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土壤

2024-07-28

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土壤(精选九篇)

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土壤 篇1

一、到生活中寻找语文的信息

儿童的思维是天真活泼的, 他们的思维不同于我们成年人。儿童是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接通学生生活中的感受, 讲求艺术, 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语文。如在教学《给颜黎民的信》, 让他们结合生活中的实例, 说说“要像蜜蜂采蜜一样”是什么样的读书方法, “叮在一处”又是一种什么读书方法, 这样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结合, 形成对比, 充分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那种蕴涵的深刻道理。在课堂教学中, 有些事物在学生生活中不太出现, 学生的生活经验还达不到理解的程度, 这时, 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媒体, 帮助学生体验。如教学《飞夺泸定桥时》一文, 利用“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庆”和“飞夺泸定桥时的悲壮”的影视片, 让学生最直观地感悟文中的“暖”和“寒”, 来引发学生对红军那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再如, 教学《荷花》一课, 如何让学生领悟荷花“冒”的神韵?让学生自己当作荷花, 自己尝试从“挨挨挤挤”中慢慢地钻出头, 让学生试着用其他的词代替“冒”看看是否合适, 让学生反复地体味、反复诵读。这样, 学生对荷叶的茂盛和对荷花的纯洁之情就油然而生了。

二、到生活中丰富学生的经验

小学语文的教材相对学生的生活而言比较单一, 而学生人小, 生活的经验不够丰富, 所以就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扫除障碍, 拓展学生的生活经验。这也就要求老师在课中, 对教材进行生活化的处理,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体现学生的学习特点, 同时还要增强学生的实践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脑等各种感官, 从而达到教“活”语文的目的。如教学《新型玻璃》一课, 课中可让学生把自己当做是玻璃厂的推销员, 向大家介绍自己工厂生产的玻璃, 它具有什么特点, 如何让别人买自己的玻璃, 它又具有什么功能等, 这些与现实的生活比较贴近, 学生操作简便, 容易理解。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 那么这堂课会让学生乏味, 学习起来也觉得枯燥。

语文教学还要与其他的学科结合起来, 以课文为凭借, 用语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这样的教学也是很能拓展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 让学生画一画“我们的隐蔽地、敌人阵地的示意图, 体会志愿军潜伏地的危险处境;《走向奥运》让学生数数自己知道的我国的奥运冠军, 感悟到祖国综合国力的强大;《黄山奇石》, 让学生结合自己家乡的风景当导游, 给大家介绍黄山的美景, 感受祖国壮丽山河……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不仅是师生关系, 还是朋友, 是导演, 让学生演好剧本。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 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的知识与生活相结合。语文教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语文来源于生活, 可是又反映生活, 生活给语文教学更大的空间, 它让语文真正地成为了交流思想, 表情达意, 传播文化的综合学科。生活就是语文的源头。

三、到生活中寻找语文的温床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的确, 生活即语文, 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构建一个大语文观。课本中的每篇课文, 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因此, 我们理所当然要让学生学好语文, 服务于生活。语文的教学, 就是要面向生活, 表现生活, 学生在生活中快乐成长。

学生虽然年龄小, 但都有了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 同时也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 在生活中, 他们也有了生活的乐趣。如果我们能把这两者结合起来, 那何愁学生不学好语文呢?为此, 我们的语文教学首先就要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向往。如教学古诗《咏柳》, 可让学生想象春天来了, 百花盛开的景象, 向大家介绍花园里柳枝发芽, 柳条在春风中随风飘摇的美景。又如, 在教学《景阳冈》, 指导学生理解武松的豪爽个性时, 可让学生表演武松喝酒的片断, 学生在学习中回到了自己熟悉的生活, 与课文产生了共鸣。

当学生在理解有困难的时候, 同样也要借助生活, 接受学生与文章的情感距离。人与文本的对话, 同样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如教学《走向生活》, 这篇课文是一篇外国文学, 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 难理解。我在课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你是怎样和陌生人交上朋友的?这时教室里不安静了, 都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 说出自己的交友方式。这样对理解课文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们对生活的观察、理解、交流这本身就是语文, 吕叔湘先生说过, 语文课与别的课有所不同, 学生随时都有机会学习语文。当然, 学科的教学应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这是永恒的真理, 在我们让学生立足生活的同时, 也要安排好课的前后两头。

课前, 当然是要预习的, 要让学生搜集有关的资料, 从而获取课文中的知识。如教学《匆匆》, 让学生搜集珍惜时间的名言、格言。教学《草船借箭》, 让学生搜集有关《三国演义》的有关资料, 比老师想要介绍的知道多得多。课后的延伸也是语文教学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让学生把课中所学到的知识、方法扩展出去, 接触更多的生活经验, 去体验生活。如《我的战友邱少云》, 让学生课后讨论:如果当时邱少云把身上的火扑灭, 结果如何?学了《圆明园的毁灭》后, 辩一辩是否要重建圆明园;学完《景阳冈》向学生推荐《水浒传》, 向学生介绍我国四大名著, 等等。

另外, 除了课堂教学外, 我们不能仅把眼光停留在课堂的40分钟, 还要把更宽的领域还给学生, 让学生更丰富地去体验生活, 如让他们读时事、看电视、听广播、读名著、游览名胜古迹、欣赏名画音乐等, 还要多交友谈心, 从中让他们丰富自己的生活, 更多地体验生活情趣, 从而学好语文。

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 应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去学习、去体验、去感受, 立足于生活。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地贴近生活、走进生活, 学生才能更尽情地表达自我。

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土壤 篇2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2、知道土壤里含有许多物质,有石子、沙子,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等等;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3、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愿意亲近土壤。教学重点: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教学难点: 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在黑板上写“土壤”。说明今天的研究对象。

2、解读“土”字。

人们挖开土层,就会发现,土总是一层一层的,在上面一层长着许多植物,这一层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土壤。(教师边说边作简笔画)

3、组织学生讨论:关于土壤的知识你知道哪些?你想研究土壤的哪些问题?

4、学生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和对土壤的了解。

二、预测我们可能在土壤里面发现什么:

教师谈话:要研究土壤,我们应该怎样去研究?首先应该亲自去观察。要观察就要到外面去挖土,根据同学们的经验,大家来猜猜看:大家能在土壤里发现些什么?(板书:土壤里有什么?)

让学生讲述他们所知道的土壤知识,讨论:我们可能发现什么?要求学生在讨论的时候,说出自己的理由和根据。学生的根据就使学生已有的经验。

三、到实地去挖土壤并且观察土壤。

由学生亲自参加的挖土活动,可以使学生非常兴奋,因为学生可以在劳动中体会一种快乐,这样也使学生能够亲近自然,体会到一种真切的泥土的芳香,体会到大自然的真实的味道。而且,学生从挖土活动中获得的信息,来自于他们真实的生活,学生将确信不疑。在挖土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要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观察土壤并发现它包含什么,放大镜可以让他们观察菜园土中更多的东西通过观察它们可以了解到:

☆ 土壤颗粒的不同大小

☆土壤中间有各种东西——有些有光泽、有些比较昏暗、有的有明显的颜色

☆土壤有湿度,取决于收集样土之前的天气

☆ 土壤里有活的昆虫和其他小的有机物

☆ 土壤有腐烂的动植物的尸体 活动过程:

1、告诉学生我们将去干什么,然后将学生每两人一组分好。在出发之前,交代好安全注意事项。

2、分发工具,和学生一起到泥地里去挖土壤。

3、让学生在泥土现场讨论,他们在泥地里看到了什么?现场的讨论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土地的真实存在,可以培养学生对土地的亲切感。

4、让学生清理好现场,注意要尽量恢复泥地原来的样子。

5、再回到教室之后,让学生记录自己在挖土的过程中所看到的。

6、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收获。和同伴交流的时候,自己的感受是重要的交流内容,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许多惊讶和感慨,也能从别人的感想中了解到同伴的思想,并能从中学到别人的好的思维方式。

四、观察土壤的样品

回到教室以后:观察土壤,做好观察土壤的记录(土壤观察记录表格)说说土壤里有什么?把土壤里的东西分分类

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的,课桌用报纸盖好后,让每组的材料员到班级的材料角上去土壤样本。

每组学生都观察三种土,将它的一半倒在白纸上。鼓励学生用搅拌器将土壤摊开,然后用手持放大镜观察,然后两人合作,一个人观察,一个人记录自己观察到的内容。在记录的过程中,发给学生观察提示卡: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观察后,让学生将土壤、放大镜和碟子交还到材料角。将土壤倒回到容器中,用水清洗塑料杯子。将报纸中的所有东西卷起来,并扔到垃圾中,并用抹布擦干净桌子。

组织学生讨论他们观察到的结果让学生小组商量一下:刚才你们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推荐一个同学把本组的发现告诉大家。

五、和学生一起讨论他们想研究的土壤问题

1、教师提问:现在你们已经观察过土壤,你们想研究关于土壤的什么新的问题吗?

2、将学生的回答——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标到班级土壤资源角的“关于土壤的问题”的白纸上。

3、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让学生先给这些问题进行分类,然后讨论这些问题中,哪些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获得答案,哪些可以回家作为一项长期观察的任务进行,哪些问题可以当场完成研究任务。这种做法可以使学生感受的老师的关注。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研究范围,打通了课内和课外的联系。

4、让学生将自己最想研究的问题写在自己的《我的土壤书》上。

5、让学生讨论自己的研究方法,并且写在自己的《我的土壤书》上。

6、在学生研究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搜集有关土壤方面的资料,搜集资料的能力也应该作为评价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一个方面。提醒学生用各种方法搜集资料,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摘录在自己的《我的土壤书》上。

六、交流研究过程中的发现的教学环节:

生:我发现把黑色的泥土用水蘸一下之后,放在火上烧一会儿,泥土的颜色就变了。

师:变成什么颜色了?

生:变成灰色的了。

师:黑色的土一烧就变成灰色的了。同组的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请补充!

生:黑色的土烧过以后也变硬了。

生:刚才我拿了一种土,在水里浸泡了一下,用手捏一下,放在旁边;然后,又拿一种土,在水里浸泡了一下,用手捏一下。发现第一次弄的土比第二种粘,七、总结学习的收获:

师:今天上的这一堂课中,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我们研究了土壤被泡过和被烧过以后的颜色和味道。

生:我会判断土壤的种类了。

生:我知道土壤被烧过以后他的水分就被蒸发掉了,就会变硬了

生:土里有许多营养,这些营养是由烂叶子和烂草根变的,这需要仔细观察!

生:我知道土壤被烧过以后会变颜色。

生:我知道说话要有一定的根据,不能乱说。

生:我知道可以用一种方法来验证土是从哪里来的!

八、引导学生课后继续研究。

1、课后对土壤的处理谈话:好,土壤观察完了,你们打算怎样处理它呢?(保护土壤,还归自然)不过,今天同学们先别急着把土壤送回大自然,因为后面的学习还要用。

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土壤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师 学生 教材 运用

教师的幸福生活来自于教师的教育生命本身,对一个教师而言,一个教师不能够体验教育职业带给他们尊严和幸福,他永远不会有真正教育成就。童年是决定每个人生命故事是平庸还是精采的舞台,如果孩子在童年没有幸福快乐的体验,他的人生就蒙受永远的阴影,静静地让自己沉醉教育事业是一辈子的幸福,教师其生命最宝贵的时光大都投注于学校教育中,而其中心,就是课堂教学。我们认为,在教室里,在讲台上,在学生中间,在知识面前,教师的形象应该是一个真诚的探索者,一个智慧的求知者,应该有把握把学生带向一个至少他领略过的理想境地。由此,作为语文教师,应扎根语文教学土壤,实现幸福的教育生活。

一、守好自己的本位,扎扎实实促进学生发展

优秀的语文老师,应该能够让课堂重现这一切,在新教育小学,优秀的老师已经一再证明,只要用心体察,任何一个汉字,任何一个词语,任何一篇普通平凡的课文,都因为系前人匠心所运,所以,都并非是平淡无奇的一堆文字,而是心灵的一次次运筹,是思维的一次次锤炼,是漫长字词历史的又一次独特运用,如果课堂上能够重现这些,那么每一堂课,都将不可能是平淡、平庸的。扎根于语文教学,将平常的教学工作变得有意思,将有意思的事做的有意义。扎实的教学促进学生长远的发展。扎根语文教学土壤,潜心钻研。为学生呈现一种有趣而又有意义的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做有意义的事,促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达到高效。

二、为用而教,教材是例子

“为用而教,教材是例子,教材是例子,教材是为了学生的学习而选择的具有代表性的一些例子,使教材这个例子成为提高学生运用能力的桥梁,最大可能地促进、实现学生每个个体的学习,这是有效教学的根本追求,也是将课堂的注意力,从教师的教转变到学生的学的关键所在。如在教人教版十一册《青山不老》这篇阅读课文中,教学大纲单元和本课目标中,没有明确要求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但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本课教学中,除了体会老人的精神以外,我更注重对学生渗透习作指导,怎样才能将人物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我抓住了课文中环境描写,(恶劣的自然环境、青山的绿意盎然)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使老人的精神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在文中为了展现老人的形象,我创设情境让学生想像15年老人可能发生哪些故事,经历生活的哪些艰辛,15年来,5000多个日日夜夜,学生深情的诉说了许多的感人故事。但作者只寫了三件事,(5个同伴离世,风雨同舟的老伴去世,女儿三番五次接他去城里)这三件事就是典型事例。学生感受到了,典型环境和典型事例更能体现人物的光辉形象。在教学中,我深刻的体会到教材是例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老师们根据学生实际将教材灵活地加以改造、取舍、增删,以服务于特定的教学目标。

三、为用而学,习得是关键

学生的学习就是为了运用,新教育指出,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促进学生一生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有足够的练习时间,在保证学生多种方式的练习中,熟练地运用语文,为生活服务。在教学《穷人》课文,体会桑娜的内心活动,为了能将心理活动描写运用到学生今后的习作中,为次我设计了渔夫得知孩子成为孤儿后渔夫的心里活动情境小练笔,学习心理描写的练笔,从而扎实的落实了为用而学,习得是关键的教学理念。

四、坚持顺学、巧导、实效的原则

有人说:在你最感兴趣的事务上,隐藏着你的人生秘密。卢梭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在教学前,教师应该带着这三个疑问进行教学。(1)什么样的老师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感兴趣;(2)学生对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感兴趣;(3)学生对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感兴趣;顺着学生的兴趣点、顺着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这样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一年级语文《弯弯的月儿》教学中,卢老师是这样谈话导课的“同学们你们晚上喜欢干什么?”老师喜欢遥望夜空,看看漫天的星星”出示星空图片,蓝蓝的天空,闪闪的星星一年级的孩子对美丽的星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兴致勃勃且有感情的读儿歌。老师在引导学生想象时,也创设了情景:“同学们喜欢去月亮船上吗?闭上眼睛”老师配乐朗诵引导:“蓝蓝的天空,悠悠的白云,我们飞呀飞,来到了月亮船上,孩子们睁开眼睛”同学们看到自己的照片挂在月亮上,同学们对遨游太空的梦想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同学们尽情的说着自己在月亮船上看到了什么。在认识生字“坐”老师配上图片两人坐在土堆上,“弯”配上图片弯弯的路,这样的教学,孩子也许一生都记忆犹新,顺着孩子的兴趣点、顺着孩子喜欢的方式组织教学。我们的孩子会对我们的课堂在结束时依然留恋,在上课前充满期待。

叶圣陶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与方法。教师提问时对问题的设计要明确,引导语描述要准确、恰当。否则学生的回答就不会朝着教师预设的方向去;也就是巧妙运用导语。扎根语文教学土壤,遵循为用而教,教材是例子,为用而学,习得是关键,坚持顺学、巧导、实效的原则,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用一种欣赏的目光来面对语文,面对文学,面对人生。

小学教育决定每个人生命故事是平庸还是精彩的舞台,我有一个朴素的理想,让每一个孩子都在这里开花,让每一个孩子在清晨醒来的时候,对即将开始的一天充满期待和向往。让每个孩子回家时对我们一天的教育充满留恋和不舍。让孩子的幸福生活从这里起航,让我们做一个农夫,静静的抵挡风雨,侍弄自己的农田,沐浴春风,实践幸福的教育生活。

参考文献

让数学教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 篇4

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并引导学生多到生活中去找数学、想数学、学数学,真切地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

一、数学知识生活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将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方式。这样生动形象的课堂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8的组成”时,我创设了一个“分桃子”的情境。上课时,我带了8颗桃子,对学生说:“老师这儿有8颗桃子,想奖励给昨天认真完成作业的丽丽和进步比较大的淋淋,我该怎么分呢?谁能帮帮老师?”学生最喜欢帮老师解决问题了,这样一问,每个学生都积极思考,踊跃回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既让学生对8的组成有了清晰的认识,又在课堂上进行了情感教育,让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互相谦让和友爱。

二、生活问题数学化

生活是数学问题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的归宿.教师若能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那学生对数学定会兴趣倍增。

如,在学了“小数的大小比较”后,我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让每个学生去超市摘录5种商品的价格(5种商品价格不同,且都为小数),然后每两种商品的价格比较大小,最后再把5种商品的价格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没想到,这项作业是学生完成最好的一次,正确率为百分之百。这类作业,来源于生活,完成时也需要学生通过生活实践,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让他们感受到了生活与数学的密切关系。

还有,在学了“角的认识”后,我利用课余时间,领学生一起到校园里去找“角”,学生兴趣盎然,去操场找,去食堂找,有的甚至跑到厕所去找。更可喜的是,有的学生居然提出了他找到的角大小不同.根据学生的发现,我顺势讲了“角的分类”———钝角、直角、锐角。这下,学生又把重点放在了角的分类上,“老师,我找到3个钝角。”“老师,我找到5个直角。”……学生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效果可想而知。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活生生的数学,同时,也让他们经历了一次愉快的成功的体验,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之情。

赏识、激励是学生成长的肥沃土壤 篇5

----山东省临沭县第二中学殷艳路

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作为一名教师,面临新的课程,必须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因为我们面对的不再是如经似典的书本,也没有随声附和的学生,教书的观念要变,育人的观念也要变。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要想做好教育和管理工作,就要做到会赏识、激励学生,这是很重要的一环。当学生有了进步时,最需要得到的是认可;当学生获得成功时,最需要给予的是赞赏;当学生受到委曲时,最需要给予的是安慰;当学生犯了错误时,最需要给予的是宽容;当学生遇到挫折时,最需要得到的是鼓励;当学生有某一兴趣时,最需要得到的是支持„„,只要这样做,教育才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做好对学生的赏识、激励教育呢?

一、了解学生,把握他们的需求。

这是做好赏识激励教育的前提条件,感受学生,就应该了解学生,熟知学生,你的学生在想什么,希望做什么,爱好干什么,你都要心中有数。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他们的内心需求是不一样的。作为一个教师,无论在教学中或是管理中,很有必要换位思考一下,要站在青少年学生这个年龄段上换位思考,不要站在成人的角度思考,要明白,学生是怎样看待老师的所作所为的,学生是怎样认识教师对自己的评价的,学生是怎样议论他人的,感受学生的目的是为了认识学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更好地教育和管理学生。

要想真正了解学生,就要喜欢他们,尊重他们,让他们感到你的可亲,可信、可靠,这样,他们才能对你敞开心扉,使你真正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和内在需求。在这一点上,我有很深的体会,以前,见到某些我眼中的所谓“差生”,总是把批评指责挂在嘴上,把严字写在脸上,甚至还有过激的行为,认为这都是为他们好,“严师出高徒”,“学生好比一棵树,不修不剪不成材”,“错误不批改不了”,好象学生只能在批评指责声中才能长大成材,批评指责成了教育学生的常规武器。下去家访或家长来校,总要询问学生在家里是否经常看电视?家长也总向老师汇报:“我们那孩子不听话,回家就看电视。”因此,不论老师,还是家长,对孩子的责备之声不绝于耳,甚至臭骂。应当承认,家长和老师的这些举动都是为了学生好,然而遗憾的是,教师和家长,都没有做到真正了解学生,不知道他们的内心需求!我们应当认识到,学生在完成作业后闲暇之余,看看电视、课外书,了解一下丰富多彩的世界,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应该的。

二、赏识激励,开发他们的潜力

赏识激励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要努力找出学生可赏识,可激励之处,激励到点子上,用多种方式进行赏识激励:另一方面,要对学生的缺点和失误尽可能地给予宽容和谅解。

1、努力寻找可赏识,可激励之处

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性格不同,脾气不同,内在需求不同,因此,赏识激励要有不同的针对性。力求在平凡,普通中捕捉搜寻闪光点,把握学生的常态内力,使其发扬长处,避其短处,在成功中品味、赞扬其优点、优势,以促进个性特色形成;在失误挫折之中寻找正确和有利的因素,增强自信,开发潜力。

回想以前,在我教的班级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上课听不懂,根本跟不上课,却仍然静静地坐在座位上,陪着其他学生听课,常年累月,不敢捣乱造次,现在想想,这容易吗?那几乎是一种受罪的感觉,提问他们,答不上来,甚而大发雷霆,拿他们当出气筒,现在想来,真不应该。然而偏偏是这样的学生,每次见到我,总先打招呼、问好。毕业出校后,见到我,总问:“殷老师,我现在在哪哪儿干呢,需要什么说一声。”看,这是何等的胸怀!何等仗义!此情此景,常使我心中内疚不已。这说明什么呢?真是值得深思啊!

2、根据不同对象,不同特点和不同场合,选择不同的赏识激励方法。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有的学生希望老师当众表扬,心里才舒服。有的学生喜欢老师个别进行导向性赏析,觉得这样得到的表扬才真实,心里才踏实。有的场合,适合三言两语的称赞;有的场合,只需要老师伸出大拇指或者报以示意性微笑就够了;有的场合,却要求老师有根有据,条分缕析,深入浅出的进行品味性夸奖。至于选择何种赏识激励的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心里需求、个性特点和具体场合来确定。

对于学生,有时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处理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师可能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而亲身感受这种体验的学生却一辈子也忘不了。赏识激励就象沐浴学生心田的阳光和雨露,学生健康茁壮成长,永远需要这种特殊的养料。所以,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表扬、夸奖、赏识和激励。

3、给失误的学生尽可能多一点包容

学习好,听话的学生,哪个老师都喜欢,溢美之词不绝于耳;学生差,调皮捣蛋的并且还好给老师出个难题的学生,总是招人讨厌。期末评语,冥思苦想找不出一条优点,而恰恰就是这些学生更需要多一点赏识,多一点激励,甚至还应对他们的缺点乃至错误给予包容。也许有人会说,这不是放纵吗?为什么还要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予以包容呢?一般来说,人,谁也不会喜欢或保留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只要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有所察觉,都愿意克服和纠正,就人之常情说,谁也不愿意让老师,让家长或上级领导当众揭老底,即使有失误与犯错,大都希望能得到相关人的谅解。本应该受到责罚,反倒没有给予责罚,本不应该谅解的,反倒得到了原谅,此人定会心存感激,会更加自责、内疚,这样心理情感人们都可以理解。尤其近些年,我在处理一些学生违纪问题上,是有着深刻切身的体会的。

三、提供机会,发展潜力。

对于教师来说,做好前两步很重要,但在赏识激励之后,怎样使其教育效果更理想呢?我认为,应该及时地给予学生创造提供一个克服缺点,改正错误的机会,并帮助指导学生从中进行自我反思体验和感情。因为,不只是老师赏识激励之后,就可以改变一切,扭转一切,只是学生用实践把教师的赏识激励转化为自己真切的体验和感悟,才能清晰地发现自我,正视自我,有效地调控自我,才能使内驱力稳定发展。

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土壤 篇6

一、丰富作业形式,增强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没有丝毫兴趣地强制学生的学习,最终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布置的作业要在形式上多下功夫,设计多层次和丰富多彩的作业,激发学生浓厚的作业兴趣,让学生产生我要作业的强烈欲望,从而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作业中去,作业的效果就能达到最大化。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专门把课堂开始前5分钟的时间开辟出来让学生上台展示,训练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他们有的讲故事,有的说笑话,有的玩成语接龙游戏。他们在这片天地里以轻松愉快的心态积累词语、汇报预习成果、巩固所学知识。课堂中,我又根据所授教材课文的特点设计唱、演、画、写等作业。如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我组织学生开展配乐朗诵比赛;教学《罗密欧与朱丽叶》这篇戏剧,笔者让学生自己选取文中人物,自己编剧表演课本剧。课外,我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区,走向社会,让他们不定期地对社会发生的现象进行调查,采访校内外有名的人物,然后完成调查报告和人物专访。如教学完《祝福》,笔者就布置学生课后去采访身边的老人,听他们讲述旧社会封建制度对妇女的歧视和迫害。这些作业形式丰富,虽容量较大,但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学生口、眼、手等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听、说、读、写、唱、画、演、玩中获得全面发展。

二、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实践性

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其实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学生从这一课堂可以获得更丰富的语文知识,而语文作业本身又是一项操作性和实践性极强的活动,因此我们在设计作业时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避免过去那种非写即说的作业,尽量设计操作性和实践性强的作业形式,使作业不仅能起巩固知识的作用,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生活。比如我们可以结合具体的时令季节设计出实践类的作业:春节快到了,笔者让学生收集整理平时生活中看到春联,也可以自己尝试创作春联;清明节快到了,笔者让学生通过网络或者图书查找清明节的由来、关于清明节的美丽传说、清明节各地的风俗习惯,也可以收集有关写清明节的诗歌,在班上开展“追寻清明的足迹”主题活动,学生通过讲清明节的故事、诵读清明节的诗歌、畅谈清明节前扫墓的感受、欣赏清明节手抄报等形式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提高了操作能力。

三、设置分层作业,体现差异性

语文教学提倡因材施教,语文作业也同样如此,应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分层设置,设置不同的作业量、不同的作业难度,让学有困难的学生完成最基本的作业,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高一层次的作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作业中获得收获。如学完《劝学》一文,笔者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作业:第一个层次,背诵文中的关键句子,找出文中特殊的句式,尝试把它翻译出来。这项作业要求人人都要做;第二个层次,背诵一、二两段,找出文中的论据,从文中找出特殊的句式,并翻译成现代文。这项作业要求稍高,提倡中等生做;第三个层次,背诵全文,课后阅读《庖丁解牛》,比较庄子和荀子不同的写作风格。这项作业综合性强,要求学得轻松的学生完成。这样三个层次的作业分别贴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都能顺利地完成,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品尝到了作业的乐趣,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得到更好地发展。

四、拓展作业空间,实现开放性

语文本身就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语文学习的范围浩瀚无边,设计开放性的作业就不能局限于课本、课堂等狭小的空间,应使作业的内容向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开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迁移应用能力。如教学《荷塘月色》一文,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作业,让学生阅读以下两种评论后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看法:1.当代诗人余光中评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这样说道:“形象都太俗滥,得来似太轻易。用喻草率,又不能发挥主题的会意。”2.庄周在评价这篇文章时是这样说的:“朱自清先生赖此文赢得的声名,相当于花五元钱中了五百万……”这样的作业能使学生突破对课文的限制,摆脱思维的定势影响,促使学生以全新的视角和眼光去重新审视,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土壤 篇7

一、将政治知识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简短的三句话, 道出了教育的本原。一直以来, 每位教师都在工作中努力地学习着, 积累着, 而这种经历多年的教育教学积累, 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并领悟出生活教育的重要性。而政治课教学则更要以生活为基础, 扎根于生活的土壤。谈起政治教学许多人会产生枯燥无味的印象, 认为政治教学就是背教科书上的条条框框。这是对政治教学的误解, 而要改变这种现状, 必须更新政治教师的教学理念, 使政治知识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活的书, 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 不要死的书;要用的书, 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 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 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教师一定要准确定位教科书的地位和作用, 陶行知说:“书只是一种工具, 和锯子、锄头是一样的性质, 都是给人用的。”教科书是帮助学生认识生活现象、揭露生活本质、解决生活问题的工具, 其知识不是教条, 教育的目的在于指导生活, 因此政治教学应该立足生活, 贴近生活, 将政治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采用生活实例解读枯燥的理论知识会事半功倍。

所以, 政治教学生活化就要求我们对现行教材进行大胆取舍。挑选出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 创设情境, 有助于学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依据学生需要,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增添校本教材, 作为对现行教材的补充。经过这一系列的调整后, 学生便能轻松愉悦地学习, 其能动性、主体性得到充分调动,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二、将生活实践知识化

长期以来, 政治课缺乏吸引力, 枯燥无味, 原因是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仅让学生记一些枯燥的理论。处于社会变革时代的中学生思维敏捷, 善于接受新事物, 求新、求异意识强, 对于空洞的说教和脱离现实的照本宣科容易产生反感情绪和逆反心理, 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陶行知先生说:“真知识是思想与行为结合而产生的知识; 真知识是安根在经验里的。从经验里发芽长叶开花结实的是真知灼见。”陶行知先生认为“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 “行动是老子, 知识是儿子, 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 才能真知的收获”。政治课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 让学生行动起来, 把课堂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在生活实践中体会和感悟知识的魅力, 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从生活中挖掘出知识。

因此, 教学内容一定要贴近生活, 尤其是在讲解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时, 教师应放开手脚, 大胆地将生活中的时政热点及现象搬进课堂,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知识。例如每年3月召开的两会, 学生都有所接触和了解, 也非常关注这一重大事件。学生通过看电视、报纸, 就可以掌握。学《政治生活》时, 只要提一下重大事件, 学生就懂了, 不需要过多讲解。这就是将生活知识化, 随时随地关注身边发生的事, 把生活中出现的事上升到理论高度, 透过生活学知识。老师所要做的, 只是提示学生把这些上升到理论高度即可。还可以利用晨会时间开设“焦点访谈”, 将学生看到的时事新闻、好人好事、社会现象等内容通过学生的口描述给大家听, 让学生听过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说说自己的见解, 聊聊自己的想法。老师再帮助总结, 知识就这样被掌握。

三、教学做合一:在实践中学习知识

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学方法是“教学合一”。教学做三者是不可分割的, 做是教与学的中心。教学做三者是密切相关的, 但是都统一在做上。做是教的中心, 教者学者要在“做”的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他以种田为例, 指出种田这件事, 要在田里做的, 便在田里学, 在田里教。教师拿做来教才是真教, 学生拿做来学才是真学。他特别强调在“做”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的作用。

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有两种涵义:一是方法;二是生活的说明。”也就是说, 生活法亦即教育法, 要让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将“做”放在第一位, 体现了陶老先生推崇的“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的思想。陶行知先生还对“教学合一”下了定义:“教员最重要的精神是求事业能力的长进, 要把我们的教材教法一天长进一天。”陶行知先生实质上把教师对业务追求、业务提高、业务进取心划定为教学合一。只有教师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学生才能够从教师那里学到更多知识。政治的教学有着人文的高度和人生的高度。一个政治教师不能就政治教政治, 而要学会以教育的眼光打量教学, 用自己丰富的生活积累引领学生步入生活的殿堂, 用自己高尚的品格陶冶学生的情操。这势必要求政治教师从自身角度努力拔高, 用积累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教育对象, 把教育当学问做, 将各教育对象融为一体。

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教学理论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 不是三件事”。教学做紧密结合, 不仅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还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 教人者不但能教人, 也应教己, 而学人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时, 也能教人、觉人, 即人人都是教育者, 人人都是受教育者。因此, 对教师来说, “既当先生, 又当学生”, 对学生来说, “既当学生, 又当先生”。对于教学任务中某些内容比较简单的可以交给学生备课、做课件、乃至上课,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学生“既当学生, 又当先生”, 教师“既当先生, 又当学生”, 学中有教, 教中有学, 互学互教, 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将课堂与学生紧密联系起来, 让学生体会教学做的紧密结合, 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同时将政治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立足于让学生从熟悉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感知、反思、探究相关知识,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大胆展示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能力, 从而使政治教学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同时它改变了某些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狭隘意识, 驱使他们“探出脑袋、伸长脖子”, 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并用所学知识去思考剖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和现象, 这样学生的思想才会逐渐深刻, 人生态度才会更积极, 社会责任感才会不断增强。

新课程改革强调实践性。它要求学科教学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 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知识;要把获得知识的过程放在第一位, 要重视实践;强调实践过程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并把“做”的特征非常明显的研究性学习引入学校课程领域, 特别重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感悟体验。陶行知上述的生活教育理论所表达的思想与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十分吻合。高中政治学要改变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式印象, 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性, 必须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立足社会生活, 使政治课增添时代的源泉和生活的活力, 也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和生命的乐趣, 从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 从而爱上政治课。

“在生活里找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贴近生活, 从社会实际出发, 从学生实际出发, 让学生在社会中接受教育, 在生活中接受教育。你会发现政治课堂不再古板, 不再枯燥乏味, 政治理论不再晦涩难懂, 政治课形象、立体起来, 学生慢慢地爱上政治课。

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土壤 篇8

关键词:生活实践,数学,陶行知教育思想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则是以幼儿数概念的发展为线索, 对幼儿进行数、量、几何形体、感知集合、时间和空间等几个方面的数学知识教育。数学知识长期以来都被认为是枯燥乏味的, 不过, 学陶思想给了我新启发, 我在注重数学教育的科学价值的同时, 更强调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让数学知识与幼儿熟悉的生活融为一体, 使孩子对教材、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拉近数学与幼儿的距离。在“以人为本”的数学教学观下, 数学教学唯有创造各种条件, 让孩子的心灵开放, 才会让孩子心甘情愿地接纳教师, 接纳知识, 接纳生活, 发挥学习数学知识潜能。

一、提倡教学做合一, 鼓励幼儿自主 探索

幼儿素有好动、好奇、好表现等心理特征, 他们对丰富多彩的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他们喜欢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认识世界。在学陶思想的指引下, 我深深体会到, 教师应树立“孩子能行”的观念, 对孩子要及时鼓励, 大胆放手, 适时帮助, 用孩子的眼光去理解孩子的所作所为, 去体验孩子的兴趣爱好, 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 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 在《认识梯形》的教学中, 我没有采取以往直接出示梯形———教师讲授———幼儿观察、复述的方式, 因为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 我深深体会到这种呆板的教学模式是无法让孩子的内心对梯形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认识的愿望的。所以, 我尝试着以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引发幼儿想想、玩玩、说说等一系列探索性思考活动, 并在分一分 (分类) 、找一找 (找出梯形) 、折一折 (把三角形正方形等折成梯形) 、说一说 (哪些东西是梯形) 的过程中, 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 轻松愉快地认识了梯形, 掌握有关梯形的一系列知识。由此可见, 教师只要用心去体会孩子的心灵, 真正以孩子的感受去感受, 那么, 孩子们的自主意识就会得到发挥, 自主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二、注重知识之间的整合

《纲要》指出:幼儿园各科教学应相互融为一体, 以幼儿为主体, 教师既是活动的引导者, 又是活动的参与者, 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 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因此, 教师在完成各领域教育任务的同时, 应有意识地渗透有关数学教育的内容, 让学生体会“各科中的数学”。例如, 在体育游戏《放鞭炮》的活动中, 我加入了7以内的相邻数, 鞭炮停在谁的头上, 谁就说答案, 对了才“啪”的响声, 这样既发展了幼儿的弹跳能力又巩固了数学知识。在美术活动《灯笼》中, 我让幼儿用各种几何形状、大小不一的彩纸来设计灯笼, 这样既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又加强了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在语言活动《小猴子开商店》中, 一张小桌子, 两张小椅子……然后让孩子自己想想还有什么可以卖的?从数字1到9, 按顺序排列, 编成形象生动的儿歌, 这样既培养幼儿的口语能力又培养逻辑能力。所以说, 教师不仅要开发、利用数学资源, 还要整体把握和有机整合所有教学资源, 使其能动地产生比自身价值更大的教育价值。

三、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纲要》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因人施教, 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幼儿的能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是不以老师的意志为转移的, 这在数学活动中的表现特别突出。有的孩子能力强、感悟快、思维敏捷、一点就通;有的孩子感悟慢、思维迟缓、总不开窍。为了让幼儿跳一跳够得着, 教师应该让孩子进行有层次的练习, 既可以让孩子操作不同层次的材料, 又可以让幼儿按不同的要求进行练习。如中班的《排序》, 幼儿可以按一维特征进行排序, 如黄片、绿片、黄片、绿片; 也可以按二维特征进行排序, 如黄三角、绿三角、黄三角、绿三角, 还可以按自己的规律进行排序。实践证明, 只有承认孩子的差异, 让孩子进行有层次的操作练习, 才能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才能让他们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我们学陶行知先生, 不仅要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 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 发扬“因为差, 更要抓”, “因为差, 更要爱”的敬业精神。我们对孩子要有一颗爱心, 它不应埋在胸膛里, 而应擎在手上, 高高举起, 让孩子摸得着, 看得见, 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反应慢的孩子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耐心, 使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和蔼可亲、集体的温暖团结, 从而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宁静是有“地力”的土壤 篇9

当季节将一床雪袄冰被,覆盖在大地上的时候,我知道,这是让土地好好休眠。累了几个季节,长了几季庄稼,也该歇歇了。于是土地在冰封的河流下,在厚厚的雪被里,慢慢进入了梦乡。瘦了的土地,在梦中渐渐恢复了地力。一觉醒来,又以蓄足了的精力,去催生万物。是啊,没有“地力”的土壤,任何种子也找不到生命的方向。

人也是需要休息的,还需要宁静。宁静是一幅画的底色,单一而纯清,你可在上面演绎色彩的故事;宁静是一块土地,肥沃而平坦,你可以在里面播撒智慧的种子。宁静可以致远。要想让自己狭隘的心胸变得宽阔,人必须在宁静中拓展自己思维的疆土。

苏东坡踌躇满志时,虽也是才华横溢,但在尔虞我诈的朝廷,写就的文章也不过是应景之作。当其绚丽的生活堕入谷底,瞬间只剩下一片灰暗之色。无车马之喧,也无恭维之言。宁静,宁静得没有半声问候,只闯自己的心跳;沉淀,沉淀得没有一丝亮光,只有泥土的颜色。于是思维在漫长的宁静中,发酵成地力旺盛的土壤,渐渐地有了“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达观豪放,也就有了《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不朽华章。台湾作家林清玄说:“我们如果有颗宁静的心,即使是默默坐着,也可以感受到时间一步一步从心头踩过。”能感受被时间的脚步踩过的心田,接通了地气与天光,思想怎能不生出万丈光芒。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说,他小说中的奇妙想象,得益于当年放羊的牧场。偌大草场只有他和十几只羊。他躺在辽阔的草地上,是牧场上唯一的主宰。蓝天下、宁静中,风在动,云在飘,他的思绪也在飞。是宁静激活了他奇特的想象,是宁静积蓄了他生命的能量。

可现代许多人,在物质富足的时候,却越来越难以让自己宁静下来。生活的快脚步,让心疲于奔命;物质的强欲望,让心痛苦不堪。于是人们将心灵寄托在热闹之中。在觥筹交错中,喝着热闹的酒;在霓虹闪烁里,唱着嬉闹的歌。可叹的是,想在喧嚣里求取,想在纷闹中扩充,只能得一时之满足,最后心灵反遭紧缩包围。到头来,生存的土壤日益变浅,地力渐渐消失,上面只能长些浅根杂草了。

星云大师说,愿望太多就增加烦恼,烦恼多了心就无法宁静,就更空虚。在名和利上,不要过分追求“拥有”,要用宁静的心去感受“有”与“无”,“有”带来的安乐是有限的,“无”带来的安乐是无限的。腾出物欲空间,让宁静驻足心中,你就能修炼得内心强大。

心烦意乱,不能宁静,你的思想像狂风吹过的苇草,七零八落;热衷喧闹,拒绝宁静,你的智慧如月迷津渡,雾锁楼台。正如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没有了宁静,也就没有了灵感,文思枯竭,智慧长不出新芽,也守不住曾经。大智者莫不是气定神闲,如得道之高僧。在慌乱的小沙弥面前,依然镇静自若。心有宁静,无故加之而不怒,骤然临之而不惊。宁静筑就了内心强大的基石,承载着大德、大智与大勇。所谓急中生智,也只不过将脑中一切无关的事,快速调为“静音”状态,顿时生出化解危难的智慧。

上一篇:大气污染防治对策研究下一篇:建筑装饰技术专业