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史教学的几点体会

2024-08-08

音乐史教学的几点体会(精选十篇)

音乐史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1

一、要有清晰的条理性。

音乐史是音乐发展的历史,既然是史学性的知识,就应按其时间的顺序,有其清晰的条理性。这种条理性,我们应从两方面来掌握。首先,应从宏观上掌握音乐发展的时间脉络。这种脉络大体上可分为八个阶段。第一阶段,古代的音乐(两千至五、六千年前)。第二阶段,中世纪的音乐(公元800—1400年)。第三阶段,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公元1400—1600年)。第四阶段,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公元1600—1750年)。第五阶段,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公元1775——1825年)。第六阶段,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第七阶段,印象主义时期的音乐(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第八阶段,20世纪以来的现代音乐。这八个阶段是音乐发展的总体脉络。其次是每一阶段内也应按其时间顺序来掌握音乐发展状况及其代表人物。如在讲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时,时间是从18世纪最后25年到19世纪前25年的这段时间。代表人物首先是海顿,然后是莫扎特,最后是贝多芬。由此来学习三位大师及其作品,掌握他们的风格特点,进而对古典主义音乐有清晰的认识。

二、要有故事性和趣味性。

音乐史教学如只按教材照搬讲解,就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毫无兴趣。但如果在教材基础上加以丰富,增加其故事性和趣味性,就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故事情节之中,随故事的发展而心动,仿佛亲身经历。这样获得的知识,不仅记忆深刻,而且牢固扎实。如在讲乐器的起源时,有这样两则故事:其一,据说希腊神话中的使神墨丘利在尼罗河畔散步时,脚触一物发出美妙的声音,他拾起一看,发现原来是一个龟壳内侧附有一条干枯的筋所发出的声响,从此得到启发,发明了弦乐器。其二,在中国距今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有一位名叫伶伦的音乐家,他进入西方昆仑山内采竹为笛。当时恰有五只凤凰在空中飞鸣,他便合其音而定律。虽然这一故事也不能完全相信,但是,可将其看做是有关管乐器起源的带有神秘色彩的传说。通过这三则故事,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印象,还激发了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思维。在教学中还要把故事赋予情趣,引人一些名人的逸闻趣事。如在讲述贝多芬时,可讲述这样一则趣闻:在靠近匈牙利国境的维纳诺伊施塔特,某一天晚上警官拘留了一名流浪汉,但到了夜半11点钟,已入睡的警官被叫醒,说是弄清楚了流浪汉竟是贝多芬,于是立即赔礼道歉,套上马车将其送回巴登,这件事成了全城的话题。这些逸闻趣事,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不仅增加了趣味性,而且使学生对贝多芬的记忆更为深刻。

三、要注重“讲”、“赏”相结合。

要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不同时期不同名家的作品,还要注重随听随赏。在每一节课中,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欣赏作品。如在讲授古典时期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时,及时欣赏他们的作品。让学生体会古典音乐的共性特点及海顿的愉快、莫扎特的优美、贝多芬的悲怆,从而进一步感受那种从属于最完美的秩序,注重于形式上的类型与谐调,主要放眼于追求客观美的古典主义音乐风格。在讲浪漫主义音乐时,随着人物的介绍来欣赏他们的作品,就可深切地感受到浪漫主义音乐强烈的个性化、理想化,以及富于诗意的情感重于理智的表现特征。无论是在曲式结构上还是表现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都有着超前的突破。同时,前后对比,就可明显地感受到各时期音乐的特点和差异。在古典的音乐中,海顿和莫扎特的出生年代相差24年,但他们的作品有时竟相似得难以区别。然而在浪漫主义音乐中,肖邦和李斯特都是同一时代的钢琴音乐家,他们的差别在于只要听任何一小节音乐就可明确地得以辨别。

四、加强与其他学科相联系。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2

禅城区机关第一幼儿园

姚衡乾

音乐是一门艺术,它以有组织的乐音为形式,以丰富的思想感情为内容,把人们带到特定的情境中去,催人联想,发人深思,给人以精神力量,引导人们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未来,激励人、鼓舞人驶进高尚的境界。《幼儿园教育纲要》明确指出: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总的培养目标,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园的教育任务应是向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其身心健康活泼的成长,为入小学打好基础,为造就一代新人打好基础。而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作为提高幼儿素质的重要学科,是对幼儿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它内容丰富,包括:唱歌、音乐欣赏、打击乐﹑音乐活动(音乐游戏、舞蹈、律动),是显露孩子个性、爱好、能力的最好途径。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有意识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较差,具有好动不好静,注意力易转移,抽象思维还未完全起步,形象思维和无意注意占优势的特点。所以,我在音乐教学中运用讲故事、做游戏、即兴表演等各种“动”的形式来充分调动幼儿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从而使他们想学、爱学、肯学。以下是我多年音乐教学实践的几点体会:

一、拉近距离,引起情感共鸣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主要是看教师与幼儿之间配合得是否默契。若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双方之间架起相互沟通的桥梁。如要保证桥梁的正常沟通,让幼儿能积极地、主动地接受教师的一切授课内容,我认为关键是教师要“童化”自己,和孩子拉近距离,“以童心唤童趣”。大班的孩子由于年龄特点,对那些抽象、平板的讲述是很难产生兴趣的,所以,我在教学中就用生动、形象的体态语言来进行授课。通过灵活的眼神、活泼的语气、夸张的动作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以此来缩短我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久而久之,孩子们很自然地就对我产生一种亲切感和信赖感,喜欢和我交流,愿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同时,他们就会把对我的这种感情迁移到对我所担任的音乐课的学习上,逐渐对音乐产生了兴趣,并有了强烈的学习欲望。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而信其道”。对此,我自己就深有体会,因为在我小的时候,喜欢哪个老师,就会特别喜欢上他(她)教的课,而且这几门课的成绩也就最好。

二﹑利用打击乐器,促进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

打击乐器演奏教学是幼儿园音乐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每个孩子都喜欢敲敲打打,打击乐器就很适合幼儿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幼儿在玩乐器时可以得到一种满足,满足感又让孩子建立了自信。在自由的敲敲打打中,幼儿不断地体会了声音的轻重﹑快慢等,辨别了各种音色的特点,并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学会有意识地将乐器与相关事物匹配,从而提高了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发展了幼儿的类比思维。如何发挥打击乐教育的潜力,使孩子的敲打变得有意义,有秩序,富有节奏,并通过打击乐器演奏活动使幼儿音乐能力得到发展呢?

1﹑在自由敲打中认识乐器。

幼儿虽然有喜欢敲敲打打的天性,但对于像小铃﹑圆舞板等这样的打击乐器还是很少接触,有的甚至从未见过。因此,我们就提供了多种乐器,让幼儿自由敲打,获得满足,并使其对这些乐器产生了兴趣。在此基础上,我们采用游戏的方法,如:“我们听听小铃是怎样说话的?”教给幼儿正确的乐器演奏方法。让幼儿在愉快的玩乐器中,初步学习乐器的演奏方法。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带幼儿玩听辨游戏,以巩固对乐器的认识。如在游戏“听听找找”中,给幼儿听两种乐器的声音,使幼儿听听他们的声音是怎样的,有什么不同,让幼儿在比较中进一步感知不同乐器的不同音色,并在找乐器的过程中,判断乐器的相同与不同,加深了对乐器音色的认识。接着,我们又让幼儿玩“听听找找”的游戏,帮助幼儿了解乐器的音色等特点与情感表达的关系,让幼儿在认识感受的基础上学习表达。如玩大鼓和小铃游戏中,敲小铃时,他们就做小鸟飞﹑小鱼游等灵巧的动作;而听到大鼓时,他们做老虎﹑熊等笨重﹑凶猛的动物和洗衣拉力等用力的动作。幼儿在自由敲打的游戏中,初步了解乐器声读的轻重快慢及其所能表达的情感,并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2﹑在听音乐敲打中学习和练习演奏技能。

听音乐齐奏和轮流演奏是幼儿节奏乐的主要形式。当幼儿有了初步的节奏能力后,我们就注意选择合适的音乐材料,让幼儿进行在音乐伴奏下的有规律的打击乐器演奏活动。

我们选择幼儿熟悉的节奏鲜明的歌曲让幼儿随着乐曲的旋律齐奏。如“我上幼儿园”﹑“大雨小雨”等,这些歌曲幼儿虽然已经唱熟,但配上乐器伴奏,让幼儿产生一种新的感受和体验,增加了幼儿的演唱兴趣。幼儿初步感知了乐器演奏与演唱的关系,体会自由敲打与随音乐较有规律敲打的不同。幼儿倾听琴声,逐步使自己敲打乐器的节拍与歌曲﹑琴声保持一致。我们选择那些有具体动作变化﹑有内容﹑有意义的律动音乐让幼儿学习简单的轮流演奏。以借助幼儿对原来律动的掌握情况,来帮助幼儿理解﹑分辨音乐,根据动作的变化进行乐器演奏的变化,从而达到轮奏的效果。如兔跳律动中,幼儿一面跳,一面做吃草动作,在幼儿熟练掌握了此律动后,我们让幼儿用两种乐器演奏。由于他们已能熟练地按乐句来变化动作,因此他们在打击乐活动中,很自然地为两个动作选择不同的乐器,较准确地进行分句轮流演奏。而“敲锣打鼓放鞭炮”﹑“洗手帕”等律动,虽然变化无规律,但有情节,动作固定。我们就从某一具体动作入手,引导幼儿用乐器为乐曲伴奏。如“敲锣时我们用什么乐器?”“打鼓时我们又用什么乐器?”“放鞭炮呢?”幼儿根据自己对乐器特点的认识及乐曲性质的理解,选择相应的乐器。在轮流演奏中,由于幼儿熟悉动作的变化,因此,两种打击乐器轮流交替的变化也较自如。与此同时,我们还选择那些问答式短歌,如“小鸭小鸭在哪里”等让幼儿练习轮流演奏。借助歌词,幼儿用乐器进行一问一答式的演奏时,自然地形成了轮流演奏的效果。

三、创设意境,提高歌曲表达力

唱歌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在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唱歌也是表现情意的好工具,但大多数大班幼儿只是一种机械性的背唱,象是叫歌。因此,听起来总觉得干巴巴的,没有感情色彩。孩子们在开始学唱时还有点样子,可等过一段时间复习歌曲,再去听他们唱时,一首优美的歌曲就面目全非了。如何培养幼儿对歌曲的表达力呢?

1﹑讲述故事,引发兴趣

歌词,是音乐的一种文学形式,虽词语不多、篇幅短小,但却是幼儿与歌曲接触的第一步,歌词中所描绘的人物、情节、语言、动作对幼儿有着直接的影响。但幼儿园的孩子还不具备独立朗读和理解词义的能力,此时若采用传统的条文式的灌输,对他们来讲则会由于抽象而失去吸引力。因此,在教学中我通常把歌词变化为孩子们爱听的小故事,作为教授新歌的导语,或者以故事情节贯穿整堂课,用生动的语言向他们讲解。如在教《春天来了》这首歌时,我先绘声绘色地讲述:“春天来了,外面的世界真美啊!瞧!有谁在迎接春天的到来?听!是谁在为春天歌唱?美丽花儿、嫩绿的草儿、可爱的布谷鸟”------又或者将歌曲融入故事情节当中。如歌曲《小熊过桥》,我就是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将歌曲通过角色对话演唱出来的------这样,孩子们在听故事的同时,情不自禁地对歌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随之高涨。

2、范唱感染,激发欲望

每首歌都有各自所要表达的不同内容和情感,他们或高亢、或低沉、或欢快、或抒情,如何让幼儿感知这一切呢?这时就需要教师按照歌曲的情感要求、风格特点进行有感情的范唱。例如在歌曲《勤快人和懒惰人》这节课,我进行了两次范唱。第一次范唱是清唱并借助于动作,让幼儿感知歌曲的美妙、欢快活泼及有趣;第二次范唱是边弹边唱,让幼儿根据我唱的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描绘出歌中所唱的勤快人在煮饭炒菜蒸馒头,懒惰人躲在角落里睡觉打呼噜的有趣画面;而在歌曲《小乌鸦爱妈妈》的范唱中,我通过丰富的表情,抒情的旋律以及有感情的演唱,让孩子们体会妈妈生病了,小乌鸦不贪玩,捉了虫儿飞回家,一口一口喂妈妈的感人画面——这样,使孩子们对歌曲有了一个较完整的艺术形象,从而激发了幼儿学唱歌曲、急于表演的欲望。

3、模仿演唱,提高能力

唱,是一项重要的音乐实践活动,是一首歌曲最重要的表达方式,通过唱可以使幼儿在音准、吐字、唱词、节奏等方面得到训练和提高。由于大班孩子尚未具备一定的视唱的能力,不能独立处理关于音准的高低、节奏的快慢等方面的问题,所以他们只能采用模仿演唱的方法来学唱歌曲。在教学中,我常用到录音带。在幼儿初步了解歌曲的基础上,通过三个步骤来帮助幼儿进行模唱:第一步,要求幼儿耳听录音,心里默唱;第二步,要求幼儿随录音进行轻声哼唱;第三步,要求幼儿模仿录音,反复进行齐唱练习,直至幼儿能够基本跟上录音的速度为止。

4、辅助律动,融入情感

律动,是一种根据歌曲的内容创设动作,随着旋律的发展进行表演的一种艺术形式。由于孩子们好动,尤其喜欢随着音乐的节拍做动作,而律动正好符合他们这一年龄特点,因此也就成为他们唱好每一首歌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例如在学习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这节课,通过妈妈辛苦工作回家、我请妈妈坐下、我为妈妈倒茶等一系列动作的编配,使幼儿在边唱边做的过程中,理解性地记忆歌词,并能把疼爱妈妈的感情付注于演唱当中。

四、通过欣赏,提高鉴赏能力

音乐欣赏是人根据乐曲旋律的发展,进行形象思维的一种心理过程。它是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大班幼儿尚不具备独立欣赏的能力,他们必须有赖于歌词的引导和教师讲述的启迪,才能完成整个欣赏过程。在教学中,我一般这样引导幼儿:

1﹑通过讲解、了解音乐。幼儿对事物的首次印象一般是比较深刻的,在首次给幼儿欣赏音乐作品时,一定应尽量使幼儿对音乐产生一种美好而深刻的印象。这个过程应能引起幼儿的兴趣,使幼儿想象活跃,情感上也有所触动。例如在欣赏《啄木鸟》时,我要求幼儿闭目聆听音乐,并跟随教师有感情的配乐讲解,在脑海中展现出啄木鸟为果树治病以及果树除虫后枝繁叶茂的美丽画面,使幼儿情不自禁地与音乐融为一体,更加深刻地感受乐曲的旋律美及意境美。

2﹑通过动作,表现音乐。如在欣赏《狮王进行曲》这组乐曲时,我先提出要求,让孩子们只用动作,不许出声,听一至三遍音乐,并观察孩子们的反应。结果,有的孩子很快用动作表现出了乐曲中个别动物的动作。我抓住时机,鼓励幼儿随着乐曲中动物角色的变换,发挥想象,大胆地自编动作,使幼儿在边听边想边做的过程中感知音乐,表现音乐。

3、通过图画,展现音乐。例如,在欣赏《瑶族舞曲》这首曲子时,在孩子们理解歌曲的基础上,我鼓励幼儿运用画笔、大胆想象,在纸上把关于瑶族姑娘欢欣鼓舞的景象展现出来,从而完成这一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关于高中音乐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3

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如何巧妙地变换教学方式,如何使学生更好更完美地鉴赏作品。这是许多教师长期以来不断探索的课题。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可以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一、关注内心情感的体验式教学

音乐是最擅长于抒发情感、最能拨动心弦的艺术形式。在每一个人的生命中,情感是最丰富、最内在、最复杂的抽象物。很多人认为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更准确地说,音乐最善于表达情感。音乐中表现的,通常不是简单的喜怒哀乐,即使是“哀”,它也完全能表达镶嵌于各种情感之间难以名状的微妙之情,而这些情感,往往来自于作曲家特有的生活经历和遭遇。因此,通过音乐体验情感,是涉世不深的高中生了解人生、透视生活、剖析社会的重要窗口,使他们具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去面对将来可能经受的一切情感考验。可以说,音乐鉴赏的最初阶段是聆听阶段,是欣赏阶段,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它既是鉴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鉴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

二、借助多媒体直观形象的辅助式教学

尽管高中生对音乐已有了一定程度的感性积累和理性认识。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日趋增强,但受阅历和知识的制约,对音乐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他们不可能对所有的内容都感兴趣,往往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不同的乐曲采取不同的态度。如何激发他们的兴趣使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音乐鉴赏中来?教师有必要在教学中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于是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所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静态影像集成在一起,合成教学软件进行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置身于有声有色的音乐氛围中,引发他们的兴趣,很快进入音乐情景,展开想象、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各种丰富多彩、细致的感情。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鼓励同学们一定要边欣赏,边思考。

三、传授音乐技能与学习先进文化相结合

高中音乐新课程要求教师具备比较全面综合的专业技能,因此,教师必须肯定学科价值,充分发挥自身学习自主性,直面地域、经济、教学条件的差异性和自身素质的缺失,潜心钻研教学。教师还应当不断提高歌唱技能、创作技能、指挥技能、音乐教育能力等。在这里,教师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如老师声情并茂的演唱、演奏钢琴等乐器、表演舞蹈等,相信这些会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的。高中音乐教师往往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为主,忽视了自身文化素质的进步。而音乐教师的文化素质有时对音乐教学的影响很大,是激发学生,提高学生音乐水平的潜能。教师是课堂的介入者,也是课堂的调控者和导演者,要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必须有深厚的文化涵养作为基础。音乐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观,要多读书,掌握先进的现代文化,必须不断强化对音乐教育研究的理论层次。

四、音乐教育与道德育人、情感体验相结合

高中音乐教学不同于理工科教学,教师与学生务必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和端正的思想道德素质,富有爱心、正义感和责任感,树立自己的人格权威,以自己全面健康的道德素质潜移默化、循循善诱的影响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人、事、物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高中音乐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音乐情感体验和良好的音乐审美修养,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建立起对一切真、善、美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学生对流行歌曲的学唱和模仿,缺少鉴别欣赏能力。作为音乐教师应该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音乐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向高雅音乐靠拢,以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

五、传授音乐知识和激发学生音乐创造力相结合

高中音乐教师的责任是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禀赋都得到全面的发展,为此,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大胆创新,大胆探索,要善于创造并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创新力。比如,可以寓游戏于教学之中。游戏和教学相互包含,使学生在愉快游戏的同时学到知识。再比如,可以抓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鼓励他们去查阅高雅音乐背后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

另外,改善音乐教育设施加大音乐教学投入。学校领导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购置音乐器材及设备以满足音乐教师的教学需要,并积极推动音乐教师读研或参加研习班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水平。

音乐高考声乐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4

一、循序渐进

声乐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 因此必须在基础阶段进行量的积累, 只有基本功扎实稳定了, 才有可能逐渐进步。

1. 声音训练

教师在选材时, 要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发声器官、音色、音质、音域等条件, 再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制订出相应的教学训练计划。教学中, 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学生讲话时声音自然、悦耳, 但是唱歌时却干瘪空洞、毫无色彩, 尤其以女声最为突出。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和真正了解声音的形象所造成的。这时我们可以采用“高调朗诵”的办法, 即选取一些歌词如《长江之歌》《大海啊, 故乡》, 逐字地提高语调反复练习。由于是“朗诵”练习, 学生便会忘记歌唱时紧张的呼吸、僵硬的吐词, 很快地就会逐步形成正确的咬字吐词, 为良好的歌唱作好准备。

2. 高音的拓展

对初学者来说, 高音的获得是比较困难的事。有的学生在训练中往往会急于求成, 不切实际地过早、过多地练习高音拓展音域, 甚至有的学生认为高音要“敢”唱, 于是不顾原则、方法一味猛练, 这样不仅没有练好高音反而会产生新的毛病, 甚至嗓音嘶哑影响正常的学习。高音的拓展, 一定要有自然圆润的中低声区的支持, 但是那种认为只要练好了中低声区就能唱好高音的想法也是不切实际的。教学中, 我们发现男高音只要d2、e2、f2这几个音能够做到圆润并逐渐地加上头腔共鸣、混入假声, 上高音就变得比较容易。但是, 女高音的情况却复杂一些, 主要存在真、假声脱节, 即中低声区是饱满的真声 (自然声) , 而高音要么变成喊叫, 要么立刻变得非常弱小、暗淡无光。教学中, 我针对女声都有很好的假声的特点, 改变从中低声区向上爬的教学习惯, 采取从高声区下行的办法,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在“打哈欠”的状态下, 用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赞叹) , 用向远处喊人的深呼吸支撑, 发出最高音“啊”, 一般的学生都会发出a2以上的音高。当然, 一开始会弱一些, 但是不用担心, 就用这种状态半个音、半个音地依次下行就会发现, 原本脱节的两个声部的音色变得比较统一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高音就会变得饱满有力, 音域自然也得到了拓展。

3. 作品的选择

声音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作品的演唱, 但是, 我们发现有的学生总是爱唱大的作品, 他们认为大的作品才够水平, 考试才能得高分。不幸的是一些教师也在纵容学生的这种倾向, 结果, 由于力不从心, 演唱时声嘶力竭、支离破碎、毫无乐感, 当然考试的结果就在意料之中了。作品的选择应当力所能及、从容驾驭, 这样在演唱时才能从容地表达乐曲的情感, 使演唱的技巧技法不断走向成熟。

二、向生活学习

声乐学习中, 由于声音形象、歌唱状态看不见摸不着, 致使学生在离开老师后, 练习时无从下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引导他们思考, 把抽象的理论变为触手可及的生活, 以期尽快提高歌唱水平和表现能力。

1. 呼吸

声乐学习并不是孤立于生活之外的, 当学生找不到歌唱呼吸的感觉时, 可以让学生体会日常生活中的“搬重物”。搬重物, 是生活中常遇到的自然现象, 搬重物的准备是——吸气, 这种吸气正是最有利于歌唱的;而当用力搬起重物时也正是歌唱呼吸保持的状态, 这时我们可以体会到腰围的一圈是饱满有力的。当学生亲自体会之后, 再讲述呼吸的要领, 就有了具体可感的形象, 也就更容易理解了。

2. 口腔打开

很多学生在歌唱时吐字不清或者声音共鸣运用得不够合理, 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口腔的打开不正确所造成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啃苹果”, 大家在吃一个大苹果时一定是露出上门牙、张大嘴的。然后, 再跟学生讲口型和咬字吐词的要领, 学生就很容易掌握了。生活中可借鉴的体验很多, 只要我们积极发现、善于借鉴, 相信一定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良好的心理素质

声乐学习, 最终是要登台演唱的, 而歌唱表演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现场直播”的难度。教学中, 我们常发现, 一些学生课堂上演唱的挺好, 但是只要上台就大打折扣, 考试时发挥失常也就在情理之中了。遇到这种情况, 首先要给学生树立信心, 让其喜欢自己的声音、相信自己的技术技巧;减轻心理压力, 不要太在意他人的评说。然后, 多增加舞台锻炼:唱给同学、朋友、老师听, 人数由少变多、范围由小变大, 逐步克服紧张、恐惧心理, 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

音乐史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5

针对湖南文艺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教材

高中音乐鉴赏课与其他文理学科有着本质的区别,那就是音乐鉴赏课不是单纯的传授音乐知识,而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人文科学综合课。多年来,我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里就如何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谈点个人的粗浅体会。

一、教师要正确理解和把握音乐作品的形象

要上好音乐鉴赏课,首要的条件就是教师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音乐作品的形象,如果离开这个前提,音乐鉴赏课将背离审美核心而变成空洞无物的说教课。一般来讲,根据形象特征可将艺术分为两大类:“情态的艺术”和“情感的艺术”。音乐与美术相比,美术多侧重于“情态”,并通过“情态”曲折地表达“情感”;而音乐多侧重于“情感”,并通过“情感”曲折地表达“情态”。关于音乐的情感表现性和情态“描绘性”在音乐美学界一直是一个非常富有争议性并富有魅力的话题。强调音乐 “表现性”的人们认为:

音乐的所谓“描绘性”的真正意义在于音乐的审美体验是音乐激发的情感间接地通过“统觉”和“通感”所引起的联想而实现的。这种联想其本质是由音乐的情感内容引起的,因而所谓音乐的情态“描绘性”其本质还是音乐的情感表现性。强调音乐“描绘性”的人们则认为:一连串的声音组合是没有任何感情意义的,但音乐

能感动人,其秘密在于声音触动了人类模糊记忆中的视觉表象,这些视觉表象虽不 一定构成情节,但却是人类情感体验的源泉和依托。

作为中学音乐教师,我们的态度应该是:既要重视音乐的情感表现性,又不可忽略音乐的情态“描绘性”。虽然,音乐的所谓“描绘性”并非音乐美的本质,但对于学生而言,用音乐来表达情感这是不足为怪的,但音乐能“描绘”情态和情节似乎显得不可思议,这也就为音乐的表现性增添了巨大的魅力。因此,教师在把握音乐教材的形象时,不管音乐是在“描绘”某个具体的形象,还是在表现情感或理性内容,都需要教师正确把握音乐语言的表达方式,即正确理解旋律、节奏、力度、速度、和声、配器等音乐诸要素的表现意义。音乐正因其具有非语义性和非描绘性特征,所以,我们对音乐的所有“技术性分析”和“戏剧性分析”以及所有的“语言启发”和“非语言启发(如视觉形象启发)”,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将音乐作品的形象激活。正如费尔巴哈所说:“感情的对象就是对象化的感情。当音调抓住你的时候,是什么抓住了你?你在音调中听到了什么?难道不是听到你自己心灵的声音吗?”是啊!到底是什么抓住了我们听赏者?„„ 课本第一单元首先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这个问题如同费尔巴哈所问的 “你在音调中听到了什么”一样。我们教师教学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音乐中听到自己心灵的声音。

教学案例:

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第四乐章《欢乐颂》第一部分赏析: 在《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里,当宣叙调找到《欢乐颂》的动机后,低音弦乐奏出《欢乐颂》主旋律,这是《欢乐颂》主题第一次呈现,音乐低沉、沙哑、悲怆、凝重,仿佛是描述英雄身经百战、遍体鳞伤之后,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通往自由解放的道路)。此时,喜悦伴随着伤感,欢乐伴随着痛楚,希望伴随着委屈。总之,一种难以言状的复杂情绪由低音弦乐慢慢地诉说。当《欢乐颂》主题第二次演奏时,主奏乐器换上了中提琴。委婉深沉的旋律仿佛在表现英雄正在沐浴欢乐的阳光,正在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当《欢乐颂》主题第三次演奏时,小提琴如梦如幻的旋律宛如欢乐女神时隐时现、稍纵即逝。当《欢乐颂》主题第四次演奏时,铜管乐队奏出辉煌壮丽的旋律,仿佛是欢乐女神降临人间,金光灿烂,普照全人类从黑暗走向光明,从痛苦走向欢乐,从斗争走向胜利。

其实,这么多的形象比喻,其真正的目的就是努力让学生的心灵最大限度地贴近贝多芬的精神世界。

二、音乐教师要不断积累广博的人文科学知识

音乐本身就属于人文科学,音乐所表达的内容非常广泛,因此要上好音乐鉴赏课,教师就必须有广博的人文科学知识积累。现代的音乐鉴赏不同于以前以欧洲音乐为核心的音乐欣赏,其本质上已成为以音乐文化为核心的人文科学综合课。这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实每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离不开其自然环境及文化生态的影响,其音乐文化与本民族、地区的哲学、宗教、历史、文学、绘画、建筑、雕塑以及科学是融为一体的立体文化生态系统。

人类文明总的来讲可以分为东西两个文明形态,其本质区别在于对主客体关系的态度上。西方文明在“人天对抗”哲学思想背景下出现“神权”与“人权”的长期斗争,体现在音乐上就是“禁情”与“表情”的斗争。近代以来,西方音乐从神权的奴隶地位发展为人文主义表情艺术。所谓“音乐从宗教走向世俗”就是指音乐从“禁情”走向“表情”的过程。而从古典到浪漫、从印象到现代都是表情性音乐审美情趣在人文主义背景下的继续发展。

欧美近现代音乐在西方人文主义的旗帜下逐步发展形成几个具有区域人文特征的亚文化生态体系。法兰西文化的“浪漫”,意大利文化的“洒脱”,德奥文化的“凝重”,俄罗斯文化的“深沉”,美国文化的“自由”,都体现在其音乐、文学、绘画、雕塑以及哲学、科学等诸多领域里。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春》具有典型的意大利文化特征,宛如色彩绚丽的拉斐尔油画、形象生动的米开朗基罗雕塑以及线条流畅的罗马风格建筑。就连生活在列宾、托尔斯泰故乡的柴可夫斯基在《意大利随想曲》中也一反其“深沉、伤感”的音乐风格,表现出“艳丽、挥洒”的意大利音乐风格。贝多芬交响曲也就是在德奥文化的哲学、文学、美学、科学背景之下才赋予了音乐超越时代的深刻哲理。而《蓝色狂想曲》出自拥有“自由”土壤的美国作曲家格什温之手也并非偶然。倾听西方音乐最好是能将音乐置于西方文明生态环境之中,更好地体现音乐的人文特征。

与西方音乐不同的是,中国古代音乐是建立在中华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之上的,具体就是追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儒家所主张的“美善合一”思想是“礼乐治国之道”的核心内容。道家文化多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多要求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自然冥合,以达到“辟除功利、脱却尘俗、自然关照、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学、绘画、雕塑、园艺等都追求这种“情景合一、物我一体”的高远意境,其本质就是“天人合一”思想在艺术审美上的一种表现。倾听中国古代音乐,如《酒狂》、《阳关三叠》等作品最好将音乐置于中华传统文化生态系统中,更好地体现东方文明的人文特征。

中国近现代音乐多与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状况以及中国革命与建设有着密切联系。刘天华的二胡曲《光明行》中第一乐段第一、二两个乐句很生动地表现了中国近代小资产阶级追求光明、追求进步而四处碰壁的“革命者”形象。《黄河大合唱》在中华民族危难之时向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倾听中国现代音乐应紧扣时代的脉搏,体现中国现代人文特色。

其他诸如亚非拉民族民间音乐鉴赏多建立在对其生存环境、风土人情、民族习俗等人文知识的拓宽基础之上。

总之,当今的音乐鉴赏教学要求音乐教师将“地球村”的历史与现状都装在头脑中,并不断从人类文明中汲取营养,不断开拓文化视野,提高思想修养,丰富情感体验,完善人格形象。

教学案例:

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欢乐颂》的思想价值分析:

本教材的赏析涉及到贝多芬精神观念成长的历史:主要体现在《英雄》、《命运》、《田园》、《合唱》四部交响曲中。还涉及到欧洲思想发展史,如:“人文主义”者打破僵化的基督教神学,席勒提出“美育代宗教”学说,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诞生。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诞生的时代正是基督教信仰被推翻,科学思想尚未取代僵化的神学,人类思想没有了精神寄托的黑暗时期。作品在形式上迎合了席勒“以美替代人们心中失去的上帝”的美育救国思想,在内容上又体现了“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理想。是马克思科学共产主义学说诞生前人类思想的精神寄托。

这个观点就是在反复聆听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并广泛阅读西方哲学著作的基础上,对欧洲思想史、艺术史作长期思索之后得出的。

三、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听赏音乐的三个层次

审美心理学认为:人类听赏音乐的心理过程包括:感知、体验和理解三个阶段。“感知”,即“音响感知”,是通过听觉器官对音乐作品的旋律、节奏、音色和声、力度、速度的感性认识活动。“体验”,即“情感体验”,是通过对音乐的音响感知,体验到作品的情绪情感特征,并深受感染,这是倾听音乐的最重要的过程。伴随着情感体验,听赏者基于音乐的情感特征而引发联想。一般来讲,标题音乐往往引起“定向联想”,这就产生音乐的情态形象。非标题音乐没有任何文字提示,对于音乐想象完全取决于听众感情体验的深度和生活体验的广度。“理解”,即“理解认识”,是听赏音乐的一种理性行为,除了对音乐音响表达的理解外,更重要的是对音响内涵的理性认识,也就是对音乐作品的社会含义和其他社会意义的理解。

科普兰将倾听音乐的三个阶段称为美感阶段、表达阶段、纯音乐阶段。有的学者将听赏音乐划分为三个层次:感官欣赏、感情欣赏、理智欣赏。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这三个过程:

第一,我们可以理解为听赏某一个音乐作品的三个阶段,即从浅层到深层,从感性到理性的赏析理解过程。第二,我们可以理解为不同的听赏者理解音乐的三个不同层次。处在“感官欣赏”层次的听赏者只停留在生理感官感受音乐的“形式美”阶段。他们判断音乐美的标准是:音乐是否“悦耳”,是否“好听”。他们追求的目标往往是倾听音乐时所引起的“快”感。处在“感情欣赏”层次的听赏者发展到在感情上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喜、怒、哀、乐的阶段,他们判断音乐美的标准是:音乐是否“感人”,是否“动听”,他们追求的目标往往是倾听音乐时所激起的“情”感。处在“理智欣赏”层次的听赏者则上升到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美感、道德感、理智感的境界来理解音乐,在这个层面上不仅了解音乐语言的表达方式,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态度,还通晓作品的内在意蕴。它超越了“形式美”,在道德感和理智感的境界中感受音乐的“意蕴美”。他们所追求的目标是至高无上的“美”感。其实,这才算是真正进入了音乐世界,也就是科普兰所说的听赏音乐的最高境界——“纯音乐阶段”。在这个层面上再来体会快感,将超越单纯的生理刺激而获得快感,达到高品位的身心愉悦感。陶冶人类高级情感是音乐教育的崇高目的之所在。其实在人类高级情感中,美感中的“美”,道德感中的“善”,理智感中的“智”,其本质是一体的,不可分割。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美善同体论”,苏格拉底的“和谐美学治国论”,孔子的“礼乐治国之道”,席勒的“美育思想”大概都是站在这个层面上讨论音乐美的道德作用的。

教学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彻底明了倾听音乐的这三个层次,学生往往会突然感悟到学习音乐的崇高目标,对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席勒的思想学说以及对圣洁高贵的音乐殿堂顿生敬仰与向往之情。

教学案例:

舞剧《红色娘子军》之《英勇就义》审美分析:

学生提问:《国际歌》既然属于“崇高美”,那为什么出现在“悲剧美”的《英勇就义》之中? 答:与优美、欢乐美、喜剧美(柔和之美)相比,壮美多展现正义力量的强大,崇高美多展现精神品质的高尚,而悲剧美则显示邪恶的力量暂时压倒了正义。三者共同之处是都表现了矛盾斗争的偏激状态,因而其本质是相通的。《国际歌》既有信仰力量的强大感,又有精神品格的崇高感,还有在邪恶力量压迫下的悲愤悲壮感。《英勇就义》用悲伤的旋律描绘了娘子军政委洪常青就义时的悲壮场景。《国际歌》的出现,既是烈士就义时的挽歌(悲剧美),又是烈士崇高精神的颂歌(崇高美)。在这里,正义的毁灭越发增加了作品的悲剧感。《国际歌》片断的最后一个音不是落在稳定的主音上,而是落在上中音上,使我们仿佛看到(实际上的剧情也就是)大榕树下熊熊燃烧的烈火。

以上的分析就是建立在道德感与理智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美的。

四、教学中要提供让学生理解音乐的辅助手段

感官是人类认识事物的渠道,在音乐鉴赏教学中除了调动听觉感受音乐外,调动其他感官参与音乐鉴赏,对培养以音乐为核心的综合审美能力以及培养艺术统觉具有良好的作用。作为音乐鉴赏的辅助手段,最有效的就是视觉形象(绘画、雕塑、摄影)的参与。尽管当今音乐教育界有“画面容易界定学生思维,不利于激发想象”的说法,但笔者仍然坚持认为:以视觉形象辅助学生听赏音乐,一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可以深化学生对音乐形象的理解;三可以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更好地体现音乐作为人文科学的特征。其依据的心理学理论是“统觉”和“通感”理论。

从人类感受事物的类型方面看,人类认识事物相对来讲可分为“听觉型”、“视觉型”和“综合型”。“听觉型”的学生擅长通过听觉感受器认识事物,“视觉型”的学生擅长通过视觉感受器认识事物,“综合性”的学生擅长通过视、听多种感受器认识事物。“统觉”理论告诉我们:一种形象感知通过“统觉”“通感”后会衍变为另一种形象感受。例如:看一幅画面或雕塑,人物的情态逼真生动,欣赏者仿佛能听到说话的声音(如闻其声);听一首描绘性的音乐作品仿佛看到音乐所描绘的形象(如见其形);有人说:触摸维纳斯女神的大理石雕像仿佛能感觉到有人体的温暖感。这些都是“统觉”“通感”现象。音乐上常用“音色明亮”来表现声音特点,绘画上常用“色调明快”来表现色彩风格。其实,“音”有什么“色”?而“色”又是什么“调”?“音色”与“色调”都是表达视听通感现象的词汇。

基于“统觉”“通感”理论以及音乐文化的人文特征,我们可以将辅助音乐听赏的视觉形象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背景式画面。听赏少数民族及亚非拉欧美民族民间音乐,其画面设置可展现该地区风土人情、自然环境以及民族服饰、舞蹈动态、常用乐器、日常用品等,以丰富学生文化视野,体现该地区人文特征。根据歌曲的歌词内容选配的画面也属于背景式画面。特定风格的音乐作品可设置特定风格的视觉形象,如:德彪西印象主义作品《海妖》,以印象主义画派的绘画作品为视觉背景最为确切。

第二类:情态式画面。对于那些情态“描绘性”较强的作品,其画面设置可根据音乐主题的特点设置音乐所“描绘”的具体形象,画面形象应尽量与音乐形象相接近。如:柴可夫斯基《一八一二年序曲》,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一交响曲》等叙事性的音乐可以情态式画面为主。

第三类:寓意式画面。对于那些情感表现性较强的作品,其画面设置可根据音乐主题的情感特征或思想内涵设置成与音乐所表现的意境与思想相近的画面或场景,画面与音乐的契合点不在内容上,而在于意境或思想的接近。如:钢琴曲《少女的祈祷》与罗丹的雕塑《思》都不可能明确告诉我们少女内心世界的秘密。但对于视觉型学生来讲那沉思的少女形象往往更具有启迪心灵的魅力,从而进一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另外,画面设置什么时候要大,什么时候要小,什么时候要实,什么时候要虚,什么时候要彩色,什么时候要黑白,都要根据音乐的具体情况而定,不能不负责任地胡乱设置与音乐形象相违背的视觉背景。

如前所说,视觉形象作为辅助手段参与音乐鉴赏,其目的就是让视觉形象通过“通感”激活音乐形象,以揭示语言所无法描述的音乐内容。

教学案例:

柴可夫斯基《一八一二年序曲》呈示部“俄国民歌主题” 画面设置。

民歌Ⅰ,ABA曲式,A段:随着优美、深情的旋律发展,展现一个美丽的冰雪风景图,寓意深刻。B段:随着音乐变得宽广而舒展,慢慢地展示出一个色彩艳丽的森林风景图:湛蓝的湖水、蔚蓝的天空、茂密的森林……与美丽如歌的旋律一起,共同表达出俄罗斯军民热爱祖国的深情。当A段旋律以梦幻的色彩再现时,出现一幅朦胧的画面:象征和平的小天使从天而降……,密林深处的和平女神似乎在纵情地歌唱(歌唱的声音恰似正在欣赏的音乐旋律)。当音乐继续以梦幻般的色彩引出舞蹈性较强的民歌Ⅱ时,设置情调虚幻的舞蹈画面,如同梦境一般。象征俄罗斯军民面对残酷的俄法战争而表达出对祖国胜利的热切期望和对和平生活的深切向往。当发展部“战斗主题”再次以强力度出现时,画面格调突然反转,展现惨烈的俄法战争战斗场景。音乐与画面都与呈示部“俄国民歌主题”形成强烈对比。在这里,画面与音乐一起营造出“视听交融”、“情景合一”的听赏氛围,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以上的画面设置,既有情态式内容,又有寓意式内容。配合技术性赏析(音乐表达)语言、戏剧性赏析(形象分析)语言、思想性赏析(思想感情)语言,引导学生理解音乐形象,体验思想情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利用语言和文字

从理论上讲,音乐正因为其非标题性、非描绘性,所以才成为“神的语言”。也就是说任何的语言文字解释音乐都属于多余,都不能代替音乐的情感表现。但是,语言文字作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媒介,在音乐鉴赏中,仍然是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情感、揭示音乐形象的主要手段,同形象感知的“听觉型”、“视觉型”与“综合型”一样。人类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可分为“语言感知型”、“文字感知型”与“综合感知型”。因而语言文字的合理运用有助于照顾到全体学生不同的认知要求。这里以语言为例谈谈语言和文字在音乐鉴赏课中的应用。

一般来讲,作品最好能听三遍,完成从感性感知到理性认识的听赏过程。第一遍分段赏析,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作品的整体结构、表现方法和音乐形象,完成从感官感知到情感体验的提高。第二遍综合赏析,主要任务是在分段赏析音乐的基础上挖掘音乐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完成从情感体验到理性认识的提高。第三遍综合欣赏,主要任务是巩固业已取得的教学成果,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强化对重点音乐主题的理解和记忆。开拓艺术视野,并实现审美感受在学生心理的内化过程。

音乐赏析的教学语言在内容上大体可分为三类:

一、分析音乐的表达方式(技术性欣赏分析),二、提示音乐描绘的形象(戏剧性欣赏分析),三、揭示音乐所表达的思想(思想性欣赏分析)。一般来讲,戏剧性赏析最易引起学生的欣赏兴趣;技术性赏析最能提高学生对音乐表现手法的理解能力;思想性赏析最能加深学生的美感体验。在综合赏析阶段,语言应侧重于哪一个方面要视音乐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理解情况灵活决定。如若不然,单纯突出技术性赏析则会将音乐鉴赏课上成作品分析课;单纯突出戏剧性赏析则会将音乐鉴赏课上成历史课、地理课等;单纯突出思想性赏析则会将音乐鉴赏课上成政治课、心理健康教育课。这些都违背了音乐鉴赏课教学的根本目标。

另外,音乐赏析的语言组织还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准确:要选择提炼最适合作品意境或表现手法的词汇。

二、简洁:提示语言要有高度的概括性,切忌繁琐。

三、适时:提示语言要在最恰当的时机表达出来。

四、注意语速和语调:要根据作品灵活把握语速和语调。

如何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之我见

盐城市时杨中学

严明森

【摘要】普通高中音乐鉴赏课,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基础性模块,是保证学生获得参与现代化生活应具备的音乐文化修养。在音乐鉴赏模块中,要坚持以聆听音乐、感受音乐为主的原则下,整合各种教学手段,解放学生,让他们在平等、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验美,达到上好音乐鉴赏课的目的。让学生经常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音乐课堂便成了学生精神世界的家园,这就是所谓“乐则是乐的道理。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曾说过:“对于音乐教育,我最终关注的不是音乐,而是能让人产生愉悦的、精神的探讨”。

【关键词】和谐 探究 交流 马克思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音乐欣赏是人类诉诸于听觉的感性活动,它能唤醒人的音乐感觉提升人的艺术修养。托尔斯泰曾说:“我喜欢音乐胜过其它一切艺术。”黑格尔曾说:“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自身注意,从中感到满足„„音乐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藉,超越于自然感情之上,音乐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动化为自我倾听的自由自在的,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

普通高中音乐鉴赏课,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基础性模块,是保证学生获得参与现代化生活应具备的音乐文化修养。在音乐鉴赏模块中,要坚持以聆听音乐、感受音乐为主的原则下,整合各种教学手段,解放学生,让他们在平等、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验美,达到上好音乐鉴赏课的目的。让学生经常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音乐课堂便成了学生精神世界的家园,这就是所谓“乐则是乐的道理。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曾说过:“对于音乐教育,我最终关注的不是音乐,而是能让人产生愉悦的、精神的探讨”。

我们在传统的高中音乐欣赏中,音乐欣赏课形成一种古板的标准教学程序:①介绍作者生平;②介绍作品时代背景;③练唱主题音乐(可先聆听一遍);④介绍作品结构;(按段落聆听);⑤完整欣赏全曲。这种讲解音乐,分析音乐;我教你学,我讲你听;以他人感受代替自身体验;以间接经验代替直接经验的传承式教学泯灭了音乐课程的自身魅力,这种缺乏情感内涵,充满理性的课程设计不仅使学生普遍感到学习的枯燥单调,甚至恐惧、苦恼、丧失了学习兴趣,极易造成学生的“情感营养不良”。

但是,我们并不能对传统音乐欣赏教学模式一概否定。比如:介绍作者,介绍作品时代背景,练唱主题音乐等都是必要的。只是,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该如何运用各种新颖有效的方法,创设出愉快学习的情境,融知识技能的学习于审美活动中。并且引导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状态下愉快地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愉快学习氛围,让学生喜欢音乐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那学生就可能更愿意和教师相处。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学生对作品的各种理解、想法和问题,教师以鼓励支持的态度来调动全体学生共同讨论,合作解决。教师可在课堂中说“大胆说出来吧,让我们共同来解决”。教师放下威仪的外表和学生交谈,了解学生的需要,让每个学生有充分表达情感的机会,让他们都乐于畅所欲言。艺术鉴赏也是一种审美的过程,要给学生有视觉上的和谐和美感。教师的衣着要得体,美观大方;教态自然,示范动作有美感;要进行“微笑教学”,等等。总之,要让学生尽可能喜欢你。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友好、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教育家杜威说过:要使教学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真正愉快合作的相互的过程”。

二、创设课堂情境,体验愉悦教学,让学生融入音乐 由于受社会环境等综合因素影响,学生大多热衷于流行音乐,追星现象屡见不鲜,而对于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京剧,却知之甚少,甚至有陌生感和距离感。例如:在京剧欣赏梅兰芳的代表作时,课前老师在教室里张贴几幅剧照,在教室里营造出戏剧院氛围。请部分学生跟随锣鼓的节奏简单的模仿一下戏曲的动作。动作虽简单,但学生的兴趣很高,课堂气氛活跃。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在快乐体验的同时又学到了相关的知识。无论学生的即兴表现效果如何,对于他们的积极表现,老师都给予肯定。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享受表现之乐,体验音乐带来的愉悦感。

三、探究多种课堂途径,鼓励交流合作分享,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是新课改的目标也是学生获得愉悦体验的过程。曾经通过和学生交谈了解到,他们实际上并不满足于只是聆听音乐,他们更乐于动脑动手,希望老师能在课堂上留一点给他们自主活动的时间和展示他们才艺及个性的空间,以此来体验音乐的奥妙和创作的乐趣。

(一)分组交流

老师可以将学生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六至八人,要求他们共同完成一些既定目标。在创作、表演、讨论过程中,让学生们各自发挥聪明才智。因为他们在小组中容易产生集体荣誉感,从而变得主动与活跃。

(二)故事引入 在鉴赏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老师播放音乐,学生思想开小差的局面。其原因是:学生听不懂旋律,感受不到音乐形象。要解决这一问题,办法之一就是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这一心理特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生动有趣或曲折的故事中愉快地学习。

1、可以结合故事欣赏音乐。例如在欣赏古曲《流水》时,老师可以给学生讲了一个“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通过小故事,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2、也可以利用音乐来创编故事。

(三)游戏介入

音乐游戏具有愉悦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它是学生所喜爱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将其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游戏中,又能做到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完美结合。高中学生由于年龄特征而显得沉静些,做做游戏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采用何种游戏形式,都要掌握好尺度,不能喧宾夺主。

我认为,遵循愉悦原则有一个度的问题,不能盲目考虑学生的愉悦心境,否则很容易形成一个误区。例如:有些教师为了创设愉悦气氛,准备了大量的同学们比较喜爱的题材做铺垫,有时会让学生莫名其妙,甚至还导致学生注意力的转移。如果一节课只是华而不实,对该学习的知识没有掌握,对欣赏的音乐没有领悟其内涵,最终会冲淡教学目的。音乐鉴赏作为一种课堂教学形式,既要有声色等感观的愉悦的教学,又要有兼含美育和认知,情智统一的审美态度,这样才能有效地逐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课程改革是一种逐步探索的过程,我们音乐教师只有本着与学生合作,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思想,多方位地让学生自主体验和学习探究,才能上出一堂别开生面的优质音乐鉴赏课,从而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提高感受和理解音乐的欣赏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产生深刻的情绪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强烈的审美激情,提高审美能力,最终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张 莉 山东省昌乐二中 262400 摘 要:上好一节高中音乐鉴赏课包括:1.设计明确实用的学习目标;2.大量鉴赏音乐;3.培训及评价学生;4.良好的教师基本功。关键词:三维目标 培训 评价 教师基本功

作为一名普通高中的音乐教师,我认为在新课改下要上好一节高中音乐鉴赏课必须从以下几个环节做起:

一、设计明确实用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一节课的学习线索,是学生在本节课要学什么、怎样学的明确要求,要从三维目标出发。如鉴赏外国音乐的学习目标可以是:

1.学习西方音乐发展的脉络,了解音乐家、主要作品及其风格。

2.小组成员积极合作,鉴赏、体验,探究鉴赏外国不同时期音乐的方法。

3.听赏音乐作品,感受外国音乐的魅力。

二、大量音乐鉴赏是课堂的重要环节 高中音乐课程中明确说明: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审美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此大量的鉴赏是一节好的音乐课必不可少的环节。

1.精选音乐。

如鉴赏外国音乐,各时期的经典音乐多如繁星,如古典乐派可以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这是“乐圣”贝多芬的经典之作,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代表着贝多芬的最高成就。这部作品能让学生准确了解古典乐派的音乐,又对学生进行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2.鉴赏的内容必须是乐曲最有代表性的主题。

如《命运》交响曲中阴森恐怖的“命运”主题和明亮坚定的“胜利”主题,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人类在面临苦难的命运时,要勇于斗争,勇敢地扼住命运的咽喉。

3.鉴赏可分为初听、复听和再听。

初听是在老师的带领下最直观的感受;复听可以结合文字材料、老师的讲解聆听;再听时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充分感受乐曲给自己带来的震撼,与乐曲产生共鸣。要让学生真正在美感阶段、表达阶段、纯音乐阶段等三种不同的阶段上倾听音乐(美国音乐家艾伦.卡普阿)。对于鉴赏音乐,仅听一遍,既不能完整地感受音乐形象,更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培训及评价是上好一节课的有力保障

对于一节好的音乐课来说,班级学习小组的培训及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

1.培训方面

每个小组要有学科小组长,即有一定音乐基础或者有较高音乐素养的学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培训内容

(1)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应该学什么、怎样学。

(2)本节课的各个环节,让小组长带领组员积极主动推进课堂进程。

(3)学科小组长带头营造高效激情的学习气氛,督促小组成员积极投入、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4)展示,如“民族音乐”一课中,可以培训有民族舞蹈基础的学生进行课堂展示。

(5)培训形式不拘一格,可以进行课前培训,也可进行课中培训。3.评价方面

小组评价包括即时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1)即时性评价。包括课堂表现、小组活动参与度和表现质量、社团活动及兴趣小组的参与度。

(2)终结性评价。学期末进行音乐鉴赏测评,用计算机测试的方式,如听辨乐器音色、音乐情绪、经典主题辨析等等,考查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结果折合成学分计入学生基础素养评价中。

四、良好的教师基本功是上好一节的前提

1.一节好的音乐课要求音乐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丰富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

如在欣赏中国古代音乐《十面埋伏》时,教师要把作品反映的历史背景、作品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这首乐曲以我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描绘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一把小小的琵琶形象地再现了垓下之战从列营、点将、排阵、埋伏到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乌江自刎、得胜回营等情景,营造出古代战场金戈铁马的肃杀气氛。

2.小细节决定成败,优质课堂从细节做起。

(1)导课:开门见山,精练、点到为止,形式多样。

(2)预设问题:听前必问,有问必答,有答必结。

(3)环节:没有环节痕迹,过渡语言精练。

(4)知识传授:知识传授可以在体验感受中穿插,让学生理解总结。

(5)语言:教师语言生动形象(肢体语言、表情)、激情投入,才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展示。

(6)驾驭课堂能力:教师引导、点拨、评价及时到位,赏识鼓励,充分调动课堂气氛。

(7)学生素养构建:从旋律、节奏、和声、调式等,多让学生在鉴赏、体验中感悟,从而培养音乐素养。

对职业学校音乐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6

音乐教学教学方法兴趣近几年,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越来越受关注,而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是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和体系中,职业学校音乐课作为整个课程体系的一个组成,在学生素养培育中的地位越来越凸现。但目前,很多中职音乐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学思路与方法显得过于传统和陈旧,为充分发挥音乐课程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应有作用,探索适合现代职业教育所需的创新性教学模式已势在必行。通过近几年的教学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大家共享。

一、音乐教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音乐教材中,音乐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有民族自豪感、有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传承革命传统,以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而且音乐教学还通过许多生动的音乐形象,让学生们在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使学生在享受“美育”的同时,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也得以发展。因此,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是显而易见的。利用音乐课的特有形式和教材的特点,从小、从实、从远入手。所谓从小,就是从小的方面抓起。人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觉悟、情感和意念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中经过一定时间培养、体验、训练和熏陶逐渐形成的。所谓从实,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学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去感受去体验。学生可塑性都很强,容易接受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只要我们充分掌握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形象地把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于教学之中,就能取得好的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

传统的教学只是听赏教学,在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赏析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要学生集中精力听老师讲叙背景、特点后再进行听赏,是有一定难度的。听课率不高,而且记忆也比较模糊。现代多媒体的运用,对于成功实施教学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由于学生知识面窄,不容易理解作品的内涵,他们的思维带有形象性,而单纯的听觉赏析缺乏丰富的想象力,视觉感官比听觉感官更具有加深印象的作用,所以通过视觉的联想,可促进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视听两者结合,才是音乐赏析教学的一个完美形式。

赏析在民歌《茉莉花》的教学中,我就采用了边讲习作品的背景、特点,边播放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中一个中国女孩高歌《茉莉花》的表演音像资料。在视觉效果上形成冲击,在听觉效果上不断理解和加深印象。这种视觉和听觉双重的融合的方法,让学生听课率明显提升,学习兴趣普遍提高。

三、音乐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表现力和自信心

前面我也谈到,职校的多数学生来至偏远的农村,视野不够开阔,自卑心理较重,在参加学校或班级的各种学习、文娱活动时,多数人不敢表现自己,或有些学生想表现而又不会表现。这些种种现状,无疑会影响到他们的校园生活质量,长此下去,对职业生涯发展会有一定的影响。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自信心,在音乐教育中的“音乐表演”就是最能锻炼人的方式。因为它不仅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如音乐欣赏课上,让学生跟随音乐进行音乐形象的表演或在歌唱课上,让他们每一个人大声地表演唱,同时还可以让他们通过参加学校的或专业部的音乐社团活动,通过平时的训练让他们掌握歌唱或演奏的技巧,训练、指导他们的台风,然后,再参加各种比赛。经过各种形式音乐表演的平台展示,学生们的心理素质会得到很大的锻炼,表现力和自信心自然就会大大增强。

四、通过各种渠道,提高音乐教师自身修养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是学生个性的塑造者,是科学文化的传递者,是教学的示范者,是心理卫生的工作者。教师要适应教育发展的趋势,主动调整自己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协调统一,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一个献身于音乐教育事业的教师应当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认真的态度,这将会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庄的教态、形象生动的语言、富有激情的歌唱、优美动听的琴声、准确娴熟的指挥、工整认真的板书都会影响着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道德行为对学生一生都可能发生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从自我做起,平时严格要求自己,抓好个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

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一个有效的途径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一般包括视唱法、模仿法、试奏法、演示法、讲授法、欣赏法、练习法、讨论法、发现法等,但这些教学方法又各有优点,一味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有沉闷感,是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我们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利用各种教法的优点来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会产生一种新鲜感,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这样就可以起到长善救失的作用了。如在上欣赏课的时候,一味地听音乐或听教师讲授会使学生感到无趣。咱们可以先使用欣赏法,对音乐作品进行聆听、联想、模仿、分析、评价,再使用讨论法,让学生讨论初听感受,这样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精神,又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以后,还可以使用比較法,将这次欣赏过的音乐与以前欣赏过的音乐进行比较。

音乐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与感受 篇7

关键词:音乐教学,更新理念,创新思维

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 在不断的学习、研究、探索、实践过程中,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新课程全新的教育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强大的冲击, 也真正体验到了有滋有味的职业生涯。下面谈谈我对新课程音乐教学的几点体会。

第一、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更新教育理念实际上就是改变传统教学的灌输式、一言堂的强制或僵化的教育, 建立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以审美为核心, 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个体发展, 重视音乐实践, 鼓励音乐创造, 综合其他学科, 穿承多元文化, ”最大限度的使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机能发挥出来。更新教育理念主要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转化教学角色。

教学角色的转化, 把原来课堂上教师教的主体地位转换成学生学的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学生自觉积极的参与教育过程, 这样可以激活他们内在的原动力, 最大限度的把他们的智力潜能发挥出来, 逐渐的形成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鼓励培养他们注意倾听, 喜欢提问, 独立思考, 善于联想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比如:, 原来上音乐欣赏课, 是教师先介绍曲名、作者、年代、创作背景, 然后是作品分析、主要内容、段落大意……一系列程序, 还没听到音乐就先把学生限制在一个人为的框框里, 抹煞了音乐的不确定性, 代替了学生的亲身体验, 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 把音乐得多解性变成单解性, 使学生对音乐本身失去兴趣, 不注意倾听, 放弃了思考、联想。

而新教学模式下的欣赏课, 教师通常在听赏前在黑板上写下个书名号“《》”在书名号后再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一般要完整听赏两三遍) 让学生在听赏过程中, 根据自身对音乐的体验, 对作者风格的把握, 自己给作者起名, 说出作者或流行区域, 说出节拍、速度、情绪、演奏乐器及表现内容, 然后解释为什么等问题 (要求学生边听边把感受记下来) 。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用多种思维去探索问题的答案, 事先要给学生讲清楚:1、音乐具有不定性2、音乐具有非语性3、音乐具有多解性, 因此只要有根据, 任何解释都成立。这样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会非常注意倾听, 并善于联想与思考, 取的名字也非常有创意, 学生们对此的解释更具有创造性, 因此每个学生的自身经历不同, 因而对音乐的亲身体验就不同, 因此对音乐的接受也不同。这个时候是课堂气氛最活跃, 最热闹的时候, 也是学生主体性得到最大发挥的时候。

其次, 转变教学观念。

转变教学观念,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必然条件, 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而音乐活动是培养学生自阿湖学习能力的主阵地。在音乐中有学唱新歌、学习乐理、乐器演奏, 欣赏音乐等教学内容, 这些教学活动内容, 无不存在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因素。

为了使音乐知识能更好地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我们的教学观念要转变, 我们的教学方式也要更新。一方面, 我们要教学生音乐知识的用途, 另一方面也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取知识并注意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不仅是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为学生今后热爱音乐, 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最后, 综合其他学科, 传承多元文化。

必须认识到音乐是一门多元文化, 它自身就综合了其他很多学科的知识。因此一定要把音乐作为大音乐来认识, 要努力扩展知识面, 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看待音乐的机会、文学艺术素养会激发学生的灵感和想象, 大自然的无穷奥秘会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 了解音乐背后所凝结的历史、地理、政治等人文知识, 特别是理科知识中不断探索的精神有助于创造意识的培养, 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会促使学生从新的角度看待熟悉的问题。

因此, 音乐课绝不能就音乐学音乐, 一定要把它看成是音乐文化的传承。

第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

随时代的进步, 社会的发展, 人才的竞争和社会的一体化都呼唤创造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更新教育理念, 创新教学的范围, 还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大胆探索, 标新立异,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识, 情感, 想象和个性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知和认识, 使自己融入艺术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使他们的个性化思维和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在音乐教学实践中, 我主要通过生动活泼又富有创意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进行创编活动, 并从中感受美, 领悟美, 体验美。

对职业学校音乐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8

一、音乐教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音乐教材中, 音乐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有民族自豪感、有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传承革命传统, 以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而且音乐教学还通过许多生动的音乐形象, 让学生们在审美教育的同时,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寓德育于美育之中, 使学生在享受“美育”的同时, 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也得以发展。因此, 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是显而易见的。利用音乐课的特有形式和教材的特点, 从小、从实、从远入手。所谓从小, 就是从小的方面抓起。人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觉悟、情感和意念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中经过一定时间培养、体验、训练和熏陶逐渐形成的。所谓从实, 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从教学的实际出发, 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去感受去体验。学生可塑性都很强, 容易接受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只要我们充分掌握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 形象地把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于教学之中, 就能取得好的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 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

传统的教学只是听赏教学, 在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赏析能力有限的情况下, 要学生集中精力听老师讲叙背景、特点后再进行听赏, 是有一定难度的。听课率不高, 而且记忆也比较模糊。现代多媒体的运用, 对于成功实施教学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由于学生知识面窄, 不容易理解作品的内涵, 他们的思维带有形象性, 而单纯的听觉赏析缺乏丰富的想象力, 视觉感官比听觉感官更具有加深印象的作用, 所以通过视觉的联想, 可促进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视听两者结合, 才是音乐赏析教学的一个完美形式。

赏析在民歌《茉莉花》的教学中, 我就采用了边讲习作品的背景、特点, 边播放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中一个中国女孩高歌《茉莉花》的表演音像资料。在视觉效果上形成冲击, 在听觉效果上不断理解和加深印象。这种视觉和听觉双重的融合的方法, 让学生听课率明显提升, 学习兴趣普遍提高。

三、音乐教学,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表现力和自信心

前面我也谈到, 职校的多数学生来至偏远的农村, 视野不够开阔, 自卑心理较重, 在参加学校或班级的各种学习、文娱活动时, 多数人不敢表现自己, 或有些学生想表现而又不会表现。这些种种现状, 无疑会影响到他们的校园生活质量, 长此下去, 对职业生涯发展会有一定的影响。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自信心, 在音乐教育中的“音乐表演”就是最能锻炼人的方式。因为它不仅可以通过课堂教学, 如音乐欣赏课上, 让学生跟随音乐进行音乐形象的表演或在歌唱课上, 让他们每一个人大声地表演唱, 同时还可以让他们通过参加学校的或专业部的音乐社团活动, 通过平时的训练让他们掌握歌唱或演奏的技巧, 训练、指导他们的台风, 然后, 再参加各种比赛。经过各种形式音乐表演的平台展示, 学生们的心理素质会得到很大的锻炼, 表现力和自信心自然就会大大增强。

四、通过各种渠道, 提高音乐教师自身修养

教育心理学认为, 教师是学生个性的塑造者, 是科学文化的传递者, 是教学的示范者, 是心理卫生的工作者。教师要适应教育发展的趋势, 主动调整自己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 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协调统一, 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一个献身于音乐教育事业的教师应当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 丰富的知识, 认真的态度, 这将会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庄的教态、形象生动的语言、富有激情的歌唱、优美动听的琴声、准确娴熟的指挥、工整认真的板书都会影响着学生, 使学生潜移默化, 耳濡目染。道德行为对学生一生都可能发生影响, 因此, 教师必须从自我做起, 平时严格要求自己, 抓好个人师德修养, 为人师表。

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有一个有效的途径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 一般包括视唱法、模仿法、试奏法、演示法、讲授法、欣赏法、练习法、讨论法、发现法等, 但这些教学方法又各有优点, 一味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有沉闷感, 是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我们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利用各种教法的优点来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 会产生一种新鲜感, 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这样就可以起到长善救失的作用了。如在上欣赏课的时候, 一味地听音乐或听教师讲授会使学生感到无趣。咱们可以先使用欣赏法, 对音乐作品进行聆听、联想、模仿、分析、评价, 再使用讨论法, 让学生讨论初听感受, 这样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精神, 又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以后, 还可以使用比较法, 将这次欣赏过的音乐与以前欣赏过的音乐进行比较。

总之,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倾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 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赞可夫认为“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实验证明, 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就会厌学。所以,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音乐教师首先应该去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兴趣,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其可以主动地、自觉地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 从而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 做到快乐教学, 使音乐课成为一个在愉悦、轻松气氛下学到音乐知识, 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

摘要:中职音乐课程作为职业课程体系的一个部分, 在学生素养培育中的地位越来越凸现。但目前, 很多中职音乐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明显, 教学思路与方法陈旧。结合音乐课程特征, 创新性地提出了音乐课程的几点体会。

上好中学音乐课的几点体会 篇9

关键词:音乐,教育,中学生

现代教育强调教育内容、方法与受教育者个性发展要求和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同样, 中学生的音乐教育也应与其音乐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笔者从事了十几年的音乐教学, 对怎样适应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 上好音乐课有着深刻的体会。根据中学生音乐心理发展的特点, 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应尽量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坚持有序施教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 决定了他们音乐心理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有共性, 都具有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特征。音乐教育教学要掌握施教的分寸, 抓住每个年龄阶段音乐心理发展的特点, 有的放矢, 循序渐进, 以创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例如, 初中阶段, 从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 属少年期或学龄中期。这一时期, 学生的心理发展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他们已不满足于小学阶段的活泼、快乐, 描写小动物和描写人生活的音乐, 他们对世界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 开始逐渐将兴趣转向能满足其多方面感情需要的音乐作品, 如“优美、活泼的”“开朗、奔放的”“兴奋、激昂的”“悲惨、哀怨的”, 等等。这个时期, 可以有针对性地将中外一些优秀的经典的音乐作品介绍给他们, 让他们广泛接受各种音乐信息, 扩大音乐视野, 提高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只有针对这一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教学,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为了做到有序施教, 音乐教师必须加强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素养, 以掌握教学规律和心理活动规律, 从而提高按规律施教的自觉性。

二、坚持有导施教

中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 趣味变异很迅速, 以致丧失审美判断力, 容易成为各种“新潮”的趋奉者, 从而形成某些人热衷流行音乐的心理倾向。对于这种音乐偏爱, 我们当然不能迁就、迎合、放任自流, 使之形成不良的效应, 也不应采取讽刺、嘲笑、硬性禁止的态度和做法, 我们要对其进行疏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1、充分应用课内外音乐活动的机会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培养

各种各样的审美兴趣, 让他们接触多种题材、形式、风格的音乐作品, 其实他们进行思考、比较、评价, 使他们在比较中增强分辨能力, 提高鉴赏水平。

2、要激励学生超越自我, 去学习和研究自己不熟悉的音乐艺术世界。

使学生从狭隘的音乐从属关系转到理解音乐的本质上来, 放弃“我们的”“、你们的”、“他们的”音乐观点, 克服对艺术音乐的抵触和排斥情绪, 成为欣赏高雅音乐艺术的一员。

3、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

人们所喜爱的事物往往是他们所熟悉的, 这是社会生活的一般规律, 音乐亦概莫能外。音乐爱好是反复强化形成的。一个人所喜爱的音乐, 他自然爱听、多听, 在长期的重复中得到自我强化, 从而形成他的音乐偏好特色。学校是学生能听到音乐的重要场所, 教师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 使艺术音乐成为正常的、自然的学习内容, 使学生成为欣赏艺术音乐得常客。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 使他们不知不觉地受到音乐艺术的影响, 自然而然地对高雅艺术音乐产生强烈的兴趣和爱好。

三、坚持有乐施教

在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实践中, 对“乐学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例如, 有的学校在音乐教学中, 以“趣”激发动机, 以“美”愉悦学生身心, 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 让学生在其中感受、陶冶, 促进学生在审美愉悦中得到个性的全面发展。

对中学生的教育, 要利用他们喜欢嬉戏、害怕拘束的特点, 创造一种顺其自然发展规律的教育方法, 使他们高兴学、主动学, 这样学业才能日新月异、有所长进;反之, 如果强迫他们, 只会使他们的学习情趣日渐减退, 犹如霜打一般。

注重音乐教学的律动性, 也是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动作对中学生的认知活动中有重要的作用。音乐教学是在动态中进行的, 它以起伏的旋律、鲜明的节奏、强弱有序的力度、缓急相错的速度以及各种不同的感情变换, 激起人们形体动作的反应, 使人们自然地动起来。例如, 听音乐, 听觉在动;唱 (奏) 音乐, 视觉、听觉、思维等方面综合在动;律动表演, 身体在动;即兴创作, 思维在动等等。总之, 动态的音乐协调着青少年身体的动, 身体的动又要影响青少年的智力和技能的发展, 从而使之逐步形成良好的乐感, 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在设计音乐活动时, 要注意富于想象力、以充分利用音乐的资源。

四、坚持有别施教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音乐心理发展具有差异性。由于社会环境、家庭条件、教育状况、个人天赋、接受教育的主观能动性不尽相同, 所以, 每个学生存在着发展的差异。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个性, 没有两个像两滴水那么相似的儿童。”因此, 音乐教学过程要讲究分寸, 注意那怕是些微的不同, 不能千遍一律, 搞一刀切, 要根据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承认差异、扬长避短。

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面向全体学生, 对学生既要一视同仁, 使每个学生都有平等发展的机会, 又要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不同的发展水平, 提出不同的期望与要求, 既要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又要让学生明白, 必须为成功做出较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曹理等著《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廖宗马华著《音乐审美教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西方音乐史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10

一、以西方音乐为主线,注重结合东方音乐对比讲解

在进行西方音乐史教学的时候,可以以西方音乐得发展为主线,注重结合东方音乐对比讲解。我国多省份高校在进行西方音乐史教学的时候,较为困难的是进行有效的横向对比,单一的讲解西方音乐史很容易显得枯燥和难于理解。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中外音乐的差异性,或者说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中外音乐存在的差异较多,但是也有些地方是共通的,比如人文环境的变化给音乐造成的影响比较大,人文环境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音乐的风格。所以,教师在编排课程的过程中,需要全面的考虑到两个方面。首先,需要穿插介绍中国音乐发展史的内容,这样能够有助于让学生找到熟悉点,为西方音乐史教学提供借鉴。其次,在对西方音乐史中包含的某种艺术形式进行讲解的时候,可以与其它西方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讲解。这样能够使西方音乐史教学内容更加的丰富,帮助学生在掌握西方音乐史发展脉络与艺术特征的同时,将学生的艺术灵感激发出来。比如,在进行西方音乐史教学的时候,肯定要介绍乐器,每一个的时期都有它不同的乐器,西方乐器以金属材质居多。此时可以加入我国的乐器对比介绍,我国常见的乐器多以丝竹类为主。中国乐器的简单与西方乐器的复杂,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文化的差异导致乐器选用材质的差异。这样学生掌握了二者的区别,更容易记忆,更有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兴趣。

二、广泛的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在现代技术教育过程中,多媒体已经逐步的运用到了课堂教学中去,西方音乐史更也是如此。由于我们无法带领学生去西方国家,身临其境的感受西方文化体验西方音乐的发展过程。而网络和多媒体的运用填补了这一空缺。它是学生感受西方音乐最直接和有效的手段。网络上的音像、图片等资源能够让课堂变的更加的形象生动,能够更具艺术氛围。西方音乐史的范围和内容比较多,通过广泛的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能够详细的讲解给学生听,并且通过多媒体还能够让学生更加主动的进行学习,探索音乐发展的历史,从而更好的解决这门史类课程在讲授过程中枯燥古板的授课情况。

三、将讲解、赏析以及讨论结合在一起

在《西方音乐史》的授课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语言来进行讲解,语言文字的讲解很难让学生深层次的理解,特别是从乐谱的讲解到音乐知识的讲解,分析音乐家的创造技术,都只能够停留在表面。这个时候,穿插相关作品的欣赏,带领学生分析就显得不那么死板,难于理解。高校绝大多数学生本身的基础理论知识存在一定的欠缺,很多作品都没有听说过。现在,作品欣赏已经成为了西方音乐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欣赏也不能够仅仅是让学生听一遍音乐就结束了,而是需要将其和音乐知识结合在一起,带领学生对音乐的旋律和主题进行分析,全面的认识作品的思想以及音乐的整体风格。此时应更重视的是让学生参与讨论,绝大多数高校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美学观念和审美意识,对于音乐作品往往会有自己的看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学生能够更为深刻的理解学习的内容,加深记忆。与此同时,小组合作还能拓宽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全面多角度的进行音乐作品分析。讨论也能够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好的调动起来,主动的进行知识学习。

四、结语

总之,在进行《西方音乐史》教学的时候,教师首先需要改变教学理念,不能把它当做是一门单一枯燥的史类课程来讲。其次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要讲好《西方音乐史》这门课程需要在备课室大量的查找资料,广泛的运用多媒体和网络平台,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最后,一定要更多的让学生参与进来,改变一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才能将这门课讲好讲出特点来。

摘要:《西方音乐史》这门课程是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必修课程。是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基础性支柱。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有助于拓宽教学思路,简化教学难点,更加形象生动的介绍史类课程。

关键词:西方音乐史,教学,思考

参考文献

[1]侯燕.西方音乐史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1:132-135.

[2]邓琦.关于“西方音乐史”教学改革的综合探讨[J].科学经济社会,2012,03:189-192.

[3]李洁.西方音乐史教学方法的简单思考与研究[J].音乐时空,2014,04:171.

[4]孙晓丹,孙韶明.对西方音乐史教学的几点思考[J].大舞台,2014,05:207-208.

[5]孟泉希.就西方音乐史教学引发的一点思考[J].黄河之声,2013,16:48-49.

上一篇:汽车稳定性控制下一篇:化学实验绿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