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2024-07-1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精选十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篇1

一、思政教育的教育价值探寻

科学综合化趋势下的管理体质、制度规范、操作系统、反馈机制等多样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可以有效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领域、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应用能力、提升学生正确道德情操。

1. 有效拓展课程领域

思想政治学科具有其独特的严谨性, 让多数人觉得枯燥乏味。传统模式下教师主导中心地位的观念根深蒂固, 教师纯粹进行机械式传播新知识。课堂教学缺乏情感互动与交流, 没有适当的实践活动;多数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 致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地位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体系中发挥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者需要结合原有优良传统, 将优质的教学内容、丰富的教学形式、灵活的教学手段充分结合。拓展课程领域可以拓宽学生知识、丰富学生视野、引领学生思想。将相关课程延伸至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使枯燥的理论生动有趣, 还可以加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培养实践应用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中国社会主义先进理论, 实事求是地结合学生日常实际问题开展实践教育教学工作, 以此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思政理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深刻的社会实践经历丰富了思政教育课程内容, 提升了学生思想意识。学生意识到社会与校园不同, 为充分适应将来社会生活努力改善自我, 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实践活动改善学生原有观念, 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情感, 内化概念, 不断发展成较为成熟的人。学生习得一定能力, 用于解决新问题、开拓新视野、实现新突破;充分将时代赋予的使命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紧密衔接, 并结合社会问题有效开展实践设计活动、调查研究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也是从课内走向生活实践、感悟生活真谛、践行思政理论教育良好观念、自觉培养良好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有利途径。

3. 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是良好的交往性师生互动关系中, 教师指导学生系统、自主完成学习活动的双边互动、协调组织的过程。思政教育并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满堂灌和重难点讲解, 而是讲求学生在与教师有效沟过程中领悟知识的意义、是新知识与旧思想发生冲突而自我突破且内化新思路的过程;是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 感受生活实践中的客观现象、事实, 总结理论内涵及规律, 变被动吸收知识为主动内化知识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将知识内化为学生信念和修养才是成功的教育过程。学生的道德情操是在自身实践中体悟出来的, 体验出社会意识从而明确并提高自己行为动机, 强烈地指导自身行为, 在行为不断改进后实现道德情感升华。教师应利用实践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为学生营造和谐的道德教育氛围。道德情操的升华在于引发情感体验后的情感深化, 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教学实践的引导与启发。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看, 教学载体的缺失和滞后导致思政教育工作功能发挥受到严重限制。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载体的建设与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补充内容。

二、引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对于引导思政教育工作载体创新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故结合思政教育价值功能, 笔者将从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功能、占领信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心理咨询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以下三方面论述如何开发与拓展思政教育载体, 使其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发挥载体实效作用,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功能进而强化思政教育的内化及隐性教育效果。

1.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

校园文化即在校园空间场域中, 以学生为主体, 发挥教育系统的环境育人导向功能, 将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合为一体作为主要教育内容, 强化校园精神、文明教育特征的群体文化。校园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是学校作为知识与教育组织特性的灵魂。校园文化氛围深刻影响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 促进学生群体文化风气发展。优质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培养, 有助于提升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作用, 对学生的思想及人格具有潜移默化的感染, 触及学生对待人和事的态度及观念养成。

为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首先, 稳抓校风校纪、学风学情。校风校纪律是校园文明的核心, 学风学情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精神面貌的反映。学校应从各软硬件加强校园文化的积极影响, 有力推动良好的文化氛围带动学生的健康成长。思想政治教育要建构道德型校园氛围引导学生成长、美化学生心灵、提升学生涵养。主题班会、新闻宣传、文化竞赛、创新活动等形式组织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强化思想道德修养, 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完善学生的思想, 创设人文校园、和谐校园, 使学生感悟真善美的校园人文气息。第二, 加强校园文化和家庭文化、社会文化间的联系和互动。建立校园、家庭、社会自动一体化功能的文化功效, 三者之间具有相互联系和相互协调的紧密关系。如假期学校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传达学校文化理念, 提倡家庭氛围的调节作用。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着眼社会文化的影响, 利用社会热点以案例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考。第三, 发挥当地特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悠久历史沉淀而来的文化蕴涵丰富地域特性, 是文化资源的重要来源, 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和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充分利用地域文化的特点, 结合地方风土人情, 生动展现文化魅力, 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2. 实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网络思政教育即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运行功能。高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改变了学生生活环境和行为表现, 对95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有根深蒂固影响。大学生群体是网络社交的“忠实粉丝”, 其观念与思维的形成和发展紧跟网络信息更替而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应跟进网络动态, 加强网络防护, 采取应对措施掌握学生的思想教育动态: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丰富化, 即网络信息扩充了教学的内容。二是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开放化, 即网络平台增强了教育的实效。三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现代化, 即网络环境强化了资源针对性。

利用网络开展思政教育, 一是建设具有思想与知识、人文与社会、情感与道德、热点与视角等的特色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专栏, 如加强微信思政教育栏目的持久推广、推进思政校报的宣传发行。其次是建构思考型思政舆论校园, 着力宣传思政相关的时事话题, 如结合社会热点及时讨论、增强微博及博文宣传教育。三是健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体制, 强化思政教育的网络化管理, 如开展热点讨论及主题班会为网络思政专栏主体辩论会, 加强学生思政教育意识。

3. 将心理咨询渗透于思政教育

心理咨询渗透于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 运用心理学科相关知识及方法推动教育教学的改善和学生心理状况的发展。教师在掌握学生学习思政教育学科的心理认知过程后, 运用创新思路帮助学生有效学习及心理发展。

当学生面临环境变化的不适应、严峻就业形势的彷徨失措, 面对学业、情感、未来、家庭、烦恼等复杂问题时, 他们会主动寻求咨询与帮助。此时, 思想政治教育找到有利教育途径和时机, 将其与心理沟通的辅导有机融合, 促进心理健康疏导和思想渐进完善, 具有稳定情绪和自我调节作用。做好心理咨询结合思想政治教育, 需注重几个方面:第一, 加强思政教育的心理辅导功能。以心理咨询带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 并将心理咨询渗透到思政教育教学工作的个案辅导与集体课堂。建立一支专业化师资团队, 鼓励思政教师队伍加强研习心理学科知识的, 增强思政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化实战经验。良好的教育教学心理化进程有利于思政教育效果。第二, 重视学生心理健康课的教育作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重要的心理教育与思想教育途径, 生动的心理教育课能够带给学生重要的生命启迪, 开启学生自我思考和自我发展的心灵阀门, 应灵活引导学生合理思考, 大到人生哲学和社会伦理、小到行为规范及道德实践问题, 让学生怀抱向上心态, 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第三, 注重对咨询者的心理辅导工作。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开展一对一心理教育辅导, 捕捉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心理特征, 有效落实从学生的个性心理出发因势利导进行思政教育, 并为学生心理咨询辅导营造有利环境。

摘要:随当前社会发展趋势, 迅猛的市场冲击带来了人们单一的思想认识与价值取朝着多元化方向变化。这些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引导学生从单纯的意识形态形成向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更好发展是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故以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教育价值角度分析, 试提出从校园文化、网络思政教育、心理咨询的教育渗透三方面拓展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

关键词:教育价值,高校思政教育,载体,创新

参考文献

[1]陈万柏,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版2007 (7) .

[2]王丽玲.浅析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07 (14) .

[3]周慧杰.试论加强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与针对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11)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篇2

首先我们先来明确几个概念,即班会、主题班会和体验式班会。1.班会

班会是班级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和班级管理的重要手段。“班会主要分为临时班会,例行班会和主题班会。临时班会是因临时性工作安排或突发事件而开展;例行班会一般每周一次,总结上周工作、安排本周工作解决班级管理中的常规问题”。

2、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是“在班主任的指导下,根据学校教育计划或根据客观需要为解决本班某一重要问题而进行的班会” 对主题班会概念的界定中都包含一些共同的因素:有确定的主题,实施主体包括班主任和学生,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活动等。综合各方面的因素,主题班会是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和班级的实际情况确定主题,在班主任的主导下,全班学生的共同参与下围绕主题开展的教育活动。

3、体验式主题班会

是指在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下,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由老师,学生共同设计活动,用团体活动的方式来组织班会,学生在活动中参与体验,交流分享,感悟提升的一种主题班会形式。与校外拓展活动不同,体验式主题班会是在校内有限的时间,空间和教学条件下组织开展的。这种主题班会少了传统主题班会的僵化模式,少了班主任的枯燥说教和一言堂,少了表演色彩,激发学生自我感悟,自我教育。在体验式主题班会中每个人都是课堂的主人,都充分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分享感悟和价值澄清是体验式主题班会的核心部分,活动完成后,让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感受,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相同活动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感受其实展现了同学们的不同价值观,在比较不同的感受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明白了道理,分清了是非,这就是价值澄清的过程。

一、活动背景

随着广播影视、网络媒体的普及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不良的社会文化对学生品德形成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当前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内容高大上,苍白空泛,脱离学生实际和学生青春期特点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不到学生思想深处。单一传统说教式教育方式在现实面前显得力不从心,找到一种能够走进学生内心、具有良好效果的教育方式就显得非常紧迫和重要。文法外语系从一直非常重视学生主题班会工作,把班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为了进一步提高班会效果和班会质量,充分发挥的实效作用。我们在学生中进行了几次问卷调查。学生在回答“在班级中,你们开过主题班会吗?”时,100%的同学回答开过,被问到主题班会的频率时,83.9%的同学回答每月开一次,7.8%的同学回答两周开一次,由此可见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形式,主题班会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得到了普遍重视。当被问到“你认为进入大学以来开展的主题班会教育效果如何?只有 15.9%的学生认为效果好,76.8%的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可见主题班会质量不高,不能解决切实问题。主题班会作为思想政治的重要阵地,存在形式死板、学生课堂参与率低、师生交流不畅等问题,为开班会而开班会,流于形式,实际效果不好。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充分发挥主题班会的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文法外语系在郝连旺书记的带领下,积极探索班会模式,充分考虑的主观感受,将用教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理论应用到班会中来,创新性的开展了一系列,“情景体验式班会”在实际应用中起来的显著的效果。

二、开展体验式班会的意义

1、一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将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体验提高到重要地位,强调学生德育养成中的亲历亲为和体验。为实现新课程的德育要求,应充分发挥体验式主题班会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三、体验式班会基本理念

1、价值澄清理论,价值澄清(Values Clarificat ion)理论出现于 20世纪20年代,在 60年代逐渐流行的一种德育理论。在社会发展中价值冲突导致人们的不同的道德价值观念,而预定的道德规范和要求不能通过简单的道德灌输进入到学生的心中。价值澄清理论强调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做出明智的道德选择。在现代多元社会里,各种传播媒体以及不同国家和文化间的交流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变的信息,使得形成固定的道德观念越来越困难。学校教育中,教师不是灌输道德规范而是帮助学生澄清自己的价值观,提高其道德选择的能力。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分析和评价促进“知”、“情’’、“意

一、“行”的和谐发展。价值澄清理论重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和内心世界的价值冲突中负责任的判断是非。

2、体验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法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引起学生的积极的、主动地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民主,轻松,愉快的氛围更容易激发大脑的活力,从而大大提高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体验式教学法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从形象的感知达到理性抽象的顿悟。

三、体验式主题班会的活动设计目标

主题班会的教育目标是主题班会出发点和归宿,它统领着整个主题班会,是主题班会的灵魂。

一是选择适当的组织形式。

改变主题班会僵化的组织形式,根据班会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当的方式。可以由两名学生主持,也可以由班主任和学生主持,甚或辅导员自己主持。改变对发言讨论这一活动形式的过度依赖,避免使主题班会成为单调、沉默的发言会。要根据教育目标设计相应的活动,开展活动后再让学生有感而发。比如,主题班会《考试作弊之后》就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学生、家长和老师人,通过他们的表演和“现身说法”来培养学生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体验作弊后之带来的不良影响。

二是选取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设计中要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和符合青春期特点的教育内容,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避免班会内容空洞、脱离实际。比如,主题班会《人生百味—态度影响情绪》中,通过让学生体会周围同学对自己的笑脸、赞扬等积极态度和冷漠、挖苦等消极态度来体会不同态度对自身情绪的影响,培养学生正常交往,善待他人的习惯。

三、注重对班会中情景的分享

在活动中,一定注重对情景的分享,鼓励学生都说出对情景的感受、感悟,情景扮演的同学、和在场的同学都要进行分享,引起共鸣进而使情景内容深入人心。

四、设计方案(举例子)

主题班会方案是主题班会效果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班会的蓝图,体现了班主任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智慧。从主题的选定,到资料的搜集,到思路的整理最后形成主题班会方案的过程也是班主任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式主题班会一般分以下几个部分:

1.主题名称 主题名称是主题班会最重要的信息。它体现了主题活动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是教育内容的高度概括。主题名称要意义深刻,生动活泼。表述的方式还要符合学生的语言表达特点。

2.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主体班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规定了主题班会要达到的教育效果。

3.活动要素 活动的时间、地点、对象。主题班会一般以班级为单位,在教室、操场和心理活动中心等场所,对象是学生群体。

4.活动准备 指的是为保证活动顺利开展而做的组织上和场地、器材的前期工作。

5.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部分是主体班会方案的核心部分,详细描述了主体班会的组织实 施过程,包括每个阶段的用时安排,确定主持人及其主持词,还有班主任最后的总结提升等。活动过程按照计划进行,同时要随时注意生成性的问题的出现,特别是户外进行的团体心理辅导和拓展活动,要随时监控、预防可能出现的风险。

6.总结和反思 “反思是很好的发展方式,主题班会活动开展之后,对活动的反思、总结是我们应该完成的一项基本程序。通过反思,可以使活动的教育效果得以加强,从而使以后的活动得以优化,活动的拓展也可以使教育得以延续和深化。”

下面来请大家来看看我们召开的一次体验式班会的视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研究 篇3

摘 要:在社会形势日益复杂化的今天,大学生所面临的思想问题越见凸显,多种多样的问题逐渐显现。因此,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变大学生所面临的思想问题,同时创新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进而增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7-120-2

0 引言

随着社会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各级领导和部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特别迫切。文化载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重要形式之一,对其存在的问题、相对应对策建议的研究成为必须为之的内容,同时对文化载体建设进行研究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1 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载体存在的问题

1.1 物质类文化载体缺乏文化内涵

当前,高校物质文化载体建设日益优化,大多数高校在进行校园建设时,都会通过较为细致地调查,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设计精致有序的校园布局。但大学校园建设在除了满足教师和学生最基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之外,更需要的是施教者通过精心地设计和创新性地创造,从而对其进行规划。当前,一些大学校园建设只是单单的追求高大上的建筑,而缺少了必须存在的人文气息和文化内涵,这样就不能彰显本校所独有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

1.2 精神文化载体建设不被重视、教育功能难以彰显

目前来看,部分高校精神文化载体建设不被重视,对学生所起到的作用也不显著。校园文化中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不够突出,崇尚科学、崇尚创造、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宽容失败和人文关怀精神还没有形成学校的核心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路径不够畅通,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实效性还不强。

1.3 文化活动载体作用不够突出

文化载体体现的特点是娱乐性强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足。在现在的校园里,绝大部分的学生是扮演着观众的角色,因为多数的校园文化活动都是由那些有特长的学生参与,而这些学生也只占少数,这就致使了校园文化活动参与度的降低。而现在大多数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可以观看网络娱乐节目,从而使他们对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没什么特别的兴趣,进而参与率也会降低。

1.4 网络文化对传统校园文化造成冲击

我国现时期社会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各类文化价值都容易侵入大学生的头脑,特别有些大学生通过网络逐渐对某些消极文化具有了认同感。新兴网络文化载体迅速发展,传统文化载体有被取代的趋势。

2 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载体建设的对策建议

高校要以创新为动力,大力加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学术文化、网络文化及传播体系建设。

2.1 精神文化建设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融入校园文化、融入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教育、融入网络新媒体建设、融入社会实践活动,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到学生培养全过程。丰富校风建设内涵,继续推进校风建设工程,强化校风在人才培养和促进学校事业发展中的突出作用,加强全校师生自觉参与校风建设意识,以校风建设为主线,全面推进机关工作作风、教风、学风建设,树立学校良好形象。

2.2 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建设包含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景观建设。

2.2.1 完善文化设施建设

对现有文化设施和文化场所进行全面修缮,完善教职工活动中心、校园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场所的服务功能。加强图书馆、体育馆、档案馆、校史馆、教学楼等的建设与管理并积极开发文化教育功能,加快体育文化设施与网络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学校文化内涵。

2.2.2 加强文化景观建设

加强现有文化景观的维护,制定校园景观建设规划,建设若干与校园环境相融合、彰显校园文化精神与办学理念的标志性文化景观、雕塑等,建设开展特色园林、文化长廊工程,建设楼宇文化,实现审美功能与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环境与人的和谐统一。

2.3 制度文化建设

2.3.1 完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

以章程建设为契机,坚持“党委领导、校长负责”,围绕“学术自由”和“教授治学”,全面系统地梳理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和完善制度体系,做到应建必建,科学规范,推进依法办学和依法治校。

2.3.2 完善民主管理机制

确立“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管理理念,规范管理制度和办学行为,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校园管理环境。坚持和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坚持校务公开制度,充分发挥政务公开载体的效能;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校事务管理中的作用;营造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氛围;保障教职员工对学校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畅通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渠道,推进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

2.3.3 完善学校典仪制度

完善各类学术活动、文化活动、庆典等仪式规范,规范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学位授予、军训阅兵、校级表彰、文化艺术节、体育运动会等重要典仪、大型活动的流程,使之特色鲜明、富于内涵,品位高雅,彰显育人功能。

2.4 行为文化建设

广泛开展以师德师风建设为主题的学习讨论和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教师加强自律,树立正视名利、甘为人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意识。定期举办“师德论坛”,定期开展“我最喜爱的教师”评选。加强学风建设,不断增强广大师生学术道德和学风修养的自律意识,把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观念内化为师生的坚定信念,外化为主动学习和科学探索的自觉行动,完善学术道德惩戒和学术评价机制。同时从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和培育文化活动品牌等方面进行行为文化的建设。

2.5 学术文化建设

打造学术文化品牌,创办研究生学术论坛,持续举办青年博士学术论坛,力争实现两个学术文化品牌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营造学术文化氛围,鼓励以学科点为基础,开设独具特色的系列学术讲座,形成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加强教学与科研的深入融合;加强校际间沟通合作,进行资源共享,建立网络学术讲座课程,发挥讲座课程的影响力,提高师生的参与度。加强学术团队文化建设, 建立形式多样的交流平台,增强学术团队的凝聚力。充分发挥学报的载体作用,引导和促进学术研究规范建设,促进学术文化发展。

2.6 网络文化建设

2.6.1 加强网络文化载体建设

推动传统媒体、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强综合性门户网站、专题性学术网站、主题性教育网站、互动性学生社区、移动性“两微一端”等校园网络平台的开发、完善与使用。依托信息技术,开展学科教育、科普教育和人文教育,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网络文化,主动占领意识形态领域的网络阵地,把握校园网络舆论的正确导向,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2.6.2 加强网络队伍建设

探索建立由党委宣传部门牵头,学工、科研、人事、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推进网络建设、网络管理和网络评论队伍建设,形成专人负责校园网站管理、编审,专兼结合开展网络评论的工作格局,研究制订思想政治工作骨干、专家学者、优秀学生参与网络评论的机制办法。探索建立网络文化骨干队伍培训体系。

兼收并蓄,融合创新。文化就如一湾静水,需要不断注入源泉才能保持其生机,不断发生交汇冲锋才能产生涟滴,只有孕育出新的生命才能展现价值。大学校园文化要成为活水之源,就需加强文化联系,促进文化交流,加速文化融合,激发文化创造,与外国优秀文化广泛交流、博采众长。

参 考 文 献

[1]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0[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9.

[2] 刘绍辉.论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D].北京:北方交通大学,2007.

[3] 邹晓青.高校校园文化载体建设的路径思考[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篇4

社会企业的概念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蒂埃里·让泰提出, 他认为社会企业的产出不是以人们衡量资本主义经济的办法, 即工资和收益等来衡量的, 它的产出应该是把社会效果和间接的经济效益结合在一起的[1]。

欧洲社会企业研究网络 (EMES) 提出了在欧洲具有较大影响的社会企业定义, "社会企业是非营利性的私人组织, 提供直接与其使社区受益明确目标相关的商品或服务, 它们依赖于集体动力, 治理结构中包括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方, 高度重视自主权, 承担与其活动相关的经济风险。[2]"英国社会企业联盟 (The UK-based Social Enterprise Coalition) 为社会企业提供了一个更为简单的定义:"运用商业手段, 实现社会目的"。

2社会企业创业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

习近平在致2013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组委会的贺信指出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 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全社会都要重视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 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搭建更广阔的舞台。

习近平在2014年5月4日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倡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如"民惟邦本"、"君子义以为质"、"扶贫济困"、等思想和理念, 以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 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 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

而根据社会企业的定义, 高校中的社会企业创业教育正好结合了目前我们要对青年学生进行的创新创业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教育, 引导青年学生关注社会问题, 培养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把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需求和社会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既能通过创业教育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途径, 又能结合社会企业的本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所以说社会企业创业教育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增强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新方法, 是促进青年学生创新的新手段, 是引导青年学生生涯规划的新思路, 是加速产学研结合的新途径。加强社会企业创业教育, 有利于促进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社会企业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内容

(一) 社会企业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

社会企业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 反映了社会企业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是教育者在对教育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 关于对青年学生在社会企业创业教育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作用等基础问题的理性认识, 对青年学生社会企业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定向作用[3]。社会企业创业教育符合当代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社会企业创业教育本着以公益为目标、以创业为途径、以创新为动力、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 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与创造力, 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与实践性, 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提高青年学生进行社会企业创业所需的道德素质的理念, 对于社会企业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重要的教育目标, 因为社会企业创业所需的道德素质是青年学生进行创业成功的关键。社会企业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着眼于对青年学生进行社会所倡导的、并且是社会企业创业所需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 并使这些道德原则和规范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道德素质, 从而在进行社会企业创业活动中转化为德行的理念。

在社会企业创业教育中要让青年学生深入理解社会发展理念的变化。理念本身就某个意义上来讲有先知先觉者, 但是它也是来自于实践, 尤其是对社会科学来讲, 有的强调社会目标、经济目标、环境目标的三重目标协调统一, 有的强调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的双重底线统一。从青年学生培养这个角度来说, 基于尊崇这种理念的相对的社会文化的形成就很重要, 对于社会企业就是追求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兼顾, 环境目标是底线的发展原则。

(二) 社会企业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社会企业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 是根据青年学生创业的需要以及青年学生的实际而确定的。它不仅体现社会企业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 而且是实现青年学生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重要保证。由于社会企业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决定了其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首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社会企业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 要在社会企业创业教育过程中贯穿始终, 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 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 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诚实守信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团队协作精神教育和法制意识教育等即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企业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 要提高我们指导学生创业的层次。社会企业创业就是要设定社会目标作为创业的目标。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培养青年学生的社会意识, 以观察社会问题为前提, 对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社会领域的社会问题有全面而深刻的了解。社会企业创业的核心是社会使命, 是实现社会价值, 推动社会进步, 高校的社会企业创业教育最求的不是商业上的成功, 更重要的是让青年学生履行并传承社会责任感[4], 观察到中国社会问题凸现的时候也就形成了社会企业创业的目标。

再次, 通过参与社会活动, 提升社会能力, 形成社会贡献。注重对青年学生社会企业创业活动的指导, 培养青年学生的社会企业理念与创业技能, 鼓励和扶持青年学生开展社会企业创业活动, 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积极开展公益志愿活动, 促进产学研结合。

社会企业创业教育可以使青年学生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认识自身在社会中的作用以及与他人、社会的关系, 并以自己的积极行动影响社会,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5]。

正确利用社会企业创业教育这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 找到社会企业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结合点, 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为探索在高校社会企业创业教育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找到有效途径, 通过社会企业创业教育培养青年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 引导青年学生成就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

参考文献

[1]丁敏.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科学经济社会, 2010, 28 (1) :93-97.

[2]Jacques Defourny, Marthe Nyssens.Social enterprise in Europe:Recent trends and developments[J].London:Social enterprise Journal, 2008 (01) :202-228.

[3]杨坤.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 2009.

[4]鲁杰, 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4:27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篇5

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论文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载体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保证。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载体建设虽然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但仍然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载体建设的基本原则及对策,对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关键词]高校思政课 教学载体 存在问题 对策建议

教学载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承载并传递教学信息,能为教学主体所操作,并与教学客体发生联系的一种物质存在方式或活动方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载体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传递、传输思想政治理论和道德法律知识信息的承载体,并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者所能控制、操作的,与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对象的高校大学生发生联系的一种介质、存在方式或活动方式。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载体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载体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和探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载体的存在问题及成因与对策,能够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载体的存在问题

(一)教学载体建设的单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进行教学;当前,囿于计划、经费、安全、交通工具等原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当然,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开展得很有特色,富于实效。但是,不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仍然停留在形式和应付上,既无固定的实践基地,又无稳定的资金保障。另外,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的少之又少,高校除了属于“精品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求教学内容网络化外,其他课程都要没有网络教学。“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网络化也只不过是让学生上网点击了解“精品课程”教学内容的视频,与教学载体所说的“网络教学”还有很大的差别。

(二)教学载体建设的呆板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载体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加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经费的投入和教学现代化装备,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掌握的现代教育技术有限,教师在课堂授课时主要采用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本教案、一支粉笔等传统教学手段,即使教师在授课时使尽浑身招数,但仍然未能改变学生不愿听、教师“白打工”的现象。即使有些教师把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多数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的内容比较简单,其作用仅限于代替传统的板书,减轻教师书写板书的辛苦而已。有些教师一节课都是坐在电脑前照着多媒体课件念,教师成了多媒体课件的“附属”和依赖;尽管多媒体教学比传统的课堂教学多一些直观性和生动性,但又出现了另一种呆板,即多媒体课件依赖性的呆板。

(三)教学载体建设的滞后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以“90后”大学生为主体的高校大学生大多都拥有电脑和手机,能熟练地利用电脑和手机上网,了解的资讯很快、很多,甚至比一些思想政治理论

课教师了解的资讯还快、还多。给如此“新潮”的当代大学生授课,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运用多种形式,仅仅利用课堂教学的教学载体来讲授深奥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载体自然而然就显得滞后。

(四)教学载体建设的低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效果不佳,不少学生在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时,“身在曹营心在汉”,课堂上部分学生不是手机聊QQ、发短信、玩游戏,就是看武打小说和言情小说,或者做其他课程的作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载体建设比较低效,更不用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做到入耳、入心、入脑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载体的大班授课。专业课、外语课、计算机课和体育课教学大多采用小班授课,其教育教学效果较好。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班级大都是大班上课,这种大班上课模式,虽然短期内解决了高校扩招带来的教学规模扩大和教学资源紧缺的矛盾,但让一个教师面对一二百个学生的课堂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既要较好地开展课堂双向交流,又要控制课堂教学组织,教学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教学效果不言自明。

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载体的对策建议

(一)深入开展实践教学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第一的、基本的观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向当代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教育时,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认真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深入、认真地开展实践教学。通过“请进来”,邀请革命老前辈和劳动模范到学校来给当代大学生讲述他们的先进事迹;或者通过“走出去”,组织大学生到校外的新农村、厂矿企业、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名胜古迹参观、考察、访问,或者开展社会调查,让当代大学生亲临其境,以事实说理,触景生情,其中蕴涵和阐发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当代大学生就容易接受和认同,也容易理解和领会,达到入耳、入心、入脑的效果。此外,还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稳定的教学载体。

(二)积极开展网络教学

据有关学者研究证实,以“90后”大学生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他们的生活对手机、电脑网络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多数学生几乎每天都通过手机、电脑和互联网了解资讯、查阅资料、看影视剧、看新闻、听音乐、玩游戏等。可见,手机、电脑和互联网对学生活学习影响之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应及时跟进,将手机、电脑和互联网等新媒体作为新的教学载体,积极开展网络教学。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QQ答疑。当代大学生都有QQ,他们之间沟通主要是通过QQ来联系,这样既省钱又便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充分利用QQ这一新媒体作为新载体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QQ随时随地向学生答疑,解答学生提出来的疑问和困惑,师生在QQ上互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肯定不错。

2.微信讲座。QQ答疑是教师和学生一对一地进行沟通,微信则不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微信空间上发布发言,进入教师微信空间的学生都能看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思想政治理论和道德法律知识的某一个问题在微信空间上发布陈述和看法,从头到尾所发布的陈述发言,就是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微信讲座。由于进入教师微信空间的学生都能看到教师发布的陈述发言,所以微信讲座比一对一的QQ答疑的影响更多、更广,其

效果比QQ答疑更好。

3.微博讲座。微信讲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思想政治理论和道德法律知识的某一个问题在微信空间上发布的陈述发言,比较简短,而微博讲座则不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思想政治理论和道德法律知识的某一个问题在微博空间上发布的陈述发言和看法,比微信详细、完整和系统,进入教师微博空间的学生,都能详细、完整、系统地看到教师发布的陈述发言和看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就思想政治理论和道德法律知识的某一个问题,从头到尾发布的陈述发言,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微博讲座。由于微博讲座比微信讲座更能详细、完整、系统地反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观点和看法,因此其影响和效果相对较好。

(三)实行小班授课

在欧美国家的高校,特别是世界顶尖的一流大学里,大多数是实行小班授课。美国棉花巨富威廉·马歇尔·莱斯于1891年在美国南部休斯敦捐资建立的莱斯大学是美国最早的一所私立大学。建校时莱斯先生规定,原址上的橡树一棵也不能动,并规定招收的学生数不能超过校园里的橡树数。建校当年的校园有689棵橡树,第一年大学招生只招了689名学生。莱斯先生要求师生继续栽种橡树,直到把校园栽到“饱和”为止。到了1902年,莱斯大学校园里的橡树终于“饱和”,共4890棵。重病中的莱斯规定,无论到何时,莱斯大学的学生不许超过4890人。在325公顷的莱斯大学校园里,4890棵橡树始终郁郁葱葱。2008年,莱斯大学的学生总数为4850人,比校园的橡树总数略少。莱斯先生的这一规定,使莱斯大学名声鹊起,成为“美国南部的哈佛”。莱斯先生规定学生总数不许超过橡树总数所蕴涵的道理是:一平方米为长一棵树和一平方米为长10棵树当然不同,一棵树成材,10棵树成柴。一个教室坐了50个学生和坐150个学生也不同,对于教师的个性教育而言,50个学生是50比1,150个学生是150比1,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是不同的。莱斯大学的小班教学模式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证明,实行小班授课教学效果好于大班制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深入改革,尽快实现小班授课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精心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篇6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载体; 特征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

要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首先要先搞清楚什么是载体。“载体”是承载知识或信息的物质的形体。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要通过某种形式、手段向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传输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对于教育而言,任何载体都承载着一定的价值负荷,它的教育作用可以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相对而言,隐性的教育力量是深刻的、持久的、不易察觉的。”[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高等学校以培养人才为中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把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任务,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根本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3]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基本特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课堂性。课堂教学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首先,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当前党和国家十分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其次,形势政策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中央要求建立大学生形势政策报告会制度,定期编写形势政策教育宣讲提纲,建立形势政策教育资源库,国家机关和地方党政负责人要经常为大学生作形势报告。高校已将形势政策教育作为必修课开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多样性。高校思想传播面向所有学生,不可避免的要考虑到各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性格差异,面对不同能力的接受对象,必须选择具有多样性传播载体,在不同的学生层中能起到通用的作用。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载体就必须是一个具有多样传播能力的集合体。而这个集合体的主要介质就是高校老师和辅导员,高校辅导员可以动态地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作为针对个体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谈话已经被包含在心理咨询中。这就要看高校工作人员对思想传播方法的把握。运用网络、手机短信或者视屏等一系列工具为传播提供有效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网络信息性。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信息化的管理已经取代传统的管理模式,成为社会的主流,高校是年轻人的聚集地,时尚电子产品的消费地,智能电脑、手机的广泛应用,已经全面覆盖了整个校园每一个角落,通过手机群发信息传播,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节省了空间。学校是半个社会,各种学生的心理汇聚于此,差异很大,但就信息化而言,学生并不排斥这种传播方式。事实表明,现代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网上交流,所以,信息化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热点。大学生阶段是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与定格的关键时期。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社会阶层的不同,给大学生的生活、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必须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结合社会的热点的吸引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通过特定的载体对学生进行传播。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制作和传播速度加快使传播效率更高。与思想政治教育其他传播媒介相比,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媒介使得信息的制作与传播的速度方面快了很多,加强了其充当载体的作用。但信息网络传播也有其缺点,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信息输出的不平衡性, 使我们不仅面临着科学技术的挑战, 更面临着西方意识形态的挑战,发达国家的政治文化、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及其生活方式的渗透力度加大,对我国有机会上网的大学生的思想是个极大冲击, 网络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的边界意识”。[4] 所以,要利用载体来壮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抵御外界的不良思想侵蚀到我们。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可以帮助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体系。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难做的真正原因,在于思想政治工作是无形的,不像生产、建设等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那样便于把握和操作。我们要为无形的思想政治工作设计出适合其特点的载体,使它变得有形,思想政治工作就会好做得多。对大学生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教育,进行思想灌输,增强学生的思想理论水平。通过思想传播载体,可以发动学生对热会热点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立足于解决相关的思想问题。所以合适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可以帮助高校建立起一套有用的、有效的课堂教学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可以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高校是一个社区,如何对这个社区的资源有效、良性的流通,也要运用适当的方法,当中不仅需要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也要接受外来的新思想的冲击,只有思想上的碰撞才能产生新的火花,刺激整个体系的良心运转,深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学生都会对教育他们的教育者有一定的看法,怎样在学习上自觉,在生活上自律,在思想上进取,都需要高校的教育者正确的引导教育,通过事实依据和重要思想,正确协调校内的资源,运用适当的载体方式,加强思想传播,对完善学校文化建设,实现规范管理起到重要作用。不仅对校园文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对校园文化有正面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虹.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0,5 : p84

[2]赵利.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综述[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9,第一期:p127

[3]张敏、张启水. 适应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方法的研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有感[J] .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6:p3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篇7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指的是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 可以提供承载与传递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或信息, 帮助思想政治教学发挥作用, 担当主体作用并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形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提出的, 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教学引导者利用隐蔽的方式按照预先制定好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计划方案, 利用比较灵活多变, 综合化、趣味化的教学方式, 帮助受教育者可以融入到学习环境中去, 让学习者认识到学习思想政治知识的作用与价值, 可以受到思想政治的熏陶和影响, 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积极性。在高校实施隐形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可以有效弥补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起到了良好的辅助效果, 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起着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作用, 可以说是真正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2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开发的原则

高校在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开发的过程中, 所要坚持的原则主要有方向性原则、实践性原则以及时代性原则, 具体内容如下:

2.1 方向性原则

在进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开发的过程中, 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方向性原则, 也就是要符合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将马列主义与我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样, 才能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适应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 能够承载起我国各种行为规范以及社会道德标准等思想。进行隐性教育的最终目的与显性教育是相同的, 都是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人才, 积极引导他们为我国的发展与进步做出贡献。

2.2 实践性原则

任何思想与理论都要与实践相结合, 高校在开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过程中也要充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坚持实践性原则。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要能够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思想与内容进行及时、有效的传递, 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服务。在开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过程中要坚持实践性原则, 具体包括以下几点:第一、要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 这样才会带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第二、要在时间的过程中进行不断创新, 这样才能提高其时效性;第三、要不断完善载体的可操作性, 这样才会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实施的过程中更加方便。

2.3 时代性原则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所以要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的实践发展状况进行不断发展与创新, 也就是要坚持时代性原则。现阶段,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经济体制调整、社会变革、思想观念转变的动荡时期, 受到来自国内外各种思想理论的影响, 导致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都产生了明显变化, 所以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课题。这就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紧跟时代步伐, 积极开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从当代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 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3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开发与运用策略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开发与运用的过程中可以采取积极开发物质载体、制度载体与文化载体等策略, 具体内容如下:

3.1 充分进行物质载体的开发

所谓的物质载体也就是高校的整体物质环境, 这也是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开发的基础, 其中包括学校的各项建筑设施、自然环境、道路规划、清洁卫生等具有一定物质形态的载体。物质载体对促进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所以我们要对校园的各种物质载体进行充分开发与运用。在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工程我们呢要充分发挥校园本身的巨大作用, 给学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让校园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体现出一种积极进取、欣欣向荣的教育效果, 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人格,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进行校园物质载体开发的过程中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在进行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 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合理布局, 设计出来的效果不仅要具有一定的审美水平, 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还要具有一定的教育效果, 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 只有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才能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他们道德素质水平的提高;第二、要不断完善校园内部的自然环境与卫生环境, 干净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让同学们感觉心旷神怡,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良好品德的修养

3.2 不断加强制度载体的开发

所谓的制度载体就是校园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主要包括校规校纪、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等。只有较为完善的制度载体才能约束学生们的行为, 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行为举止, 形成严格的法制观念, 促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高校要想各项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顺利进行, 就需要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各高校要认识到在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制度载体开发的重要性, 它虽然是以一种无形的方式存在, 但却能够有效的约束学生的行为举止, 并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取向、思想内容、人生态度等。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将学校与社会所倡导的各种思想政治理念渗透到制度在体制中, 并且能够在具体的实践中严格执行。在进行制度载体开发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要不断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 这样才能够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二、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都要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并且具有一定的教育性, 能够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

3.3 注重文化载体开发

文化载体主要是指校园文化建设。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 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影响具有潜在性、深刻性和持久性。因此, 校园文化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它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各级各类高校应高度重视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 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让其在无意识中接受教育内容、升华思想、陶冶情操。开发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 一是要大力培育富有特色、积极向上、文明进步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 集中反映了一所高校的教育理念和师生的精神风貌、价值取向、道德追求和行为方式, 对启迪、激励、感化、教育学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二是要大力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高校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 使他们在无形之中受到教育和熏陶, 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摘要: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处于传统思路和体系的教育模式环境中,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需要进一步得到开发, 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作用有效发挥,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避免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性影响与排斥效果, 作者在文中主要研究了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开发和运用, 提出了个人观点与看法。

关键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开发运用

参考文献

[1]丁蓓蕾.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开发.河南社会科学, 2010.09;30-32

[2]龚翠英.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探析.高教论坛, 2012.02;30-3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篇8

一、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概述

1、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含义

思想政治教育其实主要就是指一些特定的群体, 他们运用一定的思想观点、政治理念以及一些世俗的道德规范, 对其受教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的训练并对其思想影响, 最终使他们能够逐渐的形成一定的为社会以及其阶级所必须的思想道德的一种实践活动。载体这一概念最初出现在自然科学领域, 指的是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催化剂或中间生成物。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就是指有目的的促进个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 那么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价值观、道德规范通过教育来转化为受教者的自己的思想品德素质。所以, 就是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一定的媒介传递给受教育者, 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 并逐渐的透过学习自觉的改善自己的行为。这种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的媒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2、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分类

我们按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动的形态, 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静态的载体以及动态的载体这两大类。然而静态的载体又可以划分为实物载体和传媒载体。其中实物载体主要是指开会中的会议场所、会议材料、文书、会议设备等以及谈话中的语言、谈话场所等以及理论教育中的学习材料、学习场所等等。传媒载体主要是指印刷传媒和电子传媒这两类, 印刷传媒载体主要包括报纸、杂志、书籍等老式传媒形式, 电子传媒载体主要是指广播、电视、录音、录像等现代技术手段的传媒形式。而动态的载体主要包括动态载体, 文化载体以及活动载体。本文所要论述的主要就是活动载体, 所谓的活动载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达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 通过开展各种活动, 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于活动之中, 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二、高校思政政治教育载体存在问题分析

1、部分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偏低

在当代的高校中有许多的大学生不能正确辨识西方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 甚至于非常的崇拜极端个人主义, 还有许多的学生对我们中国自身的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其基本内容认识不清, 甚至于不理解。还有一部分的学生在西方资产阶级思潮的冲击和影响下, 存在政治意识薄弱的倾向, 政治立场不坚定。我们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就是大学生理想信念在逐步的弱化, 这也是使得各种充满神秘主义、唯心主义的宗教、迷信文化在大学校园开始盛行的原因。其次就是当前的一些大学生在其个人的价值取向上的观念已经发生严重的偏差, 其价值观念竟然带有很深的功利性质。最后是在学习的方面, 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的轻思想理论重技能, 轻公共课重专业课的现象非常的严重, 急需解决。还有就是大学生考试作弊、学术造假等现象屡禁不止。更有甚者是有些大学生现在缺乏竟是最基本的道德意识, 他们不讲社会公德, 行为粗野, 谈吐庸俗, 不尊重他人。据有关资料显示居然有高达75%的大学生上公共汽车时拥挤, 80%的大学生对老年人熟视无睹。

2、大部分的高校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校风

所谓校风是一所学校所特有的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习惯和群体风尚, 体现为一种独特的心理环境。它主要由领导者的工作作风、教师的教学作风、学生的学风构成。是否形成优良的领导作风和以高校领导为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息息相关。教师良好的教学作风和学生的学风都是形成良好校风的关键。

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途径分析

1、树立以人为本的道德理念, 加强学生自身的道德素质

在现在的高校中仍然还存在着许多的教育者在学生面前仍然还是那种居高临下的传统教育理念, 许多的教育者并没有从学生自身的问题, 并没有以学生本身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 而是仅仅的一味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而对学生进行授课教育。如此一来, 我们高校的教育就失去了最基本的人性化, 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渐的忘记了学生也是有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和精神世界, 从而也造成了许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失效。实际上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应以人为出发点, 以人为归宿点, 我们要建立以人为本的道德观念,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是平等的和谐关系, 教育者只是采用引导而非主导的方式, 让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发挥自主性, 提高受教育者的认同感, 有利于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据调查现在的高校的大学生的他们都有很强的主体意识, 如果他们的主体意识增强了那么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以及其思想道德的自觉性就会越来越提高, 那么也就更加的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很好的充分发挥和释放自身的素质。从而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的有效性。

2、加强高校的校园文化的建设

能够拥有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将会是一种教育的潜在力量, 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个人行为在根本上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与导向的作用, 甚至可以说是制约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情感神经, 从而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个人行为、人生态度、道德观、价值观等等。在面对国内外许多的不良的环境的变化和影响, 高校更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并以次来很好的抵制各种各样的不良的腐朽文化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四、结语

笔者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要有效的利用各种活动的载体, 如何加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会是在学生人生的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模式, 是广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渠道。本文主要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以及类型, 从而讨论了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有效性的在当下所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如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有效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解决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问题的基础和策略, 但对于此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 在许多方面仍需要理论工作者进一步探讨。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生命力的标志和体现, 是衡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 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依据。目前, 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 并日益成为社会的焦点。本文重点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进行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些不足和缺陷逐渐显露出来, 例如教育方法单一, 以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已不适于现在的教育现状, 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梁建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2]郧在廷.浅析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含义及分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 (12) .

[3]杨秦.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思考[J].大学生之窗, 2011 (5)

[4]符永雄.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质[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2) .

[5]张娅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有效性初探[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0)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篇9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重视网络载体的应用所具有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一是网络载体的应用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网络中具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并且这些教育资源的呈现具有着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多种形式, 因此,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网络载体, 不仅能够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同时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另外, 互联网技术具有着共享性和公开性的优势,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主了解党的方针政策, 这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和效率而言具有着重要意义;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对网络载体的应用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以说教式和面谈式为主, 在此过程中, 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是学生都难以产生足够的积极性, 而通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网络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具体和生动,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能够具有多元化的工作方式, 这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者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以及学生接收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而言发挥着重要作用;三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对网络载体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网络载体的应用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的阵地, 通过对这一阵地的占领, 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信息时代的适应性以及对信息时代挑战的应对能力。同时通过对网络载体的应用, 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这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时空限制, 并且学生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作出及时的了解, 这对于解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反馈有限、工作速度过慢的问题有一定的帮助,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二、网络载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实践

(一) 微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2011年, 腾讯公司推出了微信这一手机社交软件, 这一软件能够在手机普及的背景下使人们具有多元化的网上沟通交流方式, 因此这一软件在短时间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扩张, 并深受大学生群体的喜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认识到这一现状, 并将微信当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重要的网络载体。在将微信应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以微信的功能特点为依据来发挥出微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一是网络所具有的匿名性有利于促进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 所以教师可以用语音聊天的功能与学生开展实时的沟通, 这种较低成本的通话方式能够避免面对面教育时所产生的尴尬, 从而促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想法进行畅快的交流与倾诉, 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使教师及时地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并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依据;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单位可以通过构建公共账号来对教育信息进行公布与宣传, 从而确保使用微信的学生能够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现状与开展方向, 并通过查阅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来进行自我反省与自我教育;三是高校可以利用热点推荐功能来将社会热点问题推荐给学生, 从而在促进学生讨论热点话题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度, 从而推动学生的思想能够与社会发展相同步;四是高校可以在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参与学生朋友圈的基础上利用朋友圈分享来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其中所分享的内容包括时事热点、思想政治理论、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文章等。

(二) 微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当前对大学生产生较大影响的微博工具主要为新浪微博, 所谓微博主要是因为在这一平台中发布的信息都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 而这一特点也决定了如果要表达较大的信息量, 就必须要重视对表达内容重点的突出。即便如此, 在这一平台中, 用户仍然具有着多元化的信息传播形式, 如声音、视频、图片、文字等。在新浪微博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招股书文件中, 新浪微博表示其用户数量增长迅速, 截至2013年12月已有1.291亿活跃用户, 这一数据较之上年新增33.5%。日均活跃用户量新增36.1%达到6, 140万。而在这庞大的用户群体中, 大学生群体就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这也让微博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的网络载体之一成为了重要趋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微博的利用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通过利用微博的互相关注功能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与学生“互粉”来了解学生的最新动态并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行传播, 同时通过这一途径, 学生也能够体验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对自身的关注与尊重, 从而更好地配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二是利用微博的评论功能来强化师生互动。学生可以通过微博来表达自身的思想与见解, 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则有必要通过微博评论功能参与到学生的讨论过程中, 并在避免说教灌输的前提下对学生的思想以及见解做出引导;三是利用微博的转发功能来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不同高校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单位和工作者都可以利用转发功能来对其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行转载与传播, 这种功能对丰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及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而言具有着重要意义。

(三) 高校BBS论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我国高校的BBS论坛建设获得了良好的环境, 当前许多高校的论坛如北大未名、水木清华、天大求实等都具有着较高的访问量, 这证明了高校BBS论坛已经成为了高校大学生开展信息沟通和思想交流的重要阵地, 因此,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应当重视高校BBS论坛这一网络载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在此过程中, 一是高校要重视BBS论坛的建设, 许多高校在BBS论坛的建设方面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或者已经构建完成的BBS论坛并不能引起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针对这一问题, 高校应当重视BBS论坛资金以及设备的投入, 并重视优化BBS论坛建设队伍, 从而为确保BBS论坛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出应有作用。同时高校在BBS论坛中所发布的内容要避免太过严肃, 由于BBS论坛的使用者主要是大学生群体, 他们具有着活跃的思维并追求轻松自由的交流方式, 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学会使用幽默的网络语言来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出传播, 从而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二是高校有必要保留对BBS论坛的最终解释权。这种解释权的保留主要是针对BBS论坛中不良思想的渗透以及不良观点的表达, 对于这种现象, 高校领导、BBS论坛管理者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都可以利用实名制的方式来对舆论方向作出正确的引导, 从而发挥BBS论坛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具有的正面作用;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在利用BBS论坛开展日常教育的过程中采用匿名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 并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重视自身思想政治教育职责的发挥以及对论坛舆论的导向, 从而促使学生能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 .郝胜杰.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应对“微博”的挑战[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10

[2] .蒋东兴.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9

[3] .张瓅.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4] .陈万柏.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特征和功能[J].求索, 200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篇10

一红色文化的科学内涵

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 不断扬弃中外文化思想的基础上所形成的,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革命战争年代及和平建设时期所遗留的纪念地、标志物及其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基本内容的一种特色文化。

从表现形态看, 红色文化是物质形态、精神形态和制度形态的有机统一体, 概括为革命年代中的“人、物、事、魂、策”。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包括“人、物、事”, 其中“人”是在革命时期对革命有着一定影响的革命志士和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革命烈士;“物”是革命志士或烈士所用之物, 也包括他们生活或战斗过的革命旧址和遗址, 例如博物馆、纪念地、展览馆、烈士陵园、名人故居、陈列展览场馆等。“事”是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活动或历史事件。“人、物、事”是加强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色文化的物质外壳和传播载体。

精神形态的红色文化称为“魂”, 集中体现为物化形态的红色资源上所承载的精神形态, 即革命先辈在革命年代和建设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 称为“红色精神”。例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以及大庆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 这些是红色文化的灵魂和核心, 属于内核层次。

制度形态的红色文化概括为“策”, 主要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理论、路线、方针、纲领、政策等。

可见,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形成的, 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红色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是物质形态、精神形态与制度形态的有机统一。

红色文化是一种革命文化, 它见证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顽强斗争;红色文化是一种民族文化, 它凝聚了中华民族众志成城的优良品质;红色文化是一种科学文化, 它传承了中华儿女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红色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 它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旨与精神;红色文化是一种政治文化, 它内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与价值体系;红色文化是一种开放文化, 它反映着时代的使命与脉搏。

二红色文化作为载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才能进行, 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载体以其形式多样性、影响全面性及方式渗透性的特点, 在思政教育载体中处于领衔地位。以文化建设为载体, 将极大地扩展思政教育覆盖面, 使人们在享受丰富而健康的“文化大餐”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影响。

教育应该倡导以“教”为本, 以“育”为主, 充分发挥和调动教育对象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教”的功能势必在一定程度上逐渐让位于“育”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取得实效, 必须创新教育方式方法, 传统的说教模式、灌输模式已收效甚微。思想政治教育应以“育”人为主, 探索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环境与氛围, 方能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渗透力。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 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 高校在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 还需要用一种能展现民族精神和民族记忆的文化来进行引导。无疑,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其蕴含的博大精神及厚重的文化内涵, 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有效地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高。

1. 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红色文化百炼成钢, 她承载了无数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浴血奋战、砥砺前行的拼搏史与奋斗史。在艰苦贫瘠的战争年代, 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之所以能“心往一处想, 力往一处使”, 能坚定不移、大公无私地投身伟大的革命实践, 最根本的就在于他们有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 有对中国共产党的绝对信任, 有对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美好向往。正如邓小平所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运用红色文化教育感化大学生, 让他们清楚地意识到, 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 超越金钱、超越权力, 是战胜敌人、克服困难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法宝。对于少数受西方价值观影响, 思想和信念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的大学生而言, 红色文化将是非常有利的教育载体。

2.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特有文化, 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 不断积累、选择、沉淀和整合的宝贵财富, 深深地打下了中国人民的国家烙印和民族烙印。康德说过:“很多人知道什么是真理, 但他未必知道这为什么是真理;即使他知道这为什么是真理, 他也不一定会按这一真理去做;促使他去做的是内在的强大的情感动力。”可见, 情感是启动和保持个人行为的内在因素, 而积极健康的情感, 离不开先进文化的熏陶。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有的先进文化, 弥补了传统说教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不足。红色文化中的“人、物、事”, 是先烈们从事革命活动的鲜活而生动的历史见证, 是我们超越时空、感知史实的客观载体。每一位英雄、每一个事件、每一处遗址, 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再现了革命先辈英勇斗争的革命历程, 都以不容置疑的证据诠释了革命先辈的爱国情怀。在这样的感染与感悟中, 爱国主义情怀及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3. 有利于激发大学生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精神,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红色文化所彰显的感召力是课堂和书本无法比拟的。在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教育过程中, 通过感受、体验、实践和对比, 学生将更容易主动、真诚地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通过红色文化蕴含的教化功能, 激发大学生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精神, 可以规范行为方式, 提升道德水平, 引导大学生去思考人生的目的、价值和意义,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从而做“一个高尚的人, 一个纯粹的人, 一个有道德的人, 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三高校红色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随着红色文化不断升温, 很多高校越来越关注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接,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施和发展过程中, 依然面临很多问题。

1. 学校层面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红色文化建设意识淡薄

尽管红色文化有着特殊、丰富的内涵, 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积极的助力作用, 但很多高校对红色文化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 重视不够。学校没有科学、系统、全面的指导思想和规划, 工作缺乏主动性, 红色文化建设不成体系、不具规模, 呈现零星、分散和游离状。

2. 校园红色文化氛围不浓, 环境不佳

建设意识的缺失直接导致高校红色文化氛围淡薄。一些高校不主动倡导红色文化建设, 很少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 红色文化被弱化甚至被边缘化。与此同时, 一些大学生钟情于西方文化, 盲目地追随与跟风, 让诸如万圣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在高校掀起热潮。我们不禁担忧, 作为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阵地, 如果高校不能坚定自信地弘扬红色文化, 不能唱响红色文化主旋律, 那由谁来唱响?

3. 学生对红色文化缺乏认知, 主观能动性较弱, 参与积极性不高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力军, 理论上, 大学生应当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 应当有远大的理想, 应当有强大的动力, 应当主动融入对中国先进文化的探索与传承。正如南宋哲学家朱熹所言:“学之道, 必先明诸心知所往, 然后力行以求至, 所谓自明而诚也。”而事实上, 我们遗憾地看到, 情况不容乐观。

根据对某高校1605名学生的抽样调查:57.63%的同学对红色文化了解较少, 35.7%的同学比较了解, 而非常了解的仅占5.36%, 还有1.31%的同学对红色文化完全不了解 (见图1) 。

在红色文化活动的参与上, 仅有61%的同学表示参加过红色文化活动, 这与大学生代表的先进性要求相距甚远 (见图2) 。

当然, 在调查中, 我们也欣慰地发现, 虽然目前高校红色文化的建设情况不理想, 但大部分同学表示出对红色文化的渴望, 意识到红色文化的重要性, 94.21%的同学认为高校有必要推广红色文化教育 (见图3) , 并希望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到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建设中 (见图4) 。

四加强高校红色文化建设的路径

鉴于红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基于高校培养和塑造人才的根本任务, 源于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需求, 高校必须加强红色文化建设, 构筑合力, 优化配置, 创新思路, 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价值和功能, 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发展。

1. 领导重视, 齐抓共管, 整合资源, 建立红色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领导重视是高校红色文化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应该深化对红色文化的学习, 充分意识到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推动作用。学校应该整合资源, 构筑合力, 进行全面系统的科学规划, 建立高校红色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把红色文化纳入学校文化建设战略, 确保红色文化建设能够实现制度化、科学化、高效化的健康发展。

2. 积极探索高校红色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1) 全面覆盖, 扩大红色文化建设的广度。全员参与是红色文化建设取得长效发展的基础, 必须调动广大同学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扩大学生主力军的力量, 首先要立足“关键少数”, 充分发挥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红色文化是党员进行党性锻炼的有效平台, 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有效途径。因此, 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班委及团学干部等优秀群体将成为红色文化教育的主要对象。在此基础上, 以点带面, 辐射绝大多数, 覆盖广大同学, 全员参与才是红色文化建设生机之所在。

(2) 全面深入, 挖掘红色文化建设的深度。领会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 挖掘红色文化建设的深度, 必须求真务实, 提升红色文化建设的质量。首先, 要让红色文化进入课堂, 发挥任课教师的积极性, 改进教学方法, 将红色文化同思政教学实践活动相融合, 提升第一课堂与红色文化的契合, 完善思政课程教学体系。其次, 要发挥红色文化在第二课堂的感染力与凝聚力。相关学生管理部门、学校学院团委, 要旗帜鲜明地营造良好的高校红色文化氛围, 增强学生参与红色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3) 敢于担当, 提高红色文化建设的力度。红色文化的建设过程, 势必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 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要有迎难而上的魄力和敢于担当的魅力。如果在困难面前望而却步, 终将影响红色文化建设的进程。敢于担当是一种政治品质, 集中表现为在困难面前敢闯敢试, 敢为人先, 敢于承担棘手的事, 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具备了敢于担当的品质, 就能克服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红色文化的建设, 面临教育成本较高、资源分散等实际问题, 这就对领导干部的担当精神提出了具体要求。

(4) 不断创新, 夯实红色文化建设的效度。第一要拓展红色文化传播渠道。红色文化在校园的传播必须要转变观念, 用鲜活的事实、生动的材料探索学生喜闻乐见的途径, 避免布道式和说教式的空洞宣传。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宣传队伍, 能走近学生、了解学生、融入学生。在调查中发现, 影视节目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传播方式, 这为宣传工作带来了启示,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自己拍摄红色微电影, 制作红色动漫, 并广泛进行展播。红色文化传播渠道具备较大的创新开发空间。第二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理念, 在立足校园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同时, 还应积极探索“走出去”体验的实践模式。在调查“最希望通过什么途径学习红色文化”中, 有71.03%的同学选择了“到实地考察参观”。正所谓:“坐而论道, 不如起而行之。”红色文化中丰富的物质资源, 大量的博物馆、纪念地、展览馆、烈士陵园、名人故居、陈列展览馆, 都是开展红色教育的有效载体。此外, 部分革命老区红色教育基地也是进行党性提升的最佳选择。通过实地参观, 亲身感悟, 重走革命足迹, 追忆红色记忆, 在身临其境中自觉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 感染效果远远超越课堂与书本。正如习近平所说, 每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 都是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每来一次, 都能受到一次党的性质和宗旨的生动教育, 就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 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

摘要:红色文化内涵丰富、底蕴深厚,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凝聚力, 以红色文化为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是提高思政工作实效、确保高校思政教育持续蓬勃发展的有效路径。本文分析了红色文化的科学内涵, 阐述了红色文化作为载体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指出目前高校红色文化建设中面临的困境, 并提出加强高校红色文化建设有效可行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红色文化,助推,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程东旺、黄伟良.“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态与德育功能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 (高教研究) , 2006 (2)

[2]马静.论红色文化社会治理功能及其实现机理[J].广西社会科学, 2016 (8)

[3]程东旺.红色文化与心灵洗礼[J].继续教育研究, 2006 (3)

[4]李康平、李正兴.红色资源开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道德与文明, 2008 (1)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6]杜美辰.习近平的红色基因:追红色记忆走红色足迹悟红色精神[EB/OL].http://news.youth.cn/wztt/201601/t20160119_7541316.htm

[7]董云川.“教”“育”与德行养成[M]//本书编辑部编.成长之道——立德与树人.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5

上一篇:新时期下戏曲的创新下一篇:幽默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