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不良反应因素

2024-07-28

中药不良反应因素(精选十篇)

中药不良反应因素 篇1

资料与方法

2013年3月-2014年3月共有乌头类中药中毒事件60例,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男37例, 女23例, 年龄21~68岁, 平均 (45.5±3.1) 岁, 患者使用乌头的原因以风湿性关节炎为主, 其他关节疼痛, 如腰痛、跌打损伤也是主治医师决定使用乌头类中药对其进行治疗的原因。此次研究将患者的严重不良反应定义为患者临床表现严重的胸闷、心悸、心律失常, 除此之外还有全身麻木, 部分患者出现的头晕甚至神志不清、恶心呕吐。

方法:通过仔细研究新闻报道内容以及查阅医典资料, 对患者出现以上严重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

结果

60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药物剂量不合适、制剂方法不正确、配伍使用不合理、炮制煎煮方法不正确、不清楚其适应证和患者体质等。其中超剂量使用导致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比例最大 (26.67%) , 服用方法不当导致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次之 (23.33%) , 见表1。

讨论

乌头类中药应用不良反应原因: (1) 超剂量使用:早在2005年颁布的《中国药典》中, 国家就明文指出, 川乌、草乌在使用的时候, 用量必须保证在1~3g。然而在实际用药过程中, 部分医生在开出的药方中, 乌头类药物的用量往往会超出药典的几倍[2]。超剂量的临床用药十分容易出现中毒, 甚至会引发其他药源性疾病。乌头中本身所含的乌头碱已经被证实含有剧毒, 口服乌头碱只要达到0.12mg就能够引发中毒, 3~5mg直接可以导致死亡。此次研究中由于超剂量使用而导致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比例高达26.67%, 已经证明超剂量使用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2) 服用方法错误:乌头类中草药本身具有很好的祛寒、散风、温经和止痛作用, 在民间人们常常会使用草乌泡酒或炖肉, 希望用这种方法达到治疗以及滋补的作用。然而由于民间进行泡酒的时候往往并没有经过加工的这道工序, 服用方法出现错误, 再加上长时间的服用, 极易出现严重不良反应[3]。 (3) 配伍以及煎煮出现问题:中药配伍的正确使用可以十分明显地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并尽可能降低不良反应。而一旦出现不合理的配伍, 则会对人体产生不良的作用。乌头类药材不能够和麻黄、犀角相配伍, 和生物碱类药合用也会出现严重的后果。除此之外, 乌头类药物煎煮也有着严格的要求, 应当先煎、久煎, 并持续煎煮1小时以上, 才能够大大的降低毒性, 一旦患者没有牢记医嘱, 极有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4) 炮制不当以及个体差异:乌头在内服的时候应当经过炮制之后才能够食用, 切忌生用。一旦炮制方法不当或炮制并没有达到相关要求, 那么极有可能引发中毒现象。除此之外, 乌头中毒后患者表现出的症状以及发病时间也会有一定的差异。中毒量也有显著的差异, 长时间使用少量的乌头同样能够导致患者出现蓄积性中毒, 因此在用药的时候, 假如没有注意到患者的个体差异, 也十分容易出现不良反应[4]。

乌头类中药临床不良反应防范对策: (1) 加强辨证用药:临床用药主要是治疗疾病, 关于药物本身是否有毒, 则要取决于辨证是否准确, 其临床用药是否和患者症状相对应。因此只要确保患者的临床症状辨证正确, 并且用药也十分准确, 那么即便其药物本身有毒, 也能够起到良好的治病效果, 并且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相反如果在临床中没有对患者临床症状辨别正确, 那么即使其药物本身没毒, 也会直接对患者本身造成伤害。 (2) 对药物剂量进行严格控制:在《本经·序例》中有一说:“若用毒药疗病, 先起如, 病去则止, 不去倍之, 取去为度。”可见, 在对有毒药物的使用中严格控制剂量是其基本用药原则。因此在临床中应该尽量使用“小量渐增”的用药方法, 同时一定要注意, 一旦患者的疾病缓解即停止使用。乌头类中药中含有乌头碱, 在现代药理研究中发现乌头碱口服0.2mg, 即为中毒, 因此在临床中乌头类中药使用一定不要过量, 以免导致患者出现中毒情况。 (3) 加大对患者体质的研究:张仲景曾指出, 对乌头的使用, “强人服七合, 弱人服五合, 不差, 明日更服, 不可一日再服”。即说明了乌头类中药在临床应用中, 一定要对患者的体质进行考虑, 有针对性地用药。每个患者个体之间均具有一定差异, 在临床治疗中一定要对其个体因素进行考虑, 把握好临床用药度。 (4) 对有毒药物管理要加强:对有毒药物管理进行加强, 可以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保障。其中乌头类中药包括生川乌、生附子和生草乌, 这些也都是国家规定的“毒性药品管理品种”, 临床使用中, 一定要凭借医生的正式处方进行毒性药品调配和使用, 对于没有标注“生用”的毒性中药, 必须炮制使用, 同时其剂量和用药方法也必须谨听医嘱, 以免取得相反效果。

此次研究证实, 乌头类中药和各种严重不良反应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在临床治疗中需要提高科学使用毒性中药的意识, 从而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黄婧文.中药乌头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和对策[J].中国药业, 2011, 20 (22) :446-447.

[2] 陈兰芳.乌头类中药引起不良反应1例[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08, 5 (6) :41-42.

[3] 国凤杰, 李振民.中药的不良反应及防范对策[J].河北中医, 2013, 35 (1) :157-158.

正确认识重要的不良反应中药 篇2

中药是人们用于防病治病,调理气血,平衡阴阳,调节生理功能,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药源之一,但中药和西药一样具有两重性,即根据药性辨证施治,用的合理,有利于人体疾病痊愈;用之不当,则会给人们带来危害.近年来随着中药品种的增多,中药在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也日益增多,由于药学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检测手段的提高,对药物的不良反应的监测和研究有了新的突破,使其成为药学领域的一项专门研究课题。但就我国特有的中药而言,其不良反应的研究报道较之西药为少。由于中药大多来源于植物和动物以及矿物,其产地自然环境的差异不同,有些炮制方法不当,直接影响它的所含成分,并涉及药用疗效;另外中药历史悠久,民间应用比较广泛;所以对中药的不良反应应该给予更多重视。

在我国,自古就有“药食同源”之说,在药品、食品甚至有毒品之间的区别概念是交叉含糊的。如蝎子,既是药品又是食品也是有毒品。即使是《药典》里公认的药品也有 “是药三分毒“的问题。药品的毒性暂且不谈,因为《药典》里规定了它的安全使用范围。但药品的不良反应,却是个值得关注的大问题。界定药品不良反应的前提应该除却三种情况,一是不懂药瞎吃药;二是用药不当,患了甲病而吃了治乙病的药;三是超量服药。什么事物都要有个度,超出了那个合适的度,量变就会成为质变。当前不少人听了广告宣传的误导,认为中药是纯天然制剂,没有不良反应,没有毒副作用,可以趟量吃,这是绝对错误的。药物再好,再管用,它也是摄人身体内的外来物质,都必须经过肝脏、肾脏代谢处理,过量服用必定要加重肝肾的负担,使得药物本身的毒性增大而增加毒害作用。以上三种情况都不属于药品的不良反应。

那么,什么叫药品的不良反应呢?我国将药品不良反应定义为,“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因此,人们应该认识到,药品是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即使是经过严格审批的药品,在检验合格、正常用法用量的情况下,仍会在部分人身上引起不良反应。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与其治疗作用同时发生的。常言道“药者,毒也”,所以在应用药物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决不可忽视其对人体产生的一定毒性以及各种不良反应。

中药的不良反应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过敏反应。中药过敏反应一般变化快,首先出现皮肤荨麻疹、疱疹,然后迅速涉及全身,可合并其他胸闷气短,咳喘不安,恶心、畏寒,发热,水肿,严重者造成心、肺、肾、肝等器官的损伤,并可发生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可产生过敏反应的中药很多,许多药性温和,使用较多的品种也有产生过敏反应的可能。如陈皮、酸枣仁、胖大海、板蓝根注射液、牛黄解毒片等。

二,中毒性反应。由于目前多数中草药尚缺乏完善的药理及毒理实验资料,在多数毒性较强药物中,其治疗量与中毒量或致死量比较接近,一般以口服形式为主,因此发生不良反应时胃肠道症状最早出现。临床上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痛、腹泻、呕血、便血等消化道出血等征象。

三,中毒性休克。临床上表现为昏迷、发热、不省人事、呼吸不规律,胸闷、心悸、血压下降、心律不齐、口麻肢麻、血尿、少尿、无尿、肾衰等,可引起胃肠道、肾脏、肝脏等中毒反应,如抢救不及时,可导致死亡。

四,其他不良反应。除中药本身的毒性外,某些人先天不能耐受某些药物,个体差异也是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之一,因此,在用中药时以孕妇、哺乳期妇女、婴幼儿等特殊患者更要慎用。

中药不良反应不容否认。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 中药也不例外, 既有促进健康的正面效应疗效, 也有妨害健康的负面效应不良反应.曾经大肆宣扬的”中药没有不良反应”、”纯天然药物没有毒副反应”的炒作是出於商业目的, 误导广大患者.如今这股歪风虽已刹住, 但”中药没有不良反应”的观点在不少人的认识里依然存在, 应当纠正。但我们也不能一味畏惧,应当积极应对,采取措施,正确认识中药的药用价值,避免不良反应医疗事故的发生,我们对待中药不良反应的对策及任务一是公正、客观报道中药的不良反应,加强科普宣传,指导民众合理使用中药。对临床第一线的中药不良反应报道,管理部门、医生和患者都应给予以重视,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研究如何采取措施,客观评价中药不良反应。二是及时归纳总结。在专业杂志上,综合性归纳、科学评价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三是对于有毒中药,应加强管理,加强炮制减毒研究。针对不同体质人的用药注意事项,开展一些专题讨论。如何正确使用有毒中药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四是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专题研究。并进行使用规定,象西药一样,在药典中注明该药材在使用时,应当遵医嘱,肾病患者禁用或慎用,并说明在应用时要按时测定肾功能,发现问题即时停药等。因此,对于中药的应用,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于具有其它有害生物活性的成分及含量进行测定,并进行全药的活性研究,系统分析。

合理应用中药,严格说来,某些中药严重毒副反应主要与长期加量服用,品种误用以及中西药不合理联用等不合理用药有关。不应归属不良反应的范畴,应属“药害”。故而,不必要的恐惧也是应当避免的。

合理应用中药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临床医生使用中药应该精通药性,正确使用中药。有些非中医专业的医生在使用中成药时可能存在用药不辩证,用药多,用量大等问题,就有可能导致药物毒性反应。二是应注意患者的体质,疾病背景,特殊人群情况以及与有毒中药合用等问题。使用中药应剂量适宜,中病即止,发现问题随访。三是在临床治疗中,中西药物联合应用较为普遍。若合理配伍,可发挥协同作用,提高疗效。若配伍不合理,就可能直接影响疗效和用药安全。四是特别慎用中药注射液。由于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与输液及各类中西药配伍有可能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沉淀等。联合用药可能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如果没有特殊要求,中药注射液应尽量单独使用,不应与其他药联用。但在实际情况中,注射剂联用情况较普遍。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用药是发挥中药防病治病作用的核心。从不良反应监测方面,进行前瞻性研究,评估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不良反应信息及时发布,按埃利斯宣言的要求,做好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提高安全用药水平,确保民众生命安全。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因素及预防 篇3

【关键词】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因素;预防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248-01

中药注射液是在中药注射液基础上结合现代注射液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剂型,具有作用迅速、可靠的特点,在医疗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导致不良反应(ADR)是指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与药物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或改善人体生理功能的正常剂量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所导致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一般是不可预测性的。本文为此对收集我院2009年2月-2010年3月由中药注射液所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希望为临床安全、合理运用中药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2009年2月-2010年3月收到的120份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表。其中男60例,女28例;年龄32-78岁,平均年龄45.8岁。将不良反应一般情况以表格形式录入Excel表格,利用相关函数参数进行统计分析。

1.2 不良反应分级

I级:致命或有生命危险需立即撤藥并作紧急处理;Ⅱ级:患者不良反应症状明显,各器官有病理生理改变或检验异常,被迫撤药并作特殊处理;Ⅲ级:患者难以忍受,被迫停药或减量,经一般对应处理后好转,对患者康复无直接影响;IV级:患者可忍受,不需停药或减量,对康复无直接影响。

2 结果

120例不良反应中,其中80例是在不合理用药时出现的,占66.7%;40例为合理使用,由于其他原因导致的,占33.3%。经卡方检验,不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与合理使用时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主要临床表现为过敏性休克、心悸、胸闷、皮疹、瘙痒、恶心呕吐等。具体不良反应发生与分级情况见表1。

3 讨论

“药带三分毒”,中药也不例外,认为中药“无毒性、无副作用、无变态反应”、“有病能治病、无病则健身”,是完全错误的[1]。对中药不良反应的文献报道逐渐增多,1990年为192篇、2000年为1563篇,2009年为5000多篇。本文显示以变态反应和呼吸系统反应多见[2]。变态反应发生率高的原因是中药注射液组成成分复杂,其中的蛋白、淀粉、鞣酸、色素、树脂、挥发油等半抗原一旦进入血液就会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当再次接触该抗原即发生过敏反应[3]。

在具体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中,药物的剂量是导致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比如服用紫杉醇注射液,其剂量为100 mg时,对男性乳房没有显着的影响;当其剂量为200 mg时,12例服药者中有2例发现乳房增大;300 mg时,11例服药者中3例乳房增大[4]。 杂质是影响药品纯度的物质。在药物的生产和贮藏过程中,都可能引入杂质。药物中的杂质有的没有治疗作用,有的影响药物的疗效和稳定性,有的甚至对人体健康有害。药物生产过程中加入的稳定剂、赋形剂、着色剂,甚至混入的微量高分子杂质[5]。研患者生活习惯等可影响药物的作用,尤以烟酒嗜好最为突出,应引起广泛重视。如复方丹参注射液对交感神经、血管运动中枢有抑制作用,与异山梨酯、氨茶碱、利血平等合用,导致血压显着下降,出现体位性低血压。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不同证候需用不同的药物。在临床用药过程中,药证不符现象时有发生,出现毒副作用也就在所难免 [6]。部分中药服用时间过久,可出现依赖性及蓄积中毒。如服用朱砂安神丸可降血压、安神,但服用过久,可造成慢性汞蓄积中毒[7-8]。

为此应积极加强不良反应的预防:(1) 因为一些药物不良反应有时较为严重,有时较为轻微,所以临床应用中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合理用药。同时用药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发现不良反应后应机制采取治疗措施,及时停止用药与换发药物。为此配合发现,我们在应用药物的早期要及时检查心电图、CT、血象、血糖等指标,随时注意各种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以确保用药的安全。(2) 虽然当前有关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的理论关注的问题范围有了非常大的拓展,但对于药品不良反应以外的其他与药品有关的问题如何进行预防,国内外没有成熟的理论和实践可资借鉴。因此,药物研究理论尚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比如我国中成药药物警戒的内容大多来自较易被觉察到的过敏反应和妊娠流产之类,症状比较隐蔽,或者药物相互作用、药物对并发症的影响、药物是否合格、所治的病是否对证等等较深层次的问题往往不容易确认,有赖通过基础研究才能搞清楚[9]。(3) 药品生产企业必须严格按照质量标准检查杂质、控制纯度是确保用药安全、有效,保证药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10]。

总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导致不良反应是一个广泛存在的事实。如何根据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自身的特点,在我国制定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监测方法并进行有效的监控,促进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重视。进而开展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药物流行病学研究和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临床药学的研究。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临床应用更加安全有效,是摆在药物管理部门和广大药物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我们认为,只有加强对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的报告与科学研究,科学监测与预警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才能进一步提高中药注射液临床使用的安全性,降低不良反应,从而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何勇.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安徽医药,2008,12(6):557-559.

[2] 谢国芬.常用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及防治体会[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8,16(10):790-791.

[3] 周慧萍, 丁汀,刘 云,等.我院21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典,2007,16(1):43.

[4] 于智敏,王克林,李海玉,等.常用有毒中药的毒性分析与配伍宜忌[M].第1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4-6.

[5] 吴建方.浅析中药的不良反应[J].中外医疗,2009,20(1):89-91.

[6] 李淑兰,高玉兴,张薇.谈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对策[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247.

[7] 潘玲.6种中药注射剂在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测定[J].中国药房,2008,19(6):451-453.

[8] 高素珍,张志刚.浅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中国药房,2008,19(18):1439-1440.

[9] 王卫光,王会娟.现代中药临床手册[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7,13(8).

中药不良反应的常见因素及预防策略 篇4

1 回顾中药不良反应

中草药的应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几乎所有人都有服用中草药的经历, 人们普遍认为中药毒副作用少, 加之有些媒体在宣传上存在很大的偏差和错误, 特别是在中成药、中药制剂和保健品宣传上的误导, 如:“纯中药制剂, 无毒副作用”中药、“有病治病, 无病健身”, 中药治疗属“自然疗法, 安全有效”。使人们忽视了中药使用不当引起的不良反应。为此, 给人们带来了惨痛的教训。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肾病内科1998年10月收治第1例马兜铃酸肾病患者, 此后, 共有100多例此类患者入院, 其中最多的就是服用龙胆泻肝丸导致的肾损害患者。北京协和医院、北京朝阳医院等已多次有此类病例报告。该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使有关关木通中含马兜铃酸引起的肾脏病变, 受到了世界各国医学界的关注。经研究发现, 马兜铃酸具有较强的肾毒性, 主要是损害肾小管功能, 后期出现尿毒症。长期小剂量服用此类药物, 可导致慢性马兜铃酸肾病, 严重时可导致肾衰。马兜铃酸还有致突变和致癌作用, 至少有18例发现胃泌尿道上皮癌。国内也有丹参注射液所致猝死、显著窦性心动过缓, 长期服用丹参片可引起低钾血症等报道。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组织专家对其进行毒理方面的研究, 同时还对壮骨关节丸与肝损害、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引起的过敏反应等也着手进行专项研究, 以确保用药安全。

2 中药不良反应的常见因素及预防策略

2.1 经研究发现, 有一些药材中的毒性成分可使人体内某些酶系统失活, 造成组织内细胞功能和代谢发生障碍而引起中毒反应, 如氰苷类果仁可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 造成细胞窒息。某些生物碱通过使神经递质的释放、灭活或使受体功能发生障碍引起中毒, 如毒蕈碱、毒扁豆碱等抑制体内胆碱酯酶, 使神经突触和运动终板部位的乙酰胆碱蓄积, 使神经由过度兴奋而转为衰竭等。特别是含重金属元素的矿物类药材较易引起不良反应。所以, 使用中药时我们一定要熟悉该药所含的有效成分、作用机制、使用范围及毒性成分、毒副作用。

2.2 中药材在采集、炮制过程中都有严格的要求, 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中药材的质量。中药制剂的选择应根据临床的需要、药物的性质、用药对象及用药剂量为依据, 经试验后确定。药物随剂型的改变, 其毒性、理化性质和药效也随之改变。中药不良反应尤其是过敏反应增多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中药剂型增多, 特别是注射剂。许多药物在传统用法中无过敏反应, 改为注射剂后出现过敏反应。这可能是在传统方剂上各味中药的药效与毒性在相互作用下, 使其药效增强而毒性降低, 在临床上使用方剂较使用注射剂出现的不良反应少。所以, 对中药有效成分、药性、毒理作用等不甚明了的情况下, 轻易改变剂型, 特别是在缺乏科学依据和有效的内在质控的情况下制成的注射剂, 应用后易发生不良反应。在中药制剂特别是注射剂的研制过程中, 首先要注重研究它的有效成分、药性和毒理作用, 可以改变制剂工艺或提取方法, 努力降低重要的毒性, 保证药效, 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2.3 在诊治时要辨证施治, 严格按照配伍要求合理用药, 在方剂中要注重疗效, 合理组方, 组方越大 (药味越多) , 则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也越大。使用毒性较大的药时, 在剂量上要慎重。在确定疗效的情况下, 组方小和用药的剂量适当, 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所以在临床工作中, 我们要加强对经典方剂的学习与应用, 避免超剂量用药, 避免大处方用药。

2.4 在中西药合用时应审慎, 使用不当更易引起不良反应且易引发药源性疾病。如在使用治疗剂量的消渴丸致低血糖昏迷的报道, 就是因为其配方中除中药成分外, 还含有优降糖 (格列苯脲) , 在糖尿病患者肾功能不全时, 易引起蓄积中毒而发生低血糖昏迷。在治疗时, 药物剂量的使用应因人而异, 如老年人、婴幼儿、孕妇等, 应根据药物代谢特点用药, 对过敏体质人群应更加慎重, 以防出现严重后果。

中药不良反应因素 篇5

按照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的规定,药物不良反应(简称ADR)系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因药物本身的作用或药物间相互作用而产生或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该定义排除有意的或意外的过量用药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临床上几乎所有的药物都可引起不良反应,只是反应的程度和发生率不同。随着药品种类日益增多,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在逐年增加。

中药注射剂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中药或天然药物的单方或复方中提取的有效物质制成的无菌溶液、混悬液或临用前配成液体的灭菌粉末供注入体内的制剂。中药注射剂通过血管给药方式大大提高了中药对人体药物的有效供给和生物利用率,提高了功效。目前在心血管系统,抗肿瘤,抗细菌抗病毒感染等方面有明显长处[1]。中药注射剂应用于临床具有显而易见的效果,但也存在药物不良反应,而且死亡案例也常见报道。因此应高度重视并加强中药注射剂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高中药注射剂使用的安全性。我们在临床实际用药过程中,对此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探究个别中药不良反应 篇6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损害

〔中图分类号〕R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19-(2010)04-43-02

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和传统文化的瑰宝,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疗病保健做出了杰出贡献,但中药的不良反应也在潜移默化的威胁人类的健康。从“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二毒”的经典之说,我们可以认识到中药不良反应的严重性。中药不良反应是指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时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下面就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做浅述分析。

1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1.1药物本身因素

(1)药理作用及化学成分:药物只对某些组织器官有治疗作用,同时对靶器官或其它组织可能造成危害,出现继发病症,引起体征发生变化。如甘草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可导致钠潴留和钾排泄量增加,引起水肿、低血钾、高血压、全身乏力等不良反应,严重者甚至可致代谢性碱中毒。中药的不良反应往往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直接相关,如马钱子含番木鳖碱、曼陀罗含莨菪碱、川乌含乌头碱等,均可产生相应的不良反应〔1〕。(2)药物的品种、来源不同:同一产地、不同品种的中药其所含化学成分不尽相同,其药理作用及毒性也不同。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和萝摩科植物杠柳之根皮均称五加皮,两者科属种及所含化学成分均不同,杠柳根皮因含强心类成分,混用常发生强心甙样中毒甚至死亡,尤当患者使用洋地黄类药物的同时用杠柳皮,则更易引起毒性反应〔2〕。(3)用药时间控制不当或用药过量:药物在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范围内相对安全,一般不会出现中毒反应。在对症治疗的前提下,如长时间用药,机体会出现依赖性,有毒物质在体内蓄积,最后造成脏器损害。如2003年的马兜铃事件中的患者就是曾连续使用龙胆泻肝丸达6个月之久而引起肾损害〔3〕。枫前花浸酒,口服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剂量过大,常会发生中毒死亡。木通具有通乳作用,若用其大剂量与猪蹄同煮,服后对肾脏造成损害。白果在过量的情况下,就会发生呕吐、腹泻、皮肤青紫等中毒现象。

1.2机体因素

(1)性别、年龄:药物的吸收、代谢、分布受机体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年龄、性别发生不良反应的程度也不相同。有文献报道,女性较男性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也有报道称药物性皮炎的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老年人较成年人的药物代谢缓慢,有毒物质在肾脏蓄积多,易发生不良反应。儿童的各种器官发育不成熟,较成年人易发生不良反应。(2)生理、病理状况:女性的月经周期、妊娠期对药物的敏感度升高,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较其它时间高,一些中药在此期间禁服。如孕妇禁服:牵牛子、大戟、商陆、麝香、三棱、水蛭、莪术。药物都要经过肝脏代谢而失活,并经过肾脏排泄。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由于药物排泄受到障碍,故药物在体内积聚而加重肝肾负担,常发生不良反应。

2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

2.1毒副作用

(1)肝、肾损害:用药后引起肝损害,转氨酶升高。报道的药物有雷公藤片、壮骨关节丸、华佗再造丸、消银片、复方甘露饮等。主要表现为类似急性病毒性肝炎,严重者类似急性亚急性肝坏死,有出血、腹水形成,甚至肝性昏迷。肝脏损害的原因:一是药物对肝脏的直接毒性,二是由于超剂量服用或应用不当所致,三是患者特异性体质所致〔4〕。用药后引起肾损害,肌酐升高,尿酸偏高等。报道的药物有龙胆泻肝丸、银翘解毒片、牛黄解毒片等,这几种作为家庭常用药,长期服用在肾脏堆积有毒物质,导致肾脏损害。(2)对系统的损害:机体由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九大系统维持平衡,使机体保持健康状态。在药物作用机体的某一部位的过程中,药物也会致使某一系统损伤。如蟾酥、万年青、川乌等可引起心血管系统的损害;白果、益母草、杏仁、桃仁等服用过量时引起呼吸系统损害,表现为呼吸麻痹、呼吸衰竭;紫金丹、雄黄、雷公藤等可引起造血系统损害;马钱子过量、曼陀罗(洋金花)过量可引起神经系统损害,表现为全身抽搐、痉挛等症状。

2.2变态反应

(1)过敏性休克:用药后机体出现的四肢发凉、面色苍白、发绀、脉搏细数、尿量减少、血压下降、表情淡漠或定向障碍等症状,称为过敏性休克。不仅有些化学药物能够引起过敏性休克,部分中药也存在此现象。如从葫芦科植物栝蒌新鲜块根提取的天花粉有较强的抗原作用,可导致过敏性休克;清开灵用药后导致过敏性休克〔5〕。(2)药疹:凡对患者有益而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的药物,无论通过任何途径进入机体后,所引起的皮肤和(或)黏膜损害的不良反应,称为药疹。药疹有发疹型药疹、固定型药疹、荨麻疹型药疹、紫癜型药疹等。在中药的应用中,出现药疹的实例不在少数。如板蓝根、大青叶、穿心莲、丹参、防风、大黄等;中成药有六神九、云南白药、羚翘解毒片等。壮骨关节丸、藿香正气水、急支糖浆等药疹发生率占6%〔6〕

3结语

通过对中药个别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临床表现的分析,我们在运用中药诊疗保健时应辨证施治、合理用药,保证临床安全用药。中药保健品、化妆品、保健食品的蓬勃发展,各种中药的不良反应也将日渐端倪,这就要求医疗卫生人员有敏锐的洞察力,做到对中药不良反应早预知、早处理,确保群众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4参考文献

1邱枫.中药不良反应探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8,3(23).

2袁惠南,王春仁.浅谈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J〕.中国中药杂志,1994,19(1).

3谢华.正确认识中药不良反应〔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8).

4刘丽萍.50例药源性损害的临床观察与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6,16(8):379.

5张光亚,周岩.清开灵致过敏性休克1例〔J〕.海军医学杂志,2005,26(4).

6沈悦.药疹150例临床分析〔J〕.淮海医药,2000,18(2).

中药不良反应因素 篇7

1 临床资料

2005年1月至2007年10月某医院统计的86例发生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患者, 男44例, 女42例;年龄5~82岁, 其中<10岁5例, 10~20岁15例, 21~40岁32例, 41~60岁28例, >60岁6例。

2 结果

2.1 既往不良反应史

本组数据中有既往过敏史者12 例, 占总数, 有家族药物过敏史者6例, 其中2例2者皆有。

2.2 不良反应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

对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 主要有对呼吸系统、皮肤、心血管以及泌尿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产生损害, 还偶见其他的不良反应。具体见表1分析。

2.3 发生不良反应涉及的药品情情况

中药不良反应涉及的中药注射剂, 其中病例报告数量排名前5 位的药品为:双黄连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剂、红花注射液。这些药品主要是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和心脑血管疾病的药品, 由此说明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具有多发性及普遍性的特点。

3 讨论

3.1 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

根据前面的分析结果, 认为中药注射剂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有:①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药物成分复杂及纯度不高, 制剂质量不稳定是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1]。中药注射剂质和量的变化与药效学、毒理学及临床效果直接相关。由于其原材料来源广泛、品种繁多, 药材中的成分受品种、产地、采收、加工等因素影响, 差异较大, 且因很多中药制剂的各种药物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尚未明确, 使得目前我国中药材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标准不完善。尤其是复方制剂, 从而导致不同来源、不同批次产品中的成分含量变化较大, 易引起药物不良反应。此外中药注射剂中含有多种蛋白质、淀粉、鞣质、挥发油、色素等致敏成分, 一旦进入血液, 将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若机体再次接触该抗原即发生过敏反应[2];②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中药多为联合用药, 而联合用药因化学成分, pH值等变化使注射液中微粒数剧增, 大量不溶性微粒沉积在人体毛细血管中, 引起毛细血管阻塞、缺血、缺氧, 导致静脉炎、水肿, 产生微血管炎反应, 抗炎反应等[3], 还可引起发热、过敏等不良反应。如痰热清注射液不能与含酸性成分的注射液混合使用, 速反禁忌剂导致痰热清中的碱性成分与酸性成分产生中和反应, 不仅降低疗效, 而且产生对人体有害物质;③患者个体因素:不同的个体, 在性别、年龄、 生理病理状态, 尤其是在遗传、新陈代谢、体内代谢酶及免疫系统、酶系统以及个人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 对药物产生不良反应的敏感性是不同的, 机体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水平受到年龄、性别及病理生理状态的影响, 因此同一剂量、同一药物大多数患者能耐受, 少数则会出现不良反应, 过敏体质的发生远高于常人。另外 年老、体弱、婴幼儿、肝肾疾病患者, 因其药物耐受性较差, 极易发生不良反应。此外不当的输液速度和输注方式均可发生不良反应。由于不同的输注方式对注射剂的质量要求不同, 因此不能随意变更注射途径。如由于临床医生疏忽, 误将肌注的柴胡用于静脉给药, 从而造成不良后果。

3.2 安全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

中药不良反应因素 篇8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基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应用中药注射剂治疗的2200例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 对10种常用中药注射剂使用患者进行调查, 每种中药注射剂收集患者220例, 所有患者均完成调查。其中, 男性1150例, 女性950例, 年龄11~79岁, 平均年龄61.2±7.9岁;已婚者2052例, 未婚148例;药物、食物过敏史者334例, 均为首次使用中药注射剂。

1.1.2 研究药物种类

本研究选用10种最为常用的中药注射剂为对象, 分别是:双黄连、刺五加、痰热清、清开灵、丹参、黄芪、血塞通、喜炎平、血栓通和灯盏花素等注射液。

1.2 方法

1.2.1 不良反应因果关系判定

应用国家相关检测标准和药物因果关系为判定标准, 将不良反应同药物的相关性分级为:可能、很可能和肯定相关, 可能无关, 待定和无法判定等六级, 其中可能、很可能及肯定相关判定为发生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例数÷总例数×100%。

1.2.2 不合理用药判定方法

从辨证施治、用药剂量、每小时给药、配液后放置时间、疗程和过敏史情况等因素进行分析评判。运用Logistic进行回归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分析处理, 行t检验, 计量资料用标准差±s表示, 计数资料用x2检验, 数据均用百分数表示, P<0.05表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发生状况

在10种中药注射剂中, 双环连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 达到11.4%, 其次痰热清和刺五加, 其不良反应率分别为9.8%和9.3%。具体数据见表1。

2.2 不良反应相关单因素分析

药品使用因素中, 有药物及食物过敏史的不良反应率最高是30.3%, 其次是用药剂量超过推荐剂量, 不良反应率是25.2%, 小时量超过250m L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各项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数据见表2。

2.3 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分析

Logistic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能否辨证施药、有无药物食物过敏史、超疗程用药、配液放置时长、用药剂量超推荐值和小时注射量超250m L等因素的回归分析值均呈正值, 因素校正后OR值均>1, 所有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果表明, 此六因素是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 且同不良反应发生的关系密切, 见表3。

3 讨论

中药注射剂以准确的剂量、高生物利用率、药效迅速安全且治疗效果优良的特征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重症治疗和急救中, 有些药物的疗效优于西药。临床治疗中被广泛应用[4]。中医用药讲究辨证施治, 临床用药应遵循中医辨证法, 不能将中药主治功能直接搬至西医诊断和病症表现上, 否则你将导致临床用药的不合理[5]。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均有一定的安全范围, 不能对其任意增加剂量, 在静脉用药中, 中药注射剂直接通过身体循环发挥药效, 同时, 身体渗透压、p H和微粒等均可诱发不良反应[6,7,8,9]。本研究中, 所选:双黄连、刺五加、痰热清、清开灵、丹参、黄芪、血塞通、喜炎平、血栓通和灯盏花素等10种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是双环连, 发生率是11.4%, 其次痰热清和刺五加, 其不良反应率分别为9.8%和9.3%。其中用药剂量和小时用药量超过推荐标准及有药物过敏史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且其是否辨证施治、有无食物及药物过敏史、用药剂量、小时用药量、配液放置时长和超疗程用药等因素是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 同不良反应发生的关系密切。此结果表明, 应用中药注射剂应辨证施治, 注意用药剂量、小时量、过敏史、超疗程用药和配液时长等因素, 以便于医护人员在临床用药时预防和监测不良反应的发生和抢救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

摘要: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影响因素;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临夏州回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应用中药注射剂治疗的2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 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双黄连、刺五加、痰热清、清开灵、丹参、黄芪、血塞通、喜炎平、血栓通和灯盏花素等10种中药注射剂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 双黄连发生率最高;是否辨证施治、有无食物及药物过敏史、用药剂量、小时用药量、配液放置时长和超疗程用药等与不良反应发生的关系密切, 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应用中药注射剂应辨证施治, 用药适量, 配药及时, 密切观察过敏史患者, 以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崔宏玉, 梁爱华.从中药注射剂质量标准分析其不良反应成因[J].中国中药杂志, 2014 (5) :934-940.

[2]钱钦.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 2014 (18) :79-81.

[3]王树全, 周建, 姜海华.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对策[J].山东中医杂志, 2013 (1) :49-50.

[4]莫斌斌, 姜文.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文献统计[J].中药学, 2003 (3) :184.

[5]李丽, 刘日升, 周祥富.355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药业, 2004 (3) :61.

[6]Corsonello A, Pedone C, Corica F.Concealed renal failure and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older

[7]patients with type 2diabetes mellitus[J].JOURNAL OF GERONTOLOGY SE RIES A-BIOLOGICAL SCIENCE, 2005 (9) :1147.

[8]Passarelli MC, J acob-Filho W, Figueras A.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an elderly hospitalised population:inappropri ate prescription is a leading cause[J].Drugs&aging, 2005 (9) :767.

浅谈中药不良反应 篇9

1.1 药物因素。

1.1.1中药质量标准的相对性主要是中药药材品种基原混乱, 中药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的用药习惯, 同名异物相互混用的现象大量存在, 这是造成中药ADR发生的重要原因。因为有些中药本身具有一定毒性。1.1.2寄生在有毒植物上和环境污染使药材有毒物质及重金属含量增高桑寄生本无毒, 但如其寄生在有毒的植物上, 则会含有相应的有毒成分。1.1.3剂型因素随着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大量应用, 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但所出现的种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从权威的不良反应报道中, 在中药不良反应比例最高、程度最严重的是中药注射剂。

1.2 医生因素。

1.2.1医生在使用中药时, 是“辨证用药”“还是”辨病用药“”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病的精华所在。同一种病不同证候用药是不同的。忽视这一点, 不但治疗结果不理想, 反而可能导致不良反应。辨证有误则药不对证, 会使机体阴阳偏盛偏衰更趋严重。所以一定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中药, 必要时应请中医会诊。1.2.2联合用药中药合用、中西药多种药物合用, 会因药物相互作用而增加ADR的发生率。这是因为合并用药可因化学成分、p H值改变使得药理性质改变而引发不良反应, 所以十八反、十九畏、孕妇用药禁忌等不可忽视。同时中药与西药配伍使用中, 中药与西药是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 有关中西药物搭配使用的基础研究尚存在许多空白之处。很多情况下, 单独应用某一中药或西药可能不产生毒副反应, 但如盲目将中西药混合使用可能造成不良反应的发生。

1.3 药师因素。

1.3.1煎煮中药饮片合格而煎煮不当也会发生不良反应。1.3.2药品质量把关品种是否为道地药材, 并按方炮制;药品质量是否符合规定等, 应由中药师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 在药品入库的验收和进行处方调配时把关。1.3.3指导监督医患双方合理用药在联合用药时进行把关, 在医生处方中发现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合并用药, 或是有报道的不良反应的药品, 应通知医生修改。提醒病人用药禁忌、服药剂量、使用方法及时间。

2 中药不良反应的预防

2.1 重视药材的质量管理。

我国《药典》对中药材的采集、加工炮制、储藏等方面均有明确规定与要求, 对那些功能、主治尚不明确的中草药, 特别是代用品应严格控制使用。

2.2 坚持辨证论治。

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用于防病、治病的药物。组方应注意用量和配伍禁忌, 特别是婴幼儿、老年人、孕妇以及原有脏器功能不良的患者, 更应坚持因人而异、个体化原则, 才能达到有益无害的治疗目的。

2.3 加强中成药的药学研究。

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 提高中药制剂水平, 加强对中成药化学成分的研究, 特别是对中药注射剂的研究, 加速制定国家统一的生产规范, 使中药注射剂有标可循, 提高制剂的纯度,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2.4 加强中药毒理学的研究。

中药不良反应的思考 篇10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传承下来的瑰宝。一直以来中医中药在临床治疗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然而近年来, 有关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大有逐年递增的趋势。从鱼腥草注射液的停产、停用, 到2008年刺五加注射液致人死亡事件, 以及2009年双黄连注射液致人死亡事件, 中药似乎正遭遇着多事之秋。国人对中药的建立起来的信任面临着危机。正确认识中药的不良反应, 提高国人对中药的合理使用已势在必行。

1 中药不良反应不容否认, 但中药不良反应的75%来至中药注射液

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到中药 (古称本草) 有毒。神农氏 (公元前3220~3079年) 尝百草的传说, 几乎遍及民间, 《淮南子·修务训》谓:“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史记·补三皇本纪》:“神农……尝百草, 始有医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大约成书于东汉初年 (公元25~220年) 的《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 其药物分类法就是按药物有无毒性、防治疾病的主要功能和可否多服久服来区分的。即上药为君, 主养命以应天, 无毒;中药为臣, 主养性以应人, 无毒有毒, 斟酌其宜;下药为佐使, 主治病以应地, 多毒, 不可久服。说明传统中药理论对中药的毒性早有认识。

2010年3月国家药典委员会执行委员周超凡做客新浪网, 在谈到中药不良反应时说:我国中成药有43个剂型, 其中42个剂型引起的不良反应占25%, 而注射液一种剂型引起的不良反应就占了约75%。也就是说, 我国的中成药导致的不良反应中, 有七成以上是由注射液引起的。事实上与西药相比, 中药不良反应要少的多。唐镜波、吴蓬统计国内272种杂志报道的中药不良反应 (1980~1989年) 为2316例, 而仅1995年报道的西药不良反应病例就4008例。由此可看出大部分中药还是安全的。在使用中药时假如能用汤药的尽量用汤药;假如用口服制剂 (片剂、胶囊、口服液等) 能解决问题的, 就不要用注射液。

2 中药引起不良反应原因

2.1 中药品种复杂性引起不良反应中药品种复杂, 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很多。

同时中药还存在地区性的用药习惯不同。如北方习用的豆根为北豆根, 是防己科植物蝙蛹葛的根茎;南方习用的是广豆根, 是豆科植物柔枝槐的根。广豆根的毒性大于山豆根, 中毒原因是错把广豆根调入北方当北豆根入药, 从而导致不可逆性肌肉坏死。又如木通来源于毛茛科植物小木通和绣球藤的藤茎为小木通无毒。而来源于茛科植物东北马兜铃的藤茎称关木通, 含马兜铃酸对肾脏有毒。

2.2 炮制不当引起不良反应中药一般都要经过炮制方能应用, 中药通过炮制除了增加疗效外, 更重要的是降低药物的毒性。

需炮制的药材不经炮制而服用, 也是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之一。如生半夏有大毒, 经过炮制后熟半夏则毒性大减或甚微, 若炮制不当, 则毒性成分不能完全去除, 使用后会出现口腔麻木肿痛, 呕吐等不良反应[1]。

2.3 煎煮不当引起的不良反应中药汤剂的煎煮质量与器具、水质和煎煮时间等因素有关系。

中药煎煮忌铁、铜、铝器[2], 需用陶器、砂锅等。如中药附子应先煮1小时, 则毒性可减少很多, 若煎煮时问不足会引起心律失常, 肌肉强直, 房室传导阻滞等不良反应。另外, 富含绒毛的枇把叶旋复花等宜包煎, 以免服用时刺激咽喉引起咳嗽。

2.4 认识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是认识中药不良反应的关键

2.4.1 中药注射液成分主要来源于植物、动物和矿物质, 成分复杂。

中药的质量受产地、生长年限、采收季节、人药部位、加工炮制、储藏等多因素的影响, 质量差异较大。目前制备工艺相对滞后, 中药注射液的杂质是否去除干净, 微粒含量、溶解性及稳定性对不良反应的发生都有直接影响。

2.4.2 患者的体质、性别、年龄、体质各不相同, 对药物的反应往

往也不同, 其中婴幼儿、老年人比青年人多, 过敏体质的患者用药要谨慎。

2.4.3 中药注射液质量标准有待提高虽然我国中药现代化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中药特别是中药注射液质量标准亟待提高。

中药特别是中药注射液的详细成分还不明确, 制药工艺过程缺乏合理的监控, 尚未建立健全中药产品质量稳定保障体系。近年来, 由于刺五加注射液和双黄连注射液不良事件发生, 推动了中药注射剂再评价工作提前进行。双黄连注射液再评价工作对提高中药注射液的质量标准, 建立中药注射液的质量保证体系起到了积极作用。

2.4.4 由于中药注射液价格低廉, 加上老百姓普遍有中药安全性高的思想, 使中药注射液深得乡镇、农村等基层老百姓喜爱。

但这些医疗机构往往没有完善的抢救设施, 中药注射液出现不良反应后也没有象西药一样完善的抢救措施, 一旦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就会出现严重后果。

2.4.5 中药注射液不合理配伍使用中医讲究的是“辨证施治”,

疾病有寒热虚实的区别, “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实则泻之, 虚则补之”是辩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医生在用药时往往没有“辨证”, 直接用药甚至与其他药品联合或配伍用药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直接原因。如黄连、黄芩、黄柏和大黄组成的复方治疗实热症细菌感染疗效较好, 若用于治疗虚寒症的细菌感染不但疗效不佳, 还会出现中毒症状[3];中药注射液配伍不当易产生的微粒形成致敏原[4]。

3 中药不良反应的预防

3.1 加强中成药的药学研究, 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 提高中药制剂水平。

改进中成药的生产工艺。加强对中成药化学成分的研究, 去除无效成份, 提高药品质量标准 (如指纹图谱) 。

3.2 加强中药毒理学的研究, 特别是对常用的中药进行系统性的科学研究, 为安全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3.3 建议增加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前的过敏试验, 防止过敏患

者使用后出现不良反应现象, 过敏体质患者应避免使用中药注射剂, 年老体弱者慎用, 谨慎与其他药品配伍及联合用药。完善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时出现不良反应的抢救措施, 使患者的伤害降到最低。

3.4 要到有抢救设备的正规医疗单位注射中药注射剂, 万一发生过敏反应, 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

3.5 建议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应设定中药注射剂中不良反应较

多、危害性较大的品种目录, 提高其使用门槛, 对抢救设施不全和不具备中医治疗的机构不允许使用。

3.6 加强中药临床安全使用知识的推广, 推广范围不仅仅是医疗机构, 还应包括普通老百姓。

使用中药时一定要在说明书指导下用药, 保证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4 结语

理性看待中药毒性, 谨慎对待、合理使用, 中药仍然是相对安全的, 只有正确认识才有利于中药事业的发展。为了使人民群众能安全有效的用药, 必须加强药品临床安全使用知识培训,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做好各单位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 提高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率。对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要有正确的认识, 科学、客观地进行评价, 加速对中药特别是中药注射液的安全性再评价工作, 提高中药的质量标准, 淘汰质量标准低、危险性高的品种。

摘要:目的通过科学、客观地评价与探讨中药不良反应增多的原因, 以考察中药安全性问题。结论为中药仍然是相对安全的, 只有加强临床药学与合理用药指导, 提高中药只质量标准的研究, 才能使中药事业得到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药,中成药,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王关芹.重视中药的不良反应.合理使用中药[J].齐鲁药事.2009. (1) :509.

[2]张其秀.浅析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J].包头医学.2009.33 (3) :161-162.

[3]高健, 张平.中药不良反应研究进展.中医药研究.2000.1 (5) :61~62.

上一篇:工艺及设备特点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目的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