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

2024-08-04

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精选十篇)

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 篇1

一、优化课堂教学

首先要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 把激励带进课堂, 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比如:教师在评价学生答问时可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你讲得真好”、“你真聪明”, 或是“不要紧张, 慢慢说”、“你在想一想”。这些尊重、期盼性的语言, 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 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其次要优化课堂导入,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课堂教学中, 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 导入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特征”时, 先让每人写出任意的三位数、四位数、五位数各一个, 并分别除以3, 看看能否被3整除, 余数是几。不管学生报什么数, 老师都对答如流, 学生非常惊奇, 探究其中奥妙的欲望油然而生,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备课和上课首要明确的问题, 因为其决定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的形式。首先, 认真地研究教材, 教材是确定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 结合教学内容, 准确地把握教材制定的教学目标能突出重点, 抓住关键点;其次, 要深入了解学生, 教学目标和要求注意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了解学生原有的学习兴趣、特长、学习方法和思想状况, 等等。只有在对学生有相当准确、深刻了解的基础上, 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三、注重教材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

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新教材在教学内容上,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 尽可能地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 例题的编写尽量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富有数学内容的事物作为教学材料, 便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 学生的年龄差异、地域差异、各自生活背景的差异都有可能使他们的学习受到影响教师有必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教材的基础上做出适当调整, 充分运用学生身边的材料进行教学。

如教学“高矮”一课时, 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手, 首先我与一位学生比高矮;然后我与身高不同的两名学生比高矮;再请三名学生比高矮, 其中两名学生的身高基本相同;最后小组内互相比高矮。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 学生亲身经历了比较事物高矮的过程, 感知了两个或三个物体之间的高矮关系, 体验到高矮的相对性, 同时也从中体悟到比较事物高矮的具体方法整节课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者结合起来,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注重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和客观事实出发, 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 使学生主动研究数学的实际问题, 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都有进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以及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他们的自主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

五、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优化策略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 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 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这为优化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指明了方向。

1.创 设 生 活 化 情 景 。

有些数学应用题单凭字面理解十分抽象, 只凭口头讲解很难解释清楚, 而如果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有利于数学学习的思维情景, 则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好的生活情景能促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 引发学生的探究情感,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求应用题的素材是学生自己熟悉的, 或是自己感受过的、理解的, 与他们的生活世界密切相关。这种呈现方式, 对学生来说, 具有亲切感, 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更重要的是能使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 呈现方式也要打破以往纯文字的形式, 图文并茂, 这不仅有助于摆脱纯文字的枯燥说教, 而且有助于在学习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如“将两个周长是8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 求这个长方形周长”这道题, 就可以引导学生用纸做题中的图形, 把较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当学生清楚地“看到”两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图失去2条正方形边长时, 解法自然产生。

2.培 养 学 生 分 析 题 目 结构 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结构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有人曾做过研究, 得出这样的结论:学习困难儿童解应用题的困难并不主要表现在解题比例上, 而在于分析假设认知活动的差别。与优秀生相比, 学习困难的学生缺乏对题目中隐含条件和中间状态的分析, 这说明两组学生在分析阶段所分析的内容有着本质区别。解决应用题关键在于发现解法, 就是在“问题―条件”之间找出某种联系和关系, 通过分析题意, 明确题目的已知条件, 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 通过分析隐含条件实现由已知到未知的过渡, 最终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尽可能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使应用题的教学外显化, 让学生尽可能地观察到我们的思维过程, 在此基础上建立抽象的数学模型。

六、优化练习过程

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内容, 因为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不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 而且是沟通知识与创新的桥梁。要挖掘创新素材, 引学生多思, 让学生多问, 教会学生善于打破常规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摘要:优化数学教学要以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为目标, 从远处着眼, 近处着手, 落实到教学每一个环节中, 持之以恒,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 篇2

一、创办境地,激发学习兴致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是一种教起来使人觉得舒畅的艺术。”这就需求营建舒畅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以舒畅的情绪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去。在讲解传授新课前,注意创办与教学内部实质意义相关的境地,提出有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秉性质》时,教员可利用“唐僧分饼”的故事导入新课:吸取经验的路上,唐僧化缘获得三块体积同样的饼,孙悟空说:“我要吃一块。”唐僧就把第1块饼不好不坏均分配成了两份,给了孙悟空那里面的一份。沙僧徒也说饿了非要吃两块,唐僧就把第二块饼不好不坏均分配成了四份,给了沙僧徒那里面的两块。猪八戒听了,大声说:“我久已饿了,我要吃三块!”唐僧不得不把化缘获得的第三块饼不好不坏均分配成六份,给了猪八戒那里面的三块。猪八戒一边儿吃一边儿说:“今日就我吃得多!”同学们觉得猪八戒说得对错误呀?你是怎么算出来的?这样,经过形象具有活力的故事导入所学内部实质意义,引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浓厚兴致,激发它们猛烈的探求知识欲。

二、动手操作,课上放开尽情展览

算术是一门比较抽象、思维规律性较强的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指导学生成功实现两者的过渡就需求在课上让学生放开尽情展览,动手操作,主动探索追究。事情的真实情况上经过动手操作所取得的感性意识比眼看耳听的要深刻得多。如:在教学圆形的时刻,在钉子板上能不可以围成圆呢?因为这一并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可以立刻了解。于是教员经过指导学具有活力手操作,让学生自个儿在钉子板上围一围,它们立刻施展,在钉子板上是不可以围出圆的。这么让学生在活动中,经过动手操作、动脑深刻思考,因此开阔视界、提高知识、培育有经验,进展个性工作特长,使学生获得各个方面配合得当的进展。如在《勘测》里,要求每个小组都带一件小东西,让学生勘测它的长度,学生的兴致很浓,但局部学生勘测显露出来不正确。于是教员可指导学生小组商议、操作,而后各组汇报勘测过程。最终得出论断――勘测要把东西的一端瞄准0刻度。这节课动手实践,亲身体验认识,有帮助于学生个性的施展,让学生在轻松、平等的气氛中施展假想、有决心创新,既尊重另外的人的见地又勤于深刻思考,因此培育学生敢于考求的神魂和富于拓宽的质量。

三、培育问题认识,增长学习速率

算术学科除开重视培育学生的思惟有经验之外,口头表现有经验也不由得不重视。实际上,多一点儿让学生刊发自个儿想法的机缘,除开会增长学生的学习兴致外,还培育了学生寻求真知的殷勤,同时也会消弭学生学习焦虑的事情状况,使学生在轻松舒畅的背景中掌握知识。例如:在施行课后练习的时刻,教员可以让学生与同桌商议,把自个儿的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大家一块儿想想怎样说才好。于是在兴奋激动的商议中,学生往往会吐露很多有价值的解答。最终再让学小时候起比一比,评一评,说说看法,并指导学生怎么样表现更加完整。经过这么的交流,拓展了学生的思惟,磨练了学生的口头表现有经验。

四、算术的生存化探索追究

《算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学生感觉算术与事实生存的关系近结合,使学生开始阶段的学会使用所学的算术知识和办法解决一点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要求揭示了算术与实际问题是学习算术的动身点和归宿点。因为这个,在算术教学中要注意结合生存实际,让学生经过亲自板子验,直接参加,在活动中萌生思想,充分给学具有活力手操作、动脑深刻思考的机缘,激发它们的学习兴致。

首先,捕猎生存现象,引入新知。算术出处于生存,生存满眼存在招数学问题,关键是老师是否特长接合课堂教学内部实质意义,去捕猎“生存现象”为课堂教学服务。在“分数的开始阶段的意识”引入新学时,可以创办这么的境地:教员让学疏远水果,顺次把4个、2个、1个水果分给两个小朋友,要求分得同样多。当学滋生觉,把一个水果分给两个小朋友时,人人获得“半个”,天然感受到这么一个问题:某些东西不好不坏均分配成几份,每份不尽然能用平头数来表达。这时,学出产生这么的疑问:在表达东西的每一份时,不可以用平头数来表达,该用啥子数呢?教员引出“分数”后,叮问学生,你想理解分数的哪一些知识?因为学生经历了面前的过程,天然地想到达这么的问题:啥子是分数?分数怎样写?分数的意义是啥子?它与平头数有啥子差别?这么利佣人分水果的生存现象,让学生自个儿发觉和提问,不惟增加了学具有活力手操作的机缘,还使学出产生了参加新知识探索追究的浓厚兴致。

其次,预设生存境地,开展演练。算术教学假如能在具体的生存境地中加以演练,会有帮助于学生增长剖析和解决算术问题的有经验。例如,研讨生存中的数码规律,团体丈量土地,估算漆片的刷墙平面或物体表面的大小,建立“算术超级市场”“摹拟规划”等活动都可以使学生的算术有经验获得磨练。学习相遇问题应用题,我在学生理解了这类应用题的结构和解法后,团体了这么一个活动:同桌分小组将题中的经过做出演出,并口头编应用题再解释回答,也可以用用手做姿势作为匡助,而后在全班施行商议交流。教员要特长开凿算术内部实质意义中的生存境地,让算术贴近生存,使学滋生觉算术就在身边,发觉生存真有趣儿,算术真有趣儿。

五、开放算术教学的时空,进展思惟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提出了包括知识、能力、思想品德教育在内的目标结构。并在“前言”中指出:“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那具体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优化,我们在这里也谈谈我们的做法:

一、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因素和能力训练的具体要求,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途径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目标制定明确,便能发挥如下功能:对指引师生的教与学,有定向功能;对教改程序的有效进行,有控制功能;对知识与能力的双向发展,有协调功能;对减轻学生因题海战术而盲目训练所造成的负担,有效率功能;对教改工作的科学评价和管理,有竞争功能;对统一标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稳定功能。由此可见,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应制定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定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思想感情教育等项的达标要求。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一是基础知识方面:结合直观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分数的读法和写法;二是基本能力方面:能应用分数表示图形里的阴影部分,能在图中画出阴影部分来表示分数,在数线上标出一定的分数;三是思想情感教育方面:培养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自觉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并且把这些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各项要求组成一个整体,做到在教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这样就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教育三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全面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关键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一是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把学生当作认识和发展的主体,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因此,要采取各种措施激励所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可以说,对于每一个学习主体,没有活动就形不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二是要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为此,教师要爱学生、爱数学,这是培养学生喜欢数学的情感媒介;要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他们热爱学习的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三是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的系列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性,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四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必要的精神心理条件。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在这种健康的精神心理气氛中,能够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五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思维方法,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善于学习。

三、使每个学生尽可能的得到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注意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在大纲基础上加深拓宽,让他们有机会接触、了解乃至钻研自己所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其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并注意培养其学习的独立性、创造性。有调查表明,在小学数学课上,教师同“优生”之间的交往明显多于同其它学生、尤其是同差生的交往。还有人做了如下调查:在10节课里,重点 了解的5位优等生举手341次,发言67次;重点了解的5位差生举手17次,发言6次。10节课里差生平均每人得到 的发言机会仅1.2次,不到优生的十分之一。这些材料表明,如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机会,是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亟需研究的一个问题。目前我国也在探索怎样在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运用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如,“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实验,根据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情况,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层次组,教师对不同组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练习等方面都区别对待。也有实验采取分组结对方法,即两张 课桌四人为一组,四人又结成两对,优差搭配,以好带差。教师把任务下达到每组、每对,向学生提出双重任务,既当学生,又做先生,好学乐教,学教相长。通过这种形式,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 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琴.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几点体会[J].青海教育

[2]张健.浅谈创新意识教育与个性培养.数学教学通讯

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 篇4

一、优化教材内容

在对小学数学教学进行优化时, 教材内容的优化对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起到了重要作用。新课标提出:“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对教材再加工, 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就要充分地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同时也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 或针对教材的不足之处, 对教材进行优化。在优化过程中, 要结合学生对新知识接受能力的不同, 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 同时结合教材的内容,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优化教学效果。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 要让学生学好数学, 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处理好师生间关系。首先是教师要有健全的人格, 如热情、和蔼、诚实、谦逊、守信等, 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其次教师要热爱学生, 尊重学生, 耐心帮助学生, 对学生以朋友相待。特别是对后进生、回答错误或作业中出现错误的学生, 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最后要正确运用评价手段。评价公正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一次评价不公正往往会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同时还会丧失教师的威信。此外还应注意评价的时机要适当, 评价的场合要适宜, 评价的方式要合适, 评价的强度要适中。

三、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在教学中, 一些教师往往在提出问题或出示思考题后立即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或同桌交流, 气氛异常活跃。思维敏捷的学生很快便举手欲答, 而其他学生还未来得及深思, 脑中就灌满了别人的意见。久而久之, 再遇难题时, 他们便会附和他人的答案。只听别人分析、讲解, 养成惰性, 以致失去学习信心。其实, 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在教学中, 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积极地参与到问题解决、思维策略的优化活动中, 使每个学生都能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 在大脑中建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这样, 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思考、解题策略和问题结果 (不管正确与否) 。然后, 教师再组织小组合作交流。这样就不会出现几个人围坐在一起, 或面面相觑, 或低头不语、各想各的, 根本没有交流的话题和争执的火花出现的局面。

四、适时引导提问, 促进课堂交流

“提出问题, 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数学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怎样引导学生提问, 是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不可忽视的一环。例如在新知导入时,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借助揭题引导学生提问, 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一课时, 教师可在揭题后设问:“关于圆柱, 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经过思考后, 会提出如下问题:“圆柱有什么特征?”“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圆柱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这样借助揭题让学生提问, 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五、采用合理的控制方式

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 教师对学生的教学工作是一种社会控制。控制的方式可以有两种:一种是显形控制方式, 即直接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 明言规定不准做什么, 往往采用批评、指责等方法处理出现的问题。另一种是隐形控制方式, 即用间接引导、诱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活动, 如提问、组织比赛等限制和消除某些不良的习惯或活动, 并且多采用鼓励、表扬等方法。有经验的教师往往采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 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 一位教师对一个原来数学基础较差而学习数学不够认真的学生, 一方面提出要求, 另一方面发现有进步就给予表扬, 使这个学生逐步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达到了中等水平。另一位教师对一个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 虽然注意给予辅导, 但是不耐心, 有时甚至加以训斥, 结果使得这个学生上数学课时心情紧张, 丧失学好数学的信心, 以致成绩下降。

六、优化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形式

教学目标必须密切结合课堂教学内容, 且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在优化教学时, 只有优化教学目标, 才能在教师授课时, 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查性。在教学中, 教学目标不是仅仅依靠一节课就可以实现的, 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老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给予指导, 同时学生也要树立起达到目标的信念。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体积和计算时, 可以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首先认识到三角形的特征, 即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用房梁及自行车的三脚架等实例引导学生。 (2) 引导学生相互合作交流, 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 自己探索三角形的体积计算方法。在引导学生探索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 (3) 使学生学会运用三角形的体积公式进行计算, 同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在让学生进行猜想、验证的过程中, 运用科学的启蒙教育方法。这样的教学目标, 不但易于把握, 而且能较轻松地检验其达到的程度。

七、优化作业设计

课后作业能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因此在对课后的作业设计中, 要打破常规的“量多”等特点。在留作业时, 争取做到“量多不如质优”等特点。在对作业的优化设计中,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在作业设计时, 能使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 开阔眼界。作业的内容设计要适当地引入生活中的情境, 或者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2) 在设计作业时要遵守因材施教的原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由于接受能力及学习程度的不同, 在设计作业时, 必须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 满足学生的需要。 (3) 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 应多设计一些探索性的作业。设计探索性的作业, 就是要鼓励学生向课本、传统及老师提出挑战。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全面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 它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优化教学就是要结合学生、教材及课堂等条件, 寻求合理的教学结构, 强化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探讨 篇5

贾洼小学 袁晶晶

所谓教学过程最优化,就是在规定时间内,使学生在教养、教育和发展诸方面都取得最大效果。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切实做到“轻负担、高质量、优素质”,我进行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探讨,本文就此谈一些实践体会。

一、拟定最优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握着整个教学过程的导向;拟定最优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前提。最优的教学目标具有全面性、适度性和区分性。

(一)全面性。教学目标的全面性是指教学要完成教养、教育和发展三大任务。在拟定教学目标时要深挖教材中的潜在因素,结合学校的具体教学条件和学生现状,定出具体教学目标,确定认识、理解、掌握和熟练掌握四级要求,区分出知识和方法、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思想教育和非智力因素。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思维能力、数学语言能力、建立初步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力、抽象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想品德教育、良好习惯的培养等多种要求要有计划地落实到每节课的教学中,使每节数学课尽可能地完成多项任务。

(二)适度性。拟定教学目标时不能片面追求全面性而牵强附会,不能因面面俱到而不分主次,不要认为目标定得越高、越 全面越好。应该使教学目标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思维水平以及年龄特点相适应。

(三)区分性。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各种能力的培养,在不同年段有不同的目标,同一年段在不同阶段所培养的目标也不同,其教材内容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并存在着层次性。在拟定课时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前后课时之间相互依存、发展、铺垫、延伸的关系,要体现出每个课时教学目标的层次和侧重点。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如果将教学目标比做骨骼的话,那么教学内容就是肌肉,教学目标要依附于教学内容,才能充分显示其生命力。合理的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否实现“省时”、“高效”。教师手中的教科书只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前提条件,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教材,合理安排课时教学内容,克服随意性。教师要吃透教材,领会教材编排意图,根据教材特点,围绕教学目标,考虑学生实际,做到密度恰当、坡度适当、深度得当。对于学生刚接触到的新知识,或抽象的不易理解而需要分散难点的,内容应适当少安排。有些知识虽然是学生刚接触到,但难度不大的,可以利用旧知识迁移的方法,另外可适当多安排些内容。这样,可以从教学内容上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选择最佳教学方法

要取得教学的“最好效果”,就要通过最佳教学方法来实现,选择最佳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关键。

(一)教的优化。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解决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而开展有秩序的、相互联系的活动办法。由于活动是多方面的,所以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心理特征、学校具体条件,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教材中基本概念和基本法则,要引导学生展开思维,坚持训练学生独立地依靠已有知识去学懂新知识,突出教学内容中核心的基本概念,达到以纲带目,以简驭繁。

(二)学的优化。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的学法,是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的统一。陶行知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要改变重教不重学的状况,就应把学法研究列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探讨中。

小学阶段儿童思维发展最本质、最基本的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教学中运用直观演示毕竟是教师演、学生看,学生还是处于被动位置。学习是学生的一种过程,要使学生会学,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要让学生动手做,而不是用耳朵去听。通过组织学生量一量、做一做,引导他们去探索,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心理过程的优化。

优化小学数学口算教学的策略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口算教学;策略

口算作为以后教学中许多复杂计算的基础,在九年义务教育中,明确指出它的重要性,同时也是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指导学生学习。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一、提倡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小学生没有接触太多的科学知识,再加上天性活泼好动,而数学这类相对枯燥的学习并不会太受欢迎,因此,在小学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集中精力去学习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当要运用口算计算“100-15×2-10×3”时,如果直接计算的话,很多学生会不理解。但是如果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假设有100元用于购买竞赛奖品,其中,数学作业本15本,每本2元,英语作业本10本,每本3元,问100元是否足够,如果足够还剩多少钱?这样的方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创新教学方式,科学安排训练

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要想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口算能力,必须要创新教学方式,科学合理地安排口算训练。经常性地口算训练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无聊甚至枯燥乏味,这时候要学会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心理,改变口算练习的形式和方法。例如,可以让学生自由结组进行口算抢答比赛,对口令、开火车等游戏方式,或者采用视算和听算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不能让学生进行大量口算来提升口算能力,口算练习要科学适量,可以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形式。例如,每天坚持做20分钟的练习,然后进行集中指导练习。

口算作为小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考查内容,教师必须创新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采取科学的练习方式,才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提高口算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李来君.试析如何优化小学数学口算教学的教学效率[J].新课程·小学,2014(12):27.

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优化 篇7

一、通过直观感知、动手操作, 认识概念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学科, 和其他学科相比, 它有一个最明显的特征———高度的抽象性。任何一个数学概念和法则, 都是从大量的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小学数学知识虽然简单、浅显, 但也不例外。这使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与数学学科的特点之间形成了矛盾, 这就要求我们在儿童形象思维和小学数学抽象化教材之间架设一座桥梁, 进行直观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恰是顺利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它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与数学知识密切相关的感觉、知觉和表象,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 形成准确的数学概念。例如:教学三角形这部分内容时, 教师必须注重实物、教具和卡片教学, 使学生直观地总结概念, 这样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新课开始, 不能只简单让学生看看书, 教师讲一讲就导出概念, 必须出示三角板、红领巾、小三角旗等实物 (或通过投影演示实物图形) , 让学生说出是什么形状, 再根据这些实物的形状自己动手把图画出来, 然后让学生观察并回答:这些图形都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就是三角形”这个概念。再如:在讲三角形的特征时, 先让学生抽拉由两根木条钉成的活动角、由四根木条钉成的四边形, 再拉三根木条钉成的三角形。通过实践、动手操作进行比较, 从而让学生总结出三角形“不变形”的特征。这种特征, 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 在教师启发下, 由学生说出几种实际应用。

小学生掌握概念, 是一个主动而复杂的认知过程, 只有为他们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 通过直观教学, 才能逐步抽象、内化成概念。

二、多种感官并用, 通过比较、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系统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概念是反映客观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是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 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法形成的。“教学做合一”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重要教育思想, 而这一亘古不变的教学理念与现代教学论主张“要让学生动手做数学, 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可谓不谋而合。因此, 要想让小学生掌握概念, 就应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通过比较、抽象、概括形成概念。例如:“倍的认识”教学中, 鉴于“倍”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 所以在教学时, 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几个几”为基础,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帮助学生通过具体感知体验理解“倍”的概念。教学时应安排以下一些教学环节: (1) 动口说一说。在观察3 个2 就是2 的3 倍基础上, 说一说3 个2 和4 个2 分别是2 的几倍。 (2) 动脑想一想。结合“倍”的知识想一想, 白萝卜和红萝卜分别是几个几, 是几的几倍。再次体现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强化学生对“倍”的理解。 (3) 动手摆一摆。学生按老师的要求摆出相应的小棒, 并说说“谁是谁的几倍?”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 孩子们口、手、耳、脑并用, 学生在这一系列活动中, 体会到了数的变化, 体会到了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图形拼组有机结合, 不仅提高了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而且实现了概念的内化过程, 即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过程。

三、通过变化型练习, 巩固概念

通过直观感知、比较、抽象、概括形成了概念后, 这只是从概念中理解了概念, 如何使概念真正成为学生今后学习大量数学知识的基础, 还必须通过各种练习, 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几何初步知识的概念建立后, 要巩固它, 就要做一些练习。可用一些变化型的是非题, 它通常把原概念的定义、法则、定律、性质, 进行减字、换字、添字, 所以解答判断时, 可以拿该题所涉及的概念、定义、法则、定律、性质进行对照比较, 看是否相符, 有没有出入。二者相符说明该题是正确的, 有出入则是错误的。如:

学习三角形和三角形分类后, 可进行如下判断练习:

(1) 有一个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

(2) 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

(3) 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可以叫做等腰三角形。 ()

学习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后, 可进行如下判断练习:

(1) 一个三角形可能有两个直角。 ()

(2) 有两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钝角三角形。 ()

(3) 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大于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 ()

(4) 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和是90度。 ()

摘要:概念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 也是判断和推理的起点。没有正确的概念, 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判断和推理。概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 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质量。从三方面论述如何优化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关键词:概念教学,感性材料,直观教学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 篇8

一、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必须密切结合课堂教学内容, 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教学目标只有进行优化, 才能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查性。例如, 小学数学教学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目标, 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但它是由一系列具体行为目标构成的, 不是一节课内就可以达成的。因此, 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具体, 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查性。如“圆锥的认识和体积计算”一课, 教学目标可确定为:①使学生认识圆锥, 掌握圆锥的特征,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②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自己设计方案, 探求发现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③会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④通过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使学生受到猜想、验证这一科学方法的启蒙教育。这样的教学目标就知识、技能而言, 显得清晰、具体、明确, 不仅易于把握, 而且也能较为轻松地检验其达成度。

二、优化教材内容

新课标提出“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对教材再加工, 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能结合学生实际水平, 根据教学实际需要, 或针对教材的不足之处, 对教材进行改进优化。例如:教学《10以内加法的复习与整理》时, 我并没有按教材要求把这节复习课分割成数序、组成、计算三块内容进行练习, 再让学生观察整理好加法表, 而是这样设计的:① 出示1~10的数字卡, 让学生给这些数字排队。 (按由大到小、由小到大的规律排, 按单数、双数排等多种排列方法。) ②用1~9的数字卡抢答出几道加法算式。师:10以内的加法算式有许多条, 下面我们来按照顺序、有规律地把它们整理整理。③出示没有填全的10以内加法表。 (表略) 把一些加法算式填在表里, 制成了一张10以内的加法表。大家看老师是按什么规律来整理这些加法的。让学生根据刚刚发现的规律进行整理。出示完整的加法表, 验证其发现的加法规律。熟练计算10以内的加法, 如①多媒体打靶游戏。让学生快速抢答;②巧妙填数字。从1~9中选8个数填入“□”里, 使算式成立。□ + □ = □ + □ = □ + □ = □ + □。这样学生探索加法规律的时间就大大增加了。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运用规律, 归纳出10以内的加法表。这样学生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 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而且也初步懂得了复习整理的方法。

三、优化作业设计

①设计开放性作业要注意拓宽学生视野, 实现数学与生活相链接。作业内容设计要适当地引入生活情境, 或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如对“克和千克的认识”, 要求学生在日常购物时, 注意观察商品包装上的说明, 并用手掂一掂;对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面积计算的练习作业可让学生把家里的生活用具按比例画成平面图等。对于作业的完成方式, 既可以是书面作业, 也可用口答作业;既可以单独完成, 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②设计层次性作业则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 我们必须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应设计出多层次的作业,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比如, 就某个知识点, 可以设计出三种不同层次的问题: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 我只要求他们从掌握“双基”的角度出发, 设计相应的作业题型、内容;对于中等生, 作业的题型、内容要在教材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要求他们能运用课本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问题;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 作业的形式内容的难度系数加大, 让他们走出课本, 学会自主探索。③设计探索性作业。《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也就是说我们要为学生设计一些探索性作业。要鼓励学生向课本、向传统、向老师挑战, 学会多思、多问, 并且多参与实践。例如有关比例知识的作业设计, 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家里帮助父母根据配方配制猪或鸡的复合饲料, 或绘制学校操场的平面图。

四、巧用媒体

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策略研究 篇9

教学目标的制订, 必须要密切地结合课堂教学内容, 且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在优化教学时, 只有优化教学目标, 才能在教师授课时, 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查性。在教学中, 教学目标不是仅仅依靠一节课就可以完成的, 教学目标的实现, 需要老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指导, 同时学生也要树立起达到目标的信念。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体积和计算时, 可以设计出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首先认识到三角形的特征, 即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用房梁以及自行车的三脚架等实例来引导学生。 (2) 引导学生相互合作交流, 在学生自己设计方案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探索三角形的体积计算方法。在引导学生探索的过程中, 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 (3) 使学生学会运用三角形的体积公式进行计算, 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在让学生进行猜想、验证的过程中, 运用科学的启蒙教育方法。这样的教学目标, 不但易于把握, 而且也能较为轻松地检验其达到的程度。

二、优化教材内容

在对小学数学教学进行优化时, 教材内容的优化, 对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在新课标中也提出了“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对教材再加工, 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 就要充分地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同时也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 或针对教材的不足之处, 从而对教材进行优化。在优化的过程中, 要结合学生对新知识的不同接受能力, 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 同时结合教材的内容, 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三、优化作业设计

在学生进行学习后, 其课后的作业复习能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因此在对课后的作业设计中, 也要打破常规的“量多”等特点。在留作业时, 争取做到“量多不如质优”等特点。在对作业的优化设计中,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在作业设计时, 能使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 开阔自己的眼界。作业的内容设计也要适当的引入生活中的情境, 或者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2) 在设计作业时也要遵守因材施教的原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由于接受能力以及学习程度的不同, 在设计作业时, 必须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 满足学生的需要。 (3) 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 多设计出一些探索性的作业。设计探索性的作业, 就是要鼓励学生向课本、传统以及老师提出挑战。

四、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结合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能够把枯燥的图文、定理以及公式用图像、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同时还能在最大限度上扩充学习内容, 不仅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还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多媒体网络环境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最为直接有效的认知工具, 同时还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身个性化的平台。例如在讲《轴对称图形》时,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对网页中的图形分析、概括, 从而能初步认识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然后让学生利用“画图”软件, 按照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自由地画出几个轴对称图形, 使学生在自由创作的过程中能更加牢固的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同时, 新颖的教学方式, 不仅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更能活跃课堂气氛。

综上所述, 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在日后初高中的数学学习, 因此在小学的学习过程中, 要把数学基础打牢。通过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化策略, 不仅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还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 在学生能轻松地学习时, 也提高了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摘要:由于数学科的特殊性质, 在教学中一直成为教学质量的薄弱环节。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很多学生由于对数学中的计算、公式等感到枯燥,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没有打好坚实的基础。针对这一问题, 提出了优化教学过程的方案。在优化教学的过程中, 就是要结合学生、教材以及课堂等条件, 寻求合理的教学结构, 同时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优化,多媒体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 篇10

一、基于学生的课本教材, 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我国文化历史悠久灿烂, 蕴藏着无数宝贵的知识资源, 需要我们不断地开采、挖掘。而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丰富的知识、多彩的传统在其中的小学语文课文, 对于对周围一切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的低年级学生来说, 是很有吸引力的。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 应考虑到小学生好奇心重的特点并将其结合在教学中, 在已有的课本教材的基础上可以适当讲解课文中涉及的有关传统文化的一些基本的易于接受的一些知识, 以此为基础, 帮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真、善、美, 从而让每位学生都拥有一个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良好的语文文化氛围对民族文化知识的学习是十分有利的。“文化”最重要、最基本的载体就是语文, 也是一个人文化水平最直接的标志。因此, 它负载着文化的精华, 教师必须努力创造良好的语文教学氛围, 让语文多蕴含一些传统文化的特点, 让学生更加深刻、全面地领会到“文化”所具有的奇妙魔力。

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由被动地学习知识变为爱好学习, 再由喜欢变为主动的去学习, 把学习变成快乐的享受, 这在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而只有活跃的课堂氛围, 才能真正培养学生们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

现在我们使用的苏教版教材中就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因此我们要在充分使用教材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们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例如在讲授二年级下册的课文《孟母三迁》时, “孟母三迁”所讲述的正是孟子的母亲, 她希望能给孟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于是三次搬家, 最后还把家搬到私塾附近, 以便让孟子受到更好的环境影响。这是大家熟知的故事, 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讲解这篇课文。

1. 假设情境, 体会情节。

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熟知, 课文只是作了简单的介绍, 如果仅仅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描述, 学生就不会有很深的体会。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假设情境, 让学生们模仿文中的主要人物, 通过对人物的描绘, 让学生体会故事中人物的各种心情和想法, 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

2. 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

《孟母三迁》这篇课文主要是朗读, 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边读边学习, 同时在角色表演时把握住人物的特点, 领会到人物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过程中, 老师可以先提问学生对于孟子母亲的看法, 对于周围邻居, 孟子母亲是什么样的态度。有的人说无奈, 有的说气氛等, 老教师可以先急于表态, 通过表演, 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孟子母亲的态度。作为教师, 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教材中想要传达的主要思想,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通过主动的积极向上的学习, 以掌握丰富的知识。

3. 学会总结, 进行简单语句训练。

小学生的任务主要是识字, 练习语句的表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字词识记和语句表达的训练, 可以适当地挑选其中较难的一些字词、句子进行讲解, 让学生在课堂中就掌握。通过仿造句训练, 让学生熟悉句子的表达形式, 进而理解句子的结构,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会运用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 让学生对一些相近的字词、句子进行总结, 便于学生区分相似字词句子, 以免学生错用乱用。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播放一些精彩的画面片断, 这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人物。如《沉香救母》一文, 文中有很多内容都是传统文化中塑造的典型, 他们都是中国人民的集体智慧的结晶。通过对某些原型的学习, 有助于了解我国传统文化。这个故事中的沉香, 历尽艰辛, 磨练了他的坚强的意志, 英雄人物在古代神话中是一个代表人物, 它诠释着少年青春期的成长。同时也可以看出我国传统文化中孝为大的主要思想, 传统文化中的英雄人物是学生成长的楷模。

三、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 提高学生其自身的文化素养

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 他们精力充沛, 对知识又富有很强的求知欲望, 对周围的事物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并有着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小学生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对学生传统文化的学习有着同样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此, 我们要尽可能地增加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增加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学习, 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关于古诗背诵, 鉴赏的活动, 我国的文化遗产具有丰厚的底蕴, 在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扩展学生的知识量, 让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得到提升, 营造一种刻苦读书、乐于读书、勤奋向上的学习文化氛围, 经常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此过程中, 我们要始终做到公平对待所有的学生, 坚持全程参与, 对学生进行适合其能力的要求;学生对所背诵的古诗文大体理解即可, 即按照基于经典, 大体理解, 不必每词每句都能解释清楚, 但要背诵如流的方针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文, 坚持让教师在课堂中领读为主体, 学生勤加练习, 父母多加指导的模式来共同帮助孩子。

在开展古诗词鉴赏活动时,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鉴赏即是指在阅读文章时审美认知的一种思维活动。把语言作为媒介, 对展现在作品中的情感意境和人物的形象进行赏析, 让学生自己开展人物特点的分析以及情感的表述, 引起学生的思考, 体会到美的感觉, 进而领略到作品中所涉及的思想内容与人物特色。对古诗词的赏析很多学生都感到模模糊糊, 甚至一窍不通。那么, 如何让学生在古诗词鉴赏的水平有所提高, 关键是要帮助学生们掌握一些最基础的方法, 让他们自己能真正独立的欣赏和分析古诗词、诗歌, 可以从有关诗歌的最基础的知识开始。

在校学生的各种课外活动, 不仅能让学生们知识水平有所提高, 还能让他们对学习更加的主动和积极, 让学生自己有意识地去探索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知识, 让每个小学生从小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有一定的认识, 这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进一步的发展、复兴。

总之,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 这也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应尽的的责任。语文教师在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十分关键, 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所以, 我们在课堂的教学中要合理地利用教材来帮助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充分地理解, 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意义也有深刻地认识;让每一位学生都在一个积极、主动、活跃的课堂上的学习知识, 使得他们喜欢上学习, 且培养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加学生的课外活动, 让每个学生都能切身体会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 培养学生的文化水平, 让中国的传统文化永放光彩。

参考文献

[1]陈银霞.小学古诗词对语文教学的影响[J].小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 (06) .

上一篇:远程教育技术及资源下一篇:国际电子商务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