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演唱及审美特征

2024-09-07

声乐演唱及审美特征(精选七篇)

声乐演唱及审美特征 篇1

在唱一首新歌之前,对歌词要作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要把歌词的意境牢牢地印在脑子里。只有先把案头工作做好,才能有表现作品时的“有的放矢”,深入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对表达其内在的思想情感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歌唱艺术的灵魂是表达人的思想情感,感动别人是艺术表演追求的目的与效果。因此,想唱好每一首歌,都应该深入到歌词里,让自己深入到歌词创作的情景之中,去深入体验,为其感动,受其感染。要有意识地去体验自己从未经历过的或是体验不很充分地却为艺术表现所需要的情感,这样,就能使自己一步一步地接近情感,歌唱者的艺术表演,能否做到真情的流露,这是和生活中真实情感的体验与积累分不开的。

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说:“不要把时间单放在发声练习上,要知道提高了综合修养,声音上也会提高,如果有了认识,既使走弯路也不会太远。”任何动人的歌唱,都是演唱者平时生活和艺术积累在内心融化后的产物。有了深厚的艺术积累,才可能深入领会歌曲的内容和美的价值。在日常的训练中,演唱技巧可以通过练习来掌握,但感情分寸的把握却需要多方面的生活积累。因此,歌唱者不仅要体验生活,而且要有内心的独特感受,感受越是独特,演唱情感的个性就越鲜明、越生动,从而艺术地表现出完整的音乐形象。

审美意识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审美具有调节作用。从音乐的角度来看,审美理想、观念、趣味对表演者的感知、体验、想象和理解等心理因素的影响极其重要。首先,审美知觉受审美欲望的驱动,在审美经验的影响下,受审美观念、理想的调控,同时还受人的个性特点以及过去生活经验的影响与制约。因此,审美知觉对审美主体的审美意向、经验、观念的依赖性,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统觉”。审美知觉之所以被称为“统觉”,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从主体看,它依赖主体的审美需要以及其他主观因素;二是从客体看,它不仅直接感知其外部形式结构,而且理解形式所暗示的主观的观念和意义。因此,民族声乐艺术应该利用审美知觉的统觉作用,把握好艺术作品的内涵和外延,对于要演唱的声乐作品,不仅要符合歌唱与审美需求,还要根据歌词的内容对作品进行细致分析和推敲:不但反映出词曲作者的艺术目的,还要体现作品的精神内涵与艺术风格和特点,以求达到作品的内涵和外延的统一、审美理想和趣味的统一。其次,还要注意把握演唱的适度感与分寸感。因为,表演者有时需要激情、夸张并采取各种不同的润腔等技术技巧。比如润腔,在我国古代的音乐理论中被叫做韵味,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自身的独特所在。其能够通过民族声乐来营造一种宁静美好的氛围,这也是与其他音乐所不同的。大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地方语言的特点。大多数民歌的内容来源于生动的地方语言,在适当的节奏和声调上的夸张和延续,具有浓郁的、多变的民族特色,如蒙古民歌的自由奔放等;二是不同的民族风格要求不同的咬字与行腔。尤其是我们民族声乐中戏曲的大小嗓、“云遮月”等许多表演音色及其咬字上的快吐、慢吐、喷口、反切等方法,与其他民歌的演唱方法有着明显的不同;三是各种装饰性润腔的使用,如滑音、颤音、倚音等。这三个方面体现了韵味是我们民族声乐艺术最高的形式美。作为审美的重要内容,以润腔为契合点,分析民族声乐的表演水平,能够进一步升华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创新音乐演唱的形式。

歌唱者要给予歌曲以生命的活力,也就是说歌唱者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要有良好的基本修养和美妙的歌喉,情感因素在歌唱过程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整个歌唱表演的过程需要技巧的运用和感情的抒发相互配合,它是联系表演者与欣赏者的纽带,是表演行为中的点睛之笔。

摘要:作为一名歌唱者,要想完整成功地塑造音乐形象,将艺术的美展现给观众,就必须懂得运用歌唱艺术的表演规律为“二度创作”作准备。当歌唱者拿到作品之后首先要做的事就是熟悉作品,然后根据歌曲的艺术特点及内容规定的情景进行歌曲语言方面的处理。

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及审美要求 篇2

一、声乐演唱的技巧方法

在歌唱呼吸方面,民族唱法主要借鉴美声唱法的“胸腹联合式”呼吸方法,这种借鉴使歌唱者吸气量足,气息更易于控制,可以使声音更加均匀流畅,并大大拓宽了歌唱音域。因此,在呼吸上,力求深而富于流动性的呼吸支持。训练时常以“闻花”“打哈欠”的想象使学生体会慢吸气的感觉,用“吃惊”的想象来体会快吸气的落点。

民族唱法在呼吸上借鉴美声唱法,对其共鸣和运用的效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民族唱法在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中适当运用了美声唱法的一些演唱技巧,从而扩大了歌唱者的音量,增强了民族声乐的艺术表现力。在民族唱法中,目前以高声部为主,因此其共鸣腔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头腔、鼻腔及口腔,这与民族唱法中的重视咬字和润腔技法也有关联。在民族唱法的共鸣腔的运用指导上,喉头放松与积极的上腭抬起是必须的,除此以外,还要多体验共鸣集中在头腔、鼻腔、咽腔的声音效果,可用“i”元音体验其共呜的位置,并多用“笑起来”的感觉使笑肌上提,从而有助于好的共鸣效果产生。

民族唱法在发声上也需要真假声混合,但要根据具体曲目的风格,调整真假声的比例和用声方法,以唱出不同的风格。新民族唱法真假声的兼用弥补了单纯用真声或假声的缺陷,大大加强了歌唱能力,丰富了表现手法,拓宽了歌唱音域。民族唱法要求发声要安放在高位置,以追求声音的年轻与明亮。民族唱法也要求喉头放松,但喉咙打开略小,以获得头腔共鸣为主,便于展示突出民族风格的咬字行腔。由于“发音管”较短,声带拉紧的力量在听觉上要显得较美声唱法大,发出的声音较为集中明亮,因此,要求民族唱法学生的声音更向前贴,“更亲切”地发声。在咬字时,要求字头突出、更加清晰,也就是要突出汉语拼音中的声母,这对中国民族唱法的作品风格呈现至关重要。在现代民族唱法的教学中也非常重视元音的定位,就是先将要发音的字的元音找出,将其安放在准确的位置并要求其清晰,在略延长此音后再收掉字尾,如“天”字,其汉语拼音为“tian”,先按照民族唱法为发声确立“i”母音的发声位置,在“i”位置不动的情况下收韵,

民族唱法虽然更加讲究字头,但句子的连贯也同样重要,教师在教授两种唱法的咬字方面不能顾此失彼,要在掌握两者各自要领的基础上,将其融入音乐线条的大环境中灵活应用。

二、舞台表演的方式

民族唱法包含着我国传统的民族元素,应配之以观众喜爱的更亲切、生动的表现方式,在肢体语言上讲究优美、灵动、丰富,教师应要求学习民族唱法的学生加强我国传统的“手、眼、身、法、步”的训练,并涉猎有关戏曲知识。

注重生活经验累积、增强艺术创新意识能够为艺术提供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声乐表演自然不能缺少创新意识的支持,不断增强的艺术创新意识能够积极促进声乐表演艺术表现力的提升。注重生活情感经验的累积,是增强艺术创新意识的一种重要途径。一方面要强化对艺术文学作品的学习知晓程度,进一步感悟艺术文学作品创作者所希望表述的思想感情,以追寻与创作者形成情感共鸣的目的,从而将这一情感寄托于声乐作品演绎中,彰显高层次的声乐艺术表现力。多元化的生活情感经验、艺术文化体验累积,可有效增强艺术创新意识,使声乐表演发挥更动人的魅力及艺术表现力。

声乐表演通常要进行实践性表演,为提升学生的二次创作水平,必须重视舞台经验的获取。学生的声乐艺术表现力可以通过不同方面进行培养,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行训练培养,也可以经过歌唱舞台实践表演培养。教师要鼓励指引学生经常性地参加社会舞台声乐实践性演出,增强学生对声乐作品的切身感受,使学生不惧怕舞台,热爱舞台,积极促进声乐艺术表现力的提升。

摘要:中国新民族唱法的发展结合了中国民族元素,主要以金铁霖的民族唱法教学体系为代表。民族唱法同时借鉴了西洋美声唱法的呼吸、发声等原则,通过对美声唱法的借鉴,民族唱法越来越受到国际声乐界的认可,也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声乐演唱及审美特征 篇3

一、声乐作品内容解构对声乐表演实践的要求

声乐表演的本质是对声乐一度创作的现实成果进行再创造即二度创作。在二度创作中,文本作品与声乐演唱主体之间构成了主客体关系,并且在声乐表演中主客体双向运动。在演唱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二度创作中的演唱主体,而作品被主体所反映的过程,同时也是作品被主体所同化的过程。作品是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的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反映,如果不对作品的内容生成加以了解,那么演唱水准和效果就难以保证。

声乐演唱作品包含了三个方面:实物方面、感情方面和思想方面。构成第一个方面的是现实界的诸现象以不同的程度概括得到艺术形象地反映和物质艺术客体的体现。声乐作品内容的实务方面没有可以见到的具体事实和人物。在声乐作品内容中突出首位的是感情方面。感情内容则包括相应表现的对声乐作品的态度以及作品提示给其听众的那些“平价的评价”,这对艺术家和听众审美具有重要意义。构成思想内容的是对声乐作品和评价相应的思索以及最终结论和定势,这是作品的价值所在。任何一部声乐作品的实物内容中都包含有感情的内容。在声乐作品内容中,感情内容同样也有机的融入了思想内容,创作主体表达的感情和内容是紧密相连的,声乐作品就其展示的现象以及对现象的态度而生成的感受,也溶入了对客观现象和态度的深思,而针对声乐内容中实物方面和感情方面所提示的评价和定势则融进最终的思想结论和定势,这些已超出了声乐作品内容的范围,面向了观众的生活环境和自身的状态感知,具有无限生成的意义阐释。

声乐作品思想中也隐含着感情的因素,思想不仅反映现实中的本质以及态度,也包含着感情评价。思想必然把所反映的现象和态度被揭示出来的意义转化为个性意义的体系。真正声乐艺术阐释的感情永远是“智慧的感情”,而其体现的思想是永远“被感觉到的思想”马雅科夫斯基把这种艺术所激发的思想称之为“被感觉到的思想”。声乐作品必须有深刻真实的内容,在这个内容中实物的、感情的和思想的方面处于有机的相互渗透和必要补充。

演唱者对声乐作品进行解构和意义阐释必须要具有创造性和主动性。具体到声乐表演就要求声乐表演者深刻把握作品的思想方面和感情方面的特质,创造性的“现象还原”和“本质还原”。只有驾驭了其实质,才能在表现作品的时候发挥的淋漓尽致。例如舒伯特根据莎士比亚的剧本《辛白林》中的一首诗谱写的曲目《听,听,云雀》,在此曲目中营造了太阳升起,金盏花盛开,云雀在天空歌唱的艺术形象,配上轻快的节奏、明亮的旋律,表达出了创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乐观美好心灵的感情,同时这些艺术形象带有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包含了创作者强烈的思想定势和内在心境。作为声乐表演的演唱曲目,演唱者要很好的表达出作品内在传达的神韵和心境,才能够更好的演绎作品。因此,对声乐演唱作品的理解尤为重要,在进行声乐演唱表演时首先要求演唱者对作品进行解构,着重对作品的感情方面和思想内容进行分析,全面提高对曲目的把握程度。

二、声乐表演中对演唱主体的审美要求

声乐表演中,歌唱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意识情感对象化,赋予曲目以活的生命的创造行为,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它的本体演唱凝聚了一切美的因素,如果没有演唱者的有口头语言的声情并茂的创造性表演,作品永远只能以词曲的符号存在,不能成为真正的受大众喜爱的音乐作品。

声乐表演要求演唱者不仅要把作品演唱出来,而且要求在音乐表现中崩发出灵感的火花。演唱者要善于把作品中所塑造的形象和描绘的事物的内化,从而“境生于象外”,更好地解释演唱曲目作品的内涵。这里就涉及到了音乐表演创造的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忠实原作与表演创造的统一或者是真实性和创造性的统一。作为声乐艺术表演的优秀者不仅能够在演唱时保留原作的真实性,还能够以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热情投入到作品当中,进行个性化的发挥。前苏联音乐学家季奠欣在评述两位著名歌唱家扮演多采尼蒂的歌剧《拉美尔穆尔德露琪娅》女主人公的不同表演时指出:“卡拉斯倾心于崇高的激情,使露琪娅这一角色的解释有气魄和激昂的表现,它的主人公完全不是一个纤弱又无自卫能力的人物,她不屈服于命运,和命运作斗争。”“萨瑟兰创造的形象则比较抒情,比较温柔……从歌剧开始就使人明确了,这是一位高傲的、体态威严的姑娘,她像一朵娇嫩的鲜花,在贪婪、自私、冷漠的气氛中,不可避免的必然会凋谢。”正是由于个性化的表演才使作品焕发出了不同的艺术魅力,这就要求声乐表演者既要努力的服从于原作风貌,又要创造性地发挥。

声乐演唱要传达出作品的精神风貌,要传达性神兼备的审美要求,要表现出演唱者自己的审美情感、精神气质和品格修养,充满生命的张力。声乐表演要想传达出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首先要求歌唱者在演唱作品时,反映出作品中所蕴含的感情;其次,作为演唱主体本身也应该充满感情的投入到二度创作之中。假如一个演唱不能够做到声情并茂的演唱,那么这次表演必然失败。德国音乐家巴赫说:“音乐家除非自己也受感动,否则就不感动别人;它必须感觉到他想要在他的听众中引起的一切效果……”,所以在声乐表演,不仅要求表演者完美地再现作品,而且要求表演者在技巧的基础之上充满感情的体现神韵。

三、声乐表演对审美欣赏者的要求

声乐作品转化为声乐表演是一种双向传播活动,其审美意义生成也是双向的,作为审美主体的听众对表演者进行审美判断,用一定的审美标准对表演效果进行审美评价;而声乐表演的传达也能够激发人的本质力量来创造美,塑造人的心灵,对人的审美意识和评价具有导向作用。声乐作品的内容、形式、内容的构成以及情感表现,都是通过“听”这一审美感知过程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声乐艺术审美价值的体现,必须依靠声乐表演,同时最终欣赏者的审美心理,从而才能使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价值最终得以实现。由此可见,审美主体在声乐表演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欣赏者也应具备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

声乐表演的欣赏是审美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等审美心理要素的动态综合活动过程。在演唱表演时,当欣赏者在演唱主体情绪的带动下,受自身内在趣味的驱动,进入了一种自由而非功利的状态,关注声乐表演的各要素的审美特征,从而更充分的感受到了艺术表演审美特性的观察、体验和判断、审视的审美心理活动,积极主动地获得审美感受,经过知觉、想象不由自主地受美的对象的感染,霎那间领悟到感情上的满足和喜悦,从中体验到自由,并在审美中肯定自身的本质力量。

作为欣赏者要了解演唱作品的内容,并要在欣赏活动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声乐表演欣赏活动要求观众要深入地了解作为欣赏客体的声乐作品。在把握作品的基础上.欣赏者还要有丰富的想象能力,主体正是依据想象才能构筑一个不同于现实也不同于历史的艺术境域。张前先生在《音乐欣赏心理分析》中指出“文学艺术的欣赏活动,一方面是对原作品的体验和领会,受欣赏对象的制约,另一方面,它又是带有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受欣赏者主观条件的制约。通过想象和联想,欣赏者不仅在自己的头脑中再现原作的艺术形象,而且还会以自己特殊的生活体验和艺术感受去丰富和补充原作的艺术形象;那些有丰富生活经验和艺术修养的欣赏者,甚至还可能发现原作中作者主观意识尚未意识到的生活形象的蕴涵及其社会意义。”欣赏者在想象的时候并不是任意自由的,而是在声乐演唱引发的感情体验导引中展开的,在欣赏中,主体从音符开始,将歌唱主体表现作品的艺术形象转化为灵动鲜活的内在心理意象,内化出不同的具有个体独特形象的意义阐释。

声乐表演的审美欣赏活动作为一种社会实践也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方式,是人在他所创作的世界中直观自身的形式。这是一个双向建构过程,既肯定了艺术家的创造,也肯定了欣赏者的创造,使人对自己本质力量全面对象化自我肯定的形式。因此声乐教学必须按照科学的发声训练要求,按照美的规律以人的歌喉和各种音乐表达形式相结合,震撼人的心灵,从而激起欣赏者崇高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同时也要仔细的深入了解演唱文本,通过主体演唱让审美主体获得精神愉悦和审美趣味,从而具备更好的艺术素养,进而对声乐表演再创造发挥审美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易禾著《音乐表演艺术原理与应用》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年3月

[2]、张前著《音乐表演艺术论稿》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

[3]、余笃刚著《声乐艺术美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10月

声乐演唱及审美特征 篇4

一、声乐作品演唱过程中的审美想象

在声乐作品的演唱过程中, 思维因素丰富和扩展了声乐作品的内涵, 是对声乐作品形象的升华和再创作的过程, 而想象就是思维因素里面最为活跃的。只有演唱者具有丰富的审美想象, 才能演绎出更加意境深幽, 形象丰富的声乐作品。

(一) 审美想象-有助于演唱者更好的演绎作品

演唱者在声乐演唱中, 应重视记忆和感知的敏感度。强化作品各个细节间的联系性, 通过想象, 将这些音符演绎为具体真实的自然形态。演唱者的内在想象力在这种自然形态给予的启发和感染下, 通过记忆和感知, 得到更深入的发展。同一作品, 不同的演唱者所演绎的风格是不一样的, 区别就在于想象力的差异, 具有丰富阅历, 广阔视野, 内涵深厚的演唱者, 对声乐作品的演绎就越深刻, 从而与听众产生共鸣, 使听众动容。所以说, 基于创造性想象所形成的艺术形象, 就是为声乐作品所塑造的, 也是基于创造性想象, 才使演唱者对作品表象有了认知。演唱者在演唱作品的过程中, 只有做到对声乐作品表象有自己独到的想象, 才能完成作品中每个音符的含义、旋律转换的完美体现。

(二) 审核想象-有助于演唱者更好的理解音乐作品

音乐想象是基于作品的表现形式, 运用作品中的情感和丰富的意境, 完成对二次创作的升华。音乐的艺术形式, 是演唱者和听众思想上的共鸣, 是一种隐形的感染力, 所以, 作品的艺术性只有做到全身心的投入才能真切的感受到。音乐想象是整个演唱过程的生命线, 贯穿始终, 在对声乐作品演绎的过程中, 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通过对作品意境和情感的想象, 将自己融入到作品角色中, 想象自己是作品的创造者或主人公, 把歌词和旋律融入自己的灵魂。其次, 要想象作品中的各种音乐语言, 对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和声、调式、调性等音乐要素进行艺术加工, 在思想上形成一种音乐化、诗意化、情感。第三, 要注重音乐的审美体验, 重构音乐的审美意境和审美情感, 对音乐的内涵得到深刻的理解, 达到艺术化的高度。

二、声乐作品演唱过程中的情感表达

(一) 有助于演唱者更自如的掌握声乐作品的灵魂

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 语言上的差异是存在, 但依然可实现情感上的共鸣。情感的存在, 为声乐注入了灵魂, 演唱者应对作品的内涵有深刻的理解, 体会到作品的情感, 才能提高作品的感染力。而在作品中, 对情感线索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以此来丰富作品内容, 在演唱过程中更好的演绎出作品的艺术魅力, 带给听众美好的感受和享受。因此, 演唱者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和文化素养, 才能在实际演唱过程中对作品的背景等各方面进行行之有效的分析, 从而提高自身的感悟能力, 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 满足听众的需求。

(二) 通过音色演绎出更富有情感的声乐作品

音色在声乐教学中越来越被重视, 演唱者通过音色来丰富声乐作品的情感。所以, 不同的音色对表演效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音色在实际声乐教学过程中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 基于良好的演唱技巧上, 拥有优美动听的声音是掌握好音色的重要因素, 而演唱时的不同需要和因素, 都可通过音色进行相应的调整。演唱者在演绎一首歌曲前, 应先理解歌曲内容、语言、风格与情感的表达, 再在自己的理解基础上对音色进行适当训练, 再将各音色合理运用在歌曲演唱中, 借助音色以发挥其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加强歌曲演唱效果, 使作品更具感染力, 感动听众。另外, 演唱过程中, 把握旋律上的变化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 通过表演方式展现声作品的情感

在声乐演唱过程中, 通过表情和动作来表达演唱者对于作品诠释上的情感变化, 是比较常见的方式, 也能够使听众很快的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去, 达到与演唱者情感感受相同的目的。比如, 比较欢愉的声乐作品, 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也应展现出快乐高兴的情感, 才能与听众产生同样的感受, 使其对作品内容有更深刻的领悟。动作对演唱者的声音也会产生一些影响。演唱作品时, 加上与作品适当相应的动作, 有助于演唱效果的提高。

摘要:审美想象与情感表达的完美结合, 可帮助演唱者更加富有感情的演绎声乐作品, 使其更具有感染力。本文就审美想象与情感表达在声乐作品演唱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阐述, 希望能为演唱者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声乐作品,审美想象,情感表达

参考文献

[1]张元军.声乐作品演唱中的审美想象与情感表达[J].大众文艺, 2015, 02:155-156.

[2]温淑萍.浅谈声乐演唱中的审美想象和情感表达[J].音乐时空, 2014, 19:147.

[3]王涛.情感表现和审美想象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探讨[J].音乐时空, 2015, 22:75-76.

[4]贾春梅.情感表现和审美想象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分析[J].北方音乐, 2015, 35 (24) :133.

声乐演唱及审美特征 篇5

声乐是一种声音艺术, 是社会诞生形成的一种比较早的艺术, 声乐艺术始终伴随着人们的生活, 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声乐语言的艺术都与方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通常来说, 民族声乐艺术中的方言代表的是一个地区或者民族的语言文化, 具有独特的方言特征以及方言风格韵味。

二、方言的概念

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 其语言的方言性是最本质的特征。那么所谓的方言就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性语言。中国民族众多, 每个民族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习俗各不相同, 这就形成了不同民族不同地方的语言差异, 就赋予了方言的的地区性、民族性、文学性、艺术性等特色。以此同时, 一种方言也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

三、方言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审美原则

民歌方言的历史比较久远, 早在先秦汉魏时期中国民歌就有南音北音东音西音之别, 以后更有楚声粤曲吴歌秦音之异。到今天为止这种现象仍然存在, 不同地区的民歌也有自己独特的方言, 展示出了地方特色, 通常情况下, 传统的民歌都要用方言来唱, 这是由于方言与民歌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民歌的形成与人们的生活劳动密切相关, 其发展与地区的历史风俗等有密切联系。方言对民歌形成的基调以及风格有着直接的影响, 民歌是人们自己的歌, 显示着民族的独有风采。

1. 方言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民族风格审美原则

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语言千变万化, 随着历史的变迁与发展, 民族声乐文化出现了方言多样化的特点, 民族声乐文化继承了语言文化的特征, 方言的多元化增加了民族声乐的多彩性, 给予了民族声乐丰富的养料, 从而使得民族声乐具有厚重的语言文化基础, 语言是具有文化内涵, 决定了民族声乐发展的本质。中国民族声乐体现的是民族的情感, 展现的是民族的审美。中国历史文化悠久, 56个民族语言滋养了民族声乐的发展, 体现民族风格有重要意义。

2. 方言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地域风格审美原则

在民族声乐中, 语言的地域风格与民族风格紧密相连, 其主要原因就是民族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地域性, 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审美, 地域风格出了地理位置以及风土人情的差异, 方言也存在着差异, 最典型的就是南北方的语言, 南方语言温柔委婉, 北方语言粗狂豪迈, 即便是同一个民族的声乐, 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方言也存在着差异, 所表现出来的风格也是不同的, 所以地域审美也是具有地方色彩的。中国民族声乐的地域风格以及音调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 掌握方言在民族声乐中的地域审美原则才能将声乐的地方风格得以发展和实现。

3. 方言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时代风格审美原则

艺术反映的是社会生活的形象, 民族声乐的方言性反映了不同时期民族发展的特色以及风貌, 时代的进步赋予了民族声乐顽强的生命力, 从民族声乐语言表现的内容和形式来看, 体现了不同时期的时代风格审美原则。民族声乐语言时代风格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时代的风格与基调使得民族声乐语言具有多彩性。

四、方言在中国民族声乐作品中的重要表现形式

方言作为民族声乐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要了解语言的共性也要了解语言的个性, 也就是要了解普通话以及方言的区别。由于不同区域民族的差异性, 每个地方的方言也是不同的。方言是民族声乐中是体现个性的重要形式, 其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1. 方言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语言美化表现形式

方言是民族声乐中的语言形式, 也是歌唱语言发展的深化和延伸, 语言的情感和意境的表达要富有特色, 要淋漓尽致, 并且要优美, 在配合上美得旋律, 民族声乐艺术就更加妙不可言了, 民族声乐的方言多出是押韵的, 如果演唱时候不用方言, 其旋律和韵脚就会很不协调。

2. 方言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气氛渲染表达形式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劳动, 唱歌就是人们劳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无论是生产劳动还是其他形式的劳动, 都离不开唱歌, 并且唱歌的内容广泛, 即兴性强。人们用最自然的方式, 最真实的态度用方言来演绎歌曲, 其气氛的渲染具有艺术气息。

3. 方言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强化感情表达形式

为了展现人们最真实的情感, 民族声乐作品中经常出现方言的表达形式, 不同民族用不同的方言演绎着人们内心最真实的情感, 方言传递着人们的身份与形象, 对民族声乐的演绎起着烘托和强化的作用, 同时为民族声乐的色彩增添了情趣。由此可以看出, 方言在民族声乐中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无可取代的。

五、结语

乡音难改, 各具特色, 方言在民族声乐中具有不同的色彩, 这充分说明了民族声乐的方言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语言是一门艺术, 方言体现着民族风情。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艺术以及方言特点, 我们应该尊重方言在民族声乐中的低位, 将其传承, 并且发扬光大。笔者在这里进行简短的阐述, 希望方言在民族声乐中的发展更加顺利, 为我国民族声乐发展贡献力量。

摘要:在民族声乐演唱中, 方言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其表现的是民族特色与艺术特征, 每一种民族声乐都有它特有的方言, 才能表现出独特的韵味与风格。方言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象征, 同时是民族风俗习惯的写照。所以, 民族声乐的起源与发展都离不开方言, 笔者在本文中主要阐述方言在民族音乐中的审美与艺术表现。

关键词:方言,民族声乐,审美,艺术

参考文献

[1]李玲, 孟骋, 罗思思, 贾冰.湖南长沙花鼓戏中长沙方言的语音研究[J].北方文学 (下半月) .2012 (05)

[2]王丽莎.从陕北民歌的叠音词看陕北的民俗文化[J].北方文学 (下半月) .2012 (05) .

[3]张燕丽.试论晋中区方言对晋剧唱腔旋律的影响[J].中国音乐.2012 (02) .

[4]柴国珍.空间视域下的山西民歌方言特色[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 (02) .

[5]胡晓东.巴渝民歌的语音学初探[J].音乐研究.2012 (02) .

[6]陈立红.从闽南方言看闽南民间歌谣的“韵”味[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06) .

当代蒙古声乐演唱的艺术特征 篇6

蒙古民族唱法的艺术特征可以说就是蒙古的“长调”, 因为蒙古民族的民族唱法深受“长调”的熏陶。演唱的方式分外浑厚豪爽,意境悠远,音域辽阔,音色嘹亮。用蒙古语来说长调的意思就是“乌日图道”,它的特色是高亢嘹亮, 字少腔长,自由自在,很容易的表达出故事,更能表达出它的情谊。在蒙古民族音乐中歌词一般会分为上下两句,歌词中一般描述的都是蓝天、草原、骏马、白云、牛羊等。蒙古长调的演唱方法非常的独特、鲜明,同时蒙古长调也表现出了游牧民族音乐文化的特点。蒙古长调的演唱者在演唱的时候都会穿上传统的蒙古长袍。除此之外,演唱的时候还会有马头琴进行伴奏,歌中一般表达的都是对生命的赞美、对爱情的诉说。蒙古长调在演唱中都是采用真声演唱,演唱的旋律绚丽多彩,有后依音、前侬音、回音、滑音等形成的具有特色的演唱方式。蒙古语叫“诺古拉”,意思为波折音,在发声时,还要根据口腔与口之间复杂的表演方式,产生抖动的颤音,一般情况下抖动的频率是2-3次。在蒙古长调形成的过程中“诺古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蒙古长调之间还是具有一定的差异,主要是每个演唱者要表达的情感以及演唱方式存在差异,但是长调中基本表达的内容都是草原、 白云、牛羊、骏马等,歌曲中歌唱最多的就是骏马。

蒙古长调进过三代演唱家的传承与改变,逐渐形成当前具有民族特色的演唱艺术。蒙古长调第一代演唱蒙古长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哈扎布,哈扎布演唱的蒙古长调中主要表现的是辽阔的草原、奔腾的骏马。演唱的内容与自身自身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哈扎布对长调的皮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代演唱长调具有代表性的歌唱家有金花、拉苏荣,他们演唱的长调具有一定的差别,有的是纯民歌的演唱方法,有的是在民歌唱法的基础上加进去科学的演唱方式。第二代演唱长调具有代表性的歌唱家阿拉泰、那顺。这个时期的蒙古长调不经传承了原有的特点,还进行了创新, 主要是在长调中融入了西方美声演唱的特点,这样不仅创造出了新的演唱方法,提升了长调的感染力。

二、蒙古族美声唱法声乐艺术特征

在蒙古族民族唱法中,歌唱家们通常运用长调的诺古拉旋律在演唱技巧上,而美声唱法的歌唱家演唱技巧与民族唱法大致相同,着重了呼吸的科学性和音质的纯净饱满等方面,充分展现了蒙古族声乐艺术的特征。蒙古声乐在中不仅继承了原有的优势,还是将西方的美声融入到蒙古长调中, 促进了蒙古声乐的不断发展,这个阶段最具有代表性的歌唱家有朝鲁、德德玛以及和阿拉坦其其格。在这里我们以德德玛为例进行分析,德德玛最具有代表性的曲目有《草原夜色美》、《我是蒙古人》、《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

德德玛的演唱风格别具特色,主要表现在呼吸用气与美声混合共鸣方面,德德玛的演唱风格融合蒙古声乐与西方美声的共同特点。德德玛在歌曲《呼伦贝尔大草原》以及《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演唱中充分地将表现出其演唱的特点, 如呼吸深、换气活和气息通的特点。令欣赏者感受到歌唱家整首歌曲一气呵成,中间似乎没有任何的换气和停顿,演唱出最悠长的歌曲。在辽阔的大草原上,草原游牧民族的发信号或举行重大礼仪和集会时,要用洪亮的声音传送给每一个的人,而草原的歌唱家都能用洪亮的声音将歌曲传达四方。

三、蒙古族流行唱法声乐艺术特征

蒙族流行声乐演唱时也体现出了蒙古音乐文化中的特点,如蒙古流行演唱歌手斯琴格尔勒在演唱将“真假声”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以及齐峰运用了“诺拉古”演唱技巧。他们的演唱也是音域辽阔,气息宽阔,真假声相结合的特征, 同时他们也用了“诺古拉”、“哈呀拉嘎”等一些演唱的方法。

比方说齐峰的《祝福妈妈》这一首歌当中就用了这些技巧,并且结合了一些流行唱法。腾格尔是蒙古族著名的歌手他更能表现出蒙古族的传统的声乐特色,腾格尔在演唱中经常会运用到不同的蒙族声乐技巧,如发声技巧“哨日郭拉胡”、“诺古拉”、“浑第日胡”等,尤其腾格尔在歌曲《天堂》 中运用了很多的长调演唱技巧,腾格尔的演唱方式是粗犷嘹亮的,他把民族唱法跟流行唱法相结合起来,不要求其具有华丽的外表,只是希望在音乐中将草原的音乐更好的呈现出来,他用他嘹亮宽广的嗓音唱出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对世间的赞美。还有一位蒙古族的女歌手是值得提的,她演唱的歌曲一直保持着具有沉重的蒙古特色。她的一首歌曲《胡伦尔大草原》这首歌曲情感十分浓厚,具有很强烈的情感。这种深情来自蒙古族的“长调”又有这个时代的精神,是两者相结合出来的,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种新的蒙古音乐。

结论:

蒙古族的声乐得到了很高的成就可以和国外的美声唱法一较高低了。蒙古音乐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成就,因为它是与时俱进的,它的发展中融合了流行音乐和美声的唱法, 形成了一种新的具有自己特色的很多种演唱方法,造就了蒙古音乐独具特色的表演方式。

摘要:蒙古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也创造了令世界人民称赞的民族音乐。蒙古音乐深刻表达了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底蕴,用其独有的特征创造出世界音乐史上的传奇。蒙古族声乐在演唱的过程中不仅是融入了我国传统的演唱特点,还融入了西方美声演唱以及现代流行音乐的演唱的特点,进而蒙古声在演唱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唱法、流行唱法和美声唱法,创造了许多经典之作。

浅谈我国民族声乐演唱的艺术特征 篇7

我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构成的大国,各个民族在语言、风俗、情感、文化背景以及思想情感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故而使得我国的声乐发展也极具民族特色。在内容上具有丰富性,在形式上具有多样性,声乐的演唱形式可以分为民族唱法、原生态唱法、美声唱法以及通俗唱法。各个民族声乐在母语的影响下,经过长期的演变和沉淀,使我国的民族声乐演唱极具艺术特征。下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二、民族声乐演唱的声型分类

基于我国各民族语言、文化、风格以及技巧等方面的差异性,使得我国民族声乐在演唱的声型分类上也与西方的嗓音分类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我国民族声乐的演唱根据人们欣赏习惯、地域特征、审美标准以及民族风格风格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一是艺术假声声型,这是一种以假声演唱为主的演唱类型。其声音特点委婉灵活、清丽柔和以及富有弹性。在音质上具有流畅、明亮、清脆和甜美的特点。二是艺术真声声型,是一种以真声为主的演唱类型,在声音特点上具有质朴、粗犷、高亢、泼辣、豪放以及丰满的特点。三是艺术真假声混声型,是一种真假声相结合的演唱方法,其具有华彩、甜美、清脆以及明亮的特点。并且它既能保持民族风格特征,又不受音域的制约,故而真假混声演唱法在近代的民族声乐创作中被广泛的应用。

三、我国民族声乐演唱的艺术特征

(一)我国民族声乐的演唱特点

地域文化与审美特点息息相关,因此,西方音乐审美与我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我国声乐的评价标准主要是以情感表现为主,是一种“唯情论”的审美特点。而西方的声乐评价标准主要以演唱的技能技法为主,是一种“唯形论”的审美特点。从我国民族声乐审美的发展历史来看,自先秦到现在,我国的民族声乐审美评判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在最初主要用于沟通情感、传递情感以及表达情感。

(二)我国民族声乐演唱的音色特点

声乐的基础艺术形式主要是语言和语言的表达,是将语言与音乐两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的复合信号系统,但是语音却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音乐的形成,因此,我国民族声乐演唱的音色是在民族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我国语言与西方国家在发音上主要是由于舌位的不同,一个是靠前,一个是靠上。我国民族声乐演唱的音色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咽腔发音与口腔前部发音相比较为浑厚,但是却具备音色清脆、明亮的特征。二是我国声乐演唱的共振点主要构架是以胸腔、口腔和头腔为主,在垂直发音上具有浑厚的特点。三是基于我国语音发生是硬腭、口腔上壁以及牙齿所形成的强发射声波,并在口腔外形成共振所形成的,因此其具有发声较为洪亮的特点。我国的发生具有上千年的实践基础,故而已经成为了我国民族的审美习惯。

(三)我国民族声乐演唱的唱腔特点

唱腔是民族声乐文化在长期的发展和沉淀中逐渐产生的,它是民族声乐演唱的重要标志。它与演唱技巧共同构成了我国民族声乐演唱韵味。总而言之,以字行腔、润而生味、以情润腔和以声拖腔是我国民族声乐演唱的唱腔的主要技巧。唱腔技巧主要分为以下几种:一是使用倚音、直音、颤音、花舌音、顿音以及滑音等腔法,并借助虚气音、鼻音、轻气音、提音、擎音、假音以及穿顶音等音色来修饰唱腔,形成浓淡味结合的唱腔。并加入各种断式(如揉连、顿连音以及荡连等)和断腔(如抽气断腔、弹跳音断腔、气口断腔、落音断腔、笑音断腔以及泣音断腔等),表现出作品刚柔并济的艺术特征。二是使用音高的升降、速度转变以及力度的收放等唱腔技巧来展现作品跌宕起伏和抑扬顿挫,达到美化并修饰唱腔的目的。

(四)我国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韵味特点

我国民族声乐的韵味主要通过作品的词曲、对声音的处理以及情感的释放和表达来体现的。由此可见,韵味是我国民族声乐演唱中的灵魂与精髓之处,同时也是演唱者长期体验文化和生活,对美的意识的传达。更是一种将表演与内心情感表现歌声融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在表演的表演的过程中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情真,即真实的表现出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二是神准,即将人物的气质和神志精准的表现出来;三是形美,即要赋予表演动作和舞台形象的艺术美感;四是味浓,即在作品风格、民族特点以及人物个性等方面富含韵味。韵味主要包括了声韵、情韵和字韵,只有三者相互融合、协调,才能使我国民族声乐演唱具备“韵味美”的特征,表达出作品人物的复杂情感,为民族声乐作品增加感染力、表现力以及韵味。

四、结语

以上我们从演唱特点、音色特点、唱腔特点以及韵味特点这几个方面探讨了我国民族声乐表现的艺术表现特征。并从中得出,我国民族声乐是一种集声、情、韵为一体的艺术创作,在演唱的形式和风格上,具有多样性,在作品的构架上,也具有绚丽多彩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在后期的声乐作品创作和表演过程中,我们必须将民族声乐表演的艺术特征传承下去,进而保证声乐的民族艺术性特征,促进民族声乐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建民.从对“韵味”的追求,看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J].中国音乐,2002(4).

[2]张艳林.传统民歌在当代民族声乐中的价值和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

上一篇:理想信念教育下一篇:教师数据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