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钢琴练习曲

2024-07-11

肖邦钢琴练习曲(精选十篇)

肖邦钢琴练习曲 篇1

肖邦练习曲Op.25 No.11又名“冬风”、“枯叶”, 是肖邦钢琴练习曲中结构最庞大的一首, 也是肖邦为钢琴技巧所设计的最完美的作品之一。该曲的右手音型犹如一股势不可挡的暴风雨, 而这股音流又受到左手低音部分不屈不挠的节奏的严格控制, 这种狂风骤雨般的强烈的生命力贯穿于全曲, 它将钢琴的声响泉源及特性完全表现出来了, 因此该曲也被称为“练习曲中的英雄交响曲”。在该曲的演奏中, 演奏者不仅面临着技术难题, 同时也遇到如何表现音乐诗篇的问题, 演奏者们将在这首作品中接受体力、耐力和速度等多方面的考验。

乐曲的前奏只有4小节, 速度为Lento, 全曲的主题动机已蕴含在这短短的4小节中, 之后旋律无论怎样变化却都没有脱离这基本的韵律。第3、4小节以和弦的形式呼应着1、2小节的旋律, 力度却从P降到了PP, 对演奏者的力度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触键轻柔而饱满的情况下还要注意突出右手高声部的旋律。第4小节最后一个保持音以延长音的形式给人以一种举棋不定的感觉, 仿佛预示了后面暴风雨的来临。

在这个短暂的停留之后, 随着左手低音A的出现, 前奏的宁静被打破, 右手由十六分音符构成的由高到低的半音阶似的快速跑动犹如漩涡般围绕着左手号角般的动机, 旋绕、歌唱、飞翔着。整首练习曲中的十六分音符由两种动机所组成:

1.半音下行音型

2.回旋琶音音型

在这首练习曲中, 右手是训练的重点, 练习时, 除了手指干净、颗粒清楚准确外, 手臂力量的传送很重要。弹奏时应注意隐含着半音阶的旋律层应清晰并稍微突出, 1、2指触键要控制好, 重心应放在3、4、5指上, 同时小臂要推动着手指快速下行跑动。这首练习曲的音型跨度很大, 手指不停地上下跑动, 音乐也随之有强弱起伏, 这就不能单靠手指的运动, 需要手臂力量的帮助。应利用手臂带动手指跑动, 将力量传送到每一个指尖。在演奏中, 手臂很容易累, 发酸、跑不动, 这需要多注意乐句的分句、呼吸及情绪变化。要抓住这些乐句的空档, 及时调整手臂和气息, 放松自己。还可以利用渐弱和力度较轻的乐句, 放松手臂。

左手的和弦既是主旋律又是整体音乐的骨架, 同时主旋律绝大多数由左手来完成, 所以说它担当着很重要的角色。在这首练习曲中, 右手是横向的流动, 左手则是纵向的支撑, 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左手非常有必要进行单独练习。在弹奏时注意突出每个和弦中大指弹奏的旋律音, 但不能因为它们是和弦连接而弹得断断续续, 应控制好手的动作, 用长呼吸将句子组织起来, 弹奏和弦时大臂可以横向运动而不要上下抖动。下键时不要“敲打”, 将每个音符都下到底, 小落滚之间要控制好呼吸, 每一次抬手都感觉力量传递给了下一个音, 始终保持旋律的歌唱性。

这首练习曲激烈、火热的性格和演奏的难度都给演奏者以相当的考验, 因此我们不妨做些额外的练习来帮助克服这些困难。为了使所有的手指力度均匀并适应极为连贯的伸张动作, 可以做以下半音移调练习:

为了达到连贯圆滑 (legato) 的效果, 可以将右手的音型变换不同的节奏, 在手的结构允许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弹得连贯:

除此之外, 还可以变换手指来练习半音下行的音型, 可以采用5241、5341、5231、4231的指法逐渐加快速度, 同时加以力度变化来弹奏较长或较短的句子:

在第二种动机的回旋琶音音型呈现出波浪式的基风雨般的上下起伏, 这种快速的上下起伏, 要以拇指为轴心来弹奏, 弹奏时的旋律线条流畅平滑, 不能听到由于“换指”带来的断续感觉。在这部分的弹奏中, 大拇指的转动不当往往会阻碍乐句的连贯进行, 因此很有必要进行单独的练习, 可以采用以下指法:

除了4141指之外, 还可以采用3131、5151指来做同样的练习。如:

第41-44小节主旋律转移到了右手, 弹奏和弦的方法和左右一样, 下键要深, 不能拍打, 同时应注意两个层次的对比, 43、44小节在情绪上比41、42小节更为激动:

该曲在肖邦的钢琴练习曲中可谓是篇幅最长的一首作品, 因此音乐的处理至为重要, 否则极易令演奏者产生疲倦感, 造成手腕酸痛、手臂抽筋等状况。对于此类长篇幅的作品, 整体应保持紧凑的感觉, 不能慢吞吞、拖拖拉拉。演奏者内心一定要始终保持一定的紧张度, 坚持到最后一个音符结束, 不能有任何的松懈。在乐句的呼吸上要跟着左手的主旋律走, 把右手的伴奏当成“附属品”则比较容易令人积极向前, 能够感觉到音乐的流动性。如果把右手的跑动为重点, 则会感觉音符有“走不动”的趋向, 令演奏者的心理负担更加加重。

肖邦的钢琴练习曲中声音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 正是他音乐中丰富的变化使他的练习曲脱离了车尔尼等人作品中单纯技术性的机械、枯燥等物理性的训练手法, 上升到更为艺术性的层次。他的每一首练习曲都具有一定的技术针对性, 有助于提高演奏技巧, 且他的练习曲也具有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思想内容, 使音乐和技术巧妙的融合在一起, 给人们带来一种新的演奏途释。这首“冬风”练习曲正如它的名字一样, 整体效果是辉煌、灿烂的, 表现了冬日的狂风呼啸而来、迅猛而去的感觉, 而个别地方却又好似从遥远的地方传来的声音一般纤弱, 对演奏者的力度控制具有相当的考验。在练习时最好不要用踏板, 应努力用手来控制每一个音色, 在单靠手指就能细致的做出所有层次的力度变化、能够很好的连接乐句以后再加上踏板, 并且踏板应运用得细致而恰当, 那么才能为这首练习曲增添感情色彩。

从这首练习曲的骨架的技术形式可以看出, 肖邦希望学生通过弹奏该曲解决一种特殊的困难, 即通过专门的练习来训练手指的力量和敏捷度。我们应当详细研究准备练习中的所有细节, 那么我们就能从这首技术因素极其丰富的练习曲中吸取一切发展演奏技术的养料, 进而从中获得教益。

参考文献

[1]约瑟夫·迦特著.钢琴演奏技巧.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3年版

认识肖邦钢琴音乐教案 篇2

1、通过聆听、比较和鉴赏活动,能够感受和体验肖邦钢琴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情绪及风格;

2、在聆听、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认识和了解肖邦这位波兰最伟大的爱国音乐家;

3、通过欣赏李云迪参加国际肖邦比赛的录象,比较和深化理解肖邦音乐风格,激发同学们的爱国情感;

4、通过一些即兴的音乐创作活动,如在钢琴上用黑键即兴演奏中华民族五声调式的音乐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组合作精神及多元化的课堂评价方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平台、钢琴、自制录音带、电子琴 教学重点:鉴赏肖邦的钢琴作品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和即兴创造五声调式的钢琴音乐 教学步骤:

一、学生音乐小组“课前5分钟音乐自由空间”活动——介绍学生喜欢的音乐,评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给予学生一个展示自己所喜爱的音乐的舞台,形式可以多样,而且有自评、同学评和老师评三种评价方式。)

二、导入。打开课本第十七节“钢琴音乐的奇葩”,什么是奇葩?指的是谁?肖邦的钢琴音乐为什么被人称为奇葩?奇在哪里?大家思考一下。

(设计意图:从词语的理解导入,更能调动高中学生的思维,也容易使音乐形象化。学生不能理解到底谁的音乐是“钢琴音乐百花园中一朵最美丽而奇异的花”时,老师进行点拨,指出李云迪弹奏的也是肖邦的作品,从而引出主题和学习的内容——肖邦钢琴音乐。)

三、观看一段肖邦的资料介绍。欣赏几首肖邦著名的钢琴作品《C小调练习曲》《小夜曲》《玛组卡舞曲》《幻想即兴曲》等,听出资料中的背景音乐是哪一首?

(设计意图:直观的音像资料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明确要做什么,带着问题去听去看,印象会比较深刻。)

四、小组问答:有关肖邦的知识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也是小组合作学习,课堂表现积分榜活动的延续,个人答对问题,小组加分,科代表登记,这个活动使师生间的互动更为密切,也使课堂气氛活跃。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认识和了解肖邦这位波兰最伟大的爱国音乐家。)

五、对比和深化:师问:中国有位年轻的钢琴家,2000年10月获得了肖邦国际钢琴大赛的金奖,他是谁?生答:李云迪

(设计意图:李云迪是肖邦赛事七十多年历史中最年轻的金奖获得者和首获第一名的中国人,意义非常重大,学习肖邦的音乐,不能不提李云迪。)

六、观看李云迪参加肖邦国际钢琴大赛的现场演奏视频

(设计意图:以李云迪的演奏来深化对肖邦音乐风格的理解,非常亲切,而且特别有时代气息和民族自豪感。)

七、小组问答:有关李云迪的知识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分析李云迪获奖的原因,理解中国文化的诗意与肖邦音乐的联系。)

八、创作活动:

1、配乐诗朗诵:王维《田园乐》——肖邦《F大调夜曲》

王维《山中》——肖邦《降D大调前奏曲(雨滴)》

(设计意图:王维的诗本身就象一幅山水画,他的诗不仅有诗情,还有画意。而肖邦的钢琴音乐也具有明显的画面感,能让人感同身受,所以,以王维的诗配上

肖邦的音乐进行朗诵,能培养学生的“诗人气质”,帮助学生理解肖邦音乐中的诗意。)

2、在钢琴上用黑键即兴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调式五声音阶有1 2 3 5 6 五个音组成,刚好可以在钢琴上用黑键表示出来,钢琴有88个琴键,其中黑键有36个,黑键之间是没有半音关系的,同学们可用手指、拳头、手掌、手关节等尝试在钢琴上即兴创作一小段音乐,自己命题。如《北风吹》《奔跑的小鹿》《行云流水》„„老师范奏,请同学出来试奏,老师将进行录音,展示并点评。

(设计意图: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对钢琴演奏的兴趣,也可以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肖邦钢琴练习曲 篇3

天才肖邦

我们要谈的这位大音乐家,远在死之前,痛苦就把他折磨坏了。无论他的作品怎样受欢迎,我可以预言,25年或30年后,他的作品一定会获得比现在更加深刻的评价。将来的音乐史学家们一定会给这位在音乐中表现出稀有旋律的天才,给这位在节奏领域里做出奇迹般发明的人,给这位巧妙和卓绝地扩大和声织体的人以一定的地位。将来的音乐史学家们一定会公平地对待他的成绩,把他的成就看得比那些被管弦乐队所演奏、被歌剧首席女演员所演唱的许多大型作品都要重要得多。

肖邦的艺术天赋是相当深刻而崇高的,其天赋的丰富程度足以使他在管弦乐的广大领域中占据应有的地位,他乐思的伟大、完美、丰富的程度,足以填满豪华的管弦乐的任何环节。有些书呆子责备肖邦的音乐缺乏复调音乐的因素,但是我认为肖邦完全可以付之一笑。

证明一个艺术家是否是天才,不是看他是否使用了某些艺术效果。艺术家的天赋表现在他情不自禁歌唱的感情里,天才将情感和形式完全统一起来表现自己,情感和形式彼此不能分开,它们互为表里。肖邦最美妙、最卓绝的作品都很容易改编为管弦乐,这就充分证明了他可以不费力地把自己最美妙的充满灵感的构思用管弦乐表现出来。他对自己所采用的形式具有明确的用意,他所用的形式是最符合他的感情的。

肖邦不爱管弦乐的轰鸣巨响,他满足于把自己的构思完全体现在钢琴的象牙键盘上。任何研究和分析肖邦创作的人,都会在其中发现最具高度的美感、完全新颖的感情、新奇而巧妙的和声织体。他大胆的尝试都有所根据,丰富甚至过于丰富,并不会破坏乐曲的明晰,独特但不致流于古怪,修饰的细致是合乎法则的,而装饰的华丽也不会成为优美轮廓的累赘。

因为肖邦,我们学会了用比较宽广的形式安排和弦,学会了用精致的半音进行和等音,学会了运用小的装饰音群,这些装饰音群好像闪烁着虹彩的露珠,一滴一滴地落在旋律上。他常赋予这样的装饰以人声所不可能达到的多样性,而这种装饰以前都是刻板单调地把人声搬到钢琴上来。他发明了惊人的和声,这使得题材轻松、没什么重大意义的乐曲带上了严肃性。

肖邦国际钢琴大赛

一段音乐往事60年过去了,至今仍被爱乐者津津乐道,颇有寓意。

1955年2月21日,在战后一片废墟瓦砾上重建的波兰华沙,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大赛举行。比起5年前的第四届,当时的人们还没有从战争的阴影中完全走出来,那届比赛从评委、伴奏的乐团、小提琴,到所有参赛的各国选手,都显得更加隆重,比赛也更加激烈。

鉴于前几次比赛中取得的好成绩,苏联和波兰对肖邦钢琴大赛格外重视。最终来自世界各地的77名选手出现在华沙新建成的爱乐音乐大厅里,面对台下30余名由世界著名音乐家组成的评委团,其中包括玛格丽特·隆、米开朗杰利等世界著名的演奏家和作曲家。

除了作为西方音乐发源地

的传统欧洲国家,还有许多参赛者来自于亚洲、美洲和非洲,他们在比赛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譬如中国的傅聪演奏的玛祖卡舞曲、日本的田中希代子演绎的夜曲,都给在场的观众和评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赛分为3个阶段,演奏肖邦的夜曲、练习曲、玛祖卡、波罗尼兹等内容,并且新增塔兰泰拉、摇篮曲等选择曲目。决赛时,参赛者必须与华沙爱乐乐团合作必演曲目《升c小调前奏曲》,难度与压力可想而知。

最后大赛结果是,波兰的亚当·哈拉谢维茨获得第一名,苏联的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屈居亚军,中国的傅聪获得第三名和玛祖卡演奏特别奖,法国的伯纳德·瑞格森排名第四。

故事还未结束

比赛后,按照惯例,唱片公司会给优胜者录制唱片,优胜者还会进行世界性的巡回演出,继续在各种比赛中出现。

冠军哈拉谢维茨在1960年肖邦诞辰150周年时以及在纽约联合国会议大厅举办了个人演奏会。亚军阿什肯纳齐在比利时伊丽莎白女王钢琴比赛、苏联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等大赛中获奖,涉及各种曲目,他逐渐从一个优秀的比赛演奏者成长为大师级的钢琴家和指挥家,从LP 到CD时代留下了无数经典录音。而傅聪由于父亲傅雷在国内受到批判,不得不留在华沙和伦敦,在欧洲开展自己的演奏生涯,以自己对古典音乐的独特处理,同样受到西方音乐界的如潮赞誉,也把东方人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带到欧洲。第四名的瑞格森同其他优胜者一样,一直活跃在舞台和音乐教学领域上,与各大乐团合作录制肖邦、圣-桑等名家作品。

亚洲人从此开始在肖邦国际钢琴大赛上崭露头角,第六届的李名强(中国)、第八届的内田光子(日本)、第十届的冠军邓泰山(越南)等等,文化与传统的差异被这些勤奋的年轻人一一超越。2000年第十四届,李云迪的夺冠让国人大受鼓舞。

肖邦钢琴练习曲 篇4

一、对《离别》结构的分析

结构是钢琴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和分析钢琴作品的基础和依据。这首《离别》的节奏属于2/2拍,三部曲式,也就是分三段进行演奏的。在第一部分中,主要以柔美、抒情的旋律为主;第二部分也是高潮部分,表达了作者在离别时的情感波动,紧张、局促、恐慌而又热血澎湃;第三部分又如同第一部分回归柔美、抒情的旋律。整个作品中这三个结构部分,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宣泄,也是作者对国家失去自由的一种无奈和感叹。

《离别》这首曲目,在分析和演奏的过程中首先要从整体速度上进行把握。这个曲子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有相同之处,要控制好弹奏的速度,而对中间的高潮部分也要处理好情绪和弹奏的速度,不能为了炫技而改变曲目的整体弹奏基调。钢琴曲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整体的弹奏速度也是随着作品的段落逐渐变化的,就如《离别》第二部分的弹奏速度和情绪就要与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有所区别,要将作品高潮之处的激动情绪表达出来。在对整首曲子的整体速度进行把握时,要切记情绪处理得当,切勿生搬硬套。

在钢琴演奏中作品的幅度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品的幅度能够很好地将作品的张力表达出来,也能够反映出整首曲子的情感起伏。在《离别》这首曲目中,整体的速度是十分缓慢的,如果演奏者无法将作品的幅度掌握好,那就会出现演奏生硬,情绪表达不到位的情况。在这首曲子的幅度把握上,首先考虑段落内乐句幅度,这首曲子的乐句幅度是与音乐的情绪有直接关系的,也就是每一个乐句都是单独的幅度,由起初的旋律起伏到最高点,逐渐又回落下来。然后从乐曲的整体看,其幅度呈现出“山”型。在幅度的把握上也应该找好高潮点附近的情绪波动。

二、对《离别》旋律的分析

从肖邦的多数钢琴作品中可以看出,旋律是其最直接的表现手法,所以在演奏肖邦作品时必须对旋律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准确拿捏。《离别》这首曲子的旋律是抒情、以情感为主要依托的,那么想要将这种离别之情充分表现出来,是离不开旋律的塑造的。在《离别》这首曲目中,以连奏为主要的演奏方式,连奏是烘托和表达情感最直接且常用的钢琴演奏方式。如:在后一段中,就有用右手高音连奏来演奏声部主旋律的,在具体的演奏过程中,肩部要张弛有力,利用手腕的弹性和指关节为主要的发力点,同时要控制好指尖的触键力度。第一段中的左手主要是单声部的旋律,主要为中间部分的高潮打基础。同时第一部分的双音连奏是整首曲子的点睛之处,在实际的演奏中无论受何种因素的限制,都要保证双音落键的整齐度,同时在连接和弦的时候,也要保证手指的起键和落键是同步的。双连音在弹奏的过程中需要手腕部带动手指发出力量,然后通过手指的力量来进行弹奏力度的控制,以此来演奏出更加精彩的效果。

在曲子的第二部分,虽然在情绪上和旋律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旋律音型,出现了三次双手和声旋律,这比单手的双连音弹奏要困难得多,所以要安排好指法,运用好手腕的力度,把握好旋律的速度,由慢渐快,由弱渐强。同时在整首曲子的高潮部分是通过双手持续八小节十六分节奏弹奏的,这也是整首曲子最难把握的一部分,在弹奏的过程中无论是任何部分都不能断裂,也没有明显的气口,这就需要弹奏者将声断气不断的感觉弹奏出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肖邦练习曲《离别》进行分析时,主要是抓住曲子的结构和旋律,同时在弹奏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分句和演奏的呼吸,这样才能够将这首曲子所要表达的思想展现出来。《离别》这首曲子,是以慢节奏为主的,极富感情的一首曲子,在演奏的过程中要求演奏者始终保持曲子的连贯性,要在一个气息内完成,这样才能够将这首曲子的情感表达出来,才能够通过这样的旋律让整首曲子焕发活力,从而增添作品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

[1]高轶珺.浅析《肖邦钢琴练习曲op.10Nr.3(离别)》的钢琴演奏[J].音乐时空,2013(8):116-117.

民乐版钢琴作品纪念肖邦舒曼 篇5

由中国广播艺术团(中国电影乐团)与意大利布雷西亚暨贝加莫国际钢琴节、新加坡媒体发展管理局主办的第二届北京国际钢琴音乐节(第二届北京国际钢琴音乐节将于11月18日至11月29日举行,12天12场经典独奏和钢琴协奏曲将以“心感动乐人生为主题”,在北京音乐厅为京城乐迷带来一场盛宴。去年第一届音乐节上,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在音乐节上与意大利钢琴家合作演出的民乐版钢琴协奏曲《黄河》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今年,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将借纪念肖邦和舒曼诞辰200周年之机,把肖邦和舒曼的钢琴作品改编成民乐版本在专场音乐会上演奏。

音乐节期间,意大利指挥家翁贝托·贝内蒂·米开朗基利、布佐尼国际钢琴比赛首奖获得者德国钢琴家莉莉亚·齐波斯坦、阿图尔·鲁宾斯坦国际钢琴比赛获奖者德国钢琴家杰哈德·欧匹兹、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第三名中国钢琴家居觐、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水晶大奖获得者中国钢琴家陈萨、日本仙台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中国钢琴家谭小棠等众多钢琴家将依次现身。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中国广播电影交响乐团和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等将同台演出。

借鉴上届音乐节举办大师班的创新经验,在周广仁的建议下,本届音乐节组委会在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的钢琴系的协助下主办舒曼、肖邦钢琴协奏曲选拔活动,周广仁、鲍蕙荞、但昭义、艾立群、来自意大利曾担任过众多国际赛事评委的皮耶罗-拉塔利诺(Piero Rattalino以及三大音乐院校的钢琴系主任吴迎、李坚、李民等人将担任评委。

肖邦钢琴练习曲 篇6

肖邦的创作涉及大量的体裁, 其中练习曲的创作独具个性, 是技术和艺术的凝聚和交融, 极富艺术价值。

肖邦共创作有二十七首钢琴练习曲, 包括各有十二首的两集作品 (10号和25号) 和一卷未标明作品号的练习曲《三首新练习曲》。其中包罗了极其多样的新的钢琴技术手法, 无论在技术还是艺术上都堪称精品。以下仅从这套作品, 简析肖邦创作风格的几个方面。

一、钢琴织体的统一性

肖邦使钢琴练习曲从炫耀璀璨的钢琴技术、表现华丽的技巧的技术性乐曲, 变成真正的艺术品, 使练习曲这类体裁上升到音乐会演奏的高度。肖邦的每一首练习曲几乎都是从头到尾保持一种确定的模式, 差不多每首只为练习一种技巧。看上去都是一些单纯的技术性练习曲, 钢琴织体简单统一。

如第一首, 右手连续不断的十六分音符弹奏以开放位置排列的分解和弦琶音贯穿全曲;第二首, 左手三、四、五指的半音阶连奏, 同时一、二指弹奏下方和弦;第五首右手几乎全部在黑键上演奏 (仅第66小节处有唯一的一个白键) , 因此这首练习曲又被称为《黑键练习曲》;第三首和第六首, 练习双手对多声部音乐的掌握, 以及有表情地的弹奏连线以及手的伸缩技术;第八首右手流畅均匀的分解七和弦;第九首左手远距离分解和弦的伸缩技术;第十首实际上是一首快速分解八度练习曲;第十一首柱型和弦的波音练习;第十二首左手快速跑动练习。

这些简单的模式非但没有禁锢肖邦的创作, 反而成了他音乐形象最巧妙的表现者, 在最吝啬的钢琴织体下, 占主要地位的仍是他的创作思想和鲜明独创的艺术形象[2]。肖邦总是善于用相对统一的织体构筑形象多变的音乐, 独具匠心的变化, 使他的音乐赋有鲜明的个性而不至于单一枯燥。

二、深刻的思想性

肖邦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音乐家, 他时刻把自己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他用音乐表达对祖国深厚的挚爱之情。最有代表性的就是, 当肖邦在巴黎听到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后, 写下了振奋人心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他诉说的是祖国的苦难, 表明了作曲家本人的脉搏和祖国的脉搏一起跳动。

乐曲开头一个坚定的和弦之后, 随即一串旋风般的音符下行, 暗示了一种阴郁, 黑暗的气氛。随着号角般的主题响起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痛苦和愤怒, 饱含着肖邦对祖国的热爱, 主题在乐曲中重复出现, 一次比一次激动。但肖邦没有沉浸在悲痛中, 作品结束时的辉煌, 预示着斗争没有结束失败不是永远的, 未来属于光明, 寄托着作者对未来的希望和对祖国命运的美好愿望。

第三首E大调练习曲, 这首被后人冠以“离别”标题的练习曲以其优美如歌的旋律而著名。在体裁方面与其说它是练习曲, 不如说是一首像夜曲一样在钢琴上的歌唱。从速度上看, 还采用了肖邦在其练习曲中较少使用的偏慢速 (Lento ma non trppo不太慢的缓板) ;织体上则运用多声部复调织体, 并综合声乐的歌唱性、器乐的和声化以及语言中的音调特征, 整曲倾注着肖邦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之情。在练习曲这样的体裁中流露出强烈的个人感情, “高深的技巧与盎然诗意得到了珠联璧合的有机统一”[3]这是在浪漫主义之前不曾有过的。

三、对于钢琴技术的突破性

肖邦创作几乎全部是为钢琴而写的。在钢琴艺术史上, 像肖邦这样将全部生涯献给钢琴创作的音乐大师是独一无二的。但是肖邦的贡献却远远超过钢琴音乐本身的范围, 他对于钢琴技术的突破性在这部作品里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自由速度” (Tempo rubato) 的运用

肖邦作品中最有特色的“自由速度” (Tempo rubato) 的运用, 这是他独具匠心的表现手法之一, 使每一个乐句都增添了无穷的韵味和魅力。这在练习曲上也有体现。

如第三首E大调练习曲 (《离别》) , 特别是第一段和在现段的运用。使音乐语言中本来就具有的一种语气感随着感情的变化在速度上加快或减慢, 使音符的时值区别更明显, 旋律形象更富有生命力。在练习曲这样的体裁中运用“自由速度”, 是史无前例的, 由此更增加了这首练习曲的练习和艺术价值。

(二) 对于指法的独创性

如第二首a小调练习曲, 肖邦最伟大的贡献就是所谓的“肖邦指法”, 即用三、四、五指来演奏半音阶。我们知道, 演奏半音阶的最传统、最常用的指法是用1-3-1-3-1-2-3的指法顺序反复, 弹起来比较顺手, 但缺点是由于频繁地运用拇指, 稍不注意便会使音色有不连贯、不均匀的危险。而a小调练习曲所表现的柔和、轻巧的半音阶音流以及随之带来的令人心醉的美正是得益于用三、四、五指来演奏。

又如第五首bG大调练习曲, 右手几乎全部用黑键来演奏, 就足以说明肖邦独具匠心的创造性。浪漫主义之后直到二十世纪的现代钢琴音乐, 钢琴手指技巧都未再有更难的超越, 只是从作曲技法、和声语汇等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探索和发展。所以说, 肖邦的每一首有针对性的练习曲都有极其重要的练习价值。

四、伴奏声部的重要性

肖邦练习曲中的伴奏声部, 通常担任着表现音乐形象, 烘托气氛的重要作用, 常暗含旋律或短小动机, 与主题旋律相呼应, 或是使乐曲和声更丰富。在主题反复出现时, 用不同的伴奏, 通过和声色彩的变化, 反映乐曲不同的情绪。

如第三首E大调练习曲 (《离别》) , 整个乐曲结构像是一个弦乐五重奏。高声部是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 第一小提琴旋律绵长, 像是在诉说一个动人的故事, 富有歌唱性, 优雅, 婉转;第二小提琴的声部时隐时现, 是高声部的补充和强调;中间声部是中提琴亲切的轻声;两个下声部, 像大提琴和中提琴的拨奏, 营造一种安静而又不稳定的情绪。这首乐曲感情变化十分细腻, 开头像是娓娓道出一段动人故事, 经过中段稍活泼的情绪到大量连续的不和谐音程的进行, 有一种神秘的感觉。最后又回到主题, 是对主题的再现。歌唱性的旋律和器乐性的多声部伴奏结合, 这样复杂的层次丝毫没有影响主题旋律, 而使旋律更加丰满, 更连贯和富有美感。

肖邦练习曲中的伴奏声部倾向于自由复调的写法, 把独立的旋律线突出, 或是和旋律编织在一起, 伴奏的地位十分重要。

又如第九首f小调练习曲, 低声部快速进行的和弦分解中就隐藏着小的动机, 与高声部相互应, 交织在一起, 强调歌唱性的旋律。

肖邦音乐的任何一个主题, 一首乐曲, 都只有在钢琴这件乐器里才能充分发挥出它的生命力。肖邦总是能找到唯一一种适合表现他乐思的音响。他对音区的选择, 和弦音的安排, 都体现了他对钢琴各音区的色彩和表现手段运用的天才, 还有他那对音乐敏锐的洞察力。[4]

结语

钢琴技术发展到浪漫主义时期, 已被肖邦和李斯特两位大师推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技木技巧的发展也促使相应的理论研究达到一定的水平。钢琴练习曲一直是一种非常有实用价值的体裁, 为了更好地演奏大型的、复杂综合技巧的乐曲, 练习曲的练习与相应的技术课题的研究便有了极其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的论述就是通过对肖邦练习曲的分析, 揭示了其创作的风格特征, 以便从更高的高度去理解肖邦练习曲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它不仅保持了古典传统练习曲的精髓, 还发展了具有肖邦风格的特殊的技术难度, 并在发展技巧的同时, 巧妙地借练习曲这一体裁, 融个人感情、细微的心理表现, 使练习曲兼有技术与艺术双重价值的魅力, 在更高的层次上体现了练习曲的练习意义与练习乐趣。

参考文献

[1]A·索洛甫夫.《肖邦的创作》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2]帕德雷夫斯基 (波) 编.《肖邦练习曲集》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3]赵冬梅.《肖邦练习曲作品10的技术课题研究及其与肖邦其他钢琴文献技术课题的对应关系》2002.

[4]常桦.《让音乐带动技巧让技巧展现音乐肖邦练习曲的学习与探索》.

[5]涅高兹.《论钢琴表演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6]侯康为.《西方器乐田园曲的肇始和流变》山东文艺出版社1994.

肖邦钢琴练习曲 篇7

关键词:钢琴演奏,“情”,“声”

一、钢琴演奏中的情感分析

钢琴演奏中的情感要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对作品的审美。钢琴演奏者对于钢琴作品审美的不同,会使其获得不同的情感感受,体现在演奏中便会有不同的表现效果。就《c小调革命练习曲》而言,它是肖邦在得知革命失败之后创作的,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演奏者在弹奏该曲目时,要深入领会乐曲中的气势,从而更好的实现“情”与“声”的有机结合。

在钢琴演奏中,情感要素的实现要注重其情感的表现。在演奏过程中,要注重该种情感表现力,使其为钢琴演奏起到良好的烘托和协调配合的作用,更好地实现其艺术效果。在《c小调革命练习曲》中,肖邦所融入的情感已经超越了练习曲的概念,许多钢琴演奏者能够很快地掌握这一练习曲的音符和节奏,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真切地表达出其中的真实情感。

二、钢琴演奏中的声音分析

声音是钢琴演奏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在情感要素充分表达的同时,还需要声音的有机配合。对于“声”来讲,要从对演奏声音的审美出发,它所实现的是对演奏艺术之美的一种感受和真切的体验。钢琴演奏者以其所具有的声音美感来表现其对作品的内涵以及情景的理解,从而将其内心的情感等融入到表演中,使得钢琴演奏更具感染力。

在钢琴演奏中,这种声音的表现是依赖于演奏者的演奏技巧的。以《c小调革命练习曲》的声音来讲,具有优美而形象的特点,它所表达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这一练习曲充分表现出了肖邦在创作上的创新,其独特的旋律及技术完美的结合,为人们呈现出了一个鲜明而深刻的音乐形象。以或强或弱的声音变化,带给听众不同的内心感受,以演奏者的情感体验来引起听众的共鸣,实现良好的演奏效果。

钢琴演奏的声音也是情感的一种体现。以《c小调革命练习曲》为例,其独特的声音特点需要演奏者具有良好的演奏技能,而其声音的变化则会给听众带来不同的感受。演奏者在对其创作背景充分了解的情况下,能够更为灵活地应用其指法、速度、节拍等,将其声音特点演绎得淋漓尽致,充分彰显其内在的情感。钢琴演奏的声音能够给听众最为直观的听觉感受,而演奏者的情感注入会使声音有所变化,从而更好的渲染作品的情感和思想,使其演奏更具表现力。

三、钢琴演奏中的“情”与“声”的有机结合

为了更好地实现钢琴演奏的效果,在演奏的过程中便要注重“情”与“声”的有机结合。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钢琴演奏要做到以声传情。演奏者以钢琴演奏的声音来描述一个创作者所要表达的理论或者述说其中的故事或者抒发内心的情感。旋律是演奏的过程中以声传情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在《c小调革命练习曲》中,演奏者通常会用对比感较强的手法来展现其旋律特点以及作品的歌唱性。在不同的时期,演奏者对于该练习曲的了解有所不同,其所应用的演奏技巧也会有所差异,从而通过不同的声音来传达不同的心境和情感,实现不同的演奏效果。

其次,在钢琴演奏中可以以声带情来丰富其表演效果。以演奏者的情感来带动钢琴的声音,实现声与情的有机结合,它一方面能够实现情与声的融会贯通,将演奏者内心的艺术情感得以表达的同时,也实现了对作品的再创作。当演奏者弹出与作品情感相吻合的声音时,便实现了对作品情感等的再现。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是通过演奏者在演奏的过程中对于不同的音质和音色的声音应用来表达其对作品的了解并抒发其内在的感情。在不同的情绪带动下其力量、速度等都会有所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演奏效果。

管窥肖邦的钢琴夜曲创作 篇8

一、《降E大调夜曲》的创作背景

肖邦总共创作了2 1首夜曲, 作品O p.9的三首夜曲, 是肖邦1 8 3 1年9月到巴黎之前就已创作完成的作品。肖邦初到巴黎时, 是使用一台伊拉德钢琴 (a n Erard piano) , 这种钢琴的键盘较笨重, 要弹奏弹性速度的乐曲常无法得心应手, 于是肖邦的好友波列意 (Camille Pleyel, 1788-1855) 慷慨解囊, 赠送肖邦一台触键灵活的钢琴, 这台钢琴伴随肖邦直至其1 8 7 9年辞世。肖邦为了感念波列意一家的友谊, 将他的第一号《降b小调夜曲》题献给波列意夫人。他在沙龙和朋友聚会时, 经常喜欢演奏其中的第二号《降E大调夜曲》。而降E大调夜曲作于1 8 3 0年, 是肖邦夜曲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 也是最明朗的一首, 作品的风格明显地流露出传说夜曲的痕迹。这首夜曲具有典型的肖邦早期作品风格, 平易优美, 饱含诗意, 可见此时的肖邦已无愧于“钢琴诗人”这个雅号。[2]这首明朗的夜曲, 有着宽广如歌的旋律, 摇摆、荡漾而新颖的和声伴奏, 犹如一首无词歌。全曲旋律由右手声部进入主题, 缓缓表达出悠扬、柔和的情绪。左手则在1 2/8节拍的基础上分为4拍, 每拍3个音, 运用双音的柱式和弦跳进, 营造出流动的氛围。整首曲子大致分为三部分, 在三个无对比的主题上变化反复而成。[3]

二、《降E大调夜曲》的创作风格

(一) 概述

乐曲的构成为回旋曲式, 行板。右手在装饰音中始终保持同样的形态, 恬静优美的旋律和精雕细琢的钢琴织体是其主要的特点, 描绘着大自然的夜色, 也倾诉着作者的心灵话语。这首夜曲的旋律主题多次出现, 而每一次出现都有一点变化。不是在旋律上加一点花, 就是在节奏上稍稍作点对比。基本上是一种变奏的手法, 而且是一种简单的变奏手法。就有一点像我们的民间音乐旋律加花的一种手段, 所以要把旋律弹奏好听是非常不容易的。其左手的伴奏音型, 又不同于其他的夜曲, 它不是运用的分解和弦, 而是用的一个低音加两个柱式和弦的音型, 从谱面来看, 就像是圆舞曲的伴奏织体。但是从音乐和演奏方法上看又大大不同于圆舞曲。在圆舞曲左手伴奏的演奏中, 踏板只保持一拍半, 最多不超过两拍。也就是说, 第二拍和第三拍应靠左手的保持来完成时值得饱满, 听起来稍稍有一点断开的感觉, 这样的演奏就更能体现出圆舞曲的舞蹈性。而这首夜曲, 就不那么演奏, 踏板一直将三拍踩完, 再下一拍时用切分踏板的方法进行演奏, 使得低音饱满, 和弦柔和。

(二) 第一部分

包含两个主题, 第1-4小节为第一主题;这一优美的主题在整个乐曲中反复出现三次, 以行板的旋律, 恰似华美, 犹如表情丰富的花腔女高音般的歌调:

第5-8小节为第一主题的加花重复, 运用了倚音和颤音的演奏手法, 丰富了主题, 使旋律更柔美动听。这一主题的旋律采用了大音程跳进的演奏手法, 给人以宽广、优美的感觉:

而第9-12小节的第二主题, 则采用小音程急进, 音域集中在中音区, 使得第二主题在音色上明显和第一主题形成对比, 其旋律更安静、平稳。第1 2小节中的几个8分音符的渐慢渐强, 引出了曲子的第二部分:

(三) 第二部分

由第一主题的一个加花再现 (1 3-1 6小节) 开始, 旋律在保留主干音的前提下进行了旋律填充, 使音乐更富有流动性, 音响更丰富:

第17-20小节是另一个主题, 可称之为第三主题。第三主题仍采用小音程急进的演奏手法, 整个乐句的装饰性变化使旋律成为斩不断的情丝, 诉说着内心的甜蜜和辛酸。由弱——极弱——强——极强。强弱变化显著, 使旋律起伏较大、较明显, 给人情绪上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同时也引出了乐曲的第三部分:

(四) 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同样也由第一主题的加花再现开始 (2 1-2 4小节) :

第2 5-2 8小节则是第四主题, 由弱到极弱, 并运用了回音的演奏手法, 更为曲子增添了浪漫忧郁朦胧的色彩:

第2 9小节开始是第四主题的加花重复, 也是全曲的高潮所在部分:

经过一串1 6分音符的推进 (3 0小节) , 旋律上扬至高八度。第3 1小节的一串八度8分音符渐强奏出, 将情绪带到最高点, 所有激情在这小节全部爆发:

随后在一个2分音符的三拍延长音后, 曲子进入一个华彩乐句, 快速3 2分音符由弱——强——弱, 轻柔地、缓缓地进入曲子的尾声部分。尾声又回到了曲子刚开始的情绪, 也由前面的高八度音域回到了中高音区, 将激动的情绪重新抚平, 全曲由极弱结束:

整首曲子采用大调的基调, 简单的旋律充满了民族气息。作曲家不时地采用波音、倚音、回音、颤音以及半音阶式的快速1 6分音符琶音等演奏手法, 还有曲末的华彩乐段, 都使得曲子既华丽又不失柔美。

由上分析可见, 肖邦夜曲在曲式结构上, 多采用三部曲式。通过各种手段来丰富作品的织体形式和伴奏手法, 在旋律的创作上常用“加花变奏”的手法。在和声及调性手法上大量应用色彩性和声, 善于运用以大调结束小调乐曲的手法, 通过音响效果的转变及功能来加强乐曲的感情色彩。

三、结语

“钢琴诗人”肖邦是音乐史中最具有独创性的作曲家之一。在他成熟时期的作品中, 几乎没有一首是完全遵循了传统的创作技巧和曲式结构写成的, 他创造了崭新的音乐语言, 这种语言属于他个人所有。他的音乐风格独特, 每一乐句都显示出他音乐个性的特点, 人们很容易识别到这种音乐的特点, 而且能够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肖邦的音乐与钢琴是融为一体的, 钢琴是他得心应手, 也是唯一的表现工具。

参考文献

[1]张洪岛.欧洲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2]钱仁康, 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肖邦钢琴作品的风格特征初探 篇9

一、肖邦作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爱国热情

肖邦对波兰的故国之情深深根植于他的音乐作品中, 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 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 (如《第一叙事曲》、《降A大调波兰舞曲》等) 、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 (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等) 、哀坳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 (如《降b小调奏鸣曲》等) , 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 (如一些夜曲和幻想曲) 等等。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 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

二、肖邦作品的旋律、和声、织体、结构独具特色

肖邦钢琴作品中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他的旋律独具特色, 其钢琴音乐非常富于歌唱性。他通过力度的层次安排及乐句的松弛控制, 通过把手指沉到琴键里面的弹奏技巧, 使钢琴真正地表现出了一种像弦乐乐器或人声一样具有呼吸的良好“歌唱”能力, 即把声乐性的旋律自由地转化为器乐旋律, 形成了一种和贝多芬的动机性结构完全不同的旋律结构 (比如降D大调夜曲OP.27中如歌的曲调就是这样的) 。这样, 一种不同于古典主义的、浪漫主义的、具有梦幻色彩的优雅, 就在肖邦琴键下流淌出来了。另外他还以雅致精美的旋律在大胆闪耀的和声及巧妙的织体补充下, 弥补了钢琴在长时值持续音方面的不足。为了弥补歌唱性的旋律在动力发展上的不足, 以及旋律本身符合的曲式带来的大量反复的听觉缺憾, 肖邦在他的作品中大量地使用了与旋律相对应的带器乐性的装饰音。这种短时值的装饰音尽管属于器乐性质的, 却仍带有一定的音乐特性, 它们并不仅仅是一种外部形态上的丰富, 更是对主要音乐思想的适当补充。而另一种带装饰性质的经过句, 即一种以音群或音流的形态存在的装饰变奏, 则更典型地体现了肖邦在旋律的动力性上的灵性。除了写作旋律的才能, 肖邦在和声构建上的才华无疑是浪漫主义时期最璀璨的瑰宝之一。他的和声富于色彩, 调性的变化非常微妙。他对和声色彩的敏锐感觉及其挖掘的才能使同时代的钢琴家们感到不知所措, 而肖邦和声的最大特点是和声与旋律间有机生动的联系。几乎在肖邦的任何一首乐曲中我们都能够注意到旋律与和声的巧妙融合, 这种融合是以建立和声的独立思维和表情为基础的。

三、肖邦对钢琴踏板的运用做了富有创造性的开发

肖邦对踏板的效果做了富有创造性的开发, 在使用上以前的钢琴家们更复杂更精细。肖邦的作品在使用踏板时有以下几个特点:1.在他的作品中已开始大量使用切分踏板了, 这在当时被认为是很先进的技术;2.他经常用长踏板来达到复杂的、浑厚、具有交响乐队般的音响效果, 有的中间还包含着许多不协和的和弦外音甚至不同和弦;3.在他的作品中经常采用模糊踏板, 就是换踏板时稍微推迟一点, 使两个踏板的交接处界线模糊;4.有时为了音乐表现的需要,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要用抖动踏板、半踏板或1/3踏板等等, 当然这对踩踏板的技术和听觉的灵敏度都有较高的要求;5.肖邦常用踏板把低音部相隔很宽的和弦持续下去, 形成萦绕着迷人旋律的音群, 他要求必须让每个音符都歌唱起来。总之, 肖邦在钢琴作品中这么细腻的踏板运用, 是为了要达到音乐的某种气氛和烘托真挚的情感, 有时甚至体现了明确的诗意或哲学思想。

四、肖邦作品是“诗人”与钢琴的完美融合

肖邦作品风格的独特魅力, 不仅表现在作品的独特创作手法上, 还在于他的作品都充满了浓郁的诗意, 被世人喻为“钢琴诗人”。肖邦的一生是在波兰和法国渡过的, 在肖邦的文化基因里, 他既受到了时代风气的强烈熏染, 更融合了不同民族文化和艺术门类而形成了超越性的成就。这两个国度, 不仅是音乐的国度, 也是诗的国度, 钢琴造就了一个音乐的肖邦, 诗造就了一个文化的肖邦, 文化与音乐的结合, 造就了一个伟大的巨人。

肖邦的作品是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这些作品以及所表现的精神, 这和作为诗人的裴多斐“若为自由故”是多么的相似!他对祖国的深沉爱恋, 对波兰民间音乐的发掘与弘扬, 使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和民族性的激情, 也充满了人民性的精神, 他无愧为伟大的音乐家, 也无愧为一个浪漫主义时代的伟大的民族诗人。他的任何一部作品的思想表达都是简洁清晰而不进行任何意义上的矫饰, 这也是肖邦音乐作品中最珍贵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张泽民.高士彦译.李斯特论肖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

[2]爱德华·巴克斯特·培理.肖邦的叙事曲[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6, 1.

[3]张锡光.钢琴诗人—肖邦和他的夜曲[J].钢琴艺术, 2000, 3.

浅析肖邦钢琴音乐的三个旋律特征 篇10

肖邦是浪漫主义时期的波兰作曲家,钢琴家。他于1810年出生在华沙的热左瓦-沃拉。父亲是住在波兰的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肖邦在15岁以前作为一个音乐天才,在学习生活上一直都比较顺利。7岁开始第一次的创作,8岁第一次公开演奏等等的音乐现象都展露了这位天才钢琴家的才华,因而也成为贵族沙龙的宠儿。而从1830年开始,肖邦的生活开始发生变化,由于法国的七月革命,肖邦离开了华沙,来到巴黎,在这里他认识了很多这个时代最著名的音乐家,如李斯特,门德尔松等人。并潜心进行大量的创作。1849年10月这位伟大的钢琴诗人在巴黎逝世。肖邦是音乐史中最富神秘最富诗意生命的钢琴诗人。他作品的思想性强,1830年俄军侵占华沙以后,肖邦在他的作品里倾注了对祖国的思念而表现出来的抑郁的情绪,而在另外一方面又表现出反抗,愤怒的情绪。肖邦的音乐有着浓郁的波兰民族风格。同时在他的作品里又有突破传统的创新性,在很多体裁的作品里,富有诗意,充满激情,保持着自己独有的个性。所有这些在肖邦的钢琴旋律中得到充分体现,以下对肖邦的旋律特性进行分析。

一、旋律的变奏性

变奏曲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熟悉的音乐体裁,如贝多芬,舒曼等人的作品。在肖邦的钢琴作品中用变奏曲直接标题的很少,可是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变奏的影子,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三段体作品的特点,也包括在同一个乐段的重复部分。那肖邦是通过什么手段对旋律进行变奏的呢?首先,通过装饰音进行变奏。装饰音对于肖邦的音乐来说其实就是和旋律一样重要的地位,这也是肖邦音乐的另一个旋律特点,当然在这里我们要谈的是肖邦如何通过装饰音来形成变奏的手法。比较常见的是在同一个乐段当主题出现以后,第二次重复时会伴随装饰音的出现进行变奏。其次,通过不规则节奏变奏主题旋律,这又是肖邦比较显著的变奏手法。如:夜曲OP9NO1,当第1—4小节音乐出现时没有太多的装饰,这段主题的重复部分在第9—12小节,所不同的是第9小节的装饰音及第4小节的22连音变成第12小节的规整三连音的节奏变化。第三,肖邦的变奏特点在三段体音乐中体现的更明显,第一乐段与第三乐段的重复主题变奏。如:夜曲OP48NO1。第三部分准确重复第一部分但是是典型的变奏形式。整个部分的织体为左右手同步、持续的三连音,因此在气氛的表达上具有一点的急促、激动的感觉,而A1与A部分相同的旋律则清晰地在右手的上声部列着,所不同的是两个部分的情绪截然不同,在和声方面和A部分几乎也是相同的。所以A1部分也可以说是A部分的激情发展。乐曲发展到结束处有个补充部分,这个补充使原有的速度减缓,使乐曲的情绪回落到忧伤、惆怅、遗憾的气氛。对整个乐曲起着一个稳定、结束感的作用。在肖邦的作品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再比如摇篮曲就是个出色的例子,整个作品中在不变的主音持续低音上,每个小节变换着主和弦与属和弦的和声。

二、歌唱性旋律的器乐性

肖邦的音乐中有许多旋律是歌曲的音调自然的转换为器乐的音调,同样器乐的音调也和声乐的旋律交织在一起。所谓的声乐性就是可以用人声或接近人的音域来表现音乐的特性,其特点就是流畅的级进,音程比较容易唱的旋律,听起来像歌曲一样。器乐性主要体现在比较难唱的、复杂的音程,其中包括大的跳进、华彩乐段等特点,也就是器乐演奏的特点。这一特点与上一个特点其实存在一定的联系性,当主题出现时,旋律都是比较平稳,没有太多的跳跃性等器乐的特点,如果重复或变奏时器乐性就表现出来,伴随着主题会出现装饰音等加花的手法及大跳音程的出现,这些都是人声所无法表现的,但是这些装饰音使旋律更加优美。如在夜曲OP15NO1中的第一部分整段旋律的音域并不宽,在适合的音高里都可以用人声演唱,可是从第二乐段开始器乐性就明显表现出来,与第三乐段过度的部分声乐性又再一次出现。

三、叙事性

在肖邦的音乐中叙事性又是一个明显的特点,当然很多大师的作品都存在这样的特点,比如李斯特,在他的匈牙利狂想曲中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印证。肖邦则更明显的用叙事曲作为标题来命名作品,在肖邦的叙事曲中故事的情节性强,通过音乐的想像空间,最大限度地展示人的情感故事,在乐曲中起伏有度,力度与速度的比例控制的恰到好处。如叙事曲OP23,第一乐段的音乐速度徐缓、力度柔和,在讲述一个悲伤、凄凉的故事,引人深思。第二部分开始高潮迭起,有洪水般地感情爆发,一泻千里的宏伟景象。肖邦音乐的叙事性并不止在叙事曲里单独体现,在其他的体裁里也是重要的一个特点,比如夜曲OP48NO1。

上一篇:公路工程建设项目下一篇:公路工程路基压实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