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心脏CTA

2024-05-26

CT心脏CTA(精选九篇)

CT心脏CTA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8月—2014年6月我院行心脏CTA检查患者356例, 其中男251例, 女105例;年龄31岁~79岁, 平均年龄55岁;行心脏CTA的原因:心前区憋闷、胸骨后疼痛、心电图异常等有临床症状, 以及无明显临床症状的体检者。

1.2 护理方法

1.2.1 预约时护理

①登记患者一般信息。②询问既往史、过敏史, 查看心电图、肾功能检查单, 预约检查时间。③告知患者检查前的注意事项, 检查当日晨禁食, 可饮水, 继续服用日常药物, 心率快者可口服盐酸美托洛尔控制心率, 直至心率控制在70次/min以下。④告知患者按时做检查。

1.2.2 检查前护理

①安排患者安静休息10 min。②检测心率>70次/min, 根据患者情况给予盐酸美托洛尔口服控制心率, 直至心率控制在70次/min以下, 告知患者检查时保持心率稳定的重要性。③告知患者检查时存在的风险及注射造影剂的药理作用和副作用, 需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④静脉穿刺18~20G的留置针, 穿刺时一定要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 预防高压注射时压力过大, 造成造影剂外渗。⑤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护士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 耐心倾听患者诉说病情, 了解其心理状态及对检查的承受能力, 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 缓解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 使患者在最佳状态下接受检查。⑥呼吸配合训练, 告知患者检查时需要进行呼吸配合及如何配合, 手掌放于腹部, 平静呼吸状态下吸气, 然后憋气, 保持胸廓静止, 心里默数15个数, 然后自然呼吸, 手掌感受腹部无波动为憋气。每次吸气幅度相当, 憋气过程中不能咳嗽、咽唾液, 护士指导患者反复练习, 直至患者掌握正确的憋气方法。⑦告知患者检查过程中的感受及检查需要的时间, 使患者在放松状态下了解检查的全过程, 增强检查的信心, 顺利完成检查。

1.2.3 检查时护理

①把患者送入检查室, 平躺于检查床上, 双手放于额头上。②连接好电极片, 观察心率变化。③连接高压注射器, 测试血管对高压注射器的承受力, 告知患者注射造影剂时有一过性发热感觉, 属于药物正常的反应, 不要害怕。④再次训练患者呼吸。⑤告知患者准备进行扫描检查。

1.2.4 检查后护理

①扫描检查完毕, 询问患者感觉, 检查注射部位。②让患者休息30 min后无不适再离开。③告知患者2 h内饮水2 000 m L, 促进造影剂的排泄, 以减少对肾脏的危害。

2 结果

本组356例行心脏CTA检查者, 顺利完成的349例, 成功率98%;3例因心率快未完成检查, 4例因憋气不好, 成像质量差, 检查未获得成功;1例患者检查后出现皮疹, 经对症处理后消失, 所有患者中无1例患者发生造影剂外渗。

3 讨论

64排CT广泛应用于临床后, 在血管成像方面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 由于心脏CTA检查具有无创、费用低、操作简单方便、并发症少的特点, 无需住院, 检查时间短, 特别是成像后能清晰显示血管的形态、解剖以及病理变化、形态学改变, 显示不同疾病的影像特征, 为心血管病的早期发现、诊断、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为临床医生术前评估手术风险和难度提供了帮助, 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风险的预防[1], 因此, 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和广大患者所接受。但要获得清晰的图像, 必须做好充分的检查前准备, 严格掌握检查的禁忌证, 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患者心理紧张、恐惧, 心率不稳定, 憋气不好, 都是影响检查成功和获得高质量图像的原因[2], 因此在准备过程中, 护士应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对检查的承受能力, 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个体化护理, 使患者了解检查的全过程及如何与医生配合, 缓解紧张情绪, 使患者保持最佳心理状态与平稳心态接受检查。可有效缩短检查时间, 保证检查成功, 提高成像质量, 并且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心脏CTA检查中积极的护理干预对获得高质量的图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64排CT行心脏CTA检查时护理干预的重要性。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8月—2014年6月行心脏CTA检查患者356例, 观察其护理情况及检查的成功率和成像质量。结果 349例患者顺利完成检查, 并获得较高质量的图像;余7例患者均因各种原因未完成检查, 且成像质量差。结论 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明显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缩短检查时间, 提高检查成功率, 获得较高质量的图像。

关键词:64排CT,心脏CTA,护理干预,成像质量

参考文献

[1]何忆雯, 秦永文, 丁仲如.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7, 16 (1) :10-13.

心脏冠状动脉CT检查怎么样? 篇2

冠状动脉CT检查是一项用于检查动脉血管是否正常的一项辅助检查。 CT设备主要有以下三部分:

1、扫描部分由X线管、探测器和扫描架组成 ;

2、计算机系统,将扫描收集到的信息数据进行贮存运算 ;

3、图像显示和存储系统,将经计算机处理、重建的图像显示在电视屏上或用多幅照相机或激光照相机将图像摄下。探测器从原始的1个发展到现在的多达4800个。扫描方式也从平移/旋转、旋转/旋转、旋转/固定,发展到新近开发的螺旋CT扫描(spiral CT scan)。计算机容量大、运算快,可达到立即重建图像,注射造影剂作血管造影可得CT血管造影。通过上述仪器检查可以判断相应的病征。

注意事项:

不合宜人群:由于检查价格较高,所以不列入常规体检范围。

检查前禁忌:正常休息及饮食。

检查时要求:针对患者在等待检查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做好解释和安抚工作,把检查过程中的要求和需要注意的事项简单扼要地对患者进行宣教,以消除顾虑,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利于检查顺利进行。这需要医师认真向患者讲解检查中的正常反应(如造影剂注入体内时患者会产生全身的发热感),避免因患者紧张,致使心率加快,影响检查质量。

CT心脏CTA 篇3

【关键词】血管造影;冠脉CTA;护理

【中图分类号】R8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015(2011)02-0071-02

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由于冠脉CTA这种无创、快速、简便、可靠的检查方法,能快速准确诊断心脏血管病变,为心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重要依据,因此越来越被临床医生和广大患者所接受。随着扫描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近年来CT减影技术的发展,在心脏血管CT扫描过程中的护理干预日益重要。现将护理操作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9年6月至2010年7月我院放射科冠脉CTA成像患者206例,年龄36~82岁,平均年龄65岁。其中男109例,女97例,胸痛、胸闷高危冠心病患者筛选186例,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复查17例,冠状动脉撘桥术后复查2例,怀疑冠状动脉发育异常1例。

1.2 检查方法:采用SIEMENS Sensation16层螺旋CT。扫描前心率控制在65次/分以下,患者取仰卧位,头先进,利用胸前心电门控技术,扫描期嘱患者屏气20 秒左右。首先预扫描以确定扫描范围,感兴趣区定在降主动脉近端,采用MEDBAD双筒高压注射器,造影剂为碘普罗胺(370)注射液,用量为1.2~1.5ml/kg,注射速度3.5~4.2 mL/s。注射开始并同时启动跟踪程序,到达阈值后延时4 s正式扫描,重建及工作站处理图像。

2 结果

5例患者心率控制不佳;2例患者呼吸配合不佳影响图像效果,需重新检查,其余患者均获得满意的检查效果。2例患者检查后出现头晕、恶心、面色潮红,经大量饮水休息后症状消失;l例患者出现恶心、胸闷、皮肤荨麻疹、球结膜充血,给予吸氧、苯海拉明10mg肌肉注射,30分钟后症状消失。重建图像均能显示冠脉血管的主干及其分支,从而达到诊断目的,可以部分取代插管法冠脉造影。

3 护理体会

3.1 造影前的护理:造影前全面评估患者病情,询问病史,有严重心肺功能障碍、肝肾功能损害、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应禁此项检查。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碘过敏者禁做造影,有过敏史者慎用)。检查前6h禁食,防止注射时恶心、呕吐致食物返流入气管,引起窒息。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2 针对不同年龄和不同性格患者的心理特征做好心理护理,耐心解答患者疑问,以达到稳定患者情绪有助于有效控制呼吸和心率的目的。检查前进行呼吸训练,指导患者在扫描中正确屏气,良好的屏气是冠状动脉CTA成功的关键因素。检查时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双手上举置于头顶,尽量使患者身体自动舒适。检查过程中嘱患者闭目放松,减少接受外界刺激,不能有轻微的移动,平稳小幅度均匀呼吸。否则减影后血管重建质量不能保证,达不到诊断目的。

3.3 造影中的护理:由于CT血管造影要求造影剂用量大、注射速度快,对血管冲击力较强,容易造成血管爆裂,产生造影剂渗漏。为了保证安全使用20G一次性静脉留置针,穿刺选用上肢桡静脉或肘正中粗而直,且富有弹性的静脉血管,注意避开关节、静脉窦、血管分叉处等,穿刺点以靠近心脏为好,确认留置针在血管内,方可固定,先推注3~5毫升生理盐水,确认无渗漏现象后再与高压注射器连接管连接上,并告知患者注射造影剂后身体会出现发热反应,属于正常反应,若出现恶心,呕吐,心慌等症状,可嘱其放松,休息后症状一般会自动消失。

3.4 造影后的护理:扫描结束后嘱患者留观30 min,嘱患者多饮水,4h内排出800 ml尿液以排除体内的造影剂。 若出现面色潮红、打喷嚏、眼结膜充血、皮肤瘙痒、荨麻疹者可遵医嘱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20 mg,同时保留静脉通道。对于重度碘过敏反应者,应立即做好抢救准备并通知医生。对碘过敏反应者要观察至症状消失后方可离去。

4 讨论

CTA作为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应用范围日益广泛。冠脉CTA影像诊断技术对冠状动脉的形态学评价具有优良价值,并且安全可靠,可作为冠状动脉狭窄的初步诊断和介入治疗筛选的方法,其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及对病变程度估计的准确性已得到肯定,为临床提供更加丰富及准确的治疗策略。但由于检查过程中影响因素太多,想取得满意效果并非易事,这就要求护理人员正确的评估,了解该技术的特点,及时与病人沟通,以便病人配合,本组患者除7例外均取得满意的效果,与我们在检查前检查中的细致的护理工作是分不开的,精心的护理操作是检查成功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赵绍宏,聂永康,蔡祖龙.冠状动脉疾病多层螺旋CT成像初探[J].中华放射学志.2002.12

[2] 程流泉,赵锡海,高元桂.冠状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血管造影、MRA和CTA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8

[3] 陈矛,陈志仁,马子军.十六排螺旋CT增强扫描的护理体会[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11

[4] 李蓉.影响冠状动脉CTA扫描效果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

CT心脏CTA 篇4

患者, 女, 66岁, 因后背部、上腹部剧烈持续性疼痛4 h入院。该患者于4 h前无诱因突然出现后背部、上腹部剧烈疼痛, 疼痛为持续性, 疼痛起始部位为胸背部, 迅速蔓延至整个后背及上腹部, 伴头晕、恶心、呕吐, 呕吐呈非喷射状, 呕吐物为胃内容物, 无咖啡样物质, 四肢活动正常, 无意识障碍, 无视物旋转, 无肢体抽搐及大小便失禁等表现。入院查体, 神志清楚, 表情痛苦, 体温、脉搏、呼吸正常, 右上肢血压180/80 mm Hg, 左上肢120/70 mm Hg, 双上肢血压差别较大, 主动脉瓣听诊区及腹主动脉区可闻及杂音。病史:患者高血压病十余年, 血压一直控制不好。查心脏血管彩超:主动脉夹层I型, 累积主动脉根部、弓降部直至髂动脉分叉及左髂总动脉近端, 中等量心包积液, 频发心律不齐, 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及双肾动脉和真假腔关系不能明确。为进一步治疗患者转入心内科。此时, 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 呼吸急促, 右上肢血压110/70 mm Hg, 左上肢血压测不清, 左足背动脉搏动微弱, 临床诊断: (1) 主动脉夹层I型。 (2) 高血压病, 极高危。患者病情危重, 随时有猝死可能, 建议转上级医院治疗, 但患者家属担心转院途中出现危险, 拒绝转院, 为进一步明确诊断, 决定做全主动脉CTA检查。检查过程中由心内科医师陪同, 扫描前肌肉注射扑尔敏10 mg, 静脉注射碘海淳90 ml, 使用高压注射器, 注射速度4 ml/s, 为避免将监测点放置在主动脉假腔, 将监测点前移, 放置在左心室, 当造影剂注射完毕扫描即将完成时, 患者突然出现烦躁不安, 询问患者有何不适, 呼之不应, 大汗淋漓, 表情痛苦, 面部发绀, 全身抽动, 医师听诊心音消失, 心跳停止, 马上行胸外心脏按压, 给予氧气吸入, 10 s后出现自主心率, 血压测不清, 同时, 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 mg, 3 min后患者意识恢复, 自主呼吸恢复, 问话能答, 精神萎靡, 测血压收缩压60 mm Hg, 舒张压听不清, 症状稍缓解后由心内科医师陪同回病房。全主动脉CTA结果显示, 主动脉根部见撕裂口, 主动脉内膜内移, 形成双腔, 假腔大于真腔, 真假腔之比1:9, 假腔仅近端有少许造影剂充盈。

2 讨论

主动脉夹层近年发病率有增高之势, 早期明确诊断对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和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彩超, MRA, DSA和CTA, 因CTA具有无创伤, 检查速度快, 成像范围广, 图像分辨率高, 适应证广, 具有能准确评价真假腔范围及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及双肾动脉等重要血管与真假腔关系等优点, 已成为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检查方法。本病起病急, 进展迅速, 大部分患者病情危重, 为减少检查时意外情况的发生, 浅谈一下笔者的见解。 (1) 要求主治医生陪检并随时做好抢救准备。此类患者病情危重, 随时可能有动脉破裂、出血、猝死等危险情况发生, 主治医生陪检可以随时对患者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救治。 (2) 检查前认真和患者家属沟通, 说明检查的必要性及检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 如碘制剂过敏, 快速静脉注射药物导致病情加重, 患者不能配合导致造影失败等, 严格履行知情同意签字手续。 (3) 严格掌握造影剂的注射速度, 是造影成功的关键。扫描医师通过CT平扫初步评估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情况, 如果真腔大于假腔, 注药速度可稍快, 真腔小于假腔, 且疑有真腔狭小、塌陷闭塞伴有心包积液的应特别注意注射药物的速度。 (4) 造影前应用抗过敏药物, 造影剂过敏也可造成强烈刺激, 导致心脏骤停的发生。 (5) 定期检查抢救药品及设备, 及时更换过期和临近过期的药品, 确保吸氧、吸引、人工呼吸器等抢救设备能够正常使用。

CT心脏CTA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5月-2014年6月502例肺动脉CTA检查, 从中选取失败4例, 其中男57例、女43例, 年龄35~79岁, 平均年龄为57岁。体重52~89 kg, 平均体重为65 kg。

1.2 方法

1.2.1 检查前准备

检查前患者需空腹2 h后做碘过敏试验, 阴性者方可进行检查。同时对患者进行呼吸训练, 检查时需平静呼吸后屏气进行扫描。

1.2.2 使用设备

扫描采用飞利浦Brillianc 64排128层螺旋CT机;双筒高压注射器, 非离子型对比剂碘帕醇 (18.5 g/50m L) 为对比剂, 选择肘静脉注射, 1例为左肘静脉注射, 余为右肘静脉。

1.2.3 扫描方法

运用上腔静脉触发法[1]进行扫描。扫描定位像及胸部平扫后, 设定触发层面, 选在气管分叉上约2cm上腔静脉处单层扫描, ROI设在触发层面之上腔静脉中心, 注射后4 s开始每秒采集数据1次, 触发阈值110 HU, 触发后因需屏气和移床, 启动扫描时间为5 s, 先以5 m L/s注射造影剂28~50 m L, 再注射生理盐水10 m L冲管, 从足侧向头侧扫描, 减少上腔静脉内对比剂产生的伪影。扫描范围自膈顶水平至主动脉弓水平。扫描参数:螺旋扫描, 管电压120 k V管电流250 m AS, 准直宽度64×0.625 mm, 重建层厚1 mm, 间隔0.5 mm, 螺距0.798。扫描从足侧向头侧扫描, 减少上腔静脉对比剂产生的伪影[2], 同时也可以抑制呼吸伪影, 扫描完成后再用三维成像软件对图像进行MIP、MPR、VR等后处理。

2 结果

502例患者中, 98例成功完成检查, 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强化均匀清晰显示。4例检查失败, 原因为其中1例增强剂量不足, 肺动脉显影不佳, 无法判断是否为充盈缺损所致;一例抬手捏鼻导致位置改变, 触发点错位;1例左手肘静脉建立通道, 触发点选在右头臂静脉;另1例触发点选错、位置过高, 选在右颈总静脉, 最后均导致触发过慢检查失败。见附表。

3 讨论

3.1 充分的术前准备与训练是肺动脉CTA成功的前提

通常, 疑似PE患者临床症状大多伴有胸闷、呼吸困难、胸痛、胸闷、咯血等症状, 检查者应尽最大可能取得受检者的配合并考虑到其他可能因素, 如年龄大者不理解如何平静呼吸后屏气, 可以让家属穿防护服配合捏鼻完成屏气动作。本例中有2例与呼吸有关, 检查前准备与训练没做好有关。呼吸不能控制除了影响触发外, 还会影响图像质量, 达不到诊断要求。见图1。

3.2 正确的触发点是检查成功的关键

螺旋CT肺动脉CTA目前常用延迟扫描技术和对比剂跟踪触发技术两种, 前者受检者个体差异太大, 失败率较高。后者又分为触发点选在肺动脉和上腔静脉。肺动脉触发采用团注实验法bolus test, 即先注射少量对比剂测出肺动脉达峰时间, 再跟距肺动脉达峰时间来延迟扫描, 优点是触发时间准确, 缺点是操作过于烦琐, 检查时间较长操作不便。有文献报道, 选择触发点位于上腔静脉的CTPA检查方法, 能减少对比剂的用量和提高图像的质量;各种后处理技术的综合运用, 能更好的显示病变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3]。本研究采用上腔静脉为触发点, 造影剂到达后有充分时间准备扫描且操作简便, 兼顾了bolus test和延迟法的优点, 前提是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呼吸对触发点位移的影响和个体因素。

本研究3例均涉及到触发位置的偏移, 其中1例因为左手肘静脉建立通道, 触发点选在右头臂静脉, 对比剂绕过触发点而未触发错过扫描时机导致失败, 见图2A、2B、2C。改经右肘静脉给药后, 右头臂干造影剂不受左头臂干血流影响, 触发时机准确, 肺动脉显影较好。

3.3 触发时间和对比剂剂量的调整关乎肺动脉CTA成像失败

造影剂剂量和扫描时间的关系密切, 一般情形下, 对比剂到达上腔静脉触发后, 延迟5 s后扫描开始, 这段时间足够对比剂从上腔静脉通过右心房、右心室到达肺动脉, 呼吸准备和进床动作也同时完成。理想情形下扫描时间等或稍大于注射时间, 这样对比剂到达肺动脉后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 肺动脉各组分支得以清晰显示, 扫描完成后上腔静脉不应有过多造影剂。总剂量 (估算) =扫描时间×流速, 流速的选择最好跟机器的扫描时间一致, 通常为4 s, 为了能显示较多分支, 我们采用流速为5 m L/s, 由此算剂量为剂量下限为20 m L, 考虑到对比剂达到高峰时间加2 s, 设下限值为28 m L, 受检者大多循环欠佳且体重较重, 上限设为50m L, 一般CTA成像中, 只要血管内的CT值>160 HU, 即可获得良好的VR重建图像;CT值>110 HU, 即可获得良好的MIP重建图像[4]。过多的对比剂一方面对受检者的健康造成危害, 其次, 残留在上腔静脉的高浓度对比剂会产生射线硬化伪影, 进而影响右上肺动脉的观察, 见图3。本研究一例因为造影剂过少是由于患者肺动脉主干严重受阻, 对比剂到达上腔静脉后触发过早, 靶血管未充分显示, 如果用较大剂量靶血管或能显示, 应予以及时补扫。

综上所述, 肺动脉CTA成像失败不外乎扫描前准备和呼吸训练不足, 触发点的选择错误以及剂量的选择错误, 受检者体质千差万别, 身体状态也各不相同, 这些因素都是检查者必须重点考虑的因素, 应该引起重视的还有对比剂的引入会使受检者右心后负荷相应增大、血管破裂、碘对比剂外渗及针头滑脱等意外。

参考文献

[1]李国策.多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优化碘对比剂剂量及注射速率的动物实验研究[D].辽宁医学院, 2011.

[2]季乐, 尚同, 王效刚.双源64层螺旋CT在肺动脉成像中的扫描技术及应用[J].中国医学装备, 2012, 11:83-84.

[3]周运锋, 史河水, 吴爱兰, 等.选择MSCT肺动脉血管成像触发点位置及后处理技术[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0, 8:1561-1564.

CT心脏CTA 篇6

1材料和方法

1.1 检查对象

自2011年04~2011年07对201例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造影,其中男127例,女74例,年龄35~76岁(平均55)。

1.2 设备

东芝64排AQUILION螺旋CT,柯达激光打印机。

1.3 造影剂名称

欧苏30g(I)/100mL。

1.4 造影方法

使用NEMOTO双筒高压注射器,经右侧肘静脉留置针高压注射造影剂和生理盐水。团注70mL对比剂+35mL生理盐水,流速4.6-5.0mL/s,延时16-20s,采用实时跟踪SURESTART低剂量技术,连续监控感兴趣区的对比度、根据血管充盈程度准确的判断扫描触发时间,手动触发扫描。

1.5 造影剂用量及参数见表1。扫描参数见表2。

1.6 评片标准

采用双盲法,分别由两位有经验的医师来鉴别图像质量等级,优级,显示血管全貌,造影剂充盈良好,边缘清晰光滑。良,显示血管全貌,造影剂充盈良好,但边缘稍模糊。差,血管全貌显示不全,造影剂充盈不充分或造影剂显示过亮,影响诊断。

2结果

201例头颈血管造影,优级60%,良为35%,差级为5%。

3讨论

3.1 扫描方案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为获得高质量CTA图像,应选用适当的扫描方案,使头颈动脉最大程度显示,同时尽量减少静脉及周围软组织强化,这需要合适的对比剂注射速率、扫描延迟时间、扫描速度和螺距系数等参数的最佳配合。笔者采用实时跟踪SURESTART手动触发扫描技术,既准确地抓住了扫描时机,又避免了以往小剂量对比剂试验时辐射过多、扫描时间长的弊病,也进一步减少了周围组织强化形成的背景污染。

3.2 穿刺静脉的选择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通常CTA造影穿刺静脉要尽量选择右侧肘正中静脉,因为左侧肘正中静脉注药后会通过左侧的头臂静脉绕过主动脉弓上方汇入上腔静脉,扫描时血管内残留的造影剂会影响颈动脉起始部的观察,所以正确选择静脉血管尤为重要。

3.3 造影剂流速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CTA的图像质量与很多因素有关,包括CT扫描参数设定,对比剂的浓度以及对比剂的注射流速等。流速是保证CTA血管图像质量的重要环节,由于流速不够,压力减小会导致造影浓度低,血管充盈差,图像质量下降,特别是远端血管的显影欠佳。如何才能保持良好的血管压力和满意的图像质量,关键是看能否按设定的流速注射造影剂,压力够了,流速达到了,注药的管路通畅了,是保证造影剂顺利注入血管的首要条件。造影剂流速要保持在4.6-5.0mL/s,保证造影剂在血管内的浓度,血管内造影剂浓度提高了,血管的CT值大于400HU,造影图像质量也相应提高了,所以要保证理想的血管图像,选择适合的流速非常重要。

3.4 扫描参数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通常病人体重在80kg以下,使用120kV、 250mA,体重超过80kg用135kV 、300mA。如果kV和mA选择不当,病人过胖,X线穿透力不够,会使图像灰雾增加,血管显示不佳,影响诊断。

3.5 延时扫描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延迟时间至关重要,确保动脉期内注射造影剂,峰值期内完成扫描是保证检查成功的关键。CTA造影通常延时15s左右,在高压注射器注药5s后开始监视扫描,根据笔者的经验,总延时一般为15-20s。但是由于个体差异如心率、心输出量、循环时间和代谢率不同,对每个个体来说动脉达到强化高峰时间必然存在差异。如果延时掌握不好,会直接造成对比剂在血管内未充盈或充盈不佳时就开始扫描,使扫描失败,病人增加不必要的X线照射剂量,同时血管CT值下降,图像质量下降影响诊断。

总之,要想得到最佳的血管造影图像,就要保证选择合适的血管、一定的造影剂剂量、流速和相应的扫描参数,只有这样才能获得高质量的血管图像。

参考文献

[1]何青,贺文.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25(8)1426

[2]刘学静,王洪波.多层CT后处理图像对主动脉缩窄的诊断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1):72

[3]蒲红付凯.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4(1);23-26

CT心脏CTA 篇7

关键词:16层螺旋CT,CT血管造影,脑动脉瘤

脑动脉瘤尸检的检出率为0.2%~9.9%,每年动脉瘤破裂出血者占1%~3%,而动脉瘤破裂后的病死率达40%以上[1],动脉瘤破裂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因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需要脑血管造影检查证实是否存在动脉瘤。DSA血管造影是动脉瘤检查的“金标准”,但是创伤大、费用高、操作复杂是它的缺点,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作为一种全新的、无创的血管检查技术,逐渐得到广大临床工作者的认可,为术前治疗方案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本文就16层螺旋CT在CTA检查脑动脉瘤的诊断应用价值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3例动脉瘤患者中男16例,女7例,年龄35~67岁,单发2 0例,多发3例,共2 6个动脉瘤;临床上均以突发头痛、呕吐为主要症状,其中20例有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脑内出血。23例患者均经外科手术证实,其中有20例并做了DSA检查。

1.2 检查方法

CTA检查采用TOSHIBA公司的16层螺旋CT机行常规CT平扫加增强扫描,电压120kV,电流300mA,层厚1mm,扫描范围由枕大孔下2cm至颅顶,增强时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以4mL/s速率注入非离子对比剂(碘海淳)80~100mL,Surestart以颈内动脉为靶血管,阈值设为90Hu,达阈值后自动开始扫描,用层厚1 m m,层距0.5 m m的图像经Vitrea工作站进行最大密度投影法、表面遮盖法、容积重建。

2 结果

本组23例患者CTA中发现动脉瘤26个[其中3例为2个动脉瘤(图1)],发病部位分布依次为前交通动脉1 5个(图2、图3),后交通动脉5个,大脑前动脉A1段2个,A2段1个,大脑中动脉M1段2个,基底动脉1个。动脉瘤多为球形、半球形,有蒂或宽基底,最大瘤体直径为1 2 m m,最小为3 m m,大多直径在4~8 m m,其中有2 0例并做了DSA检查,其部位、大小及其与周围血管关系与DSA和手术结果基本一致。

3 讨论

动脉瘤是常见病,大多患者是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而就诊,动脉瘤破裂出血后病死率较高,因此,及时、准确的早期诊断是有效治疗以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动脉瘤发病部位好发于颅底基底动脉环的分支,特别是动脉的分叉部位。从本组23例患者CTA检查来看,结果与DSA检查和手术结果基本一致。由此,CTA作为一种无创性血管成像方法,在动脉瘤诊断方面,具有方便、快速、准确、经济等优点。

CTA是指经静脉注入对比剂后,利用螺旋CT对包括靶血管在内的的受检层面进行连续不间断的薄层立体容积扫描,然后运用计算机进行图像后处理,最终使靶血管立体显影的血管成像技术[2]。CTA能显示1~4级甚至5级脑动脉结构,对动脉瘤的显示较佳,通过最大密度投影法、表面遮盖法和容积重建三维重建技术,可清楚显示动脉瘤的立体形态、生长方向、体部大小、颈部的宽窄和载瘤动脉,通过旋转的多角度观察,可获得动脉瘤的完整形态及其与邻近血管和鞍区骨质的空间解剖关系,能全景地显示颅底动脉环和动脉瘤,且能立体地暴露它们的具体联系,特别是动脉瘤与载体动脉的关系可得到最佳显示及测量。

3 种重建技术各自有优缺点,需要联合应用。表面遮盖重建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强化后的血管密度确定一个阈值,编码表面图像,然后利用虚拟光源反射原理,采用不同明暗灰阶或伪彩色显示显示血管结构及三维关系。所选择的阈值范围直接关系到表面遮盖法图像效果,阈值过小可导致正常血管变窄,阈值过大可导致狭窄段的钙化斑落入到显影范围,以致于狭窄段被遮盖。特别是在评价小血管时要慎重选择阈值。该重建法仅利用不到10%的原始数据。最大密度投影重建为目前血管造影中应用最广泛的重建技术,是从预先选择的视角,对每条投射线上最大强度像素的容积数据进行压缩,编码并投影到一个二维平面上显示。成像时选择每条投射线上最大密度体素进行图像重建,并以灰阶形式显示。最大密度投影法图像优点是可将不在一个平面的结构显示在同一个二维平面上,缺点是骨骼和钙化等高密度结构可遮盖血管图像。此方法利用了近10%的数据。由于最大密度投影法是叠加的投影,所以不能反映结构的纵深关系。容积重建是近年来开发的一种最新、最复杂的重建方法,又称为四维重建法,基本原理是将所有体素的CT值设定为不同的透明度,由完全不透明到完全透明,同时利用虚拟照明效应,用不同的灰阶或伪彩显示三维结构。因不同的结构间有一定的透明度,图像具有透视图效果,并且几乎利用了所有数据。容积重建采用不同透明度与彩色编码,可在一幅图像中同时显示表浅和深在结构,使CT血管造影图像更精确[3]。

动脉瘤的CTA表现比较典型,诊断不难。值得注意的是在图像重建过程中要3种重建技术配合运用,做到仔细观察,发现可疑征象,进而对靶目标进行放大及全方位观察。一旦确定动脉瘤存在,即对动脉瘤进行细节上的判断及测量,如动脉瘤的大小、形态、瘤颈宽度、瘤体与载瘤动脉的位置关系,有无细小血管自瘤体上发出,以及该血管的供应部位等。要做到全面观察,切忌发现一个动脉瘤后而放弃对其他部位的观察。在CTA未发现病变而高度怀疑动脉瘤的患者可行D S A检查。

与DSA相比,CTA是一种相对无创的血管检查方法,患者损伤小,检查时间短,费用低,特别是表面遮盖法重建可提供多个观察角度已显示动脉瘤、动脉瘤颈部及载瘤动脉立体解剖关系,不受血管重叠的影响,电影回放可进行动态观察。而多个角度的DSA图像需多次造影。DSA能分别显示颅内动脉、静脉,对微小动脉瘤亦能较好地显示,特别是<4mm动脉瘤的显示明显优于CTA,对于怀疑有脑动脉瘤,而CTA检查未阴性的患者,应加做DSA检查。但DSA是一种创伤性检查,且图像不能进行多角度旋转,对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显示欠佳。CTA的不足之处是需要使用对比剂;无法依时间顺序分别显示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也无法分清血流方向;扫描参数、CT阈值选择若不适(阈值过宽或过窄),会使血管显示失真;扫描后图像处理时间较长[4]。

4 结论

本组资料分析表明,在临床实际应用中,C T A在脑动脉瘤的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率。C T A可以获得与D S A相同的检查结果。作为一种无创、安全、可靠、简捷的检查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程晓燕,刘文亚,邢燕.3D-CTA成像技术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5,28(6):577.

[2]漆剑频,肖明,王承缘.脑动脉瘤CTA与DSA对比检查研究[J].放射学实践,1998,13(1):18.

[3]曹强,郭启勇,姜军,等.多层CTA三维重建技术评价脑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与DSA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20(7):1026.

CT心脏CTA 篇8

1材料和方法

2004-04~2008-06以脑炎收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4例患者, 均为男性, 年龄37~45岁。发病前1周内“上感”3例, 腹泻1例。既往有酗酒、吸烟病史3例, 高血压病史1例。无糖尿病、心脏病史。低热37.5℃ 1例。4例均以淡漠、反应迟钝等精神症状起病, 其中1例伴有头疼。3例不全失语, 3例轻偏瘫, 3例单侧病理反射阳性, 1例双侧病理反射阳性。4例均行CT和 MR检查, CTA和MRA检查各2例。4例均经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治疗, 其中1例MCA严重狭窄同时行血管内支架治疗。3例痊愈, 1例遗留轻偏瘫, 3个月后能从事轻劳动。

2结果

3例发病2d内头部CT检查均未见异常, 1例发病第4d CT检查示左侧额叶低密度影 (图1) 。4例2~6d经MRA/CTA/DSA检查, 明确了诊断并及时治疗 (图1~6) 。其中3例MRI分别在左侧颞叶、左侧顶枕叶和左侧额顶叶片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 压水像呈高信号 (图2) , 1例右侧额叶内侧面片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 压水像高信号 (图5) 。CTA检查2例, 分别为LICA C1、LICA C3段闭塞。MRA检查2例, 其中1例为RACA A2段闭塞, 并LMCA M1段严重狭窄 (图6) ;1例为双侧ACA未显影, 双侧MCA病变 (图3) 。其中3例行TCD和颈动脉超声检查, 均与CTA和MRA有较好的一致性。1例DSA显示RACA和RMCA交替狭窄与扩张, 经前交通动脉向LACA代偿;RMCA呈慢性闭塞样改变 (图4) 。1例XeCT检查示LMCA供血区明显缺血。

3讨论

3.1 脑梗死和脑炎的临床诊断

脑梗死多发于中老年, 多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TIA等病史, 发病急, 临床主要表现为“三偏征”、失语等症状。病毒性脑炎, 以青年多见, 患者多急性起病, 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等, 可以出现癫痫、精神异常、失语、偏瘫等症状, 严重者甚至昏迷 [1]。一般典型患者, 脑梗死和脑炎比较容易区别。但本组3例发病前有“上感”症状, 1例有腹泻症状, 均以淡漠、少言等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 1例伴有头疼, 3例有不全失语、轻偏瘫, 同时CT和MR改变也不典型, 因此均误诊为“脑炎”。对这种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典型的脑梗死患者, 应注意与脑炎鉴别[2]。

3.2 脑梗死和脑炎的普通影像学差别

头部CT和MRI对诊断脑梗死和脑炎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但一般情况下脑梗死和脑炎的CT均表现为低密度, MRI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 有时二者不易鉴别, 即使增强扫描或DWI 、PRESS波谱分析也难以完全把二者区分开来[2,3]。本组以左侧颞叶和右侧额叶内侧皮质限局性改变各1例;另2例MRI均为左侧额、顶叶皮质多发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 很难与脑炎鉴别。虽然有人认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对脑炎与急性脑梗死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4,5], 但多数学者认为脑梗死与脑炎仅凭MRI影像很难区别[6]。

图1 CT示左侧额叶前内侧呈片状低密度影。图2 FLAIR示左侧额叶前内侧呈片状高信号。图3MRA示双侧ACA未显影, 左侧MCA脉狭窄, 其远端分支明显减少。图4 DSA示左侧MCA M 1段呈慢性闭塞样改变, 其远段分支未显影;右侧MCA M 1段弥漫性狭窄。

图5 FLAIR显示右前额叶前内侧呈片状高信号。图6 MRA示右侧ACA A 1段狭窄、A 2段闭塞;左侧MCA M 1段严重狭窄。

3.3 血管成像在脑梗死与脑炎的鉴别作用

早期脑梗死MRI显示的梗死范围与MRA发现血管病变基本一致[7]。本组1例有吸烟、酗酒史10余年, RMCA 限局性严重狭窄和LACA A2段闭塞均考虑动脉硬化所致, 并可解释MR的左侧额叶病变, 临床确诊为脑梗死。另3例脑血管检查显示的颅内、外脑血管病变也均与CT/MRI影像学改变和患者病情完全相吻合, 为最终确诊提供重要依据。脑炎的病变部位脑血流量增加[6], 而脑梗死的脑血流量则明显减少, 本组1例 CTA显示LICA C3闭塞, XeCT检查示LMCA供血区明显缺血, 进一步支持脑梗死诊断。

本组3例为分水岭脑梗死, 其中2例LICA闭塞, 1例双侧ACA和MCA病变, 当“上感”或腹泻等诱因导致脑灌注不足时, 在额、颞、顶叶皮层分水岭区形成散在的梗死灶。脑炎往往在整个病程中都存在发热, 一般随病情的好转而体温逐渐恢复正常;脑血管正常。但脑梗死的发热、腹泻等只是发病诱因, 在出现淡漠等脑梗死症状后体温多已恢复正常。本组3例分水岭脑梗死的CT和MR普通影像和脑炎难以区分, 对临床怀疑脑梗死时, CTA/MRA、特别是DSA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CTA/MRA结合CT/MR平扫鉴别不典型脑梗死与脑炎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急性脑梗死的CT/MR平扫和CTA/MRA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1例CT示左侧额叶低密度影。4例MRI检查:3例分别在左侧颞叶、左侧顶枕叶和左侧额顶叶呈片状长T1、长T2信号, 压水像呈高信号;1例右侧额叶内侧面呈片状长T1、长T2信号, 压水像呈高信号。2例CTA分别示LICAC1、C3段闭塞。2例MRA检查:1例RACAA2段闭塞, 并LMCAM1段严重狭窄;1例为双侧ACA未显影, 双侧MCA病变。结论:CTA和MRA对不典型脑梗死和脑炎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脑梗死,脑炎,CT,MRI,CTA,MRA

参考文献

[1]罗敏, 肖家和.病毒性脑炎的CT、MRI诊断.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0, 19 (3) :133

[2]Pauciulo A, Monteforte MG, Lorusso VS, et al.Multiple watershed cer-ebral infarcts.Rays, 2005, 30 (3) :207

[3]Hatipoglu HG, Sakman B, Yuksel E.Magnetic resonance and 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findings of herpes simplex encephalitis.Herpes, 2008, 15 (1) :13

[4]Herweh C, Jayachandra MR, Hartmann M, et al.Quantitative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in herpes simplex virus encephalitis.Neurovirol, 2007, 13 (5) :426

[5]Lim CC, Lee KE, Lee WL, Tambyah PA, et al.Nipah virus encephali-tis:serial MR study of an emerging disease.Radiology, 2002, 222 (11) :219

[6]Rumboldt Z.Imaging of topographic viral CNS infections.Neuroimaging Clin N Am, 2008, 18 (1) :85

CT心脏CTA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 设备仪器:

①扫描设备:东芝Aquilion64排 (层) 螺旋CT, 数据通道64个, 探测器64排, 等宽型探测器宽度0.5 mm, 最大扫描范围长度1800 mm, 管电压80~135 k V, 管电流50~400 m A, 转架每圈旋转时间0.4~1.5 s, 准直器规格0.5×4, 0.5×16, 0.5×32, 0.5×64, 1.0×16, 1.0×32, 2.0×16, 螺距3.5~96;②标配心电监护仪;③标配东芝工作站;④快速双筒高压注射器。

1.2 对比剂和盐水:

①非离子型碘对比剂优维显或欧乃派克100 m L, 优维显浓度370mg I/m L, 欧乃派克浓度350 mg I/m L;②生理盐水50 m L。

1.3 适应证:

患者心率40~80次/分, 收缩压<150 mm Hg (1mm Hg=0.133 k Pa) , 空腹血糖<10 mmol/L, 无碘过敏史或碘过敏试验阴性, 无甲状腺疾病, 无急性心力衰竭, 无严重心律不齐, 无严重期前收缩, 无中重度房室传导阻滞, 无严重肾功能不全, 并患者及家属在同意强化协议书上签字。

1.4 扫描方法:

①扫描前准备:跟患者以友善和蔼的态度谈话交流, 消除其紧张情绪, 取得最佳配合。告知患者当高压注射器开始注射对比剂时会出现口苦、全身发热等不良反应属于正常情况, 避免患者因紧张而产生运动伪影。心率>80次/分应舌下含化25~75 mg倍他乐克, 并安静休息半小时。反复训练患者吸气屏气, 确保患者在扫描曝光采集图像数据时期胸腹部均处于静止状态, 并在患者呼气和吸气时观察心率变化, 扫描前严格训练吸气屏气能力, 患者在屏气状态下心率会比平静呼吸状态慢5~20次/分, 少数患者由于吸气过猛或大力屏气或情绪紧张反而导致屏气时心率加快[1,2], 嘱咐患者浅慢吸气后屏住呼吸并腹部同时也保持平稳, 吸气幅度应与平常呼吸一样, 一般不会引起心率大幅度改变, 这样也使患者在扫描曝光时间内更易控制呼吸运动, 呼吸波动几近直线。一般要求屏气训练时患者心率波动范围<10%, 最后告诉患者屏气后不说话、不咳嗽、不咽唾液。患者取仰卧位足先进, 双臂上举放于头托架上, 整个身体置于扫描孔正中心, 扫描线位于下巴颏以下, 使患者尽量处于较舒服体位。粘帖电极片于患者左、右锁骨下和左肋弓下三处, 连接心电监护仪导联线, 屏气能力训练时同时监测患者心率、呼吸率、心电图、呼吸波曲线情况。建立静脉通道, 将高压注射器放在患者手背或肘前静脉植入20 G静脉留置针的一侧, A筒对比剂, B筒生理盐水, 连接输液器, 用5.5 m L/s的流速注入生理盐水20 m L, 观测静脉通道通畅情况, 压力一般50 psi左右。②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扫描:点击scan键进入扫描登记菜单, 输入患者身份信息数据, 选择体位、胸部扫描部位、出床扫描方向等, 点击进入Cardiac CTA扫描程序序列, 该序列包括正、侧位定位像扫描、靶层扫描、对比剂跟踪扫描、容积扫描。在定位像上确定冠状动脉扫描范围, 上界气管隆突下, 下届心膈面下10 mm处, 左右各大于心缘两侧10~20 mm, 前后应包括部分胸椎和胸骨, 整个心脏被包括在扫描范围之内, 显示野约250 mm。靶层面位于气管隆突下, 靶点为升主动脉根部, 选取ROI感兴趣区, 面积约50 mm2, 测其平均CT值, 此值加上130 Hu即为自动触发阈值。进行系统屏气试验, 观测心率随时间变化曲线, 此曲线愈接近直线愈好, 心率波动范围愈小愈好, 若心率波动>10%, 需再屏气训练。屏气良好时, 启动对比剂跟踪扫描并同时按下高压注射器注射键, 系统连续扫描采集数据并自动跟踪ROI内CT值变化情况, 当CT值达到阈值时, 系统自动触发容积扫描。高压注射器压限325 psi, 对比剂用量75 m L/70 kg或80 m L/80 kg或85 m L/90 kg, 盐水用量30 m L, 流速均是5.0 m L/s, 当对比剂注射完毕高压注射器系统自动追加注射生理盐水。容积扫描序列扫描参数如表所示, 容积扫描也可手动触发, 当靶点对比剂升到一定亮度 (经验值) 时, 点击下一个扫描 (next scan) , 就可手动触发容积扫描。容积图像层厚0.5 mm, 重建步进0.3 mm, 重叠率40%。

2 结果

将系统自动生成的期相容积数据做MPR, 图像质量清晰, 对比度良好, 血管充盈优良, 小血管显示清楚, CT值范围270~580 Hu, 扫描成功。

2.1 图像后处理。

将期相容积数据传送至东芝标配工作站, 表面阴影重建法 (SSD) 在多平面重建 (MPR) 基础上, 增加切面厚度形成容积重建 (VRT) 图像, 同时选用最大密度投影法 (MIP) 显示相似DSA图像, 曲面重建 (CPR) 展平迂曲血管, 使之在同一平面上全程显示, 用两点法分析出血管的狭窄程度和各种参数, 再结合透明法和切割法使血管显示更清晰。

2.2 图像质量评价。

由两名副主任医师和一名主管技师组成评价小组, 根据美国心脏协会评价标准[3]:5分 (excellent) , 冠状动脉各分支节段显影良好, 无运动伪影;4分 (good) , 冠状动脉轮廓仍较清晰, 少量运动伪影;3分 (adequate) , 冠状动脉血管轮廓模糊, 仍能诊断, 存在运动伪影;2分 (poor) , 诊断把握度明显下降, 运动伪影明显;1分 (very poor) , 冠状动脉显示不清, 图像不能满足诊断, 较多运动伪影。评价结果满足诊断要求。

2.3 受检者有效剂量ED估算。

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是描述多排 (层) 螺旋CT辐射剂量的两个表达量[4]。当扫描计划设定完成后, 多排层) 螺旋CT系统根据所用管电压、管电流、曝光时间, 自动计算CTDIvol和DLP数值, 用特定的剂量转换系数K值乘以DLP值, 估算出受检者有效剂量ED:ED=K×DLP, 式中K (单位:m Sv/ (m Gy•cm) 由实验研究所得, 与受检者身体部位有关, 不同部位的剂量转换系数K值可参见欧盟委员会 (CEC) 关于CT质量标准指南[5], 其中, 胸部K值为0.0170。ED单位m Sv, DLP单位m Gy•cm。如表所示, 当受检者心脏扫描范围长度为132 mm时, 受检者有效剂量ED是22.984m Sv, 分别是靶层扫描、对比剂跟踪扫描、容积扫描有效剂量相加之和, 不包括定位像扫描所产生的有效剂量。

3 讨论

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扫描已经得到广泛的临床应用, 目前仍是主流, 它将R波作为标识进行触发扫描, 扫描过程中球管和探测器连续旋转, 扫描床连续匀速移动, 采集完整的心动周期数据。64排 (层) 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可采用4个周期重建, 即通过4个心动周期在心电图上R波后的同一个数据点采集数据, 共同组成某一层面的图像, 可使时间分辨力成倍提高到53 ms, 并将这些数据连续拼接起来重建成一幅图像。一般选心动周期的舒张期后段, 成像时间窗宽度约为心动周期的1/10, 当心率为60次/分时, R~R间期为1000 ms, 成像窗约为100 ms, 由于成像窗相对较宽, 轻微的心率波动对相位的影响较小[6]。通过心电编辑, 再重建期相容积数据, 图像会更清晰。

64排 (层) 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扫描的成功率和图像质量的满意度几乎都是100%, 但是辐射剂量大, 受检者有效剂量大, 受到一定程度的辐射危害。如表所示设定扫描参数时, 一次冠状动脉CTA扫描, 受检者有效剂量约高达22.984 m Sv, 这还不包括双定位像扫描所产生的有效剂量。如果再做冠状动脉钙化积分顺序扫描, 受检者有效剂量会更大, 受到的辐射损伤也就更厉害。

多排 (层) 螺旋CT扫描时, X射线穿过人体发生衰减, 透过射线被探测器检测用于重建图像, 而被衰减的那部分射线被人体阻挡吸收, 发生能量转移, 使组成人体的物质原子发生电离事件, 即辐射损伤, 如果人体不能及时有效修复这种损伤, 就有可能发生随机性有害生物效应:躯体致癌效应和遗传效应, 不管剂量多小, 都有发生的概率[7]。在申请、选择冠状动脉CTA时, 应特别谨慎, 合情合理, 受检者真正受益, 在操作冠状动脉CTA时, 根据受检者年龄和胖瘦程度, 适当降低管电流, 增大螺距, 在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前提下, 提高检查的安全性。

4 展望

快速普及高端CT, 大幅度降低受检者有效剂量。盼望高清CT、绿色CT、微辐射CT时代的早日到来。见表1。

注:胸部剂量转换系数K=0.0170m Sv/ (m Gy•cm)

参考文献

[1]高建华, 孙宪昶, 戴汝平, 等.64层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7, 26 (2) :139-143

[2]高燕, 白林, 彭泽华, 等,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影响因素及处理技巧[J].放射学实践, 2009, 24 (3) :327-330

[3]张兆琪.心血管疾病64排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4]白玫, 郑钧正.多排 (层) 螺旋CT的辐射剂量表达及其影响因素探讨[J].辐射防护, 2008, 28 (1) :1-12.

[5]CEC.Quality criteria for computed tomography, European guidelines, EUR 16262[M].Luxembourg: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1999.

[6]王波, 常时新, 郝楠馨, 等.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成像中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的比较[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0, 26 (10) :1878.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CT心脏CTA】相关文章:

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心脏冠脉CTA病变差异探讨03-04

老年人的心脏和心脏病06-29

心脏教案04-09

心脏功能05-10

心脏瓣膜05-14

心脏破裂05-21

心脏急症06-03

心脏损伤06-12

心脏支架06-30

心脏猝死07-04

上一篇:补肾健脑针法下一篇:胆总管探查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