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下中职教育

2024-08-18

化学教学下中职教育(精选十篇)

化学教学下中职教育 篇1

一、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一) 针对实际, 把握原理, 适当改进。学生实验是化学课的主要内容,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可直接获取丰富的感性知识, 同时又满足了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共性———好奇心强, 把枯燥的理论和性质, 变成看得见, 摸着着的东西, 使学生学得生动、扎实。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把实验与思维活动相结合, 才能有效地发展智力、掌握知识。要做到三思、二做、一总结、一引导。即:先思考再去做, 边思考边做, 实验完毕再思考, 教师引导后总结。例如, 在摩尔浓度配制这一实验中, 实验里说:“称得所配溶液的溶质后, 倒人烧杯, 将其溶解, 将溶解液倒人容量瓶中”。根据这一实验首先向学生提出如下思考问题:1.溶解速度慢怎么办?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用玻璃棒搅动) 2.溶解液怎样倒人容量瓶中?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引流) 3.为什么要将烧杯洗涤2~3次。并将洗涤液一并倒人容量瓶?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以防溶质质量损失, 影响所配溶液的浓度。)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 大家对化学实验基本上有了统一的认识, 概括出:实验步骤和现象不是一成不变的, 只要不违背基本原理和原则, 可对书中实验进行改进, 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有所发明和创造。

(二) 鼓励学生独立操作。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往往存在三种弊端:一是对实验预习不够, 不明确实验目的和操作内容, 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 没有养成及时记录, 及时处理的良好习惯。结果是实验过后, 并没有达到从实验联系课本内容的预期目的。二是缩手缩脚, 不敢动手。由于化学课本当中多半实验以教师演示为主, 给学生开设的实验并不多, 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差, 对基本操作技能和技巧掌握不够。当学生面对众多仪器时, 无从下手, 不能顺利按实验内容进行操作。只能是按步就班, 生搬硬套。三是毛手毛脚, 不加思索地盲目操作。为此, 教师可将部分演示实验改由学生参与。教师讲清楚实验的目的、要求、步骤, 让学生到讲台上安装实验装置, 全班观察, 在操作时发现问题及时提出, 学生及时改正, 教师及时总结。每次实验开始可以让胆子大的同学来演示, 最后让那些不敢动手的同学重复演示。这样可以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 提供学生独立实验机会。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之一, 但有限的课堂时间限制了学生的动手机会, 加之近年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产生了许多与化学紧密联系的新事物。利用第二课堂, 适量增加独立实验的机会, 使学生在进一步掌握基本操作的前提下, 了解化学。如, 氮族元素、氨及铵盐这部分内容, 教师可先设置实验题 (见图1) 。

这些题目可由学生先写出实验报告, 然后再让学生做, 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有成就感, 也使学生通过实验, 观察、理解、记忆许多化学方程式。

(四) 变被动为主动, 启发学生。在新型的教学方法中学生是主体, 要从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走出来, 提倡以学生为中心, 将探究性实验变成启发性实验。具体做法如下:每做一个实验先不让学生知道实验的结果, 先举一些类似的实验。在这些实验的基础上, 先让学生制定出该试验的目标, 再让学生提出该试验所用到的药品、仪器, 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 编写出实验方案, 学生根据自己编写的方案进行试验, 看看自己编写的方案发生的现象, 认真记录实验结果。实验结束后, 同学间进行交流分析, 教师给予指正和总结, 最后得出结论, 使学生完成实验目标, 达到预期效果。例如, 在学习二氧化氮的性质时, 先给学生提出两个问题:一是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的化学性质有何不同?二是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谁更稳定?在教师的启发下, 同学们经过分析和讨论可形成两种意见:性质相似依据是组成两种物质的元素相同, 均有氮元素和氧元素;截然不同, 组成分子的原子不同, 碳元素的化合价不同。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设计一组实验, 让学生把实验现象填入表1。通过实验、观察、填表等, 对上述问题的答案自然清楚。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并比较出两种物质在性质上的差异和转化关系。在实验中, 学生动手做、思考用脑、变被动为主动, 动手能力得以提升, 做实验的积极性也得以提高。这样也使学生学到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

二、在考试中添加化学实验成绩

对实验进行考查, 打破往常传统的笔试模式, 既可考查动手能力和基本操作, 又可以对学过的内容进行综合考查。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独立动手、独立分析问题后得出的结论, 由教师评判。具体的做法是;由教师写好众多实验题目, 然后由学生抽签决定自己所做内容, 在较短的时间内, 使学生做完预习———书写实验报告———实验———得出结论等一系列工作, 教师也可在学生做实验时提出与实验内容有关的问题, 作为附加分, 加到实验成绩中。实验考查利于在平时培养学生操作严谨、认真、准确、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结语

总之, 化学实验深入教学, 应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应对课堂内容有充分了解, 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操作和实践活动, 以激发学生求知欲为目的, 换来学生对化学课的浓厚兴趣。

摘要: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化学除了掌握一些主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 还要了解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因此化学实验室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关键词:职业学校,动手能力,化学实验

参考文献

[1]王桂贤.青海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中职化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论文 篇2

一、德育教学方法

(一)针对教学法

化学是一门科学实验性极强的课程,对其必须要进行相关的实验以此来巩固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强化要点难点。老师可以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实践,不怕失败的.学习精神,对化学教学各个部分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1]。

(二)渗透教学法

化学教学中不仅有相关的理论概念和原理,还要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在理论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将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其中,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也实施了德育教育,让化学教学和德育教育相互促进、相互协调。

(三)引导教学法

老师在日常教学中起到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老师在准备化学教学课件的时候,可以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理论知识。

二、加强化学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化学学习情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老师在日常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按照教材中的要点难点进行相关的实验的时候,要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精神,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同时,创设学习情境,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创造思维等能力。在创设化学学习情境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逐步渗透德育教育,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形式,同时,对学生的思想等方面进行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对化学知识和事物有一个正确辨别的能力,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韧性,为未来进一步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2]。

(二)发挥老师的人格魅力,为学生树立榜样

老师作为中职化学教学环节的引导者,对学生德育教育渗透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中职院校老师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一个优秀党员的标杆,这样就可以带动学生积极的学习。同时,中职院校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道德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学生的情怀,有利于学生道德教育意识的形成。在学生学习化学过程中,遇到问题,老师耐心、细心的去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和同学们一起探究化学中的要点难点。一个优秀的老师散发的人格魅力能够起到积极影响作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

(三)利用化学家优秀事迹,树立学生正确的观念

老师在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用我国化学科学家爱国、敬业的优秀事迹,同时他们还具有相当高的专业水平、探索的科学精神,是我们现代学生学习的楷模和榜样。老师在介绍他们的事迹的过程中,就是对德育教育进行普及的过程,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同时老师利用化学家的学习精神、思想水平、道德教育等方面对学生德育实施教学,能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鼓励同学们勇于质疑,勇于创新,积极进取,向老一辈科学家致敬[3]。

(四)结合化学实验,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生活中存在很多化学反应产生污染性的气体或液体,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生态平衡的稳定发展,所以老师在进行化学实验的同时,可以结合实际发生化学污染的例子进行讲解,重点解释需要注意掌握的地方,合理的利用化学反应来服务社会。近几年,我国化工污染越来越严重,导致环境问题频发,老师可以从环保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掌握的同时,也渗透了德育教育,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做到规范自身的行为,养成生活学习自觉环保的良好习惯。

三、结束语

对中职化学教育中逐步渗透德育教育,不仅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中职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而且对中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仅能提升学校的整体文明建设水平,还能为学生适应快速发展社会奠定扎实的基础,引导学生树立爱国、爱党、爱学习、积极向上的观念。

参考文献:

[1]侯德艳.浅谈德育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渗透[J].知识经济,,25(17):160.

[2]郭晓艳.中职化学中的德育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45(32):125.

化学教学下中职教育 篇3

【关键词】兴趣导向 中职化学 教学效果提升 对策分析

化学是一门有趣又实用的科学性质的学科,不仅在课堂上,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需要用到它,因此学习化学知识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主要以中职学校的化学教学情况为例,旨在探讨一些兴趣导向下教学效果提升的对策。

一、中职学校化学教学现状

(1)教学的目的性、功利性过强

中国目前的教育仍然是应试教育,就连中职学校也为了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而过分的追求教学成果,同时也给了学生更多的压力,希望或者说迫使他们往更高的分数努力。这样目的性明确的机械式教育让学生压力很大,同时也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影响,很多中职学生表现出了厌学、弃学甚至抵制的心理。

(2)教师的专业素养还不够

中职学校化学科目教学效果不够好跟教师也是有一定关系的。有的教师在专业知识上就有些欠缺,因此不能给学生提供更高层次的化学知识的学习,同时,还有可能会在某些情况下“误人子弟”。有的教师专业知识过关,但是教学方法又存在问题。他们习惯于沿用老旧的教学模式,只是单一性的机械式的向学生灌输知识点,让学生照着书本何老师讲解的内容来学、来记背。这样毫无新意、毫无生趣的课堂只会让学生倍感压抑和无聊,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效果又怎么会好?

(3)各学生学习态度和能力差异明显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每个中职的学生在思维认知、人生价值观和行事处事方面都各不相同。在学习化学这门课程时,表现出来的情况也就参差不一。有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爱好化学,不仅认真听讲,同时也爱在课下自己钻研;相反,有的学生对化学不感兴趣,不想学习,经常表现出懒散、无所谓、厌烦等情绪。

二、具体导致中职化学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

(1)教学法不够新颖有趣

在中职类学校的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法大多偏向于“直接式”教学,也就是说,老师习惯于直接向学生讲解枯燥的知识点,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反复练习,进行机械式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法没有一点新颖之处能够抓住学生的眼球、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是完全不可取的。

(2)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因为枯燥的知识点讲解和无聊的习题练习而丧失耐心和兴趣,逐渐的,课堂注意力就不会集中,会出现开小差、睡觉、聊天等情况,这样对教师所讲内容的吸收能力和结果就会大打折扣。

(3)学生观察能力不够

化学教学是要配合化学实验的,实验最重要的就是仔细观察化学反应现象并记录下来做出分析。很多学生在观察化学反应时经常因注意力不集中或者一切其他原因導致观察到的情况(反应前后的物质、反应时间、反应条件)和记录的数据不准确。

(4)学生记忆力薄弱

化学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准确记忆和书写化学元素、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同时也要求学生要能牢记一些重要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器具、实验现象、反应条件和结论等。但是很多学生依然表现出记忆力薄弱的情况,具体原因还不得而知。

(5)学生缺乏想象力

很多学生在化学学习上表现出想象力缺乏的情况,这是比较普遍的一种现象。要想学好化学,想象力(联想能力)是很重要的。很多时候,学生无法根据某种化学原理从一种化学反应推导类似的化学反应。

三、以兴趣为导向的中职化学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对策探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对某个目标产生了兴趣,继而就会有想要去完成这件事的冲动,这样的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是很重要的。因为化学这类理科型课程专业性比较强,知识点也就相应的比较枯燥。因此,怎样将这类不易学懂吃透的枯燥的专业课知识变得有趣、浅显、易接受就成了教师们面临的最大难题和最大考验。而所谓教学就是要教与学相结合,学生要转变对化学知识的学习态度其实也依赖于教师是否能转变老旧传统的机械式教学模式,以兴趣为导向,建立新颖有趣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氛围。

在此,我们旨在探究教师的“以兴趣为导向”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如下:

(1)与学生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和学生以朋友而非师生的关系相处,多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多和他们交流,建立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这样对课堂教学纪律和效果也是有一定帮助的。

(2)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的内容应该不仅仅只限于书本上的知识点,教师应该多结合一些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涉及化学知识的例子进行拓展,例如铁生锈的条件、用醋清洗水垢的原理等。这样更贴近生活,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

(3)转换教学方法,以兴趣为导向

传统而老旧的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感到无聊、枯燥、沉闷,因此教师应该努力克服喜欢使用“传统式”教学模式的习惯,尽量去探求一些新型的“兴趣式”教学法,这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收到期望的教学效果。

①探求新颖的课堂导入形式

新知识讲解之前的课堂导入形式真的至关重要,它很可能会影响这一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如果课堂一开始的时候教师就用一些有趣的现象、图片、视频等例子引入,就会成功的抓住学生的眼球,引起他们的注意力,那么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大半。

②尽量多配合有趣的实验进行教学

只是单纯的讲解知识点未免太过于枯燥,教师应该多结合有趣的化学实验,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并鼓励学生也参与到其中,或者是增加学生到实验室做实验的次数,让他们在有趣的实验现象中真正的理解和吸收知识点。

③借助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有很大的好处。如果一些学校在实验器材方面没有比较好的条件亦或是遇到一些比较难控制的实验无法在课堂上进行,那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上的化学实验视频来给学生展示。多媒体教学集图、文、声于一体,这样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激发学生兴趣。

结语:

想要提高中职学校化学教学效果,首先应该建立“以兴趣为导向”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这就对校方在实验器材设备和课程设置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了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技巧更大更多的挑战。但是,只要抓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个重要的点,并努力探求新颖有趣的教学法,相信教学效果的提高不再是问题。

【参考文献】

[1]石亚红.浅谈提高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方法[J].学周刊,2012(27)

[2]王华.如何通过兴趣导向提高中职化学教学效率[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12)

化学教学下中职教育 篇4

一、中职教育化学教学模式现状

(一 )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

1.中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基础文化知识掌握不扎实的现象,同时学生未能端正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不高。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在学习思想觉悟上,中职学生相较于高中生低一些。中职学生由于成绩低等多方面原因未能进入正轨高中学校就读,对他们的自信心有一定打击, 从而使他们对学习不够重视。而中职化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不仅需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而且应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

2.中职学生对文化基础课不够重视是影响生源质量的原因之一。由于中职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程的认识不够充分,片面地认为学好专业课程就可以了,导致文化基础课成绩较差。同时, 这种错误的思想不仅会导致中职学生无法抓住文化基础课,对专业课程学习也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1]。

(二 )理论课程比重过大

中职化学教学内容通常由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组成。而在化学教育实际过程中, 理论课程所占比重远远大于实践课程。这种教学误区不仅扭曲化学教育的教学原则,而且会导致无法实现教学目标。中职化学以培养具有探究思维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及专业技能人才为目标, 在其教学过程中使用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对实践练习的需求。因此,对中职学生这一特殊学生群体进行化学教学时应注重实践性及实效性,为其步入社会从事工作奠定基础。

二、增强中职化学课堂效果

(一 )教学内容的理论改革

要改变原本化学教学体系, 就要按照学校实际情况甄别实现教学工作目标的过程中需要的技能知识。根据各年级、各专业学生对化学专业的目标、需求,划分好重点、难点再开展教学。若要做好对化学专业教学内容的合理把控与科学安排,就需要化学专业教师满足自己的职业需求,理解掌握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并且可以从各类专业岗位中提炼出需要的化学基本常识与基本技能。安排教学内容时要以这几点作为基础,不再教授学生那些未来职业生涯中并不会涉及的知识技能。

(二 )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实践

增强学生对有机理论的理解,以基础实验为前提,通过基础实验,学生可以亲眼观察到课本中一些略为抽象的现象,然后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化学理论阐释这一类现象。同时,激励学生学会运用已学的实验方法、知识技能解决实验中的各类问题。最后记录并总结实验结果,让学生认识掌握实验变化规律,实现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目标[2]。

三、如何在中职化学教学中有效运用分析化学实践教学 模式

(一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 化学教学过程中专业素养及教学能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并且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心理及学习态度。因此,应对中职化学师资队伍进行定期培训并严格要求其教学能力。通过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完善教师自身专业知识及教学能力的同时有效提高学生 的学习成绩及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因材施教,依据学生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综合考虑中职学生的基础水平,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并根据自身条件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高效学习[3]。

(二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自主学习

因为中职 生普遍存 在进入社 会时间比 较早的现 象 ,因此, 中职生若具备较强的时间控制力与自我学习能力则会对进入社会后从事工作有很大帮助。要有效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更迅速地满足社会工作需求。例如,学习中和滴定原理与完成滴定操作实验练习后, 可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 调查家庭中的食用碱、食用醋的成分,然后设计相关的实验方法。鼓励学生主动进行实际操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是主导者,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应积极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疑难问题进行探究,必要时寻求教师的帮助。课前教师应设置适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大脑中对问题进行搜索,结合自己的知识基础寻找问题的答案, 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探究思维和自主学习意识。中职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分析化学实践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 生的实践能力。

校本教研下的化学教学观教育论文 篇5

“教学”可以说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也就是教师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以追踪或汲取他人的经验解决问题。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新课程理念的指导相当关键。具体到化学学科,更是要结合“以实验为基础”这一核心特点以及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形成既符合学科特色,又符合校本特色的化学教学观。

一、化学教学的宗旨是全面推进科学素养

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身,更关注学生的科学素养,命题渗透过程与方法,关注情感、责任、价值的考查,这是课程改革推动高考的必然发展。

1.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个性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每课的引入,可采用一些故事引入、对比引入、化学知识的发现历史、地球演化与生命进化知识或者是一些生活话题引入,这样都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保持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从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操。

2.注意运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教学应注意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从化学视角观察、分析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种相关问题,并力求反映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互动与关联。

3.树立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的观念

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对于学生自主性的体现,化学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化学实验的过程、生活生产中的化学现象、化学知识的发现史等都能够让学生全方位参与,在教学中就要放手让学生去发现、探索,尊重学生,相信学生。

二、化学教学中应注重提升化学理解力

化学理解力包括学生对物质世界的理解,学生能够从变化的角度看自然、从分子原子的水平去解释自然现象、从宇宙进化的层次去理解生命及其进化的过程;包括对化学学习过程与方法的理解,能够在科学实验探究中自己动手设计实验、验证假设,体验过程,最后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形成自己对化学学习过程与方法的理解;还包括对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STS)关系的理解,学生都能从生活常识的角度知道生活和化学息息相关,但是并不能真正感受到化学的重要性,在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到社会生活实际,从药物到化妆品,从燃料到饮料等化学产品中认识化学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要提升化学理解力,重要的是在日常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境化学习的环境和文化氛围,“情境学习就是在情境脉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这种脉络反映了知识在真实生活情境中的应用方式。”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下,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对知识的理解,熟悉化学原理的应用,有意义的学习才会发生,学习与认知基本上是情境性的。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下,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对知识的理解,熟悉化学原理的应用,有意义的学习才会发生,学习与认知基本上是情境性的。化学教学内容、背景、学生参与、实验(实践)四个要素整合在课堂中的情境学习中,学生才有真正的化学理解力,才有真正意义上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在校本校研下,要充分发挥校本课程与研究性学习的作用,让学生从与生活相关的小课题中入手,自己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最终提升学生对化学的理解力。

三、化学教学中要加强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培养

学习就是一个信息获取和加工的过程。能否准确把握信息中的关键词语、限制条件,将信息表征、加工,并善于挖掘隐含条件,是顺利解决问题的前提。信息的表征、加工亦是一种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对隐含条件的挖掘则是对多种形式信息之间的转化能力。

1.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分析问题是对获取的信息进一步加工的过程,明确问题的.实质后,挖掘其隐含的条件,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归类。在平常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寻找与已有知识经验的切入点,程序性地分析并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多种形式信息之间转化能力逐步形成

要培养学生多种形式信息之间的转化能力,就应在教学中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关注物质知识的特征和相互转化,最好方式便是建立知识网络,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在归纳中自主发现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转化关系。例如物质的量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总结物质的量在微观粒子与宏观质量和体积之间的桥梁作用,由此推出微粒个数(N)、物质的量(n)、质量(m)、体积(V)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式。其次在每章小结中,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并形成自己的概念图。以此便可以逐步形成信息间的转化能力。

四、化学教学中关注思维能力的训练

提高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展示和发展思维的过程,让学生参考并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要注意去挖掘隐藏在各种特殊细节后面的普遍性的东西,揭示出其内在化学本质。尤其是面对生活中的化学,引导学生从问题中发现并探究本质,让学生学会从微观结构出发去解释宏观的现象。对于概念的形成,抛弃那些简单的背诵,而是让学生逐步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由此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与思维能力。

五、化学实验探究中注重实验创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将分散的知识归块,归类分析并进行全面评价,并进行思维加工,指导学生将装置进行归类、改进,探究和验证。同时可以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生活中的化学,利用生活废品进行简易化学实验探究。由此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是对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在校本教研下,化学教师要根据自身学科特色逐步转变教学观念,同时也要注重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一方面,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改进知识结构和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另一方面,要研究学生的认知策略和自我监控能力,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实现有效的知识建构。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化学教学下中职教育 篇6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中职化学教学 应用 优势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84-01

现在是信息发达的时代,各项教学活动都会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现代教育技术能够不断的拓展和丰富课堂资源,能够展示出逼真的演示效果,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在中职化学教学中有着很大的教学优势。

1.现代教育技术在中职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优势

1.1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化学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是一门较枯燥的课程,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在现代教育技术中通常采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授课,这样能够充分的激发出学生学习化学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多媒体课件能够把化学教学中抽象、微观的事物用生动的图像或者声音表现出来,让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授课能够让老师和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效果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会更加的理想。

1.2现代教育技术能够突破教学汇总的重点与难点

化学这门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实验性与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不断的从动手操作中理解一些原理,但是在课堂演示实验中通常会产生一些缺点,教师会一边做实验演示,一边还要观察学生的表现,所以相对来说实验氛围不浓厚,甚至有些危险性质的实验在课堂中无法操作,所以现代教育技术就能够把一些课堂上难以实现的教学情景表现出来,把教学中存在的难点和重点都展示了出来,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

1.3现代教学技术更容易让学生理解

化学教学中需要对物质的本质和内部结构有充分的掌握,但是物质的微观结构用肉眼是看不到的,通常在课堂上教师只能在黑板上形容一下,课堂气氛比较枯燥,但是如果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模拟功能表现出来,不仅能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还能够让学生更易于理解。能把通常表现不出来的物质用现代教育技术表现出来,能把有机物的化学反应充分的演示出来。现代教育技术不仅仅让学生更易于理解,还大大降低了教师的讲解难度,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化学教学质量,化学中的知识点多而密,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会把所有的知识点都抄写在板书中,这样不仅仅浪费时间也不能够清晰的展现出来,所以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把这些知识点一一展示出来,还能举出个别的实际案例,引入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2.中职化学教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应该注意的问题

2.1不能全部采用模拟实验

化学这门课程的动手实践性特别强,在现代教育技术中通常会采用模拟实验形式来进行教学,但是如果全部采用模版实验来教学,就不能够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实验、接触实验,要让模拟实验和真实实验相互结合,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化学实验中的一些能量变化,了解其变化规律和原理。

2.2中职化学课程中的现代教育技术要联系生活实际

虽说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在化学教学中,但是教师不能只以网络、多媒体来授课,还要联系实际生活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要相互结合的来进行教学,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是无处不在的,教师要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中参杂着现代生活案例,以此来启发学生,让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学习,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学习到化学知识,也能够把化学知识充分的利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3.总结

在中职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高效率的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化学课程的教学中去,最大限度的提升化学教学效果。但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也要符合相应的教学规律,课堂的授课结构一定要清晰,让学生能够易于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中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实验教学的若干方法与问题探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8):142-144.DOI:10.3969/j.issn.1002-4956.2011.08.042.

[2]黄旭花.整合优势,构建高效化学课堂——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在化学课堂中应用的思考与体会[J].新课程·中学,2013,(4):19-19.DOI:10.3969/j.issn.1673-2162.2013.04.020.

浅谈中职教育中基础化学的教学方法 篇7

根据中职教育的实际情况, 为了使中职基础化学的教学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 就需要我们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为教与学是教育活动中的互动过程, 所以教师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才能更好的启发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经过多年来我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分析, 现总结了如下一些有关中职基础化学的教学方法:

1教材的选择上轻理论而重应用

对于中职在基础化学的教材选择上, 要坚持“理论知识适度, 后续课程够用”的基本原则。在教学过程中, 在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和对教材内容分析的基础上, 要勇于删除那些深奥的理论和陈旧的内容, 善于补充一些新近的科研成果和科技动态, 使教学具有新颖性、时代性和前瞻性。同时, 基础化学作为化工学科的基础课程, 不可能只用一本教材就能够顾及到各相关专业的联系点, 这就需要教师对化工专业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提前了解教材了解专业特点及该专业在基础化学中所要涉及到的知识点, 以便在备课前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制定适合的授课计划。例如:在化工冶炼专业的教学中应侧重常见金属及其化合物、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和氧化还原反应这四部分的内容;在食品化工专业的教学中应侧重物质的量、有机化合物和溶液的配制这三部分的内容。同时, 要将学生实验作为重中之重, 在实验中教给学生正确的操作规程,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因为中职学生不像普高学生要面临升学压力, 用人单位在他们身上看中的不是理论知识的深远, 而是动手能力的强弱。为了培养这样具有一定知识的技术人才, 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中, 不要求纵向的深度而要求横向的广度, 在教学中应遵循“宁浅勿深”的原则, 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引导, 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而为相关专业课打造一个够用管用的平台。例如:指导食品加工专业的学生制作果冻;引导化工冶炼专业的学生可以自行设计简单的实验装置来模拟“炼焦”等, 充分体现“以专业为中心, 基础知识服务于专业”这一教学理念, 进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坚持因材施教原则

由于中职学校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因材施教, 对症下药:课前个别辅导查漏补缺, 让基础差的学生能够吃得了;课堂讲解时“宁少勿多”, 让基础居中的学生能够吃得好;课下个别补充扩展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吃得饱, 最终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进步有所发展。

3采用探究型教学法

为了让培养出的学生能够很快适应相关专业课的学习, 这就要求我们在基础化学教学中应加快探究型教学法的步伐。因为探究型教学法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基础, 以培养学生学习研究过程和方法的能力为教学目标而设计授课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 其具体步骤如下:教师先提出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发言进行评议→最后得出结论。从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服务于学生”这一教学理念, 既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 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

借助于多媒体这一平台将抽象的书本知识直观形象的展现给学生, 使学生易于理解。同时, 书本上有限的理论知识满足不了各专业的需求, 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搜索总结与本专业有关的实践知识来补充理论, 从而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以上是这些年来我对中职教育中基础化学一些教学方法应用中的切身体会,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 寻求更加适合中职基础化学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便更好地适应新的学生和新的要求。

摘要:在中职基础化学教学中, 需要把握“以专业为中心, 基础知识服务于专业;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服务于学生”这两个基本点, 力求培养适合各相关专业的技能型人才。

化学教学下中职教育 篇8

关键词:中职教育,化学教学,应用能力,培养方法

职业教育的旨归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各个学科都必须以此作为教学目标和内容设定的出发点,职业教育中的化学教学也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并以此作为课程内容选取、作业练习设计和授课方式的依据。唯其如此,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的现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录取基本在普通高中选拔之后,这部分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较差,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均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段,对于这部分学生而言,化学课的内容枯燥单调,抽象的理论和繁多的概念让学生产生拒斥心理,最终远离了职业教育的初衷,如何既让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又紧密结合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是值得化学教师思考的一个现实课题。

在理科体系中,化学与数学、物理等学科有着不同的特点,它不似物理那样把原理作为学科的核心,也不像数学那样把定理和公式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化学学科的知识点繁多,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原理,而且更加重视应用,重视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延伸。中职教学不同于高职教育,中职学生初中毕业,起点较低,高职学生高中毕业,化学基本原理在高中阶段已经学过,因此中职教学不是高中教育的替代品,也不是普通高校化学教学的初级阶段。中职化学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技术教育,中职学生毕业之后直接从事于一线技术性工作,强调技能掌握会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更加明确,把其学习内容与其职业价值观直接联系。

基于此,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该进行一定的调整。现行教材结构是把整个学科分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三个板块,在实际教学中,按照先后顺序,分块教学。这种内容设定在高中教学中是有效的,它能够使学生的思路逻辑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条,但是在职业教育阶段,强调这种理论教学的完整性意义不大,因此有必要对现行教材的结构予以重新组合,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合二为一,打通两者的板块界限,压缩原理内容讲解,减少抽象概念的阐释,增加应用性知识的学习。具体而言,首先在理念上,坚持环保为先,化学既可以是环保工作的先锋,又可以是环境污染的源头,因此化学是环保与科技结合的典范,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价值观就实现了有效对接。如讲述水质资源及水质净化的原理,对相关的原理程序和检验方法进行讲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的每一滴水都经过了多道工序,它不仅仅是自然资源,更是复杂劳动力的凝聚,从而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节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每个学生都变成节水的先锋,把节水工作渗透每一个环节。

加强应用的另一种方式是提高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尽管中职化学教学以应用性教学为主,但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学习是不可避免的,实验则是把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的形式予以转化的重要通道,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会使化学原理在实验现象中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让学生充分体现化学的神奇,这种形式获得知识的途径是不可替代的。实验教学还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实验教学的课时数必须得到保证,而且除了正常教学课时之外,还应该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主地做实验,其创造性和动手能力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课堂上教授的是常规性实验,这种实验课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强调的是操作的规范性和实验目的直接性,而在课余时间的自主性实验中,通过探索性的实验,锻炼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自我实验流程中,学生首先选择实验用品,然后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对实验现象进行推理,以及对实验中产生的误差进行分析,从而形成完整的学习过程。实验结束之后,给学生留一些作业,如调查统计、采集和分析样本、查阅文献资料等,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充分展示其个性特长和创造精神,促使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如让学生用化学方法除去瓶中的水垢,自己写出实验方案、现象和结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实验中的一个环节,而是由学生设计整个实验的流程,并寻求解决的办法,经过观察、分析、猜测、联想、类比、归纳,最终得出结论,通过这种学习,学生的归纳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将得到提高,这样就摆脱了之前化学教学中仅仅依托课堂教学和实验室教学的弊端。这种教学思维借鉴了高校商学院案例教学的精髓,对中职化学教育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化学教学下中职教育 篇9

(一) 国内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俗话说, 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1], 可见饮食的安全对人体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食品安全问题像一个难缠的毒瘤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三聚氰胺事件的震惊、瘦肉精事件的蔓延、染色馒头的喧嚣、塑化剂事件的纷纷扬扬、地沟油的长久不衰, 让中国人对食品“无从下口”。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 人们对食物的选择成为一件举足轻重的大事,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也成为保有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二) 中职生饮食习惯调查分析

为了解中职生的饮食习惯的现状, 特别对在我校中职生的饮食习惯进行了问卷调查。事后对调查的结果进行了统计, 发现主要存在以下不良饮食习惯:

1.偏食。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68%的比例有偏食的行为, 在选择食物时65%的学生注重食物的口感, 只有14%的同学会考虑营养的因素。

2.挑食唯“色”。调查中发现62%的同学在挑选食物会被食物的颜色所影响。学生喜欢颜色鲜艳的食品, 有些厂家为了降低成本, 会使用非食用色素, 长期下去会给肝带来“一种不能承受的重”。

3.光顾小摊, 不重卫生。调查中发现, 48%的同学把油炸烧烤类选为零食, 96%的同学会光顾街边的各类小摊等。小摊往往处于马路边, 灰尘、废气萦绕, 食品很容易会被污染, 加上为了降低成本, 很多摊主会用价廉、不安全的原料, 如地沟油, 变质的肉等。

4.饮料当水喝。在平时的饮料摄入调查中, 18%选碳酸饮料, 54%选果汁饮料, 42%选奶茶, 很少人提出以水做饮料。

5.零食当道, 不重正餐。调查中有8%的学生经常用方便食品来代替正餐, 84%偶尔为之, 只有4%的同学表示正餐无误。

结果显示, 同学们的饮食中确实存在着不少的不良习惯, 已经或深或浅的影响到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认知。

二、实践措施

在化学教学中, 笔者通过知识融入、实践分析、时事解读, 并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以中职化学教材和学生实际生活为依据, 选择适合养成学生良好饮食习惯的内容, 将健康饮食教育融于中职化学教学。

(一) 融食品化学于课堂中, 明食物作用

在化学课堂上, 可以根据课本的内容因势利导的介绍化学物质在食物中的存在和这些物质在人体中的作用。可以说每个章节都有很多知识点可以和生活中的食物相联系, 常见的有氯化钠、铝、镁、铁、糖、脂类、蛋白质、添加剂等, 现例举如下:

在无机化学的内容中有氯化钠的介绍, 作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调味料, 学生非常熟悉, 但是又并不深入。除了常规知识外, 我还添加了氯化钠对人体的反作用:食盐过多会引起高血压、水肿、感冒、危害心脏、导致胃癌, 从而劝说学生少摄入含食盐过多的食物:如泡面, 蜜饯, 腌制的食品, 如酱、酱菜、咸肉等, 同时要求把知识传达到家庭, 促进知识的传播。

在有机化合物的学习中有糖类, 在学习了糖类的结构, 性质等内容的同时, 笔者还强调了糖类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糖类是人体热能最主要的来源, 主要是由米饭、面条等含有淀粉的食品供给的, 另外食物纤维是一种不能被人体消化的糖类, 虽不能被吸收, 但能促进肠蠕动, 防止便秘。而在学生当中为数不少的同学都很少吃饭吃菜, 经常吃泡面饼干或其他的零食, 故主食吃得很少, 长期下来获得的热量过高营养却很低很容易造成便秘, 形成的肥胖身材、心脏病、糖尿病以及某些种类的癌症。

总之, 在化学课堂上, 抓住可以利用的机会进行渗透, 让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分析食物的营养成分, 挑选食物时以营养为主要依据, 能够选择相对健康的饮食。

(二) 揭不当烹调危害于课后, 择健康方式

在众多的烹调方法中, 其中油炸、烧烤、麻辣烫是三种价格便宜、美味, 学生比较喜爱又能承受, 但是却隐藏着巨大的危害的烹调方式。课后, 我组织学生从食堂借来工具, 组织了油炸、烧烤、麻辣烫的活动, 在过程中讲述危害。

1.油炸食品香、脆, 但是往往存在很多问题: (1) 小摊会采用劣质的原材料:像加很多香精, 嫩肉粉的快要变质的肉类或已经变质的肉类, 以便取得更大的利润, 也为了用低廉的价格吸引顾客, 但是对健康危害很大。 (2) 使用地沟油。即使是使用合格食用油, 经高温反复加热, 致癌物和有害物质的含量骤增。如炸薯条中含有高浓度的丙烯酰胺, 是一种致癌物质。 (3) 高温油炸使食物中的维生素丧失、蛋白质破坏, 并产生了高脂成分, 可高脂不利于消化, 不仅影响肠胃, 而且导致肥胖。

2.烧烤也是极其具有危害的方式:首先烧烤过程会使蛋白质变性, 氨基酸破坏, 维生素流失。其次小摊可能会用低劣而含有毒害物质的原材料。再次, 食品尤其是肉类食品在烧烤前的腌制会引起亚硝酸盐的产生, 而在烧烤过程中则会产生苯并芘这种强致癌物, 常食用会在体内蓄积, 能诱发胃癌, 肠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

3.麻辣烫:热气腾腾的麻辣烫是很多人在冬天的最爱, 当然也包括很多的学生。但是存在很多不安全隐患如甲醛处理过的水产品、动物血等, 其次麻辣烫锅底往往反复使用, 其中积累了很多有害物质, 比如亚硝酸盐。再次为了加重口味, 往往加入过量的盐、味精、辛辣调料等, 这易引起高血压、心脏病、肾病、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等各种慢性疾病。

在活动中, 学生了解了这三种烹调方式的危害。表示以后会少吃, 即使吃也要在正规的商家, 不去小摊小贩处。

(三) 纳媒体食品知识于环境中, 与时代接轨

我平时会注意收集食品化学方面的知识。如果来自网络我会制成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同学看, 一则增加了学生的知识, 二则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如学习糖类时, 了解到常见的单糖是果糖, 是蜂蜜的主要成分, 引入新闻“女子买蜂蜜竟撞到蜂农勾兑添加剂可致老年痴呆”教育学生要买质量有保障的东西, 不可贪图便宜, 买到有害的物质。诸如此类, 在课堂上见缝插针, 既不会占用很多课堂知识, 也宣传了很多的化学食品知识, 学到了很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

除了课堂展示之外, 我也积极动员学生在课后从报纸, 杂志, 网络等各种媒体上了解食品的相关性信息, 经过选择之后, 由专人制成班报贴在班级墙面上进行宣传。一个人的精力时间是很有限的, 用这种合作的方式, 可以让同学用最少的时间, 获得最多的资源, 同时也是紧张学习的缓和剂, 可以说一举多得。

(四) 做食品实验于家庭中, 提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一个互动的过程, 教学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所以可以在课后安排一些与食品有关的实践性内容, 一是可以避免影响正常的教学, 也考虑到学生在回家之后获得资源的方法比较多, 也可以增加和家人的互动, 交流。例如, 我让同学回家做时下流行的电饭煲蛋糕, 并分析其中所含的化学物质的种类和营养素, 既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最重要的是在选择食物时, 能够养成以营养为主要标准的习惯, 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类似的作业可以趁学生回家时适当的布置, 以不增加学生的负担, 起到缓解学生学习压力为宜。

萨克雷说:“播种一种行为, 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 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 收获一种命运。”[2]相信一个良好的习惯会带给同学无穷的益处。但是养成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是外在强化与内化的统一。一个人出生以后, 伴随一生的就是其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不是遗传得来的, 它是经过后天的培养而习得的, 如良好的饮食习惯。越是经过多次重复, 越是得到强化而不断地趋于稳固。所以, 我们要在化学课堂上, 要动之以情:引起学生对食物化学的好奇心。晓之以理: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知道通过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摄入。笃之以行:让中职生具有初步分析食品成分的能力, 认同良好的饮食习惯, 愿意践行良好的饮食习惯的同时, 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 愿意影响、监督他人的生活方式。

相信经过在化学课堂上持之以恒的教学及课后的不断巩固, 同学们懂得了不良的饮食习惯对人体带来了危害, 在食用时也不会毫无节制, 而且在毕业之后走上社会时, 也可以广泛的传播, 如果这些教学能全面推广, 相信有利于慢慢改善社会饮食习惯, 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身体素质!

摘要:近几年来, 国内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而中职生的饮食经调查也显示存在诸多不良习惯。根据这一情况, 笔者结合中职化学教材内容、学生心理特点等提出在化学教学中融入健康饮食教育。通过这一方式让中职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良饮食习惯, 改变自身饮食观念, 主动选择健康食品。既有益于中职生健康的成长, 又体现了化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中职生,健康饮食教育,生活化教学

参考文献

[1]李世俊.《百姓食品安全指南》.北京市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07.

化学教学下中职教育 篇10

从国家的层次上来看, 我国的教育方针在1991年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已经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教育目的。

在中职卫校化学教学目标中也对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1) 初步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认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元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状态的相互关系。 (2) 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活动的开展, 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3)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培养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这是一个国家对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要求, 也是学校、教师所要担负的责任。

学生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必须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中职学生正值人体生理发育的第二次高峰。身高体重变化很快, 开始出现第二性征等等, 这些生理结构的变化将引起心理也发生变化, 也就是进行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的关键时期。在化学的学习和研究中其实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 因此必然涉及到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恰恰主要体现在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恩格斯就曾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 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的方向

首先, 应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进行。每个人一出生, 来到这个世界上, 就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成长, 从接受教育到工作, 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影响。特别是初中时期的学生的思想认识, 从无知到有知, 从单纯到多样性, 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也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对将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有重大影响。

其次, 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上进行。卫校的学生还处于青少年时期, 他们的任务就是学习人类所创造和积累的有关医学的科学文化知识。其中化学就是一门基础课程, 在这样一个基础教育阶段, 就学生整体而言, 他们的思维活动在性质上是属于再现性思维。这种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在学习前人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再整合进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思维方式, 就能对出现在未知领域中的现象、事实作出自己的判断, 进而进行相应的选择。

再次, 培养其具备有科学精神, 在实践中寻求真理的品质。科学精神作为人类文明的崇高精神, 它表达的是一种敢于坚持科学思想的勇气和不断探求真理的意识, 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方面特征。只有具备了科学精神, 才能在实践中判断真伪、辨明是非, 寻求到真知。如曾猖獗一时的“法轮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就这么一套愚昧粗俗的唯心主义世界观的歪理邪说, 竟然让那么多人上当受骗, 而且有党员干部、高级知识分子, 这些人就是只有知识而不具备科学精神, 因此而陷进“法轮功”的泥潭中。

三、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的方法

(一) 充分利用科学家的事迹和科学史实

通过对科学家及科学史实的了解, 再现前人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 使学生体会前人在科学思维方式和方法上的经验及教训。如爱迪生对科学实验的百折不挠;中国科学家侯云德如何研究对付SARS的干扰素成为中国的干扰素之父;科学家何祚庥怎样反对伪科学等等。通过这些事实, 了解科学工作者如何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对科学精神的领会更加生动、鲜活。如通过教学实践活动, 结合我国的国情, 介绍化学科学发展的新成就,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二) 在系统的知识传授中进行

化学教学就其所涉及到的化学基本概念、理论、原理和定律来说, 其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因此, 通过化学教学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必要的, 也是可行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从化学的角度分析其组成, 地球上的一切客观物体都是由百余种化学元素所组成, 即使是人体的化学成分也仅仅是碳、氢、氧、氮等为数不多的元素。每种物质又是可分的, 所有这些都阐明了一个道理: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而物质的状态、种类多样, 物质是可分的, 即物质的结构是有层次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间是互相联系的。我们知道, 在化学反应中物质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反应, 条件不同, 或不发生反应, 或反应产物不同, 即一定的化学反应与一定的条件相联系。例如, 氢气跟氧气在点燃条件下能发生燃烧反应, 但在常温下却不能反应;乙醇的脱水反应因温度条件不同在低温下发生分子间脱水生成乙醚, 而在高温下发生分子内脱水生成乙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让学生了解必须从物质或现象所存在的条件中去研究它们的性质和发生变化的原因, 达到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并学会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本领之目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 矛盾的双方既统一又斗争, 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在化学教学中, 通过化学知识的传授, 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的训练, 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材对化学过程中的辩证关系的描述很多, 如:可逆反应和化学物质的相对运动;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微观物质结构和宏观的化学现象;电子得失和氧化—还原反应;有机合成中的加聚和缩聚反应;中和反应和水解反应的对立、统一等等。

(三) 在实验教学中进行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 无论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操作实验, 在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实验中反应出现发光、放热、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揭示了分子破裂, 原子重排而生成新的物质。学生通过观察进一步认识到, 任何物质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的。静止是相对的, 运动是绝对的这一辩证思想。同时也说明这种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最好体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而科学理论只有应用于实践, 才能体现其价值。实验的过程是认识真理的过程, 化学学习中大量的实验, 可以使学生很好地体会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注意知识的来源和应用, 使学生了解认识来自实践, 通过学习, 又可应用于实践。

(四) 结合现实进行

作为教师, 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者, 同时也担负着培养和造就21世纪人才的神圣使命。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只有是唯物主义者才能在教学及生活中言传身教, 并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去指导学生, 才更具说服力。其次在思想上应充分认识到辩证唯物主义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为学生学习化学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判断的能力, 为他们提供理解科学和将来从事科技工作所必需的思想基础。

上一篇:工会实践下一篇:汽修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