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阻断

2024-08-18

联合阻断(精选十篇)

联合阻断 篇1

另外,近年来,白三烯受体拮抗剂也在逐渐发展成为治疗小儿哮喘的有效药物[4]。因此,本文探讨了糖皮质激素与长效β2-受体激动剂混合的药物舒利迭联合白三烯受体阻断剂顺尔宁治疗小儿哮喘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4月至2012年5月我院儿科住院的哮喘患儿80例,年龄(4.0~12.5)岁,病程(1.2~8.0)年。所有患儿均符合儿《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行)》的诊断标准,排除患有严重心、肝、肾疾病;其它肺部疾病;依从性较差的患者。将上述患儿随即分为两组,每组40例,两组之间在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症状及疾病轻重程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吸氧、抗感染、支气管扩张药物等常规治疗,并采用舒利迭(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生产批号:B091840)吸入,轻、中度患者每次1吸(50ug沙美特罗/100ug丙酸氟替卡松),每日2次;重度患者每次1吸(50ug沙美特罗/250ug丙酸氟替卡松),每日2次,至症状、体征消失后停药。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顺尔宁片(孟鲁司特钠咀嚼片,杭州默沙东公司生产,生产批号:J070068)治疗,睡前口服。其中(2~5)岁患儿4mg/次,(6~14)岁患儿5 mg/次。症状、体征消失后停用其他药物,继续服用顺尔宁。两组治疗时间均为2个月,随访6个月。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1.3 观察指标

治疗2个月后,测定治疗前后患者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流速峰值(PEF)、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复发率并评定临床疗效。

1.4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咳嗽、气促和两肺哮鸣音消失,肺功能改善明显;有效:咳嗽、气促好转、双肺哮鸣音明显减少,肺功能稍有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病情恶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统计数据采用SPSSl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用均数士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比较计数资料,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疗效

治疗组的显效人数为20例,对照组的显效例数为14例在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比较两组在显效例数和总有效率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FEV1的比较

治疗前FEV1,两组患儿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FEV1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注:#P>0.05,*P<0.05,VS对照组.

2.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

在治疗过程对照组共有3例发生了不良反应,其中治疗组有2例,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皮疹和呕吐。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半年后,对照组复发11例,复发率为28%,与治疗组复发4例,复发率为10.0%比较,治疗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支气管扩张剂和吸入皮质激素通过联合用药的方式式可以对可逆性阻塞性气道疾病进行常规治疗,尤其是对各类儿童哮喘患者。舒利迭的主要成分为沙美特罗和丙酸氟替卡松,它使同时使用β-激动剂和吸入型皮质激素治疗的患儿更为方便[5,6]。两种成分中,沙美特罗为为一种长效的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可选择性地拮抗组胺诱导的支气管收缩,并可以持续12小时或更久的支气管扩张作用,能很好的控制气促等症状。有研究还表明沙美特罗可抑制炎性介质组胺、白三烯和前列腺素的释放,还能抑制人体吸入过敏原后的速发与迟发反应[7]。丙酸氟替卡松吸入后,可以在肺部产生强效抗炎作用,防止哮喘的恶化,而且要比使用全身性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小[8]。即使用儿童最大推荐剂量,仍可以保持肾上腺皮质激素每日分泌量在正常范围以内。

在哮喘的发病机制中,炎性递质白三烯扮演着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半胱氨酰白三烯具有直接收缩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可以使哮喘的发作加剧。顺尔宁是一种口服的高选择半胱胺酰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能特异性抑制半胱氨酰白三烯(Cys LT1)受体.可以直接缓解白三烯多肽所致的支气管平滑肌收缩、降低血管通透性、减轻气道水肿、黏液分泌增多;抑制嗜酸性细胞浸润,从而使哮喘缓解[9,10]。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发现舒利迭联合顺尔宁治疗儿童哮喘总有效率达到93%,较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5%明显增高,两组在显效的例数和总有效率上有统计学差异;在治疗后舒利迭联合顺尔宁组FEV1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半年后,舒利迭联合顺尔宁治疗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舒利迭与顺尔宁在治疗儿童哮喘上具有协同作用,可以降低复发率,而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其具体作用机制还不清楚,推测可能是舒利迭迅速缓解症状,预防复发,而顺尔宁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和类糖皮质激素作用,二者联用,可以使抗炎作用更强,减少糖皮质的用量,从而减少不良反应,减少复发率,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总之,舒利迭联合白三烯受体拮抗剂顺尔宁治疗儿童哮喘,具有疗效佳、操作简便、副作用少、不易复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舒利迭联合白三烯受体阻断剂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2年5月我院儿科住院的哮喘患儿80例,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舒利迭吸入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舒利迭联合白三烯受体阻断剂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FEV1、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疗效、FEV1和复发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舒利迭联合白三烯受体阻断剂治疗小儿哮喘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值得推广。

关键词:哮喘,舒利迭,白三烯受体阻断剂,顺尔宁

参考文献

[1]Spangler DL.The role of inhaled corticosteroids in asthma treatment:a healtheconomic perspective[J].Am J Manag Care,2012 Jan;18(2 Suppl):S35~S39

[2]Castro-Rodriguez JA,Rodrigo GJ.A systematic review of long-actingβ2-agonistsversus higher doses of inhaled corticosteroids in asthma[J].Pediatrics,2012Sep;130(3):e650~657

[3]Main C,Shepherd J,Anderson R,et al.Systematic review and economic analysis ofthe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of different inhaled corticosteroids and their usagewith long-acting beta 2 agonists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asthma in childrenunder the age of 12 years[J].Health Technol Assess,2008 May;12(20):1~174,iii~iv

[4]Scadding GW,Scadding GK.Recent advances in antileukotriene therapy[J].CurrOpin Allergy Clin Immunol,2010 Aug;10(4):370~376

[5]Chapman KR.Seretide for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J].Expert OpinPharmacother,2002 Mar;3(3):341~350

[6]Reynolds NA,Lyseng-Williamson KA,et.Inhaled salmeterol/fluticasonepropionate:a review of its use in asthma[J].Drugs,2005;65(12):1715~1734

[7]Leemans J,Kirschvink N,Bernaerts F,et al.Salmeterol or doxycycline do notinhibit acute bronchospasm and airway inflammation in cats with experimentally-induced asthma[J].Vet J,2012 Apr;192(1):49~56

[8]Kumar R,Kumar D,Parakh A.Fluticasone furoate:a new intranasalcorticosteroid[J].J Postgrad Med,2012 Jan~Mar;58(1):79~83

[9]靳英丽,郭红,韩军,等.顺尔宁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266~267

怎样阻断小儿乙肝? 篇2

这时,小明妈觉得很奇怪,小明一出生就打了乙肝疫苗,为什么还会得乙型肝炎呢?如果要想避免孩子感染乙肝,家长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下面,就小明妈提出的各种疑问,医生做了详细的解答。

Q:乙肝疫苗接种对所有人都管用吗?

A:乙肝疫苗的接种并非对所有人都有一劳永逸的功效。出生时的基础免疫接种0、1、6月方案接种后约有5%~7%的人群并不产生抗体,因此在疫苗接种完成后应定期检测是否有对抗乙肝的抗体产生,尤其是家中有乙肝患者的儿童,更应注意。首次接种乙肝疫苗5~7年后应检测乙肝抗体,看是否需加强注射,才能起到切实有效的预防作用。

Q:现在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免费吗?

A:我国卫生部于1992年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对所有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但疫苗及其接种费用需由家长支付;自2002年起正式纳入计划免疫,对所有新生儿免费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但需支付接种费;自2005年6月1日起,新生儿改为全部免费接种。

Q:哪些人群需接种乙肝疫苗?

A: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和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器官移植患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生外伤者、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性同性恋或有多个性伴侣和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乙型肝炎疫苗全程接种共3针,按照0、1、6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间隔1及6个月注射第2及第3针疫苗。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越早越好,要求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新生儿的接种部位为大腿前部外侧肌肉内,儿童和成人为上臂三角肌中部肌肉内注射。

Q:HBsAg阳性母亲所生的婴儿应如何预防乙型肝炎呢?

A:单用乙型肝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保护率为87,8%。对HBsAg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最好在出生后12小时内注射,剂量应≥100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

也可在出生后12小时内先注射1针HBIG,1个月后再注射第2针HBIG,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乙型肝炎疫苗,间隔1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后者不如前者方便,但其保护率高于前者。新生儿在出生12小时内注射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后,可接受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

Q:那么,错过了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机会的儿童应该怎么办呢?

A:对新生儿时期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儿童应进行补种。

Q:接种后无乙肝表面抗体产生的儿童又应该怎么办?

A:对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者,应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和针次;对3针免疫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3针,并于第2次接种3针乙型肝炎疫苗后1~2个月检测血清中抗-HBs。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有抗体应答者的保护效果一般至少可持续12年,因此,一般人群不需要进行抗-HBs监测或加强免疫。但对高危人群可进行抗-HBs监测,如抗-HBs<10mIU/ml,可给予加强免疫。

Q:小儿除了患乙肝外,还可能患哪些肝炎呢?

A:小儿除乙肝外,还可能得甲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现在除乙肝疫苗外,甲肝疫苗對预防甲型肝炎的发生有着很好的预防作用。城市儿童中甲、乙肝疫苗的接种率已经很高,所以,现在城市儿童中甲、乙肝的发病率是呈明显下降的趋势。

Q:可是,我很想知道,各型肝炎之间的临床表现会有很大的差异吗?

联合阻断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我院泌尿外科接收晚期前列腺癌患者120例, 年龄62~85 (74.5±5.7) 岁;病程2~5 (3.5±1.2) 年。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2组患者年龄、病程、病情等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单纯双侧睾丸切除治疗[1]。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其中46例患者服用比卡鲁胺 (上海复星朝晖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20064085) 50mg口服, 每天1次。14例患者服用氟他胺 (上海复旦复华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10950220) 250mg口服, 每天2~3次。病程均为1个月。

1.3 观察指标

治疗后对2组患者排尿梗阻症状改善情况及前列腺体积缩短情况、治疗前后血清睾酮检测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观察和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观察指标比较

观察组排尿梗阻症状完全消失率高于对照组, 前列腺体积缩小多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睾酮值

2组治疗后血清睾酮值均低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满意度

观察组总满意度为8 6.6 7%高于对照组的71.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s, mmol/L)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例 (%)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前列腺癌是目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肿瘤疾病之一。据相关的调查资料显示[2], 近年来, 受人口老龄化及“三高一低”饮食习惯的影响, 我国前列腺癌近年来发病率急骤增长, 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不仅使患者饱尝痛苦, 还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属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恶性疾病。手术治疗作为临床治疗前列腺癌的常用方式, 具有一定的效果。手术去势去除睾丸来源的雄激素, 联合抗雄激素药物阻断肾上腺来源的雄激素, 从而阻断雄激素对患者机体的刺激, 限制和延缓肿瘤的进一步发展和恶化[3]。总之, 单纯去势联合完全雄激素阻断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的临床效果显著, 有效减轻了疾病给患者造成的伤害,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欣欣, 陈雪芹, 陈铌, 等.单纯去势和完全雄激素阻断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疗效对比观察[J].山东医药, 2009, 22 (24) :326-327.

[2] 纪春虹, 张秀丽, 佟冬梅, 等.最大限度雄激素阻断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21 (23) :543-544.

“太空垃圾”阻断登天路 篇4

太空垃圾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以高枕无忧了。但太空垃圾对宇航员的威胁却是致命的。它们可以使宇航员丧命甚至会击穿人造卫星、砸坏航空飞机那些价值不菲的窗户。即便是像一滴油漆那样细小的颗粒,在太空中也会以每小时36 000 千米的惊人速度运行,撞击时的动能十分巨大。一颗10 克质量的空间碎片撞击航天器时,它的撞击效果和质量1 300 千克、时速100 千米的汽车撞击效果一样,后果是灾难性的。如果它们与国际空间站相撞,将可能击碎空间站的太空窗。正在执行太空行走任务的宇航员如果被一颗螺钉击中,很可能会立即送命。2003年初在返航中解体坠毁的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出事的原因之一,可能就是被一块太空垃圾击中。

历史上,类似的太空垃圾造成的“宇宙交通事故”并不少。1983年,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与一块直径0.2 毫米的涂料剥离物相撞,导致舷窗被损,只好停止飞行。苏联的“礼炮-7 号”轨道站也多次被“尘埃”损坏。1986 年,“阿丽亚娜号”火箭进入轨道之后不久便爆炸,成为564 块10 厘米大小的残骸和2 300 块小碎片,这枚火箭的残骸使两颗日本通信卫星“命赴黄泉”。1991 年9 月15 日,美国发射的“发现者号”航天飞机差一点与苏联的火箭残骸相撞,当时“发现者号”与这个“不速之客”仅仅相距2.74 千米,幸亏地球上的指挥系统及时发出警告信号,它才免于丧生。1996年,法国“西雷斯”卫星就曾被10年前法国火箭爆炸后产生的一块碎片击中。

我们许多人都从我国第一宇航员杨利伟在飞行中拍摄到的美丽宇宙画面中,看到了一些不停飞舞的黑色片状物,那就是太空垃圾。过去的10年中,太空垃圾的数目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今后航天活动日益频繁,太空垃圾将继续增加。即便人类不再在太空增加新的垃圾,太空垃圾的数量仍会不断增加,因为太空垃圾相互碰撞后还会产生新的碎片。

据计算,目前太空轨道上每个飞行物发生灾难性碰撞事件的概率为3.7%,发生非灾难性撞击事件的可能性为20%。那么,今后每5~10 年将可能发生1 次太空垃圾与航天器相撞事件,到2020年将达到2年1次。太空垃圾与卫星相遇,即使不发生猛烈的碰撞,也会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因为卫星是根据在失重环境里工作条件设计的,大都很娇嫩,经不起哪怕是很微弱的一击,特别是卫星的太阳电池翼板,抛物面天线面积很大,更易受到垃圾的碰撞。随着空间碎片数量的不断增加,空间碎片之间的碰撞概率也不断增加,从而产生更多的碎片。科学家指出,空间碎片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有可能产生“雪崩”效应,使航天活动无法进行,近地空间完全失去使用价值。

太空垃圾不仅给人造卫星与空间站造成威胁,而且影响到了人类的日常生活,它在陨落时会对地面安全构成威胁。1991年,一架太空飞船为了避开一个巨大的太空垃圾而不得不改变飞行轨道;2006 年,一架美国商务航班为了避开某国间谍卫星故意留下的一块太空垃圾,不得不绕道而行;2007 年,一架由智利飞往新西兰的民航客机,在南太平洋上空险遭太空垃圾击中。该太空垃圾是从一艘俄罗斯的废弃太空船上脱落的。那么,又是谁在制造这些太空垃圾呢?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揭开了人类太空时代的序幕,同时也为太空送去第一批垃圾。当时,宇航员完成飞行任务,把卫星的装载舱、备用舱、仪器设备及其他遗弃物都留在卫星轨道上。此后,随着人类太空史上的一次次壮举,太空垃圾与日俱增。其中包括被遗弃的宇宙飞船和失灵的卫星、脱落的火箭外壳、太空舱碰撞和对接过程中产生的金属碎片、螺帽和螺栓、丢落的工具、冻结的火箭燃料块和航天员的排泄物等。

1965 年,美国第一位太空行走者“双子星座4 号”宇航员怀特,在他第一次太空行走时掉了一副备用手套。手套以每小时2.8 万千米在太空飞行,成为有史以来最为危险的太空生活垃圾,直至它几个月后在地球大气层中化为灰烬。从那时至今,宇航员由于不小心已经在环绕地球的太空轨道中丢下了近10万件不同的太空垃圾。

1991 年12 月,俄罗斯一颗失效卫星“宇宙1934”撞上了本国另一颗卫星“宇宙926”释放出来的大碎片,前者一分为二,后者零碎到无法跟踪。

1994 年,执行发射任务的美国“飞马座”无人飞船在太空中爆炸时,产生了30 多万个直径超过20厘米的碎片。

1996 年7 月,法国的“樱桃”通信卫星被多年前“阿丽亚娜”运载火箭入轨时产生的一枚碎片击中。当时,该碎片以每小时3.1 万千米的速度与卫星相撞,卫星主体虽没有受到损伤,却导致一个观测装置受损,卫星运行超出正常范围。

2005 年1 月,在太空中飞行了31 年的美国“雷神”火箭废弃物和此前中国发射的长征四号火箭的残骸,以每秒5.73 千米的相对速度当空相撞,长征四号火箭残骸的近地点轨道下降了14千米,美国的火箭残骸一分为四。

联合阻断 篇5

关键词:腹腔镜,子宫动脉阻断,子宫肌瘤,子宫肌瘤剔除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道最常见的肿瘤。育龄期妇女发病率高达40%~5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医疗技术的发达, 人们对微创手术及术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子宫完整性也越来越成为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的期盼和需求。本研究采用了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肌瘤剔除的手术方法, 临床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2月-2012年3月收治子宫肌瘤患者78例, 年龄24~48岁, 平均32.14岁。具体选择标准如下:经临床与B型超声检查诊断为浆膜下肌瘤或肌壁间肌瘤者, 且肌瘤数目≤5个, 肌瘤直径≤8cm, 术前均行子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排除宫颈癌可能;月经量过多或阴道不规则出血, B超提示子宫内膜>14mm者先诊断性刮宫以排除子宫内膜恶性病变的患者纳入研究的范围。其中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38例为对照组;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动脉阻断术40例为观察组。

手术方法: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 心电监护下进行。麻醉后取膀胱截石头低臀高位。建立CO2气腹压力达2k Pa (12mm Hg) , 腹腔镜镜头置入后常规检查子宫、双附件及盆腔情况。放置举宫器。 (1) 观察组先行双侧子宫动脉阻断:探查后在侧腹膜近子宫峡部旁找出输尿管, 沿输尿管上方动脉搏动处打开侧腹膜, 找出双侧子宫动脉, 并游离子宫动脉, 用双极电凝子宫动脉上行支, 电凝后子宫变色呈瘀紫色, 再行肌瘤剔除。 (2) 对照组:子宫肌层注射垂体后叶素6U, 直接行肌瘤剔除。肌瘤剔除方法:用单极电凝钩沿肌瘤表面最突出部位的长轴切开子宫浆肌层和肌瘤假包膜, 用拔棒配合钝性剥出子宫肌瘤。若创面出血明显者以双极电凝止血。挖除后创面均以1-0微乔线“8”字缝合全层。采用子宫旋切器旋切取出, 并送病理检查。

观察指标: (1) 手术时间; (2) 术中出血量:术中失血量按容积法进行准确评估; (3) 手术剔除的肌瘤数、残留肌瘤数:残留肌瘤数为出院前B超检查残留的肌瘤数; (4) 术后月经症状缓解情况; (5) 肌瘤复发率:评价标准为术后2年内每6个月行B型超声检查, 如发现新长出肌瘤>2cm可诊断术后肌瘤复发。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 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结果

术中情况:两组肌瘤剔除数及残余肌瘤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术后随访情况:两组术后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术后月经异常缓解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2年肌瘤的复发率, 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讨论

目前要求保留子宫行肌瘤剔除, 临床多采用以下3种手术方式: (1) 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术后复发率低, 但开腹手术因其创伤大, 不美观往往不被患者接受。 (2)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疗效肯定, 创伤小, 但有较高的复发率。 (3) 子宫动脉栓塞术:能改善患者出血症状, 但价格昂贵且肌瘤可能复发或再生长。

国外学者Burbank等用动脉阻断后子宫短暂休克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 子宫动脉阻断后, 子宫血流量迅速减少90%左右, 使子宫 (单个器官) 发生休克[2]。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因其创伤小, 恢复快, 保留生育功能等优点, 现已被临床广泛应用[3]。肌瘤无法经受休克的病理损伤, 其中微小肌瘤, 或非优势肌瘤都被消灭, 由此达到控制微小肌瘤, 阻止其继续生长, 降低术后复发率, 缓解月经量过多, 达到类似子宫切除的效果。对于肌瘤体积较大, 数目较多者, 子宫动脉阻断后, 术中出血少, 也减少了术中止血的步骤, 同时创面出血少, 手术视野清晰, 有效地缩短了手术时间。

参考文献

[1]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临床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614.

[2] Nezhat FR, Roemisch M, Nezhat CH, et al.Recurrence rate after laparoscopic myomectomy[J].Am Assoc Gynecol Laparosc, 1998, 5 (3) :237-240.

联合阻断 篇6

关键词: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病毒疫苗,母婴传播

病毒性乙型肝炎( 乙肝) 在我国长期以来都是多发病、常见病,而近年来其发病率仍居高不下,其中由于母亲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HBV) 在围生期将病毒传播给子代,即母婴传播,已成为慢性HBV感染的主要原因[1,2]。因此,探讨控制母婴传播的有效措施,对预防及降低人群中乙肝病毒的感染率是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证实,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 联合乙肝病毒疫苗( HBVac) 对阻断乙肝的母婴传播有较好效果, 但实际应用中,国内有些报道认为该方案的有效率较低。本研究选择了本院分娩的198例感染HBV的母亲及其198例新生儿进行调查,以评价联合免疫在实际应用中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研究对象按照自愿、知情和保密原则,采用分层随机抽取方式,纳入2002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本院分娩的HBV感染孕产妇及其新生儿。纳入标准为孕产妇在孕期乙肝标志物检测结果HBs Ag为阳性, 孕妇年龄在20 ~ 35岁,孕周为39. 14±1. 53周,孕妇排除其他肝炎,排除妊娠并发症及合并症,排除早产儿、极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 ( HIE) 、颅内出血、呼吸窘迫综合征( RDS) 、羊水吸入综合征及先天缺陷等。最终纳入198例。将同意孕期注射HBIG及新生儿注射HBIG和HBVac者设为研究组,共126例。研究组干预措施前HBV DNA阳性31. 75% ( 40 /126) ,HBs Ag、HBe Ag双阳性孕妇31例, 新生儿男66例,女60例; 出生体重3324±187 g,胎龄39. 21 ±1. 34周; 顺产75例,剖宫产51例,胎头吸引13例。将仅同意为新生儿注射HBIG和HBVac者设为对照组,共72例。对照组干预措施前HBV DNA阳性29. 17% ( 21 /72 ) ,HBs Ag、HBe Ag双阳性孕 妇为12例,新生儿男性37例,女性35例; 出生体重为3287± 174 g,胎龄为38. 98 ± 1. 89周; 顺产42例,剖宫产30例,胎头吸引7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病例在HBV DNA阳性率、体重、性别及胎龄、分娩方式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 05) 。

1. 2疫苗类型所用HBVac为北京天坛生物有限公司生产的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病毒疫苗,剂量0. 5 m1 / 支,有效期内使用。HBIG为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剂量3 m1 /支,有效期内使用。

1. 3研究方法研究组在孕28、32、36周各肌内注射HBIG 200 U,新生儿出生后12小时内肌内注射HBIG 200 U,并接种HBVac 5 μg,在出生后1个月时注射HBIG 200 U,并接种HBVac 5 μg,在出生后6个月时接种HBVac 5 μg。对照组在孕期不注射HBIG, 仅在新生儿出生后12小时内肌内注射HBIG 200 U, 并接种HBVac 5 μg,在出生后1个月时注射HBIG 200 U,并接种HBVac 5 μg,在出生后6个月时接种HBVac 5 μg。以上病例中HBs Ag、HBe Ag双阳性孕妇均禁止母乳喂养婴儿,在婴儿7个月时抽静脉血查乙肝血清标志物5项( 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 ,并在13个月时复查乙肝血清标志物5项,两次结果均为HBs Ag( +) 且抗HBS( -) 者是母婴传播。

1. 4统计分析所有数据输入Excel表格,Excel逻辑检查,核对无误后,使用SPSS 19.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类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P<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两组HBV母婴传播阻断情况对照组72例孕妇,分娩的新生儿HBs Ag( +) 且抗HBS( -) 者2例,感染率为2. 78% ( 2 /72) ,有效率97. 22% ( 70 /72) ; 研究组126例孕妇,分娩的新生儿HBs Ag ( +) 且抗HBS ( -) 者1例,感染率为0. 79% ( 1 /126 ) ,有效率99. 21% ( 125 /126 ) 。 两组比较 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 ( χ2= 0. 245,P>0. 05) 。

2. 2两组中HBs Ag ( +) 且HBe Ag ( ﹣) 的孕妇HBV母婴传播阻断情况对照组中HBs Ag( +) 且HBe Ag ( -) 孕妇60例,分娩的新生儿HBs Ag( +) 且抗HBS ( -) 者1例,感染率为1. 67% ( 1 /60) ,有效率98. 33% ( 59 /60) 。研究组中HBs Ag( +) 且HBe Ag( -) 孕妇95例,分娩的新生儿HBs Ag( +) 且抗HBS( ﹣) 者0例, 感染率为0,有效率100. 00% ( 95 /95)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1. 59,P>0. 05) 。

2. 3两组中HBs Ag ( + ) 且HBe Ag ( + ) 的孕妇HBV母婴传播阻断情况对照组中HBs Ag( +) 且HBe Ag ( +) 孕妇12例,分娩的新生儿HBs Ag( +) 且抗HBS ( -) 者1例,感染率为8. 33% ( 1 /12 ) ,有效率91. 67 % ( 11 /12 ) 。 研究组中HBs Ag ( + ) 且HBe Ag ( +) 孕妇31例,分娩的新生儿HBs Ag( +) 且抗HBS ( ﹣) 者1例,感染率为3. 23% ( 1 /31 ) ,有效率96. 77 % ( 30 /31 ) 。 两组比较 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 ( χ2= 0. 05 ,P >0. 05 ) 。

2. 4孕妇HBe Ag( +) 对HBV母婴传播的影响对照组HBe Ag ( +) 孕妇分娩新生儿感染率 ( 8. 33% ) 与HBe Ag( ﹣) 孕妇新生儿感染率( 1. 67% ) 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校正 χ2= 0. 103,P > 0. 05 ) ; 研究组HBe Ag( +) 孕妇分娩新生儿感染率( 3. 23% ) 与HBe Ag ( ﹣) 孕妇新生儿感染率( 0) 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校正 χ2= 0. 350,P >0. 05) 。198例患者中,HBe Ag ( +) 母亲所生孩子HBV感染率 ( 4. 65% ,2 /43) 比HBe Ag( - ) 母亲所生孩子HBV感染率 ( 0. 65% ,1 / 155) 有增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校正 χ2= 1. 433,P>0. 05) 。

2. 5不良反应孕妇及新生儿使用HBIG和新生儿接种HBVac后未发现发热、寒战、皮疹等反应,无肝、 肾功能损害,局部注射部位正常,未发现红肿、硬结, 临床随访12个月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和影响母婴健康、发育的不良事件。

3讨论

我国长期以来乙肝发病率较高,且近年来乙肝在我国呈流行上升趋势,这其中HBV携带者人群是HBV传播的主要传染源,母婴宫内 感染又是 婴儿HBV感染的重要途径[3]。而国外的研究显示HBV的胎盘传播率与孕妇HBV的复制活跃程 度直接相 关[4],国内的学者则认为在妊娠早期、中期HBV的母婴传染率为6. 20% ,较少发生HBV宫内感染[5]。所以是否对妊娠晚期HBs Ag( +) 的母亲注射HBIG以阻断HBV的母婴传播一直是国内研究的焦点。在本研究中,我们对HBs Ag( +) 的孕妇在孕28、32、36周各注射HBIG 200 U,宫内感染率为0. 79% ,较对照组感染率2. 78% 无明显下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在妊娠晚期对HBs Ag( +) 的孕妇注射HBIG用于预防HBV母婴传播的作用不明显,这也与近几年国内研究相符合[6~9]。其中对于母亲仅为HBs Ag( +) 而HBe Ag ( -) 者,对照组感染率为1. 67% ,研究组感染率为0。 两组相比差异不明显,且两组阻断效果都较好。HBs Ag及HBe Ag双阳性是胎儿感染HBV的高危因素, 对于母亲为HBs Ag及HBe Ag双阳性者,有文献报道称即使预防用药仍可致HBV母婴宫内感染,阳性率达23. 33% 。本研究中对照组HBe Ag( +) 孕妇的感染率为8. 33% ,提示对于HBs Ag及HBe Ag双阳性的孕妇感染率较高,而研究组HBe Ag( +) 孕妇的感染率为3. 23% ,虽低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 尚需今后开展更大样本的研 究,以明确联 合应用HBIG和HBVac对阻断HBs Ag及HBe Ag双阳性HBV母婴传播的确切效果。

对于新生儿我们采用的是联合应用HBIG和HBVac来阻断HBV的母婴传播,效果较好,也与国内规范相符合[6]。通过对新生儿注射HBIG可中和通过软产道及密切接触而感染的HBV,其后婴儿通过接种HBVac可产生自身乙肝抗体,使机体获得主动性保护免疫。我国长期以来也是采用新生儿联合应用HBIG和HBVac来阻断HBV的母婴传播,其安全性也得到了肯定。据有关资料报道,被动注入的HBIG不仅能中和婴儿体内的HBs Ag和病毒颗粒,而且能提高新生儿接种疫苗后HBs Ab应答水平和延长抗HBS持续时间[4],在一项更大规模的临床观察实验中 ( 包含了4446例新生儿及3253例HBs Ag( +) 母亲) ,87% 新生儿联合应用了HBIG和HBVac来阻断HBV的母婴传播,使新生儿总感染率仅0. 75% ,HBe Ag( +) 母亲新生儿感染率仅3. 37%[8]。这也与本研究新生儿总感染率1. 52% ,HBe Ag( +) 母亲新生儿感染率3. 23% 相似。

联合阻断 篇7

关键词:宫动脉阻断,肌瘤剔除术,子宫肌瘤,疗效,复发率

子宫肌瘤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 近年来子宫肌瘤的发病率呈现出上升趋势, 其临床治疗多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1,2]。腹腔镜手术治疗具有临床效果显著、对患者造成的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的特点, 因而在临床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子宫肌瘤的治疗有显著疗效, 但术后患者的残腔缝合比较困难, 术后患者也可能会出现复发, 临床研究需要寻求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本次研究对100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分析, 研究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联合肌瘤剔除术对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4年1月~2015年4月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 按照数字列表法随机将患者分成2组, 其中观察组50例, 年龄在33~48岁, 平均 (39.2±3.8) 岁, 单发子宫肌瘤31例, 多发肌瘤19例, 子宫肌瘤大小2~10 cm, 平均直径 (5.2±1.3) cm。对照组50例, 年龄在32~47岁, 平均 (39.4±3.5) 岁, 单发子宫肌瘤32例, 多发肌瘤18例, 子宫肌瘤大小为2~10 cm, 平均直径 (5.2±1.0) cm。经询问和检查, 均符合子宫肌瘤的临床诊断标准;均采用手术方式治疗;对本次研究知情,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精神异常者;严重心、脑、肝、肾等脏器功能衰竭者;依从性差者;严重免疫系统疾病患者、血液系统疾病者、不能配合治疗和随访调查者。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全麻后做腹部3点穿刺, 建立气腹后进行手术操作。

1.2.1 观察组

在骨盆漏斗韧带、盆壁以及圆韧带所构成的三角区剪开腹膜, 分离组织后充分暴露髂内动脉前支, 游离并暴露子宫动脉和子宫动脉的上行支。电灼子宫动脉的上行支以阻断血液供应 (也可采用钳夹阻断子宫动脉的方式) 后, 行子宫肌瘤剔除术。

1.2.2 对照组

常规探查盆腔与子宫肌瘤的情况后, 在子宫肌瘤最突出的部位做切口, 长度为子宫肌瘤直径的60%-70%。随后在前壁和后壁的子宫肌瘤做斜行切口, 并在子宫底部的子宫肌瘤做横切口。用电刀切开后钝性剔除子宫肌瘤, 用双击电凝到进行止血, 用可吸收线缝合瘤腔。若患者的子宫肌瘤较大, 可先粉碎再取出。

1.3 观察指标

对2组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调查, 观察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 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记录患者的术后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 术中的出血量比对照组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

对照组2年内8例16.0%复发, 观察组有2例4.0%复发。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明显比对照组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一种妇科常见的良性肿瘤, 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是导致子宫肌瘤出现的主要原因。有研究资料显示, 子宫肌瘤的发病率高达25%~35%。患者痛经、月经量多、贫血等均属于子宫肌瘤的常见临床症状[3]。手术是治疗子宫肌瘤的有效方式, 但手术治疗患者具有较高的复发率, 导致患者的预后情况不佳[4,5]。

肌瘤挖除的子宫残腔处理和缝合技术是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联合肌瘤剔除术治疗的关键性内容。而准确完整地分离并暴露子宫动脉是子宫动脉阻断术的手术成功的关键内容。采用双极电凝刀凝固阻断血管, 可有效避免撕破血管或损伤输尿管。因而, 本次研究中腹腔镜下联合应用子宫动脉阻断术与肌瘤剔除术患者术后2年内的复发率更低, 且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更佳。

本研究提示子宫动脉阻断术与肌瘤剔除术联合应用的方式, 在子宫肌瘤的临床治疗中可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 减少术中的出血量。对于降低患者术后2年内的复发率具有明显的作用, 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提高患者术后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强劲下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肌瘤剔除术是治疗子宫肌瘤一种有效方式, 其复发率更低, 患者康复更快, 临床应用价值极大。

参考文献

[1]余静, 黄龙璋, 陶一蕾, 等.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联合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5, 10 (31) :4362-4363.

[2]刘令娟.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联合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 2016, 25 (11) :1993-1994.

[3]李兰.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联合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观察[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15, 2 (10) :63-64.

[4]宁冬梅.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联合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 (中旬版) , 2016, 10 (7) :80-81.

联合阻断 篇8

关键词:乙肝,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母婴传播,实验研究

我国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高流行国家,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约为9%,乙肝病毒(HBV)感染率为50%[1][2]。由于我国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高,慢性病毒携带者数量多,致使乙肝和肝癌发病率高(80%以上的肝癌与乙肝病毒感染有关[3]),因此,乙肝是我国重点防治的传染病。我国目前预防乙肝传播的主要措施是预防接种乙肝疫苗,特别是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由于母婴传播是乙肝重要传播途径,新生儿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尤为重要,除了接种乙肝疫苗外,国内外也推荐母亲HBsAg阳性者的婴儿出生后同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本研究通过比较母亲感染乙肝病毒所生的婴儿使用[2]和不使用乙肝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简称乙肝特免或HBIG),评价其预防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

在当阳市妇幼保健院、当阳市人民医院和5个乡镇卫生院对2006年3月~2007年6月接诊的孕妇做HBsAg筛检,HBsAg阳性母亲及所生婴儿作为研究对象。

1.2 实验分组与免疫方法

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一组(A组)在婴儿出生后使用乙肝疫苗和乙肝特免,另一组(B组)婴儿出生后只使用乙肝疫苗,不使用乙肝特免。两组新生婴儿都按国家标准免疫程序接种乙肝疫苗(北京天坛生物公司生产),剂量为5μg/剂次。乙肝特免的注射方法为婴儿出生时与乙肝疫苗同时在不同部位注射,注射剂量为100IU。

1.3 观察对象随访

为了降低观察对象失访率,保证观察对象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利用电话、上门走访等多种形式了解观察对象疫苗接种情况。

对169名观察对象随访3次,均已按免疫程序完成相应针次的乙肝疫苗接种。但由于人口流动性增加,第1次和第2次采血时分别有22名和41名观察对象随父母外出打工,失访率分别为13.02%和24.26%。

1.4 乙肝标志物检测

2007年3月~2009年6月,对12月龄和24月龄的观察对象采集静脉血标本,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和表面抗体。检测单位为武汉市生物制品研究所,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表面抗体放射免疫定量试剂盒由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生产。2010年6月对24月龄HBsAg阳性患儿(36月龄儿童)采血做HBV-DNA检测。

1.5 乙肝儿童母婴传播判定标准

儿童在出生后1岁和2岁时检测HBsAg,2岁HBsAg阳性者,3岁再次采血检测HBV-DNA,阳性者判定为乙肝母婴垂直感染。

2 结果

2.1 孕妇HBsAg筛检情况及观察对象的确定

在6个医疗单位共筛查产妇3 279例,查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产妇188例,阳性率为5.73%(表1),其中的166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产妇及所生169个新生儿(有3对双胞胎)被确定为本项目观察对象。

166例HBsAg阳性母亲中,大三阳和小三阳分别占33.73%和30.72%,单纯HBsAg阳性占17.47%,表面抗原和e抗原阳性仅占3.61%(表2)。

2.2 儿童HBsAg和HBsAb检测结果

169例研究对象,有128例完成了全程观察,1岁时检测HBsAg和HBsAb,阳性率分别为24.2%(31/128)和97.66%(125/128),2岁时阳性率分别为5.3%(6/128)和97.66%(125/128)(见表3、4)。

2.3 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效果

2岁时观察到6例HBsAg阳性者,其中有4例HBsAb阳性,3岁时再次采血检测,有4例HBV-DNA阳性。其中A组(接种疫苗加乙肝特免组)1例,感染率为1.75%(1/57),B组(单纯接种疫苗者感染)3例,感染率为4.23%(3/71)。乙肝特免的保护率增加58.48%,绝对危险度降低25%(见表3)。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目前应用的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程序对乙肝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明显,实验观察对象的乙肝抗体阳转率达97.66%。乙肝病毒感染率为3.2%,与有关报道相吻合[4,5,6,7]。

本研究结果还表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母亲所生婴儿,出生后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特免能明显降低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率,但不能完全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其保护率提高了58.48%,绝对危险度降低25%。由于本研究样本偏小,还应重复开展此项目研究。在条件成熟后,将乙肝特免纳入HBs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的免疫程序。

关于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研究,国内有一些文献报告[7,8,9,10,11],但由于研究中乙肝母婴传播的定义不同、检测方法不同以及婴儿采血测定乙肝标志物的时间不同,乙肝母婴传播的数据差异较大。因为大部分文献报告的婴儿采血检测时间均为1岁,本文的检测结果表明,1岁采血检测HBsAg阳性率较高,达到了24.2%。2岁时阳性率明显下降,为5.3%,可能是母体传给婴儿的乙肝标志物没有清除干净有关。也可能与检测方法和检测试剂的敏感性有关。因此,在2岁检测HBsAg阳性者,在3岁做HBV-DNA检测判定婴儿感染乙肝病毒比较科学。

致谢:

本研究项目得到湖北省卫生厅资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当阳市人民医院、当阳市妇幼保健院、河溶镇卫生院、育溪镇卫生院、玉泉办事处卫生院及坝陵办事处卫生院协助完成,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梁晓峰,陈园生,王晓军,等.中国3岁以上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9):655-658

[2]王柏祥.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证治研究进展[J].世界中医药,2007;2(1):61-62

[3]潘会明,张险峰编译.疫苗可以预防疾病的流行病学和预防[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6,115-119

[4]文小青,张杰伦.国产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某观察[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1999;5(6):399-400

[5]杨智聪,宋益青,刘于飞,等,乙肝基因疫苗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观察[J].中国公共卫生,1999;15(1):46-47

[6]陈其龙,陶志华,石仁其,等.基因工程乙肝疫苗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效果观察[J].预防医学文献信息,2000;6(1):37

[7]耿军辉,与洪波,肖建欣.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效果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询,2009;1(6):6

[8]李友一,梁捷梅.HBIG联合乙肝疫苗对HBsAg阳性母亲分娩婴儿的预防作用[J].中外医学研究,2009;7(10):61-62

[9]何玉英,周宁,李观定.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母婴传播乙型肝炎两种用法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3):172

[10]张新华,曾丽浓,叶梅芳,等.不同剂量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单用或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对母婴传播阻断效果的研究比较[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4):93-94

蔡彦宁:阻断基因病变线 篇9

宣武医院的研究重点主要是针对老年人群体的神经疾患,也就是众所周知的老年痴呆和帕金森病。随着人类寿命的增加,这两种疾病越来越威胁着人类的生活质量。如何让人们在活得有质量的前提下活得更长,成为像蔡彦宁这样的研究者研究的动力之一。

记者:研究人类的基因变化,听起来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蔡彦宁:是,如果是要全部了解,目前来说还不太可能,我们也只是在做一部分的基础工作,期待量积累到了一定阶段能发生质的变化。比如说我现在研究的方向是帕金森病,主要也是在研究它的病理变化,对已经患病的人并没有有效的改善方法。我们现在的研究也就是一个量的积累,尽量多地弄懂未知的领域,这对未来就是一笔财富。

记者:最近有什么让你欣喜的发现吗?

蔡彦宁:最近我们在做时钟基因的对比研究,有很大的发现。

记者:“时钟基因”对老百姓来说很陌生,能不能具体解释一下?

蔡彦宁:在长期的生物进化过程中,生物体特化形成了生物钟,来协调各种不同组织、器官24小时的昼夜节律。一方面生物钟一旦“失灵”,人就会生病;另一方面人一旦生病,生物钟也会受到影响。因此,生物钟与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关系受到极大关注。生物钟“失灵”后,生物节律波动会在幅度、时相、不同参数比例等多个层次发生变化。我们把控制生物钟的基因称为时钟基因。

记者:那么生理功能节律性变化的分子机制又是什么呢?

蔡彦宁:研究表明,所有生理功能的节律性都是受时钟基因网络的控制,时钟基因网络的存在使得时钟基因的表达具有昼夜节律性,进而使各种功能基因的表达具有昼夜节律性,最终产生了各种生理功能的昼夜节律性。因此建立各种时钟基因的分析方法和平台对于研究生物钟在生理、病理条件下的变化,探索生物钟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揭示其潜在的诊断价值都至关重要。

记者:我很好奇的是,一开始你们是怎么想到要从时钟基因着手研究的?

蔡彦宁:这当然有一个过程,也得益于前人的研究。我们在研究中观察到帕金森病患者在某些时间里的反应不同于普通人,就想看看控制这些反应的基因是不是有什么不同,结果真的发现了两个基因发生了变化。

记者:发现时钟基因变化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蔡彦宁:我们希望能阻止它们的变化,虽然对已经患病的病人没有作用,可是对有发病征兆和有家族遗传的人来说是很有帮助的。

记者:在来你办公室的路上,看到很多病患,他们的样子让人产生一个疑惑:科学的进步到底是好还是不好?要知道,以前我可不知道人老了有可能会这样。

蔡彦宁:你这样的疑惑我很理解,什么事都有两面性,科学的进步让人活得更长,这是好事,但这也可能是很多老年疾病以前没有,而现在出现的原因。我是一个医生,我只能说我的希望是通过自己以及其他很多研究者的努力,能让人在最大限度里活得更好。

(责任编辑 郭剑峰)

科技新星计划

联合阻断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将我院2010年8月~2013年5月收治的44例子宫肌瘤患者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各22例。联合组年龄33~42 (36.3±4.4) 岁 (无生育要求者) ;对照组年龄31~42 (35.9±4.7) 岁, 所有患者均经超声检查确诊为子宫肌瘤, 且无恶性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 两组年龄等一般情况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行全身麻醉, 经脐上缘 (或脐轮处) 开一1cm切口, 在麦氏点及反麦氏点分别置入套管, 检查子宫、附件及盆腔情况。联合组需先分离髂总动脉, 然后在子宫动脉处行子宫动脉阻断术。然后使用单极电凝钩切开子宫, 按肌瘤边缘将肌瘤剥除, 术中出血点采用压迫止血, 将肌瘤取出后缝合。对照组仅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

1.3 观察与评价指标[2]

术后测定并比较两组性激素水平 (包括血清雌二醇、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 ;对两组卵巢早衰 (出现月经紊乱、潮热、盗汗、性交痛等症状) 发生情况进行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 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性激素水平变化情况

经治疗后, 两组血清雌二醇、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水平略有降低, 但无统计学差异 (P>0.05) ;治疗后两组血清雌二醇、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2.2 两组卵巢早衰发生情况

联合组共有2例患者出现卵巢早衰症状, 发生率为9.1%, 对照组共有3例患者出现卵巢早衰症状, 发生率为13.6%, 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3 讨论

子宫肌瘤为常见的妇女子宫平滑肌瘤。随着时代的进步, 子宫肌瘤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3]。其随病情的进展会出现月经紊乱、盆腔疼痛等症状。卵巢为产生卵子和激素的女性生殖腺, 其内血供包括卵巢动脉和子宫动脉的分支, 但其主要血供为卵巢动脉。血清雌二醇、卵泡刺激素及黄体生成素常为反应其功能的指标。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有着创伤大、术后康复慢等问题, 近年来,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因其创伤小、视野清、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逐渐应用于临床。而且腹腔镜下手术能够保留子宫的完整性和患者的生育能力, 对患者预后的生理及心理上均有重大的意义[4]。然而, 腹腔镜下手术因其视野小、术中止血较困难, 可能造成术中大出血。甚至出血量较多时, 因反复电凝会引起切口愈合困难, 导致术后较高的复发率。子宫动脉阻断术主要通过阻断子宫左右两条动脉的供血, 减少肌瘤假包膜上的丰富的血管网, 通过减少对肌瘤的血供缩小肌瘤瘤体, 从而有效地控制临床症状。然而, 子宫动脉栓阻断术术后患者容易发生盆腔疼痛、发热等症状, 因此, 单纯子宫动脉阻断术用于治疗子宫肌瘤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联合子宫动脉阻断术治疗能够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 在保留了微创、失血少、恢复快等优点的同时还能够减少因不能完全剔除肌瘤而造成的缺血、坏死等并发症。同时, 由于在腹腔镜下进行手术, 子宫动脉阻断术能够更好地对动脉进行阻断, 有效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5]。

本研究中, 联合组治疗后血清雌二醇 (E2) 、卵泡刺激素 (FSH) 与黄体生成素 (LH) 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P>0.05) ;两组卵巢早衰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 (P>0.05) 。这与陈滢等[6,7]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联合子宫动脉阻断术治疗子宫肌瘤不影响患者预后雌激素水平, 对卵巢功能影响很小, 更适合应用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春玉, 蒋本贵, 钟惠珍, 等.腹腔镜下子宫动脉上行支阻断术治疗子宫肌瘤对卵巢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 (11) :34-36.

[2]尹香花, 顾扬, 宋晶哲, 等.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联合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内镜杂志, 2010, 16 (3) :317-319.

[3]何红霞, 段钊.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4, 35 (5) :81-84.

[4]赵仁峰, 马刚, 陈昌益, 等.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联合子宫动脉阻断术对卵巢功能的影响[J].微创医学, 2009, 4 (3) :221-223.

[5]Peres LA, Ferreira JR, Beppu AP, et al.Anatomical alterations in patients with nephrolithiasis[J].J Bras Nefrol, 2010, 32 (1) :33-36.

[6]陈滢, 王晶, 杨赛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中行子宫动脉阻断术对卵巢功能的影响[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2, 12 (6) :488-491.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联合阻断】相关文章:

阻断系统05-15

传播阻断05-22

母婴阻断08-13

母婴阻断传播06-28

母婴阻断工作乙肝07-10

受体阻断药教案范文06-16

乙型肝炎母婴阻断07-25

母婴阻断工作总结07-04

β受体阻断剂06-15

M受体阻断药07-12

上一篇:图像研究下一篇:金秀瑶族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