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舆论引导研究

2024-08-21

民生新闻舆论引导研究(精选八篇)

民生新闻舆论引导研究 篇1

1. 网络民生新闻舆论的基本特点

网络民生新闻不同于传统的民生新闻, 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非理性的倾向性。网络是开放的, 每一个网民都可以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一般都不会考虑到形象和后果, 网络民生新闻和人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 一旦碰到和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件, 极易受到煽动, 不够理智。②低权威的集合性。广大人民群众才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人民群众的观点都是正确的, 然而假如从小时空范围分析, 人民群众的观点也不是最准确的。特别是网络舆论常常会被一些非理性因素影响, 其权威性、可信性并不是很高。民生新闻和人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很多人都会有自己的感触和体会, 因此很多人都有话想说, 一些相同的话题相互交流后就可以很快形成一种舆论, 但是其受到了很多非理性因素的作用。③表层真实性。网络是匿名的, 人们只要有一个ID账号就可以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 账号上的信息也是虚拟的, 因此人们不需要担心自身的形象, 可以将自己的情绪真实地发泄出来, 由此可见网络舆论具备一定真实性。但是这种真实性一般只是停留在表面, 并不能深入探究。④网络专题链接, 事件的趣味性以及故事性都比较强。相对于传统大众传媒形式而言, 网络新闻不仅有文字内容, 同时也包括图片、动画、音频以及视频等多种多媒体文本, 其中应用较为普遍的形式就是网络新闻超链接形式, 主要指的是在新闻文本的不同部分中通过主题、关键字等进行链接, 这样就可以构建一个网络新闻信息结构, 提高信息的有效利用率。新闻内容和网络自由跳转可以使观众了解更多民生新闻的内容, 也有利于增强民生新闻的趣味性、故事性以及全面性。另外, 网络民生新闻的新闻专题形式可以集合某一事件以及整个主题新闻, 这样有利于帮助读者更好、更快地了解新闻事件, 提高新闻事件的报道价值。

2. 引导网络民生新闻舆论的策略

2.1 双向交流应该正面引导

网络民生新闻传播具有双向性的特点, 人们通过互联网, 可以相互交流、探讨自己关心的民生话题, 这种双向互动机制比较有利于新闻的反馈。媒体经过双向交流后就可以知道人们对新闻事件有哪些疑惑的地方, 也可以更好地知道人们最希望解决的问题, 了解人们不喜欢或者喜欢什么样的新闻报道, 进而做到扬长避短, 进行正面、积极的引导。网络媒体在报道民生新闻的过程中, 一定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传播具有双向性的特点, 积极接受广大受众的反馈, 全面、深入分析广大受众提出的各种意见及问题, 这样才可以做到以理服人, 广泛传播正面的事实报道, 使一些正面的民生新闻更加立体、生动, 深入人心。

2.2 平民视角应该柔和引导

如果是立足于平民化报道视角进行新闻报道, 一定要坚持柔和引导原则, 柔和引导主要指的是引导舆论的过程中, 应该注意逻辑, 而且应该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理念, 使广大受众不仅了解新闻媒体实际宣传的内容, 同时应该使广大受众可以心悦诚服。根据传播学的理论观点分析, 想要使广大受众完全接受新闻传播信息, 一定要使广大受众从以往的被动接受转变成主动接受, 而且主动接受程度和传播效果是呈正相关性的关系, 受众的主动接受程度越高的话, 也说明新闻传播效果更好。由此可见, 平民化报道视角下, 民生新闻传播应该始终坚持“柔和性”原则, 使受众可以主动接受新闻内容, 这样可有效提高民生新闻传播效果, 更好进行舆论引导。为此, 媒体宣传报道应该态度谦和, 多为广大受众群体提供一些平等交流的平台和机会。同时, 报道网络民生新闻的过程中, 应该采用逻辑性的思维方式, 全面、合理的分析广大人民群众反映的各种问题, 经过客观、理性地判断后再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宣传报道。

2.3 遏制谣言, 及时引导舆论

由于互联网自身的特点, 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形成网络舆论。民生新闻报道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实际息息相关, 人们在互联网表达自己的观点时, 可能受到的情绪影响会越来越大。如果是一个和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社会热点事件, 很多受众听闻会有很多感触和想法, 由于个人情绪的作用, 可能很快就会成为广大网民讨论的重点。对于这类情绪化比较严重的网络民生新闻报道没有及时反馈以及引导的话, 一传十、十传百, 很就会成为一种谣言, 无法形成良好的舆论引导。虽然网络媒体具有辟谣功能, 然而速度比较慢很难及时引导舆论。比如, 郭美美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郭美美事件影响日益扩大后, 我国相关的法律部门特意展开了调查, 结果发现微博认证造假, 郭美美和红十字会并没有关系。虽然传统媒体以及网络媒体在该事件调查清楚后做出了相应报道, 但是并没有挽回“郭美美事件”对于红十字会社会声誉的破坏。为此, 国家政府以及相关部门针对一些半知不解或者完全不知情的事件, 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快调查清楚, 并且尽快做出回应, 网络媒体也应该积极配合政府, 将政府的官方回应快速报道出来, 及时制止谣言的传播, 并且引导网络舆论, 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谣言的负面影响。

2.4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事实

由于互联网具有匿名性的特点, 给网络舆论引导造成了很大不便。网络民生新闻事件来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 和广大人民群众密切相关。为了尽可能避免匿名化的弊端, 引导网络民生新闻舆论的过程中一定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引导原则, 立足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角度看待问题, 不仅需要从平民化的视角出发, 同时也要考虑大局, 不仅需要关注民生, 更重要的是维护民生, 这样才可以维持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了最大限度地消除网络言论自由给网络民生新闻舆论引导造成的消极影响, 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引导网络民生新闻舆论, 而且应该善于发现广大人民群众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件, 用事实说话, 使事实深入人心。

综上所述, 网络舆论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为了尽可能避免网络民生新闻造成的负面舆论向导, 引导网络民生新闻舆论的过程中, 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群众性原则, 立足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角度, 及时准确地报道出民生新闻事实, 遏制谣言的传播。

摘要:舆论是引导社情民意的一个重要风向标, 作为网络新闻的重要内容, 网络民生新闻舆论引导对于我国国计民生有直接的影响。本文主要介绍了网络民生新闻舆论的基本特点, 同时提出了几点引导网络民生新闻舆论的策略。

关键词:网络民生新闻,舆论,引导策略

参考文献

[1]曹丽虹.走出新闻舆论引导的误区[J].当代传播, 2004 (1) :61

[2]毕一鸣.论民生新闻的舆论导向[J].新闻传播研究, 2009 (5) :18-20

[3]金春郊.网络新闻传播舆论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报业.2012 (16) :23-25

[4]张姝, 璩静.网络传播与网络舆论的特征与应对[J].中国出版.2012 (20) :34-36

[5]姜胜洪.把握网络舆情规律加强正面舆论引导——以杭州飙车案的网络舆情变动为例[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 (07) :12-14

民生新闻舆论引导研究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  新闻网站  舆论引导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113-02

高职院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地方,是新闻宣传的重要阵地之一,对高职学生有着很强的舆论引导作用。那么,在实际的新闻宣传工作中,高职院校应当如何利用新闻网站来加强对学生的积极舆论引导呢?这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新闻网站新闻宣传的规律和特点

高职新闻网站的新闻宣传工作不仅担负着宣传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重任,同时也担负着加强学生舆论引导的重要职责,是帮助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重要资源。高职新闻宣传的规律就是要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自觉为培养学生服务,稳妥地为高职学生引导舆论热点,并实施正确的监督。高职新闻网站的新闻宣传是高职学生十分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

高职新闻宣传工作主要有三个特点:其一,及时性。只要新闻宣传工作人员抓到一点点的蛛丝马迹,就需要及时整合信息,争取第一时间为学生展示新闻内容,并加强后续报道,成功引导学生的舆论。其二,公开性。高职新闻宣传跟其他的媒介一样,也拥有公开性特点,具备公众监督职能。新闻内容一旦报道出来,就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舆论影响。其三,积极性。高职院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因此其新闻网站的新闻宣传应当是积极的、正面的,要努力为高职学生提供健康向上的舆论引导,为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

二、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当代高职学生的影响

高职新闻网站的新闻宣传是以新闻工作人员为主体,以广大的高职学生为受众,通过媒介传播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信息,旨在弘扬院校的教育主旋律,在校内构建起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和谐氛围,对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念的形成产生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高职院校新闻宣传工作的对象是高职学生,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关系着国家的未来。一所高职院校的产品正是学生,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理想、专业的知识技能、良好的情商是学校的教育培养目标。于是,对当代的高职学生来说,正确的舆论导向拥有强烈的正面影响,起着良好的典型示范作用,能够很好地约束高职学生日常的生活习惯、行为,帮助他们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为他们取得健康向上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利用高职院校新闻网站加强学生舆论引导的可行性

高职院校新闻网站的新闻宣传工作不仅仅是树立良好学校形象的重要手段,也是利用媒体宣传院校优秀的教育理念、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良好契机。因此,利用高职院校新闻网站加强对高职学生的舆论引导在理论方面是可行的。同时,高职新闻宣传工作拥有强大的现实意义,即高职院校是教人育人的主阵地,是先进文化的引领之地,也是各种社会思潮的聚集地,如果新闻宣传工作开展良好,那么它不仅能够为学校开展工作保驾护航,还能够为学生的培养提供依据,在整合各种资源的同时吸引各种社会力量,积极促进学校的发展,为优秀人才的养成服务。因此,利用高职院校新闻网站加强对高职学生的舆论引导在现实方面也是可行的。

四、大学生舆论引导的局限性

(一)新闻网站的互动性普遍缺失

当下,高职院校的新闻网站普遍都没有开设新闻宣传的互动功能,依旧采用传统的单方面输送模式,对互动性的认识存在误区,无法准确掌握新闻的舆论导向功能。

(二)高职新闻危机管理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新闻宣传部门危机意识不足,通常缺乏熟练地运用危机管理原理去处理危机的能力。如果院校不能成功处理新闻危机,那么新闻的消极舆论引导将对高职学生的行为、思想及心理等产生不良影响,制约学生的健康发展。

五、利用高职院校新闻网站加强学生舆论引导的具体做法

(一)加深认识新闻宣传的公共性、服务性

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媒已经发展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生产者、提供者,它对信息的生产及传播能够很好地推动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的发展,拥有强大而广泛的影响力,涉及到社会公众的生活及普遍的社会秩序,不仅仅能够满足社会对于信息的普遍需求,同时还承担着一种公共的服务责任及义务,因此,大众传播的基本属性之一就是公共性。高职院校的新闻网站同样是大众传媒的一种,于是它也承担着同样的义务和责任,必须要接受公众的检验、监督。公共性是一种建构秩序的价值理念及原则,意味着要让公开的事实能够接受带着批判意味的公众监督。

一个通向公共性的十分重要的途径就是要重视提高新闻的互动性。高职院校的新闻网站在开展新闻宣传工作时需要以加强对学生的舆论引导为中心,致力于为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舆论服务,同时也为全校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舆论导向服务。所以,高职新闻网站在传播新闻信息时要多传播一些教学、文体、生活等能够紧贴高职学生受众的报道。根据新闻性质的差异性,高职新闻网站在采访报道过程中要组成全方位报道模式,加深认识新闻宣传的公共性、服务性,争取最大程度发挥出高职院校新闻网站、校报、广播及电视等各种不同媒介的特性,从不同的层面及角度去制作各种不同的新闻作品,从而充分发挥出新闻媒介的多样性,为学生提供实际的舆论服务,加强对高职学生积极的舆论引导,促使高职新闻宣传工作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

(二)加强建设专业化的高职新闻宣传队伍

新闻行业的专业素养十分重要,因而对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很高的要求。然而,新闻领域在更新专业知识的速度上相当快,对工作人员的新闻敏感性及写作技巧等都有较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学习意识、创新意识和进取意识,不能只满足于简单的新闻报道,要始终坚持更新自己的新闻知识水平及结构,努力跟时代的发展步伐接轨。endprint

当下,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新闻宣传队伍都面临着人员不稳、专业训练缺乏等不足,因此,高职新闻网站中心应当重视选拔出一些拥有新闻基础并熟悉掌握学校重点专业学生的情况的人才,把他们纳入新闻宣传的队伍。同时,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新闻人才交流、培训、进修及深造制度,持续提升高职新闻宣传工作者的专业新闻素养,加强培训现有人员的专业知识,并外聘一些社会的专业媒体人到学校担任顾问,加强指导学校的新闻宣传工作。另外,高职院校的新闻宣传部门还应努力提升从业人员的新闻敏感性,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帮助他们创新报道写作思路。通过各种途径提高高职新闻网站从业人员的专业新闻素养,争取充分发挥出高职新闻网站加强学生舆论引导的功能,为高职学生营造一个积极进取的环境氛围。

(三)加速完善高职新闻网站危机处理机制

高职新闻网站的新闻危机管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公共关系危机的特点主要有复杂度高、危害性大、敏感性强、突发性强等,如果等到危机发生再开始想办法去解决将为时已晚。舆论的扩散速度很快,一旦对高职学生的成长发展不利的新闻舆论出现,它将以疯狂的速度迅速传播到学校的各个角落,闯进每一位学生的视野,对学生产生难以修复的消极影响。因此,高职院校的全体师生应当自上而下构建一定程度的危机管理意识,这需要学校能够将危机管理渗透到高职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媒介意识。同时,学校需要健全新闻网站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运行机制,提高处理危机的能力和水平,为高职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最大限度建设积极的舆论引导,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高职院校新闻宣传拥有自身的特殊规律及特征,同时对高职学生的舆论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高职院校立足于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术型人才,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那么,高职新闻网站也应当秉持这一教育理念,力争不断改革并创新新闻宣传的工作模式,努力为高职学生提供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学校的新闻工作者也需要持续更新自己的新闻意识和舆论引导意识,磨练新闻技能,将高职院校看作是新闻线索的集散地,让校园新闻媒体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实情和生活实际,努力为他们建设一个正面的舆论引导环境,为学生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基磊.公共管理视角下的民办高校新闻宣传体系完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冶红. 高职院校新闻宣传工作的研究和思考[J].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3]文雄,朱晓静. 刍议高职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新闻专业为例[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5)

[4]伏力. 论高校二级学院新闻宣传的教育功能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3(2)

电视民生新闻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 篇3

电视民生新闻锁定百姓的生存状况, 走进他们的生活空间, 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 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以“三贴近”的传播优势和“以人为本”的理念, 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民生新闻在各地方电视台的高收视率说明它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近年来, 也暴露出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 以追求利润为目标, 宣扬收视率至上, 用一些市井琐事充塞节目时间, 过多地将镜头瞄准生活中的天灾人祸、交通事故、家庭矛盾, 使民众沉迷于媒体设定的充满生活琐事、离奇有趣、感官刺激和娱乐的狭小空间, 背离了新闻要满足观众“欲知、应知、未知”的事实报道的原则, 剥夺了观众对政治、经济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新闻的关注, 人为地窄化关注对象, 使现在的民生新闻没能承载“民生”的真正含义。

民生新闻兴起以后, 如何把握民生新闻的正确舆论导向, 是一个关系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问题。

电视新闻不仅仅是向受众传达信息, 同时也担负着主导大众意识形态、担当着党和人民喉舌的重任。民生新闻的重点, 不仅在于反映群众舆论, 促使群众的烦恼事、疑难事得到顺利解决, 更在于跳出琐碎媚俗的圈子, 建立自己的文化品格, , 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去观察社会, 关注民生, 引导舆论, 从而彰显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信力。

延吉市作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首府, 在改革开放后发展迅猛, 城市的各个方面都有了巨大变化。由于地处国家东北亚开发延龙图一体化中心, 备受关注, 国内外前来投资和旅游的客人不断增多。如何提高市民的精神文明程度, 改善投资和旅游的软环境, 改变城市形象, 成为市委市政府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今年8月, 市长赵哲学收到一封来自广州的信, 广州大学的一位教授在信中反映延吉的一名出租车司机宰客的事情。赵市长高度重视此事, 立即责成相关部门进行核实, 之后亲笔回信致歉。我台民生新闻栏目, 对这起游客投诉事件进行了连续报道。节目播出后, 不仅仅是在出租车行业, 而且在广大市民中引起强烈反响, 包括出租车司机在内, 人们纷纷谴责这种不道德的行为。出租车司机宰客行为不仅给延吉的出租车行业抹黑, 而且给延吉市的整体形象和面貌带来了不好的影响。我们及时抓住这件事, 并通过这件事的报道, 引导广大市民积极参与我市开展的“三讲三爱”活动, 提高自身素质, 为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延吉建成一座宜居旅游开放中心城市, 创造良好的投资、旅游软环境作出贡献, 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在, 各行各业都呈现出“讲诚信、讲礼貌、讲卫生, 爱延吉、爱岗位、爱家庭”的良好氛围。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最核心内容。新闻事实一经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 便产生强化、放大、引导作用, 从而形成强大的舆论。所以, 民生新闻的选题要有正确的导向性, 把媒体的观点和声音体现在恰到好处的评论中, 为广大观众所接受, 推动社会进步。

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在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的今天, 如何养老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老年人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是和子女居住、还是搬进养老院、或选择居家养老?各地也都在积极探索新的养老方式。在“8·15”延边老人节到来之际, 我台民生栏目推出了关于居家养老服务节目。我市以园辉社区为代表的居家养老方式, 创造性地开展了以“亲情电话、便民卡、结对子、邻里情、爱心网点”为主要服务内容的载体活动, 社区干部和志愿者走进居家老人的家门, 进行生活照料、精神慰藉, 社区老年服务中心、日间照料站设置亲近化、人性化的服务项目, 引导健康的居家老年人走出家门, 融入社区大家庭, 参加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和老有所为奉献社区活动, 受到普遍欢迎。节目播出后受到观众的广泛赞扬。因为这种新型的居家养老方式, 顺应了现代中国城市老人的生活心理特点, 为很多老年人所喜欢。

民生新闻在立足本土, 坚持贴近性的同时, 节目应关注于党政工作、政策举措、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以及扶贫济困、营造和谐、监督维权等各个方面, 找到时政、经济等社会发展的主流问题与百姓生活的切入点, 站在百姓角度, 解读重大政策和决策对百姓生活可能带来的具体直接影响, 解释政策和决策出台的背景依据, 把关注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与关注人民最根本、最长远的利益结合起来, 并将重要性融于贴近性之中。因为老百姓关心的不仅仅是诸如谁家吵架的鸡毛蒜皮的事, 他们同样关心与他们自身的生存、生计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

今年4月, 我市出台了《城乡医疗救助》新政策, 变过去对困难群体的临时救助为现在的制度化、常态化的救助, 实现了医疗救助工作的新突破, 是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台民生栏目进行了及时报道, 特别是通过几个典型事例, 使百姓特别是社会弱势困难群体了解了党的惠民政策, 真正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这些报道都是贴近百姓的生活, 并为百姓所关注的话题, 既让百姓了解了党的政策, 又较好地引导了公众。

民生新闻舆论引导研究 篇4

在一片负面消息甚嚣尘上之时, 珠海台的民生新闻节目《百姓话题》针对此热点议题, 展开了及时而针对性报道。节目中, 主持人就此次用电涨价的背景、细节进行了详细的披露, 厘清了此次涨价的重点是非居民用电, 而不包括居民用电。节目播出后, 关于此次用电涨价的“舆论热潮”, 迅速降温, 取得了极佳的舆论引导效果。

通过此次“电价风波”的报道, 我们发现, 民生新闻, 以民为本, 反映民生、表达民意,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积极地进行舆论引导, 帮助受众看到转型期“民生"改善的过程, 从而缓解社会矛盾, 舒缓社会压力, 抚慰社会心理, 通过合理引导从舆论环境的角度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因此做好完善民生新闻的舆论引导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设良好的舆论氛围, 理性认识社会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过程, 我国社会走入了一个多种进程相互交织的过程, 特殊的转型期社会也带来了意识形态上的碰撞和冲突, 因此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积极舆论氛围, 纠正各种不利于推进转型期改革发展的错误认识, 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此次珠海的用电涨价风波中, 很多不明真相的群众看到了网络上一些不实的假消息之后, 产生了对政府政策抱怨之情。因此, 这就要求广播类民生新闻节目, 在节目制作传播过程中,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还需要用全局的观点来审视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在具体的落实中, 需要把“国计”与“民生”联系起来加以认识, 而不是割裂开来进行分析, 才能实现舆论的正确引导。

本次珠海台对用电涨价的报道, 就是从民众关心的涨价事件切入, 细致的分析其产生的外在背景与内在细节, 从而不仅让群众了解到新闻事实, 也使大家明了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不仅让群众看到自己的切身利益, 也能关照社会的全局利益。让大家领悟, 为什么有时候必须要牺牲局部利益来保全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只有这样来沟通民情, 疏解民怨, 才能进一步有利于社会稳定。

二、正视利益诉求, 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在社会转型期中, 广播类民生新闻应当正确处理媒体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不能仅仅因为经济利益, 就丢失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和职业操守。在实行企业化管理和运作的新闻节目中, 广播类民生新闻同样具有自己的利益诉求。然而节目的经济利益与承担的社会责任, 两者都不可偏废。

珠海台播出的此次“电价风波”节目, 没有推卸自己的社会责任, 特别在聚合引导舆论, 促进社会和谐方面, 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此项事例, 我们发现民生新闻既要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 也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两者都不可偏废。公众媒体如同社会个体一样, 它对社会所承担的权利和义务都是相辅相成的。

三、关注民生改善, 用发展眼光看待问题

此次涨价风波, 涉及百姓的切身利益, 这一问题的出现, 是由新闻发布渠道闭塞导致的, 还是群众个人的问题, 或者是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都需要深入分析原因, 才能正确地进行舆论引导。而不能简单的为某个社会群体或个人代言、宣泄不满。引导受众自己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关注自己利益, 而不是由记者主持人一厢情愿地代替他们诉求权利。在简单报道事实外, 对转型期结构性问题的原因趋势深入报道, 也有助于受众更好的认识规避未来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从而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有利于社会的心理稳定。

因此, 首先民生新闻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关注民生改善,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进行舆论引导。民生新闻应当有全局的高度与发展的眼光。应向受众解释清楚问题的原因, 以及问题可能的发展趋势。包括因社会急剧转型引发的道德观念改变、争议的引导。并且清晰指出是非对错,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从而引导社会舆论的健康发展。

其次用发展的眼光关注民生的改善, 就应该引导受众把关注点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不能一味提出各种问题, 来非难管理部门。从百姓遇到的问题中寻找原因, 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进行舆论引导。告诉人们解决问题的方法, 或者至少是目前我们针对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 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解决了问题, 舆论中积累的负面情绪也就得到有效疏导了。

总之, 在转型期背景下的广播民生新闻应当既把握自己的媒体特色, 以民为本, 反映民生、表达民意外也可以积极地进行舆论引导, 推动而不是阻碍社会顺利转型,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实现媒体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摘要:由于我国社会转型是一个多种进程相互交织的过程, 因此需要结合自己的国情和新闻实践, 来探讨舆论引导的具体方法。而民生新闻贴近民众的编播取向使其更容易贴近群众, 发挥自身的舆论引导作用。

关键词:民生,新闻,引导

参考文献

民生新闻舆论引导研究 篇5

1.1 信息挖掘缺乏深度,内涵不足

对于新闻媒体来说,题材的选择和信息的挖掘关系到自身社会责任的实现,也关系到社会舆论的引导。当前,有些媒体在挖掘信息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特别一些民生新闻信息自身表面化严重,仅局限于一些很琐碎的事情报道、跟踪、再现等,没有深入剖析问题的根源,不能发人深省,这种缺乏实质剖析的情况难以凸显民生新闻应有的广泛意义。很多帮忙调解类的节目,通常都是在一些家长里短和零星小事上做文章,而没有深入的社会意义,没有在根源上对社会产生什么有益影响,甚至起到反作用;还有些新闻媒体为了提升收视率,出现一些哗众取宠的行为,甚至将一些本应严肃看待的社会问题,变得调侃戏谑,实在是有失公众信任,也违背了新闻严肃的精神,损害了电视媒体的公信力和美誉度。

1.2 题材相近,同质化现象严普遍

现在很多电视新闻媒体在新闻题材的选择上十分相似,总是将一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情摆上荧屏,打着接地气、市民喜欢的旗号,将新闻变得碎片化,甚至将新闻变成了琐闻,特别是一个电视台这样做了,另一个电视台也这样跟进,题材和形式被效仿,让民生新闻越来越雷人。内容的同质化,新闻题材形式的单一,让传统电视新闻丧失了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感和舆论引导力,让民生新闻的多元化发展未来被扼杀。

1.3 负面新闻比重太大

当前,很多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为了博噱头,总是在选择一些十分“刺激”的新闻题材,各种怪谈趣事,或者百姓之间的纠纷问题都被搬上了荧屏,笔者就曾对当地的一档民生新闻类节目做过统计,一期民生新闻时间约40分钟,总共做了16条报道,一些意外事故等的负面新闻就能占到60%以上,甚至70%。多包括一些跳楼、纠纷、意外事故,而且多半是自杀未遂,而且这种自杀题材的新闻还分期播出,一期播不完,分成三期播,吊足观众胃口。但是,这种自杀、意外以及百姓纠纷的事情其实每天都会在我们身边上演,而民生新闻总是把视点放到这个地方,不免有失偏颇,传统的社会责任被抛弃,负面情绪严重,无法完成自身使命。

2 电视民生新闻舆论引导力提升的措施

2.1 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对于传统的电视新闻媒体来说,要重视自身公共服务价值导向的重要性,要本着百姓无小事的理念,在日常新闻报道中擦亮眼睛,认真思考,做一些有价值、有内涵的新闻报道,在选择新闻题材的过程中,除了探讨问题本身,还要学会深入挖掘事件背后更深的社会意义,这不仅关系到媒体的公信力,还影响到自身美誉度,新闻工作者只有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去做新闻,才能推动民生新闻舆论向好的方向发展,同时还能产生好的社会效益。媒体要做的不单单是事件的播报者,信息的传递者,更重要的是做政府与人民之间交流的桥梁、沟通的纽带,让公众真正信任媒体,形成舆论声势,这样才能在公共社会环境中起到积极作用。

2.2 选材要新颖

2.2.1 时政题材“软引入”,关心国计

如果一个媒体没有一种核心价值作为支撑,它就失去了方向和目标。对于电视新闻而言,亦是如此。在内容上,民生新闻也要有主流化报道,要善于设置公共议题,与主流意识对接。向时政新闻等硬新闻的拓展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民生新闻不仅要反映“柴米油盐酱醋茶”等“民生”,还要主动解读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国家大政方针。

民生新闻完全可以从平民百姓的视角去触碰时政新闻打破两者间的人为界限,从严肃新闻中找寻高质量、有内涵的内容。时政新闻也能提升民生新闻的深度和高度,显示民生新闻的专业性和对社会大众的关切,促成其实现社会担当。两者的“无缝对接”完全是可能的,当然,这不止要求民生新闻具备转型升级的理念,还要具备与之相对应的实战能力。

2.2.2 生活资讯常态化、固定化

民生新闻拥有相当数量的受众,这些受众乐于在接收新闻资讯的同时获得衣食住行方面的服务资讯,尤其是本地的生活资讯。因此,民生新闻有必要将内容拓展至百姓关心的天气资讯、医疗教育、文化活动等生活资讯,并使之固化为特定板块。国外的新闻节目大多对生活资讯相当重视,值得我们借鉴。东方卫视的《看东方》节目开始后,先由负责“实用资讯”的主播播报天气预报,然后才将镜头转给两位新闻主播进行新闻播报,紧接着就是生活资讯,预告当天,尤其是上下班时段的气温,还有“今天、明天、后天”的天气情况,之后还会重复天气预报,并有“上海文演速递”版块为观众提供文艺演出活动的信息。这种将生活服务资讯常态化、系统化的安排,有利于节目留给观众固定化的整体印象,甚至可以成为节目的一个有代表性、有独特风格的标签。

2.3 增强与受众的互动

在电视媒体做民生新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与观众做互动,虽然很多节目观众并不在现场坐着,但是电视新闻媒体可以运用现在应用广泛的新媒体技术,如微信、微博、网站等,作为与受众的互动平台,增强观众的参与感以及参与的积极性。在这个问题上,现在很多媒体也开始注意到运用官微、官博与观众互动的重要性,如在屏幕下方扫二维码,参与抽奖,或者关注微博抽红包等,观众留言和提建议非常方便,处处展现了与热心网友之间的互动,还有的栏目直接将观众发来的短信放在屏幕下方循环滚动,这都是增强互动性和表现力的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吸引受众,而且也是重视播出反馈的重要表现。

2.4 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

电视新闻在制作的过程中,要注重人文精神的传递,这不仅是新闻自身的要求,也符合时代发展的内在规律。虽然电视新闻关注的是人的故事,但是民生新闻也要从人自身的故事上发掘出民生问题,在故事中传递民情,起到关注民生的作用。人性化的电视传播就是要在新闻内容中找到人性的亮点。特别是政府在走基层,改作风这个问题上,记者就可以以此去亲自体会基层群众的生活状态,做成新闻专题,从体验中挖掘民生热点,在观察中找到新闻焦点,将百姓所反映的困难和困扰体现出来;除此之外,光关注还是不够的,记者还要努力帮百姓找到突破口,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这种媒体的人文关怀,不仅能帮助公众真正解决困难,还能有效提升电视新闻的公信力,让百姓信赖媒体,也为电视新闻的未来发展带来更大空间。

3 结语

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社会化信息化程度正在不断提升,人们对于信息的前瞻性和互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上信息互动的便捷也给人们带去了便利。对于电视新闻媒体来说,正确把握社会舆论导向,要求电视新闻工作者要真正做贴近群众的节目。结合实际、深入基层,深入挖掘焦点,才能不断拓宽电视新闻的路线,从而提升新闻节目的品味,增强传统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步永忠,梁军.做有观点有态度的媒体——传统电视新闻提升舆论引导力的探索[J].新闻研究导刊,2014(1).

[2]李键.简析电视民生新闻舆论引导与监督策略[J].宜宾科技,2014(2).

[3]蔡雨玲.电视民生新闻在社会转型期中的舆论导向——以南京地区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6).

民生新闻舆论引导研究 篇6

共设议题:形成关注民生问题的舆论引导合力

媒体进行舆论引导, 主要的方法之一是设置议程, 就是要将公众的注意力吸引到媒体所设置的议程和议题上来。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 是指“新闻媒体经过精心策划, 突出报道重大事件中那些含有深刻思想意义的事实或问题, 使之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 并形成媒体所预期的社会舆论。”[2]同城都市报共设同一名称的民生新闻专栏, 从本质上来看就是同城都市报协同设置的一个大议题, 是为了更好地将公众的注意力吸引到各个媒体共同设置的“民生”议程和议题上来。

如2011年5、6月份重庆四家都市报所设的“民生进行时”专栏, 两个月时间里, 刊发民生新闻报道共280篇, 刊发相关新闻图片共163幅, 刊用版面共68版, 专栏累计121期 (见下表) 。各报通过稳定的专栏和持续的报道, 以大量的民生新闻形成了全社会关注民生的“拟态环境”和舆论氛围, 为舆论引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四家报纸是同一个城市的都市报, 其受众和内容定位本来就相差不大, 而现在又以同一个专栏名来报道民生新闻, 是典型的同“题”竞争, 极易形成同质化的报道内容。但在采编过程中, 这四家报纸既服从关注民生的“主旋律”, 又表现出了选题策划和报道内容的独特性, 最终呈现出了各报信息配合与互补的格局, 实现了“配合式舆论引导”的要求, 使报道内容广泛涉及老百姓的食、住、行、就医、就业、扶贫、致富、养老、环境、安全、留守儿童等方面。

总之, 同城都市报共设同名民生新闻专栏的创新模式, 其组织方式是同城都市报协作联合共设“议题”, 其目的是通过媒介“协同作战”来产生舆论引导的合力, 以促使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得以顺利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说, 同城都市报共设同一名称的民生新闻专栏, 其实质是报纸对其议程设置功能的强化。

共寻对策:提供解决重大民生问题的多维思路与方法

舆论监督重在暴露问题, 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不同, 暴露问题不是主要的, 重要的是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用积极的态度来为政府和群众分忧解愁, 做到“帮忙而不添乱”。我们党在工作思路上始终坚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则, 最终目标是解决问题。因此, 报纸的报道和宣传也应该坚持这一原则, 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解决问题上。也就是说, 要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 记者的新闻报道要“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告诉社会公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 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去阅读或观看这些问题”[3]。

解决重大民生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其方法、路径也不是单一的。同城都市报共设同名民生新闻专栏的优势在于, 它能围绕同一重大民生问题共同探寻对策, 从鲜活的实践经验中归纳出各自不同的解决办法和思路, 使决策者和民众在经验与教训的相互借鉴中找到解决重大民生问题的科学、合理的对策。

如关于“农民增收”的重大民生问题, 四家报纸刊发了相关新闻报道21篇, 具有代表性的报道如“晨报”的《“重庆乌镇”:农民个个家中忙创业》, “商报”的《市委统战部启动五大同心工程——引导企业投资150亿%带动百万农户增收》, “晚报”的《武隆发展高山蔬菜种植%曾经穷得响丁当的农民富起来了》, “时报”的《靠种魔芋彭水农户李天洋年入90万——彭水重点发展魔芋种植、中华蜜蜂养殖, 实现农户万元增收目标》等。

又如关于“住房保障”的重大民生问题, 四家报纸刊发了相关新闻报道15篇, 具有代表性的报道有“晨报”的《哇!交200元/㎡就能住进新家——万盛今年底完成70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 居民只需补一点差价, 就可住进幸福小区》, “商报”的《大足公租房, 每平米租金0.8元》, “晚报”的《8个公租房项目昨日集中开工》, “时报”的《以前外面下大雨家里就下“小雨”——刘顺潘月底就能搬进新房》等。

再如关于“就业和创业”的重大民生问题, 四家报纸刊发了相关新闻报道11篇, 具有代表性的报道如“晨报”的《大学生舍弃10万年薪回家乡开起装饰微企——大足县创建“微型企业孵化超市”, 让微企成活率达100%》, “商报”的《五一后劳模先进个人也能申办微企——我市微企已达13251户, 带动103218人就业, 去年纳税达700多万元》, “晚报”的《重庆, 西部创业环境最优城市——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 全市发展微型企业17391户, 带动12万余人就业》, “时报”的《政府开通视频“相亲”段先生在浙江余姚找到满意“东家”——南川促进创业就业点子很多, 很创新, 并形成长效机制》等。

针对以上几类重大民生问题, 四家报纸通过活生生的典型事例, 报道了农民增收、住房保障、就业与创业等实践中采取的措施、积累的经验、取得的成就, 为这些重大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和办法, 探索出了科学可行的对策。

提供解决问题的对策与路径, 是舆论引导的重要方法之一。而探寻解决重大民生问题的对策与路径, 则需要群策群力, 甚至需要不同的经验和教训。同城各报共设同名民生新闻专栏, 以某一重大民生问题为“议题”, 让各报竞相挖掘解决这一问题的不同方法、经验和教训, 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为行动者提供指南, 为群众指明事物的发展方向。因此, 同城各报共设同名民生新闻专栏的新模式在舆论引导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集思广益:正面报道改善和保障民生的新举措与新成就

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的另一不同在于, 它以正面报道为主。正面报道有利于良好社会秩序、社会道德、社会风尚和社会观念的提倡, 也有利于民众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 还能鼓舞人、激励人, 使人乐观向上、奋发进取, 对未来充满信心。在四家报纸的“民生进行时”专栏中, 几乎全是正面报道。在这些报道中, 除上文论及的探寻解决重大民生问题的对策外, 更多的是报道便民、利民、富民的新举措和新成就。

关于改善与保障民生新举措的报道, 如“晨报”的《今年, 内环以内都是禁鸣区%明年, 14路段将建成隔声屏——我市启动新一轮“宁静行动”, 2013年主城将新建30个安静小区》, “商报”的《黔江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瞄准农村人口就业难题》, “晚报”的《我市将进一步提高疑难危急病症救治能力——今年起%512种基本药物成本价销售%五年内我市将新增13所三甲医院》, “时报”的《保证留守儿童有肉吃有牛奶喝——武隆推行代理家长模式, 让孩子们在学校也有“爸爸”“妈妈”》等。

关于改善与保障民生的新成就报道, 如“晨报”的《公路进村了, 村民的日子红火了——路通前, 荣昌龙井庙村的村民卖猪要抬出去;现在, 村民办起了养猪场, 一年能赚10万》, “商报”的《筹1300万%476家贫困户免费住新房》, “晚报”的《我住在县城%也住在桃花源——酉阳县从只有一条街到渝东南重镇的蝶变》, “时报”的《政府扶持微企%他们都有了自己的小公司——大学生赚了钱还让10多人有了工作》等。

以上这些报道, 从体裁上来看都属于成就报道。所谓“成就报道”, 是指“对新近产生的有关社会发展建设的新思想、新举措、新成就进行报道的一种报道形式”[4]。成就报道是新闻媒介舆论引导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政府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新思路、新举措的报道, 有利于民生问题的解决;通过对政府便民、利民、富民新成就的报道, 有利于增强民众的自豪感、成就感、幸福感和凝聚力。由此看来, 四家报纸在“民生进行时”栏目中对改善民生、保障民生的新举措、新成就进行大量正面报道, 其目的就在于构建发展稳定的“拟态环境”, 营造出正面鼓劲的舆论氛围, 以引导民众同心同德共创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

[1]郑保卫, 王静.浅谈舆论引导的艺术与技巧[J].新闻界, 2007 (5) .

[2]朱佳.浅谈民生新闻的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7 (8) .

[3]毕一鸣.论民生新闻的舆论导向[J].当代传播, 2009 (5) .

民生新闻舆论引导研究 篇7

一、民生新闻是舆论引导的重要阵地

提升电视台的舆论引导力,新闻节目是主阵地。众多新闻节目当中,民生新闻尤为重要,民生新闻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轫以来,以其贴近性、可看性、时效性迅速赢得观众。江苏台《南京零距离》、安徽台《第一时间》、广东台《第一关注》等民生栏目早就超越时政、联播或者直播等电视新闻节目,成为当地观众收看电视新闻的首选。《佛山电视台》于2003年创办的民生栏目《小强热线》,同样迅速走红,连续十几年收视率和市场份额稳居佛山第一。

传播的效果与传播的受众是成正比的,没有受众的传播都是水中月、镜中花,自说自话是没有用的。作为电视新闻,传播对象相对来说应当更具有广泛性、基层性,而不是仅仅只定义为能够影响别人的人,这是电视的属性特点。民生新闻通过十多年的积累,已经聚集了大批观众粉丝,民生新闻栏目怎样传播、传播什么、传播的节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大批人。与其他新闻节目相比,民生新闻的传播范围更广、传播层次更深、传播效果更好,也就是说,做好民生新闻栏目,提升民生新闻的引导力,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电视台的新闻舆论工作水平,提升电视台的舆论引导力。

二、以主动、善意、主流价值观应对多元舆论场

佛山电视台《小强热线》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的民生新闻差不多,也经历了不同的跌宕起伏的阶段:创办初期开放性、互动性、贴近性引发的辉煌;中期低俗化、表象化、碎片化、机械化引发的一地鸡毛;当下手机移动终端等移动新媒体引发的竞争与融合。佛山地处珠三角核心地带,是中国家电、家具、陶瓷制造中心,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各种能在全国引发连动的新闻事件层出不穷,并且佛山毗邻港澳,海外乡亲众多,各种渠道传播的消息,上至国家政权,下至乡间邻里,多元碰撞,牵一发而动全身。

面对纷繁复杂的传播形势,尤其是目前各种价值观冲撞的舆论场中,《小强热线》如何实现舆论引导的转型升级?除了满足老百姓普通的信息需求外,要带给市民更多的正能量,营造正面、向上的舆论场,带给社会更多的真善美。近些年来,《小强热线》栏目主动转型,充分发扬“主动、善意、主流”等原则,以主动媒体、善意媒体的自觉担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配合主流,与佛山政治、经济、文化、城市发展的新思路和新视野进行深入解析,取得明显成效。改变了以往民生新闻就事论事、鸡毛蒜皮、花里胡哨、娱乐恶搞、监督单一的面貌,实现由记录到观点,由表象到内涵,由情绪到情理的升级,体现社会主义的人文关怀、温暖和责任,呈现出引导受众、影响决策、表达思想的全新格局。

三、摒弃小我,实现主流价值观回归

民生新闻发展的前期,为了追求单纯的好看或者说收视率,不少民生新闻栏目长篇累牍报道一些“花边新闻”和“市井新闻”,甚至是血腥、暴力甚至色情的场面,乃至于以民意代表自居,展开咄咄逼人的“道德审判”,这种新闻缺乏深度,忽略了社会责任感,导致观众有的出现审美疲劳甚至厌倦,有的则对社会失去信心。普利策说过,一个愤世嫉俗、唯利是图、蛊惑民心的媒体,最终会制造出像自己一样卑劣的民众。公众媒体的这种传播方式,缺少精神脊梁,使得党的舆论引导力很快下降。

《小强热线》尽管相对较少出现这类情况,但同样经历过这个阶段的迷惑与迷失,经常将镜头对准老百姓身边鸡毛蒜皮的小事,失去了方向和聚焦点。2011年开始,《小强热线》栏目摒弃小我,主动转型,提出了民生新闻的大局意识,以大视野和大理念来策划挖掘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过程中的民生新闻。同时,将市民爆料为主的新闻选题制度变成与政府部门及社会联动的新模式,捕捉社会最深刻、最全面的变化,既为观众观察大势,也在经济社会变迁、城市发展及现代与传统冲击中予以民生关怀。

近年来,《小强热线》围绕城市升级、食品安全、医疗、教育等与市民息息相关的话题,与全市40多个部门联动,从民生视角梳理市委市政府的战略中心工作,将相关信息铺成为群众感兴趣的主题式系列报道。据统计,目前《小强热线》以新闻调查为主的监督类题材占比不到十分之一,政策解读、警讯服务、生活资讯、公益慈善等与政府部门合作的线索上升至三分之二以上。即使在舆论监督题材中,各职能部门主动与《小强热线》合作的题材也超过九成,不少群众反应强烈,政府部门也想推进解决的老大难问题通过媒体的良性监督促成了事情的解决和落实。例如,全市餐馆厨房的卫生问题、全市干洗行业的猫腻问题等,都是通过《小强热线》的暗访报道得到了整治和规范。另外,其子栏目周末版《小强热线面对面》创办5年多来,已走进全市各个区、镇的各级职能部门,对市民关心的教育、医疗、卫生、税收、治安等进行深度讨论和追踪报道,与市民打成一片,既疏导了民情,化解了民愤民怨,也传递了政府部门的政情声音。

民生新闻的转型,避免了过去民生新闻就事论事、浅层化、表象化、碎片化的弊病,延伸了话题的深度、广度,这种“部门亮点、民生热点、新闻看点”的题材,从小的方面来说实现了三赢,即民众获得了报道的深度、延展度;政府部门获得了工作上的主动;电视台则获得了公信力的提升和收视的稳定。从大的方面来说,民生新闻回归主流,很好地解决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将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落到了实处,电视台可以更好地做党的政策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和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四、关爱社会,用善意提升影响力

电视台是公众媒体,是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电视台的新闻舆论工作做得好,就能够汇聚人心、温润人心,进而团结人民、引导人民。民生新闻栏目在汇聚人心、引导人民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一方面,民生新闻的题材社会很关注,聚焦力强,影响力大;另一方面,受影响的市民人数多、范围广。一件有善意的新闻活动,通过民生栏目的放大效应,会使更多市民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从而更加热爱政府、热爱党。

2010年开始,《小强热线》栏目通过系列公益慈善活动,给节目增加“温度”,向市民释放“善意”,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2010年11月,《小强热线》栏目启动了“帮扶外来工爱心行动”,与社会企业合作,帮扶患重病、遭遇意外等陷入困境的外来工,筹得善款近40万,帮扶外来工100多个。2011年9月份,《小强热线》栏目启动第二个专项帮扶活动“彩虹行动”,走访佛山五区十几个镇街,入户探访过百位独居老人,帮助老人实现一个心愿,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市民以及社会团体、公司纷纷响应,加入为老人圆梦的行动中。2011年10月,佛山电视台与佛山市慈善会共同启动了佛山市慈善会小强热线爱心基金,组织了多次公开义卖活动,至今已经帮助近百位困难群众解了燃眉之急。2012年5月份,《小强热线》推动了关爱重症地贫患者的“展翅计划”,众多热心人通过小强热线对地贫患者捐资援助,40多位患者获得了一年的资助,多家企业和个人和部分地贫家庭形成了结对帮扶关系。

通过5年的坚持,《小强热线》在公众心目中的公益媒体形象越来越好,“有困难,找小强”、“做慈善,找小强”已经成为佛山市民的共识,通过充分释放善意,树立了电视台公益、公信的形象,电视台在群众当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强。通过《小强热线》的善意表达,帮贫济困,电视台的公信力是当地任何社会新媒体都无法比拟,这种条件和特质下的新闻舆论引导力也是任何媒体无法追赶和超越的。

五、主动出击,抢占舆论高地

新的传播格局下,互联网是电视台等传统媒体面临的“最大变量”,网上舆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抢占了传统媒体的份额,而且对电视台的广告经营冲击也比较大。佛山电视台是在珠三角电视台当中受冲击的最后一波,2014年继续保持增长的情况下,2015年经营业绩开始往下滑,出现了缺口,目前正面临如何回补缺口的严峻态势。

“涉深水者得蛟龙”,这种情况下,电视台的舆论阵地更加不能丢、影响力更加不能削弱,只有主动出击,主动介入,积极拥抱互联网,将电视台打造成运用新技术、新媒体的行家里手,社会主题活动的策划高手,将电视台建设成新闻舆论工作的新高地,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才能提升电视台的品牌影响力和溢价力,让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最大正能量”。

传播产品方面,《小强热线》主动根据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策划了一系列重大题材活动,线下推进大型活动,线上有主题、连续性、互动性的大篇幅报道,点燃全城关注的热潮。例如,结合佛山市城市升级的需求,连动城市升级办及台内活动部门,配合策划了“美丽佛山、一路向前”50公里徒步活动,引爆了全城10万人徒步体验城市升级美景的全民体育活动,类似这种大型新闻活动,以点带面,以节目促活动,既传播了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中心思想,又使群众感受到身边的各种改善、提升,感受到社会制度的规范。这些成功的案例表明,电视台的引导力在互联网舆论场下的主流引导力没有丢,关键还是要主动出击,推出有思想、有前瞻性、符合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优秀传播产品,就一定能够抢占舆论高地。

传播渠道上,目前《小强热线》已经搭建好微博、微信、APP、视频网站等新媒体阵容,形成新媒体矩阵,抱团出击。目前,《小强热线》微信公众号影响力、粉丝数量都稳居佛山第1位,2014年由南方传媒集团和中山大学举办的全媒体峰会上,《小强热线》微信公众号被评为中国媒体机构微信影响力第14名,是广东省唯一入选的电视媒体微信公众号。

传播方式上,《小强热线》充分引入互联网思维,将重点放在“互动”环节,让栏目更加贴近群众。通过导入社交媒体信息的互动平台,让观众发表看法,提出建议,从而实现实时的反馈,聚集了更多粉丝。同时,这种互动方式也拉近了主持人与电视观众的距离,让观众感到主持人不是在播新闻,而是在和各位街坊聊家常,使得电视台与观众更加心贴心。

通过对传播内容的优化整合提升传播品质,通过引入新媒体手段、导入了互联网思维提升传播手段,《小强热线》实现从“我”被转型,到“我”要转型的跨越式转变,真正实现了让互联网为我所用,抢占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制高点,以主流价值影响网络舆论生态。

六、提升舆论引导力要注意把握方向和节奏

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丑恶现象,政府部门难免也会出现个别害群之马,但不能只关注个别新闻真实,而忽视了整个社会全貌,不能因为抢时效,而盲目地跟风新媒体上的新闻线索。《小强热线》在主动、善意、主流的大方向下,难免也存在一些失误或者偏颇的地方,值得总结借鉴,更加有利于今后提升舆论引导力。

首先是传播的艺术。传播过程中,什么可以播,什么不可以播,一定要有一个原则,方向一定要把握准确,不能因追求纯粹的新闻真实性,而充分展示新闻血腥、丑恶、肮脏的一面,这不仅让受众觉得难受,更因新闻的放大效应,导致整个地方的形象、群体形象受损。2011年10月,2岁的小悦悦在佛山南海某五金城相继被2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都没有施救,这就是震惊全国的“佛山小悦悦”事件。尽管《小强热线》先后做了数十条追踪报道,其中不乏为佛山正名的报道,但全国观众都只记得碾压小悦悦的视频镜头,其实,这些镜头被节目组拿到手后,有没必要把碾压小悦悦和18名路人没有施救的过程全部播出来呢?这是一个传播艺术问题,要不要播,如何播?应当说,当时的媒体都没有考虑清楚。“小悦悦事件”给佛山城市和佛山人的形象造成极大地损害,需要好几年的时间来修复。

其次是传播的节奏,即“时、度、效”的把控问题。传播要注重时机与节奏,报道不报到都是态度,问题讲多讲少效果可能迥然不同,要掌握好传播的力度与分寸。2016年4月,一名来佛山探望母亲,并在母亲所在工厂打工的14岁男孩在睡梦中猝死,距其来佛山仅仅40天时间。消息在网上发酵一段时间后,《小强热线》率先以主题式系列报道对事件进行了深度报道,视频报道被全国1000多家媒体转载,消息确实是真的,但节目组是否一定要抢发,而且是主题式、深入式地挖掘报道?这个个别且偶然引发的事件,后来被解读为佛山是使用童工的重灾区。实际上,这个童工事件仅仅是个案,不能代表佛山的全部。在互联网时代,这个事件肯定会有媒体做报道,但《小强热线》节目组在这件事情上讲早了、说多了,给党委政府工作造成被动,给社会也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

其实,在《小强热线》十几年数千期的报道中,出现个别迷失和失误也是难免的,不能以偏概全。瑕不掩瑜,但是媒体还是要从政治的大局出发,从个别的失误中挖原因、找差距、吸取教训,从主流中防范风险,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坚定党性原则,巩固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更多的正面报道来引导群众。

总的来说,《小强热线》近些年来主动、善意、主流上的实践探索,使栏目的记者和编辑政治素质、新闻素养得到了大提升,对社会经济有更宏观的把握,各项选题较为完美地掌控了“度”,实现了舆论引导的提升和飞跃。新闻舆论工作是政治性很强的业务工作,也是业务性很强的政治工作,非常考验传统媒体的政治素养、导向把握以及传播能力。《小强热线》要想进一步提升舆论引导力,还需更加努力。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56-58.

[2]杨振武.把握好政治家办报的时代要求[N].人民日报,2016-03-21.

[3]蔡雯.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资源开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01-103.

[4]罗乐生.藉话题性提炼新闻品质[J].南方电视学刊,2015(3):23-25.

[5]刘建明.新闻舆论工作者社会角色的现实定位[J].西部学周刊,2016(4):55-56.

民生新闻舆论监督报道策略 篇8

1 舆论监督报道——民生新闻“奶油蛋糕”上的红樱桃

“舆”即“车”,“舆论”是“舆人之论”,便是指普通老百姓的议论。新闻的舆论监督由于它独有民生的视角,能够反映社情、民意,而备受百姓的喜爱。在各媒体的民生新闻栏目中,也已经成为频道、栏目赢得受众、提高收视率的一项利器。天津电视台都市频道的《都市报道60分》开办至今已近十个年头了,该栏目以“老百姓关心的”就是最大的民生,围绕着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进行了大量舆论监督报道,帮助百姓解决实际问题。栏目经历了三次改版,收视率最高时达到10.2%,位居天津电视台栏目第一位。作为民生新闻舆论监督报道的把握上,在不与节目定位冲突的情况下,舆论监督类报道不妨多加一点,这样既调剂了受众的口味,对于提高收视率,提升节目品牌也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民生新闻舆论监督报道选题策划——通俗而不庸俗

值得注意的是,在舆论监督报道上市民化并不意味着等同于市井新闻,也不等同于有闻必录。每天大量琐碎细节的所谓舆论监督报道,无意中还会传递出诸多错误的社会信息,误导了受众,错误地将媒体集中表现出的社会陋习误读为社会生活中的主流现象。

民生新闻的产生天生也带着它的弊端。以《南京零距离》为例,作为全国民生新闻鼻祖级栏目。《南京零距离》在日复一日的传播过程中,纠缠于市民日常生活琐事的报道在外地人眼里,透过节目“零距离接触”的南京所形成的印象却带着“哈哈镜的效果”。

“南京人还喜欢吵架。这在《南京零距离》里也是天天报道。……南京人很有趣,喜欢吵架——而且为了鸡毛蒜皮的事也无休止的吵!”让外地人对南京产生如此印象恐怕是节目制作者没有想到的。在舆论监督报道的选题策划上编辑记者也要取粗取精,这不仅是对节目质量的保证,甚至是对该城市形象的一种保护。

3 民生新闻舆论监督报道采写的“规矩”

3.1 报道要有始有终

我们在舆论监督的过程中,不单单是揭露问题,向受众展示问题这么简单。根据著名的墨菲定律:“任何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拍摄到的记录到的每一问题下面一定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原因。这就需要记者能够顺藤摸瓜,找到制造该问题的责任人,解析清楚问题产生的原因具体哪些;这一问题有没有普遍性;问题背后的“问题”又有哪些;继而找到负责处理问题的责任人;交代清楚这一问题具体应该怎么解决;类似的问题又应该怎么避免。这一有始有终的报道过程,不仅是给受众心理有一个交代,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顺藤摸瓜式的舆论监督报道,可以找到事件的最终责任单位,促使问题能够得到快速圆满的解决;同时,也体现出了民生新闻舆论监督报道积极的社会意义。

3.2 电视新闻的舆论监督报道要有“现场”但不要“白描”

电视新闻的优势就在于他能够通过摄象机真实的记录现场,给人以最直观的印象。因此,电视新闻记者在进行舆论监督报道时,想方设法要用镜头扑捉到“现场”,在这一过程中,暗拍,长焦拍摄都是可以使用并且是很好的扑捉现场的方式。但值得注意的,电视新闻记者不要沉迷于报道“现场”,尽所能地渲染琐碎、无聊的细节,采用白描的手法表现市民生活中的低俗和丑陋的事件,或者充斥血腥和色情的东西,以迎合部分市民追求感官刺激和窥探私人生活的兴趣。

3.3 电视新闻的舆论监督报道也要传递信息量

新闻就是要传递信息,新闻信息量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条新闻的成败与否。这一点,在舆论监督报道上也不例外,很多记者在进行舆论监督报道中恰恰忽略了传递信息这一点,认为只要把问题说清楚就可以了,就事论事。然而,这样舆论监督报道,观众看到只有表象,只是热闹,没有多少实质的收获。长此以往,这类的舆论监督报道只能是沦为娱乐新闻,满足一下观众的猎奇心理。

那么,做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报道的记者该如何在新闻中加入信息量?我们以天津电视台《天津新闻》栏目播出的专栏《调查第一线》举例,一般情况下,作为一档像《天津新闻》这样以天津的时政要闻为主的节目很少会涉及到舆论监督报道,而《调查第一线》专栏却能在《天津新闻》中立住脚跟,关键是新闻在舆论监督中传递了大量的信息量。

《调查第一线》栏目特别的注重小切口大视角,每次调查的问题也都是以“小区环境卫生差”“医院人多”“没有公交车”这些民生新闻常见的问题切入,记者揭示这一问题的同时,更深一步探访问题产生的原因,这其中既有主管又有客观,特别是在分析原因的过程中不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问题解决有好几个层次,这也与分析问题是相对应的,首先是当前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也就是记者调查的现象问题能不能得到解决,这一种最浅薄的解决方式,第二步解决就是产生这类问题的通病能不能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解决,这其实是老百姓最为关注的,也是整篇新闻报道的精华所在,这样的解决最终需要关部门的重视,拿出相关的方案,最后再实施。这其中可能需要媒体的连续报道,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最终促使问题的解决。

以上的三个层数说起来容易,但操作却比较困难,特别是解决问题的层次,需要政府部门拿出解决方案,谈何容易。调查第一线在做这类新闻的时候,则采用逆向思维方式。先去找一些政府部门为解决民生问题出台即将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然后再去找相关的问题,这样的思路,则很容易从问题点,到面——政府部门的大的方针政策都能在稿件中得到落实,老百姓也能看个痛快。而把浓墨重彩放在了解决上,让舆论监督报道有了一个句号。

可以看出,遵循新闻报道的规律,节目是以一个比较受百姓关注的“小区环境卫生差”的问题切入,记者揭示这一问题的同时,更深一步探访产生的原因,特别把浓墨重彩放在了解决上,让舆论监督报道有了一个句号。舆论监督报道近年来在电视银屏呈现的方兴未艾之势,不仅是中国社会进步,政治文明的表象之一,也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电视新闻的发展方向。舆论监督报道只有大胆创新,不断改革,才能破解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也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摘要:本文从传播社会学的角度,对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功能进行了解构,并在此基础上对电视民生新闻与受众的社会认知的双向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

上一篇:十型钢柱下一篇:说明文的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