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设计原则

2024-07-23

体验设计原则(精选三篇)

体验设计原则 篇1

一体验式教学法的内涵及特点

体验式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戴维·库伯于1971年提出的。他构建了以具体经验、反思性观察、抽象的理解、应用实践四步循环组成的体验式学习圈理论模型。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 精心创设一种适宜的情境和情感氛围, 通过置身于特定情境的实战演练, 让学生亲自参加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以自主独特的方式感受、认知、思考、体验和感悟, 从而获取新知识、新技能, 同时激发学习者的生命活力和内在价值感的一种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最根本的区别是它不是以学生为中心, 或以教师为中心, 而是强调师生的共同参与,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体验。体验式教学法和传统的教学形式相比, 具有以下特点:

1. 教师教学的引导性

在体验式教学中,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 而是一名导演、一名教练, 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情境, 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各种演示, 指导学生规范行为。

2. 学生学习的感悟性

体验式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听说读写训练, 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各种情境体验, 通过学生自身体验来完成知识的学习和转化, 对高贵品质和良好行为的感悟。

3. 德育过程的实践性

体验式教学中实践活动贯穿始终, 摒弃了干巴巴的说教, 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很强, 学习兴致极高, 学习目的和教学效果很容易达到。

4. 寓教于乐, 激发兴趣

体验式教学与以往说教为主的教学方式不同, 它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活课堂气氛。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现实, 手段和形式多样, 学生体验的兴奋点较多。学生乐于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愿意在体验中自觉地学到知识。

二体验式教学在中职德育课堂开展的必要性

1. 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实际的需要

大部分中职生毕业即面临着步入社会、走向就业, 这就需要他们有一定的社会经验。中职生在整个社会中属于弱势群体, 学历不高、能力不强、整体素质低,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 高学历、高能力、高阅历才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而中职生与高校学生相比就业机会较少, 就业较难。这就需要我们中职德育教学必须创设更多的模拟社会情境, 让学生在模拟体验中积累、反思, 从而积累更多的社会经验, 为他们以后的职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2. 践行德育新课标“三贴近”原则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要求德育教学必须遵循“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 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而当前中职德育课教学总体而言还是脱离学生的真实生活, 忽视学生个体的独特生长环境, 忽视他们内心潜藏的愿望和情感, 只注重教授社会既定的道德规范的抽象知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德育课应该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生命成长的需要, 遵循“三贴近”原则,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感悟道德, 将回归生活的道德教育理念贯穿始终, 即“在体验中感悟, 在感悟中成长”。

3. 实现德育课有效教学的需要

目前, 绝大多数德育老师还是采用传统的说教方式, 照本宣科, 导致学生厌学、乏味, 课堂教学无生机、无活力, 教学效果很差。要真正实现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根本途径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体验式教学, 让德育课的教学内容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有意义的痕迹, 这样才能最终达成促进学生进步与发展的有效教学目标。

三打造德育课堂体验式教学, 践行“三贴近”原则

1. 贴近实际, 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在体验式教学中, 德育教师根据特定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实际, 恰当地运用现实案例、音像资料、小品短剧、励志小故事等形式和手段来创设情境, 尽量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感受高尚的道德品德和行为规范, 引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融入所创设的情境氛围中, 发现情境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自己的看法, 畅谈自己的感受。如在讲授《创业素质》这一话题时, 我让学生课前分组分任务去调查身边创业成功人士, 形成调查材料, 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创业成功人士的事迹, 畅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学生们积极发言,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并自然地引导他们提出相关的问题, 很自然地引出“创业素质”这个话题, 从而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对创业素质知识的强烈渴求。

2. 贴近学生生活, 深入情境——积极探究问题的解决途径

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 注重在生活中寻求与课本知识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情境, 创设多样化的生活环境, 让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情境中, 深入到情境中并充分体验,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真实的生活实例、图文、小品、游戏等手段, 引导学生把教材中的知识点和脑海中已有的品德形象联系起来, 从中领悟和把握知识, 感悟其中的道理, 使“理”通过“情”进入学生的心灵。如在讲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 我会让学生课前将学校食堂、生活用水、饭店铺张浪费等消费现象拍成图片并附带文字说明或者拍成视频或者编成小品, 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告奋勇地上讲台通过PPT播放、通过小品表演将生活中种种消费现象真实地演示给同学们看, 并将学生分成小组展开小组讨论和交流, 请同学们各抒己见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 使学生们激情高昂, 有言可发, 思想有深度, 方法新颖独特。

3. 贴近职业特点, 超越情境——思想升华, 获取创造性的情感体验

中职德育教学是为学生未来的职业服务的, 所以教学中必须注重贴近学生的专业和职业特点, 创造性地创设一些职场情境, 让学生能够将自己在情境中体验到的情感、学习到的知识点应用于职场情境中, 解决情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甚至能根据教材的要求创设有利于学习知识点的情境, 这样才能达到在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提高能力的目的。在讲授个人礼仪时, 我在财会班特地编排了一个小品:一个银行女职员是如何以礼相待和敬重看起来穷困落魄的老人, 最后该老人在该银行存入巨款。学生们从该小品中深受震撼, 情感思想得到深化, 深深感受到:个人礼仪不仅仅是个人的一张名片, 也是职场上的一张名片;不仅关乎到个人的发展, 也关乎到企业的兴衰成败。

4. 贴近社会实践, 走出课堂——在实践中开发创造性潜能

“德育来自生活, 也应该回归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德育老师必须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最大可能地让学生走出课堂, 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并掌握所学知识、锻炼能力、提高觉悟。如在讲授《刑法》内容时, 我会尽可能地联系法院让学生参加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刑事审判旁听, 并组织学生就案情进行讨论, 谈想法、谈感受、谈做法。

总之, 在改革开放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 德育课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过时, 要真正践行德育的“三贴近”原则, 德育老师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和体验式教学法来引导和培养学生,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自觉地做学习的主人, 以积极高昂的情绪参与到德育课堂教学中, 从而真正实现德育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摘要:目前的德育课教学中,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受到挑战, 不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接受知识, 而是一个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 要真正践行德育“三贴近”原则, 提高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就需采用体验式教学法, 让学生在创设情境中、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有充分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三贴近”原则,体验式教学法,教学情境,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李林芝、周文超.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践行“三贴近”原则的探索[J].职业时空, 2012 (5)

[2]陈慧.浅谈体验式教学法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34)

[3]胡理敏.中职德育课堂中体验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12 (86)

做好网站用户体验的四大原则 篇2

首先、页面设计要美

用户来到网站之后,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网站的页面设计,要想留住用户给他留下好印象,首先就要给他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那就是在网站的页面设计上下功夫,把网站设计的更美观一点,功能更齐全一些,在用户容易看到的地方多放一些能够吸引大家眼球的东西,这样,用户来到网站之后就会给他不一样的感觉,深深的被网站的页面所吸引,

其次、高质量的网站内容

用户在浏览一个网站的时候不单单是来看网站的设计,精美的图片,大多数用户的真正目的就来了解知识,解决自身问题或者有某些方面的需求,如果说我们单单做好了网站页面的设计,虽然说在第一步能够成功的留住用户,但是,如果我们的网站没有用户想要的内容,那么他们往往也会选择离开,没有从实际上解决用户的问题,这显然不是做好网站用户体验的表现,由此可见,网站有了好看的页面之外,也需要有有实际的内容,可读性强对用户有帮助的内容是网站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第三、页面打开时间

通常情况下,一个用户能够承受的网站打开时间是八秒,也就是说当他点开你的网址之后,在八秒内网站能够打开,那么用户就会顺利的浏览你的网站内容,而一旦超过八秒,那么用户就会离开,这时候不管你的网站设计多么漂亮,网站内容质量如何,都没有人知道,因为你的网站打不开,这时候站长们就要问一下自己在给网站选择空间的时候是否贪了小便宜,没有有把好关。

最后、把自己当用户

体验历史问题教学中的启发式原则 篇3

一、变换问题形式

在历史课堂上, 我着重创设问题, 变换问题形式, 让学生容易回答, 使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比如在《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新课结束后, 教师要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课的重点, 学生能否解答课后“本课测评”题 (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 , 如何设问呢?这时教师有许多选择, 可以直接要求学生整体或部分地回答该问题进行检测, 也可以由几位同学来回答, 相互补充, 最后综合点评。这样解决问题耗时较多, 我在遭遇了这种情况后, 改变了策略。我采取了间接迂回的方式, 即要求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本课所学内容, 几个同学回答后, 答案也基本上出来了。在另外一个班, 我则简单地要求学生说出答题的思路要点, 这样学生无须组织严密的语言, 说起来也容易, 很快解决问题, 课文的重点内容也得到巩固。

二、分解问题, 分步启发

有的时候教师将问题分解, 分步启发, 也能达到简易解答问题的目的。比如《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一课, 在学完“文艺复兴”一目以后, 设计“学思之窗”:请你就此谈谈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对宗教持什么态度? (材料略) 解题关键要抓住“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者对教会的讽刺及宗教题材作品的人性化”, 教师可以从文艺的手法 (讽刺) 和作品的题材 (宗教) 两个方面启发, 指导学生结合史料和图片反映的信息作全面 (即两个方面) 的认识, 分步完成即可。反之, 如不这样做, 虽有“解题关键”和“思路引领”的提示, 学生也很难靠上谱, 所以在之前学习“文艺复兴的成就”时, 我就注意从文艺的手法 (讽刺) 和作品的题材 (宗教) 方面提醒学生, 还引导学生鉴赏《修士修女纵情声色》和《十日谈》第一个故事 (坏蛋成圣徒) , 出示《中世纪的圣母子》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子》的绘画进行对比, 学生就能看出:文艺复兴作品虽是宗教题材, 但教会黑暗腐朽, 作品的人情味和人性化特点就显而易见了。教师再补充提醒, 起到过渡的作用:人文主义者乐于接受教皇和教会的豢养, 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 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这样, 通过分解问题, 分步启发, 问题顺利解决。

三、多处设问, 多重设问

高中历史的许多知识意境经常在具体知识点之外, 这样更需要教师多处设问、多重设问, 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发。有道习题如下:

汉武帝时, 两座宫殿先后失火。董仲舒说, 灾异是天意的表达, 应该杀不法诸侯和不法大臣。武帝召集大臣讨论, 很多重臣愤怒地建议处死董仲舒, 但汉武帝却赦免了他, 这个故事说明 ( )

A.董仲舒借题发挥, 汉武帝宽宏大量

B.汉武帝内心不反对君主借天意行事

C.董仲舒言者无罪, 诸大臣量刑不当

D.汉武帝相信天意不反对灾异说

这道题学生一般选D项, 可答案是B项。怎样跟学生解释清楚呢?解题关键是董仲舒新儒学宣扬天意为汉武帝所用, 对加强中央集权和树立天子权威有利。可以分步启发学生:其一, 汉武帝是否需要借天意行事?其二, 反其意设问:假若处死董仲舒, 下次有不法诸侯和不法大臣挑战君权, 谁帮他说话?因为汉武帝内心不反对君主借天意行事, 故而赦免了董仲舒, 故选B项。

四、创设情境, 顺阶而下

有时学生直接回答一个问题比较困难, 我会给他们提供一个参考或一个台阶, 创设问题情境, 提供历史背景, 让其顺阶而下, 得出结论。比如学完《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 如果让学生直接回答本课测评题 (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 有一定难度, 我在小结阶段首先设计了两个预备性问题:①洋务运动破产的教训是什么? (不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 达不到“自强”“求富”目的) ②百日维新失败的教训是什么?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也行不通) 学生回答后, 我再度启发:血的教训固然要汲取, 但维新变法思想在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积极影响也不可忽视, 它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这样, 学生在回答上述测评题时, 基本上能从“承前” (推进学习西方程度层次、唤醒爱国民族精神) 与“启后” (解放思想、促进民主共和思想传播和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 两方面来归纳它的作用。可见, 只要问题不显唐突而有一定的背景, 学生就能顺藤摸瓜, 解题时就能顺阶而下, 促进问题有效解决。

上一篇:国际原油下一篇:传、接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