度要比对照组短,赤霉素处理后的实验结果要比对照组长,故生长素和赤霉素对切段S1的生长作用分别是抑制和促进。

(3)图3中切段S3中G组与C组的差值要比I组与C组的差值小,所以生长素的促进生长的效果要比赤霉素好;图3中相同浓度的赤霉素和生长素对切段S2和S3都起促进生长的作用,但切段S2中G组与C组的差值要比切段S3中的大,说明切段S2对赤霉素更敏感,切段S2中I组与C组的差值 要比切段S3中小,说明切段S3对生长素更敏感。

答案:(1)蛋白质合成抑制剂(2)抑制和促进(3)赤霉素低于

例2.科学家通过对促进萌发的激素GA、CK和抑制萌发的激素ABA依次做了8组实验,实验结果如下图。请回答:

(1)根据实验结果可初步判断,种子的休眠和萌发是______的结果。

(2)已知GA有促进植物茎秆伸长的作用,CK有延迟衰老的作用,ABA有促进叶片脱落的作用,则GA是______,CK是______,ABA是______。

(3)由第3和6组实验的结果,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8组实验结果,可分析得 到以下结论:

1______是种子萌发的必需激素;

2ABA 对 GA 作用的发挥起到______作用;

3CK 对种子的萌发起到______作用。

解析:(1)由实验可知,1、2、4的实验结果是种子萌发,其他组种子处于休眠状态,每一组里的不同激素有的存在生理活性浓度,有的不存在生理活性浓度,所以种子的休眠和萌发是多种植物激素平衡协调的结果。

(2)根据信息告知的各种激素的生理作用,可判断GA是赤霉素,CK是细胞分裂素,ABA是脱落酸。

(3)第3和6组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GA,无关变量有CK都不存在生理活性浓度,ABA都存在生理活性浓度等,因变量都是种子处于休眠状态,说明在此条件下,GA不能解除种子的休眠状态,促进种子萌发。

(4)根据第5、6、7、8组实验结果可知,不管CK和ABA是否存在生理活性浓度,如果GA不存在生理活性浓度,种子都处于休眠状态,说明种子中无足够量GA,种子就处于休眠状态。再分别结合第1、2、3、4组实验结果可推断出ABA是萌发抑制物质,起抑制GA的作用,从而引起种子休眠;CK能抵消ABA的作用,使因ABA而休眠的 种子萌发。 如果不存 在ABA,则CK对萌发就成为不必要的激素。

答案:(1)多种植物激素平衡协调(2)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3)在CK不存在生理活性浓度,ABA存在生理活性浓度的条件下,不管有无GA都不能促进种子萌发(必须写出实验条件)(4)GA抑制 抵消ABA(辅助)

例3.下表为外施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对棉花幼苗根系顶端优势的调控作用实验结果(平均值),试根据表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______,本实验中棉花幼苗根系的顶端优势主要是由______体现,单独施用 生长素可 在一定程 度上______(加强或消 除)棉花幼苗 根系的顶 端优势。

(2)细胞分裂 素的主要 生理作用 是______, 在细胞分 裂素浓度 为0.5~1.0mg/L范围内,随着浓度增大,对主根长度起到______作用,对抑制侧根产生的影响程度______。

(3)同时施用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实验中,它们在主根伸长的作用中存在______关系,对侧根发生的作用存在______关系。

解析:(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棉花幼苗根系的顶端优势是抑制侧根的产生或生长,故主要由单株侧根数体现。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到,经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后,单株侧根数都比空白对照组多,所以外施生长素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棉花幼苗根系的顶端优势。

(2)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随着细胞分裂素浓度的增大,主根的长度都比空白对照组要长,起到促进主根伸长的作用,单株侧根数都比空白对照组少,且浓度越大数量越少,抑制程度越大。

(3)在单独施用生长素浓度为2.0mg/L时,主根长度为7.2cm,单独施用细胞分裂素浓度为0.5mg/L时,主根长度为8.7cm,混合处理后主根长度为7.8cm,故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对主根的伸长的作用表现为拮抗关系;在单独施用生长素浓度为2.0mg/L时,单株侧根数为27.2,单独施用 细胞分裂 素浓度为0.5mg/L时,单株侧根数为18.9,混合处理后单株侧根数为32.1,故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对单株侧根数的作用表现为协同关系。

答案:(1)吲哚乙酸单株侧根数消除(2)促进细胞分裂促进 不断增大(3)拮抗(对抗)协同

例4.某实验室利用一定的方法从野生型水稻中获得A、B两种矮生水稻基因突变体后,对其展开了各方面研究,研究成果如下:

成果1:利用一定的仪器和方法对A、B及野生型植株体内的各种激素含量测定后发现,A植株中只有赤霉素含量显 著低于野生型植株;B植株各激素含量与野生型大致相等。A植株分别用各种激素喷施过后发现,喷施赤霉素后,株高恢复正常;B植株分别用各种激素喷施过后发现,株高都不能恢复正常。

成果2:将A植株与野生型纯合子杂交后,F1 全为野生型(正常株高),F1再自交,F2出现性状分离现象,且野生型∶矮生型 =3∶1;将B植株与野生型纯合子杂交后,F1全为矮生型,F1 再自交,F2出现性状 分离现象,且矮生型∶野生型=3∶1。

成果3:利用非整倍体测交法,测定A植株突变基因位于5号染色体,其他方法测定B植株突变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

(1)科学家在实验室常用______方法获得矮生突变体,A植株是由原来的______(显性/隐性)基因突变而来。

(2)导致B植株矮生 的原因最 可能是______。

(3)成果3中的非整倍体测交法是指用常染色体隐性突变型纯合子和一系列某一染色体的野生型三体(+/+/+)品系杂交,再用子一代三体和隐 性亲本回 交,如果F2结果出现______(子代表现型和比例),就可判断该基因位于这条染色体上。

(4)将A植株与B植株杂交后得到F1,F1表现型为______,F1自交后得到F2,F2里赤霉素含量 正常的植 株中纯合 子的比例为______。

解析:(1)要产生新的基因,只能通过基因突变,诱变育种的原理就是基因突变。由成果2可判断A植株发生的是隐性突变,即由原来的显性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

(2)赤霉素在植株株高的性状的调节上主要有两个过程,一个是要产生具有生理活性浓度的赤霉素,另外一个是赤霉素与相应的植物细胞受体结合然后通过一定的途径调控基因的表达来调节植物细胞生命活动。由于B植株赤霉素含量正常,分别用各种激素喷施过后发现,株高都不能恢复正常,所以最可能是某种激素受体缺乏或信号传导途径阻断。

(3)如果该基因不位于多出的染色体类型上,则遗传图解为:

如果该基因位于多出的染色体类型上,则遗传图解为:

(4)假设A植株突变基因为a(A基因控制赤霉素的产生),B植株突变基因为B(b基因控制植物激素受体的合成或合成途径),根据成果2可判断亲本基因型为aabb×AABB,杂交后得到的F1基因型为AaBb,该植株某种植物激素受体的合成或合成途径受到阻断,所以表现型全为矮生型。F1自交后得到F2,其中赤霉素含量正常的基因型为A___,比例为12/16,纯合子基因型 为AABB和AAbb,比例分别 为1/12、1/12,所以F2中赤霉素含量正常的植株中纯合子的比例为2/12=1/6。

《激素调节》教学反思 篇5

本节课在以下知识上采用不同的方法:首先是内分泌腺的介绍,用对比的方法,记住内外分泌腺的区别,在进一步讲激素的作用,这个是重点我先让学生讨论,然后再明确并在此多花费时间让他们和生活联系起来。激起他们的兴趣从而熟悉激素的作用。最后再讲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的联系。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由于课件的底色没配好,学生也是20多天没给他们上课,乍开始配合不默契,所以一开始就没进入状态。有些紧张了。后面的课除了将知识讲到,没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学生参与的少。

“植物的激素调节”高考热点例析 篇6

一、生长素发现的探究历程

例1(安徽卷)科学家温特做了如下实验:把切下的燕麦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块切成小块.再将经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结果胚芽鞘会朝对侧弯曲生长.但是,如果放上的是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胚芽鞘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该实验证明了( ).

A.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B.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某种化学物质

C.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D.胚芽鞘会弯向光源生长

解析温特两个实验中的胚芽鞘是否生长,取决于琼脂块上是否放置过胚芽鞘尖端.该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扩散到琼脂块,再通过琼脂块进入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促进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该实验不能证明生长素只能进行极性运输和生长素的化学本质.

答案:B

考点知识小结:(1)生长素的发现涉及达尔文、詹森、拜尔、温特等科学家所进行的几个经典实验.温特实验之前的实验结论中不能出现“生长素”,只能说“影响”.证明“影响”是“化学物质”而非其他信号,并对该物质命名的科学家是温特;提取该物质的是郭葛,其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由色氨酸合成.

(2)生长素的产生、感光部位在胚芽鞘尖端,生长素的合成不需要光,但发生效应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以下.在胚芽鞘尖端,生长素既能进行极性运输,即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又能进行横向运输,即由向光侧向背光侧移动.

(3)判断植物“长不长、弯不弯”时要注意两看:一看胚芽鞘尖端以下的部分能否获得生长素:①能则生长;②不能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二看胚芽鞘尖端以下部分生长素的分布是否均匀:①若均匀则直立生长;②若不均匀则弯曲生长.

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例2(大纲卷)关于植物生长素和生长素类似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促进无子果实的发育

B.同一植株根和芽生长所需的最适生长素浓度相同

C.单侧光照射燕麦胚芽鞘可使其生长素分布发生变化

D.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可促进其生根

解析将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或喷洒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得到无子果实;同一植物根生长所需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低于芽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单侧光可使燕麦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横向运输从而使其分布发生变化;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答案:B

考点知识小结:(1)生长素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等具有分生能力的部位合成,其作用表现为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

(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植物器官生长,浓度过高则抑制植物器官的生长.这里所强调的生长素浓度的“高”与“低”,可以结合相关曲线模型(见图1)进行解读:①H点表示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为g,曲线中OH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增强,曲线中HC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减

弱(但仍为促进生长).②当生长素浓度小于i时促进植物生长,均为“低浓度”,高于i时才会抑制植物生长,成为“高浓度”,所以C点表示促进生长的“阈值”.③A、B两点的生长素浓度分别为m、2m,但促进生长作用相同.

(3)根的向重力性和顶端优势现象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而向光性和茎的背重力性却只能表现生长素促进生长的功能.

(4)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敏感性大小:根>芽>茎.不同种类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也不同,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敏感程度高.

三、植物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例3 (天津卷)图2为生长素(IAA)对豌豆幼苗茎内赤霉素生物合成影响的示意图.图中GA1、GA8、GA20、GA29是四种不同的赤霉素,只有GA1 能促进豌豆茎的伸长.若图中酶1或酶2的基因发生突变,会导致相应的生化反应受阻.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对去顶芽豌豆幼苗外施适宜浓度IAA,该植株茎内GA1的合成可恢复正常

B.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豌豆幼苗的顶芽,该植株较正常植株矮

C.对酶1 基因突变的豌豆幼苗施用GA20,该植株可恢复正常植株高度

D.酶2 基因突变的豌豆,其植株较正常植株高

解析根据图解可知,适宜浓度的IAA可以促进的GA1合成,因此对去顶芽豌豆幼苗外施适宜浓度的IAA,该植株茎内GA1的合成可恢复正常;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豌豆苗的顶芽,导致生长素不能运输到下部,影响GA1的合成,该植株较正常植株矮;对酶1基因突变的豌豆幼苗施用GA20,植株内不能合成GA1,因此该植株不能恢复正常植株的高度;酶2基因突变的豌豆,茎内GA1含量增加,该豌豆植株较正常植株高.

答案:C

考点知识小结:(1)在植物生命活动调节中各种激素并不是单独地、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各种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两种:协调作用和拮抗作用.前者是指两种或多种激素综合使用时,其效果大于分别单独使用;后者是指两种激素混合使用时,一种激素的效果被另一种激素所抑制.

(2)生长素和赤霉素是控制植物茎伸长的两类主要植物激素.赤霉素可通过增加植物体内生长素含量来促进植物生长,而生长素通过促进活性赤霉素的生物合成并抑制其失活来维持高水平的赤霉素,从而促进茎节间的伸长,两者表现为协同作用.

(3)生长素在浓度适宜时促进植物生长,同时诱导乙烯的合成,但当其浓度过高,乙烯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使乙烯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超过了生长素对细胞生长的促进作用时,则开始抑制植物的生长.

四、植物激素作用的实验探究

例4 (浙江卷)光照、赤霉素和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对某种植物茎伸长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茎伸长受抑制均由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引起

B.赤霉素是影响茎伸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C.植物茎伸长与光照时间无关

D.该植物是赤霉素缺失突变体

解析对比1组和4组、4组和5组,推知茎伸长受抑制与光照时间和赤霉素合成抑制剂有关;对比5组和6组,推知赤霉素是影响茎伸长的因素之一;实验结果没有表明植物是赤霉素缺失突变体.

答案:B

考点知识小结:(1)实验中要运用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变量的控制、对照组的设计、探究结果分析是答题的关键.

(2)实验要体现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提出(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证明→得出结论.

(收稿日期:2014-10-16)

激素调节 篇7

1 针刺对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调节作用

研究发现针刺治疗2型糖尿病 (NIDDM) 并发急性脑梗死 (ACI) 患者, 可使其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释放激素 (CRH) 与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TRH) 明显下降, 改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HPA) 及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分泌异常, 并阻止脑梗死时中枢神经组织受损, 进而提高疗效[1]。针刺治疗60例抑郁症, 针刺内关、太冲、三阴交等穴治疗4周, 检测血浆皮质醇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 的浓度。结果其含量随临床症状的缓解趋于正常, 针刺对抑郁症患者HPA轴的影响是状态依赖性的, 即随着针刺疗效的出现, 患者的HPA轴功能也逐步恢复正常[2]。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肾上腺皮质功能紊乱, 皮质醇分泌节律异常, 运用子午流注中纳甲法针刺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进行治疗观察, 针刺后大鼠血清皮质醇升高, 纳甲法针刺对其关节肿胀情况和病理方面有明显改善[3]。温针对运动性疲劳大鼠的行为以及HPA轴和免疫系统有影响, 温针可能通过降低运动性疲劳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皮质酮的含量, 调节疲劳状态下亢进的HPA轴和免疫功能, 从而改善大鼠运动能力, 发挥抗疲劳作用[4]。研究缪刺法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镇痛效应及部分中枢镇痛机制下丘脑内β-内啡肽 (β-EP) 及ACTH, 观察不同缪刺法与正常取穴法的镇痛效果。 结果显示正常针刺、左右缪刺及上下缪刺均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有较好的镇痛效应, 以左右缪刺为优, 其部分起效机制可能为激发了中枢神经系统中镇痛物质的调节功能[5]。

由此可见, 针刺可改善受抑制的肾上腺皮质功能, 在针刺治疗某些疾病过程中, 随着症状的好转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含量也得到调整, 并且与疗效有关。但也有报道认为针刺对肾上腺皮质激素无明显作用, 这可能与疾病的种类及动物模型的不同有关。

2 针刺对性腺激素的调节作用

2.1 对雌性激素的调节

研究发现对不孕症患者针灸“中极”“地机”大赫 (双) , 隔日交换“三阴交”“足三里”“血海 (双) ”穴能使女子不排卵引起的不孕症患者黄体功能改善, 黄体酮分泌增加, 进而提高受孕[6]。正常健康育龄女性观察针刺对外周血中促卵泡生成激素 (FSH) 、黄体生成素 (LH) 、雌二醇 (E2) 、睾酮 (T) 、黄体酮 (P) 等水平的影响。结果针刺对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无明显影响, 而对卵巢性激素的分泌具有明显的抑制性效应, 可见针刺对女性生殖内分泌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7]。针刺对产后缺乳患者具有调节内分泌、血清泌乳素 (PRL) 明显升高, 雌激素E2无明显变化, 产生促使乳汁分泌的的作用[8]。癫痫患者针刺人迎、风府、天柱穴后, E2, 垂体PRL升高, P血浆总皮质醇 (CORT) 下降。改善癫痫患者内分泌状况, 从而达到减少癫痫发作[9] 。

又有研究者采用灵龟八法采用不同取穴时辰与不同取穴顺序针刺观察晚孕大鼠内分泌的影响, 结果灵龟八法“开穴”时辰、主客顺序取穴针刺, 使内分泌朝有利于胚胎的方向调整趋势[10]。

2.2 对雄性激素的影响

观察针刺和鹿茸精穴位注射治疗精液异常男性不育症的临床效应。针取肾俞、秩边、关元、命门等穴, 结合肾俞穴位注射鹿茸精, 观察发现治疗后LH、T、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分泌浓度显回升至正常水平[11]。

针刺对性腺激素的调节作用是与体内原激素水平有关, 对正常机体针刺也可增加性激素水平, 针刺可能影响某些神经递质含量变化, 对下丘脑-垂体系统某些激素产生影响, 从而调节靶腺激素水平。

3 针刺对甲状腺激素的调节作用

3.1 对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T3) 、甲状腺素 (T4) 的调节

观察针刺对突眼性甲状腺肿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调节作用, 血清甲状腺激素含量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针刺具有调节突眼性甲状腺肿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并使之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作用[12]。耳针配合加碘盐治疗青少年地方性甲状腺肿大, 及其对甲状腺激素的调节作用。给予耳针治疗前后甲状腺、血清T3, T4、促甲状腺素 (TSH) 的变化。结果血清T4升高, TSH下降, 可促进肿大的甲状腺缩小或消退, 有效调节患者机体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转化, 提高机体对碘的吸收、储存弥补单纯食用加碘盐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的不足[13]。抑郁症与甲状腺激素有相关性, 电针完谷、太冲治疗抑郁症患者后, TSH、FT3升高, FT4稍有降低[14]。

3.2 对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 (TBII) 的调节

由于甲状腺功能亢进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患者血清中的刺激甲状腺细胞兴奋的TBII是甲状腺功能亢进发病的主要因素。对患者进行针刺前后血清TBII活性测定结果表明, 随着血清TBII活性明显下降, 血清T3、T4含量也明显下降, TSH含量明显回升。患者血清TBII活性变化及阳性检出率与临床的病情实际改善情况一致[13]。

患者高甲状腺激素水平得以逐渐控制的同时, 甲状腺轴的反馈调节机制亦逐渐恢复正常。应用抗甲状腺药物有不良反应的患者应考虑接受针刺治疗。

4 针刺对其他内分泌激素的调节作用

4.1 对生长激素的调节

应用针刺治疗小儿脑性瘫痪, 观察治疗前后血清骨钙素、血清生长激素, 治疗后血清生长激素上升, 血清骨钙素下降, 针刺刺激了穴位, 通过神经、经络而调整了体内激素水平的分泌来促进生长发育, 改善运动功能状态, 从而达到其治疗效果[15]。又有观察者研究针刺治疗对脑性瘫痪及精神发育迟缓患儿生长激素的影响, 方法以穴位注射为主, 结合其他疗法治疗了34例脑病患儿, 患儿血清生长激素含量上升[16]。

4.2 对胰岛素的调节

观察针刺耳迷走神经刺激点对2型糖尿病患者可起到即时降糖效应, 激活胰岛功能, 促进胰岛素分泌[17]。针刺采用电针天枢、关元、三阴交配合耳穴贴压神门、内分泌、脾、胃、三焦、大肠后, 能有效改善单纯性肥胖患者的高胰岛素血症[18]。

研究者通过对高频电针刺激肥胖大鼠后相关生化指标变化的观察, 分析针刺对脂代谢的影响, 血清瘦素水平及血清胰岛素水平均降低, 证明高频电针刺激对肥胖大鼠脂代谢具有良性调节作用[19]。还有研究表明, 不同频率电针刺激对肥胖大鼠的脂代谢有不同影响, 血清瘦素水平降低, 血清胰岛素水平也趋于降低[20]。

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都表明, 针灸对血糖和血中胰岛素含量有调节作用。

4.3 对消化道激素的调节

观察足三里配不同穴改善急性胃黏膜损伤的作用, 检测治疗后胃黏膜损伤指数、表皮生长因子、胃泌素含量。结果足三里不同配穴能改善急性胃黏膜损伤程度, 尤以足三里配内关、中脘、公孙组改善急性胃黏膜损伤作用最强[21]。研究者观察电针 (主穴:中脘、天枢、足三里、上巨虚) 治疗对糖尿病胃轻瘫 (DGP) 的临床疗效能明显改善DGP患者胃动力, 对DGP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与电针能降低患者胃动素和胃泌素水平有关[22]。

针刺足三里穴可使脾虚大鼠血清中胃泌素 (GAS) 、皮质醇 (COR) 的水平升高[23]。电针百会、印堂、天枢穴改善抑郁症消化功能障碍,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脑肠肽类激素下丘脑生长抑素 (SS) 和GAS的含量, 结果慢性应激抑郁型模型大鼠下丘脑SS显著下降和血清GAS显著升高, 针刺可调节脑肠肽类激素的释放[24]。针刺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 模型GAS和血浆胃动素 (MOT) 的影响。 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血清胃泌素水平显著降低, 血浆胃动素水平显著升高, 可见针刺能使异常改变的胃泌素和胃动素的含量恢复至正常水平, 表明针刺可能是通过对胃肠激素的调节而达到有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目的[25]。

电针刺激对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消化道激素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有助于疾病的治疗。

5 结 语

大量的针灸临床和实验表明, 在病理或生理状态下针刺对机体能产生多种良性调节作用, 其作用的方向和强度主要取决于针刺时各分泌腺的机能状态, 其结果往往有利于机体恢复正常的功能, 同时, 针刺选穴、手法补泻、操作时间、刺激强度对治疗效果也有不同的影响。目前对于针刺与内分泌激素之间关系的研究多数是对各系统靶腺激素水平的观察, 针刺对甲状腺激素有调节作用, 它使血中偏低的T3、T4含量增高, 偏高的T3、T4含量降低, 对促甲状腺素也有调节作用, 其结果血中的T3、T4含量受促甲状腺素的控制, 改善T3、T4含量对促甲状腺素激素的反馈调节作用机制, 并可能通过调节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活性使垂体-甲状腺轴恢复正常。针刺对体内性腺激素有双向调节能力。研究还提示针刺可能通过兴奋下丘脑-垂体系统使性腺激素分泌增加。针刺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随着症状的改善, 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血浆皮质醇含量可升高或下降, 与机体的肾上腺皮质功能状态及针刺手法有关。实验研究发现针刺可改善受抑制的肾上腺皮质功能。针刺对动物及患病机体的胰岛素及消化道激素也有调节作用, 其调节程度及方向与机体原来的激素水平、各种疾病的具体情况及针刺选穴等因素有关。

由于各系统激素都受下丘脑、垂体激素的调节, 并且各系统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的, 所以针刺对下丘脑、垂体及各靶腺激素之间的关系尚有待深入探讨。

激素调节 篇8

1 糖皮质激素对肾上腺皮质醇合成的作用

1.1 糖皮质激素对肾上腺皮质醇合成的增强作用

糖皮质激素可以直接作用于肾上腺皮质细胞, 从而增强细胞的类固醇合成能力。用地塞米松处理羊肾上腺皮质细胞会增加细胞表面黑皮素受体2的数目, 从而增强细胞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反应, 即加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与黑皮素受体2结合, 激活cAMP/PKA/CREB信号通路, 进而引起有关调节蛋白和类固醇合成酶表达[1]。另外, 地塞米松还能增加细胞中胆固醇由线粒体外膜向线粒体内膜的转移及线粒体中胆固醇的贮存, 同时增加胆固醇侧链裂解酶 (P450scc) 的表达而增强由胆固醇向孕烯醇酮的转化, 从而使皮质细胞分泌皮质醇的能力增强。研究发现, 用1×10-9 mol/L~1×10-5 mol/L的地塞米松处理羊肾上腺皮质细胞, 可以增强皮质细胞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反应, 使其分泌更多的皮质激素, 这个过程需要用地塞米松处理 5 h以上, 且在30小时作用达到最大, 这种影响存在剂量依赖性。当用1×10-7 mol/L的地塞米松处理细胞时, 皮质醇的分泌量最高, 浓度继续增加则细胞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反应性降低, 皮质醇和皮质酮也能起到相同的作用, 但浓度是地塞米松的100倍。另外, 用地塞米松处理人肾上腺皮质细胞可以增加 3β-羟化类固醇脱氢酶 (3β-HSD) 和类固醇生成急性调节蛋白 (StAR) mRNA的表达, 从而使皮质醇的生成增加。人的3β-HSD启动子缺乏糖皮质激素反应元件 (GRE) 但包含 Stat5 反应元件 (Stat5RE) , 表明糖皮质激素是通过与 Stat5 结合来影响 3β-HSD 转录的。将 Stat5RE 敲除后, 地塞米松失去对 3β-HSD 启动子活性的增强作用[2]。这些研究表明, 糖皮质激素可以直接增强肾上腺类固醇合成酶基因的表达, 而不依赖糖皮质激素反应元件。

1.2 糖皮质激素对肾上腺皮质醇合成的抑制作用

糖皮质激素还可以抑制动物皮质细胞的分泌;例如, 糖皮质激素能够抑制大鼠肾上腺皮质细胞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反应性, 使细胞分泌的皮质酮减少。糖皮质激素对大鼠肾上腺皮质细胞的抑制作用依次为皮质酮>皮质醇=可的松>地塞米松。糖皮质激素的抑制作用非常迅速, 添加1~2 h后即发挥作用, 而且这种作用不是只干扰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活性或腺苷酸环化酶活性[3]。在培养的牛肾上腺皮质细胞中, 添加糖皮质激素1~2 h后,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诱导的皮质醇分泌作用被抑制。另外, 皮质酮除抑制大鼠肾上腺皮质细胞中由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诱导的 P450scc mRNA 表达和类固醇的生成外, 较高浓度的皮质酮还会抑制大鼠肾上腺皮质细胞的分化[3]。

2 糖皮质激素对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长期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 胎盘屏障中的11β-羟化类固醇脱氢酶2 (11β-HSD2) 可以阻止母体血液中的皮质醇进入胎盘内;但是, 当母体应激或注射糖皮质激素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时, 血浆中皮质醇浓度会升高, 使得胎盘屏障中的11β-HSD2含量不能满足需要, 导致有活性的皮质醇进入胎盘的量增加[4]。另外, 母体血浆中过高的皮质醇也会降低胎盘屏障中11β-HSD2的活性和表达量, 从而增加胎盘内的皮质醇浓度, 这一点还有待进一步证实。胎盘中过量的糖皮质激素对胎儿生长发育的不利影响在多数动物试验中得以证实[5], 如妊娠期间在胎盘内注射糖皮质激素会阻碍胎儿的发育并影响肾上腺皮质的分泌功能, 母源应激会影响胎盘动脉, 减少流入胎盘的血流量和供应胎儿的营养物质及氧气, 这对胎儿来说也是一种应激, 会影响胎儿肾上腺皮质醇的分泌[6]。胎儿期外源性高浓度糖皮质激素环境会对肾上腺皮质分泌能力起到一种程序化作用, 尤其是在肾上腺皮质生长发育关键期受到的程序化作用更为明显, 而且这种作用具有性别特异性。用地塞米松注射妊娠豚鼠, 其雄性后代在基础和应激状态下肾上腺皮质分泌能力降低, 而雌性后代肾上腺皮质醇分泌能力有所升高, 并且伴随成年后大脑和垂体中盐皮质类固醇受体 (MR) 和糖皮质类固醇受体 (GR) 表达的改变[7]。另外, 用地塞米松注射妊娠期母鼠会增加其胎儿海马中糖皮质类固醇受体mRNA的表达, 从而增强皮质醇对其肾上腺轴的负反馈作用[8]。用地塞米松处理妊娠期豚鼠使其胎儿暴露于高糖皮质激素环境, 也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和肾上腺皮质的分泌, 以及边缘系统和海马的糖皮质类固醇受体的表达, 且对雄性胎儿的影响较大[9]。在母猪妊娠后期 (85~107胎龄) , 每隔1 d 注射1次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会明显提高母体的皮质醇水平, 增强后代肾上腺轴的活性, 以及去甲肾上腺素和单胺等神经递质的释放, 这种作用对后代公猪的影响更为明显[10]。

3 糖皮质激素对肾上腺皮质醇分泌能力的影响机制

在体情况下, 母体因应激产生的高水平糖皮质激素或直接注射的外源性糖皮质激素都可以影响机体肾上腺皮质醇的分泌, 这种影响一般是对肾上腺皮质醇分泌能力的抑制。其机制主要是通过糖皮质激素与下丘脑或垂体中的糖皮质类固醇受体结合而发生的糖皮质激素对肾上腺轴的长反馈, 以及与肾上腺皮质中的糖皮质类固醇受体结合而发生的糖皮质激素对肾上腺轴的短反馈。离体情况下, 糖皮质激素直接作用于肾上腺皮质细胞, 发挥其对皮质醇分泌能力的增强或抑制作用。无论是在体情况下糖皮质激素对肾上腺轴的负反馈作用, 还是离体情况下糖皮质激素对细胞的直接作用, 其作用途径需要其与糖皮质类固醇受体的结合。

综上所述, 糖皮质激素对动物的肾上腺皮质细胞分泌能力有着不同的影响, 既有增强作用又有抑制作用, 既有直接作用又有间接作用。但至今还未见报道糖皮质激素及其预处理对猪肾上腺皮质细胞分泌能力的影响, 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对预防动物疾病, 降低畜牧业损失, 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及改善人类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糖皮质激素对动物的肾上腺皮质细胞分泌能力有着不同的影响, 既有增强作用又有抑制作用, 既有直接作用又有间接作用, 且表现出动物种属间的差异性。这种调节作用只有通过与其受体结合才能得以发挥, 母体的高糖皮质激素环境会影响胎儿的肾上腺轴功能和肾上腺皮质的分泌能力。文章就近年来糖皮质激素对肾上腺皮质合成皮质醇的调控作用进行了综述, 以期为深入研究肾上腺皮质醇合成机理及指导畜牧业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醇,糖皮质类固醇受体,肾上腺轴

参考文献

[1]PICARD-HAGEN N, PENHOAT A, HUE D, et al.Glucocorti-coids enhance corticotropin receptor mRNA levels in ovine adreno-cortical cells[J].J Mol Endocrinol, 1997, 19 (1) :29-36.

[2]FELTUS F A, COTE S, SIMARD J, et al.Glucocorticoids enhanceactivation of the human typeⅡ3beta-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Delta5-Delta4 isomerase gene[J].J Steroid Biochem Mol Bi-ol, 2003, 82 (1) :55-63.

[3]AROLA J, HEIKKILA P, VOUTILAINEN R.Corticosterone regu-lates cell proliferation and cytochrome P450 cholesterol side-chaincleavage enzyme 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 expression in primarycultures of fetal rat adrenals[J].Endocrinology, 1994, 135 (5) :2064-2069.

[4]SCHNEIDER M L, ROUGHTON E C, KOEHLER A J.Growth anddevelopment following prenatal stress exposure in primates:an ex-amination of ontogenetic vulnerability[J].Child Dev, 1999, 70 (2) :263-274.

[5]SECKL J R.Glucocorticoid programming of the fetus;adult pheno-types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J].Mol Cell Endocrinol, 2001, 185 (1/2) :61-71.

[6] COE C L, LUBACH G R. Prenatal origins of individual variation 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J]. Neurosci Biobehav Rev, 2005, 29 (1) : 39-49.

[7] LIU L, LI A, MATTHEWS S G. Maternal glucocorticoid treatment programs HPA regulation in adult offspring: sex-specific effects [J]. Am J Physiol Endocrinol Metab, 2001, 280 (5) : 729-739.

[8]ERDELJAN P, MACDONALD J F, MATTHEWS S G.Glucocorti-coids and serotonin alter glucocorticoid receptor (GR) but not min-eralocorticoid receptor (MR) mRNA levels in fetal mouse hipp-ocampal neurons, in vitro[J].Brain Res, 2001, 896 (1/2) :130-136.

[9]DEAN F, YU C, LINGAS R I.Prenatal glucocorticoid modifies hy-pothalamo-pituitary-adrenal regulation in prepubertal guinea pigs[J].Neuroendocrinology, 2001, 73 (3) :194-202.

激素调节 篇9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糖皮质激素,血清因子

糖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分泌的一种甾体激素, 临床常用于治疗各种慢性炎症疾病。类风湿关节炎 (Rheumatoidarthritis, RA) 是一种以残毁性关节炎为主要特点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病, 其特征为关节滑膜慢性炎症[1]。糖皮质激素用于治疗RA已有长达60年的历史, 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 能有效减轻RA患者的临床症状, 但也有不少不良反应发生, 因此临床上对糖皮质激素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仍然存争议[2]。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实糖皮质激素能有效改善RA患者的病情, 长期使用可延缓或阻止早期RA关节骨质破坏的发生。本次研究主要观察糖皮质激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 并重点关注了糖皮质激素对RA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基质金属蛋白酶含量的影响, 以分析其治疗RA的疗效及作用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3年1月-2014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类风湿关节炎病例。共计纳入180例, 随机分成两组, 各90例。其中对照组, 男47例, 女43例;年龄 (39.87±9.26) 岁;平均病程 (8.69±3.17) 年。观察组, 男49例, 女41例;年龄 (41.35±9.78) 岁;平均病程 (8.16±3.28) 年。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间性别、年龄及病程等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

1.2 RA诊断标准

符合以下4条及以上者可判断为RA:晨僵持续6周以上且每次时间大于1h;3个以上的关节肿痛持续6周以上;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肿持续6周以上;对称性关节炎持续6周以上;皮下结节;类风湿因子阳性;手X线平片改变。

1.3 纳入标准

符合RA的诊断标准, 血沉>30mm/h, 病程>3个月的关节痛;经血清学、影像学检查证实处于活动期;未接受正规治疗且3个月内未服用慢作用药物者;RA活动度评分表 (DAS-28) 评分>3.2;年龄18~70岁。排除标准:类风湿关节炎存在系统受累者;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关节严重畸形的晚期患者;合并心、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糖皮质激素过敏者;入选前存在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及皮肤等机体其他组织器官感染者, 或者感染治愈后不足1个月者;有凝血功能障碍。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口服甲氨蝶呤片 (2.5mg/片, 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 , 7.5~15mg/次, 1次/周;来氟米特 (10mg/片, 苏州长征-欣凯制药有限公司) 10~20mg/d, 连续治疗12周。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 加泼尼松 (醋酸泼尼松片, 5mg/片, 安徽仁和药业有限公司) 治疗, 剂量为7.5mg/d, 亦连续治疗12周, 随后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化验指标的改善情况逐渐减少泼尼松的用量, 6个月后停止使用。

1.4.2 检测方法。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6个月, 清晨空腹取血5ml, 3000rpm离心5min分离血清, 置于-70℃冰箱保存。待收集完所有标本后, 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 (肿瘤坏死因子-α) 、IL-8 (白介素-8) 、IP-10 (干扰素诱生蛋白10) 和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2、MMP-3、MMP-9) 水平, 比较组间差异。

分别在治疗开始时及治疗后第3个月, 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价, 观察指标有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指数、患者的疾病整体状况评估、医生疾病整体状况评估、血沉等。疗效评价标准参考美国风湿病协会 (ACR) 制定的ACR20、ACR50、ACR70进行评价。ACR20定义:RA患者压痛及肿胀的关节数有20%得到改善, 且以下5项中至少有3项有20%的改善: (1) 疼痛VAS评分; (2) 疾病总体状态医生评价VAS评分; (3) 疾病总体状态患者评价VAS评分; (4) 健康平均问卷 (HAQ) 评分; (5) 血沉或C反应蛋白。ACR50、ACR70采用同样的标准, 将改善标准分别定义为50%和7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对本次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间年龄、血清炎症因子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水平等数据均为计量资料, 进行t检验, 其他数据均为计数资料, 进行卡方检验, P<0.05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间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间各项炎症因子水平无显著差异, 治疗后第3、6个月观察组血清TNF-α、IL-8和IP-10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见表1。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间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水平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间各项炎症因子水平无显著差异, 治疗后第3、6个月观察组血清MMP-2、MMP-3、MMP-9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治疗6个月后两组间临床效果评估

治疗6个月后, 观察组患者达到ACR20、ACR50、ACR70的比例分别为100.00% (90例) 、100.00% (90例) 、91.11% (82例) , 对照组达到ACR20、ACR50、ACR70的比例分别为94.44% (85例) 、81.11% (73例) 、61.11% (55例) 。观察组患者疗效为ACR50、ACR70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3 讨论

RA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0.34%, 患病总人数达500万, 我国每年直接用于RA治疗的药物费用和因劳动力丧失带来的经济损失巨大, 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RA领域最大的进展就是强调早期诊断、早期联合治疗, 这对降低骨的破坏, 减少病情反复至关重要。尽管过去风湿病学家对糖皮质激素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一直存在不同争议, 但近年来许多临床研究证实, 糖皮质激素具有改善病情、抑制骨关节破坏的作用[3~6]。本文重点关注了糖皮质激素对RA患者疾病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炎症是RA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作用机制,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滑膜组织中滑膜细胞大量增生, 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浸润。IL-8和IP-10是T淋巴细胞迁移至炎性部位的标记物CXCR3的配体, 其中IP-10能诱导CX-CR3阳性的T淋巴细胞向关节炎症部位迁移, 而IL-8是一种促炎症因子, 其分子结构中含有谷氨酸-亮氨酸-精氨酸基序, 具有促炎和促血管生成的作用。TNF-α也是一种促炎症因子, 能刺激滑膜细胞和软骨细胞合成基质金属酶和前列腺素合成, 促进成纤维细胞增生、导致骨吸收, 最终导致骨破坏[7]。基础验证结果发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8和IP-10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健康人群[8,9]。笔者发现加载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血清TNF-α、IL-8和IP-10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究其原因, 可能是糖皮质激素与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后, 能促使热休克蛋白与糖皮质激素受体解离, 从而抑制靶基因转录和蛋白合成, 发挥抗炎作用。

金属基质蛋白酶具有防止细胞外基质降解, 保护软骨细胞的作用, 当金属基质蛋白酶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失衡时, 细胞外基质处于不断的降解状态, 导致软骨组织受损, 成骨细胞则发生退行性病变现象[10]。金属基质蛋白酶水平升高在类风湿关节炎中较为常见,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第3、6个月观察组血清MMP-2、MMP-3、MMP-9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说明糖皮质激素对金属基质蛋白酶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失衡具有改善作用, 其机制则可能与抑制炎症相关。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糖皮质激素治疗RA的机制可能与其抑制炎症反应和阻止关节退行性病变的作用机制相关。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类风湿关节炎诊治指南 (草案) [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03, 7 (4) :250-254.

[2]李丹丹, 陆进明.糖皮质激素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12, 17 (1) :116-120.

[3]刘燕鹰, 常丽丽, 栗占国.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中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基因及其配体的表达和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 2007, 3 (2) :163-166.

[4]孙伟, 董海丽.来氟米特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 2014, 21 (5) :535-536.

[5]江敏.小剂量激素对RA患者的软骨寡聚基质蛋白的影响[J].医学信息, 2013, 27 (21) :115.

[6]包军, 徐沪济.小剂量激素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 2006, 33 (2) :78-84.

[7]王月颖, 张世杰, 邵毅, 等.BTLA信号对T细胞活化的起始和早期阶段的调节作用[J].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0, 26 (4) :304-308.

[8]邱群芳, 罗裕旋, 魏建伟.糖皮质激素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B、T淋巴细胞弱化因子表达的影响[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1, 32 (6) :625-627.

[9]郭心灵, 尤崇革, 王丽萍, 等.TNF-α及其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易感性和血清学指标相关性分析[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12, 33 (2) :155-158.

激素调节 篇10

1. 从某植物长势一致的黄化苗上切取等长幼茎段(无叶和侧芽),将茎段自顶端向下对称纵切至约3/4处后,浸没在生长素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茎段的半边茎会向切面侧弯曲生长形成弯曲角度(α),如图甲。α与不同生长素浓度的关系如图乙。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若将乙图中的B浓度稀释至80%则弯曲角度α大于α1

B. 生长素浓度为16μmol·L-1时,对半边茎外侧细胞的生长起抑制作用

C. 弯曲角度a的大小与外、内侧细胞生长速率的差值有关

D. 选择无叶和侧芽的茎段是为了排除它们产生的生长素对该实验的影响

2.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植物激素的效应通过其直接参与的代谢过程体现,植物激素的合成不受环境因子的影响 ②扦插带芽枝条易成活是因为芽能产生生长素 ③温特实验证明了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生长素,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脂块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④苹果果实的自然生长与生长素有关,而且也与乙烯有关 ⑤矮壮素处理可以抑制植株增高,培育出矮化的水仙,与矮壮素的作用相反的植物激素是赤霉素 ⑥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无关 ⑦顶芽生长占优势时侧芽生长素的合成受到抑制

A. ①②③⑦ B. ②③⑤⑥

C. ④⑤⑥⑦ D. ②④⑤⑥

3. 如图表示将玉米苗尖端分别置于不含生长素的相同的琼脂块上,并做不同的处理。一段时间后,测定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并分别用a~f表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向光侧的生长素会被分解,则a>b、c

B. 若生长素由向光侧移向背光侧,则c+d=e+f,且e

C. 图甲中的玉米苗尖端向上直立生长,而图丁中的玉米苗尖端向左弯曲生长

D. 图乙中的玉米苗尖端向左弯曲生长,其原因是背光侧的细胞分裂较快

4.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影响某植物乙烯产生和成熟叶片脱落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乙烯浓度越高脱落率越高

B. 脱落率随生长素和乙烯浓度增加而不断提高

C. 生长素和乙烯对叶片脱落的作用是相互对抗的

D. 生产上可喷施较高浓度生长素类似物降低脱落率

5. 为验证生长素对果实发育的影响,某同学欲借附近农民土地里的农作物做相关实验,但农民要求他不能影响作物的产量。以下作物最适合用来做实验的是( )

A. 玉米 B. 油菜

C. 花生 D. 黄瓜

6. 如图所示,如果根a侧的生长素浓度在曲线A点(为10-10mol·L-1),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在FC的范围内均能促进生长

B. AD属于生长抑制范围

C. a侧的生长素浓度为最适宜浓度,细胞伸长生长快,b侧的生长素浓度低于a侧,相当于曲线FE段浓度,因而细胞伸长生长慢

D. 在太空中(重力为0),根的生长状况将不同于上图的生长状况,坐标图中生长素的曲线也不适用于根的生长

二、非选择题

上一篇:选择性理解下一篇:日本的产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