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周期

2024-09-04

有效周期(精选十篇)

有效周期 篇1

近年来,周期势中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在实验和理论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主要是由于人们在这种周期系统中可以观察到固体物理中的典型现象,比如:能带结构的形成,Bloch振荡,Bloch能带之间的Landau-Zener隧穿以及约瑟夫森效应等等[1,2,3,4]。周期势中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优于固体物理系统的地方就是周期势的几何对称性和原子间相互作用是完全可控制的。因此可以利用对周期势中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研究来对固体物理中的一些基本现象来进行分析和讨论。现主要讨论非线性相互作用对凝聚体在一维周期量子阱中的有效质量的影响。

1 一维周期量子阱模型

研究对象为一个在径向方向上受到很强束缚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周期势作用在x-轴方向上。周期势为一维周期量子阱,它的形式为

Vpot(x)=n=-+Vq(x-nΤ)(1)

式(1)中

Vq(x)={00<x<asERa<xa+b(2)

a 是势阱的宽度,b是势垒的宽度,T=a+b是量子阱的周期。s是无量纲的参数,它表示以反冲能量ER=h2qB2/2m为能量单位的Vpot(x)的大小,qB=π/T是布拉格动量。

把要研究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系统约束在可以用平均场理论描述的区域内。三维的定态GP方程可以约化到一维情况,可以写作

(-22m2x2+Vpot(x)+gnΤ|ψ(x)|2)ψ(x)=μψ(x)(3)

式(3)中m是原子质量,μ是化学势,ψ(x)是序参数,并满足归一化条件∫0Τ|ψ(x)|2dx=1。

在非线性情况下,方程(3)仍然存在Bloch解

ψk(x)=eikxφk(x)(4)

k是Bloch波矢,φk(x)是与Vpot(x)同周期的周期函数。

把式(4)带入式(3)得

[(-ix+k)22m+Vpot+gnΤ|φk|2]φk=μ(k)φk(5)

由方程(5)可得,化学势μ(k)可以写做

μ(k)=0Τdxφk*[(-ix+k)22m+Vpot+gnΤ|φk|2]φk,(6)

同时,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系统的能量ε(k)可以定义为

ε(k)=0Τdxφk*[(-ix+k)22m+Vpot+12gnΤ|φk|2]φk(7)

2 一维周期量子阱中非线性薛定谔方程的精确解

正如文献[5]中所给出的,方程(3)的精确解可以用雅可比椭圆函数解析地表示出来(SN,CN和NC)。最近,我们根据势垒高度V0和化学势μ之间的关系,给出了两种不同的精确解:

Ι) 当μ>V0,得到

ρ1(x)=A/8K2-[A/8K2-128K4α2/A(16K4+)]SN2(Kx+δ,n1);

Ⅱ) 当μ<V0,根据在势垒区域内是否有节点可以给出两种精确解,在没有节点的时候,精确解为

ρ2(x)=B/8Q2+[B/8Q2+128Q4α2/B(16Q4-)]SC2(Qx+γ,n2),

如果有一个节点存在,精确解的形式变为ρ2(x)=-B/8Q2+[Q2/η+B/8Q2-QBQ2-16α2η/Bη]ΝC2(Qx+γ,n2)。在所给出的这些解中,参数A,B,K,Q,δ,γ,α可以利用波函数以及波函数的一阶导数在x=a处连续,以及布洛赫周期性边界条件来确定。其中长度量纲是T/π,非线性相互作用η=gnT/ER,αβ是积分常数。

3 有效质量的研究

束缚在一维周期势中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可以近似用原子有效质量为m*的均匀气体描述。此时,有效质量m*可以定义为

1m*=2ε(k)k2(8)

利用前面的到的精确解以及式(7)我们可以计算此时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的有效质量。

从图中可以看到,得到的结果与固体物理中的结果非常相似,但是当非线性相互作用不同的时候,有效质量会发生一些变化。如图1所示,当s为30,非线性相互作用gn分别取0,0.1ER和0.5ER时,有效质量m*的变化关系。图1还表明随着原子间相互作用的增大,有效质量逐渐减小,这是由于粒子间排斥作用的增大使得隧穿波函数的宽度增加。

gn取0.1ER时,有效质量m*随势阱深度s的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势阱深度的增加有效质量逐渐增大。

4 结论

利用一维非线性薛定谔方程的精确解对玻色

-爱因斯坦凝聚体在一维周期量子阱中的有效质量问题进行了研究,不仅在线性情况下得到了和固体物理中类似的结果,同时还给出了非线性相互作用和势阱深度对有效质量的影响。因此可见这组精确解对这一类问题的求解是非常有效地。

参考文献

[1] Morsch O, Oberthaler M. Dynamics of Bose-Einstein condensates in optical lattices. Rev Mod Phys, 2006;78: 179—215

[2] Bloch I, Dalibard J, Zwerger W. Many-body physics with ultracold gases. Rev Mod Phys, 2008;80: 885—964

[3] Jaksch D,Bruder C, Cirac J I, et al. Cold Bosonic Atoms in Optical Lattices. Phys Rev Letter,1998;81:3108—3111

[4] Choi Dae-II,Niu Qian,Bose-Einstein Condensates in an Optical Lat-tice.Phys Rev Letter,1999;82:2022—2025

有效周期 篇2

感性营销区别于其他营销方法的是:感性营销更侧重于通过与客户的潜意识进行对话,建立情感维系与关联,从而对客户生命周期进行管理,通过多次重复销售,实现在消费者各个生命周期中的利润总和的最大化,

感性营销的目的在于从客户与卖方的第一步接触点开始,通过建立内部的关怀、服务、联盟等战略体系、实施各种行之有效的步骤与方法,与客户开发、建立、维系良好的情感关系,从而对客户生命周期进行高效管理,建立良好的市场口碑。

企业能与所有客户建立起强大的情感链接吗?

正如NBA所提倡的教练精神:公平但并非同样地对待每个人。我们需要清晰认识客户,并进行分类管理,用不同的感性营销方法进行介入与统筹。

根据80/20法则,企业80%的利润来自20%的客户。不同生命周期的客户对企业的贡献度是不同的。

根据客户生命周期的长短期及客户利润贡献度,我们可以对客户进行如下分类:

企业可以根据每一类的情况采取相应情感对策。

象限Ⅰ的客户特质:对企业有着极大的忠诚度,同时也是长期用户,细心地呵护他们非常重要。

针对他们感性营销要点在于:加强感情联系,给予特殊的回馈性质的产品/服务,让他们更在其服务或产品使用过程中体验到、得到更大的情感满足,以达到重复、交叉购买的结果。同时也通过他们向外界传递出企业对此类用户重视的信处息,树立良好的市场口碑,提升企业美誉度与知名度。他们对于企业的公众形象而言也非常重要:几乎代表了企业产品的市场定位与目标客户群。企业要通过各种情感互动的方式升级挚友,从而达到最好的联盟效益。

根据80/20原则,也许此类型客户所占的比例不过是20%,他们为企业创造的利润却能超过80%。服务好这群客户,可以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服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将象限Ⅱ、Ⅲ、Ⅳ的客户树立了一个标竿。

健康企业此类型客户的数量约占60%—70%。

象限Ⅱ客户的特征:企业能从这种客户处获得较大的利润,但是他们的客户生命周期时间较短,对品牌的忠诚度不高。

感性营销要点在于:管理能使企业盈利但不忠诚的客户情感互动的关键在于一方面,营销部门及企业的每个接触点在他们购物时尽可能地让他们情绪更加不正常、使他们的购买欲望更加强烈,以加大单次购买的力度,从而他们身上获取最大化的利益。另一方面,通过情感关怀,探知他们的潜在的情感需求点和抗拒点在哪里,进行有的放矢的营销,将他们的单次购买固化、内化成为其主要需求,从而向象限I转化。

很多不忠诚的客户最后会成为企业最忠实的拥护者与最好的品牌推广者。因为他们在长期的品牌转换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比较类知识,很清楚同类型产品的孰优孰劣,也因为他们处于客观公平的第三方,很容易取信于更大范围的客户。

试想:即使我们都很讨厌不请自来的客户,但是同时我们拿不定主意购买哪个牌子的某种产品时,第一个想到要去询问的对象是谁?我们的朋友,

最好是经常使用这种产品的朋友,如果这个朋友曾经不断更换牌子,用过很多种类型的这种牌子,他的意见当然更加珍贵而具有可参考性。

健康企业此类型客户的数量约占:20%——30%

象限Ⅲ客户的特征:忠诚但不能创造更多利润的客户。

感性营销要点:营销中必须首先确定他们是否有增加消费的潜力,不断加大情绪影响力,把客户不断从“我需求”推向“我想要”,扩大客户在体验中的情绪波动,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客户在没有情感联系的情况下,往往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确定购买数量。企业只是根据客户及市场的需求来确定自己的生产数量吗?“二流企业寻找市场,一流企业创造市场”。在可口可乐之前,谁会想到碳酸饮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呢?如果只是为了解决生理需求,喝白开水就可以了。如何不断创造出更大的市场?在于关注客户的情感需求并在产品服务中给予满足或解决。企业必须不断关注市场动态趋势,将信息转化为情报,在产品服务中不断确立自己的风格、定位,满足客户的心理需求,将客户从“我需要”推向心理需求“我想要”,从而缩短需求周期,增强需求力度,让忠诚的客户创造出更大的利润。

在“非洲卖鞋”的故事中,销售人员甲的悲观态度固然并不可取,但是销售人员乙如何将乐观的态度转化为有生产力的行为呢?且看销售人员丙的电报:“非洲原住民基本上不穿鞋。如果我们要培植这样一个市场,时间大概是一年,岛上现有居民一百万,保守估计有40%的居民可以接受我们的产品服务。以每双鞋10元的利润来看,我们可以在第一年赚取400万。”这句话生成的是一个情报。

企业每天都直接或间接的接收到市场方方面面的大量信息,如何将这些信息转换成情报并实现为利润,这不仅仅是前线部门的工作,企业更应该将之系统化、可量化,引起企业各个部门及方方面面的关注,并形成有效的、有力度的执行方案并贯彻实施。

客户的满意度最终将会表现在哪里?购买行为的不断发生。情感不断与产品服务发生联系时,客户就会不断地购买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即使是使用周期较长的产品,也可以通过售后服务不断与客户保持联系,一方面通过出售零配件赚取利润,另一方面介入客户的心理周期,避免竞争对手介入。还可以以这个客户为桥梁,不断向更大范围内辐射。

健康企业此类型客户的数量约占10%——20%。

象限Ⅳ客户的特征:既不忠诚又没有利润可赚的客户。

面对他们的感性营销要点在于:不断进行思维创新,寻找新的市场切入点和空白点,从情感波动方面进行可能性的探索。更深一步与他们进行交谈,寻找客户不满的关键点或情绪对抗的原因,对原因是共性还是个性的原因进行分析。如果是共性的问题要及时处理,企业内部备案、尽可能打开思路找出解决方案,以方便同类型问题的跟进,同时在企业内建议与之相对应的系统,避免问题引起其他相同类型客户的不满。

如果是个性化问题可以尝试着通过调试客户心态进行解决。

健康企业此类型客户的数量控制在5%以下。

有效周期 篇3

在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中,由于存款准备金的效果比较显著,当它产生微小的变化的时候,就会造成货币供给量的巨大变动,被称为“巨斧”、“猛药”,我们认为存款准备金政策不宜作为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实际上,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存款准备金工具存在的自身缺陷和公开市场业务的替代,国外的中央银行一般已不再将其作为常规性的货币政策工具,但是如今我国对存款准备金率的快频率微调的调整方式已经完全背离了国际趋势和颠覆了传统理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对冲外汇占款引起的流动性过剩。存款准备金政策只有在流动性偏紧的时候才能成为巨斧工具,而我国的银行流动性体系却是具有不断积累的持续的流动性过剩,因此我国高频率的使用存款准备金政策。其次,我国具有存款准备金政策发挥作用的条件。我国目前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由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还不发达,并且二者的发展存在严重的市场分割、极不均衡,货币政策的市场传导机制并不能发挥有效作用的情况下,我国综合运用存款准备金政策,通过存款类金融机构的传导,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这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最后,我国间接融资所占比重高。根据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原理,存款准备金政策发挥作用的条件必须是存款类金融机构所占业务比重大,且通过存款类金融机构所产生的间接融资量占总融资量的比重大。在我国,间接融资所占全部融资的比重非常高,这就直接决定了我国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效力非常高。

一、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应对经济周期波动的有效性的理论分析

经济周期的波动是指各宏观经济变量波动的综合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投资需求对我国经济周期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表现在其对产出波动的冲击力度较大,时滞较短,解释力度较大。因此,影响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原因就是总需求即投资需求的波动。总需求主要包括投资需求、消费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

在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调整存款准备金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有以下几点。首先,银行通过降低贴现率和在公开市场收购证券来扩张信用。企业对利率下降反应特别敏感,从而可以增加借款,扩大存货以及订货,由此引起生产的增长。这又引起收入与支出的增长,需求会扩大,价格会上升。企业存货减少时,会进一步增加借款,因而扩大存货与订货。由此连锁的螺旋式推进扩张到一定程度时,中央银行为了防止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至货币制度的崩溃,因此急剧地提高利率,使信用扩张终止和萎缩。在周期的收缩阶段,由信用收缩开始,循环以上步骤,从反方向上连锁的累积下降。

由于对存款准备金政策的调整,说明了国家强烈的货币政策的基本态势和政治意图。人们会依据存款准备金政策的调整状况,从而改变自己的支出希望。这一措施从理论上说是很强烈的,但是,在我国实际情况中并没有产生非常强烈的冲击度,这是因为与其他政策性工具相比较,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告示效应更为直接和有效。人们根据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变化判断出经济的走势后,就会付诸相应的活动,从而导致政策过度,造成经济的过度波动。

调整存款准备金政策势必会带来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变化,从而导致利率的升降。根据国际金融理论,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将导致货币乘数的下降,货币供给减少势必会抬高利率。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国际资本将追随相对高利率的货币,涌入国内,导致我国汇率上升、国外需求下降,加剧了经济的紧缩;反之,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会导致国外需求的上升,易引起经济过热。

所以,每调整一次存款准备金政策,一方面会影响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的量,进而对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产生影响,也破坏了准备金需求的可测性和稳定性,不利于中央银行自身的对短期利率的影响和公开市场操作。同时,一旦中央银行对外宣称提高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一定会大量的收缩投资与贷款,进而会收缩存款。商业银行这种投资规模的和迅速压缩贷款的反应,极易引起经济的不稳定。

二、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应对经济周期波动的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由表格可以看出,在2005年-2006年间,存款准备金率提高的政策效应并没有显现,紧缩的政策是在政策开始实施年之后的2007年左右逐渐显现,加之国际金融形势日趋紧张,GDP增长率才开始回落。当2009年世界经济陷入低迷,各国政府纷纷着手准备救市之时,我国的存款准备金政策才开始转向,而此之前的紧缩政策效果还在显现,这将使GDP向下波动更大,经济复苏更是雪上加霜。但是,2010年以后随着M2的变化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略微加快。从表格的数据可知,M2变化率与GDP变化率大致上有正向的线性的关系,即随着M2的增加的加快GDP增加也加快。

随着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提高,货币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明显, 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直接导致货币乘数的变动,从而带来货币供应量增减而直接关系到经济波动的剧烈程度根据数据可以得到我国2005年到2013年GDP增长率与货币供应量(M2)增长率的关系: 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一般情况下是大于GDP增长率, 而且GDP的波动幅度一直大于M2增长率的波动幅度,两者变动趋势基本一致,只是GDP的波动更明显。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并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波动上升,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规律。在2002年以前,我国经济波动和货币供应的波动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每个货币波动周期都相应着一个经济周期,只是GDP的波动较M2的波动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2002年以后,我国货币供应量的波动则呈现出明显的反周期性的特征。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尤其是政策时滞带来的影响,货币政策并不能每次都达到熨平经济波动的效果。更多的时候,货币政策的过于频繁变动反而成为了经济波动的触发因素之一。endprint

下面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初步讨论M2和GDP之间相关性。

1.建立模型

我们假设拟建立一元回归模型,利用以上数据,采用Eviews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并计算结果。得到一个计量经济学线性回归模型,并根据回归模型中得到的数据写出如下回归分析结果:

Y=119553.9+0.0495X

(6.88) (17.81)

R2=0.9845 F=317.0639 D.W.=1.25

其中括号内的数为相应参数的t检验值,R2是可决系数,F与D.W.是有关的两个检验统计量。

2.模型检验

①拟合优度:从回归估计的结果看,模型拟合较好。可决系数R2=0.9845,表明我国GDP变化的98.45%可由我国对M2的投放量的变化来解释。

②经济意义:从斜率项的t检验值看,每年M2每增加1亿元,GDP平均增加0.0495亿元。

③方程的显著性,F检验:由模型结果及其F统计量的伴随概率可知,P=0〈0.05,则方程整体上线性关系显著,即M2与GDP是线性关系显著的。

④变量的显著性,t检验:由回归系数t统计量值及其伴随概率可知,P=0〈0.05,则该解释变量M2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⑤模型的自相关检验:由D.W.=1.25可知,模型本身不存在序列相关性,即我们所选取的数据是有效数据。

通过以上的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我们可知货币供应量与GDP的增长是有很高的相关性的,这说明,货币政策对经济的波动具有很大的影响。

按照经济理论,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相应产生的影响机制为:存款准备金率变动→部分存款转化为准备金→影响货币乘数和信贷量→影响货币供应量→利率变动→投资变动→产出变动。因此,当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时候会对货币供应量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对经济周期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结论

首先,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会影响货币乘数,然后会间接影响到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因此,存款准备金率的微小变动将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这容易对经济形成不良的后果,与此同时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带有很强的告示效应,对于货币的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可见宏观经济调控的代价很大, 特别是我国存在的反周期的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在很多时候并不是真正反经济周期的,而是为下一次的经济波动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由此提醒我们,当政府在利用货币政策熨平经济周期波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处理好短期和长期的关系,尤其是要避免因调控而产生新的市场扭曲, 从而引发新一轮的经济波动。

注释:

[1]黄达,《货币银行学》 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有效周期 篇4

国网公司对业扩报装向社会作出了公开承诺, 这些承诺的期限仅仅是指供电企业内部可控的期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电力客户对供电企业提供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具体就是要快速、方便、简单和服务及时、周到。作为供电企业, 为适应时代发展, 超前服务, 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在实现公司优质服务承诺的基础上, 进一步缩短大客户业扩报装的周期成为必然趋势。

2 原因分析

对影响业扩报装接电周期的因素进行了研究, 逐一现场调查作出如下分析:

2.1 供电方案确定流程复杂, 部门间协调工作多

供电方案从客户申请到答复需经过营销、生产部门联合现场勘察——生产部门编制外部供电方案———营销部门编制内部供电方案-公司会办审查———答复客户供电方案。一般现场勘察两天一次、外部方案编制需要三个工作日、公司会办一周一次, 如此答复供电方案至少需要十天的时间, 有的需要近二十天的时间, 对于供用电双方对供电方案有异议的, 那还需更长的时间。

2.2 电源点布置少, 供电线路线径运行状况不完善

根据《电力用户业扩工程技术规范》规定, 供电线路电缆主干线必须达到300mm2, 架空线路必须达到240mm2。通过对目前盐城市区、城郊供电线路线径状况调查, 仍有城郊结合部的主干线路线径仅为70mm2, 而这一区域又城市发展的重点地区, 线路线径不够, 负荷能力开放不足, 要求客户出资改造又不符合当前的营销服务策略;供电企业自行改造这些落后的供电线路, 又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改造, 这样的线路状况改造周期一般较长, 难以满足客户用电时间的需求。

2.3 客户经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偏低

客户经理工作缺少系统的培训上岗, 也难像变电运行等工种, 有整套的培训方案和切合现场实际工作的培训手段。客户经理往往是工作相对独立, 边工作边积累经验, 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才能适应独立工作的能力, 而这段时间的服务质量成为客户的反映的重点, 也是在工作过程中出现差错较多的一段时期。近几年的营销变化较频繁, 仅营销系统平台变化三、四次, 进行了根本的调整, 其中又升级过几次。这使得营销人员掌握营销系统的熟练程度有了一定的难度。

2.4 业扩工程跟踪不到位

由于对客户用电时间需求缺少了解, 对工程进度不了解, 导致工程涉及的停电计划不能及时安排, 影响其他客户的正常用电和公司正常的停送电计划管理, 给公司生产、客户用电都带来不便。客户经理的主动服务意识淡薄, 还停留在客户找上门被动服务的阶段, 往往对一些较急的工程, 特别是政府实事工程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 到了客户工程都竣工了才知道, 加上公司业扩工作有一定的流程, 客户又通过政府等部门要求供电企业尽快接电, 导致许多工程验收不到位、缺陷整改不到位, 虽然不影响送电, 但使得设备从一开始就带病、带缺陷投运, 为日后的电网安全运行、客户内部安全用电带来隐患。

2.5 设计、施工周期较长

随着电力市场不断开放, 不断出现社会有资质的设计、施工单位进入电力市场, 而这些设计、施工单位设计的水平、能力各不相同, 对电力设计的设计、审查、修改、复审、中间验收、竣工报验、缺陷整改等众多环节的时间影响非常大。对于客户来讲, 思想还停留在传统服务的方式上, 认为到供电企业申请用电后, 接下来的事就是坐在家中等电用, 而不考虑自己委托设计、施工带来的时间影响, 特别是政府重点工程、招商引资项目等, 时间不够的压力最终都加到供电企业的头上。如何解决这难道, 成为供电营销服务人员必须考虑的问题。而制约施工周期的还有设备供货周期, 往往大多数客户忽视这一环节, 造成工程不能及时竣工送电。

3 对策实施

3.1 建立配套制度, 完善服务体系

3.1.1 实行“1对1”客户经理制

推行“大客户工程进度分析通报”制度, 每周召开“大客户工程进度分析通报”专题会议, 组织客户经理对大客户的工程项目进度进行全面的剖析。

一是建立电力客户信息资料数据仓库, 明确每一位大客户都有相应的一名负责人, 通过网络将不同的数据连接起来, 并将数据全部或部分复制到一个数据库。由大客户经理负责大客户信息资料数据仓库的编写, 信息数据仓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数据:电力客户的基本资料, 电力客户的服务跟踪信息。

二是在“1对1”客户经理制中, 由大客户经理牵头负责整个业扩工程的实施, 及时了解工进度。在业扩报装过程中, 大客户经理负责联系发展策划部、生技部、安监部、调度中心等部门, 在合理范围内, 适度增大客户经理及其部室的权利, 保证在实际运作中, 大客户经理能够进行内部有效的协调和调度。

三是建立大客户服务平台, 推出了大客户的专项超值服务:包括推出了“细致服务”文化建设;大客户经理提供24小时电话服务;定向开展客户回访;提供电气工程图纸审查、受电装置预试和电工培训以及优化大客户业扩报装流程等多项优惠措施。

四是提前规划, 加强电网结构调整, 满足客户用电需求。由于城市的不断扩大, 城郊结合地带的原有供电能力, 很难满足客户用电需求。客户经理每月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 了解区域内的规划情况和项目招商引资发展情况, 及时通报公司发展策划部、生产运行部等部门, 提前进行电网结构调整、建设和改造。客户经理定期牵头公司职能部室与政府规划部门、招商引资部门召开沟通联谊会, 根据政府各部门提供的资料和需求, 规划电网5至10年的发展方向。

3.1.2 实施领导挂钩服务

实施领导挂钩服务客户业扩工程的管理办法, 是公司践行“真诚服务共谋发展”服务理念, 也进一步提升供电服务效能和公司形象。主要服务内容有: (1) 优化业扩供电方案, 节省客户投资。 (2) 主动深入项目现场, 推行现场办公, 了解客户业扩工程情况。每个挂钩服务项目至少要走访两次, 一次是业扩送电前, 一次是送电后第一个月内的回访。

3.1.3 开通“绿色通道”

供电服务“绿色通道”是公司通过管理优化、集中内部资源推出的一项特殊服务。对纳入“绿色通道”的电力客户, 公司实行领导挂帅、专人督办和部门协作, 推行优先查勘、优先协调、优先施工, 实施每天跟踪服务、每周碰头协调、每月沟通汇总、最终回访反馈, 确保“绿色通道”特事特办、高效运作。为尽可能缩短服务时限, 公司还将一环一环“串行式”审批模式改为各环节“协同并行式”管理模式, 加快电力设施配套建设进度, 确保重点项目按期保质完成。公司出台《业扩“绿色通道”管理办法》, 把承诺时间减少一半以上, 有些环节甚至以小时计算。

3.2 由“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服务”, 推进特色服务的建设

3.2.1 召开大客户座谈会

建立访客报告制度, 每季至少安排一次与大客户的主要成员的直接见面;定期参加客户方组织的交流会。建立信息上报和反馈制度。在座谈会中设立客户意见专栏和自我设计区, 征求客户对业扩报装服务的意见或建议;并针对客户的意见、建议或抱怨, 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或一对一的信息咨询服务, 或有效的失误补救的服务, 消除客户的各种抱怨;在座谈会中有利于宣传供电企业及时可靠的承诺制, 并对业扩报装的可靠性进行阶段性的公布, 接受客户监督。

3.2.2“现场办公进园区”

推行大客户“前期介入”活动, 深入盐城市经济开发区中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市环保市环保产业园区, 进行现场办公, 推行大客户前期介入, 提出优化供电方案, 及时组织验收和送电。“现场办公进园区”是大客户经理的特色服务之一。大客户经理深入园区, 就电力如何助推工业、服务园区征求意见, 做到勘察、设计、施工一条龙服务。“客户需求即时响应、上电费构成情况和企业近几年的发展情况进行现场分析。客户客户的八大举措把“优化”举措变成常态服务。

3.2.3 开展电力体检, 降低用电成本

对一些申请增容的客户, 客户经理利用掌握的专业知识, 对企业的生产工艺、用电设备负荷分配情况、功率因数调整无功补偿装置的运行情况、电费构成情况和企业近几年的发展情况进行现场分析。客户经理根据企业用电的实际情况, 与客户深入探讨企业用电管理, 来拓宽服务的范围。这种以诚服务的精神, 得到不少客户的赞扬。班组获得盐城供电公司2010年度“重信用守诚信”先进团体的表彰。

扩大服务范围, 为服务客户走向设计、施工单位设计文件设计周期和现场施工这两个环节是造成业扩报装接电周期较长的主要因素, 只要降低这两个环节的影响, 就可以明显缩短接电周期。由于目前的社会设计、施工单位的水平不一, 制约了业扩报装接电周期的缩短。针对这一情况, 客户经理班主动联系设计、施工单位召开技术沟通研讨会, 提高设计、施工质量, 缩短设计、施工周期。对于政府实事工程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 客户经理走进设计单位, 要设计过程中指导设计单位设计;在客户设备招标后, 与客户一起到设备厂家进行出厂验收;在工程施工过程中, 进行边施工边验收, 使得工程一竣工就能送电。这些特色服务明显的缩短业扩报装接电周期, 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赞扬, 也荣获了“盐城市2010年度服务地方经济十佳”。

3.3 理论培训

加强理论培训, 定期进行营销文件和业务规程的学习、考试。客户经理由于其工作特点, 日常事务多且繁杂。在平时的工作中, 对客户经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工作内容的多变要求员工有很好的理论知识水平, 同时熟练掌握各项业务流程。工作时间、地点、内容的不固定性使得客户经理没有整块的时间去进行集中的培训学习。为此采取了注重平时的全员练兵, 形成在工作中练兵、在工作中比技, 以练兵、比技促进工作质量工作水平的常态练兵氛围。

结语

随着电力企业全面走向市场, 大客户的用电市场对供电企业十分重要, 因此缩短大客户业扩报装的接电周期, 在电力市场营销中显得尤其重要。进一步提高供电企业的服务效率, 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扩大电力市场, 提高经营效益, 体现了以服务留住客户、以服务占领市场、以服务提高效益的新的市场观和效益观, 推动优质服务工作的新突破。要树立优质服务观念, 特别是市场营销部门是供电企业对外服务的窗口, 要认识到优质服务是供电企业与客户实现“双赢”的最主要手段;要树立“始于客户需求终于客户满意”的思想观念, 大力培植为客户服务的经营作风。与客户建立并保持一种共同发展的新型供用电关系只有这样, 才能使营销工作再上台阶。

摘要:优质服务源于先进的内部管理, 是电力企业永恒的主题, 它要求供电企业利用先进的技术和仪器系统, 从改善基本服务设施入手, 对营销业务制度、工作流程、服务项目进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规范化、精准化和优质化整合更新, 从而改善客户感知中的服务实绩, 有效提高供电企业的综合服务水平。

关键词:营销服务,服务质量,方案

参考文献

[1]周旭.服务导向的供电企业电力营销战略体系[J].科技经济市场, 2007 (3) .

[2]郝建国.电力市场环境下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 (河北) , 2005.

例谈有关周期的“非周期”函数问题 篇5

笔者从近期各地高考模拟试卷上搜集了一些实例,现略举一二,以期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例1 设函数f (x)=xsinx(x∈R).

(1) 求证:f (x+2kπ)-f (x)=2kπsinx,其中k为正整数;

(2) 设x0为f (x)的一个极值点,求证:[f (x0)]2=;

(3) 设f (x)在(0,+∞)内的全部极值点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a1,a2,a3,…,an,…,求证:<an+1-an<π(n=1,2,…).

分析 注意到正弦函数为f (x)的成员函数之一,题设中又指出f (x)的极值点,故应用导数研究极值的方法与结论.可见解(2)(3)均需要从f ′(x)切入.

简析 (1)(2)略.

(3) 设x0是f ′(x)=0的一个正根,即x0=-tanx0,则由直线y=x与曲线y=-tanx的位置关系,知对每一个x0,存在k∈N*,使x0∈-+kπ,kπ.

注意到g(x)=x+tanx在-+kπ,kπ上是增函数,且g(x0)=x0+tanx0=0,所以g(x)在-+kπ,x0与(x0,kπ)内异号.

又cosx在-+kπ,kπ内符号不变,所以(x+tanx)cosx=sinx+xcosx=f ′(x)在-+kπ,x0与(x0,kπ)内异号,即所有满足f ′(x)=0的x0都是f (x)的极值点.

由题设知a1,a2,a3,…,an,…为方程x=-tanx的全部正根,且an∈-+nπ,nπ,an+1∈+nπ,π+nπ(n∈N*),得<an+1-an<.

又an+1-an=-(tanan+1-tanan)=-tan(an+1-an)(1+tanan+1tanan)>0,而tanan+1>0,tanan>0,所以1+tanan+1tanan>0,所以tan(an+1-an)<0,所以<an+1-an<π(n=1,2,…).

点评 此处应注意(2)(3)中极值点的区别.对于(2),x0只需满足f ′(x)=0即可;对于(3)中的ai(i=1,2,3,…)不仅要满足f ′(ai)=0,还需证明f ′(x)在点x=ai左右两边异号.

例2 已知函数f (x)=2-x-a, x≤0,f (x-1),x>0,若方程f (x)=x有且只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_____.

解析 将f (x)=x两边同时加上a,从而转化为

g(x)=f (x)+a=2-x,x≤0,g(x-1),x>0,其图像与直线y=x+a有且只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如何画出g(x)的图像?首先画出y=2-x(x≤0)的图像.当0<x≤1时,-1<x-1≤0,所以g(x-1)=2- (x-1)=

x-1.又g(x)=g(x-1),所以g(x)在x∈(0,1]上的图像就是把g(x)在x∈(-1,0]上的图像向右平移一个单位得到.以此类推,画出x∈(n,n+1](n∈N*)上的图像,如图2所示.在x∈(0,+∞)上,函数呈现周期性(周期为1).但要注意,整个函数并非周期函数.

接下来的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了.将直线y=x+a进行平移,由于点(n,1)与点(n+1,2)的连线的斜率恰好都为1,故当a<2时,两个函数的图像恰好恒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点评 上述解析过程中,构造g(x)是一个重要环节——将y=2-x的平移转化为直线y=x的平移.虽然不进行这样的转化也可以解,但两相比较,肯定会体现此处转化的优越性和必要性.实质上就是“式子两边,适当移项,难度相当”.在椭圆的标准方程推导过程中,将两个根号移一个,再平方,也是这样的道理.

例3 (2011届盐城市高三二模)已知函数g(x)满足:①当x∈[0,3)时,g(x)=;②g(x+3)=g(x)•lnm(m≠1).

(1) 求函数g(x)在[3,9)上的解析式;

(2) 若函数g(x)在x∈(0,+∞)上的值域为闭区间,试探求m的取值范围,并说明理由.

分析 (1) 联想到课本上一道习题:已知函数f (x)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当x>0时,f (x)=x2+x+1,求f (x)在R上的解析式.关键是将x<0转化为-x>0,本题中必须将x∈[3,9)转化到x∈[0,3).

(2) 由g(x+3)=g(x)lnm(m≠1),可知g(x)=,x∈[0,3)的图像每向右平移3个单位,函数值变为原来的lnm倍.

简解 (1)当3≤x<6时,0≤x-3<3,所以g(x-3)=,由②得g(x)=g(x-3)lnm,所以g(x)=lnm.

当6≤x<9时,3≤x-3<6,代入上式得g(x-3)=lnm,所以g(x)=ln2m.

综上,g(x)=lnm,3≤x<6,ln2m,6≤x<9.

(2) 当x∈[0,3)时,利用

导数法,容易得到g(x)在[0,2]上递增,在[2,3)上递减,值域为闭区间0,,如图3所示.

当3n≤x<3n+3(n≥0,且n∈N)时,由分析(2)可知函数g(x)的最值只能在x=3n+2和x=3n处取得,分别为与0.

① 当|lnm|>1时,→∞,此时g(x)的值域不为闭区间;

② 当lnm=1时,g(x)是以3为周期的函数,值域为闭区间0,;

③ 当lnm=-1时,g(x)是以6为周期的函数,在x∈[3,6)时,值域为-,0,则g(x)的值域为闭区间-,;

④ 当0

⑤ 当-1

综上,所求的取值范围是≤m<1或1<m≤e.

点评 本题关键是对g(x+3)=g(x)lnm(m≠1)的理解.由g(x+3)=g(x)说明与周期函数有关,同时函数值乘以非零常数lnm.此处可以理解为:每向右平移3个单位,须作一次振幅变换(其中当lnm<0时,同时作关于x轴的对称变换).

1. 某学生对函数f (x)=xsinx进行研究后,得出如下四个结论:①函数f (x)在-,上单调递增;②存在常数M>0,使|f (x)|≤M|x|对一切实数x均成立;③函数f (x)在(0,π)上无最小值,但有最大值;④点(π,0)是函数y=f (x)图像的一个对称中心.其中正确的是()

A. ①③B. ②③C. ②④D. ①②④

2. 已知函数f (x)=-x2-2x+a,x≤0,f (x-1), x>0,若函数y=

f (x)-x有且只有三个不相等的零点,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_____.

3. (2011届泰州市高三三调)定义在[1,+∞)上的函数f (x)满足:①f (2x)=cf (x)(c为正常数);②当2≤x≤4时,f (x)=1-|x-3|.若函数的所有极大值点均落在同一条直线上,则c为______.

1. B. 2. a >-1. 3. 1或2.

有效周期 篇6

一、经济周期与国际贸易周期

经济周期 (Businesscycle) 也称商业周期、景气循环, 它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 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 因为经济周期的存在, 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出现波动就会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运行, 从而导致世界经济及周期随之波动。

国际经济波动的主要传导渠道和机制是国际贸易。由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 国际贸易呈现不可阻挡的增长势头, 而世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也日益明显。可以说世界经济周期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那么, 经济周期和国际贸易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是经济周期影响国际贸易;二是国际贸易影响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与国际贸易相互影响。那么, 国际贸易周期与经济周期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通常情况下, 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周期实质上是经济周期的反映。这里所说的经济周期, 既包含个体国家经济周期, 也包含世界经济周期。一个完整的国际贸易周期分为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四个阶段, 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的波动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对外贸易的规律, 经济运行顺畅了, 对外贸易也就不成问题。事实上, 经济周期是一种客观存在, 它的存在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总是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当然, 由于各个国家的开放程度、经济依存度、经济结构的差异等原因的存在, 导致国际贸易周期和经济周期也可能不尽相同。

二、国际贸易周期与贸易政策周期

从本质上讲, 每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都是为本国经济发展服务的。传统的外贸政策主要有两种:即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就是国家取消对进出口贸易和服务贸易的限制、障碍、各种特权和优待, 使商品自由进出口, 服务贸易自由经营。简单地说, 就是国家对贸易活动不加或少加干预, 任凭商品、服务等要素在国内外市场公平、自由的竞争。反之, 保护贸易政策则指国家利用各种措施对进口和经营领域及范围进行干预、限制, 保护本国的产品和服务在本国市场上免受他国产品和服务的竞争, 并对本国出口的产品和服务给予优待或补贴。

西方国家认为, 自由贸易政策可以达到资源最优配置的效果, 提高贸易各国的福利水平, 自由贸易政策会对收入分配产生重要影响。因此, 自由贸易是他们的贸易政策取向。从长期趋势来看, 多边贸易协定和双边贸易协定越来越多, 促使贸易政策的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但是从短期看, 由于经济周期的存在, 在经济衰退时, 各国为了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而实行保护性的贸易政策, 只有当经济运行处于周期的扩张阶段时, 贸易保护的政策才有可能放松。由此, 我们可以认为, 由于经济周期与国际贸易周期的存在, 各贸易国的保护主义仅仅是对贸易自由化的阶段性冲击, 而不能中断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三、经济周期与国际贸易政策周期

根据以上解析, 我们不难发现, 经济周期是影响国际贸易周期和贸易政策的一大前提因素。尽管国际贸易政策的周期性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经济周期, 但这种周期性政策的目标始终是保护国内的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 尽可能使经济运行在稳定路径上。因此贸易政策出台的时间直接影响到实施的效果, 政策出台的时间是否恰当则取决于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是否准确。

因此, 正确分析和判断经济周期及国际贸易周期, 一方面有助于在恰当的时间出台合适的政策, 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判断贸易合作国的贸易政策取向, 为国内制定正确有效的贸易政策提供依据。从这个角度讲, 经济周期和国际贸易周期的分析判断是制定贸易政策的重要依据。

四、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表明, 经济周期与国际贸易周期、贸易政策周期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经济周期影响国际贸易周期, 制约贸易政策周期, 同时经济周期和国际贸易周期影响着国际贸易政策取向, 是制定贸易政策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波.国际贸易政策周期变化的原因探讨[J].商业文化 (下半月) , 2011, 06:148-149.

[2]郎丽华, 张连城.中国经济周期与对外贸易周期的关系研究[J].经济学动态, 2011, 11:24-30.

[3]张连城, 郎丽华.经济周期与对外贸易周期的关系[J].中国集体经济, 2009, 08:16-21.

有效周期 篇7

一、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也称商业周期、景气循环,它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经济周期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以大多数经济部门的扩张与收缩为标志。

目前对经济周期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基于统计学原理和历史更替对经济发展的走势,周期,时间等进行预测的研究;另一种侧重点是对经济周期发展的本质原因进行探究。经济周期的划分至今仍存在异议,然而从整体的水平看来经济周期的基本类型主要包括四种:基钦周期、朱格拉周期、库兹涅茨周期、康德拉耶夫周期。

二、导致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

与经济基本类型的划分一样,经济学家们在对导致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根本原因也存在不同的观点。学术界至今已经提出了多种理论试图解释经济周期的原因,如:马克思主义的周期理论认为导致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凯恩斯主义的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根源于投资冲击;外部冲击理论认为使宏观经济产生波动的外生冲击大致可以分为来源于生产方面的、来自于宏观管理当局的政策的和来自于私人需求方面的三类;理性预期学派的周期理论则试图用价格信息的不完全来说明导致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根本原因。诸如此类的理论还有很多,然而没有一个理论能完整的、系统的、纵观全局的对导致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根本原因做出一个让所有人都接受的观点。

三、经济周期与国际贸易周期的关系

出口收入效应和价格信号效应体现了国际贸易对经济波动的影响。根据以往的经验可知,经济周期与国际贸易周期的关系密切,两者之一任何一个发生变化,另一个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甚至可以说,经济周期的变化和国际贸易周期的变化步调是一致的,然而正是这种步调的一致性导致人们对国际贸易周期和经济周期主导地位的判定产生了歧义。有人认为,国际贸易周期影响经济周期,经济周期决定了国际贸易周的发展势头;还有人认为经济贸易周期才是主导,甚至可以说,国际贸易周期是在经济周期的调控下才发生的一种经济现象。

1. 国际贸易周期影响经济周期的研究。

出口收入是一个国家的对外产品的需求量表现,这种需求量直接影响另一个国家生产,原料进口等诸多问题,继而影响其在经济方面的平稳增长。出口收入围绕着永久性、长远性发展的客观趋势,因此为了维系这种永久性和长远性的发展需求,国家、企业甚至是家庭都需要进行储备,以应对变动的价格效应。很多学者认为世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主要是通过国际贸易传导来实现的,贸易带来经济的同步,影响各国经济周期的协动性,从而形成世界经济周期。

2. 经济周期影响国际贸易周期的研究。

有的学者认为经济周期主要表现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基本类型对一国贸易差额的影响上。一个国家的经济基本类型对于出口导向,贸易差额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以国内消费为主要驱动力的国家体制中,经济的扩张必将导致贸易差额的恶化结果。

四、国际贸易周期与国际贸易政策周期

既然存在贸易,就必然存在与贸易相关的一系列政策来配合贸易的健康、持续、稳健的发展。对于国际贸易而言也是一样的,正因为国际贸易的存在,就必须有与之匹配的国际贸易政策在宏观上对国际贸易做出有效地规范。国际贸易政策是基于国际贸易才发展起来的,因此国际贸易的周期决定了国际贸易政策的周期。

从本质意义上讲,对外贸易政策的存在是为了给对外贸易提供服务的。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构成了传统的外贸政策。自由贸易政策使国家取消了对进出口贸易和服务贸易的限制,使商品自由进出口;保护贸易政策则是国家对贸易活动提供的特权。总的来说,贸易政策就是国家为了保证本国贸易活动在贸易过程中免受他国产品和服务的竞争,能够稳健发展,在本国市场上给本国出口产品和服务以优待或补贴,对他国出口产品和服务利用各种措施对其进口和经营领域及范围进行干预、限制的一种保护自我的措施,而国际贸易政策与对外贸易政策的作用基本一致。

五、中国式贸易的优点

贸易模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参与国际贸易分工的形式,贸易利益、贸易模式以及贸易的背景条件等都会对其可持续性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对我国的贸易现状加以分析,则不难看出,在国家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我国的贸易及贸易政策已经发生了比较明显的质变:第一,进出口商品中工业产品比例已经得到了调整,最明显的表现即为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不断上升;第二,贸易方式得到了改变,以加工贸易促进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升级迅速发展,最明显的表现即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第三,贸易主体发生了改变,一统外贸的国有企业在出口中的比重明显下降,民营出口企业比重大幅上升;第四,贸易增长模式发生转型,实现出口导向型、资源消耗型和低成本型的粗放型向着效益导向型和效率导向型的集约内涵型发展。

六、中国式贸易的困境

首先,由于我国一部分企业技术水平落后,导致这些企业对外贸易的主要模式都是低成本、大数量的粗放型贸易模式,这种模式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其次,一些企业技术上仍对其他国家有着比较强的依赖性,导致对外贸易的产品主导是缺乏先进技术含量的微利型产品,在国际贸易的竞争舞台上只能占据低端的价值链,很难取得突破性的价值实现;最后,国际摩擦加剧,国际贸易的大环境有所恶化,不利于我国国际贸易稳健发展。

七、中国贸易模式的转换的必要性

基于对经济周期、国际贸易周期、贸易政策周期的研究以及我国现存贸易的基本特点,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贸易模式必须进行转换。现存的对外贸易结构产业需要升级,不能再依照传统的以初级产品为主的进出口商品结构,要加大新科技的投入,增大高科技产品所占的外贸出口比例。对现存的经济增长模式进行变革,以期更适应复杂的贸易局势与贸易政策。

结束语

从经济周期的规律性入手,探讨国际贸易和贸易政策之间的关系,解释国际贸易周期的一般特征及其规律性,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对贸易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将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为中国贸易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取得更好的绩效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苗苗.经济周期、国际贸易周期与贸易政策周期的关系研究[J].现代商业,2013(35)

[2]郎丽华.论贸易保护政策的周期性[J].经济与管理的研究,2009(7)

经济周期与对外贸易周期的关系 篇8

一、国际贸易的扩张期和收缩期

就某一国家而言,国际贸易的扩张期和收缩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本国经济周期所决定的国际贸易扩张期和收缩期;另一类是由世界经济周期所决定的国际贸易扩张期和收缩期。

在一般情况下,由本国经济周期所决定的对外贸易的扩张期和收缩期通常与本国的进口波动更具有相关性,而由世界经济周期所决定的国际贸易周期则与一国的出口波动具有更强的联系。这是因为,如果一国的经济运行处于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通常需要有更多的物质资料支撑本国越来越快的经济增长,而一国的资源和生产能力通常不能满足本国经济增长的需要,尤其是当经济出现正缺口从而资源被过度利用的情况下,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机器、设备、材料、能源及其他生产资料;同时,由于在经济扩张期人们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也需要不断增加消费资料的进口,这自然会导致进口增长率不断提高。相反,当一国的经济运行进入经济周期的收缩阶段时,由于经济增长不断减速,企业生产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不断下降,故对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进口需求也会不断减少,从而导致出口增速的下降。

同样,如果排除特殊的情况,就一国而言,如果世界经济运行处于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世界上其他国家就会对该国的产品具有更多更广泛的需求,这时该国的出口就会不断增长;而当世界经济运行处于收缩阶段时,由于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速下降,因而世界对该国产品的需求就会减少,从而导致该国出口减少。

当然,由于世界各国的开放度不同、本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依存度不同、资源的丰裕程度不同、经济结构方面的差异及其他原因的存在,与上述不符的情况也是存在的。

二、国际贸易周期与经济周期的关系:静态与动态分析

国际贸易周期与经济周期是什么关系呢?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周期实际上是经济周期的反映。这里所说的与国际贸易周期相联系的经济周期,既应当包括本国的经济周期,也应当包括世界经济周期。因为国际贸易是把各国经济联系在一起的重要渠道之一,它的增长不能不受世界经济扩张和收缩的影响。

在分析经济周期和国际贸易周期时,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增长的关系问题。关于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增长的关系,只有从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角度进行分析,才有可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从静态的角度看,国际贸易中的出口减去进口的余额即净出口,本身就是决定GDP的四个变量之一。因为按照支出法计算的GDP,既包括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也包括了净出口,即来自外国部门的支出。所以,国际贸易净额即净出口的增加或减少,直接决定着GDP的增加或减少,其增长速度的快慢,也直接影响着GDP增长率的高低。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国际贸易增长决定经济增长。在前面的观点综述中,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国际贸易决定经济增长,大都是从这个意义上进行分析的。

然而一旦加入时间变量,即从动态的角度来看,情形就会有所不同。这主要表现在:本期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一定会导致下一期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加快,这无论从本国的角度还是从世界的角度来讲都是这样。例如,当本期本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并导致经济规模扩大以后,在下一期,就会对外国部门的资源和产品的需求增加,于是进口就会增加,同时可供出口的产品也会增加,从而导致国际贸易的增长。同样,从世界(确切地说是不包含本国的外国部门)的角度看,如果本期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经济规模扩大,那么外国部门对本国资源和产品的需求也会增加,从而导致本国出口的增加,当然,可供本国进口的资源和产品也会增加。因此,从动态的角度看,经济增长又是国际贸易增长的函数,即经济增长决定国际贸易增长。

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增长是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既然现实生活中存在经济周期,自然也就存在国际贸易周期。

三、中国经济周期对进口贸易的影响

1、中国经济周期与进口周期

中国进口的增长速度决定于国内的经济增长速度。一般而言,当中国国内的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时,进口的增长速度也会相应加快;反之,当国内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时,进口的增长速度也会相应下降。

中国的进口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数据显示,除个别年份外,对外贸易进口的波峰年与经济周期的波峰年或者相一致,或者最多相差1年。例如,就经济周期而言,197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周期的第一个波峰年,同年的外贸进口增长率也创出了新高,为51%。此后中国经济开始进入收缩阶段,一直到1981年,经济运行进入周期的第一个谷底,经济增长率为5.2%;相应的,中国的进口增长率滞后1年也降到了谷底,为-12.4%。此后,中国经济增长进入周期的扩张阶段,并于1984年迎来了中国经济周期的第二个波峰年,经济增长率高达15.2%,而次年即1985年的进口增长率也创出了新高,为54.1%。1985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长又进入收缩阶段,直到1990年进入第二个谷底,GDP增长率只有3.8%,而同年的进口增长率则为负值,下降到了-9.8%。当1992年中国经济增长又出现第三个波峰(增长率为14.2%)时,1993年的进口增长率也出现了第三个波峰,为29%。1993年到1999年中国经济又进入收缩期,并于1999年到达经济周期的第三个谷底,经济增长率为7.6%;与经济进入收缩阶段相联系,1994年对外贸易也相应进入收缩期,并领先于经济周期1年即在1998年进入谷底,这一年的进口增长率为-1.5%。2000年中国经济又进入扩张期,直到2007年出现第四个波峰扩张期才结束;伴随2000年到2007年的经济扩张,中国的进口增长率一直在高位运行,除2001年和2005年外,各年的进口增长率每年都递增20%或20%以上,甚至个别年份如2000年和2003年的增长率还分别达到了35.8%和39.9%。

由于外贸进口与经济增长存在高度相关性,以至于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存在几个周期,外贸进口也就存在几个周期。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从1978年到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完成了3个周期,与此相联系,如果仅从进口增长的变动来看,1978年到2007年中国的对外贸易也完成了3个周期。

对于1978年以来的对外贸易周期,可以做如下描述:如果按波峰年计算,我们会发现,1978年~1985年为第一个周期,1985年~1992年为第二个周期,关键是第三个贸易周期的波峰年是计算到2003年还是应当计算到2007年。如果计算到2003年,那么1992年~2003年就是第三个周期,这样,从1978年到2003年的25年间共完成了三个周期,周期的平均长度是8.33年。但如果将波峰年定义为2007年,那么从1978年到2007年的29年间,周期的平均长度则为9.66年。

把第三个进口贸易周期的波峰年确定为哪一年更合理呢?2003年是中国经济从产出负缺口转变为产出正缺口,即经济由冷到热的一年,因而进口贸易的高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恢复性的增长,如果将2003年定义为进口贸易的波峰年,那么就应当把2004~2007年视为进口贸易的衰退年,实际上这是不成立的。因为2003年到2007年的进口一直都在高位运行。只是因为2003年中国经济进入繁荣年以后,进口增长率猛增39.9%,并且2004年又递增36%,从而具有了较高的基数,在较高基数的基础上此后每年的增长率仍然递增20%左右,因此,2003年到2007年均可以视为贸易周期的波峰期,而真正的拐点即经济衰退与进口贸易衰退出现在2008年,这就是说,2007年以后,无论是经济增长,还是外贸进口增长,都会明显向下运行,进入衰退期。此外,把2007年定义为外贸的波峰年,也与按波谷年计算的外贸周期相一致。

如果按波谷年计算,贸易周期的划分就显得更为清晰。从1982年到1990年可以视为第一个周期,1990年~1998年可以视为第二个周期,1998年~2009年则可以视为第三个周期。这就是说,在从1992年到2009年的27年间,共完成3个贸易周期,周期的平均长度是9年。这里之所以把本轮周期的波谷年定义为2009年,是基于这样一种判断:2007年中国经济处于波峰,2008年掉头向下进入收缩阶段,根据中国经济周期的波长规律,2009年中国经济有可能会完成筑底,GDP增长率可能在8%~8.5%附近,与此相联系,进口增长率很可能会跌到5%以下,2010年,中国经济将重新进入新一轮周期的扩张阶段。

2、对外贸进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不一致的解释

数据显示,中国进口周期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在个别年份中,中国的外贸进口增长与本国经济增长存在不相一致的情况,怎样解释这种情况的存在呢?

中国外贸进口增长与本国经济增长的不一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贸进口的波峰和波谷有时滞后或领先于经济周期的波峰和波谷1年;二是在经济增长未见波峰的情况下,个别年份的外贸进口增长率却创出了新高。

其实,无论外贸进口的波峰年或波谷年滞后于经济周期的波峰年或波谷年1年(如波峰年的1985年和1993年以及波谷年的1982年)还是外贸进口的波谷年领先于经济周期的波谷年1年(如1998年),亦或是外贸进口与经济周期的波峰年或波谷年完全一致的情形(如波峰年的1978年和波谷年的1990年),都属于常态。之所以会出现一定的时间差,这与厂商对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期直接相关。例如,1997年7月东南亚爆发了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又宣布人民币不贬值,并且1993年以后中国的经济增长

速度一路下行,在这种情况下,厂商对经济增长的悲观预期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出现了1998年进口增长率领先于经济周期波谷年1年(1999年)的情形。但是如果在经济周期的波峰年过后的次年,厂商并没有意识到经济将会掉头向下进入收缩阶段的情况下,受乐观预期的影响,外贸进口的波峰年就可能滞后于经济周期的波峰年。

中国外贸进口增长与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真正出现不一致的年份是在2000年和2003年。2000年和2003年经济增长率分别为8.4%和10%,而进口增长率却分别高达35.8%和39.9%,创出了1986年以来的新高。应当怎样解释这一现象呢?

其实,要解释这一现象并不很困难。1999年是中国经济周期的波谷年,2000年经济开始复苏,并进入下一轮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加上厂商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预期,以及2000年世界经济增长波峰年的到来,因此,2000年出现进口的高增长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这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恢复性的增长。但是,2001年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像人们预期的那样出现较高的增长(以前各个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一般都只有2~3年),甚至出现了扩张过程中的停滞,经济增长率比2000年还下降了0.1。与此相联系,2001年的进口增长率也出现了大幅度的回落,由2000年的35.8%下降到了8.2%。当2002年中国经济完成复苏阶段并于2003年加速扩张进入繁荣阶段以后,进口又出现了具有恢复性和爆发性的增长也就没有什么可以奇怪的了。2002年以后,中国的外贸进口增长率一直保持在年递增20%以上的高水平,就是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真实写照。

四、世界经济周期对中国外贸出口的影响

1、世界经济周期与中国出口周期的划分

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不仅决定于本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而且也取决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当世界(特别是与中国贸易相关度高的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时,中国的对外贸易增长速度会加快,反之,当外国部门的经济增长减速时,中国的对外贸易也会相应减速。世界经济增长与中国对外贸易的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世界经济增长与本国外贸出口的关系上。

数据显示,当世界经济增长率较低时,中国的出口增长率也很低;反之,当世界的经济增长率较高时,中国的出口增长率也相应较高。例如,1978年,世界经济增长进入波峰年,GDP增长率为4.5%,滞后1年即1979年,中国的出口增长率高达40.2%。1982年,世界经济进入波谷,GDP增长率只有0.8%,而次年中国的出口增长率是负值,为-0.4%。1984年或1988年,世界经济进入第二个波峰年,这两年的GDP增长率分别为4.6%或4.5%,而1984年中国的出口增长率上升到了17.6%,1987年更上升到了27.5%。1993年,世界经济又进入新的谷底,经济增长率为0.9%,而1993年中国外贸出口增长率也跌到了8%。当2000年和2004年世界经济迎来第三个波峰年和第四个波峰年的时候,中国的出口增长率也于该年分别上升到了27.8%和35.4%。同样,当2001年世界经济进入谷底,经济增长率下降到了1.5%时,中国出口增长率也于该年下降到了6.8%。可以肯定,如果2009年是世界经济周期的波谷年,那么中国的外贸出口也会降到2002年以来的最低点。

中国出口波峰年和世界经济增长波峰年相同的年份是1984年、2000年、2004年。在世界经济周期波长的划分方面,尽管1997年没有作为世界经济周期的波峰年,但这一年的经济增长率也高达3.4%,而同年中国的出口增长率也高达21%。在波峰年中,只有1979年的出口增长波峰滞后于世界经济增长波峰年1年。波谷年相同的年份只有2001年,可能还有2009年,其他外贸出口的波谷年均滞后于经济周期的波谷年1年或两年。例如,1982年是世界经济的波谷年,滞后1年,即到了1983年的中国的外贸出口增长率才回落到最低点。1991年是世界经济的波谷年,滞后两年即到了1993年,中国的出口增长率才下降到该轮周期的最低点。这主要是因为,1993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也不高,只比1991年0.8%的经济增长率高出0.1个百分点,为0.9%。需要说明的是,1998年虽然不是世界经济周期的谷底年,但经济增长率也很低,为2.1%,同年,中国的出口增长率也下降到了0.5%。

由于外贸出口周期与经济增长存在高度相关性,以至于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世界经济增长存在几个周期,中国的外贸进口大体上也存在几个周期。从1978年到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完成了3个周期,与此相联系,1978年到2007年或2009年,中国的对外贸易也完成了3个周期。

对于1978年以来的对外贸易出口周期,可以做如下描述:如果按波峰年计算,1979年~1984年(或1987年)为第一个周期,1984年(或1987年)~2000年为第二个周期,2000年~2004年为第三个周期。如果按波谷年来划分,1983年~1993年为第一个周期,1993年~2001年(或1998年)为第二个周期,2001年(1998年)~2009年为第三个周期。在第二个周期,为什么没有把出口增长率最低的1998年而是把出口增长率较高的2001年作为中国对外贸易出口周期的波谷年的原因是:1998年中国外贸出口的增长率之所以较低,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中国承诺人民币不贬值而导致的出口减少。因此,这一年较低的出口增长率应当视为政策因素造成的,而不是经济运行周期的结果。因为这一年既不是世界经济周期的谷底,也不是中国经济周期的谷底。

中国作为贸易出口大国,其出口增长率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的原因是再简单不过的:因为一国的出口实际上是来自于其他国家即外国部门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而外国部门的经济增长也主要是由该国的消费和投资推动的。所以,当世界经济增长加快时,中国满足外国部门需求的产品的出口自然就会增长。故两者具有高度相关性。

2、对外贸出口增长与世界经济增长不一致的解释

虽然中国的出口周期是受世界经济周期影响的,但是,在个别年份,中国的出口增长率并不与世界经济周期一致。例如,1991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只有0.8%,而中国的出口增长率高达15.8%,1994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只有2.2%,而中国的出口增长率高达31.9%。这表明,中国的出口增长率并不完全与世界经济增长的波动相一致,它还要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中国外贸出口增长与世界经济增长不一致的年份主要表现在1991年。1991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只有0.8%,而中国出口的增长率却高达15.8%;这是因为,1990年是中国经济周期的波谷年,1991年中国进入扩张阶段,并且在1992年就达到该轮经济周期的波峰年。这可以解释1991年~1992年中国进口增长率为什么逐年递增。实际上,伴随中国国内经济的强劲增长,外贸出口的能力也相应增长,但由于当时中国的经济规模在世界上并不占有很大的比重,出口额也较小,因此,不景气的世界经济吸收规模不大的中国外贸出口应当是很正常的事情。

同样,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1994年。1994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只有2.2%,但中国的出口增长率高达31.9%。实际上,这一年中国出口增长与世界经济增长的变动趋势是一致的,并没有出现相悖的情况。因为1993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只有0.9%,1994年,世界经济出现了恢复性的增长,达到了2.2%的增长水平,应当说,增长幅度是很大的。与此相联系,规模不大的中国对外贸易出口增长率从1993年的8%增长到1994年的31.9%,也就没有什么可以令人奇怪的了。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经典周期特征研究 篇9

经济周期波动的问题是宏观经济学领域一个古老而又活跃的话题。一国经济的波动不仅会影响到本国经济的健康正常运行, 还会影响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尤其对于当前国际间合作不断加强、国际贸易往来日趋频繁的时代, 各国的政治经济关系从未像今天这样的紧密, 其造成的影响及对其研究的意义也更加深远。

2 中长期波动态势分析

我国推行全面的经济建设开始于1953年, 本文将以1953-2008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波动序列作为研究对象, 对我国经济增长率的中长期波动特征进行分析。按照“谷一谷”法划分, 我国宏观经济在这56年间经历了10个经济周期。其中, 第10个周期开始于2000年, 至2008年已历时9年, 但尚未完成, 暂以2008年作为第10轮经济周期的谷底年份。

从我国1953-2008年间产出增长率的变化可以看出 (如图1) , 我国经历的10轮经济周期中, 改革开放前后各有5轮, 但是其波动的态势却呈现出很大的不同。

总体来看, 我国经济周期中长期波动的经典周期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 从各轮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来看, 改革开放以前的波动幅度较大, 峰位较高, 谷位普遍偏低, 改革开放以后的波动幅度逐渐减小, 峰位有所降低, 谷位明显上升。改革开放前的5轮经济周期的波幅均在10个百分点以上, 最大的竟达到了48.6个百分点, 最小的也有10.3个百分点, 平均波幅达到了21.98个百分点, 波幅的标准差为15.83%, 经济波动较为剧烈。而所有年份的最高经济增长率与最低经济增长率都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前的周期波段中, 1958年的产出增长率最高达到21.3%, 次之为1970年达到19.4%, 而最小的波动谷位出现在1961年, 经济增长率下降了27.3%, 说明改革开放以前的经济波动起伏较大, 有“大起大落”的态势。与之相比, 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周期的波幅变动明显较为缓和, 最大的波幅也只有7.8个百分点, 平均波幅为6.26个百分点, 波幅的标准差仅为1.38%, 比改革开放前的下降了14.45个百分点。在波动的峰位和谷位上看, 改革开放以后的各轮经济周期的波动峰位相对稳定, 其中最高的峰位为15.2%, 最小的也达到了11.6%, 尤其进入九十年代以来, 年经济增长率基本都在8%以上, 可见我国的经济逐渐运行到“高位一平缓”的发展阶段。

第二, 从各轮经济周期的波动峰位与谷位的出现次数, 以及在波峰或波谷的停留时间长度来看, 无论是同一周期还是不同周期之间都有较大的差别。改革开放之前的年经济增长率多以峰谷相接的形式出现, 高增长率一般只能保持一年, 进入20世纪60年代只有两次在高峰附近保持了两年, 分别为1964-1965年和1969-1970年, 并且各周期的扩张时间长度都比较短, 改革开放前的平均扩张长度只有1.8年。改革开放以后, 虽然从1979年开始经济增长率连续三年处于下降趋势, 但是以1982年开始的新一轮经济周期中, 连续三年处于上升趋势, 连续四年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 从而出现了八十年代中期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 而随之的经济下降也仅停留在1986年这一年。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的两轮经济周期波动都分别呈现出与以往任何一个周期完全不同的波动态势, 在适度的高位保持连续的经济增长, 尤其是从2002年开始的最近一轮的经济周期, 创造了连续七年在10%以上的高经济增长率位势持续上升的态势, 这种稳定的增长使得改革开放以后的平均扩张长度达到了3年, 与之前相比平均增加了1.2年。

第三, 从经济周期持续时间的长度来看, 九十年代以来的两轮经济周期持续时间长度明显高于之前的经济周期长度, 分别达到了11年和7年, 说明九十年代以后我国经济在一段较长时间内保持了持续稳定的高增长。

第四, 从经济周期波动的平均位势即平均增长率来看, 各轮经济周期的差别也很明显。改革开放以前各轮经济周期的平均位势波动较大, 最高的为9.23%, 最低的是处于大跃进与自然灾害时期的1958-1962年, 其平均位势为负值, 即平均经济增长率下降了2.02%, 而改革开放以前五轮经济周期的平均位势仅为5.86%, 说明1953-1976年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不高, 经济增长率不稳定。与之相比, 改革开放以后的平均位势为9.79%, 高于改革开放以前3.93个百分点, 在八十年代中期和九十年代以后的三轮经济周期的平均位势均在10%以上, 尤其是1992-1996年和2003-2007年, 年经济增长率连续保持在10%以上, 表明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后以较高的增长率平缓稳定的增长。

第五,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非对称性特征呈现逐步增强的态势。改革开放以前的经济周期波动总体上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对称性, 而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周期波动非对称性明显增强, 主要表现在扩张阶段与紧缩阶段的持续时间长度与力度上。改革开放以前的经济上升阶段与经济下降阶段所经历的时间长度大致相同, 而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周期波动, 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的两轮新的经济周期波动, 在上升阶段和下降阶段所经历的时间长度却差别很大。从1991年开始的经济周期, 仅用1991年和1992年时间就达到了此轮经济周期波动的峰位14.2%, 却经历了九年的时间缓慢下降到2001年的谷位 7.6%, 即所谓的“宽带现象”。而从2002年开始的新一轮经济周期, 从开始就缓慢持续地上升, 在达到2007年13%的高增长率之后, 仅用一年时间就下降到了2008年的9%, 比2002年9.1 %的经济增长率还降低了0.1个百分点。

3 短期波动态势分析

从我国经济增长率的中长期波动态势分析发现,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周期的波动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波动的幅度减小, 波动的平均位势升高, 周期持续时间增长, 扩张长度延长, 非对称性增强等, 而在新时期下经济周期的短期波动又呈现怎样的特点是这一部分所要研究的问题。

本文将以1992年-2008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季度增长率作为研究对象, 对我国经济周期短期经典波动态势特征作深入的分析, 以作为中长期周期波动特征的一个有效补充, 这对于科学全面地把握与认识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总体来看, 我国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周期的短期波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 从各个短周期持续时间长度来看, 呈现“中间短两端长”的特点, 平均波动持续时间为11.3个季度, 标准差为18.67%, 平均扩张长度为4.33个季度, 表明我国经济短周期波动的持续时间差异较大, 而短期扩张的持续时间平均在一年以上, 尤其是在1998年以来的四个周期, 其扩张季度占到总持续时间的近50%, 说明经济稳定增长的持续性增强。

第二, 短周期的波动幅度普遍较小, 但个别周期波幅相对较大, 说明经济运行相对平稳, 但平缓中也伴随着较大起伏。波动峰位与波动谷位的位势都比较高, 且各个周期的峰位比谷位的波动性更大, 说明九十年代以来的短期波动处于在高位运行的状态。从波动幅度来看, 只有第2轮和第6轮短周期的波幅在4%以上, 其他均在3%以下。短周期的平均波峰为11.75%, 峰位的标准差为6.25%, 平均波谷为8.75%, 谷位的标准差为3.58%, 比峰位的标准差少2.67个百分点, 可见谷位的波动性较小。

第三, 从波动的平均位势来看, 第1轮、第2轮和第6轮的短周期波动平均位势较高, 均在10%以上, 其中第1轮波动的平均位势最高达到了13.66%, 短期波动的整体平均位势也有10.56%。从波峰和波谷的停留时间长度来看, 峰位和谷位附近分布的点位较密集, 前十年陡升缓降的态势较为明显, 近十年缓升陡降的态势明显。以第6轮短周期最为典型, 经济增长率由2006年第1季度的11.4%缓慢上升到2007年第3季度的13.4%, 而仅用了一个季度就从2007年第4季度的13%下降到了2008年的10.6%, 之后持续下降到2008年第4季度的9%, 经济波动的非对称性在短期波动中更加明显。

由上分析, 可以将我国1992年-2008年短期波动的经典波动特征简单概括为:短周期的波动幅度较小, 波动的平均位势较高, 波峰的波动性高于波谷的波动性, 经济周期波动相对平缓, 并呈现出较强的非对称性。

4 结论

本文从经济周期的中长期波动和短期波动两个层面, 围绕经济增长率的波动态势对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经典周期特征做出一般的统计分析。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第一, 我国改革开放前后的经济周期波动态势差别较大。从中长期波动的层面来看, 改革开放以前的经济增长率忽高忽低, 经济波动急促而剧烈, 呈现“大起大落”的态势;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增长率基本保持在较高水平, 经济波动较为平缓, 呈现“高位平缓”的态势。

第二, 经济周期波动的非对称性逐步增强, 出现了“陡升缓降”和“缓升陡降”的一些新的波动态势, 尤其在九十年代中后期呈现了所谓的“宽带现象”。

第三, 九十年代以来的短周期波动与相应时期的中长期波动的态势大体趋同, 但同时具有一些新的特征。九十年代以来的经济波动更加平缓, 经济增长率相对稳定地保持在较高水平, 经济波动在峰位和谷位的持续时间都有所延长, 我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持续性与非对称性逐步增强的特征在短周期中表现得更加突出。

参考文献

[1]刘树成, 龚益, 樊明太, 李强.中国工业短期波动的地区不平衡格局分析[J].经济研究, 2001, (12) :33-39.

[2]刘恒.当代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即形成机理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

[3]刘恒, 陈述云.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新态势[J].管理世界, 2009, (3) :5-16.

有效周期 篇10

企业品牌的生命周期和企业生命周期都会经历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4个阶段;二者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其组织架构、人力资源、资金支持、质量保障、企业文化、机制体制等6个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下面以表格形式就企业和企业品牌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特征表现分析如下:

考虑到企业品牌的本体是企业,分析认为,企业品牌的发展不能超越企业生命周期阶段。对二者进行交互影响分析,了解企业不同生命阶段对企业品牌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影响,为更好地推进品牌体系的建设提供支持。

针对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分析企业品牌生命周期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就组织架构、人力资源、资金支持、质量保障、企业文化、机制体制等方面的差别,为更好的管理品牌提供借鉴;以下就各细分市场展开分析:

(1)A1企业品牌生命周期处于萌芽期;企业生命周期处于萌芽期。

A1B1:企业简单的组织结构中设立品牌工作的架构;并落实相关职能;

A1B2:有限的人力资源数量和结构较难设立专业从事企业品牌相关工作的人;

A1B3:紧张的收入给予企业品牌的支持少;有限的资源主要集中在推广上;

A1B4:质量保障的随机性高,要提高其稳定性可靠性;

A1B5:受企业家的影响大,企业家的视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品牌的发展;处于萌芽期的企业,其企业文化基因在自我觉醒和发现的过程中,不明确;

A1B6:受资源和环境的影响,相关决策处于相对随意的过程,没有相关透明高效的体制机制来保障。

总体上分析,处于萌芽期的企业不大能考虑企业品牌的发展。

(2)A2企业品牌生命周期处于萌芽期;企业生命周期处于成长期。

A2B1:企业组织架构和职能的逐步完善让品牌工作架构和职能的完善成为可能;但效率不高;

A2B2:人力资源数量的增长和结构的优化让从事企业品牌工作的专业人员得以到位;

A2B3:企业收入增长让较少环节的企业品牌推广投入得到支持;

A2B4:企业质量保障体系和流程的逐步完善让企业品牌受益;

A2B5:企业文化独特基因的逐渐明确和行为逐步制度化将有益于企业品牌文化的形成和行为的制度化;

A2B6:企业内逐步形成的科学决策和动态开放的机制以及体制将有利于维护企业品牌的机制和体制的形成。

总体上分析,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对萌芽期的企业品牌带来支持推进的影响。

(3)A3企业品牌生命周期处于成长期;企业生命周期处于成长期。

A3B1:企业组织架构和支持品牌工作的组织架构逐步丰富,职能落实;

A3B2:企业人力资源数量丰富,结构优化,相关人员到位;

A3B3:企业收入增长,企业品牌相关支出增加;

A3B4:相关质保体系流程和制度形成;

A3B5:企业文化和企业品牌文化得到明确,相关行为已制度化,士气高涨将积极推进企业的整体发展;

A3B6:相关体制和机制得到优化。

总体上分析,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和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品牌二者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4)A4企业品牌生命周期处于萌芽期;企业生命周期处于成熟期。

A4B1:组织架构和职能都完善和明确,对企业品牌而言,关键在于职能的落实和效率;

A4B2:人力资源数量和结构稳定,专业于企业品牌的人力资源少;

A4B3:收入和利润等稳定,但在企业品牌上的投入不多;

A4B4:企业相关保障体系流程等成熟,为企业品牌相关质量保障提供支持;

A4B5:企业文化和制度将极大的影响品牌文化的提炼和形成;

A4B6:透明高效的体制减少渐失灵活的机制对支持企业品牌的体制机制建设的影响。

总体上分析,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将迅速推进企业品牌的发展。

(5)A5企业品牌生命周期处于成长期;企业生命周期处于成熟期。

A5B1:企业完善的组织架构和明确的职能将加快企业品牌组织架构的完善和职能的明确,企业品牌工作开展能力形成快;

A5B2:受企业品牌人力资源数量需求的影响,企业人力资源数量和结构在稳定的基础上有合适的变化;

A5B3:企业收入和利润稳定,企业品牌投入支持持续增长并到位;

A5B4:企业成熟的保障体系和流程推进企业品牌相关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A5B5:企业成熟完善的制度和文化,支持并推动企业品牌文化的形成和制度化;

A5B6:透明高效的体制减少渐失灵活的机制对支持企业品牌的体制机制建设的影响。

总体上分析,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将快速推进成长期企业品牌的成熟发展。

(6)A6企业品牌生命周期处于成熟期;企业生命周期处于成熟期。

A6B1:企业和从事企业品牌相关工作的机构职能明确,工作开展效率高;

A6B2:人力资源数量和机构稳定;

A6B3:企业收入和利润稳定,就企业品牌的相关投入稳定,会很好的形成企业品牌的积累;

A6B4:相关质量保障体系、流程和制度完善,企业和企业品牌得到平稳的发展;

A6B5:确保企业文化和企业品牌文化的协调和活力,并使得制度成熟完善;

A6B6:透明高效的体制机制推进企业和企业品牌的发展和稳定。

总体上分析,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和成熟期的企业品牌相互支持,平稳发展。

(7)A7企业品牌生命周期处于萌芽期;企业生命周期处于衰退期。

A7B1:企业组织架构和职能的缩减,不能影响到企业品牌组织架构和职能的落实;

A7B2:企业人力资源数量的减少和结构的不稳定,使得企业品牌专业人员的数量和结构保持小的数量和比例;

A7B3:企业收入和利润的减少让企业品牌可获得的支持变得困难;

A7B4:企业相关质量保障体系和流程的逐渐被抛弃,使得企业品牌质量保障基础不稳定;

A7B5:低迷的士气,企业相关制度被逐渐的抛弃,使得支持企业品牌的文化很难形成;

A7B6:维护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被逐渐抛弃,使得企业品牌发展所依的相关体制机制随意化、混沌化。

总体上分析,处于衰退期的企业发展萌芽期的企业品牌有些勉为其难。

(8)A8企业品牌生命周期处于成长期;企业生命周期处于衰退期。

A8B1:企业组织架构和职能的收缩,使得企业品牌组织架构和职能落实的效率低下;

A8B2:企业人力资源数量减少,结构不稳定,将影响从事企业品牌人员队伍数量和结构的稳定;

A8B3:企业收入和利润的减少将使得企业品牌相关支出的增加不大能实现;

A8B4:企业保障体系和流程的被抛弃将使得支持企业品牌的流程制度形成困难重重,挣扎中效果差;

A8B5:企业相关制度被抛弃,企业固有的文化会被低迷的士气所影响改变,对支持企业品牌的文化建设造就障碍;

A8B6:维护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被逐渐抛弃不利于支持企业品牌相关体制机制形成。

总体上分析,处于衰退期的企业会为成长期的企业品牌的发展成熟造就障碍而且似乎难以逾越。

(9)A9企业品牌生命周期处于成熟期;企业生命周期处于衰退期。

A9B1:企业组织结构和职能的缩减会影响到企业品牌组织机构和职能的变化;

A9B2:企业人力资源数量减少和结构的不稳定对企业品牌的人力资源数量和结构形成冲击;

A9B3:企业收入和利润的减少会对企业品牌稳定的支出和结构产生影响;

A9B4:企业相关保障体系和流程被抛弃会影响企业品牌质量保障体系的能力和完备性;

A9B5:企业相关制度被抛弃和低迷的士气会打击企业品牌的制度和工作人员的士气;

A9B6:维护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被逐渐抛弃的时候,支持企业品牌的体制机制也难以幸免。

总体上分析,处于衰退期的企业将限制成熟期的企业品牌的发展。

(10)A10企业品牌生命周期处于衰退期;企业生命周期处于衰退期。

A10B1:企业组织机构的缩减,企业品牌组织架构不能免脱,相关职能受企业组织职能缩减开始模糊化;

A10B2:企业品牌人力资源受企业人力资源数量和结构的变化的影响,在动态不稳定中减少;

A10B3:企业收入和利润减少在企业品牌的支出和支出环节上表现为减少和取消;

A10B4:企业和企业品牌逐渐抛弃质量保障体系和流程;

A10B5:支持企业和企业品牌发展的相关制度被抛弃,士气低迷;

A10B6:维护企业和企业品牌发展的体制和机制被抛弃或钝化,生命之源干涸。

总体上分析,处于衰退期的企业和衰退期的企业品牌一起衰亡。

通过对企业生命周期和企业品牌生命周期2者在各细分市场下影响的分析,可以就企业在组织架构、人力资源、资金支持、质量保障、企业文化、机制体制等方面的变化得到系统的认识来支持企业相关行为决策。

参考文献

[1]黄嘉涛,胡劲.基于品牌生命周期的品牌战略[J].商业时代,2004,(27).

[2]美Ichak Adizes.企业生命周期[M].华夏出版社,2004.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有效周期】相关文章:

股市周期与政策周期06-11

周期波动04-25

寿命周期05-01

周期蛋白05-05

运行周期05-07

治疗周期05-11

周期轨道05-29

销售周期06-07

细胞周期07-05

施工周期07-09

上一篇:起搏器置入术下一篇:童诗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