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与历史教学

2024-05-22

史料与历史教学(精选十篇)

史料与历史教学 篇1

结合从教以来的教学经验, 我认为新形势下通过有效的史料教学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利用史料引导学生亲近历史, 这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前提

史料作为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载体, 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便要求教师选择史料一定要有针对性、典型性, 选取最能揭示问题本质的史料。具体说来, 教师必须首先摸清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重点、难点, 选用那些最具情境性、典型性和启发性的史料作为素材, 形式要多样, 具有趣味性。在史学阅读过程中, 整理收集有用史料资源, 了解史料产生时间、史料语境、史料旨向, 增强驾驭史料能力, 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最常用的史料有三大类:文字史料、图片史料、音像史料。在实际运用中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运用, 这样能形象生动地补充说明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 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历史、理解历史。选取史料时要注意所引用史料难度的适宜性, 要依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做到难易适中, 通俗易懂。选取的史料数量不能过多, 过多的史料只能起到负面影响, 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目标完成。

二、通过史料引导学生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提供典型史料, 引导学生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此调动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通过联系、对比、归纳总结等各种思维训练方法, 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历史教学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内容丰富、生动直观的史料, 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诱因, 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 讲述“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时, 我选取了三幅图片, 分别是新疆克孜尔石窟飞天壁画、甘肃敦煌石窟飞天壁画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佛像图片, 学生观察图片后看到了其中人物服饰的变化:地理位置最西的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画的是全裸的飞天, 而其东面的敦煌石窟壁画中全穿上了裙子, 至多半裸上身, 到了中原洛阳的龙门石窟更是穿上了汉族宽袍大袖的衣服。这一组图片史料足以说明这样的观点:宗教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 会受到当地人们生产劳动、生活习俗、思想信仰等的影响, 也有一个冲突、交往和融合的过程。石窟壁画人物服饰的变化说明:一方面, 中国文化有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一面;另一方面, 由于中国文化自身很强大, 外来文化一旦进入就会被加以改造, 以适应汉民族的审美情趣, 否则就无法存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检测中, 除了传统的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考察外, 应多提供一些知识含量较高的史料作为题目, 比如在学习“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这一课程内容时, 教师可补充“清明上河图”、“宋代海上贸易图”、“泉州清真寺”、“宋代犁耕图”等多个图片类史料, 让学生从中获得信息、得出结论或佐证课文结论。因此, 我认为史料教学, 并不一定要局限于课本所采纳史实的范围, 教师大可以在多样化、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中, 创造更丰富的情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性, 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运用史料引导学生迁移、反思历史, 这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目标

新课改对于高中阶段有关历史思维能力培养, 在目标方面表述为“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解释、评价历史事实;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搜集和整理史料, 提取信息, 用以思考和解决新情境下的问题;懂得对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虽然这里只提出“初步、懂得”等看似相对简单的要求, 但对于迁移和反思能力的养成, 我们并不能就此忽略。以高考历史题为例, 引用鲁迅《电的利弊》中的一段话:“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 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 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 中国却拿来当饭吃。”请学生分析思考。在基本的史实与史料基础上, 学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唐末我国就开始将火药运用到军事上了。指南针, 先秦用于生产生活。后用到航海。鸦片, 唐朝就开始作为药物使用。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只是用来“御敌”的吗?鸦片只是用来“医病”的吗?在这样的情况下, 学生可以认识到鲁迅先生生活在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 做为有良知有责任心的中国人, 不得不进行呐喊甚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偏激的看法, 在那个时候是很正常的心理。通过提供史料进行启发性教学, 鼓励学生去分析史料的内容, 从中引出推论, 使学生不再仅仅停留在背诵教材和教师做出的现成结论, 让历史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历史学的要求:学科特点、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基于证据的逻辑推理能力;论从史出, 史论结合, 培养学生的史学能力。历史知识最显著、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过去性。因此, 作为中学生, 理解历史必然有较大的难度, 领悟历史的能力也较差, 倘若一知半解地死记教材结论, 就会严重制约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史料能比较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 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帮助学生准确地领悟历史, 培养、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史学阅读过程中, 整理收集有用史料资源, 了解史料产生时间、史料语境、史料旨向, 增强驾驭史料能力, 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

(《史料教学与史学能力培养问题的研究》结题)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与实践论文 篇2

摘要: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史料的运用不可缺少,缺少史料支撑的历史教学,教学质量也将难以提高。通过史料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并且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本文中,笔者分析了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详细地探讨了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实施策略,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内容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教学

近年来,高中历史的教学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这其中离不开史料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新课程改革之后,高中历史教师对史料的运用更加重视,纷纷通过史料教学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的理解。但是从当前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开展情况来看,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仍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史料教学的顺利进行,进而影响到了历史教学的正常开展,需要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加以改进。

一、高中历史史料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不足

虽然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应试教育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小,但是纵观当前各高中学校的历史史料教学,应试教育的影响仍旧随处可见。在进行史料教学时,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束缚。

(二)教师自身的素质不够完善

教师是历史史料教学的直接参与者,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会对史料教学质量的高低造成影响。不可否认的是,高中历史教师都已经具备了相当高的素质,但是如何将各种素质有机结合在一起却成为了高中历史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合理

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中,这极大地促进了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开展。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有的教师片面追求课件内容、材料的丰富性,缺少对课件、材料本身与教学内容的结合考虑,很多时候确实展示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但是学生似乎难以利用的上[1]。

二、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实践优化对策

(一)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构建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过程中,对于史料的探究,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是基础也是前提,如果教师在史料教学的时候能够做好这一点,将会为史料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的影响非常大,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支撑其认真学习的关键。高中历史史料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得学生能够在情境中进行史料探究,这样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探究情境,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学生知识的迁移,使得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情境的探究中。例如,在讲解到抗日战胜的相关知识内容时,日本军队在中国大地上犯下了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便是影响最为恶劣的之一。教师在引出这一史料时,可以结合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情境,情境中包括图片、包括视频等,学生通过图片浏览和视频观看,逐渐被带入到情境中,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史料探究要有时间保证,也要有辅助支持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中,给予学生时间进行史料探究时,一定要保证史料的探究时间,使得教师在引导学生围绕史料展开充分探究时,不要考虑本节课的知识点能否在探究与讨论中完成[2]。如果史料探究的时间不够的话,史料探究的质量将会大大折扣,史料教学也就很难被称为有效的史料教学。同时,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应当成为探究的主体,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扮演好引导者和辅导者的角色,对学生的史料探究活动进行监控和管理,保证史料探究的有效进行。

(三)转变传统的评价观念,注重对过程的评价

传统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中,教师在对史料探究进行评价时,存在很大的不合理之处,终结性的考核评价往往难以起到理想的效果,无法真正体现出学生探究的实际情况。所以,转变传统的考核评价观念,对史料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考核评价的时候,应当将更多地精力放在评价学生的信息加工、思维习惯、学习表现、合作情况、最终结果等方面。例如,讲解到有关清朝康熙皇帝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康熙帝所取得的功绩,提供一则“年轻时的康熙皇帝参加科举考试”的史料,以此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康熙帝主政时清朝的发展情况。探究完这一史料之后,教师对学生进行简单地点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评价,也可以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书面评价,合理地应用评价方式,有利于史料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史料教学对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以及历史素养的养成非常重要。考虑到高中历史在进行史料教学的时候,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处,要想提升史料教学的效率,教师必须要从问题出发,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促进史料教学顺利进行的同时,提高史料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娟,赵桐华,刘丽琴.论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高考,2017,36(27):87-88.

也谈史料与历史教学 篇3

关键词: 历史教学 补充材料 选择使用

一、补充材料的必要性

1.课标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史料是史学研究的载体,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最基本的史学研究方法之一,也是历史教学改革的要求。利用材料进行教学正是要让学生学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等多方面能力。

2.教材的局限。中学历史教材对历史问题的叙述大多是纲领式的,从文字表达看,一般比较简约,往往只是寥寥数语。学生在学习时更多的是在接受结论,而缺乏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如果教师适当补充一些史实材料,则不仅可以还原历史生动、形象、趣味的特点,深化课本内容以充实课堂,而且可以史论结合,并水到渠成地引出教材结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传统课堂的弊端。历史学科的传统学习方式强调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学习方法,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等体现得不够,如果在教学中补充相应的课外材料,则可以引起学生兴趣,再设计问题要求学生参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形成读史、析史、用史并重构历史,解释与分析历史的能力和习惯,营造出一种类似史学研究的氛围。相信这样教与学的方式,既能改善课堂气氛,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又能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4.增强历史课的生动性、真实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材料的补充不仅能扩充历史教学中知识和资料的信息量,丰富学生的知识,更能增强历史教育教学功能,它可以扬课堂教学时限之所长,补课堂教学视野之所短,可以将缓慢进行的历史事件和过程在短时间呈现,可以将各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呈现在眼前,可以将宏大无比的历史场面缩小到荧屏,使学生对许多枯燥且难理解的历史概念、历史事件,有了空间还原的感知,使學生在感受美鉴赏美的愉悦中形成历史认识。

5.适应高考题型变化的需要。纵观近几年各省的高考,无论是何种题型均采用材料展现的形式,无论考点是什么,所选择的或是文字材料,或是图表,都是全新的材料,要求考生在提炼、归纳与概括材料的基础上,进行说明、评价与论述等,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本着历史的思维处理问题的能力,对考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较高,所以在教学中运用材料已经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史料的分类及使用

对于不同形式的材料,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下面就资料的几种类型谈谈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文字史料在教科书中的比重较大,阅读、理解图文资料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之一。在历史文字史料的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进行科学阅读,要求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分析问题、提炼观点或从中选取有效信息,支持自己观点的能力。要采用问题式教学法,设置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理解和运用。

表格材料由标题、分栏内容、出处及注释等组成,是各种数据构成的科学性、系统性极强的材料,与文字材料相比,浓缩程度高、表达简洁、直观,但也存在枯燥、表面化的缺憾。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表面的枯燥的数据,对数据进行系统分析或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使之与教材有机结合,发掘其所反映的深层内涵。

图片材料数量众多,包括人物事物图像、名胜古迹、漫画等。其最大特点是直观,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借助优秀图片史料,引导学生进入一定的历史年代,以图育情,激发当时时代背景的历史情感。运用图片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掘其历史情感信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增长学生的历史知识和素养。

如:蔡伦的家乡湖南耒阳高铁车站的屋顶是一张飘逸灵动的纸的形象,使人进一步感受到蔡伦改进造纸术对人类的贡献。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将近代的工业文明与封建社会特色的建筑集合于一体,可以间接体现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目的是维持清朝的腐朽统治,等等。

影视资料,可分为历史纪录片和历史剧情片两类。例如世界历史所涉及的国家人物历史事件很多,复杂难记,如果选用纪录片《世界历史》《大国崛起》《二战警世录》中有关影视资料,就比较容易解决教学中的时空障碍。再如一些优秀的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如《亮剑》《东京审判》《开天辟地》《建国大业》《1942》等,这类影视作品既有艺术价值、娱乐价值,又有社会价值。

三、需注意的问题

1.史料的选取要合理多样地选取,要在纷繁复杂的众多史料中选择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帮助最大、价值最突出的材料;要有趣味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有典型性和启发性;内容要完整,不能断章取义。

2.利用材料进行教学只是众多教学手段中的一种,与其他教学手段一样,都是为教学服务的,切不可为了材料而材料,背离了教学主旨。

3.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不能只靠一两次课上的材料运用,必须坚持功在平时,要求我们多读书,不断收集资料。备课过程中,还要精读大纲、教材和参考书,领会教学目的和要求,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和认识能力,在此基础上,才能使史料发挥其应有价值。

参考文献:

[1]龚爱琴.在史料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历史教学问题,2005(2).

[2]陈新民.英国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J].学科教育,2001(8).

[3]陆宗高.历史影视在教学中运用的是与非[M].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9).

[4]司冬梅.历史教学中影视资料的选择和运用[M].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4).

[5]郑海涛.关于历史教学中材料运用的思考[M].广东: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

[6]陈广华.试论文献资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价值及应用[M].社会科学教学,2011(4).

史料与历史教学 篇4

一、初中史料的类型

1. 文字史料

文字史料一般包括文献资料和文艺史料。这些文字史料有的直接出现在初中历史的课本中, 如: 以黑体字加方框的形式穿插在文本中间, 具有提示和解释文本的作用。有的文字史料则需要我们查阅相关资料才能获得, 这部分资料一般比较专业, 学生在理解的时候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2. 实物史料

实物史料包括古迹和纪念品等。这些实物史料是客观存在的, 学生在学习中国历史的时候可以见识到许多这样的史料。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 历朝历代都留下了大量的实物史料。如, 兵马俑、长城、北京故宫、清十三陵等, 这些都可以为历史的教学所用。

3. 图片史料

图片史料包括历史图片、历史照片、历史地图等。这种史料以图画的形式记录、再现了当时的历史事件, 学生通过观察这些图片史料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比如, 在历史课中插入南京大屠杀的图片史料, 重现日本侵华时的历史,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斗志。

4. 音像史料

真实的音像史料在历史中是比较少的, 即使有也是出现在近代。在历史中还有一种音像史料, 那就是后人根据文字记录的历史事件拍摄成的电影或电视, 这些音像史料在教学中一般采用得较少, 因为毕竟是经过专业演绎而成的, 真实的内容较少。

二、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 枯燥处出示史料,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 我们发现很多历史章节的编写确实枯燥乏味, 讲解起来也比较费劲, 学生在听的时候也无精打采。为了改善教学气氛, 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我们就应该恰当出示史料,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比如, 在讲 《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课, 笔者为了更好地讲授而引用了一副对联: “万寿无疆, 普天同庆; 三军败绩, 割地求和。”这副对联明显、贴切地反映出慈禧不顾民族利益, 大搞六十庆典的丑恶行径,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中国已面临国破家亡的窘境。

2. 作业时出示史料, 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笔者在教九年级的学生时, 常常为他们布置分析史料的作业, 这样做是为了与中考接轨。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或作业中接触课外的史料, 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 还能使学生在中考时取得一个好成绩。比如, 一次作业中, 笔者为学生选择了一道这样的史料题目:

贞观十一年七月一日, ……洛水暴涨, 漂六百余家。……十三日, 诏曰:“暴雨为灾, 大水泛滥…… 诸司供进 ( 进奉的财物) , 悉令减省。凡所力役, 量事停废。遭水之家, 赐帛有差。”……九月黄河泛滥, ……太宗幸白马坂以观之。——— 《旧唐书》

问题: 根据材料, 概括唐太宗应对灾害的举措有哪些?

这道题目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讲确实不易, 因为是史料, 所以都是以文言文的方式出现的, 学生在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再者学生在学习 “贞观之治”的时候也没有专门学过这一部分内容, 当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 他们感觉到束手无策是可以理解的。

针对此类问题, 教师不能只把问题抛给学生而不教授解题方法。在本题中, 笔者教授的方法就是研读史料、细读史料。

我们借用史料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搭建现实和历史的桥梁, 让学生通过史料认识历史, 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终使学生的历史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陆小明.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38) .

[2]陈新民.英国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经验启示[J].历史教学, 2002 (11) .

高中历史教学应重视史料教学 篇5

江油中学党娅娟

高考改革要求历史教师必须要调整课堂教学,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充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伴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和高考改革的稳步前行,史料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史料教学高度重视,进一步提出了全面、明确而具体的建议和要求。“知识与能力”目标中明确提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明确提出,“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将“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这是《课标》不同于过去历史教学大纲的一个突出特点。现行人教社高中历史教材,与过去教材用比,最大的待点是增加了很多史料,随着高考命题改革逐步深入,由传统的“知识立意”为主转变为以“能力立意”为主,试题的设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突出了学科能力的考查。纵观近几年高考的文科综合测试卷的命题,在立足于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一方面根据教材相关内容,设计出新的设问情境,以此来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另一方面,大量引进课外新材料,创设全新的问题情境,再进行设问,以此来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提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能力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几年高考题型特点逐渐淡化,问答题与材料解析题界限已基本消失,材料式选择题已成为命题的主导趋势,如2011年四川高考就有5道材料式选择题。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不再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现成的结论,就必须重视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改革现有的教学方式,提高史料教学的有效性。

所谓“史料”,是指研究和谈论历史时所根据的材料,它包括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实际上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史料分类法主要有两种:其一为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之二分法(以下简称二分法),其二为实物、文献、口传之三分法。教学中的史料可以分为文字史料、图画型史料、数据型史料三大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史料,因为这些史料基本上都是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选取的,具有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示性,教师在备课中认真分析史料和思考题,在教学时指导学生阅读史料,认真回答思考,或者增添史料,对解决教材重点、难点内容具有事半功倍之效,真正做到“轻负担、高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那么如何利用史料的教学,促进课堂教学效率?

一、立足课本,充分利用教材中选取的史料

如今的高中历史教材也充分重视史料的作用,在现行《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及《世界近代现代史》中都引用了很多史料。这些历史资源内容丰富、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学生阅读障碍小,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应用好这部分史料。尤其是对带有思考题的史料,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并结合课文内容,准确的回答思考题,但是这些思考题都是没有现成答案的,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分析史料,结合教材内容,精心推敲,预先做出简明扼要的答案,把史料、思考题有机融合进教案之中,以促进难点和重点内容突破,在教学中有目的引导学生在读懂读通的基础上分析史料,最大限度地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结合内容简明扼要回答思考题,充分发挥史料应有的作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比如讲到“九•一八”事变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四则史料,认清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并找出根本原因,这就为学生以后认识蒋介石在抗日时期政策的整体知识结构奠定了基础。1

利用教材引用的史料也可以把不同章节的重新组合。例如,可以把《八一宣言》《瓦窑堡会

议的决议》《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组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分析比较中,建构

框架,从而形成对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整体认识。同样,也可把蒋介石在“九•

一八”事变后的讲话、“七•七”事变后的庐山讲话与“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的自卫宣

言组合在一起,分析不同时期蒋介石态度的转变,并进行分析,总结其变化的原因。学生在这些史料的辨析中很容易理解当时历史的状况。这种对材料的重新组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

野,不仅提高了分析运用材料的水平,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识。

二、精选史料,恰当应用

中外历史史料浩如烟海,不同年龄、不同能力的学生对史料的理解程度不同。教师必须

事先进行选择,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历史知识的储备情况,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重点、难点,选用那些最具典型性和启发性的史料作为素材,加以编辑和整理,有时甚至需

要提供一些特定的答案。《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参考资料和研究动态,这里面的材料与教材

内容的联系比较紧密,我们可以适当的选用。另外教材上也有许多相关的史料,教材作为最

主要的教学资源,它所引用的史料一般是为了说明书本阐述的某个观点,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是比较贴切的,教师要充分利用。比如必修一《罗马人的法律》中“十二铜表法”是本节的一重点内容,又比较抽象。在此,教师就可直接选用“资料卡片”有关“十二铜表法”的法

律条文的材料进行设问,让学生认识法律条文所涉及的内容,并直接对其进行评价。在具体的历史现象面前不难得到认识:法律在一定范围内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打击贵族的专横,又

同时表现了法律落后的一面。又如《世界近现代史》的第六章,说明苏东剧变的因素之一是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势力“和平演变”,并且在苏联解体后西方国家进一步侵入原

苏联和东欧地区,以促成这些国家内部的演变,但教材中仅是几行文字和一段小字,不能充

分理解这些重点内容,所以教师可以补充史料:

材料一:美国应该尽其所能,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这是合乎逻辑的,否则,就

不能有稳定的政治和有保障的和平。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或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

谨、贫穷和混乱。我们政策的目的应该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

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1947年6月)

材料二:一项帮助东欧的无形的新马歇尔计划正在形成,在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启动了被战争

搞的疲惫不堪的西欧之后40多年,一个同样雄心勃勃的计划正在制定,以促进东欧的变革,——美国《世界箴言》(1991年4月)

材料三:正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欧洲那样,今天的前苏联帝国几乎精疲力尽,同情心和

商业利益将在1992年促使西方向前苏联提供援助,但是我们目前不像1947年那样感觉到明

显的安全威胁,因此西方盟国今天大概不会像美国当年为现欧洲复苏而拿出那么多钱。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92年2月)

这样史料通过学生阅读,教师讲述,并设计思考题和答案,使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西方

和平演变的目的,以及二战后的美国两次对欧洲进行大规模援助的异同点,拓展了教材深度

并使教学显得更生动精彩,促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进一步深化与完善,在这一潜移默化过程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也随之得以锻炼提高。

三、精心设问,培养能力对史料的理解和把握,通常要通过让学生解答有关问题的形式来培养。教材中的史料,少部分配有思考题,大部分则没有。教师应围绕教学要求,精心设计出一些富有启发性、规

律性的问题,促使学生思维向新情境的纵深推进,在高一、二的上册历史教材中,没有带思

考题的史料达118处之多。教师或许对有思考题的史料比较重视,把它作为解答思考题的重要依据.但是对这些没有带思考题的史料只是简单地读一下。或者是轻易放过.这是不对的。因为任何一则史料都是编者精心选择,有意放入教材中,教师应该视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或者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史料.揭示其本质,或者新设置富有创造性的思考题,使学生思维向纵深推进,以更好地理解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内容,如《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3页有一段史料是马克思评述中国三大发明的世界意义,进一步地说明和扩展教材内容.如果教师放过或只是叫学生读一下.是不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重要内容,所以可以设计这洋的思考题以及答案:(1)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是怎样传入欧洲的?(火药、罗盘针分别在元朝和南宋时期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印刷术15世纪经非洲传人欧洲。)(2)你怎样理解“火药把乌骑士阶层冻得粉碎”这句话?(新式火药武器的使用大大增强了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的力量。)(3)“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指的是什么?(罗盘针成为新航路开辟的重要条件之一.新航路的开辟后,欧洲国家开始了早期的扩张,资本主义市场开始形成,)

(4)印刷术的欧传又有何作用?(有利于文化知识的广泛传播和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5)马克思这段话从总体上论证了什么?(中国三大发明在欧洲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过程中的进步作用。)这样的提问和回答把中国史和世界史、史料和课文内容,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一起,对教材内容有了更进一步拓展。所以教师要更多思考推敲,对没有思考题史料也是十分重视,不轻易放过,分析史料,设计出精彩而又是切实的思考题,促进对历史教学和教学内容的丰富。

引入新材料,创设全新的问题情境,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近几年高考综合科目的历史试题,大量引入教材外的新材料、新信息,以此来考查学生新情境下提取信息、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重新整理新情境下历史线索、运用知识处理新问题的能力。试题涉及的知识运用层次逐年提高,不再拘泥于教材,而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经过长期积累的过程,只依靠考前的集中培训、突击,势必事倍功半,无法适应。为此,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材料,创设全新的问题情境。例如,《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文化”的“佛教盛行”一节,可以利用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来创设新的情境,进而让学生分析“此诗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问题。

四、史料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在漫长的岁月里,历史上的史料汗牛充栋,有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等,它是人民了解和认识历史的重要来源。因此,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在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时,一方面要激发学生对史料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辨析史料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应遵循以下的原则和方法。

1、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新教材引用的史料很多,一般地可分为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两大类。教师对史料的运用一要有所选择,二要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所选史料或所提问题必须符合客观的认知规律,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无论是一段式还是多段式的史料,所设计的问题应该有一定的启发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无论是一题多问还是几题几问,问题之间要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角度应有所不同,层次有深有浅,形成立体结构。

2、适当补充,加深理解。在教学上,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史料是非常必要的,但也不是说,就只能完全局限于课本的史料。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当补充相关史料和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针对性教师在选择史料时,为了使史料能更好地为自己的课堂教学目标服务,往往选择一些自己所需要的史料。

4、难度要适宜教材所提供的史料由于经过编者的筛选,一般来说难度和高中各阶段学生的学习状况比较相适应。在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中,由于较多的引入课外史料,尤其需要注

意所引入课外史料难度的适宜性。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课外史料的难度主要在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对于史料本身的理解,即是否能读懂史料;其二是所给史料与自己已有历史知识的联系,即是否能理解史料。如果把史料分为文字史料和非文字史料,一般说来,非文字史料中的图表史料、实物史料学生容易读懂,文字史料中的现代中国史料也相对易懂。但并非所有文字史料学生都能读懂。例如涉及到世界史内容的史料,往往一些西方史家的文字史料学生比较难以读懂;如果学生古文功底不够扎实,涉及中国古代史的一些文字史料学生也难以读懂。这时教师就需要对所选择的文字史料加以适当的提示或解释,因为我们的主要任务不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是利用这些文字史料为历史课堂教学服务。

5.形式要多样一般而言,史料可以分为文字史料和非文字史料两大类,其中非文字史料又包括历史图表、文物图片和实物史料等。由于查找和使用的方便,目前高中历史教材所提供的史料以及大多数教师所选择的课外史料多以文字史料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非文字史料在课堂史料教学中可有可无。

选择史料要注意形式的多样性,除了要合理结合文字史料和非文字史料外,对于文字史料,也可以选择其不同种类。正规历史著作是我们文字史料选择的主要来源,此外,很多非正规历史著作也可以作为文字史料选择的来源,例如涉及中国古代史的古代文学家作品、涉及中国近现代史的毛泽东诗词和鲁迅小说,涉及近现代史的新闻时政等等,甚至是历史歌谣和对联也可以作为文字史料选择的来源。

6.数量要合理在进行课堂史料教学时,还存在着一个误区,那就是史料的数量越多越好:越多越能体现教师的水平,越多越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广为应用,使课堂教学中选择更多的史料成为了可能。那么一节课中史料是否真的越多越好?实则不然。由于课堂时间、教学目标和学生能力等因素的限制,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选择的史料数量不能过多。过多的史料只能起到每则史料学生都读到但不能真正理解,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目标完成的反作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所选择史料数量的多少至少要考虑以下三个因素:一是要注意教学的需要;而是要注意学生的掌握能力;三是要注意课堂时间的安排。

史料与历史教学 篇6

【关键词】史料教学;中学历史课程;探索;应用

前言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教学能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老师帮助学生处理相关的史料知识,使学生能够在收集、整理史料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的历史信息,并对历史进行探究。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老师应该在实际的教学中灵活运用史料教学。

一、如何认识史料

所谓史料,主要是指构成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的痕迹。历史学科是一门以史论结合为特点的思维学科。由于我们无法重现客观历史,所以在研究歷史的过程中,只能借助各种历史材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老师通过帮助学生熟悉和分析适当的史料,才能让学生对历史产生热情和兴趣,在观察历史事物的过程中去自主发现和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二、实施史料教学必然性

在实际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历史的教学质量。新课改之后,教学中倡导积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定新的教学观念,转换老师的教学方式,这样就使史料教学变得更加重要。目前在中学的历史教学中,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老师在课堂上利用的史料基本上只局限于图片或文字,课外史料收集和整理的活动开展起来相对难度较大。

三、实施史料教学必要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中学的历史课程教学中要纳入史料教学,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和归纳等一系列的认知活动之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东北各省的一些考试要求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方法的掌握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收集和整理一些直观简单的史料,对其进行分析,提取有用的信息,并用于了解和解释历史事实。师生之间进行问题和信息分享,使学生能够主动进行学习,自主探讨史料,并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史料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四、史料在历史课堂的重要性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史料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史料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老师通过将有关历史的图片、文字等资料进行无形的历史形象化,能够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扩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使教学更加灵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阅读水平。

五、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利用史料

1.营造良好的教学情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史料教学,首先应该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情景,这样能够生动、形象地强调出历史史实,同时调动学生的兴趣,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一般营造的历史情景就是将一些历史图片导入到教学中,比如说在历史课本《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课节中,可以将中国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的相关场景图片引入到教学中,通过图片场景显示侵略者的蛮横,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怀,更好地体现了情感教学的目标。

2.感知历史,创新历史思维。中学的学生在进行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历史思维,在此基础上,运用史料教学,能够使学生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更好地感知历史,并创新自身的历史思维。在对历史的认识道路上,我们主要是通过史实,对先人记载留给我们的文物和古迹进行研究和学习。比如说高中历史必修3第1单元的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学生对于董仲舒的思想不是很容易理解,引用史料教学,加入三段历史材料:“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董仲舒主张的“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等思想。引入史实材料,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进行联系和思考,使学生在对材料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做到“论从史出”。

3.启发对比学习。在历史教学中,比较法是比较常用的基本的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引用史料比较,能够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历史现象,激发学生继续探究,对历史和现实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发现和认识到历史的发展规律。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历史这门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决定了史料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重要性,新课改之后,史料教学具有更加深远的教学前景。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老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学习,了解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并进行归纳,在鉴别史料的过程中,选择贴合学生实际的历史材料,结合现代多媒体等新技术,加强史料教学的实际应用,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虞云国.历史教学中的价值观、历史观与史料史实[J].历史教学问题,2011(02).

[2]赵娟.中学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5.

[3]迟钰丽.普通高中学生史料阅读能力现状及培养策略[D].鲁东大学,2015.

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与运用 篇7

关键词:史料,历史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由此可见, 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不是学生“配合”教师的程度, 而是应该看教师“配合”学生学习的程度, 看教师是否创设了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 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是否使学生产生问题, 进而自觉地去探究。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探索采用选取历史史料呈献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学生反响良好, 教学效果比较显著。

一、在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价值

1. 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课程目标: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课程目标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提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 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提出:“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 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 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历史学科首席命题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杨宁一教授在《历史教学》中明确表示:“……‘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试题的立意, 融入到试题当中去, 使考试测量成为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再教育的过程;也可以改变以往从知识和能力来制定评分标准的方法, 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评分标准之一。”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历史史料, 能使学生体验“真实”历史, 自己探索研究历史的方法, 自己得出信服的看法和结论, 真正提高学习技能。

在执教了《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这一堂二轮复习课时, 我在学生自学及合作探究的基础上, 为了强化学生的纵横联系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 从而突破重难点能力, 设计了下列问题: (1)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发展很不平衡, 呈现出哪两种发展趋势? (2) 英、德代议制有何异同? (君主、内阁、议会) (3) 英与美代议制有何异同? (元首、内阁、议会) (4) 明清时期内阁与英国内阁的不同是什么 (职权、性质) ? (5) 画出美国的民主制与唐朝中央机构图并比较异同? (6) 美国的民主制在中国运用的表现、结局、原因是什么? (7) 雅典民主政治与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有何异同? (8) 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有什么异同? (经济基础、活动原则、权力主体) (9) 近代欧洲的启蒙运动、工业革命、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三者之间有着怎样内在联系?由于课本、学案上没有较多的阐释, 学生们不是哑口无言就是离题万里, 我只好单枪匹马地各个几击破。尽管讲得旁证博引, 口若悬河, 但学生们在下面表现出极度的“困惑”, 他们强打着精神, 麻木地听课, 丝毫没有配合的积极性, 更谈不上学习的主动性。一节课就在我的独角戏下结束了。课后, 我反问了自己:学生为什么死气沉沉或答非所问?我有没有责任?过渡、铺垫了吗?启发、引导了吗?

从理论到实践:一节课上得好不好, 贯彻课程目标、转化教学方式至关重要。

2. 适应高考试题新特点的需要。

近年来高考命题呈现如下三大特点:

一是选择题普遍使用材料创设情景。

历史试题现在命制的思路基本都是选择大主题再辅助“材料”设置新情境后再让学生去分析。

二是主观题材料文字多, 难度大。

2009年到2011年江苏卷材料题文字多达2500—3500字左右, 这些都贯彻了高考大纲规定的“获取和解读信息”等项能力考核目标。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就应经常性地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历史材料汲取有效信息, 联系所学知识依据材料提出问题和探索解决问题。

三是命题人的专业方向“潜规则”的影响。

高考试题也是社会意识, 试题的风格、特点、趋向、难度必然受命题人的主观意识和学术专长的影响。高考命题人大多是高校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 因此命题可能在重视主干知识基础上更加强调获取、分析、理解、推理、判断和评价等思维能力的考查。这种思维能力与以往最大不同在于对思维的厚度、宽度、长度、精度、敏感度要求更高。因此也要求历史教学中平时注意历史学者其学术专长专业范围内的文章、著作进行引用、阅读、解析。

二、如何进行历史教学中史料的收集

1. 平时积累。

以人民版必修一为例, 当我们准备“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课时, 可以想到查找《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重要文献;准备“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时, 查找《自卫抗战声明书》、《国共合作宣言》、《日本天皇的投降诏书》等文献;准备《辛亥革命》一课时, 查找《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文献;准备“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一课时, 查找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等文献。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 要把收集的这些文献资料的电子版按时间、专题或国别排序成册, 便于以后教学随时使用。

2. 网络搜索。

我们也可以买一些《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甚至《孟子》、《拿破仑法典》等历史资料书籍, 不过这需要大量时间跑书店和比较大的资金付出, 而且不易直接在多媒体教学中使用。网络搜索这些文献资料就便捷多了。文章、文献、视频, 如《辛丑条约》、《共产党宣言》在“百度”中就有完整系统的内容。电子版文献极方便我们文字处理、加工打印、制作文本和课件等。

3. 同行共享。

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和交流”, 对教师也同样重要。如果在一个学校内教学组长或备课组长领导组内教师按教学内容或教师专长分工收集文献资料, 包括整理文献在教学中的使用资料, 然后汇总共享, 则更能节省时间、拓展视野、共同提高教学水平。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结组共享资源。

4. 学生查找。

给学生一个收集题目或范围, 比如“拿破仑、克伦威尔”、然后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相关资料, 通过电子邮件发到老师邮箱里汇总, 课上由学生交流收集资料的过程、感想、认识。既减少了教师繁琐的机械劳动时间, 余出时间对教学进行更深入地探究思考;又使学生主动参与, 学会学习, 在实践中掌握收集史料等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等。

三、怎样在历史教学中使用史料

1. 全选或节选。

全选使用文献。对于文献本身比较短小的, 制作文档或课件呈现给学生阅读, 能使学生了解全貌, 形成完整正确的认识, 不至于断章取义。

2. 原文或翻译。

对古代文言文写成的文献, 如果阅读没有太大困难, 就直接呈现给学生原文, 个别词句稍有难度的可附加注释、如果特别难也可翻译成白话文。

3. 课件或讲义。

历史文献资料呈现给学生的方式可以通过多媒体用屏幕显示;当然有条件的可以印成讲义发给学生, 这样可以反复揣摩, 留有痕迹, 随时温习。

4. 问题或感悟。

在学生阅读材料前后设计出相关的思考问题, 可以引领学生思维, 指导学生有方向性地认真阅读。但有时问题设计得不好也可能束缚、误导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阅读完材料后写感悟, 也是好方法, 有助于学生个性思维的发挥, 生发创造性的见解。故两种问题设计形式可依情况灵活运用。

5. 课下或课上。

这是从使用时间上分类的。课下学习指把文献材料课后或课前发给学生作为作业完成, 教师搜集批阅, 课上学生交流, 教师总结成果;课上研讨指教师课上呈现文献材料, 有学生当堂阅读研究讨论探索。二者视情况由教师灵活掌握。

6. 考试或平时。

在考试命题中使用文献材料, 既可考察学生的阅读、分析等能力, 也可验证学生所学知识, 这也是学生学习吸收新知识产生新成就的途径。减少考试引发的紧张疲劳感, 增加趣味性和新颖性, 使学生乐于作答, 用于展示自己潜在的能力。

史料与历史教学 篇8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史料的有效筛选

对于目前的高中历史课堂来说, 史料的选择和运用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 还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进而利用诸多“生活化”的元素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但需要指出的是, 无论史料的价值有多高, 教师运用史料的目的无非是对教学进行有益的辅助, 不能出现以偏概全的情况。

首先, 对史料的引用不能过多, 需要筛选出与课文或教学内容重点相关的材料来辅助教学, 否则极容易出现“跑偏”的情况。其次, 对史料的使用需要做有益的辨别和筛选, 即教师需要确定所选史料是否适合本课重点内容的学习, 否则就会降低史料的引用价值。这是因为史料往往不是第一手资料, 现代很多历史书籍或材料都会出现对部分史料记载的内容有错误解读的情况, 教师如果不能有效地加以甄别和筛选, 不但不能起到有效辅助教学的目的, 还可能出现教学错误, 继而对学生学习历史产生不良影响。

二、高中历史教学史料选择遵循的原则

1.史料的真实性。这是由历史学科固有的特点所决定的。教师所选择的史料最好是第一手的, 这样就可以避免后人在解读史料的过程中可能带来的误解, 如果无法找到第一手资料, 最好也要引用那些比较正式的或经典的史料, 以避免因史料运用不当而带来不必要的教学失误。

2.史料的典型性。典型性的重点在于所选史料需要符合某课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真正起到辅助课堂教学的效果。一般来说, 典型性史料都是以“大事件”为主要的筛选目标, 如针对“开创外交新局面”这一课时, 教师可选择“中美关系”在渐进式发展过程中所历经的大事件作为史料。

3.史料的针对性。主要是需要针对学生以及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所选史料的内容。

4.史料的适量性。教师所选史料的分量不能太多, 避免与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产生不必要的冲突。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史料的运用方法

历史教学实践证明:历史学科教学已不能只局限于对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描绘及刻画了, 它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被用来进行探究, 而对于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则是新课标中强力推荐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 尊重“清晰划分”的原则

按照常规的教学原则与过程来看, 教学需要经过对知识的提供、理解以及消化这三个基本的环节。而在对于历史史料的具体运用方面, 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观点相对明晰且内容相对清楚的史料, 以便让学生在阅读史料的过程中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与吸收。例如, 在学习“新文化运动”这一课时, 教师可针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选取部分史料, 如下文:

材料一:一战期间, 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中国资本主义获得了进一步发展。部分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从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三年以来中国, 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 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陈独秀《青年杂志》

材料三:“本大总统躬膺重任, 早作夜思, 以为政体虽取革新, 而礼俗要当保守。环球各国, 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 秉诸先民, 蒸为特性。中国服循圣道, 自齐家、治国、平天下, 无不本于修身。”———《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问题:根据上文中所给出的材料, 分析归纳有关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可以清晰地看出, 上述三则史料分别从经济、政治乃至文化三个方面对“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做了阐述, 学生在阅读时自然会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作用形成潜移默化的认识, 最终达到合理运用历史资料来辅助学习的效果。

(二) 史料问题设计需“论从史出”

何为“论从史出”, 即对于历史学科的教学需要将结论和过程进行紧密地结合, 历史学科教学需要让学生在进行分析、判断和质疑等一系列活动之后再得出相关的结论, 因为只有这样, 才能更容易让学生做到对历史知识真正地掌握与理解。比如:

材料一:“以致吾等俱练习义和神拳, 保护中原, 驱除洋寇, 截杀教民, 以免生灵涂炭。”———义和团告白

材料二:挑车道, 把线砍, 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全杀尽, 大清一统庆升平。———义和团揭帖

材料三:义和团每遇诸神附体, 是否教匪, 一目了然。义和团专办承天奉命佛法, 诛杀洋人, 剪除教匪以保护国家。———团规

问题:根据上述材料显示, 义和团声称的“扶清”与“灭洋”分别有什么样的表现?

通过材料不难看出, 义和团之所以会提出“扶清”之口号, 主要是因为其将清政府和国家看成了一体, 而“灭洋”并非是单纯地排斥洋人, 而是要排斥和反对所有的外来事物。

从这几则材料中可以得出相关结论, 以及当时我国面临的主要社会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但鉴于义和团固有的思想局限, 其组织思想中也明显带有盲目排外的不良思想。

史料与历史教学 篇9

一、《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应用史料的原则

1. 力求史料的真实性。

在新课改形势下,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的史料有文字和图片两种类型。一方面, 史料的设置以“还原当时历史与社会的原貌”为根本原则, 真实性就是史料应用的首要原则, 只有真实的史料才有研究价值, 才会给《历史与社会》教学提供有益的帮助, 带给学生们必要的感悟与理解, 掌握真实、精确和完整的历史知识, 增强《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可信度;另一方面, 对于个别“戏说”之类的野史或者尚处于考证中未经证实的资料, 不应当在教学中拿来应用。

2. 应用史料要适量。

诚然, 史料是《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然而, 其归根结底仅是教学的辅助性手段, 绝不能代替教材知识。教师不能“舍本求末”, 与学生一起探讨史料而忽略了正课的学习。同时, 将史料引入课堂, 也并不是要对每个教学细节都逐一讲解, 而要有针对性和方向性地描述所学内容。从这个视角来看, 史料的引用不宜过多, 适度最好, 以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益。

3.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活跃氛围。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 智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 但心智并不成熟, 理解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还远未达到成年人的标准。《历史与社会》作为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的教学, 能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教师在引用史料的时候, 要多往现实生活相贴近、靠拢, 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二、《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应用史料的对策

1. 选择较为“热门”的和真实度高的史料, 提高针对性。

毋庸置疑, 中外史料档案浩如烟海, 由于史料编撰者所处的历史时期、观点、立场各异, 加之认知水平往往会受到各自的时代和阶层的局限, 因此看似繁多的史料, 适合初中教学借鉴的却十分有限。教师要做的工作便是努力还原“历史和社会的风貌”, 将精确、科学的历史与社会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还要加大历史专业理论学习的力度, 提高史料鉴赏水准, 着力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价值观和历史观, 严格依据教学需要, 有的放矢地应用史料。例如:学习《诸子百家的思想》时, 教师可将《论语》和《孙子兵法》等史书带入课堂, 让学生们体验战国时期, 面对中华分裂的景象, 各位杰出、优秀的思想家分别代表不同的学派, 持有不一样的治国观念, 进而丰富和发展了中华传统历史文化。教师可联系今天以德治国、和谐社会等正确的治国理念, 联系可持续发展战略, 请学生们“对号入座”, 分别说说今天这些新提法和新理念分别继承和发展了哪些派别。教师可给学生们补充史料上的与教学知识严密衔接的内容, 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也促进教学知识的适当延伸, 行之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 促使教学合理、有序地进行。

2. 史料的应用要力求精简、恰当。

在教学中应用的史料, 其内容必须言简意赅, 教师也必须顾及课堂教学的时间, 在备课时就要掌握好史料应用的“分寸”, 不能是“本末倒置”, 即描述史料的时间过长, 讲解知识点的时间偏少。史料既然服务于教学, 自然而然就要次于理论知识学习的地位。史料的字数要多加限制, 其应用必须带有鲜明的特征性和代表性, 做到能一针见血地归纳或者概括出知识点。例如:学习《两宋时期的科技文化》时, 作为上千年前的文化发展史, 后人怎样能真切地掌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师可精心选取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请学生们欣赏北宋的京城———汴梁的繁荣景象。除此之外, 教师也可挑选沈括《梦溪笔谈》里面关于天文学、物理学、数学和光学等多方面文化知识的论述, 读取最典型的语句, 让大家熟悉和钦佩我国宋朝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 在更宽范围和更高层次上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把握。

3. 借用网络手段, 巧妙地引入史料。

面对浩瀚无垠的史料, 教师除简易化引用外, 更要灵巧地应用当代网络技术成果———多媒体, 以便于更直观、清晰地展现史料的独特魅力, 凸显学术价值。例如:学习《先秦时期我国手工业发展情况》时, 教师可将珍贵的史料图片用多媒体展现出来, 也可搜索史料纪录片, 从古色古香的青铜器切入, 再现几千年前灿烂的手工业。制作课件要精练, 与书本知识相融合, 让史料在学习书本理论中发挥应有的效能。

三、结语

《历史与社会》的教学离不开史料, 教师在应用史料时需有所侧重, 首先明确其应用价值, 遵循应用原则, 与教材知识挂钩, 不脱离教学大纲的要求, 以促使教学妙趣横生。

摘要: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应当尽可能地让学生们多接触一些史料, 扩大史料应用的范围, 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史料的价值。本文首先阐述史料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接着论述史料在这门教学应用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史料,历史与社会,教学,应用方法,原则

参考文献

[1]吴萌.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J].历史教学, 2010 (6) .

[2]陈江琴.浅谈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2 (5) .

[3]谢波.史料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的整合[J].上海教育科研, 2011 (2) .

试论历史教学中的史料选择与运用 篇10

(1)遵循多样性与典型性相结合原则。多样性与典型性相结合原则是指教师在选择史料时,应围绕教学目标,结合教学重难点和疑点,从不同的角度选取不同类型、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史料辅助教学内容,这样既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理解,突破学习重难点,又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2)遵循真实性和时代性相结合原则。史料是了解历史真实性最为直观、有效的手段,课堂教学中所运用的史料必须具备真实性和可靠性,切忌以道听途说的内容作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推理、归纳,否则学生的学习将毫无意义。同时,历史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对于史料的选择和呈现还应考虑时代性,应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历史案例来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自主探究,从而增强历史的时代感,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遵循趣味性和针对性相结合原则。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历史教学过于功利化,课堂枯燥乏味、气氛沉闷,选取一些生动性和趣味性较强的史料,往往可以激活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针对性原则是指课堂中史料的运用是为教学服务的,因而在选取史料时要做到立足教学实际,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切不可盲目、随意选取。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策略

1.引入史料导入新课,创设情境,点燃热情

在历史新课导入中,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巧妙地引入生动、形象、有趣的史料故事、图片、插画等,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探究历史的热情。比如,教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课时,在新课导入阶段,可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入以下文字史料:“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该诗出自李白的《古风》,其中,秦王是何许人也?“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是指什么历史事件?然后出示秦始皇画像,并引入图片史料,播放历史专题纪录片《复活的军团》中有关“商鞅变法”“长平之战”的片断,展示《秦灭六国形势示意图》和秦始皇兵马俑图片,提出问题: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凭借百万大军,继续开拓边疆,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假如你是秦始皇,面对刚刚建立起来的大帝国,你迫切需要采取什么措施?

2.整合史料,抓住重点,有效设问,培养思维

整合史料,有效设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理解,而且可以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教学目标,针对教学重点,精心设置富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历史问题,诱导学生积极思维,自主探究分析,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课中“五四运动”是该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深化学生对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原因、过程、历史意义以及五四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可以将以下史料引入课堂教学。材料一: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上海学联告同胞书》1919年6月12日)材料二:我们的三大信誓是:改造强盗社会,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李大钊)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自主解决: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从材料二可以看出五四运动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运动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哪些最为坚实的基础?

3.巧用史料补充说明,攻克疑难,强化巩固

历史具有较强的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加之学生受年龄、阅历以及认知能力的限制,在历史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难点,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此时,巧妙地运用史料加以补充说明,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史料中所蕴含的价值,往往可以帮助学生攻克疑难,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领悟。例如,学习“辛亥革命”时,教师可根据以下史料,引导学生对辛亥革命做出客观评价,有效攻克学习疑难,强化巩固所学知识。材料一:辛亥革命是“从君主到民主”的百年“转型期”的开始。(著名华裔史学家美国纽约市立大学教授唐德刚)材料二:辛亥革命仅是“政体的变革”。(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

三、结束语

史料是重构历史的重要基础,是人们了解历史真实性的主要依据。历史史料浩如烟海,在平时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实际,合理选择,巧妙运用,从而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摘要:在历史教学中,合理选择和运用史料辅助教学,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传递历史的真实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明确重点,攻克难点,提升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能力。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分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选择原则,并探讨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选择,运用,辅助教学

参考文献

[1]周静蕴.浅谈新课程下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导刊,2008(05).

上一篇:多标注支持向量机下一篇:农产品价格走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