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渗漏

2024-08-25

药物渗漏(精选六篇)

药物渗漏 篇1

1 病例资料

例1男, 14岁, 坏死性小肠炎入院, 静脉营养用脂肪乳静脉滴注, 输液过程中液体渗漏到血管外, 出现局部肿胀, 立即给局部封闭、硫酸镁湿敷, 第二天局部红、肿、热、痛症状加重, 并出现水疱, 后改用芦荟外敷患处, 疼痛慢慢缓解, 1周后症状消失。

例2男, 30岁, 用76%泛影葡胺造影后, 按压针口一会就松手, 结果液体从针口渗出, 当时肿胀没在意, 回到病房, 手臂肿胀加重才通知护士。立即给予局部封闭、硫酸镁湿敷、消炎等对症处理, 效果不明显, 后改用芦荟外敷, 当天下午肿胀有所消退、疼痛减轻, 4天后皮肤恢复正常颜色, 疼痛消失。

2 讨论

2.1 芦荟治疗静脉炎的机制

芦荟属百合科常绿植物, 含有大量蒽醌类化合物、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及丰富的活化酶, 具有清热、解毒、清除有毒自由基、促进细胞再生和创口愈合等作用。大黄素甙是蒽醌类化合物的最基本成分之一, 具有抗炎、抑菌及杀菌等功能, 能减轻平滑肌细胞的增殖, 降低血管损伤后再狭窄的内膜增生。缓激肽酶能降解体内缓激肽的活性, 与血管紧张素一起能起到抗炎作用。芦荟中的活性水、芦荟素能软化血管, 恢复血管弹性, 其芳香成分还有镇痛作用。且芦荟取材方便, 使用简单, 无不良反应。因此认为, 芦荟外敷是治疗输液药物渗漏较好的方法。

2.2 外敷方法

肿瘤化疗药物渗漏的预防和处理 篇2

化疗药物渗漏是指化疗药物输注过程中漏出或渗浸到皮下组织中。这些药物一旦漏入皮下组织,则会造成皮下组织的损伤,严重者可引起组织坏死和溃烂,不但给病人造成极大的痛苦,也可能延误治疗,影响病人预后,所以,在实践中我们特别要注意预防药物的渗漏。化疗药物渗漏的原因

1.1 血管因素 长期静脉注射致使血管脆性增加。肥胖的患者、高龄患者由于血管可视性较差、血管弹性和血流速度较低,容易发生化疗药物的血管外渗漏。

1.2 药物因素 与药物的pH值、药物的渗透压、药物的浓度有关。如阿霉素、柔红霉素、长春新碱、氮芥等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1.3 操作因素 各种穿刺的损伤是导致药物漏出的主要原因。如针尖刺破血管或针尖未能完全进入血管,或固定不当引起针尖滚动、滑脱、针尖刺痛等。

1.4 放射线的影响 经放射治疗过的区域,血管弹性、密度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用药后有时发生渗漏。渗漏的预防

由于化疗药物渗漏后危害严重,在输注化疗药物前必须做好预防。使用腐蚀性化疗药物时,要特别注重预防,避免外渗。

2.1 正确选择注射部位(1)应选择前臂最容易穿刺的大静脉,切勿在靠近肌腱、韧带、关节等处静脉注药,以防造成局部损伤。(2)穿刺部位应由远而近,提高血管的利用率。要多部位、左右交替使用静脉,让受损静脉有一个恢复过程。(3)如果外周静脉选取有困难,或药物腐蚀性太强可行深静脉插管给药。

2.2 严格把好注射关(1)负责化疗输注的护士应掌握各类化疗药物的特性,有高度的责任心。穿刺技术熟练,提高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尽量避免反复穿刺。(2)注药前应告知病人,加药时如果有不适或疼痛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即使没有外渗的征象,也应立即停止药物注入,按抗癌药外渗予以处理。(3)在化疗药注入前要对将使用的血管有正确判断(血管部位、回血情况、静脉是否通畅)。确保安全时方可注入化疗药物。(4)强刺激药物给药过程中,护士必须密切监护直至药物输入体内,一旦发生药物外渗,立即停止输液,按化疗外渗处理。

2.3 化疗时有效保护静脉(1)切忌直接用化疗药物穿刺,失败时造成周围组织损伤。(2)应先注入生理盐水,确认有回血,无渗漏后再注入化疗药。(3)注射后用等渗液冲洗。使输液管中的残余药液全部输入,并冲洗停留在静脉血管壁的药物。达到保护静脉血管的目的。

2.4 依据药物特性调节输液速度 化疗药物与血管壁接触时间延长,发生静脉炎的几率就会相应增加,当疗效与输液速度无关时,应尽快输入[1]。

2.5 严格药物配制 稀释化疗药物要严格按照医嘱配制,浓度不易太高,液量不易太多。多瓶化疗药物输注,每瓶间用生理盐水冲洗静脉。

2.6 密切观察输液过程 某些药物一旦渗漏能引起严重组织坏死,如在输入长春碱类药物时,应安排一名护士观察输液的全过程,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7 正确拔针 快速注入生理盐水后,顺血管走向拔针,再迅速压迫3min.抬高该肢体,防止针孔渗血渗药液刺激局部。同时嘱病人活动肢体,可做肢体按摩,减少药物停留局部时间。发生渗漏的处理

3.1 停止输液 一旦发现药液渗漏,应立即停止输液。保留针头,接一注射器进行抽吸,尽量吸出局部外渗的残液。

3.2 使用相应的解毒剂 长春碱类用透明质酸酶,氮芥、更新霉素用10%硫代硫酸钠,阿霉素用碳酸氢钠,丝裂霉素用二甲基亚砜等。

3.3 冰敷 可局部加冰袋冷敷,达到镇痛、减慢吸收的作用,使漏出的药物局限化,避免出现组织坏死范围扩大。

3.4 药物湿敷 如局部肿胀明显,应给予硫酸镁湿敷,可起到消除肿胀的作用。

3.5 封闭疗法 常用普鲁卡因、利多卡因,有扩张血管的作用,高渗液体阳离子溶液配合酚妥拉明局封。

3.6 外科处理 有感染迹象或已有感染者应行清创换药处理。在关节、大血管和肌腱附近渗漏发生炎性反应后必要时应行外科清创术[2]。

化疗药物渗漏的预防及治疗措施 篇3

1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

1.1 正确掌握化疗药物给药方式、浓度、输入速度。

(1) 不能用含有化疗药物的针头直接穿刺血管或拔针, 应先输入0.9%氯化钠注射液, 确定有无回血、无渗漏后再注入化疗药。化疗药物输入完毕前, 要先用生理盐水冲洗输液管道[1], 其意义是促进抗癌药物迅速进入大血管, 减少对周围小静脉的刺激, 避免加重静脉炎。也不浪费输液管下段的抗癌药物, 一旦出现拔针后按压不良, 渗出的只是生理盐水, 对皮肤组织损害不大。 (2) 依据药物特征调节输液速度。化疗药物与血管壁接触长, 发生静脉炎几率增大, 当疗效与输液速度无关时, 应尽量快速输入, 但不宜太快, 以每分钟5 m L的速度输入即可。 (3) 无需避光的药物。不选用避光静脉输液器, 因为此种输液器末端带有过滤装置, 它会使输液速度减慢。另外, 该输液器为黄褐色, 穿刺成功后观察回血不如透明输液器清晰, 不易判断穿刺的准确性。 (4) 掌握正确的拔针方法。拔针后用棉签与静脉平行垂直按压3 min~5 min, 以免血管上针眼渗出药液及针头内药物外渗。

1.2 合理选择血管, 至关重要。

化疗患者输液原则上选择弹性好、粗直的血管, 先远端后近端, 避开关节、神经和韧带处的血管;一般不宜采用手背、足背小静脉及下肢静脉注射。选择血管时, 避免使用血液循环差或有病变的部位, 避免同一部位多次长时间使用, 宜采用多部位交替注射法, 保证每条血管都能得到休息和恢复。否则易使血管受损, 纤维化形成瘢痕后循环不畅, 药物滞留刺激血管造成闭塞性静脉外渗[2]。

1.3 应加强无菌观念, 加强专业技术素质, 加强工作责任心。

掌握熟练的穿刺技术, 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如穿刺失败, 不能使用同一静脉的远端, 以免药物从前一次穿刺处外渗。输入化疗药物过程中, 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增加巡视, 注重观察, 细心观察注射部位有无红肿、渗出、疼痛。重视患者的主诉, 及早发现渗漏的早期征兆, 及时处理。此外, 加强护士对化疗药物外渗的知识教育, 首先应加强使用化疗药物的知识教育及专业培训, 学习化疗药物外渗知识。定期开展化疗知识讲座, 举办新的化疗药物学习班, 鼓励护士自学有关化疗药物外渗的相关知识, 使护士树立牢固的防止化疗药物外渗的安全意识, 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3]。

1.4 加强健康宣教。

指导患者在注射前20 min~30 min局部热敷, 使静脉充分暴露。叮嘱患者在输注化疗药时尽量少去卫生间, 就餐时勿移动躯体, 以免针头移位造成化疗药物外渗。随时询问输注化疗药物时患者的感觉, 是否有注射部位疼痛、肿胀感, 如有立即进行处理。交待患者化疗时, 不要压迫输液侧肢体, 以免影响静脉回流, 造成外渗。

2 化疗药物外渗的治疗措施

2.1 一般处理一旦发生或怀疑化疗药物渗出, 应立即

停止输液, 保留针头, 患肢制动, 抽吸出残留在针头、输液管中的药物和外渗部位的药物。

2.2 局部封闭封闭注射可阻止药物与组织细胞相结合, 阻断局部恶性传导, 用于化疗药物渗漏效果肯定。

局部用普鲁卡因加生理盐水皮下注射, 范围要大于外渗药物渗漏的范围, 达到镇痛和减慢药物吸收作用。

2.3 局部外敷冷敷:

紫杉醇、阿霉素等化疗药渗透早期 (24 h内) , 局部首选冷敷, 可减少渗出及药物吸收, 灭活某些药物的局部破坏作用。同时, 冰敷可减轻疼痛及对组织细胞的损害。此类化疗药外渗后24 h禁用热敷。

热敷:对于长春碱、长春新碱等药物在发生渗漏后的24 h~48 h内每天至少4次热敷, 每天15 min~30 min.

湿热敷:渗透24 h后用50%硫酸镁湿热敷, 温度40~50℃, 每次40 min, 每天5次或6次。硫酸镁能直接经皮肤吸收至皮下, 使血管平滑肌松弛, 解除血管痉挛, 扩张毛细血管, 改善循环解除局部炎症。

超短波理疗:渗漏24 h后可考虑短波照射20 min~30 min, 每天2次, 可达到止痛、消炎、促进局部吸收作用。

外科处理:对广泛组织坏死可进行手术清创、皮瓣移植、植皮等。

心理护理[4]:在进行治疗的同时, 要做好心理护理, 使患者有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临床治疗, 这样才能对疾病的康复起到促进作用。一旦发现药液外渗, 应及时给予安慰解释工作, 避免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尤其是女性患者, 她们比较脆弱, 对疼痛较敏感, 情绪容易变化, 要及时安慰她们, 使她们积极配合治疗。

总之, 化疗药物外渗致组织损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并发症, 医护人员必须意识到化疗药物潜在的危险性, 重视预防。对于已经发生渗漏者, 必须立即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从而避免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的永久性组织损伤。

参考文献

[1]李俊英, 向秋芬, 张梅.蒽环类化疗药物外渗因素及护理进展[J].护理学杂志, 2004, 19 (11) :78.

[2]赵丹凤.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机理及防治进展[J].护理研究, 2001, 15 (5) :260.

[3]李武平, 张敏, 何华.护士对化疗药物外渗知识掌握程度的调查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4, 21 (6) :27.

药物渗漏致新生儿皮肤损伤的防范 篇4

1临床资料

2起新生儿静脉输液渗漏的发生对象均为早产儿, 输液部位均为头皮静脉。输入的药物一起为多巴胺, 一起为小儿氨基酸。发生渗漏的时间均为8 h以外, 一起为大夜班凌晨5时, 一起为中班14时。药物渗漏致皮肤损伤程度:二起渗漏部位局部皮肤均发生坏死, 形成疤痕 (多巴胺渗漏形成的疤痕为2×2 cm2、氨基酸渗漏形成疤痕为0.5×0.5 cm2) 。

2原因分析

2.1 巡视不到位, 未及时发现药物渗漏

此两例静脉输液药物渗漏发生的时间均在8 h以外的输液途中, 1例为大夜班, 1例为午间, 此时护士人手少, 工作忙, 巡视不到位, 未及时发现药物渗漏, 局部渗漏范围较大。

2.2 护士的技术和经验不足

此2起注射部位均为头皮静脉, 使用静脉留置针, 穿刺部位粘贴的胶布较多, 不易发现药物渗漏, 不便于护士观察。此2例当班护士均为工作不满3年的护士, 观察输液外渗的经验不足, 未及时处理发生渗漏的部位。

2.3 患儿血管因素

所发生的对象均为早产儿, 因早产儿缺氧窒息后血管通透性增高, 容易发生渗漏。

2.4 药物因素

发生渗漏的药物均为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 1例为多巴胺, 1例为小儿氨基酸, 药物外渗引起皮下组织水肿、坏死。最新动物实验病理检查显示, 静脉推注20%甘露醇4~8次后, 血管壁增厚, 内皮细胞坏死, 血管内淤血, 周围组织炎性水肿, 而生理盐水无此改变[2]。

3防范措施

3.1 实行弹性排班

根据病区患儿人数、工作量情况, 实行弹性排班, 在患儿多治疗量大的时候增加班次, 并招聘刚毕业的护生, 从事护理员工作, 专门负责新生儿的生活护理, 使正式护士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巡视, 及时发现药物渗漏, 减轻渗漏药物对皮肤的损伤。

3.2 完善巡视制度

对血管有刺激性的特殊药物, 在输液架上挂红牌, 以提醒护士高度注意, 防止护士漏巡视或巡视不认真, 并对此类治疗制作巡视卡, 护士巡视后记录巡视时间、输液是否通畅、穿刺点皮肤等情况并签名, 为防止发生医疗纠纷时明确责任人。

3.3 加强业务技能培训

重点培训3年以下护士的业务技能, 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 护理部每月组织一次全院性业务学习, 各科室每周进行小讲课, 针对存在的护理缺陷进行分析讨论, 并制定整改措施, 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3.4 做好小儿头皮针的固定

胶布粘贴时即做到固定牢固, 又便于观察。

3.5 及时处理药物渗漏

一旦发生药物渗漏, 应立即更换输液注射部位, 并根据药物的不同性质、血管损伤的程度, 采取不同的治疗护理措施。

3.6 严格实行奖惩制度

加强重点人群 (上岗3年内的护理人员) 、重点科室 (新生儿科、急诊科、儿内外科) 、重点时间段 (8 h以外) 的管理, 对护理质控中或患者投诉中查出的护理缺陷, 进行全院通报并经济处罚, 将患者投诉列入评奖评优、职称评定的考核指标, 对全年无投诉的科室进行奖励, 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

4结果

经实施防范措施, 取得良好效果, 自2005年至今未发生静脉输液药物渗漏致新生儿皮肤损伤的现象。

摘要:目的为防止有刺激性药物渗漏损伤新生儿皮肤, 研究防范对策, 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实行弹性排班, 加强巡视, 及时处理渗漏部位的皮肤, 培训护理人员业务技能, 加强护理管理, 实行奖惩制度。结果实施防范措施后, 无一例因药物渗漏致新生儿皮肤损伤。结论通过防范措施, 能有效减少药物渗漏, 减轻渗漏的剌激性药物对皮肤的损伤程度, 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药物渗漏,新生儿,皮肤损伤

参考文献

[1]胡春梅, 钱研, 姚华莉.新生儿药物渗漏致皮肤损害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实用药物与临床, 2007, 10 (1) :44-45.

药物渗漏 篇5

1 资 料 与 方 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试验选取的患者均为2013年08月~ 2014年0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0例化疗药物渗漏所致皮肤损害患者,每组各25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治疗组,年龄20岁到58岁之间,平均年龄(37.72±3.04)岁。对照组, 年龄20岁到58岁之间, 平均年龄(37.73±3.20)岁。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芦荟实施治疗过程,治疗组采用多种药物混合持续湿敷治疗方式,一旦出现药物外渗情况后需要立即停止输液过程,将患者的远端血管压紧,之后保留其针头连接注射器,对患者进行会抽血操作,抽血量大约控制在3 ~ 5mL之间[2],尽可能的减少外部渗漏局部的化疗药物,一旦患者出现局部红肿、烧伤等情况,需要立即将残留的药物进行吸除干净,这样在渗漏部位皮下环行可以注射相应的解毒剂,从而能够有效的避免化疗药物和组织细胞之间的互相结合,降低对组织细胞的伤害和刺激,之后开展治疗过程。

采用酚妥拉明、硫酸镁、地塞米松以及维他命B12四种药物混合后[3],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之后将无菌纱布浸湿,采用碘伏对穿刺位置进行消毒处理,将无菌纱布湿敷在皮肤损伤位置,其湿敷直径必须要超过肿胀直径两厘米大小,之后再利用一层家用膜进行覆盖以便保证药物不被蒸发,采用胶布将其固定,记录湿敷时间,两小时后取下,每天湿敷两次。

1.3 疗效评价

治疗痊愈表现为患者的局部炎症全部消失,同时静脉也变得舒畅,皮肤组织变柔软,一些出现了溃疡症状的组织处消失;治疗显效表现为患者的局部炎症明显改善,同时静脉也变得比较舒畅,皮肤组织变柔软,一些出现了溃疡症状的组织处明显好转;治疗有效表现为患者的局部炎症有所减少,同时静脉也变得有所舒畅,皮肤组织变柔软,一些出现了溃疡症状的组织处有所减少;治疗无效表现为患者的局部炎症没有消失,也没有好转迹象,同时静脉也非常不舒畅,皮肤组织没有变柔软,一些出现了溃疡症状的组织处病情仍然严重。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 < 0.05为差异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临床疗效

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6.00%,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2.2 起效时间以及痊愈时间对比

治疗组患者的的起效时间以及痊愈时间分别是(1.13±0.20)天和(2.40±1.00)天,对照组患者的的起效时间以及痊愈时间分别是(4.15±1.11)天和(6.92±2.53)天,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芦荟的抗菌作用主要是通过研究芦荟药理作用所得出的重要发现之一 , 研究表明,芦荟提取物的抗菌作用在伤口愈合治疗中能够有效地抑制微生物等细菌感染。芦荟粗提物能有效地杀死因使用抗生素而产生的耐性菌[3]。目前研究报道主要是对芦荟叶粗提物的抗菌作用。有关芦荟中抗菌有效成分的研究报道一直存在着争议。硫酸镁作为强极性物质能吸收水分,其药物本身的高渗作用可减轻局部肿胀[4]。另外镁离子具有保护局部血管内皮细胞、抑制血小板凝集、改善局部循环而起到保护血管完整性的作用。酚妥拉明用于湿敷能明显解除小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和缺氧状态,促进渗漏液的吸收, 减轻炎症反应, 减轻疼痛,有利于局部组织修复。地塞米松具有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维他命B12可以治疗人体的贫血等症 , 上述四种药物混合持续湿敷,效果显著,副作用小[5]。

本文选取了我院进行治疗的50例化疗药物渗漏所致皮肤损害患者,分别采用芦荟与多种药物混合持续湿敷治疗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起效时间以及痊愈时间,结果发现治疗组患者的的起效时间以及痊愈时间分别是(1.13±0.20)天和(2.40±1.00)天,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的的起效时间以及痊愈时间分别是(4.15±1.11)天和(6.92±2.53)天。提示了化疗药物渗漏所致皮肤损害患者采用多种药物混合持续湿敷治疗方式,效果更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多种药物混合持续湿敷治疗化疗药物渗漏所致皮肤损害的效果分析。方法 本文选取我院于2013年08月2014年08月收治的50例化疗药物渗漏所致皮肤损害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芦荟实施治疗过程,治疗组采用多种药物混合持续湿敷治疗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起效时间以及痊愈时间。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6.00%,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化疗药物渗漏所致皮肤损害患者采用多种药物混合持续湿敷治疗方式,效果更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药物渗漏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 (INS) 制定的输液外渗评估标准, 共分为5级:0级:无临床症状。1级:皮肤变白;水肿面积小于1in2 (平方英寸) ;皮温降低;有或无痛觉。2级:皮肤变白;水肿面积为1~6in2;皮温降低;有或无痛觉。3级:皮肤变白, 呈半透明状;水肿面积大于6in2;皮温降低;微弱至中等痛觉, 可能有麻木感。4级:皮肤变白, 呈半透明状, 皮肤紧绷并有渗出;皮肤褪色, 肿胀;水肿总面积大于6in2, 凹陷型水肿;循环障碍;中等至重度疼痛[2]。本组32例药物渗漏中按上述输液外渗评估标准, 2级18例, 3级9例, 4级5例;手背9例, 前臂6例, 腕部6例, 踝部5例, 足背4例, 上臂中部2例。其中5例渗漏性损伤表现为以静脉穿刺点为中心的皮肤坏死、溃疡、周围红肿、硬结、皮温高、面积大于6in2、触之无明显波动感, 并伴发热, 见图1。

1.2 治疗护理方法

1级损害无需特殊处理;对2、3级药物渗漏采取传统处理方法, 如物理的冷、热湿敷;药物湿敷;局部封闭或拮抗剂;中药制剂或食物湿敷等均有良好效果。对5例4级渗漏性损伤采取全身应用抗感染药物, 局部给予40℃生理盐水湿敷软化坏死干痂, 再用3%双氧水溶液和生理盐水溶液冲洗创面, 碘伏擦拭, 酌情祛除坏死干痂, 经彻底清创后, 敷以百克瑞杀菌液纱布, 每日换药一次, 视创面好转情况逐渐减少换药次数。5例创面均行常规细菌培养。

2 结果

使用百克瑞复合溶葡萄球菌酶杀菌纱布换药三天后, 渗漏性损伤处红肿减轻, 面积逐渐缩小, 溃疡面无明显渗出, 溃疡周边可见新鲜肉芽组织生长, 溃疡面逐渐愈合;继续使用两周后, 创面基本愈合并上皮化, 无明显瘢痕形成, 无功能障碍;5例创面均无细菌生长。

3 讨论

临床上导致静脉渗漏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很多, 但主要的是药物因素[3]。渗漏性损伤的机理主要为药物理化因素刺激, 组织炎性反应。药物渗漏后, 刺激局部组织, 毛细血管收缩, 局部微循环障碍, 引起炎性介质释放, 造成局部组织红肿疼痛、青紫坏死等改变。引起渗漏性损伤的常见药物有高渗液, 如甘露醇、高渗糖, 占35%;阳离子溶液及碱性液如碳酸氢钠、葡萄糖酸钙, 占40%;血管收缩类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 占20%;抗肿瘤药如甲氨蝶呤、阿霉素, 占5%[4]。由于护理人员掌握了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观察和早期处理措施, 从而有效减少和避免了药物外渗后所造成的渗漏性损伤的发生。

本组发生的5例药物渗漏性皮肤损伤的原因, 一方面是应用高渗性药物, 如甘露醇、吡拉西坦氯化钠;高浓度及刺激性强的药物氨基酸、氯化钾及发泡性的化疗药物等。高渗性、高浓度及刺激性强的药物容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而发生渗漏。有报道此类药物外渗可致穿刺部位局部出现水泡或不同程度红肿、坏死溃疡;阳离子溶液渗漏则会改变膜内外的离子平衡, 损害细胞的电生理及有关传递机制, 亦会导致细胞死亡[2];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 对正常细胞和组织也有一定的损伤。发泡性的化疗药物外渗后可引起组织发泡甚至坏死, 刺激性化疗药物能引起局部疼痛、炎症反应、静脉炎及局部过敏反应等。另有报道, 高渗性药物渗漏, 多为急性损伤, 肉眼可见局部皮肤及组织改变;碱性液渗漏, 即使范围不大, 但常累及深部;细胞毒性药物渗漏, 可出现迟发效应, 4~5d后损伤边缘逐渐变硬, 形成焦痂或溃疡、坏死。另一方面, 与护理人员输液过程中巡视观察不及时, 对患者的主诉不重视, 预防护理措施不到位, 患者穿刺部位出现局部疼痛、渗出、发红等药物外渗症状未及时处理有关。因此, 积极预防和早期处理是防治静脉渗漏性损伤的关键, 密切观察并早期发现其临床表现至关重要。

药物渗漏性皮肤坏死本身并不是感染性疾病, 但发生后由于创面暴露、坏死组织堆积、血运破坏等因素, 极易造成继发感染。全身及局部使用抗生素又容易产生耐药性。在临床处理上存在的特点为创面经久不愈;极易合并感染;遗留疤痕, 影响美观, 甚至影响功能。经临床实践认为, 百克瑞杀菌纱布治疗药物渗漏性损伤的优点, 即百克瑞杀菌纱布为纱布浸润复合溶葡萄球菌酶生产而成, 溶葡萄球菌酶是一种含锌的金属蛋白酶, 专一降解细胞壁具有甘氨酸肽链结构的微生物, 通过裂解细胞壁达到杀菌的目的[5], 长期使用亦不会产生耐药性;创面愈合是一个连续的复杂过程, 肉芽组织形成的速度和上皮化速度二者间的平衡是创面愈合的关键。由于百克瑞杀菌纱布是一种含锌的金属蛋白酶, 锌离子具有促进细胞分裂和加快创面愈合的作用, 持续换药后, 坏死组织清除后从溃疡周边红色的新生肉芽组织增生明显, 并且愈合的创面肤色均匀, 光滑无瘢痕。以上特点使其在处理药物渗漏性损伤创面方面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4 小结

国内相关报道百克瑞治疗各种创面的文献较多, 尤其对其杀菌效果的报道, 如李靖宇[6]、刘静[7]、周立群等[8]分别报道使用百克瑞治疗感染创面、伤口共计126例, 取得良好效果。但在治疗药物渗漏性皮肤坏死方面的报道则少见, 经实践证明, 百克瑞复合溶葡萄球菌酶杀菌纱布用于药物渗漏性皮肤坏死, 具有疗效可靠、无局部刺激性和细胞毒性反应、使用简便、价廉等特点, 是一种比较安全的创面用药, 适用于发生药物渗漏性皮肤损伤的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百克瑞杀菌纱布用于药物渗漏性皮肤坏死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 针对我院2009年2月~2012年12月发生的32例药物外渗中5例4级典型药物渗漏性损伤患者, 在彻底清创及常规换药的基础上, 局部敷以百克瑞复合溶葡萄球菌酶杀菌纱布, 观察治疗结果, 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 5例患者创面经连续三天换药后可见周围红肿减轻, 渗出物明显减少, 继续换药后溃疡周边可见新鲜肉芽组织生长, 溃疡逐渐愈合, 未发生创面感染情况。结论 百克瑞杀菌纱布具有较强的广谱杀菌能力, 能祛除坏死组织, 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表皮组织再生, 是一种比较安全的创面用药, 适用于发生药物渗漏性损伤的治疗。

关键词:百克瑞,复合溶葡萄球菌酶,药物渗漏,渗漏性损伤

参考文献

[1]卢巍.静脉渗漏性损伤的防治[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 29 (10) :1272-1272.

[2]谭巧靖, 沈洁, 覃雪玲, 等.不同溶液引起渗漏性损伤的机制分析及处理[J].当代护士 (专科版) , 2011 (6) :14-16.

[3]王艳, 陈慧敏.静脉渗漏性损伤的药源性因素分析及其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 (综合版) , 2009, 24 (4) :95-97.

[4]姜桂喜, 王晋军, 苗进, 等.冰黄消炎散治疗静脉渗漏性损伤的实验研究[J].光明中医, 2012, 27 (1) :36-37.

[5]Shaw LN, Colonka E, Szmyd G.Cytoplasmic control of premature activation of a secreted protease zymogen:deletion of staphostain B (SapC) in staphylococcus aureus8325-4yield a profound pleiotropic phenotype[J].J Bacteriol, 2005, 187 (5) :1751-1762.

[6]李靖宇.FE复合酶 (百克瑞) 治疗骨科软组织创伤创面感染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31) :50-51.

[7]刘静.百克瑞杀菌纱布用于感染性伤口的观察和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护理版) , 2009, 5 (10) :32-34.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药物渗漏】相关文章:

渗漏04-21

防渗漏06-20

施工渗漏05-06

渗漏修复05-16

地铁渗漏05-23

门窗渗漏06-06

渗漏检测06-08

外墙渗漏07-03

岩溶渗漏07-27

墙面渗漏09-04

上一篇:降低原因下一篇:最佳种植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