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发展现状

2024-06-18

高校发展现状(精选十篇)

高校发展现状 篇1

天津市作为我国直辖市之一, 选其高校进行健身气功方面的研究是比较具有代表性。针对天津市高校对健身气功发展现状进行问卷调查, 访谈有关从事健身气功教学的专家、教练, 最后就高校健身气功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相关问题, 针对民族传统养生体育的时代特点、高校体育需求以及专家的建议和意见, 结合全民健身体育发展的大环境, 以及天津市高校体育发展现状和未来体育发展的总体规划, 提出高校健身气功今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之一是天津市接受调查的部分高校教授传统体育养生的教师, 主要是教授健身气功的专业教师。

本研究的对象之二是天津市接受调查的部分高校学生, 均为学习过健身气功的学生或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在校大学生。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文献检索, 查阅了近10多年年来国内体育期刊中与本研究内容相关的文献, 并阅览了有关与民族传统体育、体育养生、中医学基础、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健身气功有关的著作, 获取了与本文相关的文献资料, 为本研究的分析与探讨部分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基础和论证的依据。

1.2.2 访谈法

在研究前期走访了天津市9所普通高等院校, 其中有天津科技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体育学院、天津大学、天津外国语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城建学院、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商业大学的体育部领导, 走访了天津市体育局社会体育管理中心有关领导以及社会体育专家, 从中获取了大量的与本研究相关的资料。

1.2.3 问卷调查法

为了进一步了解天津市高校健身气功开展现状和任课教师的基本情况以及教师的主要观点, 对天津市高校传统体育养生教师和健身气功专业教师发放了教师调查问卷。

为了进一步了解天津市高校学生学习健身气功的基本情况、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以及学生对健身气功的发展看法, 发放了高校学生关于健身气功的调查问卷。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天津市高校健身气功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2.1.1 课程设置

根据表1显示, 天津市高校健身气功课程开设的基本类型也是按照国家统一标准进行的, 主要类型分为以下二种:必修课、选修课 (全院任选课、限制选修课) 。

在课程设置中对于课程性质的界定都是按照国家教育部体育课程指导大纲的规定统一的。

2.1.2 授课学时

在所调查的天津市高校中, 开展健身气功课程的学校, 健身气功课的开课年限、时间长短以及课程的开设时间段上有所不同, 有4所学校是完全作为学生的选修体育课程的内容开课, 有2所学校不开健身气功课程, 有3所学校是作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结合开设的, 但开课学期也不相同, 有3所学校开课学期集中在大学二年级以后, 有3所学校在大一开始到大四都有。授课学时选修36学时的比例较大, 必修48学时的比例占的较大。在课程性质上天津体育学院、天津理工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三所学校都有必修和选修课程, 但是, 天津中医药大学所开设的健身气功主要是全国推广的四套新功法和大学根据自身专业和学生特点开设的医学气功, 天体则是全院任选和专业必修, 同时在有的学期中是结合都开设。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 健身气功已经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尤其是体育专业院校民体专业和医学院校的康复类专业。

通过问卷调查显示, 在部分高校中也存在以第二课堂的形式来开设健身气功课程的现象, 同时学生交流学习的机会相对选修和必修要灵活, 这也同样受到了广大同学的欢迎。

2.1.3 师资与教师观点

根据表2所示, 截至到目前, 天津市健身气功的师资力量比较匮乏的, 现在任课的教师基本上由各学校的武术教师担任, 专业健身气功师资不足。在接受调查的有效问卷中, 天津市高校健身气功教师年龄结构有老龄化的趋势, 约39.4%的老师在50岁以上, 30岁以下的为零, 其中, 13人为50岁以上的教师, 40至50岁之间的有11人, 也就是说主要师资力量集中在了50岁以上, 从长远发展来看, 应在今后的师资培养中加大青年教师的比例, 为今后师资的延续性奠定基础。

虽然武术教师大都能够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还是有相当部分教师和专家建议为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研究方向的更好发展, 应将健身气功教师专职化, 这就为今后天津市高校在师资培养方面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

如表3中所示, 教师认为影响健身气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七个方面, 其中关于健身气功推广方式的问题是关注度最高的问题, 在所有问题中处于首位, 其次是人们对于健身气功的认识不足的问题和技术指导不到位的问题, 问题的提出对于今后健身气功的发展与进一步的推广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从教师的职称结构看, 如表4显示, 高校健身气功教师副教授约占57.6%, 教授约占30.3%, 讲师约占12.1%, 从职称上来看, 级别较高, 对于健身气功的研究具有较大作用。

2.1.4 学生对健身气功的认识与看法

2.1.4.1 学生对健身气功的了解程度

健身气功要在天津市大力的推广和发展, 不可避免的要紧密结合高校这一发展、传播的平台, 但是要发展和推广,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学生对于健身气功本身了解到什么程度了, 掌握这一点, 对于今后在高校开展健身气功是很重要的。简单的说提高认识就是普及和发展的基础。

但是, 经过本研究的调查发现 (见表5) , 在高校中学生对于健身气功的了解程度不容乐观。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 仅仅有7.9%的学生对其很了解, 有一定了解的占35.8%, 但有49.5%的学生对健身气功不是很了解, 有6.8%的学生对健身气功根本不了解。但是, 有一部分学校的情况是比较乐观的, 主要集中在体育院校和医学类院校中, 学生了解的程度比较高。

2.1.4.2 学生对健身气功的感兴趣程度

兴趣无论是从现代心理学还是现代教育学来讲, 都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自觉、充满热情的认识倾向, 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 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换而言之, 学生感兴趣的程度也是检验高校健身气功发展状况的指标之一。

表6结果显示:学生对于健身气功的兴趣程度有所不同, 学生对于健身气功不喜欢和不太喜欢的占约9.7%, 所占的比例应该说是很小的, 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的天津高校学生还是比较喜欢健身气功的, 非常喜欢的占34.7%, 比较喜欢的占30.2%, 一般的占25.4%, 应该说情况是乐观的, 这样也就为今后高校健身气功的进一步推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研究也发现学生对于各种健身功法也有自己的看法, 具体结果如表7显示, 在对待不同的功法类别上, 新编功法被大家接受认可程度较高, 占56%。这样就为推广健身气功以及发展奠定基础, 因为国家体育总局现重点推广的就是新编功法。

2.1.4.3 学生的意见、要求以及建议

通过问卷的调查, 了解到了学生对于健身气功课程的满意程度以及对于该项目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从中可以发现需要今后改进的问题, 这为我们今后在天津市高校推广和发展健身气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通过本研究的实际调查分析可以得出, 健身气功课程基本上得到了多数高校学生的肯定, 如表8数据显示,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约64.9%的学生对健身气功课程非常满意和满意, 仅有约12.6%的学生表示不满意。

问卷调查数据显示, 广大同学对于问卷中提到的对于健身气功健身效果的满意程度时, 表示出了相当大热情的有约315人, 约占70.9%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

根据调查的统计分析可知, 在对学生就有关问题的满意程度的调查中, 其中不满意的因素中, 对场地设施的要求排在了所有选项的首位, 不满意的比例占约52.7%, 应该说比例很大, 也就是说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认为:作为体育养生课程, 健身气功在场地的要求与安排上存在不足, 主要是环境是否安静, 室外授课虽然能够解决通风问题, 可是对于体育养生课程, 做不到心平气和、不受干扰, 健身与锻炼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这样就要求在高校室内训练场馆日益完善的趋势下, 充分利用好场地也很关键, 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提高教学的质量。

学生不满意的方面较多, 主要集中在对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等方面, 尤其是在师资上非常满意所占的比例仅为30.45%, 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些方面的问题, 作为健身气功的任课教师就应该在今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加以改进。

同时, 针对教学方法的问题, 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够灵活, 学生就会觉得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过于呆板,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教学和课堂练习, 很好地抓住学生的学习脉络, 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达到让学生尽快掌握教学内容的教学目的。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天津市健身气功发展的基本状况

健身气功在天津市部分高校已经开展起来, 基本发展状况良好, 课程的设置主要包括必修和选修课程, 部分高校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已经得到了广大同学的认可, 学生对于健身气功课程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学生对于健身气功的了解程度和感兴趣的程度, 尤其是对于国家体育总局重点推广的四套新的健身功法认可的程度比较高, 对于健身气功的健身效果也很满意, 学时比例较高的主要是体育院校和医学院校。高校任课教师对于健身气功同样具有相当的期望, 高校教师的师资的职称水平比较高, 对于今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支持作用。

3.1.2 天津市健身气功发展存在的问题

通过本研究发现, 天津市健身气功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健身气功网络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体系, 有待建立科学的体系;二是高校健身气功在课程设置上不够优化, 师资力量发展不够均衡, 年轻教师的师资比例应该加强, 教师的专业水平要进一步提高, 努力做到健身气功师资专门化, 学生对教师教学手段、方法要求进一步提高。

3.2 建议

3.2.1 强化人才储备建设

天津市高校健身气功要发展在人才的培养方面要抓好、抓实, 没有很好的人才储备作为基本的发展保证是不可能有很好的未来发展前景的。无论是从专业技术的角度, 还是从管理和科研的角度的分析研究都离不开各方面的人才培养和储备。

3.2.2 加强制度化建设

制度建设是构成发展目标的关键一环, 无论是监督机制还是援助制度和激励制度的建设都直接影响到健身气功的发展。没有良好的监督制度根本就不可能保证发展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政治上的保证。制度建设中包含了对于管理制度、检查制度、创编制度等很多方面。

3.2.3 经费使用方面

经费投入决定发展的动力源。经费是保证健身气功推广和发展的动力源, 没有一定的经费作为运营的费用很难保证推广的开展和活动的举办, 同时在事业经费、活动收入、专项基金的使用等方面同样是经费的问题。经费的投入力度以及收入情况等在健身气功的发展对策中也是很重要的环节。

3.2.4 服务建设方面

组织上的服务是服务方面的核心。服务主要从三个角度入手, 一是指导服务;二是信息服务;三是组织服务。在服务中解决好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是保证实现发展目标的服务指标的根本。指导上主要解决技术、科研等方面的指导, 组织上从组织建设到活动、比赛等都要做好, 在信息服务中要保证及时、有效的提供信息资料和有关的文件精神。

3.2.5 健身设施方面

社会体育设施是整个健身设施的关键问题。在设施方面, 主要包括公共体育设施、社会体育设施、单位体育设施三个方面。对于健身气功来讲主要是训练场地的问题, 从单位到社会体育到公共体育都要在设施方面完善。

摘要:文章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天津市高校健身气功的开展现状进行了调查。文章根据本研究调查分析结果, 结合全民健身计划、天津市体育发展现状和未来体育发展的总体规划, 提出了天津市高校健身气功发展的目标和思路。

关键词:健身气功,现状调查,发展对策,阶段

参考文献

[1]邱丕相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7.

[2]刘桐华, 徐兰蕙, 万延根.中华养生与高校体育教学定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999 (3) .

[3]阎海.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之关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1998 (12) .

[4]曲宗湖, 杨文轩.学校体育思想分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

[5]王锡群等.对21世纪普通高校合格体育教师资质的调查研究[J].体育, 2001 (7) .

[6]马卫平等.我国高校体育专业师资状况研究[J].体育科学, 2000:20.

[7]姜维强.对我国高校体育发展现状的调查[J].中国体育科技, 2003 (3) .

[8]曲宗湖, 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

[9]曲宗湖, 杨文轩.学校体育新视野[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

高校社团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篇2

本调查报告以云南大学的在校全日制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采取调查问卷,辅以小型座谈会、文献资料和个案访谈的方法,以SPSS11.5统计软件为分析手段,主要分析了云南大学在校生学生社团参与情况、云南大学学生社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学生社团在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形成中的独特作用;从社团管理科学决策的角度建议:一是规范社团管理,二是提高活动质量,三是加强对社团参与者培养,四是严格监督考核。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参与程度管理

一、调查目的及概况

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是以班级年级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通过对云南大学学生社团发展现状进行调研,了解在校生的社团参与情况,探讨社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总结有效的管理方法,为云大社团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以推动云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繁荣校园文化。

本报告的主要数据来自于2007年6月在云南大学范围内开展的云南大学在校大学生问卷调查,除此之外,辅以小型座谈会、文献资料和个案访谈,获取更多具有代表性的动态资料,是研究更加深入和完善。本研究以云南大学的在校全日制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问卷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保证云南大学在校学生从本科开始的每个学历层次、每个年级和每个专业都有相应比例的学生参与调查。调查问卷共发放1614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24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77.08%占全日制在校学生总数的7.3%。回收的问卷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并对数据进行了频数分析和交叉分析,通过频数分析得到样本量的百分比统计量,通过交叉分析得到不同群体在某一项或某几项指标上的对比统计量,并经过卡方检验,当显著性水平小于0.05时,认为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结合访谈结果和逻辑判断再得到最终结论。

二、问卷统计资料分析

(一)云南大学在校生学生社团参与情况

对云南大学在校生的调查中我们看到,有853人(68.6%)参加过社团活动,而378人(30.4%)未参加过。从总体来看,社团活动的参与率较高。(见表1)表1:学生社团活动参与情况

是否参与社团活动

参加过

没参加过

合计 人数 853 378 1244 百分数 68.6% 30.4% 100.0%

德才网(http://www.decai.me)

每个大学生社团都有自己工作和预期的目标,并且有围绕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具体工作。大学生社团的目地主要是:一是对大学生自身的目的,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等;二是对大学生社团所处的高校的目的,如活跃校园的学术氛围,丰富校园的文化活动等;三是对社会的目的,如与社团活动相适应,大学生走出校门, 走向社会,为社会做贡献。

大学生参加社团有较强的目的性,从调查中我们发现,为了兴趣爱好、为了扩大社交圈、为了提高能力、为了增加见识经验和为了学习更多知识是参加社团活动主要目的(见表2和图1)。表2:参加学生社团活动目的 问题 兴趣爱好 献身公益 扩大社交圈 寻找爱情 增加见识经验 对仕途有利 学习更多知识 打发时间 提高能力 其他

图1:参加学生社团活动目的(二)云南大学学生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

社团在发挥自身重要作用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对于社团的健康发展,更好地扮演第二课堂的重要角色至关重要。从数据中可知,大学生中认为社团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次为:组织内部管理水平低、经费不足、开展活动少、组织内缺少民主、知名度不高、组织规模小、组织内财务管理混乱等。(见表3和图2)表3:学生社团存在问题 社团存在的问题 知名度不高

组织内部管理水平低 组织内缺少民主 活动少 组织规模小

人数 255 621 328 382 236

百分数 20.9 49.9 26.4 30.7 19.0

人数 514 132 486 50 429 42 303 68 483 66

百分数 41.3 10.6 39.1 4.0 34.5 3.4 24.4 5.5 38.8 5.3

德才网(http://www.decai.me)

经费不足

组织内财务管理混乱 社团少

学校的规章制度限制社团发展 社团不能满足成员的需要 其他

图2:学生社团存在问题

(三)学生社团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我们发现人际关系是大学生生活压力的来源之一。(如表4和图3)表4:生活压力来源 压力来源 学习感情

人际关系 家庭环境 经济 就业 总计

图3:生活压力来源

学生社团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和施展才华的舞台,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学生社团在爱好和年龄上的趋同性、非直接竞争性、成员知识的互补性、修养的互助性以及社团活动的一致性为人际关系和谐创造了条件。1

三、小结与讨论

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解决社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推进社团健康发展,发挥社团特有作用的有力保障。当前, 社团的管理和社团活动的质量是不能忽视的两个重要问题,而管理水平和活动的提高,关键在于社团骨干的培养和建立严格的监督考核制度。

冯国森,幸福感与大学生社团研究[J],教育与职业,第21期总第517期

德才网(http://www.decai.me)

411 238 55 42 108 22

33.0 19.1 4.4 3.4 8.7 1.8

人数 386 108 114 94 228 292 1244

百分数 31.0 8.7 9.2 7.6 18.3 23.5 100.01、规范社团管理

目前, 大学生社团多采取由团组织进行宏观管理、社团挂靠单位进行业务指导的双重管理体制, 要明确各方的职责。一要规范社团的章程, 学生社团的章程一般应包括宗旨(性质、目的、意义)、主要任务、成员加入和退会的条件、主要活动方式, 组织机构的设置、负责人产生办法、对成员参加活动的要求和纪律条例、活动资金的筹集及管理办法等。同时,规范管理社团的工作计划、活动方案。二是要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社团管理制度, 即建立健全成立社团的审批制度, 严格活动申报制度, 完善社团的内部管理制度。在审批社团时, 要严把质量关, 新成立一个社团要把握好五条标准: 是否有一套规范的管理办法, 是否有一个挂靠管理单位, 是否有指导教师, 是否有一批活动骨干, 是否有一定的经费来源。

2、提高活动质量

社团活动的质量是社团存在、发展的生命力, 也是提高社团声誉、增强社团凝聚力的关键。但一些大学生社团图外在的形式,重表面热闹,而无实质活动,挂虚名,搞假、大、空。要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社团活动,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 在制定好和学期活动计划方面提供帮助。所开展的活动要坚持思想性和教育性, 活动内容与活动形式的完善统一, 力求出精品, 上档次, 不断扩大社团影响力和活动的教育面。大力扶持科技、学术类社团,坚持以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为主导, 营造浓厚的课外学术科技文化氛围, 使社团活动真正成为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经费和是社团活动的物质保证。学校要为社团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

3、加强对社团参与者培养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社团的发展情况和活动开展质量, 与社团组织领导者的综合素质、工作方法、指导思想等方面具有直接的联系。同时社团的参与者,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他们抱着发展兴趣、提高能力的目的来参加社团。但社团的现状是:对于社团的组织领导者来说,社团的锻炼作用较为明显,而一般的参与者感觉受益不大。因此, 要加强社团建设, 不仅要抓好社团负责人的选拔、教育、培养, 要把那些思想素质高、学习成绩好、管理能力强、在同学中有较高威信的学生选拔到社团负责人的岗位上来,更要为那些能力一般的参与者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要注意培养与使用相结合,重在培养,多途径、多方式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4、严格监督考核

大学生社团应该达到陶冶情操、活跃学术气氛、开拓专业视野、优化知识结构、拓展综合素质、提高活动能力的目的。大学生社团活动必须要有利于学生个人成长、有利于校园文化发展。因此应成立专门的社团管理机构监控社团活动,制定社团的申报、命名、成立和注销制度并严格执行,制定明确的社团考核制度,对对管理有方、工作扎实、富有创新、贡献大的社团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以引导和

德才网(http://www.decai.me)

推动社团的健康良性发展, 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独特作用。

高校校办企业的现状与发展 篇3

关键词:高校 校办企业 问题 发展

我国高等院校校办企业创办始于上世纪50年代,改革开放后,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高校积极响应“863计划”的方针——“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使校办企业得到了飞跃的发展。高校校办企业的蓬勃发展,对促进高校产、学、研的相互结合,带动产业经济,缓解教育经费的压力,以及开创新科技、新技术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根据中国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网站2007年2月14日发布的2005年全国高校校办产业收入排行榜与《2010年度中国高等学校校办产业统计报告》结果对比显示,我国高校校办产业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校办企业的发展已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表1 2005年全国高校校办企业收入排行榜

(前十名,单位:亿元)

序号学校名称校办产业收入总额

1北京大学267.55

2清华大学198.32

3浙江大学57.27

4东北大学35.33

5中国石油大学(华东)30.09

6武汉大学22.75

7复旦大学22.73

8同济大学22.39

9哈尔滨工业大学20.20

10西安交通大学18.11

此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网站,2007年2月14日

表2 2010年全国高校校办企业收入排行榜

(前十名,单位:亿元)

序号学校名称校办产业收入总额

1北京大学626.94

2清华大学350.32

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87.61

4东北大学65.19

5同济大学42.36

6华中科技大学38.67

7中山大学25.93

8重庆工学院21.01

9武汉大学20.09

10上海交通大学17.58

此数据来源于《2010年度中国高等学校校办产业统计报告》

但是,在高等院校校办企业的高速发展中,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问题,发展受到了制约。如何解决校办企业的问题,使其健康、有序的发展,成为我们共同研究、探讨的主题。

一、 高校校办企业发展现状及普遍存在的问题

1. 产权关系不清晰

高校校办企业绝大多数是由学校全额投资的企业,也就是说学校是企业唯一的股东,它们之间既未明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和被委托关系,也未明确两个不同的主体之间的经济法律关系。绝大多数企业无法人财产权,致使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缺少自由运营的自主权。所以,在产权关系不清晰,未形成法人财产权的前提下,高校企业不可能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由于产权的不清晰,企业法人财产界定不清,引起分配关系的矛盾,这也是导致高校企业校企不分的根本原因,使企业自主管理、经营、发展都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2. 管理体制不完善

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以行政为纽带。这也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的重大决策必须先上报学校,由学校相关部门的领导和机构研究讨论来决策企业的相关经营问题,这样不但会使企业最后决策存在一定的风险,而且决策过程繁琐,周期长,使校办企业错失最佳投资时机和开拓市场的优先权。

学校与校办企业之间没有建立起连接两者的“中间体”,致使企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而且学校也直接承担着企业的经营风险和法律风险。

3. 运营机制不独立

由于校办企业中董事,经理等重要职务大多数由学校委派和任命,这样就造成了企业管理者的双重身份。由于管理者同时在高校任职,使得管理者的工作重心不能全部放在企业上。校办企业在经营中如发生因经营不善引起债权或债务等纠纷时,学校将会承担连带责任。运营机制不独立,使得企业难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主体。

4. 财务监督不到位

对企业财务的管理,往往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只是采用单纯的事后核算方式,这样对资金的使用和回收,没有预见性和实际考察性。对财务的监管没有起到立体的全面监督作用。

二、 高校校办企业的发展对策

根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明确在国有企业中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这也是校办企业发展的方向。

在学校与校办企业之间建立有效的“中间体”,使得产权、管理、运营等机制有效地分开,一方面降低了学校对企业承担的风险,另一方面使得企业拥有更多的自主发展空间。

建立高校产业集团,是学校管理经营性资产的有效方法。学校依法成立独资的高校产业集团,使其代表学校对校办企业行使管理权。学校做为投资主体拥有企业的产权,而企业拥有企业法人财产权,这样使得学校与校办企业之间产权关系分离,学校不再承担企业的相关风险,而企业拥有更多的自主发展权。

高校产业集团以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坚持“积极发展、规范管理、改革创新”的方针,以新的思路面对各种机遇和挑战。高校产业集团对校办企业放开自主经营权,并对企业的战略性发展给出指导性意见。使企业做到自主发展,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发展滞后,长期经营性亏损,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现象的校办企业,高校产业集团有权停止其经营发展,这样会促使企业积极健康的发展。

高校产业集团对校办企业的管理层可以采取聘用职业经理人的方式,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使管理者的绩效直接与企业的收益挂钩,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高校产业集团建立财务管理体系。会计人员交叉管理企业的财务,每人负责多家企业,而每家企业由几位会计负责的形式。建立起立体的财务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企业的投资做好过程监督和核算分析制度,使投资的风险降到最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高校产业集团积极的拓宽合作渠道,使投资主体多元化。高校对校办企业的投资,主要来自高校经费的使用,由于经费有限,在企业发展的同时,高校不能持续地向其追加投资成本。这样,高校集团公

司可以通过股份制的合作方式与有投资意向和有能力的企业或自然人进行联合投资。

三、结束语

高校校辦企业的发展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起到了带动的作用。同时会给学校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增加学校经费的同时,对学校教学、科研、和改善学校办学环境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校办企业良好的发展,使学校的品牌形象也得到了提升。

参考文献:

[1] 何艳,秦远清.高校校办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N].四川,成都大学学报,2008.

[2] 杜辉华,宋健.高校校办企业的改制与发展[N].湖南,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8.

[3] 俞红斌.浅谈高校校办企业的现状与对策[J].北京,商场现代化,2009.

[4] 韩树全.中国高校产学合作模式的历史考察[J].福建,教育与考试,2013.

[5] 曾祥慈.高校校办企业财务监督问题探析[J].湖北,财政监督,2011.

高校发展现状 篇4

一、高校开展创业竞赛的情况

大学生创业竞赛涉及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跨院系的团队合作和市场化的方案设计, 集专业性、实践性和育人功能于一体, 是科技产品和创新成果的大展示, 更是青年学生展示个人和团队的理想平台。其育人功能成效显著, 有效地促进了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一个平台, 其在竞赛方面的特性符合大学生的发展需求, 表1为五邑大学近三年来创业比赛的情况:

在创业教育大力推进的情况下, 2012-2014年, 五邑大学学生参与创业竞赛的团队数和参赛人数得到了快速发展, 参与创业大赛的创业项目从2012年以综合服务类创业项目为主到2014年涵盖农林、化工技术、环境科学、电子信息、材料、机械能源、服务咨询众多门类, 涉及经济、生活、文化、社会的诸多领域。仅2014年, 该校就有25支学生创业团队、近200人次参加了诸如“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邮储银行杯” 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等国家、省市级创业竞赛 (获奖情况见表2) , 所获奖金超过20万元。由于参赛项目的基数逐步增大, 学生在高层次的创业竞赛上也逐步有所斩获。

总体来说, 近年的五邑大学创业项目得到了快速发展, 这些创业项目的成功在于很好地把握了地方经济形势和社会热点, 并获得了较好的比赛成绩。但创业竞赛并非创业实践, 这些团队在后期由于团队成员变化、创业融资等问题, 能真正坚持落地运营的却少之又少。通过创业竞赛帮助创业学生从“纸上谈兵”过渡到“真枪实战”, 真正起到“孵化器”的作用, 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二、高校大学生创业竞赛存在的弊端

(一) 创业项目过于理想化, 缺乏市场意识

大学生选择的创业项目要经得起市场的考验, 有特定的消费群体才能获得成功。当前的创业竞赛“重科技, 轻商业”, 过于强调创业项目的科技含量, 轻视项目的商业运作, 竞赛评委也青睐于取得国家专利或科技发明类的作品, 致使越来越多的参赛学生热衷“借用”本校老师的科研成果来参赛。

同时, 每年参赛项目的重复率高, 且大部分项目来自参赛者的主观臆测, 例如, “校园外卖”创业项目, 尽管创业方案已包含市场预测、可行性研究和风险评估等完整结构, 但市场预测过于乐观, 对“美团外卖”“饿了么”等现有竞争对手缺乏充分的调研, 对消费者需求、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了解不足。大学生如果缺乏前期的市场调研和论证, 只是凭自己的兴趣和想象来决定创业项目, 甚至仅凭一时心血来潮就决定干哪一行, 肯定会遭遇失败。学生在校期间创业, 由于缺乏市场实践, 很多创业项目是产生于团队成员兴趣, 往往没有经过扎实的调查, 因此, 创业项目在具体运作上可能与社会脱节。

(二) 参赛团队竞赛成分重, 项目难以落地

创业竞赛形式以模拟为主, 通过创业计划书及创业项目展示答辩进行评判, 现场表现占分比例较大, 口头表达及应变能力强者获奖概率高。虽然参赛人数逐年上升, 但较多参赛团队都是和身边的同学组队, 为了比赛而比赛, 并没有考虑创业团队所需要的不同岗位特质的人才需求, 而是把心思花在如何包装及向评委展示自己的创业项目, 获取评委的高分。最终通过创业竞赛获奖的创业团队, 能真正落地运营的却寥寥无几。

(三) 创业配套服务欠缺, 缺乏后续支持

麦可思发布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 2013年, 我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仅占就业总数的2%, 而广东大学毕业生创业率不足1%, 远低于江浙。据了解, 每年大学生的专利申请也不少, 但实际转化和落地的不足10%,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创业资金缺乏。

校内创业竞赛中, 担任评审者多为各类学科教授, 缺少企业及社会人士, 能给学生提供的创业资金与资源有限, 有限的参赛奖金对于实际运营的创业项目而言微不足道。 很多好的创业项目被挖掘出来后, 由于缺乏项目落地的资金与后续发展支持, 只能止步。 而美国很多知名的大企业均源于高校的创业竞赛, 他们的创业项目有社会各界的支持, 有的能在短短几年内在全球产生广泛影响力。可见, 单凭高校的一厢情愿, 没有社会各界的支持, 创业竞赛中好的创业项目很难转变为现实。

三、针对创业要素, 优化创业竞赛内容

据一项针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59.96%的在校大学生有创业想法, 但还没开始;有4.89%的在校大学生已在创业, 20.73%目前没有创业想法, 还有14.4%的人仍在犹豫不决。大学生创业的困难主要是缺乏创业经验和资金匮乏、个人能力不足及缺乏有效创业指导等。由此可见, 大学生要成功创业, 好的点子、创业团队、 充足的资金和社会人脉关系一个都不能少。因此, 针对大学生, 尤其是本科生而言, 同时具备这几项条件的并不多。结合个人工作经验, 笔者认为高校应通过创业竞赛这一重要载体, 针对创业三要素, 提出优化创业竞赛的措施:

(一) 以赛促创, 培养有市场潜力的创业项目

高校应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梳理学生活动的脉络, 规范活动内容, 提高活动质量, 以赛促创。鼓励学生从生活及社会需求出发, 提高创新素质及课外科技创新能力, 并从中挑选具有市场前景和核心技术的作品与市场对接, 不断将作品向实际生活及应用渗透。在与市场结合的过程中, 采集真实的调研数据为项目开发指引方向, 不断优化技术和作品, 提升作品的实际应用性, 更好地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最终形成优质的创业项目。

(二) 以赛促识, 搭建优质的创业团队交流平台

通过举办创业竞赛组队沙龙、创业论坛、KAB/SYB创业培训、创业集市、专题讲座、参观企业、访谈企业家系列活动, 让学生了解创业、体验创业、激发学生创业激情, 汇聚具有创业意识的在校大学生及校友, 共同参与头脑风暴, 通过自荐及他荐的方式“招兵买马”扩充创业团队, 促进专业融合。

与此同时, 优化校园创业环境、营造浓厚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积极围绕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推广、落地需求, 通过开展优秀创业项目成果展, 组织媒体、政府、企业及投资机构观摩, 为创业大学生的项目落地和寻求合作提供平台。同时, 开设大学生创业免费人工咨询平台和大学生创业交流平台, 为他们搭建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 让能力欠缺、缺乏指导的大学生创业者们相互探讨学习, 从成功者身上找差距, 在失败者面前吸取教训, 避免走弯路。

(三) 以赛促改, 构建立交桥式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

针对创业团队出现的创业资金瓶颈问题, 除了校内创业孵化基金给予支持外, 鼓励具有市场前景的创业项目, 在共青团广东省委设立的专门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股权交易平台———“青创板”上挂牌, 并推荐项目申报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依托创业沙龙, 导师带徒, 成立创业指导对接平台, 为创业团队量身定制系统、专业、个性化的创业课程及培训服务。进一步整合媒体、政府、企业等多方面的社会资源, 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创业竞赛, 形成立交桥式的立体化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工作网络, 构建起包含“指导、服务、培训、扶持、实践、孵化”在内的全方位、多联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打通大学生创业资金瓶颈, 为在校大学生提供项目资源、运作资金、市场开拓、创业经验全方位的扶持。

参考文献

[1]汤伟伟, 梁瑞兵.大学生创业竞赛活动的发展与教学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3, (2) .

[2]陈瑜.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原因分析及规避模式[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 2011, (1) .

[3]雷雨.大学生有好创意, 可挂牌上市[N].南方日报, 2014-05-20.

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篇5

通过调查法、座谈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探讨了江苏省部分高校体育社团的.现状、组织与运行等方面向题,分析了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加强管理、完善措施、增加投入、与社会接轨等建议,以期提高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水平,促进高校体育社团健康发展.

作 者:王传友 冯伟 Wang Chuanyou Feng Wei 作者单位:王传友,Wang Chuanyou(淮阴工学院体育部,江苏,淮安,223001)

冯伟,Feng Wei(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苏州,215021)

高校网络电视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 篇6

【关键词】网络电视 受众 需求

一、前言

网络电视即IPTV,也称交互式网络电视,是一种利用宽带有线电视网,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于一体,向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服务的崭新技术。严格意义上说,网络电视可根据终端分为三种形式,即TV(机顶盒)平台、手机平台(移动网络)和PC平台。而以计算机为平台收看网络电视则是当前网络电视收视的主要方式。笔者所要研究的正是这种以计算机为平台的网络电视在高校的发展状况。

高校作为个人计算机和互联网普及率较高的地方,收看网络电视的人群也相对较多。而兰州大学榆中校区地处兰州市榆中县夏官营镇,地理位置偏僻,聚集了来自祖国各地的一万多名学生,学校附近的休闲娱乐场所比较匮乏。另外,电视设备并未普及到每个宿舍。但是,由于学校便利的网络服务,校区内电脑的普及率相对较高。在调查中,笔者也证实了一个情况——榆中校区80%的同学依靠网络获取所需信息,基于这样的现状,选择兰州大学榆中校区作为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

二、兰州大学榆中校区网络电视收视状况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了问卷的方式,在全校范围内发放1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00份。被调查者中男生占68%,女生占32%,他们中有42%的文科生和58%的理科生,调查涉及全校四个年级,其中一年级和二年级共占32%,三年级占32%,四年级为37%,被调查学生有49%来自农村,22%来自城镇,21%来自中小城市,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到学生收看网络电视的内容,时间,方式,等内容,具体情况如下:

(一)收看网络电视状况

1、收看网络电视的时段

图(1)调查显示,75%的学生选择在晚上8点到11点收看网络电视,学生由于白天时间多在上课、自习、参与室外活动,很少有时间收看网络电视,所以晚上成为收看的最佳时间。

2、收看网络电视的软件

调查结果显示,有51.2%的学生选择了PPLIVE作为网络电视收看软件,PPLIVE作为老品牌的P2P网络电视软件,电视频道的种类齐全,数量也多,软件的选项设置灵活,操作界面友好,方便灵活。实际试用过程中连接播放各频道的速度快,播放信息较详细,观看过程中的稳定性也不错。另外,用户也可以选择不使用软件本身的播放器,而选择其他自己喜欢的播放器观看。另外有1/5的选择了兰大网络电视,兰大网络电视作为兰大校园网专用网络电视,具有速度快,节目流畅的特点,但是其节目量较少,只能满足基本的信息需求。

3、收看节目类型

学生主要通过网络电视收看电影、电视剧以及体育类节目,这类节目多属于休闲娱乐性质,而从收看纪实类节目的学生人数来看,网络电视则不能满足需要。当然这与网络电视本身的纪实类节目数量和质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满足需求情况

笔者根据调查访谈,总结出五种高校网络电视使用与满足形式:休闲娱乐,获取咨询,消磨时光,生活习惯,汲取经验。

认为网络电视为他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同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4.4%,其中娱乐休闲的主要形式为收看电影、电视剧、娱乐性节目以及听歌,看球赛等。

而近1/3的同学表示他们更加看重网络电视所提供的咨询类节目,因为比起浏览网站获取信息,电视媒体提供的信息更加精炼。有同学表示,通过收看网络电视,可以知道每天全世界都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对于媒体而言,培养固定的收视群体是十分必要的,而网络电视兴起不久,已经具有了一群固定受众,在被访者中有超过10%的人表示收看网络电视只是一种生活习惯。

另外有12%的人认为,收看网络电视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只是因为闲着无聊,打发时光。

除此以外,网络电视还满足了一部分人汲取人生经验的需求。在被调查者中很多人表示,丰富人生经验,对于一个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来说十分重要,而通过收看网络电视,特别是一些电影、电视剧、访谈类节目,可以发现不同境况、遭遇的人对待人生的不同态度,学习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待人接物的正确方法。

调查发现网络电视在满足同学们的各种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36.3%的人认为收看网络电视很浪费时间,因为网络电视所提供的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十分有限,更多的人都在付出宝贵的时间收获一些“垃圾”。26.5%的人认为收看网络电视很耽误学习。还有20%的人认为收看网络电视影响个人价值观,特别是网络电视上风行的韩剧,以及一些国外节目,经常收看都会受到一些影响。另外,有一部分人认为经常收看网络电视不利于发展同学之间的友谊,经常守着网络电视的人,常常是很少跟同学进行交流的,长此以往,不利于个性的发展。

三、网络电视在高校发展的对策研究

在本次调查中,被访者对网络电视自身优势给予了充分的肯定,24%的人认为网络电视的自由点播功能为他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22.2%的人更看重网络电视可以随时收看的好处,这使得他们不再为错过一档喜欢的栏目而大伤脑筋。大概是厌倦了传统电视插播广告的方式,有18.7%的人表示网络电视广告少是其一大优势,值得保持和推广。另外,有同学提出网络电视收视范围比较广,一般的家庭电视只能收到中央台和地方台,而网络电视可以收到很多外国的经典频道,如BBC、DISCOVERY等,这不仅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也开阔了视野。调查中,有8.9%的同学选择了网络电视个性化的收视习惯作为其主要优势,因为他们觉得网络电视通常具备私人化的收视环境,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随意收看喜欢的节目,避免了全家人一起看电视、抢遥控的尴尬,同时,也可以自行调节音量和屏幕大小,甚至可以几个节目同时收看,非常方便。但是,网络电视由于刚刚起步,也存在很多问题,通过本次调查采访,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改善校园网络条件,提高网络电视收视质量

目前的网络电视主要存在节目不流畅,画面不清晰,声音质量差等缺点,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网络带宽限制。二是压缩技术的限制。在调查中,近三分之一的同学将流畅度和清晰度作为网络电视需要改进的首选项目。

(二)加快节目更新,丰富节目内容

在本次调查中,有25.5%的同学认为网络电视的更新速度过慢,很多最新流行的电视节目、电影和体育赛事都不能及时更新,这大大影响了他们对网络电视的关注程度。也有17%的同学认为网络电视节目量不足。此外,按照网络电视特性来制作的节目还很少,大多数经营者只是简单的对传统的电影、电视节目进行压缩转换,然后放到网上,真正意义上的互动电视节目屈指可数。

(三)提高互动性,加强节目原创性

网络电视相比传统电视的突出优点是其互动性,而目前的网络电视几乎不存在互动,受众仍然停留在收看节目的单向交流形式。另外,目前的网络电视大多是转播各电视台节目,缺乏自办节目,无法实现个性化,也很难满足受众需求。

(四)加强宣传工作,推广网络电视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很多不收看网络电视的同学并非不喜欢收看网络电视,而是对这一新兴事物全然不知。所以,加强网络电视宣传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

(五)整合软件市场,简化软件界面

目前,市场上流行的网络电视软件不下十种,每种都有其独到之处,这使得受众在选择软件时遇到很多困扰,而且,大多数软件存在界面不友好,选项设置复杂等缺点,对于电脑新手来说需要一定的掌握时间。所以,推广网络电视,还应整合软件市场,开发出一种具有多重优势,可满足大多数用户需要的网络电视软件,并且简化软件的设置,使得更符合大众化需求。

(六)了解受众需求,细化节目分类

以计算机为终端的网络电视受众主要集中在拥有个人电脑的人群中,而从调查中不难看出,这批人主要利用网络电视进行休闲娱乐,所以,网络电视应多提供一些具备休闲娱乐性质的电视节目。另外,目前的电视节目分类还十分笼统,让受众很难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所以,网络电视供应商应充分考虑到受众的需求,细化节目分类,从而更方便受众进行浏览和选择。

(七)规范行业管理,严审节目内容

目前网络电视缺乏行业管理,这使得有些供应商有可乘之机,为了获得点击率,提供了一些色情、暴力、血腥等限制级别的电视节目,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四、结语

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网络电视继承了传统电视和网络的双重特点,有着其天然的优势,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电视行业的不断发展,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相信在未来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而对于网络电视的研究和讨论,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网络电视,充分地利用网络电视,尽快掌握其规律,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

参考文献

[1]刘建明,网络电视是什么电视,传媒观察,新华日报报业集团主办,2006年7月

[2]邢旭东.网络电视的传播特点.新闻界,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主办.2005年6月

[3]邢旭东,网络电视的问题及发展策略,新闻界,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主办.2006年5月

[4]胡兴军,网络电视发展的良好态势及障碍,广播电视信息,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主办,2005年7月

[5]张建军,中国网络电视发展现状分析,中国传媒科技,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办,2005年4月

高校开放课程发展现状研究 篇7

1.国外开放网络课程的发展及现状概述

2001年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网络开放课 (OCW)开启。步MIT后尘,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大学陆续加入网络开放课程行列, 各大高校希望用十年时间将2000多门开放课程分期分批上传到互联网上,供全球受众者观看学习。时光荏苒,十年已经过去, 确凿数据证明麻省理工学院建设的网络开放课取得了广大受众者一致赞同,目前MIT已经拥有并开放了1975门课程。同时,全球现已有225个国家和地区建设并开放了网络开放课程。

经历十几年的创新与完善,如今不管是计算机,还是移动电话、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都能使学习爱好者享受到这些不受地域限制、也没有身份限定的丰富的网络资源。国外提供开放课程的高校以欧洲和北美洲为主,分别有61所和53所,其中美国26所、西班牙49所。除此之外,澳大利亚和南非各有1所和2所高校参与建设网络开放课。开放课的提出说明一所学校的课程学习者不再只针对该校学生, 校外爱好此类课程的人员可以加入学习者行列, 这在开放课程发展比较成熟的高等学校中得到了较好体现。例如,在麻省理工开放课程的所有受众者中,42%是在校生,43%是校外自学人士。耶鲁大学的情况也是一样,校外人士使用开放资源的比例占到了69%。

2.国内开放课程发展现状

与国外网络开放课的发展相比较, 中国的起步落后了将近十年。2011年11月9日,18所中国名校的20门开放课程通过网络展示在广大学习者面前,获得了国内众多学习者的关注,5天的时间,点击量就突破了10万。而在此之前,国内只有少数学习者使用网络开放课程这种新的学习模式。尽管国内网络开放课程发展才刚刚开始,还远远没有达到国外的发展水平,但它的出现为中国高校利用网络方式实现课程资源共享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中国网络开放课在访问量方面已经很接近国外高校的开放课程。就学习内容方面来说,中国开放课程主要以中国的传统文化、礼仪、口才等为主要特色,但在专业技术性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教育部规划,“十二五”期间,2011年教育部建设了首批网络开放课100门,2012年至2015年将建设900门精品课程。虽然与国外比较还有比较大差距,但如果能合适应用这些资源,国内高校网络开放课程的推广将会产生更大反响, 发展前景一片光明。中国开设开放课程的高校在亚洲大学中占据了很大比例,国内共有623所高校提供了网络开放课,中国台湾有14所高校参与其中。其他国家中,日本、韩国分别有24所和12所高校提供网络开放课。亚洲总计有692所高校加入网络开放课的行列。

根据调查统计, 国内在校大部分大学生都了解听过网络开放课,但仍有35%左右的人还不太了解这一新型课程模式。这是因为开放课在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 同时说明网络开放课在我国还需要全面普及, 需要进一步宣传让更多学习者认识并且参与学习自身爱好的课程, 开放课程将会在我国发挥更大的教育意义。

3.针对高校开放课程资源建设现状, 国外开放课程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精品公开课以高校在校学生为主体, 同时面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内容主要涉及科学、文化类的网络视频课程与相关学术讲座。我国高校视频公开课课程资源建设正处于发展阶段,在建设课程时既要保留传统课程建设过程中优秀的特色资源,又需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建设的理念,美国作为提出开放课程资源建设的国家,其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促进师生之 间的交流。 在授课方式方面 ,师生之间的交流必不可少,因为,学习者在观看教学视频的过程中会紧跟授课教师的讲解思路学习, 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提出相应的问题并提供给学习者独立思考的时间, 学习者更容易对知识进行把握并且提高学习能力。相比面对面的教学方式而言,开放课程项目的讲授者若能提供师生在线交流的平台,在线实时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就能大大强化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2)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项目的开发与实施,需求分析是首要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需求分析得好坏是项目成败的关键。各领域专家的意见是开放课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参考,同时,学习者作为课程的主要参与者,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提出的建议应得到重视。但是,对于同一门课程来说,不同授课教师有不同解释,他们对课程讲解的内容、授课表达方式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我们可以邀请更多人参与到课程建设当中,积极采纳他们的意见,对课程进行进一步完善。

(3)课程的难 易程度要适 当调整。 国内开放课程处于建设起步阶段,课程讲解的内容主要是基础类课程。如果要开发专业类课程,则课程的深度仅可以满足想要了解该专业技术的学习者,对于极度爱好此类课程的学习者来说,这些资源远远不够。因此,对于比较热门前沿的专业,可以适当增开一些比较有深度、难度的专业课,以使各种水平的学习者同时获益。同时,对于一些学习者不太了解的专业,可以只提供简单的专业介绍及学习者可获得的能力和就业方向等相关问题, 对于填报高考志愿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4)建设过程 要积极分享 建设经验。目前 ,“985工程”高校和“211工程”高校拥有大量的优秀教师和课程资源,因此,这两类高校最早开始建设共享课程。除此之外只有少部分高校开始建设共享课程,并且此类高校积极性不高,同时这些高校内优秀资源将不能提供给社会共享。为了响应国家对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推广, 此类学校中一些比较前沿的高校会适当分享自己的授课经验及课程资源。这样将会满足课程的多样性,同时能提高同类课程的质量。

4.开放课程的发展和展望

在对国内外高校开放课程进行一系列分析对比之后,我们发现中外高校开放课程还是具有比较大的区别的。

(1)在资源提供者方面,国外高校的课程资源来自高校注册教师、校外教师和有意愿提供资源共享的人, 课程来源十分广泛。而国内在资源的选择上比较严格,课程的提供者均来自名校名师,内容上进行了精心准备,这样课程的专业性会变得比较强,但同时课程设计领域的广度受到很大限制。如何平衡好课程的权威性和广泛性是课程建设者需要向国外学习的地方。

(2) 在课程资源方面 , 我国开放课偏重于电子文稿的提供,如讲稿、教材等,而国外更侧重于视频资源的共享。此外,国内在课程推广方面还需要向国外学习。在我国,只有高校内部师生知道学校网站内部的精品课程, 各高校把相当大的精力投放在精品课程的参评上,而忽略其推广和利用,使得精品课程的实际作用没有得到相应发挥。而国外的课程资源以学生学习为唯一导向,因此即使学校知名度存在差异,但国外高校开放课程的影响力相对国内高校来说仍然高出一筹。

(3)在课程可访问性方面 , 国外发达国家处于绝对优势 ,他们互联网普及率很高,移动设备网络覆盖面广,因此观看课程不用受制约,学习者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而国内由于网络覆盖面有限,所以提高课程本身的质量,加大精品课程的宣传,吸引更多学习者观看课程,才能扬长避短。中外学习者在学习目的和课程选择上有相似性, 都是选取自己感兴趣或者与自己专业内容相关的课程进行学习。另外,国外课程平台设置了多国语言,便于世界各地的学习者点击浏览,基本不存在语言障碍,这一点值得借鉴。

(4)在学习绩效上 , 国外高校有一个优势 , 那就是反馈及时。学生不仅可以评论,而且可以与授课者沟通交流,甚至一些课程可以获得学位。而国内高校课程在这方面还是处于弱势,即使在一些综合课程平台上,学习者与授课者的交流,针对课程内容的评价和讨论都非常欠缺, 这也是我国开放课程在形式上需要注意的地方。

5.可行性策略与建议

(1)加大对于 国内高校 课程的宣传 力度。虽然高校开放课程并不含任何商业目的,而且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推广宣传这一块可以怠慢。除了课程本身需要越来越完善,使其更具有吸引力之外,还要能真正体现“资源共享”的初衷。或许可以和如今学生比较推捧的一些主流媒体、社交网站联手,让更多学习者有兴趣打开网站,也让学习高校开放课程逐渐成为一种新潮流。

(2)统一平台 规范建设 。比较研究中提出 ,如今国内高校开放课程呈现出比较混乱的状态。有些学校在自己的主页上为开放课程开设了一个专栏;有的学校则建立专门网站,等等。我们或许可以统一开放的平台,并特设一个管理运行开放课程的技术管理团队。对资源的来源,资源的评估,下载的格式等都制定一个统一标准,这样既方便管理,又可让使用者更清晰地找到自己需要的课程,大大提高效率。

(3)多样化授课内容与形式。比较中,我们发现光看标题 ,有时会不自觉地选择国外开放课程。原因很简单,他们的标题和介绍更吸引人。建议国内课程应该再多偏重实用性和趣味性, 毕竟国内学习者并不是硬性规定要完成课程取得什么成绩,只是为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因此在内容上,理论成分可以相对减弱一些,让使用者通过这些课程补充课堂上有时无法学到的但生活上更实用的知识、常识或能力。

(4)增设更多 反馈环节。 高校开放课程虽然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学性课程,但不能忽视教学反馈这一环节。当学生有问题或者学习者对于某一知识点产生歧义的时候, 得不到及时交流,找不到想要的答案,会使他们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解决办法有很多种,例如:在授课老师允许的情况下,专为开放课程建一个电子邮箱,并开放这个邮箱,让有疑惑的同学发邮件询问老师。也可在该课程的下方专门增加回复反馈版块,请授课老师定时登录回答问题。又或者可以做成类似于新浪微博“微访谈”的形式,可以在某个特定时间,为这门课程开设提问反馈活动。教学反馈环节的增强能够很好地促进教学相长,扩展公开课程的教学生态效应。

6.结语

高校体育选项课发展现状 篇8

选项课体育教学模式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并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这种教学模式具备的优势主要有项目的设置比较广泛,具备多种课程供学生选择,并且对学生体育习惯的培养十分重要。多数普通高校在校生对体育思想以及良好体育习惯益处的认识不足,并且高校自身对体育教学的宣传欠缺力度,因此,多数学生对于体育选项课的设置认识不够。大学期间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对于体育习惯的培养以及终身体育教育的实现十分重要,因此,在该时段内,学校应该谨遵体育培养的目标,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引发学生的积极性,有针对性的对学校体育相关课程进行合理且细致的安排。合理安排体育教学课程有利于学生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提高。

2高校选项课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高校选项课发展的因素

2.1高校选项课存在的问题

2.1.1体育场地、器材不足、学时数偏少

完成体育教学需要以场地以及器材为基础。很多学校都会出现许多学生同时选修同一门课程,从而出现教学器材不足的现象,学生轮流使用器材进行体育锻炼。由于场地和器材存在不足,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强度及技能的掌握等往往受到影响,而达不到预期效果。近几年,各高校开始实施扩招,学生人数增加,国家对高校体育设施的投入虽然也相应增加,但是体育场馆不足的情况依然严峻,旧的器材得不到修护和更新,新的器材得不到补充,因此多数高校的体育教学多为“老三样、三大球”,不具备新颖的体育项目,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一些因为选修的学生多而需要更多场地的项目无法正常进行,尤其是多数学生喜欢的项目,由于选择的人数过多,场地严重不足,学校不得不限制选课人数,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选不到自己喜欢的课程项目,进而严重影响了体育锻炼的时间、锻炼效果以及技术的掌握。

2.1.2缺乏足够的体育教学人力资源,业务水平较低,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

专门从事体育教学的教师,是体育教育及体育训练中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素质的高低、业务水平的高低及敬业程度等对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训练的效果有很大影响。教师需要完全掌握体育知识,才能进一步将其成功的传授给学生。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质量息息相关,因此,一名体育教师至少要具备两种体育项目的专业水平,并且需要经常向专家教师咨询有效的教学方法。

2.1.3学生体育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

现阶段,各高校通常是按照院系、年级以及专业等对体育选项课进行安排,换言之就是将一个院系内部的年级以及专业顺序打乱,再进行重新编排。采用这种方式的安排,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但是由于不同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体育基础存在很大差距且接受能力也是参差不齐,因此教学进度以及教学内容的安排也存在很大差异,很难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要求,进而造成学生对体育项目学习的积极性下降,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

2.1.4专项课内容安排尚需进一步完善

体育教学的过程不应该照抄书本,而是应该融会贯通,将动作尽可能的简化,使其简单容易接受的同时又生动形象。对教学内容进行安排时要做到张弛有度,有针对性的增加部分理论知识,进而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更深入的理解,促进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进一步提升。使体育运动市场化、社会化奠定真正高素质、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基础,真正做到,体教结合。学生在体育选项课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一到两个体育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终身体育教育的目标。

3针对高校体育选项课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

3.1加速场地及设施的建设的同时实现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

高校领导需要进一步重视体育教学,并且投入较大精力到提升体育选项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等上面。大力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选项课程,并且在师资以及场地等因素允许的基础上,以学生自身的体育基础为依据实施分班,以便尽可能的让学生掌握一定程度的体育技能,促进终身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增加现有体育场地的使用程度,投入资金建设更多的体育训练场地以及体育器材,尽可能的满足体育教学的要求,并且对现有的教学设施进行改进。

3.2提升教师实力,选派教师进修并进一步引入优秀资源

要想提升教学质量,就需要对体育教学的师资力量进行改进,通过内部提升和外部引入的方式提升师资队伍的水平。内部提高通常是将学校内部的教师送到外面接受培训,进而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摘要:高校开设体育选项课是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是一种受学生欢迎,符合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的教学组织形式。文章运用文献查阅、逻辑分析及归纳的方法有针对性对国内普通高校体育选修课的发展背景及现状进行了论述,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高校,选项课,体育,现状

参考文献

[1]秦婕.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发展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6):816-818.

[2]杜炳辉.对高校体育选项课的思考与探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32(1):105-109.

高校校园APP发展现状初探 篇9

APP是英文Application的简称,是指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统称“移动应用”或“手机客户端”。随着移动终端软、硬件的近年来的迅速发展,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App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重要的入口之一。众多的移动互联用户通过各类APP进行基于无线网络的信息交流、科普学习、娱乐观赏等活动。2012年百度无线发布的《2012年Q4季度移动互联网络发展趋势》显示,我国移动互联人均上网时长首次超过PC互联网,这证明我国网络受众的行为习惯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据工业和信息化部2013年的统计数据我国手机上网用户已超过8亿人,另据相关研究表明:在手机上网用户中59%的用户首先选择登录浏览器,41%的用户首先选择登录APP。浏览器作为PC互联网端的入口在上被APP分流,且此种分流效果在学生中比非学生明显。可见以高校在校学生为主要用户的手机APP其所承载的信息有着广泛的潜在受众。

校园APP的基本概念

目前,对校园APP尚无明确的定义,如果单纯从被学生广泛使用的角度讲一些有着广泛影响力的社交网络和即时通讯APP也可归类为校园APP,如人人、微博、微信、QQ等。不同于上述面向社会大众拥有广泛用户群体的APP,狭义的校园APP的用户往往以特定学校的学生或某些特定的学生群体为主,其所提供的信息具有本地化、实用性强、具有一定的时效性等特点。因此,某些工具书型、学习辅助型APP也不能归入校园APP的范畴。本文对校园APP做出如下定义:面向特定学校学生,旨在为学生提供本地化的学习、生活等信息并具备一定社交功能的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其运营者一般是所在学校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或在校学生。

校园APP的发展现状

目前对国内校园投入使用的APP数量没有准确的统计数字,可以肯定的是由于开发APP的技术门槛和成本要求都处于较低的水平,未来一段时间内在相应需求的推动下和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的政策引导下,投入使用的校园APP数量将进入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下面从校园APP的功能设定和开发方的类型两方面来对校园APP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1.校园APP的主要功能设定

目前校园APP的功能设定主要可以归纳为下述4类。

(1)校园资讯

校园资讯包含的信息内容十分宽泛,又可细分为学校新闻和通知公告、校内及周边高校讲座信息、针对新生的攻略信息、求职和兼职信息、考试信息、教室空闲信息等。上述信息往往出自本校学生的切身经验,并经过了一定的整理归纳,相比于互联网上搜集到的同类信息具有更“接地气”的特点,信息来源可能由运营团队进行有针对性的搜集或由部分用户自发提供。

(2)信息查询

部分APP提供了与互联网上学校教务管理系统、图书馆借书系统等系统的对接功能,可通过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在手机终端上直接登录上述系统查询使用者的选课情况、图书馆图书信息等,甚至直接在手机上选课、预约图书。

(3)生活服务

提供学校周边购物、餐饮、二手交易等信息并提供联系方式,此类功能也是部分商业化运营的校园APP主要收入来源。

(4)本地交友

为同校有某类相同兴趣爱好者或有意异性交友者提供彼此相识和互动的平台。

2.开发方的类型

(1)官方开发型

由学校有关管理部门组织开发和运营,某种程度上此类校园APP相当于简化版的学校官网主页。其优点在于提供的学校相关信息权威、及时,能与学校管理系统实现较好的对接并保证个人信息的安全。缺点在于官方色彩浓厚,承载的内容灵活性不够,某些方面距学生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2)第三方开发通用型

由第三方专业研发团队开发,学校付费或无偿使用,此类校园APP的典型代表是由中国高校传媒联盟、中国青年报社等机构共同研发的“青梅”客户端,已在全国120多所高校投入使用。此类校园APP的优点在于研发团队更专业,产品打磨更精细,有较为可靠的技术保障。能够考虑不同地方学生的共同需求,并可实现校际互动。缺点在于本地化程度不足和特定学校学生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偏差。

(3)学生自主研发型

目前,各高校中流行的校园APP大多属于此类,其优点是由本校学生直接开发,开发者本身也是使用者能最好的了解用户需求,提供的信息最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缺点在于技术水平和资金支持不足,学生的在校年限也决定了其人运营员更替较为频繁团队的持续性难以保证。另外,此类APP发布信息内容需要一定的监督机制以避免错误的信息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用户的个人信息的安全性也缺乏有效的保障。

校园APP发展的推动因素

校园APP近年来得以快速发展其内外动因归结起来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为校园APP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和外部环境

咨询公司Gartner的调研报告表明:2013年中国手机用户已超过10亿,其中智能手机用户数量超过非智能手机用户数量,并持续增长。与此同时手机上网用户超过8亿人,用户在使用智能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渠道上首选APP的人数也已接近浏览器。相比与面向整个社会的调查,在校学生中手机网民和APP用户的比例更高。上述情况一方面使研发对手机硬件要求较高的手机APP从技术上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也由于其具备的巨大潜在市场吸引着商家和学生中的创业者从事相关研发工作。

2.受众对信息需求的日益多元化为校园APP的发展提供了内在驱动力

智能手机在学生中的普及改变了其接收信息的习惯,传统的校园网、BBS、校园广播等信息发布平台已难以满足学生的使用要求。其他新媒体形式如微博、微信平台等尽管也被高校学生广泛使用但其表现力、界面的精致程度和所传达的信息量均受到一定限制,而校园APP则恰好在上述方面实现更好的平衡并满足用户需求。

3.学生自身的创造力和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导向对校园APP的发展起到了催化作用

在校大学生思想活跃,学习能力强,具有很强的创造能力和从事创造性工作的意愿。开发APP的相关技术发展成熟,且对专业基础要求不高,非专业人士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也可掌握,事实上对各高校内流行的APP调查表明其开发团队人员并不仅限于计算机相关专业甚至很多文科专业学生也参与到其中。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这在客观上调动了大学生发现身边商机自主创业的积极性,事实上国内首款本地化的高校APP“Hold住重大”就是由一些在校创业大学生研发而成并已取得一定经济效益,很多高校学生自主研发的校园APP也由于拥有大量用户而受到周边商家的关注,也有部分IT企业表示出对此类产品的收购意向。

校园APP发展的前景

校园APP近年来发展迅速,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共青团中央学校部《2014年学校共青团工作要点》中专门提出:“紧密结合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实际需要和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具体需求,提供“一校一品”的本地化移动APP应用和服务。”2014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联合举办的“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在原有“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基础上也专门设立了鼓励APP作品参赛的移动互联网创业专项竞赛。由此可见校园APP不在大学生中产生热烈影响的同时也受到了教育和青年工作主管部门的重视。

从现有的发展趋势看校园APP的发展热度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上升,部分学校可能出现数十甚至上百款校园APP同时运行的情况,而由于用户的选择、开发团队是否能够维持正常运转等因素将有相当数量的校园APP被淘汰,而运营团队相对成熟并能获得商业收益或其他经济支持的APP将积累起稳定的用户群体,这期间社会上的IT企业、投资机构、电子商务企业、社会媒体等将参与到其运作中来。未来校园APP的功能将不仅限于提供校园本地信息服务,而向着多功能的校园资讯平台方向发展,以往团购、电子商务网站和APP的部分功能都可能被整合进来但参与合作的商家本地化程度会更高。此外,现有的校园APP以文字和少量图片为主,校园无限网络和4G手机的发展将为校园APP提供更多的表现形式,使其能够承载音频、视频等更多形式的信息。

武汉高校网球发展现状与分析 篇10

关键词:网球,高校,武汉,现状与分析

1、前言

网球运动是在欧洲发明并逐渐流行起来的一项体育运动项目。网球运动发明的初衷可以说是为了游戏和娱乐, 可随着其发展, 竞技性网球和健身性网球成了网球运动的主宰。网球从新中国成立前已经在国内得到部分发展, 但是发展速度缓慢。网球运动作为一项时尚、娱乐和前卫的运动, 受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喜欢, 国内很多所高校也非常重视网球运动, 事实上网球作为一种新型运动非常符合当代大学生喜欢新鲜事物的性格所以参加网球运动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由于网球的特殊魅力使得网球在高校的开展能够有助于学生提升自我修养和提高身体素质。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明显作用。

2、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 以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湖北经济学院、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湖北美术学院、武汉理工学院等10所学校300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选择的学校大概分布在武汉各地, 这样就能真是反映出武汉市高校网球运动现状。

3、结果与分析

3.1、大学生对网球的了解程度

学生对于网球的了解程度的高低可以从侧面看出网球在高校发展的现状, 以及网球在高校的普及状况。通过所调查的300名学生对网球的了解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网球相当了解的占总数的5.2%, 基本了解的占30.4%, 知道一点的占55.4%, 不了解的占8%。这说明有将近92%的学生都了解网球, 但是只有35.6%的学生接触过网球, 其余的只是通过网络或者电视等其他途径了解的网球, 甚至还有一些不了解网球的。这说明武汉市高校网球处于发展中阶段。

3.2、武汉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网球运动动机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参加网球运动的动机多种多样, 其中选择娱乐的占76%, 为了锻炼身体的占63%, 为了展现自己的占40%, 因为喜欢网球的占32%, 还有29%的学生觉得参加网球运动是一种交流手段, 其他因素有15%。数据可以看出武汉市高校学生参与网球运动的动机基本在娱乐和锻炼身体这两个方面。而网球在国内是一项比较新兴的运动, 网球的娱乐性正好与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相碰撞。

3.3、武汉高校网球场地设施状况分析

网球场地建设是学生学习网球运动的必要条件, 网球场地数量的多少基本上能看出高校对网球运动的重视程度。通过调查显示:网球场地建设数量中在3片以下的学校有湖北经济学院、武汉科技大学、湖北美术学院占抽样学院的30%, 网球场地建设数量在3-8片的学校有武汉工程大学、湖北大学、武汉纺织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学院, 占抽样总数的50%, 学校场地有9-11片场地的学校有湖北第二师范, 占到抽样的10%。学校场地有12片以上场地的学校有华中师范大学, 占抽样总数的10%。通过调查显示, 武汉市高校网球发展好的程度各个高校差距较大, 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网球运动在武汉市的发展。

3.4、武汉市普通高校网球师资情况分析

优秀的师资力量对于高校网球运动的开展是十分重要的。调查结果显示:从网球专业队退役下来的只有1人, 从体育网球专业毕业的有5人, 从其他体育项目转过来的有10人。这说明武汉市高校网球教师专业素质参次不齐, 真正有专业网球知识的只有很少一部份人, 其余的教师都是通过自身不断摸索, 自己总结出来的教学方式来进行网球教学。这不利于提高高校网球教学的水平, 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对于网球技术的提高。对于高校网球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3.5、武汉市普通高校网球课程开设状况分析

高校网球运动发展在有网球场的条件下, 才能开展网球课程。开展网球课, 可以更好的宣传网球运动, 让老师和学生更快的了解网球技能, 更快的掌握网球技术, 更直接的提高网球运动水平。调查结果显示:高校网球课程开设一周一次和一周两次加起来占了57%, 可以看出武汉地区有超过一半的高校正在努力开展高校网球, 而网球课程开设两周三次的占了23%, 说明少部份高校只是尝试性开展高校网球, 并没有大力发展高校网球, 甚至还有20%的高校不开设网球课程, 这阻碍了武汉高校网球发展。

3.6、武汉高校课余体育活动中网球运动开展现状

课余体育活动是学生自己兴趣的延伸, 课余活动主要目的也是为了锻炼身体, 愉悦自身。通过研究调查显示, 有71%的学生在课余时间不会参与网球运动, 有21%的学生会一定程度上的参与网球运动, 在课余时间经常参与网球运动的只有8%。这说明, 高校学生大部分人都不会选择在课余时间选择网球运动, 只有少数学生是真心喜欢网球才会在课余时间打网球。导致这种现在的原因是校内网球氛围不浓烈、以及场地数量不足和学校领导对于高校网球的开展不重视。所以要想开展高校网球运动只有先解决这些问题。保证学生在课余活动中学习网球的兴趣和爱好。

3.7、武汉地区高校网球比赛及大学生参加比赛的情况

网球是一项具有一定竞技性的运动, 所以网球比赛的开展是必不可少的, 高校间的网球赛也会逐渐的增多, 大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比赛去提高自己。武汉每年都有三季中网级别联赛举行, 参与的选手水平从3.0到5.0之间, 包含了从业余到半职业的网球选手, 基本上每年都有很多大学生或者高中生参加中网, 这是武汉举行的比较大型的比赛。武汉高校举行的业余比赛也有很多, 武汉体院经常举行业余的网球比赛, 这些比赛都是其他品牌公司赞助的业余性比赛, 而院校与院校之间也经常进行网球运动交流赛, 这些比赛的举行有利于网球在武汉地区高校网球的发展, 具有促进作用。

3.8、高校领导对网球的重视程度

高校网球的发展如果有了学校领导的支持与重视, 那么对于高校网球开展将会得到快速发展。通过本次的在本次调查中得知, 100%的学校领导都支持学校开展体育运动, 80%的学校领导坚持体育锻炼, 30%的学校领导从事网球运动。可以看出高校领导对于进行开展体育活动是十分支持的, 但是只有30%的领导从事网球运动, 这说明学校领导对于高校网球开展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高校领导对网球的重视程度反映了高校网球在学校开展的情况。

4、武汉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网球在中国已经飞速发展。但是高校网球在全国的开展进度依然缓慢。虽然武汉出了像李娜这样的世界级网球选手, 但是高校网球在武汉市的发展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快速。通过调查与分析, 影响高校网球发展的因素中, 网球场地因素占了69.2%, 占了将近一大半, 这说明硬件设施是影响高校网球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同样师资力量不足、课程太少和校内网球氛围各占了61.6%, 56.7%, 55.0%。这说明师资力量不足、课程太少也是影响高校网球发展的因素。学校领导不够重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因此, 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 武汉市高校网球就能快速发展。

5、结论

武汉高校网球发展正处在爬坡期, 虽然存在场地不足, 师资力量薄弱, 课程开展不全面, 课余活动不多等问题, 但是武汉高校整体在14年第一届WTA“武网”比赛的带动下, 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未来10年高校网球将是我国网球发展的非常关键的基地。

参考文献

[1]李峰, 刘璐.黄冈师范学院网球运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 2010, 8.

[2]何汛.成都市高校网球发展及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四川师范大学, 2012.

[3]李峰, 刘璐.黄冈市网球运动发展对群众健身的影响[J].科教文汇, 2011.03.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高校发展现状】相关文章:

高校发展05-27

高校转型发展06-03

高校发展理念07-26

高校内涵发展06-11

高校学科发展08-12

高校网球发展的现状06-24

高校社团发展范文05-27

民办高校发展05-03

高校自主招生发展05-09

高校发展规划06-24

上一篇:双语教育与教师发展下一篇:技术水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