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2024-08-17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精选十篇)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篇1

“高耗低效”应该是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学在语文教学上的真实写照,亦即是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的真实现状。通过对多所高校的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发现,几乎所有学校都将阅读作为语文教学重点,其他方面教学则以辅助形式出现。如此多的时间投入应该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结果却不尽人意,通过基本语文考试就能发现效果很差。

我国中学教学重基础,因此在语文这一最基础学科上的精力、资金投入仍在不断加大。为了改善语文阅读教学效果,提升教学水平与成绩,我国中学必须对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解决。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 ) 忽视学生“阅读”训练

语文阅读教学顾名思义应该以“阅读”教学为主,我国中学在教学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但是在教与学的主体确定上却出现了错误。阅读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阅读,教师少讲授,但是实际情况却是教师占了整个阅读教学的大部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较少自学阅读时间。因此,虽然中学在语文实际教学中安排了大量时间,但是效果却很差。

(二)忽略学生语言与个性思维的养成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重口传身受,从而影响学生个人独立思维的形成。语文阅读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但是语文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完全忽视了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与个性思维养成的目的。教师一直讲代替了学生的“读”,同时教师将自己的思想不断灌输给学生代替学生的“想”,整体效果较差。

(三)忽视课外阅读

现在教育体系下,语文教师严格限制学生阅读课外读物,认为课外读物的阅读浪费学生时间和精力,分散学生注意力,从而引起学习成绩下降。通过对目前一些中学语文教师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是不同意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他们注重课内书籍的浏览与学习。但是事实证明,加强课外书籍的阅读与学习对于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个性思维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三、中学语文阅读的有效教学策略

基于我国中学语文阅读的教学现状及新时期课程改革的要求,本文针对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语文阅读重视学生本身的主体地位

新时期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所有教师都应该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与中心,想方设法为提升学生个人能力与素质努力,同时将学生自学作为其主体性的另外一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学,对于学习成果良好的学生给予适当奖励。中学语文教学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首先需要摆脱传统教学观念,摆脱以自己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参与到阅读中来。比如在教课时让学生自己参照辅导书自己阅读课本,并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表达出来,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并且将课文中的生词、句子进一步深化,加深学生印象。

(二)以人为本,注重个性思维的养成

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一刀切,教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全部教授一样的知识和内容,导致学生个性的丧失,这是现在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端。语文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到非常大的一部分主要是因为其自身重要性决定的,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与学习习惯,甚至能够为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基础,因此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严重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与良性发展。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学校在语文教学制度及要求上要明确提出以学生为本,强调个性化教学,引起教师对个性化教学的重视与研究。其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在教学方式“大同”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小异”。比如对于喜欢散文的同学进行单独辅导,教授一些阅读和写作技巧;对于喜欢诗词的同学可以多提供一些书籍,扩大阅读量,并且为其制定一套合理的阅读计划。

(三)重视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对于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重要作用。通过课外阅读学生能够在摸索中发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和阅读技巧,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正确的时间阅读好的书籍。比如,一般班级内都有特别喜欢阅读课外书籍的学生,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个机会,首先鼓励该学生继续课外阅读,其次要求其将阅读的书籍内容向所有学生进行讲述。通过这种形式鼓励学生继续进行课外阅读增加知识量,同时由于读完需要进行演讲,因此课外阅读也就有了一定目的,有利于学生个性思维的养成。另外,教师也可以多向学生推荐书籍,避免学生接触不利于个人健康成长的书籍,并且通过个人教学经验要向学生提供阅读的时间安排,让学生的阅读更有效果。

四、结语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篇2

摘要:阅读是人的一种自由的又充满着智慧的享受,人们在阅读中学习知识,感受生活,形成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不能靠满堂灌,满堂讲来实现。学生要学会阅读方法,成为阅读的直接者,教师则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平等对话关。本文就如何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生活、如何让学生通过阅读来喜欢语文进行探究。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

阅读一直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在语文学习中的关键、决定性的作用。学生通过各方面的阅读,了解到古今中外悠久的文化历史,感受生活。然而现在的中学语文课堂仍旧存在着一些缺陷和弊端,学生不能很好地从课堂中获得阅读的知识和能力。传统的语文课堂大多是满堂讲、满堂灌、满堂问。亦或者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片面的只专注于课本上的阅读篇目进行讲解,学生即使学到一些方法也得不到很好的实践。因此在新课标下,中学的语文阅读课堂要进行一系列的创新优化,以达到学生自身能力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一、实现教学角色的互换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是教师教为主,学生学为辅,整堂课就是老师在一味的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是否理解、是否学会运用不能知晓,学生没有参与的积极性,老师也觉得自己讲课很辛苦却又得不到回馈。因此,首先要转变课堂中学生和老师的相处方式,学生和老师形成平等的关系。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为学生的学习指引方向。要让学生在实际教学当中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问题、头脑思考问题、知识去解决问题。

新课标反复强调要重视学生的个体阅读,而阅读的最初感觉只有学生自己去阅读了才能够感知,是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不能够代替学生。每个学生的看待事物的角度、经历、知识储备和不同,面对同一文本,初次接触的体验也会有不同。从文本解读来说,每个学生都可能会产生创造性独到的见解;从课堂气氛来讲,每个见解都有可能引起课堂的波动。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关注阅读教学课堂的主体――学生,教者必须善于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初感。在尊重的前提下,恰当引导,使学生最终形成完善的文本感悟,在不断地体验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对文本感悟能力,最终提高鉴赏的水平。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课程标准要求统一课内外阅读,不局限于课本中出现的文章。学生要学会将课堂上老师所讲的有用的部分进行实践,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课后都要做好自主学习。在课前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完成阅读,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在课后要通过阅读教材外的数目来巩固老师所讲的内容,这样才能做到学以致用,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学会知识。

首先,在教学上做出相应的调整。我们要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们在课前做好一定的准备,在课堂上减少冗长而琐碎的文本分析,以传授方法和能力为主,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感悟。

其次,让学生去寻找与所学内容类似的课外阅读篇目,学会自己查找相应的资料、积累资料,学习写摘记、筛选信息等。在阅读的基础上,培养阅读能力,学会小组交流,尽可能地复述和谈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学生可以将在课外阅读的书目带到课堂当中与同学进行分享,或者进行一定的小组演示,自己作为一个施教者来向同学传授自己的方法。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一)情境教学

通过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形成一种互动的教学模式。

1.激发情感。只有在教学中经常对学生进行鼓励,才会给学生创造一个的良好成材环境。在课堂上,充分运用语文的教学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对于每个学生对文章所做出的合理的理解和认识都予以肯定,鼓励他们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理解他们,公平地对待他们,从而准确把握学生的情感脉搏。

2.融入情境。情境教学是一种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引入情境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情景式的教学可以将与阅读相关的音乐和表演或者其它艺术形式融入其中,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仅学会阅读,更学会去欣赏美的艺术。这种教学模式,使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互动,从而达到”以情动情”的效果。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用生动,形象,准确,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感画面,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角色,进行语言交流。

(二)多媒体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不单单局限于黑板板书。多媒体手段的引入,可以使声音图像和教材中的文字相结合,全方位解读文本,变抽象文字为可以感知的声音和图像,直观形象的激起学生的感官感受,使学生更快进入阅读情境,体验文本情感。

多媒体可以更多地让学生欣赏与所学文本相关的音频和视频,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利用多媒体,可以更加便利的使用网络资源。在日常的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配合教学使用,一方面给课堂带来了属于课外的声音和画面;另一方面可以给学生五官的直接感触,让学生更清晰明白的理解文本内容,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的能力。

一堂成功的语文阅读课堂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但靠老师或者只有学生自主没有老师的指引都不能有效地完成学习。因此,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作为教师应当调动一些有利的设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知识,在课外可以加以巩固,真正的做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对策研究 篇3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对策研究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价值分析

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是没有风。阅读就总是独立地在知识海洋里航行。”究竟如何搞好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呢?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强调阅读主体的适应过程与理解能力,运用分解、剥离手段,对阅读对象的信息进行识别区分,达到正确感悟的效果。教师应主要围绕读什么、怎么读的问题来给予学生艺术的辅导。谈到阅读,往往会有种错误的认识,以为只有自由读书才叫阅读,以为只有课外书才叫阅读。其实构成阅读的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教材上的作品,也可以是非教材上的内容。课外阅读只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补充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不足。因此,我们应该既注重对教材的阅读欣赏,同时也应该放开视野,去了解些中外名著及时政文章,让学生对各种文学样式均有所涉猎,对世界各地的自然风貌及风土人情有所了解。这样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但是,阅读是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它是阅读者对材料进行筛选,进行加工的过程,在阅读中如果缺乏系统性指导,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在进行阅读时,一定要注意阅读的目的性和恰当的阅读方法。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指导中学生的语文阅读,必须把课内外的阅读计划分开,把精读与泛读的知识获取程度区别对待。对于需要精读的课文,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一个有利于提升阅读效果的思维突破口,也可认为是指导阅读教学的具体的核心提示,这种突破口常在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两个基本角度。阅读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或从内容来理解感悟作品,也可以从作品形式来欣赏作品,获取信息。总之,阅读的目的性明确,使不同档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得,不至于使阅读变成一种散漫无边的行为活动。正确的方法是阅读效果的保证。不同作品会有不同的侧重点,记叙文有“六要素”阅读法,散文有“四要点”阅读法,小说有“三要素”阅读法。这些基本阅读方法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我们应该努力寻找学生喜欢的、效果最佳的阅读方法来指导学生的阅读,充分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

三、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语感基础

以读带说,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现代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并不理想。这主要表现在词汇的相对贫乏和语言组织缺乏严密逻辑思路方面。学生通过阅读,尤其是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够获取并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使自己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通过阅读,感悟作品的思路,可以有效地规范自己的逻辑思维,使语言条理清晰,发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真正感受到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是一个优美的音符,形成良好的语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贯主张以读带说,充分使每个学生“站出来”“说开来”,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要求学生每天坚持适量的阅读,然后根据阅读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可以就整篇,也可以就其中的一两句。另外还可以根据教材的情节编写故事,自编自演,或者结合时事展开辩论、讨论、演讲比赛,使学生在不断的语言运用中,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强化学生的读写技能训练

南宋大诗人陆游有句名言:“工夫在诗外。”强调指出写诗方法、技巧之外的生活积累。这对于我们的写作尤为重要,而读书是写作的基础,生活的源泉。通过广泛的阅读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识,培养创作的灵感。也唯有博览群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而我国目前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普遍过重,沉重的考试压力使他们根本没有心思去涉猎课外知识。有些中学尽管开设阅读课,也是形同虚设。如此,学生知识面狭窄,思维僵化,语言干瘪枯燥,索然无味,也就是不足为怪的事了。笔者认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扩大他们的阅读面,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最有效途径。如在讲授散文时,向学生推荐朱自清、周作人、巴金等人的名篇,并指导学生洞悉其中的美质;在学习诗歌时,除了介绍传统的精典名篇之外,还向学生推荐徐志摩、闻一多、臧克家等人的诗篇,体會诗歌的意象和音韵之美。此外,每年的寒暑假,介绍两到三部世界名著给学生,并提出适当的阅读要求等。通过这些有目的的阅读训练,使学生一方面积累了不少语言素材,同时也促使学生努力摹仿,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和写作特色,有效提高写作水平。

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4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 很多教师喜欢在课上喋喋不休地讲述课文背景、作者介绍、分析课文等, 把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作为诱饵, 让学生统一到教参的标准答案之中, 这样的教学完全将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活动, 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 一节课下来, 学生并没有多少收获。其实,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 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 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积极思考, 从而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 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 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我所在的学校每天都安排40分钟的早读课。课上我从不占用时间讲课, 而是让每个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同时, 在每节早读课的最后五分钟, 我都会安排学生 (轮流) 推荐一篇佳作 (课本内外均可) , 并陈述推荐理由。实践表明, 这样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众所周知, 阅读的本质就是“读”。学生作为语文学习的主体, 阅读教学自然应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 教师只需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即可。有道是“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通过读, 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 并借助工具书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解决问题, 从而读有所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 最终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理解能力。此外,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 可以更好地感受到作品的特色, 体会到作家的情感, 这样往往兴趣浓厚且印象深刻。在此基础上, 教师再抓住重点、难点, 予以点拨, 就有效避免了不分详略轻重, 一讲到底的做法。这样的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真正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利于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确定明确的目标

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是有效语文阅读教学的前提。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是在目标导引下适当地处理教材, 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优化教学过程的。因此, 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必须是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这样, 学生的语文学习才会随着教学环节地不断深入, 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最终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 较轻松地实现了教师预设的每一个目标, 而每一个目标的实现, 都能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快乐。久而久之, 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自然会越来越主动。

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每一个教师都希望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堂。那么, 怎样才能把课上得生动有趣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从而在这一过程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体验到创造的欢乐, 这样学生就会对学习的内容充满兴趣。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决定阅读的效果, 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 教师应学会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以大纲以外的知识为学生打开一个通往科学世界的窗口。然而, 现在有些学生不喜欢读那些有价值的科学书籍和文艺书籍, 相比之下, 他们更喜欢读一些轻浮的冒险小说和一些低劣作品。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阅读, 不善于深入思考所读书籍的含义, 不会欣赏作品的艺术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针对具体情况向他们推荐科普读物。只有这样, 学生的阅读才是有意义的。也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并最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该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有效的阅读指导, 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积累阅读技巧, 并针对不同题材和体裁的文章进行问题的解答。具体而言, 通过分析阅读题的题目, 学生要知道题目是针对文章哪一个方面在提问, 是针对内容、思想情感, 还是写作手法。如果是针对内容, 那么学生就要概括每段的段意, 同时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 归纳人物的性格特点, 并总结事物的特征;如果是针对思想情感, 那么学生就要理解其中的关键字句, 进行深入赏析;如果是针对写作手法, 那么学生不仅要分析其中的写作手法是修辞, 还是描写, 以及对一段话所起的作用, 还要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 否则就不够全面。相信通过这样的阅读指导, 学生一定能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从而更好地进行阅读。

总之,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而阅读又在语言教学中处于重中之重的位置。因此, 学生应在语言交际的实践中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 教师也应尽量扩大阅读量, 逐渐改变昔日阅读教学的陈旧观念, 组织学生逐步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创读、美读, 密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现代生活的联系, 落实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 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永泉.问题教学法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 2013 (8) .

[2]李麦花.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的问题与教学模式[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 2013 (7) .

[3]陈鹏飞.浅谈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新思路[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1 (21) .

[4]高玉莲.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7 (3) .

[5]段献花.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J].大众文艺:理论, 2008 (7) .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篇5

摘要: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囿于答案,让学生跟从于自己的思维,不敢有半点改变。教师要以教学相长共生的提问主体、形式内涵共融的提问内容、开头结尾俱全的提问时机等方式对提问进行“创新”。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研究焦点放在有效教学上。作为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途径,提问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程度,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而在当前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困囿于教参,以提问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以不恰当的提问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学生感受不到文章带来的美感,也无法启迪学生的思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以有效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思考,获得思想的启迪、审美的乐趣。

一、教学相长共生的提问主体

1.教师提问。提问不能局限于少数优等生,而让大部分学生沦为“观众”,要面对全体学生,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阐述自己的观点、感受,从而使不同的思想产生碰撞、情感得到沟通。面对教师的提问,学困生会有畏难情绪,教师应引导启发、适时鼓励,让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如在《石榴》一文学习中,重点是托物言志,颂扬我们民族美好的情操,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特别是描写石榴特征的段落,再引导学生讨论描写石榴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教者让学生阅读文本,说说作者对石榴的态度是怎样的?找出文中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石榴是可爱的,可爱在什么地方?找出相应段落,理清文章思路。描写石榴的特征时,语言生动形象,你最喜欢哪些语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提问,既要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也要确保问题在他们可以理解的范围之内。

2.鼓励学生提问。教师不能独霸课堂的“提问权”,要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能发挥自己的想象,鼓励学生提问,让他们在提问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如在《端午日》教学中,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提出问题:“茶峒人的端午节有什么风俗?跟我们这里有什么不同?作者是以什么为顺序来介绍这些风俗习惯的?文中写出茶峒人的哪些活动?在介绍这些活动时,作者是如何安排详细的?为何要这样安排?不同的学生在阅读中形成不同的感受,教师可以通过竞赛、展示的方式,让学生质疑、释疑,既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也能促使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二、形式内涵共融的提问内容

1.针对文本内容提问。教师在备课中要善于抓住文本的矛盾,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感受作者的苦心孤诣。如《孔乙己》一文中“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是猜测,而“的确”是肯定,两个词看似矛盾,教者在此处提出问题:“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学生通过分析,发现并不矛盾,说孔乙己的确死了,是因为在封建社会里,他肯定要被社会淘汰,不劳动无法养活自己,且被打断了腿。说孔乙己大约死了,是因为事隔多年,无从考证,也没人真的知道他的真实情况。在部分作品里,作者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特意地留下“空白”,给人“词尽而意无穷”的味道。教师要选取文本的“空白处”提问,发挥学生的想象,点燃他们的智慧之火。如《安塞腰鼓》一文的结尾“远处是一声渺远的鸡啼”,腰鼓戛然而止,引发学生想象与思考,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不同角度思考,有认为是早上到了,而安塞腰鼓结束了;也有学生认为安塞腰鼓停下后,世界变得出奇的静,与表演时的震撼形成鲜明的对比;还有学生认为表演的地点离村庄很远,是在漫天飞扬着黄土的高坡上。

2.针对写作手法提问。一方面,作者运用不同的句式,使行为流畅,提高表达效果,也透出作者的情感。教师要关注句式变化,有意识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作者的思想。另一方面,修辞是一种艺术,修辞手法的应用,给读者以不同的感受,或和风细雨,或气势磅礴。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让学生感受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如《春》一文教学中,在写“春花图”时,以花色各异的桃、杏、梨作为描写对象,用拟人的写法写出他们的争相盛开,用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出花的娇艳,用拟人的手法写出蜂闹蝶飞,映衬出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

3.针对写作意图提问。教师要引领学生关注特定的写作背景,在此处提问,才能让学生理解作品深刻的内涵,如《社戏》源于小说集《呐喊》,展现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露了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三、开头结尾俱全的提问时机

1.课前提问。教师可采用悬念式提问,让他们处于“悬而未决“的境地,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最后一课》教学中,教者提出问题:“课文1~6段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何作用?”通过提问,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的描写是为了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情感。

管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6

关键词: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性

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实效性的最主要的指标应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科知识、技能的获得与提高;二是情感意志的升华,包含创新意识的培养,成就愿望的实现、情感意识的熏陶。中学语文要努力构建一种基于在大语文视野关照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以对话为主要形式的课堂阅读教学新模式。下面就我的教学尝试谈谈我的愚见:

1、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兴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内驱力,是由学科内部的刺激唤起的生理机制的潜能而产生的一种驱使学生去学好该功课的巨大动力。现代心理学认为,青少年心智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一种内在的认知需要。与所有的学科教学一样,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乃至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都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有效的参与,有了积极有效的参与,学生才会进入到课堂对话中来,才会有独特的阅读感悟,阅读教学才会碰撞出绚丽的火花。从这个意义上说,激发并使学生保持持续的阅读兴趣是衡量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2、学生有收获是课堂阅读教学有效的体现

课堂学习作为学生的一种主要的精神劳动与心理付出,必然要讲求收获和回报。没有收获和回报的课堂教学是没有效益可言的。因此,作为衡量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维度的学习收获,同样必须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之中有明显的体现。其具体内容为:

(1)学科知识的收获。

学习语文,必须掌握语言、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必须依托语文基础知识的丰富和积累。因此,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仍然不能忽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对课文特别是经典名篇有较深的理解,接受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并进入到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也应该是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是课堂阅读教学效益的重要内容。

(2)阅读能力的提高。

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阅读不仅仅是学习和继承前人或他人知识,它还将影响到人类社会现实的和未来的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阅读是学习之母,语文之根。阅读能力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学会阅读,才能生存,才能发展。因此,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必须教给学生最基本的阅读方法。阅读的方法很多,包括精读、略读、速读、跳读以及查阅参考资料、使用工具书和正确处理提示、注释、思考练习和单元知识的方法;阅读时思考分析、归纳总结,准确地理解读物的内容与形式,把握文章的中心与实质的方法等等。不管是“朗读、默读、精读、略读、跳读”,还是“品读、参读、研读”,教师的作用始终是“导”,即教师不是拿现成的方法交给学生,而是领着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领悟运用掌握阅读的方法,获得阅读的技能,培养和发展他们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3)探究精神的培养。

如果我们从创造学的角度来审视学习活动,就会发现,学习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使自己能够在一定的认识领域内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究真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来强调阅读教学:“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还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地、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新形势下的课堂阅读教学必须把对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的培养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尺度。课堂阅读教学如果不能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阅读活动,不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扼杀学生的探究热情,那就是无效的,甚至是反效的。

(4)成就愿望的实现。

在学习中,学生是有着强烈的成就心理的。成就心理,指的是人们期望通过努力达到成功的心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最易体现出学生的成就。如学生的一得之见得到表扬,一手好字得到肯定,一篇文章得到鼓励,一句妙语得到称赞等等,都是成就愿望的实现。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利用成就心理,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创设和谐的课堂阅读教学情景,帮助各个层次的学生,实现他们的成就愿望。事实上,成就愿望的实现,不仅令学生感到有收获,而且可以强化学生自信、自爱、自尊、自强的信念,可以化为一股自持的动力,激发学生产生更为强烈的学习积极性。这是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应努力追求的效益。

(5)情感世界的熏陶。

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在语文阅读活动中,进行美感(即审美)教育,培植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悬着的明晰目标”。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阅读活动与审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审美教育不仅是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所不可忽视的目标之一,而且加强审美教育有助于提高语文阅读的质量,深化语文阅读的效果。当然,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应是外加的,而应是领着学生进入到阅读对象所展示的优美境界,使他们在对美的探究中受到熏陶,引起心灵的颤动,从而培养美好的情感,唤起对美的追求。因此,能否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进行情感熏陶,是衡量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又一重要指標。

从中学语文教学实验的研究范围看,阅读教学着重从我区实际出发探讨教阅读教学,具有区域和校本特色;

从中学语文教学的研究内容上看,阅读教学侧重于“教”的行为,着重探讨的是教师教学行为问题,从转变教师行为方面提出“教学实效性研究”,并试图找到解决当前语文教学低效行为的方法与手段;

从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的类别上,阅读教学属微观、应用研究,主要是借鉴相关理论指导行动研究,在行动中印证、丰富理论。

中学阅读教学尝试的意义

理论意义:为深化阅读教学的研究提供实践基础和可资借鉴的经验,能丰富和发展阅读教学理论。

实践意义:与教师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真正能解决教学实际问题;通过阅读教学的探究推动教师回到“研究”状态,促进教师形成反思意识,促进教师科研素质的提高,造就一支较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7

然而,长期以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误区:首先,重语言轻言语。对一篇文章教师往往在分析其语言特色及文字表现力上狠下功夫,而对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加关注。其次,重分析轻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字词表现力或修辞手法上反复训练,甚至读答案,却不给学生思考和品味的机会。另外,还存在着重理解轻背诵的现象。对一篇文章,教师引导学生从写作背景、层次思路、情感变化等几方面理解,忽视背诵和语感的培养。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联系实际教学中的问题,走出误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从教师与学生两方面入手。

首先是教师角色观念的转变。阅读是学生和作品之间的对话过程,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作品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的,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章,取消教师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话语权。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须从以下四点做起:一是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和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引导学生发现寻找收集利用学习资源。二是教师不要对文章做过多介绍,让学生原汁原味切入文章。三是鼓励学生做出个性化反映,对自己喜爱的词语或句段赏析、揣摩、品悟,对重要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四是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反思,对学生的答案给与评价点拨,以学生间的合作交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注意延时评价。

其次是学生学习模式的改变。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作为主体,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也不再是抄写答案的机器,要动起来。

动口:很多同学认为,阅读不外乎默读和浏览,不需要诵读。新课标强调,初中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味作品的思想感情,在诵读中揣摩语言之美。尤其对文情并茂、立意深邃的美文,必须披文入境,通过诵读,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没有诵读的基石,理性的认识再好也是架空的。

动脑:阅读是读者与作品中的人物及事物对话、交流并不断吸收、内化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思”。新课标在阅读目标上强化感受性、体验性,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阅读者的个性体验,比如通过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心得,提出独特的看法,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的内容和表达敢于说出疑问,缺乏思考的阅读很难有阅读的体验和享受。

动笔: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学生在阅读中,把自己对作品体验和感悟的结晶,通过自求、自探、自得的途径内化为自己的营养。在阅读时要善于运用圈点、批注、品评等方法写下所得、所感、所惑,以备与老师同学交流。

动手:在六年的阅读学习中,学生已积累了大量的名家名篇,特别是古诗文,这些丰富的语言材料不仅要存储于大脑,还要动手整理。根据自身的基础和爱好,把它们分门别类积累编纂,把阅读中的优美词句、格言警句,整理到笔记本上,这样,培养了语感,加深了体验,转化为自己的营养。

阅读教学是师生与作品之间的情感交流,语文教育工作者更有责任去探索更多更好的阅读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语文水平。我们要以新课标基本理念为指导,更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阅读教学中品味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处于飞速发展的新时代,知识总量迅速扩大,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与时俱进,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以适应新世纪快节奏、高效率的潮流。

参考文献

[1]王曙.语文阅读教学新视野[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6.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8

一、让学生树立终身阅读的观念

古训:活到老, 学到老。社会不断进步, 知识不断更新, 要立足社会, 取得发展, 做出一番事业, 否则就将被社会淘汰, 所以必须树立终身阅读的观念, 增强阅读理性, 从而养成每天阅读的良好习惯。

二、让学生爱读。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

阅读的重要性, 学生一般都能认识, 也都表示努力多读, 但要坚持却不易。学生课外阅读能否坚持下来, 兴趣是关键。有兴趣, 则产生激情, 则会热爱之, 则会全身心地投入。教师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初中生来说, 兴趣是阅读的原动力。他们阅读的出发点主要是满足自己的兴趣需要, 寻找自己的乐趣。如果让他们带着“分析小说的深刻主旨”这一作业去读《红楼梦》, 可能会使他们兴味索然。我们必须淡化阅读的目标, 而让学生放开思想去自由地读书。教师要把阅读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只要不是鼓吹暴力、色情、反动等内容的, 学生都可以读。读哪本书, 怎样读, 应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的作用是“导”。对一些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的佳作, 教师可以及时推荐, 以免学生不择而食。另外, 读书的方法也应是开放的。读书采用何种方法, 皆由个人习惯而定, 教师只能作一般方法上的介绍:勾画圈点、批注点评、卡片心得、细读背育, 当用则用, 只要有所“悟”就不失为上法。

要发展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还需要多元化的评价激励。作为教师, 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 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及时地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及时地评价激励。如一句精彩的发言, 一个独特的看法, 一次小小的进步, 一个细心的发现……都应该给予恰当的肯定。一个赞许的目光, 一个会心的微笑, 一句真诚的肯定, 一次亲近的举动……都能给孩子们巨大的信心!这样, 学生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了信心, 会更加积极主动地阅读。

三、让学生善读

要使学生课外受益, 必先“得法于课内”。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具有经典性、基础性和示范性, 是知识、能力、思想、审美等的载体, 能使学生举一反三, 更好地在课外进行其他类似文章的阅读。阅读教学也离不开课外阅读, 新修订的语文新课标作了具体的规定:初中生“每学年阅读2~4部名著。”这有利于改善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注重课内教学、忽视课外阅读、学生阅读不足的现象。所以, 我们应把课堂内外结合起来, 互补互助。课内阅读教学是基础, 对课外阅读起指导作用;课外阅读是课内的必然延续和必要补充, 反过来丰富并深化课内阅读。

课外阅读交流活动激活了学生的心理状态, 满足了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的交际性情感需求, 为学生提供了表达自己读书收获的机会。其次, 课外阅读交流活动可以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 形成“阅读情感场”, 使那些本没有兴趣参与课外阅读的学生受到这个“场”的影响, 产生谐振。第三, 课外阅读交流活动可以渗透教师对学生所交流内容的评价。通过这种评价, 不但肯定学生的读书收获, 而且能让学生逐渐理解谁的读书收获较大, 发言较好, 为什么好。这样, 学生理解了教师对课外阅读交流发言的标准, 并把它转化成自己对课外阅读方法的理解, 自觉地往教师的评价标准上靠。

四、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读

课外阅读, 常遇到一个难题, 就是学生的盲目性、随意性较大。这会影响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形成。因而, 要将课外阅读视为一项系统工程, 制定长远目标和短期计划, 切实抓好。应坚持从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一个学期按“读多——读深——读透”的步骤进行。

读多, 海阔天空, 什么都可以读, 只要你觉得有意思。可以不求甚解, 随心所欲地猎奇, 可将你认为有价值的东西随手摘录。读深, 对所读文章, 从作者生平情况到文章的思想内容, 从文章写法到语言风格等有一个基本了解。如果认为是美文则可推荐给别人。读透, 就是精读。要求选择几篇篇幅不长的诗文, 反复读, 力求寻找朱熹所谓“读书切忌在慌忙, 涵泳工夫兴味长”和“读书百遍, 其意自见”的感觉。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 写出心得体会。

中学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现状 篇9

一、中学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承载的功用

小说, 作为四大文学体裁之一, 是一种“集大成”的文体, 它包含了诗歌的真挚和抒情, 散文的洒脱和自由, 戏剧的凝练和冲突, 而它自身又具有故事情节生动曲折, 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环境设置典型的审美特色, 再加上精妙的语言、独特的构思, 小说具有了令人陶醉的艺术魅力。中学语文教材内容中编选了相当分量的小说篇目,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 在净化人的心灵、陶冶性情, 培养鉴赏能力、创造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化底蕴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小说牵动着人们的心灵, 它以感情的乐章沟通着人们的心灵, 使心灵和心灵靠近, “优秀的小说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使者”, 它具有十分复杂的文化蕴涵和非常丰富的思想艺术营养, 而这种营养不但在文学作品之外难以获得, 也是诗歌等其他文学样式所不能代替的。

二、当下中学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现状

在教学中我们常发现, 我们对某个课题的研究深度并不能在学生的接受效果上得到成正比的反映, 倒是学生对老师、对教学内容的情感认同与学生的接受水平相关。所以在教学中, 首先应该寻找恰当的内容和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认同。我们在教学中常说的一句“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 这“所以然”三个字就包含对知识体系形成过程的重视。尽管面对应试的压力, 我们不得不重视结论性的知识, 但我认为, 即使从应试角度看, 通过自主研究而建立的、在学生头脑中有明确形成过程的知识及其体系, 显然会具有更强的记忆牢固度和可操作性。当然, 我们更不应该忘记, 我们的教育眼光还应该看得更长远。要考虑到, 当学习不再是生存的必需品时, 应该有更多的人将它作为生活的必需品。只有这样, 我们民族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才能长盛不衰。

总之, 培养学生的兴趣, 培养长远的自学精神, 让学生逐步学会自主的研究, 这就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指导思想。

三、新课标下研究性阅读的意义

研究性阅读是研究性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广义上说, 是指以专题研究为中心的阅读活动, 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 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 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的过程, 进而了解社会,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其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狭义是指以一篇课文为中心的阅读活动, 凭借语言文字来实现自我探究和自我感悟的目的, 以增强学生对阅读课文的自主性、研究性和创造性。

阅读教学中的研究性阅读, 究其实质, 就是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通过对言语作品的探讨研究与感悟、体验, 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感结构直至身心结构, 都得以自主的变革和发展。因此, 学生的研究性阅读不仅使一个认识过程, 更是一个发展过程。

四、小说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实践探究

基于以上指导思想, 我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小说阅读教学方式决不能沿袭传统教学方式, 要大胆探索新的模式, 因此, 我在高中语文选修5 (粤教版) 的中国现当代短篇小说单元的教学中采用了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 并拓展到课外。

1. 目标和策略

第一,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清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脉络, 指导学生掌握鉴赏现代小说的基本要点;初步培养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和文学鉴赏写作训练;通过独立的文本阅读和论文写作的过程, 训练学生搜集、整理、裁剪材料和写作论文等基本研究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协作精神;通过学生小论文的答辩过程、培养学生即兴应变的能力, 训练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

第二, 基本策略:通过改变教学方式 (由学生自主选择研究内容并写出读书笔记) 和暗设竞赛情境 (课堂交流) , 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教师应充当指导者和组织协调者的角色, 即指导协调组织全班性的研究及交流活动。教师的指导者身份变成潜在的, 主要体现在:在研究活动开始之前, 进行预备性的整体指导, 比如列出名家名作, 提供大体研究思路等;在研究活动之中, 主要进行个别指导, 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外围帮助如查找资料, 如何撰写小论文等;在研究活动结束时, 进行归纳深化, 并适时提出巩固性的训练 (对部分同学还可提出提高性的训练要求) 。

2. 过程设计

第一, 课题引入, 学生选题。介绍现当代小说的发展脉络、小说基本鉴赏方法, 做课题研究的一般思路方法 (熟读作品、查阅资料占有资料、自己的观点与资料相互印证、搜集资料撰写论文、进行论文交流) , 整个教学过程安排等。学生根据个人喜好, 利用图书馆资源自行选择名家名作进行研究, 形成自然分组, 然后召集各组组长开会, 制订研究计划和注意事项。学生研读作家作品, 并自主确立选题, 写出简单的研究计划。

第二, 搜集资料, 独立研究。开放学生阅览室、图书馆、电子阅览室, 允许学生尽自己所能搜集研究资料, 找出与自己的研究重点相关的前人论述以及当今名家论述, 做好读书笔记, 组长汇报各组研读情况, 准备发言提纲。撰写研究论文, 字数不限, 谈清楚一个问题即可, 同时注意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选用资料注明出处。

第三, 课堂交流。学生进行课堂交流, 宣读本组各自的研究成果, 整合资源, 深入探究。教师再一次就小说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写作技巧进行归纳总结, 提出巩固性训练要求 (重读小说, 搜集资料, 初步完成专题研究, 撰写小论文初稿) 和提高性训练要求 (小小说写作) 。

第四, 论文答辩。根据具体情况, 选择3人 (抽签决定) 做论文演讲, 采用论文答辩形式, 每人用5分钟介绍自己的主要观点, 再用10分钟由其他同学质疑, 主讲人答辩。答辩结束, 教师简单总结, 主要从临场应变, 表达技巧, 论文的严谨性, 研究者、质疑者的科学态度等方面评价学生答辩过程中的发言质量。至于对文章的内容理解除非有明显理解错误不必过多追究。

第五, 课后作业。每位同学根据答辩的启发修改自己的论文, 教师选择优秀论文在班级内部展示交流。

五、结语

中学语文小说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是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 明确了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关系和定位, 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教师由原来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平等对话的过程, 师生通过对话, 共同提高沟通能力, 启发思维, 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

参考文献

[1]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8

[2]王荣生等.语文教学内容重构[C].第一版.上海教育出社.2007.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 ,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5]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社.2004.11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10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

中学语文教学中, 大多还是以教师为主体, 以教师讲析为主线,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依然是教师领着学生一步一步往前走。学生没有经历认真阅读的过程, 没有经历独立思考感悟的过程, 致使学生缺乏对阅读的正确认识, 缺乏创新能力。

(二) 训练方式单一化, 模式化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使阅读教学模式化, 训练形式单一化。表现在让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 用同一种方式阅读同一篇文章, 得出同一种答案, 因为答案都是唯一的。学生不能把自己真正的想法表达出来, 阅读最终归于形式。

另外, 阅读内容也具有局限性, 很多内容陈旧落后, 不能与时俱进。导致学生无法感知、理解, 缺乏主动探索, 进而失去兴趣。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努力方向

(一) 真正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标提出,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但实际教学中, 还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序进行, 不能让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应该真正转变观念, 大胆放手, 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没有尝试, 就没有成功, 不去亲身实践, 就得不到结果。只有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 才能真正获取知识。阅读教学中, 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教师则以参与者的身份给学生以指导, 不限制学生。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交流来完成。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 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 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 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科技的更新, 也要求教师与时俱进, 终身学习, 不断发展, 不然就会跟不上时代的脚步, 所以, 教师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广泛的知识面, 并且不断地接受新知识, 改善知识结构,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最终将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 组建高效的学习小组, 促进合作学习

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也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开放性和知识广博性的特点, 使语文教学更适合合作学习。如何有序高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下面谈一谈我的几点做法。

1. 合理组建学习小组。

分组前, 与同班的任课教师一起商讨分配方案, 综合各方面因素搭配四人一组。怎样确定这是四个人选呢?依据以下原则:

(1) 按综合成绩一优一差二中等的原则。

(2) 男女搭配的原则。

(3) 表达能力及责任感的强弱原则。

(4) 学习资料的拥有量的原则。如:拥有课外书的多少, 能否网上学习等。

分组后, 本组成员商讨小组名称、组长、副组长、记录员、检查员等。学生会根据本组情况确定小组名称, 如雄鹰小组、无敌小组等, 推选大家认可的组长, 便于日后的管理。

2. 建立小组奖励机制。

组建学习小组后, 必须建立奖励制度, 这样才能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如, 按时完成作业要加分, 书写工整要加分, 积极发言要加分, 学习进步要加分等, 加分情况由专人负责, 一天一整理, 一周一统计, 一月一发奖。这样, 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四)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 在阅读中净化人的心灵, 提高人的素养, 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需要一个持久的过程。

首先, 给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利用每天早读、午读时间, 让每个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阅读。教师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阅读的空间和时间。

其次, 鼓励学生学会思考, 大胆质疑, 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与感悟。

上一篇:期刊经营下一篇:市场营销学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