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品课教学

2024-07-20

初中思品课教学(精选十篇)

初中思品课教学 篇1

一、衔接导入

衔接导入是教师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 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 引导学生通过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 以旧引新, 使学生顺理成章地进入新知识学习的一种导入方法。

运用衔接导入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通过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必须抓住新旧知识的衔接点, 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识的兴趣, 产生探求新知识的强烈愿望。

(2) 铺路搭桥, 引入新课。既是衔接导入, “衔接”自然不可缺少。为此, 我们可以采用复习、设问等手段, 通过有针对性的复习, 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当然, 新旧知识在哪里衔接、如何衔接, 即新旧知识衔接点和具体衔接方式的确定, 必须建立在对教材认真分析和对学生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

案例1:“党的基本路线”教学导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其中讲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根本任务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现在请同学们回答,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分别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包括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 略)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要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不仅要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 还要有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引导。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党的基本路线”一课, 来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二、激情导入

激情导入就是利用语言、活动、音乐、影视、绘画等各种手段, 创设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 使学生在对情境的感受和体验中激发学习兴趣、产生思维想象、掌握新授知识的一种导入方法。

运用激情导入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 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情境, 因此, 教师必须从教学内容出发, 精心组织, 巧妙构思, 创设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

(2) 加强诱导, 激发情感, 启迪思维。创设情境, 主要是为了提示和启发, 向学生提供体验的环境、联想的基点和思维的空间。有的情境的内涵比较隐蔽, 易使学生联想不及而思维受限, 需要教师及时予以启发和诱导。

案例2:“世界文化之旅”教学导入

教师:同学们, 老师现在运用多媒体, 在屏幕上连续展示了十几朵相同的花, 最后又展示了一朵不同的花。请大家谈谈, 在“第一朵花”“连续相同的花”“最后一朵不同的花”等视觉冲击下产生的感受。

(学生回答, 略)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对!一花独放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文化也是如此。 (继续运用多媒体进行视觉冲击) 同学们, 现在屏幕上出现了中国的春节、京剧和圣诞节、斗牛表演, 中国的故宫、长城, 埃及的金字塔, 法国的埃菲尔铁塔。请大家逐一说出图片内容, 然后谈谈看到这些图片时心中联想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略)

教师:大家回答得非常好!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世界文化之旅”的教学。

三、设疑导入

设疑导入, 就是通过设置耐人寻味、引人思考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引起学生回忆、联想、思考, 从而产生学习和探究欲望的一种导入方法。设疑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 可以由教师提问, 也可以由学生提问;可以单刀直入提出问题, 也可以从侧面设置悬疑。

运用设疑导入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巧妙设疑。即设疑要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 巧妙选择提问角度, 并使所设的疑点有一定的难度, 容易使学生暂时出现“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不能”的困惑状态。

(2) 以疑激思, 善问善导。设疑质疑只是激疑导入法的第一步, 目的是使学生的思维尽快地活跃起来。因此, 教师必须掌握一些提问的技巧, 以引导学生掌握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案例3:“尊重和维护隐私权”教学导入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和文字, 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小文的烦恼》的内容:一是小文终于有了自己独立的房间, 房间里有了电脑;二是小文按照自己的爱好布置了房间, 空闲时在房间里写日记, 还把自己的QQ整天挂着, 经常与同学聊天;三是妈妈经常进小文的房间打扫卫生, 有一次还看了小文的日记和QQ聊天记录;四是妈妈开始经常盘问小文的去向, 小文有种被监视的感觉;五是小文感觉与妈妈的距离越来越远了, 在家里经常沉默, 不愿和妈妈多说话。现在请同学们思考:小文为什么会沉默?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如果碰到过, 你是怎么处理的?

(学生回答, 略)

教师: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听出, 许多同学都有与小文同样的经历和烦恼。那么, 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又如何去化解这样的烦恼呢?今天, 让我们一起走进“尊重和维护隐私权”一课, 去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四、事例导入

事例导入就是通过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典型事例, 如故事、童话、生活中的典型实例等, 激发学生兴趣, 启迪学生思维, 从中引出新课, 使学生自觉地进行新知识学习的一种导入方法。学生的学习以书本知识为主, 而书本知识一般比较抽象和概括。因此, 从生活中选取一些生动形象的典型事例佐证学习内容, 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深奥的道理通俗化,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且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有助于学生从感性到理性, 具体生动地理解知识。

运用事例导入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精选事例。能够说明思想品德有关知识和观点的事例很多, 究竟什么样的事例更合适, 须经精心挑选。一般来说, 选择教学事例要坚持以下原则, 即准确性原则、思想性原则、典型性原则、启发性原则、趣味性原则、时代性原则等。

(2) 巧设问题。在新课导入中呈现事例不是目的, 目的是要借助事例引发学生的思考、导入新课。因此, 在呈现事例的基础上设计能引起学生探求兴趣的问题。

案例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导入

先出示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2008年5月12日, 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地震发生以后, 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万志愿者奋战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 全国人民踊跃捐款献爱心。5月19日, 举国同悲, 山河呜咽, 3分钟默哀后, 天安门广场上数万名群众久久不愿离去, 高声呼喊着:“汶川挺住!”“中国加油!”然后提问。

教师:同学们从上述图片文字中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中国人的团结、互助;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中国人民伟大的精神力量……

教师:说的好!此情此景, 让我们深深地感受了强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在一次次的灾难面前和危难时刻, 正是这种精神力量让中华民族团结起来, 战胜困难, 巍然不倒。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五、直观导入

直观导入是指教师通过实物、模型、图表、投影等演示, 引导学生观察, 进而过渡到新课学习的导入方法。直观导入具有生动形象、具体感性等特点, 它在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丰富学生表象、发展学生想象、培养学生观察力、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运用直观导入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 目的明确。直观演示是为了导入新课的学习, 因此演示的内容必须符合教学的需要, 与教学内容有密切的联系, 并能为新课教学服务。

(2) 加强引导。在直观演示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对象的主要特征、主要方面或事物的发展过程;同时, 要善于结合演示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抓住时机引入新课。

案例5:“环境亮起‘黄牌’”教学导入

先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轻快的乐曲, 同时展示一组祖国大好河山的风光照片, 如蔚蓝的天空、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澈的河流等, 让学生在欣赏中体会祖国的可爱。再播放一段沉缓的音乐, 同时展示一组反映我国目前环境状况的照片, 如昏暗的天空、成堆的垃圾、大片的荒漠、干枯的河流等, 让学生感受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从而引出新课题“环境亮起‘黄牌’”。

初中思品课的教学反思 篇2

从2001年教育部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课程改革走过了14个年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按照我国2020年“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就必须对课程标准进行审视、修订完善,所以从2003-2011年,先后对课标进行了几次修订,修订遵循的原则和重点突出强调要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学会学习为核心,特别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所以深入研究课标、理解把握课标,以课标作为课堂教学的准绳则成为教师改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首当其冲的任务。就目前全旗思品课堂教学情况来看,我认为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部分思品课教师课堂教学方法陈旧、老化。即“穿新鞋走老路”,教师没有适应时代变化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积极转变观念,而是因循守旧,“以不变应万变”,不能摆正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未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不能提供合作、探究的氛围,不能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搭建平台,更不能点燃学生学习过程中闪烁的思维火花,致使课堂教学缺少灵气,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意识不高。导致教学过程照本宣科,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命活力,主动积极地参与思考和发言的学生少,被动听、被动学的情况较多。加之部分思品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教学班级和课务量、作业批改量多。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转变了观念,也缺乏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新的更有实效性的教法,去研究分层次教学,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再次,部分教师个人在职业方面缺乏不断追求的精神动力,容易满足于现状,也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原因之一。

2、情感的渗透距离学生很远,往往以呆板的说教为主,缺乏情感,从而使政治课枯燥乏味,导致学生知行不一,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和良好品质的形成。思品课与其他学科的重要区别就是要求知、情、意、行高度统一,因此教学过程中决不仅仅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以实现它的德育功能。新课标指出: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就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帮助他们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正因为如此,新课标中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摆在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之前,赋予了它灵魂和统帅的地位。为了更好地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充分发挥思品课的德育功能,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动脑筋、想办法,融情于课堂。如果我们的思品课不能让学生动情,又怎么给学生导行?

3、当前思品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现状不容乐观。

首先,有的课,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时间总量和参与人次总量明显不够。一般都集中在几位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这使得原本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活动实际上变成了老师和少数几位学生的学习游戏。这必然对整体的教育教学效果会有影响。

其次,学生深层次参与课堂教学明显欠缺。特别是在公开课中,很多老师只关注参与的外显状态,热衷于学生活动的数量、频率及活动的趣味性,竭力营造热闹的课堂气氛,忽视了深层次的参与。在参与过程中,由于受预设内容和环节的限制,学生是被动参与和无效参与居多。由此可见,一些课往往注重了形式而忽略了内容,只迎合潮流,不注重实效。

4、课堂教学效益较低,表现为部分学生在行为习惯、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没有获得相应的提高,还有少数学生不想学习。也有部分老师教得很辛苦,也认真管理了课堂,但成绩并没有得到有效提高。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要改变这种局面应该从这几方面入手:

1、最根本的是观念的改变。我们知道:思想观念对人的行为有指导作用。因此,思品课教师要加强新课程思想和理论学习,牢固树立新课程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教师务必要从传统教学方式中走出来,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把课堂还给学生,重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不断地完善课堂教学过程,同时要加强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有效参与程度、有意识地进行分层次教学的方法研究,从而增强学科的吸引力、感染力、及实效性。

2、最重要的是教学能力的提高和教学方法的完善。

首先要努力优化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活动,在课堂上只有把他们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管学生的体会、感受,满堂贯,可能这节课你讲得头头是道,非常精彩,但学生却是一知半解,不知所云,有的甚至是一头雾水。

第二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定向和动力的作用。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会热心、入迷的参与教学活动。要善于寻找如何激发学生兴趣的小方法,学生就能以极高的热情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

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导入阶段,要重视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创设切合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兼顾不同层次学生,让任何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有能力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都能表现自己,给自己增添信心,使学生能保持比较长久的学习兴趣。

2、要更加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除了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整合外,更重要的是要看师生是否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最终落实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一种心理反应,不同的外界刺激会引起学生不同的情感形成。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通过精心设计来提供一些让学生感动、帮学生感悟的“刺激”,学会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并进而逐步形成积极的态度、健康的情感。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指的就是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老师有意无意的“刺激”之下,其内心感受、思想意识和情绪体验发生变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或被老师的激情所感染,或被老师的深情所打动,或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得到老师积极情感的熏陶,激发了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振奋精神,专心地学习,积极地思考。学生受到强烈震撼,与老师产生情感共鸣,不知不觉地向课标所要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靠拢,有利于促进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形成健康的人格。

3、要协调好师生的地位。

这个问题在传统型教学模式下存在,在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模式下依然存在,只是表现不同而已,而且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只有学生的主体,缺乏老师的主导,这最终也会令学生失望,致课堂混乱,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新课程教学观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是师生共同对课程内容开发、生成、转化、建构与融通整合、交往互动的过程。我们倡导教师主导课堂,决不是主宰课堂,更不是让教师袖手旁观,任由学生随意学习。

长期的实践表明,课堂教学应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有效地调控好课堂教学的节奏,及时地对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在出现的偏差、错误、不完善的观点进行适时、适度、有效地进行点拨与指导。创设有效情景,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达到讲练结合,师生互动。这样才能不断地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4、要努力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

提高课堂效率,实质上要抓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课堂兴趣,首先得明白课堂任务是什么,我们这节课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然后寻找出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事例,把这堂课的知识和教学目标结合在这有趣的事例中去。一堂课的准备工作做好了,就等于任务完成了一半。当老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抓兴趣中去,哪怕是发现星星般的亮点,我们也要把它渲染成太阳般的耀眼,感染周围学生们的情绪。

5、要设法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整合教学资源,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课堂当中去思考,去学习,去训练。每节课学生的注意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单一的教学方法或手段,学生很容易出现感官疲劳,注意力分散,这就要求我们精心组织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教学形式必须要为教学内容服务,适时适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更好地烘托和表现教学内容,力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将教学形式与内容很好地统一起来,既要气氛活,又要效果佳。

6、要增强训练的实效性。

有的课堂教学,由于教师讲得过多、过细,挤掉了学生的大量的宝贵时间,学生训练时间得不到保证,结果只是把作业留到课外做。而事实上这样的作业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又收效甚微。针对这种实际,我们可以从教学实际出发,扎实落实“三讲三不讲”其内容是: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知识点;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也能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对于易错易混知识点可以通过习题训练的方法加以解决。对于“三不讲”的内容,教师也要将知识问题化和要点化,让学生在自学中解决。更好的落实精讲多练的原则和自学性原则,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训练,同时教师也才有更多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勤反馈和强矫正。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7、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减少低效无效环节。

一堂课分几个大的步骤,每个步骤有分那几个环节,哪些环节比较重要,哪些环节属低效无效环节,一定做到心中有数,灵活增删,精心设计。尽管每位教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有所不同但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要突出知识重点和中心环节,解决重点的措施,必须省时、有力、有效。(2)要精心设计具有一定梯度和具有启发性的语言场景,展开情景操练。(3)要精心设计课堂训练题,训练题做到:具有典型代表性、难易适中、符合新的中考思路、必须保证学生的训练时间,做到重点问题堂堂清。

8、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知识规律性。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教师指导下得以充分发挥的。因此,教师的教学不仅是“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教与学是互动的。

9、此外,要经常自我反思、自我反省、自我提高。

浅谈初中思品课教学 篇3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师生亲密合作、心情愉快,是调动双方积极的内在动力。它能使教师满腔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能使学生消除对教师的恐惧,拉近与教师的距离,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具体做法:

1.树立榜样作用,增强人格魅力

教师就是学生的榜样,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思想和品德,知识和才能,情感和意志,为学生做出示范。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不断地加强道德修养意识,要用自己高尚的品行教育和影响学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正如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的“没有教育者个人对受教育者的直接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教师应时刻谨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试想一个不讲诚信、出尔反尔的老师,要求学生做到讲诚信、讲诚实,那简直比登天还难。

2.平等对待每位学生

学生最讨厌教师偏心眼,如果教师只喜欢成绩好、听话的学生,那么其余学生势必对教师不满,对同学怨恨,继而排斥你所教授的思品课学科。因此转化学困生思品课成绩,教师必须重视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帮助他们,给他们爱心,深入他们内心,了解他们的知识水平、心理状态,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只有当老师真诚地关心他们的成长,使他们感到教师的爱,才能真正被接受和实现教育,从得到尊重和信赖,获得积极向上的力量。因材施教,教育的效果才会更好。

二、课堂教学要“活”起来

这里的“活”起来,是指教师要发挥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让教学方法和手段灵活起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过去要求学生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教师要不断钻研教材,给自己充电,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多采用啟发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点拨法、比较法等多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要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来使学生发挥课堂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讲授《身边的诱惑》时,讲解如何拒绝毒品的诱惑时,我播放了一段吸毒成瘾痛不欲生的瘾君子的视频,让学生亲眼看到毒品对人身体的摧残。当学生看到吸毒人员生不如死的折磨和听到对毒品及毒贩泣血的控诉时,他们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毒品的罪恶已深入他们的内心,从而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教师还要合理利用情景教学,在课堂上营造种种有效的氛围,结合学生活动有效地投入到思想品德知识的学习之中,来提高学生的成绩。如教授《身边的诱惑》时,我给学生创设了如下的情景:如果有个同学以过生日的理由请你去高档饭店吃饭,你去不去?吃过饭后又要请你去KTV唱歌你去不去?然后让学生热烈讨论。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积极,连学困生也跃跃欲试。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被我充分调动起来,从而增强了对思品课的兴趣,拉近了与教师的距离,也使学生的思品课成绩得到提高。

三、激发兴趣,做足课前准备工作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舞台,更是学生的舞台,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让短短的一节课发挥更大的价值,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备课。每次我备课时,力求做到“三透三精”,吃透标纲,吃透课本,吃透学生;精心选择教法,精心选择例题、习题,精心设计教案。努力做到备课、讲课、布置作业乃至进行考试,各个环节都紧紧贴近学生的思想,避免放空炮、空谈。更注意结合社会热点新闻来调动学生听课的热情,激发他们学习思品课的兴趣。长此以往,学生盼着上思品课,下课了还意犹未尽。

四、善于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

学困生身上也有闪光点,作为思品老师要善于发现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信心是成功的源泉,许多学困生不是学不好,而是不想学。在背负学困生这个沉重的枷锁后,变得自卑、胆怯,从而自暴自弃。教师这时一定要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利用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来激发他们的自尊、自信。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顶峰,那就是个人的自尊心。”他们的自尊心一旦被激发出来,就会有自信敢于迎难而上,热爱学习,迅速摆脱学困生的帽子。

总之,教育是一门艺术,而绝不仅仅是一门技术。在以后的教育事业里,本人将继续孜孜不倦地探索教育的精髓,将教育事业发扬光大。

浅谈初中思品课的有效教学 篇4

学习速度就是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 实际上是指学习效率。平常我们说学习效率高, 就是说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少, 或者是在特定的时间内习得更多的知识。学习结果就是学生经过学习所发生的变化、进步和取得的成绩。学习体验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学习结果感受, 即学生以什么样的状态投入学习, 是生气勃勃、喜气洋洋、其乐融融, 还是愁眉苦脸、冷漠呆滞地进行学习以及对学习结果是发生兴趣还是厌恶的心理感受。在新课程理念下, 要使教学取得最佳效果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首先要把学习时间交给学生。学生的学习时间应分为两个部分, 即学校授课时间和学生自由支配时间。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来看, 他的学校有一个显著的跟其他学校不一样的变革———叫“解放下半日”, 即每天的下半日是自由的。在他的学校里面, 不管是小学还是中学都是这样的———下午是属于学生的时间。这个时间, 既可用来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爱好, 也可用来运动、活动、游戏、玩耍、休闲等。而我们这里说的由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 虽然不完全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让学生放松的时间, 但应是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时间, 因此说是学生能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如何把学习时间交给学生呢?就是要在教学中安排由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如教学七年级下册《走进社区》这个单元, 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师只是在课堂上讲授, 介绍有关社区的情况, 分析社区的特色、优点和不足等, 让学生记住这些知识。学生所记住的知识是片面的、表面的, 因此这是低效的教学。余文森在《有效教学十讲》中说“我们设想一下, 如果一个学生的知识都来自于教师、来自于学校的话, 这个学生是不可能有很大出息的”。按照学生学习时间的两个部分进行教学, 可以在课堂上首先简介社区的情况, 激发学生关注社区, 提出考察社区、分析社区、研究社区的具体要求 (包括考察的范围、时间和形成结果的要求等) , 然后让学生走进社区进行实际考察。这考察就是给学生自由支配时间的学习。最后再由学生把到社区考察的结果拿到班上进行交流、共享, 做最后归纳总结。这是一个以学生考察为主的学习活动, 可以表述为“要求———操作———归结”的教学模式。其次, 要把学习方式交给学生。所谓学习方式, 就是为了达到学习目的而使用的方法和形式。学生为了考察、了解、研究社区, 有的可能通过观察社区人们的生活、相互间的关系获得社区的信息;有的可能通过访谈的方式了解社区的情况;有的可能通过画图的方式分析研究社区;有的可能独立考察;有的可能合作考察……学生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社区考察, 而且应该学会这种选择。但是, 不管用何种方式进行考察, 都应带着问题思考, 从而达到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目的, 可以整理形成考察报告。通过这样的教学, 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内会获得对社区的真实感受, 他们融入社区、热爱社区、服务社区、建设社区的意识会大大增强。这样就可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二, 结合实际, 激活学生参与意识。现在的初中生, 思维敏捷灵活、知识面广、极富想象力, 新课程教材正是迎合了学生的这种认识水平。可是传统的教学方法, 会使内容丰富多彩的教材通过干巴巴的讲授变得枯燥无味。我们必须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 针对学生的特点, 采取适合学生知识水平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对教材教法的研究, 又要加强对学生的研究,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探究中。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关键环节, 就是设计出既能符合学生经历又能让学生感兴趣, 还能充分发挥他们想象力的问题,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形成师生间互动交流。如在讲“创建新集体”这一内容时, 让学生进行“班训班徽设计”的比赛, 学生的参与和兴趣会很浓, 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都得以充分体现。所以, 我们在讲心理常识时, 就可以设立“课堂心理诊所”;讲法律常识时, 可以布置“模拟法庭”;讲社会发展常识时可以设计“时光倒流演讲”, 将经济常识时可以组织“股市追踪”;讲哲学常识时可以进行“哲理论辩”;讲政治常识时可以举办“热点访谈”等。只要认真投入, 不怕麻烦, 精心策划, 巧妙设计适合教学和学生年龄特点的参与式教学方案, 在形式上不拘一格, 内容上不断丰富, 思想上大胆创新, 就一定能使学生的教学参与闪现出创新的火花。学生参与度越高, 学得越活, 教学的有效性也就越高。

初中思品课有效教学的探索 篇5

几年的教学中,我感受到了新课改新理念的新意,并在教学中不断验证,不断应用。初中思想品德课要求学生能对所学知识掌握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学习中,我也发现能让学生在每周两节课的教学中能学到知识并记住知识是要有效率的。怎样有效呢,那就要将学生从一味的被动中拉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简单地说就是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及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创造力、促进学生思维成长的需要。我现在教的这套思品课本通过多种活动的设计、编排充分体现了“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的体验要求。教师就必须尝试采用通过多种的方法来完成教学,将思想品德课堂还给学生。

1、将课堂变成“座谈会”。

初中的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兼具了小孩与成年人的双重心理。初中生对事物好奇、积极、主动、爱发表意见、自制力差。这样一来教师如果一味禁止,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为此,可以挤时间让学生尽情地聊个够。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一框“中学生活新变化”时,讲授的第一个问题:“进入中学的新变化”,就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表感受。这样一来学生对于思品课的第一次接触就建立在了一个自由的氛围中,使学生感受到了在思品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除了利用课本自身设计的问题外,还设计一些与学生兴趣和生活相关的话题。如:如何处理适应中学新生活?怎样提高学习的效率?如何融入新集体?怎样和老师相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上课时学生的热情往往相当高,大家踊跃发言。针对具体问题学生都有自

己的不同看法。课堂上充满了掌声、笑声,直到下课同学们仍会感觉意犹未尽。这时的课堂不再是教师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学生主动学习,渴望课堂教学的延续。

2、将课堂变成“辩论赛”

初中学生虽然年龄还小,但是他们往往对许多问题都有了粗浅的是非观。在很多时候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会使得教师和家长意外。通过辩论的方式学习知识,一方面使学生更加全面展示他们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在辩论中得到成就感。这种“辩论”式的体验学习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辩题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初中学生的特点。比如:中学生爱上网,根据这一实际,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的“学会学习”中,就设计“上网对学习有益还是有害”的辩题。

②在辩论开始前,教师应适当点拔,启发引导,鼓励学生不拘泥于课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展示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③辩论时,教师可充当主持人,也可以请思品课代表做主持人。辩论切忌走过场,一定要像正规的辩论一样,这样同学们才会认真对待。

④辩论结束时,老师对本次辩论进行及时的总结。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也可以说是落实教学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在这一环节,教师应该针对正反两方的同学的表现,结合课本知识进行客观且具有知识延伸性的评价。

“辩论式”课堂可以使学生在激烈的课堂气氛中不仅掌握知识,拓宽了知识面,还增长了见识,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

3、将课堂变成“实验室”。

初中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一般都还不强,一味地进行枯燥乏味的理论教学,不仅徒劳无益,往往时间长了以后,学生会慢慢地失去了对思品课的学习兴趣,导致上课时没精打采。那么如何将抽象的理论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给学生呢?我认为如果在思品课中也能引入如物理化学课的实验环节,那么一定能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生动活泼的形象行为。如:在学习“集体的凝聚力”这一知识点时,就可以引入物理的力和反作用力的实验。通过两个学生从两个相反方向推一张桌子,与从同一方向推一张桌子的对比,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效果。认真思考后得出结论: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在一起这样方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实验虽然结束了,可留给同学们的思索仍在,同时还使学生发现了各个学科之间是可以有相互内在联系的,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4、将课堂变成“小舞台”。

在思品课中偶尔插入歌曲、小品、游戏、小话剧,能让同学们在身心放松的同时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从而指导他们应怎样正确面对来自心理品格、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等方面的问题。如:在学习“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这一框题时就可以使用小品教学法。请几名学生表演一小孩在陌生地为了到达目的地搭乘一辆摩的后,可能出现的几种发展方向。学生一方面能将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表演出来,满足了表现欲望,另一方面又能引发思考正真正领会到要提高警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这样穿插了小品、歌曲、游戏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既能促进学生各方面才能的发展,又能使学生开动思维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同时,还使学生分享到快乐,体验到学习的多面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充分开发教学资源 活跃初中思品课 篇6

一、课堂教学上,教师要善于创设真实的情景,开发学生资源

让学生自主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终身教育的要求,要让学生获得自主发展就必须充分挖掘学生的资源,使之能不断激励或推动学生个体去学习。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尽情的搭建起学生发展的舞台,要摒弃传统思品课堂上单调乏味的说教,必须彻底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常规,不要怕教师什么地方没讲到,学生什么内容没听到,而是要变教师主宰下的课堂教学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的课堂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自己的过程中彼此学习、彼此借鉴、彼此激励构建“学习共同体”。而教师则抓住学生课堂上呈现出来的瞬息万变的信息,如学生的学习意向,学生的偏差错误,学生的新点子好思路等,及时整合和调整补充课前预设的教学思路,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发展。

二、要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开发生活资源,时政资源

学生的生活实践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分析、进一步积累对于生活的认识,进而建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政治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具有时效性,因此思品教学要联系社会生活,与社会生活相挂钩。如果课堂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脱节,不能很好地为学生释疑解惑,成为空洞的说教,就难以促使其内化为学生的素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了解身边的事情,多看报纸杂志多关注时政热点。让学生认识到作为一名当代的中学生,应该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只有关心了解社会,才会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肩负起当代青少年复兴民族的历史重任。思想品德课正是这样的一个良好的平台,如:两会召开期间及时向学生传达两会动态,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参政议政的意识;十八大会议将”四位一体”改为“五位一体”及时地将这一精神补充到相关的教材中,政治老师的教学只有与时事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平台作用,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的要求,更好地加强对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才能担负起育人的神圣职责。

三、教材资源的开发上,科学处理教材,彻底改变教师过去那种“教教材”的观念

建立学习材料和学生已有经验之间的关联,使教材成为学生发展的工具。例如:我在思想品德《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首先让学生看教材对文化的介绍,接着引导学生列举自己熟悉的文化,如四大发明、唐诗宋词、瓷器、茶艺、山西面食、平遥古城墙古街道等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将抽象的“文化”概念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使学生感受到了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而且使学生感受到文化就在我们身边,是一个活的有机体。

四、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多媒体成为辅助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声音、图画、音乐、视频等集合于一身,达到了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效果。结合学生实际,制作有效的多媒体课件,能使思品课抽象的说教变得直观、形象,能让学生发现思品学科的魅力,感受学习的乐趣,在寓教于乐的学习氛围下,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计算机强大的存储、记忆、信息转化功能,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维。

最近,我们市教育系统开通了网络教研平台,全市的各学段、各学科教师全员参与,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教研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人建立自己的教研平台——教师教研工作室。广大教师积极上传材料信息,互动交流,系统中汇集了大量优秀的教学资源和教育教学的智慧,如果我们能把这一块资源开发好、应用好,我们的思品课一定会更具有活力。

总之通过对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探索,极大地丰富了思想品德课程资源,使课堂教学活动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为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创设更广阔的舞台。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將不断探索和总结,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好更丰富的课程资源。

初中思品课教学内容选择的策略 篇7

然而, 当前的初中思品课教学在内容选择上存在着一些误区。一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局限于教材。囿于教学内容仅是教材内容的传统观点, 教师被动地教, 缺少创新意识, 学生被动地学, 缺少学习动力, 致使教学缺少了生命和活力。二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完全脱离教材。无论哪一套教材都不可能十全十美, 但都是许多专家学者辛勤劳动的成果, 大部分教材的内容选择及呈现形式符合学生的知识特点和心理认知特点, 具有较高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仍是我们依据课标施教的主要依据。因此, 活用教材不等于脱离教材, 否则就是舍本逐末, 不利于达成教学目标。三是教学内容的选择重形式轻实效。随着多媒体的普及, 采用课件进行教学已蔚然成风, 也收到了一定成效。但如果课件仅从网上下载, 然后拼拼凑凑, 必然是形式花哨有余, 内容贴切不足, 无法有效符合课标要求和学生特点。

教学内容选择的方法多种多样, 需要讲究正确的策略。以下, 笔者以九年级思想品德第四课第四框“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教学为例, 谈谈关于有效选择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的几点策略。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重多样性

教材内容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内容, 但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丰富多样的, 凡是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学生学习、有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所有因素都属于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决定了教学内容选择的多样性, 要求我们教师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加工, 如改编、增减乃至更换。当然, 我们选择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 并不仅仅是为了使教学改变一些色彩、增加一些内容, 更是为了增加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使他们学得高效, 从而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具体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用好、用足教材, 这是多样性选择教学内容的前提;二是注重教学内容的实效, 这是多样性选择教学内容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根据学情选择, 这是多样性选择教学内容的基本方法。

在进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七嘴八舌话科技发展”教学环节设计时, 笔者了解到教材中缺少介绍我国如何发展科技的材料, 而本环节的教学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因此, 笔者对教材内容作了必要的处理, 增加了“日本崛起”的材料, 让学生从材料中概括出日本崛起对我国科技发展的启示。

【材料一】二战结束后, 日本实施“高科技立国”的战略, 加大科技投入, 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重点发展高科技产品, 从而使得日本的汽车、高科技电子产品风行全世界, 在世界上独占鳌头, 为日本带来了巨额利润。

【材料二】二战结束后, 日本也非常重视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每年拨出国民生产总值的6%作为教育经费, 并把义务教育的时间从6年延长到了9年, 免费为中小学生提供餐点和教科书, 这些举措为改善国民素质、提高日本的科技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样处理后, 教学内容显得丰富了, 使学生对我国加快科技发展的必要性和如何加快科技发展有了较为理性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突出思想性

由于受升学考试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思想品德课教学存在注重知识传授、忽视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的倾向, 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一些学生责任意识缺乏和道德素质低下的原因之一。因此,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一定要突出思想性, 充分发挥本学科对学生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感悟中国的科技发展”的教学设计中, 笔者选择了如下一组材料。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重大科技成就

【材料二】美国罗技公司无线鼠标生产链中的利益分配是这样的:一只销售价40美元的无线鼠标, 其中有15美元归于分销商和零售商, 14美元给零部件供应商, 3美元给在中国苏州的装配厂, 剩下8美元留给自己。 (注:全球有55%的个人电脑使用罗技鼠标, 而市场上的罗技鼠标有一半来自中国苏州的生产基地, 剩余的50%大多数也在中国生产。罗技公司共450名员工, 苏州装配厂有4000名职工。)

以上两则材料分别向学生介绍了我国科技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这样配套选择, 一方面能让学生全面、客观地了解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 明确加快发展科技的必要性;另一方面, 材料一所呈现的中国科技的巨大成就能有效地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之感和爱国之情, 而材料二所呈现的中国科技发展不足则能激发学生产生忧患意识和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报效祖国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 从而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体现思维性

《浙江省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建议》中指出:“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提倡多元思维,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敢于和善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一些教师往往以牺牲学生的思考来赶时间、抓进度, 长此以往, 以致学生养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 不爱思考也不会思考, 缺少了必要的思辨能力。因此,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体现思维性, 充分挖掘具有思维含量的教学内容, 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教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感悟科技的力量”中, 笔者设置了以下问答内容。

师刚才大家都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说明了科技对我们的有利影响, 那么科技是否也有负面影响呢?请举例说明。

生1汽车的发明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但也造成了环境污染, 还造成了交通堵塞问题。

生2网络的发展促进生产发展, 方便人们的生活, 但也带来了许多弊端, 如网络犯罪、影响学生学习等。

师正如同学所说, 科技的确是把双刃剑, 既有利又有弊, 我们一定要发挥科技的积极作用, 使之造福人类。

通过以上问题的解答, 学生较全面、客观地认识了科技的作用, 开阔了思维空间, 提高了思维能力。

四、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强调生活性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 并真正成为教育。”初中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还相当有限, 特别对一些抽象概念无法进行正确理解。因此,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强调生活性, 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 融入学生自己的生活内容, 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提高学习效率。

初中思品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8

1 存在问题

1.1 对课程标准认识的不到位

在教学中, 有的教师对于思品课程标准掌握得不全面, 没有正确认识教学的主题与学科 (课标) 之间的关系, 对于思品课基本的价值体系“知识、能力、品格”形成的内在统一关系认识不清。教学活动的主题要求与课内外相结合, 通过道德认知、实践, 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把握的不到位, 忽略了品德课教育教学的本质。

1.2 对文本钻研的不透彻

在教学中, 部分教师不能正确理解课本知识与方法跨学科整合的特点, 学习的内容是开放性和过程性的统一。对教材呈现方式和内在的联系研究的不透彻, 缺乏驾驭教材的能力。对教学设计问题的导入、剖析缺乏针对性。还有的教师不善于把“生活主题”与现实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的结合起来, 对文本中的单元的学习、探究实践要求人为的分割, 导致课程的知识体系被肢解, 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1.3 作业布置重复繁多

由于受到升学考试与教师绩效评价的影响, 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 一些教师在教学中, 对于课程的作业的要求“你怎么考, 我就怎么练”。教师平时忙于找题、印题, 学生忙于做题、背题, 忽略了对学生生活实践能力的培养, 加重了学生的学习的负担, 偏离了品德课教学基本方向, 因而使德育课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

1.4 课外活动指导形式化

有些教师对思品课的实践活动怎么做, 做到什么程度心中没有数。对于要开展的活动主题没有从学生实际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中去提炼, 只是按照教材内的单元练习中的“走进生活”主题形式上安排一些活动, 照题完成即可, 不指导、不检测、不评价, 更谈不上对家庭、社区活动资源开发、利用。对学生兴趣小组的调查、访问等社会实践活动由于过多地考虑学生的安全因素而不能大胆进行。

2 教学对策

2.1 要准确地把握课标的基本内涵

课程标准提出: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 培养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提高政治、思想、道德素质, 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根据这一基本要求, 教师要更新观念, 应当准确的把握“三个纬度”目标要求, 全面掌握思想品德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特点。在课堂教学中, 要以思想品德的综合知识和学生的亲身体验为载体,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特长、经历和兴趣, 要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方法, 为每个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和表现的空间。同时考虑本区域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 在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上要善于激发学生去发现真实的问题, 获得真切的体验。

2.2 整体把握文本的知识体系

目前, 我市一些县 (区) 初中, 多数学校选用的是山东版思想品德课教材。在呈现方式上,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 该教材力求适应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强调学生自身的观察、感受和体验。在学科知识和方法基础上也进行了跨学科的整合, 内容标准的要求是开放的和过程性的, 对教学内容的前后顺序, 没有做硬性的规定。教师要从实际教学的目标出发, 研究、分析教材的意图, 充分挖掘课本以主流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结合的编写意图, 全面掌握以学生学习过程为主导, 即品德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为主线的教材体系。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依据文本设计的主题, 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来, 这样既联系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 又培养了学生学会提问、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了思品课教学的实效性。

2.3 重视作业练习的针对性

作业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教学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又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围绕思品课教学目标、教学的内容, 对课后的作业除了一定的书面要求以外, 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的来进行, 如:思考体验作业、实践操作作业等, 运用开放、探究的方式来检测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标情况, 使学生在作业中感悟成长的快乐。结合两年来我省中考试题突出“基础性、时代性、应用性”的要求, 联系本校、本班教学的实际, 对学生的作业练习要以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 决不搞题海训练战术。课后拓展的其他作业要有指导、有检测、有反馈, 不能漠然视之。

2.4 开展行之有效的实践活动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中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联系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初中阶段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由于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既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引导, 又需要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亲身实践才能真正的内化。在活动课的实施中, 要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情境, 注重给学生提供完整、科学探究活动的机会。积极开发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 让学生以各种学习、探究方式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使学生由课堂获得的品德知识能在生活中去实践、巩固, 最好是每单元进行一次, 使活动课的价值引领与尊重学生的思考、实践相统一。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 完善自身得知识结构, 促进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总之,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关乎学生未来的必修课, 在教学中, 对于存在的问题教师不要刻意的去回避, 而是要运用辩证的观点去查找根源,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研究、总结、提高, 从而使思品课教学真正体现出针对性、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杨九俊.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3]陈萍.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体验式”德育[J].人民教育, 2010, 23.

[4]黄解放.学校德育难在哪里, 路在何方[J].人民教育, 2010, 21.

论初中思品课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篇9

一、合理划分合作学习小组

分组是合作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合理的分组是后续教学开展的基础。在分组过程中,要控制每个小组的人数。据相关的研究表明,在合作学习中,每组人数在5个左右最佳。学生的分配应该保证不同小组的整体情况处于大致相同的水平,组内人员可以异质组合、优势互补。要想合理分配合作学习小组,必须了解所有学生掌握知识、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等情况,然后将所有的学生分成三个层次,每个小组都含有三个层次的学生,使得学生之间可以优势互补,也为日后小组间的竞争,提供一个公平的基础。由于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初中生的学习成绩、性格特点会发生变化,为了保证所有小组处于同一水平,可以相互竞争、促进,小组内成员应该是动态的。如果小组内学生的成绩得到了快速提升,就可以与其他小组对换。也可能是分组之前,老师对某个学生的了解不够,高估或低估了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才发现,也要对人员进行调整。

二、明确合作学习目的

在合作学习小组确立之后,要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通过实际调查发现,已经开展合作学习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很多教师和学生不了解为什么要进行合作学习,以及合作学习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先进、高效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过分析教学案例,总结出合作学习的经验,然后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学习目标,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指导其向这个目标努力,一旦发现学生偏离了原定的学习方向,要及时给予指正,最大程度地达成合作学习目的。所谓合作,不仅是学生之间,也包括学生和教师之间,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在合作学习开展过程中,教师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自我完善,了解合作学习的理论知识,指导学生完成合作学习的内容。

三、统筹合作学习过程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如何去学习,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指导,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答案,并鼓励表现好的学生。在实际指导时,要注意合作学习的主题。如果学生的思维出现了跳跃,要及时进行纠正,学生思想出现断层时,教师要给予适当提示。由于每个小组内的学生差异较大,可能会出现成绩较好的学生占主导地位,甚至成绩较差的学生无法参与到讨论中,教师应该对这种情况进行适当的控制。例如,在教学“自立”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出几个选项,如展示自己、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等,让学生们探讨哪种能力对自立最重要。这时学生必然会展开激烈的讨论,根据自身的经历,得出不同的答案,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

四、科学评价合作学习

对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能够引导合作学习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在实际评价环节中,教师要注重表扬合作学习中表现好、学习效果比较好的学生,激发他们继续努力;鼓励表现不够好、成绩较差的学生,使他们能再接再厉,赶超成绩较好的学生。评价不能具有偏向性,而是针对所有的学生进行,让学生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学习。通常情况下,评价分为组内评价、组间评价、班级评价等几个层次,让学生可以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组内学生之间个人成绩对比、小组之间的团队成绩对比。从个人荣誉感和集体荣誉感两方面,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让学生能主动去学习,而不是传统被动地接受知识,从而提高思品课教学效果。在评价过程中,应当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努力形成师生之间评价、生生之间评价、组组之间评价、整个班级的评价、学校评价;口头评价与标准评价相结合的科学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持续发展。

短文阅读在初中思品课教学中的运用 篇10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能否顺利进行学习,“首先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而学生的智力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从实际情况看,中学生的学习,其中70%—80%都是通过阅读这种方式进行的。鉴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实际,我在教学中尝试了短文阅读,通过阅读的学习方式和手段来实现“学文、明理、导行”的教学目标。

一、尝试

目视为阅,口诵为读。我国现代写作学学科建设者之一的林柏麟先生说:“阅读是通过视觉接受书面文字材料,获得生活经验、科学知识、社会信息及观念情趣的一种行为。”

1. 以提出问题为基础,在阅读中学文。例文:《这球该不该让?》

《珍惜新起点》是七年级《思想品德》的起始课,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新学校、新班级产生一定的归属感。教材中并没有给出班集体需要什么样的目标,这一内容需要在教学活动中生成并进一步拓展,因此, 教师需要思考寻找一个合适的载体。在教学中我引入了上段有关女排的“争鸣”短文,让学生首先通读材料理解内涵,再回答问题:为什么女排的成绩让人争议?接下来我又补充背景,学生以此为基础再读材料,把已获取的信息和再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继续提出问题:一个集体关注的仅是本集体的利益就可以了吗?短文中女排的行为能解释成是竞赛策略的应用吗?小团体主义并不是为个人,为什么还要受指责?……这样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通过学习生成问题,学生逐步认识一个集体应有共同的不同层次、阶段的目标,而只有在对高层次、高境界目标的追求中,一个优秀的集体才会具有前进的动力。

2. 以体验内省为基础,在阅读中明理。例文:《法国人的自我检错》

体验性学习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在七年级《思想品德》(下)《走向自立人生》的学习中,我选择上则短文,鼓励学生对短文中的事件进行解读、理解,一方面整合出间接经验:领略法兰西民族长期奉行的自我检错习惯的优秀品质及其成效,另一方面转化为自己的直接经验:善于找出责任.敢于承担责任。鉴于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目的性不明”的实际,在阅读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探讨“谁对学习负责”这个话题,借此反思学习生活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引起学生对学习、对自身生命主体负责的思考:学习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而是一种责任的体现,从而认识到学习是国家、时代的需要,民族素质提高的需要,更与学生自身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意味着个体的完善和发展。

3. 以迁移探究为基础,在阅读中导行。例文:《门》

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整体,导行凸现了学习价值,导行是教的目的,也是学的目的。对于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的第五课《自我新期待》的学习,要求学生形成更为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所以我有针对性地选读了《门》。在阅读中,我引导学生进入短文的情境,用小品的形式想象不同角色的心理,体验不同情景的感受,检验不同行为的效果,并用心得《我与门的对话》的形式记录下来,在“探究、经历、活动、实践”之后,期待进一步实践和完善。于是,短文中抽象的“师生冲突”(学生的期待与老师的愿望)、“规范的实行”(无形的规范与有形的规范),等等,比较容易地被学生感知,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而学生也开始较为自然地关注自己的言行,因为他们开始懂得一个人的言行可以比照出他内心的境界。

二、思考

20世纪90年代.美国劳工部在一个报告中就指出现代人才应具备三个基础,即基本技能、思维技能和个性品质,其中基本技能表现为读写算听说,从排序看阅读首当其冲。而目前中国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背负着巨大的学业压力,逐渐失却阅读的兴趣和习惯,难以形成读书的氛围和风尚,这些被认定是教育改革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和危机。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必由之路,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学习工具和学习方法有充分的理由应该被认识、重视。

首先,“材料进课堂”及“新教材”的推广使用自然地涉及了对学生阅读的要求。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为例,从教材编写理念看,基于“生活德育论”,教材既是课程内容的载体,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文本,因此是“适合学生阅读的”。从教材结构上看,上册教材为16K本96页,其中相关链接36个,古今中外名人名言23条,相关专题材料90个,阅读显得既有必要又有可能。因此,阅读一方面使思想政治课成为“有米之炊”,另一方面使思想品德学科理论联系实际有了捷径。

其次,新课程改革,使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成为思想品德学科不容忽视的内容。在思想品德学科考试改革中,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中考、高考等各年级政治考试中的材料阅读题型得到普遍认可,使得阅读能力与学生的解题能力之间有了密切联系。

最后,“阅读被视听取代”的倾向开始被人们反思,“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和处理信息”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信息化社会提供的信息形式各异、内容广泛,使阅读和感受、体验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人们阅读的兴趣和效率。

林柏麟先生在谈到阅读的益处时曾说:“我们必须承认阅读可以帮助人们进入‘知识的海洋’、‘信息的仓库’,可以帮助人们获得‘经验的精髓’、‘思想的遗产’。”培根也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同样,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阅读也显示了其独特的作用。

1. 阅读可以增强教学信度。

文章内涵着作者的情感和观念。从心理学角度看,阅读是阅读主体和阅读客体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一方面是读者的内心斗争和体验,另一方面是读者的外部发现和争议,两方面结合起来,往往能够比较自然地实现人的自我教育,引导学生在认识、信念上发生与教育教学目标要求相一致的变化,从而增强教学信度。

2. 阅读可以促进思维发展。

思想品德教学特别提倡学生归纳、演绎能力的培养,这恰恰是阅读过程最常用最重要的能力和方法。阅读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的复杂的思维活动,因此,阅读必然具有也必定会达到“阅读促进思考,思考深化阅读”的效果。

3. 阅读可以帮助个性成长。

在阅读之前,学生往往已有一定的积累,在阅读之中又会产生如下反应:信服、排斥、疑惑,无论是哪一种反应,都将是学生阅读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是他个性中独特的一部分。

三、其他

通过短文阅读在教学中的尝试,我觉得有以下三点事项务必注意,以达完善。

1. 阅读材料的选择和要求。

事实是学生较少有课外阅读时间,课堂阅读的时间非常有限,要求选读的短文必须简明扼要,引人入胜,值得挖掘,有能够展开讨论、深化的主题,同时要讲求阅读的速度和效率,一般课堂阅读不超过10分钟,一次阅读400字左右。

2. 阅读的多元化和氛围。

阅读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方式,要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构成、智力发展相符合,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生活气息,从而使学生领略多元信息,拓宽视野。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和帮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在氛围中互相感染、激励,逐步学会主动地、清醒地建立和提升自己的价值观。

3. 阅读不是语文的专利。

不能把阅读误解为是语文学科的专利。出于学科的特点和需要,阅读在各学科中应该有所侧重。思想品德学科通常以语文学科培养的阅读能力为基础,侧重收集信息,阐发、评价和质疑,培养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最终实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这个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成本效益评价下一篇:综合布线技术与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