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的临床应用

2024-08-18

中成药的临床应用(精选十篇)

中成药的临床应用 篇1

1 中成药临床应用现状

随着现代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 中成药在新药研制、药方创新、剂型改革、中成药现代化实现等方面均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中成药的组成是建立在中医药理论的基础之上, 具有汤剂辨证论治特点, 从药品选材和药品的各个生产环境需要严格遵守GMP认证制度。我国中成药使用品种繁多, 主要以常见病和多发病为重点, 从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出发, 目前已成为各大医疗机构临床基本用药。按照中成药功能主治划分, 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药物主要有补益镇静、脾胃气滞、暑疫燥火、风寒痹痛、理肺止咳、妇科类、五官科类、外科类、中西药复合制剂等药物, 在临床上发挥了疾病防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重要作用[2]。

2 中成药临床作用机制

中成药是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为指导, 按照中医组合配伍原则研究、开发、生产, 并在临床上应用的药物, 通常为复方制剂药物, 少数为单味药制剂。多种成分入药西协同产生综合作用, 与常规化学药物相比较, 起效较慢, 但毒副作用较小。中成药的临床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调整机体抗病因子, 促进临床症状改善和疾病治愈。按照中医药学组方规律, 含有多种药物的复方中成药, 化学成分复杂, 口服后在机体内经一系列生物转化, 其原有成分可转化为活性成分, 或代谢后失去生物活性, 或借助机体调节发挥药效, 达到疾病治疗的目的[3]。目前, 中西医结合是当代医学界研究的重点, 从传统医学几千年的实践经验和卓著疗效中掌握有效治疗方法, 正逐渐被世界医学界所接受。

3 中成药临床应用要点

药物的两重性是药物作用基本规律之一, 中成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既能起到疾病防治作用, 也能够损害机体, 引起机体功能紊乱或组织结构变化等不良反应。辨证施治是中医临床理论的精髓, 是指以中医药理论辨识疾病症候, 判断疾病性质, 并针对辨证结果采取相应治疗方法、选取合适药物进行疾病治疗。中医辨证是决定中成药合理应用的关键所在, 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必须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辨证施治、分清标本、明确疾病本质、对症治疗才能取得满意治疗效果。

在临床中, 中医和西医属于两个不同的医疗体系, 中医注重疾病辨证, 西医注重疾病辨别, 有各自优势及特点。中西药正确合并治疗, 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缩短治疗时间, 减少用药量, 降低化学药物毒性反应, 扩大适应证范围。但同时增加了不同药物化学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和反应的机会, 中成药通常含有多味药物, 成分十分复杂, 其有效成分一般并非单一成分, 导致中西药联合应用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易出现不良反应。中西药相互作用可发生于药物吸收前、体内运转过程中、体外配伍变化、体内生物转化或排泄等方面, 药物成分的相互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药物吸收, 忽视中西药之间存在的物理及化学性配伍禁忌, 不但不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还会导致药源性疾病[4]。

中成药在长期临床保健和治疗的实践中具有重要综合作用, 以复方多味制剂为主要特点, 具有疗效肯定、应用方便、副作用少等临床优势。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医生应结合患者症状表现给予中医辨证施治, 避免中医药合并等药物滥用现象, 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贻误病情诊治, 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中成药临床应用的得失是衡量中药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因素, 相关医学工作者应掌握辨证施治原则, 合理配伍, 为中医药学能够适应现代临床发展需要和临床用药安全服务。

摘要:中成药, 又称中药成方制剂, 指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 以中药材作为原料按照规定处方和标准支撑具有一定规格的制剂。中成药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直接用于疾病防治, 且具有质量稳定、安全有效、服用方便、剂量易控、副作用较少等特点。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中成药的临床应用日趋普遍, 临床应用方面中成药不合理应用问题也逐渐增多。现就中成药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注意要点作一综述。

关键词:中成药,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孙有智, 顿宝生, 高晓东.浅议合理应用中成药的方法与技巧[J].时珍国医国药, 2007, 18 (3) :735—736.

[2]陈静, 商洪才.中成药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A].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8.

[3]舒永全, 李颖.中成药在综合医疗机构的临床应用调查报告[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12, 9 (3) :102—104.

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有哪些 篇2

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剂型,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中成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应用广泛,在防病治病、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成药的处方是根据中医理论,针对某种病证或症状制定的,因此使用时要依据中医理论辨证选药,或辨病辨证结合选药。

中成药具有特定的名称和剂型,在标签和说明书上注明了批准文号、品名、规格、处方成分、功效和适应证、用法用量、禁忌、注意事项、生产批号、有效期等内容。相对于中药汤剂来说,中成药无需煎煮,可直接使用,尤其方便急危病症患者的治疗及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使用,且体积小,有特定的包装,存贮、携带方便。

中药及中成药在妇科的临床应用 篇3

[中图分类号]R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19-(2010}05-37-02妇科疾病是指在非妊娠状态下生殖器官各种疾病的总称,由于女性生殖诸器官的特殊性,妇科疾病成为女性的常见病、多发病。

1益母草

益母草,味辛苦、凉。活血祛痰,调经消水。素有“经产良药”之称。治疗女性月经不调,胎漏难产,胞衣不下,产后血晕,瘀血腹痛,崩中漏下,尿血、泻血,臃肿疮疡。益母草口服液,清热凉血,化瘀调经。用于热结血痰,月经过多,产后子宫出血。但是糖尿病患者不宜服用。益母草注射液属子宫收缩药,用于止血调经。上述几种剂型在《中国药典》、《金匮要略》、《伤寒论》都有介绍。另外,益母草也在中药组方中为一要药。陈晨等…自拟中药产后汤治疗产后妇女100例中有益母草,功专行血祛瘀,与川芎、桃仁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益气养血之功。

2易黄汤

易黄汤在《傅青主女科》中有记载,方药组成:山药30g(炒),芡实30g(炒),黄柏6g(盐水炒),车前子3g(酒炒),白果10枚。山药、芡实专补任脉之虚,又能利水,加白果引入任脉之中,更为便捷,所以奏功之速。黄柏,清肾中之火,肾与任脉相通以相济,能解肾中之火,即解任脉之热矣。主治湿热带下。现在的中医对易黄汤组方进行加减,使之能治疗妇科的其它疾病。盆腔炎,女性盆腔生殖器官炎症及周围结缔组织和盆腔腹膜发生炎症反应的统称,为妇科常见疾病之一,慢性盆腔炎就是一种,多发于中青年妇女。中医认为,该病因禀赋不足,阴户不洁或劳倦过度所致。韩庆玺等对易黄汤增加几味中药,对慢性盆腔炎105例患者取得良好疗效。方药组成:山药50g(炒),芡实50g(炒),黄柏15g(盐炒),车前子15g(包煎),白果20g,蒲公英30g,鱼腥草30g,半边莲15g,蔚蓄15g,延胡索15g,苍术10g,白术20g(麸炒),茵陈15g,益母草15g,艾叶15g,当归15g,薏苡仁20g。治疗1疗程总有效率为90.5%,两疗程总有效率98.1%。天津市中医医院车胜男等将傅山“易黄汤”加茯苓,没药,桃红,桂枝,半枝莲等组成“新制易黄片”用于治疗慢性盆腔炎,采用中药组与西药组对照治疗,结果表明,中药组有效率为97.3%,西药组有效率为66.7%。尿路感染是以尿液内有大量细菌繁殖,引起尿路炎症。尿路感染属中医淋证的范畴,病因以湿热为主。王泳等对易黄汤加减治疗尿路感染进行临床分析,方用易黄汤加减:山药、黄柏、芡实、甘草梢、石苇、白茅根、大蓟各10g,车前子(单包),生地黄,篇蓄各15g,白果10个(去壳),生大黄8g(后下)。在治疗期间均不并用其他抗菌药物。

3乌鸡白凤丸

临床合理应用中成药的问题 篇4

关键词:中药,中成药,西药,合理应用

随着中药制剂制备工艺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中成药在临床中应用。目前, 本院门诊西药房的药品中约有27%为中成药制剂, 几乎包括了所有剂型, 平均月消耗金额约占药品总消耗金额的19%。在对本院门诊处方调查中发现, 使用中成药的处方约占34.2%, 其中使用2种或以上中成药处方的约占3.18%, 中成药与西药合用处方约占使用中成药处方86%。以上数据表明, 本院使用中成药, 以及与西药合用的现象很普遍。合理使用中成药, 能提高疗效, 减少毒副作用, 对辅助治疗和防治疾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反之, 不但不能提高疗效, 反而会增加毒副作用, 降低药物的疗效, 导致药源性疾病。因此, 合理使用中成药应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本文根据广西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药剂科门诊使用中成药的处方分析和有关文献资料, 归纳总结使用中成药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 中成药成分

中成药多由传统的方剂汤药经现代制药工艺制备加工而成, 由单味或多味中药配制而成。中成药在临床应用时, 一般只根据产品的作用、功效、适应证等说明使用, 而对其活性物质的性质往往被忽略, 甚至对其组方成分不被了解掌握, 这样, 容易导致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特别是与西药合用时发生理化性质变化、毒性物质生成、药理作用拮抗、不良反应增加以及重复用药等现象。

1.1 含有酸性较强的山楂、乌梅、山茱萸、蒲公英等中成药, 不宜与碱性的氨茶碱, 碳酸氢钠等西药合用, 反之, 含有碱性较强的煅龙骨、煅牡蛎、硼砂等中成药, 不宜与酸性的阿司匹林、维生素C等西药合用, 如果合用会降低中西药的疗效。

1.2 含有硫化砷成分的中药雄黄制成的中成药六神丸, 与硝酸异山梨酸酯合用, 后者能使硫化砷氧化, 从而增加毒性[1]。

1.3 藿香正气水与多潘立酮合用, 因藿香正气水有类似阻断M受体的作用, 能显著抑制胃肠道平滑肌的活动, 而多潘立酮是促胃肠动力药, 合用造成药理作用拮抗, 降低用药效果[2]。

1.4 含钾离子较高的扁蓄、夏枯草、白茅根、泽泻、金钱草、牛膝等中成药, 不能与保钾类利尿药螺内酯、氨苯蝶啶合用, 否则可引起或加重高血钾等不良反应[3]。

1.5 某些含西药成分的中成药, 如复方感冒灵中含对乙酰氨基酚, 消渴丸中含格列本脲, 与其他药物合用时, 应了解其成分, 避免重复用药;此外, 一些功效相似的中成药, 均含有相同的中药成分, 导致某些药物的重复用药, 因剂量增加而造成机体可能的不良损害。

2 中西医用药理论

中医强调整体和辨证论治, 重在阴阳平衡。中成药制剂中各味中药的配伍均建立在中医药的理论基础, 按“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 经过了长期临床应用得以验证。西医以现代医学理论为基础, 利用现代诊断技术对疾病进行诊疗。中医用药讲究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有毒无毒。

2.1 常见的感冒, 中医有风热与风寒之分, 前者用药以辛凉解表为主;后者以辛温解表为主。西医则认为由细菌或病毒感染而引起, 应用抗菌或抗病毒药物治疗, 对其引起的发热、流涕、咳嗽等症状予以解热镇痛、抗过敏、化痰药物对症治疗。门诊中西药合用治疗感冒的处方中, 中成药基本上以清热解毒、辛凉解表为主, 这显然与中医诊断用药不符。

2.2 中成药分类一般按其功效, 根据机体阴阳五行的变化和中药的药性予以伍用。西药一般根据其化学结构分类, 一般来讲, 化学结构类似的药物, 其药理作用相似, 主要在于药动学和药效学的差别。因此, 中西医在诊断伍用药物有一定的区别。在两种或以上的中成药联用时, 不能简单地视为两 (几) 种药物作用的加成, 这与西药的药物配伍合用是有区别的。

3 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随着中药制剂的发展, 中成药品种俱增, 许多中成药的产品说明书缺乏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相关内容[3]。因此, 在中西诊治联合用药时, 应注意中西药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外, 由于一些中成药广告及“中药制剂, 无副作用”的误导, 使中成药的不良反应未能予以重视。

综上所述, 中成药的应用及联合用药应注意其组成和活性成分、中西医用药理论、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使中成药在防治疾病中发挥最佳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陆秀琼, 中永祥.浅谈中成药和西药的不合理应用.海峡药学, 2000, 12 (2) :90-91.

[2]朱建华.中西药物相互作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311.

中成药的临床应用 篇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200-01

马钱子及其制剂的药动学研究主要是针对于其主要成分士的宁和马钱子碱等的研究,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及肾脏有毒性作用,因士的宁的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比较接近,其吸收速率大于消除速率,长期、大量服用马钱子就会造成体内短时间内含量过高而引起中毒。对于含马钱子的制剂,制剂中的其他中药与马钱子配伍应用或将马钱子制备成新型给药系统,都可能对药物的药效及药动学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草纲目》李时珍曰:“番木鳖,子如木鳖子大形圆而扁,有白毛,味苦。鸟中其毒,则麻木搐急而毙;狗中其毒,则苦痛断肠而毙.若误服之,令人四肢拘挛。”因此,正确应用含有马钱子成分的中成药,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毒性成分剖析:从上看出马钱子所含成分有多种,其生物碱主要是番木鳖碱(士的宁)和马钱子而番木鳖碱大约占生物碱的45%,是主要有效成分,也是有毒成分,因其中毒剂量和治疗剂量非常接近,成人用量5~10毫克可发生中毒现象,30毫克可致人死亡。

1马钱子的来原与性状鉴别

马钱子为马钱科植物马钱的干燥成熟种子,呈纽扣状扁圆形,通常一面隆起,另一会微凹,直径1.5~3cm,厚3-6mm,表面密被灰棕色或灰绿色绢状茸毛,自中央向四周呈辐射状排列,有丝样光泽。边缘稍有隆起、较厚,有突起的珠孔,底面中的有突起的圆点状种脐,质坚硬沿边缘剖开,平行剖面可见淡黄色的胚乳、角质状、子叶心形有叶脉5~7条及短小的胚根,无臭、味极苦。

以个大,肉厚饱满,表面灰棕色微带绿,有细密毛茸,质坚硬无破碎者为佳。

刮取种子表皮毛茸少许,封藏在间苯三酚及盐酸中,置显微镜下观察:被染成红色的表皮细胞所形成的单细胞毛茸。细胞壁厚、强烈木化、具纵条纹,毛茸基部膨大略似石细胞样,但多数已折断,马钱种子的表皮毛茸平直不扭曲,毛肋不分散。

2马钱子成分

马钱子含总生物碱2%~5%,主要为番木鳖碱(士的宁C21H22O2N2)约1.23%,马钱子碱(C23H26O4N2)约1.55%,另含微量的番木鳖次碱。伪番木鳖碱、伪马钱子碱、奴伐新碱等,此外尚含番木鳖苷,绿原酸、棕榈酸及脂肪油、蛋白质、多糖类。

番木鳖碱为马钱子的最主要成分,约占总生物碱的45%;马钱子碱的药效只有番木鳖碱的1/40。

3理化鉴别

取干燥种子的胚乳部分作切片,加1%钒酸安的硫酸溶液1滴,胚乳即成紫色,另取胚乳切片,加发烟硝酸1滴,即显橙红色。检查:水分不得过13.0%。

4含量测定

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本品以干燥品计算,含士的宁(C21H22O2N2)应为1.20%~2.20%。

5功效与用法

5.1马钱子功效:

马钱子性温、味苦,有大毒.通络止痛,散结消肿,用于风湿顽痹,麻木瘫痪、跌扑损伤、痈疽肿痛;小儿麻痹后遗症,临床上通常用以毒攻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痛、重症肌无力、凝难杂症.用法用量:0.3~0.6g,泡制后入丸散用.

5.2含有马钱子成分的中成药用法:通过多年来观察发现有许多患者治疗风湿麻木等痹症时,急于迫切治疗的心情,将两种含有马钱子的中成药同时服用。

(1)疏风活络片与痹祺胶囊

疏风活络片药物组成:马钱子(炒)秦艽,麻黄,木瓜等。

功能主治:疏风活络,散寒祛湿,用与风寒湿痹、四肢麻木,关节腰背疼痛等症,每片0.3g,相当于原生药0.76g。

注意事项:高血压患者及孕妇慎用,不得超量服用。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3片,一日2次,此药注意事项中强调不得超量服用,因马钱子毒性大。

(2)与痹祺胶囊

痹祺胶囊中药物组成:马钱子(调制粉)、地龙、党参、茯苓等。

功能主治:益气养血、祛病除湿、活血止痛,用于气血不足,风湿瘀阻,肌肉关节酸痛、关节肿大、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粒,一日2~3次。

以上看出两种成药都含有马钱子成分,配方中都是以马钱子为君药.按照药品说明书服用,按疗程治疗风湿痹痛,同时服用上两种成药,药物马钱子剂量重叠服用,潜在着药害中毒就可能发生,为达到有效治疗目的,防止有效成分重叠服用,引起药害,建议如中成药成分中的君药相同服用一种成药就可以,而且西药和中药不能同时服用,应间隔4小时再服用。

6毒副反应的防治

6.1泡制可减轻毒性

(1)马钱子中士的宁和马钱子碱在泡制过程中能转化为氮氧化合物,其毒性为原来的1/10和1/15。中毒潜伏期也显著延长,反复抽搐但不致死亡。

(2)用砂炒、甘草煎液、油煎等方法泡制马钱子使用。毒性显著减少,也可通过配伍降低其毒性。

临床合理应用中成药的理论与实践 篇6

中成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以中药材 (饮片) 为原料, 按规定处方和制剂标准制成一定剂型的现成药物。中成药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经过千百年医疗实践创造、总结的有效方剂的精华, 具有服用方便、疗效确切显著、安全性较高等优点, 越来越受到广大临床医师和患者的青睐, 临床应用较为广泛。总的来说, 临床对其应用处于滥用、混乱的状态, 这会导致降低疗效甚或无效, 严重者可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后果。为了保障用药安全、有效、经济, 笔者总结分析在临床实践中如何合理应用中成药。

1 辨证论治及其正确应用

1.1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核心, 也是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的纽带。“辨证论治”的核心是“证”与“治”。中成药是根据中医药理论组方而产生的, 而中医理论之精髓在于“辨证论治”, 不能简单地按药品说明书上的适应证, 不经辨证盲目使用。因此临床实践中必须遵循“辨证求因, 审因论治、依法选方”的基本原则选用中成药, 中医处方用药的有效性首先在于准确辨证, 辨证错误, 或者盲目用药, 不但于病无益, 延误病情, 甚至会引起不良反应。同时, 使用中成药时应注意“异病同证”或“同病异证”, 对证用药才能做到中成药的合理应用。在处方调配过程中, 经常发现一张处方中同时出现风热、风寒感冒药等矛盾用药情况, 这不仅不利于治病, 还会加重患者的病情。

1.2 剂型和给药途径的正确选择:中药剂型与疗效密切相关。临床上中成药剂型品种繁多, 只有选用适宜剂型, 才能更好发挥中成药的疗效。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及各种剂型的特点, 选择适宜的剂型。一般根据病情能口服的不注射, 能肌肉注射的不选用静脉, 避免中药注射剂引起不良反应。在选择剂型时, 不但要考虑到安全有效, 还应考虑方便患者服用。一般病情多采用口服给药方法, 危重和急症患者宜用静注或静滴, 皮肤和阴道疾病常用外治法或口服给药方法, 呼吸系统疾病可用口服给药方法或用气雾剂吸入疗法。

1.3 剂量的正确选择:综合分析患者病情、病势、病程、体质、发病季节等诸多因素后, 要因病、因药、因人、因时而宜, 合理确定药物的用量, 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达到安全有效的用药目的。不可盲目加大用药剂量和随意长期服用。有明确使用剂量的中成药, 慎重超剂量使用;有使用剂量范围的中成药, 老年人应取偏小值。在用药时, 要看清药品的规格、剂量与用法。性质平和的中成药用量可适当大些, 内含有毒成分的中成药, 特别是含有剧毒药的中成药则应严格控制用量。为了避免中成药的不良反应, 不要随意加大剂量, 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1.4 给药时间的正确选择:根据患者病情轻重缓急合理确定给药时间, 充分发挥药物的作用,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一般口服中成药每日服2~3次, 于早、晚或早、中、晚各服1次。健脾药、补益药、止泻药等宜饭前服。驱虫药可于清晨空腹或睡前服。镇静安眠药多在睡前1~2 h服用。

个体对中药的耐受性差异很大, 尤其是病理状态或疲劳营养不良时更为明显, 另外妇女哺乳期就对许多药物反应敏感。

2 中成药的合理联合应用

2.1 中成药之间的联合应用:当疾病复杂, 一种中成药不能满足所有证候时, 可以联合应用2种或以上中成药。多种中成药的联合应用, 应遵循药效相似互补及功能不同增效减毒原则;功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中成药原则上不宜叠加使用;药性峻烈或含毒性成分的药物应避免重复使用;配伍用药应注意中成药各药味、各成分间的配伍禁忌。必要时, 可采用内服与外用中成药的方法。

2.2 中成药与西药的联合应用:临床和药理试验证明, 合理联合应用中西药可起到增强疗效、减低毒性的作用。在中西药合用时应审慎, 使用不当更易引起不良反应且易引发药源性疾病。中成药与西药如无明确禁忌, 可以联合应用;给药途径相同的, 应分开使用;避免不良反应相似的中西药联合使用;避免有不良相互作用的中西药联合使用。如含有甘草、鹿茸等中成药均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 不宜与降血糖药合用。含山茱萸、五味子等中成药含有机酸, 不宜与磺胺类药物合用;含麻黄的中成药药理作用与肾上腺素相似, 这类药不宜与抗肾上腺素能神经药合用。

2.3 中药注射剂之间及其西药注射剂的联合应用:两种或以上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 应遵循主治功效互补及增效减毒原则, 符合中医传统配伍理论的要求, 无配伍禁忌;谨慎联合用药, 如确需联合使用时, 应考虑中药注射剂的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 严禁混合配伍, 应分开使用。如生脉注射液勿与藜芦、五灵脂同时应用, 勿与其他药物在同一容器内混合应用[1]。

中药与西药注射剂应谨慎联合应用, 充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尽可能减少联用药物的种类和剂量;尽可能选择不同的给药途径;必须同一途径用药时, 应将中西药分开使用, 严禁混合配伍。

3 中药注射剂应用的基本原则和临床管理

3.1 应用的基本原则:目前中成药注射剂的用量较大, 为充分发挥药物作用, 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临床应用应遵循的原则包括: (1) 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 对过敏体质者应慎用; (2) 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 辨证施药, 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 (3) 中药注射剂应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剂量、调配要求、给药速度和疗程使用药品, 不得超剂量、过快滴注和长期连续用药; (4) 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 严禁混合配伍, 谨慎联合用药; (5) 长期使用的患者, 在每疗程间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6) .加强用药监护。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 发现异常, 立即停药, 必要时采取积极救治措施;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应慎重使用, 加强监测。

3.2 中药注射剂临床管理[2]:在医疗机构内, 中药注射剂应当凭医师处方使用, 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对过敏性休克等紧急情况进行抢救的规程。要加强对中药注射剂采购、验收、储存、调剂的管理, 坚决杜绝不合格药品进入临床, 发放时严格按照《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进行审核。医护人员按照《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2,3]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 严格掌握功能主治和禁忌证;加强用药监测, 应严格执行用药查对制度, 发现异常, 立即停止使用, 并按规定报告;临床药师要加强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的指导, 确保用药安全。加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 (事件) 的监测和报告工作。要准确掌握使用中药注射剂患者的情况, 做好临床观察和病历记录, 发现可疑不良事件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对出现损害的患者及时救治, 并按照规定报告;妥善保留相关药品、患者使用后的残存药液及输液器等, 以备检验。

参考文献

[1]王丽霞.中药注射剂的配伍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 2001, 12 (1) :55-56.

[2]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 (卫医政发〔2008〕71号) [J].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报, 2009 (2) :64-65.

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篇7

1因人而异, 对症用药, 辩证施治

中医药理论的精髓在于辨证施治。正确的辨证、合理的施治, 对于治疗疾病极为关键, 绝不能仅凭药品说明书上的适应证盲目滥用。例如咳嗽, 按中医的观点可分为风热咳嗽、风寒咳嗽, 而止咳化痰的中成药有多种, 其性味有寒热之分, 功效有清热化痰止咳、润肺止咳之异。如半夏止咳糖浆适用于咳嗽, 多白痰的寒湿痰证, 如用于治疗热痰、燥痰、阴火旺盛之咳嗽, 无疑是火上浇油。因此, 只有辨证施治, 才能药到病除, 否则会产生不良后果。

2用法与用量

2.1 中成药的用法应根据药物的不同性质及不同的疾病而定, 如病在上焦、中焦、下焦可分别按饭后、两餐之间、空腹服用为宜;服用补阳益气、形气活血、软坚散结药宜晨起顿服, 要立刻借助人体之阳气、脏气充盛之势, 有利于祛邪取效, 而滋阴补血、收敛固涩、重镇安神、平肝熄风之品, 则宜傍晚顿服, 以获滋补收涩、安定平息之功;对于一些含对消化道粘膜有较大刺激成分 (如冰片、乳香、没药、朱砂等) 的药物宜饭后服用, 以减少对消化道粘膜的刺激。总之, 中成药用法是否正确, 对提高疗效及减少不良反应至关重要。

2.2 有些疾病尽管辩证和选药准确, 但由于用量不当也难以获得满意的疗效。有相当一部分中药方剂做成成药时与汤剂比较起来其有些成分用量相差悬殊。如银翘解毒丸, 其丸剂1~2丸含量仅相当于汤剂每剂药量的2%~4%, 按常用量服用效果较差, 而适当增加用量, 效果较好。很多中成药用量都有此弊。因此, 适当加大一些中成药的用量是很有必要的。然而, 如果不了解药物的成分, 尤其是含有毒性的或不良反应较大的成分, 随意加大剂量, 不但无法达到治疗目的, 反而可能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所以, 中成药的用量应以药物的性质、患者的病情及个体差异等诸多因素, 综合分析而定。

3联合用药

3.1 中成药间的联合应用

功效相似的中成药联合应用有时可增强治疗效果, 如肾阴虚证可用六味地黄丸、肾补骨液。功能不同的中成药联合应用, 有时可以互补治疗兼证, 如气血不足、月经兼消化不良用八珍益母胶囊、香砂枳术丸。但是在实践中也发现一些中成药联用不合理的现象。例如, 治疗风寒痹症的中成药与止咳化痰的中成药联用, 在治疗风寒湿痹症的大活络丹、天麻丸、附桂胃痛颗粒等分别含有附子、川乌, 而上感咳嗽化痰的中成药川贝枇杷膏、蛇胆川贝液等分别含有川贝、半夏。根据配伍原则:附子、川乌与半夏、川贝当属“十八反”为配伍禁忌, 如果以上两类药联合用均属犯禁之例。再如, 朱砂安补丸与天王补心丹 (两者均含朱砂) 均可增加有毒成分的服用量, 加大患者中毒或产生不良反应的危险性, 故在使用功效相似的药物时应注意有毒成分的“蓄积”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以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

3.2 中成药与西药联合应用

临床上把中医辨证用药和西医辨病用药结合起来, 取长补短, 合理联用, 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如异烟肼、利福平等抗结核药同中成药灵芝冲剂合用, 不仅可以提高抗结核药的疗效, 还可以使结核菌不易产生耐药性。但是如果中西药联用不合理, 可使药效降低、消失或引起毒性反应, 甚至可致患者死亡。如“霍香正气水”不宜与“胃复安”同用, 因为“霍香正气水”是抑制胃肠平滑肌的活动, 而胃复安则加强胃窦部收缩的强度和频率, 促进胃排空, 两药合用产生药理性拮抗, 使药效降低。

4注意事项

4.1 不良反应

中成药因其标本兼治、不良反应小的特点而被人们广泛接受, 随中成药新品种不断开发及其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日益增多, 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 医院也设立专门的不良反应监测点, 对中成药不良反应进行监测、预报和控制, 执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从而减少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4.2 用药禁忌

服用中成药也需禁忌, 如感冒患者忌服十全大补丸, 应等感冒痊愈后再服用;在服用中成药期间应忌食某些生冷、油腻、肥甘等食物。孕妇慎用活血化瘀类的中成药;含有有机酸成分的中成药不宜与磺胺类的药物同用;含有黄酮类的中成药不宜与含铝、镁、钙成分的西药合用。

谈谈不合理应用中成药的临床表现 篇8

1 辨证不足

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的精髓,临床运用中成药必须依据“热则寒之,寒之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假若临床掌握不当,不但影响疗效,还会产生不良反应。如同为表证,中医有风寒、风热之分;同为咳嗽,又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则有风寒、风热之别;每一种中成药都有其自身的适应证。如在检查儿科病历用药时发现诊断为上感或支气管炎的小儿大多给予蛇胆川贝液,但咳嗽有风寒、风热之分,而蛇胆川贝液偏寒,风寒咳嗽不能用,否则延误治疗;临床上曾有随意选用止咳药引起病情加重的报道。门诊感冒初起的病人多为风寒表证宜辛温解表,而大多数医生以西医抗病毒思维开具双黄连之类寒凉药物,其作用适得其反。又如神经衰弱按中医分析,主证为失眠、心烦,精神疲惫,舌质红,脉细数,当属于阴血亏虚,心失所养,心火偏旺,用天王补心丹较为合适,而却给予患者归脾丸,看其适应证也可治疗健忘、失眠、多梦易惊,但与证不符,患者用后心烦、失眠更甚。

2 用法用量不当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中成药无毒副作用,不存在剂量大小,可以随便吃或随意加大剂量,如门诊处方中将维C银翘片用量加倍增大的现象时有发生;曾有因服用复方氨酚烷胺片每次1片,2次/d,服药第5天致急性肝损害报道。如牛黄解毒丸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但过量服用也会导致中毒;另有因口服大剂量汇仁肾宝口服液致急性肝炎的报道。其实,中成药的剂量要求很严格,剂量过小达不到治疗效果,剂量过大则会引起严重的毒副作用。

3 含毒性药品的不合理应用

由于临床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上原因引起的治疗方案选择不合理、药物使用不合理或药品销售行为不规范等一系列不合理用药问题。如有些中成药含有毒性成分,使用不当能给患者造成极大的损害。如给诊断骨质增生合并高血压的患者使用骨刺片,而骨刺片中含有马钱子,其主要成份士的宁,能收缩血管,升高血压,故高血压者应慎用;妇科门诊的个别医生在使用女金丹时却忽略了因本品含有朱砂毒性成分不宜长时间服用,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的注意事项,给予诊断为月经不调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服用女金丹时间长达3周;这样忽略药物毒性并长时间使用将会导致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给患者造成损害,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饶向荣报道17例与木通有关的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中13例与长期服用中成药龙胆泻肝丸有关,而且4例明显恶化,因其中的关木通含有肾毒性成份马兜铃酸。因此在使用中成药时要弄清其组方成份,对含毒性成份的中成药更应注意,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4 配伍不当

中成药成分复杂在与其他药物尤其是西药配伍应用时更应注意;如能合理联用,可以增强疗效,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如逍遥散与西药催镇静药联用,既可提高对失眠症的疗效,又可逐渐摆脱对西药的依赖性;然而配伍不当,不但起不到治疗作用,还会引起不良反应。如临床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或肺炎的选用强力霉素抗感染治疗并同时服用止咳化痰中成药橘红丸或蛤蚧定喘丸(有效成份石膏含Ca2+),则会降低强力霉素的疗效;维C银翘片与对乙酰氨基酚联用,属重复用药,会导致乙酰氨基酚的剂量超大引发不良反应。因此在应用时应重视中成药与西药的合理搭配及协同用药,如果中成药与西药合用最好相隔2~3h为宜。

中成药的临床应用 篇9

1 胆宁片

1.1 临床应用

胆宁片由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医院胆道疾病研究室主任朱培庭教授, 在继承名老中医顾伯华、徐长生教授经验的基础上研制而成。全方由大黄、虎杖、青皮、陈皮、郁金、山楂、白茅根组成。

该方遵循疏肝利胆, 通下清热的治法拟方, 适宜于治疗气郁湿热型慢性胆囊炎 (症见胁痛, 胃脘部胀满不适, 嗳气恶心, 纳食减少, 口干便秘, 舌苔黄腻或薄腻) 疗效较好, 但对脾胃中焦阳虚 (症见腹满便溏, 四肢欠温, 气短乏力, 舌质淡, 苔薄白, 脉沉细) 的患者不适合[1,2]。由于具有较强的通下作用, 临床对部分热盛便秘者, 也达到及时纠正, 部分病人起到减肥效果。

胆宁片可改善慢性胆囊炎和胆石症患者出现的腹胀、右上腹不适和疼痛、恶心、便秘等症状, 可清除胆囊结石, 改善胆囊肿大及胆总管扩张。对于单纯肝内胆管结石、急慢性胆囊炎、静止型胆囊泥沙样结石患者也均有良好疗效[3,4]。对于慢性胆道感染胆石症患者可缓解症状, 降低肝功能和胆红素的异常率, 改变术后病人的胆汁成分, 使结石不易再生[5,6]。

如果与体外冲击波碎石术联合使用可显著提高结石的消溶率[7]、与耳穴贴压联用可明显提高药物疗效[8]。

胆囊手术后由于胆囊功能“失代偿”, 一般会出现术后综合征。术前、术后应用胆宁片可大大提高患者手术后的舒适度, 改善预后[9,10,11,12]。

1.2 药理研究

胆宁片可提高肝Na+-K+-ATP酶活性, 降低Mg2+-ATP酶活性, 增强肝细胞膜钠泵功能, 提高胆汁中胆汁酸含量, 降低胆汁黏度, 促进溶石[13,14]。胆宁片还能降低肝脏、胆汁β-葡萄糖醛酸酶的活力, 降低胆汁中游离胆红素与钙离子含量, 逆转成石趋势, 具有一定防石的作用[15,16]。研究发现胆宁片能降低血清和胆汁中的33.5 kDa泡蛋白的含量[17], 通过改变糖链结构而使其促成核活性发生变化[18], 从而预防胆固醇型结石。

胆宁片具有消炎作用, 可以使豚鼠胆囊炎症减轻, 胆囊上皮细胞基本恢复正常, 细胞吞饮活动增强、暗细胞增多[13]。还可降低血甘油三酯, 调节胆汁中CH、PHL和TBS的含量及比例[19], 改善肝细胞超微结构[20], 具有降脂、保肝作用。

大鼠长毒试验表明胆宁片是较为安全的, 但给药组雄性动物的某些脏器系数与对照组比有显著性差异[13], 其原因有待研究。

2 胆乐胶囊

2.1 临床应用

胆乐胶囊由猪胆汁酸、陈皮、山楂、郁金、连钱草组成。具有理气止痛, 利胆排石的作用, 可用于肝郁气滞型慢性胆囊炎胆石症, 可有效缓解右胁腹痛、胃脘痞胀、腹部压痛、等症状, 并有一定排石疗效[21]。对胆总管结石具有较好的排石疗效[22]。

2.2 药理研究

胆乐胶囊明显降低胆汁中胆固醇含量, 增加胆酸和脱氧肌酸、卵磷酸含量, 从而促进结石溶解;可增加胆汁分泌, 提高肝胆管压力, 松弛Oddi括约肌, 促进排石;具有较好的抗炎与镇痛作用, 能明显抑制蛋清致大鼠足跖肿胀和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 抑制醋酸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和扭体数[23];具有一定解热作用[24]。

胆乐胶囊毒性低, 最大耐受量相当于临床推荐用药量的150倍[24]。

3 金胆片

3.1 临床应用

金胆片方出上海青浦县中医院著名老中医何承志, 由龙胆、金钱草、虎杖、猪胆膏组成。可利胆消炎, 用于急、慢性胆囊炎, 胆石症以及胆道感染, 并对手术后胆道症状的复发具有预防作用。

该方对肝胆湿热、脾胃湿热胆囊炎患者表现的胁痛、呃逆, 食少纳呆, 腹胀便秘, 目赤, 心烦易怒, 舌质红, 苔薄黄, 脉弦滑或数等症状具有明显的改善;但脾胃阳虚或脾肾阳虚者 (症见腹泄便塘, 四肢欠温, 气短乏力, 腰膝酸软, 舌质淡, 苔薄白, 脉沉细) 宜慎用此方[25,26]。

3.2 药理研究

金胆片具有抗炎、镇痛、利胆、抗感染作用。对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也有明显抑制作用[27], 能明显增加大鼠胆汁流量, 降低血清TBIL、DBIL、ALT、AST和TBA水平, 缓解胆汁淤积状态下的肝细胞损伤, 对肝内胆汁淤积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28]。由于金胆片可促进胆汁分泌, 增加胆汁引流量, 从而可抑制胆汁内的细菌滋生, 减少细菌数量, 可防治胆总管探查术后胆汁内细菌滋生导致的感染[29]。

4 胆石利通片

4.1 临床应用

胆石利通片, 传承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之经典名方“硝石矾石散”, 在其基础上加理气、化淤、利胆、排石的药物。由硝石 (制) 、白矾、郁金、三棱、猪胆膏、金钱草、陈皮、乳香 (制) 、没药 (制) 、大黄、甘草组成。可理气解郁, 化瘀散结, 利胆排石, 用于气滞型胆石病 (症见右上腹胀满疼痛, 痛引肩背, 胃脘痞满, 厌食油腻) 。

胆石利通片特别适用于小结石及泥沙样结石。对慢性胆囊炎并发肝内胆管结石、胆管残余结石患者效果明显[30]。对胆管狭窄、畸形或结石巨大或结石嵌顿者禁用。对急性胆囊炎胆石症的患者, 必须加强抗炎, 待完全控制症状方可服用胆石利通片[31]。由于可能出现腹泻及流产等不良反应, 因此孕妇禁用[31]。

4.2 药理研究

胆石利通片可利胆、抗炎、缓解术后症状。可增加胆汁酸分泌, 降低胆汁中胆固醇, 胆红素含量, 促进胆结石溶解;降低胆石症患者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数量[32];还可增强胆囊收缩能力, 松弛胆管括约肌, 改善胆管舒缩功能。

5 胆石通胶囊

5.1 临床应用

胆石通胶囊由蒲公英、水线草、绵茵陈、广金钱草、溪黄草、枳壳、柴胡、大黄、黄芩、鹅胆干膏粉组成。可清热利湿, 利胆排石, 用于肝胆湿热, 右胁疼痛, 痞渴呕恶, 黄疸口苦, 以及胆石症、胆囊炎、胆道炎属肝胆湿热证者[33]。该药有导泻作用, 服药后泻下次数增多, 有利于促进排石[34]。

5.2 药理研究

该药不仅可降低胆汁中胆固醇, 胆红素含量, 改善胆液生化成分, 保护胆囊粘膜上皮;还可调节肝脏代谢, 防止脂肪样变发生[35]。

6 其他

6.1 利胆排石片

利胆排石片源至“大柴胡汤”, 由金钱草、茵陈、黄芩、木香、郁金、大黄、槟榔、枳实 (麸炒) 、芒硝、厚朴 (姜制) 组成。可清热利湿, 利胆排石。用于湿热郁滞, 气机郁阻所致的胁痛、胆胀[36]。药理研究验证, 利胆排石片可使胆汁流量增加、Oddi括约肌松弛, 从而促使胆石排出[37]。

6.2 排石利胆颗粒

排石利胆颗粒由茵陈、柴胡 (醋炙) 、金钱草、龙胆、赤芍、郁金、蒲黄、大黄、五灵脂、芒硝组成。可舒肝理气, 利胆排石, 用于胆囊炎, 胆石症。还可预防肝内胆管结石术后结石复发[38]。临床中与逍遥丸合用可提高治疗胆石症疗效[39]。

6.3 舒胆片

舒胆片由木香、厚朴、枳壳、郁金、栀子、茵陈、大黄、虎杖、芒硝组成。可清热化湿, 利胆排石, 行气止痛。用于肝胆湿热, 黄疸胁痛, 发热口苦, 尿赤便燥;胆囊炎、胆道感染、胆石症见上述证候者。临床报道, 与匹维溴铵合用可明显缓解急性胆囊炎患者绞痛, 缩短病程, 减少手术病例[40]。实验研究表明舒胆片可直接舒张胆管、增加胆流量、抑制细菌生长, 可用于胆道感染[41]。

6.4 益胆片

益胆片由郁金、金银花、白矾、甘草、硝石、滑石粉、玄参组成。可行气散结, 清热通淋。用于胆结石, 肾结石, 膀胱结石, 阻塞性黄疸, 胆囊炎等病见湿热蕴结之证者。

益胆片可改善胆石症患者症状, 具有消石作用。实验研究显示益胆片能明显降低致石饲料所致胆石形成率, 降低UCB和Ca2+含量、间接胆红素百分比, 减少了胆红素盐的沉积。此外, 还能增加胆汁流量和收缩胆总管括约肌[42]。

6.5 金钱胆通口服液

金钱胆通口服液是由连钱草、茵陈、金钱草等药物提取而成。具有清热利湿、疏通肝胆、止痛排石的功效。适用于湿热引起的胆石症患者 (症见右上腹疼痛, 呈阵发性加剧, 甚则绞痛难忍, 痛引肩背, 伴沉重感, 恶寒发热, 口苦咽干, 恶心呕吐, 或出现巩膜、皮肤黄染, 小便短黄、大便澹而不爽或秘结, 右上腹压痛, 重者肌紧张, 拒按, 有时触及肿大的胆囊, 舌质红, 舌苔黄腻, 脉弦数或弦滑) [43,44]。

金钱胆通口服液对胆石症有较好的疗效, 能明显改善患者出现的右上腹疼痛、右上腹部压痛、发热、恶心呕吐、口苦咽干、黄疸等症状[45]。

金钱胆通口服液可利胆、排石和消炎。急性胆总管结石和胆囊结石动物模型中, 金钱胆通的排石率在85%~100%。研究表明金钱胆通有明显的降低胆管内压的作用, 同时能增强胆管不规则收缩频率和幅度。可明显的降低血胆红素含量、降低白细胞数量, 有一定的利胆、消炎作用[46]。

7 评析和梳理

7.1 治疗疾病的证候类型

以上10种中成药按照治疗的证候类型可分为主治气郁证和主治湿热证两类。治疗气郁证的药物有胆宁片、胆乐胶囊、胆石利通片、排石利胆颗粒4种。这4种药物均含有郁金。郁金为活血化瘀药, 可活血止痛, 行气解郁, 清心凉血, 利胆退黄, 适于治疗气郁证。

治疗湿热证的药物有金胆片、胆石通胶囊、胆石通胶囊、利胆排石片、舒胆片、益胆片、金钱胆通口服液6种。这6种药物中均含有金钱草。钱草为利水渗湿药, 可清利湿热, 通淋, 消肿, 适于治疗湿热证。

7.2 治疗疾病的类型

以上10中药物均可改善患者症状, 对于治疗疾病的类型有一定区别, 而且有些药物有特殊的注意事项。

胆宁片适于治疗急慢性胆囊炎、单纯肝内胆管结石、静止型胆囊泥沙样结石;胆乐胶囊适于治疗胆总管结石;胆石利通片特别适用于小结石及泥沙样结石, 而对于胆管狭窄、畸形或结石巨大或结石嵌顿者禁用。胆宁片、金胆片、胆石利通片、排石利胆颗粒还可用于改善术后综合征, 防止复发。

胆石利通片在治疗急性胆囊炎胆石症的患者时, 必须加强抗炎, 待完全控制症状方可服用。且由于可能出现腹泻及流产等不良反应, 因此孕妇禁用。胆石通胶囊有导泻作用, 服药后泻下次数增多。舒胆片与匹维溴铵合用可明显缓解急性胆囊炎患者绞痛, 缩短病程, 减少手术病例。

7.3 药理作用的异同

以上10个药物均有利胆、促进排石、消炎、抗感染、镇痛作用。可降低胆汁酸含量、降低胆汁黏度, 以此促进溶石;通过降低游离胆红素与钙离子含量, 促进溶石;还可增加胆汁分泌, 提高肝胆管压力, 松弛Oddi括约肌, 促进排石;可通过舒张胆管、增加胆流量, 可抑制细菌生长。除此之外, 胆宁片还可降脂、保肝;胆乐胶囊具有解热作用。

希望通过本文对以上10种市场上常见的中成药进行纵向、横向的梳理, 为临床胆石症的治疗提供一些借鉴, 也为治疗胆石症新药的研制提供一些参考。

摘要:胆石症近年来有逐年升高趋势, 中医药是治疗胆石症的常用方法。本文对目前市场销售且文献报道较多的10个品种的中成药, 如胆宁片、胆乐胶囊、金胆片等从临床应用与药理研究两方面进行梳理回顾, 以期为临床治疗胆石症提供借鉴。以上10种中成药按照治疗的证候类型可分为主治气郁证和主治湿热证两类。虽各药物均可改善胆石症症状, 但临床应用各有特定的适应症和注意事项, 使用时要注意选择。大量的药理研究, 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成药治疗胆石症的机理, 但仍期待更充分的药理学证据。

中成药的临床应用 篇10

【关键词】中成药注射液;神经科;常见病症

脑梗死是神经科常见病、多发病,临床治疗中除了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定斑块、营养神经之外,大部分有使用活血化瘀中成药进行治疗如:丹参、复方丹参、脉络宁、血栓通(血塞通)、银杏达莫、川芎嗪、刺五加、天麻、红花、灯盏花等。

脑梗死属中医学“中风”范畴(1),其致病因素包括虚、火、风、痰、气、瘀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终致经络不畅,气血运行受阻而发病。在脑梗死中成药注射液中使用哪一种基本上没有原则性错误,但是按中医辨证分析:

丹参注射液主要是单味中药提炼而成(2),专行血分,苦降开泄以散瘀,性凉清热以凉血,功善凉血活血,祛瘀生新,主要药理作用为抗凝、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臨床上只要是脑梗死均可以选用,在合并高血压、发热、抽搐或所谓的混合性卒中时使用较为理想;

复方丹参是丹参和降香,在原丹参基础上加用降香予以活血化瘀、行气开瘀通络作用,可以使微血管明显扩张,增加脑血流量(3)。临床中对于腔隙性脑梗死或久病之体、多发性脑梗死、合并存在糖尿病、冠心病等有微小血管病变存在的患者尤为适合;

脉络宁主要由牛膝、玄参、石斛、金银花组成(4、5)。其中,牛膝补肝肾而活血化瘀为君药;玄参滋阴降火能滋肾而降其浮越之亢阳为臣药;石斛养阴而清降,使阴液得充,气火得清为佐药;金银花能清脏腑之热,治络中之风火,通达表里经隧为使药。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抑制血小板凝聚和血栓形成、清热解毒养阴、活血化瘀等功效。该药原本是治疗闭塞性脉管炎或血栓性静脉炎、丹毒等,后来衍生用于治疗各种血栓性疾病包括脑梗死、冠心病等。所以对于临床表现有阴虚风动、瘀血阻滞脉络的中风病(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更为显著可靠;如果有合并存在内热、阴虚体质的亦有适应症如:肺部感染、糖尿病足和(或)感染、皮肤、下肢等处感染尤其适合。

血栓通(血塞通)主要三七单药提取物,田七又名三七,其味微苦性温,有化瘀止血,活血定痛之功,《医学衷中参西录》云:“三七善化瘀血,又善止血妄行,病愈后不至瘀血留于经络化瘀而不伤新血,允为理血妙品。”故其有止血而不留瘀,化瘀而不伤正之特点,主要成分为三七总皂苷(6、7);其药理作用.增加脑血流量,扩张脑血管,改善血流动力学,抑制血栓形成,抑制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临床中在混合性卒中(出血性脑梗死)使用不管发病任何时期均有良好适应症,其它合并高血压性视网膜出血、痔疾出血、冠心病、外伤肿痛等均为首先应用。

银杏达莫主要有效成分包括银杏黄酮苷(24%)、银杏苦内酯(3.1%)、白果内酯(2.9%)、双密达莫(10%)。它可以增加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和携氧能力,改善组织细胞供血和提高组织对氧、葡萄糖的利用率,促进脑循环和代谢,改善神经功能(8、9)。在临床使用中如果合并存在痴呆或高龄智力下降、肺疾喘嗽等疾病时尤为合适。

川芎嗪注射液,川芎性温,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功,使风邪祛、寒邪散、清阳得温,气行而脉络通,清窍得养而头痛止(10、11)。有效成分是川芎中分离提纯出来的一种生物碱单体,其化学结构为四甲基吡嗪。能够抑制脑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从而缓解脑缺血;其作用机制与下列因素有关:川芎素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抑制血小板释放,阻止颅内外血管异常收缩,打断血管异常舒缩的恶性循环,还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能拮抗内皮素,双重保护血管内皮。使用中如有头痛、头晕及高血压存在的较为理想。

剌五加与人参同科,主要成分有总黄酮、异嗓皮定、丁香贰、刺五加多糖等,其中黄酮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成分(12、13、14)。能使脑缺血动物脑水肿减轻,软化灶变小,肢体瘫痪恢复快。其作用机理主要与其能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机体免疫应激反应有关,另外刺五加注射液有一定的镇静、安神、补肝肾、强筋骨等作用。在应用中合并更年期综合症、肝肾阴虚、肢酸腿痛、失眠多梦等尤为适合。

天麻注射液是中药天麻的请提取,中药天麻具有息风解痉、滋阴养肝的作用。药理研究表明天麻注射液能扩张脑血管,改善脑血流量,增加椎基底动脉及脑部的血液供应,促进生长发育、改善心脏功能,抗缺氧、增强抗炎免疫作用、抗惊厥,同时天麻注射液还有降压、镇静、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和保护脑神经细胞的作用。对于血压高、存在眩晕、头晕、失眠、烦躁、肢体挛缩、屈伸不利等症状的非常有适应症。

红花为菊科植物红花的干燥花,性温味辛,入心肝经,具有通经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是活血化瘀的传统中药之一;红花注射液含红花黄色素、红花甙、红花多糖、红花素、新红花甙等有效成分,具有扩张血管,改善血液流变学,改善微循环,降低血脂、抗血栓、抗缺氧、免疫抑制等多种药理功效。存在冠心病、心绞痛、肢麻痉挛疼痛、扑跌损伤、高血脂等为好。

灯盏花注射是单味纯中药制剂,灯盏花性寒,微苦,甘温辛,具有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消炎止痛功效。其主要成分为总黄酮、药理作用有抑制PKC过度激活和位移激活,具有扩张微动脉、降低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比容、改善心肌供血和红细胞变形能力的作用,从而可以改变血液流变学,此外,它还能增加组织灌注、改善循环代谢,尤其是改善脑循环、增加脑血流量这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存在风寒袭表、风湿痹痛出现脑梗死时较好。

头痛:具体高血压时首选天麻注射液,血压低时生脉(参脉)较合适,颈椎病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时川芎嗪注射液较好,更年期刺五加优选,老年人血压正常时头痛者血栓通(血塞通)活血止血,通络止痛无特殊禁忌。

头晕、眩晕等病症:肝主风,风易动,动则晕、眩;所以归肝经的中成药应该为首选,但是血压正常者天麻效果差,血压偏高者天麻效佳;由虚生风而眩晕者予以生脉(参脉)之类是首选;合并心功能下降或冠心病等最好;颈椎疾病导致的眩晕可以选择扩张血管为主、与舒筋活络相关的中成药川芎、脉络宁、复方丹参等。

卒中后肺部感染者:西医就是抗生素及化痰药如:氨溴索等;中医可以按肺痈、咳嗽等征辨证分型如:痰热臃肺、外邪袭肺(风寒、风热)等前者痰热清优选,痰热清注射液是由黄芩、熊胆粉、山羊角、金银花、连翘等中药提取而成的,药理研究证明其具有很好的抗病毒和抗菌作用,并且该药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对机体的生理扰乱小;后者炎琥宁、细辛脑等较适合。

总之在神经科各种常见疾病中只要通过相应的中医思维进行辩证分析,中成药注射液是有一定的侧重点的,选择时针对性更强,疗效更好,更能发挥祖国医学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版

[2]王创国、代鲜鸽、宁静等,早期应用丹参注射液治疗高血压脑出血80例[J],陕西医学杂志,2010,09(39),1222-1224

[3]丁淑兰,复方丹参注射液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11(32),119

[4]邓红旗,脉络宁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医不同证型的临床疗效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7,10(01),30-31

[5]左刚、谢世平,脉络宁注射液临床辨证运用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06,39-40

[6]许军、王阶、温林军等.三七总皂苷干预血栓形成研究概况[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3,24(5),46-47

[7]张震旺、魏海林、陆雪华,田七三黄膏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0,01(05),178-179

[8]高华荣,银杏叶提取物的药理作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06(16),168-169

[9]魏静,浅析白果的功效[J].内蒙古中医药,2010,09,51-52

[10]宋彦君 赵亚峰,川芎嗪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176例[J].现代中医药,2010,11,06,18-19

[11]王少纲,川芎嗪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进展性卒中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0,13,54-55

[12]陈辉.刺五加在临床上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05,09.12.2378-2379

[13]熊木清,周卫星,刺五加注射液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杂志,2009,10,10,43-44

[14]王玉英,刺五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93例疗效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07,123-124

[15]李治军、刘冬梅、昊青业,天麻注射液的药理及临床应用进展[J],黑龙江医药,2000,03,13,170-173

上一篇:提高图书馆期刊利用率下一篇:热力学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