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场地经营管理

2024-08-15

高校体育场地经营管理(精选十篇)

高校体育场地经营管理 篇1

关键词:上海,大学,体育场地,开放形式,管理模式

1 问题的提出

体育场馆是国家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推进的重要物质基础, 是推动我国群众性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处于转型时期的高校体育场馆作为我国体育场馆的优质资源, 在保障高校日益发展的教学、训练、比赛和师生课余锻炼任务的前提下, 也要承担起必要的社会责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更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这既符合我国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求, 同时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也必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第六条第2款规定:国家鼓励机关、学校等单位内部的文化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而在近几年, 全民健身活动大力的提倡, 许多高校面向社会都在不同程度上开放学校场地, 体育场地的开放, 使得教育系统的体育资源被充分的利用起来, 因此, 了解上海市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形式与管理模式现状, 充分挖掘利用高校体育资源, 提高高校体育场地的利用率, 推动上海市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化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上海市部分高校体育场地开放形式与管理模式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1) 资料来源: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数据库) 2008-2013年与体育场地开放有关的文章, 在“关键词”一栏中输入“体育场地的开放形式与/管理模式”, 再设立时间限制后进行模糊检索, 共检索出相关文献21篇。

(2) 文献的选择与整理:对检索的21篇文献全部下载, 然后进行审读, 符合本文研究需求的文献共有13篇。

2.2.2 访谈法

对上海市部分高校从事体育场馆管理方面的领导和专家、体育场地的管理人员进行电话咨询、实地的考察和调研。

2.2.3 逻辑分析法

对上海市体育场地开放形式与管理模式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3 结果与分析

3.1 上海市部分高校体育场地的开放形式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和《“十二五”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的相继出台, 健康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国家在为实现这个目标中明确提出:中央和地方政府将通过加大对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 加快改善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立健全体育公共服务设施良性运营机制。但是在国民体质持续下降的当今, 如何利用高校的体育场地, 发挥场地建设的效益就显得更为重要, 那么研究高校体育场地开放形式, 使得不开放的体育场地向着部分开放或者全部开放转变, 这将是合理利用高校体育场地的最佳捷径。在第五次学校体育场地普查中, 据对上海市教育系统体育场地的统计可知, 见表2。

作为占据上海市体育场地系统61%的教育系统而言, 它并没有发挥到自己最大股东的作用, 在普及体育设施到个人所得占地面积的政策下, 它仅仅是依靠5%的股份来参与社会资源共享, 而在从上海部分学校访谈调查中可知, 在上海市, 虽然中小学占据着绝对数量上的体育场地的优势, 但是它部分的体育场地近一年来与社会形成资源共享。

在对上海市15所高校的调研中, 大于60%的高校是不开放的, 它包括除学校正常的教学时间以外和国家规定的节假日, 这些时间段都是不开放的;而在部分开放的高校中, 它所面对的开放对象, 开放时间也是不同的, 比如有的高校其开放的条件是在校的学生和校内教职工, 开放的时间是工作日中的学校正常的教学外的时间段, 但是周末和寒暑假以及节假日是不开放的, 但是我们在对其他部分开放的学校调研时发现, 在部分开放的学校中, 多数的学校是在除了正常教学活动外的其他时间段, 包括节假日和双休日, 是面向在校的学生和教职工免费开放的;只有少数的学校是向社会开放的, 它们的开放形式一般是无偿提供, 但是时间上有明显的限制, 一般是正常工作日内除了学校教学活动外的时间, 比如早上6:00-7:30, 晚上5:00-7:00, 但是其他的时间是不开放的。

3.2 上海市部分高校地理位置对体育场地开放的影响

在抽样调查的15所高校中, 老校区学校地理位置处在市区、市中心或邻近社区。市区、市中心和社区是居民密集区, 也是各大公司、事业单位的集中地带, 这就有了一定的锻炼群体, 地理位置为对外开放提供了便利条件。交通便利和健身环境已成为人们一个比较重要的考虑因素, 上海市高校的老校区建址本身就选在一些居民聚集地带, 人们到离单位或家庭较近的高校进行锻炼, 可以减少交通带来的不便。现代社会人的工作节奏比较快, 工作之余的休息时问比较有限, 所以说人们到工作单位或者家庭附近的高校进行健身, 应该是第一选择。

3.3 上海市部分高校馆资源配置情况

体育场馆作为现代化高校必不可少的硬件设施, 成为衡量高校体育场馆资源配置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调查看出, 上海市高校各类体育场馆资源中, 在所调查的上海市15个高校中, 室内体育场馆共有87个, 平均每个学校6.5个, 室内综合性体育馆23个, 而从不同项目的场馆数量看出, 以武术、跆拳道和健身以及形体操项目为主的场馆数量最多, 有45个, 占总比例的55.6%, 其次是乒乓球馆和篮球馆, 分别有22个, 占到了总比例的17.29%, 游泳馆和田径馆的数量则分别是8个和2个。通过数据看出, 15所高校的单个项目的室外体育场地共有365片, 平均每个学校有20.1片, 而室外综合性体育场有19片, 每个学校平均2.27片。对比分析不同项目的场地数量看出, 室外篮球场地数量最多, 有143片, 占到了总比例的48.87%, 其次是室外排球场和网球场地, 分别是56片和69片, 占总比例的19.2%和20.3%。

上海市高校“三大球类”项目的体育场馆资源最为丰富, 能够保证日常教学的需求。相对于“三大球”, 羽毛球、乒乓球和网球的体育场馆所占资源比重较小, 在所调查的15所高校中, 室内乒乓球馆11个, 而相对于乒乓球, 网球和羽毛球场馆资源相对较少, 15所高校中室内羽毛球场馆仅有6个, 室外场地仅有31片, 室外网球场地仅有41片, 由于网球和羽毛球都属于隔网对抗类项目, 一片场地同时最多容纳4人, 因此, 上海市高校现有的羽毛球和网球场馆资源虽然能够保证日常的教学和训练, 但是却无法满足教职工、在校学生和社会锻炼人群多方面的需求。

另外, 调查数据显示, 上海市15所高校中, 以武术、跆拳道、健身等项目为主的体育场馆数量较多, 所占比例较大。由于这些项目的体育场馆建设相对简单, 很多高校都是将教室进行改建, 所以资源相对较为丰富, 能够保证日常的教学需求。而游泳项目由于其自身运动的特殊性使得游泳场馆的维护经费极高, 这就使得上海市高校的游泳场馆资源比较稀缺。另外, 很多学校虽然有室内游泳场馆, 但因为安全问题并没有开设游泳课, 这对于该项目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此外, 部分高校开设的新项目 (例如上海外国语大学体育教学部开设的旱地冰壶, 棒垒, 瑜伽项目) 受到学生的欢迎, 但场地缺乏场地条件的支持。

3.4 上海市部分高校体育场地管理模式分析

3.4.1 上海市部分高校体育场地管理模式

在对上海市部分高校体育场地的调查中得知, 上海市部分高校体育场地的管理模式相对单一, 一般都是上级指定部门进行管理。大多数为学校体育部门全面负责体育场地的管理、使用以及经营, 在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和训练的前提下, 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有偿开放或者无偿开放的管理, 产生这种管理模式的原因是由于上海市高校大部分的体育场地是不对外开放的, 针对学校的体育课一般都由在校的体育教师或者一两个体育器材管理者负责, 工作的内容较为简单, 没有经济的收入和场地使用、折旧等琐事。在对体育场地的管理规章制度上, 上海市部分高校并没有一套行之有效和可操作的制度。在开放经营管理趋势调查中, 我们了解到, 若上海市部分高校的体育场地实行经营型管理模式, 那么大多数的高校偏向于以下三种经营模式:体育部门直接经营、集体承包经营、个人承包经营, 体育部门直接经营是一个较为传统的观念转变而来, 学校的体育部门在体育场地与器材上具有更专业的优势, 管理和经营起来较为合理;其次是集体承包和个人承包, 承包制在经济学上认为, 责任分工明显, 个体投资风险将在最大范围内减小, 高校体育场地实行承包制, 会有利于场地器材最大化的使用, 同时, 在器材维护上, 校方也可以节约不少的开支。

3.4.2 上海市部分高校体育管理者的分析

在对上海市部分高校体育场地管理者的调查中发现, 体育管理者在身份、岗前培训、数量上表现了较大的不同, 见表2、3。

上表可以看出, 上海市部分高校的体育管理者大多数是非专业人员, 在上岗前有22%的人进行过培训, 这对于体育场地的合理开放利用是不利的, 一方面, 要开放体育场地, 优秀的场地管理者是开放的必备条件, 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减少场地的耗损和管理上的纠纷, 另一方面, 由于缺乏专业以及数量上的管理者, 这就会造成体育场地的安全, 损耗等问题, 体育场地的管理者的身份、数量, 是否经过专业培训, 与体育场地能否合理开放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4 实施上海市高校体育场地优化发展的对策分析

4.1 健全组织机构, 发挥统领作用

实施高校体育场馆优化发展, 首先要建立一个能够促进体育场馆发展的经营管理系统和机构, 政府、高校及所属体育场馆的相关职能管理部门要密切协作, 各部门人员要职责明确、合理组合, 。以发挥对体育场馆资源配置的整体优势。

4.2 明确相互关系, 兼顾各方利益

在高校体育场馆优化管理中, 必然涉及多方面的关系, 例如政府与高校对体育场馆在开发与经营管理中责、权、利的关系、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的关系、高校体育场馆在开发经营中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等等, 只有厘清和明确各种关系, 并兼顾各方利益, 才能有效地解决由此产生矛盾和问题, 同时也是保证高校体育场馆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关键。

4.3 引入优势资源, 实现资源优化

现实高校体育场馆的资源仍有很大潜力可挖, 与他类体育场馆相比, 高校体育场馆的网络信息资源、项目设施资源、体育指导资源优势突出, 同时思考如何协调管理等系统, 完善相应制度, 以整合资源将创新的风险控制在合理限度内, 而达到创新效果预期。

4.4 建立网络平台, 实现信息共享

高校网络信息资源优势突出, 设立交通指南、网上注册与购买、服务咨询、顾客评论等栏目。信息化入场通道, 可运用信息技术快速完成顾客的信息采集、注册、购买、身份识别、自动放行等工作, 并将进入各场地的顾客数量等信息上传至网站。通道上传数据与网上购买情况经处理形成场馆占用率的预测报表, 公布于有关栏目, 便于顾客选择健身项目、时段与时期。而且信息化的服务可产生营销效应, 高校体育场馆只需将市场营销的投入达到让顾客乐于浏览网站的基本水准即可。

4.5 上海市高校体育场地开放活动中安全预防体系的构建迫在眉睫

我国关于高校体育场地对社会开放活动中的安全问题研究起步较晚, 尚存在大量空白。高校其体育设施、地理位置和体育锻炼氛围等优势, 吸引着附近大量居民进入校园锻炼。然而部分高校 (老校区) 教学区与体育区布局混杂, 安全隐患重重, 管理难度较大。因此, 研究高校体育场地开放活动中安全预防体系的构建迫在眉睫。安全预防主要从安全运动意识、体质、运动能力、急救措施、文明守法等等方面实施。高校体育场地开放活动要首先做好与教学区的隔断, 视频监控、保安、保洁、场地维护、市民保险、分类开放学校等方面工作。如遇学校维修、保养、调休、设置考点和传染病流行等情况则暂停对外开放。

参考文献

[1]减超美.中日体育场地设施兴建与管理的比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0, 18 (2) :23-25.

[2]谢成超.普通高校体育场馆有偿经营模式探索[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0 (3) :8-9.

[3]赵云宏.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报, 2011, 16 (4) :21-23.

[4]刘芳, 等.高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的可行性探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1 (1) :8-9.

[5]文世平.体育场馆建设与发展趋势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3, 37 (5) :158-157.

社区体育场地管理条例 篇2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体育场地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率,更好地发挥其服务功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及《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结合本社区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条例。

【第二条】舜南社区成员单位的体育设施及其辅助的设施、房屋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体育场地属各成员单位的固定资产,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根据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宗旨。体育场地主要用于为教学、训练、科研、竞赛等各类文体活动。

【第四条】各成员单位负责对体育场地及其辅助设施、房屋的日常管理。【第五条】各使用部门、单位和个人必须保证体育场地及其辅助设施的整洁和维持各项活动的正常秩序。

第二章

日常管理

【第六条】日常管理部门要落实安全防火、环境卫生、岗位职责、器材设备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和规章,加强对体育场地与设施的监督和检查,保证体育场地与辅助设施的安全与节能。

【第七条】学校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在使用场地时,发现其场地内有安全隐患或能源浪费等现象,应及时向体育场地日常管理部门报告,管理人员应立即采取措施消除隐患。

【第八条】日常管理部门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安排场地,准备器材设备。【第九条】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未经允许不得擅自利用体育场地进行有偿服务。

【第十条】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需要利用场地举办竞赛、展览、文艺活动或集会时,应提前一周告知日常管理部门,日常管理部门根据场地安排使用情况酌情处理。

【第十一条】凡利用场地及设施进行教学、训练、科研、竞赛、集会、健身或其他活动的单位和个人,要自觉遵守场地的有关制度和规定。对于故意违反制度或规定者,日常管理部门和其在岗工作人员要进行批评教育,必要时上报有关部门处理。

第三章

应急预案

【第十二条】各类体育场地要配备充足的管理人员,管理人员要严守岗位,认真负责,确保各类体育场地及设施的安全与卫生。管理人员要协助教师、教练、裁判员维持教学、训练、集会、竞赛等活动秩序,及时纠正任何违章行为,保证秩序正常化。

【第十三条】保证消防灭火器材设备充足可靠,安全通道畅通。体育场地应预备一定数量的应急灯和手提喇叭等应急设备,以供突发事件发生时使用。

【第十四条】在承接集体活动时,要请示单位主管领导,并成立临时领导小组。举办方要提前将活动的内容、规格、人员数量、所需设施以及用电负荷、特殊要求等情况以书面形式上报临时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审核举办方的活动方案,提出活动要求及注意事项。

【第十五条】若遇初起火灾时。体育场地工作人员应立即采取灭火措施并向119报警,积极维持好现场秩序和组织人员有秩序地撤离现场。

【第十六条】若遇地震等自然灾害事件时,现场工作人员应积极维持好秩序,组织和引导现场人员有秩序地撤离现场,防止拥挤混乱发生。

第四章

附则

【第十七条】本条例的条文如有与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相抵触时,以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准。

高校体育场地经营管理 篇3

关键词:经济学 高校 体育产业

体育产业是指为满足人们健身健美、娱乐休闲和精神需要,从事体育劳务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服务的体育部门、机构、社会团体、企业和其他法人以及其各种活动和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关系的总称[1]。从体育产业的概念出发,学校体育产业可以理解为在高校的范围内,充分利用高校的体育优势,为本校师生及社会提供体育设施和体育服务,满足广大师生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的产业。

目前,我国经济体制已向市场体制模式成功转轨,各行业都在探讨如何发展才能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自1995年国家体委制定并发布了《体育产业发展纲要》之后,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出现了喜人景象,形成了以健身娱乐业、竞赛表演业等为主体的一系列体育产业发展格局,体育产业经营初具规模,逐步成为体育产业结构中不容忽视的发展力量。发展体育产业不仅是市场经济对体育的要求,也是现代体育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高等院校是人口密集的场所,具有稳定的消费群体、配套的体育运动设施、经验丰富的体育师资,因此理应成为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地方。然而,高校不同于市场,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拖累与影响,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滞后。随着办学规模的增扩,高校体育面临许多经济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日趋增大。本文调查分析了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对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化发展的困境进行了经济学分析,为我国高校体育改革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随机抽查山东省七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并对50名教授、副教授进行了专访。

1.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研究的目的、内容及要求,查阅和收集的资料共56篇,阅读了体育经济学专著2本。

问卷调查法:本次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1800份,回收率90%,有效问卷15300份,有效回收率为85%。

专家访谈法:对七所大学教授、副教授进行重点访问调查,并通过专访进行效度评价,认为问卷设计较好以上为88%。

2山东省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

2.1 体育经费严重不足

山东省高校体育经费来源单一。高校体育属于福利性和公益性,理论上讲其资金来源应有四大基本途径:国家财政拨款、企业拨款、社会团体拨款、社会赞助等。但是这种构成模式实现起来很难,于是就基本形成了政府一家独办的状况。从部分高校的调查情况表明,体育经费占高校教育总经费的比例为0.3%-0.4%比例的学校有2所,0.5%-0.6%比例的有3所,能上0.8%的仅2所。

2.2 体育场馆利用情况

调查表明,在部分高校中,体育场馆皆有不同程度的开放,但开展有偿服务的场馆仅占高校所有体育场馆的38%,仍有62%的体育场馆未能开展有偿服务。在开展有偿服务的高校中,5天工作日内平均每天体育场馆利用率仅为2h,在双休日中平均每天体育场馆利用率为5h,体育场馆可利用时间的空间还很大。

2.3 体育有偿服务情况

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开展体育有偿服务的高校有纯业余性的、半经营性的、全经营性的三类,其中全经营性的仅占5%。有75%的经营对象面向校内外的所有体育爱好者,有12%只对校内,13%只对校外。经营的形式可谓丰富多彩,总体归纳可分为五类:一类为场地租赁(70%);二类为承办和组织运动队训练和体育健身培训(45%);三类为体育用品、器材和运动服装、运动鞋的销售和租借(52%);四类为运动竞赛及体育表演的承办和裁判服务(33%);最后一类为函授和其他(18%)。

2.4 体育产业的经营模式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经营模式以体育俱乐部的形式为主,据调查部分院校都成立了多种多样的俱乐部,大体可归纳为三种:第一,以学校特招的优秀青少年运动员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竞技体育俱乐部;第二,以全体在校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健康体育俱乐部;第三,以掌握一定运动技术水平的在校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竞技体育俱乐部。

2.5 体育产业的消费情况

大学生目前的体育消费指向依次为运动服装(占消费价值总数的50%以上)运动饮料、运动报刊、杂志、运动器材、健身旅游、健身指导等,学生在四年的时间里平均花费在200元左右。大学教师的体育消费主要表现在体育健身方面的投资,占体育消费支出的70%以上,特色体育消费占体育消费支出的30%;青年教师的支出明显高于老教师,教师消费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教师的全年体育消费平均为350元左右。

3山东省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战略

3.1 加快山东省高校体育产业政策法规的制定与指导,克服体制困境

目前山东省高校体育产业微观主体(如体育俱乐部等)的所有权由学校控制,产权关系不明晰,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市场化运作。因此我们需要加快有关高校体育产业政策法规的制定与指导,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校体育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尽快形成一定规模的、集约化经营的高校体育产业,满足广大高校师生员工多元化体育的需求。

3.2 树立体育产业化意识,转变经营管理理念

多数高校体育场馆有着业余经营的特点,有偿经营处于初级阶段,只有在不影响教学的基础上方能创收,即使开展了有偿经营的高校,经营的理念也不是很强,很少利用营销手段和策略去扩大影响、去吸引更多的体育消费者。管理人员缺乏从经济学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束缚了高校体育产业化的手脚,成为其发展的最大障碍。

山东省高校体育产业经营项目少,市场面窄,占有率低。能够进行创收活动的大都只有羽毛球馆、游泳场馆、网球场馆、足球场、健身房等,大部分室外体育设施和场地,如跑道、篮球场、排球场等无法进行收费,能够创收的活动也仅仅停留在创收微利阶段或无利阶段。目前,部分尝试搞体育产业的高校只是把目光盯在本校和附近几个街道、社区,主要通过开放和出租场地的形式。场馆经营策略方式单一,经营项目少,缺乏激励机制和奖罚制度,收费标准缺少科学测评,管理松散,不能进行有效监和管理,造成资源闲置和浪费,总体缺乏产业化经营理念。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应加快体育产业改革的步伐,转变观念,树立体育产业化意识及经营理念,拓展高校体育产业化的新思路,使新时期高校体育发展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3.3 充分发挥高校体育自身的经济功能发展体育产业,补偿资金不足

近几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有效的推动了体育产业的发展。竞技表演、大众健身、假日娱乐、体育俱乐部、体育人口的增长,为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高校体育应抓住这难得的历史机遇,利用自身的人才、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以学校为中心,社会为依托,充分发挥自身的经济功能发展体育产业,使其能依照市场的规律采取有偿资助、联办等手段不断拓展经营空间,使高校体育能全面的、深层的挖掘体育市场的潜力,更好地实现学校、社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2]。

3.4 加强高校、社会之间的横向联合和经营协作,加快人才培养,促进优势互补

学习和借鉴国内外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实现规模效应。加强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发挥信息与科研能力优势,促进优势互补。发展市场化运作的商业赞助,把高校体育运动作为企业文化的延伸来发展,应多一些如CUBA、大学生飞利浦足球联赛等国内发展态势很好的高水平联赛,此类联赛都是社会企业赞助高校运动队和大学生单项的体育联盟,都是体育赞助与高校体育产业双赢的例证 [3]。高校利用自身优势,加快培养既懂体育、又懂经济和管理的人才,利用人才优势,大力发展应用性研究,促进高科技体育成果向产品与应用的转换。建立高校体育产业与经营网络,形成高校体育产业联合体,从而扩大影响和知名度,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4 山东省高校体育产业化经济学分析

4.1 “木桶效应”的经济学启示

“木桶效应”是一个经济学术语,意指决定一个木桶装水容量的不是最长的木板,而是最短的那块木板,最短的那块木板就构成了木桶的“最小构成因子”。“最小构成因子”是“最大限制因素”,这就是“木桶效应”的辩证法。它所反映的经济学原理是:如何合理地配置要素,以提高投入要素的整体机能。山东省高校体育产业化犹如“木桶”这个整体,而影响整体功能的所有要素配置构成了“全部木板集合”。在这些集合中,有些因素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如高校体育产业经营人才要素、高校体育资金要素以及高校体育产业微观主体、制度及市场等要素。这些要素如果配置合理,补足短缺因素,一定会使高校体育产业化整体水平向上提高。只有当各要素的最小构成因子得到突破后,作为整体的高校体育产业化才能出现较大的发展。

4.2 体育产业化内外部要素配置构成因子分析

体育产业化是体育市场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受当前体育市场发育的水平制约。通常影响体育产业化的要素概括起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体育产业化的资金、人力、体育用品、服务技术、价格等资源的供给要素,它对体育产业化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二是指收入水平、需求偏好、人口、消费预期以及营销、文化风尚等大众对体育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数量和需求结构,它是体育产业化的拉动力,它不仅影响体育产业化的数量和速度,还影响体育产业化的方向;三是指微观主体制度、中观企业资源配置体制以及宏观政府管理体制的制度因素,制度因素的性质是否适应客观经济要求直接影响体育产业化发展进程。上述各要素能否发挥其效,关键在于高校体制因素否适应体育产业的发展,是否达到高校体育俱乐部所对应的市场化制要求。因此,对于影响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化发展各要素中,体育产业微观主体和制度要素在一定时期内可能是影响高校体育产业化发展的“最小构成因子”,是构成“木桶效应”的短板要素,而其它要素在不同发展时期也会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效应。

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深化改革应以体育产业化为突破口,体育产业及运行机制必然要发生符合市场经济运作规律的变革,体育产业化各要素之间应相互配合,实现资源配置合理,但重点放在“最小构成因子”上,只有突破“最小构成因子”,才能使高校体育产业化整体获得突破。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加速对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通过高校体育的产业化来推动本地区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春芳.中国体育产业面临的问题及其发展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33-35.

[2] 余子义,等.体育赞助与高校体育产业的互动与双赢[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5(4):47-50.

[3] 鞠成军,等.美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启示[J].体育学刊,2003,10(2):140-142.

[4] 陈林祥.体育市场营销[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0.

[5] 李荣日.体育产业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出版社,2005.

[6] 范存生.当前高校体育产业化发展困境与经济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6).

[7] 吕强国.对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财会探析,2006(6).

[8] 李梁华.对我国中部地区高校体育产业的现状与对策的探讨[J].产业经济,2006(7).

高校体育场地经营管理 篇4

关键词:社区体育,高校体育,场地资源

1 社区体育资源的现状

社区体育是指以社区为区域范围, 以辖区内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 以社区成员为主体, 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要.增进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 增进人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 就近就地开展区域性体育。社区体育的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建设正处于一个起步阶段, 社区体育一经提出我国体育界人事便积极响应, 但在执行中遇到很多的问题, 本文在对1999年至2008年的文献资料的搜索中发现精确匹配的“社区体育现状”研究的文献有122条, 其中发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社区体育问题:一是社区体育人口状况, 在社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出现了马鞍型的状况, 两头大, 中间的小, 即老年人占主体, 青少年其次, 而且有时间早晚分布不均的现象。二是对社区体育认识不足的问题。三是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问题, 四是社区体育发展的不平衡。其中每篇都有提到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发展社区体育的场地资源紧缺问题, 我国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点主要场所是公园、街头巷尾、江河湖畔等游憩场所, 每个社区应配备的体育设施寥寥无几, 这样使社区体育的形式过于单一, 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其次, 影响社区体育规范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丰富体育知识经验的社会指导员的缺乏。随着我国老龄化时代的到来, 参加社区体育锻炼的主力军老年团体的锻炼形式和锻炼方法应该以更科学的方式来进行, 所以需要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参与。

正是这些阻碍发展因素的明确, 所以人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各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其中论述最多的是后两者——场地和指导员的解决之道。在面对资金和场地都相对缺乏的状态, 很多学者对国外的一些做法提出了借鉴的想法, 尤其是对日本开展社区体育的做法, 即社区与学校结合, 资源共享模式。

2 高校体育现状

高校体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 它包括高校体育实施的政策文件, 各个学校的政策条例, 高校的体育组织部门, 高校学生的体育状况, 体育场馆设施等。本文仅从高校学生人数和体育场地资源来剖析高校体育现状

2.1 高校在校学生人数与高校体育场地资源的现状

所以高校在校的学生人数作为主体是影响高校体育的重要因素。人数的变化也会影响着体育资源的需求, 从教育部教育统计的数据可以得到我国普通高校各个年份的学生人数 (表1)

截止到1995年末的第四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显示全国各系统现有615693个体育场地中, 学校系统有413583个, 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7.17%[5];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的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在我国当时体育场地为850080个中, 教育系统有558044个, 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5.6%[6]。从这个比例来讲我国的体育硬件资源主要集中在教育系统当中。而其中在高等院校体育场地有28741个, 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3.4%, 诚然体育场地在全国范围内讲学校是占有绝对优势。

单位:人

2.2 高校现有场地与在校学生需求情况

以上数据表明高校的学生人数, 即高校的体育人数逐年在增加, 而且整体基数非常大 (其中还没有包括在校的研究生和留学生) 。我国的教育系统中的体育场馆总体数量虽然大, 但是相对于在校需要锻炼的学生来说就相当少了。以2003年底全国总人口129227万人计算, 平均每人体育场地面积为1.03平方米[8]。所以相对人口密集的高校, 在校生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数据更小。

1999年扩招以前, 高校体育教育基本保持一定的相对平衡状态, 由于体育教育人口数量稳定, 每年波动不大, 高校体育工作能够正常运行。1999年扩招后, 高校受体育教育人口剧增, 受体育教育的人口容量逐渐饱和, 并且体育人口数量超过体育教育系统所能承载的最大受教育人口数量。于此同时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也在承载着由于学生人数增多而带来的超负荷使用, 首先是每个场地所容纳的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再次, 场地器材属于耗损比较严重的一类资产, 学生的人数增多, 加剧了场地器材的使用频率, 则也加剧了场地器材的损耗程度和速度。

3 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存在的问题

3.1 社区建设的体育设施不足

在先前的社区建设中, 由于理念和经验的缺乏没有兴建社区的体育设施, 再加上现有的小区建设中兴建的体育设施的场地较小, 所以人们从事体育锻炼的空间比较狭小, 再次, 由于建设的场地的有限, 体育设施兴建项目比较单一, 所以人们从事锻炼的项目较少。

3.2 社区体育设施的现状不容乐观

由于设计经验不足和方案的缺乏, 目前社区体育设施的功能没有完全实现, 而且设施设置较为僵化, 模式比较单一。随着人们锻炼意识的加强, 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使用维护等问题显得日益重要。

3.3 高校体育场馆过度使用与闲置状态

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目前存在两种状态, 一种是一些学校将体育场馆开放, 这样在情况下, 场地就处在一个超负荷的状态, 特别是在下午和周六、周日的时间。另一种是一些学校由于资源较少, 而将场地不开放, 只将其在大型赛事时开放, 这样原有的场地大部分时间处在闲置状态。

3.4 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设施不足, 相互结合不能满足各自需求

一些国家将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向社区开放, 一些国家将社区的体育设施向学校开放, 目前我国的社区和高校的体育设施资源都比较缺乏, 两者还不能形成良好的互补作用。虽然有地区现阶段将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结合来使其发展, 但最终不能得到充分的实施。

4 结语

目前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结合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 特别是场地资源的缺乏现象两者首先应立足自身的资源, 谋求各自的建设、发展, 在物质、时间和空间都允许的情况下, 才可使其互补发展;再次要转变单方面依托政府兴办社区体育的观念, 鼓励、并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和个人投资兴办社区体育, 形成政府、社会、个人多纬度合力来发展社区体育。

参考文献

[1]支川.我国社区体育的现状及对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4) .29~31.

[2]张汝深.论“校园阳光体育”的设计与实施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17) .146~147.

体育馆运动场地管理制度 篇5

1.凭本人有效证件到总服务台办理场地使用手续后方可进场。

2.非开放时间,除本馆工作人员外,任何人不得擅自进入场馆。

3.所有进入篮、排球场地的人员必须穿软底鞋且保持鞋底清洁,严禁穿皮鞋、高跟鞋以及带有铁钉或铁掌的鞋进入中心场地。雨雪天进馆内运动,雨具必须放在门厅内,不得带入场馆内。

4.个人物品请妥善保管,不得随意放置,如有丢失、损坏,本馆概不负责。

5.禁止携带易燃、易爆、易腐蚀等危险物品及宠物进入中心场地。

6.禁止携带食品、有色饮料及含酒精饮料入馆。

7.服从管理人员安排,不得擅自占用场地。

8.爱护馆内设施,严禁恶意用运动器材、硬物击打墙壁、门窗、通风管道。严禁攀爬篮球架、擅自触动消防和电气设施。

9.严禁在中心场地乱刻乱画,中心场地禁止吸烟。严禁随地吐痰、吐口香糖、乱扔瓜果皮核等垃圾。

10.注意言谈举止、文明礼让,禁止大声喧哗、嬉戏打闹。

11.严格遵守规定的运动时间,按时入场、离场。

12.运动结束后,主动归还借用器材,经工作人员检查没有损坏后方可离馆。

1.凭本人有效证件到总服务台办理场地使用手续后方可进入。

2.非开放时间,除本馆工作人员外,任何人不得擅自进入场馆。

3.所有进入羽毛球场地人员必须穿软底鞋且保持鞋底清洁,严禁穿皮鞋、高跟鞋以及带有铁钉或铁掌的鞋进入场地。雨雪天进馆内运动,所有雨具必须放在门厅内,不得带入比赛、训练场地。

4.个人物品请妥善保管,不得随意放置,如有丢失、损坏,本馆概不负责。

5.禁止携带易燃、易爆、易腐蚀等危险物品及宠物进入比赛、训练场地。

6.禁止携带食品、有色饮料及含酒精饮料入馆。

7.爱护馆内设施,服从管理人员的管理和安排,不得擅自变换、占用场地,严禁拉、压球网、球架。

8.严禁随意触动馆内设施和消防、电器开关。

9.注意言谈举止、文明礼让,禁止大声喧哗、嬉戏打闹。

10.严禁在比赛、训练场地乱刻乱画,室内场地禁止吸烟。严禁随地吐痰、吐口香糖、乱扔瓜果皮核等垃圾。

11.严格遵守规定的运动时间,按时入场、离场。

12.运动结束后,主动归还借用器材,经工作人员检查没有损坏后方可离馆。

1.凭本人有效证件到总服务台办理场地使用手续后方可入进场。

2.非开放时间,除本馆工作人员外,任何人不得擅自进入场馆。

3.所有进入比赛、训练场地的人员必须穿软底鞋且保持鞋底清洁,严禁穿皮鞋、高跟鞋以及带有铁钉或铁掌的鞋进入室内场地。雨雪天进馆运动,雨具必须放在门厅,不得带入场比赛、训练场地。

4.个人物品请妥善保管,不得随意放置,如有丢失、损坏,本馆概不负责。

5.禁止携带易燃、易爆、易腐蚀等危险物品及宠物进入比赛、训练场地。

6.禁止携带食品、有色饮料及含酒精饮料入馆。

7.爱护馆内设施,服从管理人员的管理和安排,不得擅自占用、挪动球台,严禁用力击打球台。如有损坏照价赔偿。

8.注意言谈举止、文明礼让,禁止大声喧哗、嬉戏打闹。

9.严禁在场地及球台上乱刻乱画,室内场地禁止吸烟。严禁随地吐痰、吐口香糖、乱扔瓜果皮核等垃圾。

10.严格遵守规定的运动时间,按时入场、离场。

11.运动结束后,主动归还借用器材,经工作人员检查没有损坏后方可离馆。

1.凭本人有效证件到总服务台办理场地使用手续后方可入馆。

2.非开放时间,除本馆工作人员外,任何人不得擅自进入场馆。

3.所有进入器材健身室的人员必须穿软底鞋且保持鞋底清洁,严禁穿皮鞋、高跟鞋以及带有铁钉或铁掌的鞋进入健身室。雨雪天进馆运动,雨具必须放在门厅,不得带入室内场馆。

4.个人物品请妥善保管,不得随意放置,如有丢失、损坏,本馆概不负责。

5.禁止携带易燃、易爆、易腐蚀等危险物品及宠物进入器材健身室。

6.禁止携带食品、有色饮料及含酒精饮料入馆。

7.爱护馆内设施,服从管理人员的管理和安排,严格按照各种健身器材使用规定来使用健身器材,如有因违规使用而造成的器材损坏则照价赔偿。

8.严禁随意触动馆内音响等设施和消防、电器开关。

9.注意言谈举止、文明礼让,禁止大声喧哗、嬉戏打闹。

10.严禁在器材健身室以及健身器材上乱刻乱画,室内场馆禁止吸烟。严禁随地吐痰、吐口香糖、乱扔瓜果皮核等垃圾。

11.严格遵守规定的运动时间,按时入场、离场。

高校体育场地经营管理 篇6

关键词: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存量分析

1 研究对象

本文以成都市部分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存量情况以及体育场地设施存量开放情况为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专家访谈法

通过对成都市部分高校的公共体育场地的相关负责人、学生、老师以及受开放的民众进行访谈最后对访谈结果进行总结归纳。

2.2 实地考察法

实地走访了成都市15所高校, 考察验证了各高校的实际体育场地设施存量与官方数据的差异性。切身实际的感受了目前成都市各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质量、种类以及向社会开放的程度、形式、时间等。

2.3 问卷调查法

设计问卷调查表, 对成都市部分高校进行访问和探讨, 整理统计资料并对其进行相关分析及研究, 在查阅文献资料和遵循有关问卷设计要求的基础上, 初步确定了调查问卷内容, 设计了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负责人、高校体育教师、在校学生和入校参与体育锻炼的群众四种调查问卷。本文问卷采用专家评价法, 8位本专业的有关专家 (其中教授2人, 副教授4人, 讲师2人) 审核评定问卷的内容效度, 对问卷进行了很完善、比较完善、基本完善、不太完善和不完善等五级评价的定性评价 (见表) 。

3 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场地设施现状

本文所调查的成都市15高校, 共拥有1601片场地, 其中室内综合体育馆19座, 校均1.27座, 室内各单项体育场地设施112处, 室外体育场地设施1570块 (片) 。在被调查的成都市15所高校中, 体育场地设施大都以篮球场、排球场、室外乒乓球台、田径场与足球场 (一般处于田径场中) 占地不大, 投资较少为主。拥有标准化体育场地设施大都是“211 (4所) ”院校及一所大专院校 (四川烹专) , 其余调研院校体育场地设施基本差别不大。

3.2 生均占有率的基本情况

通过对成都市15所调研高校的场地所占面积与在校师生、员工的大致比例换算。成都市各高校的生均占有率与教育部规定的生均面积5 m2的差距还比较大, 仅有西南财经大学 (7.31 m2) 与四川大学 (5.17 m2) 的生均面积超过5 m2。多数高校场地配置主要偏重于室外体育场地设施室内场地的配置率比重偏低。

3.3 体育场地设施满足教学、训练和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

在被调查的15所高校中, 超过50%的高校都填写的是“能满足”与“基本能满足”, 而在能否满足课外体育活动这一问题中, 还有11.3%的学校填写“不能满足”。可见, 成都市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基本上能满足教学与训练的需求, 但还有个别学校不能完全保证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的需求。调查的15所高校基本上都认为在上课期间, 自身的体育场地设施都没有被占用闲置的现象, 基本上能达到自身的“饱和度”

3.4 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的程度与开放的形式

在被调查的15所成都市高校中, 基本上都向本校师生开放且以有偿与无偿开放相结合为主, 有3所高校体育场地设施不对外开放 (占20%) , 只对校内开放, 即课外活动时开放, 其他时间只供教学、训练使用。在被问及为什么不开放时, 学校场地负责人解释道, 我们学校未具备开放的条件,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存量还不足以对外开放, 我们也想走出校门, “开门迎客”但是也应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定。在对成都市3所有偿开放和7所有偿与无偿开放相结合开放的在开放的形式上, 有80%的高校选择向体育俱乐部开放, 有70%的高校选择场馆租赁, 有60%的高校选择紧缺场馆的有偿开放。这说明成都市高校对开放的形式过于集中、单调, 与发达地区的开放形式相比显得较为单一, 开放程度明显不够。

4 建议

4.1 转变观念, 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服务社会是高校三大职能之一, 那么高校就应该切实转变职能观念, 提高社会服务意识, 增强责任感与义务感。成都市部分高校应该进一步明确其责任与义务, 提高服务社会的意识, 创造条件, 从而加大落实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政策的力度, 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的前提下主动积极向社会开放, 为满足社会体育需求和加快构建和下社会的进程做出应有的贡献。

4.2 充分挖掘与利用自身优势, 突出“个性”

成都市部分高校拥有自己独特的体育场地设施, 如四川大学的室内冰球场、西南交通大学的真人CS拓展训练馆以及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的高尔夫训练场与全国首个符合国际标准的人工攀岩壁等, 都独具特色, 丰富完善了成都市部分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配置内容, 具有向社会开放的巨大潜力。因此, 充分挖掘与利用自身体育场地设施的优势, 可谓是“突出性的变革”, 别具一格的开拓新的人群、市场, 具有向社会进一步开放的巨大潜力。

4.3 健全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规章制度, 切实加强安全工作

通过调查了解到目前成都市各高校体育场地设施面向社会开放所担心的无非就是开放后的安全问题, 因而也制约了其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进一步开放的脚步, 因此成都市部分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进一步开放也存在一定突破口, 那就是健全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规章制度, 切实加强安全工作。就现阶段而言成都市各高校基本上都制定了相关的政策, 确保了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正常有序的进行, 也可以借鉴试点学校的成功经验,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早日攻克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安全问题, 进一步释放成都市部分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的空间, 服务于社会。

4.4 深化开放内涵, 丰富开放形式

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不单是吸引居民前来锻炼, 而是应该拓宽开放的渠道, 建立一定的信息交流及反馈平台, 利用互联网或者问卷调查时时关注居民对社会活动的需求, 根据市场的驱动并结合自身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实际情况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深化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的内涵, 也不单是利用自身场地设施举办体育表演、文艺演出、高水平的比赛等, 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与社区互动协作, 建立良好的互动循环模式, 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释放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的空间, 也提升了居民的好感度与信任度, 吸引了更多的人群入校锻炼, 这可谓是真正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李密, 杨军.社会共享视角下吉林省高校体育设施资源的对外开放探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1, (12) :174-175.

[2]徐志文, 曹丽荣.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管理模式的探讨[J].体育世界.学术, 2010, (7) :145-146.

[3]刘阳.高校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山西煤炭干部管理学院学报, 2011, 24 (2) :150-152.

高校体育场地经营管理 篇7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吉林省高校体育场地为研究对象,主要以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

二、吉林省普通高校体育场地的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吉林省高校集中在长春市、吉林市,其余的几座城市学校数量少。场地分布也是极其不平衡,长春、吉林两市高校体育场地占吉林省高校体育场地的90%以上。对吉林省45所高校体育场地进行调查,发现其中田径场地、篮球场地在高校中的占有率很高,但人均占有情况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其他的体育场地更是严重的不足。为了满足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群众健身娱乐的需要,高校体育场馆需综合利用。

三、对策

(一)充分合理地利用校内的场地设施

1. 体育场地全面向学生开放。

为了充分利用学校体育场地,给广大学生创造更多体育锻炼的机会和条件,学校在完成教学和训练之外均向学生开放,学校在寒、暑假和公休日期间,体育场地、设施均向学生开放。

2. 充分提高场地使用的时间。

为了充分提高场地使用的时间,建议在室外的体育场地安装上照射灯,来弥补体育场地不足的现象。

3. 科学合理地安排相近学校的体育场地,学校之间相互利用,相得益彰。

形成资源共享。打破原有的固定观念,这样也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二)抓好学校体育场地管理

主要体现在:预见性、服务性、有序性等方面。

预见性:场地的管理要根据体育教学计划,对学生人数,教学进度和本学期的教学计划、训练计划、群体计划提前做好各种准备,并应预见到所有场地的准备情况,能否达到教学计划的要求,提前做好准备。

服务性:学校体育场地管理,要根据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为教学、科研、训练、竞赛、群体活动等服务,也要尽可能地为学生的业余体育活动服务,努力做到热情、周到、提高服务意识,提高场地管理服务的质量。

有序性:学校体育场地要统一管理,场地的利用做到教学、训练、群体、竞赛、学生课余活动有序化、有规律,避免无序管理,按照不同类别的场地分类管理,凡是空闲的场地都要向学生开放,因此,管理的有序是非常重要的。

(三)充分地利用自然环境,挖掘自然资源优势

1. 充分利用吉林省冬季的冰雪优势。

把户外的冰雪变成学生喜欢的冰场和雪场,使越野滑雪、滑冰成为吉林省普通高校冬季的优势体育课程。

2. 更多利用吉林省优良的自然环境。

把各高校周边公园和特殊的自然环境作为体育场地资源,使定向越野课、野外生存课、登山课等开设得有声有色,让学生在自然环境中锻炼身体,陶冶情操。

(四)充分利用社会上的场地资源,达到资源共享

我国的体育场地人均占有量要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尽快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学校与社区体育场地资源共享才显得尤为迫切。吉林省普通高校和多家体育娱乐场所合作,如在格林梦上的冰上课,在春城游泳馆上的游泳课等,充分地利用社会场地资源来缓解校内场地的压力。

四、小结

为了提高场地的利用效益,必须加强场地利用的计划性,抓好场地的管理,并且应充分调动和发动全体教师、学生,充分有效地利用学校的场地条件,利用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使学校的教育目标得到实现。

摘要:调查分析了吉林省普通高校现有体育场地的现状。结果表明:经过多年建设,各高校体育场地在数量上已具备了一定优势,并形成了以体育场馆为中心,各类场地较为齐全的格局,但各高校学生人均运动面积较少,努力提高场地的利用效率的同时,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社会的场地资源,为体育服务,为学生的健康服务,并呼吁学校要尽可能多方筹资来改善与发展学校的场地设施,为学生的活动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为学生的健康提供坚实的基础。

高校体育场地经营管理 篇8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体育教学过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身体直接参与;(2)体育与智力活动相结合;(3)身体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1]。体育教学过程具有的这些特点决定着体育课程的实施以实践课为主,而实践课必需一定的场地器材作为物质保障才能保证体育教学过程的实施。因此,场地器材是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但是,随着高校大面积扩招,高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而高校体育场地器材实施建设跟不上高校扩招的节奏。同时,场地器材利用率不高的现象普遍存在,使场地器材不足现象更加突出,严重影响高校体育活动的开展。

一方面,我国高校体育运动场地面积狭小的现象非常普遍,普遍达不到国家教育部所规定的学生在校内的运动场地人均占有量。另一方面,由于多年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是以学习西方现代竞技为主要内容,导致场地器材的配备偏重于竞技体育,带来了场地和器材配置与目前所倡导的“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运动不完全一致的问题。尽管目前国内多数高校都投入资金加强了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改善,但是仍存在着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利用率不高的现象,场地器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随着《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高校体育的发展理念发生了大的转变,“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成为学校体育的主旋律,新兴的项目和内容逐渐加入到体育教学中来,带来了对场地、器材新的要求。这种变革也促使我们对高校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使用场地和器材,更好地为学校体育服务进行思考[2]。

2 场地器材不足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影响

2.1 体育教学目标、任务难以完成

体育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在形式上有本质区别,其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是学生的身体练习,而完成相应的练习需要与之相配套的场地、器材。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教学的环境、设施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与高校扩招的速度以及课程的推进速度相比,显得相对滞后,符合体育新课程要求的“配套设施”还未建成。

其一,场地器材的缺乏造成了场地的拥挤和器材的短缺,学生的正常练习和活动常常得不到最基本的保证,学生的课堂练习、活动空间受到限制,学生合理的运动量、运动强度得不到保障,增强体质,健康第一的思想就成了纸上谈兵[3]。

其二,学生的组织、管理难度加大。大多数情况下,体育教学的课堂在室外(操场),在场地短缺的情况下,多班级同时上课,容易造成相互干扰,教师要花费更多的精力用于学生的组织与管理,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进而影响体育教学目标、任务的完成。

2.2 体育教学中的不安全因素增加

体育运动本身就存在着某些不安全的因素。场地器材不足使得课的组织、管理增加了难度,更容易引起安全事故的发生。体育教师在大量的学生面前只能匆忙应付,甚至顾此失彼,学生安全不能得到充分保护。例如,重庆某高校今年就发生过上田径课的学生被足球踢中头部导致脑震荡的案例,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由场地器材因素引起的伤害事故已经成为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一大部分。

2.3 阻碍校园阳光体育活动在校园的开展

阻碍高校开展校园阳光体育运动的最主要原因是场地器材的缺乏。目前,虽然教育部提出了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校园阳光体育运动的倡议,但是,在我国高校并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诚然,有多方面原因导致阳光体育运动在我国高校没得到良好开展,但是,不可否认,场地器材的缺乏是最主要的因素。

从上表可以看出,主要的因素是学校缺乏场地和缺乏器材。认为这两个因素的男生分别占40.2%、37.9%,场地器材因素共占78.1%;女生认为占27.5%、29.4%,场地器材因素共占56.9%。由此可以看出场地器材不足是影响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因素。

3 解决高校体育教学场地器材不足的对策

场地器材是搞好体育教学的物质基础。但并不是说有了充足的场地器材就一定能搞好学校体育,反之,就一定不能开展好学校体育。在许多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少高校在场地、器材十分匮乏的情况下,体育课上得有声有色,甚至十分精彩,仅有的场地、器材条件能够超水平利用。在有限的条件下上好体育课是我们体育教师的职责,尤其是在场地器材缺乏的学校,更需要体育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努力探索解决场地器材不足带来的问题,完成教学目标。在场地器材缺乏的问题上,相信“勤能补穷”。

3.1 转变传统观念,科学选择教学内容

我国高等学校开设的体育项目,大多数为西方文化的泊来品。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的添置基本上没有跳出传统的如田径、体操、球类、武术、乒乓、游泳等竞技体育运动形式[2]。而对于那些民族、民间、具有地域特色、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以及供人们健身、休闲、娱乐的场地设施却严重缺乏,也缺少相应创新的氛围。这与我国多年的高校体育教学体制和体育教学的理念有很大的关系。随着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深入,在体育教学中一些新兴起的运动项目不断加入、一些民族传统项目也不断加入进来,它们对场地和器械与竞技体育有完全不同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体育教师要敢于突破传统体育观念,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有一定的创造空间。根据本校实际,科学地选择那些有利于本校开展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有效利用本校场地、器材,让有限的体育资源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

选择适合于自身特点的活动项目要有两个依据:一是可行,就是活动场地器材充足;二是有效,就是能够使学生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效果。传统的课外文体活动方式就是让学生踢足球,打篮球等项目,这确实对部分体育尖子有好处,但它忽略了绝大多数学生。运动项目的选择要从大众出发,选择那些受大多数学生喜欢的、对大多数学生身心发展有良好作用的运动项目。

在解决场地不足的矛盾时,我们可以采用占地小,用器材少的项目,比如可以选择青少年学生较为喜欢的健美操、武术等形式,也可以选择较为传统的跳绳、踢毽子等项目,具体选什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以及学校的具体情况等因素而定。

3.2 集体备课,统筹安排

开学初,体育教研组就应组织一次集体备课,主要讨论本学期的教学方向、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的调配等宏观性的问题,再根据教材编排体系,制定好本组集体备课计划。各教师根据自己任课班级的特点结合本校场地、器材的实际制定出全年教学计划、学期计划、水平计划、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教研组长根据各教师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容,进行统筹安排并制定出该学期的场地、器材使用计划。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为体育教学提供场地器材[4]。

3.3 采用多种形式的适应本校的授课形式

班级授课制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制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班级授课制正从单一的班级向多样化的形式发展,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可采用男女分班教学;学生选项(按兴趣)分班教学;分层次教学等形式多样的班级授课制,是实现整体无序状态下的局部有序的有效策略,可以避免场地器材的使用在同一时期达到高峰期,满足体育教学对场地器材的要求。

其次,合理分班,严格控制各班学生人数实践表明,一个班级人数控制在30-40人时体育教学效果最好,因此,在分班的时候要严格控制学生人数。

3.4 组织教法多样化

在场地器材不足的情况下体育教师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也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在课堂中可以灵活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一材多教;(2)分层教学法;(3)分组教学法;(4)统一练习、巡回辅导、个别纠正法;(5)循环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手段,通过多样化的组织教学就能有效地缓解人数多、场地器材少的问题,等等。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没有哪一种教法可以说是最好的,只有选择了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教学资源优势。

3.5 制作简易器材,并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

在器材不足的情况下,结合本校实际,制作简易器材,改善教学条件,是解决体育器材不足的有效途径。体育教学中发挥体育场地器材的多种功能可从两方面进行讨论:

一方面,发挥体育现有器材“一物多用”功能。体育场地器材一般都具有多种功能,例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射门,还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利用呼啦圈,既可以进行腰部练习,也可以当标志物,练习各种跳跃等。

另一方面,加强自制器材的开发和利用。将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物别出心裁地利用于体育教学,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利用空饮料塑料瓶装满沙土制成沙瓶。将其用作轻器械进行沙瓶操练习;用作标志物摆出“瓶道”让学生进行奔跑及跳跃练习;用作投掷物、用作接力棒等。通过对自行车外胎、可乐瓶等生活用品的改进,不仅增加了体育器材的数量和总量,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如利用漫山遍野的石头做杠铃(石担)、石球、石锁等健身器材;或利用沙滩鹅卵石练投掷、做天然跳远沙坑,甚至还可以开展沙滩排球运动;利用废弃的水塔改做攀岩[5]。

此外,在学生体育活动中妙用体育场地器材,还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举例来说:平整松软的沙坑,会引起学生们练习跳远的极大兴趣;学生更喜欢在挂了篮球网的篮球架下进行练习,等等。以上例子都充分说明了场地器械布置是搞好每节体育课教学和课外锻炼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3.6 改造场地,提高场地利用价值

针对目前许多高校场地不足的现象,我们必须对场地进行改造,努力实现一场多用,以满足体育教学以及学生体育活动的需要,提高场地的利用率。

比如,现在学校有一块标准足球场大小的场地,我们可以当作一块标准足球场使用,也可以当作田径场,可以当作游戏区,可以划分为几个小足球场,甚至可以进行排球、羽毛球等等项目的教学,实现一场多用,最大限度的利用场地资源。因此,如何合理利用空间“变出”更多的体育场地是我们应专研的问题。

其次,体育场地区域化,根据上课年级、班级和体育教学内容的要求,对学校的场地进行合理的区域划分。如球类区、游戏区、投掷区等,课前教师对所需场地、器材进行登记,这样教师大部分时间就可以在自己区域上课。学生的活动场地、器材也能得到相对的保证。如偶有需要其他场地,则只需事先与相关教师协商[5]。

此外,学校体育将更大程度的利用自然资源与自然和谐发展。学校可以利用当地地形、地貌进行定向越野活动,以及组织学生春游,进行登山比赛等,充分开发体育资源,满足不同教学的需要。

4 结论与建议

1.提高体育场地器材利用率。

目前高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利用率较低,资源浪费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学校侵占场地的现象较为普遍,注重对学校体育场地的开发。同时,在国家在统一要求之外,对一些非标准的场地,也应该根据需要加以建设,尽可能提高场地器材的利用率。

2.增加资金来源渠道。

场地器材问题主要还是靠资金解决。一方面,政府或学校加大对体育实施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寒、暑假期间向学校内部及社会开放体育场地设施,加强体育场地设施的自身“造血”功能,积极探索开放的方式方法,制订相应的措施,提高场地设施的开放程度,达到“以场养场”的目的。

摘要:体育场地器材是学校体育教学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场地器材不足的现象,同时高校体育场地和器械的配置方式不尽合理,已经不能够满足高校体育教学。在高校现有场地器材的情况下提高场地器材利用率,是当今高校体育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笔者针对体育课场地器材不足以及利用率低下的现象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科学选择教学内容、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手段,部分改变现有体育场地、器械的使用方式和利用率,创新体育器材等建议,为进一步完善高校体育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学,场地,器材,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吴健.刍议体育课程场地器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22(3).

[2]李旭天,张新辉.体育场地、器械的异化和创新与高校体育教学[J].科技信息,2008,(13).

[3]阮建中.对“小场地、多班级、大班额”体育教学的对策研究[J].体育师友,2006,(5).

[4]孙月舟.从系统论视角辨析阳光体育运动与学校体育的关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

高校体育场地经营管理 篇9

关键词:大学教育,体育教学,场地器材,开发利用

体育课程就是一门通过锻炼学生身体素质作为一种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必修课程。在大学课程设置中体育课程和政治、大学英语课程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在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身体的直接参与,是学生身体和智力锻炼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体育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体育课程本身更注重学生亲身参与,而体育设施作为学生锻炼身体的必要因素,是开展体育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

1大学生体育设施缺乏现状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学生的人数在不断的增加,体育设施等硬件设施并不能够跟随高校扩招而不断更新升级。这是造成大学生体育课程教学水平迟迟不能够提升的最关键的因素之一,还有一点就是高校体育设施器材的利用率不高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一方面大学生高校体育设施场地面积狭小,造成了体育设施的人均占有量普遍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人均占有量。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在于目前很多高校所倡导的竞技体育精神造成的体育设施的配置不能够平民化。一个高校对于体育设施建设的经费是非常有限的, 竞技体育的体育设施相对来说会花费很大一部分,这样的现象就导致高校在普及平民化体育的过程中迟迟不能够推进进程。虽然说国家教育部门出台了相关政策,加大在体育设施方面的投入,但是高校体育器材利用率普遍不高的局面迟迟不能够解决。随着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不断革新,高校大学生对于运动设施的建设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需求对于加强体育设施变革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2场地器材设施不健全对于高校体育教学开展造成的影响

2.1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难以实现

体育课程和文化课程本质上具有非常大的差别,体育课程更加注重的是学生身心的参与。主要的实现方式就是通过借助器材完成对于相关体育项目的学习,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目标。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高校的体育设施配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是相对于高校扩招的进度来说,依然存在巨大的缺口。目前高校体育设施中能够达到新体育课程要求的学校少之又少。

第一,场地器材的缺乏造成体育设施出现紧缺和场地拥挤的现状。学生在平时的业余生活中想锻炼身体的基本要求往往也不能够得到保证。学生的学习体育技能的空间和课堂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学生在业余生活中不能够保证一定的运动量就不能够充分的锻炼身体。教育部门倡导的增强身体素质的要求也最终成为了一个口号。

第二,组织学生教学活动的开展成为难题。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体育课程的安排成为了一个难题。大多数的体育教学都需要在器械和场地的辅助下才能够完成。很多班级同时上课就需要在狭小的场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样不仅容易造成非常混乱的教学局面, 也不利于保证高质量的课程教学。

2.2不安全因素怎增多对于体育教学的影响

体育运动本身就是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场地狭小不利于体育课程的开展,不仅仅对于管理来说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更容易在狭小的空间内让不安全的因素变得更多,尤其是在学习一些投掷性的体育项目的过程中,不能够充分的保证体育场地的面积,无疑来说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行为。经常会在网络上听到一些因为体育设施和体育场地不健全,造成的学生在上课期间受到伤害的新闻。体育设施的缺乏而引起的意外事故在运动伤害实例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2.3阳光体育运动项目在高校中难以开展

在学校开展一些阳光运动项目本身来说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但是因为体育器材和场地的限制,导致这样的活动难以开展。虽然在教育部多次倡导下阳光活动开展的比例有所增加,但是因为受制于场地和器材的限制,很多活动更多的是一种面子工程。真正的阳光运动应该在解决掉基本的设施问题以后才具备开展的条件。

3解决高校体育教学场地器材不足问题的相关对策

只有具备基本的体育器材设施才能够保证体育教学的完美实施,但是体育设备的齐全和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水平并不是能够划等号的。在一些体育器材缺乏场地受限制的地区的高校中,很多体育活动和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格外的高涨。在有限的资源和条件下怎样解决高校体育教学这个难题,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责任, 也应该成为每一个老师身上的一份责任。只要高校的体育教师能够将其作为自身的一项责任,相信不管遇到什么样子的困难都能够得到解决。在有限资源的前提下充分的发挥体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来完成高校体育教学任务提升体育教学的水平,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1转变观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既然不能够立刻改变目前体育设施缺乏的问题,我们只有改变观念提高体育器材的利用率,来达到提升大学高校体育教学水平的目标。虽然说大学生对于新型的运动项目有很大的需求,但是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依然是乒乓球、田径、网球、篮球等基本的运动项目。因此,高校应该通过合理安排大学体育课程的方式来提高对于该校运动设施的利用率。与此同时也应该适当的增加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尤其是用一些对于运动器材和运动经费需求不是很好的具有特色的运动项目来吸引更多大学生走上运动和健身的道路上来。这些运动项目虽然对于竞技类运动器材并没有什么需求,但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对于运动的渴求。对于高校来说应该通过合理的安排课程和引进带有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来缓解传统运动设施身上的压力。这样就能够让高校自身有限的运动器材发挥更大的效用。

3.2集体准备课程,做好统筹规划

每一级新生到来之际,学校就应该进行一次全体备课活动,活动的目的就是和大学体育老师能够对于该学期的教学方向、教学内容和场地分配利用的关键性问题进行研究。根据得到的数据去统筹规划本学习的课程任务。大学体育教师应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教学条件主动地去献计献策,争取能够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同时,尽量的能够满足大学生对于运动的需求。教研组长应该根据本学期的教学计划统筹安排相关事务,正确能够将本学校体育器材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同时在课程安排的方式上也应该采用不同形式的讲课方式。班级授课本身就是一种非常传统的教学方式,随着教学课程的不断升级,为了能够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接触到体育器材,学校也可以采用大班化教学或者分班化教学的方式,这样就能够避免学生在同一时间对于教学器材产生需求。

3.3改造体育器材场地提高器材的利用率

针对当前体育设施和场地利用率不高的现状,我们也应该主动地去改造当前的体育场地,争取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体育器材的利用率。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对于大学体育场地利用率不高的囧状我们可以采取将足球场一场多用的方式去减少学校场地面积。 可以将大学的足球场上面修建田径场地的相关线路。甚至能够在足球场上完成排球、羽毛球的相关教学任务。争取能够让有效的场地容纳更多的空间,这对于提高高校体育场地面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改造场地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客观规律,切记不要盲目的去改造场地,造成不应该有损失。

此外对于一些高校来说可以根据自身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适当的举办一些能够充分校外环境的越野活动或者春游活动。这样的体育活动不仅仅能够保证体育资源的最大化节约,还能够满足大学生亲近接触大自然的愿望。只是在开展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制定严格的规制制度,只有充分安排组织这样的课程才能够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4结语

高校体育场地经营管理 篇10

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对体育场地器材进行有效的管理,充分利用校本资源,人力资源积极开发场地器材资源,更好的为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工作服务,是摆在广大体育工作者面前的难题。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对全国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学前高等师范院校长沙师范专科学校的场地器材的管理与开发进行研究。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归纳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场地器材管理

学校场地器材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校容校貌,影响体育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和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1]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与学校其他物资的管理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如何把握管理原则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有很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地方。

2.1.1 体育场地器材管理的原则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自身的原则,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也有自己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

学校的任何工作都是为了教书育人,体育场地器材管理也必须遵循教育性原则。各种设施的设立都要考虑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教育性原则应贯彻在管理工作的始终。

(2)科学性原则

学校的场地器材从耗资巨大的场馆到低值易耗得物品有几百种之多,如不能建立科学的管理程序,必将给体育教学和开展学生体育活动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管理中一定要体现科学性原则。

(3)勤俭节约原则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虽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国民经济逐年提高,但作为学校教育来讲,尤其是高职高专依然存在着经济上过度紧张的问题。勤俭节约是场地器材管理的一条重要原则。

2.1.2 体育场地器材管理的措施

学校场地器材从固定资产到低值易耗物品,种类繁多。需要按照类别、项目进行分类管理,做到有序化和规律化。场地器材必须定期检查、护理、维修。如不采取有效措施,轻则损坏器材影响体育教学重则发生意外事故,危及学生生命。学校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场地器材的管理,做到有长效管理机制,有专门管理人才。

(1)建立领导管理体制

建立学校主管校长,体育部门负责人,体育场地器材管理专门人员三级管理机制。学校场地器材的管理工作应在学校党组织领导下,由主管校长分工主管,对有关体育场地器材的重要问题应提交校党委讨论决定。体育部门负责人在主管校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场地器材的全面工作。场地器材管理专门人员负责日常的场地器材使用和管理工作。

(2)引进场地器材管理专门人才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场地器材管理人员都是非专业场地器材管理人员且年龄偏大,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弊端。引进体育场地器材管理专门人才有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提高管理的效率。

(3)实行场地器材开放的有偿服务

学校体育场馆在满足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等基本功能外,实行有偿开放可以达到以下功效:首先,可以提高公众的体育消费意识;其次,可以提高场地器材的使用效率;第三,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第四,补充学校体育经费。学校体育场馆收费制度的实施,可有效地增加体育场馆与器材的维护、保养、更新的费用;第五,有利于学校体育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2.2 体育场地器材的开发

学校的场地器材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学校体育工作的需要,因此如何利用一切资源,通过多渠道增加场地器材显得尤为重要。

2.2.1 场地器材开发的规律和原则

学校场地器材的开发应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以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

(1)场地器材配备的规范化原则

教育部组织专家学者在调研与试验的基础上,制定各类学校的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目录依据城市、农村、在校生数量等不同要素,对不同类型的学校提出了相应的体育场地和器材的必需配备要求,以保证学生进行基本体育活动的需求。同时依据地域不同以及办学特色不同的差异,提出了两类选配类器材设施配备要求,一类选配是根据学校进行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的需要确定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配置;另一类主要根据学校体育改革中不断拓展的教学、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以及各学校的传统、特色确定的。这一举措的实施为体育场地器材的规范化配备奠定了政策基础。

(2)体育场馆的多功能,场地、空间优化组合原则

体育基础设施与运动场馆的建设与开发应趋于多功能和优化组合,既与规范的体育场馆接轨,又考虑体育教学的实用功能。做到场馆的多功能,场地、空间的优化组合,更好的为学校体育工作服务。

(3)因地制宜原则

体育场地器材的开发可以根据学校的特色,因地制宜。例如可以根据学校所在地的地形地貌开发体育场地,根据学校的专业特设开发体育器材,切忌跟大流,人云亦云。一味的比照其他学校。

(4)安全性原则

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开发应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安全无小事。各场地的开发都应按照其标准手册进行,如《田径场地设施标准手册》等。体育器材的设计于安装都应考虑安全因素。

2.2.2 体育场地器材开发的措施与途径

学校应该广开门路,大力开发学校场地器材。首先,利用上级主管部门对教育的投入,加大体育场馆的建设和器材的购买,以解决场地器材的紧缺问题。第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自制体育器材。第三,通过举办赛事等争取赞助,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引进资金。第四,利用废旧器材,开发新教材。增强器材的利用率。

3 结论与建议

与许多高校一样,学前高等师范院校场地器材的管理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观念陈旧,思想上不够重视,科学管理水平不高等。在场地器材的开发上还需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握原则与规律。有关部门应不断采取有力措施,对场地器材进行开发,以解决学前高等师范院校场地器材不足的问题,使其更好的为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摘要:高校体育场馆与器材影响与制约着高校体育工作,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与访问调查法,对学前高等师范院校体育场地与器材的管理与开发进行研究,以期为学前高等师范院校的体育工作提供有效的建议,也为高校场馆器材的管理与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前高等师范院校,场地器材,管理与开发

参考文献

[1]马开军.论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上一篇:质量控制路径下一篇:建筑物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