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简析

2024-08-28

绿色建筑简析(精选九篇)

绿色建筑简析 篇1

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仍然是确定住宅通风方案时必须要首先确保的, 通过合理的区域规划、住宅整体平面布局、户型的合理设计、满足要求的居室门窗开启面积, 利用门窗进行自然通风。

在采用自然通风方式受到制约时, 例如采暖季、空调季从节能角度出发不应大面积长时间开启门窗通风, 或者遇严重空气污染室外大气环境恶劣 (比如2013年末全国大范围的雾霾) , 就需要通过机械通风的方式, 为居室提供新风并保证室内空气质量在人体健康许可的范围内。

1 被动循环

该方式通风过程由设于居室外墙上的通风口与卫生间排气扇共同完成, 利用卫生间排风形成的室内负压, 通过外墙风口引入新风。外墙风口基本由室外防雨帽和Φ100风管组成, 室内侧可配置粗效过滤网和关闭阀片。

采用这种通风方式, 单位建筑面积增加投资少, 安装简单, 对室内空间没有影响。外墙风口的布置需要建筑师结合外立面设计整体考虑, 严寒和寒冷地区还要同时考虑回避冬季主导风向的问题。室外进入的新风风量受卫生间排风扇排风量和运行时间影响, 同时新风仅经过粗效过滤甚至不经过滤就进入室内, 清洁度没有保障, 要受到室外空气环境的影响。户内卫生间因为要采用带百叶的门, 当排气扇不运行时, 卫生间内的污浊空气有可能通过门上的百叶口溢出, 污染居室内空气。

窗式通风器

这种通风方式有两种构成形式。

(1) 窗式通风器为自然通风型, 无动力装置。该形式工作原理同被动循环方式, 只是将被动循环方式中的外墙风口换做了窗式通风器, 优点是窗式通风器均设有过滤除尘层, 可在室外新风通过时过滤掉大部颗粒物、有害气体等污染物, 进入室内的新风清洁度有一定的保障;

(2) 窗式通风器为动力型, 即在自然窗式通风器的基础上配置小型通风机, 不需要与卫生间排气扇配合使用, 自身即可随时完成室内新风供给, 且新风量一定。

近年来窗式通风器的应用越来越多, 有类似产品如装了过滤装置的百叶窗, 开启方式有自动和手动之分, 工作原理都是相同的。这类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充分体现了人们对居住建筑节能、室内空气品质的关注度和自觉意识。受城市空气质量下降影响, 开窗通风换气受限, 尤其是采暖制冷期间, 外窗密闭的情况下有可以调节的户内换气装置, 补充新鲜空气, 并预防和控制生物、化学、放射性等有害物对室内空气的污染, 已经成为更广泛的需求。特别是最近两年, 生产厂商积极应对人们对PM2.5的关注, 研发出针对PM2.5的动力型窗式通风器。

采用窗式通风器供给住宅新风的方式, 单位建筑面积投资会有小幅增加, 因此而增加的投资取决于通风器产品的选型, 自然通风型最少, 动力型略高, 约为自然通风型的几倍, 防PM2.5型则更高, 约为自然通风型的十几倍。不过, 相信随着这类产品应用范围的增加, 生产、销售成本肯定会有下降空间, 随之这部分的投资也会有所降低。

采用窗式通风器通风的方式, 通风器要结合住宅外窗设置, 因此需要建筑师在设计阶段即考虑通风器与外窗的结合及对建筑外立面的影响。在施工阶段定制门窗产品时, 门窗生产厂商与通风器厂商也必须密切配合, 共同保障所供应的产品质量, 这也是决定着用户使用时室内通风效果和空气质量的关键因素。

这种方式仅对建筑外窗有影响, 不占用室内空间, 但是, 可能会对外窗隔声性能、密闭性有一点影响 (影响大小视不同产品, 有区别) , 且动力型窗式通风器的风机运行时会有一点噪声 (在室内声环境允许值范围内) 。

2 户式新风

户式新风系统由户式新风换气机和风管、室内风口、外墙风口构成。根据核心设备新风换气机的附加功能不同, 大致分为热回收型、空气净化型、及前两者复合型等。

2.1 热回收型

此类新风换气机是在普通新风换气机的基础上, 配备了空气热回收装置, 室外新风和室内排风均经过空气热回收装置, 通过该装置回收一部分室内热量。这种通风形式中, 室外新风未经过滤或仅经过粗效过滤, 新风的空气质量不保证;送风温度会受室外温度影响有一定波动;单位建筑面积投资增加幅度约为动力式窗式通风器的2倍。

2.2 空气净化型

此类新风换气机是在普通新风换气机的基础上, 配备了空气净化、过滤装置, 使进入室内的室外新风经过滤、净化, 能够达到室内空气质量的卫生要求;送风温度同样会受室外温度影响有一定波动;单位建筑面积投资增加幅度较热回收型要高。

2.3 功能加强型

此类新风换气机相对于前两者单一功能而言。目前市场上该类产品附加功能各有不同, 基本构成就是在普通新风换气机的基础上配备热交换装置、空气净化装置、空气加热、冷却装置等。针对现在空气污染严重、人们对室内空气质量要求提高的情况, 很多厂商开发出利用光触媒、静电、固体吸附等等物理方式进行空气净化、杀菌、过滤的产品, 甚至可根据业主需求, 配备相关功能。这类属于目前较高端的产品, 单位建筑面积投资增幅约可达到前两者的几倍。

通过户式新风系统通风的方式, 不仅需要在户内考虑通风设备、通风管道的安装空间、室内送、排风口的位置, 也需要考虑外墙新、排风口的位置通建筑外立面的结合。相较第1、2种通风方式, 户式新风系统具有密闭性好, 新风量、空气质量均有保证, 且室内温度受室外温度影响较小甚至不熟影响 (配备加热、制冷功能) 等优点。

3 集中新风系统

住宅集中新风系统与公共建筑新风系统构成相同, 由新风机组、通风管道和调节阀、防火阀、末端送风口等通风系统阀部件组成, 如果新风经过制冷或加热处理, 则新风管还需要做保温处理。

本系统新风机组即公共建筑普遍采用的组合式新风机组, 通常由空气过滤、制冷、制热、加湿等功能段组成。实际工程应用中, 要根据切实的需求, 确定功能段组成, 以避免增加额外投资。

这种新风供给方式, 相较于前三种, 其新风量, 新风温、湿度, 新风系统运行时间均可控, 由物业统一管理, 合理安排新风系统运行时间, 做到节能又增加室内舒适度, 是目前一些申报高星级绿色建筑的住宅大多采用的方式。

这种新风供给方式在空间上需求, 较前三种方式都高:需要设置专用的设备机房, 并且对机房设置的位置也有要求, 要以机组运行不影响住户为原则。同时, 因为机组运行时会产生噪声、振动, 对机房的降噪、减振措施和施工要求都较高;需要占用公共空间布置公共新风送风管 (如设集中排风, 还需要公共排风管井) ;需要在风系统管道上, 按照相关规范要求, 设置风管调节阀、防火阀、检修清扫口等风系统配件。同时, 该方式需要专业运行管理人员进行日常维护管理。

4 结语

简析我国绿色食品市场出现的问题 篇2

邢敬荣

香港国际安全食品认证中心

内容提要

我国绿色食品发展迟缓,检测认证机构的不严整。绿色食品问题屡屡出现的根本原因。为如何推动绿色食品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需要根据有关部门检测且达到要求的食品才可称为绿色食品。实践证明 , 绿色食品适应了未来农业和食品业的发展 , 是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良好载体。发展绿色食品 , 对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 提高农产品和食品质量 , 增强人民身体健康 ,增加农民收入 ,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绿色食品市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检测认证不严格,监管体系不合理。我国绿色食品近年来频繁出现问题,很多拥有绿色标识的企业反而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让我国的消费者对绿色食品产生了怀疑,而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检测认证的不严格监管体系不合理,在检测认证中出现企业“明星效应”,知名企业在检测认证过程中享受了“优惠”,监管体系中出现了互相推诿的问题,如此检测认证和监管体系导致了我国绿色市场发展迟缓,消费者对绿色食品失去信心。

(二)绿色食品市场体系不规范 , 部分企业法律意识淡薄 , 假冒绿色食品现象时有发生 , 扰乱了绿色食品市场秩序

绿色食品商标标志是经国家商标局注册的质量证明商标 , 其商标专用权受我国 “商标法” 的保护。绿色食品商标标志包括 “绿色食品” 中文、绿色食品英文(GreenFood)、绿色食品标志图形及三者的组合体。任何企业和个人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 , 必须经注册人的许可。但是 , 部分企业法律意识淡薄 , 绿色食品侵权行为和假冒绿色食品时有发生。部分绿色食品企业擅自扩大绿色食品标志使用范围;部分绿色食品企业超期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更有一些不法之徒 , 假冒绿色食品商标标志 , 欺骗消费者 , 严重损害了绿色食品的市场整体形象。某权威单位曾对北京某果品批发市场进行调查 , 发现市场批发的果品中 , 有近20 % 的产品包装上印有 “绿色食品” 字样 , 其中有 80 % 的产品系假冒绿色食品。此外 , 绿色食品良莠不齐的产品质量 , 也影响了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信赖。

(三)按照消费者购买行为心理学说 , 认知只是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的基础(如消费者听说“绿色食品”),只有当消费者较全面感知了某种产品或某种消费确能极大化地满足其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时 , 才能产生积极的购买行为。由于绿色食品整体宣传不够 , 消费者对绿色食品价值缺乏进一步的感知 , 未能形成稳定的绿色食品消费信念 , 造成有效需求不足。据广州市统计局今年 3 月份的一项调查表明 , 市民对 “绿色食品” 这个名词的认知度较高 , 但相当市民对绿色食品缺乏进一步的了解。在调查的人群中 , 有 78.5 %的人听说过 “绿色食品” 这个名词 , 其中有 24.1 %的人未听说过 “绿色食品有识别标志” , 而具备识别标志能力的人只有 21.9 %。“无污染、安全”是绿色食品的主要特征 , 即使在买过的人群中 ,也只有 48.8 % 的人意识到这一点 , 而 62.4 % 的人由于对绿色食品缺乏正确的认识而未购买绿色食品。调查中 , 有相当部分的人对绿色食品不甚了解 , 以为绿颜色的食品或纯天然的食品就是绿色食品 , 还有人认为保健食品就是绿色食品。绿色食品较高的价格也影响着消费。现代农业依靠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来提高产量 , 绿色食品由于禁止或限用化肥和农药而引起产量下降 , 其生产和管理成本高于普通产品 , 价格理应高些 , 但目前有些企业没有正确分析产品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 , 为追求高额利润盲目提高价格 ,造成供求价格不平衡 , 影响消费。据调查 , 北京市某超市经营的绿色食品蔬菜(礼品装)价格比普通蔬菜高 200 % 以上 , 绿色食品鸡蛋价格比普通鸡蛋价格高 120 % 以上。

(四)绿色食品生产经营分散 , 缺乏统一的协调和组织 , 产品跨地区经营困难 绿色食品区域化生产虽初见雏形 , 但总体上分布仍很分散。如按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划分 ,1999 年东部 12 个省、市绿色食品产品数为 572 个 , 占绿色食品产品总数的 42 % , 中部 9 个省、自治区产品数为533 个 , 占产品总数的 39 % , 而西部 10 个省、市、自治区的产品数为 248 个 , 占总数的 19 %。而且 , 由于对产地环境的特殊要求 , 绿色食品产地主要分布在辽阔的农村和边远山区。据统计 , 在1999 年的 742 家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中 , 有近70 % 的企业分布于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边远地区。绿色食品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的沿海开放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空间距离增加了绿色食品供货困难 , 造成产供销脱节 , 绿色食品消费市场发展缓慢。绿色食品企业及其产品尚未形成进入市场的合力 , 影响了绿色食品市场的发育程度和扩张规模。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和产品分布全国各地 ,市场的发育缺乏统一的协调和组织 , 缺乏较强劲的经纪人队伍 , 并受流通领域条块分割、行业封闭体制的惯性影响 , 产品跨地区经营比较困难 ,产品供给没有规模 , 市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有限。同样 , 绿色食品经营企业也相对分散 , 企业与企业间缺乏必要的经济联系 , 企业难以形成合力。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过分依赖于传统的商业流通渠道 , 与绿色食品营销企业缺乏必要的联系 , 影响了绿色食品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此外 , 部分企业还存在 “重申报 , 轻市场” 的观念 , 有些企业还过分依赖政府行为 , 如此等等 , 都是影 响绿色食品市场建设的重要因素。

(四)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小 , 产品结构不合理 ,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绿色食品市场的发育 市场的发育 , 需要一定规模的产品。绿色食品经过 10 年的发展 , 产品开发得到了快速发展。绿色食品产品数由 1990 年的 127 个增加到1999 年的 1353 个 , 绿色食品实物产量由 1990年的 35 万吨增加到 1999 年的 1105.8 万吨 , 绿色食品环境监测面积由 1990 年的 15 万公顷增加到 1999 年的 337.6 万公顷。但是 , 相对于普通食品 , 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太小 , 绿色食品实物年产量还不到全国普通食品年产量的 1 %。即使发展较快的粮油、饮料、蔬菜类产品 , 所占的比例也很小。1999 年 , 绿色食品粮油产量仅占全国普通粮油类产量的 2.44 % , 绿色食品饮料类产量仅占全国普通饮料类产量的 3.01 %。绿色食品粮油作物的种植面积仅占全国粮油作物种植面积的 0.61 % , 绿色食品蔬菜种植面积仅占全国蔬菜种植面积的 1.59 %。产品结构不尽合理 , 产品品种单调 , 无法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据资料表明 ,2000 年 , 在我国绿色食品产品结构中 , 粮油类产品占 28 % , 蔬菜类占 17 % , 饮料类占 15 % , 而消费者最为关心和市场需求较大的畜禽肉类产品、水海产品所占比例极小。较少数量的产品在结构不尽合理的情况下 , 无法形成独特的绿色食品市场。按一般商业标准 , 商店每平方米经营的食品品种一般应有 15 — 20 个 , 规模100平方米的商店 , 其经营的品种至少要达到1500 — 2000 个。而我国绿色食品产品数 1998年仅 1018 个 , 目前也仅 1831 个 , 如除去水果、蔬菜等鲜活农产品及一些由于地区消费习惯、口味等原因只适合本地区销售的产品外 , 真正能跨地区经营的产品还不到 1000 个 , 这么少的产品无法进行绿色食品专营 , 也无法形成独特— 4 2 —张志华 : 我国绿色食品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的绿色食品市场。

二、发展我国绿色食品市场的对策与建议

(一)严格检测认证、监管程序。

由于通过绿色认证的企业频繁出现问题,消费者对绿色认证产生了质疑,所以要加大力度搞好检测认证和监管程序,积极引进第三方检测机构,在公平公正的角度来进行检测认证,应引入国外的先进检测技术和认证体系,例如香港国际安全食品认证中心,犹太检测等第三方机构来协助我国绿色食品市场的发展和进步。对于出现问题的企业应严格处理,对于真正绿色健康的食品企业应积极采取扶持政策。

(二)扩大生产规模 , 调整产品结构 , 扩大市场容量 , 满足人们对绿色食品多样化的需求 “质量与发展” 是绿色食品的两大主题。在现有发展的基础上 , 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 , 各地要稳步扩大绿色食品的生产规模 , 扩大市场的供给能力。各地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绿色食品的重要意义 , 将发展绿色食品同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 把绿色食品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 , 坚持以财政投入和信贷投入为导向 , 充分发挥财政、金融部门的职能作用 , 把扶持绿色食品开发作为资金投放的重点 , 切实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各地要依照本地的资源和环境条件 , 选择有市场竞争力的 “拳头” 产品 ,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 鼓励并支持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辐射力的龙头企业将特定区域内中小企业的相关产品纳入其品牌 , 通过改进生产工艺 , 提高产品质量 , 扩大产品在生产上的容量。积极筛选、研制符合绿色食品生产标准的生产资料 , 包括绿色食品生产所需的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兽药、水产养殖用药等。随着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 , 人们对肉、蛋、水海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大陆居民的肉、蛋、水海产品消费量与 90 年代初比分别提高了19.4 %、76.8 % 和 55.1 %。目前 , 在畜禽、水产品养殖过程中 , 一些生产者为了增加产量 , 获取更高效益 , 大量使用激素、抗生素、兴奋剂和避孕药等药物 , 肉、蛋、水产品质量令人担忧。市场呼唤绿色畜禽、水海产品。但是 , 我国目前的绿色肉、蛋、水海产品很少 , 其所占比例还不到所有绿色食品产品数的 3 % , 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各地要认识到开发绿色肉、蛋、水海产品的市场前景 , 加快绿色肉、蛋和水海产品的开发。绿色食品主管部门应尽快出台 《绿色食品畜禽(水产)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绿色食品畜禽(水产)兽药使用准则》 等标准文件。这是绿色食品市场发育和发展的需要 , 也是人们食物结构调整的要求。(三)强化宣传教育 , 营造绿色食品消费潮流

作为商品 , 绿色食品是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 但更多地融入了保护环境、崇尚自然、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 开展多层次的绿色食品宣传教育 , 启动绿色食品消费市场 , 形成绿色食品消费潮流。在宣传层面上 , 不仅要对政府和企业宣传 , 还要向科研院校、社会团体和普通消费者宣传。在宣传内容上 , 不仅要宣传绿色食品无污染、安全、优质特性 , 还要宣传绿色食品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人类健康、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绿色食品的整体宣传和教育 , 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 , 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明确消费绿色食品既能保障人体健康 ,又能保护生态环境 , 使绿色食品消费意识深入人心 , 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食品需求。

(四)分区域、有组织地建立专业化的绿色食品批发市场 , 形成全国统一的绿色食品营销网络体系

目前 , 大多数绿色食品只能通过普通流通渠道进入市场 , 市场聚集效应不显著 , 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为发挥绿色食品的规模效益和整合效应 , 应有计划、有组织 , 分区域建立专业化的绿色食品批发市场。通过专业批发市场 , 聚集绿色食品 , 建立集散地。专业批发市场作为具有足够资金的绿色食品中间商 , 可承担绿色食品零售网络体系及电子商务建设的建立绿色食品连锁店。一定规模的连锁店 , 具有降低成本、控制价格、促进销售和强化服务的作用。通过专业批发市场 , 动员社会力量 ,建立绿色食品连锁店。绿色食品管理部门应对专业批发市场和连锁店进行统一设计 , 并综合考虑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 , 结合绿色食品标志、颜色 , 综合设计绿色食品统一的销售图案。建立专业批发市场和连锁店 , 首先可考虑大中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批发市场可分区域建立东部批发市场、西部批发市场、南部批发市场和中部批发市场。连锁店不能过多 , 大城市 3 — 5 家 ,中等城市 2 — 3 家。2 1 建立全国统一的绿色食品交易平台 , 开展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具有不受时空限制、准确度高、更新速度快、成本低等特点。应建立全国统一的绿色食品交易平台 , 开展 “ BtoB ” 和 “ BtoC ”电子商务 , 构建高效率的绿色食品营销网络体系。利用 “ BtoB ”平台 , 实现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和绿色食品原料企业间、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和绿色食品营销企业间的网上订购;通过 “ BtoC ”平台 ,并依靠绿色食品连锁店和配送队伍 , 实现 “网上购物”。对绿色食品专业批发市场体系的基础条件 ,政府要给予政策优惠 , 加大资金投入 , 发挥社会力量 , 合力搞活绿色食品流通。绿色食品管理部门应制定绿色食品专业批发市场及连锁店认证管理办法 , 施行 “绿色食品准入制度” , 加强对绿色食品批发市场和连锁店的监督和管理 , 确保绿色食品产品质量。

(五)加强宏观调控 , 为绿色食品市场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

加快绿色食品立法工作 , 为绿色食品市场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建议政府加快绿色食品的立法工作 , 尽快出台 “绿色食品管理条例” , 为切实保证绿色食品产品质量 , 规范和发展绿色食品市场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依据。实践证明 , 黑龙江省出台的地方性 “绿色食品管理条例” , 对保证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加快绿色食品标准、认证准则、贸易准则等方面与国际接轨 , 为进一步打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AA 级绿色食品是与国际有机食品接轨的产品 , 其出口潜力巨大。我国即将加入 WTO ,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面临大量出口的机遇。我们应加快标准建设 , 加快标准、认证程序和相关法则与国际接轨 , 为进一步建立国际市场创造条件。3 1 加大打击假冒绿色食品产品的力度 , 维护绿色食品市场主体利益。政府要组织协调技术监督、工商等有关部门 , 建立完善的市场监督体系 , 加大绿色食品商标标志的保护力度。4 1 制定合理的绿色食品价格。制定合理的价格是绿色食品营销中的新概念。由于绿色食品生产和管理成本高于普通食品 , 生产价格高于普通食品 , 同时融入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 , 应将环境成本计入价格。如芬兰政府允许绿色食品价格比普通食品高 30 % 以上 , 而日本政府允许高出 20 % 左右。5 1 加强管理 , 确保绿色食品产品质量。绿色食品主管部门要加强绿色食品认证中的监督管理 , 保证认证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加强绿色食品生产质量管理 , 全面落实全程质量控制措施;加强对环境监测机构、产品监测机构的监督管理;加强队伍素质建设;加强绿色食品推荐生产资料工作等 , 确保绿色食品产品质量。

参考文献

绿色建筑简析 篇3

一、寿光市农业经济现状

寿光市总面积2180平方公里, 辖15处镇、街道, 人口100万, 是全国农业产业化起步较早的地区之一。近年来, 寿光市采取各项措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连续八次跻身全国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 (市) , 三年排名提升47个位次, 农业增加值列全国第19位,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列第38位。目前, 寿光市已形成了以蔬菜大棚、海淡水养殖、盐业生产等产业为主体的经济组合, 培植起了蔬菜、果品、水产、畜牧等五大主导产业, 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

二、寿光市发展绿色农业现状

近年来, 寿光市加发展绿色农业, 始终把实施农业项目作为促进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实施了良种繁育、标准粮田、预警项目、良种补贴、阳光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等一项列农业项目, 使全市的绿色农业有了较快发展。寿光市发展绿色农业的模式主要有:

1. 企业带动模式

以企业为主体, 有相关农户加入的绿色农业组织模式, 公司对外连接市场, 通过公司的运营和对市场的把握来指导农户进行生产, 农户根据公司提供的信息进行农产品的初级生产, 初级产品再返销给公司, 公司经过深加工成为市场上最终需要的产品。

2. 市场导向模式

通过农产品市场的需求产生的原动力来带动农户进行农业生产, 特别是专业市场形成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农民可以和专业市场订立供销合同, 直接参与市场活动, 了解市场经营, 把握市场动向。

3. 主要产业模式

主要产业模式就是充分考虑当地区域的农业资源, 从特色产业和优势产品及传统生产方式入手, 发展“一区一产业, 一村一产品”的经营模式, 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在农产品的生产上最容易符合对绿色产品的要求。

4. 合作组织模式

以各种农业协会、研究所、合作社等中介组织为媒介形成的合作性质的农业发展模式, 这种方式能充分发挥组织的信息、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优势, 组织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

5. 企业自主模式

是指由企业通过租赁土地、土地参股等形式将农户的分散土地流转能统一经营的生产基地, 再由公司自主经营, “失去”土地的农民变成公司的职工参与生产、加工、销售等经营活动。

三、寿光市发展绿色农业的优、劣势分析

1. 优势分析

(1)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根据农业资源分布特点和农民传统的种植习惯, 优化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现已形成了中南部乡镇的大棚菜、大田菜和出口创汇蔬菜生产, 北部乡镇的冬枣整合集聚管理、海淡水养殖、盐业生产等高效产业。培植起了蔬菜、果品、水产、畜牧等五大主导产业, 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

(2) 加快科技创新推广, 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

通过健全完善了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建设农业示范基地及借助菜博会, 抓好科技成果推广等形式, 架起农民与农业高新技术、农产品与市场对接的桥梁, 使广大农民解放了思想, 拓宽了致富门路, 进一步提高了科技素质和文化水平。

(3) 推行标准化生产, 提高农产品质量。

一是强化基地建设管理。二是狠抓农产品基地认定、产品认证和商标注册。先后注册优质农产品商标23个, 培育了“乐义”、“欧亚特”等知名品牌, 获得农业部新认定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基地30万亩, 认证优质农产品97个, 其中无公害农产品59个, 绿色食品33个, 有机食品5个。

2. 劣势分析

寿光市在发展绿色农业的同时同样存在着:耕地减少、绿色农业产业化缺乏整体规划和布局、农业生产基地集约化的规模效应不强、绿色农业的发展模式创利能力低、投资融资渠道单一, 缺乏资金保证、市场开拓薄弱, 占有率偏低、农业生态环境受到污染和专业人才缺乏等一系统问题。

四、寿光市发展绿色农业的对策和措施

1. 增强政府作用, 提高政策指导性。

通过政府性的政策指导, 引导转变传统农业模式, 逐步导向绿色农业的发展轨道。政府通过其主导作用, 对不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及措施实施收缩战略, 对符合环保潮流、采用新型先进的环保生产技术的生产进行大力扶持

2. 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和运行机制

通过做大做强食品加工业, 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加强各种绿色农业模式建设, 不断增强农业竞争力、完善绿色农业产业化系统内部利益联结机制等形式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

3. 提高对发展绿色农业重要性的认识

正确认识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性, 并从根本上解决可能出现的误解及偏差, 通过科学的讲解和示范, 使过去主要依赖农药和化肥来取业的农业增长, 转变为利用生态内在机制取得增长。

4. 增加投资、融资途径

通过各项鼓励政策及措施, 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投入机制, 尽快建立和完善农业、林业、水保基金制度, 支持绿色农业健康发展, 鼓励和扶持工商企业投资发展绿色农业, 逐步形成政府、企业、农民共同投入的机制。

5. 健全农业制度创新

健全相关法规体系, 加强环境法制管理, 并以质量为保证, 完善绿色农产品质量控制监管体系。加大农业立法力度, 积极健全创新农业法制建设是未来我国发展的重要保障。

摘要:绿色农业做为新兴的农业经济发展形势, 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当前国内外对环境保护提出更高要求的条件下, 绿色科技对农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以寿光市农村经济发展为研究基础, 对绿色科技发展对寿光农村经济发展进行了分析、研究, 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及措施。

关键词:绿色农业,科技创新,寿光市,农村经济

参考文献

[1]刘中会.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9.29-52

简析代建制的问题-建筑系论文 篇4

摘要:文章在阐述代建制产生背景后,分析代建制的性质,代建制与工程总承包的区别,代建制的收费和奖罚问题,进一步分析代建制的回避制度和履约保函问题。

关键词:代建制 工程总承包 履约保函

一、代建制的性质

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导,所以在我国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公共品的采购、政府采购或国有资金采购的范围和比例远远大于以私有制为主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公有产权制度下,所有者代表缺位是难题,其表现是产权不明晰,而产权不明晰的结果便是资源浪费、效率低下以及腐`孳生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说法,一种新的制度供给必然对应某种制度需求。政府投资的公益性项目涉及的和约主体包括:出资人(投资计划审批部门和资金管理部门);项目使用单位和建设单位(包括设计、施工、监理及其他咨询服务机构)。在传统的投资体制下,项目由使用单位或其相关部门组建的临时业主委员会来完成。由于项目资金主要是政府拨付的,经费越多,项目的建设标准就越高,这必然促成了使用单位尽可能争取追加经费的主观动机。对于建设单位而言,由于现行收费标准基本上是由项目投资规模而定的,投资规模越大,对建设单位越有利。于是在追加概(预)算时,建设单位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另外,在传统体制下,概(预)算的约束对于国有制的使用单位是软性的,导致政府投资项目几乎都超资。

为了遏制超资普遍现象,必须填补政府投资所有者缺位和概预算变成刚性约束。在这样的背景下,代建制应运而生。代建制是在2004年7月《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正式提出的,是指政府通过招标方式,选择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负责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进行投资管理和建设实施,严格控制项目投资质量和工期,竣工验收后移交给使用单位。代建期间,代建单位按照合同约定代行项目建设的投资主体职责。代建制的核心是代建单位按照合同约定代理项目建设的主体职责,即作为项目法人。代建制的基本思路:一是运用市场竞争机制,以招标为手段,确定专业代建单位,并通过高度专业化的管理体系保证投资效率和项目建设质量;二是在出资人、代建人、使用单位之间建立市场和约关系,以法律为手段使和约主体间的权利、责任、义务形成刚性约束,使投资概预算成为刚性指标;三是赋予代建人项目法人地位,使其为出资人补位,化解所有者缺位的矛盾,这是代建制行之有效的根本保证。

二、代建制与工程总承包的关系

工程总承包是指从事工程承包的企业受业主的委托,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采购、施工、运行(竣工验收)等实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承包。代建单位与业主是委托合同关系,工程总承包企业与业主是承包合同关系。在同一工程项目同时实行代建制和工程总承包时,他们是业主与总承包方的关系。代建单位是业主,是监控主体,而总承包方是被控主体。代建制与工程总承包的区别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两者的法律地位不同。代建单位受业主委托作为项目实施期的法人,承担业主方的项目管理任务,其管理类型属于业主的项目管理,工程总承包是国际通行的建设项目承包方式,是承发包模式的一种,总承包是与传统平行分包相对应的一种模式,是直接的任务委托,在总承包合同中,总承包商就是传统的乙方。

2、工作性质和内容不同。代建制是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一种,所提供的服务是专业化的工程项目管理活动,代建单位的性质是服务类企业。工程总承包是工程承发包的模式的.一种,总承包方是站在承包商的角度实现承包目标,对承包的任务进行管理,须服从业主的监督管理。工程总承包商主要承担合同约定的设计和施工等工作,代建单位除要承担这些工作的管理外,还要负责办理施工准备和竣工手续、组织验收等。

3、承担风险与收益不同。代建单位的风险主要取决于收费与责任赔偿。代建单位收取的是代建管理费和项目投资节余奖励 ,承担的是实现项目建设目标的风险,不承担具体的工程风险。代建制采取经济合同制,在收益上,代建管理费收取额不超过财务规定的建设单位管理费的70%,在竣工时,若有节余,只能获取不低于30%的政府投资节余资金作为节余奖励;在赔偿上,代建人提供项目投资10%-30%的履约保函,并对责任赔偿和行政处罚有具体的约定。从而形成代建单位的收益和责任赔偿的风险不均衡。而工程总承包单位收取的是工程款,在经济上承担工程的收益和风险较大,比如因总承包单位对工程的单价进行包干,承担因材料设备涨价引起的价差风险,获得材料设备的价差收益等,但是总承包合同的利润空间很大,风险分配较代建合同而言是均衡的。

4、应用范围不同。在现行的代建制管理中,代建制的使用范围大多以建设项目的投资额或政府投资比例划分,代建制适用于有一定投资限制的公益性建设项目。而对于总承包,完全是业主根据自身情况定,适用于基础设施、铁路、公路、电力、石油化工、机场建设等,工程投资数额上没有确定的范围。

三、代建制的收费与奖罚制度

由于目前代建费尚没有专门列支的科目,故在试点项目中,仍然延续将代建费列入“建设单位管理费”科目。代建收费标准迄今尚没有统一标准,由于建设单位管理费标准较低,通常不超过项目投资的20%,导致大部分试点项目的代建费较低,例如,按厦门市有关文件规定,一般房屋建筑的管理费为项目总投资的3%,但由于厦门市在有关代建制《试点办法》中没有明确代建收费下限和严格标准,有的项目代建费仅占项目总投资的0.7%。这种情形极大地损伤代建单位的积极性,更不利于代建制的健康发展。代建模式是在出资人、代建人、使用人之间建立市场和约关系,以法律为手段使和约主体间的权利、责任、义务形成刚性约束。这三者的目标是不统一的。从内容上看,对投资者而言,其建设目标是在既定的投资和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工程;对代建人,其目标是在既定的时间内,高效地控制投资,合格地完成工程;对使用人,其目标是在既定的时间内,高标准地建设工程。从时间上看,投资人和代建人更倾向于短期目标,而使用人更倾向于长期目标,在实践中,投资人往往是代建人工作绩效的考核人,为了满足投资人的要求,代建人设定的建设目标更倾向于投资人,而忽略了使用人的要求。在试点过程中,一些地方曾尝试代建费+节余奖励的收费模式,做法是代建费收取比例订得较低,但在项目竣工验收后,从项目节余资金中提取30%-50%奖励给代建人。节余奖励的做法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有争议的,如何建立代建收费标准和采取何种收费形式,比较合理的依据应是:第一,收取比例采取弹性制,依据项目规模大小,专业难易程度、技术复杂程度、工期长短、履约保函比例等诸多因素统筹考虑;第二,使用人和代建人签订代建合同时,如果概算中的建安费已定,应将代建费签成具体数额而不是比例。

四、回避制度和履约保函

在代建制度安排中设计约束机制,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涉及代建合同的赔偿责任,如果代建单位未能完全履约致使投资增加或工程质量不合格,所造成的损失或投资增加额一律从其银行履约保函中补偿,履约保函不足的,相应扣减项目代建费,仍不足的,扣减代建单位自有资金;第二个层面是涉及质量追索保证,即代建人要承诺对工程质量终身负责;第三个层面是从政府监管的角度,对重大违约代建人除承担赔偿责任外,还要接受一段时间市场禁入的处罚。从全国代建试点结果而言,履约保证金条款一般都订得比较严格。表现为:第一,履约保函的出具人大都限制在银行;第二,履约保函比例订得比较高,大约在10%-30%之间,这势必给代建人提升了进入门槛。因为咨询管理类公司的注册资金较少,要想从银行获得大额履约保函相对较难。这不仅没实现鼓励咨询管理企业参与代建制的初衷,反而形成了进入屏障。此外,从项目管理的性质看,如果将建设项目风险过度地施加于代建人,既不符合行业惯例,也不符合国际惯例。从实践的角度,履约保证金比例应根据项目规模和特点的不同做弹性设置,且以不超过规模的10%为益宜。

代建制作为我国在工程建设领域的一项创新制度,处于起步阶段,在推行过程中还有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其应用效果也需要实践去验证,但只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积极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完善制度和健全市场,相信代建制能健康发展并能给政府投资项目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郑生钦:代建单位激励机制有效探讨[J].建制经济,2007(9).

[2] 王刚:关于代建制几个问题的探讨[J].建筑经济,2006(12).

[3] 建设工程总承包与工程项目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

简析建筑企业施工现场管理 篇5

施工现场是建筑企业的主战场, 施工现场管理是建筑企业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施工现场管理涵盖了场容、安全防护、临时用电、机械、材料、环境卫生、消防保卫等方面。规划合理、井然有序、文明安全的施工现场, 展示出一个建筑企业的管理水平, 反映了企业的整体素质。加强建筑企业施工现场管理,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是建筑施工企业追求的目标之一。但是, 由于施工环境不同, 工程规模各异, 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 加强和改进对施工现场的管理, 仍是建筑施工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施工管理经验, 谈一谈建筑企业施工现场管理的体会。

1 提高认识水平是搞好现场管理的基础

1.1 管理就是生产力

现场管理是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 生产规模越大, 科技水平越高, 就越需要高水平的管理。尤其是建筑施工企业, 一线的施工人员由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民工组成, 他们大部分来自农村, 技术操作水平不高, 管理意识淡薄。因此, 提高对管理工作的认识, 确立科学的管理思想, 努力使施工现场管理水平与生产规模相适应, 使员工素质与科技水平、生产条件相适应, 成为建筑企业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内容。科学合理的现场管理, 不仅可以节约原材料, 减少人工费、机械设备费等, 而且可以保证施工现场的安全, 尽量避免事故的发生。这样就减少了不必要的开支, 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1.2 以现场促市场, 以市场保现场

抓好现场管理是赢得市场的必要条件, 施工现场是建筑企业占领市场的前沿阵地。目前, 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对施工现场的考察是承揽工程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一个脏乱差、毫无秩序、缺乏有效管理的施工现场, 不可能赢得甲方的信任。由此可见, 现场与市场紧密相连, 只有抓好现场, 才可能赢得市场。

2 项目管理是施工现场管理的核心

2.1 建立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体制

先进的项目管理体制, 可以确保一流的施工现场。建立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建筑施工管理体制, 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迫切要求。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项目靠指令分配, 资源靠指标供应, 施工中各管一段。这种落后的施工管理模式, 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项目靠市场竞争取得, 资源靠市场配置, 业主越来越苛求项目的质量, 建筑施工企业也越来越关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关系。因此, 建立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建筑施工管理体制, 已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2.2 完善施工现场管理体系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 建筑施工企业如何与国际接轨成为无法回避的课题。一些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 使国内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为了迎接国际化的挑战, 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加快改革的步伐, 完善现场管理体系, 提高施工现场管理的整体水平。

(1) 建立以项目经理部为主要形式的施工生产组织体系, 全面推行项目经理责任制。

(2) 把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施工管理体制, 按照3个层次进行改组, 公司总部为经营决策层, 项目部为施工管理层, 施工队伍为劳务作业层。其中, 企业法人代表与项目经理之间是授权与被授权的关系;企业与项目部之间是领导与服从、监督与执行的关系;项目部与作业层是平等的经济合同关系。

(3) 建立以工程项目为对象的成本核算体制。

(4) 确立项目经理的地位, 维护其合法权益, 加强项目经理职业化建设。

2.3 提高项目经理的管理素质

提高项目经理的素质, 是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的关键。项目经理是施工现场的一线指挥员, 是项目的管理者, 其言行直接关系到企业经济目标能否实现, 影响到施工现场管理的优劣和成败。因此,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 选择优秀的项目经理, 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显得尤为重要。

(1) 作为一名合格的项目经理, 要有全局观, “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 顾及到工作的各个方面。对施工工序安排要符合生产要求, 要有针对性和预见性, 并能够适时或提前做出相应的工作安排。要重视各工种、各专业间的横向协调, 使各部门在工作中都能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取得最佳的效果。

(2) 坚持施工现场“动态管理”。建筑施工现场人员、设备、材料流动性很大, 项目经理必须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进行“动态管理”, 这对项目经理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 项目经理必须熟悉工程工序, 对各工序所需的人力、物力进行准确计算, 并根据施工现场的场地、环境、条件等指挥调度, 保证施工现场管理有序。

(3) 加大对项目经理培训的力度, 不断提高项目经理的素质, 使其真正成为懂技术、会管理、善于经营的复合型人才。

3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做到奖罚严明

施工现场的管理制度, 既有上级主管部门颁布的有关制度和规范, 又包括施工单位自己制定的专业操作规程和办法等;既是现场管理实践经验的总结, 又有着较强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全面落实各项管理制度, 是加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保证。

3.1 提高施工人员的法规意识

对进场施工人员进行规章制度的培训, 使他们熟悉现场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各项要求, 提高施工人员的法规意识。建筑行业的现场施工人员中, 农民工占了很大比例, 他们从农村到工地, “放下锄头、拿起榔头”, 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其中最突出的是法规意识不强。如果不能及时对他们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 施工中就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甚至出现重大事故, 危及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这样, 既影响了工程进度, 也会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

3.2 制定明确的奖罚制度

建筑施工企业要有明确的奖罚制度。只有赏罚分明, 才能鼓励先进, 鞭策后进, 使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因此, 要做好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 必须制定可行的奖罚制度和措施, 并认真落实。使受奖者得到鼓舞, 受罚者接受教训, 提高施工人员按规章办事的自觉性, 促进施工现场管理健康有序地发展。

4 提高施工现场文化品位, 体现企业文化

工地文化是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的落脚点, 是建筑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反映, 是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向高层次发展的必然趋势。促进工地文化建设, 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1 营造施工现场的文化氛围

在施工现场生活区建设高标准的工地临时住房, 抓好现场的绿化, 设立企业文化宣传栏、书报阅读栏、广告通知栏等, 为职工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和趣味性技能培训, 通过举办农民工夜校、放映露天电影、举办晚会等活动, 引导职工积极参与健康的业余活动, 提高职工的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增强企业对职工的凝聚力。

4.2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施工现场管理中,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形成企业的管理特色。在实际施工过程中, 常常会出现项目经理一个人说了算的情况,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项目经理的“一言堂”做法, 伤害了项目经理以下的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导致管理人员对项目管理“不闻不问”。所以, 建筑企业的施工现场管理, 应始终依靠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管理团队, 集思广益, 群策群力, 充分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现对施工现场的科学文明管理。

5 结语

简析高层建筑火灾模拟 篇6

关键词:消防,网络模拟,高层建筑

1 概述

利用计算机将火灾过程的理论模型应用在实际的火灾救援过程以及火灾事故的分析中,在此过程中需要引入数学分析与统计学方法进行研究。具体到火灾过程的计算机模拟则需要将各种数学模型建好之后进行的,通过模拟分析火灾的发生、发展过程、烟气的蔓延、周边环境的影响。现阶段对烟气的运动直接相关的火蔓延过程的模拟分为场模拟、区域模拟和网络模拟。

1)场模拟。利用电脑计算火灾过程中各项参数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的模拟。场模拟是以各种化学反应以及自然界中的守恒定律为理论基础。但此种模拟的局限性在于:算法本身太复杂及计算机方面的限制。因此在现实应用中仍然存在问题、完全采用这种方法模拟火灾过程不能实现。

2)区域模拟。以受限空间中的火灾为研究对象的模拟。区域模拟可以在保留火灾燃烧系统的复杂性机制的同时进行简化,这也正是区域模拟区别于场模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区域模拟难以细化,对于细节模拟很困难。

3)网络模拟。将一个密封的空间当做一个整体,在去除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假设在这个整体中空气的温度、组分浓度等都是均匀的,在整个火灾过程中内部的参数会发生变化。网络模拟过程是将整个密闭的空间作为一个整体看待,

因此只需一个参数表示,这种方式的模拟适合于较为均匀的区域。到目前,网络模拟正在逐步完善,已由最初的稳态模拟模型发展到非稳态模拟。

结合以上三种模拟的优缺点,在实际的模拟演练中,网络模拟的应用极为广泛、实用。但是在实际的火灾模拟过程中需要进行取长补短、综合运用,将火灾事故中出现的问题全部概括在内,充分发挥各种模拟形式的优点。为以后火灾的发生提供更有力的依据,更好的保障。

2 模拟基本原理

将建筑物当做是一个具有通风阻力的通道连接而成的网络系统是建筑火灾网络模拟的实质。这一方式主要是应用于稳定阶段的建筑物火灾模拟。

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分析火源参数、室内空气温度等因素,将诸多模型组合一起构成整个网络模型,这样的模拟效果更具有探讨、研究价值、

2.1 有害物质和研究的模拟

由于烟流和一些有害物质在建筑物中是流动的,而且最终是以新的浓度排出建筑物。为了将各种物体的流动形象的模拟出,特将风流分为具有相同的烟流。控制体与风流的速度相同。不同的控制体在通道处相遇的时候会形成新的控制体。由于在不同的交汇处浓度不尽相同,因此在模拟的时候需要将以上因素充分考虑在内。

2.2 准稳定状态风流模拟

当火灾发展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整个通风系统中的风力、风速在这种状态下基本处于平衡状态。整个平衡状态下,火源的燃烧状态变化基本不大,在这种情况下采用稳态模拟技术。

准稳态仿真模拟是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计算风网中的烟浓度、以及浓度的具体分布情况和进行稳定状态下的风流模拟。另一部分则是计算风流与墙壁之间的热交换等。两部分的模拟、计算工作完成就是整个准稳态模拟过程。

先通过计算机相关程序进行正常状态下的风网解算,然后准确计算出有害物质生成量以及发热量。根据风网解算获得相关的风量分配状况。通道中的风流稳定的变化是通过风流与墙的热交换计算而得的,计算热风压在通风系统形成的上浮和节流作用并转回到风网解算部分分析热风压对风流流量分配的影响。重复以上的计算,直至变化很少时停止。

准稳态风流模拟仅计算在某一时间区间末时刻的状态参数,不考虑计算在该时间区间内风流状态的动态变化过程,这是它与非稳态风流状态模拟的区别。

2.3 风流非稳定状态模拟

火势的大小会直接影响通道中的风量以及风的温度,因此此模拟是在不同的时间间隔中进行的,即将一整个时间段分为多个不同的小间隔,因其中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所以近似地认为在每个时间段内各压力处于平衡状态,通道中的风流也处于稳定状态。

在模型到了现实实施中,需要将通道中的风流分为气流段,在这些气流段中且在同一时间段中,假设烟流的浓度是不变的,即为常数。在风流未稳定状态的过程中,风流的速度以及温度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同,这样直接导致气流段的移动距离以及各个参数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计算的复杂化,因为气流段移动的距离是时间间隔、风量、风温等的函数,所以要想计算出气流段移动的实际距离,首先需要知道的是气流段的平均风温以及在此时间段内的平均风量,这两个限制条件确实在知道气流段移动的具体距离后计算得知的。

3 总结

综上所述,模型的良好应用在高层建筑火灾模拟中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例如将危险气体火灾模拟以模型的形式体现,消防工作人员能在此基础上有效的分析,将潜在的问题发掘出,准确计算出各个阶段发生需要的时间,在火灾未发生阶段已经制定出详细的人员疏散策略、确定好最佳的疏散路线、通道。并且以此为建筑物防火灾建筑中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在高层建筑火灾中,除了预案的制定、模型的建立还应分心室内、室外的整体情况;例如:室内装修材料、室外分离、风温等因素都需要考虑在内。这往往更能考验消防队员的应急处理能力,同样对于我们制定预案人员也是一项非常大的考验。

参考文献

简析智能建筑与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篇7

1 智能建筑概述

近几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我国相关单位和部门对于智能化建筑也提出了一套系统、科学、全面、权威的概念, 即智能建筑是一种以建筑物作为基础平台, 兼备了各种智能化、自动化、现代化的辅助设施, 从而使得各种设备和电气系统在工作中能够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从而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最终为人们生活和生产提供一个高效、安全、舒适、环保的建筑环境。

1.1 智能建筑含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普及, 建筑施工技术也日新月异, 智能建筑概念也日益成熟。在早期的建筑工程项目中, 人们常说的智能建筑主要是楼宇的自动化、通信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而伴随着社会生产技术的进步, 人们在传统的三项自动化技术上新增了防火系统自动化和灭火装置自动化两种新型体系, 从而形成了整个建筑结构的智能化技术。目前, 在社会发展中智能建筑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定义, 就是以建筑作为平台, 兼备建筑设备、办公、通信系统的自动化发展要求, 使得建筑结构形成集服务、系统、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工作体系, 为人类生活和工作提供一个安全、高效和便利的建筑环境。由此可见, 在智能建筑工程中, 人们主要追求的便是结构的安全、高效、舒适和便利, 这也是建筑物施工中一直都深受人们追求的建筑物。但是, 这个定义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又出现了其片面性, 由于其中不存在节能环保要求, 从而使得其施工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当前建筑工程项目中, 专业人士人为智能建筑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化的、全面的建筑工程, 其包含了建筑结构、水、采暖、通风、电气、节能等多个子系统, 是由这种多子系统相互协调、相互支配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只有这些子系统在工作中能够充分发出应有作用, 才能够保证建筑结构的系统化、全面化和综合化。

1.2 智能建筑的发展。

智能建筑是集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结构, 因此其在发展中离不开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配合与支持。就智能建筑的发展阶段进行分析和总结, 其在发展中主要经历了电气化发展阶段、自动化发展阶段和智能化发展阶段三个环节, 其中智能化发展阶段也就是我们当前正处的这个阶段, 这也是现代化科学技术达成的主要体现。其在施工建设中, 主要的优势在于各子系统的有机组合, 从而使得智能化系统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且在工作中强调智能化系统的统一性和综合性, 并且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来相互连接、沟通、操作, 从而得到资源共享和施工成本的降低。

2 智能建筑设备检测系统的主要内容

在目前的智能建筑工程中, 建筑设备检测系统的施工与布置是十分关键和重要的, 是确保工程效率得以发挥的首要基础。根据《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03里6.1.3的内容,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包括以下几大子系统[1]:

(1) 空调与通风系统; (2) 变配电系统; (3) 公共照明系统; (4) 给排水系统; (5) 热源和热交换系统; (6) 冷冻和冷却水系统; (7) 电梯和自动扶梯系统; (8)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与子系统 (设备) 间的数据通信接口功能; (9) 中央管理工作站与操作分站功能; (10) 系统实时性; (11) 系统可维护功能; (12) 系统可靠性; (13) 现场设备安装质量; (14) 现场设备性能; (15) 依据设计要求所需评测的项目等。

3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虽然, 从现实来看,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办公楼、宾馆、体育场馆等各类的公共建筑当中, 可是, 在我国目前的国民经济发展中, 住宅 (小区) 的建设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住宅 (小区) 智能化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与在公共建筑里不同的是, 应依据住宅 (小区) 自身的特点与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功能、技术结合起来, 发挥该系统的作用。除小区内的公共部分与其他公共建筑里的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一样, 在住宅内部, 家庭控制器 (Home controller) 是智能化系统的一个主要产品。

3.1 筑设备监控系统的功能。

实现自动监视与自动调节以适应室内环境的变化;各类机电设备的启、停和运行进行连锁操作, 以确保机组的安全运行;各类机电设备的故障自动监测, 以保证设备的安全和及时维修[2]。

3.2 系统检测的条件应具备。

(1) 系统安装调试完毕后, 已进行了规定时间的设运行; (2) 已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文件和工程实施及质量控制记录。

对于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来说, 在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50339-2003) 里有明确的规定。就是, 系统的检测在系统试运行连续投运时间不少于1个月后进行, 并且应依据工程合同技术文件、施工图设计文件、设计变更审核文件、设备及产品的技术文件进行。

3.3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检测应以系统功能和性能检测为主,

同时对现场安装质量、设备性能及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质量记录进行抽查或复核。

3.4 系统检测的流程。

(1) 一般由工程建设单位, 也可由工程承包方或使用单位向检测机构申请办理系统检测委托手续。

(2) 检测单位在熟悉委托方所提供的各项工程资料, 对工程的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 并已明确知道委托方的需求后, 应及时的制定检测方案。

4 结论

在目前智能建筑工作中, 要想完善建筑设备监监控系统, 首先应加强对系统集成商的资格审查, 重点审查其规模和人才构成, 考核其从业技术水平。对于建筑设计、施工单位, 则应将智能建筑设计与施工纳入质量监督体系, 对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系统运行管理阶段均应实施监督。工程完成后还应按有关的质量评定标准和验收规范进行检测和验收。

参考文献

[1]GB/T50314-2000、2006中国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S].[1]GB/T50314-2000、2006中国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S].

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策略简析 篇8

1.1我国建筑能耗

目前, 发达国家建筑直接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比例达到40%左右, 我国建筑直接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20%左右, 如果考虑建筑材料的间接能耗, 我国建筑能耗的比例超过30%。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舒适度要求的提高, 生活舒适需求决定的建筑对能源资源的消费也将越来越大, 导致我国的建筑直接能耗具有进一步增长的趋势。

根据建筑的用途, 可以将建筑物划分为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 一般而言, 建筑能耗的统计只针对民用建筑, 而民用建筑包括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两类。相对于住宅建筑而言, 公共建筑的能耗强度较高, 建筑面积超过20000m2的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尤其突出, 其单位用能可达普通公共建筑的2倍以上。因此, 虽然公共建筑总面积只占民用建筑面积的1/6左右, 但是公共建筑的能耗占建筑总能耗的1/5以上, 随着我国公共设施的不断完善, 公共建筑的比例仍有增加的趋势, 其能耗问题必须加以重视。住宅建筑用能占建筑总能耗的比例最大, 是能源消费的重要部分, 炊事, 家电, 照明用能是住宅能耗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住宅家电的使用种类与频率不断增加, 因此, 虽然家电和照明设备的能效不断提高, 但是住宅能耗仍然呈现了较大的增长趋势。

1.2我国建筑节能

1.2.1建筑节能概念

从建筑生命周期的角度定义, 建筑节能是指通过一定的规划设计与技术设备的使用, 在保证建筑室内舒适度的条件下, 降低包括建筑材料的生产、运输、建筑的施工、使用、维护以及拆除与废物回收等整个建筑生命期的能耗。建筑节能是我国现阶段节能减排任务的重要内容。

1.2.2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

为减缓建筑能耗的快速增长, 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 国家发布了一系列建筑节能标准及节能规划, 其中包括《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以及《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新建建筑节能标准的设定目标从1986年的30%, 提高到2010年的50%和65%。由此带来了我国节能建筑面积的大幅增加, 城镇节能建筑面积的比例从2001年的1%左右增长到2010年的20%左右。但是, 目前对于节能建筑尚没有科学统一的界定, 我国的节能建筑往往是根据建筑节能材料、节能技术、节能设备、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以及是否按照节能标准的设计施工来确定建筑节能量和节能性。通常认为, 使用节能材料、节能技术、节能设备越多, 建筑越节能。据统计, 虽然城镇节能建筑的比例有不断提高, 但是城镇建筑能耗增长的趋势并没有明显的变化。由此说明, 我国节能建筑的实践并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 建筑节能的发展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2 推进建筑节能实践的科学对策

2.1 制定科学的节能推动政策与标准

目前, 我国建筑节能政策大多数都是以提升建筑能效为导向, 以节能设备与节能设备的使用频率来评价建筑的节能性。为了响应国家政策, 树立建筑节能标杆, 许多建筑盲目使用节能技术, 通过堆砌节能设备来达到建筑节能标杆的目的。单纯的堆砌节能设备和技术并不一定能真正实现节能效果。2002年美国的一座新建的校园里集成了许多采用节能技术的教学建筑, 但是建成后由于其室内环境完全依靠机械系统维持, 导致实际的运行能耗却高于普通建筑能耗。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建筑实际的运行能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营造该建筑室内环境的基本理念和保证该环境的运行方式。尽可能利用自然环境调节建筑室内的舒适度是建筑节能最有效的方法。因此, 应该摒弃把节能建筑简单理解成拥有众多节能设备和技术的建筑的理念。

建筑节能的目的是用尽可能少的能耗保证建筑的使用需要, 因此, 建筑的实际能耗数据是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评价标准。目前, 大部分节能标准关注于建筑的节能设计环节, 而建筑的节能设计是否能够在建筑运行过程中实现节能效果, 节能标准中则没有相应的检验条例, 正如上文介绍的那样, 建筑实际的运行能耗取决于运行理念, 简单堆砌节能技术不能实现节能的目的。因此, 不能因为某些建筑采用了建筑节能标准就将其界定为节能建筑。建筑节能政策和标准应该扩大到运行阶段, 以建筑实际运行判断建筑的节能性。通过阶梯电价、分量计费等节能政策直接控制建筑实际用能。建筑节能标准的制定则应该因地制宜, 以尽可能利用自然环境调节室内环境为理念, 对不同气候地区采用不同的建筑节能标准, 并以实际能耗来评价建筑的节能性。

此外, 现阶段我国的建筑节能政策应该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 弱化市场作用。市场通常都是以追求效率为目标, 这样往往会忽视总量的变化。追求效率提升的结果会促使节能技术的不断提升, 节能技术运用的普及等, 但大量的技术集成不一定能够实现建筑节能, 这就需要政府对其进行相应的调节。

技术的发展是推进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 能效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源利用技术的发展, 因此, 虽然我们不能一味追求效率的提高而忽视总量问题, 但是效率的提高确实是重要的节能手段。在营造环境相同的情况下, 能效高的设备必然能实现更多的节能。不断推进技术创新, 鼓励新兴产业的发展应该是作为不变的国策。

2.2 建立全过程能耗管理机制

以实际能耗指标为导向的节能策略要求对建筑能耗实现全过程控制, 以实现建筑生命期能耗最低的目的。建筑生命期包括建筑的规划设计、建筑施工、运行等阶段, 从完全能耗的角度看, 建筑生命期的能耗包括直接能耗和间接能耗两部分, 直接能耗是建筑运行过程中直接消耗的部分, 而间接能耗则是建筑通过使用建筑材料、人力机器设备等间接消耗的部分。全过程的能耗管理理念要求建筑的完全能耗最低, 也就是直接能耗与间接能耗的和最小。建筑的直接能耗与间接能耗在某种程度上说具有此消彼长的关系。例如, 使用大量节能材料和节能设备的建筑间接消耗就比普通建筑少, 但是在保证室内环境相同的情况下, 大量使用节能材料和节能设备的建筑直接能耗就会相对较少。因此, 需要在直接能耗与间接能耗之间寻找一个最佳分配比例, 全过程能耗管理机制就是要求实现这样的效果。具体而言, 全过程能耗管理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规划阶段的宏观约束。建筑的规划阶段开发商应该本着建筑节能的理念进行项目的规划。规划阶段没有确定的建筑形式, 能耗预测无法实施, 此时规划部门则应在考虑建筑项目的功能/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基础上对规划项目提出用能上线的宏观约束, 限制高能耗建筑形式的产生。

(2) 设计阶段的运行模拟。设计阶段应该充分考虑建筑的直接能耗与间接能耗, 在确定建筑功能条件下, 尽可能利用能耗预测软件预测对使用不同建筑材料与节能设备的情况分别进行综合能耗评估, 从完全能耗的角度确定最佳节能设计方案。

(3) 施工阶段的规范执行。规划与设计的再完美, 没有切实的执行, 就无法实现规划与设计的目的。目前, 由于节能建筑相对成本较高, 居民尚未形成科学的节能与成本意识。因此, 市场对节能建筑较低的需求导致开发商缺乏开发节能建筑的动力, 因此就算设计阶段考虑了相关的节能问题, 实施阶段如果没有严格的执行则难以实现最初的节能设计效果。此外, 实际购买和安装阶段并不一定能完全满足建筑设计时对设备参数及位置等要求, 此时则应该结合设计要求分析最符合要求的设备类型与安装要求。建筑施工阶段对节能标准与节能设计的规范执行是实现节能效果的关键之一。

(4) 运行阶段的时时监测与控制。建筑的运行能耗一直是学术界和政府关注的重点, 运行能耗的高低直接影响节能效果。在确定建筑的标准能耗后, 通过对建筑能耗的时时监测来反映建筑的能耗情况。此外, 对建筑能耗进行分项用能监测能更具针对性的控制高能耗部分。为了实现对运行能耗的时时监测, 建筑部门需要建立完善的能耗监测体系, 而这则需要与能源供给等相关部门进行合作, 实现相应的信息共享, 以建立具有时时监测功能的能耗控制体系。

2.3 建立节能环保意识培养机制

营造室内环境的理念是决定建筑运行能耗的重要因素, 因此, 建筑的使用者对建筑能耗的影响至关重要。欧美国家多数家庭全空间恒温恒湿的室内环境运行调节方式与我国多数家庭分空间分时间的室内环境调节方式, 决定了我国的建筑能耗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而言较低的现状。此外, 高能耗电器使用频率与范围较低也是我国建筑能耗较低的重要原因。目前, 我国能耗较低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还源于居民经济条件的约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如果没有良好的节能意识, 居民很可能选择高能耗的生活方式。因此, 培养居民的节能环保意识, 以保持我国现阶段的居民用能方式对于促进我国建筑节能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居民节能环保意识需要政府加大节能环保知识的宣传力度, 在教育体系中增加节能环保的知识, 鼓励支持节能环保组织与企业。目前, 经济成本与生命健康是居民关注的重点, 因此从成本与健康的角度宣传建筑节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环境效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居民的节能环保意识。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工程, 循序渐进, 不断深化才会产生效果, 因此, 政府需要在这方面进行长期规划, 以保证节能实践的稳定健康发展。

3 结语

我国建筑节能实践的发展仍然具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建筑节能规划和政策的制定应该以降低实际能耗为导向, 摒弃堆砌节能技术实现建筑节能的理念, 以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调节建筑室内环境为原则, 合理利用节能技术, 从建筑的生命期角度全过程控制建筑的能耗, 以实现建筑生命期能耗最低的目的。建筑节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任务, 需要政府与民众的共同努力, 加强合作与沟通, 增强宣传, 提高群体普遍的建筑节能意识, 为建筑节能实践提供广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2]中国能源报告 (2010) [M].科学出版社, 2010.

[3]任邵明, 郭汉丁.我国建筑节能市场的外部性分析与激励政策[J].建筑节能, 2009 (215) :75-78.

[4]国连斌.浅析我国建筑节能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科技信息, 2014.

[5]高磊磊.绿色节能建筑的发展探析[J].科技视界, 2012 (21) :31-33.

[6]任至佳.建筑节能发展实施方案[J].科技信息, 2013 (13) :370.

[7]梁境.中国建筑节能现状与趋势调研分析[J].暖通空调, 2008 (7) :29-35.

简析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 篇9

新时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也不断加快,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模式不断更新完善,但是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建筑市场就面临着国外及国内企业的双重挑战,因此建筑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环节就是项目施工管理,这对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具有关键意义。提高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水平可以有效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安全。

2.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基本内容

2.1施工成本管理分析

提高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就是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与管理。对建筑项目的施工阶段实施工程造价管理,可以有效的缩减成本费用,降低工程造价,这对建筑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建筑工程施工建设的时期往往比较长,在施工中会消耗较大的物力以及人力,所以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整体项目造价管理的关键就是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施工企业要针对施工的进度做好成本核算与财务审计工作,设置好项目成本控制与管理的目标,控制好各项成本的费用。此外还要严格做好材料管理与控制工作,并实时监管材料采购过程,材料消耗费用占据总成本费用较大比例,因此管理好材料支出费用可以有效提高造价管理水平。另外建筑企业还要不断优化施工工艺,引进先进的施工方法、设备以及材料,以便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费用,提高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水平。

2.2施工质量管理分析

决定建筑物使用安全与寿命的关键因素就是施工质量,所以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企业要做好建筑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工作。影响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关键因素有环境因素、设备因素材料因素以及人员因素等。因此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企业要做好对施工作业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加大对建筑施工材料的质量检测,做好材料管理与采购的监督工作。另外企业还要加大对设备与机械的养护与维护,加大对施工人员的技术与业务培训,培养施工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建立质量责任制度,将质量责任落实到个人,从而最大限度的保障建筑工程的施工安全与质量。

2.3施工进度管理分析

为了保证建筑工程项目可以按照合同期限交付完工,企业还要做好对施工项目的进度管理工作。从而实现建筑工程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建筑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目标要与质量与投资目标统一对立,在开展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进度管理工作的时候要把握好相关要素,首先建筑工程要制定全面严格的合同执行网络系统,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参与的建设者很多,因此需要各部门协作完成施工,提高施工效率;其次企业要建立健全并完善的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组织框架与管理模式;最后,企业要做好各项配套工程以及手续的办理工作,并与当地政府做好交流与沟通工作,确保项目可以顺利实施。除此之外,建筑企业还要针对施工要求、任务与条件编制施工进度计划表,严格按照施工进度计划表来安排各项工作,并在施工中调整好各项工序,从而确保建筑施工进度满足合同规范要求。

2.4施工安全管理分析

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关键组成就是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关系到施工质量、施工进度以及施工成本,更是保障施工人员财产与生命安全的关键手段。建筑工程项目工程比较复杂并且系统,建筑业是高危行业之一,在建筑施工中常会出现高空作业,另外还要辅助大型机械设备,在施工中常发生安全生产事故,严重时会危及到施工人员的性命安全。因此在建筑工程的施工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首先企业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树立并培养员工的安全防护责任与意识,重视建筑施工操作中的危险源,加强对安全措施的防护应用,从而避免出现安全事故。除此之外,建筑企业还要控制好施工现场的重大危险源,要设立专门的安全监督小组,对现场施工操作与施工安全隐患进行监督与排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提高建筑施工的安全性。

3.完善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措施分析

3.1控制好建筑项目的工程造价

工程造价是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关键内容,在施工阶段,企业要重视施工建设质量,并在确保建筑施工质量的基础上科学的控制与管理工程造价,结合施工项目管理的计划与方案,合理的规划施工各个环节中的进度,确保建筑工程的各个环节都满足规范施工进度计划进行。另外建筑施工企业还要不断优化施工工艺,采用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新设备,最大限度的加快施工进度,提高施工质量,缩减施工费用,从而创造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3.2完善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制度

确保施工项目管理质量的关键就是完善、健全并科学的施工项目管理制度。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施工企业要结合施工条件、施工要求与具体施工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项目管理办法与制度,并不断借鉴国外与国内比较先进成功的管理经验与策略,研究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管理制度与模式。另外为了确保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制度的落实到工作中,企业还要发挥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保障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3.3加大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力度

企业发展的核心就是人才,建筑企业也不例外。建筑企业发展的关键就是人力资源,人才是顺利实施建筑工程项目的基础。因此建筑企业要加大对项目工作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工作,提高其管理水平、业务能力、操作能力以及技术水平,从而使其可以按照施工规范的标准来进行工作。将项目管理人员的能力、经验与制度配合应用,可以充分提高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水平,促进建筑企业的长久发展。

结论与建议:

总而言之,保障建筑工程施工效益、施工质量的关键手段就是施工项目的管理工作。新时期我们应当加大对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力度,不断创新管理制度以及方法,在具体的施工实践中利用并总结施工管理经验,从而保障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提高建筑工程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水平。

摘要:施工项目管理是保障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与安全的关键,在施工项目管理中有较多管理要点,本文就重点对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进行研究。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

参考文献

[1]孙红.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常见问题与改进措施探讨[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3,01(12):37-38.

上一篇: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下一篇:仪表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