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缺失

2024-08-19

诚信缺失(精选十篇)

诚信缺失 篇1

(一) 会计诚信的内涵

会计诚信是会计与生俱来的品质。何谓“会计”, 孔子曰“会计当而已矣”。其中的“当”即会计必须按照财制的要求办事, 当收则收, 既不可少收, 也不可超过规定的标准多收;当用则用, 既不可少用, 也不能滥用。又《说文解字》里说“计, 会也, 算也, 从言从十”。又释“言”字“直言曰言”, 就是实话实说。又讲“十”, “十乃数之具也”, 就是真实记录、真实核算。所以, 就会计的历史而言, 其本质乃是对经济行为的客观真实反映, 保证所提供的信息内容真实, 数字准确, 资料可靠。

(二) 会计诚信建设的意义

(1) 会计诚信建设, 就是要在会计行业着重开展以职业道德为核心内容的诚信教育, 培育“信以立志, 信以守身, 信以处世, 信以待人, 毋忘立信, 当必有诚”的诚信精神, 努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行业诚信文化。 (2) 加强会计诚信建设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 信用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原则, 没有了信用, 市场经济就无法维系。 (3) 加强会计诚信建设是适应加入WTO新形势的现实要求。会计信息是按照一定的会计政策或会计标准编制出来的。

二、当前会计行业诚信缺失的表现

(1) 原始凭证失真。当团体利益、局部利益、个人利益在某种场合占了上风, 再加上单位领导人的地位、权力的影响, 一些自制原始凭证往往便成了单位上下“通力合作”的结果。至于外来原始凭证, 既有违法印制的逼真票据, 又有公司、企业、商场为推销商品、迎合特殊报销需要而不得不开出的“头大尾小”、名为购办公用品实为购买家庭用品之类表里不一的发票。 (2) 会计凭证失真。在实际工作中, 会计人员被动地使用失真的原始凭证, 在记账、算账、报账过程中因未发现而导致的无意失真情况时有发生;由于利益驱动, 单位领导指使会计人员或会计人员自行造假而导致的人为因素失真也较为普遍。 (3) 假账真算与真账假算。一是不按规定进行收入确认, 利润虚假。二是会计当期的成本、费用结转不真实。 (4) 注册会计师行业诚信缺失严重。由于浮躁心态和逐利心理, 作为“经济警察”的注册会计师与企业的财务舞弊者串通一气, 通谋作弊。

三、导致会计行业诚信缺失的原因

现阶段, 中国证券市场尚处于发展阶段, 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以规范的财务分析为评价标准的理性投资观念远未形成;真正愿意以“股东”身份出现的长期投资者并不太多, 相比之下, 以赚取短期差价为目的的“股民”却大有人在, 投机炒作之风盛行。委托方的高度自由流动, 使得他们只关心“今天”的利益, 因为“明天”他们可能不再是委托方了。他们对会计诚信的履行持冷漠态度, 有时甚至希望会计诚信丧失, 从而博取个人的利益。在股权分散和流动的情况下, 能够行使委托方权利的只能是其代表机构———股东大会。但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特殊的股权结构, 使得公司的实际最终控制权往往要么被形式上代表国有产权的法人股股东和管理当局共同掌握, 要么完全被上市公司的管理当局所控制, 股东大会形同虚设。

(一) 会计从业人员与会计执业机构缺少独立性, 导致监管机制失灵

1. 会计人员缺少独立性地位。

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 其工作成效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 会计人员应本着特有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谨慎, 勤勉地发挥自己的技能, 如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做到客观公正、廉洁自律、诚实守信。

从企业的管理关系上来看, 会计活动属于企业的管理活动, 会计人员属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 他们必须接受企业管理当局的直接领导;从会计信息的传递程序来看, 信息的对外提供是一种企业行为, 会计人员是代表管理当局向委托人报告业绩。

2. 注册会计师与事务所缺少独立性地位。股份制的出现,

使得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因此需要有一个独立的中介机构以超然的立场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 会计师事务所就是这样一个中介机构。在会计信息对外披露的过程中, 审计的作用至关重要, 委托人对于会计信息的判断和使用,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注册会计师的意见。

影响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现行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制度存在缺陷。二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存在恶性竞争现象。三是审计服务与会计服务一肩挑。事实上, 在同一家事务所对上市公司既提供咨询又进行审计时, 与其说事务所在审计上市公司, 不如说事务所是在自己审计自己。

(二) 民事赔偿机制不健全, 会计造假成本低

在成熟的证券市场, 上市公司欺诈性的信息披露行为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其中就包括高额的民事赔偿, 往往令违法者赔得血本无归。

(三) 会计自身的特点及局限性为会计操纵提供了空间

1. 会计原则为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操作空间。

现代财务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作为确认基础, 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应计、预提和待摊项目, 会计信息提供者就可以通过操纵应计项目的确认时间来制造虚假业绩, 如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费用;而稳健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是建立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基础上的, 存在较强的主观随意性, 会计信息制造者很容易借此高估费用和损失、低估收入和利得来操纵利润;另外, 重要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都为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2. 会计政策为企业提供越来越宽的选择范围, 会计信息

提供者总是在规定的范围内选择有利于自身绩效或其他会计目的的会计政策。如美国的安然公司就是利用“特别目的实体” (SPE) 符合条件可以不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会计政策, 将本应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三个SPE排除在合并报表范围外, 导致1997—2000年期间高估4.99亿美元的利润, 低估数亿美元的负债, 向投资者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3. 会计工作内容需要凭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来进行, 这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职务上的方便。

会计核算工作就其内容而言, 虽然具有客观的一面, 但也不能完全脱离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

4. 会计准则的滞后性, 为会计操纵提供了契机。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新的经济事项不断出现, 如近年来“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涌现, 使原有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已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的发展需要, 而新会计政策又不能及时制定及颁布。特别是目前我国的会计准则还没有涉及到金融衍生工具, 这就有很容易被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准则的空白来选择有利于自身利益的会计政策。

四、会计诚信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 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1. 股东到位。

使所有者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到位, 真正使所有者能够有效地行使对公司的最终控制权。为此, 需要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独立的国有股权行使机构。同时, 要逐步减持竞争领域上市公司国有股比例, 解决一股独大的

2. 强化董事会功能。

为避免大股东任命的董事长在履行职责时忽视甚至侵害中小股东利益, 应引进一定比例的独立董事, 还可允许管理公司、咨询公司、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向上市公司委派阶段性的全职董事或兼职董事。减少董事与高层管理人员的交叉任职, 上市公司董事长与总经理

3. 落实监事会监督权。目前, 公司中设立的监事会往往只有对经营者的监督之责, 而缺乏监督之权, 无法实施真正意义

(二) 加强会计监督机制

内部监督机制是会计监督的基础, 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重要措施。而社会监督、政府监督是为了督促企业

会计行为的严肃性靠会计法规来保证。新的《会计法》就会计违法行为明确了应由单位负责人负主要责任。当然, 还应在刑法、公司法、民法等相关法律中予以明确规定。同时, 要进一步完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制度, 对于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会计人员和对于利用职权强迫指使会计人员作假账的单位负责人要依法惩治。

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对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变动因素, 制定和出台新的具体会计准则, 针对当前出现的问题尽可能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空间, 要求适当增加会计的附注说明, 完善和规范关联交易的透明度。

(五) 加大对会计造假的处罚力度

会计信息失信屡禁不止, 主要是由于对其处罚力度不够, 与失信带来的巨大利益相比处罚成本过低。

(1) 提高诚信教育。诚信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 也是市场经济领域中的一项基础性行为规范。加强会计诚信教育是提高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推动力。 (2) 加大诚信宣传力度。净化社会从业环境, 让全社会的人们都认识到会计诚信的重要性, 强化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观念。 (3) 打造信用政府。政府诚信成为社会诚信的重要力量和楷模, 能够增强社会公众的社会信任感、归属感和责任感。 (4) 建立会计信用档案。会计信息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企业经济管理部门及其他方面进行决策的依据。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保证。

总之, 只有全面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提高整个会计行业的诚信度和公信力, 在全社会重塑会计行业诚实守信的新形象, 才能在中国加入WTO的今后, 建立一支适应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会计从业队伍, 保证中国会计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近年来, 国内外一些大公司会计造假丑闻频频曝光, 全球会计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诚信危机。提供诚信、可靠的会计信息成为我们研究的焦点。从会计诚信所包含的内容、当前会计行业诚信缺失现象、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及挽救途径进行探索, 以期推进当前会计诚信和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重塑会计行业诚信。

关键词:会计,诚信,缺实

参考文献

[1]芦振基, 安晓飞.诚信建设是会计工作的永久主题[J].会计之友, 2003, (12) :4.

[2]杨雄胜.会计诚信问题的理性思考[J].会计研究, 2002, (3) :6.

[3]蒋玉娟, 刘斌.独立性缺失:影响会计诚信的根源[J].上海会计, 2003, (3) :12.

[4]张英明.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及治理对策[J].四川会计, 2003, (8) :16.

[5]杨士儒.诚信建设是会计行业的生存与发展之本[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4, (6) :8.

缺失的诚信散文 篇2

缺失的诚信

有这样一对夫妻,丈夫每天都会买一摞报纸,在小区里摆一个摊,也不看着,只是在旁边放一个小桶。行人来来往往,大多数人在拿了报纸后,默默地把钱放进小桶里面,找零也是从小桶里拿出相应的钱。尽管有时候钱的数目不对账,丈夫也会说:“可能是行人忘了放钱了吧。”妻子也没有什么怨言,支持着丈夫。

那么,诚信在不同人的眼里是什么呢?

有人说:“诚信是金,品质纯正而弥足珍贵,值得我们珍藏在心灵的最深处。”

有人说:“诚信是树,需要灌溉、培土、剪枝,直至成长为挺拔苍茂的岑天乔木。”

有人说:“诚信是泉,澄澈透明,涓涓不息,荡涤污渍,滋润心田。”

有人说:“诚信是火种,需要我们悉心守护,不但要把它播散开来,成就燎原之势,而且要星火相传,让每一代都能感到它的光明和温暖。”

有人说:“诚信是一枚古老的种子,它播撒在每颗善良淳朴的心里,它植根于每一个踏实真诚的足迹里!”

也有人说,诚信不过是一种习惯而已。的确,它属于一个人的个人习惯,但它也是一种责任感,一种道义,一种准则,一种对向外的声誉。就个人而言,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企业而言,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诚信是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就国家而言,诚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可见,就算诚信对个人作用不大,影响不大,但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还是很需要诚信的。

学生就是祖国的未来,学校也是祖国的缩影,可以说这是一个小型的中国社会。那么,当代中学生对待诚信的现状又是如何呢?有人做过一个调查问卷,关于中学生对社会的诚信问题,提出了几个问题:

(1)如果你走在街上,发现乞丐或是残疾人在路边乞讨,你会不会向他(她)投钱结果会的站50%,认为不会的占50%。

(2)如果你走在街上,突然有人走上前来,要你帮他(她)照看行李,你会不会帮他(她)照看?结果会的占37%,认为不会的占63%。

(3)如果你走在街上,突然有人走上前来,说自己远在外省,钱都用光了,不能回家,要你帮他(她)付车费,你会不会帮他(她)?结果会的人占15%,认为不会的人占85%。

(4)如果你走在街上,看到名目繁多的招工广告、购物广告等,你对它的诚信度是多少?结果认为诚信度在70%——-100%的.占14%,70%以下的占86%。

(5)如果你在摊位上购物,与店主讨价还价时,店主说你所购买的商品进价太高,没有钱赚,实在不能便宜了,你会不会相信?结果会的人占3%,认为不会的人占97%。

……

等等一系列的调查后发现,中学生对调查中的对象诚信度普遍较低,而且是生活中最有可能遇见的事。换而言之,就是学生对社会的诚信度评价不高。这就能说明我们的社会现状:缺失诚信。举几个例子:摔倒老人无人搀扶,原因竟是怕被讹人;广东佛山小悦悦被车碾压两次,7分钟内经过的18人竟无一人施救等等。

我们常说:“需要是因为缺失。”既然现状是“诚信的缺失”,那么,我们就需要建设社会的诚信,提高所有人民对社会的诚信度。

正如前面所说,:“诚信是火种,需要我们悉心守护,不但要把它播撒开来,成就燎原之势,而且要星火相传,让每一代人都能感到她的光明和温暖。”诚信,就是在人与人之间相传,继承的一种存在方式。若人人做到诚信,传递诚信,那么就会像一条链一样的传递着,且会一直传递下去的一种好的品行。

减少诚信缺失的成本 篇3

我们总会为自己的成长付出代价,而这些代价往往以我们生命中最可宝贵的时光为基底。是否有一天,我们可以不用为自己的过错而哭泣,因为它已经在认识的过程中被消解了;是否有一天,我们不用在亲人的坟前悲切,因为当他们活着的时候已经享尽了我们给予的一切。

也许,这需要我们的认识像一面清澈的镜子一样,恍然一下就把所有的细节都照了进来。千年前,有一位智者把这种没有阻碍的智慧称为“大圆镜”。人心如镜,则不需要经历太多的过程,就可以体会出一件事情的真假时错。如若人人都能拥有这种智慧,则人间必将光明遍布。

可重要的是:我们将如何来获得这种智慧呢?

佛家有“止现”,儒家要“致良知”。比如我们都有一些知识作为基础:不能杀人,不能骗人等等。于是,把这些基本原則贯彻到人生中所接触到的每一件事情里去,就会事事圆融、事事无碍,这就是儒家经典《大学》里大略提到的意思。

可是,这一切方法都太过玄虛,太过复杂,与现代人所要求的精简原则相去甚远。我们要寻求一种当下就能操作的方式。

我发现唯有“诚”字方能担当如此重任。

我不想再为它设多少必要性论证,只要看看当今诚信缺失的现状即可知“诚”的至关重要性。在谷歌上输入“诚信缺失”,搜出来的结果有372000条;输入“骗”的结果有30200000条;输入“骗案2007",结果有2440000条。这些数字也许能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们要花费更多的成本在认识上了。

原来,并不是我们不具有智慧,而是智慧被用在了邪道上。人们宁肯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在认识上,也不会选择一开始就信任对方。即使我们具有孔丘、佛陀般的智慧,然而对当今时势又有何益?

我们没法来为一个13亿人口的社会设计一套可以达到全体诚信的机制,但是,在个人的生活过程中,却可以尽最大努力实践一个“诚”的原则。其实人生中的事情很简单,在这个崇尚“包装”、“传播”的时代,形形色色、花花绿绿大家看得够多了,再怎么装饰也唯掩本真。

会计诚信缺失探析 篇4

(一) 会计诚信缺失影响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市场上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是企业提供的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财务会计资料, 因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直接影响到投资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 同时也关系到经济资源宏观优化配置和收入分配的合理性。

(二) 会计诚信缺失助长腐败之风, 为经济犯罪活动大开方便之门

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手段, 是国家规范企业行为, 企业掌控自身经营的方法。因会计诚信缺失, 不少企业通过做假账将一些不合法的支出合法化, 使企业无法按会计法规规定的标准支出、利益的分配比例和顺序合法无法正常监督。从而为贪污腐化、行贿受贿提供了条件, 造成财经管理的混乱和内部控制的弱化, 国有资产流失, 引起社会信任危机。

(三) 会计诚信缺失危害会计人员

会计人员的不诚信行为, 会影响其人际关系的和谐, 给企业和国家带来损失, 可能导致被清除出会计职业, 甚至受到法律的制裁。

二、我国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一) 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会计诚信缺失的前提

企业管理者拥有会计信息优势, 掌控了内部信息, 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不对称。外部利益相关者只能通过公示的财务报表来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 而大多数投资者不具备会计的专业知识, 无法辨别财务报表的可靠性, 这导致会计信息的制造者可能违反诚信原则, 向使用者提供不真实的会计信息。

(二) 利益驱动, 会计诚信缺失成本低是会计失信的内在动力

市场经济中的价值规律和竞争机制决定利润最大化成为经济体追求的目标, 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而会计诚信缺失正是利益驱动所引发的道德观念变化的结果, 公司通过提供虚假信息而获得投资、政策倾斜、减少税金支出等经济利益。在政治上, 政府对企业业绩考核目标体系的不合理、不科学造成企业盲目扩张、造假, 政府职能转变不力, 迫使企业管理者通过会计舞弊, 粉饰经营业绩来达到其目的。

(三) 委托代理制, 监督不严, 是导致会计诚信危机的直接原因

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特征, 但因会计师事务所为被审计单位提供咨询服务, 故而影响了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的独立性。在以委托代理为纽带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由于企业经营者对信息占有的优势, 会形成“内部人控制”的情况, 致使经营者疏于管理, 或指使会计人员做假帐, 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四) 公司制度、会计制度缺陷是会计失信的根本原因

我国公司因多为国有企业改制而来, 在公司制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即大部分上市公司由国有集团公司绝对控股, 中小股东利益无法保证, 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缺乏保障全体董事严格遵守义务, 维护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保障机制。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没有实现经营与管理分开, 导致上市公司被大股东操纵, 难以避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

三、会计诚信缺失的对策

(一) 健全会计法律法规, 加大违法惩处力度

我国应尽快制定、补充、修改、完善会计诚信方面的管理法规和制度, 建立惩处机制, 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提供制度上的保障。一是加快会计准则的研究应用, 减少虚假会计信息的施展空间。针对我国上市公司易发、多发问题制定新的准则加以规范工作。二是尽可能使会计政策的选择方面的规范具体化, 尽力减小粉饰财务报告的可能性。三是建立民事赔偿机制, 形成一种利益机制以鼓励利益相关者参与监控, 降低政府的监管成本, 加大造假成本, 以减少、杜绝造假行为。

(二) 建立健全会计监督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控制度, 发挥内控的基础性作用, 加大会计失信惩罚力度, 使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及完整性负有连带责任, 建立内部审计制度, 健全企业的治理结构和内部监管, 严格企业的财务行为, 确保审计的独立性。二是建立分工协作的多重外部政府监管机制, 加大对违法性失真行为的查处力度, 强化刚性法律法规的“硬约束”。三是建立注册会计师信用体系, 强化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培育, 提高注册会计师履行职业道德准则的主动性。

(三) 引导司法介入, 加大失信、犯罪惩罚力度

建立有效的民事赔偿机制, 加大惩罚力度, 增强法律的震慑作用, 真正从源头上减少、遏制造假的动机。提高会计失信成本, 建立民事赔偿机制, 抑制会计信息供给者获取不正当得益的愿望。如果供给者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而给会计信息使用者造成重大损失的, 使用者可以起诉、要求惩罚并给予赔偿, 修改完善相关法律、规章, 加大对造假者的处罚力度, 使造假的预期成本远远高于其造假的效益, 从根本上防止造假行为。

(四) 补充完善职业道德规范, 建立诚信档案, 加强行业自律

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 要加强职业道德规范, 加强行业自律, 提升会计人员抵御利益诱惑的能力。建立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诚信档案, 从外部给予会计人员自律的压力, 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水平。建立会计信用中介机构, 完善会计信息的供给制度, 通过信用中介机构来审核供给者的诚信度和会计信息的质量, 并据此评出信用等级。广泛开展诚信教育活动, 以各单位的负责人为会计诚信教育的重点, 会计人员要自觉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 强化法制观念, 自觉接受监督, 将外在监督转内化为自我约束, 培养会计诚信氛围。

参考文献

[1]王焕霞.对会计诚信缺失原因及问题探讨[J].科技信息, 2009 (01) .

[2]王荣华.谈会计诚信的内在要求[J].财会月刊, 2003 (02) .

诚信缺失的案例 篇5

案例2:在中国市场,多乐士和立邦几乎成为涂料的代名词。3月,立邦被爆出专卖店卖假货,而多乐士在内蒙古工商的一次检查中被查出质量不合格后,这两家相继陷入“质量门”。涂料行业造假的问题可以说是行业的痼疾,成本高、需求差是加剧涂料行业造假的原因之一。贪图一时的利益,利用假冒伪劣产品欺骗消费者无异于饮鸩止渴,自断后路。

案例3:4月15日,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栏目曝光了13种药用铬超标胶囊药物,其成分含有不可食用的工业明胶,修正药业生产的“羚羊感冒胶囊”、通化金马药业生产的“清热通淋胶囊”、通化盛和药业生产的“胃康灵胶囊”四川蜀中制药生产的阿莫西林胶囊等常用药赫然在列,全国市场一时谈“胶”色变。

案例4: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4月23日发布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立顿品牌绿茶、茉莉花茶和铁观音袋泡茶,均含有17种不同的农药残留,其中包括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这些农药被证明可能影响男性生育能力和胎儿健康。联合利华方面则坚持其产品安全合格,称上述报告对照的标准并非我国现行国标,而是欧盟标准,但消费者对此说法很难买账。

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缺失与诚信教育 篇6

关键词:诚信;诚信缺失;诚信教育;大学生

近些年,有关“诚信”的话题一直倍受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今,诚信缺失的社会问题已经突出地摆在人们的面前。在为社会诚信状况欠佳而忧虑的同时,人们也会很自然地想到大学生,这个被誉为“天之骄子”的群体,而他们身上也的确存在着诚信缺失问题。人们在呼唤社会诚信的同时,更为大学生的诚信状况而担忧。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已刻不容缓。

一、对“诚信”含义的理解

诚信,即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是基本的社会道德,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本义包含“诚”与“信”两个方面。“诚”是指道德主体的内在品质,是道德主体主观精神状态的反映,诚实为人、诚实做事是“诚”对道德主体的内在要求;“信”是道德主体在道德行为实践中诚实不欺、信守承诺的基本道德原则,是一种行为规范,是“诚”的外在表现形式,言出必行、一诺千金是“信”对道德主体的外在规范。

“诚”与“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并且两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诚实是守信的道德精神基础,守信是诚实的具体外在表现。诚实侧重于对客观事实的反映是真实的,对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的表达是真实的;而守信侧重于对自己应承担、履行的责任和义务的忠实,不折不扣地实践自己的诺言。因此,只有“内诚于心”,才能够“外信于人”。

在校大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承担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他们的诚信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一个绝不容忽视的问题,并且更是一项需要亟待加强并常抓不懈的德育工作。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现状

1.考试诚信缺失。考试作弊是大学生诚信缺失最突出、最集中的表现。尽管学校对作弊有着严厉的处分规定,但个别学生还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想尽办法利用各种手段作弊,更有甚者在少数学生中还流传着诸如“考考考,老师的法宝;抄抄抄,学生的高招”“学不在精,作弊则灵;功不在深,会抄就行”等顺口溜。并且,作弊的手段也从原来的偷看书本、夹带纸条等向使用现代化通讯工具传递信息“升级”。在沈阳某高校卫生间里赫然张贴着“卖无线耳机”的广告,而且一些如“枪手替人考试”等的小招贴甚至已经贴到了学校宣传栏上。考试作弊已经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大学生的素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学术诚信缺失。近年来,国内外的学术腐败事件屡见不鲜,成为严重阻碍科学发展、社会进步的障碍。在高等院校,本科以上教育几乎都要求毕业生提交有质量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而一些学生却简单地认为“文章就是搜索、复制和粘贴的过程”。论文移花接木、东拼西凑、抄袭成风、剽窃作假等现象频频出现,代写论文也迅速成为个别人逃避踏实的学术研究和另一些人赚钱的手段。这些问题和现象,已经影响到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学校的整体形象。

3.工作简历注水作假。面对愈来愈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大学毕业生动起歪脑筋。他们在求职简历中篡改成绩,冒充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伪造各种证书、奖状,希望以此取得用人单位的信任和重用,谋求一份较好的工作。在沈阳市的一次招聘会上,用人单位发现,几乎所有来应聘的学生都写着自己是班干部,更让人费解的是,同一所高校、同一班级,居然出现10个班长,后经学校证实,其中只有一位是班长,而其余都是学生做简历时随意填写的。

4.人际交往中失信。高校个别学生中还存在以生活困难等为理由向同学甚至老师借钱的现象,可到快毕业时也不归还。但他们并不是没钱,而且经常出现在网吧、游戏厅、歌厅、饭店等场所。笔者在辅导员实际工作中就曾有过亲身经历。这种现象虽不普遍,但却影响很坏,欺骗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与信任。

三、影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因素

1.社会风气因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在引进了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理念的同时,也受到西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和多层次性,道德取向也呈现多元化。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个人需求得到满足以后,个人私欲也在逐渐膨胀,受利益的驱使而不择手段,以致社会上不诚信现象,诸如虚假广告、假冒伪劣、偷税漏税、走私骗汇、贪污受贿、权钱交易等比比皆是。然而社会诚信机制、信用体系的不健全,不能有效遏制这些行为,又使真正讲诚信的企业和个人吃亏受骗、蒙受损失和遭到不公正待遇,以致社会风气不正,这种负面的社会影响对大学生心灵的腐蚀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社会大环境中伴随道德取向多元化而出现的种种践踏诚信道德的行为,在客观上给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缺失提供了示范作用。

2.家庭教育因素。长期以来,受教育体制影响,一些家长只注重学生的智力开发,而常常忽视德育教育;只注重学习成绩好、考名牌大学等,而忽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另外,“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违背诚信的行为往往会耳濡目染地影响到学生,使其形成错误、扭曲的人生观、价值观;再有,独生子女受到家长的过分溺爱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3.学校教育因素。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学校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注重升学率,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只要学生成绩好,在各项比赛中获了奖,拿到名次,在校期间可谓一路绿灯,入党、评优等各个方面都给予照顾,而忽视了道德教育和品行考评。目前,教育上最大的误区就是教育者只管“教”而不管“育”。“教”只是传授知识和本领,“育”则是要培养健全人格。教育要既管“知”又管“行”,使“知”“行”合一。另外,高校都有比较严格的学生管理制度和规定,而具体对学生操行考评缺乏系统性的考评体系和机制,这也给学生诚信建设带来一定障碍。高校开设的《思想品德修养》等课程,有时也只是照本宣科,不能切合学生实际,缺乏深刻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不能达到较好的教育目的和效果。

4.学生个人因素。大学生年龄基本都在17~25岁之间,尚未形成完整、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他们虽然思维敏锐,容易接受新事物,但社会阅历不深、道德评判能力不强、自我约束力差,面对利益诱惑,不能摆正心态。大学生的可塑性较强,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较弱,这也是其诚信缺失的内在根源。

四、加强诚信教育的相关措施和方法

1.改善社会风气,提高公众诚信意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社会环境和风气对人,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可谓是无声无息和潜移默化的。因此,要在全社会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使全社会形成“人人讲诚信,人人做诚信”的道德风尚。要借助国家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基础上,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弘揚“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契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改善社会诚信状况,努力提高公众诚信意识。

2.建立诚信评价体系,完善诚信机制。社会中一些不诚信的歪风邪气的肆意流窜,一方面是受个人利益的驱使,另一方面就是社会的诚信评价体系不健全、不完备,或者说根本没有,从而造成对不诚信行为缺乏有效的约束和制约。因此在逐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的同时,要尽快建立比较完善的评价机制和体系。例如:我国银行业已经开始实施个人用户信用资信登记系统,记载用户的信用记录,在各行各业中首开诚信评价的先河。

3.建立个人诚信档案,提高学生诚信意识。建立诚信档案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建立学生个人的诚信档案,记录统计学生在校期间的个人诚信表现,与学生的学籍档案结合起来,为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提供可靠、有效的依据,为学生毕业步入社会的工作、生活、学习提供宝贵的资料。对那些缺乏诚信的学生会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也有助于其诚信意识的提高。

4.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强化诚信意识教育。学生的诚信教育属于高校德育工作的范畴。诚信教育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的教育作用。教学中应该始终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特别是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上要重点加强诚实守信的教育内容,要结合诚信道德的实际,注意教育生活化,避免空洞说教,适时开展主题座谈和讨论,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注意结合学生身边生活中的实际,不能局限于课堂,要高度重视学生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通过对国家大型企业、知名企业和因不讲诚信而失去市场的企业所进行的调查研究,使大学生切实感受到诚信与成功的紧密联系。另外,还要注意更新教育内容,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道德教育,而要把中国传统中的人格诚信与西方的法理诚信结合起来。

5.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培養学生诚信习惯。教师是教育学生诚信的教育者,教师的诚信行为是促进学生诚信教育的关键。作为教育者,要明确我们的教育任务和教育目标,要积极思考和研究高等教育要“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教育者应当用自己的言行在教书育人中做出表率。特别是导师和辅导员,平时与学生接触最多,交流机会最多,要充分发挥在诚信教育中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努力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养成“诚信待人,诚信做事”的良好习惯,从而内化为品质,外化为行为。

6.加强制度建设,鼓励和督促学生诚信。诚信意识的形成,不仅需要“自律”,同时也需要“他律”。学校要建立、健全学生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要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树立学校的诚信形象和权威性。在诚信问题上要态度坚决、旗帜鲜明,对考试作弊、伪造学历等不诚信行为给予适当的纪律处分,对于诚实守信的学生给予激励和褒奖,并作为评优、推荐入党、就业推荐等的重要条件和标准。这些来自于学生身边生活中的诚信榜样,更有代表性,更具说服力,更能够增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直观形象性、目标指向性和非强制性。要充分发挥校园网、宣传栏等窗口的舆论宣传作用,大力宣传诚信的社会意义,努力营造“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良好校风、学风,使我们的大学生能够真正地树立起诚信意识,提高诚信水平。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学校、教师一方面的努力就可以实现和完成的。它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等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形成诚信教育的合力,从而营造出诚信的社会风气、诚信的家庭环境和诚信的校园氛围。相信有了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们的诚信校园、诚信社会已经为时不远了。

参考文献:

[1]穆文涛,赵维莉,杨威.诚信:大学生人生中的基石N].都市青年报,2005-12-12(2、3).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文件.

[3]《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读本》编写组.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读本[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135-152.

[4]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Z].中发[2001]15号文件.

[5]张文武.论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成因及特点[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74-176.

[6]李军法.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州学刊,2006,(2):102-104.

[7]胡建强,刘建佳.诚信的现代意义和大学生诚信教育[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1):111-113.

作者简介:刘纪刚(1980-),男,辽宁海城人,沈阳音乐学院附属大连音乐舞蹈学校党支部书记,中级职称,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会计诚信缺失成本研究 篇7

一、会计诚信缺失的预期收益与预期成本

1、会计诚信缺失对需求者的预期收益。会计诚信缺失对需求者的预期收益主要表现为经济利益的获得。

预期收益 (Ed) =会计诚信缺失带来的利益 (Ly) * (1-p)

其中:p为会计诚信缺失被发现的预期概率 (下同) 。这个概率的高低取决于监督制度的完善程度,制度越完善,p的值就越高。

2、会计造假对需求者的预期成本。会计诚信缺失对需求者的预期成本表现为的造假费用支出和受到的惩罚。

预期成本 (Cd) =费用 (F) +惩罚 (CF) *p

其中:费用 (F) =会计诚信缺失所产生的各种支出,主要是支付给会计从业人员的报酬;惩罚包括造假被发现应支付的罚款、处分和判刑等惩罚手段给需求者带来的预期损失,用公式可表示为:

惩罚 (CF) =罚款+处分、判刑带来的预期损失 (Ls) *力度系数 (Ld)

由于处分、判刑等惩罚手段给需求者带来的预期损失不仅是经济上的,还有精神、政治、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损失,要将这些因素精确地量化并分析对需求者决策的影响是很难的,因而上式需要引入力度系数的概念。力度系数是个人对各种处分和判刑给自己带来的利益损失的判断。在给定的时点上,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给定的处分或判刑,对当事人而言,该系数是一个模糊的量。

3、会计造假对需求者的预期净收益。预期收益和预期成本之差构成预期净收益,即:

预期净收益 (Y) =预期收益-预期成本=Ed-Cd

设会计诚信缺失的需求函数为D (Q) ,则D (Q) 是预期净收益和其他非经济影响变量的函数。以X表示其他非经济影响变量,则有:

在给定X的条件下,预期净收益越大,对会计诚信缺失的需求量就越大。给定其他变量,预期收益越高,需求量就越大,会计诚信缺失的需求量与其预期收益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给定其他变量,预期成本越低,需求量也就越大。因此,对于需求者而言,只要诚信缺失的预期收益高于预期成本,即预期净收益为正值,需求者就有“博弈”的理由和冲动。

二、我国会计失信成本分析

具有诚信品质的人也会做出非诚信的事。研究表明,当失信行为的收益大于成本时,失信行为就会增加,两者之间的差距越大,社会平均诚信水平就越低,反之亦然。会计造假之所以如此猖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对会计造假行为监管不力,惩治力度明显不够,致使造假成本太低。

1、监管不力,执法不严。

目前一方面政府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虽然己根据市场化的要求转移到中介机构,但是政府将监管的着重点移向社会中介机构时本末倒置,以资格的认定过程代替对其执业质量的监管;同时许多社会中介机构脱胎于相应政府机关。与一些政府机构关系密切,存在着相互间博弈和寻租的可能性,难以确保中介机构在利益的诱惑下不产生知假造假护假的行为,政府在信息真实性的核查上也就有着先天不足。

2、惩处力度不够,造假成本太低。

对于会计造假者而言,只要造假的预期成本大大低于造假的预期收益,造假者就有“博弈”的冲动和理由。我国会计造假泛滥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对于造假者的惩处力度不够,失信成本太低。我国税法、公司法、会计法等法律法规对违法者的惩处力度不足以对其产生震慑。如违反税法偷逃税款,往往是责令企业补缴税款和罚款了事,当事者 (包括企业领导和财会人员) 一般不承担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

3、收益和成本承受体的不对称。

对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的管理者而言,客观上存在着造假活动所获收益和所付成本承受体的不对称;会计诚信缺失活动的费用不是由其个人支付的 (即使被罚,其损失也不由个人承担) ,但所获收益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归个人享用,或直接占有造假所得的物质利益,或间接提高社会地位和职位。由于这种不对称性,这部分需求者个人的预期成本 (Cd1) 会大大低于Cd,其预期净收益变为:

预期净收益 (Yl) =预期收益 (Ed) -个人预期成本 (Cd1)

在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的真实所有者缺位、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其管理者诚信缺失的个人预期成本要大大低于民营企业管理者会计诚信缺失的预期成本。

正是由于这种造假违规所得收益远远大于所付出的成本,一些企业宁愿通过非诚信行为追求个体利益,也不愿意花费成本进行诚信交易,才进一步助长了会计失信行为的滋生和蔓延, 致使会计造假有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的态势。因此提高会计失信成本,使其高于失信收入,是消除会计失信的动力,构建诚信会计的重点工作。

摘要:会计诚信问题是当前我国会计领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根据经济理论模型, 提出低成本高收益是会计诚信缺失的动力, 并从经济理论的角度对我国会计诚信缺失成本进行分析。

关键词:会计诚信,成本收益,分析

参考文献

[1]、竺素娥.会计造假的经济学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J].2002. (4) :44-47

[2]、林勇军, 杨华.会计诚信缺失的经济学透视[J].上海会计, 2003, (2) :48-49

[3]、郭立田, 裴源远.会计诚信、失信及相关理论预设[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4 (7) :5-13

会计诚信缺失问题思考 篇8

会计诚信是指会计活动应当客观的、真实的来反映经济活动。它是会计制度得以准确实施的重要保障, 任何企业都要借助于会计来反映其财务状况。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不仅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状况, 而且会涉及有关各方的经济利益。一方面, 企业内部的管理阶层要根据企业的会计信息来评价经营业绩、预测经营前景;另一方面, 企业外部的相关利益方也要根据企业的会计信息来进行经济决策。

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是经济秩序有序稳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会计活动一旦缺失诚信, 将会极大地增加各种组织交流的成本, 严重制约着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因此, 会计诚信要求会计及相关人员尊重会计、忠诚于会计,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操守, 并具有精湛的会计技术、技能, 进而提供一流的会计服务。

2 我国会计诚信缺失的状况及成因

当前,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 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信用体系还尚未建立, 利益主体多元化、权责不分明、产权不清晰, 导致了社会各行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职业道德信任危机, 会计行业同样存在诚信缺失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违背会计准则, 主动或被动地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 搞变更、做假账, 生成了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虚假信息会计信息并将其提供给会计信息使用者。

2.1 利益的驱动是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根本原因

企业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可骗取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银行和政府等相关利益者的信任, 并因此获得投资、贷款或减少税金等经济利益。

单位负责人利用自己的职权影响会计人员, 为本单位及个人的利益做假账, 出具虚假财务报表。大股东在其利益与其他相关利益者发生矛盾的情况下, 会对管理者施加影响, 通过粉饰财务报告, 掩饰真实会计信息。当前会计业务正处于买方市场, 为了占有一席之地, 违背职业道德, 出具虚假报告也为数不少。正是这些复杂的利益关系构成了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内在原因。

2.2 会计制度本身存在的漏洞为会计失信创造条件

目前我国的经济立法相对比较滞后。现有法律还不能涵盖全部不诚信或者道德失范的行为, 使信用活动缺乏法律支撑, 道德失范者逃之夭夭。其次, 法律监督机制的不健全, 在执法过程中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的现象。监督组织机构不完善, 监督内容不够完备, 致使法律监督力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对企业不能形成有效监督机制。会计准则、制度的漏洞以及在执行过程中的伸缩性等, 为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会计信息提供者总是在规定的范围内选择最有利于自身利益会计政策等等。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职务上的方便。

2.3 会计人员身份不独立是导致会计诚信缺失的直接原因

依照《会计法》的规定, 我国会计人员实际上具有双重身份, 他们既要维护自己所服务的企业的利益, 又要代表国家、投资者等相关利益者监督企业的财务收支情况。在会计人员的工资福利、晋升职务等重大问题都掌握在本企业领导人手中的情况下, 会计人员的工作就只能是对企业负责, 对经理负责, 按领导要求进行会计核算。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是很难完成其双重职能的。所以, 只要公司负责人想做假账, 除非不怕受处分、被开除, 否则, 会计人员难以抵御。

目前, 大部分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和其他具有商业性的企业一样希望与客户保持建设性的关系, 为了能拿到业务, 顺利完成任务, 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更容易受到来自企业管理层的压力而损害其独立性。在这种背景下, 注册会计师不但起不到应有的监督作用, 反而变成了“拿人钱财, 替人消灾”的工具, 使得会计诚信进一步缺失。

3 遏制会计诚信缺失的途径

3.1 健全会计制度, 完善会计准则

通过对会计准则不断的研究和制订, 减少会计虚假信息的施展空间。一是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压缩财务报告粉饰的空间, 这可以适当增加财务报表附注、鼓励企业披露非财务信息、进一步完善与严格规范关联交易的披露、加强对现金流量信息的呈报和考核从多方面入手。二是加快制订和出台新的具体会计准则, 针对我国特别是上市公司容易出现问题的尽快制订出相应的准则加以规范。三是尽可能缩小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 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方面的规范更加具体。

3.2 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 不断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水平

加快审计立法的进程, 约束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行为。首先, 加强法律和行政的监管力度, 明确注册会计师应对审计过失和审计舞弊应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从根本上消除会计诚信缺失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当前, 我国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备的审计机构和制度, 可以说, 审计工作对会计诚信缺失的约束和监督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其次, 需要完善审计委托制度。可以探讨审计费用由上市公司事先解缴到当地证券监管部门, 然后由监管部门统一向各会计师事务所结算的办法, 让注册会计师独立于公司管理当局, 从而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注册会计师如果已经对客户提供审计服务时, 就不应该在对客户提供代理记账、代理纳税或其他影响独立性的服务。增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 不断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水平。通过改进传统的审计技术和方法, 把注册会计师审计建立在对企业环境和经营活动进行全面风险评估的基础上, 运用审计风险模型和分析性测试程序, 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3.3 优化社会环境, 提高会计诚信

3.3.1 不断提高政府信誉度

各级政府应通过制度建设, 严厉打击各类造假等不诚信的行为。如果掌握公共权力者不守诚信、不为民谋利, 仅把诚信问题局限于商品交易或某一行业范围内, 只是号召平民百姓守诚信, 却不在规范政府自身的诚信行为上下大力度, 社会诚信危机恐怕还将持续。因此, 应在不断提高政府信誉度上下工夫, 这样诚信建设才会有坚实的根基。

3.3.2 完善信用档案体系

首先,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信用档案评估模式。在我国这样一个信用意识和市场经济发育程度还不高的国家, 完全依靠市场的力量来建立信用体系和信用档案体系是不够的。因此, 应采用政府推动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来建立信用档案。由政府建立一整套促进及规范信用档案的法律法规, 使信用评估机构在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格局中健康成长。

其次, 加快信用档案评估人才的培养。建立信用档案评估不仅涉及到相关数据与信息的收集, 更重要的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和评价。应针对信用档案从业人员的不同需求, 开展不同层次的专业常规教育和短期培训,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评估人才队伍。

总之, 只有全面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提高整个会计行业的诚信度和公信力, 进一步规范会计职业行为, 完善会计准则, 在全社会重塑会计行业诚实守信的新形象, 才能保证中国会计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只要有政府、行业、社会之间相互配合与沟通, 缺失的会计诚信乃至各行各业的诚信才可能回归原位。

摘要:会计诚信问题正发展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探询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认识会计诚信缺失的危害, 研究应对会计诚信缺失的对策, 是一个重大课题。通过对会计诚信问题的现状、缺失的原因的分析, 给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会计诚信,诚信缺失,遏制途径

参考文献

[1]项怀城.会计职业道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2]杨雄胜.会计诚信问题的理性思考[J].会计研究, 2002, (3) .

会计诚信缺失的治理 篇9

朱镕基总理曾在长海国家会计学院作出“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坚持原则、不做假账”的题词, 这不仅仅是对学员、对会计工作者的勉励, 更是对会计诚信的深刻阐述。具体来讲, 会计诚信是会计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时所必须要有的职业操守, 其主要体现为:一是会计人员应具备非常高的职业道德, 能够爱岗敬业, 并且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非常高的思想道德水平;二是会计人员应具备高水平的职业技能和丰富的专业知识;三是会计人员应熟悉会计方面的各项法律法规, 具备该方面的法理知识;四是会计人员应具备服务意识, 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为决策者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期, 经济活动具有复杂化与多样化的特点。面对外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会计诚信是保障企业降低各种风险的关键, 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治理会计诚信缺失问题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 多起会计信息虚拟造假事件曝光, 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会计诚信, 怎么样来妥善地解决会计诚信问题, 成为很多学者与专家的研究课题。

会计诚信缺失会破坏整个市场秩序。大量的虚假会计信息, 使得投资者难以有效地甄别, 很容易出现投资决策失败的情况。缺乏客观性的会计信息, 使得决策者的分析、判断与预测都失效, 不利于整个社会的资源优化配置。会计诚信缺失很有可能会导致大量的经济泡沫出现, 给我国经济发展增加安全隐患。缺乏真实的会计信息数据, 我国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功能难以充分发挥, 相关宏观政策难以实现预期效果。针对这些我们可以确定, 无论是从社会资源配置、经济发展的需求来看, 还是从会计行业本身的发展来看, 治理会计诚信缺失问题都有着深刻的意义。

三、会计诚信缺失的深层原因

随着各项法规的健全, 我国会计诚信缺失问题有所缓解, 但未能根治。笔者认为会计诚信缺失问题的产生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具体内容如下:

(一) 法制建设不到位

法制建设不到位是会计诚信缺失问题出现的关键原因, 一方面, 我国该方面的法律不够细化, 相关的法律条文过于笼统;另一方面, 我国对于会计诚信缺失的惩处力度不够。法律只重视单位的惩罚, 忽视个人惩罚。很多情况下, 都是运用单位内部惩罚的办法, 缺乏威慑力。

(二) 监督机制不完善

长期以来, 我国会计诚信方面都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现存的监管部门独立性不强, 相关工作人员也缺乏责任意识。内部监管受到上级领导的干预, 很难独立, 即便是发现问题, 也无法纠正;外部监管机构多运用以缴代罚的机制, 这使得很多人铤而走险, 大肆进行会计信息造假。

(三) 过分追求经济效益

尽管我国市场经济已经运行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但是各方面仍不够完善。很多企业领导者为了达到经济利益目标, 丧失原则, 未能按照法律要求来记录会计事项, 人为控制成本费用。这样做, 同时也给企业自身的发展带来很大危害。

(四) 企业职权划分不科学

在很多国有企业中, 董事长与总经理对企业负有决策职能。但是这些人往往是政府所任命的, 企业监事会无法实现应有的价值, 难以发挥监管功能。很多企业领导人为了更好地完成上级指派的任务而对会计科目进行调整, 对会计信息造假。会计账面上出现利益虚增的情况, 严重危害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治理会计诚信缺失问题的有效路径

通过上述有关内容我们可以确知, 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监督机制的不完善、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目标及企业职权分配的不科学都是导致会计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因此, 从这些原因出发, 依据当前我国的实际发展状况和战略目标, 提出有效的治理路径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者认为, 基于上述有关原因, 应当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 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治理会计诚信缺失需要依托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来进行。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够提升会计工作者的思想觉悟, 有效地减少会计诚信缺失问题。一是加强诚信教育工作, 为整个社会的诚信机制的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对企事业单位加强诚信教育工作, 减少其造假冲动;三是对政府公职人员提出更高的诚信要求, 令其堪当表率;四是对会计从业人员加强教育, 使得行业的整体诚信水平得到提高。

(二) 推行责任委派制

责任委派制能够提升外部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 从而对单位内部的会计工作起到很好的约束作用。企业构建合理的委派制度, 明确主体职责, 并且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 随时加以调整。与此同时, 会计委派制的范围也应该进一步扩大, 从而为会计诚信提供长久的制度保障。

(三) 构建完善的会计行业审计制度

会计行业审计制度的构建应从两方面进行, 一是注册会计师方面。全面完善注册会计师法, 进一步提高会计师的诚信标准;二是会计事务所方面。健全外部审计制度, 提高对会计事务所的监管力度。除了这两方面, 政府部门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推进行业协会的发展。相关监管部门应与行业协会保持良好的关系, 双方共同构建起注册会计师与会计事务所的诚信档案体系。这样一来, 会计诚信缺失现象必然会减少很多。

(四) 构建完善的法律责任体系

完善的法律责任体系能够为执法人员的各项工作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 能够有效地减少会计诚信缺失现象的出现。这需要最高人民法院及时出具必要的司法解释, 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同时, 还应加强执法力度, 提高会计诚信缺失的成本, 运用法律的威慑力来减少该方面的违法犯罪行为。除此之外, 还应该加大公开与公示的力度, 起到教育与警示的作用, 从而减少会计诚信缺失问题的出现。

五、结论

总而言之, 会计诚信缺失问题的出现是由多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在治理会计诚信缺失的过程中应从这些原因出发, 有目的性地采取应对措施, 如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行业制度、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等。会计诚信缺失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治理会计诚信缺失不仅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在此过程中, 相关学者与专家应进一步展开研究工作, 提出切实有效的治理措施, 共同为会计诚信缺失的治理工作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吴芳.浅谈会计诚信缺失的治理途径[J].经济师, 2014 (08) .

诚信缺失 篇10

关键词:会计诚信,成本,原因,途经

会计诚信是市场经济的要求。近年来会计诚信问题成了社会热点, 各界议论纷纷, “会计信息失真”、“会计假账泛滥”、“会计道德失范”等字眼充斥报章杂志, 会计诚信问题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会计诚信缺失增加了交易成本, 加大了企业生存的隐形危机, 降低了经济运行效率。会计诚信问题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

1 会计诚信缺失原因分析

1.1 会计自身的特点及缺陷是会计失信的条件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漏洞与执行的伸缩性等, 为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首先, 会计原则为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操作空间。如会计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 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应计、预提和待摊费用, 会计信息提供者就可以通过操纵应计项目的确认时间来制造虚假业绩 (如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费用) ;又如稳健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是建立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基础上的, 存在较强的主观随意性, 会计信息提供者很容易借此高估费用和损失、低估收入和利益来操纵利润。其次, 会计工作内容需要凭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来进行, 这就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职务上的方便, 针对同一经济事项, 会计人员可能有若干种可供选择的方法, 做出“利己”的估计。还有, 会计政策为企业提供越来越宽的选择范围, 会计信息提供者总是在规定的范围内选择有利于自身绩效或其他目的会计政策。最后, 会计人员没有独立地位, 他们的工作行为都是处在经营者的控制之下, 有时做假账也是无奈。由于经营者的授意、强令和指使而造成的会计造假不在少数, 会计人员独立地位的缺失无疑是导致会计诚信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1.2 非诚信行为的收益超过成本是影响会计诚信水平的经济原

因非诚信行为的成本, 包括受法律惩罚的成本、受舆论批评的成本和受良心谴责的成本。在市场经济体制时期, 市场发育还不完善, 计划经济时期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已不再适用, 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尚未健全, 这就给不讲诚信的人有空子可钻。不诚信的利益大于其成本, 导致了非诚信行为。具有诚信品质的人, 也会做非诚信的事。防止发生欺骗行为的办法, 就是让欺骗的成本超过欺骗的收益。而我们对于非诚信行为的法律惩罚, 总体上力度不够, 《会计法》第45条规定:“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其他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 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或者隐匿、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 可以处5千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 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还有不少条文只是罗列“不得”有这样或那样行为, 却没有给出“违反了怎么处理”的后文。这类条文的规定, 明示了造假行为预期“成本”的上限, 但威慑力不足, 使得失信者难以受到应有的惩罚, 即使受到惩罚, 其所付出的代价远远小于其因失信而得到的利益。这种失信的成本和收益的不对称性就使得失信从可能转化为现实, 也极大地挫伤了诚信者遵循诚信原则的积极性, 纷纷追逐仿效, 造成会计诚信缺失的恶性循环, 导致整个社会陷入信用危机。

2 维持和提高会计诚信的途径

诚信不只是理论问题, 更是实践问题;不只是一个行业的问题, 也是一项紧密联系的社会系统工程。

2.1 完善会计法规。

会计行为的严肃性靠会计法规来保证。新的《会计法》就会计违法行为明确了应由单位负责人负主要责任, 这将给造假的单位负责人以一定的制约, 但这还不够, 还应在刑法、公司法、民法等相关法律中予以明确规定。

2.2 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及相关会计制度, 规范会计行为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首先, 协调好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使各方的利益都能在有关准则及制度中得到充分体现, 消除或减少对准则及制度的抵触和抵制行为, 增加各方对准则及制度的认同。其次, 尽量减少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 缩小会计选择的范围;合理确定“重要性”的范围。

2.3 完善会计监督机制。

完善会计监督机制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手段。首先, 做好企业内部监督工作。内部监督是会计监督的基础, 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重要措施。 (1)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这要求明确会计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 明确重大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程序, 进行财产清查, 对会计资料进行内部审查, 明确本企业生产经营环节的规程、要求和职责, 做到按章办事, 减少人为因素影响, 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 (2) 要实行内部监督责任制, 提高内部会计监督的有效性。没有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会计核算质量就难以保证, 会计信息的失真也就不可避免。 (3) 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日常与全过程控制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才能把一些违纪、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才能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也才能经得起社会监督、政府监督的检查。其次, 强化政府监督。政府监督包括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对有关单位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财政部门要认真完成新《会计法》赋予其对会计工作的监督权和行政处罚权;审计部门要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税务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 根据有关规定对纳税人的会计资料和其他资料进行税务检查;其他部门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授权和职责分工对有关单位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 但应避免职责交叉和重复检查。执法人员应更新观念, 提高政策水平, 改进工作方法, 深入了解企业的特点, 在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监督。最后, 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2.4 提高会计失信成本。

(1) 加大对会计造假的惩罚力度, 提高会计失信成本, 使造假者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其得到的收益, 以此消除利益驱使而造假的可能。对于造假的会计不单要进行行政处罚而且要给予经济上的惩罚, 且惩罚的数目要远远超过他造假的所得;对于唆使会计人员作假账的经营者同样进行处罚, 严重者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对国家工作人员违法要加重处罚。 (2) 建立民事赔偿制度。尽快建立民事赔偿制度, 对参与造假, 无论是投资者或经营者、律师, 还是评估师、会计师, 只要公民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 受害人都可以提起诉讼, 要求赔偿。 (3) 构建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对不遵守行业操守、不守信用的企业或个人, 出现失信行为后要把肇事者驱逐出相关行业。如对参与造假的中介机构要进行取缔, 对会计造假的单位责任人、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不允许继续从事相关职业等。

2.5 实施诚信工程。

会计诚信建设必须纳入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之中。实施诚信工程, 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 加强诚信教育。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使全社会的人们都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不诚信的危害性, 形成诚信者受尊重、不诚信者遭鄙视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2) 打造信用政府。政府作为掌握公共权力者, 享用和支配着纳税人的钱, 实质上和纳税人之间就是一种契约关系, 要守契约、讲诚信, 切实为纳税人谋取利益, 通过制度建设, 规范和保护诚信, 严厉打击各类造假等不诚信行为, 提高政府信誉度。 (3) 建立信用档案。建立单位和个人的信用档案, 发展信用中介机构, 提高信用评估行业整体水平, 建立起一个完整、科学的、社会化的信用管理支持体系。

参考文献

[1]叶陈刚.会计诚信及会计诚信教育.《财会通讯》2002 (4) .

上一篇:记者的基本功下一篇:“海绵城市”屋顶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