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治疗消化道疾病

2024-07-18

内镜治疗消化道疾病(精选十篇)

内镜治疗消化道疾病 篇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09年全年收治的120例应用消化道內镜的患者进行跟踪调查, 其中男62例, 女58例, 年龄21~80岁, 平均年龄35.2岁。120例患者均由于不同原因的消化道症状入院, 经门诊医师的初步治疗, 怀疑为消化系统疾病并嘱其进行消化道內镜检查。将12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职业等方面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检查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内窥镜的检查方法。首先向患者及其家属交代在操作过程中会出现的意外及不良反应, 签定好知情同意书。观测记录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实验组患者采用镇静内窥镜检查方法。首先给予吸氧并建立好静脉通道, 缓慢推注0.5 mg/kg咪哒唑仑, 相对高龄的患者在给药过程中减缓速度。观察病人的生命迹象, 开始进行插镜操作。

1.3 监测指标

记录患者在检查前、检查中以及检查后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的变化情况, 同时记录操作所需时间和患者自身反应等情况。

2 结果

两组患者进行内镜检查的对比情况见表1。

注:与检查前进行比较, *P<0.05。

3 讨论

3.1 消化道内镜在目前临床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1) 消化道内镜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①诊断早期胃癌。早期的胃癌仅限于粘膜下层和粘膜层, X线以及其它的检查方法不易发现, 检出肿瘤是临床工作中内镜最主要的用途之一。②炎症的诊断。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 临床工作中主要确诊依据是胃粘膜活检以及胃镜检查, 内镜检查给临床诊断提供了较好的治疗依据。③溃疡的诊断。通过现代手段的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一般其他溃疡都可以得到诊断。除诊断溃疡以外, 还可以提高对于恶性溃疡的识别能力, 与良性溃疡区分开来。④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对临床症状和病史不典型且诊断困难的病例来说, 消化道內镜可以作为急诊的内镜检查以明确诊断, 同时可以决定治疗方案和进行止血。

(2) 消化道内镜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1) 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术及硬化剂注射在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当中的应用。对于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EVL可以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也是减少出血的发生概率、降低食管静脉曲张的程度以及有效预防食管静脉曲张发生破裂和出血的积极措施。临床上食管静脉曲张发生出血的一级预防措施通常采取套扎术, 此治疗方法是安全有效、切实可行的。 (3) 钛夹及注射止血。临床上通常采用内镜下热探头、电凝、以及内镜下注射合并药物治疗的方法来治疗溃疡的基底部持续喷血患者以及小动脉反复出血患者。钛夹止血方法是目前疗效最突出的治疗出血的方法。 (4) 息肉切除, 以及粘膜下切除术 (ESD) 可以切除胃肠道一些早期癌, 以及ERCP术在胆道结石等方面的应用。内镜手术治疗比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具有显著性优势, 进行内镜手术的患者体质恢复较快, 长期的临床根治效果基本等同于传统手术。

3.2镇静消化道內镜的优势

临床中消化道内镜的检查方法常采取常规方法, 有些患者由于耐受性较差而影响了检查结果, 有些患者会对内镜检查有恐惧心理而拒绝常规检查, 最终导致病情延误。麻醉状态病人虽无知觉和意识, 但同时也丧失了“自卫”机制和配合的可能性[3]。病人如能在有意识和配合能力的情况下平静合作, 则是内镜医师希望达到的状态。清醒镇静技术能使病人提高对内镜操作的耐受性, 使原本不愉快乃至痛苦的操作过程变得更易接受, 且已成为内镜检查中“现代”镇静的终点标准———无焦虑、合作与遗忘[4]。苯二氮卓类药物中咪哒唑仑为水溶性制剂, 血浆清除半衰期1.5~2h, 药物代谢、作用时间与内镜操作过程非常吻合, 是清醒镇静药物中的首选品种, 也是现今本领域内使用最广泛的药物[5]。综上, 消化道内镜检查技术已经在临床中得到了很好的普及和应用, 对各种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价值。但是镇静消化道内镜检查技术尚未得到完全普及, 原因可能有:患者需要增加费用;医院需要增加人力;呼吸抑制、心跳停博等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社会整体经济水平尚未达到一定水平。

参考文献

[1]谢丽, 洪光, 卢艳萍.无痛消化道内镜检查的临床应用[J].实用全科医学, 2007, 5 (7) :617.

[2]刘志学, 马浩南, 余剑波.自控镇静术在消化道内镜诊疗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09, 15 (3) :278-279.

[3]刘涛, 冯凯祥, 刘小英, 等.静脉全麻在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与治疗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 2007, 23 (21) :3182-3183.

[4]陈锦龙, 叶淑芳.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内镜下切除[J].浙江临床医学, 2007, 9 (8) :1051.

消化道内镜发展及英语简介 篇2

Endoscopic riginated in the 100 years ago,endoscopic technology intially wsed only for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 diagnosis,the development of digestive endoscopy esperience about several stages,the first stage is the rigid endoscope,and thesecond stage is the fiberendoscope,the third stage is the electeonic endoscope.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 Gasteointestinal endoscopy is wildly used in the diagnose and therapy of the digestive diseases.Many digestive diseases such as gastrointestinal tumor , stomach canc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and so on can be correctly diagnosed.As a minimally-invasive and safe interventional technique ,Gasteointestinal endoscopy therapy as a minimally invasive, safe intervention methods, making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s of the digestive system many micro traumatic change, 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 recovery of patients, so in many aspects of the interests of patients more than the traditional surgery.In recent years,digestive endosopies have been develop and improved very rapidly.I believe that ,digestive endoscopy will become more and more advanced,more easy to operate ,and it will be widely used in clinical.内窥镜起源于100年前,内镜技术最初只用于消化道疾病的诊断,消化内镜的发展经历了一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硬式内镜,第二阶段是纤维内镜,第三阶段是电子内镜,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消化内镜在消化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运用越来越广发,许多消化道疾病比如食管癌,胃癌,消化道出血等疾病都可以通过内镜得到正确的诊断,消化道内镜治疗作为一种微创,安全的介入方法,使得消化系统许多疾病的治疗微创伤化,有利于病人的恢复,所以在很多方面对病人的利益超过了传统的外科手术。

在近些年,消化内镜的发展更可谓突飞猛进。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我相信,消化内镜会变得越来越先进,操作更简便,更加广泛应用于临床。

早期消化道癌的内镜治疗 篇3

资料与方法

1990~2000年胃镜、结肠镜发现并经病理证实早期胃癌10例,早期结肠癌151例,其中148例采用内镜治疗,内镜治疗后8例外科追加手术。

内镜治疗方法:①对息肉样有蒂病灶可行高频电凝切除术。②对扁平隆起型、平坦隆起型、凹陷型病灶采用黏膜切除术(EMR)法:为于病灶边缘区黏膜下层一点或多点注入0.005%,肾上腺素盐水2-6ml,使病变组织连同周围黏膜隆起,再将圈套器置于边缘,将病变及少许周围正常黏膜套入,行高频电凝切除。③内镜治愈标准:切除标本全瘤病理检查,断端2mm内无癌细胞浸润。④随访方法:术后3-6个月首次胃镜、结肠镜检查,以后每年1次,连续3年,如果未发现异常,可改为每年2~3年1次,如发现腺瘤仍每年1次。

结 果

内镜治疗结果:148例中,137例采用高频电凝切除术,11例采用EMR,140例单纯内镜切除标本进行连续切片病理组织学检查切除完全。此外8例切除后,全瘤病理检查见断端有癌细胞浸润,追加手术治疗,内镜下完全切除率为94.59%,所有接受内镜黏膜切除术的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仅9例患者切除术后出血,经镜下及内科治疗血止,无一穿孔发生。

组织学结果:148例患者中,管状腺癌:73.1%,绒毛状腺癌19.4%,黏液腺癌5.7%,印戒细胞癌1.7%。

隨访结果:对148例患者进行随访,其中有19例失访,其中随访不足1年者为20例,达1~2年者32例,3~4年23例,5~7年者为54例。随访中经胃镜、结肠镜检查发现97例患者出现新生的胃及大肠腺瘤,其中28.1%为多发腺瘤,部分患者经多次镜检均提示有新的腺瘤形成。

讨 论

内镜黏膜切除的适应证:早期胃癌:①<20mm隆起型黏膜内癌;②表面无溃疡的<10mm的凹隆型癌;③肠型腺癌。早期结肠癌:结肠癌检查过程中对可疑癌变息肉,镜下切除,术后全瘤病理检查。

早期消化道肿瘤淋巴结远处转移率很低,且病灶往往较小,这就为其在内镜下切除并根治提供了可能。癌肿浸润深度和区域淋巴转移的精确评估,寄希望于超声内镜、OCT检查方法,但设备昂贵,并未曾及。但根治性EMR治疗要求100%的根治,病理组织学对病灶的完全除去,除管侵袭的有无作为治愈判定的标准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在镜检治疗过程中,切除组织全瘤病理检查发现切除的组织断端20mm内有癌细胞浸润,需外科追加手术。

通过内镜治疗早期消化道癌愈来愈广泛得到重视,内镜下黏膜切除可达到根治目的,无需再行癌根治术。因为黏膜下层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结。所以,黏膜下层早期癌中的内镜治疗为存在较多争议。但本组148例患者中140例行单纯内镜治疗。随访1年、3年、5年、7年均无复发征象。内镜治疗早期消化道癌创伤小,简便、安全,术后生活质量好,但要严格掌握适应症。针对病变采用相应的方法,对切除标本连续切片判定有否完全切除,以决定进一步处理方法。

内镜治疗区定期复查非常必要,以便及时了解癌灶复发情况及有助于发现新生腺瘤。

参考文献

内镜治疗消化道疾病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收治的消化道疾病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 男35例, 女35例;年龄20~80岁, 平均 (53.30±6.76) 岁。其中食管平滑肌瘤18例, 食管间质瘤10例, 食管外压9例, 胃平滑肌瘤7例, 胃间质瘤8例, 胃脂肪瘤6例, 胃癌7例, 胃外压5例。

1.2 方法

1.2.1 普通胃镜诊断法具体方法为:

采用活检钳等专用器械进行人工消化道的病变位置直接触摸诊断检查, 从而确定消化道疾病的种类。

1.2.2 超声内镜诊断法具体方法为:

选择PENTAX-EG 3270 UK型的EUS检查, 频率为7.5~12 MHz, 对胃内病灶主要使用水囊法和注水法, 并将EUS放入患者胃内, 同时将残余空气从胃内排出, 在空气全部排出后, 向患者胃内注脱气水约250~500 ml, 使其填充水囊, 然后通过超声内镜诊断法对患者进行胃腔病症等方面的诊断, 一般管病灶使用注水法[3]。EUS主要是对患者的胃癌细胞扩散和入侵程度等进行诊断, 同时对消化道癌细胞的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检查。同时, 超声内镜 (EUS) 还可以对患者的胃腔、其他内脏器官癌细胞扩散程度、食管等进行诊断, 并根据诊断结果显示消化道疾病的图像状态, 从而确定消化道的疾病种类[4]。

1.3 观察指标

比较分析两种诊断方法的疾病确诊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超声内镜诊断法总确诊率为91.43%, 普通胃镜诊断法为55.71%, 前者确诊率明显高于后者,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超声内镜检查表明, 患者消化道隆起主要是由于患者消化道黏膜下组织发生病变, 从而出现肿瘤, 使得膜下组织长期被压迫引起[5]。普通胃镜检查主要是观察患者消化道中隆起的病变位置颜色情况与黏膜形态。但是普通胃镜检查方法只能观察患者的消化道病变类型, 且形态不够清晰, 无法为医护人员提供所需的资料[6]。而超声内镜在临床中主要是将超声波与内镜相结合的一种高科技医疗设备[7]。在临床治疗中, 医护人员可以将微型超声小探头在内镜前端教学安置, 进入胃腔后, 利用小探头观察患者消化道的内部形态, 并利用超声小探头对患者的器官进行超声扫描, 使其消化道管壁的形态可以清晰的显示出来, 为医护人员提供清晰的扫描图[8]。同时, 超声内镜还可以对患者消化道的病变性质进行诊断, 如果内镜中显示患者胃部管壁隆起, 其壁外为恶性肿瘤时, 消化道就会呈现转移性淋巴结和纵隔肿瘤等症状[9]。因此, 内镜扫描图中就会呈现出患者的管壁浆膜层受到癌细胞的入侵, 而且癌细胞入侵程度较深。所以, 在临床治疗中对患者消化道病变的具体部位、病变范围等, 超声内镜可以作出正确诊断, 并为医护人员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10]。

本研究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消化道疾病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均进行普通胃镜诊断及超声内镜诊断。研究表明, 超声镜内诊断法确诊情况分别为食管平滑肌瘤17例 (94.44%) , 食管间质瘤6例 (60.00%) , 食管外压9例 (100%) , 胃平滑肌瘤6例 (85.71%) , 胃间质瘤8例 (100%) , 胃脂肪瘤6例 (100%) , 胃癌7例 (100%) , 胃外压5例 (100%) , 总确诊率为91.43%;普通胃镜诊断法确诊情况分别为食管平滑肌瘤12例 (66.66%) , 食管间质瘤2例 (20.00%) , 食管外压4例 (44.44%) , 胃平滑肌瘤5例 (71.42%) , 胃间质瘤5例 (62.50%) , 胃脂肪瘤3例 (50.00%) , 胃癌5例 (71.42%) , 胃外压3例 (60.00%) , 总确诊率为55.71%, 超声内镜诊断法确诊率明显高于普通胃镜诊断法,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对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主要采用超声内镜进行检查, 是临床中医护人员正确制定治疗方案的主要依据,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该方法值得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张晓兰, 金震东.超声内镜在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现状[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2, 11 (5) :441-446.

[2]盛红, 黄立江, 赵海敏, 等.微型超声探头在消化道疾病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科学, 2015, 33 (11) :141-143.

[3]朱艳丽, 崔颖, 孙绍杰, 等.微探头超声内镜在胃平滑肌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病案, 2012, 13 (5) :73-75.

[4]汪泳, 张方信, 常宗宏, 等.超声内镜联合染色内镜在早期食管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2, 20 (12) :1046-1048.

[5]苏燕波, 唐建光, 刘晓敏, 等.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J].内科, 2012, 7 (3) :281-283.

[6]Adriana H, Giselle G A, Maria R C, et al.Pathophysiology of cystic fibrosis and drugs in digestive tract diseases[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13, 19 (46) :8552-8561.

[7]邓衍部, 刘有理, 黄志刚, 等.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疾病的应用价值[J].中国临床研究, 2014, 27 (5) :620-621.

[8]李晓丽, 冯义朝, 张鑫.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评估[J].延安大学学报 (医学科学版) , 2015, 13 (1) :26-29.

[9]Meng F S, Zhang Z H, Ji F.New endoscopic ultrasound techniques for digestive tract diseases:a comprehensive review[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15, 21 (16) :4809-4816.

消化内镜中心工作制度 篇5

1.在严格落实各级各类人员职责、各技术操作规程、规章的基础上实行全员全程质量控制管理。

2.内镜医师准入资格:必须有执业医师资格的专职医师负责日常工作,在科主任的领导下,全面负责内镜室的各项工作,并参加常规诊疗工作。

3.预约:预约时医护人员应耐心细致地向患者交待检查前准备事项及检查时间。4.宣教:候诊室播放检查流程和演示,以及以微信公众号等网络途径面向广大群众普及胃肠镜检查方面的知识,加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消除患者内心的恐惧。

5.内镜检查前“告知”并签署内镜诊疗知情同意书。严格掌握检查、治疗适应症、禁忌症。检查治疗时,操作医师应集中精力,手法轻巧、准确,观察应全面、认真、细致。操作室内不许大声喧哗,注意遵守保护性医疗制度,不许在患者在场时讨论患者的病情。术后书写规范的内镜报告。

6.介入治疗要实行术前讨论,对重大、疑难手术须制定预手术方案。严密观察有否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开展介入治疗的内镜室应配备氧气、抢救药品及监护设备,并保持其性能良好。

7.消毒:内镜及附件按最新版清洗消毒规范处置。

8.内镜保养:专人日常保养,定期联系厂家售后人员对内镜进行专业保养,检查前确保各种设备、器械性能良好。

9.ERCP诊疗操作要规范化,做好放射安全工作,医务人员要做好自身防护。对急危重患者,应优先诊疗,并确保“绿色通道”畅通,并由申请医师或相关医护人员陪同以便及时抢救。

内镜治疗消化道疾病 篇6

【关键词】 急诊内镜;上消化道出血;治疗;治愈率

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占内科住院人数的2%~3%,急诊内镜可及时明确上消化道出血原因,并能通过内镜采取多种治疗手段进行止血,目前已成为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措施[1]。本文通过对41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实施急诊内镜治疗观察,旨在探讨分析急诊内镜在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2012年12月~2014年1月罗山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41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17例;年龄23~73岁,平均年龄(50.5±2.5)岁。本次入选者病情均经过临床胃镜和病理检查而确诊,病理分型如下:静脉曲张性出血为16例,其中包括食管静脉曲张11例(其中位于食管下段7例、食管中段3例以及食管上段1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3例、胃底静脉曲张2例;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共计25例,其中包括消化性溃疡15例,行息肉切除术后出血6例,胃黏膜急性病变4例。本组静脉曲张性出血的16例患者中均存在红色征,具体表现为:9例樱桃红症、4例条痕症、2例血泡症、1例静脉弥漫性充血。有14例合并冠心病,9例合并脑血管疾病,6例合并肾功能不全,入选者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率加快、黑便、血红蛋白与血压指数下降、头晕心悸等相关症状。

1.2 器械与方法

1.2.1 本次所用材料器械包括 富士一88F型电子胃镜、ICCAPC300型(ERBE公司提供)、高频电凝装置(ERBE公司提供)、金属夹(Olympus)、多连发结扎器(Wilson-Cook)、黏膜注射针(Wilson-Cook)、组织黏合剂、5%鱼肝油酸钠、肾上腺素(1:10000)、碘油。

1.2.2 治疗方法 告知入组者本次治疗和目的,均征得本人同意。治疗前检测患者心率、心电图、血常规、血压水平,接诊24h内给予内镜治疗,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并将治疗过程中需要的药物或器械准备好,在手术进行过程中,通过静脉通路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并保证供氧。采用曲张静脉内或者静脉旁联合注射硬化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取5%鱼肝油酸钠注入;通过三明治夹心法注射组织黏合剂处理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治疗完成后服用生长抑素以及抑酸药物实施后续治疗;同时参考非静脉曲张性出血患者的病情差异分别给予钳夹止血、APC止血、电凝止血、肾上腺素注射止血,手术完成后均服用抑酸药物开展后续治疗。

2 结 果

本组入选者中静脉曲张性出血的16例患者开始均成功止血,其中内镜注射组织黏合剂止血者10例,经6~8环套扎止血者3例,经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者1例,其余3例因合并溃疡而未收到满意的止血效果遂由外科手术治疗;25例非静脉曲张性出血患者中,行肾上腺素局部注射、电凝、APC、金属夹钳夹止血成功者分别为14例、6例、2例、3例。总计成功止血例数为38例,治愈率为92.68%。本组患者经治疗后均未出现脾栓塞、狭窄以及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分别在内镜治疗后5d、15d、30d、60d、90d时对本组患者实施内镜复查,再出血发生2例,发生率为5.3%,经APC处理后成功止血。

3 讨 论

上消化道出血,其出血点通常位于屈氏韧带以上,主要是指胰胆管、十二指肠、胃以及食管部分的出血,临床大多表现为呕血,且起病较急,临床若未及时诊治则会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威胁[2]。在消化系统各类疾病中,消化道出血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约占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的90%以上。因此,加强对上消化道出血的及时诊治临床意义重大[3~4]。

随着科技的进步,利用急诊内镜诊治技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已逐渐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并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5]。本文结果显示,所入选的41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成功止血例数为38例,治愈率为92.68%;再出血发生2例,发生率为5.3%,38例内科治疗后均未见严重并发症,也进一步表明急诊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非常有效,和本文所引用参考文献中研究结论基本一致[6]。

总之,急诊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可减少临床输血量、减少再出血发生率,是诊治上消化道出血的一种有效手段,且疗效显著,并发症少,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徐理茂,唐全娇,牟远远.急诊内镜下止血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3,15(2):109.

[2] 匡大鹏.奥曲肽联合普萘洛尔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及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1,51(44):96-97.

[3] 端木鲁健,冯子彦.急诊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价值[J].河北医药,2011,33(4):558-560.

[4] 董辉,陈武,陈贺,等.肝硬化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内镜下止血治疗新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9):82-83.

[5] 马建平,张昱.内镜下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7):792-793.

内镜治疗消化道疾病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9例患者均为住院病人,男性37例,女性32例,年龄(19~84)岁,平均54岁,主要症状为腹痛、发热、黄疸,69例患者均行B超检查或CT检查,其中42例行MRCP检查,经临床考虑胆胰疾病,再行ERCP,并根据病情行相应的镜下治疗。

1.2 ERCP材料

内镜采用OlympusJF240及230型十二指肠镜、Olympus标准型造影导管、针式及弓式切开刀、结石碎石器、扩张气囊、取石网篮、乳头球囊扩张器和鼻胆引流管、美国Boston公司斑马导丝、塑料内支架及金属支架等。

1.3 ERCP方法

ERCP前常规内镜术前准备,69例患者均在丙泊酚麻醉下完成操作(其中两例老年患者在气管插管下完成操作),患者取俯卧位(两例气管插管患者采取左侧位),十二指肠镜进入十二指肠降段,拉直镜身,调整好乳头位置,插入造影管或切开刀造影,5例反复插管造影失败患者行针刀乳头预切开,3例反复插管胆管造影失败且导丝反复插入胰管者行经胰管导丝引导下乳头预切开术,对于胆总管结石,行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或乳头气囊扩张术(EPBD)后采用取石网篮或取石气囊取石,对于结石直径>1.5cm者采用碎石网篮碎石后取石,取石后再用气囊清扫胆道,合并胆源性胰腺炎5例,4例行鼻胆管引流术(ENBD),待病情缓解择期均行内镜下胆总管取石术,一例行气囊取石后放置鼻胆引流管,余病例根据病情行内镜下相应的治疗,其中5例行胆管及胰管内细胞刷刷取组织送检行细胞学检查。

2 结果

69例患者均行ERCP,2例插管失败转外科手术治疗,插管成功率97.9%;造影诊断胆总管结石44例,合并胆囊结石25例;胰管结石2例;44例胆总管结石行EST39例,EPBD5例,44例胆总管结石及2例胰管结石均一次或再次取石成功;胰头癌5例,行塑料内支架5例,后2例患者因塑料内支架堵塞,取出塑料内支架后放置金属支架,并辅以化疗;壶腹癌3例,放置金属支架1例,塑料内支架2例,其中1例胆胰管均有堵塞行胆胰管双支架置放术;胆管狭窄3例,均放置塑料内支架,(3~5)月后塑料内支架阻塞后3例患者均行胆肠吻合术;十二指肠乳头状腺瘤1例,转外科行局部手术切除;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1例,并行超声内镜胆管及胰管内细胞刷刷取组织送检行细胞学检查确诊;硬化性胆管炎2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2例;肝门部胆管癌1例,胆总管癌1例,2例均行塑料内支架置放术;胆囊术后综合征2例,行EST,术后腹痛明显缓解。

69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胰腺炎的有3例,占4.4%,按胰腺炎对症处理后均治愈,出血的2例,占2.9%,1例经内镜下局部注射止血后出血停止,1例患者10年前因胆囊结石在外院有过胆囊切除术史,考虑有过胆管损伤行过胆管手术,取石过程中有金属铗带出并出现消化道大出血,给予内镜下止血无效后转入外科手术治疗后治愈出院。69例患者均在丙泊酚麻醉下完成操作(其中2例老年患者在气管插管下完成操作),未出现消化道穿孔、麻醉意外及其他并发症。

3 讨论

3.1 ERCP在胆胰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ERCP被视为诊断胆胰疾病的金标准,优于B超及CT[1],影像学技术的进展,就诊断而言,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术(MRCP)因无创、简单成为胰胆管疾病诊断的首选,但对于胆总管下段病变或小于6mm的微小结石,MRCP诊断率低[2],故MRCP仍不能完全取代ERCP,目前ERCP更主要用于胰胆管系统疾病的治疗,ERCP可能是治疗内镜进展中最有意义的内镜技术[3]。

3.2 治疗性ERCP在胆胰结石疾病中的应用

应用十二指肠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公认是临床上常规首选治疗[3],对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目前学者主张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应用联合“二镜”可达到最小创伤的目的[4],对这种病例临床上多先行ERCP、十二指肠镜下胆管取石后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LG),其优点是ERCP清除胆管结石后可放置鼻胆引流管(ENBD),LG术时有助于辨别胆总管并可通过鼻胆管造影了解胆管情况,可起到支架的作用,有利于预防和及时发现胆道损失,还可降低胆道压力,降低潜在的胆源性胰腺炎、胆管炎、胆瘘的风险,本组合并胆囊结石25例患者十二指肠镜下胆管取石后均安全施行了LG,,且胆总管下段经切开或ERBD对于以后的微小的胆管结石亦可自行排出。对于结石过多或过大,一次取完结石困难,笔者认为可术后放置鼻胆引流管后分次取石,以免反复操作操作时间过长,反复插管造影,出血、穿孔、胰腺炎等并发症几率加大,本组3例患者结石过多,无法一次取出,一周后择期二次取石均成功。本组2例反复腹痛患者ERCP后诊断为胰管结石,并取出白色的小结石,术后患者症状消失。

3.3 治疗性ERCP对对良恶性疾病引起的胆道梗阻的应用

对于良恶性胆胰疾病引起的胆道狭窄或梗阻,经十二指肠镜可行ENBD,胆管或胰管塑料内支架置放术、金属内支架置放术,从而有效地解除患者的胆道梗阻,提高生活质量,延长恶性肿瘤患者生存期。本组行内支架置放术15例,术后3天血胆红素明显下降30%以上,对于无法施行手术切除的胆道恶性肿瘤引起的胆道梗阻经十二指肠镜行胆道引流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5]。同时乳头部病变还可局部取病理,胆胰管内细胞刷刷取组织行细胞学检查,其中5例行胆管及胰管内细胞刷刷取组织送检行细胞学检查,与其它影像学技术相比有很大的优势。

3.4 治疗性ERCP在胆囊术后综合征中的应用

临床上发现胆囊切除术后许多患者仍有上腹痛、右上腹胀满等消化道症状,其中部分患者经做B超、CT及ERCP等检查常能发现胆道有结石、炎症等,然而一部分患者经上述检查后仍未发现异常目前考虑为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紊乱所致,临床上称之为胆囊术后综合征,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内镜下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三种方法[6],对于考虑与乳头肌纤维狭窄形成有关的宜通过手术或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治疗,由于或者较前者相比有损伤小、安全、经济等优点,为首选。本组2例患者考虑为胆囊术后综合征,行EST,术后腹痛明显缓解。但有些专家认为行EST后易增加胆道感染的机会,故临床上考虑胆囊术后综合征的患者内镜下治疗需慎重。

3.5 无痛麻醉在ERCP中的应用

无痛内镜技术不仅消除了患者咽部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也解除了患者对内镜的恐惧心理,同时也可使医师在安静的环境下进行手术操作,但其亦有弊病,如麻醉意外、循环、呼吸抑制等并发症。本组69例患者均在微泵控制下静脉应用丙泊酚麻醉下完成操作,无1例与麻醉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笔者认为无痛麻醉应用于ERCP中是一种安全、减轻患者痛苦的技术,但要求抢救设备齐全、检查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避免不必要的后果出现。

总之,治疗性ERCP具有简便、微创、可重复性、并发症少等优势,是胆胰疾病微创治疗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刘搏,徐海栋,李兆申.诊断性ERCP临床应用进展[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21(2) :143~144

[2] 杨珠莹,蔡建庭.ERCP和MRCP及PTC在胆胰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J].国际消化病杂志,2006;26(5) :354~356

[3] Ryan ME.ERCP complication rates:how low can we go?[J].Gastrointest endosc,2009;70(1) :80~88

[4] 梁金荣,沈朝敏,张伟忠.十二指肠镜乳头括约肌切开联合腹腔镜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法[J].肝胆胰外科杂志,2000;12(4) :189~190

[5] Omellas LC,Stefanidis G,Chuttani R,et al.Covered Wallstents for palliation of maglignant billary obstruction:primary stent placement verrsus reintervention[J].Gastrointest endosc,2009;70(4) :676~683

内镜治疗消化道疾病 篇8

1.1 临床资料

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期间, 因慢性腹泻, 反复在我院就诊的患者中, 选取病因不明确, 常规对症治疗疗效不佳的患者 (粪便细菌培养、血常规、维生素B12、叶酸、铁水平、血糖、甲状腺功能、胃镜、肠镜、腹部B超或CT等检查已完善, 未见器质性病变及代谢性疾病者) 64例 (男性30例, 女性34例;年龄21~56岁, 平均年龄39岁。)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以色列GIVEN影像公司生产杰文诊断图像系统 (GIVEN diagnostic imaging system) Pill Cam SB胶囊内镜, 该组成系统 (胶囊、数据记录仪、影像工作站) 胶囊大小为26.3mm×11.4mm, 可观察140°范围视野;景深, 0~30mm。胶囊以每秒2帧图片的速度拍照, 电池可持续工作8~10h。患者吞服胶囊后, 经过消化道, 最终排出体外。胶囊在患者体内移动期间, 将其捕获的图像数据, 传送至患者携带在身上的数据记录仪中, 再将记录仪中的数据下载至图像工作站, 进行分析处理。

患者检查前禁食12h, 检查前12h服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 (137.15g配成2L溶液) , 检查前3~5min口服消泡剂。饮水少量辅助吞服胶囊内镜。嘱咐患者自由走动, 但避免剧烈运动。胶囊进入小肠后2h内禁水, 4h后可进食少量干粮。检查过程中, 不能接近强电磁场, 患者不能接受其他电子仪器检查。8~10h拆机, 最后将图像记录仪中的数据输入影像工作站进行分析。

接受胶囊内镜检查的患者在胶囊内镜排出体外后, 再接受全消化道造影检查。检查前患者禁食禁水6h以上, 并行肠道清洁准备。

1.3 观察目标

①胶囊内镜观察下消化道 (尤其小肠) 的阳性病变。②全消化道造影观察下消化道 (尤其小肠) 的阳性病变。③两组检查结果比较检查阳性率。

1.4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表示, 运用卡方 (χ2) 检验。 (ν=1, χ20.01 (1) =6.63)

2 结果

见表1。

同时接受两项检查的慢性腹泻患者共64例。胶囊内镜检查阳性率52% (1例Crohn病;3例小肠憩室炎;22例小肠糜烂;7例小肠肿瘤;31例未见病变者) 。全消化道造影诊断器质性病变阳性率17% (发现2例小肠糜烂;1例Crohn病;1例小肠憩室炎;7例小肠肿瘤;49例小肠功能紊乱;4例未见病变者) 。两组检查数据, 运用卡方 (χ2) 检验 (χ20.01 (1) =6.63) , P<0.01, 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胶囊内镜对于小肠黏膜的器质性病变, 尤其是黏膜平坦病变的诊断率明显高于全消化道造影。

3 讨论

当每日排便的水分、次数和体积增加, 粪便重量>200g, 被认为腹泻。腹泻超过两个月, 为慢性腹泻。慢性腹泻常见病因有药物、感染、吸收不良、内分泌疾病、肠道炎症、肠动力异常等。通过病史采集、实验室检查, 可以排除前四者病因, 通过肠镜排除大肠病变后, 考虑小肠疾病可能性大时, 需要进行相关检查进一步确诊。传统检查项目中, 常见的全消化道造影, 存在着对小肠黏膜的平坦型病变检出率不高对血管性病变无检查价值等不足[1], 但对Crohn病和小肠肿瘤的检出率达90%左右, 仍被作为小肠检查的首选方法[2]。并且可以动态观察肠道运动, 可以观察整个肠道的形态, 可以发现较大憩室和狭窄。而肠道大憩室和狭窄, 是胶囊内镜的禁忌证, 但除此以外, 胶囊内镜可对小肠全程进行可视性检查, 在国外研究当中, 发现胶囊内镜对小肠病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全消化道造影, 即使是Crohn病的诊断率也高于全消化道造影[3,4]。国内文献报道, 发现小肠钡餐对病变较为局限和病灶小的疾病如黏膜下肿物息肉黄色瘤等检出能力有限, 而胶囊内镜对这些病变均能很好地检出。提示胶囊内镜的推广应用将为小肠疾病的早发现, 早诊断产生巨大的作用[5], 本研究结果显示, 胶囊内镜发现1例Crohn病;3例小肠憩室炎;22例小肠糜烂;7例小肠肿瘤;31例未见病变者。全消化道造影检查中, 发现2例小肠糜烂;1例Crohn病;1例小肠憩室炎;7例小肠肿瘤;49例小肠功能紊乱;4未见病变者。Pill Cam SB胶囊内镜检查阳性率52%。全消化道造影诊断器质性病变阳性率17%。胶囊内镜对于小肠黏膜的器质性病变, 尤其是黏膜平坦病变的诊断率明显高于全消化道造影 (χ20.01 (1) =6.63) 。也与国内外研究报道基本一致。胶囊内镜检查未见病变者, 考虑受肠液的清洁度、透明度、气泡量等因素的影响[6], 本研究再次验证, 全消化道造影在肠道形态、肠动力学方面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而Pill Cam SB胶囊内镜在慢性腹泻疾病诊断中对于小肠黏膜的器质性病变, 有明显辅助诊断的优势。

参考文献

[1]Batey A, Einarsson S, Pfau P, et al.Failure of small bowel radiography to define obscure gastrointestinal leeding[J].AJG, 2002, 97 (1) :S81.

[2]Maglinte DD, Kelvin FM, O’Conner K, et al.Current status of small bowel radiography[J].Abdom Imaging, 1996, 21 (3) :247-257.

[3]Eliakim R, Fischer D, Suissa A, et al.Wireless capsule video endoscopy is a superior diagnostic tool in comparison to barium follow-through and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in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Crohn’s disease[J].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3, 15 (4) :363-367.

[4]Liangpunsakul S, Chadalawada V, Rex DK, et al.Wireless capsule endoscopy detects small bowel ulcers in patients with normal results from state of the artenteroclysis[J].Am J Gastroenterol, 2003, 98 (6) :1295-1298.

[5]陈孝, 张子其, 杨云生, 等.胶囊内镜与小肠钡餐在小肠疾病中诊断价值的对照分析[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 11 (12) :1923-1925.

内镜治疗消化道异物的临床分析 篇9

关键词:胃镜检查,异物,治疗结果

消化道异物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自身所固有的物质潴留于消化道内, 多见于婴幼儿、精神病患者、企图自杀者或是罪犯。小而光滑的异物对机体影响不大, 可自行排除, 但是较大的或是锐利的异物, 如异物最大径超过5cm或是横径超过2cm, 则不易自行经消化道排出[1], 而潴留在消化道内会对消化道黏膜造成一定的伤害, 严重者可导致消化道穿孔。消化道异物作为临床急症, 能否准确及时地诊断并处理患者的病情、有效救治患者, 对挽救病患的生命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内镜检查和治疗开展以前, 主要依靠外科手术剖胸或剖腹来取出异物, 带给患者巨大的创伤, 同时也会给患者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而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 内镜下取消化道异物也成为应用广泛的治疗方法。因此, 本文为探讨应用内镜治疗消化道异物的治疗方法和临床效果, 特选取本处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46例消化道异物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观察其内镜下治疗消化道异物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6例消化道异物患者中男29例, 女17例;成人38例, 婴幼儿及儿童8例;年龄3~75岁, 平均40岁;异物种类: (1) 金属类24例:异物包括铁钉、铁丝、钥匙、缝衣针、戒指、硬币、刀片、项链、金属夹子; (2) 食物类13例:异物包括动物骨头、鱼刺、果核; (3) 其他类9例, 异物包括玻璃碎片、义齿或义齿托、打火机、牙签、棉棒、塑料瓶盖、橡皮、卷笔刀。异物潴留位置:潴留胃内者15例, 潴留小肠内者11例, 潴留十二指肠者10例, 潴留食管内者6例, 潴留于直肠内者4例;异物潴留时长:1~48h。1.2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可无明显临床症状, 其余患者如食管异物者会有吞咽困难或是疼痛、呕吐, 胃内异物患者可有上腹不适、食欲不振, 如果引起幽门梗阻, 则会产生痉挛性疼痛、呕吐。而对于肠内异物者穿孔后则有腹膜炎征象, 有持续性腹痛、腹胀、压痛、肌紧张、反跳痛等表现。异物长期嵌顿在某部可引起溃疡出血, 尖形异物则可直接刺破黏膜引起明显出血, 从而导致患者便血或呕血。

1.3 治疗方法

(1) 术前准备: (1) 详细询问患者病史, 了解潴留异物的种类、数量及时间等, 对于无法准确表达的患者, 如儿童或是精神患者可询问其监护人, 以期得到全面的病情, 来确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法; (2) 在了解病情后根据病情进行术前X线检查, 通过变换体位来观察异物的种类、形态、大小、数量及异物与胸主动脉、腹主动脉等重要血管或是周围脏器的比邻关系来决定治疗方法。同时经过X线检查了解异物是否引发了消化道黏膜破损或是破裂等严重并发症; (3) 根据异物种类、大小、形状等合理选择相应器械, 如表面光滑的团块状异物可选用网篮或圈套器;对于铁丝、缝衣针等尖锐物可选用异物钳, 在取出过程中尽量与消化道管腔平行, 避免损伤黏膜;而对于动物骨头等长条形异物可选用圈套器, 在取出异物的过程中将其套于异物头部, 并收紧器械, 保持异物尖端朝下, 动作轻柔, 以免损伤消化道黏膜。 (4) 患者准备:术前患者应禁食6~8h。成人及能配合的儿童按常规内镜检查准备, 术前5min服用盐酸利多卡因胶浆;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或者精神患者, 不能配合检查者, 可选用静脉麻醉。 (2) 内镜治疗:术前准备完毕后, 可根据患者异物嵌顿位置选择胃镜或是肠镜, 依据所选内镜种类选择合适体位, 便于内镜的进出。按照常规进胃镜或肠镜, 直至发现异物为止。尽量充分暴露异物, 根据异物的种类、大小及其与邻近器官和血管的位置来选用异物钳、圈套器、网篮等相应的合适器械。将器械于活检孔内插入, 钳夹或套取异物后随镜退出, 对于尖锐异物来说, 在异物随镜退出的过程中要尽量保持与消化道平行, 以免损伤消化道黏膜。异物取出后, 再次插入胃镜仔细查看, 防止出现划伤、出血、破裂、穿孔等并发症。对有并发症者立即给予相应处理, 而如出现出血无法控制者或是异物无法经内镜取出者, 立即转外科行手术治疗。 (3) 术后处理:异物取出后1~2h观察是否有并发症出现, 如无并发症患者即可出院, 术后2h即可进食普通饮食[2]。而术后出现并发症时, 如有黏膜损伤时需给予禁食、补液、黏膜保护剂、抑酸剂等相应治疗, 而对于有活动性出血的患者可于内镜下喷洒去甲肾上腺素, 同时加服黏膜保护剂、抑酸剂, 并观察治疗后效果。

2 结果

本研究中46例消化道异物患者经内镜治疗后, 有43例成功取出异物, 成功率为93.5%, 有3例因异物应用内镜取出困难而改行外科手术取出。术后4例发生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为8.7%, 给予相应措施后均已痊愈。

3 讨论

在内镜技术尚不成熟时, 对于消化道内异物的治疗多选用外科手术, 通常需要开胸或是开腹治疗。这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也会加剧患者的痛苦。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 选用内镜进行检查和治疗的技术也已经日趋成熟, 并且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与手术治疗相比, 使用内镜取出消化道异物具有创伤小、费用低、操作相对简便的优点, 可有效减轻手术治疗带给患者的痛苦和降低相应的医疗费用, 已成为治疗消化道异物的首选方法[3]。而在应用内镜治疗消化道异物时, 对于患者病史要予以充分关注, 根据患者病情确定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措施, 同时对于年纪较大的患者还应同时考虑到是否有其他合并症存在, 如消化道肿瘤等。本文为探讨应用内镜治疗消化道异物的治疗方法和临床效果, 特选取本处于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46例消化道异物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异物取出率93.5%, 而术后并发症率8.7%。表明内镜治疗消化道异物安全有效,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龙, 聂玉强, 李瑜元.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异物70例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 2007, 13 (6) :648-650.

[2] 许秀丽.电子内镜下治疗上消化道异物96例临床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 2013, 20 (4) :433-434.

内镜治疗消化道穿孔的临床研究 篇10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40例消化道穿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20例。对照组男15例、女5例;年龄28~55岁,平均年龄(41.25±1.50)岁;病程时间0.2~8.5 h,平均病程(4.33±0.15)h;穿孔部位:食管部6例、胃部14例;临床表现:腹痛14例、腹胀6例。研究组男16例、女4例;年龄27~54岁,平均年龄(41.50±1.25)岁;病程时间0.3~8.0 h,平均病程(4.25±0.17)h;穿孔部位:食管部5例、胃部15例;临床表现:腹痛15例、腹胀5例。纳入标准:(1)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消化道穿孔者;(2)无凝血功能障碍者。排除标准:(1)合并心肺肝肾功能严重损伤者;(2)不同意此次研究方案或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可以进行分组比对。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保守治疗,入院后一经诊断即采取胃肠减压,静脉滴注质子泵抑制剂,在药敏实验辅助下采取抗生素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随后给予奥曲肽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61309,生产批号1705060)皮下注射,0.05 mg/次、3次/d。

研究组采取内镜治疗,在内镜下发现穿孔部位后尽可能暴露病灶并引导患者适当吸气,如果存在出血情形可采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随后将金属钛夹经内镜钳道置于内镜前端并将其外套管去除,充分显露钛夹[2]。在促使钛夹扩张至最大角度后依据病灶范围大小及具体部位适度旋转,在内镜下确定钛夹完全跨越消化道穿孔处并与两侧黏膜组织接触后用力收紧钛夹,将置放器取出,如穿孔部位较大可采取多个钛夹予以关闭创口[3]。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为治疗总有效率、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腹痛与腹胀缓解时间。

1.4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消化道穿孔临床表现改善程度,此次研究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如下:显效:腹痛、腹胀完全消失;有效:腹痛、腹胀明显改善;无效:腹痛、腹胀有所改善但自感仍然清晰;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4]。

1.5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以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上,两组分别为90%、75%,研究组更优,见表1。

2.2两组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腹痛与腹胀缓解时间比较

研究组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腹痛与腹胀缓解时间各项指标数值优于对照组,见表2。

3讨论

针对消化道穿孔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内镜治疗、保守治疗3种,由于手术治疗在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的同时不可避免会对患者身体机能带来严重损伤,应用频率逐渐降低。随着质子泵抑制剂药物的陆续涌现,保守治疗消化道穿孔已经具备了较高的可行性[5,6]。此外,内镜技术融传统光学、人体工程学、电子技术等多种技术于一身,利用内窥镜能够准确观察病变部位,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而逐渐引起临床的重点关注,成为治疗消化道穿孔的重要方案。但是在保守治疗与内镜治疗孰优孰劣上目前临床尚未形成一致共识,给临床应用带来较大困扰。

该次研究中研究组经内镜治疗,总有效率90%,而同期采取保守治疗的对照组仅为75%,并且在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腹痛与腹胀缓解时间各项指标比较上,研究组同样占有明显的优势。而学者赵九龙等[7](2015)在其临床研究中指出外置内镜夹治疗8例结肠穿孔患者全部成功闭合,治疗总有效率100%,进一步证实内镜在消化道穿孔、瘘(漏)及出血治疗中有效且成功率高。在与现有研究成果相互印证之后,该次研究认定内镜治疗消化道穿孔在短时间内即可以收获理想的治疗效果,并且整个治疗过程中对于患者身体机能带来的创伤更小,有助于康复及重回正常生活轨道,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8]。而相较于现有研究成果,该次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随机性对照试验研究证实了内镜治疗消化道穿孔的有效性,而既有研究则多数集中在综述上。尽管研究手段存在着差异,但是均证实内镜治疗消化道穿孔是值得在临床中应用的。

综上所述,内镜治疗消化道穿孔疗效确切,可作为临床治疗的优选方案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研究内镜治疗消化道穿孔的临床疗效。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40例消化道穿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保守治疗)及研究组(内镜治疗)各20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0%,高于对照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观察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镜治疗消化道穿孔疗效确切,可作为临床治疗的优选方案推广使用。

关键词:内镜治疗,保守治疗,消化道穿孔

参考文献

[1]董芳芬,陈予真,许亮亮,等.内镜下消化道穿孔/缺损封闭技术的研究进展[J].微创医学,2015,10(5):567-570.

[2]杨烈红.分析消化内镜诊疗相关性穿孔的内镜治疗[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12(9):1680.

[3]刘峥嵘.三腔胃肠管辅助治疗内镜操作后上消化道穿孔的疗效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5,17(10):1483-1486.

[4]廖忠华.探讨结肠镜与腹腔镜联合在下消化道肿瘤治疗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4,33(13):82-83.

[5]陈攀丽.无痛胃镜在治疗上消化道异物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医疗,2014,33(2):174,176.

[6]崔红霞,朱培霞,张超,等.腹腔镜治疗上消化道穿孔36例研究[J].中外医疗,2013,32(23):71-73.

[7]赵九龙,李兆申.外置内镜夹在消化道穿孔、瘘(漏)及出血内镜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5,30(5):422-424.

上一篇:印象派大师下一篇:水电站设备资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